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十篇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十篇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7:37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

1.1人才定位分析通过现场调研、电话咨询、网络会谈等方式对活动在本区域的知名路桥施工企业中交集团、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湖南建工集团等30家进行调研,我们发现,伴随着交通行业公路建设市场越来越成熟,行业企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大型企业想方设法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含量,组织创新施工技术;广大中小企业集中力量专攻企业自身特长项目,以“虽小但专”求生存,从而,整个路桥施工掀起一场技术革命。在此背景下,路桥施工企业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施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求的是技术骨干,即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1.2人才需求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发现,行业企业现有的技术骨干占技术人员的比例普遍小于10%,而根据我们联合企业开展的“技术骨干对路桥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如需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技术骨干至少应占技术人员的30%以上,按照此比例仅以《全国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湖南省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所登记的从业人员数为基数,对目前路桥施工技术骨干需求进行预测,未来,全国需要技术人员总数达到95404人,技术骨干缺口达到19080人;湖南技术人员总数8490人;技术骨干缺口1698人。

2.高职本科必要性分析

2.1行业发展对路桥专业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建国以来,交通行业公路建设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的特殊时期,在这个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路桥专业职业教育为服务于湖南省“四化两型”战略,适应打造“四个交通”提出的新要求,急迫的任务是为行业发展培养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湖南省举办路桥专业高职本科教育的时机已成熟,我们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发展方向,尽快完善路桥专业高职教育层次结构,才能满足本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以及劳动者终身教育的需要。2.2路桥施工技术飞速发展对技术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路桥施工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迫使行业企业需要一大批技术骨干,而行业企业现有技术骨干主要是选择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通过间断的技术理论学习、技术培训等方式进行培养,由于培养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一般需要通过三年以上时间才能成为路桥施工企业技术骨干。通过分析对比一般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的要求(见表1),现有的三年制高职专科有限的培养时间内无法达到技术骨干的能力要求。表1路桥施工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要求概述2.3现有专业体系难以培养行业企业所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分析区域内同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湖南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开设的公路施工与养护专业主要培养公路的施工与维护等工作的技术工人,即技能型人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开设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道路桥梁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即技术应用人才;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城市学院等1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交通运输专业或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道路桥梁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即工程型人才;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2所研究型本科院校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土木工程行业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即学术型人才。所以,无论是高职专科还是传统本科都无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技术骨干,即技术应用型人才。

3.发展策略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首先让我代表市中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对莅临我院指导工作的各位表示热忱的欢迎和深深的感谢!

市中医院是一所以骨伤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湖南省农村示范中医医院。作为主导祖国医学的中医院,我们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需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了“传承祖国医学,弘扬詹派正骨,中西融汇贯通,打造特色品牌”的办院方针,围绕这个方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科技为先导,以品牌为根基,积极创新,全面发展”的办院宗旨和“温馨中医,服务百姓”的办院理念,使我院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诸要素的最优整合,永保品牌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催生了一颗炫耀祖国医学的杏林奇葩。

一、突出特色创品牌

医院在发展方向上始终紧扣祖国医学这一主旋律,坚持走专科专病的发展,以专取胜,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路,形成了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医,医有专术的专科特色。确立了湖南省“十一五”中医重点建设专科——骨伤科为医院的特色专科,“詹派正骨”为特色品牌。1956年,医院创始人之一的詹镇川系湖南省中医正骨“南詹北张”两大主流派之一的詹派传人,于建院时创立骨伤科,以“南詹正骨”传统手法治疗各类骨折,在华东、华中、华南地区享有较高声誉。1970年詹派骨科传人唐益扬先生从河洲医院调入,使“南詹正骨”传统特色得到发扬和提高。他们始终坚持以“南詹正骨”传统手法为患者治疗各类骨伤科疾病,在灵活掌握“中医正骨八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摸索出了一套熟练的手法接骨技巧,做到了手法轻柔、快捷,复位准确,使患者在无痛苦或痛苦较轻的状态下迅速达到复位效果。对一些特殊部位的骨折,配合运用了祖传秘技理经刀、夹骨钳等,使不少在他处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的疑难病患者能在我院得到满意治疗。

经手法复位后的病人,医院骨伤科医生采用的是杉木皮夹板作为外固定材料,充分运用了杉木皮质地柔韧、透气性能强、便于塑形等特点,并在杉木皮夹板制作上进行了改进与创新,以适应各类不同部位的骨折外固定。如肱骨外科颈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等外固定夹板,均为我院骨科专家们经临床反复实践、摸索设计制作而成的十分适用的夹板,在“南詹正骨”传统手法接骨研讨班期间,受到国内知名专家孙达武、姚共和等教授的高度赞扬。

“南詹正骨”的第二个特色就是看似普通,却疗效奇特的詹氏骨伤系列中药方剂,其严谨的组方,灵活地运用,为骨伤的后续愈合发挥着现代医学不可想象的作用。当然,这些特色是我们的优势,但我们不能满足现有优势、“自我欣赏”,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医院品牌的竞争力,提高医院美誉度。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詹派正骨”祖传秘方和几十年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中药方剂,研制成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主要有消瘀酊、新伤丸、接骨丸、补骨丸、强筋壮骨酒、培元固本口服液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促进骨痂生长和骨伤愈合。在临床使用中,一直受到广大骨伤患者的好评和青睐,年销量由初时的几十万元逐步增加到去年的300多万元,今年预计可突破400万元。

,我院中药制剂配制能力被列入部级重点建设项目,我们将借此东风对“詹派正骨”祖国医学精髓予以发掘、整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病人,服务于人民。

