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十篇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十篇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4:44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1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预防措施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农村不断的开展合作医疗项目,大部分孕妇选择医院分娩,这就提升了产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医院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高[1]。儿科相对特殊,尤其是新生儿各项功能尚未完善。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160例新生儿,对其操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180例新生儿,其中100例为男孩,80例为女孩;年龄在1~6d之间,平均为(2.6±1.8)d;将所选的新生儿均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不安全因素

1.2.1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病床问题,随着在医院分娩的产妇数量增多,对医院病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生儿出现问题后需要特殊护理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增加了院内护理中出现危险的几率。院内感染也是护理中存在的一个不安全因素。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特别是低体重、早产儿,其为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另外,产科仪器较多,而且人员相对疾病,可能在对新生儿护理中出现安全隐患。

1.2.2人员因素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的人群较多,包括医生、护士、家长等,一些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进行,违规应用操作仪器,护理责任心不强等等。新生儿的行为能力较差,没有语言表达能力,这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发生几率[2]。家属导致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其不了解护理知识,护理缺少科学性。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对新生儿产生不利影响。

1.2.3管理因素新生儿护理人员数量有限,对新生儿的护理操作无法满足,无法严格按照等级实施护理操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下,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工作中容易引起护理差错,为医患纠纷埋下了隐患。对护理工作的监察和管理至关重要。应严格执行管理操作制度,定期检测护理质量。

1.2.4技术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新仪器、新设备逐渐的在临床上应用,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应用,大部分医院应用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新设备、新技术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同时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在电脑上进行护理记录。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需要掌握的内容和程度越多越多。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假如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停滞不前或者经验缺乏都会影响新生儿的护理要求。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新生儿进行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出现不安全事件的几率为6.7%,对照组为17.8%,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新生儿护理质量比较分析(n,%)

3预防措施

(1)医院应加强会人员巡视病房的次数,保证病房的安全性。对新生儿病房做好卫生清洁工作,管理好各项物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尽心,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安排探视人员时间和次数,避免出现院内感染。(2)医护人员积极的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综合素质,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护理操作,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及专科理论知识考核,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对新生儿相关疾病知识进行了解,能够完成各项急救操作,熟悉各种急救仪器的应用方法,做好相关的护理操作记录,交代好交接班工作[3]。另外,还要注意提升护理人员的信息学知识和法律意识,完善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多与新生儿家长沟通,提升家长的保护意识,指导其正确的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3)规范入院、住院以及出院流程。刚入院时,护理人员必须和家属一同对新生儿进行检查,在家长面前为患儿佩戴腕带,标注基本信息,同时请家长核对签字;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按照等级实施护理操作,每次操作前核对腕带信息,向家长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4]。出院时要对新生儿基本信息进行查看和核对,教会家长正确的育儿知识。完善监督和管理制度,尽量吸收护理人员,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密切观察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同时按照护理人员的等级制定护理操作,做到权责明细,责任到人。对交接班制度进行严格规范,实行床头交接制度,对新生儿的基本资料以及特殊注意事项进行标注,认真填写护理记录及交接班记录。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

4小结

护理安全是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特别的新生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相对复发。通过对其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新生儿护理中的高危、薄弱以及经常出现的问题,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5]。此外,所有医护人员向着一个目标努力是保证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重要前提,在逐渐重视技能培训,专科知识学习的前提下,依然要分析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尤其要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护理的表现和方法,积极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24(02):145-146

[2]潘晓兰,王海霞,张静,等.护理安全管理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20(05):642-643

[3]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1,48(06):102-103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2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控制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onthesafetyanalysisinnewbornbabyguardianshiproomand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

methods:throughthecomparisonof1002caseswithdiseasebabysinnewbornbabyguardianshiproomfrom2008Januaryto2009Decemberand1026caseswithdiseasebabysinnewbornbabyguardianshiproomfrom2010Januaryto2011December,itis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safetymanagementandthesuspensionsafetywarninglabelspredictiveriskmanagement.

Results:Comparedtwogroupsofpatientsbyfallingoutofbed,aspiration,scald,tube,switches,prematureapneaandinfecteddataanalysis,inadditiontobeing"stuff"nostatisticaldifference,therestof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

KConclusions:probabilityofsafetyaccidentsbythesuspensionsafetywarninglabelspredictiveriskmanagementisfarbelowprobabilityofthetraditionalsafetymanagement.thenewmethodcaneffectivelyimprovethesafetycoefficientandthequalityofnursingcare.

新生儿监护室无家属陪护,由护理人员提供24小时连续性护理,收治新生儿的年龄范围是出从生后至28天以内的新生儿,新生儿病情变化快,需要随时进行抢救,并且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不会主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病情观察、治疗、生活护理及预后基本上完全取决于护理水平的高低和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尤其是新生儿的安全问题如洗澡时护理人员的失手造成新生儿的坠床;新生儿吐奶后的误吸;沐浴时水温控制不好或冬季在辐射抢救台保暖时皮肤保护不利造成的烫伤;新生儿烦躁、哭闹时四肢躁动造成的静脉留置针脱管;护理人员责任心较差,早产儿手腕、脚腕细,腕带松,集中洗澡时腕带脱落被调包;早产儿肺功能发育不成熟造成的呼吸暂停和早产儿抵抗力低,长时间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造成的肺感染等,一旦出现上述安全问题,将给新生儿及家长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安全问题能否预防,主要因素在于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在于护士长管理水平,如果管理到位、制度到位,将极大地降低新生儿出现意外的风险。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措施,消灭安全管理缺陷,为新生儿及家长提供安全、满意的优质护理服务。

