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产养殖的趋势十篇水产养殖的趋势十篇

水产养殖的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38

水产养殖的趋势篇1

1水产养殖业发展创新性趋势

创新性养殖模式:低密度、高效益。目前来说,养殖的高密度、低收益往往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高密度的养殖作业中,鱼病虫害的发病率往往较高,收获的鱼类身体内往往残留有大量的农药等化学残留物,水质也会因此恶化。在今后的水产养殖中,必然会在低密度的养殖环境中进行自然养殖,尽量避免农药的使用及污染。创新性养殖方法:立体型、复合型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的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养殖,会慢慢趋向于复合型和立体型养殖模式。创新性思想:改变养殖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改变营销策略。从业人员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性、单纯性的养殖作业,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养殖人员的养殖方向将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做到将生产重心转变到水产营销上来。创新养殖资本:养殖业的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的。在国内水产养殖渐成规模的今天,应当紧抓机遇,创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走健康、环保的水产养殖路线,例如号召水产养殖低脂肪、高蛋白、高营养等特色养殖,真正做到特色养殖,提高养殖资本。创新性养殖品种:我国养殖业逐渐发展的今天,多品种的区域养殖将逐渐偏向于独一品种的特色化养殖,单一的养殖品种更加有利于形成强势品种,加强养殖业的地域独特性,拉大与周边养殖业的差异,在激烈的养殖产业竞争中加大自己的养殖优势和竞争力。

2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建设性意见

2.1继续深化养殖结构改革养殖结构的改变应当从养殖属性和养殖方向来进行更新改革。例如沿海地域的滩涂养殖比较普遍,但也有必要尝试工厂化作业养殖或者深海养殖,将养殖空间最大化扩张。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前满足于温饱,而现在观光旅游已然较为常见,所以养殖业可以向观光类、休闲类方向发展,利用养殖业天然的地域优势来吸引消费,带动地域化养殖业的发展,继而带动该地域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2.2加大养殖品种优化在养育品种上,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选一种稳定性较强的鱼种,类似于草鱼、鲈鱼、大白鱼等需求量较大的淡水鱼类就可以大规模养殖,另外也可以引进其他有优势的鱼种进行实验性养殖,例如一些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种在市场上就颇受欢迎。需要注意的是,养殖珍稀或者外地鱼种过程中必须有相关技术专家的监督和指导,尽量避免因鱼种养殖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3不断提升养殖区域优势在水产养殖业中,往往地域化较普遍,在这个基础上引进政府的参与,建设区域性的养殖培育基地,最大化利用地方政府的牵头作用。地方政府需要尽量调动水产养殖业的群众参与性和企业合作性,建立公众的技术小组,真正带动该地域的水产养殖业共同发展,从而提高该地区水产养殖业的整体优势。

2.4保证养殖品种的质量安全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然而市场竞争和挑战也是相应增大的,对于水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以前的高产量、低质量的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化市场的需求。所以渔业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养殖业能否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这种发展需求之下,首先考虑养殖的标准化操作,监理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养殖操作流程,摒弃旧有的人工化、经验化养殖,其次考虑引进先进的质量监测系统和模式,为水产品提供更加完整的质量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也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更加严格和规范的管理系统,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从主观上杜绝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水产养殖的趋势篇2

关键词生态养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喜欢瘦肉率高、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的猪肉,同时又要求猪肉色泽好、嫩度高、、风味鲜美。因此,传统的工厂化养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猪肉产品质量的需求,养殖场需要改变养殖方式,生产高品质的猪肉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生态养猪是在人们意识到工厂化养猪存在疫病、药物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后,为有效提高猪肉品质、节约资源和降低环境污染而采取的生产方式。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1]。生态养猪是遵循和利用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形成的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有利于猪健康生长的一种养殖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为生猪提供良好舒适的生态环境,还会最大限度限制其在生态环境中排放的废物污染,以此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2-3]。生态养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养殖过程中的环境卫生、疾病防治、科学喂养,还涉及到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污染的控制等[4]。是采取生态养殖方式生产的、饲喂有机饲料、不在生猪的生长育肥阶段使用抗生素的商品猪[2]。

1生态养猪特点

1)保护生态环境。工厂化养猪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粪污,按照传统方法不能及时处理,将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未经处理的粪污将会促使疫病的发生,影响猪群健康,降低产品品质。生态养猪可以采用科学技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常见的处理技术是沼气工程处理技术,可以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等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发酵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照明、供暖,沼渣处理后可用作肥料。这种养殖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猪粪便处理难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变废为宝,实现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地节约资源。2)改善猪肉品质。一些工厂化养猪企业为了提高猪的瘦肉率、缩短生长周期、增加猪肉的产出,通常在饲料中添加铜、锌等金属元素或者抗生素等药物,这样虽然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猪肉品质,导致猪肉口感不佳,甚至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生态养猪严格控制饲料质量安全,选用的饲料必须符合《饲料卫生标准》要求。饲料中的砷、铅、氟、霉菌毒素、铬、汞、镉、亚硝酸盐及细菌总数等不得超标。饲料添加剂的使用符合《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规定,确保生态养猪的质量安全[5],从而提高猪肉的口感,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3)提高经济效益。相对于工厂化养猪生产的猪肉产品来说,生态养猪的猪肉产品具有瘦肉率高、脂肪含量低、色泽好、风味鲜美等优点,产品价格虽然相对较高,但是仍然受到消费者青睐。此外,随着《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严格执行,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考虑,生态养猪更符合生猪养殖发展趋势。因此,生态养猪一方面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有利于促进我国猪肉产品出口;另一方面,由于价格较高,能够有效地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生态养猪具有上述优势,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由于现代生态养殖规模加大,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问题,主要表现为:①生猪活动对于饲养环境中植被破坏性较大,失去植被的活动区排泄物难以实现生物消化;②生态养猪规模大,生猪排泄物较多,不能完全被周边农作物消纳,将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2生态养猪技术分析

1)水源安全,地势高燥。为保证有良好的生产环境,生态养猪基地选址首先要考虑水源安全,其次是地势高燥。养殖用水要清洁卫生。在选择水源时,应该避开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挑选生态环境较好、水质无污染的水源,保证用水清洁卫生。这是生态养猪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猪群健康养殖的基础条件。由于一般的饮用水缺乏某些营养元素,在供水的时候,可在水中添加适量食盐以及维生素,一方面可以为猪的生长发育提供均衡的营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猪的抵抗力[6]。养殖基地地势要高燥。养殖基地一定要选择在环境较开阔、通风条件较好、地势高燥的地方。养殖基地圈舍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能够有效地阻止疾病传播。圈舍应设置侧窗、天窗、地窗,尽可能使用侧窗进行通风换气,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猪圈内安装风扇,加强圈舍内气体交换,保障猪群健康,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2)饲喂有机饲料。有机饲料是指由有机生产体系采用有机饲料原料按照有机饲料相关标准进行加工生产而得的饲料产品,有机产品在制作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药物、促生长剂或者其他的一些化学合成的添加剂,除此之外,有机产品里还不能使用任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取得的产品以及物质。生态养猪饲喂有机饲料,能够有效地减少药物残留,保障肉品质量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养殖基地可以考虑通过在有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提高猪的健康水平,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少疫病发生。3)保持猪舍环境清洁卫生。在养殖过程中,要为猪群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首先,要保持猪圈干燥,可以采用一些有机材料铺设在地底,防止地面渗水和返潮。其次,要定期打扫猪圈,对猪圈进行清洗消毒,减少病原菌的滋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保证放养区的安全,严格杜绝有毒有害物质。4)加强日常观察,减少疫病发生。在生产过程中,要重视猪群疫病预防工作。养殖基地饲养管理人员平时应保持饲养环境干净卫生,每天还要观察猪群的采食和饮水状况、精神状态、呼吸状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请兽医诊断,以免延误病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3生态养猪技术发展趋势

