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十篇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十篇

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5:50

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篇1

幼儿园通过展学给学生提供交流分享、表达表现的平台,让学生在展学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种体验则是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成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为了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幼儿园需要积极探索开展展学的有效方式,以下几种方式供大家参考。

一、墙面展学

涵义: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将幼儿感兴趣且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主线,通过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合作探索、大胆尝试等学习实践活动,将幼儿自主获取的知识经验,通过图片、绘画、成人笔录等方式展示在教室墙面,与同伴学习交流分享的一种方式。

班级(室内与走廊)墙面展学的主要类别:与教育活动相呼应的主题墙布置展示、与区域活动相适宜的墙布置展示、功能区的墙布置展示、常规性的主题墙布置展示、过渡区的墙饰与布置展示等……

案例:与教育活动相呼应的主题墙展学的案例:沙区实验幼儿园在一次科学探索活动中,小朋友对“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老师将孩子们的兴趣点为课程内容,生成了“奇妙的线”的主题教育活动。为了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老师一是给孩子们布置自主学习任务;二是请孩子回家同家长一起收集关于线的信息资料;三是在留白教室的墙面建立起信息分享栏。在展示线线大集合(线的各种材质)、特别的线线(生活中奇特的线)、线的本领大(线的各种用途)、我的发“线”(讲线的故事)、线的艺术等有机地渗透了幼儿园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等五大领域学科教育目标,科学――主动了解各类绳子的材质,会分类,了解不同种类绳子在生活中的用途。运用穿、绕、捆绑等方式探索绳子的不同玩法。语言――大胆想象续编(创编)绳子用途的故事,积极讲述自己对绳子的认识。计算――能根据绳子的长短进行分类、测量数学活动。艺术――能运用各种的绳子制作装饰物品。健康――能运用绳子开展如跳绳、拔河锻炼身体的运动。

通过展学“有趣的线”,既让儿童获得五大领域的关键知识经验,又让儿童与同伴交流分享了关于线的名称、种类、用途和人们生活中的关系等学习经验,使儿童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得到发展。

二、学习记录卡展学

涵义:指老师根据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的操作活动记录卡,将孩子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取的知识经验,以自己喜欢的符号、图表、流程图等方式记录下来,通过讲述展示与同伴分享经验的一种方式。

案例一:数学活动“学习测量”中,老师引导幼儿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测量的工具、测量的方法、测量的物体、测量的结果,并以绘画和文字符号等方式记录下来,分组进行展学交流。

案例二:科学探究活动“物体的沉浮”中,老师以问题,驱动幼儿自主尝试,教师设计记录卡,让儿童记录操作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三、演绎展学

涵义:指幼儿将自己在小组合作获取的经验,在活动结束时以角色扮演、艺术表演、表演赛、表演游戏等各种演绎来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

案例:在认识《水果》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将孩子们自主学习收集到的有关水果的材料,按照水果的外形特征、种类及营养等知识点分组开展了一次“水果王国”比赛:通过知识竞赛――讲水果;表演赛――朗诵水果文学作品和画水果;厨艺赛――演示制作水果拼盘材料及讲述营养价值等演绎流程,既给孩子们提供了表达表现的机会,让孩子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经验与同伴展示和分享,又将教育目标的知识点巧妙地融进了演绎活动,对孩子们零散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四、作品展演

涵义:指幼儿将自己或小组合作学到的知识经验以成果会、作品展、录像等形式与同伴展示与交流的方式。

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篇2

关键词:实验资源;网络开放;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3-0024-04

一、引言

实验室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室资源作为高等学校的核心资源之一,不仅是学校办学实力的标志,也是高校教学水平、科研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规模、效益和水平都有显著提高,但在实验室内涵建设上还远远不够,实验室资源建设也存在很多问题。(1)实验资源尚未形成体系:各个实验教学资源分隔,独立成块。没有构成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数字化实验资源体系。(2)实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多元化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对实验资源配置提出了多元化、多层次建设的要求。目前本科教育优质实验资源短缺,实验资源信息化程度不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上的数字资源不够丰富、形式单一、交互性实验偏少。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工程教育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数字实验资源建设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实验资源的开放共享程度不够:以浅层面的共享居多,具体表现在,观摩学习多,缺少深层次共同研究的交流;共享项目范围窄,参与学生人数较少;实验资源共享的优势没有完全体现。(4)实验资源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实验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本单位、本学科的发展需求,对实验室进行管理。随着实验室开放共享的需求,各个单位实验资源重复配置及部分实验资源稀缺的现象同时存在。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行优质实验资源开放共享是实验室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其本质是将实验教学从以学校、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个性化自主教学,为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提供优质服务。

二、多元一体化优质开放实验资源体系的设计

以“工程化、信息化、多元化、融合创新”为实验室建设理念,以“提高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优质实验资源库和虚拟交互实验平台的开发,构建学校层面优质实验资源体系。该体系由优质实验资源库、数字化实验室、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实验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四个模块组成。

如图1所示,以学科为线索,以“点”递进到“线”,从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到综合实验、创新实验循序渐进;采用“集束化”策略。即从各学科专业基础实验中提炼支撑专业的知识束与支撑工程技术的知识整合成知识链,由“线”贯穿成“面”,形成与工程能力直接对接的校内跨学科综合实验资源库。精选国内外优质实验项目资源和校内综合实验资源共同构成优质实验资源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建设企业合作平台资源以及实验成果与企业和市场交流对接窗口,将“面”构筑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相互支撑、融合创新”的多元一体化实验资源体系。建立连接校内实验室、校外实验室和产业之间的平台。

1.建设优质实验资源库

(1)校内优质实验资源库建设

在学校2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和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网站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优质实验资源项目筛选与开发。同时通过网络实现开放共享,为数字化实验室提供支持。主要包含视频点播系统、数字化实验教程、实验技术应用案例、集成化的专业实验资源数据库等。

1)视频点播系统:主要包括典型实验教学视频点播、仪器操作与应用视频点播和实验建设成果介绍等模块。“典型实验教学视频点播”根据典型实验内容制作教学视频,方便学习者上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由于学习者经过预习已把实验基本知识掌握,方便教师开展创新型、个性化的实验教学,大大提高了实验课堂效率。仪器操作与应用视频点播主要针对大型仪器操作复杂,非专业人士需要经过相关学习才能正确和安全地使用。学习者使用共享仪器前通过该系统可以预先了解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使用方法和应用实验案例,在实验室使用仪器操作过程中也可随时点击该系统及时查询以获得帮助。实验建设成果介绍主要介绍各个实验室及实验中心的建设成果。便于外校和企业了解学校实验室情况,也扩大了学校实验室的影响力。

2)数字化实验教程包括:网络教程、电子教案和实验教材等,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实验课程的学习,不但可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实验课程,丰富的网络教程和实验教材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实验技术应用案例:包含仪器设备的开发、实验项目开发等案例。如开发无线通信组网实验平台,给高校电子通信类学生提供一种了解接触无线通信核心技术的实践平台。通过计算机和该实验平台可以简易地进行节点功能的配置、节点工作状态查询、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网络通信状态查询、通信速率统计、无线中继传输观测等功能,利用两个或多个节点可以完成简单和较为复杂的一些通信演示和实验。同时利用无线通信组网实验平台,还能够开设一些开放型创新实验。如无线段距离遥控实验、无线温湿度监控实验、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无线meSH组网实验和无线抄表数传实验等。