二、培养人才扎根基

要保持和提高医院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就必须继承和发扬骨伤科特色和“詹派正骨”的传承,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我们就选拨具有发展前途的中医专科人才跟从詹镇川同志师承教育,年届83岁的唐益扬同志现是“南詹正骨”骨伤科泰斗人物,按照老中青的梯队人才培养思想,相继培养了象肖运生、谭辉刚、詹衡湘、唐梦雄、唐超雄、周贻栩等一大批“詹派正骨”的优秀人才,现骨伤科技术团队达40余人。在搞好自身人才培养的同时亦为全省骨伤科人才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79年全省骨伤学术交流会在我院召开;1980年为全省承办了一期为时一年的中医正骨科学习班,参训的50名学员大多已成为所在医院的骨伤科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7月又承办了一期全省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南詹正骨传统手法接骨新进展研讨班》,主讲老师均为我院骨伤科专业技术人员,其中有83岁高龄的“詹派正骨”传人唐益扬老先生,来自全省各医院的80多名学者,为他们的精辟演讲无不称赞,并得到省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中医药大学专家的充分肯定与认可。由于对“南詹正骨”的运用和继承发扬作出了可喜的成绩,詹镇川、唐益扬、肖运生、唐超雄等同志先后被当选为县、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詹镇川、唐益扬两同志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荣获湖南省名中医称号,肖运生同志于获湖南省名中医称号。

为使医院稳步快速发展,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计划三年内投入120万元作为医院人才培养经费,除继续选拨可予培养的人才师承“詹派正骨”传统骨伤科外,还要选派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同时,严密地组织院内业务培训,采用远程医学教育、聘请上级专家来院讲学或专业技术指导,组织院内业务辅导讲课等方式,使每位在岗职工从“三基”理论到业务技能,人人都能过硬,以适应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三、立足服务为人民

从社会发展来看,我们的医疗服务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技术服务,还应在医疗技术服务过程中体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方便病人、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切实改变“见病不见人”的单纯技术观念,使病人在接受诊疗过程中感受到被人尊重和人间真情的温暖。在医疗服务中我们始终保持着“南詹正骨”的传统特色,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医药费用的不断增长,病人“看病贵,治病难”的现象较为突出,为减轻病人负担,我院医务人员对就医的病人总是坚持用最好的方法,花最少的钱,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使我院中医药及传统手法治病的比例一直保持在国家规定标准的70%以上,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0%以上,从而使病人的医药费用得到较好控制。统计近两年就医病人的医药费用情况,门诊病人平均每人次费用在100元以内,住院病人平均每床日费用不超过250元,分别较过去下降10%和20%以上,其中药品费用由过去的60%多降到现在的45%以内。同时取消了药品、器械开单提成及回扣,按照每床日50元计算,两年多时间共为病人节省了药品费用近700万元。10月,又推行了全省范围内免费接诊住院病友的举措,按照省物价收费标准计算,医院每年为病人节省车辆费40余万元,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病人费用,减轻了病人负担,极大程度地方便了患者就医。随着病人的医药费用降低,医院品牌效应的提高,就医病人不断增加,门诊病人年增5%,住院病人年增20%以上,骨科住院病人占总住院人次的65%。在历年的诊疗人次中,社区外病人占骨科病人的47.6%,除本省病人外,有广东、广西、黑龙江、陕西省、青海、某等十五省市的病人也慕名前来就医。近两年医院的业务收入以每年20%以上幅度递增,,医院业务总收入3780万元,其中医疗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56.3%。

四、科技创新谋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南詹正骨”是我们的特色品牌,但随着电子和生物技术进入医学,使现代医学步入了快速发展通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诊疗技术对祖国传统医学不是相生相克,而是相辅相成,因此,在传承祖国医学的同时,购置了心电图机、脑电图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t、cr、b超、彩超、c臂光机等现代医疗设备而更有利于骨伤科的建设和发展,并且引入现代医学,使骨伤科在传统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类骨折内固定、骨瓣移植、畸形肢体矫正、关节置换、跟再造等骨科手术。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南詹正骨”传统手法接骨技术,改进接骨技巧,创新接骨方法,近两年配合省“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的开展,成立了“詹派骨伤研究中心”和“师承教育中心”,由医院骨伤科专家担任两个中心的主要成员,具体任务是组织骨伤临床医务人员总结、挖掘和整理“南詹正骨”临床经验,撰写各类骨折的临床中医诊疗、护理路径,研制骨伤医疗制剂,引进和应用骨伤疑难病症的新技术,传承“南詹正骨”精神及临床经验,培养新一代骨伤专业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力争三年内使骨伤专业科室扩大到5个以上,住院病床扩展至250张,培养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2~3名,学术继承人6~8名,使骨伤专业学科队伍更加壮大,更加坚强有力,努力把骨伤专业学科,建设成为学术水平领先,业务技术一流,专业分工明细,诊疗人次翻番的省级龙头专业学科。

近十年来,医院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及学术会议上近100篇,其中骨伤专业论文70多篇;学术专著2部;获得省、市、县科技成果(进步)奖10项,其中我院自行设计研制的《波浪板腰垫矫正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项目,于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于被列为全省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骨伤科医生经临床反复实践,开发的《三角板架固定法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已获准省中医科研课题立项,目前该项研究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之中。

五、开拓进取乘势上

骨伤科是我院的特色品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扬光大,做大做强。为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推动医院全面发展,在狠抓骨伤科建设的同时,对采用非药物治疗的针灸推拿科;引进国内先进技术治疗中风病人的中风单元疗法和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的精神病科,在人才队伍建设,仪器设备购置等方面作了大量投入,使这些科室发生了很大变化,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就医病人成倍增加,其中针灸推拿科,中风单元疗法均已被纳入国家特色专科建设项目。

