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十篇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十篇

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7:56

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篇1

2.1一般要求

2.1.1方案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书,包括各专业设计说明以及投资估算等内容;

2总平面图以及建筑设计图纸

3设计委托或设计合同中规定的透视图、鸟瞰图、模型等。

2.1.2方案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设计文件目录;

4设计说明书;

5设计图纸。

注:投标方案按标书要求密封或隐盖编制单位和扉页。

2.2设计说明书

2.2.1设计依据、设计要求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列出与工程设计有关的依据性文件的名称和文号,如选址及环境评价报告、地形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立项报告的批文、设计任务书或协议书等。

2设计所采用的主要法规和标准。

3设计基础资料,如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震、区域位置等。4简述建设方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项目设计的要求,如对总平面布置、建筑立面造型等。当城市规划对建筑高度有限制时,应说明建筑、构筑物的控制高度(包括最高和最低高度限值)。

5委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包括功能项目和设备设施的配套情况。

6工程规模(如总建筑面积、总投资、容纳人数等)和设计标准(包括工程等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耐火等级、装修标准等)。

7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及各分项建筑面积(还要分别列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建筑面积)、建筑基底总面积、绿地总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泊位数(分室内、外和地上、地下),以及主要建筑或核心建筑的层数、层高和总高度等项指标。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还应表述能反映工程规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住宅的套型、套数及每套的建筑面积、使用面积,旅馆建筑中的客房数和床位数,医院建筑中的门诊人次和病床数等指标。当工程项目(如城市居住区规划)另有相应的设计规范或标准时,技术经济指标还应按其规定执行。

2.2.2总平面设计说明

1概述场地现状特点和周边环境情况,详尽阐述总体方案的构思意图和布局特点,以及在竖向设计、交通组织、景观绿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2关于一次规划、分期建设,以及原有建筑和古树名木保留、利用、改造(改建)方面的总体设想。

2.2.3建筑设计说明建筑方案的设计构思和特点:

1建筑的平面和竖向构成,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空间处理、立面造型和环境营造、环境分析(如日照、通风,采光)等;

2建筑的功能布局和各种出入口、垂直交通运输设施(包括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的布置;

3建筑内部交通组织、防火设计和安全疏散设计;

4关于无障碍、节能和智能化设计方面的简要说明;

5在建筑声学、热工、建筑防护、电磁波屏蔽以及人防地下室等方面有特殊要求时,应作相应说明。

2.2.4结构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1)本工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主要法规和标准;

2)建设方提出的符合有关法规、标准与结构有关的书面要求;

3)主要阐述建筑物所在地与结构专业设计有关的自然条件,包括风荷载、雪荷载、地震基本情况及有条件时概述工程地质简况等。

2结构设计主要阐述以下内容:

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和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2)上部结构选型概述和新结构、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3)采用的主要结构材料及特殊材料;

4)条件许可下阐述基础选型;5)地下室的结构做法及防水等级,当有人防地下室时说明人防抗力等级。

3需要特别说明的其他问题

2.2.5建筑电气设计说明

1设计范围本工程拟设置的电气系统。

2变、配电系统

1)确定负荷级别:1、2、3级负荷的主要内容。

2)负荷估算。

3)电源:根据负荷性质和负荷量,要求外供电源的回路数、容量、电压等级。

4)变、配电所:位置、数量、容量。

3应急电源系统:确定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型式。

4照明、防雷、接地、智能建筑设计的相关系统内容。

2.2.6给水排水设计说明

1给水设计

1)水源情况简述(包括自备水源及市政给水管网)。

2)用水量及耗热量估算:总用水量(最高日、最大时),热水设计小时耗热量,消防水量。

3)给水系统:简述系统供水方式。

4)消防系统:简述消防系统种类,供水方式。

5)热水系统:简述热源,供应范围及供应方式。

6)中水系统:简述设计依据,处理方法。

7)循环冷却水、重复用水及采取的其他节水节能措施。

8)饮用净水系统:简述设计依据,处理方法等。

2排水设计

1)排水体制,污、废水及雨水的排放出路。

2)估算污、废水排水量,雨水量及重现期参数等。

3)排水系统说明及综合利用。

4)污、废水的处理方法。

3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2.2.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说明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设计方案要点。

2采暖、空气调节的室内设计参数及设计标准。

3冷、热负荷的估算数据。

4采暖热源的选择及其参数。

5空气调节的冷源、热源选择及其参数。

6采暖、空气调节的系统形式,简述控制方式。

7通风系统简述。

8防烟、排烟系统简述。

9方案设计新技术采用情况,节能环保措施和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2.2.8热能动力设计说明

1供热

1)热源概况;

2)供热范围;

3)供热量估算;

4)供热方式;

5)锅炉房及场区面积、换热站面积、位置及房高等要求;

6)热力管道布置方式及敷设原则;

7)水源、水质、水压要求;

8)节能、环保,消防及安全措施。

2燃料供应

1)燃料来源,种类及性能数据;

2)燃料供应范围;

3)燃料消耗量;

4)燃料供应方式;

5)灰渣储存及运输方式乙

6)消防及安全措施。

3其他动力站房

1)动力站房内容、性质;

2)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3)系统形式;

4)站房面积,位置及其他要求;

5)节能、环保,消防及安全措施。

2.2.9投资估算编制说明及投资估算表

1投资估算编制说明资料

1)编制依据;

2)编制方法;

3)编制范围(包括和不包括的工程项目与费用);

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其他必要说明的问题。

2投资估算表投资估算表应以一个单项工程为编制单元,由土建、给排水、电气、暖通、空调、动力等单位工程的投资估算和土石方、道路、广场、围墙、大门、室外管线、绿化等室外工程的投资估算两大部分内容组成。编制内容可参照第3.10和4.9两节有关建筑工程概、预算文件的规定。在建设单位有可能提供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时,可将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按适当费率取定的预备费列入投资估算表,汇总成建设项目的总投资。

2.3设计图纸

2.3.1总平面设计图纸

1场地的区域位置。

2场地的范围(用地和建筑物各角点的座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

3场地内及四邻环境的反映(四邻原有及规划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场地内需保留的建筑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地形与标高,水体,不良地质情况等)。

4场地内拟建道路、停车场、广场、绿地及建筑物的布置,并表示出主要建筑物与用地界线(或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及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5拟建主要建筑物的名称、出入口位置、层数与设计标高,以及地形复杂时主要道路、广场的控制标高。

6指北针或风玫瑰图、比例。7根据需要绘制下列反映方案特性的分析图:功能分区、空间组合及景观分析、交通分析(人流及车流的组织、停车场的布置及停车泊位数量等)、地形分析、绿地布置、日照分析、分期建设等。2.3.2建筑设计图纸

1平面图应表示的内容

1)平面的总尺寸、开间,进深尺寸或柱网尺寸(也可用比例尺表示);

2)各主要使用房间的名称;

3)结构受力体系中的柱网、承重墙位置;

4)各楼层地面标高、屋面标高;

5)室内停车库的停车位和行车线路;

6)底层平面图应标明剖切线位置和编号,并应标示指北针;

7)必要时绘制主要用房的放大平面和室内布置;

8)图纸名称、比例或比例尺。

2立面图应表示的内容

1)体现建筑造型的特点,选择绘制一、二个有代表性的立面;

2)各主要部位和最高点的标高或主体建筑的总高度;

3)当与相邻建筑(或原有建筑)有直接关系时,应绘制相邻或原有建筑的局部立面图;

4)图纸名称、比例或比例尺。

3剖面图应表示的内容

1)剖面应剖在高度和层数不同、空间关系比较复杂的部位;

2)各层标高及室外地面标高,室外地面至建筑檐口(女儿墙)的总高度;

3)若遇有高度控制时,还应标明最高点的标高;

4)剖面编号、比例或比例尺。

4表现图(透视图或乌瞰图)方案设计应根据合同约定提供外立面表现图或建筑造型的透视图或鸟瞰图。

2.3.3热能动力设计图纸(当项目为城市区域供热或区域煤气调压站时提供)

1主要设备平面布置图及主要设备表。

2工艺系统图。

3工艺管网平面布置图。

3初步设计

3.1一般要求

3.1.1初步设计文件

1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

2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3工程概算书。

注:初步设计文件应包括主要设备或材料表,主要设备或材料表可附在说明书中,或附在设计图纸中,或单独成册。

3.1.2初步设计文件的编排顺序

1封面:写明项目名称、编制单位,编制年月。

2扉页:写明编制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和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并经上述人员签署或授权盖章。

3设计文件目录。

4设计说明书。

5设计图纸(可另单独成册)。

6概算书(可另单独成册)。

注:1对于规模较大、设计文件较多的项目,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可按专业成册;