1)运用现代化设备监督猪群的日常状况。生态养猪基地逐渐采用现代化设备监督猪群的日常状况,如采用现代化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观察猪群的精神状况。此外,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数据库,一方面通过观察猪群的日常生活状态,随时对猪群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可以记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以便出现突发状况时,有案可查,能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2)立体养殖方式。目前,生态养猪正向立体养殖方向发展。立体养殖是指在有限的空间内,一方面通过优化养殖类别,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养殖密度、合理利用资源,进而提高养殖效率、增加产出。如鸡-猪-沼气-有机肥生产模式,即使用有机饲料养鸡,养鸡产生的鸡粪经过处理后喂猪,猪粪、污水等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渣处理后可作为肥料用于蔬菜大棚生产。立体养殖模式可以通过合理优化养殖过程中的生物链结构,从而提高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7]。

4小结

生态养猪的发展要重视养殖技术理念的转变,一要养殖基地环境条件好,水源清洁卫生,地势高燥;二要饲喂有机饲料;三要保持猪舍环境清洁卫生;四要加强日常观察,减少疫病发生。只有当这些基础工作做到位,才能大规模地进行生猪生态养殖。

参考文献

[1]戚守登.如何做好规模化生态散养猪生产[J].猪业科学,2016,33(3):92-94.

[2]李林.生态猪养殖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当代畜牧,2015(8):13-14.

[3]张学涛.生态猪养殖策略探析[J].养猪,2016(3):90-91.

[4]郜冬雪.浅析生态养殖发展趋势[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9):98.

[5]张玉纯.生态养猪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2(6):82.

[6]孙宗志.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探讨[J].南方农业,2016,10(7):75-76.

水产养殖的趋势篇3

关键词:内蒙古;肉羊养殖;成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3

一、内蒙古肉羊产业的现状

内蒙古肉羊养殖规模及肉羊产量均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内蒙古近1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2005年内蒙古羊肉产量为72.43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31.57%,占全国羊肉产量的20.69%。2007年内蒙古羊肉产量为80.82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39.42%,超过了一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猪肉的产量,羊肉成为了内蒙古生产的第一大肉类。2014年内蒙古羊肉产量达到93.33万吨,占内蒙古肉类总产量达36.99%,占全国羊肉总产量的21.8%。

二、内蒙古肉羊养殖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内涵有所不同,在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过程中,采用制造成本,即将发生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本文中的农产品成本核算则采用的是将发生的全部费用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这一概念。

肉羊养殖的成本包括肉羊养殖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其中,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物质服务费用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生产资料的费用、购买的各种服务支出以及与生产相关的其他物质服务支出,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直接费用包括与肉羊养殖直接相关的费用,如幼畜购进费、饲料饲盐费、饲草费、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等,间接费用是指与肉羊养殖没有直接关系的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草场建设费、管理费保险费等。人工费用指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的劳动力成本,包括雇工费用和家庭用工折价。由于内蒙古的肉羊养殖多数占用的是自家的土地,所以一般不包括土地成本,所以在本文暂时不考虑土地成本。

(一)山羊成本收益分析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3-2015)的数据资料,整理得出内蒙古2012-2014年出栏肉羊的养殖成本收益资料,本文将其分为山羊、改良绵羊及本种绵羊三大类进行详细分析。

从内蒙古肉羊养殖成本的构成来看,以山羊为例,主要包括物质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两大部分,物质服务费用大概占比在85%左右,人工成本大概占总成本的14%左右。直接费用中精饲料、饲盐费占11%左右,饲草费占84%左右,是直接费用的主要构成。由于内蒙古地区幼畜是自己繁殖,所以不发生幼畜购进费,其他直接费用如饲料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配种费、死亡损失费等发生额非常小,对总成本的影响也小,所以暂不考虑。由于间接费用的占比非常小,仅占1%,所以间接费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太小,可以忽略不考虑。

内蒙古山羊养殖总成本的变化趋势来看,呈上升的趋势,从绝对数来看,2012年山羊养殖总成本为每百只62911元,2013年为82714元,而到了2014年为83819元,上涨了将近33.23%,其中2013年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31.48%,2014年增长率为1.34%,2012-2014年全国养殖山羊的平均成本也在不断上涨,上涨了29.35%。内蒙古山羊养殖成本上涨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体分析成本项目,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在2012-2014年间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13年,饲草费上涨了32.58%,精饲料、饲盐费上涨了37.29%,到2014年饲草费有所回升,精饲料、饲盐小幅上涨了1.29%。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仅次于直接费用,2012年每百只人工费用为8957.22元,而到了2014年则为13655.62元,上涨了52.45%,其中2013年上涨16.59%,2014年上涨30.76%。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导致的。所以2012-2014年间内蒙古山羊养殖成本上涨主要是由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拉动导致的。

内蒙古山羊产值,2012-2014年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2年山羊养殖总产值为每百只47609元,2013年上涨到每百只64430元,上涨了35.33%,而2014年下降为55406元,下降了14.01%。其中产品畜产值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上涨了40.66%和下降了18.03%,毛(绒)产值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上涨了22.79%和下降了4.49%。而总产值的波动主要是由于产品畜产值的波动和毛(绒)产值的波动造成的。

从山羊养殖的净利润来看,内蒙古山羊养殖的净利润为负,并且亏损越来越大,2012年每百只山羊亏损-15302元,2013年每百只亏损-18284元,到了2014年亏损达到-28413元。从成本利润率来看,2012-2014年成本利润率为-24.32%、-22.11%、-33.9%,并且2012-2014年连续三年成本利润率皆为负且低于全国山羊养殖利润率平均水平,2014年为近三年以来亏损最大。养殖成本不断上升,产值却在下降,导致养殖户利润为负,亏损越来越大。

(二)改良绵羊成本收益分析

从内蒙古改良绵羊的总成本趋势看,改良绵羊的养殖成本在不断上升,2012年的每百只改良绵羊平均养殖成本为57065元,2013年为72457元,2014年为89557元,上涨了将近56.93%,其中2013年成本上涨了26.97%,2014年成本上涨了23.6%,相较于内蒙古山羊养殖在此期间成本上涨的33.23%而言,改良绵羊的养殖成本在短短三年之内涨势迅猛。

由分析可知,改良绵羊养殖成本上涨主要是由于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和人工成本上涨导致的,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及人工成本2012-2014年连续三年上涨。其中,精饲料、饲盐费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上涨了12.49%和78.78%,尤其2014年精饲料、饲盐的上涨幅度特别大。肉羊养殖的饲盐使用量基本稳定,所以2014年成本上涨的78.78%主要是由精饲料的成本上涨拉动的。饲草费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上涨了31.3%和20.1%。而人工成本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上涨了14.02%和18.36%。由此可见改良绵羊在2012-2014年间成本持续上升,是由于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人工费用的成本上升导致的,人工成本上涨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费用不断上涨导致的。因此总成本上涨主要是由于精饲料、饲盐费和饲草费的上涨导致的,尤其2014年精饲料的成本大幅上涨,拉动总成本上升。

内蒙古改良绵羊的产值,总体上,改良绵羊产值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2年每百只改良绵羊产值66697元,2013年为69751元,到2014年为51991元,其中2013年产值比2012年增加4.58%,而到了2014年产值则减少了25.46%,产值迅速下降。其中产品畜的产值在2014年下降了26.51%,毛(绒)产值2014年下降了16.5%,改良绵羊产值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产品畜的产值下降拉动的。从净利润来看,2012年改良绵羊的净利润为每百只9632元,2013年每百只亏损2706元,到2014年为每百只亏损37566元,这意味着养殖户每多养100只改良绵羊,就要亏损37566元。从成本利润率来看,2012-2014年成本利润率分别为16.88%、-3.73%、-41.95%,改良绵羊养殖利润率逐年下降,且在2012-2014年全国改良绵羊养殖平均成本率润率为正的情况下,连续三年亏损,且2014年利润率下降最为严重,养殖户亏损最为严重。

