首页范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十篇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十篇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9:16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1

关键词:居民消费;人均收入;人口规模;经济增长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从宏观角度或微观角度来分析,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都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及其发展水平。目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居民的消费处于怎样的水平,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宏观经济具有怎样的影响,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消费活动是经济活动的终点,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对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已经有大量的经济学家和学者做了充分的研究。现在国外学术界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即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他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净收入,即居民现期可支配收入。随着居民现期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也会随之增加。凯恩斯的这种消费理论主要是用收入来解释消费。他假设消费者是完全理性的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储蓄和消费,并且消费会随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幅度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增加的消费支出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减少,即边际消费倾向具有递减的趋势。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进一步提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而且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另一种是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消费函数,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这一理论强调消费要受制于个人或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这种理论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壮年和老年,在少年和老年阶段,消费大于收入,在壮年阶段,收入大于消费,而壮年阶段多余的收入则用于偿还少年时期的债务和储蓄起来用于以后的养老。虽然他强调消费不完全取决于现期收入,但是,经济学家根据大量经验观察发现,消费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期收入,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当居民收入下降或担心失业时,居民往往会推迟或削减耐用品购买,现期消费就会减少;其二,当居民收入呈现下降时,消费信贷会受到配额限制,居民就不得不削减现期消费。

三、模型建立与回归分析

我们所能想到的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额、城镇人口数、储蓄存款利率、价格水平、居民家庭财产情况、收入分配、税收、消费者偏好、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等等。但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可收集性和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人口数来作为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

1.模型建立及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在这里,我们选择“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作为第一个解释变量(用X1表示),选择“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第二个解释变量(用X2表示),选择“城镇人口数”作为第三个解释变量(用X3表示),所以模型可以假定为以下形式:Y=β0+β1X1+β2X2+β3X3+μ,其中μ代表随机干扰项。下面将分别详细说明每个解释变量所代表的意义。

(1)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既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我们知道,消费需求是收入的函数,而收入又取决于生产,所以,随着生产的发展,收入不断增加。因此,生产发展水平及其增长速度就成为影响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

(2)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指的是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收入总和。它是每个居民总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等费用后的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决定储蓄水平的一个重要因子,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储蓄会直接随之增加,所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就意味着居民自己的银行储蓄的增加,就可以为以后的购房、购车、养老、医疗保健做准备,这样就会对居民的消费支出产生很大的影响。

(3)城镇人口数

在这里,我们选择城镇人口数来代表人口的多少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在消费总额为既定的一个数时,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如果人口的规模较大,即这里的城镇人口数较大,能够消费的人数增加,需求扩大,居民的消费水平必将上升;反之,如果人口的规模较小,能够消费的人数减少,需求减少,居民的消费水平必将下降。所以城镇人口数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

2.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样本为2004年到2014年11年间的年度数据。做oLS线性回归,得出的回归方程为Y=13004.7+0.022067X1+0.3895632X2-0.276239X3+

μ,该模型可以初步通过经济意义上的检验,系数和符号也都符合经济意义。用Stata软件做oLS回归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其中v3,v4,v5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数。

从上述模型结果中可以看到,拟合优度:R2=0.9995,这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镇人口数联合起来一起解释了这个消费水平样本中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波动的99.95%。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很高,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这表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镇人口数联合起来确实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并且模型通过了F检验,说明方程整体是线性显著的。回归后t值也都通过了检验,说明各个变量也都是显著的。

我们可以看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加1亿元,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就增加0.022067元;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就增加0.3895632元;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我国城镇人口数每增加1万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就减少0.276239元。

在这里,城镇人口数的符号与前面预期的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即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增加会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这里解释为:城镇人口数增加可以说明我国的儿童人口和老龄人口相对于劳动人口的比例上升。我国在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到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已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14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则达到了2.1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5%。这明显出现了未富先老的迹象,大大增加了经济发展压力。因此,长时间内,在这种老龄型社会下居民消费的增加会导致人均资本存量下降,进而影响到将来的产出水平,这样就抑制了将来的居民消费,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所以城镇人口数的符号是符合经济意义的。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2004年至2014年的统计数据,探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导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数的增加会导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对居民消费水平有一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越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会上升,国民收入也就会提高,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也就会提高,购买力就会上升,从而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会提高;反之,一国的经济越差,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会下降,国民收入也就会降低,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也就会下降,购买力就会下降,从而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会降低。所以政府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国民收入,最终达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目的。

第二,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的消费水平影响最大。正如凯恩斯所认为的那样,居民消费会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即前面所提到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率为负值。但在总体上,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用于消费的收入就会增加。因此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还是需要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首先,要逐步扩大个人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再次,改革税收政策,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最后,扩大政府和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第三,在消费总额为既定时,人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直接影响了消费水平。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比消费总额增长率要慢,消费水平必将有较快的提高;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于消费总额增长率,消费水平必然下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影响,所以根据我国人口现状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旨在把提高人口素质和解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放在一起考虑,制定一个增长合理、能够提高质量并且能优化年龄结构的综合人口方案,这样,适当的人口增长就可以有效带动消费。

参考文献:

[1][美]杰弗里・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冰.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统计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8(8).

[4][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六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2

关键词:消费水平、经济发展、建议、对策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国民收入总额及其提高速度,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消费与投资人口总数及其增长速度,价格水平的变动等。

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基金的多少,而消费基金又来自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就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则消费水平就低。

在国民收入为一定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任何社会要扩大再生产,都必须有一定的积累,在积累效果不变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积累的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有可靠的物质保证,反过来,消费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积累的增加。目前我国存在积累过度的现象。

造成居民储蓄率上长,甚至实际利率下降也选择储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多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另一方面,是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

在消费基金确定的情况下,人口的数量与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人均消费水平就低,人口数量小,增长速度慢,消费水平就会高,我国人口基数大,且人口增长速度也快,而且每增加一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据粗步估算,每年新增的社会财富,新生产的各种消费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将为新增加的人口所占有,为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民生存环境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如医院病床的增加,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普及,住宅条件的改善,生活用水质量的提高等都将因为人口总数的较快增长而受到影响。因此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是不高的。要提高消费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就要控制人口增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限制早婚早育,多生多育,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的高低与物价水平成比例关系,我国近些年来,居民的货币收入提高了但物价也上涨了,某些物价上涨程度还高于平均工资的提高速度,因而影响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有一部分居民的实际消费水而下降了,我国目前物价已由低谷逐渐缓慢的向上攀升,这说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有所回升。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比较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发展比较慢,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一直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上。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都较高,这表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城市居民的mpc相对较平稳,表明城市居民目前在寻找新的消费热点,农村的mpc变化相对较大,表明农村居民目前还处在一个消费热点之中,但消费支出变化不大。

