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十篇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十篇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4:53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篇1

关键词:云南;花腰彝舞蹈;文化特色;艺术

舞蹈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每一种舞蹈在背后都具有文化建构,具有该文化的特点。云南花腰彝舞蹈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起源于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舞蹈,其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对花腰彝舞蹈进行研究必须将其放在文化背景中。也只有这样,花腰彝舞蹈的艺术特色才能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

1具有美感的动作姿态

花腰彝舞蹈由于节奏明快,所以很有动感,在动作上既表现出朴实的生活场景,又极具艺术性。特别是花腰彝舞蹈的脚步动作,纷杂变化的同时还会以篝火、群舞等表现形式展现其丰富的姿态,极富美学价值。结合具体动作分析,花腰彝舞蹈动作中,最突出的就是“顿足踏地”以及“腹前击掌”。这两个动作是根据原始部落人们的动作加以演化而成,包含着原始的美感。“顿足踏地”就是用脚与地面接触以发出声音,并通过有韵律地接触创造节奏;“腹前击掌”则是人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声,完全没有打击乐器的参与,原本地展现了原始的美感。在进行这种节奏的同时,伴随着呼喊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原始气息。

除此之外,“围篝火”也是极富有特色的元素,一方面,“火”具有象征意义。在原始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低下,因而对火有很深的依赖。“围篝火”这样的一个动作,就是在表达对火的崇拜。而花腰彝舞蹈对这一元素的应用,实际上是对原始力量的一种崇拜,有一种肃穆的美感。“舞龙”则取材于花腰彝传统的祭祀仪式。由于在花腰彝的概念中,舞龙也有雌雄之别,因此在祭祀的时候需要两条龙一起舞动,生动却又不失严肃。这种舞龙的动作也是花腰彝祭祀仪式的美感展现,其深层次的含义就是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认同,是在当时低下生产力的客观条件中脆弱、渴望庇护的一种体现,因而具有庄严的仪式美。

2蕴含着乐感与痛感文化的母题

在花腰彝中,忧伤和欢快都表现得十分极端,这从文化根源上不难解释。花腰彝的文化具有痛感文化和乐感文化共同的母题,一方面是由于这些文化产生于花腰彝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另一方面是由于深受本民族文化影响的花腰彝族人在后期创作中提炼出来的。首先是“大地母题”,在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对这一主题的表现,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而言,大地十分重要,也十分熟悉。因此,在花腰彝舞蹈中就有对大地的深情,诸如“屈膝弓腰”这个动作,就展现了对大地的尊敬。这里的尊敬应当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这是花腰彝人民对于大地的一种崇敬,向大地寻求庇护,表达感谢;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敬畏,由于生活生产过度依赖土地,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原理不明,导致了畏惧大地的心理。

花腰彝舞蹈中,还有对于生死主题的展现,对于这个母题,花腰彝同样有两种态度。在花腰彝的祭祀舞蹈中,大部分都会涉及舞龙,这表现的是对死者的敬畏。由此还引发了对于生命的思索,一方面,人们惧怕死亡,向死神表达着自己的畏惧与服从;另一方面,人们必须经历死亡,死亡也是人最终的归宿,自然而又具有皈依感。花腰彝舞蹈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生死感悟有机地融合在了舞蹈中,并通过看似激烈变幻莫测的舞蹈动作展现出这种纠结,有一种矛盾的美感。

此外,生殖崇拜也是花腰彝舞蹈表达的母题之一。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殖的崇拜会逐渐减弱,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了有更多生存的机会,所以死亡率大大降低,而死亡率降低又意味着不需要扩大出生率来维持种族的繁衍。在一些相对闭塞的地区,其生产力水平仍然没有很大的提高,思想水平也与现代社会脱节,所以在花腰彝的舞蹈中还是存在着生殖崇拜的痕迹。在舞蹈服饰上,花腰彝舞蹈的服饰以大红色为基础色调,男性通常会上身,展现出活力。

3花腰彝舞蹈的感官价值

舞蹈艺术本来就能调动观众的视觉与听觉,并通过视听的结合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感官。花腰彝舞蹈在视觉方面,尤其是动作、色彩给人很深刻的印象。大部分花腰彝舞蹈的动作幅度都不算太大,但是有很强的节奏感。观众在欣赏花腰彝舞蹈时,会感受到自己的视野被净化了。因为动作的细小,所以会仔细关注那些细微的动作,不会被其他因素影响,有效地提升了视觉的灵敏度,从而摒除杂念,专注于舞蹈动作,更好地感受到舞蹈的美感。在听觉层面上,花腰彝舞蹈重视延长声音以及曲调的应用。花腰彝舞蹈要求舞蹈是四二拍,而歌曲却是四三拍,因此舞蹈的呈现常常是舞步声与歌唱声错乱,但是却又不紊乱。并由此展现出与视觉截然不同的体验,让人感到仿佛是视觉与听觉割裂了开来,因为眼前的景象的确与耳边的声响没有在一个节拍上。但是,这一切却又有一种纷乱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沉醉其中。此外,具有花腰彝民族风情的唱词与音乐,同样丰富了人们的感官。

4结束语

云南花腰彝舞蹈独具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其美学内涵上,通过原始美、庄严美、仪式美的内涵展现,让人们沉醉于美学的境界中。其次,体现在母题上,由于花腰彝舞蹈设计的内容与其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所以其母题中关于土地,关于生死的内容独具民族特色。最后,花腰彝舞蹈的艺术文化特色还体现在其展现的感官价值上。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影响,花腰彝舞蹈让人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民族舞蹈之美,并被花腰彝文化艺术深深折服。

参考文献:

[1]彭艳云.花腰彝“舞龙”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思考[J].文山学院学报,2010(02).

[2]魏美仙,蒋少华.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艺术的生存与传承――基于云南彝族、傣族两个村落的田野考察[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4).

[3]陈劲松.花腰彝服饰艺术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02).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篇2

关键词:公共艺术;传统民族元素;文化传承

在西方艺术文化和现代艺术手法的影响下,我国公共艺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民族元素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我国的传统民族元素在时代进程中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时代、文化、民族的象征。由于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公众性和普世性,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将传统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有利于发挥其公众感染作用,研究我国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对发展现代艺术文化有积极作用。

一、传统民族元素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我国传统民族元素是公共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灵魂特色,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的形势下,掌握好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并将其运用到公共艺术设计中不仅是创作“中国风”作品的先决条件,更是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公共艺术样式的中国式复古

受到西方异域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国内公共艺术界涌现出现代设计思潮与传统文化样式的碰撞,两者在彼此的矛盾与融合当中实现了共存共荣,呈现出西方现代式、中国复古式、中西结合的公共艺术样式。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复古式设计在西方设计理念的激发下表现出了一个全新的高潮。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由中国传统民族元素演变来的符号、图案、造型随处可见。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作为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师贝律铭的得意之作,苏州博物馆在建筑造型、外观色彩上与周边苏州传统民居融为一体毫不突兀,在苏州这座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激烈碰撞的城市中以独特的姿态融入其中。

(二)公共艺术思想的民族文化内涵

公共艺术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文化内涵才是其灵魂所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进行转化、抽象并赋予到公共艺术内涵当中,能够呈现出具备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一方面,人类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模式会收到公共艺术的影响和改变。因此在公共艺术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有利于培养公众的民族文化意识,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传统民族元素的应用过程同时也是提炼、传承的过程,有利于对我国传统民族元素的升华。