(三)本种绵羊成本收益分析

从总体上看,2012-2014年内蒙古本种绵羊养殖总成本存在小幅波动,2012年总成本为每百只63305.7元,2013年为65730.77元,上涨了3.83%,2014年为65001.09元,下降了1.11%,基本稳定在每百只养殖成本在65000元左右。

具体分析,精饲料、饲盐费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下降了14.7%和上涨了21.24%,饲草费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下降了1.17%和0.69%,人工成本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上涨了34.05%和下降了8.13%。除人工成本在2013年涨幅稍大以外,其他项目基本稳定。人工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波动造成的。

内蒙古本种绵羊的产值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内蒙古本种绵羊产值为每百只66253.63元,2013年为57123.79元,下降了13.78%,到2014年为48997.04元,下降了14.23%。其中产品畜产值、毛(绒)产值、副产品产值在2012-2014年间也在不断下降,与总产值的变化趋势一致。

从净利润来看,2012-2014年内蒙古本种绵羊的净利润呈下降趋势,2012年净利润为每百只2947.93元,2013年为-8606.98元,到2014年为-16004.05元。从成本利润率来看,2012-2014年内蒙古本种绵羊养殖利润率连续三年均低于全国平均养殖本种绵羊利润水平。

三、内蒙古肉羊养殖成本收益影响因素

(一)成本因素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影响2012-2014年内蒙古肉羊养殖成本变化的主要是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和人工成本。2012-2014年山羊养殖成本和改良绵羊养殖成本持续上涨,是由于精饲料、饲盐,饲草费上涨导致。由分析知,2012-2014年间精饲料、饲盐,饲草价格基本稳定,所以主要是由于2012-2014年间精饲料、饲盐,饲草消耗数量上升导致的。本种绵羊的精饲料、饲盐,饲草费的变化基本稳定,每百只耗粮量本种绵羊也基本稳定。根据分析可知,2012-2014年间人工成本的上涨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日工价和雇工工价的上涨造成的。精饲料饲盐、饲草费及人工费用与总成本成正比关系,且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是养殖者成本关注的重要方面。

(二)收入因素

内蒙古肉羊养殖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出售产品畜、毛(绒)及副产品。且受产量和单价的双重影响。山羊出栏数2012年每百只出栏33.24只,在2013年快速上升达到46.35只,2014年为42.8只。山羊价格2012年为每只出售价1039.84元,2013年为1048.9元,到2014年下降到931.13元。2012年山羊价格较高,养殖户山羊养殖规模增大,2013年山羊产值上升主要是由于山羊出栏量增多导致的,结果市场上山羊肉供应大于需求,导致2014年山羊价格下降,从而2014年山羊产值下降。改良绵羊在2012年每百只出栏50.78只,2013年54.79只,到2014年64.82只,出栏数量基本呈上升趋势。改良绵羊肉价2012年为每只1186.95元,2013年为1149.97元,到2014年下降到714.37元。2014年改良绵羊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得导致了2014年改良绵羊产值严重下降。2014年全国羊肉市场行情不佳,加上2014年内蒙古旱情严重,草场长势不好,养殖户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大量提前出栏,使市场供给量增加,使得山羊肉和改良绵羊价格都下降。本种绵羊出栏数在2012年为每百只出栏67.85只,2013年71.03只,到2014年下降到63.87只,下降到2012年的出栏水平以下。本种绵羊肉价格2012年为每只954.42元,2013年下降到785.24元,到2014年为749.43元。本种绵羊肉价格虽然也在下降,但不如改良绵羊肉、山羊肉的下降幅度大。由于改良绵羊出栏快等优点,使得养殖户养殖本种绵羊数量在下降,而且本种绵羊的价格也较低,所以本种绵羊的产值在下降。

国际羊肉价格的持续回落,使得国内羊肉价格也持续走低。且2013年和2014年我国羊肉进口量连续处于高位,近年来羊肉进口量增大,对本地市场带来了一定冲击。由于近些年羊肉效益好,羊肉价格偏高,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市场上羊肉供应增加,且由于羊肉价格高,羊肉的替代品猪肉价格较低,使得猪肉的替代性增强,羊肉消费有所回落。加上这几年内蒙古干旱严重,草场长势不好,养殖户为使成本不增加,加快出栏周转率,也使得市场上供大于求,进而价格下降,肉羊养殖产业产值下降。

(三)其他因素

除收入、成本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养殖户的成本收益,如政府政策,例如政府实施草畜平衡、禁牧政策就会对养殖户产生影响。此外,环境因素,如天气,降水,草场长势等,养殖者个人的专业素质也会产生影响。

四、内蒙古肉羊养殖的相关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对肉羊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可以相应的提高养殖户的补贴金额。因为根据2012-2014近三年来内蒙古肉羊养殖(山羊、改良绵羊、本种绵羊)的利润率来看,基本都为负数,养殖成本大于养殖收入,入不敷出,养殖户亏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减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不利于肉羊养殖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提高补贴额度,如,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可以提高补贴标准。通过配套的生产研发给予一定的资助,养殖贷款给予一定优惠。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大型肉羊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得大型企业能够在饲养、加工和品种方面走在世界先进水平。形成养殖户-企业完整的发展体系。

(二)推进肉羊规模化养殖

长期来看,尽管近几年羊肉价格下降,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膳食结构的调整,羊肉消费仍是大势所趋。内蒙古传统的肉羊养殖方式大都为小规模粗放饲养,缺乏技术含量,难以形成高效的肉羊养殖体系。因此,通过养殖户-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强带弱,由企业为养殖户提前、产中和产后的指导和服务,集中起来向更具竞争力的规模化方式转变。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肉羊产业的指导,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推动肉羊产业向集群化、集约化、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良种培育,加大技术投入

肉羊养殖科技含量低,效益低,应当适当引进优良品种。优良品种的肉羊具有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周转快等优点。可以引进巴美肉羊作为良种,与本种肉羊进行杂交,发展经济杂交和多胎繁育技术,提高肉羊的产肉性能,改善羊肉品质。鼓励龙头企业和养殖示范户进行标准化养殖,通过标准化养殖,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喜好,养殖味美、质高、绿色的羊肉,也可以进行精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可以加大肉羊产业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力度,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肉羊养殖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隋雪,董雪艳.山东省肉羊养殖成本收益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4,04:39-44.

[2]丁存振,赵瑞莹.山东省肉羊生产结构、成本和收益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2014,02:1-5.

[3]吕晓敏,胡文馨.内蒙古肉羊成本收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2:43-45.

[4]刘雨佳,盖志毅.浅析内蒙古肉羊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9-91.

