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十篇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十篇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53:38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篇1

【关键词】人学;艺术人类学;文化交往

人是主宰所有事物的主体,它是一切研究的发掘机。艺术好比是一面镜子,人们往往是透过艺术看中国的本质,世界人的本质。也正是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激发了人们创新思考与研究的潜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是从艺术入手,通过艺术形式分析、类型分析、结构分析、工艺过程和场景描述本身,进一步说明艺术背后的文化理念,说明这些艺术形式之为什么的问题。也可能去回答艺术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如形式、情感、激情、想象之类。

1“主体”与文化

“人”作为主体,是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人通过言语、神话、艺术等基本功能实现人类活动的基本结构与有机整体,而音乐能从艺术层面上回答人在基本活动过程中的思维①,其主体是人,目的也是人,在本质上属于“人学”②。郭乃安先生提出音乐学要把目光投向人,因为“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③。音乐文化正是通过“人”的选择、表达,揭示从本体形态到文化内核的特征,如桥梁般连接着音乐文化的表层与里层,以“人”为管可窥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组织方式及其所蕴含的“人”的内涵④。

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艺术作为人们的表意系统,是揭示人类历史的一种学术或研究科学。艺术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人类学是不同时期的人类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的分析、研究。文化,作为人类所特有的现象,已成为现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课题。按照唯物史观对文化的理解进行梳理与研究。例如艺术与劳动,艺术产生的前提是劳动,艺术作为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原始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引起的主题自然文化,如躯体器官结构。

2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艺术作为人们的表意系统,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与文化结合形成进一步思考,艺术人类学着眼于艺术行为背后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如果用生活的视角来解读艺术人类学就好比人穿衣服。以前人类穿衣服是为了保暖,用一件兽皮披在身上,后期慢慢发展,兽皮做出了图样和花样为了视觉的美观,这就是一种进步,是人类的发展的一种。例如艺术与劳动,艺术产生的前提是劳动,艺术作为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原始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引起的主题自然文化,如躯体器官结构。艺术是多层次的一个载体。艺术人类学是与文化人类学很相近的学科,以文化人类学来定义艺术人类学。应该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揭示它的科学发展规律、本质和意义。对各种艺术形式,比如音乐、美术等,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艺术人类学着眼于艺术行为背后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例如巫术,巫术在北方就叫萨满。萨满艺术我们虽称为艺术,但它并没有脱离巫术。艺术人类学在解说萨满跳神,我们称为萨满艺术,可单独在人类学中就不会称为舞蹈,它不被认为是艺术。

3变换的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和理解意义体系,其实质是作为交往主体的人自身的实践所致,它既包括不同个体之间的文化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理想交往、行政交往。艺术在不同的文化和交流中表达作用是相同的,例如聋哑人表达想法的身体语言,“它是一种非言语语言,在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身体语言的生物特性意味着人们的表达、眼神交流、手势和其他身体动作有着生物的共同特点。当人们高兴时,就会笑。悲伤时,就会哭。尽管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仍然有着这些共同特点。”⑤舞蹈《千手观音》是由四位艺术团的手语老师分别位于舞台四角用手语指挥聋哑人演出,虽然她们听不到音乐,但是手语老师就是她们的耳朵,她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用优美的手语传达给观众。在雅典残疾人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千手观音》一舞惊世界。这种形式的艺术演出是在音乐传播文化的基础上,更全面的紧密了世人的关系与情感。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群体需要我们的关注与重视,通过这样的艺术形式把小部分群体融入到我们的交流中,这是一种互动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这也是文化多层次的一个体现。

不同文化与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总会需要一个系统,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与体会有着不一样的感悟。而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会在无声中拉近彼此的距离。现代的人类交往中不是只有单一的语言交流,更多的会涉及生活与娱乐。所以在谈论理想文化的进程中,若没有了音乐艺术的相伴与助阵,相对来讲也会增加彼此合作与了解沟通的难度。在这个文艺的社会与知识的海洋中,人们都在寻求大繁荣大发展的捷径,而艺术的存在就是连接合作双方友谊的桥梁。不论是学术、行政、外交文化方面皆是如此。

4结论

人是主宰所有事物的主体,它是一切研究的发掘机。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激发了人们创新思考与研究的潜能。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交往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全人类的自由与和谐,而这也恰是它走向最终成熟的标志。人类文化交往的文明化理当是全人类智慧、善良和爱心的持续不断积累的共同结晶,和睦与和谐是人类的理想境界,自尊和尊他是人类的文明愿望。”⑥愿我们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研究与传播的热情中综合探微,独具匠心。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06.