2另外单独成册的设计图纸应有图纸总封面和图纸目录;图纸总封面的要求见施工图设计4.1.2条。

3各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和签署也可在本专业设计说明的首页上标明。

3.2设计总说明

3.2.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1设计中贯彻国家政策、法规。

2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批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书、方案文件等的文号或名称。

3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4公用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5规划、用地、环保,卫生、绿化、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资料。

6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等资料。

3.2.2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设计范围

1工程的设计规模及项目组成。

2分期建设(应说明近期,远期的工程)的情况。

3承担的设计范围与分工。

3.2.3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特点

1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的情况。

2环境保护、防火安全、交通组织、用地分配、节能,安保、人防设置以及抗震设防等主要设计原则。

3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对总体布局和选用标准的综合叙述。

3.2.4总指标

1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等指标。

2其他相关技术经济指标。

3.2.5提请在设计审批时需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

1有关城市规划,红线、拆迁和水、电、蒸汽、燃料等能源供应的协作问题。

2总建筑面积、总概算(投资)存在的问题。

3设计选用标准方面的问题。

4主要设计基础资料和施工条件落实情况等影响设计进度和设计文件批复时间的因素。

3.2.6总说明中已叙述的内容,在各专业说明中可不再重复。

3.3总平面

3.3.1在初步设计阶段,总平面专业的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根据合同约定的鸟瞰图或模型。

3.3.2设计说明书

1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1)摘述方案设计依据资料及批示中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内容;

2)有关主管部门对本工程批示的规划许可技术条件(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建筑物控制高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泊位数等),以及对总平面布局、周围环境、空间处理、交通组织、环境保护、文物保护、分期建设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3)本工程地形图所采用的坐标、高程系统;

4)凡设计总说明中已阐述的内容可从略。

2场地概述

1)说明场地所在地的名称及在城市中的位置(简述周围自然与人文环境、道路、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供应情况,以及四邻原有和规划的重要建筑物与构筑物);

2)概述场地地形地貌(如山丘,水域的位置、流向、水深,最高最低标高、总坡向、最大坡度和一般坡度等);

3)描述场地内原有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保留(包括名木、古迹等)、拆除的情况;

4)摘述与总平面设计有关的自然因素,如地震、湿陷性或胀缩性土、地裂缝、岩溶、滑坡与其他地质灾害。

3总平面布置

1)说明如何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质、日照、通风、防火、卫生、交通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布置建筑物、构筑物,使其满足使用功能、城市规划要求以及技术经济合理性;

2)说明功能分区原则、远近期结合的意图、发展用地的考虑;

3)说明室外空间的组织尽其与四周环境的关系;

4)说明环境景观设计和绿地布置等。

4竖向设计

1)说明竖向设计的依据(如城市道路和管道的标高、地形,排水、洪水位、土方平衡等情况);

2)说明竖向布置方式(平坡式或台阶式),地表雨水的排除方式(明沟或暗管)等;如采用明沟系统,还应阐述其排放地点的地形与高程等情况;

3)根据需要注明初平土方工程量。

5交通组织

1)说明人流和车流的组织,出入口、停车场(库)的布置及停车数量的确定;

2)消防车道及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的布置;

3)说明道路的主要设计技术条件(如主干道和次干道的路面宽度、路面类型、最大及最小纵坡等)。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灰(表3.3.2)。

表3.3.2民用建筑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名称单位数量注备

1总建筑面积  地上、地下部分可分列

2总用地面积

3建筑基底面积

4道路广场总面积  含停车场面积并应注明停车泊位数量

5绿地总面积  可加注公共绿地面积

6容积率% (2)/(1)

7建筑密度% (3)/(1)

8绿地率% (5)/(1)

9小汽车停车泊位数辆 室内、外应分列

10自行车停放数量辆

注:1当工程项目(如城市居住区)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规范时,技术经济指标的内容应按其执何。2计算容积率时,通常不包括±0.00以下地下建筑面积。

7提请在设计审批时解决或确定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涉及总平面设计中的指标和标准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应阐述其情况及建议处理办法。3.3.3设计图纸1区域位置图(根据需要绘制)。

2总平面图

1)保留的地形和地物;

2)测量坐标网,坐标值,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建筑红线或用地界线;

3)场地四邻原有及规划道路的位置(主要坐标或定位尺寸)和主要建筑物及构筑物的位置、名称,层数、建筑间距;

4)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人防工程、地下车库、油库、贮水池等隐蔽工程用虚线表示),其中主要建筑物、构筑物应标注坐标(或定位尺寸)、名称(或编号)、层数;

5)道路、广场的主要坐标(或定位尺寸),停车场及停车位、消防车道及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的布置,必要时加绘交通流线示意;

6)绿化、景观及休闲设施的布置示意;

7)指北针或风玫瑰图;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3.3.2),该表也可列于设计说明内;

9)说明栏内注写:尺寸单位、比例、地形图的测绘单位、日期,坐标及高程系统名称(如为场地建筑坐标网时,应说明其与测量坐标网的换算关系),补充图例及其他必要的说明等。

3竖向布置图

1)场地范围的测量坐标值(或注尺寸);

2)场地四邻的道路、地面、水面,及其关键性标高;

3)保留的地形、地物;

4)建筑物、构筑物的名称(或编号)、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室内外设计标高;

5)主要道路、广场的起点,变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的设计标高,以及场地的控制性标高;

6)用箭头或等高线表示地面坡向,并表示出护坡、挡土墙、排水沟等;

7)指北针;8)注明:尺寸单位、比例、补充图例;

9)本图可视工程的具体情况与总平面图合并;10)根据需要利用竖向布置图绘制土方图及计算初平土方工程量。

3.4建筑

3.4.1初步设计阶段,建筑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3.4.2设计说明书

1设计依据及设计要求

1)摘述设计任务书和其他依据性资料中与建筑本专业有关的主要内容;

2)表述建筑类别和耐火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人防等级,防水等级及适用规范和技术标准;

3)简述建筑节能和建筑智能化等要求。

2设计说明

1)概述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工艺要求,建筑层数、层高和总高度,结构选型和对设计方案调整的原因、内容;

2)简述建筑的功能分区,建筑平面布局和建筑组成,以及建筑立面造型、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3)简述建筑的交通组织、垂直交通设施(楼梯、电梯、自动扶梯)的布局,以及所采用的电梯、自动扶梯的功能,数量和吨位、速度等参数;

4)综述防火设计中的建筑分类、耐火等级、防火防烟分区的划分、安全疏散,以及无障碍,节能,智能化、人防等设计情况和所采取的特殊技术措施;

5)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能反映建筑规模的总建筑面积以及诸如住宅的套型和套数、旅馆的房间数和床位数、医院的门诊人次和住院部的病床数、车库的停车位数量等;

3多子项工程中的简单子项可用建筑项目主要特征表(表3.4.2)作综合说明。

4对需分期建设的工程,说明分期建设内容和对续建、扩建的设想及相关措施。

5幕墙工程、特殊屋面工程及其它需要另行委托设计、加工的工程内容的必要说明。

6需提请审批时解决的问题或确定的事项以及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7必要的计算资料的说明简图。

3.4.3设计图纸

1平面图

1)标明承重结构的轴线,轴线编号,定位尺寸和总尺寸;

2)绘出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配件,如非承重墙、壁柱、门窗(幕墙)、天窗、楼梯、电梯、自动扶梯、中庭(及其上空)、夹层,平台、阳台、雨篷、台阶、坡道、散水明沟等的位置;当围护结构为幕墙时,应标明幕墙与主体结构的定位关系;

表3.4.2建筑项目主要特征表

项目名称编号建筑类别耐火等级抗震设防烈度人防防护等级主要结构选型建筑层数、总高地上、地下分列建筑基底面积建筑总面积墙体地面楼面层面天窗门窗顶棚内墙面建筑构造及装修外墙面

注:建筑构造及装修项目可随工程内容增减。

3)表示主要建筑设备的位置,如水池、卫生器具等与设备专业有关的设备的位置;

4)表示建筑平面或空间的防火分区和防火分区分隔位置和面积,宜单独成图;

5)标明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及地上、地下各层楼地面标高;

6)标明指北针(画在底层平面);

7)标明剖切线及编号;

8)绘出有特殊要求或标准的厅、室的室内布置,如家具的布置等;也可根据需要选择绘制标准层、标准单元或标准间的放大平面图及室内布置图;

9)列出各类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计算的技术经济指标(也可在说明中列出)。

10)标明图纸名称,比例。

2立面图应选择绘制主要立面,立面图上应标明:

1)两端的轴线和编号;