4)集成化的专业实验资源数据库:专业综合实验应用系统相对应的是集成的专业实验资源数据库。首先,实验资源数据库具有仿真性。通过大量基本实验项目(单项实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循环,能够反映真实完整的业务过程。其次。实验资源数据库具有综合性。在实验完成后产生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进一步进行加工、处理、输出。而在这个“深加工”的过程中,就可以把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再次。实验资源数据库具有灵活性。实验数据库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模式、方法及新型业务层出不穷对这些单项实验项目适时更新,可以对原始实验数据进行相应的调整,保障实验内容与实际业务不脱节,灵活地适应模式及方法的变化。如建立高度集成的会计实验资源数据库,即在虚拟服务器端建立一个大型的会计实验资源数据库。这个实验资源数据库不是简单的习题库或是案例库。而是由大量基本实验项目(单项实验)构成,这些单项实验按照会计专业知识点进行设置,内容包括6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会计处理和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另外,还包括一些特殊但在实务中较为常见的会计业务。如合并财务报表、外币业务、非

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租赁、衍生金融工具等。

(2)收集国内外优质实验资源并进行分类建设。

通过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和浙江省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与省内高校交流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经验。采集优秀实验项目资源。通过国内外考察及网络平台,收集国内、国际优秀实验资源,并进行分类整理,供校内教师学习和参考。

2.开发数字化实验室。建立远程虚拟交互实验平台

数字化实验室作为实验室教学的完善和补充,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教学经费紧张、实验设备不足、课程学时少和讲授内容多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部分实验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利于各高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本课题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实验方式,开发数字化实验室。主要包括网上实验室浏览、虚拟仿真实验、远程控制实验、学生创新工作室、实验交流等模块。虚实结合建设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

(1)网上实验室浏览

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学校部分典型实验室进行可视化三维虚拟场景的开发,师生点击该系统犹如身临其境地参观浏览实验室。

(2)虚拟仿真实验

仿真技术已成为一种国际公认的高效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发形象生动的虚拟仿真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将不同模块的相似知识点有机地集成在一个虚拟仿真实验环境中,并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从而更好更准确地应用知识、训练思维和锻炼实践能力和工程思维。如通过具体的实例开发电路基础的综合性虚拟实验。即在mULtiSim软件下仿真不同电路分析模块中(直流电阻电路、正弦稳态交流电路、耦合电感和变压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通信电路)最大功率传输的不同实现情况和特点。

(3)远程控制实验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是让学生到实验室完成实验,规定的时间内,如学生不能完成实验必须拖延时间或者留到下次课再接着做,这样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虽然有些硬件实验可以利用软件仿真来实现。但不适用在实时性要求很强的应用系统中。另外实际实验中出现的各种误差、元件故障等情况在虚拟实验中无法体会。采用软件模拟和实际硬件电路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开发远程实验项目,即学生利用软件来对硬件操作,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实时的远程实验服务。如搭建单片机远程实验系统,通过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FpGa为实验核心芯片。以FpGa和CpLD为控制手段免插线,以通用USB接口和JtaG接口相结合的通信方法,再以网络为媒介,利用软件来控制硬件,达到和在硬件设备上做实验一样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整的单片机实验体系,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从按部就班到自主设计并鼓励创新。

3.建立学生创新工作室

学生创新工作室是教学研究和探索过程中,对常规教学的引申和延续,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体现。基于网络的学生创新工作室,作为实体创新实验室的拓展和补充,为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提供了新的途径。

(1)创意交流社区

创意交流社区经常企业及学校科研项目的信息和学生实践项目的构思,企业、教师、学生可在该社区中充分交流。学生根据网上的项目信息挑选感兴趣的课题,该课题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学校专家组评估通过后即可立项开始实验。同时邀请企事业单位前来挑选立项实验项目的创意,进行校企合作,让学校成为企业的科研场地。社会创意人才的输送站。

(2)创新实验项目讨论区

经过创意交流立项的实验项目,大多都是和企业社会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密切相关的。学生工作室按照创新实验项目分专题设置虚拟工作室进行实验交流与讨论,包括项目负责人网络招聘项目组成员,实验资料上传和实验难题讨论等,创造了一个能较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网络实践环境。

(3)开源项目社区

成功的开源项目是众多优秀开发人员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他们的最佳实践经验。对合适的开源软件项目进行改造形成教学项目用于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实验项目立项后,可在开源社区招聘研发团队,参与开源项目的开发。这个开源项目社区可以对所有项目的开发过程进行管理,并可对学生进行能力考评。开源项目包含开源软件项目和开源硬件项目,通常采用的是通用公共许可证协议,即GpL(GeneralpublicLicense)协议。开源项目由于开放项目源代码、资料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研究空间,为教育提供了极好的先决条件和素材。

4.实验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

实验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将及时学生优秀实验成果,建立学生创作成果与企业、市场交流对接窗口。该平台一方面邀请企事业单位前来挑选人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办展回馈社会,一些企业人员如看重学生的作品。则希望与学生和学校洽谈合作,将学生的作品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产品。

该平台将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的程序及论文写作指南到平台上,鼓励学生实验作品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为学生的创意“保驾护航”。

三、基于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实验资源的开放共享

数字化资源需要通过基于网络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目前我校实验室开放共享管理系统已进入后期安装、测试与完善阶段,该管理系统主要由信息实时采集硬件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组成。利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等,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数据采集、传输、统计和信息化管理,具有实验室资源信息化管理、产学研资源集成展示、实验室与大型仪器任务管理、实验室与大型仪器使用过程管理、实验室与大型仪器自助收费管理、实验室与大型仪器统计与报表等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平台技术体系由学校、学院、实验室三层结构组成。三级网站结构相似,三层数据统一。在共性基础上发挥校园网优势和实验室每个独立部分的主动性。建设个性化的实验资源,最大限度地体现优质资源共享。

目前我校优质开放实验资源依托实验室与大型仪器管理网络平台从学院测试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全面实施阶段。对实验资源开放共享氛围的形成、开放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学生从事实验活动积极性的提高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曙坚,王岩等.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92-94.

[2]贾申利,杨帅等.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与人才培养的关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4-15.

[3]李津石.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筑创新人才培养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4-16.

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篇3

中图分类号:tn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18-0184-04

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Detectingtechnologyexperiment

platformBasedonVirtualinstrument

wanGDong-xia,YUeJian-hua

(Schoolofautomation,nan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jing211167,China)

abstract:anexperimentteachingplatformofdetectingtechnologyisdevelopedwiththesoftwaredevelopmentplatformLabViewforvirtualinstrumentsbasedonnidataacquisitioncardandsensorexperimentaltable.thesoftwareandhardwareconstructionmethodsoftheexperimentalplatformispresented.thefunctionsoftheexperimentalplatformareexpatiated.ainstanceverifiesthatthesystemhasagoodexperimentalteachingeffect.thehardwareresourcesharing,datasharingandwebpublishingofexperimentalresultswereimplementedontheexperimentalplatformbytheaidofthepowerfulnetworkcommunicationfunctionofLabView.themaximumuseoftheexistingequipmentscannotonlysavealargeamountoffundsforteachingequipments,butalsoprovideamodernteachingmeans.Keywords:virtualinstrument;detectingtechnologyexperiment;networkcommunication;devicesharing

