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校合作管理制度十篇家校合作管理制度十篇

家校合作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9:10

家校合作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规范创新示范

[作者简介]何静(1971-),女,湖北孝感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东广州51148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20206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48-02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2006年以来,教育部和财政部共立项建设100所示范高职院校和100所骨干高职院校,通过“点”上示范、“面”上辐射,引领带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进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以来,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将教学管理作为推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内驱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此促进各校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伴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过程,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的逐步深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可以归纳出规范―创新―示范三个逐步递进的层次,创新是在规范基础上的超越和突破,示范是在规范和创新基础上的凝练和升华。

一、规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规范,即“一定的过程或过程的结果所遵守的规则”。规范化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最基本要求。规范教学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核心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实施。围绕这个核心,规范教学管理应该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1.制定哪些制度。在遵循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宏观教学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围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运行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教学督导与评价等内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需要对校内教学管理文件进行梳理,系统构建从学校章程教学管理部门规章各种教学管理条例和规定条例或规定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的四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至少应该包含岗位职责类、教学运行类、建设改革类、质量保障类四类。

岗位职责类管理制度应该首先明确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和隶属关系,明晰学校、教务处、系部之间的权责关系,使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主动承担各自的职责,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权责分明、齐抓共管、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运行类管理制度应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课堂教学规范,主要包括包括实训、实习管理等;二是以教务处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主要是制定教学工作制度的规程,包括学分制、教学计划制订、课程编排、教师开新课及新开课的试讲、选课管理、课程考核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教学运行常规工作时间与流程等方面的内容。建设改革类管理制度主要是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方面的制度,应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质量保障类管理制度主要是确定教学质量标准,制定由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学运行质量标准、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构成的系列基本文件,使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有章可循。

2.怎样建立制度。制定制度文件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内涵,即准确分析并掌握要解决的问题的规律和管理规律。在制定制度时,要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适用性、系统性。科学性是指制定教学管理制度要遵循教育规律;适用性是指一定要在考虑学校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合适有效的制度,同时要注意程序的流程一定要便于操作;系统性是指制定文件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要注意与学校已有制度的衔接,不能出现矛盾,一定要进行整体设计,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同时必须考虑学校的长远发展,注意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相联系。

3.如何实施制度。制度一经公布,必须严格执行。要对学校颁发的文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使相应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除常规教学检查之外,每学期分别在期初、期中、期末组织教学工作检查,期初重点通过检查教学的准备工作,规范教学要求;期中主要通过了解教学秩序和教学运转情况,检查教学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期末通过对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规范这个层次适合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初期,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强教学规范管理的同时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教学管理的重点是通过构建合法、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并探寻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着重解决学校教学管理文件的规范化、程序化、系统性、操作性问题,来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创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提升和追求

所谓创新,是指对原有事物的扬弃,它是在旧事物中产生,但与旧事物有着本质的不同。教学管理创新并非是在一种与原有教学管理体系突然断裂后的创新,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渐变后的产物。随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和推进,高职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以往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创新教学管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工学结合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时间及参与教学的主体,使教学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多样与复杂,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创新教学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核心是要把工学结合作为教学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改革和探索,形成学校为主、企业参与、校企互动的教学管理模式。围绕这个核心,创新教学管理应该包含以下三个维度:

1.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教学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应该树立“四个合作”的理念,将改变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观念作为创新教学管理的基础,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校本特色。

2.实践创新。第一,打破封闭的教学管理系统。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在原有教学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逐渐渗透企业因素,建立企业与学校的共同管理机制,使企业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参与高职教育管理过程,给企业提供足够的表达需求的机会,形成学校和企业间的合理互动。第二,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对传统的刚性化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适应需要,在教学管理实践中逐步建立一种能够灵活配置教学资源的柔性化教学管理机制。第三,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工学结合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主要包括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等。各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教学管理的改革,在专业建设上,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教学条件上,建设稳定、设施充足、适用,使用率高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教学环境上,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校园环境;等等。

3.方式创新。为了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目的,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引进教务管理系统,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和功能延伸,形成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共享型教学管理平台,对教学计划、选课排课、考试管理、学籍管理、缴费注册、毕业审查、教材管理、毕业设计(论文)、课外活动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另外,要不断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并能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根据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创新这个层次适合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期,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在创新教学管理的基础上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推进,其教学管理的重点是通过改革过于僵化、过于刚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开放办学、深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进行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不断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化。

三、示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目的和功能

所谓示范,即“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周济曾经指出:“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是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的就是“示范”,这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根本标准。围绕这个要求,教学管理的示范应该包含以下两个维度:

1.范例的凝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使其由感性的、具体的、非理论化的“点”上的做法,通过凝练、提升,概括成能够泛化、迁移、推广的方法论层面上的普适理论,形成可推广的范例。

2.范例的推广。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样化的推广方式,可以通过高职教育的各种论坛、会议和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交流;接受院校来访介绍交流;开展教学管理培训,交流改革经验;通过合作立项课题研究进行范例的推广。

示范这个层次适合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验收期及后示范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对示范建设进行总结,形成全面、系统的物化成果,其教学管理的重点是通过总结,把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做法、办法、措施上升到理论形态,凝练成一个既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又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给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教学管理也是如此,它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是一个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的过程。目前,100所立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已相继完成项目建设并结题验收,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审议与批复工作已基本完成。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科学认识并准确把握教学管理三个层次的特点,特别是要把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作为基点来筹划,在努力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推动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辉,季诚均.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别敦荣.以现念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

家校合作管理制度篇2

(一)制度缺乏政策法规依据

出台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不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而是脱离学校实际情况,不合乎相关规定,缺乏严肃性。

(二)制度不健全不合理

制度建设严重缺位,相关内容片面、笼统、不规范,有的内容已不符合当前实际,失去其合理性,不利于操作。

(三)制度制订过程简易化

宣传工作做的不够,不能虚心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制度不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四)制度执行约束力软化

