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十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十篇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8:07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篇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空间想象能力函数图象解题线性规划解析几何

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在新的形势下,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在高考考试大纲中,提出对数学知识的考查主要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几方面的考查。在新课程下,对数学老师的教学要求也更高了,尤其现在每个学校的教学条件在不断提高,都配备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好,对数学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中学数学中的重要考查内容,而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立体几何,立体几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虽然总共才18课时,但对于学生来说,立体几何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学生没有空间想象能力,对于老师来说,立体几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是年年高考考,难点是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比较难,就凭借一把直尺远远不够,而且不太容易画准确,这时,老师能借助多媒体,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画图解决函数和方程题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很多问题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都能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但是,我们画图时,一般都是画草图,有的问题,图形不准,往往不能解决,或是错解、漏解,如果采用多媒体画图,就能准确解决。

例12x=x2方程有解。

答案3略解,此题直接解方程是求不出来的,必须借助函数图象,要作出指数函数y=2x和二次函数x=x2,作函数图象时又要画草图,画图时往往把x=4这个解漏掉,如果我们借助于多媒体画图,就能很清楚地画出两个图象有三个交点。还有同样的题目,方程有sinx=lgx解,处理时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三、利用多媒体解决线性规划题

线性规划这一节内容安排在高中数学必修5,主要利用直线平移和可行域相交,找到最优解,平移时老师在黑板上推动,往往容易推歪了,而且画直线时,也很难画得非常准,导致找不到最优解,如果借助多媒体,在几何画板,或在word等软件下,首先画出可行域,并用不同颜色标出,把直线做成动画,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找到最优解。

z的范围。

解略,对于此类题型,方法很清楚,就是结果出来麻烦,首先做出可行域,然后再做出直线x+y=0,在向上和向下平移,找到最优解,对于第(2)题,还要利用直线斜率的几何意义通过旋转解决,但很难准确地做出来,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形象直观,不易出错。

四、利用多媒体解决解析几何题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篇2

(1)研究目的

通过对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比较,了解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知识的讲授、课堂提问、技能训练以及如何与学生进行认知和情感交流等方面的差异,寻找和比较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研究对象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节录像课.这两节课,一个是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师a),另一节采自在衢州高级中学举行的全国核心概念、思想方法教学黄显忠老师的研究课(教师B).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直接和间接的课堂观察法(录像课),来获得课堂行为差异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被观察对象行为出现的频率,描述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并预先设计了“有效课堂教学课堂提问登记表”、“有效课堂教学时间登记表”.

二、分析与结果

1.教学的整体结构分析

相似之处:

从两堂课的概况来看,它们的基本要素和教学策略很类似:课题一样,具体教学内容相同,有些例题,练习题也都是一样的:他们也采用了类同的活动形式:师生互动:这两节课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理念;而且在教学中教师们都控制着课堂的整个进程(如表1-1所示).

不同之处:

在看到类似方面的同时,我们也从教学细节方面找到了差别(如表1-1所示),甚至可以认为这些差别是十分重要的,体现了教师所持有的不同本质的指导思想:

(1)情境设计比较.教师a:通过实际问题台风引入、让学生稍作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前面问题可以转化为直线圆的位置关系问题.请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在平面几何中,我们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教师B:在概念引入前任意画一个圆和一条直线,请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已有的初中知识回答,老师引导并整理出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种情形.到此两人的差别还不是很大,接下来差别就很大.

(2)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比较.教师a:问题3:方法一是用平面几何知识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你能根据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吗?老师直接提出了“形”向“数”转化的问题.教师B:用几何画板给出图像,判断直线CD与圆o的位置关系?学生:相切.教师放大图像,直线与圆并不相切,是相离,此时如何说明直线与圆相离?学生: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师B:除此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把直线与圆用方程来表示,利用方程组的解的个数来判断.教师B利用几何画板不同的单位长度造成的错觉,置疑设惑,实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形”向“数”转化的问题.这种教学从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揭示数学的本质,是有效的教学.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比较

教师a:问题4:这是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称此法为“dr法”).请问用“dr法”的一般步骤如何?教师对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步骤进行小结,对知识进行梳理,试图使学生以后看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就联系到dr法及其步骤,显然这里有灌输和应试之嫌.我们知道数学是理解的数学,任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都是不行的.教师B:请你写出一条直线和一个已知点为圆心的圆的方程,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教师B让学生自己命题,画图并说明是怎样来命题的.他们必然考虑图形之间的关系与相应方程的关系,促使他们加强数与形的结合.这样教符合解析几何的本质,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课堂教学时间分布比较

课堂教学时间分布表2-1教师a与教师B课堂教学时间分布

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操作的一些不同之处,例如在引入新课、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以及课堂小结四个方面时间差别较大.从前三项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处理教材内容的主导思想,教师a只是用实际问题台风引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师B由错觉悬疑引入,层次预设,注重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合理生成,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的探讨上;巩固与运用用时的差别是教师a尤其注重了学生的技能训练,出现了两道例题,第一题教师讲解,第二道题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还做了三道练习.教师B只给出两道例题,两道题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是把学生做好的题目拿来投影,先听听学生怎么说明,再老师分析讲解.第一题让学生自己出题,并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而后老师再拿出题目,师生共同完成.第二题是课本例题,在得到了结论后,老师并不满足,不断挖掘.师生共同得出求弦长的公式,此公式在以后直线与圆锥曲线关系中会用到.求出斜率k后,老师问了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两个k,是不是过圆内定点截得弦长为定值的直线都有两条?这样做提高了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变式思维,也关注了几何关系的代数表示,代数结果的几何意义.

3.师生活动时间分布

整个课堂教学中,两节课在师生活动的时间上有较大差别(如表2-2):教师a和教师B的讲授时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1%和27.3%,二者之比约为14∶9;教师a和教师B在师生交流互动(提问、指导、学生管理)上所占比例分别为4%和14.2%,两者之比约为2∶7;师a和教师B在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所占比例分别为17.8%和25.6%,二者之比约为9∶13.