[2]俞据,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专题研究”课堂笔录[Z].

[3]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02).

[4]刘书慧.身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同与异[J].海外英语,2012,01,08:245.

[5]王永友.大学文化的多层次性与多元性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09):55.

[6]杨玲.文化交往论[m].华中科技大学,2010,08,01.

[7]周伟.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三部曲”:评王耀华等著《音乐・中国》[J].人民音乐,2013,05.

注释: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06.卡西尔认为“人学”研究使人从自然、社会及宗教的淹没中解脱出来,使“人”不再是各哲学流派支离破碎的个体,而是使“人”具有了独立地位和本质的学问,讲究个体、群体和类的统合.

②俞据,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专题研究”课堂笔录[Z].

③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02).

④体现为在音乐形态方面怎样用中国人的思维、观念表现中国人的文化,即它们和人的音乐感受、音乐观念和音乐思维方式等的有机联系.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篇2

艺术档案是在各类文化艺术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一)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艺术档案是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反映,它真实记录了文化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凝集了许多艺术家的心血和时代艺术成就。所有文化艺术活动的成就都是通过文字、声像、实物、图表以及电子数据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艺术档案使文化艺术的生命得以延续。反之,如果没有艺术档案,文化艺术活动的历史就有可能被阻断。

(二)艺术档案对传播群众文化艺术有着重要作用。群众文化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传播和流传的,文化艺术传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化艺术生命延续的长短。在各种文化传媒中,艺术档案以其原始性和真实性而最具有权威性和感染力。可以说,以艺术档案为媒介面的文化艺术,生命力相对旺盛。如极具影响的电影《梅兰芳》,其巨大影响就与艺术档案中关于京剧档案的传播有着密切联系。

(三)艺术档案对发展艺术事业有重要作用。艺术档案是记录着大量丰富生动文化艺术活动信息的重要载体,它所储存的艺术资料是艺术的宝库。我们开展艺术活动可以从中去寻找材料,开拓思维,启发灵感,进行艺术再创新。艺术档案又是物态化的文化艺术活动历史,许多与文化艺术有关系的活动等,都必须依托艺术档案来佐证。尤其是申报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到艺术档案中寻找珍贵的文化艺术记忆,往往艺术档案中的一张照片、一份手稿、一份记录就是散落在历史尘埃的一颗颗珍珠,通过艺术档案就可以形成一串串闪闪发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链。

加强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是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记录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历史、保存艺术成品、造福后世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充分认识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实现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加强艺术档案管理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环节。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艺术档案管理是进行文化艺术传承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具体手段,建立艺术档案,管理好珍贵的艺术档案,是文化系统艺术业务和档案业务的新发展,也是文化系统业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拥有全面、完整的艺术档案,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档案对文化艺术研究、文化艺术教学、文化艺术交流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艺术档案管理是文化艺术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艺术档案管理最终目的就是为文化艺术创新服务,文化艺术事业创新发展要有其精彩的内容做支撑,文化艺术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文化艺术生产,只有拥有适应市场、顺应时代、与时俱进的艺术作品,我们的艺术团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品牌和形象。艺术创作、艺术生产的生命在于艺术作品的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而丰富完整的艺术档案和及时有序的艺术档案管理就能让艺术档案发挥超出其形成单位及其专业内涵的重大作用,为文化艺术教学、文化艺术交流、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传承和文化艺术创新服务,从而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事业。