水产养殖的趋势篇4

关键字:上海渔业时空演变现状分析名优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19-02

一、引言

水产养殖业不仅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也是人类生活主要的食品来源,更是为渔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也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快速发展。其中养殖面积从1980年的2万公顷增长到最高时期的4.5万公顷,养殖产量从1万多吨达到21万吨,其产值从0.97亿元增长到57亿元。为了更高效地发展水产养殖业,为其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必要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内在规律,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上海水产养殖业的整体结构变化

(一)渔业产值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整个农业的总产值在快速增长,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产值高速增加。渔业在农业产值的比重也逐渐上升。

(二)海水淡水产品产量结构演变

从图中看出,上海水产养殖业的产量一直以海水产品为主,特别是1987年之前,每年淡水产品的产量不足海水产量的一半。但是,过度的捕捞会对近海和内陆渔业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1985年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随后1997年提出了“大力发展养殖,保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狠抓加工流通,强化法制管理”的新时期渔业方针。1987―1997年间,淡水产品产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少于海水产品的产量。1998年,淡水产品的产量首次超过了海水产品的产量,并且在随后的几年内(1998―2005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随后,由于内陆水域污染治理以及禁止挖塘养鱼,导致淡水养殖的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同期远洋捕捞得到重视和支持,海水产品的产量又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因此,在2006―2008年间,淡水和海水产品产量基本持平。

(三)淡水养殖情况

从图3中可以看出,1980―2008年之间,上海市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的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0―1986年,稳步增长阶段。养殖面积从2万公顷增加到3万公顷,在1986―1999年间,养殖面积一直在3万到3.5万公顷这个区间内波动。随后,养殖面积又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并在2003年达到极值4.5万公顷,随后开始下降,并在2008年降到3万公顷以下。

淡水养殖产量的变化,从1980年开始,直到1984年,稳中有升,1985―1988年,产量从5万吨增长到10万吨,在此期间翻了一倍。1989―1999年,11年期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长缓慢,增幅仅为50%,达到了15万吨。2000―2003年,淡水养殖的产量增幅巨大,4年内从15万吨增长到了23万吨,随后开始下降,2008年则下降到了15万吨以下。

通过对淡水养殖产量和面积的相关性分析,二者间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8262,为显著相关。可见淡水养殖产量和淡水养殖面积呈同步变化的趋势。故而,反映养殖技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水产基础性研究比较薄弱。迄今为止,人工选育品种较少,养殖技术比较陈旧,同时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尚不成熟,直接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三、上海水产养殖业的现状分析

从2008年上海市淡水养殖情况表可以看出,上海市2008年全市的淡水养殖面积为29103公顷,淡水养殖产量为158905吨,10个区县中,以奉贤和崇明养殖面积最多,产量也最多,是主要的养殖基地。松江、浦东、宝山和闵行因靠近市区,导致产业结构与其他各区不同,水产养殖业所占比重较小。

(一)淡水养殖的空间分布情况

从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上海市10个区县内部的淡水养殖的分布特点如下:

1.崇明县的淡水养殖主要分布在南岸,但实际的养殖基地都是分布在崇明县的北部。

2.青浦的养殖面积和产量均位于前列,靠近淀山湖的金泽、练塘、朱家角三个镇的产量和面积之和均超过全区总量的75%,但因为近年来淀山湖禁养的缘故,主要是三个镇周边分布着的小鱼塘。

3.奉贤区内淡水养殖业发展均衡,与杭州湾相邻的乡镇,有滩涂广泛分布,故面积分布更广,产量更高。

4.南汇全区除芦潮港发展旅游业外,其余乡镇发展水平相当,且淡水养殖面积大多分布在200~400公顷之间。

5.除上述区县外,由于市区的扩展,水产养殖业只零星分布在郊区的,而且面积与产量均较小。

(二)淡水养殖场的分布

2008年的数据显示,上海市的养殖场一共有755个,百亩以上的养殖场有406个,且均集中在崇明岛的北岸和东岸、青浦的淀山湖附近。主要品种为鱼、虾、蟹、鳖、龟等,占地185611亩。养殖方式基本为池塘养殖。主要的养殖场分布在奉贤、青浦和崇明三大区。其中奉贤的养殖场数量最多,养殖面积最大,共有223个养殖场,具有养殖基地认证并且为无公害产品和产地的基地共有130个,养殖面积为63428亩,占总的养殖面积的1/3。其次是金山和青浦两个区,其中青浦的养殖面积超过金山,但养殖场的数量不如金山多,故而青浦的养殖场规模较大。金山养殖的主要品种有常规鱼、白对虾、蟹、鳖、海翠斑、罗氏沼虾等;青浦是常规鱼、青虾、白对虾、鲈鱼、鱼、鳖、龟等。

(三)名特优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2看出,上海市名特优的生产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全市2008年名特优总量为57808吨,占淡水养殖总量的36%。从区县层面来看,奉贤远远多于其他9个区县,且名特优的产量占到淡水养殖产量的70%。金山、宝山两区,虽总量不多,但是已在这两区具有一定规模。名特优的主要产品为罗氏沼虾、河虾(稻田河虾)、南美对虾等。且在上海已经形成三个新的产业带,即沿杭州湾的海水虾类产业带、环长江口的河蟹产业带、沿黄浦江上游及淀山湖的淡水虾类产业带。

名特优水产养殖业发展强劲,将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最主要产业,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上海渔业发展趋势

1.渔业主要集中在崇明、青浦和奉贤三大区域,呈现专业化生产下的区域特色。

2.加强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通过技术进步增加亩产,而不是一味扩大养殖面积。

3.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特色养殖。根据需求及各区的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名优特水产养殖。

4.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做到交通便利,特色发展,配套服务齐全。开展垂钓、观赏、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既延长了渔业产业链,又有效地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应该成为以后提高渔业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

总之,上海淡水养殖业目前的发展思路应该是,以传统的大众化品种为重点,加强名特优水产养殖,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及相关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三十年改革开放硕果,全面推荐水产养殖健康发展.中国水产,2008(10):3-5

2.薛艳杰.中国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3.姚维志.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问题思考[J].重庆水产,2002(3-4):18-22

4.沈雪达,杨志勇等.上海市渔业产业结构现状和对策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6)

5.王武.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渔业致富指南,2009(7):12-17

6.张.如何发展城郊多功能休闲渔业[J].中国水产,2008(1):78-79

7.何全超.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分析[J].河北渔业,2009(6):56-59.

analysisontheevolutionandpresentstatusoftheaquacultureindustryinShanghai

水产养殖的趋势篇5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健康养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7)05-0258-01

1发展畜禽健康养殖的主要意义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畜禽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畜禽产业的自身生态结构的缺陷,以及畜禽产业的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导致大多数的养殖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第一,一些养殖场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从以下几方面的目的出发[1],(1)促生长、(2)控制疾病、(3)提高瘦肉率等,违禁使用矿物质以及防腐剂等药品,促使畜禽产品中的激素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出现残留超标的现象,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第二,规模化的畜禽养殖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大肠杆菌以及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对人畜的健康有着严重的损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如今,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以及食品安全更加重视。发展健康养殖已经是全人类的目标,制定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所重视的一个问题。wto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了针对动物产品的贸易法律,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此外,世界各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强化食品安全的检查手段,提高食品市场的准入标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在人们的食品结构中,畜禽产品在其中的比例逐渐增大,畜禽产品的安全问题与卫生问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也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共同关注,健康养殖势在必行。

2笼养蛋鸡的研究现状

2.1优良品种的选育

现如今,我国蛋鸡的品种主要以下面几类为主,(1)京白、(2)滨白,累计的祖代种鸡大约有50万套,在这之中,可以生产商品的代蛋鸡大约有20亿只。我国引进了一些原种,包括以下几种[2]:(1)海兰、(2)罗曼、(3)黄金褐等,这些原种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抗应激能力较强。(2)产蛋率较高。在当前的本土育种中,以往的数量遗传理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分子遗传会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进而推动育种的健康快速发展。

2.2笼养鸡的饲养方式

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及动物保护意识有了较大的提升,笼养在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福利之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因为笼养鸡会导致蛋鸡的行动受限,长期的笼养会使蛋鸡的骨骼变得更加的脆弱,进而导致蛋鸡出现骨质疏松的问题。

2.3饲养环境的优化

对于笼养蛋鸡这种养殖模式而言,饲养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蛋鸡的产量。现如今,我国的饲养环境以大棚式的饲养方式为主,这种粗放型的饲养模式在通风方面不够完善。因此,后期就有专业人士研发了一个装置,用来对冬季的热能进行回收,这样就能够使室内的通风换气更加顺畅,还能够使畜禽的保温问题得到解决。