护理人员在无患儿家属监督的情况下工作,有时难免会产生懈怠心理;监护室抢救仪器复杂,护理操作多,应急情况多,技术操作标准要求高,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早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为保质保量的完成新生儿的治疗、护理工作,保证护理工作的安全,我科成立以护理骨干为成员的质控小组,按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等分工,定期质量控制与随时质量控制相结合,每周讲评并每月分析工作弱点,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实施。我科从2010年实施安全管理以来,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在醒目位置放上安全警示标识,采取风险管理对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1002例为对照组,对新生儿室病婴的安全问题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其中坠床1例、误吸9例、烫伤5例、脱管10例、被调包1例、早产儿护理暂停9例、院内感染5例。从2013年1月,我科采取了前瞻性的安全管理,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生儿监护室的病婴1026例为观察组,两年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每天深入在监护室中进行安全管理方面的质量控制与指导,并每周晨会讲评,每月进行汇总分析。统计结果:坠床0例、误吸2例、烫伤0例、脱管3例、被调包0例、早产儿呼吸暂停2例、院内感染0例。对两组病婴从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早产儿的呼吸暂停和被感染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除了“被掉包”项无统计学差别外,其余各项(坠床、误吸、烫伤、脱管、早产儿呼吸暂停、院内感染)差别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管理方法,观察组实施以护理骨干为质量控制成员的前瞻性风险管理,统计发生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以及早产儿呼吸暂停及时抢救的发生率。我们的管理方法如下:

1.风险因素分析:①新生儿监护室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儿的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以及早产儿的呼吸暂停等。②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新生儿由于生理解剖和免疫特点,本身对病原体普遍易感,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1].

2.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①科室根据新生儿的特点设计出预防新生儿坠床、误吸、烫伤、脱管、被调包、呼吸暂停、院内感染等的护理评估表,表中设计出低、中、高度危险的分数值。②科室设计出爱心形状的安全警示标识牌,上面刻有“预防坠床、预防误吸、预防烫伤、注意箱内温度、预防脱管、预防被调包、注意呼吸暂停、预防院内感染”等。③接诊护士接到新生儿时,根据新生儿情况用安全评估表进行评估,达到低、中、高度危险时,分别用蓝、粉、红色曲别针e在分级护理卡上,用于课题组成员和护士交接班时确认有危险的新生儿。④评估出了新生儿有哪项安全危险,就挂哪项安全警示标识牌于床尾、暖箱或辐射抢救台等醒目的位置,用于护士在工作中起到随时提醒的作用,让护士随时都能看到安全警示标识牌,心中时刻想着新生儿的生命安全。⑥建立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小组[2],成立以护理骨干兼课题组成员为核心的质量控制小组,及时发现风险苗头,成员4人,分别负责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文件书写、消毒隔离等工作质量,根据科室实际工作特点,制定详细考核内容、工作流程、疾病护理常规以及贵重仪器使用程序等,质量控制人员每周四、周五为质控日,把自己所管项目全部检查一遍,发现问题除通知本人外,还要登记在兜装的质量控制小本上,并定期质量控制和随时质量控制相结合,每个质量控制成员都是护士长抓好管理工作的一双眼。护士长每天检查护士和质量控制成员的工作,一个错误如果护士长查到了而质量控制成员没有查到,那么责任人和质量控制成员都要列入考核,但以责任人为重,护士长每周一例会上要对质量控制成员的质量控制内容进行分析,全员护士一起讨论分析出现差错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最后护士长综合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在日后工作中做质量追踪;对连续出现错误的项目或个人进行管理分析,从中找出改进措施。

本研究显示,通过对新生儿监护室实施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明显降低了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对新生儿监护室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加强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把经过评估后有某项风险的安全警示标识牌用细松紧带悬挂在新生儿床尾、暖箱或辐射抢救台的明显位置,让护士随时都能看见可能发生的危险提示,能及时杜绝和预防不安全因素,明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确保新生儿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3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室实行安全指引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至10月本科室收治的260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2008年2月至12月收治的320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以前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指引措施。比较实施管理措施前后两组新生儿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住院时间和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均p

【关键词】安全指引;新生儿;护理管理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1]。新生儿科存在急诊多,夜诊多,患儿病情复杂,变化快,技术标准要求高,患儿及家属无心理准备,承受能力差等特点。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新生儿护理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7年1月至10月与2008年2月至12月收治的新生儿580例,其中2007年1月至10月收治新生儿为对照组,共260例,年龄30min~25d,平均(61±20)d,孕周33~41周,平均(379±06)周,体重15~40kg,平均(32±19)kg,其中早产儿50例,高危儿120例,新生儿肺炎40例,其他50例。2008年1月至12月收治患儿设为观察组,共3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以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安全指引管理措施。培训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和讨论、模拟训练等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时间共3个月。培训内容:(1)树立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在科内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职责》、《护士职业道德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差错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相关制度。(2)加强护理风险监控,建立风险防范管理责任制(护士长、责任护士协同负责制),充分发挥全面质量控制作用,在加强护士风险意识的同时,护士长加强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的监控。(3)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医患沟通,教育护理人员在服务中严格依照"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增强责任意识,转变服务观念。(4)提升专业技能,制订疾病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做好分层次岗位培训与考核,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实施管理对策后,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和满意度情况。

13调查方法参考医院满意度问卷制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评价新生儿室环境、护士服务态度、护士操作技能水平3项(各100分)由患儿家属评价,总分在240分以上者为满意。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儿情况及满意度比较见表1。表1两组患儿情况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和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两组比较,均p

3讨论

31新生儿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1)医学基础理论和专科护理知识缺乏对现存的潜在的护理问题预防性不足造成的风险。突出表现在重病患儿入院时,由于病情严重,变化迅速,需要护士具有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果断的采取相应措施,密切配合医生抢救。(2)护理业务、专科技术水平低造成的风险。不同的专科护理具有不同特殊性。由于临床护士年资低、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甚至动作粗暴,就会产生技术风险。有关调查显示[3],护理缺陷发生率与发生缺陷人员的护龄和职称密切相关,护龄和职称越低者差错发生率越高。(3)缺乏沟通技巧与服务态度造成的风险。患儿患病家属多有急躁情绪,若此时护士缺乏耐心的解释或态度冷淡易引发纠纷。(4)医药费用负担沉重引发的风险。部分纠纷原因与医疗费用有关。有关调查显示[4],医疗费用已成为市民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某些家属为了减免医疗费用,也很容易对正常医疗工作无端挑剔,横加指责,导致医疗纠纷。(5)药物使用存在的风险。指各种途径的给药(包括输血和血液制品),患儿在使用药物时相对成人来说剂量小,配药准确度要求高,配药时存在一定风险。

32护理安全指引管理的效果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以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全指引在新生儿室护理管理中的积极效果,从安全指引识别评估处理以及管理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实践。通过建立健全护理安全指引管理制度,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管理,各级护理管理者能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和作风,从单纯的终末质量控制转为环节质量控制和反馈质量控制,主动查找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对策,变出事后简单处理为萌芽阶段的防微杜渐,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更具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5]。

4小结综上所述,通过重视和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其护理行为,同时也能够提升医疗安全指标,从而有利于构建更加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程红群,陈国良,蔡忠军,等.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9495.