4.课堂有效提问的比较

尽管有无数的教师与研究人员对于课堂提问作过无数次的观察与研究,但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依然是课堂研究的永久性课题,对每节课的提问进行观察研究永远是有价值的.我们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课的课堂提问观察的主题是“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根据观察主题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获得更多的启迪.

我们对两教师的提问进行了定量的汇总与定性的思考,获得了“教师a与教师B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观察分析汇总表”(见表2-3)和教师a与教师B的课堂提问有效性分析表(见表2-4)

综合两表,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1)从总体来说,在这两节课教学中,教师提问较富效度,具体表现在:

“有效的提问”所占的比例较高,“低效的提问”所占的比例较低,而“无效的提问”所占比例最低,同时,我们也发现,有效提问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知识性提问、分析性提问和推理性提问.但就这两节课比较而言,教师B的分析性提问和推理性提问所占比例总共为64.6%,而教师a只为25%,远远低于教师B.教师B有元认知提问,教师a没有元认知提问.在这两节课的观察中,我们没有发现一例“过难”的低效提问,过易的提问也只有两个,这说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把握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提问及回答中,我们也发现教师a把握还不够深刻,心里装着自己的“备课答案”,对学生的倾听不够,出现了代学生回答的情况.因此,教师B的课堂提问的有效度要高于教师a.

(2)从量上来看,教师a总的提问数量明显比教师B多,在整节课45分钟内教师a提问了40次,而提问数增多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的增多,在整堂课的低效提问中,“无意义重复”的提问占了大头,占低效提问总数的66.796.

(3)从质上来看,教师a表现出提问的浅层化,在本节课上反映出来的对问题的设计及追问能力有待加强.比如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时的提问,教师与学生共同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后,教师a:现在我们有了直线和圆的方程,那么把它们放在坐标系中该如何去研究它们的位置关系呢?这样的问题太直接,缺乏深度,牵制学生的思维;教师B:教师放大图像,直线与圆并不相切,是相离,此时如何说明直线与圆相离?学生: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师B:除此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把直线与圆用方程来表示,利用方程组的解的个数来判断.教师B: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学生:已圆心为原点,水平直线为x轴,……这样可供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比较大,问题里面所包含的方法性的选择很多.这两个提问是不在一个水平上的两种问题,教师B:提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和思考性.教师a:例2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看课本,规范解题.师:设直线方程为y+3=k(x+3),它的前提是斜率存在.对于斜率不存在的情形几何画板演示.教师B: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你是如何求解例2的?讲一下你的解题思路?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他首先就会想圆心及半径,根据弦长,再求弦心距,求k,……我要找它们有什么关系,那我怎么去寻找呢?接着,要寻找它们的关系,该从哪几个方面去寻找呢?这就属于“教学生怎么学”了.这个是涉及方法论的问题,而不是像教师a直接问上面所说的那种问题,那是直白的问题.更可贵的是,教师B,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是设直线方程,代人圆的方程消去变量y得到关于x的方程,并设a(x1,y1),B(x2,y2),老师及时总结学生的思路,追问此时如何求aB的长呢?提出了求弦长的另外的一种方法.而不像教师a自己去讲第二种方法.

(4)从回答情况来看,在教师a的教学中,对于提问的处理,其中有两处布置了“同桌互说”,但两处的同桌互说基本上都流于形式,属于“表面繁华”,因而是一种“虚假学习”;二是一些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充分,教师往往把问题抛出后就让学生回答,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回答不能如意.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篇3

1从教学内容方面对线性代数教学进行改革

我们本校有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和要求的不同,应区别对待。当前高校线性代数的教学比传统的保姆式教学已经进步很多,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知道主动钻研数学知识;有的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听不懂课也不敢告诉老师,慢慢失去学习兴趣;有的学生一遇到难题就害怕,缺乏自信,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学不好线性代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看到不少学生眼神迷茫,听不懂课,久而久之就觉得学生水平太差,难以教导。其实,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只要认真学习,肯定可以学好高等数学。所以要让学生乐于学习线性代数,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清楚明白,在线性代数的学习中增加智慧提高自信,就必须探索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通过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在数学中有效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并在后续课程运用此基本框架进行检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一套标准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课堂练习有点老套,也有点耗费时间,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却简单有效。我校高等数学的期末总评成绩的30%取决于平时分数,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平时分的方法鼓励学生上台做练习。这个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上的思考总是比较耗费学生的脑力,这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懈怠,学生思考累了就会向往休息,然后就容易进入“纯听众”的低效率状态。而课堂练习和奖励平时分就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表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兴奋度。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利用“同宿舍的大学生十分团结、荣誉感强”的特点,在课堂练习中采用同宿舍集体奖励平时分的方法,每次都激发出很多学生的思考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十分有效,不同宿舍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你争我抢地上台做课堂练习的热情。将“发现教学法”用于极限语言的教学课堂。而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对理论和应用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但要强调计算,也要多加强调理论推导,培养数学专业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

2从教学方法角度进行高校线性代数教学改革

在线性代数教学中,为了确保其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2.1注重能力的培养

使用“发现教学法”来实施极限语言的教学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极限语言的本质特征。由于极限语言在线性代数中极为重要,我们将在教学计划中,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预留比传统教学法多1/3的?r间,以期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为适应“发现教学法”教学模式,拟引入“2+2”教学方案,包括4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的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案讨论―总结评价。教师主要参与提出问题环节和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主要参与解决问题环节和方案讨论环节。

2.2加强知识应用的介绍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不仅仅在于发现问题,以问题贯彻学习的始末,还需要掌握严谨的证明过程。因此,我们将在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渗入问题教学,而并非从始而终都使用问题教学法。故需要设计好科学的教学环节。结合传统问题教学法的几个步骤,我们拟将课堂分解为4个教学环节:教师提出问题(例如怎样求参数曲线的长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解决途径(例如用择线段去逼近曲线长度)―严谨的证明(证明曲线长度公式)―巩固练习(求解若干曲线的长度)。

2.3利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现代的线性代数教学中,有许多定理需要进行推导。但由于教学改革需要,线性代数的课时数减了不少,由以前的每周4课时减少到每周3课时,这样课时的减少大大影响了定理证明过程介绍,很多证明就不能在像以前那样详细介绍了。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就需借助于多媒体,多媒体的引入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探索如何在数学中有效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并在后续课程运用此基本框架进行检验,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一套标准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多媒体的引入既节约了上课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显著增强教学成效。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篇4

关键词:有效教学;高三复习;反思;总结

波思纳(G.J.posner,1989)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笔者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反思:第一方面,从自己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课后作业的反馈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第二方面,从他人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等等.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这两点谈谈如何通过反思以期达到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教学”的目的.