2.4饲料的生产和配置

现如今,我国的鸡饲料生产加工还处于一个相对完善的阶段,营养的调配也较为完善,针对不同的畜禽品种,以及针对其生长阶段的不同,都会配置相应的饲料。鸡饲料中所含的元素,会对鸡蛋的品质有着重大的影响,对鸡蛋的产量影响也较大。一般情况下,在鸡蛋饲料之中,往往含有较多的叶黄素,这样就会使蛋黄颜色变得更深。科学合理的饲料配置,一方面能够促使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还能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3发展趋势

3.1抗病养殖品种的培育

对适应与笼养方式的抗病蛋鸡品种进行选育与改良,促使养殖品种与B殖方式相匹配。以数量遗传为基础,以分子遗传理论为基础,再结合生物技术手段,来进行高强度的品种选育。

3.2健康养殖模式与技术开发

对不同饲养模式对蛋鸡以下几方面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3],生产性能、健康品质、产品品质,对配套管理技术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鸡种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出开发动物生产环境的饲养工艺,研究出饲养动物的关键设备。对健康养殖配套设备进行开发,环保型可移动鸡舍进行开发。

3.3病害控制技术

针对农村养殖户蛋鸡的圈舍环境较为恶劣这一问题,研究适用于蛋鸡养殖小区的防疫技术措施。从分子、器官水平上来对蛋鸡抗氧化应激的以下几方面关系进行研究,(1)构效关系、(2)量效关系,以及对提高蛋鸡免疫进行研究。对添加剂以及兽药合理使用技术进行研究。对蛋鸡场场内以及场外的环境标准进行研究,确立卫生防疫体系。

3.4清洁生产控制技术

对鸡舍气源以及粪源以及有害微生物的快速筛选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对定量确认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对鸡舍内生产环境质量以及周边环境的水体以及土壤等以下几方面技术进行研究,(1)动态监测技术、(2)实时测定控制技术。对揭示蛋鸡粪便的环境特性进行研究,对养殖生产过程以及处理过程进行研究,对废弃物利用不同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等。

结语

综上,由于我国许多养殖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了提高瘦肉率,促生长等,而违禁使用一些防腐剂或者是抗激素等,这样就导致畜禽产品中出现药物残留超标的情况,极大的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就需要施行健康养殖技术,以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本文主要围绕畜禽健康养殖技术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便更好的推动畜禽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世荣,刘雁征,李云开.笼养蛋鸡健康养殖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8,01:23-28.

水产养殖的趋势篇6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生猪养殖过程中,大部分养殖户由于没有经过专业技术指导,常依赖大量的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猪病,甚至会出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抗生素会干扰仔猪的免疫效果,引起二重污染。同时被滥用抗生素的猪肉被人食用后,对人体也会产生危害。通过生态养殖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生态猪养殖户若能充分利用荒地空间进行养殖改造,开展生态猪养殖产业,势必能积极推进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猪养殖技术

1.1生态饲养技术

生态猪养殖摒弃了传统生猪养殖的弊端,在很多方面进行改革优化,具体表现如下:(1)饲料方面:生态猪养殖对饲料有着严格要求,不能有任何添加剂、不能含重金属,要求绿色无农药。常见的养殖饲料有玉米、大豆、麦麸、红薯等。保证猪饲养殖过程中的自然健康生长。(2)粪便处理:生猪的排泄物通过无害化处理,利用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可再生成农作物的肥料,促成有机循环。(3)提高抗病力: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的方式,降低生猪疫病几率。(4)养殖场所:选择生态猪养殖场所时要综合考虑到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因素,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养殖技术,根据实情适时引进早期断奶技术,科学合理地分离母猪、仔猪。观察了解生态猪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特点,做针对性的养殖措施。

1.2基因优化技术

目前我国一直在积极引进国外优质品种的猪,以提高本地生态猪的品质。然而这些外来的品种猪虽然生长快速,品质优良,口感却不如国内的生态猪,本地人对此难以适应。为此,在生态猪的养殖技术开发实施中,应适时采取杂交技术,从而优化生态猪的基因,在提升生态猪生长速度的同时提升口感。

1.3粪便生态化处理

将生态猪的排泄物通过沼气发酵的形式进行二次利用,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为生态猪提供了干净舒适的生活场所,进而提高生态猪的品质。比如,将1kg优菌康有机肥堆肥发酵剂加入5t鲜猪粪中,并加入20~30kg的木糠搅拌均匀,撒入已准备好的物料中,发酵肥料的碳氢比控制在25~30:1,pH6~8为宜,并在其中加入一些秸秆、稻草、蘑菇渣等一起发酵,然后,调节猪粪的水分,保持在50%~60%,接下来就可以堆建猪粪,将高度控制在1.5m左右,宽度为2m,长度为2~4m。经过发酵形成的有机肥就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农业、种植业的生产中。

2生态猪养殖趋势

2.1合作养殖模式

由养殖基地、企业、养殖农户共同合作的养殖模式,是未来生态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合作式的养殖模式,严格统一养殖流程及养殖技术,易于推广。通过加盟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企业、农户参与到生态猪的养殖中来。在养殖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基地设定的技术和流程进行。与此同时,基地会为农户提供种猪、饲料、疫苗等便利条件,并对饲养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加以指导。对生态猪的销路途径,基地依然会给予扶持帮助,为加盟商对接销售加工渠道,保障他们的养殖收益。

2.2生态放牧模式

传统的生猪养殖都是通过圈养的方式,生猪饮食、活动都在一个圈舍内,长时间缺乏运动的生猪,免疫力异常低下,为将来的疫病埋下了隐患。生态猪养殖主要通过自然放养的方式,生猪可以在大自然的环境下,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意活动,有效提高了生猪的体能及免疫力。

2.3立体养殖模式

结合实地资源情况,可以采用“生猪-沼泽-果树”“生猪-沼泽-田园”“生猪-沼泽-鱼塘”“鸡场-生猪-沼泽-蚯蚓-鸡场”等生态循环模式进行饲养,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物链,促进生态和谐发展。立体养殖模式利用本地资源,以果树、沼气等作为循环发展的桥梁,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应懂得在生态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本地资源,最大程度地控制养殖成本,增加生产效益。

水产养殖的趋势篇7

国外学者方面,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水产学会就关于浅海养殖和自身污染以及水圈富营养化和水产增养殖的相互关系做过研究。[1]80年代关于近海岸鲑鱼农场养殖所产生的生态影响也有学者进行研究,涉及海水养殖产生的废水对附近海域的影响和生态效应(GowenRJ,BRaDBURYnB1987)。[2]在泰国已有学者对于inner湾养虾场的养殖面积和该海湾的平均氮浓度进行研究,发现二者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养殖场的氮排放很可能是in-ner湾的硝酸盐的主要来源(Suvapepun1995)。[3]国内学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也逐步重视海水养殖业污染方面的研究。一些学者依据80到90年代部分研究成果资料,探讨了水产养殖可能对水域富营养化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实践检验我国沿海养殖水域发生赤潮的区域分布、季节特征、变化趋势,认为海水养殖为赤潮发生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恶化水生生态环境(暨卫东1998)。[4]也有学者从清洁养殖学观点出发,根据养殖环境学理论,通过模拟实验,研究虾塘残饵腐解对养殖环境的影响,证明虾池池底的残饵腐解确实严重影响水质质量(杨庆霄1999)。[5]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研究者对于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研究更加全面。一部分学者对于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生态环境影响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海水养殖主要通过有机物和营养物的排放、化学药物的使用等途径对沿岸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董双林2000)。[6]认为海水养殖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水域生物多样性减少,近海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罗琳2002)。[7]海水养殖,特别是高位虾池养殖是近年来养殖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周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威胁和破坏,并针对海水养殖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谢东海2005)。[8]

二、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安全评价的p-S-R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