在医院管理上我们重点把住医疗质量关,严格执行和落实好各项医疗核心制度,把医院安全始终作为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做到常抓不懈,体现人文关爱,确保就医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为改善就医环境,满足病人需求,前不久,在市四大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用800万元购买了与我院相邻的原宜阳镇政府大院,计划投入资金3700余万元,兴建一栋集门诊、急诊、住院与医技为一体,层高12层,面积约0平方米的医疗综合大楼,从而彻底改变医院门、急诊与住院医技“三区分离”的现状。目前,该项目已经市人民政府列入我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衡阳市发改委审核论证后予以立项,但建设经费还是个问题,除本级政府重视安排的600万元资金外,缺口资金3100万元拜请各位帮助我们争取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市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决不辜负国家、人民和在座各位的期望,力精图治,乘势而上,为实现“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技术、一流设施、一流服务”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六、心系农民,深入开展“三湘农民健康行”活动

医院是人民的医院,医院的所有工作都必须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在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我们必须心系农民,服务农民。在省委、省人大组织的全省“三湘农民健康行”活动中,我院以积极热情的姿态,迅速投入到活动中,成立了由院长挂帅、院领导班子成员参与的领导小组,制订了活动方案,细化了活动分工及日程安排,投入了10多万元活动经费,编印了3万册中医药科普宣传资料,配备了常见疾病的中西药物。在市委、市人大、市卫生局领导的指导和带领下,组织有关专家及技术骨干,深入到乡镇进行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及义诊,同时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常见病的防治进行专题讲座,使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为农民健康和农村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截止本月中旬,我们已下乡宣传、义诊11个乡镇,发放宣传资料6190份,义诊2334人次,免费发放义诊药品36个品种,价值10402.52元。通过这些活动,广大农民更加加深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情,正如蓬塘乡李井村农民李启国说的:“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我们农民才有希望,不但在农业生产上为我们减负,连看病都包了”。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危重症;护理;管理模式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护理过程复杂且致病死率较高,易引发医疗纠纷[1]。护理工作是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最为密切,临床风险事件易发生在护理工作中,特别多发生在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中[2]。如何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的当务之急。2011年10月本院通过建立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对全院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和指导,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成立于2011年10月,设立了以护理部主任为总监,护士长为组长,骨干护士为成员的三级管理组织架构。组长为呼吸内科护士长、副组长为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骨干成员要求工作经验5年以上,参加全军专科护士培训的护士优先选拔,选拔了分别来自普外科、脑科中心、监护室、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烧伤科、急诊科等15名护士,这些科室平时危重患者多。1.2职责分配总监根据护理部年度工作计划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提出总体要求,下达任务,并在每月护士长例会上对各专业学组的工作情况进行通报。(1)组长职责:①在护理部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各科室危重患者护理理论的学习和技术指导。②定期召开危重患者管理小组会议。组织各骨干成员汇报讲评本阶段各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情况,反馈临床相关的护理问题,进行信息交流,总结经验。③定期组织巡查工作,进行各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检查,并上报护理部巡查情况及提出整改建议。④带领组员参与科室会诊,指导科室及时正确地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⑤定期向护理部上报周期性危重患者的护理情况及年度专业组的工作情况。⑥带领组员总结危重患者的护理经验,探索护理工作新方法,积极开展护理创新和护理科研。(2)组员职责:①小组成员在各科护士长领导下开展工作,落实危重患者管理小组的管理规定。②参加学组的学习,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提高专科理论及实践水平。③负责本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监控,指导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操作培训。④重视人文护理,指导本科护士加强护患沟通,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⑤检查危重患者护理计划单的制定是否正确完整,各项评估单是否及时填写,评估是否准确,发现问题立即报告护士长并制定个性化防范措施。⑥遇疑难危重患者时,及时上报学组,组织会诊,完善各项护理措施。⑦根据学组的工作计划,承担危重患者护理相关理论的授课。⑧总结危重患者的护理经验,探索护理工作新方法,积极进行护理创新和护理科研。1.3观察指标观察成立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前后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合格率及危重患者满意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描述,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建立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前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满意率比较,见表1.

3讨论

3.1规范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护理学科的进步,促进了护理专业技术的不断规范和创新[3]。护理技术学组和专项护理技术打破了目前实体科室间技术交流的壁垒,实现专项技术全覆盖,可以促进护理专项技术的普及和护士的不断进步[3]。专业学组成员通过对全院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将临床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信息交流、探讨,制订了《机械通气管理手册》及《人工气道管理手册》,建立了全院统一的质量标准,从表1可看出成立了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由90.20%提高至97.34%。3.2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在护理危重患者时,由于其病情重、变化快、抢救多、工作预见性难,护理风险明显高于普通患者[2]。科室在遇到疑难危重患者时,要及时上报学组,组织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会诊,完善各项护理措施。而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内成员也不定期对全院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降低了护理风险,从表1看出成立了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后危重患者满意率由93.23%提高至97.08%。3.3提高了骨干综合素质,增加了人才储备不重视人才储备及人才梯队建设是科技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实施良好的人才储备计划,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4]。根据《中国护士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要求:在保证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的基础上,以提高临床若干专科领域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为着力点,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促进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是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5]。通过危重专业护理学组的建立,对学组内成员进行培训及每月组织一次学组内学术交流,提高了学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学组成员负责本科室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监控,提高了成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专科护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4提升了学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危重症专业护理学组的建立,使学组成员有了具体的工作方向,能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收集第一手临床资料,为自己的科研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曾湘宜.护理流程管理在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84-85.