0引言

对于工科院校来说,检测技术这门课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该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实践中加强实验,才能真正掌握有关理论,并提高其操作技能。因而检测技术的实验教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许多高等院校检测实验室中所使用的传统教学实验仪器以及检测实验存在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实验设备功能单一、固定,只能进行特定项目的实验,实验方案固定,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使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第二,大多数实验室由于资金问题限制实验设备台套数导致实验分多组,给实验室老师造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或者至少两人一组造成一部分主动性较差的学生不去亲自动手,实验效果较差;┑谌,传统实验设备如模拟示波器、电压表等及一些仪表旋钮容易损坏,设备维修要专门请人上门,要花费时间、人力及才力等且给使用造成不便;第四,随着新技术新原理不断出现,使仪器更新的步伐加快,旧的设备面临着被淘汰的处境,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就意味着增添新的设备。然而许多仪器的价格昂贵,再加上场地、经费等种种问题,使许多院校不能根据课程的需要提供相关仪器,使人才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第五,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存在大量抄袭现象。大多数学生实验报告的重点不是对结果的分析而是对实验过程的描述。

我校测控与仪器专业的检测实验室承担全校的检测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目前现有的设备主要有浙江大学仪器系生产的CSY系列传感器系统实验仪和模拟示波器等这些传统的实验设备。CSY系列传感器系统实验仪集被测对象、各种传感器、信号激励源、处理电路和LeD显示器于一体,可组成完整的检测系统。在该系统上开发了近50个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验,可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性能、测量电路、检测系统的组成方法和传感器应用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但是现用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传统的通过传感器实验台搭好电路,然后改变输入量,从电压表上读出或示波器输出结果。实验内容枯燥,再加上实验设备容易损坏,学生实验的主动性较差,实验效果差,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如果原有实验条件和实验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寻求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迫在眉睫。

近年来,虚拟仪器及其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逐步推广,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把虚拟仪器引入实验教学己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解决上述实验问题,我们的检测实验室也准备与已建立的虚拟仪器实验室结合起来,实现检测实验教学的改革。

LabView是一种高效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其完全使用图形化的编程环境,开发效率高,而且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数学运算工具,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非常适合于用作实验仪器的开发平台。它对于解决高校的困扰和发挥学生的主动件和创造性提供了极为有效的途径。

1实验平台功能

1.1整体功能特点

利用ni公司的LabView软件平台实现检测与虚拟仪器实验室设备共享和实验过程无纸化操作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优点和功能:可以方便实验管理,有效监控学生实验过程,防止学生抄袭;可以实现设备共享,解决实验室设备不足的状况,缓解学校压力,而且通过网络功能使实验不受空间限制,达到资源共享;便于多媒体教学,可以随时通过实验平台的网上功能将反映实验结果的前面板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学生典型实验分析;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交实验报告,可以就实验中的疑难问题与教师和同学在网上通过收发e-mail和粘贴BBS的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检测实验平台就是以CSY系列传感器系统实验仪的输出信号为数据源构建的。该实验平台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检测和分析手段,将学生实验中的工作重点从以往的测量、数据记录和计算上转移到实验方案的理解、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上来,在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为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提供完善的实验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检测实验平台的硬件构成与实现功能

本实验平台在建立在检测实验室和虚拟仪器实验室共有设备基础上。本设计的硬件构成包括CSY传感器实验台、ni公司pCi-6024e数据采集卡和虚拟仪器面板组成。通用的数据采集卡pCi-6024e,输入模拟通道最大电压10V,它的采样率为120KSpS,可以满足高校实验室教学的需要。由于采集卡较昂贵,购买数量有限,可借助于LabView强大的网络通信功能实现设备共享,即至少两台计算机共用一个数据采集卡实现传感器信号的采集与处理。信号的处理和结果的显示都由软件完成,并以虚拟仪器面板的形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实现。

1.3软件具体实现(软件功能)

从实验功能上本平台可实现传感器特性测试与测量,硬件设备的共享及实验报告的网上提交。硬件设备共享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实验结果立即网上提交可以从考核的角度促进学生实践环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利用LabView的网络功能学生可以直接将实验结果上传至老师,方便快捷。

针对各种传感器实验的特点,实验软件设计主要分为3部分功能:传感器静态特性测试;动态测量;网络通信。

下面对各模块的设计实现作相应介绍。

1.3.1静态特性测试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实现传感器的静态标定。是一个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测试平台。目的是要实现对在静态标定条件下的传感器信号的采集与数据处理。主要内容有量程的设置、输入量的选择、正反行程的选择、数据的采集与显示、无效点的删除、历史数据清空、曲线组的选择、曲线的拟合及测量数据的保存与读取等部分组成。对本模块当中的主要功能部分作具体说明:

(1)数据采集显示部分。

采集部分由一点动开关控制,点击一次采样一次,同时按散点显示在特性曲线图表上,由x-y图实现。可显示采集的散点和拟合曲线,可最多同时显示8组曲线,包括4条特性曲线和4条拟合曲线。

(2)数据的清除。

如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人为操作失误或者其他环境影响,造成测量数据无效,还可以点击删除当前点按钮删除相应的采样点,例如在做电容式传感器静态标定过程中,由于螺旋测微仪转动的圈数错误即位移间隔错误导致已经采集的数据无效时,可以把当前点从曲线中删除;或者测量过程中觉得误差太大想重新测量的话,随时可以清空历史数据重新再来一遍,实验平台将删除x-y图上的描点,从头开始重新描点显示。这个功能使实验过程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3)曲线组的选择。

实验平台的设计可以进行最多4组曲线的测量与显示。此功能的目的在于可以作同一传感器在不同测量条件下的特性对比,或者不同类型传感器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特性对比实验。例如可以实现金属应变片与半导体应变片的特性对比实验。分别测试出两种传感器的特性曲线,结果显示在同一x-y图上,可以从特性曲线直观地看出两种材料的应变传感器的特性,还可以通过拟合得到两种传感器的灵敏度、线性度等参数对比。或者是对同一类型的应变片可以做全桥和半桥实验,通过测量结果掌握不同的测量电路的特性。通过直观的图形和数据的对比,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两种传感器的特性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实验效果。

图1是利用半导体应变片在单臂和半桥差动工作方式下进行了两组静态标定数据点及相应的拟合直线。从图中的散点可以看出两种工作下的数据点都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满足应变片在直流电桥测量电路情况下输出线性的特点。

图1半导体应变片特性对比实验结果

(4)曲线拟合部分。

每组所测数据,结合特性曲线,都可以分别进行数据拟合。计算出最大偏差,最小偏差、线性度、灵敏度、均方差、零点和绘制出相应的拟合曲线。实验平台中对测量曲线和拟合曲线的自动绘制省去了学生纯手工绘制的麻烦和误差。而且学生也可以用手算的形式来验证平台的计算数据是否正确,同时达到对拟合曲线的实现方法的巩固。以图1为基础进行的两组曲线拟合结果如图2所示。

图2半导体应变片的拟合直线方程及特性参数

其中,a组曲线拟合为半导体半桥差动工作方式下的拟合直线方程及特性参数。B组曲线拟合为半导体单臂工作方式下的拟合直线方程及特性参数。

由拟合直线灵敏度参数可以看出,半桥差动方式时灵敏度为0.56,单臂工作方式时灵敏度为0.27,两者之间为近似2倍关系。这与应变片在直流电桥测量电路中的原理是一致的。所以验证了应变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同时学生可以从图中清楚地观察到各个测量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传感器的特性,还可以观察到拟合直线的与测量点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平台上观察到的特性参数与自己计算的静态特性参数作出对比,看自己计算的方法是否有误。

(5)数据存取操作。

实验平台还可实现对采样点数据及特性曲线的保存和读取。通过保存功能可以实现对测量数据及曲线的保存,以防数据的丢失。另外数据及曲线的结果还可能在单独读取出来显示或者在实验报告页当中读取显示结果以供老师审阅和批改。