2)立面外轮廓及主要结构和建筑部件的可见部分,如门窗(幕墙)、雨逢、檐口(女儿墙)、屋顶,平台、栏杆、坡道、台阶和主要装饰线脚等;

3)平、剖面未能表示的屋顶、及屋顶高耸物、檐口(女儿墙)、室外地面、等主要标高或高度;

4)图纸名称、比例。

3剖面图剖面应剖在层高、层数不同、内外空间比较复杂的部位(如中庭与邻近的楼层或错层部位),剖面图应准确、清楚的标示出剖到或看到的各相关部分内容,并应表示:

1)主要内、外承重墙、柱的轴线,轴线编号;

2)主要结构和建筑构造部件,如:地面、楼板,屋顶、檐口、女儿墙、吊顶、梁、柱,内外门窗、天窗、楼梯、电梯、平台、雨逢、阳台、地沟、地坑、台阶、坡道等;

3)各层楼地面和室外标高,以及室外地面至建筑檐口或女儿墙顶的总高度,各楼层之间尺寸及其他必需的尺寸等;

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篇2

关键词:结构设计;特点;设计原则;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充分发展,与此同时,它也对我国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建筑的实用性要求,还要满足建筑的安全性和美观性要求。为了满足新时期的建筑要求,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建筑结构设计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还关系到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和美观,由此可见,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专业性强。下面,我们就对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原则以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1、结构设计的水平荷载问题

一般来说,在对一些低矮的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主要考虑的是竖向的荷载因素,而在一些高层建筑中,虽然竖向的荷载控制非常重要,但是,水平荷载则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在对一些高层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竖向的荷载控制,更要注重水平荷载的影响,通过提高建筑结构水平荷载能力,进而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结构设计的延性特点

在建筑物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地震、风力以及沉降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会发生一定的变形,尤其是一些高层建筑。为了避免高层建筑由于变形而发生损坏甚至倒塌现象,我们在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使建筑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延性,从而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3、结构设计的侧移变形问题

目前,为了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高层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高层建筑的水平荷载比较大,并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高层建筑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形,使建筑的安全性大大降低。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提高建筑的强度,使它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有效控制侧移变形的发生。

4、结构设计的抗震特点

近年来,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地震发生频率增多,对建筑造成了严重伤害。因此,现代建筑对抗震性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这种形势背景下,为了顺应时展潮流和满足现实发展需要,我们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抗震要求,使建筑结构的质量达到小震不坏和大震不倒的标准,通过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的毁坏。

二、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

1、选择适当的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关键环节,它是建筑结构的一种

简化形式,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我们要选择适当的计算简图,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避免由于计算简图问题引发各种安全事故。

2、选用合理的基础方案

基础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建筑进行基础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周围的地质条件、施工条件以及分析建筑结构的类型和荷载的分布等。总之,我们要从建筑实际情况出发,依据相关要求,选用合理的基础方案。

3、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

性,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我们还要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比

如,我们要注意钢筋瞄固的长度,要关注构件的延性,要考虑温度的应力作用等。通过这些构造措施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

4、选用科学的结构方案

科学的结构方案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在

对建筑结构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要选用一个经济性的方案,确保建筑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的可行性。比如,在建筑结构体系方面,同一结构单元最好采用相同的结构体系,并且达到受力明确,传力简洁的要求。简而言之,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要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选材以及设计要求等因素,从而选用一个更加科学的结构方案。

三、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

安全性,在对其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建筑中短肢剪力墙的问题。在建筑施工中,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抗侧力,我们需要设置一定的剪力墙,而那些墙肢截面高厚比例是5―8的剪力墙,我们称之为短肢剪力墙。短肢体剪力墙在应用过程中会受到很多限制,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尽量少用甚至不用短肢剪力墙,避免给建筑结构设计增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建筑设计中超高问题的处理。正如上文所述,在土地资源紧缺状况下,现代建筑向着高层的方向发展。但是,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对建筑的高度进行严格控制,避免由于楼层过高影响建筑的质量和抗震性能等。第三,建筑中的规则性问题。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我国建筑结构规则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建筑设计中平面规则性的信息变化、建筑结构中嵌固端中上下层的刚度比的信息变化等。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工作人员要关注这些结构规则信息变化,并遵循新的规范,避免在建筑结构设计后期由于修改而增添麻烦。第四,建筑中嵌固端的问题。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嵌固端位置的选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大多数高层建筑都会有地下室,在对嵌固端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设置在地下室的顶板位置,不仅有利于建筑结构的后期设计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更加安全,减少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隐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与过去低矮建筑相比,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难度增加,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我们要把握结构设计的特点和原则,同时关注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安全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一些措施,从而不断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水平,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为后续的施工提供指导作用,实现建筑的实用性、安全性、美观性以及经济性的统一,使建筑更好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篇3

【关键词】抗震加固;方法;造价

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地地震频发,已经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近年来的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大地震,无不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我国政府也于近几年将房屋建筑抗震加固提上了日程,已经逐步对中小学校进行了抗震加固,并逐步向医疗及民用建筑推广。

根据我国的国情及房屋建筑现状,我国房屋建筑加固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板墙加固、增大柱梁截面加固、碳纤维加固、粘钢加固、阻尼加固、隔震加固等,板墙加固主要适用于砖混结构,增大柱梁截面加固、粘贴碳纤维、粘钢板、阻尼加固等主要适用于框架结构,隔震加固适用于砖混及框架等常见结构类型,适用范围较广。

下面主要就以上施工方法及相关造价内容进行简要阐述分析。

1板墙加固

板墙加固分为单面板墙和双面板墙两种,根据建筑物构造、布局及有关检测报告,经有资质的专业单位分析计算,确定选用单面或双面板墙方式进行加固。

1.1单面板墙加固工艺

1.1.1拆除原装修至结构层,主要指墙面装修及与墙面相交的天棚、地面的拆除;

1.1.2墙面打孔、拉结钢筋及钢筋网的制作及固定;

1.1.3门窗洞口等的防护及模板支护。

1.1.4墙面喷射混凝土。

1.2单面板墙加固造价要点

1.2.1拆除工程施工本身相对较简单,但由于涉及渣土的倒运及场外运输和销纳,故在计价中要结合工程及地域特点重点考虑渣土的处理费用;

1.2.2钢筋网的制作安装会涉及穿墙穿板植筋和钢筋的搭接等造价重点关注因素,在计价中要给予充分考虑;

1.2.3墙面喷射混凝土由于受每次喷射混凝土用量较少,作业面变化大,不能连续施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际施工中多采用干拌豆石混凝土,其市场价格高于预拌混凝土,且实际施工中,喷射的回弹料通常会达到30%~50%左右,施工损耗大,现有定额水平无法满足,计价时要充分考虑。另,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回弹料经过处理,可及时用于地面及屋面垫层和基础回填等,以达到降低造价的效果。

双面板墙与单面板墙工艺和造价要素基本相同,仅拉结钢筋工艺与单面板墙差距较大,由于双面板墙的拉结筋贯通墙体,两侧拉结,故常用水泥砂浆灌孔,而不用植筋胶。

2增大梁柱截面

增大梁柱截面指通过在原梁柱的再增加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原梁柱截面尺寸变大,从面增加结构的强度,提高抗震能力的一种加固方法。

2.1增大梁柱截面加固工艺

2.1.1拆除原柱梁及其周边结构和装修至结构层;

2.1.2根据设计要求植筋、制作安装钢筋;

2.1.3模板支护及浇筑混凝土。

2.2增大梁柱截面造价要点

2.2.1增大梁柱截面工作内容简单,但由于受作业面及现场条件制约,钢筋绑扎和混凝土的浇筑都比较困难,应充分考虑措施项目费用的计价。同时这种加固方式还要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使用何种混凝土(商砼、现场搅拌砼、干拌料、灌浆料等),这些都要在计价中予以考虑。

3粘贴碳纤维及粘钢加固

粘贴碳纤维和粘钢加固形式及原理均较类似,均为通过在构件表面粘贴工艺,提高构件的整体性能的方法。主要不同为碳纤维抗拉强度高、抗剪性能差、厚度薄,粘钢抗拉强度相对碳纤维较低,抗剪性能好。

3.1粘贴碳纤维及粘钢工艺

3.1.1拆除需加固构件的装修层至结构层;

3.1.2在进行基层处理后,粘贴碳纤维布或粘钢板;

3.1.3检验和维护。

粘贴碳纤维与粘钢由于材质不同,实际施工细部工艺也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按以上所述施工的。其各自详细施工工艺不在此赘述。