[2]张梅,翟凤平,梁爽,等.风险管理在临床危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10(20):58-59.

[3]刘云,孙琳,张爱琴,等.临床护理虚拟学组建设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5):464-466.

[4]孙琳,张爱琴,蒋琪霞,等.以专业学组为平台强化护理骨干培养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杂志,2011,28(3):54-55.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4

1.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

配置和分布不合理。四川省目前农业科技人才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仅为0.53人/1万人,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为7.33人/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为28.73人/1万人,以色列为140人、美国为80人、日本为75人。四川省拥有高级职称的只占农业科技人才总数的21%。在配置上,拥有高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市、县(区)两级,而乡、镇一级则极为奇缺;在地域分布上,成都、绵阳等条件好的地区科技人才相对较多,而凉山、阿坝、甘孜州等条件差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人才匮乏;在专业结构上,农学、畜牧类等传统产业的人才比例较高,而生物种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花卉苗木等新型产业、行业和新的领域,高层次人才则少而又少。

2.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在四川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分短缺。特别是具有战略视野,敏锐把握学科前沿,能带领团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的农业科技杰出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匮乏,占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比例较小,有一定影响的高级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较为缺乏。从学历层次看,全省农业科研人才中学历层次不高,研究生学历比例仅占16%;从职称结构看,中高级职称虽占到半壁江山,但高级职称比例仅为2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农业科技发展,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更显得缺乏,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

3.缺乏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家队伍

现行科研单位考核和激励机制主要侧重科学研究原始创新(成果及论文)。尽管近年国家、省均把成果转化提升到重要位置,但对科技人员考核和激励机制尚未作出重大调整。长期在基层从事转化示范的科技人员,尤其是存在职称晋升和学术地位提升以及收入待遇的后顾之忧,专职或主要从事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高,转化成果的能力提升困难。目前转化工作成效突出的骨干,通常也是科研创新的骨干专家,在创新与转化双重工作的重负下,队伍难于稳定。

4.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

农业行业条件艰苦,无论是搞科研还是技术推广都很辛苦,农业科技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比其他行业低,生活和工作环境条件差,导致不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跳槽到热门行业。加上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从而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据粗略估计,四川省每年农业科研人员的流出率约为职工总数的3%~5%,以副研究员以上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流失为主。

5.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

当前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专项资金,如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农业三项工程等各类农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等。尽管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逐年递增,但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仍然较小,相对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尚存在很大缺口。一是中央财政投入缺口较大。中央财政对市州一级农科所及省级地方创新团队建设一直无资金支持;二是省级财政投入不足。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年投入仅1500万元,远低于发达地区年投入上亿元的投入力度;三是农业科技投入资金渠道单一。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等基本上只靠财政投入,金融资金、民间资金的投入量很小。

二、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特定的培养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设立明确的目标,为系统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安排、投入保障、评价激励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的总称。从一般意义上看,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成的核心包括:培养目标设置、投入保障、激励机制、培养环境等内容,其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其他内容都是围绕培养目标而确定的。基于这个一般的理论框架,构建适合四川实际情况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研发人才,推进四川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形成领军型拔尖人才、科研骨干和后备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

(1)农业科技创新领军型拔尖人才的培养以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为重点。通过国家和部门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四川省实施的“天府英才”工程、“天府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等项目为载体,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一批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特别是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并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加快培养能够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军型农业科技创新拔尖人才。

(2)农业科技创新骨干人才的培养以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四川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在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中培养骨干创新人才。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四川,结合实施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项目,以中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培养农业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同时,以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农业战略重点产品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培养、引进农业科技英才。

(3)农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农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应通过业务培训、学历教育、学术交流、专题研修、挂职锻炼、访问、考察、外派等多种途径,进行个性化培养。同时,建立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定期进修制度,鼓励和支持在职农业科技人员脱产学习、在职进修、到国外研修深造。

2.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加快推进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以中青年农业科技人才为重点,依托现有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载体,整合农科教、产学研各方科技资源,集成部门优势,统筹协调,形成农科教和产学研大联合局面,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同时,通过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产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围绕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建设一批项目科技特派员团队,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

(2)整合一支省、市、县、乡四级混合编队且较稳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队伍,构建基地稳固、上下联结、技术衔接、协同实施的全国一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新体系;基本形成符合省情、机制先进、结构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与激励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整合示范基地的各级转化示范平台和渠道,诸如科技110、专家大院、技术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科技特派员以及课题研发基地等,集结省、市、县、乡技术人员队伍,混合编队,构建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团队和服务新体系,培养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人才。

3.培养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加快推进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

(1)围绕四川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依托现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展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提高农技人员使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共性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能力。同时,大力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分期分批选送基层农技骨干到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研修、深造,使基层农技人员每年接受一次集中培训,从而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

(2)造就一大批农业科技的推广经营型人才队伍。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基层组织、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中去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经营人员的素质,壮大技术推广队伍力量。要注重培养农业科技企业家。鼓励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

4.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

加大海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政策,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资源化的过程管理,加大吸引留学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资源。制定和实施引进海外人才规划,建立海外人才评价和准入制度,重点吸引农业基础研究方面的紧缺人才和农业高新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重点引进其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有发展前途的拔尖人才。

5.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和农业后继者为主要对象,探索建立教育培养、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实施“粮油高产创建”、“现代粮食产业基地”、“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采取集中开展理论教学、现场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培养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良好发展基础、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二)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的投入