2邱慧玉,陈绮萍.产房风险管理对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现代临产护理,2009,8(4):6567.

3张育萍,毛丽娟.产房常见的护理缺陷与防范措施.家庭护士,2008,9(6):25152516.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4

【关键词】产科护理;安全管理;防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当前阶段人们对于法律观念也逐渐得到强化。产科是医院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所护理的人群也较为特殊。孕妇在入院到分娩整个过程都需要有良好的护理参与,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发生护理风险和医疗问题,是临床上容易产生护理纠纷的科室[1]。因此,当前阶段有必要就产科护理安全及防范措施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减少纠纷问题的发生,提升护理质量。

1安全隐患分析

1.1护理人员方面

首先,产科当中存在着个别护士责任心差的问题,在工作中不能完全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2]。作为产科护士,尤其是助产护士,其工作的质量将直接的影响到两条生命和安危,因此一定要保证严格的操作,杜绝感染问题发生。由于护士人员缺少责任心无法严格的按照规章流程进行操作,因此及其容易造成新生儿问题和产妇问题,导致工作质量下降,这也是引起护患纠纷的主要因素。其次,产科当中的专业操作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出现母婴的以外伤害。产科的护理工作是比较专业的,对于技术性要求也比较高,尤其是助产护士的水平和技术将直接的绝对者是否会造成母婴伤害[3]。同时在婴儿性别核对、婴儿安全等方面包含穿脱衣服的不当都可能导致出现婴儿的感染和感冒等问题,这些都是产科当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安全隐患问题。此外,产科很多护士缺少法制观念。产科的病例当中包含了产程图、产程观察表和新生儿记录表等等几个部分,主要用于记录和观察产妇和新生儿的状态。如果护士责任心不强,在护理过程中不能仔细观察并记录相关的治疗和产程变化,导致记录的准确性丧失,那么记录就无法反应出真实的状况,从而容易引发产科护理纠纷问题。

1.2孕妇及其家属方面

孕产妇在妊娠过程中会出现激素的变化,导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孕产妇是及其容易出现情绪上的不稳定问题的,同时也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症,表现出精神失落和自责等现象[4]。这些不安全因素产科护理人员一定要加以重视。同时,孕产妇的家属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不遵医嘱行为,主要是在护理过程中不按照医院规定和通知擅自离院或者在孕妇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汇报等,从而导致出现不安全因素。

2安全管理及防范对策

2.1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要想真正的杜绝产科护理安全和纠纷问题,首先一定要重视起在制度上的缺陷问题。制定出安全管理标准制度,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建立相应的紧急预案措施等,以此来为产妇和婴儿的安全作出保障。同时,由于产科是一个高风险、纠纷率高的科室,因此作为护士一定要建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并且要绝对的尊重产妇及其家属,从而将各种问题的发生降低到最小范围,强化安全管理的质量。

2.2提升护士人员素质

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个人素质对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来说是影响最为深刻的。因此,在产科的安全管理当中一定要注意强化护士人员素质,保证护士能够将患者当做自己的家人一样,以微笑面对工作,并抱有绝对的热情[5]。同时要在工作中严格的遵守各项操作制度,保证能为产妇提供好的服务。

2.3加强法律意识

产科护理是一个动态服务过程,不仅需要产程观察,同时还需要进行产后母婴观察和护理工作,因此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保证能够如实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以便于在发生冲突以后参考应用,减少纠纷问题[6]。综上所述,产科护理是比较容易出现不安全问题的工作,需要从全面的角度进行安全管理和规范,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便于能降低安全问题发生概率,为产妇和新生儿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护理服务。通过护理管理措施的一系列推广,能够有效降低产科的护理安全问题,对于产科的护理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十分值得推广相关措施。

参考文献

[1]明振叶,屈晓英,田苓玮.护士在防范产科护理安全中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4(S2):77-79.

[2]王世影.产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3(13):112-116.

[3]王世影.加强产科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4(02):421-425.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5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可引起多器官损伤,严重危及人类身体健康。乙型肝炎孕妇是母婴垂直传播的高危人群,主要发生在与产后母婴的接触中,产程中含有HBV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者胎盘、脐带的损伤造成HBV病毒进入新生儿体内,造成新生儿感染[1]。母婴传播是造成乙肝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乙肝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阻断母婴传播,本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对乙肝分娩期患者的影响,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及2013年我院妇产科所收治的58例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住院患者,将2012年所收治的36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为27.5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2±0.6)周,乙肝病史6个月~15年,平均时间(6.1±1.7)年;将2013年实施循证护理后所收治的22例患者标为观察组,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为30.1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7.8±1.1)周,乙肝病史6个月~14年,平均时间(5.7±1.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及病史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产科常规护理,如护理人员在孕妇分娩过程中与患者沟通,消毒隔离。分娩后嘱其注意休息,使其了解潜伏期休息的重要性,家属监督。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建立循证小组,确定问题

由3位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护士长及2名助产士组成循证护理小组,每月定期对成员进行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小组成员根据经验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结合妊娠合并乙肝孕妇的病情,提出需要解决的主要护理问题:(1)分娩方式的选择及患者知情同意权;(2)分娩过程中母婴阻断问题;(3)产后新生儿母乳喂养问题;(4)产褥感染的防治问题。

1.2.2循证支持

借助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平台、知网数据库等数据库搜索各种相关的文献,按照提出的问题确定关键词,查阅有关文献。寻找关于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及产褥感染的防治措施,查找护理依据,寻找理论支持。