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的原因除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外,最主要是农村的消费环境滞后,配套设施不齐全,如有些农村没有通电,或有电的地方供电极不正常而且电费极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其实,农民每消费1000亿元将对农业部门产生427亿元的直接需求,对工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以及其他服务部门分别产生395亿元,36亿元,85亿元,57亿元的直接需求,综合推算,农民每增加消费1000亿元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008亿元的消费需求,可见,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三、提高我国消费水平的建议及其对策

我国目前存在在消费率过低,储蓄过高的倾向。因此我国今后的消费政策主要是提高居民的消费率,而提高居民消费率的主要措施又是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积极发展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城镇新的消费热点。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正处于对彩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阶段,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大幅增加的可能,开拓农村的消费市场,要解决好几点金融问题。

⑴把消费信贷引入农村,这是以农民日益增加的储蓄为基础的,由于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且农民的消费热点产品货源充足,所以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

⑵建立农业保险机构,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自然灾害一方面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不确定,增加储蓄,因此,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农业保险。

城镇居民面临着消费断层问题,即原有的主要以彩电,冰箱,vcd等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消费层次已经得到满足,消费已经饱和,处于一种储币待购的状态。因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显得格外重要,对于我国城镇居民而言,住宅消费及住宅装饰业应成为培育重头戏。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进入住房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提高阶段。随着福利分房的结束,个人对商品房的消费,已经占到了主要地位,但由于房价过高,无法使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使住宅建设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的规模扩大的商品住房及装饰业必然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家庭轿车将成为我国消费领域发展的热点。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公务用车改革方案已经出台,长期以来,靠公款买车的局面已经改变,目前,1400万辆汽车保有量中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车为个人所有,虽然目前从消费领域谈轿车进入家庭领域还为时过早,但私人买车那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阶层,如律师,三企白领等购车数量不小,且据调查,我国约有三十万个家庭在近两年内有购车意向。约三百万个家庭将购车列入了自己的消费计划,所以家庭轿车必然成为我国将来的消费热点。

教育消费将成为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包括居民子女教育支出以及为提高自身业务竞争能力的培训支出,它属于服务性消费,知识经济时代,人人都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很多人还要不断变换工作岗位,这就产生了再学习的强大需求。教育成为一种产业就要满足群众对非全日制教育的种种需求,目前成人高考热已标志着教育消费已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2、发展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促进内需扩大的必然选择。发展消费信贷,可以联通生产与消费,疏导巨额储蓄适当向消费领域分流,解决现实购买力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转

变消费观念,由过去的“积蓄-消费-积蓄”的单一的消费方式转化为“贷款-消费-积蓄还债”的新型消费方式。提倡适度的超前消费。其次是政府努力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消费信贷成本拓宽个人消费信贷能力,针对不同的消费信贷品种上和贷款对象,在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第三是建立担保机制和个人资信调查机构,为低收入居民提供解决担保问题。第四是积极发展信用卡业务。如加强透支功能等。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四大方面。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消费品按劳再分配有益于保障退休人员有基本的消费金。医疗保险制度则可以为广大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住房保险制度中,住房公积金的建立,增加了工资中的住宅消费基金,也增大了住宅消费的能力,对保证住房投资和住宅消费达到较高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失业保险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方面,它对于保障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消费经济学原理》尹世杰、蔡德容经济科学出版社

[2]《居民消费统计学》易丹辉中国人大出版社

[3]《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曾令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3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计量模型;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2.10.025

[中图分类号]F224;F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2)10-0042-03

1引言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总量中用于居民消费的总额除以年平均人口计算得到的,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一般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GDp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它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对其消费水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本文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建立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78-2009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对模型进行检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选择

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居民的收入、物价水平、经济增长、个人消费偏好、利率水平、家庭财产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风俗习惯等。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本文考虑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商品价格对消费的影响也很重要,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商品价格变动的相对数,所以应将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国内生产总值是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指标,因此要选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居民消费水平计量分析的影响因素之一。同时,居民消费水平既受当前收入水平影响之外又受前期消费水平的影响,因此前一期居民消费水平也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以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为目的,选择了1978-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Y)。城镇居民人均收入(X1)、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3)、上一期居民消费水平(X4)。

3数据的搜集与模型的建立

3.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和统计检验。由散点图观察变量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呈线性关系,因此,设定模型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i(1)

式中,x4为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生成;εi为随机误差项。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得到的回归方程如式(2)。

y=-21.068+0.231x1-0.395x2+0.115x3+0.299x4

从回归结果可知,可决系数R2=0.9999,拟合优度非常高。F统计量=56663.52,模型总体显著。解释变量x2的t统计量没有通过检验,初步判断方程中存在着多重共线性。

3.2模型的修正

采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将被解释变量分别与每一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1)y=-169.467+0.591x1

(-3.155)(69.671)此处数据为对应参数的t统计量数值,以下相同。R2=0.9938,F=4854.184。

(2)y=-1708.702+14.306x2

(-13.561)(39.549)R2=0.981,F=1564.149。

(3)Y=326.718+0.360x3

(4.643)(48.098)R2=0.987,F=2313.399。

(4)y=25.327+1.109x4

(0.677)(97.894)R2=0.997,F=9583.372。

上述4个一元一次方程中,可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x4,x1,x3,x2,说明对于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而言,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其次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因此,以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基础,依次加入其他因素后可以获得最终回归方程,形式如下,具体参数见表2。

y=22.240+0.294x4+0.249x1+0.115x3

从回归结果可知,可决系数R2=0.9999,拟合优度非常高。F统计量=73543.18,模型总体显著。各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在α=0.05时均通过检验,模型有效。

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上一期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29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249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长0.115元。这说明增加居民人均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拉动居民消费水平作用明显。

4模型的检验

4.1检验变量的平稳性

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基础上的,因此要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C,t,K)表示aDF检验式是否包含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期数。