保障机制加强投入保障机制建设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应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投入水平。提高四川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投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重点领域紧缺、急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培养、造就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人才科研经费预算机制,列出专项资金解决农业科技人才的科研和培训等问题。必须发挥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人才培养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投入格局。优先支持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学者和研究小组,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的结合,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发展环境。在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组建、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合作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

(三)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开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潜能,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从四川的实际来看,要建立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公益性科研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与激励制度。要建立符合省情的、系统的、动态的、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按照工作岗位要求,从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率、项目管理水平、服务农业的实际成效、农民满意程度等多角度评价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应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产、学、研密切合作的研发体制,并对研发项目给予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落实人才激励政策,采用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职务职称晋升、利润分享、提供学习培训机会等多种手段,激励优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留在农村、服务农业。采用多种方式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奖励基金,对卓有贡献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进行奖励。保护知识产权,使农业科技创新组织和人才获得合理收益。

(四)四川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人才的培养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培养引进高素质卫生人才医院发展

一、队伍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卫生技术队伍稳步增长

2009年12月卫技人员占人员总数77.5%(183/236)人,2012年12月卫技人员占人员总数83.7%(288/344)。卫生技术人员增长有显著性差异(χ2=3.50,p

二、年龄结构层次调整显著,改善明显

2009年12月,30岁以下、31-35岁、36-40岁、41-55岁、55岁以上分别为60、36、37、36、14人,至2012年12月调整为154、37、33、55、9人。卫生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F=0.083459,p=0.0169)。主要表现为年轻医务人员的引进力度和效果明显,但中青年骨干人才引进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三、队伍知识层次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2009年12月尚无博、硕士研究生,至2012年12月博、硕士研究生均实现零的突破,分别为1名、2名;此外,本科、专科、中专学历人员分别从41、87、41人增加到96、124、58人,增幅分别达134%、43%、41%。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变化无显著性差异(F=-0.88,p=0.20)。尽管本科生引进力度和效果明显,但专科学历比例过大,导致学历结构没有质的变化。

四、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改善

2009年12月尚无正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至2012年12月,正高职称实现零的突破增加为2人,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别从12、53、112人增加至23、63、179人,增幅分别达92%、19%、60%。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由12:53:112变化为25:63:179,中高级职称比例显著增加,整体结构比例得到优化,而且均为金字塔型,表明总体结构分布比较科学,但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结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t=-0.5246,p=0.309337)。主要为初级职称人员晋升比例较大,中高级职称所在比例较小,表明中高级医务人员的引进和晋升均存在问题。

五、专业结构、岗位分布更趋合理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剂人员、检验人员、医学影像、其他专业分别由72、10、60、16、10、6、9人调整为87、5、138、18、13、14、13人。卫生技术人员专业、岗位结构变化有无显著性差异(F=0.29,p=0.079983)。

六、业务总量和人均工作量有较大增加

2012年与2009年相比,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病人住院床日数增加显著增幅分别达88.9%、139.7%、165.1%,其卫技人员人均门急诊人次、人均出院人次、人均病人住院床日数增长明显,增幅分别为19.9%、53.6%、68.6%(具体见表2)。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量变化有显著性差(F=146.4938,p=0.00678)。尽管门急诊总量增加明显,但门急诊人均的工作效率低于住院部。

七、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卫生人才总量有质的增长(p0.05)。学历、职称结构优化滞后,不能适应单位整体发展进度和需求。建议加大与本科以上高职称的中坚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特别是35-45岁之间的技术骨干的引进力度。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骨伤;康复专科;护理;实践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33-0111-01

随着骨伤医学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骨伤分科的不断细化,护理工作的范围与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本范围[1]。为促进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从基础抓起,对106名护士根据资质的不同进行培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实习及见习的206例护士,将其随机分为分成研究组106名和对照组100名。研究组中男16名,女90名,年龄20~28岁,平均(26.69±7.21)岁;大专及以上学历98名,大专以下8名。对照组中男12名,女88名;年龄20~27岁,平均(26.47±7.18)岁;大专及以上学历95名,大专以下5名。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培训方法,即无论资质高低都采用相同的方式。研究组根据临床骨伤康复专科护士的资质要求,制定培训计划:(1)培训师资。成立骨伤康复护士培训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有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16名组成,医生9名,护士7名。(2)选择培训的对象。均为临床骨伤康复科护士及相关专业护士。(3)培训的时间。共6个月,理论培训时间为4个月,每周8课时,临床实践2个月。(4)培训内容。根据资质按三部分内容进行培训,即骨伤康复基础理论、骨伤康复技能运用护理、骨伤康复病房临床实践,要求学员熟悉并掌握骨科患者的入院、出院护理;骨科患者的入院、住院、出院健康教育;骨科患者的急救处理原则;骨科患者各种治疗包、换药包的准备;骨科技能运用的配合;骨科病房床头交接的项目;骨科影响检查患者的护理;骨科患者预防褥疮护理;骨科患者防坠床、防跌倒的护理;骨科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要点;骨科影像检查患者的护理;骨科患者的护理体检项目;骨科患者的健康教育查房、业务查房、教学查房;骨科疑难病例、抢救病例的讨论;骨科患者各种用具的使用方法;骨科病房的中医护理病历书写;骨科病房中医特色技术护理项目;骨伤康复护理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

1.3评价指标及方法

评价指标为各组的理论、操作评分。在学员完成结业报告后,由参加由骨伤康复护士培训管理委员会进行考核。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成绩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理论及操作考核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考核情况比较分