1.3.2测量模块

测量模块主要包含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结果显示3大方面内容。本文设计的动态测量模块兼有模拟示波器的传统旋钮功能,还加入了频谱分析、波形测量、存储和读取等功能,节省了大量示波器、电压表、和频谱分析仪器。传统的这些测量仪,一方面成本昂贵,另一方面使用起来损坏率较高,用LabView实现虚拟仪器来实现这些仪器的功能,省去了对这些设备的硬件维护的麻烦,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

(1)硬件设置。

主要是设备号和采集通道的设置。根据实际接口的模拟通道号进行相应配置。只有正确设置了硬件接线才能进行正常的数据采集。

(2)量程、采样数和采样率设置。

根据实际采样信号的频率和实际需要合适的采样率、采样数和量程设置。采样数可直接输入,量程根据下拉列表选择,采样率由旋钮来实现。

(3)测量结果显示部分。

本测量模块可以实现传感器的静态与动态测量。波形显示部分主要是利用x-y波形图实现对所采集模拟信号的时域波形的显示和频谱显示。

根据工程量与电压量选择控件,可以实现工程量(如位移等)与电压量的测量。如果是工程量测量的话,通过静态特性中得到的拟合曲线,可以得到零点和灵敏度,可以实现相应工程量转换显示,如果是电压量测量则直接显示。测量数据部分主要实现所测量通道的波形频率、波形周期、幅值、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测量。

(4)结果保存与读取。

实验结果还可以进行波形或数据保存,同样方便实验观察与实验结果的报告提交。

1.3.3网络通信模块

本实验平台利用LabView的网络通信功能可以实现实验中的2大功能:设备共享与实验结果的网上提交。

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篇4

关键词: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价值定位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11-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03

2012年4月,江苏省教研室自主研发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正式启动,它是一种网络教研现场直播活动,其主要流程为:主持人介绍主讲名师、研讨主题及特邀嘉宾播放名师课堂录像主讲名师按主题说课专家品课在线互动。“名师课堂”开播两年多以来,在省内外反响良好,从中学化学“名师课堂”活动次数的统计来看,“名师课堂”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喜爱;笔者积极参与了“名师课堂”活动,申报和承办了8次活动(笔者也上了1节课),应邀作了7次专家点评,多次引导、组织教师参与观摩学习和现场互动;在学习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笔者对“名师课堂”的价值定位有深入的思考、理解和认识,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问题研究∶“名师课堂”的切入点

“名师课堂”是一种“主题式”教研活动。“名师课堂”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研讨主题为线索,以解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重点。每一次活动都是针对主题而进行的,目标明确,内容充实,过程流畅;每一位执教者在课前要认真准备和精心设计,要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将问题转化为主题,将问题寓于主题之中,选择和确定1个主题,从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方面来进行较细致的、系统的和深入的研究;点评者在反复观摩、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要针对研讨主题来研究问题,要诊断教学事实,赏析和质疑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效果,从多角度、多层次和多方式等来品课、评课和议课,尤其是提出新的问题和好的建议;从体验到经验,从问题到方案,研究和研讨的过程成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成为了反思和创造的过程。

“名师课堂”基于问题,重视研究,走科研兴教之路。“主题式”教研活动具有较好的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对三年多来中学化学已有“名师课堂”活动的研讨主题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发现有从不同主题对同一课题进行的研究,如4位名师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课题,从学科观念、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角度来研究;又有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问题进行的研究,如分别从转化观、分类观和守恒观等方面来研究基于学科观念的化学教学。新课程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观念为本”的教学,引领学生从“知识为本”走向“观念建构”,基于学科观念(如知识类、方法类和情意类等)的化学教学备受大家的青睐,成为了教研的热点课题,由此课题引发了许多主题和问题的研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方式,目前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进退两难而又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实验(或实验探究)的化学教学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大家对知识教学、学习能力、科学素养、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和问题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以“问题主题课题”为特点的教研活动,尤其是以“由点到面”、“以小见大”为亮点的问题研究,吸引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探究,引发了自我反思和行为跟进,有效激发和增强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智慧分享∶“名师课堂”的着重点

“名师课堂”是一种“交互式”教研活动。“名师课堂”依托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新型交互式网络教研组织平台,创新了教研的机制,转变了教研的方式,实现了教研与现代技术的有机整合,做到了人与人之间“线上线下”、“即时延时”的交流与互动,在线研讨的教师常有几千人,如笔者上“名师课堂”公开课时,在线观摩、学习、互动和交流的教师达3000多人。基于技术的“交互式”教研,拓展了教研的时空,优化了教研的成果,广大教师既可以参加现场互动、又可以收看在线视频,教研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确保了教师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从而有效实现了资源的共享、经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等,有效促进了智慧的生成和分享。

“名师课堂”基于学习,重视自觉,走专业成长之路。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实践本身,在于实践者的智慧性行动[1],“名师课堂”为教师创造了许多研究、学习、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引领教师在共享资源、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实现思想和智慧的生成与分享,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创造性地借鉴经验,就是在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也是在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聪明,它是一种心理素质和运筹能力,是教学的一种境界,智慧似水一般渗透、似光一般普照;实践智慧来源于教师的经验和反思,生发于教师的直觉和顿悟,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机智的反映;实践智慧是在实践与反思中生成,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提升经验,在实践和反思中生成实践智慧[2];“倾听与对话”是分享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专心倾听,积极对话,参与自己的思想,参与自己的情感,实践者、参与者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来认识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智慧在分享中生成,在生成中分享,智慧的生成和分享成为了自主、自觉和自省的行为。如笔者多次观摩和学习了南京金陵中学特级教师江敏老师在“名师课堂”上的2节公开课:一是“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研讨主题是“感知真实的化学”(2012年10月);二是“物质的分离方法”,研讨主题是“为了理解而教”(2013年6月);笔者认为,江老师视野宽、境界高、学问深,对教育、教学、学习、学科和学生等有深度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有独特的思维和创意,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学科的价值和教学的智慧等;听了江老师的课,深受启发,内心充满了敬佩和感谢,笔者认为,“名师课堂”的每一次优质的课例都是教师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学机智的充分展现,是教师对知识传授的超越和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

三、共赢发展∶“名师课堂”的落脚点

“名师课堂”是一种“合作式”、“开放式”教研活动。合作是社会、时展的特点和要求,教研需要高品位、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合作。省教研室明晰和满足了教师的教研需求,“名师课堂”的主持人一般由省教研员来担任,执教者要求是中学正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大市学科带头人和省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等名师;特邀大学教授、中学教师(特级或正高级)和教研员等作点评,特邀中学校长和年轻教师等参与现场互动,以网络直播和在线视频的形式对外开放。因此,“名师课堂”实现了省、市、县(或区)、校之间的合作,实现了名师、教师、教研员之间的合作,实现了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的合作。

“名师课堂”基于自主,重视合作,走共同发展之路。教师是实施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变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反思者和创造者,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名师课堂”是以教学研究为重,以教师发展为本,旨在价值引导和专业引领。其一,名师有机会向大家推介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展示人格魅力、学术境界和专业素养等;事实上,名师的课例也成为了大家共同研讨的课题和话题,名师接受了挑战和考验,名师在与他人和自己的“对话”中有效实现了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其二,广大教师有条件学习和研究许多名师,有机会认识许多专家和教师,发现不同的风格和个性、视角和思维、思想和观点,视野更宽广,思路更开阔,经验更丰富,能力有提高,专业有成长;每一个课例,无非是个例子,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往往需要“结论待定”;教研之所以有成效,是因为每一位教师针对不同的经验和思想等有主体的参与和理解,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从“基于经验”走向“基于实证”的研究,多在实践中尝试、运用、调整和发展,多在自主体验和合作探究中内化吸收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使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成为了自主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因此,“名师课堂”是学科教研有力的抓手,是教师专业发展有效的平台;“名师课堂”恰如“导火线”和“引航灯”,引领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深化,在合作中探究,在共赢中发展。