■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环节来进行反思总结,总结好的方面,反思不足之处.笔者在给文科班上《线面角复习课》这一节内容时,因为文科对用向量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不作要求,所以只能用几何法,通过作、证、算三步完成.

教学片断一:教学形式采用了直接传授法,教师直接指出两种常用方法.

方法一:指出通过过斜线的上点a作面α的垂线找到线面角,关键是作面的垂线,接着指出作面垂线的方法:找过a点垂直α的面β,然后在β面内作两面交线的垂线找到垂足.用这种方法找垂线使得学生目标比较明确,至于证明可通过线线垂直或面面垂直得到线面垂直.

方法二:若作不出垂线,只须求出点a到α的距离(求距离可借助构造三棱锥采用等积变换来处理),然后利用sinα=■得到.最后配以对应练习,从课堂上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方法二掌握得不错,方法一后续还有待加强,总体感觉这节课教学效率较高.

但在2010年高考中,部分学生做当年浙江文科卷的立体几何试题的第2问的效果依然不够理想.

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BC,∠aBC=120°,e为线段aB的中点,将aDe沿直线De翻折成a′De,使平面a′De平面BCD,F为线段a′C的中点.(2)设m为线段De的中点,求直线Fm与平面a′De所成角的余弦值.

而做不出的原因是过点F与平面a′De的垂面找不到因此作不出面的垂线,而用体积法直接等积变换也不行,因此学生就束手无策.

后来笔者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反思,体会到上复习课就是要解决问题的课,所选的例题不仅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同时也要想到学生会在哪些地方可能有障碍,要尽可能应用各种方法清除障碍.所以笔者在下一届教授这节课的时候,做了教学形式的调整,改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作探究型的模式教学.

教学片断二:先直接指导学生求线面角的方法

例1如图2,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pa=aD=2,aB=1,BmpD于点m.

(1)求证:ampD;(2)求直线CD与平面aCm所成的角的余弦值.

图2

教师:过D与平面aCm垂直的平面有吗?

学生1:平面pCD.

教师:过D作平面aCm的垂线的垂足落在什么位置?找到后作出垂线.

通过这一例题使学生体会到用方法一的关键之处,同时学生体会到方法一目标明确,可创造性强.

例2如图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2BC,∠aBC=120°,e为线段aB的中点,将aDe沿直线De翻折成a′De,使平面a′De平面BCD,F为线段a′C的中点.(2)设m为线段De的中点,求直线Fm与平面a′De所成角的余弦值.

图3

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学生思考后依然找不到过F垂直平面a′De的平面,作不出面a′De的垂线.(前面方法行不通,思路受阻,期待老师引导)

教师:过F垂直平面a′De的平面作不出,图中不过F与平面a′De垂直的面有吗?

学生2:有,底面aBCD垂直平面a′De.

教师:不过点F作面a′De的垂线可作吗,请作出,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Ce平面a′De)

教师:则要过F点作面a′De垂线可如何完成?

学生3:只需作Ce的平行线Fn,得到Fn平面a′De(如图4).

图4

教师:非常好,这个方法相当于是租借垂线.依据是: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则和这条直线平行的直线也垂直这个平面.最后请同学来归纳一下例1和例2的解题体会.

学生4:求线面角的方法:过斜线上的点a作面α的垂线.作面的垂线的方法有两种:找过点a且垂直α的面β,然后在β面内作两面交线的垂线;找现有的(或容易作的)面的垂线l,然后过斜线的点a作l的平行线得到垂线.

例3如图5,四棱锥p-aBCD,pa底面aBCD,aB∥CD,aBaD,

aB=aD=■CD=2,pa=2,e,F分别是pC,pD的中点,求直线aC与平面aBeF所成角的正弦值.

学生解决此题的思路障碍是按照前面方法过F点作面aBeF垂线的垂足落在四边形aBeF外,垂足位置难确定.

笔者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探索思路得出几种解决办法:

(1)可以在斜线上另外选合理点;

(2)利用一个平面的平行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大小相同,即可以把aC移到em(图6);

图6

(3)作不出面垂线可用体积法(或利用与面平行的直线上的点到面的距离相等)求点到面的距离,利用sinα=■得到线面角的正弦值.此题可用体积法求C到平面aBeF距离d,也可以求D到面aBeF的距离.

由以上例题可以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一系列解决线面角的通法,同时提高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这节课虽然只讲了三道题,但却能很好地兼顾到求线面角的常用方法,发挥了一题多解的作用,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上复习课与概念新课不同,每次听的老师上概念课后自己总会对课的引入和课堂组织认真关注,然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去反复尝试,反思总结出好的地方.例如在上抛物线标准方程这节课时就让学生自己探索,去发现问题,抛物线标准方程如何建系,让他们自己去探究,通过不同的尝试去比较得出最简单的抛物线方程.这样比以前直接给学生推导出来更使学生感兴趣.有效教学不仅仅看学生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包括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灌输新知识,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研究的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反思他人的教学设计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得多去聆听名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能对各类型的题目进行融会贯通,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有机会听了一节镇海中学沈虎跃老师的关于立体几何动态问题的探究课.

虽然许多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强,但是沈老师通过以线段aB两端点分别在x,y轴上运动时,中点m与o点距离不变这个结论为模型,抓住立体几何动态中的不变量,就把复杂的立体几何动态问题变得简单化且学生听起来易懂,做起来目标又明确.