(一)p-S-R指标体系模型的基本思想和构建原

则1.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p-S-R模型[9]最初由加拿大经济学家Rapport和Friend于1979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用于研究环境问题提出了环境指标的p-S-R概念模型,即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在p-S-R框架内,环境问题可以表述为三个指标类型,三个指标虽然内容不同但联系却十分紧密。指标分别是:状态指标用以衡量由于人类经济或社会活动行为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压力指标则表明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响应指标则表示社会为减轻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破坏所做的各种努力。p-S-R概念模型有效地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对环境指标进行组织分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得到很多的关注。2.原则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分别为: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

(二)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安全评价的p-S-R指标体系模型

由于海水养殖方式和自身结构的缺陷,大部分海水养殖存在很多的环境问题。具体可表现为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对近海岸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浮游动植物的影响、对底质的影响、药物的污染、对沿岸红树林或滩涂的影响、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对旅游资源和景观的影响等。1.“压力”指标(pressure):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直接压力因子。例如养殖废水的排放,海水养殖业所占面积等。2.“状态”指标(state):指环境当前的状态或趋势。例如养殖区水质状况,养殖区沉积物状况,水环境状况,洁水的可用性等。3.“响应”指标(response):指环境政策措施中的可量化部分,它在社会处理环境问题过程中不断发展。例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海洋科技研究成果,科技活动人员等。指标结构分为总体层、系统层、准则层、要素层四个层次,最后制定出的指标有22个,如表1所示。

(三)评价指标的赋权分析

在目标决策过程中指标权重的测定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由于测定用于权重的方法根据计算时原始数据的来源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两大类。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据是由各指标在评价单位中的实际数据形成的,反映指标的客观信息,如相关系数法、嫡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离差最大化法,多目标优化方差法、均方差权重法等。主观赋权法主要是由这个领域的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而得到,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二项系数法、循环评分法等。本文选用均方差权重法来对评价指标赋权。[10]设方案集为a={a1,a2……an},指标集为B={B1,B2……Bm};方案ai对指标Bj的属性值记为Xij=(i=1,2……n;j=1,2……m),X=(Xij)n×m为指标集的“属性矩阵”,俗称为“决策矩阵”。通常,指标有“效益型”和“成本型”两大类。根据均方差权重法赋权方法的计算步骤,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1.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11]划分为j=1,2,…,n个时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i=1,2,…,m个指标。原始指标数据矩阵为:X={Xij}m×n效益型指标(数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如渔业GDp产值、人均大陆架渔场面积等)标准化方法:Y=X-XminXmax-Xmin式中,Xmax为该项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该项指标的最小值。成本型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如、赤潮面积、赤潮发生率等)标准化方法:Y=1-X-XminXmax-Xmin式中,Xmax为该项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该项指标的最小值;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Y={Yij}m×n。2.用均方差权重法求解多指标权重系数并进行汇总和排序均方差权重法反映随机变量离散程度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该随机变量的均方差。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定义各评价指标为随机变量,各方案ai在指标Bj下的无量纲化的属性值为该随机变量的取值,首先求出这些随机变量也就是各指标的均方差,将这些方差归一化,其结果即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该方法的计算步骤为:(1)求随机变量的均值:e(Bj)=1n∑nj=1Yij(2)求Bj的均方差:σ(Bj)=∑ni=1(Yij-e(Bj))槡2(3)求Bj的权重系数:wj=σ(Bj)∑mj=1σ(Bj)3.综合评价模型的确定(1)压力指数pj:pj=∑ni=1ωpiYij(2)状态指数Sj:Sj=∑ni=1ωsiYij(3)响应指数Rj:Rj=∑ni=1ωriYij(4)污染效应评价综合指数ij:ij=∑ni=1ωiYij式中,ωi为各指标的权重;ωpi为各压力指标对压力指数的权重,其中各压力指标的权重需归一化处理,ωsi为各状态指标对状态指标的权重;ωri为各响应指标对响应指数的权重;i=1,2,…,m,j=1,2,…,n。指数值位于[0,1]中,0代表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影响趋向消极(压力强,响应弱),质量很差;1代表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影响趋向积极(响应强,压力弱)。[12]

(四)数据的选取和实证分析

由于数据的有限性,本文选择对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即以2004—2008年的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安全状况为评价对象。首先,根据资料所提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处理过程中注意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的差异,处理之后结果见表2。对权重系数排序观察可得,D7、D9指标所对应的赤潮对于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的权重影响很大,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对于赤潮的发生十分敏感,海水养殖自身污染为赤潮发生创造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作为养殖区水质状况和沉积物状况指标的D13、D14对于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的权重影响很大,说明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的状况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两者来反应。最后,根据数据资料可得我国连续五年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的综合影响指数为表4:

三、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

(一)安全预警机制运行目标

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安全预警机制指对未来我国海水养殖业活动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对不稳定运作状态和不正常因素及时发出预警指示的活动。主要目标包括:正确测评和诊断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安全总体运行状况;正确预测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安全状态的变动趋势并及时发出预警指示;根据所预测状况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

(二)预警过程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由于海水养殖造成的污染日益加剧,整体环境质量状况不良。建立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状况的预警机制是必要的。通过p-S-R模型的建立得到了我国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的综合环境影响指数。综合影响指数ij用来衡量各时期的海水养殖业自身污染的安全状态,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同时进一步咨询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制定了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安全分级标准,从而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总体安全等级,进而提出防范措施。在本文中安全等级分为安全、基本安全、临界安全、不安全和危险五个等级。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结果的判定标准列示如表5。因此,ij=1,表示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处于安全状态;ij=0,表示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安全状态处于危机状态;ij越接近1,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安全状态越好,反之,安全状态越差。

四、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本文以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为主线,根据海水养殖的特点,构建了海水养殖自身污染的p-S-R指标体系和安全评价模型,对2004—2008年我国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对近5年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评价结果表明,其总体污染程度呈逐年递减趋势,但总体健康水平不高。若缺少海水养殖业的监督和管理,最终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这种污染是可控的,希望我们能对海水养殖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引起高度重视,寻求解决的良策,以期可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效果。

水产养殖的趋势篇8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

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水产养殖的趋势篇9

一、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取得的成绩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水产养殖的趋势篇10

关键词水禽产业;产业化;发展历程;资源保护;品种资源。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水禽生产区域,水禽饲养量占世界75%以上,我国水禽无论是存栏量还是肉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截止2010年,我国水禽总产值已经占家禽业总产值的30%以上,水禽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禽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人类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加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水禽产业化已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产量稳定、质量稳步提升、深加工处理能力有所提高,逐步从家庭小规模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养殖转变。但是,多年来我国水禽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产业发展模式问题,产业链延伸问题,环境治理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产业的健康与稳定;而日益凸显的种质资源问题、生产效益问题、养殖模式问题、生态效益问题等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水禽产业特点,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发展中国特色的水禽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我国水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水禽产业化发展历程。

1。水禽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年均饲养量以5%~8%的速度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最新统计,2009年我国鸭存栏7。71亿只,占世界总存栏数的65。73%,比2008年增加了1。41%,鸭出栏20。21亿只,占世界鸭出栏的76。64%,比2008年增加了5。65%,鸭肉产量565。81万t,占世界鸭肉产量的69。12%,比2008年增长5。56%;2009年我国鹅存栏3。17亿只,占世界鹅存栏的88。78%,比2008年增长1。60%,鹅出栏5。83亿只,占世界鹅出栏的93。27%,比2008年增长4。11%,鹅肉产量233。06万t,占世界鹅肉产量的94。14%,比2008年增长4。16%。我国水禽产业发展迅猛,养殖量逐步增大,2000-2010年中国大陆与世界鸭出栏量对比如图1。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2011年水禽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鸭的存栏量14。49亿只,鹅的存栏量1。52亿只,全年鸭的出栏量37。93亿只,鹅的出栏量4。19亿只;蛋鸭存栏2。4亿只,产蛋601。26亿枚,水禽生产的产值达元以上。我国水禽产业呈现出养殖规模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1]。