制度只能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落实不到工作上,流于形式。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政策法律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政策和法律依据。《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原则精神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制度的直接依据。它明确规定。

(一)高校财务管理基本原则

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工俭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高校应单独设置一级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学校财务工作。

(三)高校财务管理遵循的一般原则

预算编制应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事业基金管理应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专用基金管理应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原则;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择优原则,按科学规划、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等。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结余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度。

(一)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

区分不同性质收入来源,合理组织收入;根据资金支出性质、用途,加强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结转和结余、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管理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二)重视学校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均衡性,降低风险;建立基本建设投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清算制度,定期报送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

四、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保障实施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高校开展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的直接依据。高校、财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切实依法行使监督职能,与高校形成合力,保障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一)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管理措施是否有力,落实到位。监督高校专项补助拨款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

(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

高校应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如有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重大预决算方案变更、重大财务制度实施,应向财政部门报告,并自觉接受检查。

(三)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审批制度

高校的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设备购置,按财政管理制度规定,应实行报批和招标采购程序,高校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合理配置资源。

五、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家校合作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中小学;现代学校制度;创新

一、中小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

其一,明确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加强其能力与责任意识。依照法律规定,中央政府应将具体管理中小学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全面负责中小学的公共管理工作,激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对管理学校的制度做出适应性的安排和决策,使其更好地回应当地人民接受良好基础教育的需求。面对全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情况,为地方政府发展和管理基础教育提供支持与帮助,加强其行政能力与尽责意识,通过双方的合作来达到基础教育的国家目标。

其二,明确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加强其统筹能力。依照法律规定以及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规定,地方政府对中小学的管理权主要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来行使,而不能进一步下放到县级以下的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能力,突出其在处理相关教育事宜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地协调财政、税务、规划等政府部门对教育的管理工作,形成相对集中统一的中小学行政管理制度。

其三,明确行政管理权是公共管理权力,依法对中小学平等行使。www.133229.com中小学因不同的举办性质而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政府在行使对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权时,必须依法平等地行使,不能有歧视和不公正现象。为此,应该统一对公办中小学和非公办中小学的行政管理机构,由一个行政部门统一来行使公共管理权力,并按照一视同仁、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原则对待不同类型的中小学。

其四,明确行政管理权是有限的法定的,不能侵犯举办者、学校的法定权利。行政管理权是法定的由政府代表国家统一行使的管理权,其特点是有限的强制,也就是在法律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是强制的,如超出权限范围变成无限的,则是违法的、会被强制的。地方政府在对中小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时,必须合法,绝不能侵犯举办者、学校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法定权利。从行政管理权与法定权利而言,行政管理权应是对法定权利的保障权,法定权利规定着行政管理权的边界。因此,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明晰行政管理权的法定界限,明确对中小学相关主体权利的保障责任,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法定权利。

二、中小学的举办制度创新

其一,从法律层面进一步细化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确保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与对称性。目前的法律对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比较简略,法定权利仅有一项,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其所举办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法定义务也仅有一项,即负责筹措办学经费。法律对举办者确定学校的管理体制没有进一步的规定,这既不利于保障举办者权利,也不利于约束举办者权利的过度使用。法律仅对国家作为举办者的法定义务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规定了办学经费来源、标准与办法,对国家作为举办者保障办学经费给予了征税、收费等相应的权利,但对非国家的举办者如何筹措经费没有相应规定。这既不利于依法规范这些举办者的筹措经费行为,也不利于这些举办者依法筹措经费,不能为举办者更好地筹措学校经费提供法律依据。

其二,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及其责权。公立学校的举办者是国家,实际上是各级政府在代行国家作为举办者的责权,但是法律对于各级政府在举办中小学中的责权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安排。从责任来说,各级政府如何分担作为举办者的投入责任,如何明确各级政府分别作为哪些学校的举办者,特别是如何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对公立中小学承担的举办者责任;从权利来说,各级政府如何行使对举办学校享有的权利,如何分享在确定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决策权,如何行使这种决策权等。同时,作为举办者的政府在行使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决策权时,如何与作为公共管理者行使的行政管理权相区分,两者的界线在哪儿。这些根本性的问题,都需要法律或政策做出基本的制度安排,从而能真正落实各级政府对中小学承担的举办者的投入责任,为不投入或投入不足提供明确的法律责任承担者。同时为各级政府合理分享对公立中小学的内部制度安排上的决策权提供依据,使公立学校在更好地体现中央利益的基础上照顾到地方的利益。

其三,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资格。从法律的原则规定上,任何合法的组织或个人都有权利成为中小学的举办者,但从中小学的性质及设立学校的法律标准来看,这种成为举办者的权利是有限制的,不是一种无限或绝对权利。法律应对自然人或一般组织成为中小学的举办者进行程序、标准、条件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从而对权利进行明确的法律限制或规定。这样,既可为那些想成为举办者的组织或个人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也可为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行使行政管理权提供一个明确的法律依据,为合理合法地设置和管理中小学提供制度保障,也为这些非公办中小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种制度保障。

其四,从法律层面或政策层面进一步形成对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激励。由于教育的公益性质、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国民性质,举办中小学本身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如何从制度上激励和吸引非政府的举办者积极举办非公立中小学,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举办基础教育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权利和责任。法律也规定政府鼓励非政府的各方举办教育。这就要求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要尽到鼓励的责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对非公立中小学的举办者进行激励。这种激励既可以是非经济的制度安排,如荣誉、名声等,也可以是经济的制度安排,如财政奖励、财政补助等。应该说,政府作为中小学的举办者和非政府中小学的举办者享有同等的法律权利与义务,政府作为举办者没有权力排斥非政府的举办者,政府作为公共教育管理者也没有权力对非政府的举办者采取歧视或不公平政策。