单位根检验结论表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时间序列均存在单位根,2次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aDF平稳性检验,因此各变量为二阶单整过程。

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不能直接进行回归分析,要先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观察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没有协整关系的单整变量的回归为伪回归。协整检验要求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要小于或者等于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变量的时候,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要相同。如表3所示,被解释变量Y和解释变量X1、X2、X3、X4单整阶数相同,因此可以做协整检验。

4.2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约翰逊协整检验对解释变量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解释变量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5所示。

由表4、5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最大特征根检验和特征根迹检验都拒绝原假设,说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因此,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不存在伪回归问题。

4.3模型的评价

从检验结果可知,本文所建立模型通过了初步检验,解释变量系数符号符合经济理论和预期,解释变量和截距项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本文所考虑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拟合优度为0.9999,表明变量间相关程度非常高,方程拟合效果好。最终模型形式表明,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对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最大。

5结论

本文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前一期的居民消费水平,其次为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整体水平,改变居民消费观念,刺激消费,挖掘更多潜在可实现的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储德银,经庭如.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4):99-105.

[2]程松柏.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0(35).

[3]郝卉.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才智,2011(8):16-18.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出现了空前的增长。《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型支柱产业,推进国内旅游的发展。国内以镇江作为智慧旅游城市的试点,促进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增加旅游消费。

目前,我国经济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内需拉动消费,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直都是业界的呼吁。旅游的发展,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因此,学者们开始研究旅游消费。国内旅游消费情况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体现人民的幸福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强国内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发展旅游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文献梳理

(一)旅游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消费由交通、餐饮、住宿、游览、购物、娱乐、通信等一系列消费构成,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旅游消费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对旅游消费的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

旅游消费的衡量指标主要分为旅游消费总量、人均旅游消费(如表1),以此两个指标研究其影响因素。

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本文首先通过表格罗列相关研究中提到的影响因素(如表2)。影响旅游消费的因素取得认可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可支配收入、Cpi、客运量和闲暇时间。牛利民、杨开福和朱道静(2008)分析了影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经济因素――国民收入、利率、汇率和消费者物价指数,指出除了上述影响因素之外,我国旅游消费还受到贫富差距程度的影响。陈敏(2011)和李云鹏(2005)也分析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旅游消费价格指数对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支出的影响。李冰州、杨剑和陈旭(2004)交叉分析国内、国际和总体旅游消费,在分别对三个模型单独和交叉分析之后,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消费支出存在正相关,而国际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敏感性强于国内旅游消费,而总体旅游消费介于二者之间,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国际旅游消费支出在未来将等于并超过国内旅游消费支出。

刘丽秋(2009)发现:居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水平、价格水平、教育医疗水平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高而提高,而且作者提出单因素相关性强但是多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主要是源于其余国内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线性。

刘文斌(2009)的研究显示了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与GDp和闲暇时间正相关。

(二)旅游消费影响因素定量模型研究

针对旅游消费影响因素多用定量研究,从宏观消费的层面出发,选取影响因素建立不同的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对旅游消费的具体作用。

陈敏(2011)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为自变量,建立关于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支出Y和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李冰州、杨剑和陈旭(2004)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解释变量,分别建立了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模型、国际旅游消费模型和总体旅游消费模型,三个模型采用了oLS法。汪正彬(2010)假定旅游目的地因素与旅游客源地因素对旅游消费的影响是既定的,旅游自身因素中的GDp对旅游消费影响。王曦、秦远好(2011)探讨人均旅游花费与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平均劳动报酬、人民币储蓄总额、铁路运输线路长度、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关系。他们将这些因素放入模型逐步回归,最后得出可自由支配收入、铁路运输长度、可自由支配时间对旅游消费影响显著。

刘丽秋(2009)以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在校人数、卫生机构数和铁路公路货运量为自变量,建立消费水平函数,在对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序列自相关、异方差检验和修正后。刘文斌(2009)建立了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与GDp和闲暇时间(设置为虚拟变量H)的函数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检验。吴忠才、朱金林和徐迎(2007)围绕国内生产总值和闲暇时间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指出了相关影响,并进行了检验分析。张丽峰(2010)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变参数模型,并检验了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两变量之间的变协整关系。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5

abstract:thestatusoftheconsumptionstructureisadirectreflectionofacountry'smacroeconomicdevelopmentandconsumptionlevels.wehavestudiedthefactorsaffectingtheconsumptionstructureintermsofeconomy,society,culture,environment,institutionandother.onthisbasis,makepolicyrecommendationsinordertooptimizetheconsumptionstructureandtheexpansionofdomesticconsumerdemand.

关键词:消费结构;影响因素;政策研究

Keywords:consumptionstructure;influencingfactors;policy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192-02

0引言

居民消费结构的状况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居民消费特点和消费发展的趋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了各类消费的变动规律。它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因此,当前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1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1.1经济因素首先,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最基本的因素。居民要进行消费就要对其消费的商品有相应的支付能力。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的实现便形成了居民消费结构。其次,收入水平一定时,消费者购买力的大小就直接取决于其价格。当价格总水平降低(提高)时,相等数量的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的数量就会增加(减少)或数量不变而质量提高(下降),从而引起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所处的层级有决定性影响,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出现的各种新兴产业会引起消费结构中的生存型消费、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的比重改变。

1.2社会因素

1.2.1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城乡结构、年龄结构和人口的产业结构。人口的城乡结构,即总人口中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关系。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般用城镇人口比重来描述,其越高则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越高,从而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层级越高。人口的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关系。它是由三次产业所决定的,并随之变化而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若其发展水平较高,则能吸纳较多的劳动力,使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者收入大幅增加,可为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层级奠定物质基础。人口的年龄结构,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不同年龄组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由于少年儿童、青壮年、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较大,这必然使得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有所不同。

1.2.2消费习惯消费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的消费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消费行为和风格。它受消费者社会地位、职业、收入水平、年龄等方面的影响,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和渐进性,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结构。

1.2.3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是消费者在消费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特定心理活动,是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活动决定着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其影响过程是,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会产生消费某种商品的欲望,这种消费欲望可导致消费行为的发生,从而形成一定的居民消费结构。

1.3文化因素文化既是消费的客体,同时又对消费者的行为、居民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任何一种现实的居民消费结构,总是凝结着某种文化。反之,任何一种现实的居民消费结构背后总能折射出某种文化的影子。[2]