1.2.3循证护理的应用

(1)分娩方式的知情同意的护理循证支持:新生儿HBV感染率与产程时间密切相关,当产程时间超过15h时,新生儿HBV感染率明显增高[2]。阴道分娩会大大增加新生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多主张进行剖宫产,但是妊娠合并乙肝并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对乙肝病情严重的孕妇,经过24h有效治疗后迅速终止妊娠,由于孕妇及胎儿耐受力较差,过度体力消耗可加重乙肝病情,因此,分娩方式多选择剖宫产[3]。护理措施:孕妇入院后,护士对孕妇进行产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述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途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两种分娩方式的优点及缺点,根据患者综合身体素质选择最适宜的分娩方式,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2)分娩过程中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的护理循证支持: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宫内、分娩时和分娩后,目前多数认为分娩过程中(包括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HBV感染是围产期感染的主要途径,分娩过程中仅有少量污染血液进入胎儿身体就可造成胎儿感染。对乙肝产妇分娩出的新生儿24h内注射10μg乙肝疫苗,而且在出生后1、6月分别追加注射10μg乙肝疫苗,可使新生儿体内产生一定数量的抗-HBs,有效保护肝脏免受HBV攻击,免疫率高达75%[5],免疫时间越早,免疫率越高。在新生儿出生后6h及3~4周肌肉注射100UHBiG,免疫率可达95%。护理措施: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前进行心理疏导,分娩过程中进行体位护理、家属全程陪伴等方式保证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尽可能减少人工破膜、徒手转胎位、产钳助产等人工操作,将整个分娩时间控制在15h内[6]。无论分娩方式如何,胎儿娩出后立即吸尽呼吸道分泌物,擦拭身上血液,并及时进行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免疫。

(3)母乳喂养的护理循证支持:该类患者产后不建议进行母乳喂养,只有HBsag阳性的产妇可进行母乳喂养,其余产妇不主张母乳喂养。护理措施:对不宜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进行配方奶喂养,而且对产妇予以生麦芽水煎服7天左右,及时排空乳汁。母乳喂养者,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

(4)产褥感染的护理循证支持:分娩可破坏产妇生殖道的屏障功能,增加产褥感染的机会。护理措施:分娩时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保护阴道及生殖道完整。分娩后注意外阴清洁干燥,加强营养。

1.3评价指标及数据处理

比较两组患者产程时间、母乳喂养率及产褥发病率。采用SpSS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产程时间,母乳喂养率及产褥感染率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母乳喂养率及产褥感染率比较

3讨论

循证护理(eBn)是循证医学应用于护理领域中的体现,是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结果,可有效提高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护士综合素质,要求护理人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技能,将研究对象、研究方案、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判断和评价,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相对较为理想的护理实践方法。它要求护士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掌握借助数据库寻找相关文献找寻理论支持的技能,并将其与实践结合应用于患者护理管理中进而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6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成功率

QCC(英语:QualityControlCircle,中文译成"质量控制圈"或"品管圈")是同一工作单元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通过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手法,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业务的小组。niCU中患儿由于其特殊性,提高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成功率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同时也能降低患儿住院费用,保证治疗及护理的实施。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实施品管圈活动,新生儿科品管圈活动主题就是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经过5个月的时间取得良好效果[1-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科人员通过自愿报名方式组成品管圈小组,并选定圈长1名,圈员5名,活动主题为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活动时间为2013年3月~8月。

1.2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2013年3月15日~4月15日对提高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现状分析及原因分析,方法是每日进行登记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穿刺部位、留置针型号、穿刺所在地理位置,是否成功穿刺,穿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并自制查检表,查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存在问题,成功率是多少,用柏拉图排列主次顺序,见图图显示出穿刺技术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占穿刺成功率的56%,组织讨论,从护士、患儿、环境、管理、材料五大方面鱼骨图说明穿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原因,见图1。

1.3对策与实施

1.3.1加强护士操作技能培训,总结经验,避免生熟的技术和盲目的穿刺由于护理人员对QCC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了解甚少,在活动期间,护士不知如何下手,经过护士长和护理部全院的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全科护士进行QCC培训,活动过程中经过,大家根据QCC的步骤认真收集资料,登记,半月进行一次分析、讨论、反馈,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进行第一步的加强护士培训后,再次进行登记,算出成功率,进行对比。

1.3.2工作方法欠佳做好诱导解释工作,提高家属的信任感,搞好护患关系,使之积极配合,针对护士的责任心不强,缺乏耐心等,全科护士进行培训,提高各自服务态度,健康教育的能力。.

1.3.3病房环境影响穿刺针对客观的因素,圈长提出要求,改善穿刺环境,如购买辐射复温台,增加电灯数量。

1.3.4监测与评价是提高QCC的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监测与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实施QCC过程中存在的问题。7~8月,进行实施后的登记、记录。圈长进行评价和登记,做出柏拉图进行对比,效果确认。

2结果

经过6个月的QCC资料的收集、分析、反馈、整改,解决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的难题。护理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增强护士爱心、同情心和责任感。与改进前的失败率19.88%到现在的11.69%(目标值是11.13%)。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减少患儿的痛苦,护士的工作量,同时也能降低患儿住院费用。本课题经过QCC圈员的不断探索,pDCa的循环,形成标准化的步骤,使护理工作标准化、规范性,护理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3讨论

3.1QCC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改善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转变了过去工作中由"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被动思想,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协作性。通过品管圈大家不再是以护士长为首,在这里大家都是主人,自己拥有主动权、参与权、管理权。全员积极改进、运用头脑风暴法,大家积极参加、发表意见、思考,不仅解决了存在的问题,还提高了大家的协作性。

3.2通过品管圈提高了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应用通过第一次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增长了电脑方面知识,而且改善了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善了静脉留置针对新生儿的应用,提高成功率,使新生儿这个特殊的群体,减轻了痛苦,降低了患儿的住院费用。品管圈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林莉莉,郑佳音.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理病历完整性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0,9(7);624-626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7