3.2粘贴碳纤维及粘钢造价要点

粘贴碳纤维和粘钢加固由于施工工期短、效果好而在近些年来被广泛采用,但由于选用的主材,尤其是碳纤维布市场材料参差不齐,质量差距较大,价格差距也较大。因此,选用何种档次和品牌的材料是计价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4隔震加固

隔震加固是指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间设置隔震橡胶支座,通过隔震橡胶支座使结构上下层分开,达到在地震时,地震的能量在通过隔震橡胶支座时大幅降低,从面减少地震的破坏的一种抗震方式。该方法具有工期短,费用低,不影响上部空间正常使用等优点。

4.1隔震加固工艺

隔震加固会因建筑的不同结构类型而采用不同的工艺,主要包括框架结构、砖混结构,每种结构又细分有地下室和无地下室两种情况,通常有地下室的建筑较适合采用隔震加固,而无地下室则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对于框架结构,采用隔震加固工艺如下:

4.1.1四周土方开挖及地下室隔墙拆除;

4.1.2四周隔震沟墙体砌筑及围护;

4.1.3分批次分部位对框架柱进行支撑、断柱、增大柱截面、放置隔震垫等工作;

4.1.4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支撑;

4.1.5做好全面的沉降观测。

对于砖混结构,采用隔震加固工艺如下:

(1)底层外墙四周土方开挖;

(2)拆除底层装修至结构层;

(3)分批次分部位制作上部销键、上托梁、下部销键、下托梁;

(4)按图示在相应位置进行支撑,制作钢筋混凝土柱,并放置隔震垫;

(5)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支撑;

(6)延隔震垫所在位置水平方向拆除部分砖墙(使隔震上部和下部结构分离);

(7)做好全面的沉降观测。

以上均按有地下室的情况简述,无地下室的情况工艺原理与上述基本相同,只是要先做部分工作,使建筑具有地下空间。

4.2隔震加固的造价要点:

4.2.1由于在建筑四周需设置隔震沟,故隔震沟四周及顶部的围挡措施要按施工方案进行计价;

4.2.2拆除工作要重点考虑渣土的运输和销纳费用;

4.2.3砼构件的制作由于工程量少,作业空间小、工难度大,要重点考虑用料及相关措施项目;

4.2.4由于支撑及模板等措施项目均无法实现多次利用,故基本上不考虑摊销;

此外,目前还常采用外墙增设圈梁构造柱、工业化加固等方式进行加固,这两种方式对内部影响较小,仅需在建筑外部施工,且工业化加固有利于室内空间的拓展。这两种加固方式造价较低、不破坏室内居住,较适合在住宅项目加固中使用。

以上就目前常用的加固方式及造价特点进行了简要阐述,在实际施工中会因每个单体的个性不同致使工艺有所不同,但总体思路和原理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程玉姣,建筑物加固技术:碳纤维结构加固及质量控制,商品与质量,2011年第10期

[2]李小栓,李伟,建筑物加固前景分析及加固方法,企业导报,2011年第13期

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空间构造施工技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建设可谓突飞猛进,其建设速度和建造数量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少有的。其空间构成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工程施工来讲,搞好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理论研究多偏重于介绍国外的思潮流派,或是探讨文化、艺术、美学等与外在形式相关的东西,而对于功能组织和空间构成模式的研究却较少有人问津。然而,当今的建筑学早已超越了工程和艺术范畴,需要我们从更多方面对其进行的研究。建筑产品的施工是由多工种、多系统互相渗透、密切配合、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建筑产品的这种系统的密集性、交叉性及最终的整体性,最主要的表现在高层建筑上。高层建筑的显著特性是“高“,由于其”高“而引发出诸多不同于其它建筑的特点来。

1、高层建筑空间构成模式演化

1.1内核的形成

高层建筑与其它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Core)。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

在建筑的中央部分,有意识地利用那些功能较为固定的服务用房的围护结构,形成中央核心筒,而简体处于几何位置中心,还可以使建筑的质量重心、刚度中心和型体核心三心重合,更加有利于结构受力和抗震。

1.2核的分散与分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需求的变化和设计侧重点的不同,以中央核心筒为主流的高层建筑“内核”空间构成模式开始受到了挑战。对于结构专业来说,加强建筑周边的刚度也会有效地抵抗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所以如果将垂直交通和设备用房等分散地布置在周边,则无疑也会对结构抗震有利。

1.3中庭空间的出现

受高层旅馆的影响,一些办公大楼为了追求气派和空间变化,便在入口处附设一个中庭,实际上,核心筒的分散和分离,中庭空间的介入,已使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彻底发生了变化。新~代的高层建筑空间组织更为灵活多样,由于空间设计的侧重点已由追求经济效率向营造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转变,所以许多新建的高层建筑都以“景观空间”的概念,将共享空间与功能空间相结合,把核分散向四周,垂直交通采用玻璃电梯,直接采光,给人们以开敞明亮、将动线视觉化的空间感受。空间构成模式也由封闭的“积层式”,变为上下贯通的“动态流动空间”。

1.4底部空间的变化

早期的高层建筑多直接面对街道,从街道进入门厅,再由门厅进入电梯厅,垂座电梯至各楼层,这是高层建筑中最为普遍的空间流线组织方式。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缺乏过渡,没有“中间领域”的概念,在人流集散的高峰期,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尽管许多高层建筑都在门厅的艺术处理上颇费心机,设计得非常富丽壮观,但是由于空间组织方面的缺陷,门厅内往往留不住人,形不成公共活动空间,而入口处也常出现人流拥塞的现象。

2、高层建筑安装施工的协调与配合

2.1内部协调与配合怎样搞好内部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处理好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专业与总体要求之间的矛盾。现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2.1.1技术方面

首先,应从书面资料入手,对本专业图纸、会审纪要、工艺标准、质量要求等加以熟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其他专业图纸、资料进行了解,尤其对与本专业相关且交叉密集工种的施工对象布局、工艺等应有所了解。其次,从技术方面讲,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一定要把好熟悉图纸、认真会审、内部会审、内部技术协调的关口,务必保持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无阻。前者主要是解决各专业内部问题,而后者则是解决各专业交叉配合的问题。相互比较而言,搞好内部协调配合更为重要。

2.1.2进度配合方面

高层建筑楼高、层数多、场地窄、专业交叉施工密度大,与工业建筑、一般民用建筑相比,其作业面尤为狭窄,难以满足在有限的作业面内各专业施工同步展开。要达到施工的进度要求,必须根据工程的阶段特性,合理、有序地安排各专业进入作业面施工,即一定要注意专业特性与工程的阶段特性相结合、局部作业面的施工特性与整体施工特性相结合。

2.2外部协调与配合外部协调与配合主要指土建单位、装修单位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

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篇5

随着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的进步,为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但高层建筑的施工安全也成为施工单位预防的重点问题。本文对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特点和安全类型进行阐述,并指出现阶段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以此为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施工;施工安全;风险评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科技的进步和材料科学发展,使得很多新材料、新技术在施工中被广泛的应用高层建筑施工中。而所谓的高层建筑是指在建筑中超过24米的建筑为高层建筑。该建筑类型具有楼层高、强度大、施工质量高等特点。因此,高层建筑在技术和管理上其都是非常复杂的,其安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1高层建筑施工特点与安全问题

与一般的工业生产相比,高层施工在产品、产地等方面都具备着很强的特殊性。而相对于低层来讲,高层建筑也不是简单的低层的叠加,其在设计、功能和后期的管理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要求。因此,高层建筑的施工安全有其独特性:

第一,高层建筑的工程量比较大,同时其工序多和配合也比较复杂。如一栋框架剪力墙的地下室为2层、主楼为26层的商务办公楼,其需要的土方回填就在15600m3、混凝土工程量约14000m3、钢筋约2300t、砌筑工程约4800m3。这其中还不包括其中的工序等,如通风、通气、模板等各个不同的工种交叉作业等,其工序十分复杂。

第二,作业难度大,并且其垂直的运输量比较大,存在的安全隐患也非常多。在高层施工中,因为工程施工而到导致的高空坠落则非常多。同时根据总结,其高空坠落的方式也不同。通常可将其分为:四口五临边(“四口”指预留洞口、电梯井口、通道口和楼梯口,“五临边”指楼面临边、屋面临边、阳台临边、升降口临边和基坑临边)坠落、高处悬空作业坠落、脚手架坠落、石棉瓦等轻型局面坠落、拆除工程中发生的坠落、登高工程中的坠落、梯子上作业坠落等。其中,四口五临边坠落、高处悬空作业坠落以及脚手架坠落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主要高处坠落类型。