1.4环境因素大自然是人类消费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环境保护的程度决定消费品是否能够可持续的供应;自然环境好坏决定着消费的质量高低。另外,人们的消费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社会风气好、社会秩序好、购买环境好,就会大大提高居民的消费量。如果社会风气不好,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居民在消费过程中就缺少安全感、舒适感,就会抑制居民消费的增加,制约消费结构的升级。

1.5制度因素

1.5.1经济制度

①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它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决策是由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社会和政府等共同参与的,这样可以从内在机制上避免劳动力价格过低的问题,使工资的市场定价能够趋于合理化。从而有效缩小收入差距,防止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以提高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扩大消费总需求、改善消费结构。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6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对策建议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一般消费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有了极大的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居民收入的整体水平,进而提升我国国民收入整体水平,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以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为目的,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1981-2009年的样本数据,用计量的方法构建模型,将居民消费水平做为被解释变量,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几个因素做为解释变量,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文中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具有较高的操作性。

一、单因素分析

(一)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由经济理论可知,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有密切关系。为了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本文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标。其中,设居民消费水平为Yt,国内生产总值为X1,因此,有以下模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拟合优度=0.981,模型拟合度很好,可决系数很高,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确实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其中,GDp每增长1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026元。

(二)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考虑到我国城乡差距较悬殊,本文将重点考察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X3,可得到以下模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拟合优度分别为0.998,0.996,两个模型的拟合度都很好,表明城镇居民和农村的可支配收入确实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影响。另外,表中也表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可见,目前农村的消费需求大于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

(三)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人口的多少与消费水平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由经验分析可知,在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消费品数量越多,那么居民消费水平就会越高;反之,在经济发展水平稳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就决定着消费水平的高低。因此设自然增长率为解释变量X4,得以下模型:

从表5可以看出,拟合系数只有0.118,很低,且t统计检验不显著,这与理论相违背,可能与统计数据误差以及估计方法有关系。

二、多因素分析

在上述回归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解释变量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将除了消费物价指数外的所有变量放入模型中,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高度线性相关,于是运用oLS方法逐一求Y对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发现加入X1,X4的效果都不好,t检验都不显著。另外我们结合经济意义和统计检验,最终得到如下模型:

Yt=-87.997+0.325X2+0.696X3

(-5.168)(20.605)(12.909)

此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好,说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直接影响最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6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居民消费水平平均增加0.325元。

三、结语

本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直接影响最大。因此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应重点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刘猛,王桂荣,王慧军.河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倾向分析[J].安徽农业科技,2010(3).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7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消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1.078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1-0151-02

1引言

随着我国体育逐步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国民体育观念的变化及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消费正迈向大学生。社会各类体育休闲场所应运而生,如健身馆、网球馆等,这些都为人们的健身和社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支出已排在高薪阶层之后,位居第二。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体育消费存在着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现象;体育消费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鉴于此,本文选定某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体育消费动机、水平、结构以及影响因素等。旨在为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优化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的合理、健康体育消费行为。

2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次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该市10所高校中随机向300名大学生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40份。其中,男性占62.92%,女性占37.08%,基本符合体育消费的性别特征;农村生源占41.67%,城市生源占58.33%。

该问卷从体育消费动机、水平、结构以及影响因素几个方面进行测量。其中消费动机层面上选取主观、客观因素两个指标,每个指标下面又设有多个指标。主观因素包括:对体育感兴趣、保持身体健康、愉悦身心、形体健美、增加社会交往及其他。客观因素包括:受同学或朋友的影响、受家庭成员的影响、有充足的时间、体育明星的影响及其他。

3实证分析

3.1信度分析

本问卷采用alpha信度系数法进行信度分析,测得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785,p

3.2大学生体育消费项目的分析

本调查问卷选择足球、羽毛球、网球、篮球、舞蹈、健美操等15项体育项目来研究,结果表明: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比较受欢迎。由于球类项目更富娱乐性、对抗性、趣味性高,尤其是羽毛球不受场地的限制,技术性要求不高,简单易行,拿上球拍在一般的平地上都可以开展。大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一些在国外流行的桌球、网球、瑜伽等项目也逐渐引起大学生的兴趣。

3.3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性别的体育消费动机又有差异,本研究对消费动机测量从主观、客观因素两个指标。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中,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选择受同学朋友影响的人数居多,男生占到73.5%,女生占到75.0%。其次,男生选择有充足时间,大众媒体的影响和体育明星的影响分别位于第二、三、四位,所占比例是60.3%、29.8%和27.2%,而女生选择有充足时间,受家庭成员的影响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分别位于第二、三、四位,所占比例是46.6%、27.3%和22.7%。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依赖性和崇拜性较强,容易受到同学朋友以及家庭成员的影响。

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中,男生与女差别不大。男生选择的前三位是保持身体健康,丰富业余生活与愉悦身心,分别占到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的82.8%,74.8%和70.2%,而女生选择的前三位是保持身体健康,愉悦身心和丰富业余生活,分别占到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的85.4%,78.7%和73.0%。

3.4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3.4.1经济基础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经济基础反映了大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前提,也是影响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首要因素。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基本上依赖于家里的供给,除支付必要的生活费外,少量的体育消费支出限制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

3.4.2体育消费品价格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体育消费品价格是从体育消费品本身的角度,通过物价指数真正反映出大学生的购买力。体育消费品价格对比关系是否合理及其变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实际的体育消费水平。

3.4.3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大学生一直受到传统的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的影响,逐渐养成量入为出,略有节余的消费习惯。这就决定了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以实物型消费为主,而且是运动服装,鞋帽等比例消费大的原因。因此,该市要完善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关键是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进行体育消费,养成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

3.4.4体育兴趣爱好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体育兴趣爱好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因此,只有将大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调动起来,才能促进大学生体育消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项目比较丰富,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的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具有一定的差异,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消费结构单一,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不同生源、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也呈现差异性,体育消费结构将越来越趋于合理。

(2)影响该市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主要分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

4.2建议

(1)加强对该市高校体育事业的支持,增加体育设施设备和体育场馆等建设,提高体育消费市场的服务。

(2)通过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教学培养该市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激发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认真落实“两课活动”,保证教学质量。