关键词:新生儿科;院内感染;原因分析;策略研究

    新生儿科是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内容是扩展产科业务范围、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等方面。由于新生儿特有的生理特征,身体素质较低,容易感染疾病,因此不可避免的成为院感的高危人群,在对其进行护理时,医疗安全问题也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通过对新生儿住院发生感染的整个过程进行探讨找出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从中得出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措施和依据。

1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1]

1.1 新生儿自身的特殊生理结构:新生儿的免疫系统未发育成熟,免疫力较低,白细胞较少。一旦被病菌感染,体内的白细胞会急剧下降,从而导致身体没有足够的防御能力来抵抗病菌感染,从而引起感染。

1.2 新生儿科室的特殊性[2]

1.2.1新生儿病房布局条件较差:国内新生儿科病房的特点是病房少、患儿多、病区小等,而且新生儿的治疗和护理一般没有分离出来,都聚集在一起,这非常容易造成新生儿的院内感染。同时院内病房隔离条件较差,使病房内不同疾病的患儿接触机会较多,容易产生疾病上的交叉感染。根据医院规定,新生儿的床位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0cm,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每张床位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但是这些规定目前国内还不能达到。

1.2.2新生儿的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在国际规定中,每个患儿应配有2~3个护士进行护理,但目前国内1个护士要同时对2个患儿进行护理。还远远未达到国际的标准。特别是新生儿监护病房内护士的护理素质上更加明显,由于护理人员的不足,经常存在调用其他科室的护士来暂时顶替补充新生儿监护病房内护士的情况,这导致新生儿监护病房内护士的专业素质更不能达到标准要求。

1.3 进行治疗的存在的问题:①抢救危重患儿生命经常采用的坏死有创气管通气,这容易导致患儿出现气管损伤、胃部损伤等现象;②新生儿室护士、医护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治疗和护理要不断地接触到患儿的身体,使医护人员身上带有的病菌通过手或其他的物品传播到患儿身上,引起患儿的院内感染;③医生在对新生儿进行抗生素治疗时,由于患儿本身的生理特点,医生无法准确进行抗生素种类和量的施用。因此容易造成患儿体内的菌群平衡受到破坏,易发生感染。

2应对新生儿感染的预防及发生时采取的策略[3]

2.1 预防新生儿科室院感的措施

2.1.1提高新生儿免疫力:新生儿的免疫力与其营养状况、喂养种类有关,家长可以据此对患儿进行合理的营养搭配,进行母乳喂养,提高患儿的体质和免疫力,同时对患儿进行预防接种预防病菌感染,经常对新生儿进行按摩,促进其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促进身体成长,提高免疫力。同时还要注意室内空气的流通。

2.1.2领导阶层要提高新生儿管理意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领导阶层要进行定期和随机的检查,同时与工作人员经常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对新生儿的医护人员要进行院感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同时发现可疑的病例时要及时进行检验,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进行新生儿病房布置时要按照要求进行,床位不宜过多。在配置病房医护人员时要配置充足,提高其专业素质。每年要对这些医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一旦发现有传染病携带者,应立刻调离新生儿科。

2.1.3使用抗生素要正确:长期使用抗生素易使体内菌群紊乱,造成患儿体内的菌群替代,已受到感染。医生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范围及禁忌条件,并结合新生儿用药特点,积极发现其原发病,尽量减少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2.2 新生儿科室院感发生时的措施:①先将患儿隔离开,然后根据患儿的病情程度按情况不同分别进行治疗,建立专门的医疗小组,避免隔离期的来访,积极寻找传染源,做好防护措施,防止再次感染的产生;②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之前要正确给自己消毒,培养洗手的习惯及意识,切断感染传播。对于那些需要密切接触传染源者的人员建议采用一次性手套操作,同时对病房和室内的相关用品进行彻底消毒,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

2.3 新生儿科室院内感染治疗结束后的措施:①对产生的新生儿院内感染事件进行教训总结,并向卫生部门提交有关报告。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的院内感染防护及治疗手段。在发生感染时,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其中要包括医院采取的防护及救治措施,不隐藏其中的原因,同时还要对本次事件进行总结,为以后院内感染方面的事件处理和制定相关院内感染的发挥提供了经验;②要对院内感染进行教育和宣传。在发生院内感染事件的时候要及时找出其产生的元以内,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并且利用这样的机会向全院人员进行这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同时医院要定期的向院内医护人员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加医护人员防范院内感染的责任心,提高职业道德,对其薄弱知识进行有针对的解决。

3参考文献

[1]甘和平,仇 伟,林建海,等.上海市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与对策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23.

[2]李爱仙.基层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探视管理对策[J].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5,6(4):285.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8

【关键词】先兆流产;心理;护理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94-02

先兆流产的临床表现有:妊娠期出现腹部下坠感、轻微腹痛并伴有阴道流血。这对于期待新生儿降临的孕妇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比喜悦的事。但是先兆流产这一常见妇科病,因为有可能使孕妇痛失胎儿,所以给患病孕妇的心理造成特别大的压力,甚至为家庭生活蒙上阴影。一旦发生这种状况,孕妇情绪紧张在所难免。经过临床研究,几乎每个先兆流产孕妇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如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烦躁忧郁、羞怯、胆怯等。因此,为防止先兆流产发展成难娩流产,在传统专科药物护理的同时结合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分析几种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措施。

1紧张恐惧患者的心理护理

据临床统计,80%的孕妇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多见于婚后多年不孕者或新婚初次怀孕者。尤其是多年不孕者对胎儿的重视程度更高,一旦出现阴道流血或轻微腹痛等先兆流产的症状,就会恐慌不已。担心胎儿保不住,或保住之后不健康。越是紧张恐惧,先兆流产症状就越会加重,非常不利于治疗。

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安抚孕妇的情绪,和孕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孕妇信任医护人员。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讲解正确的孕期保健知识,引导孕妇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状况,从而调整心理状态。并举例说明发生先兆流产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加上现在医疗水平先进,在孕期就可以检查出胎儿是否健康,通过这样耐心的心理护理,患者基本上可以打消疑虑,安心保胎,以愉悦的心情等待宝宝的降临。