三、中小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创新

其一,通过决策制度安排保障举办者合法利益。学校的决策制度安排最为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体现举办者的合法利益,保障举办者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对股东利益的保障制度,学校的决策制度安排应有三个基本要素:(1)解决谁有决策权问题,一般应是举办者会议或举办者代表会议作为最高权力组织,由它来决定决策权的分配、行使制度,最为基本的是决定决策权的代行机构方式及组成;(2)解决如何行使决策权问题,一般应是学校董事会或学校理事会等决策机构的决策制度安排,包括决策权限、决策程序等,代表举办者会议具体行使有关学校的决策事宜;(3)解决如何监督决策权行使问题,一般应是学校监事会或学校设独立董事方式,代表学校举办者利益监督代行决策权的机构或个人的决策权行使。现代学校制度的决策制度安排因其举办者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安排,但其基本的安排应使决策权合理配置、高效运行、监督有力,保障举办者合法利益,体现举办者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由此来看国家举办的中小学,其决策制度安排应明确中小学的具体举办者或举办者代表,明确举办者拥有的决策权以及决策权在学校内的具体行使方式,将举办者利益通过决策制度安排内部化,从而保障国家作为举办者对中小学所持有的理念与办学目的。非国家举办的中小学,其决策制度安排首先是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合法的决策权安排,其次也应明确决策权在举办者间的分配、明确代行机构及监督方式。具体而言,对于举办者是个人的,其决策制度安排重点解决决策权的科学与民主问题,防止个人过度集权;对于举办者是多人或多个组织合作的,其决策制度安排重点解决决策权的合理分配问题,防止无法做出决策。

其二,通过执行制度安排保障法人利益。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校,其执行制度应该是继续完善校长负责制,赋予校长明确的执行权力以及组阁(安排校内管理权力制度)的权力,改善其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使其充分代行国家对于学校的内部运作权,推动学校发展。非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校,其执行制度安排也应是完善校长负责制,明确校长选任、执行决策以及业绩考核制度,明确校长管理学校事务的相对完整的权力,避免决策者越权和过分干涉校长的执行权。

其三,通过监督制度安排保障成员利益。现代学校的监督制度安排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决策权上有相应的监督安排,这种监督安排是代表学校成员的利益的监督,从决策上保障成员的法定利益,一般而言采用学校成员(教师、学生)代表进入决策机构享有决策权的方式或专门享有监督权的方式来安排。二是执行权上的监督安排,也就是对校长行使权力进行监督。这种监督安排更多的是让学校成员或代表参与管理,或是落实法律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组织的安排,保障学校管理权的行使不侵犯教师的合法权利。三是成员权利日常保障上的监督安排,也就是一种常设组织或监督专人,是日常保障、补偿、救济成员合法权利上的监督安排,主要负责对日常管理行为中出现侵权时做出一种迅速反应,发挥权利补偿与救济保障作用。

其四,通过督导评估制度内部化安排保障公共利益。学校制度安排中除了通过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学校举办者制度来保障学校的公共利益外,更为重要的是将社会或公众对学校利益的要求内部化,使学校正常运行与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保障和发展的过程。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安排要体现和保障公共利益,需要有如下基本安排:一是在决策制度、执行制度与监督制度安排上有公众利益的代表者,一般而言是指社区或家长的代表者在学校的决策、管理与监督上有参与机会。二是在学校运作的过程中有公众参与的机会,也就是学校对社区或家长是开放的,家长能及时获知孩子的教育教学情况,能参与和选择对孩子教育与学习的某些活动。三是社会专门督导机构代表公众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定期评估,评估结果能成为激励和约束学校办学行为的依据,学校形成接受社会专业评估的负责文化与及时反馈的制度。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校管理体制问题”引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1(1).

[2]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c].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

[3]顾明远.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d].中国教育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2003.

[4]李继星.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d].中国教育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2003.

家校合作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寄宿制学生管理特殊群体

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64

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中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育人合力,形成家校育人的有效模式,推进农村学生进城之后的有效管理和学生各种学习生活的城市化进程,在学生习惯养成、心理沟通、心智成长等敏感热点方面取得良好成果,提高学生的人格素养、完善并全面提升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但要做好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最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特殊群体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总体的将近三分之一,也深深影响到整个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管理。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对于最后整个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加强家校合力形成,形成管理的长效机制特别值得关注。

一、寄宿制学校特殊学生群体种类及其主要共性问题

寄宿制学生中主要存在的特殊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留守儿童学生群体、学困生学生群体、问题生学生群体等。这些学生群体所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是远离家庭,在正常上学期间脱离父母的监管,缺少爱的滋润,心理上或自卑、孤僻,或存在一定的阴影,在管理中对规章制度的遵守、各种习惯的形成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由于心理的创伤或阴影容易产生叛逆和对抗,使教师、父母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家庭教育很难很好配合学校教育,容易根据特性形成团伙。这就导致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化的周期性相对较长。部分学生远离父母,学校教育成效显著,回家后教育完全放松,形成一个教育的“真空带”,管理中容易产生屡教不改的刺儿头学生,教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二、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研究

我校是一所完全的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于下辖的五个乡镇,全部为农村学生,学校规模大学生多,特殊学生群体问题明显。我根据多年来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调查研究,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形成了以下特殊群体有效管理的策略:

(一)全面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深入研究学生具体状况,分类建档有效管理

对于每一级新生首先全面做好摸排工作,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进城务工情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习惯形成状况、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状况进行全面研究,在详细了解基础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认真将所有学生分类建档,为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做好奠基工作,提高今后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完善学校特殊群体学生沟通与管理的渠道,有针对性开展特殊群体学生管理

在学校中,在认真摸排分类归类建档的基础上,强化管理可以拓宽并完善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渠道。比如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宣泄室可以成为问题学生群体、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的沟通教育有效渠道;问题学生导师制、一对一学习结对帮扶制的落实可以成为问题学生群体、学困生学生群体转化的有效渠道;“爱心妈妈热线”“悄悄话信箱”等可以成为家庭变故学生群体、留守儿童学生群体的教育沟通管理的有效渠道;班级QQ群可以成为班级学生间、师生间、家长与老师间沟通的有效渠道。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管理与沟通同等重要,必须加强渠道建设,真正做好做扎实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将沟通与教育管理双管齐下,多渠道多措施让学生完全敞开心扉,不断为特殊学生倾诉、发泄、宣泄寻找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