其中有一题:如图7,直线l平面α,垂足为o,正四面体aBCD的棱长为2,C在平面α内,a是直线l上的动点,则o到BD中点n的距离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图7

听了这一节课后,不仅体会到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对问题挖掘和对知识研究还须进一步深入,同时也解决了自己在上立体几何动态问题时教学效果不好的困惑.后来在学习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反思实践并在课堂上有效地解决了下面两问题.

如图7,直线l平面α,垂足为o,正四面体aBCD的棱长为4,C在平面α内,a是直线l上的动点,则当o到aD的距离为最大时,正四面体在平面α上的射影面积为()?摇

a.4+2■B.2+2■

C.4D.4■

如图8所示,一个直径为1的小圆沿着直径为2的大圆内壁的逆时针方向滚动,m和n是小圆的一条固定直径的两个端点.那么,当小圆这样滚过大圆内壁的一周,点m,n在大圆内所绘出的图形大致是()

这一题学生很难想象,老师也难讲清楚,但是反过来想在滚动过程中mn中点p也就是小圆的圆心与大圆圆心o距离不变,因此mn中点p轨迹为圆,m,n就相当于分别在x,y轴上运动.因此利用上面这一方法讲解后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篇5

〔关键词〕疫情背景;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路径优化

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给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受疫情影响全国大范围延期开学,教育部门积极做出部署提出“停课不停教”方案,组织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和课堂指导、免费开放学习资源共享等平台,为疫情中的教育教学提供多样实践路径,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教学场地受限和教学资源稀缺等问题。在特殊时期下,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好网络平台资源,有效开展线上教学,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共同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是当下高校思政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设计:以《概论》课为例

(一)《概论》课程教学定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目的旨在帮助高校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基本原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去观察、分析和认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了解我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为把学生培养成面向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时代新人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疫情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秉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将《概论》课程结合疫情中的时事政治,解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在抗疫中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责任与担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把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概论》课程教学环节

在当前特殊情况下,在线教学是各大高校实行“停课不停教”的最好措施,同时也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基本保障。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应用,围绕“如何开展线上教学”这一主题,基于学习通在线授课平台,进行教学前后环节设计。1、课前备教―――侧重学生主体设计。第一,课前培训,明确上课流程。线上教学开课前,统一对授课教师进行线上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模拟建立班级指导教师熟悉平台各项功能,如创建课程、建班级群、网上签到、章节测试、在线讨论、发帖互动等。通过技术培训,帮助教师在授课时能熟练操作各项流程,确保《概论》课程线上授课顺利进行。第二,创建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设计是教学的核心,是线上教学有序开展的关键。一般而言,线上授课的主要流程:教学导入―――重点内容讲授(直播或录播)―――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讨论主题―――小组讨论交流―――章节练习―――教师总结。第三,搜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概论》课程内容丰富,涉及近现代以来历史知识、人物故事以及党史、共和国史等,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是首要基础。结合当下特殊背景下的现实,利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推送的新闻热点,学习强国平台、人民智云、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共享的教学资源、视频资料,提前做好资料汇总、筛选、剪辑和组合,恰到好处地融合到《概论》课教学中非常必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在课程中设置“以古知今”“一句感悟”等互动环节,引发学生所思所想,收到良好教学效果。2、线上教学―――突出学生学习需求。在线教学促使教师身份由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型向以协助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型角色转换,因此要在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把握好线上教学、答疑和线下督学、交流。第一,提前凝练专题知识重点。由于教学空间、条件的变化,学生线上学习时间有限,提前凝练好每个专题知识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尤为重要。根据不同教师授课风格,有的教师选择直播授课、有的教师选择20分钟重点讲解录播。同时把相关资料放到云盘中,共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随时查看学习。第二,主题讨论贯穿学习过程。教师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程度开展讨论,并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以免造成部分学生因缺乏自律性而“潜水”或“掉线”,从而确保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结合梁启超青年说,联系90后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感人故事,在线发起问题“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学生的答案顿时刷屏:“青春就是用来绽放的,在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站出来,敢于奉献的90后最美。”“以前有人说90后没担当没责任心,但现在他们变成了祖国的骄傲,疫情面前他们没有逃避。我坚信未来有一天,祖国需要我的那一刻,我不会退缩。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通过在线讨论互动,从理论到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心灵上产生共鸣。第三,设置分组任务提升参与度。通过手机学生端设置在线分组任务,构建人机交互式课堂活动,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团队合作能力。分组设置实现在群聊空间里,让学生“动手”协同参与回答,丰富了交流互动的形式,有效提升课堂效果。3、线下促学―――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结合00后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认为有效巩固线上教学的内容,线下课程作业非常必要,但是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第一,答题式作业。每个专题讲授结束后直接,在平台设置“测验/作业”板块中,教师可以灵活设计作业题,老师还可以通过“抽奖”选人的功能来挑选同学回答指定问题,并给答对的同学积分奖励。第二,作品式作业。教师可根据主题内容设置微视频、每日打卡、绘画作品、撰写心得体会、ppt展示、参与实践等形式作业,学生在手机端上传后由教师批阅点评,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当作业不合格时,通过平台发回给学生重做。比如,有个别同学在做到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参与街道、社区志愿抗疫服务活动,学生就可以上传照片,以实践活动照片作为作业形式上交。第三,积分式评比。利用平台数据统计功能,自动生成积分成绩。学生随时查看自己的各项得分、排名情况,并根据各权重累计获得的积分,有针对性的修正自己的学习。比如a同学的成绩统计在教师端显示如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疫情特殊时期,线上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建设思路。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了一些弊端,有待改善。

(一)线上平台容量的超载

线上教学的集中“上马”,对直播平台的基础技术和教师的操作水平是重大挑战。由于全国师生在线数量巨大,学习通平台受超大流量冲击而被限制流量导致部分功能失效,影响了直播的进度和效果。一方面,大流量容易导致直播卡顿中断。在线教学的顺利进行取决于直播平台和计算机硬件的水平。在线教学以电子产品为载体,更依赖网络宽带的网速。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受流量影响,ppt展示不连续的现象时有发生,视频播放卡顿中断难以避免。另一方面,电脑端效果优于手机端。虽然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但是学习效果却因用户端的设备而异。根据学生反馈,受条件限制,部分学生没有电脑,只能用手机在线学习,学习效果不佳。