2烦躁忧郁患者的心理护理

有一部分先兆流产孕妇存在着烦躁、忧郁的心理状态。所占比例大约是30-40%。一方面,有的孕妇在孕期会出现轻度的忧郁症,如过分担心胎儿健康、担心丈夫出轨等。对于本身就患有忧郁症的孕妇来说,先兆流产不但对她们造成身体上的危害,心理上的折磨可能会更大;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因夫家几代单传,对孩子的性别看得过重,压力过大;或者有一部分患者,丈夫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在身边。有的因为夫妻感情问题,担心失去孩子就会失去丈夫的爱。这些情况本身就让她们很抑郁,一旦出现先兆流产症状,她们的情绪就更容易烦躁。有的孕妇会失声痛哭,甚至情绪失控。

面对这样的孕妇,必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她们大多都有心结,本身就有着情绪上的负面问题,医护人员对孕妇实施心理疏导时,应站在她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孕妇吐露心声,找到症结所在,尽量帮患者解决问题。孕妇在倾诉过心事之后,负面情绪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同时向患者讲解,保持愉快的心情对胎儿是多么的重要,外界的一切问题都不要看得太重,孕育一个健康的胎儿才是最重要的。有问题可以解决,但胎儿出了问题,才是追悔莫及的事。有些事情其实很简单,只是孕妇自己太敏感而已。这样的心理疏导,能一步一步解除她们的烦躁心理,为继续妊娠提供了保证。

3悲观失望患者的心理护理

情绪悲观失望的患者,往往都有着习惯性流产史,一些高龄孕妇也容易有这样的情绪。尤其是有习惯性流产史的患者,以往的经历让她们对怀孕缺乏自信。再次怀孕时就越发小心翼翼,有的甚至终日卧床休息,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先兆流产,患者的心理压力大增,悲观、失望、沮丧的心理会让她们更加没有信心,这会大大降低治疗的效率。这种情况下,帮助孕妇树立信心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可以选取发生先兆流产,通过治疗后继续妊娠,最后顺利分娩的案例给孕妇讲解;尽量给她们布置一个温馨的环境,给孕妇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鼓励她们多和医护人员或病友们聊天,把自己的沮丧情绪发泄出来;这时的医护人员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春风沐浴般安抚孕妇脆弱的心灵,帮她们走出以往生育失败的阴影,树立新的自信。

4羞怯、胆怯患者的心理护理

存在羞怯、胆怯心理的孕妇所占比例最小,并且多见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孕妇或来自农村的孕妇。很多孕妇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面对医生的询问时觉得难为情,尤其是因性生活不当引起的先兆流产,患者更是羞于实话实说,有的隐瞒实情,给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有的孕妇因为难为情甚至不愿就医,延误了病情,后果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尊重患者,抱着尊重的态度去询问病情,会让孕妇放松心情,医护人员要语调亲切,用委婉的话语去询问患者,语言要掌握好分寸。如果冰冷生硬会让孕妇更不愿配合。在就医环境上也可以做一些文章,向患者讲解孕期注意事项,宣传优生优育知识,也可以给孕妇看看相关的录像,如生育视频等等,告诉孕妇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好害怕和害羞的。从根本上解决她们的羞怯心理,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

5几种负面心理并存患者的心理护理

以上几点,是先兆流产孕妇中比较典型的心理状况,但每个人情况不同,有的孕妇除了恐惧心理,还存在悲观失望心理;有的孕妇可能同时存在三种负面心理因素。这对医护人员如何采取心理护理措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果孕妇几种负面心理并存,那可能就要考虑到环境、态度、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尊重理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分析孕妇的心理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

另外,心理护理要注重针对性,仔细分析、了解先兆流产孕妇的心理,才会有目的地实施护理措施。而且要以关心孕妇为出发点,在患者治愈后,也叮嘱她们定期复查、节制性生活、保持愉快心情。

总之,先兆流产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病理性因素外,精神因素所占比例亦是不小。焦虑、恐惧、失望、烦躁等负面情绪都能加重病情。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患者来说意义重大。先兆流产孕妇在接受专科治疗的同时,再施以正确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9

【关键词】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新生儿室收治的多是病情较重的新生儿,包括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等。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常因使用保暖箱、反复吸痰或机械通气等,由于他们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之侵入性操作多,大大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因此,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国内有的医院报道甚至高达16.1%[1]。因此,降低医院感染、加强感染管理已成为儿科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就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1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1.1环境因素:基层医院儿科病房布局、流程不合理,人流、物流未分开,无医护、患儿和家属及医疗废物专用通道;入口处无洗手池和更衣室,无隔离室、配奶室、治疗室等,配液等操作均在普通治疗室内完成后直接拿入新生儿室。增加病床,使床间距和每张床的占地面积减少,拥挤的空间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医院感染率也随之增加。尤其在儿科病房中,母婴同室及新生儿室流动人员过多,并且患儿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患儿由家属陪护,未限制和固定陪伴,增加交叉感染机会[2]。过多的探视者使单位空间内空气流通差,患者之间、家属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频繁的交往,环境拥挤导致空气含菌量提高,造成环境和空气污染,从而增加了病原传播的机会。另外,长期空调开放,空气不流通,洁净度达不到ⅱ类环境的要求。这些都导致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1.2医源性因素:工作人员对医院内感染重视不够,手卫生规范执行不到位,洗手依从性低,医护人员常以忙为由不洗手或不消毒手,且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尤以医师为甚。据报道,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50%,内科医师最低[3]。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均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1.3侵入性操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侵入性操作越来越多,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胃管、静脉置管、脑脊液转流术、呼吸机的使用等都可延长患者的生命,新生儿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机会大大增加。然而,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再次夺走患者的生命,侵入性监测仪器和支持仪器都是造成医院感染的直接因素。有调查显示,血流感染是icu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且和医疗操作直接相关,感染率不因住院时间长短、医院的床位数以及季节不同而变化[4]。