(三)加强艺术档案管理是保护文化艺术产品、发挥艺术档案最大作用的客观要求。当前,艺术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甚至危及文化艺术产品的保护,影响了艺术档案的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如有的文化艺术单位的领导同志和档案管理人员对文化档案的重视程度不高,艺术档案收集和归档一定程度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造成一些艺术档案散落在创作者或演出者手中,未能及时完整地归档到档案管理部门;有的单位保管条件较差,艺术档案难以长期保存,造成文化艺术作品、创作设计图稿遗失或受潮、起皱、甚至霉变,破坏了作品本身的完整性,以致部分艺术档案无法利用;有的艺术档案建立得不完整、不系统,有遗漏、缺失现象,有的单位却把所有文件材料都装入艺术档案,有的没有明确归档范围、保存期限、归档时间和收集文化艺术材料的方法、步骤,致使艺术档案不规范。这些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艺术档案的保护、收信和管理。

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工作,首要的是提高文化艺术管理部门对艺术档案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把档案管理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强化工作力量,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提高艺术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艺术档案的管理,必须建立和完善艺术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对艺术档案的收集、归档、移交保管、借阅、利用作出明确规定。档案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档案法》《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防止艺术档案分散流失,杜绝归为己有。要将艺术档案工作纳入文化艺术单位工作计划,并把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还要给提供档案者出具收藏证书和补偿一定的制作成本费用,通过不定期举办优秀艺术档案展览等,提高文化艺术工作者上交档案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保存、上交艺术档案资料的激励机制。

(二)明确归档范围。艺术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应当包括:文学创作,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以及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如文字、声像、照片、实物等载体形式)。另外,业务人员在职务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艺术材料,也属归档范围。而那些为艺术创作、研究、教学和文化艺术活动参考而收集的图书、报刊、音像带、照片、剧本和有关文章材料等,均作为资料保存,不应归档。在文化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属国家所有的各种载体的艺术材料和实物,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三)强化收集与整理。收集整理艺术档案材料时,应遵循文化艺术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化艺术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完整,便于保管和利用。要根据不同内容和载体分别进行归类和立卷。艺术档案应分为大类和属类,大类设业务类、个人业务类、综合类等,具体属类应按照归档范围设置。要按照艺术档案材料的内容、种类立卷,其中戏剧材料按剧目分类立卷,音乐歌舞演出材料按节目分类立卷,文化艺术科研材料按科研专题分类立卷,艺术教育材料按各专业课程分类立卷,社会文化、文化交流材料按业务活动进行立卷。对录音带、录像带、照片、唱片、光盘等非纸质载体的艺术档案材料归档时,应将每一单项作为一个保管单位,单独编排档号,并采取按年度结合内容的方法分类整理和编号。其中与文字材料有直接联系的应编写互见号或互见卡。反映和记录本单位的文化艺术活动并对以后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有重要参考借鉴作用的艺术档案材料,应永久保存。在本单位组织或参与的重大的艺术活动中形成的,并具有一定艺术参考价值的艺术档案材料,应长期保存。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化建设地位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这也是高校艺术教育与高校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集中体现。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一命题,文章将其分解为三个理论层面。

一、艺术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为了研究艺术教育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关系——艺术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首先必须研究艺术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所谓“文化”,是艺术的上线,它“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①。

所谓“艺术”,指的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②。

可见,艺术属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只指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中又包含哲学、宗教、道德、科学、法律、习俗、艺术等。

艺术因其具有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感人动人等特点,在整个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许多时候,人们甚至把艺术与文化相提并论,称之为“文化艺术”。“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③因此,有人说,艺术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可见,艺术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二、文化建设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为了研究艺术教育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关系——艺术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还必须研究文化建设在整个高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知识经济”的21世纪,全球范围内兴起一股“文化热”,我国也把文化同政治、经济一起,作为综合国力的三大要素。文化作为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和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已经成为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而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高校建设中,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三、艺术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艺术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早在上世纪初期,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年)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在建设北大“兼收并蓄,学术自由”的文化精神的同时,强调了艺术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他解释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④而美育的核心,则是艺术教育,因为美学以艺术为研究对象,又称作“艺术哲学”,即艺术的哲学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世界各国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我国也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199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非专业艺术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⑤2002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再一次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⑥