二、公共艺术与传统民族元素的关系

(一)传统民族元素是公共艺术的灵感源泉

公共艺术是对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的融合,任何脱离了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都会显得肤浅、空洞,而中国传统民族元素是公共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等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以民族元素为创作原型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求,同时也是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审美要求。公共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价值观念等多要素的整合。公共艺术作品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因此必然要符合当地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这就决定了民族元素对公共艺术的影响是必然存在的。

(二)公共艺术是传统民族元素的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的本质隶属于文化范畴,一个时代下某个地域、某个民族的文化形态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作用于公共艺术当中。因此公共艺术作品所反映的则是时代特征、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传统民族元素是一个动态升华的过程,这就体现了文化与时俱进的特性,而不同年代下的公共艺术作品也互有不同。从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蕴含中我们能找寻到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这些都是传统民族元素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传统民族元素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一)文字元素的应用

文字是民族演变进程中人们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式和交流工具,是代表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元素,虽然我国通用文字形式为汉字,但每个少数民族仍保留有自己的文字。汉字是意形文字的典型代表,由最初的图形特征演变而来,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中对文字元素的变形、抽象、应用十分常见,作者在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传统艺术形式的抽象融合,能够设计出富含东方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以招贴广告为例,设计师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文字元素抽象出来融入到现代设计手法当中,实现古今结合、中西结合,从而传达出中国文字艺术文化的精髓。

(二)图案元素的应用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图案、图形艺术在文字之前就已出现,是远古人类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曾经通过图形图案记载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发展至今已经演化出具有代表性的多种图形、图案样式,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唐代额宝相花纹、金文形态等。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图形、图案元素既传承了我国悠久的文化精髓,又展现出不同的年代特色。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应用中图案元素的展现往往以生活中某个侧面为切入点,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寻平衡点,从而赋予作品多层次文化内涵。与文字元素相比,图案元素的一方面能融合民族文化精髓,传达民族文化意向,另一方面还能展现世界共认的形态,从而获得世界文化的认同。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北京奥运会会标的“中国结”与“运动员”图案形象。

(三)色彩元素的应用

色彩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在长期的生活演变中,色彩往往被赋予浓厚的文化特性,例如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色彩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现代公共艺术对色彩的追求尤为突出,一方面要符合公众对色彩的审美需求,同时要注重色彩与环境的协调性,实现艺术与实用的融合。另一方面还应通过色彩传达出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苏州博物馆外观色彩以黑白调为主,配合古朴浓郁的苏州建筑造型,完全传承了我国南方水乡的建筑色彩,散发出浓浓的中国风。再如,众所周知,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代表着好运、大吉大利。设计师只有充分掌握了各民族的色彩文化,才能更好地突出民族文化内涵。总之,公共艺术的发展是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的整合过程,只有抓住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加以应用,才能赋予公共艺术作品特定的历史使命。失去了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公共艺术是没有立足之地的,面对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形势,我们应深刻意识到坚守、传承、发展民族文化阵地的重要性。

作者:张丽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辛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

[2]夏玉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转化[J].设计,2015(13).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篇3

关键词:民族艺术;藏民族文化艺术;藏民族文化资源;幼儿教育

一、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民族艺术资源

(一)充分发挥家庭的民族艺术资源

在民族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应重视家长资源,让家长成为民族艺术教育的参与者。我园对全园的家长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分类(如藏戏表演者、唐卡绘画师、建筑师、服装设计师、民族饮食文化工作者、民间舞蹈艺术家、乐器传承者、民间工艺家等)、整理,建立起全园共享、不断更新的家长资源信息库,丰富了我园在藏民族歌舞、戏曲、建筑、陶器、乐器、乐曲、服饰、雕刻等诸多文化方面的艺术元素。此外,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配合我园的民族艺术教学活动,如在《藏民族乐器》《民间舞蹈》等主题活动中,我园根据班上家长的特长,请家长进课堂,开展丰富多样的藏民族艺术文化活动,拓展了民族艺术内容,丰富了幼儿民族艺术教育的形式,也形成了我园的教育特色。

(二)合理利用社区的民族艺术资源

“与民族艺术相关的社区资源主要包括社区物质资源(如博物馆、展馆、雕像、广场等)、社区人力资源(如民族舞蹈家、民族手工艺者等)、社区文化活动资源(如绘画展、戏剧演出等)”。[2]我园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的社区艺术资源中让幼儿获取直接经验,如:每学期带领幼儿参观西藏博物馆、唐卡展览,参与藏戏演出、藏族舞蹈表演、藏族传统节日等活动,加深了幼儿对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创设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9“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持久深远的。”[3]幼儿园环境创设作为儿童生活、学习、游戏的场所,幼儿园必须将环境创设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良好、适宜环境的构建来促进幼儿民族艺术教育的开展。

(一)园区环境创设

在园区环境的创设中,教师有效利用幼儿园墙面、门厅、走廊、楼梯间、屋顶、宣传栏、家园联系栏等空间位置,通过图片、手工作品、绘画展、服饰、图腾等装饰来展现藏民族艺术文化,让幼儿耳濡目染地感知藏民族文化艺术,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促使幼儿的民族认识和民族情感得以熏陶和浸染。如幼儿园的走廊、过道、吊饰选用西藏名胜古迹、藏族脸谱、藏族服饰、藏族美食、唐卡等作为题材进行创设,丰富幼儿的感知觉,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

(二)班级教室环境创设

在班级教室环境的创设中,教师们开展藏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后将活动内容逐一体现在本班的主题墙面布置和区域活动中,如:创设藏民族艺术舞台、民族艺术欣赏区等,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藏民族艺术文化的了解。同时,重点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利用不同资源丰富教学环境,不断更新教学环境,增强环境对幼儿的熏陶,让幼儿感受到优秀藏民族艺术文化的美感。

(三)区角环境创设

在每个班级教室外的区角创设民族艺术区角,如民俗工艺坊、民族乐器坊、民族刺绣吧等,在区角内投放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文化的物品,包括扎念琴、热巴鼓、藏笛、曼陀铃、藏戏面具、各地区服饰、自制民族物品等。另外,在区角内准备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丰富本民族艺术的直接体验。

三、开展科学合理的民族艺术教育主题活动

(一)民族音乐、民族乐器为主的音乐课

藏民族音乐种类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曲内容唱词广泛,如:藏戏、锅庄、弦子、堆谐、祝酒词、朗玛等,我们将适宜幼儿兴趣需要的儿歌和音乐带进幼儿园,在集体教学活动《打阿嘎》中让幼儿了解藏民族在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形式;在热巴舞、《雪巴拉姆》中,让幼儿充分了解和欣赏藏族舞蹈和藏戏的艺术特点。藏民族民间游戏中配有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感,形式活泼轻松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在《打青稞》《阿揪》《踢毽子》《泽当雄拉》《拉布达布》等民间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和感知藏民族音乐的魅力,在游戏过程中感受藏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孩子们对藏民族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受力。

(二)民族绘画、民族手工为主的美术课

“民族画作、手工艺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但具有实用、审美两大功能,其形式上也负载、积淀了丰富的民族宗教、民族理念等文化内涵。”[4]藏民族衣食住行中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浓郁的艺术氛围,不仅让幼儿初步了解藏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能让幼儿简单了解藏民族美术的艺术特点。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邦典”“嘎乌”中,以拼贴、涂色、欣赏、拓印等方式,从藏民族服饰的颜色搭配、饰品的图案纹样让幼儿进行感知和创造。