(二)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掣肘

线上教学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尚未达到成熟推广期。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对平台使用不熟练导致各种问题产生。一方面,线上教学对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对学习通平台的各项基本功能熟练操作,还需具备对课程相关大数据的挖掘、处理和收集等技能,同时在直播过程中,需要应对随时出现的突发情况。比如,如何恰到好处的运用好点赞、弹幕等辅助性功能。另一方面,线上教学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更新的挑战。如何开展有别于现实课堂的线上互动?如何及时调整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师生教学关系?如何掌握屏幕另一端的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这都是线上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和提升的现实问题。

(三)教师督学职能的弱化

线上教学缺乏实体教学环境,教师难以对学生展开有效课堂管理和学习监督。一方面,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真实学习动态。师生处在不同空间,依托学习通平台构建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真实行为状态无法了解。相比在线下教学,教师对学生的上课状态一目了然,也可直接提醒。而线上教学时,在手机端或者电脑端的学生,教师只能看到摄像头范围之内的情况,而摄像头之外的景象,教师无法知晓。例如有的学生在听课同时也做其他事情,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敷衍学习时有发生。再如学生的参与度难以保证,个别学生自律性较差,学习进度持续滞后,教师很难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有效督促。另一方面,线上课堂容易出现娱乐化现象。由于学习平台加载很多辅助功能,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连续玩转点赞、弹幕功能,发送不雅表情包等娱乐化行为,虽然教师能够及时管控,但是由于师生不能面对面直接交流,教师授课班级较多,很难把握每位学生的真实想法,容易信息不对称。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的路径优化

线上教学目前虽然还存在一些技术壁垒和值得改进的问题,但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以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线上教学模式的改善与优化,依赖于客观环境的技术革新、教师主体的信息化提升、思政理论课新内涵的拓展。

(一)依托新技术,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云教学”环境

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引发了各行业的转型,如消费、金融等,而教育行业也没能躲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线下线上已经渐渐没有清晰的界限。如果说线上教育是方式和模式,那么线下教育的优质资源就是支持线上教育发展的基础。说:“办好思政课站位要高、视野要广。要放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处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关键时期的大视野中来审视,要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千秋伟业的伟大进程中来思考。”依托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平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云教学”环境,一方面高校教学部门应建立思想政治教学“云资源库”。以《概论》课为例,可以建设视频库(红色电影、典型案例、历史短片等),提升教学信息共享,促进网络资源有效使用;也可以建立红色思政基地VR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实践教学,提升红色信仰教育;还可以建立线上考核平台,建立试题库,系统自由组卷,完成网络教学考核,改变传统线下闭卷考试。另一方面,思政理论课教研组加速智慧教研室建设,加快“云教学”研究步伐。以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抓手,推进思政课程数字资源的建设、引进与应用,积极鼓励思政教师采取集体备课方式,录制教学短片、微视频等数字资源。可以依托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课题研究,深化对线上、线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理论化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深化新理念,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信息化素养

一是培养信息化思政教师队伍。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曾经指出,新时代的“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其中所谓“创新性”,就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与时俱进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必然也要积极学习最前沿的信息技术,要主动思考如何将新技术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创新出多种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高校人事部门应将思政理论课教师学习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化教学纳入年度师资培训的必修模块,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二是探索多元的线上线下教学方法。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了建设五大“金课”目标,包括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线上教学不能简单复制线下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何有效的各取利处,优势互补,既充分运用线上平台的多种功能,又达到线下教学的亲和性、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满足感,是当下特殊时期思政老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三)拓展新内涵,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功能

不论是线上直播还是线下面授,这终究是教学的形式、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因此,在疫情背景下,要提升思政理论课的厚度、高度,必然要立足人类所面临的这场困境,结合中国人民团结抗疫的生动素材,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功能,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本质内涵。一方面,用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具体的案例,通过启发达到教育的目的。以《概论》课程为例,可以结合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国速度;可以结合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逆行武汉、临危不惧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谁是国之脊梁,谁是民族偶像;可以通过无数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忘我奋战的点点滴滴,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多难兴邦,什么是责任担当;还可以通过中国在困难时期,伸手援助他国,展现大国风范,帮助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要用丰厚的知识成果滋养先进的价值观念,把教科书与新时代中国这本大书融为一体。比如讲一讲在抗疫面前展现出来团结的、强大的、有爱的中国,引导学生感知民族的力量,感受“中国”两字带来的温暖与美好,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比如讲一讲在病毒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引导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树立珍视和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四、结语

说:“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1]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分析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关注新时代学生的情感需求,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还强调:“思政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具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种素养。”[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上好课,也要为党和国家育好人,发挥理论专业优势,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5(S)-0005-3

新课程实施已有一段时间,许多教师接受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是,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开展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使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更加有效,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1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实施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同一教学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可以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选择教学内容。这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大的选择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新课程背景下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几乎是以“实验与探究”为主旋律来编写的。如果我们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面面俱到地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那么我们的教学课时将会不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因此,对哪些内容实施探究式教学,是要进行一番认真考虑的。我们该如何取舍呢?笔者认为,一是要选择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特别有效的内容,二是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三是要根据本校的实验条件。对各种版本教材的探究内容要充分了解,选择最佳的探究内容开展探究式教学,才能确保探究式教学更加有效。