2。水禽生产呈现区域分布和多元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水禽产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由资源优势向技术优势、资本优势转变的趋势。水禽养殖区域也逐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呈现出北移西进的发展态势。我国水禽养殖区域已经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地区,其中水禽主产区达到21个。水禽养殖逐步呈现区域分布多元化发展趋势。

(1)我国水禽饲养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据统计,山东、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西、江苏、重庆、福建、河南、安徽13个省市2011年水禽出栏量约占我国出栏总量的90%左右。仅山东省块大型肉鸭的年出栏量就已经超过6亿只,约占全国肉鸭出栏量的34%。福建省是番鸭和半番鸭的主产区,年出栏半番鸭6 000万只,对其他地区供应鸭苗1亿只左右。浙江、福建和湖北是蛋鸭生产、加工的主要产区,存栏超过2。6亿只,约占全国蛋鸭存栏量的75%。

(2)受消费习惯和地方特色资源的影响,以及地方特色水禽加工业发展的带动,我国水禽产业发展多元化和生产专门化趋势已经形成。第一,以地方特色品种养殖为中心形成区域性的“北京鸭”“浙东白鹅”“皖西白鹅”“广东四大灰鹅”“湖南临武鸭”“江苏高邮鸭”“豁眼鹅”等的集中养殖区。第二,以鹅肥肝生产为中心,形成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周边的朗德鹅养殖带、东北豁眼鹅养殖带。第三,以水禽肉、蛋、羽绒加工企业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型养殖区也在不断发展。

3。水禽产业化健康养殖模式形成。

传统鸭、鹅的养殖模式,对水源的依赖性较强。随着水禽养殖规模的膨胀,以及面源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水禽养殖逐渐放弃传统的河川放养的散养模式,由笼养,网上平养,半网上平养,生态循环立体健康养殖等适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健康养殖模式替代。肉鸭旱养、蛋鸭笼养、番鸭圈养等一系列新型设施养殖模式在水禽养殖户中成功推广。采用设施养殖这种节水、洁净的养殖模式在省水、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减少疾病传播和节约饲料等各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2]。到目前为止,除蛋鸭养殖在我国部分省份(如江西、湖北、湖南、浙江、广西、广东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依然保留产蛋期河川放养、稻田养殖的养殖习惯外,我国水禽养殖区域健康安全的养殖模式已经形成。

4。水禽产业化组织模式基本建立。

水禽养殖的产品,必须经过企业加工,才能转化为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产品,如白条鸭、咸蛋、皮蛋等。因此,水禽养殖必须和产品加工结合形成产业化生产,才能有市场。我国水禽养殖逐渐告别了个体散养的形式,或依托合作社、或依托大型的水禽加工生产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组织,链接生产和市场,逐步实现水禽养殖家庭经营的协作化和专业化[3]。一般,养殖户和企业之间通过契约的形式,约定饲养日龄,出售时依约收购;而饲养水禽所需的资材等则由企业支付,或是通过合作社预付等形式解决。养殖户自身拿出的生产资金则十分有限。养殖户养殖收益也逐渐形成2种计算方式:其一依据育成只数计算,一般能按合同保证最低收益;其二在扣除相关费用后,按市场行情计算养殖总收益。我国水禽养殖产业化发展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龙头企业+经销大户+养殖户”“龙头企业+养殖户”等4种不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二、水禽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水禽产业化市场准入门槛低、波动大。

我国水禽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产业波动大,一直是困扰我国水禽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般农户投入3~5万左右资本,在湖边、河岸搭建一个简易的鸭棚,占地667m2以上的面积就可以投入养殖了,且养殖周期不长。门槛低导致养殖户进入和退出水禽养殖的随意性很大。同时,水禽产业提供给市场的产品主要是鸭蛋以及淘汰蛋鸭和鸭肉,属于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大的缺口极易导致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并最终放大了市场信号,扩大市场供求矛盾。农户无序的市场进入和退出行为造成我国水禽产业以3~5年为周期的市场波动,严重威胁了产业的健康。

2011年10月份以来,我国水禽产业再次进入新一轮的产业低谷期,以蛋鸭养殖为例,依据在江汉平原的调查,截止2012年8月持续10个月以上的亏损,养殖户每月平均亏损额在5 000~10 000元左右。农户损失巨大,超过6成以上的农户退出了蛋鸭养殖业[1]。这种现象对整个水禽产业的打击是巨大的,既延缓了产业回暖期,也在无形中再次放大了下一轮的产业波动。

“零成本”的市场进出入门槛,在我国水禽产业发展初期,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当市场进入成熟期,产业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升级,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等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更合理的产业利润时,这种没有代价的市场准入就会干扰产业的稳定,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不利于产业稳定和产业水平提升。

2。水禽产业化发展链呈现不平衡现象。

水禽产业的发展需要各产业环节的密切配合和协调发展,也离不开物流、信息流、政府等多部门的协助。但是,综观整个水禽产业链,我国水禽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是不平衡的。我国水禽产业链环不平衡发展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水禽产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即呈现中部地区发达,其它地区相对滞后的现象。例如:长江流域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水禽养殖区域,这一区域水禽产业链建设与发展也是最完整的。

而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由于水禽养殖的自然条件欠缺,水禽产业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南方大部地区则随着科技的进步,水禽生产呈现出初步繁荣发展的态势。不仅如此,不同的区域水禽产业链生产的优势也是有差别的。其中,华东地区的产业链优势主要体现在水禽育种环节,华中地区则表现为水禽养殖的优势,在西南地区的产业优势则是饲料生产加工,在华南地区又表现为水禽疫苗生产、机械制造的发展优势。

我国水禽产业链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水禽生产养殖的原材料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相互的调动,客观上给我国水禽产业的物流、信息流及部门协调等带来巨大的压力。产业链生产优势的不均衡,也影响了水禽产业产前、产中及产后各生产环节的顺畅协调发展,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市场扩张,也不利于产业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3。水禽品种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地方水禽品种资源和悠久的水禽饲养历史,是最早驯化野鸭、鸿雁、灰雁为家养的国家之一,是全球水禽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目前已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中的水禽品种(配套系)就有68个。在肉用型鸭方面,我国的北京鸭驰名世界。国际上几乎所有知名的肉用型鸭品种如樱桃谷鸭、狄高鸭、枫叶鸭等在其选育过程中都曾引用北京鸭的血液,有的品种在其本土就直称为北京鸭。在蛋用型鸭、鹅方面,我国著名的绍兴鸭、金定鸭、豁眼鹅的产蛋量居世界鸭、鹅产蛋之冠;另外像肥肝型的建昌鸭和药用滋补型的连城白鸭都是极珍贵的品种资源[4]。

然而,目前我国水禽品种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

(1)肉鸭品种几乎全被国外品种占领。我国目前95%以上的肉鸭养殖为樱桃谷鸭、枫叶鸭等国外品种。我国每年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樱桃谷鸭祖代、父母代配套系的引进。樱桃谷鸭生产的利润绝大部分被外商拿走,肉鸭养殖的大部分利润用于支付昂贵的种质资源费用了,养殖户的养殖利益极其微薄。(2)蛋鸭品种杂乱,血统不纯正,严重影响养殖效益。我国蛋鸭养殖户受制于养殖习惯等原因,养殖中留种,保种,和当地品系杂交等现象十分普遍,因无法保证纯正的品质资源,使得蛋鸭的生产效率持续下滑,严重影响了蛋鸭养殖户的养殖收益。