(三)民族舞蹈为主的户外活动

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藏族舞蹈是户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锅庄”“弦子”“堆谐”“囊玛”“热巴”“谐钦”等,都是藏族幼儿喜爱的歌舞。我园将藏族舞蹈和藏族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创编了多种幼儿民族韵律操。这种民族韵律操最大的特点就是幼儿听着民族音乐、唱着民族歌、跳起民族舞,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让幼儿感受和体验本民族的舞蹈和音乐。

(四)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为主的主题活动课

我园根据已有的民族艺术教育资源设计和开发体现藏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为主的主题活动,如“好玩的民族乐器”“好看的民族舞蹈”“美丽的藏族服饰”“寻找格萨尔王的踪迹”“欢度雪顿节”“欢庆藏历新年”等主题活动,按照预设主题、建立主题网络、开展主题活动的步骤来组织和实施幼儿民族艺术主题活动。下面笔者以大班的主题活动“藏族民族特色食品”为例,对民族艺术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介绍。主题的产生:结合我园藏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及相关课题,我园为进一步深入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并结合其它民族的文化,来开展此次的主题活动,同时也将衣、食、住、行中的“食”作为我们的第一个藏民族文化主题活动的内容,结合五大领域进行深入开展,同时强化我园的园本课程。主题目标:1.能运用各种感官和途径了解特色食品的特征,并能简单说出其营养价值。2.能用唱、跳、朗诵、绘画、剪贴等方式创作出部分食品的特征、体验创作的快乐。3.能清楚说出个别食品(饮品)的制作过程,并能简单制作。4.能够主动交流各种活动中的发现,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主题网络图:大班年级藏民族特色食品主题活动,将围绕课程、亲子活动、环境创设这三个方面开展。

四、藏族文化园本资源开发对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

(一)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了幼儿文化适应能力

艺术教育是幼儿五大教育内容之一,本园通过开展与本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的艺术启蒙教育,使幼儿从小感受、体验和表现民族艺术之美,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水平,培养了幼儿对本民族艺术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认知因素均参与进来,同时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等情感因素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对幼儿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另外,本园有藏族、汉族、回族、珞巴族等不同民族的幼儿,在共同的学习生活环境里一起成长,通过接触与本民族不同的语言、服饰、歌曲、舞蹈、故事、手工艺品、风俗习惯等内容,可以认识和领略多种民族艺术文化的特点,在与其他民族幼儿的相互交往和交流中,增进了幼儿对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欣赏、理解,从而促进了幼儿自身的文化适应能力。

(二)坚定了幼儿的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民族艺术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本园通过一系列民族特色课程和活动,从小培养幼儿对本民族艺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本民族文化强烈的自信心,增进幼儿的文化自觉,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既有一体性,更有多元化,一体性和多元化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5]本园开展的民族特色艺术教育,将本民族艺术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和传承,不仅弘扬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而且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艺术继承者,巩固和扩大了民族艺术传承的效果,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多元一体文化艺术格局。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篇4

我国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历史久远、艺术文化资源丰富,与内地相比,其艺术资源具有特色性、地域性、多样性以及原生态性的特点。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必须扎根于我国各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土壤、原生态的艺术文化氛围,充分挖掘民族艺术资源宝库,以将其作为高校艺术教育开展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一是独有的艺术文化传承土壤。民族艺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食粮,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能否做到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尤其是其中一些优秀的文化精神,更需要细心去挖掘和保护,从而为推动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构筑“强大合力”。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历史洗礼并沉淀下来的部分民族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我国推动“民族地区大开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艺术文化工作者走进民族区域、感受民族文化、品味民族特色,提炼了以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民族精神”。艺术工作者在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上所做的努力,无疑成为我国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优势之一。

二是原生态的艺术文化创作氛围。民族区域的神奇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极富艺术感的民族风情,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从“阴山动物乐园”到“敦煌莫高窟”,从“贺兰山缺”到“青藏高原”,从“山歌刘三姐”到“藏歌卓玛”,从“吐蕃文化”到“唐三彩”……风格各异,丰富多彩,构筑了一个个原生态的艺术文化创作氛围,引无数艺术大家心往神驰。如我国著名艺术家吴作人,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了大量艺术文化作品,徐悲鸿赞叹道:“三十二年,乃走西北,朝敦煌,赴青海,及康藏腹地。摹写中国高原居民生活,作品既富,而作风亦变,光彩焕发,益游行自在,所谓中国文艺复兴者,将于是乎征之夫!”正是这种原生态的艺术文化创作氛围,造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殿堂”。

三是极富地域烙印的艺术教育资源。我国民族地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艺术资源极为丰富,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地理、民俗博物馆。其中民歌种类繁多,譬如广西壮乡的“山歌”、云南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湖南湘西瑶族的对歌、裕固族的赶毡歌等。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礼仪音乐,别具民族风味的曲艺,甚至宗教音乐等。民族舞蹈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藏族果卓舞、苗族板凳舞、傣族孔雀舞、白马藏族神兽面具舞、彝族达体舞等。而且,民族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美术工艺最早的发祥地,泥塑、石雕、壁画、岩画、雕漆、剪纸、刺绣等均发源于此,这些美术工艺的形成和发展与民族信仰和民族生活方息息相关。对这些美术工艺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实现对该地区民族历史沿革的考究,同时也能实现对其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的“深度考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美术工艺并没有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中销声匿迹,而是形成了久负盛名的美术工艺产业,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象征。这些民族性与地域性相结合的艺术资源共同构成了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资源库”。因此,在民族地区开展艺术教育必须充分发挥民族艺术的优势,将其悠久的艺术文化传承土壤,原生态的艺术文化创造氛围,极富地域烙印的艺术教育资源等,尽显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中,以助推民族艺术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民族艺术教育的发展,必须把民族地区特有的艺术资源优势表现出来,积极构建民族艺术资源库,并通过举办民族艺术节凸显办学特色,实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此外,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战略,乘风破浪,不断推进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教育。

第一,构建民族艺术资源库——丰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内涵。改革开放助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正在悄然流逝,极大地削弱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民族地区优秀民族艺术成为各地文化部门、高等院校,甚至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于民族文化的抢救,最佳的策略无疑是继承,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继承优秀民族艺术。因此,构建民族艺术资源库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求,是开展民族艺术教育的先决条件。譬如,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根据西北部的彩陶艺术圈,甘肃中部、宁夏、新疆、青海的民族风情艺术圈,以及由南北石窟、麦积山、炳灵寺、马蹄寺、莫高、榆林、克孜尔等著名石窟构成的石窟文化艺术带,来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或者通过对民族地区艺术文化的挖掘、梳理、搜集来开发数据库,建立艺术资源教育网站,实现区域艺术资源的充分共享,真正让民族地区艺术资源进入更为普及的教育领域,逐步扩大西北区域民族艺术的影响,使民族院校的艺术教育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

第二,举办民族艺术节——创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形式。民族文化的发展固然需要继承,然弘扬亦必不可少。在尽显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特色时,除了构建艺术资源库之外,还必须坚持做好大力弘扬的工作。弘扬的方式多种多样,然在笔者看来,举办民族艺术节是兼具实效性与开放性的有效手段。通过举办民族艺术节,不仅可以实现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流传”,还可以使其特有的艺术形式获得更为广泛的价值认同。当然,在举办民族艺术节时必须做好价值定位,切忌遭遇低俗文化侵染的尴尬。在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如何保持民族艺术节的“民族气节”是民族文化弘扬中面临的一大考验。因此,举办品位高、定位准、感染力强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是创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形式,凸显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特色的保证。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实现与地方民族艺术的创新交流。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一种思想和一种思想的交换,可以形成两种思想。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交流,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出现“艺术交换”的正效应,才能实现文化发展的“百花齐放”。而这也为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就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探索与地方民族艺术进行“交互式”交流。对于大学生而言,“请进来、走出去”的艺术教育实践是其问鼎民族艺术、激发艺术意识、获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如广西艺术学院就采取了音乐会形式进行《侗族音乐专场展示》,以学习汇报讲座形式进行《我爱家乡——壮族传统文化》,以及一年一度的“回年会”等来实现“校际之间”的交流。此外,他们还利用“艺术教学实践周”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教孩子唱自己家乡的歌”活动,帮助中小学生树立传承与保护“非遗”的观念。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必须把“请进来、走出去”作为艺术教育的特色来抓,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富于创新、对流的艺术教育路子。