创新是教研发展的源泉,顺应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名师课堂”立足于校本教研,着眼于区域教研,致力于网络教研,是新型的、综合的教研方式,体现了教研转型的时代性、规律性和时效性[3];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名师课堂”呼唤和期盼更多的教师基于真问题,开展真研究,成为“研究型”、“专家型”和“创新型”的有思想、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洁.教研员:断层间的行者[J].人民教育,2008,(19):46-48

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篇5

【关键词】长线课程;课程开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1-0058-02

课程应该为学生而设计,应该让每一名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并成为最好的自己。近两年来,我们尝试开发长线课程,将一道题、一节课乃至一个单元开发成一段课程,形成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积累学习素材,把精力、智慧、意志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提升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一:何谓长线课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题材,可以以“长作业”的形式出现,将课堂内的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把“长作业”从综合与实践领域拓展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领域。每学期,精选其中的内容,并开发“长作业”形式的课程――长线课程。具体做法是:在课前储备大量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丰富学习素材(话题),了解“具体到每个学生、每个方面”的真实学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有计划地开发各种学习资源,适时、适当、全方位地进行充分的自学和学前体验,从而为即将进行的集中而精致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课中聚焦长线课程开发中的典型素材,让学生深度碰撞,梳理并打通知识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了解数学抽象和概括的特点,感受数学模型建构与创造的过程,探索数学思想和方法提炼的方式,以开阔数学视野,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学生从自己创造的成果中看到自己的潜能,在课程创生中体验快乐,从而获得精神和品格的提升。长线课程,突破课时限制,从长线视角去思考一堂课的教学,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

问题二:如何规划和实施长线课程?

学生是有思想、会思考、理性与情感同在、身体与心灵不断发展的独立个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成长成才的过程就是与课程发生精神的相遇与交流。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需要和社会及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实现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课程开发需要规划,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做课程规划和开发的主人。

(一)提升教师课程意识,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才能使静态设计的课程转化为动态实施的课程。每个学期,根据长线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我们组建了一个由“主持教师”“核心教师”和“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主持教师负责统筹和团队管理,核心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开发,担任“项目导师”,教师根据学习项目的需要灵活适时加入。三级梯队,构成一个“同心圆”,共同实现对课程的创造性理解,进而与学生共同开发长线课程。

(二)设计长线活动方案,开发长线主题活动课程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系统研读和梳理,我们选择了适合开发长线课程的内容作试点,做深做透;再由点到线,逐渐形成系列;最终拓展到面,将课程意识深入到教师的观念中,让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下是我们的初步实践:

1.一道探索与实践题的课程开发。

苏教版五上安排了这样一道“探索与实践”题:了解你家上个月用电的数量和每千瓦・时电的价格,算出上个月应付的电费是多少。如此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具有丰富数学内涵的素材,却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究其原因,解决这类问题,需要调查与实践,组织交流与分享,更需要具备课程的理念。尤其在分阶段实施的进程中,有着太多的不可控因素,如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缺乏经验等。

当我们捕捉到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和价值时,便以此为研究点进行了长线课程的开发:前测了解真实学情―学生收集有关电费的资料,提出微型研究课题―问题梳理与初步释疑,聚焦疑难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建立“阶梯计费”的模型―学生后测,进行后续拓展研究。

来自生活的真实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分阶计费问题的研究热情,学生全身心参与课程探索,切身感受到了数学模型的巨大魅力。经过前后一个多月的主题项目式课程浸润,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所增强,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2.一节综合与实践课的课程开发。

苏教版一下《我们认识的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而开展的教学,如果一个课时匆忙完成教学,学生的主观体验浅薄,创造性也未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要求、操作的方法、评价的实施等均需用一段时间方可有效落实。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本课为原型,开发出长线课程:

(1)开展长线实践活动

活动一:找身边的数,及时记录,进行个性化描述,形成绘本式的材料;

活动二:数100粒种子;

活动三:写1~100,记录下写数的时间以及写数中的困难或感受;

活动四:用喜欢的数写一段话或创编一个数学故事;

(2)整理和形成绘本式课程素材

(3)进行课堂交流与分享,分享绘本素材,发现数―研究数―理解数―数学问题―有趣的更大的数

长线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实现了个体间的优势互补,巧妙地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通过具身式的体验、思考和行动,提升社会性技能,深化价值认知。

3.一个单元的课程开发。

苏教版四上《升和毫升》,是我们第一次尝试以一个单元为项目开发的长线课程。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发现:限于课时的安排,“升和毫升”的教学内容囿于表面知识的学习,其系列性、深入性和广泛性还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挖掘,重新统整和设计整个单元的体验活动,力求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和经历体验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对日常生活与周遭环境更多元的认识。我们开发的单元长线课程如下:

(1)整体着眼,设计单元长线实践方案

(2)线上分享线下点评,建设学习交流圈

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教学社群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既对广告学教育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如各种技术手段助推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又助长了高校课堂“低头族”的扩大,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在此背景下,伴随5G时代的来临,这更加促使高校教师们需要共同研究探讨各专业如何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探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革新。

一、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广告学专业教学困局

首先,大学课堂“低头族”逐渐增多,学生课堂注意力更易分散,师生之间课堂互动逐步减弱。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超过九成。不少人已经习惯了使用移动互联网设备,具体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可见,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或偶尔分心关注手机,是其日常惯性行为习惯中的一环。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课堂中能够纵容这一行为。有些地方开始明确限制对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在课堂上的使用,如江西省教育厅出台加强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八项要求中就有相关规定。可实效如何呢?有些学生早在中学时代已经开始与禁带手机等相关规定进行各种攻防战,诸如用模型机应对检查或者将手机进行各种伪装后使用等类似应对方式的新闻屡见不鲜。在此情况下,只依靠规定杜绝学生使用,很难起到最佳效果。既然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可以逆向思考,利用学生对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使用已经形成的习惯,适当调整或者改变教学方法与内容,让其更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从正面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呢?

其次,学生获取信息多元化,数字鸿沟影响的渐渐加剧,逆推课堂教学内容更新加快。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已经不再仅局限于书本或者线下课堂,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地自主学习。慕课等各种在线课程的蓬勃发展,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更加方便快捷。甚至学生在网上还可以较为便捷的获取很多国内外高校优质课程,如网易云课堂等免费为主的线上平台中国内和国际化的教学信息资源都较为丰富。此外,还有很多付费知识平台也在针对性制作很多课程,如得到平台的课程和讲座,涉及面广,更新较快。这都要求高校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的革新必须更加迅速,以此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教學需要。

此外,广告学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广告业界的研究。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广告业界日新月异,ai智能、大数据、3D打印技术、智能设备、云计算等等都在广告中有了各种新应用,如跑鞋品牌联合小米公司通过小米手环收集的大数据,进行相应的精准化广告推送等等。可见,教学内容的更新,不能与广告业界的实际脱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正面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进行学习呢?