(三)整章建制,对于寄宿制学生管理制度化、常态化,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管理机制化

严格制定完善并落实好寄宿制学生管理的具体制度,从学生学习、卫生、安全、生活、就餐、就寝、如厕、返校等各方面制定并完善制度,管理中形成制度化管理;加强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制度落实,学校拓宽并完善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管理的有效渠道与策略,必须加强工作落实,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应付了事,形成教育管理转化的常态工作与长效机制;学校与班级管理中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团队建设活动阵地、国旗下演讲、道德讲坛等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定期开展教育大会、辅导大会,各特殊群体学生沟通交流会,使工作常态化。通过整章建制,不仅对学生管理制度化,也使特殊群体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将工作做成常态化机制性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成效。

(四)完善家校育人合力形成,齐抓共管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管理教育

对于寄宿制学生的生活实情是五天在学校,两天在家中,一年内有两个假期在家中,所以在学校的管理教育成效是否能坚持,家庭教育也较为重要。在具体的管理教育中,家校能否很好配合达成共识,齐抓共管直接决定教育的成效,因此对特殊群体学生教育管理,加强家校间的联系沟通、形成对学生管理的共识、针对问题齐抓共管共同落实管理教育制度、加强教育管理配合、定期开展家校访谈等要做好做实,不能抓在学校松在家中,留有教育的空白缺漏时间与地点。学校应引导家长真正配合学校的教育,尤其让一部分溺爱孩子、思想狭隘的家长真正理解教师的管理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班级可以建立班级QQ群,也可以建立班级家长QQ群,进行适时的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家校间第一时间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管理教育的心得与方法共享。

(五)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爱的滋润”,是治本治标加强管理的实质性问题

家校合作管理制度篇5

一、在大学生管理中强化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处于积极提倡依法治国、公平公正的社会大环境下,社会群众逐渐加深了对法律的认识并开始重视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护,尤其是当代学生群体,正因为如此社会出现了不少高校管理纠纷案件,甚至有的案件需要激化到要利用诉讼的手段来处理问题。例如发生于北京某高校的一则新闻:北京某高校2007级一名新生在高校安排的军训活动结束时出现突然昏厥问题,经过医生抢救后抢救无效死亡,而该名新生的父母就觉得学校在开展活动项目时未能很好地承担其应有的责任与义务,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恰当地管理,为此具有较为明显的过失,理应给予应有的赔偿,所以最后就将该高校告上法庭,要求其赔偿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失费等赔偿费用合共46.7万多元。当时该案例在教育界与法学界均引发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也激发起国内各高校对此事件的强烈反应。这种事件的发生,一方面能够反映出我国依法治国的落实成果与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事实,同时也体现了权利意识与法制观念已经逐渐融入到当代高等教育内容当中,法治理念对各高校学生的行为、思想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致使当代大学生懂得在自身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或者受到不平等对待时,能够选择行驶法律赋予他们的合法权利,从而科学合理地利用法律制度来维护自身利益。然而,这些案件又从另一方面暴露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制教育不强、高校管理运行过程存在不少现实性问题,反映出各高校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高校管理关系与运行制度,甚至部分高校的管理制度与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相矛盾。通过这类案件,高效管理者应当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对目前大学生的管理体制进行适当地修改与完善,从而全面实现依法治校的教育目标。

二、有效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1、加深高校管理队伍对法治社会、法治学校的认识

国内各高校应当着重强调大学生管理中的法制教育工作,在日常的管理与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适当地法律手段来约束与规范学生的语言行为,准确地掌控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与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深入探究当代大学生使用的法律条款,与此同时还应当尽可能地加深高校管理队伍对法治社会、法治学校的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律素质与专业素养,尽量减少教育工作者侵犯学生利益的案例出现,避免制定与落实和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相矛盾的高校管理制度。除此以外,各高校还能够加强和地方司法部门的沟通联系,聘请专业化的司法人员担任高校的法律顾问,让其有效地维护高校合法利益,全面强化当代大学生管理项目中的法制教育。

2、正确处理好依法管理所呈现的关系

1)正确处理好国家党委、地方党委、学校党委领导人员与依法治校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依法治校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项目,务必要基于国家党委、地方党委、学校党委统一带领的基础上,统筹安排,从而给予各高校落实依法治校策略的思想支持与行为支持。与此同时,各高校的党委应当着重关注自身法制项目的构建程度,始终坚持“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教育、依法治校”的原则,科学、正确、合法地对当代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管理工作。

2)处理好高校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教育立法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文化创新的时代需要,是当代社会对教育领域的间接管理模式,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而不断制定、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适应的高效管理制度。高校不断修正完善教育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与标准化校内教育项目,确保高校教育项目、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受教育权利均可以得到法律的保障,从而为强化高校法制教育提供和谐、自由、健康、稳定的教育环境。再者,国内高校在落实教育管理制度之际,也务必要注重超前立法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法律制度的质量,为有效实现依法治校的目标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而且各高校为了能够保证自身所构建的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精神相适应,应当在高校内成立专业化的制度部门,让其定期对本校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审查、监督、分析、完善工作,从而让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加富有合法、合理性。