第四,领导重视——夯实艺术教育投入的物质基础。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除了要办出特色、富于地域性之外,领导的重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投入与其他学科投入存在着较大差别,这主要是由艺术教育所具有的熏陶性、审美性的特点决定的。单是音乐教育,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载体才能达成,如民族乐器、专业艺术教学场馆、民族服装,甚至钢琴、小提琴,等等。为此,购置一定数量的艺术教育教学载体成为高校艺术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如2003年,云南艺术学院图书馆申报课题“民族民间艺术资料对现代图书馆建设作用的研究”被批准为国家重点课题,得到了1万元的专项研究资金。根据规定,云南艺术学院又给予1万元的专项补助。正是资金上的重点投入,使得云南艺术学院在民族艺术教育上取得了突出成绩。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相关的要求,凡开设艺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必须配备一名校级领导来主管,为艺术教育所需的教学载体、教学场所、基本设备建设以及资金方面给予全面的保证。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艺术教育的顺利发展。

第五,潜心挖掘——实现艺术教育内容的地域特色。对民族艺术的弘扬与传承,离不开广大艺术工作者的潜心挖掘,通过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进行搜集和整理,将其再现于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理应成为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实践的题中之义。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的众多艺术工作者利用实践教学的机会,组织学生走进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取得了累累硕果。如广西艺术学院开设的“壮乡山歌课程”;西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设置的“敦煌壁画与油画色彩”研究方向;青海民族学院艺术系将名闻遐迩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热贡艺术”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等等。这些成果的出现,与其说是民族地区高校对艺术教育内容的有益探索,更不如说是广大艺术工作者潜心挖掘的“功劳”。

第六,与时俱进——完善艺术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对于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而言,其课程设置必须体现出时民族艺术的弘扬与传承,凸显美育性能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方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艺术教育课程的具体设置进行细化研究,使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对于艺术专业高校,必须将尽显民族特色的文艺教育课程作为艺术专业学生完成学业的必修课程,并对课时进行硬性界定,才能保证民族艺术的传承面。如广西艺术学院就是从地方民族艺术出发,既突出了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又彰显了特色,不仅设置多课时的《本土艺术》、《民歌排练》、《民歌演唱》、《民族语音》、《多声部音乐训练》等地域性课程,还设置了少课时的《传统乐理》、《民族声乐理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田野采风》、《形体》、《艺术实践》等课程,诸多课程均涵盖识谱、键盘、作曲、电脑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措施等基础内容。对于未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亦应开设民族艺术教育课程,但可以作为选修课,并对其学分进行要求。无论如何,民族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慢慢消逝,而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以涵养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未曾中辍的璀璨文化。

三、总结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篇5

一、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背景

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和文化艺术领域之中,蒙古族的传统工艺以其幽远的发展历史,精湛的工艺水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此外,蒙古族独特的草原民族特性,热情好客,吸引了内地的大量文化的爱好者的移民,对于蒙古族的手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一些传统的蒙古族工艺美术品的原材料产自内,历年来,众多的中国外学者进行了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的相关研究,相继编著了较多的有关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方面的书籍和论文,这些研究以及文献资料为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信息,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特色

大量的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创作目的是为了美化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根据这一目的可以把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分为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两大类,第一类生活用品类主要包括蒙古族的民族服饰和民族饰品以及各种摆设和生活用具,第二类生产用品主要包括草原民族从事生产活动如放牧以及运输工程中的各类用具,这两类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从这些种类可以看出,蒙古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种类众多,而且其工艺多出自于蒙古族的民间生产,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工艺水平高。另一方面,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设计者往往也是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使用者,这些工艺美术品经过历史的沉淀带有悠远的历史气息,包含了蒙古族的民族智慧以及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分类内涵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的开放性,造就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明清时期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特殊发展背景等等,使得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从原材料到工匠、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工艺都具有较复杂的综合特性,这些对于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依据模糊化,文章现对于主要的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进行探究。

四、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文章主要从传统蒙古族服饰以及服饰刺绣艺术、蒙古族传统的彩绘工艺以及蒙古族传统用具工艺美术研究等方面进行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一)传统蒙古族服饰手工艺美术研究

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手工艺是其传统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其工艺独具匠心,在指法以及持针的手法上都大有讲究,服饰的手针工艺是蒙古族传统服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浓厚的生活实用性以及美术价值。蒙古民族服饰除了御寒和护身等实用之外,每一处都体现了蒙古民族对于审美的追求,长期的历史发展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服饰的颜色体系对于蒙古民族的民族崇尚有着直接的体现,例如蓝色象征着蒙古族人民崇尚的长生天以及蒙古族的先辈,绿色则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草原之色,红色象征着或,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1.镶边工艺蒙古族自其先辈开始就讲究服饰的镶边艺术,作为蒙古族的传统手工艺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之中,为蒙古族的民族服饰锦上添花,其根据蒙古族人民的年龄以及服饰的不同位置镶边的款式风格以及色彩上往往不同,通过色彩的运用以及样式的改变来体现不同阶段

2.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美术研究蒙古族的服饰刺绣艺术具有久远的历史,并且随着蒙古族文化的发展进行着不断地创新,追溯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蒙古族的先辈们就已经掌握了剪裁和缝制工艺,大约到了元代,蒙古族传统的服饰手工艺技艺趋于成熟,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袍服和坎肩以及套裤等数十种蒙古族人民的服饰以及配饰。刺绣手法风格各异,体现了蒙古族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特色,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的造型、色彩以及工艺和图案都具有极高的美术价值和社会内涵。

(1)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色彩的美术研究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蓝色、白色、红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这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色彩上蒙古族人民倾向于使用给人以轻松愉悦感觉得色彩,使用服饰的颜色为单调的草原环境增添丰富的色彩,另一方面,蒙古族的服饰往往色彩对比强烈,采用大胆的色彩对比,来增强服饰色彩的丰富程度,长此以往,蒙古族人民掌握了这种色彩对比的方法,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配饰将蒙古族的审美情趣以及情感世界鲜明的体现出来。

(2)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的美术研究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对于蒙古族大而正的平面剪裁服饰进行填补,将传统蒙古族服饰中的大面积面料进行分割,使得服饰的内容更加调和,增添了流畅的节奏美感,将蒙古族的服饰结构的精美以及工艺的细致体现的淋漓尽致。图案是以反映蒙古族生活以及美化生活为目的,带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寄托着蒙古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蒙古族服饰刺绣图案具有极强的美术变现力,多以动物、花卉以及吉祥的文字等传统纹样为主,由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独特性,刺绣图案的美术美感是其他图案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其色泽、空间以及质感造就的浮雕效果,将刺绣艺术的美术效果完美的体现出来。