2巧妙地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探究式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器材丢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那么可能多数学生将会是一事无成的。教师的合理、巧妙的引导,是学生顺利进行探究,确保探究课有效的重要因素。例如“磁生电”的探究式教学,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能发电,如果像书上一样再将这样的课题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就会觉得没兴趣。教师当时提出问题“如何让导体在磁场中不动也能发电呢?”,全班学生顿时热烈起来,有的动手、有的动脑、有的相互讨论,都在积极的想办法实现导体在磁场中不动也能发出电来。首先,他们能想到的是让导体放在磁场里不动,让磁场动(磁铁的插入或拔出),也能实现磁生电。进而再引导:“能否让导体和磁场都不动也能发电呢?”,这下同学们更有兴致了。教科书中往往把探究的内容、器材、步骤都设计好了,学生只要照着书本一步一步的去做自然都会有“预期的探究结果”。这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探究之前是“结果未知”,甚至是“如何探究”也不得而知,使用什么器材探究也是未知的。所以,教师应当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恰到好处地设计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探究内容和探究方式,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得到”,使得探究教学最为有效。

由于教科书考虑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将整个的探究过程都写在书本里,这对有效探究很不利,因此教师就要在这里起到把关的作用。哪些可以照着书本上说的一步一步去做,哪些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着做,哪些需要学生预习,哪些不能安排学生事先预习等,都要认真加以考虑。探究课一般不希望学生预习,这样才有探究的味道,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3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实施探究

在课堂上,有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一项探究的资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探究效果。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磁感线方向、导体棒运动方向也遵循右手定则时,教师强调说“这时导体棒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是由aB”,此时突然有一位学生问:“产生的感应电流有受安培力作用吗?”教师当时没想到学生能在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顿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发挥的“话题”,于是我改变了原本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向全班重复了这位学生的问题,并让全班同学来猜想。结果有的同学说有受安培力,有的同学说没有受安培力。教师接着问:“猜想的理由是什么呢?”,说没有的同学回答说:“这时的电流是导体棒自己产生的,不是外界通入的,就是不一样嘛。”而说有的同学认为感应电流一样都是电流,只是产生的方式不同而已,电流的本质都是电荷的定向移动,而且这个电流也在磁场中,完全符合受安培力的条件。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定夺是非,而是提出:“如果有的话,安培力的方向如何呢?”学生马上伸出左手判断,发现安培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教师又追问:“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当导体棒向一个方向运动产生电流的同时,产生了一个阻碍导体棒运动的力。“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探究一番?”结果学生就用同样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先切断电路,用手拉着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第二次闭合电路再用手拉着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运动,发现两次拖动导体棒的感觉不一样。导体棒有电流时拖动它明显感到要用力,这就说明感应电流也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学生都非常的兴奋。这样的随堂探究,不仅突破了楞次定律教学的难点“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节课变成了一节师生共同成长的课,一节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的课,一节充分利用学生提出问题作为课程资源的课。

当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探究的资源,并不是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拿来一一探究。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在一堂课中是无法一一解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对那些与本节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巧妙地加以“回绝”。比如,可以说“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但要学到后面的知识我们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得在课后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涉及到化学,我们不在这里展开"等等。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他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不断地去努力、去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在课堂上就给予解决更加有效。因为一是激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欲望;二是激励学生不断去努力、去探索。爱因斯坦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这两点都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4组织好师生互动活跃探究过程

互动过程是师生、生生一起进行智力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智力的开发者,学生是智力的发展者。师生、生生的互动是他们的思想碰撞产生智力火花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使教师的教学智慧得到升华。那么,如何实现有效互动使他们的思想碰撞产生智力火花呢?一个班级总是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如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动与交流?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这样回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

在听一次公开课“磁生电的探索”中,教师安排了两种不同的器材让学生进行探究:一种是闭合线圈、电流计、磁铁和导线;另一种是闭合线圈、电流计、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和导线。当学生用第一种器材做完实验后得出:只有当磁铁插入线圈或从线圈中拔出时,线圈中才有电流产生,而磁铁插在线圈中不动时,尽管磁铁的磁性很强,线圈中依旧没有电流产生。接着老师让学生用第二种器材继续探究,学生看了看所给的器材,发现没有磁铁,而是多了一套大、小线圈,以及干电池、滑动变阻器。学生根据电流的磁效应懂得用干电池给一个线圈提供电流,这个线圈便成了电磁铁,可以替代第一个实验的条形磁铁,重复第一个实验。这时,坐在我旁边的一组学生问:这个实验与第一个实验不是一样吗?老师让我们做这个实验有意义吗?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应当给予肯定。这位学生在连接好电路后对滑动变阻器进行了操作,发现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改变时,也能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电流,这一发现比第一个实验“磁铁的插入、拔出能产生电流”感觉更复杂、更丰富,学生也兴奋不已。接着该小组的另一位学生对开关进行了操作,发现产生电流的效果更加明显,学生马上感觉到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式不止一种。这样的探索过程,学生非常投入,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要比按照老师或书本设计好的步骤探究有意义的多。这样的探究,真正使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究过程必须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收获的感觉,使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磁生电的探索”这节课应该有两个目标:一是通过探索得出磁生电的条件;二是经历探索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历一个探索过程,要比探索出结果有用得多。因为在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的体验,懂得怎样去探索,怎样去实验,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更是有志于将来投身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素质,这需要从小训练和熏陶。这节课怎样互动?其实就在于,学生发现两个实验没有区别,下一步不知怎样做的时候,教师是怎样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教师当时并没有直接指导他下一步如何做、做什么,而是以他的那个不是发现的“发现”为线索激励他:“一定有不一样的地方,只是你还没有发现,继续努力吧!”最后这组同学显得异常的激动,他们不觉得这是老师教会我做的,而是自己“发现”的,心中自然有一种无比喜悦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学生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学中往往就是利用这种差异,成为互动的平台,实现了他们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上述例子中谈到该小组中有一位同学,在老师的激励下(不是启发)很快有了实验的方法:即对滑动变阻器进行操作,结果有了产生电流的现象。这时同组的另一个同学在该同学的启发下,则产生了另一种做法:对开关进行操作,结果也产生电流,而且效果更加明显。这就是他们在互动的平台上产生了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就应该成为这种火花产生的导火线,或者说催化剂、引爆器,使得这些有差异的同学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学。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篇7