4。水禽饲养环境堪忧。

我国水禽产业养殖模式虽然已经形成,传统的散养方式也逐渐为产业化饲养管理方法所取代。但是目前的“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模式不能保证现代产业化生产和消费的需要[4]。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产业养殖基地比例仍较小。受制于我国农村现状,传统的以家庭为单元的饲养模式仍占较大的比重,极不利于疫病防控和产品质量的管理。依据产业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水禽养殖是以单个的家庭养殖生产的形式完成的。而家庭养殖的养殖设施、设备简陋,饲养环境脏、乱、差;养殖技术落后,疾病种类增多,交叉感染、滥用药物严重;动物福利条件差、饲养密度大、条件性疾病反复发作,产品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其中蛋鸭养殖活动的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工业或民用水污染,同时鸭活动也污染了周边水域。因为无法保证鸭饮水和采食安全,更不利于疫病预防和控制,容易造成疫病扩散和蔓延[5]。单个养殖户的生产供给弹性非常小,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和养殖利润的增加。大群体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小规模家庭式养殖的现实,使得我国水禽养殖的饲养环境问题,成为埋在水禽产业化生产周边的“炸弹”,随时威胁着产业的安全,并最终成为阻碍水禽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5。水禽深加工能力不突出。

当前,我国水禽产品加工中,初级的屠宰加工比重大,深加工比重低;加工企业较多,规模普遍较小;屠宰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加工产品雷同,带动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遏制了产业化发展速度[5]。水禽产业产后加工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产品的品牌形象推广力度不够。目前,为广大消费者熟悉的水禽加工产品依然是“北京鸭”系列,“南京桂花鸭”系列,“精武鸭”系列等一批老的品牌和产品。(2)满足市场需要,适应不同消费者人群的水禽熟食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群和市场定位没有形成。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水禽加工产品仍然是以“白条鸭”系列等分割产品、加工型的熟食产品为主的初级水禽加工为主。适宜现代生活需要的方便性食品和迎合不同消费者的时尚型深加工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足10%,这是禽肉深加工环节上的严重缺失。(3)水禽产品加工设备的研制和开发重视程度不够,客观上也阻碍了水禽产品深加工能力的提高和突破。

6。水禽产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水禽产业的大发展,我国水禽产业信息化能力的不足逐渐凸显出来。我国水禽产业目前的供求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价格信息、技术信息、预防防疫信息、产业链发展信息等信息都是欠缺和严重不足的。水禽产业化数据库,产业化基本信息,产业化整体规模等信息的不健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企业和养殖户随意的进入和退出水禽产业市场,加剧了水禽产业的市场波动。因不能及时地对产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和预警,水禽产业呈现出“摸着石头过河”

的状态。市场稍有变化,养殖量就会急剧变动,并连带影响整个行业的大幅波动,这种境况是不利于水禽产业化的持续稳定发展的。

三、未来水禽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按照“十二·五”规划对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到2015年我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将提高10%~15%,这将会进一步推进我国水禽产业化大发展,为我国水禽产业实现结构性调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此,我国水禽产业应该更新传统理念,实施科学布局和设计、夯实水禽健康养殖的基础,营造一个洁净、优美、和谐的水禽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改造,提升我国水禽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我国未来水禽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依靠我国水禽产业业已形成的产业链优势,积极寻求解决不利于水禽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效益问题、市场波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系列影响产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遵循市场发展的需求,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禽产业化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竞争中对产业发展进行宏观控制和扶持的功能,促我国水禽产业化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发展中国特色的水禽经营方式。

我国水禽养殖家庭式“小规模”和水禽生产产业化“大群体”的情景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在我国水禽产业化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的有利条件下,积极推进饲养方式的根本转变,带动“小规模养殖”与“大市场生产”的有效对接、发展中国特色的水禽经营,将是我国水禽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我国水禽养殖的绝对优势,决定了水禽产业是不惧怕入世后国外产品可能带来的竞争压力的。国家和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方向发展。(1)技术资源、资本资源丰厚的地区要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养殖过度。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适度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2)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地理标识的水禽养殖业,将产业和旅游,生态,环保等结合起来,延伸产业价值。(3)自然资源禀赋,产业资源禀赋均不具备的地区,要坚决限制甚至禁止养殖。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服务,提高水禽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禽养殖经营模式。

2。改良水禽品种,加大水禽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

(1)扶植、发挥育种企业的力量,提高育种企业在水禽产业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利用我国现有的优质种质资源,大力发展我国特有的品种资源。建立和完善我国水禽良种繁育体系,发展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我国水禽养殖面积广阔,养殖区域从南到北,覆盖中国25个省市,从事水禽生产的从业人员在不断壮大。必须尽快建立与畜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和不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水禽良种繁育体系,以提高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在水禽品种资源的改良过程中,应加入当地的品种基因,以适应我国南北跨度广、东西海拔差异大等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的水禽养殖。

(2)水禽产业化发展中重视“民族意识”,提高自有水禽品种的养殖份额,大力发展中国的、民族的水禽产业。及时保种,开发适应不同区域气候和生产环境的自有水禽品种。鼓励和扶持自有水禽品种的繁育、推广。特别是肉鸭市场,要尽快找到适应我国水禽产业发展的种质资源,逐步取代樱桃谷鸭市场,优质的种源费用不应该继续为外商赚走[6-7]。水禽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部门也要积极的配合、尽量使用中国人自己的水禽品种。

3。建立水禽产业质量控制体系,开展行业自律,重视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水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水禽产品深加工是刺激水禽产品消费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水禽产业化发展的源动力。完善建立水禽产品深加工质量控制体系,水禽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开展行业自律的相关法律等政策的制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通过产业化的全行业的控制,对从原料收购、加工、包装、运输、流通、销售全程进行质量监控。做到安全养殖,安全生产,安全销售,使得水禽产品成为市场竞争力极强的禽肉制品,引领市场消费。

4。加强水禽产业化组织的紧密联系,分享产业利润。

水禽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合作社、协会等行业组织,要使行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我国大多数水禽饲养和加工企业无法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因此,加强水禽产业化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定期的行业预报,正确引导企业和农民发展水禽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养殖效益,使得水禽产业化各环节之间有效的互动起来,共享水禽产业信息资源,服务生产。同时,完善产业利润分配体系,使得参加产业化经营的各利益主体能够分享产业链各环节总增值利润的平均值,通过合理回流下游加工利润,紧密链接各产业单元,形成牢固的产业合作关系。

5。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引导产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我国水禽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政府应宏观调控,把握蛋鸭产业发展的宏观方向。应从制度保障、补贴政策、信用体系、环境评估等方面,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为产业发展护航。第一,相关部门宜出台专门针对水禽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扶持计划,因地制宜的探讨适宜水禽产业的养殖补贴与扶持措施。第二,政府提供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流通及市场流通场所,为产业发展提供顺畅、便利的经营性信息服务,实现有效生产及效用最大化。第三,鼓励社会各种力量以创新的方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用地问题、融资问题、养殖风险保障问题、养殖补贴问题、产业链调整问题等产业发展的问题,并为这些社会资本的介入提供完整的产权制度、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制度保证。第四,建立全国性的价格、市场规模预测与决策体系,提前预警、规避突发性的产业波动。第五,严格实行有关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建立从上至下畅通的安全检验和监督机制,制定行业性的市场应急管理预案,应对市场突发事件,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第六,制定行业性的生产标准、达标规范、污染排放标准及食品安全标准等行业性的权威管理规范。强制实施行业性的达标生产,提升行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网站。Livestock primary。(2012-08-07)[2012-09-10].http://faostat。fao。org/site/569/Desk-topDefault。aspx?pageiD=569#ancor。

[2] 侯水生.我国水禽产业技术“十二五”发展战略[J].中国家禽,2011(18):1-4。

[3] 黄胜忠.转型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

[4] 宫桂芬.我国水禽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C].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第四届中国水禽大会,南昌:2011。

[5] 王雅鹏.湖北省水禽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10。

[6] 李鸿忠.台湾水禽业发展历程及对大陆水禽业发展的借鉴[C]。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第三界中国水禽大会,武汉:2009。

[7]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水禽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J].中国禽业导刊,2009(2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