(二)蒙古族传统的彩绘工艺的美术研究

文章此处主要针对与蒙古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具彩绘工艺为主进行研究,蒙古族的居住以蒙古包为主,一般家具规模不大,大型家具的彩绘主要于家具的正面以免被其他家具遮挡,小型家具一般要进行5个面的彩绘,根据家具的功能性,其彩绘的内容往往不同,蒙古贵族崇尚与龙、凤、狮、以及虎,部分贵族的家具彩绘中含有文房四宝以及吉祥如意寓意的装饰图案。由于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蓝色、白色、红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蒙古族家具的传统彩绘工艺多使用红色、蓝色、白色、金银色以及绿色等,其中红色占据绝大部分,在传统的彩绘工艺中多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颜色绚丽,但由于工匠的精巧布局其依旧具有很高的协调性。蒙古族的传统家居彩绘工艺,配合其草原环境的蓝天与白云,青草和九曲连环的河流溪水,将蒙古族的生活空间点缀的艺术气息十足,蒙古族传统的家居彩绘中因要求不同,运用或精美或粗犷的线条以及层次丰富的色彩对比提高了蒙古族传统家具的美术价值。

(三)蒙古族传统用具工艺美术研究

蒙古族由于其独特的草原生活方式,需要配合生产活动进行频繁的迁徙,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附着的传统的工艺的美术价值同样对于蒙古族传统工艺的美术研究存在有重要的意义。

1.鞍马用具工艺蒙古族被称作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与马有着不解之缘,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在国际上的鞍马用具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可以取代的,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传承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数千年的鞍马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工艺美术类别,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是蒙古族男子身份地位的象征,蒙古族传统的鞍马用具种类很多,而且造型丰富多样,装饰品的工艺及其丰富,鞍马用具包括马鞍以及配套的辅助部件,其图案多寓意吉祥如意等蒙古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2.毡庐用具工艺蒙古民族居住于蒙古包中,因为蒙古包的材料主要是毡毯并且蒙古包的顶棚形状为穹庐形,所以一般将蒙古包又成为毡庐,这是蒙古民族所特有的居住环境,主要是为了配合草原生活的频繁迁徙以及四季的气候变化,毡庐便于拆卸以及安装,蒙古包颜色以及本身的形状都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的传统文化体现,色彩丰富,为草原民族的生活层次丰富的提供点缀。

3.饮食用具工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蒙古民族的传统用具工艺的美术研究自然离不开对于蒙古族的饮食用具的研究,蒙古族的饮食用具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犷豪放特性,虽然工艺不比农耕民族的工艺技术繁荣,但是极具民族特色,蒙古族人民由于需要进行频繁的迁徙,其传统的饮食用具要求使用不易破损的材质,一般为木材和皮革以及金属等,例如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皮革制成的酒壶以及皮囊,使用动物的骨角做成的牛角杯和牛股筷子等,其造型、材质和装饰都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蒙古族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载体。

4.游乐器具工艺每个民族的游乐器具都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大型的节日庆典以及日常的婚丧嫁娶,蒙古族会举行丰富多样的游乐活动,这构成了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的亮丽风景线,笔者此处以蒙古传统的男性竞技项目———男儿三艺为例,这些竞技项目特有的服饰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例如摔跤项目的服装多风格粗犷,套裤上选择的图案多为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以及狮头、虎头等,赛马相聚佩戴的云冠将蒙古男儿的英姿烘托得酣畅淋漓,蒙古族传统的游乐用具在制作上工艺十分讲究,配合举办的项目的需求来选择色彩的搭配,同样具有重要的美术研究的价值

五、结语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篇6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主要包含曲艺说唱、戏曲演唱、民歌演唱三大类,同时也包含新歌剧、新民歌演唱及西洋唱法民族化演唱等。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维也在发生变化,对于民族艺术审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只有在创作上和演唱上充分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加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非常必要。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的文化内涵

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主要融入了民族情感、语言风格、音乐风格、民族审美观等因素,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不仅要适应文化发展,同时还应当确保文化的健康发展,民族声乐发展的艺术沉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现状。民族声乐艺术与审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审美却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最根本价值,而声乐艺术的发展根源来自于审美。声乐艺术发展与审美是不能分割的,如果只凸显声乐艺术或审美,就无法发现声乐艺术的发展美。因此,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向,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研究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重要意义

首先,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维观念也不断变化,对于美的欣赏和追求都对民族声乐艺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研究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体系,同时构建出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理论,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民族声乐的发展不仅体现了鲜明的时展特色,同时也更好的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通过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人们能够更好的总结自身对于民族声乐的审美经验,从而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升。此外,民族声乐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娱乐,因此,它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美育功能,对人们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三、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思考

(一)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发展

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来说,传统的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随着审美取向的转变,民族声乐艺术也逐步融入了国外的审美风格,通过中西融合、各个民族的融合,以不断汲取精华,通过创新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如原生态歌手阿宝,其独具民族特色的演唱引起了人们的瞩目。因此,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应当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鼓励并扶持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以形成多元化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二)创造古今中外融合的美学取向

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人们追求传统与当代审美情趣、中国与外国审美情趣的融合,以追求更深层次的声乐艺术审美取向。因此,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声乐艺术在表演和唱法形式上的精粹,如呼吸支持、发音位置、讲究共鸣等,以从节奏、旋律、配器、和声等方面达到更加完美的境界,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与世界接轨,缩小与西方声乐艺术发展之间的差距。此外,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还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精粹的借鉴和汲取,同时结合时展特色,形成具有鲜明时代感并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以进一步丰富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内涵。

(三)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世俗化转变

当前,审美的世俗化发展是通过时尚文化发展所形成的,而时尚文化则来源于大众的趣味和需要。声乐艺术的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作用,但缺乏的世俗化是导致声乐艺术发展无法大众化的重要原因,当前人们更多的注重流行音乐发展,而对于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却嫌少关注,由此可见推动声乐艺术审美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应当更多的加入大众化元素,将时代中的新鲜元素融入到声乐艺术的发展当中,从而不断促进声乐艺术文化发展的大众化和平民化,以更好的进行传承和发展。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篇7

关键词:商业插图;民族图形;形式

applicationofnationalGraphicsinCommercialillustrationDesign

Heting-ting

【abstract】asmodernarts’continuousrenewalanddevelopment,regardingcommercialillustrations,moreimportanceoughttobeattachedtothetraitsofnationalcultureandthedifferencesamongdifferentregions.thispapercombinesnationalgraphicswiththerepresentationalformsofcommercialillustrations,inthehopeofmoreroomfortheartisticrepresentationofcommercialillustrations.therefore,developmentofartcanbecomevaried.

【Keyword】Commercialillustrations;nationalgraphic;Formal

现代经济全球化,各国文化思想交流紧密,面对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融合以及现代技术不断冲击的艺术环境,中国的商业插图该怎样体现自己的个性与文化特征。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从中抽取民族图形作为商业插图艺术风格形式表现的一个切入点,既是对商业插图艺术风格形式语言的开发,也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的继承。

1民族图形语言特征

民族图形是指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文明的图形形式,是随着民族文化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化而来的。民族图形是传统民族美术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民族精神美的追求与民族习俗。“民族图形意指涉及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景物、观念等经过绘、描、刻、印等方法产生的本土性的民族艺术图形”[1]。民族图形由于融合了人文、历史、自然等传统文化因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装饰性是民族图形一大特征,民族图形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是对生命的礼赞和对生活的讴歌。由于追求纯真朴实,在造型上带有概况、夸张等特点,装饰变形注重实用而造型形象则约定俗成。稳定的形式构成是民族图形成熟的表现,民族图形画面构图饱满,常用对称、对比、均衡等构成方法。民族图形的题材直接来源于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民俗活动,有一定的约束与规则,但是在构图和造型上却大胆力求独创性和新颖性。民族图形的形式语言特征与商业插图的艺术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2民族图形与商业插图的形式关联