二、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线上与线下多维互动教学实践

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线上与线下多维互动教学的关键设备就是能联网的智能手机,再以其为核心借助各类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辅助教学。目前学生中智能手机的普及度极高,基本可以满足教学中各项需要。因此,在教学探索中,首先就用即时通讯类应用程序连接教师与学生,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打破教室场所与时间限制,开展多维互动教学实践。

(一)在授课前,利用社群教学法,拓展时空维度,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在授课前,教师就可以主导建立教学用社群,而非单纯的加入学生已有的QQ群或者其他班级群。学生已有QQ群一般信息较为杂乱,信息干扰相对过大,甚至有些学生直接屏蔽掉了群消息。因此,成立新的教学社群优势更为明显。

如此,一是可以保持社群内信息的单纯性,减少其他信息带来的干扰。利用专用教学社群,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明确的接受到信息,也可以使用社交媒体富媒体文本进行多维度案例展示,如直接转发最新的业界广告,包括公众号推文、短视频等各类超链接文本资料等。具体如在《广告文案写作》课程授课中,会涉及到新媒体文案的写作讲授。在给学生展示案例时,直接转发最新推文或者其他实际案例,不单可以让学生看到文案的具体文字,还可以让学生看到文字如何排版,与设计结合产生更佳阅读效果。同时部分新媒体文案,还会与视频或者语音结合,此时学生手中的智能设备就能让其能更直观解读体验。

二是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时,可以更加充分;教师在翻转课堂时,更加容易。教师可以随时向学生分享教学资料,打破课堂有限时间限制,可以将部分时长过长,不适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分享,又有一定教学价值的资料或者需要学生自主体验的互动类资料在线上教学中分享给学生。如腾讯的aR扫码广告,学生亲自扫描体验后,可以对其广告流程与逻辑思路理解更透彻。如此,一方面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理解课上知识,留有更多讨论提问时间在课上。另一方面,更多资料的分享,也让有提升余力的学生得以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三是教学社群更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当下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相对沉默,但是在互联网上,自我个性能够更加彰显,有些学生更愿意在线上进行提问。因此,有时候教师还可以用QQ群的匿名功能,让学生在匿名功能的“自我保护”下,进行提问,会有奇妙效果。

(二)在授课中,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多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维度与互动维度

首先,通过移动互联网,教师不仅可以更好地进行单向的案例分享,还可以借用二维码、网络搜寻等新方式,扩展作业形式,打破黑板及ppt课件形式限制,提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互动分享。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分享H5超链接或者二维码到教学社群,学生自己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点击链接到对应的互动界面,完成对应的练习或者观看互动型为主的案例资料,如网易H5互动广告等,增强学生们的主动参与性。如此,教师既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增加学生的主观体验感。以此方法用体验式教学,学生在体会消费者的角色后,再思考如何作为广告人来进行广告宣传工作,进行换位思考与逆向思考。尤其学生在进行广告创意或者营销策划时,借此或可激发更多的创意想法。此外,在课后,教师可以提供更多开放性课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使用互联网探索,完成对应课题信息的分析、甄别、学习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综合能力。

其次,在课程中,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进行线上分享,减低群体压力,激活课堂讨论分享力。在传统课堂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较难每一个人都有同等机会进行个人创作成果分享。借助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与互联网,在课堂讨论与分享环节,则有所改变。众所周知,不同学生的活跃度存在一定差异。有一些相对羞涩的学生,可能并非不愿意进行分享,而是害怕课堂上的群体压力。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分享,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也让不同学生有同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提问后,学生在线上的群内交流想法。这样的公开分享,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让其可以看到其他同学作品的优缺点,从而反思自身。

(三)在授课后,利用互联网将教学成果展现多元化

一是利用互联网资源,教师可以引入大量的实战案例给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帮助其作品转化,甚至实现商业化。二是课程结束后,授课教师可以成立对应的提升群,借此让学有余力且希望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同学,可以加入后继续深入学习。三是学生在互联网中展示自身作品,并鼓励学生自己对作品进行推广,如借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相关微信推文等。此方法,不单单可以扩大学生自身作品传播的广度,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如何切实进行广告宣传的过程。

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篇7

关键字:云技术;强互动;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81-02

一、引言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中国正在进行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并通过了《国家开放大学章程》的制定。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在积极推进mooC课程内容建设,并要求985高校均需开始提供该类课程,并给予相应课程制作补贴。随着国务院总理同志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社会在社会形态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凭借着大数据、云计算、便携式移动互联终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互联网+”在各个行业都掀起了巨大的革命性浪潮[1]。在教育领域,在线教育早就已经结合的互联网,当下最迫切的问题是: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互联网技术,推出高互动性与鼓励个性化学习的在线教育服务及产品,提高用户黏性,避免跟风与概念化投资。

即便如此,能够100%完成一门慕课并拿到课程证书的学生,在我国仅占5%。在全球,以coursera为例,它的课程完成率也只有10%左右。未获得慕课证书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情况:网站提供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不畅通;慕课缺乏互动;没有学习环境,学生缺乏毅力;视频缺乏吸引力;学习体验感差。因此,根据目前学生和老师的反馈,脚踏实地地构建一个强交互的、更具本学校、本学科、甚至本门课程特色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2]。

无论是mooC,还是各种其他的在线教育,不管界面如何友好,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绚烂,最终吸引学生的一定还是教学内容的结构和教师的职业素质。也就是说,最终吸引学生进入教室并专心学习的一定是老师而非其他。所以,除了平台建设以外,本项目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连贯性都做了精心的规划和设计。

其实,对于在线教育,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优秀的教师资源与教学资源,以及在此环节下线上线下的“强互动”。大众的在线教育平台由于缺乏普适性,也不可能针对不同高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相应的调整。

C语言云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集实验资源建设、展示、管理、共享、交流和服务于一体的虚拟化平台,利用虚拟机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操作、考核、评价和反馈等多种功能。打破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都能获得教学资源,大幅提升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通过有线、无线网络,做到应用跟我走、桌面跟我走、数据跟我走,真正实现随时随地访问。

图1为C语言课程私有云教学平台的示意图。

C语言课程私有云教学平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基础、进阶、提高三个层次的学习和实验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使用虚拟机和多种虚拟实验软件进行课程实践和自主学习。系统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基于此“强交互”的特点,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对教学方法、内容做及时调整。图2、图3分别为C语言教学实验系统首页和某一个教学资源页面。

二、基于云技术的C语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1.教与学的节奏均提前一个节拍。公共课学生人数较多,专业背景各不相同,教师很难提前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利用此云平台,教师在进入教室前,通过“课前预知”环节就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进度、状态,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让教师提前了解学生学习环节的薄弱之处,以便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经过2014秋季学期的实践,学生反响良好。

2.自主学习,反馈及时。利用平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微视频可以重复收看。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点之后,通过测试题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生提交答案后,系统对学生的错误、疑问直接进行反馈。学生可以根据反馈再次进行查漏补缺,以弥补传统课堂上理论知识只能“听一遍”的缺憾。

3.教师的角色逐步由“讲师”变为“导师”。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教学平台上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时间课题以及相应知识点的联系,学生是在已经掌握本节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到课堂上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提高。教师根据实验平台上的数据分析,将学生普遍理解有困难的部分做详细讲解,并能够举出大量实际例子供学生实践和提高。

4.平台记录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形成大数据,为以后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做支撑。这些数据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上课知识点讲解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

5.多种媒体形式的课件资源建设(文档,链接,音频,视频,动画)。通过多种媒体手段,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逐渐变成主动的去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参与实践。

本实验平台以高校管理实验教学资源为原则,以“教学实践”为核心功能,基于云计算技术、虚拟机技术,通过环境模拟实现多形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虚拟仿真实验功能。平台提供灵活、开放、规范的实践载体,对实验/实训软硬件及实践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通过创新的真实、虚拟仿真实践环境,让学生在开放的实验状态下完成从单项认知实训,到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实训,并通过对实践过程及成果的全面跟踪,进行实时的监督、管理和辅导,将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相结合。

本实验平台打破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时空限制,提供智能化开放“虚拟实验室”教学环境。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都能获得教学资源,大幅提升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学习。将电脑、手机等终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电教室、办公室等固定场所解放出来,通过有线、无线网络,做到应用跟我走、桌面跟我走、数据跟我走,真正实现随时随地访问。

三、结语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需要冷静应对。要始终坚持“教育为本,网络为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始终要牢记教育是核心目标,而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3]。总之,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教育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随意冲击”,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本质出发,提出真正的需求,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更快更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冯慧颖,巩欣帅,东方iC.互联网重塑教育模式[m].金桥,2015,(6).