同时,随着建筑高度和工作量的增加,其运输所带来的可靠性额安全性也给施工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层中水、电等也成为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第三,基础开挖大,支护的结构费用比较高。在高层建筑中,通常会有地下室,这样导致在开挖的时候,其会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加深。而城市施工中,没法采取放坡的方式对其进行开挖,因此,其支护的工程量也显得非常的大。而如果对其建筑的地下出现管线的时候,其支护的结构要求会更高。另外,而且因支护不当而造成坍塌、坑边落物打击等事故发生的工程案例比比皆是,因此高层建筑施工时必须对由于深基础带来对周围与作业人员本身的危险加以防范。

第四,建筑的工期长,并且受季节的变化影响比较大。根据相关的施工统计,平均每幢高层所花费的建筑时间为2年,同时因为施工的不同,其所遇到的问题也就不同。如在冬季、夏季、雨季等所面临的施工条件也尽不相同。

第五,高层的施工技术和工艺都比较多,同时对相关的施工技术人员的要求通常都比较高。多层建筑中其所采用的施工技术都比较传统和熟练,而高层施工的复杂性,其对施工技术人员和工艺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如给排水、深基坑支护、外墙装修等都是当前高层施工中面临的问题。

第六,高层建筑的施工对周围的影响通常都比较大。我国当前的很多高层建筑都主要集中在城市,而这些施工必然对周围居民的生活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施工可能使得城市周围的绿化都出现损坏,或者是因为其地下水位过高而带来的城市抽水所造成的影响等,都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第七,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我国高层建筑的施工,其所受到的影响因素通常都比较多。而随着施工单位的日益增多哦,其在工程质量、周期和成本三个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提升。而其中涉及到施工的方方面面,在管理难度上非常大。

2常用的安全评价的研究方法

2.1安全检查表法

该方法是安全评价方法当中最为基本的一种方式。各个不同的单位根据相关的标准对具体的施工情况进行打分,然后将不同施工项目、环节的得分进行汇总,从而得出对项目的施工安全的综合评价。而该方法其优点在于包括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评价,并且其评价比较全面。但是该方法的缺点在于其为静态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分数其通用性通常都比较高,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结果却始终与事实相反。

2.2指数评价法

采用指数的方法,通常使用起来都比较简单,并且该种方法通常适用于不同的灾害的情况下。但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模型则很难确定。而其典型的缺点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通常会忽略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性,病没有对其中的危险因素和安全体系两者的关系进行考虑。而通过这个方法,其从一开始就使得其有了风险指标值,并且在后期的时候,要对系统进行改进则显得非常的困难。在评价的过程中,其危险系数的附加的范围比较多,从而导致其计算的结果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的问题。

2.3概率风险评价

运用该方法,其为精度比较高一种分析方法。通过该系统的运算,可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基本的单元进行灾害和性能的评定,并以此推算出其所发生的概率。同时还可以对所发生的灾害的后果进行评估估计,病最大的反映出其危害的程度。该方法其最终运用起来都是比较可以的方向。但是,该方法其最大的缺点在于对其使用起来则显得非常的困难。

2.4模糊综合评价

该方法其基本的步骤是首先要建立影响因素的最为基本的集合,并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赋值。而利用数学方法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从而科学的得出相关的评价结果。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其运用系统评价的矩阵得出系统的总的评价得分,并根据相应的安全等级,从而可得出相关的结论。而该模糊数学的模型其相对来讲,则显得比较简单,并且容易掌握,被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广。而对其中的多层次的体系,其计算则显得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除了上述的统计方法,其还存在包括常规统计、层次分析等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其往往都是通过几种不同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从而使得其分析的结果更为客观和具体,更好的防止在高层施工建筑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曹通宁.高层房屋建设项目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D].广西大学,2013.

[2]王志齐.基于改进topSiS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3]田琼.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3.

[4]苏义坤,田金信.基于耦合故障树分析的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J].预测,2006,03:66-70.

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篇6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屋顶;钢塔;安装技术

钢塔在超高层建筑屋顶中应用比较多,钢塔安装也是超高层建筑屋顶施工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其安装技术对安装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钢塔安装前需要确定施工方案,通过对施工方案的审核,确定钢塔环梁以及塔身等部位的施工安装技术,本文对钢塔安装的各个工序以及安装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可以超高层建筑屋顶钢塔安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工程概况

某市超高层建筑高120m,楼层为33层,屋顶钢塔设计为高46m,重140t左右。钢塔的结构柱与内外环梁安装采用钢板焊接的形式,钢塔最上端的桅杆高10m,直接426mm,材质为不锈钢。钢塔的是金属挂板圆环装饰,这种装饰为两层,在建筑的125m处装饰的直径是30m,而130m处直径是20m。这种类型的钢塔具有装饰的作用,需在其上安装避雷装置、照明灯以及爬梯等,以便对钢塔的维修与养护。

2钢塔安装的施工难点

2.1钢塔最外环高于建筑物3.5m处的位置,是钢塔安装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这个位置的吊装与焊接操作较难,而且施工的环境高于120m,属于高空作业,需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否则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2.2该工程的外形设计属于逐层收缩,而塔机的附墙只能设置在108m左右,如果继续增加附墙高度会造成不必要的开支,影响工程的收益。所以,在高于108m的附墙上施工,也是钢塔安装的一大难点,塔机大臂的高度无法满足施工的要求,而且较高的桅杆安装完成后会影响塔机大臂的回转。

2.3钢塔安装的另一大难点是桅杆与中心柱的连接问题,桅杆呈圆形,属于不锈钢材质,而中心柱是方形,材质是a3刚,而两者连接的需要考虑不同材质的问题。如果无法保证连接节点的质量,则会影响钢塔的整体质量。

3组织与措施

3.1选择施工队伍

超高层建筑屋顶钢塔安装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程,其属于高空作业,而且对施工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一定要考察分包队伍的高空作业能力,选择有施工经验的分包队伍,这样的队伍,施工人员素质技术更高,可以处理施工过程中的特殊情况,解决施工难点,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

3.2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3.2.1在选择施工方案时,重点需要考虑对钢塔最外环安装的设计,这部分也是施工的难点,安装的前需要先将内外环组装好,用直梁焊接的技术进行施工,这种技术可以避免定位偏心的问题,而且还能避免高空作业的危险。

3.2.2钢塔最外环的焊接一般使用吊篮这种机器,外防护施工一般使用的是简易斜挑的安全网。

3.2.3桅杆节点的焊接一般使用的是承插赛焊接法,这种方法是将1.5m的不锈钢桅杆插入1m的中心柱内,并在钢柱的周边进行塞焊。这种方式既能保证节点的强度与刚度,还能提高不同材质的焊接质量,保证其稳定性与安全性。

3.2.4塔机的高度有限,无法满足超高层建筑钢塔施工的要求,在对不锈钢桅杆进行焊接施工时,可以用自升式爬行把杆方式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避免桅杆过高与塔机大臂回转之间的矛盾。

3.2.5超高层建筑屋顶钢塔塔身的结构比较特殊,为了保证其功能的发挥,必须在塔身涂抹含锌的防腐剂,对焊缝涂抹无机锌。焊缝过程需要用到超声波探伤检测,这种设备是焊缝施工中常用的机械设备。

4安装技术与方法

4.1安装125m处外环8根Z4钢柱

4.1.1利用G2塔机起吊至32层屋面上空,对准所在位置下落,将预埋螺栓穿入螺栓孔。

4.1.2将斜铁垫片垫在钢柱底板下,利用其调整钢柱标高,使用水准仪和塔尺对柱脚板标高进行测量。

4.1.3利用撬棍、倒链对钢柱轴线位置进行调整。调整柱身上的轴线和砼台上轴线之间的偏差,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4.1.4调节斜铁插入柱脚底板的程度对钢柱垂直度进行调整,利用双向经纬仪测量。

4.1.5构件标高、轴线位置、垂直度调整应符合国家规范GB50205-95的规定,完毕后将螺栓拧紧,钢垫板和斜铁点焊在柱脚底板上。

2吊装中心塔身的9根立柱Z1、Z2、Z3和中间的各种连梁(如图1所示)

图1安装顺序图

4.2.1外侧的8根Z4立柱安装完毕后,其上的外环梁暂不安装。先吊装Z1立柱,再吊装相邻的两根立柱Z2、Z3。

4.2.2按此原则依次(由内向外)安装其它立柱以及相对应的连梁,直至主塔身闭合。

4.2.3立柱的标高、轴线位置、垂直度的调整方法和测量手段与上述方法相同。立柱间的各种环梁、直梁、斜梁利用梁两端的节点板进行安装固定。

4.3Z4柱上的直梁和外环梁安装

4.3.1先利用塔机对直接与Z4立柱连接的L-7梁进行安装。

4.3.2安装内环梁L-4以保证整体稳定。

4.3.3吊装外环L-6,安装此梁时利用吊篮在梁头操作。利用塔机起吊吊篮,将吊篮套入梁头。由于梁头部位有圆弧梁的安装托板,所以吊篮不会滑出。环梁安装完毕时另利用两根钢索直接与塔机吊钩连接,再将原连接吊篮的钢索解开,从而将吊篮吊出。