关键词:教育事业;教师培训;有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98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因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来说,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教育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这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以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因此,从部级培训(简称“国培计划”)、省级培训(简称“省培计划”)、市级培训,再到县级培训,一级级的教师培训轮番上阵。作为教师培训的机构,大城县教师进修学校也承担着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任务,作为培训教师,也曾经上台给教师们讲过课,但笔者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培训的过程中,笔者接触过很多曾经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既有接受过部级培训的,也有一些接受过省级培训的,也有一些是接受过国际级和省级两级培训的。笔者询问他们关于培训的效果的问题。教师们坦言,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笔者通过和教师们调查后,分析得出了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很多教师在一线担任着较为繁重的任课任务,如果是一两天的培训,大家很可以调整自己的课去参加,但是对于十天半月的培训周期来讲,有的培训甚至是三个月以上,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就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些培训指标到了学校后,学校只能找一些不担任班主任或者不任课的老教师去参加培训。而真正有需要的一项青年教师只能望而生叹。二是在一些培训过程中,一些担任着培训任务的讲师级别太高,脱离了一线教学经验,对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甚至根本就不了解,所讲授的内容过于高深,从而脱离了教师的接受能力,无法引起教师的共鸣,从而使得教师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如何教师培训更有效

教师们的反映引发了笔者对教师培训效果这一问题的深入反思,那么,怎样使教师培训更有效呢?笔者的意见是:

1.培训周期要短。因为部级培训和省级培训涉及组织的方面和任务比较繁重,无法做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县级培训机构则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点。比如,进行一次短期培训,培训周期在一天到两天之间。这样的安排,方便了一线教师,即使安排在工作时间,教师也可以方便自己调课,如果是安排在周末的时间,教师根本不用想着如何调课的事情。因此,根据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周期为一天两天的短期培训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效果是最为明显的。

2.培训专家要行。作为培训机构,要根据一线教师的实际物色所谓的专家,这个专家一定要深知一线教师的教学状况,只有这样的专家,讲出的课才能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受到教师的欢迎。既然是教师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的质量,那么,从教学一线实际出发是最大的实际。因此,这样的专家既有对一线教学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又有自己的专业思考和学术观点,所提出的措施可以在一线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师培训效果,所找的培训专家一定要行。

3.提前组织安排。做一次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工作十分繁重。所以,很多事情必须提前组织安排,比如,确定培训对象,也就是让哪些学校的哪些教师来参加培训;确定培训主题,这个需要向特定的培训对象进行征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邀请培训专家,在全省甚至是全国范围内邀请专家讲课,当然,我们还要和专家进行沟通,把一线的教学情况和教师们的问题告知专家,让专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提前发出通知,作为一次培训,需要提前很多天进行酝酿和准备,培训的通知也要早一点发出,作为县级培训来说,提前半月到一月为最佳,通知得早了,到时候,教师们可能就忘记了,通知得晚了,很多教师临时有事,可能就来不了了。

4.做好训后调研。很多教师培训,培训结束了就结束了,事实上,教师培训结束后,应该有一个训后的调研。也就是针对教师在培训后的感悟和运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看看培训的效果如何。很多培训会,教师在听课时感觉是那么回事,但是一拿到自己的课堂上结果就完全走了样,根本就不实用,这样也会大大影响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做得持续发展呢?这一项训后调研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培训的效果到底怎么样了,得需要到参加过培训的教师的课堂上去听,才能得到最为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做好这项工作,也是为我们以后再次进行教师培训积累经验和教训,以便下次教师培训工作做得更加有效。

三、如何使英语教师培训更有效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篇8

关键词:微视频翻转课堂互动反馈技术课堂实效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存在一刀切的现象,缺少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缺少从学生学情出发,精确给教学目标定位。从而导致教学活动设计往往偏离目标,教学评价也与目标不一致。为了改变以上问题,急需探索微课教学,并结合预学习方式,借助互动反馈技术作为评价工具实现对学生针对性辅导和帮助,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

鉴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我积极参与微课教学,结合互动反馈技术进行教学实践。下面就以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七章第一小节第二课《画线段的和差倍》为例,研究学生在经历微视频预学习后的互动反馈教学目标体系的定位,从而根据教学目标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让课堂真正从教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

(一)目标制定。

1.教材分析。

综观整个六年级课本,几何作图是初中阶段一个比较独立的知识点,在这里第一次出现。学好尺规作图,对今后学习几何论证、推理都有一定帮助,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尺规作图是最基本的作图技能,在已经学过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基础上,本节重点是学生掌握如何画线段的和、差、倍。这个内容不仅是对于之前知识的巩固和提升,而且为之后学习角的画法做好了铺垫。

2.学情分析。

几何作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喜欢动手多于听讲,已具备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动手画画,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有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基础,可以探索通过预学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相互讨论、互助交流学习本节内容。

3.任务分析。

本课教学任务主要包括:

(1)学生经历课前预学习后,能理解线段和、差的意义,并能较好地完成预学习作业。

(2)学生会画线段的和、差、倍、中点。画线段的和差在预学习阶段已经完成,画线段的倍在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类比数的乘法意义完成画线段的倍。

4.目标确定。

基于以上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定位,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和、差、倍的意义。

(2)会画线段的和、差、倍、中点,初步了解基本作图语言。

(3)能够从各种画图的体验中感悟线段和、差、倍的画法,感受探索与合作的乐趣,了解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活动。

1.紧扣目标,设计五大教学流程。

导学交流,作业展示―巩固旧知,引入新知―掌握方法,反馈检测―视频引导,模仿练习―新知检测,总结拓展。

2.精心设计,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1)导学交流,作业展示。上课之前,我已根据教材的要求,制作了符合本节课学习的三个微视频,即线段为什么可以相加减,以及如何画线段的和、差。这三个微视频,作为预学习的作业,课前要求每位同学自主学习。上课初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检测学生的预学习效果。课上学生交流预学习后的成果,呈现练习单,作业交流学习笔记。学生介绍自己思维的过程。教师在学生讲解基础上,给予点评,从而得出结论:线段的和、差、倍在画图中的区别。