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篇8

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规模制约

行业的发展至2013年底,宁波有十三所中职学校、八所高等院校,开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其实每年向宁波本地电子商务行业输送的人才只有不到1500人,而宁波市的电子商务行业中仅企业网店有4万多家,有四分之一的电商企业缺人严重,所以宁波职业院校现有的人才输送无法满足电商行业的发展需求。

2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制约

行业的发展宁波职业院校现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虽然也有部分的院校组织相关的学生创业指导、校企合作等项目。但无论从参与人员的规模上来看,还是从项目的专业性方面来看,与电子商务企业员工要求的实战性、专业性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大部分电商专业刚毕业的学生难以直接和企业对接,而宁波电子商务企业主要缺少的市场运作与营销类人才。其次缺少信息系统建设,数据挖掘方面人才,是宁波职业院校现有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来的。

3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团队的缺乏

制约行业的发展宁波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专职师资配备人数每个院校从2个到10个不等,电子商务专业现有师资大多是从计算机、营销或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其知识储备单一,缺乏电子商务要求的综合性,对相关学科的了解不够系统深入,在授课和科研的时候很难做到把商务和技术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此外,大多数教师一毕业就走上讲台,没有从事电子商务的实践经验,对很多东西的理解只是纸上谈兵。在电子商务专业的培训机构中,师资的配备更向考证方向倾斜,在实践方面的指导留于表面,不够深入。从行业特点出发,从事电商行业经验丰富者,更倾向于企业运作,好的电商老师都下海了,而海里的成功者却很少上岸来当专职老师。

4校企合作模式制约行业发展

宁波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引企入校,把企业的产品或工作室引进到院校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对其产品进行代运营或协运营。另一种是企业部分工作服务外包到学校,利用学校的学生资源对接企业用工需求。前一种合作模式,因为受规模和特性限制,能参与到里面的学生人数有限,难以进行成规模定标准的复制。后一种合作模式,企业往往把一些简单的工作环节外包到学校,对学生全面的技能提升及就业辅导缺乏长期规划。

二加快宁波职业院校

电子商务教育转型升级的策略电商换市、人才为先,宁波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急需人才支撑,宁波职业院校需加快电子商务教育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电商人才就业及创业机会,更多电商专业人才供应,更多在职员工再培训机会,更好地降低人才招聘成本。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并予以实施。

1建设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平台

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利用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来统筹宁波电商教育资源,为行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应用o2o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互动统一为策略,以线上一网、线下多点、线上集聚、线下分布、联动呼应、兼容共生为创新理念模式,构建宁波电子商务教育平台。线上一网是聚集师资资源库、培训机构库、企业需求库、培训课程库、就业人才库、联盟在线服务等,随时随地开放共享资源平台;线下多点是分布式整合多个培训网点、实训网点、电商企业,为课程学习、个、实习实训、人才对接等服务提供场所。线上线下资讯共享、课程共享、需求共享、会员共享、服务共享满足学员碎片化学习、娱乐化学习及数据留存和分析,统一管理后端的内容管理、客户管理、订单管理、数据分析等体系,真正打通线上线下渠道。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用线上快集聚、快反应、随时、随地、多样化课程手段弥补线下名师资源、时间、空间、方式和环境的缺点,同时用线下真实化、个性化的体验弥补线上用户体验的不足。

2建设电子商务教育

产业园区通过外引内联,内外结合,把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培训机构引进到宁波,结合本地教育资源,共同建设电子商务教育产业园区。以教育平台为一心,承担培训教育园区整体管控任务,负责平台整体运营的行政审核、管理、监控,负责平台各项活动组织开展等;以职业院校、成教体系、培训机构为多个分布式培训网点、实训网点。整合各类服务机构、教育相关企业入驻,为学员创业、企业用人提供支撑;整合电商企业或者电商服务企业提供就业实习、实践实训场所;整合宁波本地特色商品、特色资源,为学员创业提供货品资源。

3推广新模式下的紧密型

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一种人才培养、企业实践、市场检验、产业链整合相结合的教育服务模式。通过电子商务教育服务平台与电子商务教育园区的建设,积极与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电子商务企业对接,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为主要任务,加强校企间紧密合作,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如建立“专业工作室”,任命专业骨干教师和合作企业的骨干人员担任工作室导师,仿照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组织项目化教学,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与项目实施对接。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选派教师参与企业运作流程,与电商企业员工共同完成项目开发,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具体工作方案和专业教材,开发和建设精品课程,开展技术服务于交流等。开展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定向培训班,根据企业个性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按需培养专业人才。

4优化电子商务教育

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篇9

【摘要】主体性综合式课堂教学的主体及核心是学生。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不以前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片面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就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教学而言,它不能一味强调基本技能,要重视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强调寓教于乐。信息技术课堂也应实现三维目标。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笔者认为要强化小组合作意识,下面我就从具体的课例中来谈谈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组合作;主体性综合式

【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信息技术年级:高二课题:《组建小型局域网》

在本节活动开展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网络的连接策略、传输介质、连接设备、了解了网络拓扑结构分类和网络协议的安装,在实践操作上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教师授课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设置多阶段任务,适当照顾没有联机基础的学生,同时结合小组内部和小组间交流形式,让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学课例】

本节是第四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的综合活动课。通过学生设计和组建小型局域网的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检验他们在前四节所学的知识,对学习过程进行归。

【本节的主要内容】

(1)采用不同连接设备进行联机的方式。

(2)组建网络的基本步骤。

(3)两台计算机的局域网(对等网)的组建方案。

(4)设计一份组网硬件配置表。

(5)网络连接线的制作。

(6)组建多机互连的局域网。

(7)共享计算机上的资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导问

教师活动: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怎样才能使有多台计算机的家庭每台计算机都能共享上网呢?那么需要组建一个局域网,本课就来探讨如何组建一个多机互联的局域网?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回顾所学知识。

设计理念:联系实际应用问题,回顾所学知识。

教师活动:回顾上节课内容:多机互联局域网组建步骤。

(1)确定采取的连接方案。

(2)安装操作系统。

(3)安装网卡驱动程序。

(4)制作好网络连接线并测试其连通性。

(5)安装网络协议。

(6)测试网络连通情况。

(7)共享计算机资源。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回顾所学知识。

设计理念:联系实际应用问题,回顾所学知识。

二、任务呈现

任务一、分组制作直通线

操作步骤:

1.剥皮:使用剥线器划开双绞线的保护皮,拔下塑料皮。(注意:大约2厘米)

2.排序:剥除外包皮后即可见到双绞线网线的4对8条芯线,并且可以看到每对的颜色都不同。将4个线对的8条芯线一一拆开,理顺,捋直,然后按照规定的线序排列整齐。

3.剪齐:把线尽量抻直(不要缠绕)、压平(不要重叠)、挤紧理顺(朝一个方向紧靠),然后用压线钳把线头剪平齐。(注意:大约留1.5厘米)