4.4主塔身安装

4.4.1外圈和基座部分施工完毕时,满堂红脚手架搭设到标高+130.0m左右,这时安装直梁L-9、L-10以及外环L-13等环梁。

4.4.2外挑梁施工完毕后吊装Z1柱,然后吊装Z3和Z2的组合柱,利用柱接口处的插接结构连接上下两节柱。

4.4.3钢柱安装完毕后继续向上搭设脚手架。钢柱间直梁、环梁安装从下向上顺序安装,脚手架配合钢梁,随搭随安装。

4.5桅杆安装

4.5.1利用把杆附着在Z1柱身上,当把杆高度超过塔机吊钩高度时即拆除塔机,防止塔机与把杆相撞。

4.5.2所有钢构件吊装、焊接完毕后,对各种构件的焊口部位进行防腐处理,然后对钢塔所有部位进行防火喷涂。

4.5.3桅杆上接闪器在地面上提前安装完成,接线按实际长度预留。待桅杆焊接完成后进行连接遥测。

结束语

超高层建筑屋顶钢塔设计可以提升建筑的美观性,这种建筑可以使城市的建设更加现代化,对未来建筑的设计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对超高层建筑屋顶钢塔安装技术进行了详细了论述,通过笔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屋顶钢塔的安装首先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设计方案,通过选择正确的施工方案,可以降低施工的成本,提高施工的质量,并且可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塔机设备的高度可能无法适应桅杆的安装要求,通过自升式爬行把杆,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而这些技术可以简化钢塔安装。

参考文献

[1]戴立先.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钢结构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06.

[2]孙月领.小议建筑钢结构的设计与安装[J].民营科技,2007.

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安全问题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a

高层建筑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城市的用地紧张的情况,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使城市规划逐渐合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原因是高层建筑本身具有美学方面的重要意义,是一个城市现展的名片,可以作为城市重要的地标建筑。高层建筑作为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综合系统,其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影响着高层建筑的安全和性能,所以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不但要满足抗震、抗风的安全性要求,而且要满足结构合理、构造科学的专业性要求,还要满足建设成本合理的经济性要求。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类型和特点分析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最开始出现的是比较简单的框架结构,随后又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剪力墙结构,由框架部分与剪力墙部分共同作用的框剪结构,由筒体体系构成的筒体结构以及不同结构相结合而形成的组合结构和一些巨型结构(巨型梁结构、巨型柱结构等等)。这些结构各有受力特点,适用于高度不同的结构体系,不同建筑结构的选择也影响着后续的建筑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与工程施工、工程造价、建筑设备安装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所以结构设计时应该注意设计特点和设计要点。第一,高层建筑相对低层建筑整体上会导致受力增加,相对于竖直荷载,水平荷载地位提高,成为决定性因素,必须考虑基于水平荷载的建筑荷载能力,水平荷载主要包括地震和风荷载,高层建筑应该有更加优秀的抗震能力。第二,高层建筑的侧移是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也是重要的控制指标。第三,高层建筑的柱中容易产生竖向变形,这会造成连续梁的长度变化和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变化,忽略轴向变形是潜在的危险因素。第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注意有较大的结构延性,作为一种预防措施保证整体结构在高荷载作用产生巨大变形下不至于倒塌。

2高层建筑设计的一般原则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过程当中,要进行相关的计算,而计算简图是进行结构设计计算的基础,所以计算简图的选取恰当与否关系着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也关系着高层建筑的使用是否安全可靠。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计算简图的选取时,要特别的仔细认真,这样才能保证结构设计计算结果的可靠,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建设和使用。同时,计算简图要有一定的构造措施和构造方法来保证安全,尤其是建筑节点在图纸上和实际中略有差别,必须保证计算简图的误差在允许的设计误差范围内。此外,设计工程师要仔细的分析软件计算的结果,避免因为不同计算软件的计算结果而造成比较大的计算偏差和失误。

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相关问题分析

3.1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相关问题

高层建筑的地基设计既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前提性工作,也是建筑设计师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地基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基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基础的类型选择和工程的造价。基础的设计工作包含了基础的类型设计和对地基的处理工作。地基类型的选择要考虑到上部结构的荷载、地基的承受荷载的能力以及工程的整体造价等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上部建筑荷载的准确计算和结构选型。另外在地基的设计和相关计算中一定要遵守国家规范和地方性规范,因为就全国来说,各地的地质条件差别很大,国家规范没有办法作出统一全面的规定,所以在地基的设计工作中要注意遵守地方性的设计规范的问题。

3.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剪力墙设置问题

高层建筑中的剪力墙的数量要求和位置的设置问题也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一,在现行的建筑规范中,具体描述了短肢剪力墙的定义问题,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的高度和厚度的比在5-8的墙体,在具体的建筑应用中,短肢剪力墙的使用受到诸多限制,结构设计中应尽量少使用这种墙体结构,避免后续的设计上的诸多问题。第二,剪力墙的位置设置除了在建筑的两端以外,在建筑的纵向中轴线还应该增加剪力墙结构,并调整剪力墙中心的位置,合理设置厚度以及截面,使建筑的结果位移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3.3高层建筑中的结构规则性问题

关于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的新旧质量规范在诸多问题的内容描述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和改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新的建筑规范中针对旧的建筑规范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规则性问题,增加了许多的限制条件,比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平面规则性问题和结构嵌固端的刚度比问题。第二,新的建筑规范中采用强制性的条文规定了严重不规则的结构设计方案是不能采用的。所以,结构设计师要注意到新旧规范的的内容改动,严格遵守规定的限制条件,合理的规划自己的结构设计,避免为后续的施工设计和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4建筑结构抗震性较弱。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导致房屋倒塌,伤亡严重。地震灾害的发生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我国建筑的抗震性能还十分的薄弱。

3.5结构设计人员脱离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有些设计人员片面追求新材料、新工艺,采用的材料在本地区难以采购,施工工艺要求过高,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4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安全性的措施

4.1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时,必须要充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建筑工程的整体情况,在设计时设计人员还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建筑结构规范执行,严格做到时刻跟踪施工现场对设计结果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对设计不合理的及时修改.

4.2工程结构设计人员要对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全面掌握,再在实际的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充实。加强各种结构形式的更新,在工程的设计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工程设计人员能够熟悉掌握相关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

4.3在提高结构的安全性能需要从结构选型、结构构造、结构布置、材料选择等多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延性和耐久性,提高其抗御不测之灾和防止倒塌、特别是抵抗连续倒塌的能力。结构安全度需要考虑的因素过于综合,包括非技术性的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

4.4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复杂的建筑结构不断涌现,建筑结构设计对设计人员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应用实践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始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软件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设计要求。设计软件的创新,是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能提高的必然趋势.

4.5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如本地区地质条件、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水平等,选用可靠性高、施工质量有保障的结构设计。对改造加固项目,一定要先对原结构进行检测鉴定,按实际数据进行验算,加固技术建议采用可靠度{的措施,如钢结构来进行加固.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规模的增加,钢结构得到广泛应用,钢结构的设计安全标准也随之增加,通过对高层建筑钢结构进行优化安全设计,保证建筑钢结构的安全性能,保障建筑物“骨架”健康合理的使用,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建筑质量,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熊健.阐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安全度问题[J].江西建材,2011,(2).