(3)利用媒介大力宣传体育事业,提高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意识,进体育锻炼和体育消费行为习惯的养成。

主要参考文献

[1]涂志远.关于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5):177-180.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8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消费增长消费因素经济发展

消费是所有经济行为有效实现的最终环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我国内外失衡凸显,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已成为一个核心话题。扩大居民消费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对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等既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分析研究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将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经济理论依据

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影响它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消费函数主要由收入水平决定,同时还受多种因素影响。

最终确定的模型的数学形式为:

其中,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为:

Y全国人均消费水平

模型中初步确定的解释变量有:

X1全国居民人均每年可支配收入

X2政府承担的人均每年社会保障支出

X3全国人均每年进口额

X4全国人均GDp

X5全国人均税收

μ为随机误差项,描述变量外的因素对模型的干扰。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各个解释变量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寻找出这些因素整体上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目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即哪些要素的变化会给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带来较大的改变,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模型估计方案

经过多步计量统计分析,对F检验值、t检验值、相关系数以及参数的统计及经济意义的检验得出了最后回归结果。eviews结果显示如下:(表1所示)

因此,所建立的最终模型为:

三、经验解释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政府承担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平方根、人均GDp、人均税收的影响是显著的,这是符合现实经验的。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政府承担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平方根每增加1,人均消费支出平均增加37.98347元。人均GDp每增加1元,人均消费支出平均增加0.411765元。人均税收每增加1元,人均消费支出平均减少0.602052元。

模型中去掉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进口额这两个变量,并不代表其对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没有影响,只是说本模型暂不考察其对于人均消费支出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建立的模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将来进一步的完善。

四、总结

通过前面所做分析,得到了一个不存在异方差、自相关的较为理想的三元线性回归模型,其经济意义能较好的切合实际,所得到的预测数值亦比较合理,预测效果尚能让人满意。

同时,对于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保持GDp稳速增长,同时,政府应当加大资金和物质投入,扩大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增加融资渠道,有效地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防止“寻租”行为的发生,从而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其次,应合理制定税收政策,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和消费的调节作用,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对高收入群体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促进收入的相对公平。同时,积极研究开征财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税和环境税,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如今,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经济衰退或减速,国外市场的消费下降给国内经济发展也带来明显的影响。为应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便需采取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扩大内需的核心就是促进消费,一方面是通过投资实现,另一方面也包括居民用于住房、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消费。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势头在短期内难以回暖的情况下,立足国内13亿人口的广大消费市场,继续适度促进消费水平,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不但有利于增加就业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峒.《应用数量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9

关键词:内需;投资需求;消费;物价水平;利率

一、引言

本文基于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和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从国内市场角度来分析投资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与启示。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借鉴国内外各种宏观经济投资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国内市场因素对投资需求的影响机理,进而提出了本文的主要假说;第三部分利用1979年~2009年全国及浙江省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是本文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基于国内市场的视角

1.国内产出(y)与投资需求。根据加速原理,产出的增加能从根本上刺激投资的增加。此原理可解释为产出增加,机器利用率高,闲置资源少,从而增加了投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产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表明投资的利润量增加,企业内部积累也增加,因而也刺激了投资。因此,国内产出是投资需求的重要决定变量。

2.国内消费需求(c)与投资需求。首先,某种社会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会引起直接生产该种消费品的生产部门以及与之有互补关系的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增加投资;其次,消费品需求增加,在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扩大投资的同时,也对其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形成新的投资需求,所以投资也会增加。再次,对于个人来说,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的增加意味着储蓄的减少,从而减少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库存以及住宅投资,此时投资需求减少。所以说,消费(最终消费)对投资的影响效果则是不确定的。

3.国内物价水平(p)与投资需求。在投资预期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投资者只要手上有足够的闲置资金,就不需考虑其投资的风险性,说明只要进行投资,都可以取得相应比例的收益,且等量投资即能取得等量利润。然而,投资还必须考虑投资成本,主要包括税收、资本品价格、资本利息率等。在税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与投资收益相比,税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相对较轻,资本品价格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的投资决策。资本品价格水平的上涨意味着投资成本的增加,对投资具有负面影响。另外,从消费品价格角度看,物价水平的上涨则意味着投资收益的增加,会刺激投资需求。因此,物价水平对投资的影响效果也是不确定的。

4.利率水平(r)与投资需求。利息是投资者支付给货币供应者的一种补偿,是决定投资成本的主要因素。利率越高,资本使用成本就越高。根据凯恩斯理论,投资主要是由利率决定的。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既定时,企业是否进行投资,首先就决定于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利率与投资负相关。

三、中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9-2009

1.基本模型设定与样本数据选取。首先,基于上述基本假定和主要理论假说,我们可以给出一个投资函数:

进而得出新的投资双对数线性回归模型:

lnit=e+?琢lnyt+?茁lnct+?酌lnpt+?兹lnrt+ut(2)

其中it为总投资,e为自发性投资,yt为产出,ct为最终消费,pt为物价水平,rt为利率,ut为误差项。当然,总投资it的影响因素除了yt、ct、pt、rt这四个重要的因素以外,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因素,比如资本折旧率、人口增长率、就业率、就业结构等,这些因素我们都计入误差项ut中。

然后,本文选取1979年~2009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各变量统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it为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yt我们用支出法gdp表示;ct为消费总额,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pt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rt指标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息率来衡量。由于利率有时一年中变化几次,我们做了加权估计,rt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国金融年鉴》,其它变量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变量的数据都为实际值,用以1978年为100的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

2.全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及其结果。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使用eviews6.0软件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经检验,各变量数据满足i(1)过程,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进一步地,运用engle-granger检验方法对投资模型回归后的残差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见表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消费需求、价格水平、利率和产出与投资需求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一步地,可以得到全国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ad-r2为0.998,显示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回归结果表明,投资需求对产出最为敏感,且呈正相关关系,产出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1.5591%,但消费需求、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对投资影响并不显著,从而得到全国的投资函数为:

首先,产出是影响投资需求的重要因素,符合经典投资理论。其次,国内消费需求并不是全国投资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预算内投资所占比重下降,企业自主投资比例明显上升;但是囿于传统计划体制惯性作用,投资需求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来拉动。(2)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东部省份的经济状况较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则较低,而且这种差距还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的投资拉动效应。从长期来看,收入差距对投资的累积影响始终为负(陆铭等,2005)。(3)消费需求增加本身能驱动消费品生产部门及生产资料部门增加投资需求,但在控制产出变量后,消费的增加意味储蓄的减少,因而可能对投资需求产生负面影响。正反两方面作用的同时存在可能导致消费的影响不显。再次,全国投资需求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反应并不显。对全国总体来说,几乎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特征意味着大部分投资资金的来源主要通过财政拨款来保证,使得投资需求的增长主要受到财政预算及其它政策的影响,受物价水平支配程度较弱。最后,作为凯恩斯投资模型中最重要的影响变量,利率水平则对投资需求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影响。这可能由于我国利率制度还没有完成市场化改革,目前价格扭曲还依然存在;金融体系的改革明显落后于工商业的改革,银行的私有化程度低,这导致了资本市场不能有效配置,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不畅,从而无法对投资形成有效的作用,使得政府通过利率手段来调节投资需求的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也不会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①。

3.地区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及其结果:以浙江省为例。如前所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各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政府投资对资本形成起着主导作用,而市场化水平与投资结构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因此,仅仅从全国层面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充分解释投资需求的形成,其中可能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消除这些误差,下面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且较为均衡的浙江省为例,进一步寻求国内市场因素对于投资需求的重要影响。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以浙江为代表的开放程度较高的我国东部地区而言,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给投资需求造成的影响更大,因此从国内因素探寻其投资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恢复并保持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产出、消费和利率数据选取标准同上,但由于浙江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全,故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替,并以1978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折算后取得各变量的实际值;数据均来源于各年份的《浙江统计年鉴》,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因篇幅所限,故略去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同样,根据回归结果可以得到浙江省的投资函数为:

对浙江省而言,产出、消费、物价水平都对投资需求具有显著的影响,且都呈正相关关系。产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投资就增加0.419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0.6079%;物价水平每增加1%,投资就增加0.5705%;但利率水平对投资需求的影响同样不显著。

众所周知,浙江是全国的小商品生产企业聚集地,其中大部分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消费品。当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数量、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增加对生产消费品的新投资,从而拉动了浙江投资的发展。而且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且浙江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省内地区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浙江投资与消费之所以呈正相关的原因。而浙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浪潮使得其市场化程度较高,以温商为代表的浙江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较浓,再加上地方政府政策比较宽松,私人民间投资受政策约束较小,从而导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主导了浙江投资需求增长。这意味着浙江省投资需求在较大程度上受市场机制的影响。从产品结构来看,浙江企业主要生产服装、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最终消费品,其所需要的资本品大都从外地购入,所以物价上涨较多地体现为投资收益的增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有限,从而会刺激投资需求。另外,消费对投资需求的正向拉动作用也使得投资必然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而增加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投资需求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消费与投资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与努力方向。本文基于后危机时代扩大内需的现实背景,从国内市场角度构建了一个宏观投资模型,运用1979年~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中国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只有产出对投资需求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消费、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的影响却并不显著。进而对以浙江省为例的地区层面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出、消费、物价水平都与投资需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利率水平则同样未对投资需求产生显著的影响。全国与浙江省投资需求影响因素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入差距、市场化水平与投资结构等因素可能会对投资需求的形成产生潜在间接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就我国投资需求的健康发展、进而有效扩大内需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实施积极宽松的财政政策,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减少收入差距,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实现消费与投资的协调增长。与全国相比,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消费需求的增长可能会促进投资增长,这恰恰表明推动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增长对于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意义。(3)合理调控物价水平,维持投资需求平稳增长。在宽松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物价水平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投资需求的增长,但同样会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进而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因此政府应当对物价水平进行合理的调控,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使得消费与投资实现有效、平稳增长。(4)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注释:

①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增加支出或削减税收所导致的结构性赤字的上升,可能提高利率,减少或挤出国内私人投资的现象。其作用机制可表示为:gyl1l2riy。当利率无法对投资形成有效作用时,挤出效应必然也不显。

②陆铭等(2005)的研究发现,cpi具有推动投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凤.预防性储蓄理论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南开经济研究,2001,(1):54-58.

2.杨天宇.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刘东皇,沈坤荣.公共支出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的经验分析.经济科学,2010,(4):5-14.

4.王军.中国投资函数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1,(3):19-24.

5.宋海岩,刘淄楠,蒋萍.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3,(1):44-56.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篇10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能源消费;面板数据;Gmm

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11-0069-06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也在不断增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由1978年的5.7亿tce,增加到2013年的37.5亿tce,年均增长6.5%。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2.4%,占世界净增长的49%。而我国现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可开采储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11%和5%。另外,目前以煤、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能源消费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联合国人口基金会(UnFpa)2009年明确指出,人口数量、年龄构成、城乡人口分布、家庭规模、人均消费等因素与能源消费或碳排放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可以对气候变化产生长远影响。然而,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人口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直接影响能源消费,而且大多时候是通过生产、生活、技术贸易等间接影响能源消费。再加上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区域分布等处于不断变化调整之中,更加剧了其对能源消费影响的复杂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人口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并向老龄化纵深发展。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对外承诺大幅实施节能减排,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在此背景下,考察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对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人口因素与能源消费或碳排放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规模变化以及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家庭规模等人口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或碳排放的影响两大方面。

1.1关于人口规模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国际层面:Birdsall[1]认为人口增长从两方面影响碳排放,一是人口规模的扩大导致能源消费增多,进而带来更多的碳排放;二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引起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林地面积的减少,降低了对碳排放的吸收。Knapp和mookerjee[2]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全球人口总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人口数量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但人口数量和碳排放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函数关系。DavidSatterthwaite[3]利用世界各国1980-2005年间相关数据对人口增长和城镇化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均对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且人口城镇化带来的消费规模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对碳排放的影响高于人口增长,因此,仅靠控制人口增长并不能达到较少碳排放的目的。anqingShi[4]、Colematthew[5]、eugenea[6]等利用环境压力等式(ipat模型)分别测算出全球碳排放量对人口总量变化的弹性系数为1.42、0.98和1.02。