组别理论得分操作得分

研究组(n=106)93.24±1.5790.12±2.23

对照组(n=100)79.83±10.7580.86±8.13

t值12.70211.286

p值

3讨论

护理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实践是培训的重要途径[2-4]。常规培训是护士凭借个人的工作经验实践去提高专科能力,受个体差异以及没有系统规范的培养内容和方向的影响,培养具有一定能力专科护士周期很长,加之骨伤康复新的诊疗技术水平不断更新,对护士的专科能力要求也不断的提高[5]。本次研究根据护士的资质,对护士进行计划性的培训,且在临床实践培训之前,学员首先要完成院内骨科康复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运用的护理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相关内容的理论、技能考核,只有考核合格的学员,才能进入下一轮骨科病房临床实践。护士完成培训后,由骨伤康复护士培训管理委员会进行考核。通过与行常规培训方式的一组进行比较,实行计划性培训的一组的理论、操作实际分值都明显较高。实行计划性培训的研究组理论得分为(93.24±1.57)分,操作得分为(90.12±2.23)分;而实行常规培训的对照组的理论得分为(79.83±10.75)分,操作得分为(80.86±8.13)分。结果令人满意,建议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燕红.论专科护士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国护理管理,2004,4(4):336.

[2]吴玲,陆巍,范英华,等.伤口造口专科护理实践培训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9(10):661-662.

[3]张淑卿,樊英戈.设立骨伤康复专科护士的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4):71-72.

[4]曾惠敏.同伴互助在新护士专科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7):92-93.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7

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学科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学科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我院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由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为梯队的学科队伍。明确了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学科带头人不仅需要有牢固的专业基本功,还要时刻关注该学科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该学科的前沿知识。此外,还要有勇于开拓的精神,能根据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提出本学科发展的科研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同时,医院非常重视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大力扶持年青有为的科技骨干,对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人才和高学历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并拿出专项经费用于科技创新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医改以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平台,积极引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来院工作,给予博士等青年优秀科技人才配备科研启动经费。定期邀请业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各类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科技人才交流长期合作机制,选派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到德国、白俄罗斯等著名骨科医院研修,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拓宽了青年科技人员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理论知识体系,增强了实践运用能力。

加大科研投资力度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充足的科研经费是科研项目开展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我院在每年申请省市级科研项目经费的同时,建立了多项科研基金,多年来,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十一五”期间,医院经过充分论证,从研发水平、经济效益分析、对医院的发展作用等多项指标进行评价,形成了“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研究”、“骨坏死的研究”、“脊髓损伤的研究”、“骨科疾病康复的研究”、“手法复位技术的整理研究”、“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等10个科研项目,39项子课题。医院拿出200万元资金,资助项目实施,极大地带动了本院科技骨干的积极性,为医院科研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科研立项方面,医院对申请的省市级科研项目提供配套经费,使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均能按时结题。

加强医学科研平台建设

医院科研平台建设关系到学科各研究方向和整个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医院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积极搭建高质量的科研平台。目前我院拥有的科研平台主要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临床药品研究基地(能够承担中医骨伤科、风湿科两个专业新药、新医疗器械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膝骨关节病非手术疗法重点研究室,中国组织工程中心河南分中心,河南省中医骨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市重点实验室—骨组织工程实验室,拥有已通过Gmp认证的中试及产业化条件的河南省洛正制药厂(5个中药制剂生产车间),河南省洛正医疗器械厂(具备一、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资质)。配置了数字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流式细胞仪、荧光pCR仪等主要学科建设设备39台,设备总值3200万元。科研平台的建设,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减少了科研资金预算,保证了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科研课题开展的可行性。

加强学术交流

促进学科全面发展学科建设过程中,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合作对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医院除组织学术委员会专家及学术骨干进行专题讲座,促进学科各方向之间相互渗透、培养好的学术风气外,医院还广邀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医院做专题报告,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策划高水平、高起点的学术活动与科研合作,为各学科创造出一个优化的学术环境。医院还鼓励各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在巩固现有的合作交流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我院先后与德国、白俄罗斯相关医院以及国内高等院校、医院、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合作单位在人才、课题、信息、设备、实验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开展合作研究。通过学术交流及学科协作提升了医院科研水平,推动了学科发展。

学科建设成效

1学科建设新发展

近5年来,我院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专科专病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医院规模进一步扩大,病床达到1200余张。医疗科研条件更加完善,人才梯队进一步合理,中医骨伤科特色更加显著,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医院的病人来自国内30个省市区,并常有国外患者来院就医,洛阳正骨品牌知名度有了显著提高。

2科研课题、成果质量数量显著提升

2006年至2010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承担在研课题39项,其中部级2项,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31项,市级课题6项,获得各项科研及专科建设经费共计1100余万元。其中,我院作为国家重点专科“中医骨伤科”建设单位,获得上级资助经费500万元。5年间获得科研成果27项,其中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8项,是我省获得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成果奖最多的医疗单位,在国内同级别医院中也位居前列。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等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5部,获专利成果15项。

3人才培养

与国内高等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成立了湖南中医药大学洛阳正骨学院,联合招收中医骨伤专业博士研究生4名,承担7年制本硕连读、5年制本科骨伤专业的教学及临床实习工作,目前在院学生100余名。举办全国骨伤医师进修班,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进修医师100余人,为各地骨伤临床培养人才。学科建设期内,培养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80余名。

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办法

1增强科研学术水平

科学研究是促进院级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大力度科学研究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学术水平,完善学科建设队伍,改善学科支撑条件,达到学科建设全面提升的目的。医院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增强科研实力,以科研带动和促进学科发展,多渠道争取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和经费,组织跨学科联合和合作,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研究室、实验室建设。可以将我院丰富的骨科病材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并积极利用协作单位人才众多、科研力量强的优势,加强学科间联合协作,组建交叉学科,发挥学科优势互补效应。