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混凝土;钢结构;质量控制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领域的发展,同时也给建筑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时低层建筑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高层建筑随之被推崇。在城市中建设高层建筑不仅可以大量减少城市的土地使用空间,而且还尽可能的缩短了各个部门间的联系。从这些方面看高层建筑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筑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同时建筑的外形也在不断的丰富。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建设质量和安全,需要我们在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方面多下功夫。

1高层建筑物施工特点

(1)施工周期较长。通常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在两年左右,因为高层建筑跟传统建筑存在很多的不同点,高层建筑要解决更多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必须缩短高层建筑的建筑工期,那么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高层建筑的结构施工周期和装饰施工周期。由于目前高层建筑的建筑结构比较多样,所以不同高层建筑的施工方式也有些不同,但整体来说在主要工序都是现浇混凝土。如果能够选择合理的模板体系,那么高层建筑的主体结构工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压缩。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减少工程的成本。

(2)高空作业较多。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在垂直运输方面有很大的工作量,而且高度也很高。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高空作业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制品、材料、人员和机具等的垂直运输。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保证建筑的用电、用水、防火等问题。一些材料由于重力作用很可能会发生坠落。

(3)工程项目多。一般高层建筑施工中涉及到的工程项目很多,而且工程量很大,工种繁多。那些复杂大型的高层建筑,其涉及和施工基本保持同向,工程中存在很多单位协作关系。这样就给高层建筑的组织、协调、施工和管理加大了难度。需要工程的负责人员,认真负责。

(4)基桩埋置较深。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地基在埋置时深度不能低于建筑高度的二分之一,桩基不能低于建筑物高度的五分之一。另外,还要设置一层地下室。高层建筑的施工必须有合理的地基处理,这样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

2高层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

2.1高层施工技术要点

(1)钢结构施工技术。建筑工程钢结构施工具备工业化强度高和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被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的钢结构具体可以分为:重型钢结构、轻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以及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等类型。由于钢结构的导热性能很好,所以在高层建筑中使用的钢结构在发生火灾时,很容易由于温度升高而给整个建筑以及建筑中的人员带来毁灭性灾难。所以,在使用钢结构时,一定要保证建筑工程的防火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配套设施完整并符合要求。另外,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技术,很大程度依赖大型塔吊,塔吊的起重能力对钢结构的安装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钢结构施工中,要对塔吊的使用做严格的要求。

(2)高层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泵送技术。绝大多数的高层建筑施工中都使用了泵送商品混凝土技术。高层建筑在施工中对混凝土的需求量十分巨大,而且对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要求也很高。为了确保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工期和质量,不仅要配备大量的土泵机和布料机,混凝土的配置比例也有严格的要求。现在我国的主要采用掺粉煤灰和化学外加剂的双渗技术,来保证高层建筑队混凝土配置和泵送设备对材料的要求。同时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在升高,目前我们使用的泵送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将混凝土直接泵送到设定的浇筑高度,这样大大提高了高层建筑的施工速度。

(3)预制模板。高层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结构施工存在较大的重复性,使用竖向结构施工是工期和质量的重点。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使用滑模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主体结构的整体性,而且还有效的减少了高空作业量。爬模法则比较适合在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和钢筋壁筒结构中使用。通过在建筑物的底部构件的滑升模板来进行分层浇筑,通过液压来提高机械到应该浇筑的高度。

(4)逆向施工法。高层建筑施工中中逆向施工的步骤为:建筑工程内部中间支撑桩柱混凝土浇筑沿地下室轴线修筑支护结构逐层向上进行水平面以上结构新建。逆向施工可以使混凝土浇筑地下连续墙在满足构筑物、管线布置的前提下,将连续墙作为地下室永久性外墙。逆向施工对于包含多层地下室的高层建筑来说,可以有效帮助缩短施工的工期。

2.2质量控制

(1)施工方案对于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监控来说十分重要。施工方案如果存在漏洞和疏忽会给整个建筑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建筑基坑坍塌。通常在建筑基坑深度超过5米的建筑施工工程中,必须请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专家组队基坑方案做出论证,在论证合格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工作。

(2)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请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测量和施工的工作。在高层建筑的测量工作中关键是要把握好工程轴线、标高和垂直度的控制。要知道测量获得的数据对建筑的施工以及施工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一定要安排专业人员制定好测量方案,确定使用的测量仪器。把测量方案做的完美,实际操作中注意才能尽可能保证获得的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天气、材料等原因造成的裂缝,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一定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需求量很大,对混凝土的强度的要求很高,为了保证混凝土不会产生裂缝或者少产生裂缝这种情况,一定要做好混凝土浇筑前的养护工作。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逐渐曾多,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以及人民的财产安全,一定要把好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这两关。在本文中,对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和控制特点做了简要的分析,也对如何控制高层建筑的建筑质量以及注意事项做了探讨。在高层建筑的施工管理中,施工人员的技术和素质也是影响高层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高层建筑的管理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案,一定可以推动我国的高层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多军.高层建筑空间构造分析及其施工协调措施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7期.

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

abstract:themodernhigh-risebuildingconstructionenterprisemustbeinengineer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controlandmanagementasthefoundationrealizehighbuildingtheconcreteconstructionqualitymanagementpurpose,achievehighbuildingconstructionmanagementpurpose.thispaperhigh-risebuildingconstructiontechniquesandmanagementofthebrieflydiscussed.

Keywords:buildingconstruction;Concrete;Construction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解析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科学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管理对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应用。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是关系到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是关系到工程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实现的重点。为了保障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注重混凝土工程施工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以基础控制与管理为基础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实现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

2、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重点

2.1以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特点为基础,完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的重要性,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将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与管理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开展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的特点完善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以实现科学的高层建筑工程混凝土管理。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以混凝土施工技术特点为基础,针对企业管理流程、项目管理架构进行混凝土技术管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使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能够在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下进行施工,保障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实现高层建筑设计、施工、使用目标。

2.2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技术特点开展技术控制与管理。现代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应针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技术特点开展技术控制与管理。在工程中标后的技术交底过程中,有技术部门与设计单位、投资单位进行技术沟通,了解高层建筑设计、施工的技术要点。同时施工企业还应针对工程实际特点进行技术文件的分析与探讨。对于技术文件中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以此提高施工企业对设计文件、施工技术文件的了解与理解。在此基础上,高层建筑施工企业还应针对工程实际特点对技术文件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此为基础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与编制。针对高层建筑设计文件的特点、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等开展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为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针对高层建筑技术要点,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与控制,以此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首先,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对混凝土浇筑模板的搭建、清理进行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模板搭建的垂直线、水平线的控制为混凝土浇筑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高层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对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前的模板进行清理。以模板清理为混凝土脱模等工作奠定基础。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模板搭建后、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进行清理。通过模板清理工作为混凝土浇筑奠定基础。

做好上述工作后,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还应注重混凝土浇筑管理。以设备管理工作为基础避免设备因素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影响。根据相应规范要求以连续浇筑为基本原则进行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对于不能连续浇筑的工程应通过伸缩缝、连接处的控制等保障混凝土的整体性,为提高高层建筑抗震性能奠定基础。浇筑过程中,应根据浇筑过程的气候情况对混凝土温度、含水量等技术参数进行控制。通过技术参数控制与管理保障混凝土浇筑质量。

作为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振捣是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混凝土浇筑前对技术控制要点进行分析。以振捣器的充分准备为基础,保障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振捣器的安装中应避免振捣器对钢筋网架的影响,避免振捣器对钢筋网架的振动及振动造成的位移。通知根据预先试验科学的设置振捣时间与振捣强度。通过振捣工作的有效执行保障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

2.3以科学的混凝土养护为重点,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在混凝土工程建设施工中,混凝土工程施工后的养护对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混凝土养护工作重要性强化混凝土养护工作。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所选用的混凝土特性设计养护工作要点与管理重点。根据混凝土施工后的养护时间、养护工作要点等开展养护工作,为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强度、保障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奠定基础。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应由专人进行掩护管理,同时注重质量监控人员的检验与监督。通过混凝土养护技术的控制实现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

3、以高层建筑所在地气候特点及混凝土施工季节特性为基础开展混凝土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在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与管理中,工程所在地的气候特点、施工季节气候因素对混凝土施工技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高寒地区冬季施工为例,高寒地区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需要根据相关技术文件进行添加剂的添加。而添加剂的应用对混凝土强度、施工过程以及养护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针对混凝土添加剂的特性进行相应的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此保障混凝土强度及施工技术要求。现代高层建筑施工企业应从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入手,针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开展技术控制与管理,以此实现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

4、结论

简述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篇10

1、产生与技术标准分支电缆是在普通塑力缆基础上发展而来。

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都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普及,在高层建筑配电系统电气设计中,供电可*性、工程经济性和施工便利性越来越重要,采用普通电力电缆供电,三者的矛盾总难完全统一,只能根据不同工程而有所侧重。按传统方法,在楼层配电设计中,通常采用的办法有三种:

(1)放射式,由地下配电间分别对各个楼层引电缆直接供电,却需要大量的电缆、桥架和较大的电缆井,造价高,经济性最差。

(2)链接法,由配电间引出电缆至底层配电箱,再由底层逐层向上链接供电,此法经济性最佳,但由于层数越多,安全系数越低(安全系数是逐级相乘)。

(3)分区树干式,把一座高层建筑划分成n个单元区,每个单元采用电缆接从配电室供电,然后再分配至单元区内各个楼层。经济性都比较好,经常被采用。

(4)干线电缆分支法,从配电室引出一根(或数根)主干电缆,每个楼层在干线电缆上供头分支,此法经济性最好,但施工却是最麻烦的,更麻烦的是在主电缆上做楼层分支头时,受电缆的结构和现场施工条件以及人员素质的影响,接头质量参差不齐,但这种方法却促使人们想到把接头与电缆一同制造,由此诞生了新一代的建筑配电电缆——分支电缆。