民族图形是集概括、提炼、夸张、变形等一系列形式法则为一体的形式表现语言。民族图形中的装饰性图形运用的非常多,都是从生活中提炼的精华,带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民族文化的神秘性,造型形象有其特殊的美感,形成了有规律性的图形符号,其形象大多脱离客观形象,更多的是平面化、变形的造型,带有很浓的装饰抽象表现味道,是一种客观造型的主观重现,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化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有规律的形式表现语言,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

商业插图中的装饰表现手法“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对图形进行主观、唯美的简化变形处理,商业插图的装饰风格借鉴了传统图案表现、装饰画表现的内容,从表现技法来说,是比较完善和扎实的”[2]。商业插图的装饰表现手法,对艺术形象进行变换或者扭曲的艺术处理,放大形象的审美品质,强化形式感。依靠对形式美规律的灵活运用,如色彩上冷暖色的对比效果,构图上节奏与韵律的秩序化处理,造型上点、线、面的对比,细致的图形和艺术肌理效果的对比,平面造型和立体搭建的综合处理等来传达内容和主题。表现画面所要传达的情绪情感,创造出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的的视觉境界。

将民族图形语言与商业插图结合,从民族图形中汲取养分,提炼出所需要的图形元素,需要根据插图要表现的文字内容及所需艺术风格而进行,主题风格不同所需的图形形式也不同,有些民族图形可以直接运用到商业插图创作中,但有些则需要进一步变形取舍。

3民族图形在商业插图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图形背后的思想文化深厚,意识形态独特,图形的形式语言都体现着民族传统思想的象征性,民族图形的形式语言丰富而多样,并且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把民族图形语言运用到商业插图设计中,是为了丰富商业插图设计的艺术形式语言和表现空间,提升商业插图设计的文化层次。运用的方法主要是对民族图形形式语言的解读以及再利用。

3.1造型形式同构。

图形的形式同构是现代设计手法上常用的形体的结合构成方式,形式同构注重整体表现,寻找不同图形的潜在形态联系,把不同的形式内容之间的对比、矛盾进行协调。在商业插图创作中可以直接把民族图形形式用在作品中,这样的方法并不意味着就是直复制照搬,而是寻找与商业插图主题内容有关联的民族图形的图形特征,将之与商业插图的表现方法进行结合,相互借用、相互衬托。这是比较直接的创作方式,简单说是寻找民族图形的整体特点,把民族图形的造型直接用在商业插图中,当然也会根据插图创作的内容以及构图需要进行局部的变换调整,把民族图形融入插图艺术作品创作之中,这种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时空的手法能给画面带来丰富的视觉冲击。方法相对比较直接,在运用的时候不能只追求插图在视觉上的效果,要考虑时代与内容的连接性,如果将民族图形语言生硬地运用到插图创作中来,民族图形就只是商业插图创作的一个形式,就不能体现民族图形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性。

3.2解构重组。

把造型形式进行解构,之后重组再生是图形形式语言的常用方式,解构重组能把原有图形进行打散拆分,提炼出独特的图形元素,再组合成新的图形形式,这种组合只会多于原有图形形式,是对图形形式表现的再创造和利用。对图形的解构重组也是一种拼贴手法,可以将不同的图形元素按照特定的形象进行拼贴组合,能呈现出丰富奇特的画面视觉效果。

对民族图形进行形式解构之后再利用,是对民族图形进行创新整合。商业插图设计是对内容进行提炼与演绎,力争用较简练的手法把信息传达给观者的实用艺术。使用解构之后的民族图形元素,可以更好的利用民族图形的形式特征,既要保留有民族图形的基本特点,带着民族图形的韵味和内涵,又能灵活与商业插图形式相融合,其实是对民族图形形式的再创造和再表达。可以更好的把民族图形的精华运用到商业插图设计中。

3.3民族色彩形式的借鉴。

民族图形用色自由灵活,在用色选择过程中,它往往根据地域文化特征以及民众主观喜爱的颜色来用色。民族图形通常呈现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而又整体协调的色彩特征。在强调色彩对比时,也会注意色彩的调和。比如增加中性色,用黑色为基色映衬其他彩色,或者用黑色线条勾勒图案。更多的是用色彩之间的结合搭配做到多色融合的色彩调和,以及色彩面积分布来调和。这样大胆、浓烈的色彩关系能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民族图形中的色彩以最直接简练的方式给人强烈的视觉感染力,这与商业插图对色彩的要求是一致的。色彩在商业插图设计中的首要作用就是符合主题要求传达信息并吸引观者的关注和兴趣。视觉艺术中,色彩作为给人第一直观印象比图形更为强烈,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人们观看事物时,对色彩的反应是最快的,其次是形状,然后才是质感和细节,色彩比形状更能让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接受。在商业插图表现中,利用色彩的视觉感染力来获取观者的注目,从而达到商业插图传播信息的目的。

4民族图形与商业插图设计结合的意义与思考

民族图形文化的研究与继承是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使民族文化得以保留,既是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民族图形与商业插图设计的文化交融,也是新的艺术形式的开发。民族图形中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无论哪种形式在商业插图作品中的运用,对商业插图艺术风格的创新都是一个辅助。商业插图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随着时代的进步,对于插图艺术创作的艺术形式需求更高,民族图形融入插图艺术中,赋以商业插图的艺术形式与风格创新更多施展空间。

民族图形艺术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反复地在艺术创作中体现,而它所包含的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与今天的先进文化方向是一致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我们今天宝贵的精神文化源泉,具有很浓的文化气息与顽强的生命力。民族图形与商业插图的结合也对传统民族的艺术发展起到一个很大的帮助,使得传统民族图形在现代文化中有新的发现,新的交融,对于图形表现形式的开发,图形设计与现代艺术的形式结合,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民族艺术带有很浓的时代烙印与特色,与现代的文化与商业环境有些脱节,该怎样继承与开发决定着民族艺术的生存发展。民族图形与商业插图的形式表现运用,可以给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交融起到一个案例作用,使民族艺术的商业开发有更好发展前景。

5结语

商业插图设计中的民族图形与现代设计结合的运用,是对插图艺术形式构建的尝试,民族图形润育于一个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而且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演绎变化。民族图形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一脉相承的的艺术系统,又是中国现代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商业插图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对本土的民族图形语言进行解读、创新的解构重组,以不同形式和风格运用于商业插图创作当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插图艺术。中国的商业插图设计,也是国际现代文化的重要领域。在国际多元文化冲击之下,我们需要的不是与世界插图行业在技术层面上的碰撞,而是从艺术内涵中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之路,将商业插图与民族图形结合起来,不仅弘扬了本民族的文化,并且也给予中国的商业插图设计以独特的韵味,而区别于欧美及日韩插图,做出有自己本土特色的商业插图风格。

参考文献

[1]朱国勤.商业插图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注释: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篇8