3、按照严格的程序落实处分学生工作

国内各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处分决定时,务必要严格遵循以下几项程序:1.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按照违纪学生犯错的性质以及严重性,结合国家法律法规与高校管理制度,给处分学生工作作出合理的依据;2.高校系分管的管理人员与学生取得联系,且仔细地听取与收集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解释与申诉,为后续工作作出准备;3.待系里严格确认之后,将违纪案件上报至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然后由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作出更深一层地了解与核实,从而进一步地保证违纪事件的真实性;4.高校专门设置委员会听证,对违纪处分案件给予科学合理地处理建议;5.由高校校长或者学院院长裁决与决定违纪学生的行政处分;6.处分决定形成文件之后,会传达至违纪学生本人,并由此开始正式落实处分决定;7.系里要专门安排固定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受处分学生思想观念、语言行为进行观察,并要实时地为违纪学生进行适当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在根本上转变违纪学生不端正的思想观念,不断促进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理念。以上一系列处分学生程序若高校在落实的过程中缺漏其中某一项,则会体现出高校对学生不负责的管理事实,更严重时会形成不良的侵犯学生权利局面,特别是对于最后一项程序,在扭转违纪学生不良的学习心理与生活态度、端正观念等方面显得尤其关键。

总而言之,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不断推进,社会大众对自身合法权利的重视与维护力度也逐渐加深,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时常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然而这也使得高校面临着随时被状告的危机。为有效处理危机四伏的发展形势,国内各高校应当充分展现依法治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制定与国家法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处理好各种法律管理关系,提高全体教育者的法律素质,严格落实每项学生管理程序,为全面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法制教育海南省高校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J].中国高教研究.2007(02).

[2]孙力.法制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意义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8).

[3]庄且静.论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8(24).

家校合作管理制度篇6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竞争加剧,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必须朝着更为全面的目标发展,这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为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高校在进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法治思维的应用,构建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规范,从而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对法治思维理解不足

在法治思维下,要求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全面认识法治观念,但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对法律相关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应有的法治思维意识,且由于传统高校管理工作形式的影响,很多高校经常将校园内部管理工作当成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忽视了学生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时,常出现将很多法律规定混淆的情况,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程。此外,很多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对于国家发展形势不能及时了解,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也不明确,在管理工作中,仅仅执行领导下达的管理任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制度不完善

目前高校很多管理工作人员缺少法律知识,没有充分意识到法律规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造成高校现有的法治制度作用难以发挥,没有从根本上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很多高校在法律上都享有自主办校的权利,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实现与发展,与当前法治思维思想相背离。这些现象会造成很多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只按照高校内部的一些条文规定开展管理工作,没有体现任何法律规定要求,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对策

(一)加强对法治思维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

高校之所以受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影响和制约,极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薄弱,缺乏法律相关知识,因此,加强培养管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推动管理工作的法治化进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在法治思维的管理形式下,运用法律观念去权衡管理高校学生,必须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法律综合素养。高校要在招聘管理工作者时提升条件,将高校管理经验丰富、法治认识全面的管理工作者纳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团队当中,另外高校要定期对校内现有的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提升其对法律的正确认识。此外,应坚持法治思维下构建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核心原则,加强边界思维的培养,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制定学校的学生管理章程,并对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按照规定逐步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从而充分体现法治思维的程序正义原则。而法治思维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也应注重学生管理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从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观念,将高校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让法治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得到积极的响应。

(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

在法治思维下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促进我国法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谨遵国家的法律政策方针,加强高校的法治建设工作,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在当前法治社会的发展形势下,高校必须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结合校内发展实际情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发展本校特色学生管理道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结合法治思维完善管理制度时,应认真分析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原有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师生的建议进行调查采纳,坚持民主原则,这样才能在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结合法治思维的同时,体现以人为本。为了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应保证校园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的一致性,细化规章制度的细节内容,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同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应结合国家的法治方向,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述权和申诉权,严格执行审核制度,实现教育管理与教书育人的统一,引导学生依法遵循学校的法治管理工作制度,提高整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三、结语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是我国发展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必须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法治意识,充分认识到法治管理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法治校园环境建设,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推动管理工作进程,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促进高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对策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30-32.

家校合作管理制度篇7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地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依法治校工作思路。但是从总体上看,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依法治校还没有完全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现就加强依法治校工作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严格依法办事;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举办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学校的法律地位发生了变化,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举办者、教师、受教育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理顺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需要依法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依法治校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保障。

二、进一步明确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依法保障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目标是:教育行政部门法治意识增强,形成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一)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切实转变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切实维护学校的办学自;要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简审批项目,公开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探索综合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要依法健全和规范申诉渠道,及时办理教师和学生申诉案件,建立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校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依法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要根据法律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要依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学校党委、校长、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各种机构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要依法健全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决策程序,并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举办的教育机构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校董会、理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要保证学校的发展规划、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对外签订的民事合同等符合法律的规定;完善学校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法人财产。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定,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

(三)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中小学要积极推动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推进家长委员会的建立,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学校决策涉及学生权益的重要事项,要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接受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为家长、社区支持、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依法治校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按照全国和教育系统普法规划的,以及教育部、司法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若干意见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把法制课列入中小学课程,把法律知识作为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必修课内容,保证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中小学要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制度;要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履行管理职责;要把法律知识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校长、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认定教师资格。学校要依法聘任具有相应资格的教师,依法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尊重教师权利,落实和保障教师待遇。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质。加强教师管理,依法处理品质恶劣、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坚决杜绝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教师严重侵犯学生人身权的案件,学校必须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查处,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依法追究责任人、校长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六)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要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不得瞒报或者漏报。

学校要健全学籍管理制度,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中小学一般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合法,符合规定程序;建立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申诉的法定权利。高等学校依法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应当经过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四、加强对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领导

依法治校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推进依法治校作为促进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依法治教进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制工作机构在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中的作用,由法制工作机构会同其他部门建立本地区依法治校工作的政策指导、组织协商、检查评估的协调机制,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各职能机构自觉按照依法行政的,履行对学校的管理职责,规范管理行为,形成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合力。

家校合作管理制度篇8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也是一项复杂的管理过程。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本规定所称的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学者李强天和吴伟认为其涉及面甚广,既有学生工作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也关系到学校的管理者、教师、服务人员;既涉及高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也包含学生的家庭、社会等各种外部关系。本文认为,高校学生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对于学生在校阶段学习、生活等规范性问题的管理,也包括学生工作管理者、代表学生利益的组织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构建。而社会管理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便更有力地实现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调控,具有体系化、系统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等特征。由于高校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仍然需要发展和创新,而其目的和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着相似性,都是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探索和完善相应的体系,实现整体的调控。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形成优势。