国内层面:李国志和周明[7]利用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我国1978-2009年人口数量和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认为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弹性大于居民消费的影响,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而且人口数量和居民消费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张文玺[8]利用中日韩三国1990-2010年能源消费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了三国GDp、人口、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发现三个国家的GDp和人口总量与能源消费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人口总量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已超过GDp的影响。人口总量对日韩能源消费的影响远大于中国,第三产业对三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均呈逐步下降趋势。夏泽义、张炜[9]将人口因素引入环境负荷模型分析了我国能源与人口、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能源消费与人口、经济和技术间存在长期动态关系,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减轻能源供求压力。

1.2关于人口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国际层面:JiangLeiwen[10]等认为研究人口因素对能源消费或碳排放的影响,除人口总量外,还必须重视对人口年龄结构、家庭规模、人口城镇化水平等人口结构因素的考察。michaelDalton[11]将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引入能源-经济增长模型,利用美国不同年龄组家庭消费、储蓄、劳动力供给等相关数据,运用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家庭能源消费存在较大差异,人口老龄化长期来看有利于抑制碳排放,且在一定条件下其作用甚至会大于技术进步。poumanyvong和Kaneko[12]利用99个国家1975-2005年相关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认为人口城镇化能显著促进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中等和高收入国家比低收入国家的影响更为显著。martinezZarzoso和maruotti[13]研究了1975-2003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存在显著差异。

国内层面:余国合、吴巧生[14]对我国人口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带来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年龄结构与能源消费在短期有一定的弱负相关关系,在长期则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人口老龄化会逐步减弱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彭希哲、朱勤[15]将人口结构相关指标引入StiRpat模型,运用岭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1980-2008年间人口、居民消费、技术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规模、人口城市化率及居民消费对碳排放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居民消费和人口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已高于单一人口规模的影响力,居民消费模式变化逐渐成为我国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傅崇辉[16]等通过构建生活能源消费与人口敏感性关系模型,分析了人口结构因素对生活能源消费的影响,发现人口自然变动、城镇化及老龄化等人口结构因素对生活能源消费具有多重敏感性,人口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敏感强度已经超过了人口数量,因此,不宜仅将人口规模的增减作为判断能源消费变化的唯一指标。

上述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本文深入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对人口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家庭规模等因素对能源消费或碳排放的影响,且大都是利用国家层面的宏观数据进行静态分析,缺乏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指标作为变量引入模型,并利用省际层面相关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使得相关结论与现实可能不完全相符。基于此,本文将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指标作为变量引入模型,采用横向和纵向结合的省际面板数据动态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以期获得更具现实解释力的结论。

2方法、模型和数据

2.1计量方法

动态面板模型是通过在静态面板模型解释变量中引入滞后期的被解释变量来反映动态滞后效应的模型。对动态面板数据采用传统的oLS法估计,会产生有偏和一致性问题。广义差分矩估计(Gmm)通过对模型进行一阶差分消除固定效应,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入工具变量,得到差分广义矩估计量,能有效克服解释变量内生性以及残差的异方差问题,且能得到无偏一致的估计量,被广泛运用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估计中。本文在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影响时,引入前期能源消费变量反映消费惯性,会导致能源消费的解释变量存在内生性问题,因此,可以运用Gmm法分析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2.2模型构建

现有文献中通常利用StiRpat模型来分析人口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其一般形式为i=apbactde。本文借鉴此模型基本形式,将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变量、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以及前期能源消费(考虑到能源消费的滞后性)纳入模型中,全面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ecit=β0ecβ1i(t-1)ageβ2itgdpβ3itmcβ4ituitεit

(1)

其中,ec是被解释变量,为能源消费量;ect-1是前期能源消费;age是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分别是少儿抚养系数cdr、老年抚养系数odr、总抚养系数tdr;gdp是经济增长率,为不变价格计算的地区GDp增长率;mc为居民消费水平,为根据常住人口计算的居民年均消费水平;u为不可观察的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i、t分别代表地区和时间。

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将模型进行对数化处理,同时由于少儿抚养系数cdr和老年抚养系数odr与总抚养系数tdr是线性关系,因此进行Gmm估计时将其分为两个模型来考察,具体如下:

inecit=β0+β1lneci(t-1)+β2cdrit+β3odrit+β4gdpit+β5mcit+u′it+ε′it

(2)

inecit=β′0+β′1lneci(t-1)+β′2lntdrit+β′3lngdpit+β′4lnmcit+u″it+ε″it

(3)

2.3样本与数据处理

从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很多宏观时序数据不全,如能源消费数据缺失,1978-1995年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未公布相关人口年龄结构数据,且时序数据所包含的资源有限,因此本文选取除外的全国30个省市区1996-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相关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全国和各省2014年的《统计年鉴》、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历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国研网数据库。文中各变量所用数据均进行不变价格处理,如无特殊说明均转换为1995年的不变价格。变量具体定义和描述性统计量如表1所示。

3结果与分析

3.1检验结果

(1)单位根检验。非平稳序列间不一定存在直接关联,但常常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如果对其进行回归,会产生虚假回归,即使具有较大拟合优度值,也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对平稳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才能避免伪回归,保证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所用的方法是单位根检验,又称单整性检验,具体检验过程:首先要检验原序列是否平稳,若未通过平稳性检验,则需对原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再检验差分后的序列的平稳性。如果差分后的序列平稳,则称原序列一阶单整,记为i(1)。面板数据模型在进行回归前需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它是将变量的横截面序列作为整体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选择LLC和aDF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除居民消费水平外的其他所有变量的LLC检验和aDF检验结果均显著;在10%显著性水平,所有变量均通过LLC检验和aDF检验。由此可知所有序列平稳,各变量0阶单整i(0),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能够消除伪回归,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就是检验协整回归方程的残差是否存在单位根,如果两个序列不是协整的,则残差中一定存在单位根;如果两个序列是协整的,则残差是平稳的。

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我国30个省市区的能源消费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等面板数据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3.2结果分析

少儿-老年抚养比模型估计结果(见表4)显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少儿抚养比、前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水平均通过检验,老年抚养比则未通过检验。该模型残差平方检验的F统计量为1.4826,模型整体效果显著。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萨甘检验(Sargantest)的p值为0.9792,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该动态面板模型较为理想。少儿-老年抚养比模型说明,除老年抚养比外的少儿抚养比、前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水平变化对能源消费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少儿抚养比系数的估计值为-0.2105,说明少儿抚养比与能源消费反方向变动,少儿抚养比下降1%,能源消费增长0.2105%;前期能源消费对当期能源消费存在显著正影响,前期能源消费增长1%,本期能源消费增长0.5757%;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与能源消费同方向变动,经济和居民消费各增长1%,相应能源消费分别增长0.1011%和0.3195%。在影响能源消费因素中,前期能源消费影响最大,少儿抚养比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老年抚养比对目前能源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滞后性,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处于成年型,并逐渐开始向老年型人口过渡,随着我国人口类型进入老年型并开始迈向老年型社会,未来老年抚养比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将会逐步加强。