我国民族声乐经过近百年的沉淀与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有着深厚民族文化、涵盖浓郁的多远民族色彩的演唱艺术,其独有的魅力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与青睐。首先,民族声乐的个性化比较显著。我国民族众多,地大物博,各个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名族声乐艺术。不同的民族声乐融入进了不同民族的语言,逐步形成了特色显著的民族语言演唱形式,同时,每个民族中也由于不同歌手的个性特征而体现出了多样化的演唱特点。民族声乐演唱个性的多元化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展示着不可替代的独有魅力。再有,音乐相对来说是一种情感性艺术,有着浓烈的情感色彩,是描述人们内心世界的重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了民族情感的个性化,使得民族声乐在个性化中展示着更炽热的民族情怀。其次,在我国民族声乐中,有着特别的音韵美。传统的声乐作品与声乐表现所具有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音韵美,行腔韵味是民族声乐的魅力之一,是歌唱艺术得以创作与创新的核心,是客观意境与主观情思的高度统一,同时也是歌唱家美好心灵的再现。传统的声乐润腔技法中,非常讲究“韵是肉,字是骨头”,也就是说在舒展自如的行腔中涵盖着鲜活、饱满的音韵动态,再加上音乐的不断变化以及歌唱者对旋律的完美把握,可以升华成浓郁醇香、美感动人的声乐特色。这样的音韵美可以给人带来轻松和快乐,带来更多美好的享受;再次,民族声乐有着交汇了不同民族特色的魅力。受到了五十六个民族具有特色的生活风格以及我国五千年上下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国的民族声乐风格可以被分成北方民族的声乐发展区域、东部狩猎的文化区域、中原和东南沿海传统文化的区域以及西部草原文化区域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进程的加快,各个区域的民族声乐在地域和空间上的文化差异在日益消失,不同民族声乐风格的重叠和交汇逐渐成为民族声乐现代化的重要趋势。现代民族声乐这一共性特征实质上为个性化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持久的生命力,在共性中彰显出了不同民族特色的魅力。

二、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首先,传承。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其文化内涵的深刻、内容形式的丰富以及时间绵延的长久等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见的。在将近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中,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历经了对传统的楚辞、民歌、诗经、宋词、唐诗、明清戏曲以及元曲等的继承与创新,逐渐从诸多的艺术形式中跳脱出来,发展成了专门的声乐艺术形式。特别是之后,欧洲的传统声乐艺术逐渐进入我国,这种新型的声乐艺术的出现与普及,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璀璨带来了新一轮的活力。我国的民族声乐是在传统的戏曲、说唱、曲艺和民歌等艺术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凭借它独有的形式扎根在民间音乐这片沃土上,其演唱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演唱内容的丰富性体现着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特色以及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没有传承,就没有所谓的发展,我国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是民族声乐的重要根基,“古为今用”是对传统的民族性传承,而“洋为中用”则是对外来声乐艺术的合理借鉴。传承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好了重要的铺垫。其次,借鉴与创新。20世纪初以来,西方的音乐逐渐渗透到我国,艺术歌曲、歌舞剧、学堂乐歌等艺术,在我国的音乐世界中一度盛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新式的音乐学府以及音乐教育逐渐普及和发展,西洋式的歌唱方法与形式的出现,为我国的民族声乐提供了更加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促使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日本等地区一些流行音乐元素的盛行和广泛传播,为我国民族声乐带来了更多的色彩,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不断地借鉴与创新中迸发出更多新的艺术元素与审美情趣,我国民族声乐要想在世界音乐之林谋取属于自己的发展地位,就必须要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创新特色的道路。创新的重要前提是,必须要有继承、有吸收、有选择,如此一来才可以在之前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新形式。近些年来我国民族声乐虽然有了较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了一些外来音乐的影响以及主流音乐的巨大冲击,其之前所具有的个性在逐渐减弱,这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对传统声乐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三、结语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篇9

一、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现状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本土化与发展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乐艺术体现了民族的情感和生活。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而声乐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中之重部分,对其定位与发展将日趋备受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西方声乐与民族声乐艺术在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目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艰巨的挑战因素。

外在因素。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介绍西方文化拯救民族文化,许多音乐家带来了先进的音乐理论,如:冼星海,贺绿汀。但近年来,我们国家音乐太依赖西方,导致一个民族自卑心理,不自信自己的民族音乐,对少数民族声乐音乐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内在因素。内在因素。一是声乐教育缺乏创新。教师采用传统的声乐教育教授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技巧较高,但是缺乏创新,在艺术表演中经常出现“千人一声”的现象;第二是音乐教育的西方化,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不重视。目前,我国音乐教育节目西方化严重,大多数院校没有民间传统和少数民族声乐的专业课程,这种现象使民族声乐艺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三是民族声乐教育缺乏理论和经验。中国少数民族声乐教育在中国缺乏理论指导和教育实践经验,在少数民族声乐教育中,依然书本教授,追求所谓的“音乐时尚”,难以保护好少数民族学生本民族的音乐特色,使得学生声乐演出不三不四。

二、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

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对民族声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声乐包括传统戏曲艺术、民间艺术、民间说唱艺术、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比赛声乐音乐艺术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为基础,吸收西方的声乐艺术发展的本质,优化民族声乐艺术,在一个伟大的程度保留“原生态”的特点。近年来,民族声乐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有利于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延续,有利于在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沃土上汲取营养,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供给能量,共筑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繁荣。

1.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少数民族,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彝、白、傣、哈尼、壮、苗、僳僳、佤、回、纳西、拉祜、景颇、阿昌、蒙古、崩龙、独龙、普米等族。

2.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

少数民族多有自己的语言,如藏族的藏语、蒙古族的蒙古语、朝鲜族的朝鲜语等。在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少数民族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而少数民族的语言在语音、意义、语法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用少数民族语言表达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具备了鲜明的语言特点。

3.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丰富的民族历史特色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通过演唱民族音乐、戏曲、民间艺术等形式的艺术史,丰富了民族情感和历史。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必须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情感,而这种情感和文化积淀体现了艺术的表现。

4.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是参与和表演的完美结合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形式是经常会的歌曲,舞蹈和音乐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表达形式,因此研究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构筑声乐艺术的建筑美特色。

5.少数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多样

云南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如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歌(采茶歌等)、体现民族风俗的风俗歌(蝴蝶泉边等)、叙述历史极重要事件的叙事歌(史诗歌)、民族及宗教祭祀的祭祀歌等等。

三、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声乐艺术

通过对少数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对声乐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借鉴和参考。

一是以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为本,吸收西方音乐的杰出成就。少数民族音乐作为一个连接过去和今天,也代表了传奇的民族文化现象,由于较强的稳定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使民族音乐保持着基本的特征承袭下去,并且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这是民族音乐文化与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色。教师在教育讲授中最基本的规定便是保护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是长期的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要保护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色。

三是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生命力。民族音乐作为音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音乐的源泉。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典型特征,它们彼此平行。由于文化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民族音乐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一特色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各地少数民族音乐起源和发展的区别之处。

在最原始的基础上,少数民族音乐在地理、文化、语言、社会、人文、地域、历史等诸多条件作用下,使其本身得以变化、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之所以范围比较大些,显然与当地的语言都属同一语系有关。因此,民族音乐的分布更为复杂。通过各种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音乐在保持原始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发展成为富有多样性,又带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形式。

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篇10

视觉元素的分类及运用精品源自语文科

我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和关注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尤其在近些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保护和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许多机构也开始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进行系统的发掘、征集、保护和整理。自觉强化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使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现代艺术设计的繁荣与发展。