(一)实现高效治理的重要途径

高效治理其实是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将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实现高效治理。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指的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重点在于对人的服务。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服务好学生对于推动学校的高效治理极为重要。而高校代表学生利益的组织是衔接高校和学生的重要一环,是高校高效治理的关键所在。代表着高校学生利益的组织作为衔接高校和学生的桥梁,可以将学生的要求和建议反映给高校,又可以把高校的规定制度传达给学生,在高校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路径。代表学生利益的组织作为一种中介力量,通过组织的力量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通过理性的方式进行利益诉求的表达,减少和避免过激行为的产生,既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又维护了高校的和谐稳定。

(二)促进教育发展的推动力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完善,而学生个体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个体的信息较为堵塞,学生个体与高校管理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而代表学生利益的组织类似于校学生会、校团总支等便应运而生。这类学生组织通过联合学生个体,构建学生和高校之间沟通的桥梁,提高学生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缓解学生和高校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代表学生利益的组织,对于学生利益诉求的反映以及调整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完善高校管理体制的关键力量

高校管理体制一直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完善高校管理体制是我国教育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对于高校的决策、规章制度的制定等等,学生个体都处于劣势,他们并没有参与其中。然而,这些决策和规章制度却是用来规范学生个体的行为。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的背景下,代表学生利益的组织能够发挥其中介的作用,保障学生的利益诉求能够传达到学校管理层面。保障学生的基本救济权利,有利于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弥补高校高层无法及时和学生沟通的缺陷,真正做到高校管理工作以学生为本。

二、高校学生工作在管理中的困境

(一)法律体系的困境

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但是与西方国家成熟的教育体系相比,我国教育尤其是学生管理体系方面仍稍显欠缺。其中,我国有关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严重缺位的状况。一方面是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学生工作管理的部分匮乏,这让高校管理层在制定相关校规校纪时无法可依。另一方面,很多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已经和现实脱节,但学校管理层仍旧参照现存的法律法规,造成制定的校规校纪无法适应学校的具体运行状况,缺乏可操作性。并且由于陈旧的法律法规过于笼统同时漏洞较多,导致高校校规校纪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造成高校管理的法律盲区。这与社会管理创新所要求的法治化道路大相径庭,存在着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管理过程的困境

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特征就是系统化,要求在系统化地利用资源中达到既定的目标。近些年,高校管理过程中由于程序不当、系统化缺失受到学生诉讼的案件屡见不鲜。在黄渊虎诉武汉大学学籍与户籍管理案中,当初武汉大学因黄考博政审不合格做出不予录取而让其跟读的决定时,并未告知黄渊虎申辩、申诉的权利和途径,也未告知其“跟读”的具体含义。这就明显违反了相应的法律程序。首先,学校并未对“跟读”一词对学生做出明确解释;其次,也并未给学生申诉、申辩的机会,缺乏正当的程序;并且在做出不予录取的决定时,就不应当采取跟读的决定,而且让该名学生读到毕业,加剧了学生与高校的冲突和矛盾。

(三)权利制度的困境

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推行民主,而这种民主理念在高校管理之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现行的法律法规大多规定了高校学生的诸项权利,但并未指明权利受到侵犯时该如何救济。教育部2004年3月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但是事实上,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成立相应的部门处理学生提出的申诉,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向学生说明具体的申诉流程,更没有建立申诉答复机制,这让学生即使心怀不满也不知道如何提出申诉,更无从申诉。如此,高校管理层倾听不到学生的诉求,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管理行为;同时,学生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心中的不满累积得不到宣泄,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不利于高校管理的发展和完善。

(四)认识不足的困境

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要求。然而,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却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当前,很多对大学生权利的侵害和限制的事件没有引起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究其根源是观念问题。学校高层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决策时缺少保护学生权益的概念,只是一味强调规范和维护高校的教学秩序。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法治意识比较淡薄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高校教育工作者往往是站在高校的角度去考虑高校管理问题,只是把学生作为管理的客体,忽视了学校实现有效管理的真正目的是维护学生的权益。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高校管理工作法治化进程,还会使学生对高校产生不信任的心理,造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三、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高校学生管理发展路径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的特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第一,虽然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存在着漏洞与矛盾之处,但是高校自身具有其能动性和机动性。高校在参照目前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校内规章制度时,需要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动,使之更适应本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正如社会管理创新是在一定条件下运用可以利用的资源改进原有的管理模式达到既定的目标,高校也需要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第二,国家需要调整当前的相关法律政策,结合国外成熟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法治理念,弥补法律上的漏洞,修正矛盾之处,让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三,国家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权利保障问题,重视社会管理创新的民主化特征,通过立法将保障学生权利的措施合法化,增强学生对高校规章制度的信任,避免出现权利形同虚设的状况。

(二)加强宣传教育,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根据社会管理创新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管理层需要注重法治化意识的培养,在管理的过程中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把学生作为高校管理的主体。同时,高校需要对教师以及管理高层开设相关讲座,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教师和管理阶层的法治化理念,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中去。此外,高校需要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了解程度的调研,建立和完善学生校规校纪信息反馈制度,对学生不甚了解的规章制度进行补充和说明,在了解学生真正需求的基础上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微调。并且,在遇到学生权利受到侵害的事件时要高度重视,依据学校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推动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三)建立救济制度,形成系统化管理体制

高校需要建立相应的救济制度,从社会管理创新层面来看,高效管理工作需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管理秩序。因此,高校管理可以借鉴相关理念,在高校内部选取部分学生和教师组成救济制度小组。当学生利益受到侵害时,该救济小组能够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全面了解情况,为评判和审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高校应当在高校内部和网站上为学生设立匿名信箱,鼓励学生把身边的问题以信件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及时反馈给高校管理高层,以便高校管理高层及时了解基层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实施的政策和方针做出调整,为形成良好的校园秩序提供保障。