总抚养比模型估计结果(见表4)显示:在1%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均通过检验,表明总抚养比模型中各变量均对能源消费存在显著影响。该模型残差平方检验的F统计量为1.503,模型整体效果显著。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萨甘检验(Sargantest)的p值为0.7072,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该动态面板模型较为理想。总抚养比模型说明总抚养比、前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消费水平对当期能源消费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总抚养比系数的估计值为-0.2552,说明总抚养比与能源消费反方向变动,总抚养系数下降1%,能源消费增长0.2552%;前期能源消费对当期能源消费存在显著正影响,前期能源消费增长1%,本期能源消费增长0.5877%;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与能源消费同方向变动,经济和居民消费各增长1%,相应能源消费分别增长0.1352%和0.3232%。在影响能源消费因素中,前期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总抚养比的影响大于经济增长。由此可知,总抚养比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与少儿-老年抚养比的影响基本一致,这主要是由于:近30年来,我国少儿人口比重的下降速度远高于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速度,导致我国15岁到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总抚养比呈逐渐下降趋势,从而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4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1996-2013年18年的面板数据,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前期能源消费等变量纳入扩展的StiRpat模型,运用Gmm法分析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

(1)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存在显著影响。少儿抚养比与能源消费呈反方向变动,原因主要是随着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逐步上升,促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推进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如空调、电脑、汽车等高耗能消费品逐渐进入普通居民家庭,而基于大众消费的生产企业也根据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这些高能耗消费品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促使能源消费快速增长。另外,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方面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规模的过快增长,政策释放的人口红利为我国经济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新出生人口急剧减少,使得少儿抚养比快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74.53%后迅速降低,人口红利逐步消弱,在降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也使其逐渐成为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预留了空间。当前老年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有限,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继续深化,未来老年人口抚养比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将会日益显著。

(2)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超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增加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和工业化后期,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超过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成为我国影响能源消费变化的重要因素。

(3)能源消费存在滞后效应,前期能源消费对当期能源消费存在显著影响。省际面板数据的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前期能源消费在所有考察的影响能源消费的因素中作用最大,前期能源消费与当期能源消费同方向变动,这也为我国逐步强化能源节约利用、倡导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注解。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在不断下降,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不断延长,我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将会更加明显。鉴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正逐渐成为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将人口年龄结构因素纳入相关政策视野,及时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全面放开二胎,释放人们的生育意愿,促进少儿抚养比缓慢上升,并根据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为我国增强经济发展潜能、减少能源消费赢得时间和空间。同时,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节能技术,推行低碳集约发展,逐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irdsalln.anotherLookatpopulationandGlobalwarming:population,Healthandnutrition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C].washington,DC:worldBank,1992:1020.

[2]Knappt,mookerjeeR.populationGrowthandGlobalCo2emissions[J].energypolicy,1996,24(1):31-37.

[3]SatterthwaiteD.theimplicationsofpopulationGrowthandUrbanizationforClimateChange[J].environmentandUrbanization,2009,21(2):545-567.

[4]Shia.theimpactofpopulationpressureonGlobalCarbonDioxideemissions1975-1996:evidencefrompooledCrosscountryData[J].ecologicaleconomics,2003,44(1):29-42.

[5]Colematthew,ericneumayer.examingtheimpactsofDemographicFactorsonairpollution[J].populationandenvironment,2004,26(1):5-21.

[6]Rosaea,YorkR,Dietzt.trackingtheanthropogenicDriversofecologicalimpacts[J].aJournaloftheHumanenvironment,2004,33(8):509-512.

[7]李国志,周明.人口与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基于变参数模型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2,36(1):63-72.[LiGouzhi,Zhouming.DynamiceffectsonCarbonDioxideemissionsofpopulationandConsumption: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Variableparametermodel[J].populationResearch,2012,36(1):63-72.]

[8]张文玺.中日韩GDp、人口、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5):125-134.[Zhangwenxi.ResearchontheinflunenceofGDp,population,andindustrialStructureonenergyConsumptionamongChina,JapanandKorea[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3,23(5):125-134.]

[9]夏泽义,张炜.中国能源消费与人口、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176(5):7-11.[XiaZeyi,Zhangwei.anempiricalResearchontheRelationsBetweenenergyConsumption,populationandeconomicGrowthinChina[J].populationandeconomics,2009,176(5):7-11.]

[10]Jiang,Leiwen,BrianneillCo.theenergytransitioninRuralChina[J].internationalJournalofGlobalenergyissues,2004,21(1/2):2-26.

[11]michaelDalton,Briano’neill,alexiaprskawetz,etal.populationagingandFutureCarbonemissionsintheUnitedStates[J].energyeconomics,2008,30(2):642-675.

[12]poumanyvongp,KanekoS.DoesUrbanizationLeadtoLessenergyUseandLowerCo2emissions?acrosscountryanalysis[J].ecologicaleconomics,2010,70(2):434-444.

[13]martinezZarzoso,maruotti.theimpactofUrbanizationonCo2emissions:evidencefromDevelopingCountries[J].ecologicaleconomics,2011,70(15):1344-1353.

[14]余国合,吴巧生.中国人口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1-5.[YuGuohe,wuQiaosheng.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ChinesepopulationStructureandenergyConsumption[J].Jouralof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SocialSciencesediton,2007,23(6):1-5.]

[15]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34(1):48-57.[pengXizhe,ZhuQin.theimpactsofpopulationDynamicsandConsumptionpatternonCarbonemissioninChina[J].populationResearch,2010,34(1):48-58.]

[16]傅崇辉,王文军.生活能源消费的人口敏感性分析:以中国城镇家庭户为例[J].资源科学,2013,35(10):1933-1944.[FuChonghui,wangwenjun.populationSensitivityofUrbanenergyConsumption[J].ResourcesScience,2013,35(10):1933-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