分支电缆是把经过专门工艺处理的单芯电力电缆作为建筑主干电缆,根据各具体建筑的结构特点和尺寸量体裁衣,预先把分支接头与分支线、主干电缆一同设计制造。是把上面第(4)种方法中现场施工和管理的工作由专业制造厂完成,而且工艺一致性也带来了质量一致。

分支电缆较早出现于英国和日本,在技术标准方面,1980年,日本电线工业协会颁布了第一部行业性标准JCS376(1980),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1992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放宽了对产品结构材料方面的要求,提高了成品技术指标,目前,国内正规的分支电缆生产厂的产品标准主要是以该标准为基础。

2、结构分支电缆在结构上,分为单芯型和多芯绞合型两种,每根单芯分支电缆又可分为三部分:

(1)主干电缆;(2)支线电缆;(3)分支连接体。

目前,因单芯型分支电缆结构简单,本论文由

型分支电缆实质上是多个单芯电缆的绞合体,而不是传统概念多芯电缆的结构,多芯型分支电缆的每项导体外面都有单独的绝缘和护套,每根线芯有独立的分支连接体。多芯型分支电缆具备一般多芯电缆的运行性能,国内只有为数极少的大型综合性电缆厂才具备生产能力,目前也已在推广应用中。

3、性能分支电缆是一种新型的电力配送电缆,其关键性能有两项:首先,一根具备良好品质的分支电缆,必须是性能优良的电力电缆,对于国内产品,其导体性能、绝缘性能、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均应符合GB12706-91标准——电缆的性能是分支电缆产品的基础指标。

第二,分支连接体的性能至关重要,这是分支电缆的关键性能。分支连接体把干线电缆与支线电缆的导体连为一体,并作绝缘防潮处理。从外观上看,无法知道内部接头质量,有两项重要的试验能够检测接头性能,即机械拉力试验和电热循环试验。对机械拉力试验而言,分支连接体(含干线与支线导体)的拉断力应保持在连接前的80%以上,对电热循环试验而言,在125次一定时间间隔的额定载荷与空载循环后,分支连接体的温度不得大于电缆表面温度的8℃。决定分支连接体的机械与电气性能的关键在于分支连接体的材料和工艺。对广大用户而言,应充分关心分支电缆的电缆质量、接头的材料选择和生产工艺工装。

我们讲,分支电缆更适合于现代建筑的配电系统,为什么?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相关电气设计规范中对配电线路的要求。

二、相关规范对建筑电气系统中配电线路的设计要求

1、建筑电气相关的设计规范目前与建筑电气低压配电系统设计有关的规范主要有:

(1)GB50052-19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2)GB50054-19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3)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4)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997年版本)

(5)GB50045-19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其中:《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和《低压配电设计规范》是两项基础规范,主要内容参照采用了ieC标准。本论文由

致,但由于这是一个建筑行业的专业标准,建筑相关的部分规定更具体,如供电系统的负荷简等级,除规定分级原则外,更规定了各类具体建筑名称的负荷级别。

由于上述规范在颁布实施时,分支电缆产品在国内还没有应用先例,因此在规范中并未提及分支电缆,但在众多条款中体现了设计指导方向,总的说来,有三种观点:

1、关于配电级数——越少越好;

2、关于配电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放射式>树干式>分区树干式>链接式;

3、关于安装敷设方式,应与环境、建筑特征、机电应力等多种因素相适应。

(一

)、关于配电级数:对配电级数而言,GB50052-95第3.07条规定:供电系统应简单可*,同一电压供电系统的变配电级数不宜多于两级,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8.14条规定:“自变压器一次侧至用设备之间的低压配电级数不宜超过三级,但对非重要负荷供电时,可超过三级。”上述规范体现了一个要领,那就是配电级数越少越好,越少可*性越高,技术越先进。

(二)、关于配电方式,GB50052-95中第6.02、6.03、6.04、6.05条中提出:“在正常环境的车间或建筑物内,当大部分用电设备为中小容量,但无特殊要求时,宜采用树干式配电”,“当用电设备为大容量,或负荷性质重要,或在有特殊要求的车间、建筑物内,宜采用放射式配电”,“当部分用电设备离供电点较远,而彼此相距很近、容量很少的用电设备,可采用链式配电,但每一回路环链设备不超过5台,其总容量不宜超过10kw”:“在高层建筑物内,当向楼层各配电点供电时,宜采用分区树干式配电,但部分较大容量的集中负荷或重要负荷,应从低压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

(三)、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对配电方式有更为详细的规定,如:“8.2.15居住小区的高层建筑,宜采用放射式配电”“8.2.2.4除多层民用住宅外的其他民用建筑,对于较大的集中负荷或较重要的负荷应从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对于向多层配电间或配电箱配电,宜采用树干式和分区树干式的方式”“由层间配电间或层配电箱至各分配电箱的配电,宜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结合的方式”,“8.2.3.2对于容量较大的集中负荷或重要负荷,宜从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对各层配电间的配电宜采用下列方式之一:

(1)工作电源采用分区树干式,本论文由

(2)工作电源和多用电源都采用由首层到顶层垂直干线方式。

(3)工作电源采用分区树干式,多用电源取自应急照明等电源干线。

上述规定,是限于制定规范时,分支电缆尚未在国内推广应用,供电线路主要依赖普通电力电缆和母线。笔者认为,在应用分支电缆配电后,上述规定应该可以简化。放射式高于树干式,又高于链接式的观点。

(四)、关于电缆和母线安装敷设方式。

GB50054-94中5.5.1、JGJ/t16-92中9.12.1都规定“封闭母线宜用于干燥和无腐蚀性的屋内场所。”

GB50054-94中5.7.2、JGJ/t16-92中4.13.5规定“竖井垂直布线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垂直干线与分支线的连接方法。”

GB50054-94中5.7.3竖井内垂直布线采用大容量单芯电缆大容量线线作干线时,应满足下列条件:

1、载流量要留有一定的裕度;本论文由

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10.1.4规定:“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应穿管保护。当暗敷时应敷时应敷设在非燃烧体结构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cm,明敷时必须穿金属管,并采取防火措施。采用绝缘和护套为非延续燃性材料的电缆时,可不采取穿金属管保护,但应敷设在电缆井沟内。

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消防电源及其配电,9.1.4条也规定了相同内容。

上述规范说明:电缆配电比母线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安装敷设更便利。

在熟悉电气规范的相关规定后,让我们来分析分支电缆配电方法与规范的符合性与技术先进性.

三、分支电缆配电的技术先进性

1、分支电缆的配电方式分支电缆配电系统一般如图所示,在一个n层的大楼中,垂直竖井干线和各楼层供电由一根整预制的分支电缆完成,pG是总配电柜,pX是楼层配电箱,ZJX是转接箱,当pG与ZJX之间距离不远时,(满足载流量与起动运行压降要求)一般不予选用,这样可减少一个连接点,节约投资。

2、分支电缆配电的技术先进性从上述配电系统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分支电缆可以使楼层配电简化成二级配电,每个楼层都可以达到最简单的二级配电,符合规范中配电级数越少越好的原则,这是先进性之一。

分支电缆配电系统的实质是一种放射式配电系统,适用于各种重要场合甚至是特别重要场合的配电,这是先进性之二。

分支电缆是一种经过预制的电力电缆,本论文由

在出厂时经受过水中耐压和绝缘电阻试验,因此对环境要求低,能适用于潮湿、盐雾酸碱等环境,而母线在规范中明确不能应用于这些环境,比母线适用范围广。而且,其安装方式简便,施工工期短,工费低,符合规范中设计应注重经济性的观点,这是其技术先进性之三。

四、分支电缆配电设计的注意点

我们已分析:分支电缆配电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可以说分支电缆就是一种为现代建筑度身定做,量体裁衣的专业产品,具有最佳的适用性和技术经济性,但在工程设计中,需注意一点——那就是分支线的保护问题。对由于支线截面一般都有比干线小,因此,当支线发生过载或短路时,干线保护系统一般不会对其发生作用,必须在支线配电箱中设置保护器,保护器与分支接头问题不超过3m,如超过,分支线必须受敷设在不燃的管或槽中,且当该段发生单相或两相短路时,干线保护应能够断开。对此,应予以注意。

分支电缆作为一种从国外传入的新型建筑配电电缆,

员认同并使用。本文旨在说明分支电缆配电与现有建筑电气相关规范的一致性,并能更好地体现规范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能满足现有规范的一种最先进、经济的配电方式。因水平所限,文中如有谬误,敬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