2青年人才培养

青年人才教育依附学科建设,同时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坚强基础,通过学科建设可提高学科科研水平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改善科研工作环境,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优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通过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国内外科研机构研修等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加强青年科技人员培训工作。

3制度支持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骨科护理发展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医学技术的发展,骨科医学也在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护理对象的转变,使得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骨科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和患者的要求,护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想出对策,以更好地促进骨科护理的发展。

1骨科护理的新发展

1.1疾病谱与病种的改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受伤的患者成了现代骨科主要的护理对象,他们往往表现为多发骨折、粉碎性骨折,甚至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此类患者以青壮年为多;单纯的四肢骨折、脱位等则以老年人为多。

1.2老年骨科护理需求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占骨科患者数的30%~35%,老年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增多。以往老年四肢骨折的保守牵引治疗也逐渐被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所代替。年龄从50~60岁扩大至80~90岁。同时高龄与手术后非手术并发症有明显相关性,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而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1],这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1.3诊疗手段的发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骨科医生所能应用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项目日新月异,特别是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加,由于高龄患者不能耐受长期卧床,骨折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患者明显减少,外科手术干预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严重开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毁损面临截肢的肢体,经过清创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皮瓣移植的保肢手术。关节置换拟股骨头到全髋、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都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书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4护理对象的需求在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患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折患者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患者要求再次手术、恢复肌力、重返社会,关节重建患者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手术、最优质的护理。

1.5护理对象康复地点及模式的发展骨科患者需要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并发症等特点,再加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部分患者需要在医院治疗康复的基础上,逐渐扩展护理的范畴,提供专门化的护理服务[2],进一步发展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在国际范围内,均有一种新的趋向,即重视在家里给骨科患者(包括术后患者)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因为大多数骨科患者的康复过程是长期的,无法长期住院完成。K.S.Lin等观察了一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康复患者和家庭康复患者的功能结果,发现两者相同。类似的研究提示:只要加以指导和监测,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来说也是有益和有效的[3],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针对骨科护理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1)常见病的变化要求骨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维、果断的处事能力,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同时要拓展知识面,不仅掌握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还要掌握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针对老年患者知识层次低,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应勤、细。巡视病房要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要勤,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及健康宣教要勤。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的看护能力。观察病情要细,不仅要观察手术的局部情况,更要观察全身情况。交接班要细,做到床头交接班,当面讲清、看清,避免意外发生。(3)由于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一种疾病症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护理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应多与医生沟通,参加医生查房及术前讨论,使护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加强护士的在职继续教育。而且要根据职称、工作年限,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培训。随着国内外护理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需要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护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骨科护理需要专门化、细分化,骨科需要开展社区和家庭护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科护士。骨科护理的发展需要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多种类的、个性化的服务,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护理专家。国外大量研究证实,临床护理专家的出现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骨科护理的发展与骨科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4]。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老师指出,“要抓好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5],使我们的护理队伍形成一个“t”字形的人才队伍。(4)随着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加强沟通,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缩短护患距离,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5)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到家庭康复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在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康复的锻炼,还要教会家属如何督促协助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门从事骨科患者的康复工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骨关节疾病已日益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甚至导致残疾。1998年wHo在瑞典隆德召开会议,决定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项针对骨与关节疾病的运动[2]。“骨关节十年”给骨科康复护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骨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平台,要培养专科康复护理的人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的开发应用。护理专业内部的分化程度也在增加。专科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们骨科护士在忙于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科学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晨

【参考文献】

1童小峰.骨科护理的新趋势及对策.河北医药,2003,25(1):62-63.

2许红潞,张瑞芳,陈晓玲,等.从“骨关节十年”谈专科护士发展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3,3(1):25-26.

3卓大宏,骨科康复学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3):242-244.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9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教改理念下对职教师资队伍的要求,分析了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解决现行师资队伍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课程改革的推进,项目课程教学的深入,对师资队伍提出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的师资队伍的现状又如何呢?有什么对策呢?现在就这几个问题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大,专业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教学、教科研能力也显得欠缺一些。相应地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比例偏低,影响了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偏少。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意识较淡薄,重视不够,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科根本无学科带头人。殊不知,一个名教师可以支撑一个专业,一个知名专业可以支撑一所学校。

(三)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低下。学校领导和教师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教科研是职业教育发展有“第一动力”,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培养科研带头人的意识淡薄,无名师和科研带头人工作室,不能为搞科研的人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四)“鼠师型”教师比率较低。专业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和高级工以上证书的才算是“双师型”教师。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符合这一条件的教师比率是很低的。而“三以一化”的课程理念确确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教育教学功底,而且更看重的是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在很多学校中是一个普遍的、突出的问题。

(五)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不匹配。尤其是近年来新招聘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很好的,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说一个例子,在今年招聘考试,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故障,让应聘者排除,十人中只有一人经提示后排除。

二、对策

(一)拓宽来源渠道,优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是职教师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教师队伍的结构包括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等显性结构和知识、能力、素质等潜性结构。应该做到,在年龄结构方面,要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梯队;在职称结构方面,适当增加中高级职称比例;在学历结构方面,要适当增大高学历教师的比重;在素质结构方面,要达到“双师型”和复合型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特色,多渠道培养师资。