(四)建立归责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制度

高校在处理学生与学校之间发生的矛盾时容易出现偏差,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目标就是消解社会矛盾。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不断完善法治化建设,明确责任的归属问题,建立建全归责制度。当高校与学生发生冲突时,学生与高校双方都能够通过归责制度的相关规定,明确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使高校处理这类问题的偏差度减小,增强学生对高校的信任。此外,当学生对高校的管理提出质疑时,高校能够根据归责制度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解释,消除学生的疑虑,使学生信任高校的处理,增强高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家校合作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一、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必要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高职院校管理法治化就是指高职院校师生员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宪法制定的法律法规为准则,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学校事务,保证全校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无规则不成方圆,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注入法治的因素,是为国家培养法治人才的前提需要。随着现代学校管理活动的深入和复杂化,学校法律关系的主体多元化,法律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日见凸现。学校如何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法律关系,如何处理与各级领导、与社会及周边环境、校际之间、与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的关系?法律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能规范教育者的行为,不损害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又能保护教育者自身,免遭他人侵害。学生管理背景改变的需要近年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的觉醒和增强,法制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仅靠现有的各项规定显然不足以规范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因此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在立法上予以相当的补充和支持,增强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学校改革引起高校与学生之间角色关系变化的需要随着学校改革的到来,学生与校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变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高校与学生之间,既有“隶属型”的法律关系,又有“平权型”的法律关系。一方面,被管理者要服从管理者的管理,另一方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直接还存在着互相协作与支持的关系。高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中,明确的规定了学生的义务,这就要求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积极配合法治工作的开展。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国家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的出现,学生是一个民族素质的最高代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理应成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直被视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瓶颈,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显得十分迫切。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传统观念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一直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对学生来讲神圣不可冒犯,而学生权利被抹杀,没有自主的选择权和发言权,教育中形成一种被动式接受,对学习难以产生积极性。有人认为在学校管理中注入法治因素完全没有必要,学校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至于法治建设那是国家的义务,这一点上有绝对的误区。还有人认为,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在实践中就是学校用法规治理老师和学生。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只注重有效性,而忽视了对其合法性及对被管理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忽视了尊重学生合法权益的义务。

(二)管理规则存在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处分程序简便化,不透明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对于违法学校规定的学生,学校在给处罚时的定义一般都是违法了学校的法律法规,而在阐释其具体违法哪条法律法规时却没有明确的说明,这就导致即使学生犯错了,也不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就导致所有与学校管理者背道而驰的理念都被扣上了违纪的帽子。

(三)程序及救济方面的问题

在程序及救济问题方面,高职院校可谓是冠冕堂皇。现行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行政诉讼法》都明确表示:“学生对学校给予退学和开除学籍的处理不服,可以提出行政诉讼。”然而,在现实中,当学生受到学校的严厉处罚时,如果对学校的处罚不满,通常都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进行申诉。在对高校的一百人进行问卷调查时,我们发现,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对学校的处罚不满时,还可以进行申诉。当问及申诉的地点时,更是一无所知。

三、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体制问题

现有的管理条文,其内容多为禁止性、限制性规定,宏观规定多,条文过于简单、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更有许多领域没有涉及,造成明显的法律空白。学生管理执法不严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虽然在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但可操作性不强,如在考试中违法乱纪现象层出不穷,但针对这种现象一般学校都只采取的是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有的甚至因为这是小行为,通过走后门的形式取消学校对其的处分,明显力度是不够的,这就不能在一定意义上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也许在学校看来,只要不发生什么杀人放火的事情,那就不构成事故,因此在执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漏洞与问题。学生管理程序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学校执行法治管理的效果,漏洞使这种法制缺失更加严重。

(二)学生管理的立法缺陷

1.学生管理立法冲突严重

高校在管理和处分学生时,往往把校规作为直接依据。严重忽视了公民的义务,这就有宪法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宪法规定,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而宪法既赋予了公民应有的权利,也保障了公民应该享有的义务,因此学校在管理立法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权利。从体系化的角度看,当前我国的教育立法,虽然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基本框架已经初见端倪。学生管理立法体系不完备高校在行使管理权时立法体系不完备,缺乏正当的程序。可是在现有的立法体系中,我们并没有做到这些。学生管理序立法缺位,学校在制定这些制度时,往往只是考虑如何控制学生的行为,至于学生的权利、尊严、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则考虑不多。实行教育管理的程序控制。在许多国家的现行法制下,每个公民都可以对政府采取法律行动,以此对抗政府制定的对己不利的教育政策,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法庭通过对教育决策的监督来获得对教育的控制,干预政府和教育机构的事务。

2.校规权利与义务严重不对等

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只强调学生“应该”、“不得”,而忽略学生“有权”怎样。对学校则强调“可以”,“有权”,而全然没有“不得”等限制性的词语。这就相当于在法律中只赋予了公民义务。而没有给公民享受其应用的权利,似乎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只针对学生,只有学生违法乱纪。试问,在学校教育中,难道就不存在管理者或者老师违法乱纪的行为吗?只规定了教师不得殴打,体罚学生,那么如果殴打,体罚了怎么办?在诸如此方面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正当程序与学生权利救济欠缺学生的正当程序应该加以维护,学生的权利救济,听证权,申诉权都属于正当程序的组成部分,应当在教育法律法规中加以规定,换言之,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没有保障的。

(三)管理者法治观念淡薄

教育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学校管理理念陈旧。传统的高校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治缺失的改善策略

(一)管理理念法治化

法治化是学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当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以避免问题的发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与法治理念,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理念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领跑者,应是继承和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优秀青年。

(二)管理依据法治化

1.法律优先

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应对被管理者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并对现有法规进行整理,出台保障学生权益的法律,建立一脉相承的法律体系。还应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规范学校和学生的各种行为,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做到法律优先。法律保留保证学生管理规范,合理合法校纪校规是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关于学生权利规定的重要途径。