4.插入:以拇指和中指捏住水晶头,使有塑料弹片的一侧向下,针脚一方朝向远离自己的方向,并用食指抵住;另一手捏住双绞线外面的胶皮,缓缓用力将8根芯线同时沿RJ-45头内的8个线槽插入,一直插到线槽的顶端。

5.压制:将RJ-45头推入压线钳夹槽后,用力握紧线钳(如果您的力气不够大,可以使用双手一起压),将突出在外面的针脚全部压入水晶头内。

6.测线:使用简易网线测量仪,其跳灯跳顺序保持一致。

学生活动:注意听教师布置的任务,分组探讨制作直通线的方法,并动手制作直通网线。

设计理念:通过小组协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

任务二、设置本机tCp/ip地址并检测网络连通情况。

操作步骤:

1.ip地址与子网掩码

192.168.4.X

子网掩码:255.255.255.0

默认网关:192.168.4.131

2.使用ping检查网络连通性:

1)ping本机ip地址

目的:检查本机的ip地址是否设置有误;

2)ping对方ip地址

目的:检查本机和对方是否连通;

学生活动:测试并观察网线的连通情况,分组设置tCp/ip协议,并测试tCp/ip协议的连通情况,并动手制作直通网线。

设计理念:提供参考资料,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任务:设置共享文件夹实现计算机的资源共享。

设置共享文件夹

访问方式:

1.通过网上邻居进行访问

2.直接在我的电脑地址栏输入:\\对方计算机的ip地址

三、总结创新

在本实验完成得局域网基础上,如果要多台计算机共享上网还需要进一步什么操作?教师请完成探究的小组发表本小组的结论,教师作出适当的点评。

学生活动:讨论探究共享上网的方法。推荐小组成员代表,发表本小组的结论,并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

设计理念:通过拓展探究,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讨论了双机互连的组网方案,重点学习了网线的制作方法和利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通性的方法,并且作为一个提高任务实践了在局域网中如何共享资源。

【评价与分析】

本节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提供足够的网络设备以供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通过动手,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从课本知识到实践应用的迁移能力。

采用分阶段任务的方式,照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通过二人小组和多小组协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是综合实践课,课堂内容以实验为主,本课从教材出发,联系实际应用。在实验前准备好需要的参考视频和参数设置资料,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参考资料以小组协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具体的实验内容。

线上教学的经验分享篇10

关键词:大数据;校园智慧教育云;成果式教育;摸索式学习

0引言

近年来,云计算的兴起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云计算的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是信息时代的必走之路。云计算在各国的作用不尽相同。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个概念:学生是种子,家庭是土壤,教师是园丁,社会是环境。在教育生态系统不断进化的过程中,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和特点也在不断改变。从传统社会中的“学会(因才施教)”――“会学(因财施教)”――云计算环境的“慧学时代(因材施教)”,云计算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深入。云计算在英国的院校中也有一席之地。很多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比如,利兹都市大学、格拉摩根大学、阿伯丁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伦敦大学、皇家理工学院等都借助于云计算的核心能力进行资源整合。

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模式。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素质教育云平台》要求,围绕智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云计算”与“智慧教育理念”相结合,逐步将智慧教育融合到“三网合一智慧教育云”平台上,形成了一站式”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

智慧教育云平台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边界,集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于一体,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根据权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无需再下载、安装、维护、升级,只要一个账号就可以在线使用到很多的教育应用软件,共享到海量的教育资源。

学生:创建自主探究、协同学习、及时互动、动态跟踪与智能评价的智慧课堂和随时随地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促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云教育平台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空间,不再受到传统课堂教学制约,随时与教师在线沟通,疑难解答,可以与同学、好友间在线互动,在线交流。我们的目的是让所有来“云”的朋友都能够享受轻松的云端漫步。

教师:基于云概念的资源共享互动平台,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和技术服务的动态、均衡配置和全面共享。借助教学诊断,全面把握学生学习情况,根据提升方案进行个性化教学,并有利于实时实施教学研讨和科研分享,促进教学改革。

家长:通过家长社区交流,分析学习辅导及家庭教育经验,更有效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建立家校互通的平台和蕴涵教育智慧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构建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的四维度沟通渠道。

学校:课程作为实施“智慧教育”模式的先行者,其实践经验可作为教学教改的依据和参考。并随着对于课题实施推广的研究,就高职院校而言,合理有效的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不但能降低教学管理成本,而且能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

2新型智慧教育云平台实践研究

国内关于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实践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1)教育资源难共享。云教育就是通过云计算核心技术,把所有的教育资源连接起来,形成教育资源库的共享。因此,云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资源的导入问题,没有教育资源的整合,云教育就无从谈起。(3)实践维度局限。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解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问题,因此如何走出理论阶段,让云教育不再成为“浮云”。(4)网络环境下互动性缺乏监管机制,学生参与度难提高、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到位、设备平台兼容性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期待更加完善。

新型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一个以信息资源获取为中心的即插即用的“快乐学习”的“云”,使得教育的主体在云技术情况下进行任务聚焦、泛在感知、协作互动、自主探究、数据留存。课程教育向“剥离知识,贴近应用”靠近一步;实验教育向“知其所以然”提升一步;学生向“以我为中心、协作学习”深入一步;教师向“以教育为本,快乐培育”回归一步如图1所示。

透过“软件服务”与“硬设备”的云端整合,协助教学模式的多元发展与设计,创造对老师与学生负担更轻、学习成效更好、发展能力更多元的学习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借由科技的辅助,让以往教室内的单向式教学在课外完成;进到教室内,让老师能够辅助学生发展更高层次的多元能力,如:创新创意、问题解决、沟通协调等。

教学资源共享:透过云端的服务,让多元丰富的数字教材能够无限制地传播,好的教材不会受到地域或空间的影响受限于某些学校内使用,让更多老师教学负担更轻。

基于教育云平台实践智慧教育不仅仅是通过机械的教学实践就能获得,它需要教师把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趋向新境界如图2所示。

3“云计算”环境下课程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创新

3.1技术创新:终端、系统与平台的智能化

基于教育云计算(云教育)的智慧教育,通过智能分析为教师和课程设计者提供反馈,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改进教材。鼓励学生用技术辅助学习。通过使用方便的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查询资源,进行交流与讨论,更快地完成学业管理和更方便地进行学术研究。

在教学系统层面,教学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课程采集系统,协作学习系统,多媒体投放系统,以及教学分析及预测系统是当今智慧教育的主要支撑。这便于高科技供应商与高校合作,通过云端缩放技术增加课件的应用价值。智慧教育在这些系统的辅助下,可使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解疑、辅导等教学活动触及每个学生。学生可接受到校外乃至国外的课堂教学内容,他们在课堂内外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讨论。这使学生的学习将更多样化和人性化,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质量。

3.2模式创新:混合式教育渐成主流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如今已备受质疑。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学生越来越多地在学习中使用技术工具,使教师在课堂上面临更多挑战。实践证明,通过教育技术驱动的探索式学习,是以学者为中心的更好的教学方法。

智慧教育将面对面学习,在线学习,以及混合式学习的行为和动态进行提升,绘制出高校学习方法创新的路线图。在这个教育创新中,混合式学习被公认是最为激进的学习方法创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接触明显增加,并且可以更好地融入探索式教学方法。总之,混合方法利用研究型大学的传统优势,强调学生利用技术作为“思考和学习”的工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教育经验。

3.3评估创新:改革传统“输入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