(2)巩固旧知,引入新知。为了引入新知,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课堂练习一,并经过演示交流,引发学生学习新知的主动性。

(3)尝试方法,反馈检测。老师提出问题,指导方法,组织探究。

问题:加减乘分别对应画线段的和差倍,那么除对应画线段的什么?如何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完成作业单练,并结合图形写出所有与中点有关的等量关系式。

三、研究结论

(一)布置预学习,带着问题进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我要学,才有可能实现教育;要我学,则远离了教育的本质。人的自我教育才是唯一有效的教育。我以为,推进“翻转课堂”的关键,就是学生内驱力的激发,就是学生学习上的“自主当家”。在本节课中,教师精心制作了三个短小的微视频,引导学生课前预学习,解决了简单易学的知识点,以便有更多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参与讨论、拓展。例如在本节课中,学生学习了线段中点意义后,课堂上教师就引导学生讨论线段的四等分点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微视频,合理制定目标,按点及时反馈。

由于使用了微视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就制定了教学目标:“会画线段的和、差、倍、中点,初步了解基本作图语言。”如果没有课前的预学习,就只能把教学目标定为“会画线段的和、差、倍、中点”。对基本作图语言的描述,大部分学生恐怕很难达做到。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两个按点,第一个按点的作用是检测学生对线段中点意义的理解,能不能正确理解五个与中点有关的等量,正确率是70%,根据这个反馈结果,教师请学生自己分析其中的理由,分析错因。第二个按点的作用在于拓展提高,检测同学们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习了线段的中点,对于线段的四等分点,能不能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找出正确答案。再加上第一个按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讨论找出错因,所以第二个按点的正确率就达到了90%。

从以上的反馈结果看,运用互动反馈技术,及时反馈,捕捉差异,有利于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运用互动反馈技术,学生人人参与,思维活跃,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红侠.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6).

[2]姜素玲.激发协同提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篇9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总有快乐和喜悦伴随。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创造适合学生认知活动的环境,刚刚升入高中习惯了形象思维的学生,要实现到抽象思维的飞跃非常困难,再加上立体几何中高度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更是让初出“茅庐”的高中生望而却步。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便可集图像、声音、色彩、运动、变换于一身,实现图文转换,发挥其超文本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直观演示中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Cai课件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述“空间图形”时,我利用分、合、转、并、移、截、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的解说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我还事先制作出各种效果的漫画或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图片,通过超级链接,适时播放。这样就创设出轻松愉快的环境来完成教学意图,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抓准演播时机

媒体出示时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效果。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来捕捉最佳的演播时机。我在上《圆锥曲线的共性》时,首先出示了一幅“嫦娥一号”运行轨迹的示意图,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由彩图想到了我们在本章学习的哪些平面曲线?接着指出这三种平面曲线在同一几何体中可以用不同的平面截取得到。再给学生演示了教具,同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了圆锥与平面的截面图。从动态上揭示了当截面与圆锥的任意一条母线都不平行时,截线是椭圆;当且仅当截面与圆锥的一条母线平行时,截线是抛物线;当截面与圆锥的两条母线平行时,截线是双曲线。因此,在激趣时、知识迁移时、分析概括时、疑难解析时和巩固提高时等都是媒体出示时的最佳时机。另外,在演播前,应当讲清视听目的要求;在演播时,教师应当插入启发性的指导和点评,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想什么、怎么想。在演播之后,教师的质疑和讲解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感知,促进思维加深理解,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顺利前进。

三、创设想象情境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无法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而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很难画得准确,更何况有谁能让黑板上的二次曲线连续变化呢?又有谁能一给出离心率就马上显示相应的二次曲线呢?我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离心率与圆锥曲线的形状”课件,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独立探索。

四、培养实践能力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篇10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物理;效率;磁场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1.采用问题式教学法的依据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现代文化的传播方式呈现出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的特点,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容易被新奇、有趣的标题所吸引,喜欢动态视频、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效率低。

物理向来是中职学生比较畏难的课程,因此要提高中职物理课的教学效率,就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本文通过论述问题式教学法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课程中的应用,阐述问题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效果。

2.问题式教学法在中职物理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1)引入生活常识设置问题,以疑导读。在课程的导入环节,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课程的导入环节利用图片展示多种电动玩具以及生活中的电风扇、洗衣机等电器,引入电动机的概念。教师提出问题1“电动机为什么可以转动?”来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入新课,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探索知识,体现出“物理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特点。

(2)利用典型物理实验提出问题,层层递进,达成目标。①学生动手实验“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并总结得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作用的结论”。教师在学生归纳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2“如果想要直导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应该如何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现象进行猜测,并根据猜测结果确定实验的探究方向,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结束以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规律,得出“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的规律。②观察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在得出上述结论之后,紧接着提出问题3设置悬念:“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时,如果导线是弯曲的,其结果又会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具有连贯性。学生的注意力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高度集中,开始动手探究,把线圈放在磁场中,观察通电后的运动情况,得到“通电线圈能在磁场中转动,但不能在磁场中持续转动”的结论。这个环节顺延上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自然而然就会获得知识和方法。得出问题3的结论后接着提出问题4:“为什么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不能持续转动?”通过问题4的提出将本节课程推向一个高潮,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利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学生在顺利解决前面3个问题之后对学习有了信心,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解决问题4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练习如何使用左手定则。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分析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安培力作用的情况和运动情况,并分析不能持续转动的原因。

问题4的解决回答了通电线圈不能持续转动的原因,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5:“如何让通电线圈在磁场中持续转动?”这个环节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复习之前的相关结论,让学生回顾“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情况”“安培力的方向与磁场以及电流方向有关”的规律,从而得出解决“如何让通电线圈持续转动”这一问题的答案。

通过对“问题串”结论的归纳总结,可实现“问题意识”向“问题逻辑”的转变以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连贯性。

3.问题式教学法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在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解决多个问题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这种体验对学习的激励和驱动胜过考试分数对学生的影响,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教师教学在各环节的过渡和衔接上要巧用问题式教学法,适时设置各种生动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物理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永元.王永元的中学物理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