2.合理性原则

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还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空间,因此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不仅要合法,还应当合理,这里的合理是指应体现公正合理的法治精神。

(三)管理程序法治化

1.完善听证制度

在做管理条例的同时应该征求学生和意见,多与实施的当事人做沟通,使得制度更合理化。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2.完善申诉制度

学校可以设立专职的申诉委员会,受理学生的申诉请求。健全教育行政复议制度学校应关心学生的心理诉求,倾听学生的意见,解答学生的疑问,及时纠正基层管理者的违法行为;校内传媒要客观、公正,不得夸大或缩小事实,误导大家的认知;学生、学生团体等的建议和批评应当有正当渠道并确认为正当行为而不应受到非法追究。

3.构建教育仲裁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完善学生的权利,通过一定的途径和程序,解决权利冲突或纠纷,以保证法定义务的履行,使其规范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因此,学校应构建教育仲裁机构,完善仲裁制度。

(四)学生权利救济制度之间进行合理联系

1.将校内申诉为前置程序

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当学生权利受到侵害时,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将校内申诉作为前置程序,那样不仅将法治公平。透明化,而且成为维护学生权益的有效渠道。

2.申诉制度与诉讼制度衔接问题

学生管理法治化与道德建设相结合高职院校管理的法治化是运用法律的思维模式来管理高校,追求法律精神所体现的公平和正义,积极为师生服务,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转变管理观念,师生增强法律意识,主动依法行事,一切皆以法,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而在高职院校的法治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将法制化与道德建设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高职院校真正走上管理法制化的道路,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管理法治化是高等教育法治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只有加强高职院校的法制管理,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参考文献:

[1]曹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2).

[2]王晓燕.自我管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可缺失的基本环节.科技咨询导报.2007(22).

[3]李宁,李帅.以人为本观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

[4]时立文,谢群.谈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7(3).

[5]李小芬.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

家校合作管理制度篇10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目标分析

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质主要是针对资金、资产等管理对象,通过协调处理资金、成本支出、经济效益、利润收入以及利润分配等几种关系,完成预期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同样需要按照相应的管理原则,在保证实现自身教育科研等公共职能的基础上,完成必要的财务管理任务。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为了保障高校的生存发展以及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必须进一步拓宽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保障高校具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开展教育及科研事业;二是对高校所接受的国家财政拨款以及自筹资金进行规范合理的配置、调拨和使用,尽可能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三是处理好与国家政府主管部门、财政审计部门、产业合作单位等部门的经济关系,确保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总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财务管理制度,确保高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充足,实现社会服务职能与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推进高校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稳步发展。

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分析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工作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繁琐。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办学机构的民营化,高校在师资力量以及组织结构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资金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这就造成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以及工作难度加大,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国家财政集中支付、收支分类等一系列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制度体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是高校本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作为教育部门的社会职能以及经济责任都发生了变化,高校的教育服务范围逐步扩大,科研产业化不断发展,给高校完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四是国家对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由于国家重视优先发展教育,因此无论是在财政拨款或在政策制定上,都充分重视扶持教育产业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利用国家的拨款或者是扶持政策,这就需要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妥善处理。

三、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高校财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综合分析,财务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是实施高校财务控制的关键。但是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未能结合高校的实际财务情况、发展计划制定科学的预算编制计划,甚至出现部分高校附属产业的财务管理未能纳入预算管理。此外,在高校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预算编制计划执行,部分管理部门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主观随意地调整预算计划,而且针对预算计划也缺乏相应的考核管理,导致预算编制计划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二是高校财务内控管理不严格。财务内控是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按照相应的标准与程序正常开展的关键,但是部分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对财务内控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内控管理体系不完善,内控工作制度缺乏。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全面内控管理机构,针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控制监督,但是内控控制意识差,在内控管理中不能坚持原则,导致内控工作形同虚设,难以形成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三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准确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属于高校的主要职能部门,因而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对于一些财会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共享利用方面效率低,导致财会信息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四是高校资产管理不规范。虽然国家实施集中采购制度后,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得到了有效的规范。但是部分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对于资产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针对学校内部的资产管理成立盘点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清晰,固定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改革措施建议

1、革新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完善高校财务工作方式

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全面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遵循会计准则以及相关财务规章制度,明确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制度和工作内容,同时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对象,建立一个全面、高效、运转顺畅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断改进财务管理方式,尽可能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精细化以及规范化。

2、强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作为高校经济活动的依据,也是规范约束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通过建立预算管理模式,将财政拨款、自筹资金等全部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并遵循国家相关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统一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及编制方式,开展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预算的编制计划,应该在全面总结分析高校的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将高校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资金管理以及资产处置等纳入预算计划中。对于预算的执行,则应该按照不同的院系或者部门,将制定的预算管理目标经过分解后,具体落实,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地分析调整预算计划,保证预算管理水平科学有效的提高。

3、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涉及机构部门较多,对于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标准要求也较高,在高校内部顺利地开展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以及资金控制,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首先应该为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并利用先进的财务信息处理软件,建立时效性强、信息利用效率以及共享水平高、财务信息处理能力强的信息化财务处理系统。

4、重视高校财务内控管理

内控管理作为监督评价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内部应该建立全面的监督以及评价机制,建立以高校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为主的内控管理制度,不断强化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此外,重视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将高校的整体负债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避免由于过度借贷造成高校资金周转困难,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应该建立必要的财务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为一体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5、建立高水平的高校财务管理班子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质量,因此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革新必须建立高素质的财务工作团队。选取业务能力强、理论知识全面的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同时针对不同的岗位明确岗位分工与职责权限,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目标,并针对财务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实现财务管理工作团队业务水平的提高,促进财务管理工作高质高效的开展。

6、完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评价考核

为了准确地反映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应该建立全面的高校财务管理评价考核体系,进而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管理、自筹资金、预算管理、资源配置、内控监督等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评价分析。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保证客观、公正、能够准确反映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并为管理部门调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措施提供合理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