       1.4不合理用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各医院儿科尤其是住院新生儿中相当普遍。因年龄小,免疫功能低下等相关因素存在,临床医师对住院新生儿几乎全部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感染。在许多情况下,医师仅凭经验和习惯应用抗生素,忽略了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病原学检查,并且较多地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又由于对抗生素认识上的偏差和缺乏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不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在预防用药时,为增加“保险因素”而使用广谱的“高级”抗生素,使患者机体正常菌群紊乱,出现继发感染、细菌耐药性增加。国内一儿科病区的调查显示,在非感染性疾病占全部患儿42.22%的情况下,抗生素使用率为100%,2种以上抗生素联用率达92.22%[5]。

       1.5新生儿自身易感因素:新生儿本身各系统发育未成熟,生活能力弱,抵抗力低,特别是难产儿、胎膜早破的新生儿存在内在感染因素,易发生医院感染,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甚至威胁生命,对生存质量和预后有直接影响,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6]。常见的因素有如下几点:(1)免疫功能低下:新生儿本身的免疫缺陷[7],表现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和特异性免疫反应不活跃。新生儿存在减少的粒细胞池,更少的循环中性粒细胞,降低的中心粒细胞趋化性、降低的对内皮的粘附性和吞噬能力及受损害的调理素的作用[8、9]。(2)随着对高危儿医疗和护理的重视,早产儿、小于胎龄儿、低体重儿等的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3)肠外营养[10]、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等介入性诊断治疗,都可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2控制措施

       2.1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新生儿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制定并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制订各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加强监控,及早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医院要针对医院感染措施落实情况,设有一定的奖惩制度,要与各部门的考核挂钩。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对新生儿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了解消毒剂的性质、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准确掌握消毒剂配比浓度、使用方法,对人员进行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提高医护人员对预防感染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消毒工作监督的力度,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及时发现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要经常巡视重点科室(如icu、新生儿室),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2.2预防医患之间的感染:工作人员要求限制入室人员,进入新生儿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更鞋、戴帽子、口罩。如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皮肤病等,须暂停工作,治愈后方可上岗。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工作人员上班不准戴戒指、手链等饰品,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或接触每一个新生儿前后均应认真实施卫生洗手,采用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并用消毒小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双手,可有效地切断医源性交叉感染,防止医护人员手成为传播医院感染的媒介[11]。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率,据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提高洗手率使医院感染率从20.0%降至12.40%[12]。

       2.3加强病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新生儿病房环境,新生儿病房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环境清洁、通风良好;新生儿病房入口处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和更衣,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应戴口罩[13]。病房内要保证足够的床间距以及周围环境的通风清洁,有条件者使用层流病房。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当室内温度过低时,空气过于干燥,空气中的尘埃、悬浮离子增多,而湿度过高则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14]。因此,应坚持对地面、物表、空气的消毒,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确保新生儿室环境符合国家ⅱ类环境标准。 

       2.4侵入性操作的控制与管理: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尽可能减少侵入性的诊疗操作。必需操作时应按照规范进行,动作轻柔,减少黏膜损伤,同时加强气管插管、胃管等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应用无创通气技术,缩短各种管道留置时间,减少感染机会。

       2.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合理用药原则,院感科参与管理,每月对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不合理使用进行通报;医务科每月对使用情况进行考评。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5、16]。新生儿抗生素应选用致病菌作用强、药物到达感染部位浓度高而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的药物[17]。对于联合使用抗生素者必须有严格的指征,应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减少药量,以减少不良反应,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为防止医院院内耐药菌株的流行,推行限制性使用抗生素的要求。

       2.6加强患儿自身因素管理:早产儿是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待产孕妇应当严格检查,对于可能导致早产的因素进行积极的预防。一旦早产儿发生应当进行更积极的支持疗法和严格的隔离消毒处理。加强防止自身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按医嘱静脉及早使用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和提高新生儿抵抗力,提高重症患儿及早产儿免疫力。防止新生儿间的交叉感染,一旦新生儿发生了感染或怀疑感染时,应及时将其转入隔离病室进行隔离,实施分组护理。做好床间隔离,新生儿室每床占地面积大于3m2,床间距不小于1m。

综上所述,新生儿医院感染是多因素所致,医护人员、患儿本身以及患儿亲属都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原因。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一方面要有严格的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另一方面,各层级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预防感染意识。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避免易感因素,尽可能不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医护人员主导下的医院、患儿以及家属联合预防策略可以较好的控制院内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死亡,对预防及治疗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重视。参考文献

[1]杨菊香,李少莲,刘连生,等.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内感染学杂志,2003,13(7):634.

[2]周玉莲,董兆华,邢惠芝,等.探视者对新生儿病房污染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5):349-350.

[3]谢婉花,何通杰.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27-28. 

[4]王宁玲,刘红军,李春,等.儿科血液病患儿医院血流感染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1):23-35.

[5]潘莉敏.小儿院内感染90例临床分析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0):669-670.

[6]耿秀娟,张金华.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对策.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2). 

[7]lewisdb,wilsoncb.developmentalimmunologyandtheroleofhostdefensesinneonatalsusceptibilitytoinfection.in:remingtonjs,kleinjo,eds.infectiousdiseasesofthefetusandnewbornin-fant[m].philadelphia,pa:wbsaunders,2001:25~38.

[8]kallmanj.impairedphagocytosisandopsonisationtowardsgroupbstreptococciinpretermneonates[j].archdischildfetalneo-nata,l1998,78(1):46.

[9]maddennp.surgery,sepsis,andnonspecificimmunefunctioninneonates[j].jpediatrsurg,1989,24(5):562.

[10]徐焱,李文华,王丹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26-1228. 

[11]李玉妹.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736-737. 

[12]庞冬,郑修霞,王宜芝,等.北京市30所三甲医院外科手消毒剂使用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292-294.

[13]钟秀玲,郭荑.医院感染管理与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4-87.

[14]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14-117. 