(二)抓好业务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1、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师资培养培训制度,以使这一工作步入常规化、科学化、规范化。职教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必须针对现有教师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根据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教师“双师型”素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提高计划,既要面向全体,进行全员培训,又要突出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其次,形式要多样化,一是校内举办各种进修班;二是有计划地派出进修;三是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2、重视选择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逐步组织各学科的学术梯队,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集中有限资源,对骨干教师尤其是优秀拔尖人才给予倾斜。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的激励作用,完善选拔、竞争机制,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成长。

3、加强教师队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这是由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性、开放性和信息时代的动态性所决定的,也是及时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内部要求。

骨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0

1.党总支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一所大型国有综合医院,面临着卫生事业的改革,学专科建设发展,员工和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医疗领域商业贿赂等多重复杂考验。党委建制下的党总支直面临床一线,下辖多个党支部,肩负着承上启下,负责一个片区的党建,稳定与发展的重任。

2.党总支目标任务的主要内容

一是围绕业务抓党建,集聚发展动力;二是承上启下,确保党务、政令畅通;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干部和业务骨干队伍思想素质;四是凝心聚力,推动科室优质运行;五是深化“创先争优”,激发发展优势。六是维护责任区内的稳定,无违纪违规及商业贿赂现象发生。

3.党总支党建目标任务的落实

调查研究目标任务完成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目标任务进行战略统筹、逐项分解,以党的各项制度建设为抓手,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现以医技党总支为例,对党总支以目标任务为抓手,扎实支部建设,集聚发展动力作如下阐述。

3.1医技党总支在目标任务建设中面临的困难

一是消极思想的存在,内源性的发展动力不够。由于社会上有重医疗轻检查的现象,员工的职业自豪感不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不够。二是人力资源的限制导致服务瓶颈的存在。医技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紧张,人手不够和大型设备的数量不足,导致大型检查预约时间长,日常检查排长队现象。三是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有待提高。新职工学生党员在业务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先进性体现不明显。而老职工党员中学历层次不高,科研能力不足。四是商业贿赂的隐患。医技检查各部门都存在大型设备的引进,试剂、材料的使用等,是医疗领域商业贿赂的隐患区。

3.2医技党总支目标任务管理对策

(1)健全党支部组织,确保党务、政令通畅

民主选举三位科主任(影像科、超声科、检验科)分别担任三个支部的书记,将支部党务与行政工作在领导上进行密切结合。同时选举热爱党务工作的党员业务骨干作为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使支部领导班子成员不仅是党务工作的佼佼者更是业务和管理能手,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组织基础。

(2)实行目标任务分解,形成支部党建工作新局面

根据各支部工作特点,将党总支的目标任务分解对应到各个支部,使各支部工作与总支保持高度一致,形成以党总支为中轴的具有独特性、方向性、和个性化的支部党建新局面。

(3)完善制度机制,保障任务落实

一是建立总支例会制度。把总支支委会,支部书记例会进行合并为总支工作例会,作为总支的一项重要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以统一班子成员的思想,提高执行力。二是实行目标考核制。围绕目标建立相应的支部和党员考核机制并根据目标任务制定考核细则。三是实行党总支书记督查制。实行总支书记对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和具体项目化管理内容周督查制;党建制度和行风制度落实季检查制;党员配戴党徽上岗、员工文明规范服务日巡查制。对发现的问题分析、整改、通报并与考核挂钩。

(4)抓主题活动,浓厚目标落实氛围

积极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主题活动。一是深入进行党的宗旨、任务、理论和党规的学习,并通过先烈事迹的弘扬,及党史知识影片的观看等激励党员干部的先锋意识、进取精神。二是树立高尚的职业精神,提高目标执行力。以支委会、专题组织生活会,党小组会,班组学习等组织党员干部进行《职业精神》的学习,并开展“职业精神”大讨论,为贯彻落实工作目标进行铺垫。三是育服务理念,优工作作风。广泛开展医院核心价值观、医院文化建设指南的学习,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医学精神,树立职业自豪感和优质服务的理念。四是着重文化培训进行规范内化。认真开展“让优秀成为习惯,让出彩成为追求”的职工文化培训。积极倡导四心(爱心、热心、细心、精心)四时服务(按时、及时、适时、延时)。通过十大释疑服务宣传片的观看,五要五不要制度的学习等使党员职工的规范性、自律性增强,积极性提高。

(5)以创先争优为载体,激发目标完成优势

积极开展“亮身份、亮职责、亮贡献”的党员“三亮”活动。鼓励党员在提升工作量,工作业绩、科研、教学、工作质量、服务能力拓展上的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积聚力量,完成目标。

一是窗口党小组“四时服务”解决服务瓶颈问题。在院党委行政的支持下,医技党总支在医技各支部科室开展挖潜增效行动。号召各党支部以党小组为单位,实行各窗口“早上提一提、中午连一连,晚上延一延”的工作模式。活动中党员干部率先加班加点,带动职工延时服务,基本解决大型检查病人等候时间长的问题。

二是党员突击队完成医院重大任务。在医院重大任务面前,及时组织党员突击队,攻坚克难,确保任务的完成。如在医院二期项目开张,儿童医院启用、特诊中心搬迁等专项工作中,各支部成立搬迁工作党员突击队,及时开发和掌握磁导航等重大新设备的功用,使各项检查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三是党员骨干责任制推动科研和新技术的突破。在科研和技术发展方面,总支要求各支部的党员的参与率达60%以上并作为考核的内容。各支部则进行党员骨干科研责任制并成立项目科技攻关小组。近年来总支范围内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省市新技术引进奖10项,发表SCi文章近40篇,党员的参与率达100%。70%的专科通过省市重点专科的评审。有四位科主任被聘为部级学术组织的委员。

(6)培育优秀党员责任区,夯实目标实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