一、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及其分类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各个少数民族在为满足其自身物质需求所进行的生产劳动以及为满足其精神需求所进行的文化艺术创造中,被本民族所认同(即通过视觉所能感知并在心里所能接受的)且体现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一切形象符号。我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简单地说就是华夏各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并体现共同心理特征、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可视形象、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等。“包括外部形式、内部精神以及文化本源。外部形式指的是用以表达这种元素的载体的外表形态。内部精神指的是其外部形式及载体外表形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含义。文化本源指的是这种元素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受的中国文化的影响。”[1]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各少数民族数千年以来在他们自身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和形成的。这些色彩、样式以及风俗习惯,往往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在人们的审美习惯中成为传统并流传下来。它不仅是本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结晶,而且通常也具有识别该民族特征的文化标示作用。在视觉艺术中,色彩和图形样式往往是最先抓住人们视线的,正是因为少数民族的这些不同的视觉元素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可以以此来区分各民族之间的视觉差异。也就是说人们往往通过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特有的形态来识别其民族特征。就像西北回族的白小帽、黑坎肩,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囊坑、麦西来普、热瓦普,具有新月标志的伊斯兰清真寺,哈萨克族的毡房、奶茶,蒙古族的马头琴、蒙古包,藏族的转经筒、酥油茶、布达拉宫等,都是本民族的标示形象。说到馕,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新疆维吾尔族,说到蒙古包自然而然想到蒙古族,说到转经筒自然想到藏族等等,这些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实际成为各民族的形象代码,是我们通过视觉感受来认知该民族特征的文化要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各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成为艺术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更是创作富有民族意味艺术设计作品的根基。

一般来讲,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有三大类: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形符号。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其本身也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符号的设计是将概念性的语言转换为可视的视觉性语言的一个途径,是将设计内容的文字语言给予形象化、条理化,并建立起整套的视觉形象化符号。”[2]通过文字不仅能很好地传递、传承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含义,而其在表述内涵的同时也通过其自身的外在形式表现视觉的审美意义,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的能效。

文字在设计中的适度和创新应用对于丰富设计本身,拓展其应用元素,增强视觉效果作用明显。色彩符号对于设计本身来讲是重要的手段和元素,色彩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它所体现出的色调和色相、彩度、明度给人心理上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也是各少数民族表达心理和审美的重要方式。如红色表示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在许多国家和一些民族中,红色有驱逐邪恶的功能。比如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黑色则代表稳定、庄重,也表示凄惨、悲伤、忧愁,像“黑色的星期五”,黑色在绘画、设计、文学作品和电影中常用来渲染死亡、恐怖的气氛。而白色在汉文化中与死亡、丧事相联系,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但也表示洁净,如伊斯兰丧葬中用白布包裹尸体就是如此。绿色是一切万物的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颜色,表示环保和希望,它可以代表生命以及生命的状态,等等。但不同的民族有时对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寓意和偏好。

图形符号本质上也是人类认识和审美情趣的外在表达和固化。与文字符号和色彩符号相同,都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自然、对人自身的认识和心理感受的审美表达,是文化的历史积淀。由于各民族所处自然环境、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精彩绝伦而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家具、器皿、乐器、兵器、各类劳动和生活工具,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仪式、各类纹饰图案等等,都成为艺术设计中极具特色的民族图形符号。这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类视觉符号。

二、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应用

我国幅员辽阔,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各民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构建了华夏文明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当然也蕴含着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养分。“现代设计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门美术学科,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研究生产技术、艺术、社会生活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既符合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又符合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生产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新型产品。”[3]由此可见,设计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设计。设计是人们在每天的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设想、构思、计划和打算,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做任何事都需要预先的设计和计划,因此设计是未来的事,其目的是达到预期目标和为人们创造未来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前面已经提到,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各个少数民族在为满足其自身物质需求所进行的生产劳动以及为满足其精神需求所进行的文化艺术创造中(或者说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些少数民族传统的色彩、样式以及风俗习惯,为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走具有中国民族和民间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之路提供了契机,因此我们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加以有效利用,使现代设计创作更具地域和民族特征或本土风格,不仅有利于我们华夏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有利于发展我们民族本土化的艺术设计。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哪个国家、地域和民族,其优秀的艺术设计都是扎根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人类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中国要想成为设计强国,就需要自己的设计,需要具有自身特色或本土风格,如果一味跟从西方,学习和模仿别人的套路,那么必将失去自我。数千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文化大海,自然是我们设计发展和创新之路上可研究利用和吸取养分的源泉。在少数民族视觉元素中,如很多织锦图案及抽象的几何构成纹样、造型、色彩等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去借鉴的设计元素,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自觉加以应用,正确体现和把握好民族内涵就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因此,现代艺术设计要想富有特色、极具创新,就必须走民族化和本土特色化的艺术道路。作为当代的艺术设计师,在设计中紧密结合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的视觉元素,注重和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素材和视觉元素的挖掘,积极推进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艺术设计的相结合,无疑对丰富和发展现代艺术设计具有积极作用。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是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艺术设计创作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应用,绝不是简单意义上对传统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中的造型、色彩、以及样式和表面形式上的简单模仿,更不是对色彩和样式的重复与堆积,而是根植于中国民族根性之中的,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心理、审美趣味、风俗习惯的融合和深入的挖掘、升华及创造。要想在艺术设计中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进行合理应用,大胆而科学的创新,除了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并在思想上给予重视以外,在实际的应用中,还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各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各自灿烂而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赋予本民族视觉元素特有的文化内涵,必须对其理解透彻,避免因理解错误或者掌握不够深入而错误表达。只有正确深入理解其真正的文化含义,才能创造出富有新意和民族气息的成功之作。如对于彝族而言,黑色是其民族崇尚的色彩,黑、红、黄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三种颜色,而蒙古族对绿色、橙色、紫色则更偏爱,在服饰和各类日用品中广为使用。而新疆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则以蓝色为基调辅以红色、黄色、青色、绿色,相互搭配,视觉感强,极具民族特色,不仅在服装衣料设计中使用,而且拓展到其他领域。如阿克苏博物馆的外墙装饰就采用“艾德莱斯”色调进行装修,不仅标示清晰独特,且很有民族韵味。只有真正理解本民族元素的含义才能正确表达设计的风格和思想。

2.注重形式和内容、元素和元素之间的有机结合。艺术设计中既要做到形式表达中视觉元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也要做到表达形式与所要表达的内涵之间的和谐统一。前者来讲,应用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必须与其他元素相互融合、贯通,浑然一体,自然和谐,避免生搬硬套、元素的生冷堆砌。而后者来讲,更是要关注通过形式表达其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防止出现只重形式而忽略内涵实质的现象。元素与元素之间、形式和内容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和高度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元素间完美的结合与重组。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坚翻译的《古兰经》封面“,综合运用了传统的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视觉元素。浅绿的底色,白色的伊斯兰纹饰框型构图,白色的宋体中视觉元素的分类及运用视觉元素的分类及运用:艺术试论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视觉元素的分类及运用精品源自语文科

文书名、译者名,显得庄重沉稳,而富有鲜明特色的用阿拉伯文显示的书名和译者名,则给人强烈伊斯兰宗教文化的视觉冲击力。”[4]既显示了汉字、阿拉伯文之间的审美协调,也通过文字、色彩、图形表达了与图书内容的高度融合,给人庄重、严肃、神圣的感觉。

3.在适度应用的基础上并准确把握其比例关系。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文字符号、图形符号、色彩符号在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运用一定要根据所表达的内容和受众的具体情况而定,并非越多越好。也要注意元素之间的合理匹配和比例关系。如西藏地区建筑色彩的构成和比例就比较讲究,主色彩主要有红、白、黑、黄四种,大多横向构成,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排列,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而又浑然一体,和谐与共,在高原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突出,极具风格。

4.重视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如前所述,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蕴藏着极其珍贵和丰富的设计元素。但客观讲我们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的挖掘整理还不够,特别是对其进行加工提炼和再创造更不够。因此,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提高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的认识,更加重视对这一方面的投入和研究整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进行进一步再加工再创造的力度,在推进视觉艺术设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实现民族元素的彰显和升华,促进艺术设计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