[15]任南,吴安华,冯丽,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1048-1050.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10

一组侵犯儿童权益的案件——

家庭暴力:10岁的婷婷自幼父母离异,父亲再婚,生母患有精神疾病。婷婷被父亲送到亲戚家抚养,6岁时回到父亲身边生活。其父和继母一直以来对婷婷的生活漠不关心,9岁才让她上学,半年后又让她辍学,还经常打骂她。2011年6月的一天,大姑来看望婷婷时,发现她脸上、脖子上、身体上多处伤痕,甚至腿上被父亲打伤溃烂,于是立即将婷婷送到医院治疗并报案,后经司法鉴定为轻微伤甲级,因虐待案件未造成重伤、死亡后果的属于刑事自诉案件,公安机关未予立案侦查。经过40多天的住院治疗,婷婷终于出院,可当天晚上再次遭到继母的殴打。

乞讨: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发了一张街头一对乞讨母子的照片。记者按照网友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乞讨的小女孩,并在当地公安民警的帮助下核实了乞讨女孩的身份:女孩名叫小凤(化名),平时由母亲带领乞讨。小凤的父亲几年前不幸因车祸身亡,母亲也疾病缠身,曾两次做手术开刀,因无法下地干活,只好带着她和弟弟出来乞讨。

流浪:10岁男孩小康(化名)的父母双双坐牢,小康甚至连个户口都没有。无依无靠的小康被一名陌生男子从老家拐到很远的地方,后来幸运逃脱并报警。警方将他送到了救助站。在救助站的帮助下,几经辗转,终于联系上了小康的二舅,暂时寄养在他家。

……

实践中,类似严重侵犯儿童权益的案件还有很多很多,全国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尽快制定儿童福利法来规范各部门工作,政府要对这些家庭功能失效的孩子给予救助,司法机关要加大司法干预的力度。

笔者针对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佟主任——

笔者:佟主任,你好!请问你为何积极呼吁制定“儿童福利法”这样一部法律?

佟丽华:先要说明的是,这里儿童的概念指的是不满18周岁,与目前未成年人的概念是一致的,依据是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该公约指的儿童就是不满18周岁。呼吁制定这样的专门法律,主要是有这样几个理由:

我每天都接触大量有关儿童的案件,如操纵儿童乞讨现象屡禁不止,流浪儿童被救助后仍然反复流浪,有些儿童因为缺乏医疗保障而被遗弃或被害死,有些孩子被父母长期严重虐待后致残、致死,之前却得不到有效干预,有些孩子虽然名义上有父母却事实上无人抚养等。

孩子的问题与成年人不同。成年人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而孩子需要来自父母和国家的帮助,当孩子的父母不能承担责任时,政府必须承担责任。“儿童福利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的具体职责和衔接制度。目前提到儿童福利,人们总会想到民政部门,然而单纯依靠民政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司法机关的配合,以及民间人士和组织的参与。

目前在儿童福利问题上,我国的立法比较缺乏,主要是民政部颁布的一些规章和政策,立法层级低、约束力差。制定“儿童福利法”,才能形成比较全面的儿童(未成年人)立法体系。

笔者:儿童福利法将包括哪些内容呢?

佟丽华:在具体制度内容设计上,我建议至少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

一是明确儿童福利管理机构,改变目前机构分散、职能分割的局面,为儿童福利程序和措施的落实提供组织基础;二是明确儿童福利案件处理程序,对儿童福利措施的实施主体、处理流程、处理机制以及措施内容予以明确、统一的规定,这既有利于解决可操作性问题,也使机构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流程;三是明确政府提供监护支持、指导和帮助措施,儿童需要依靠家庭养育,但是,不能只依靠家庭养育,政府一定要对家庭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措施;四是确立儿童医疗保障制度,之所以将医疗保障从普通的支持、帮助措施中单列出来,是目前因缺乏医保引发的问题很多,而这又涉及到孩子的生存权保障;五是明确儿童福利安置措施,要根据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对那些失去家庭,或者父母不称职的孩子予以妥善安置;六是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儿童福利的途径,这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也是国际经验的总结。

笔者:如果儿童福利法顺利实施后,能解决或保障哪些问题?

佟丽华:建立儿童福利制度,可以对家庭监护给予帮助和支持,增强家庭的监护功能,从而降低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还可以对家庭不能提供有效监护的未成年人提供相应的救助和保护措施,为及时的行政干预和有效的司法干预提供制度配合和保障。

另外,针对父母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滥用监护职责,对未成年人施暴、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案件,可以通过监护监督制度和强制报告制度,对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权利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建议社区设立监督、投诉平台,对未成年人权利可能受到侵害的高风险家庭进行筛查和帮助,跟踪受暴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权利状况,配合行政干预和司法干预,支持未成年人提起临时保护措施和中止、撤销监护人资格的申请。

建立儿童福利制度,可以对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提供临时监护。对因遭受家庭暴力而继续留在家庭中不安全的未成年人,国家应当为他们提供临时监护,对遭受父母虐待、殴打的孩子进行临时安置后,由民政部门或其设立的救助庇护机构担任临时监护人,对其承担临时监护职责,避免未成年人的监护和照顾出现空白。临时监护人制度是一种过渡和临时性质的安置制度,目的是在确定最终的安置措施之前,确保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得到适当的照顾。

儿童福利制度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完善撤销监护人资格后的国家监护制度,从而强化对家庭监护的有效司法干预。如果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被法院撤消监护人资格,没有合适亲属担任监护人的,建议由民政部门或儿童福利机构担任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国家监护,采取儿童福利机构抚养、家庭寄养等方式对其进行长期安置。

笔者:那么,目前国外是否有建立儿童福利制度的国家?

佟丽华: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曾对美国、澳大利亚、挪威、瑞典等国的儿童福利制度进行研究,这些国家都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

例如,2004年我考察了美国纽约市的一家儿童救助中心。该中心是为处于危险或困境中的儿童提供短期服务、临时救助的机构,隶属于纽约儿童服务局。整个中心的建设、布置非常富有人性化,每层都有单独的娱乐房间,室内有各种玩具。一般由警察或社工将需要救助的儿童带到这里,在接受完安全检查、拍照登记、医疗检查、洗澡等程序后,便安排他们吃饭、住宿、娱乐、学习等。根据需要,还会为一些儿童提供单独的心理服务。

目前,我国民政部在儿童福利和救助方面的力量过于分散,很难形成合力,至少应建立独立的儿童福利局。

一个国家儿童福利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热切期盼国家尽快制定《儿童福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