多年来,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艺术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艺术教育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支柱与文化支撑,包括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等。而所有这些要素的形成与确立,都离不开艺术教育的促进与推动作用。我国许多高校制定的校训、校风,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也都离不开艺术教育这一重要路径与载体。

(二)艺术教育促进高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艺术教育可以极大地提升高校自身的文化品位,而文化品位的提升,又成为高校知名度的核心。综观世界各名牌大学,无一不是因艺术教育而促进了文化品位的提升,进而获得了名牌效应与品牌效应。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十分强调“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⑦。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也开展了很好的艺术教育。

(三)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美化人格、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而文化素质又是综合素质的核心。

通过上文分析可见,艺术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2012年度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艺术教育与高校文化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12C013)

注释:

①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858,674.

③⑦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3,69.

④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篇4

如何加强艺术类高校中的民族艺术教育更多精品源自3edu试题

高校不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还承担着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使命。艺术类高校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分支,肩负着艺术类高等人才培养和艺术类科研的重任,在社会艺术人才培养和提高等层面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的教育成为该地区艺术类高校教育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艺术类教育在教学与表演实践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必须适应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下对艺术人才和文化取向的要求,对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尤其是在艺术类高校中深入开展民族艺术教育,更是应该立足艺术类办学的自身特点,坚持从师生思想特点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活动主题和内容,积极和探索师生互动、教学带实践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资源优势和教学特色,以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校教学建设,促进艺术类高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在艺术类高校中加强思想建设,强化办学特色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艺术类高校与其它部门和组织一样,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和优秀首先体现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艺术类高校中的学生普遍接触和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比较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师生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显得日益明显。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文化渗透尤为严重,在多元文化的交织和融合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审美取向。学习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方方面面的外界因素引起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加强党政和师德师风建设在当代艺术类高校中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批评和抵制错误思想观念,是艺术类高校创先争优活动中需要积极探索和回答的重要课题。

(二)强化人才优势,彰显办学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艺术教育应当强调其地方特色。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为例,该校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自上世纪50年代建校以来,便开始立足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以地方艺术人才培养为办学宗旨,在长调、呼麦、马头琴、蒙古族、蒙古族绘画等领域获得了丰富的办学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民族艺术人才。21世纪以来,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和传播马文化的需要,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又设立了蒙古族皮革艺术中心,研制、开发以蒙古族图案和反映蒙古族生活的皮革装饰物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艺术类高校办学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彰显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成为艺术类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自治地区高等院校办学中的指导思想。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政治环境,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在艺术类高校中加强田野调查,丰富教学活动

(一)舞台表演与民间艺术的关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近年来,民族艺术表演的舞台化日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牧业地区百姓收入的提高,传统民间艺术和表演者所依附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濒临着危机。所以,加强艺术类高校的艺术采风活动,大量进行田野调查工作对于城市里高校中的民族艺术工作者显得尤为重要。让艺术类高校中的师生走出高校,走向民间,以朴实的心态体验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和传承,在民间艺术表演者中间学习和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所以,引领高校师生走出校园,放开眼界,走向民间是当代艺术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结合

艺术类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高等艺术人才的培养机构,是宣传艺术,普及艺术的教育机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新阶段。艺术类高校具有艺术类办学的特点,教学要与舞台表演和艺术实践相结合。所以,加强民间采风和田野调查是新形势下急需进行的,通过田野调查来发现和整理民间艺术的艺术形态和传播特点。

(三)新媒体在民间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接入了互联网络并在教学单位和家庭中迅速普及开来。网络和广播电视媒体成为教学和学术交流重要的渠道,对于民族艺术的教学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另外,从mp3播放器到手机彩铃,从云终端到云计算,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给民族艺术的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又立体的平台,众多的音乐网站和音视频资料随时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广播电影电视来获取,成为新时期艺术类高等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手段。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榜样和典范作用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篇5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教育;文化教育;反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49-04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艺术”一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强调“术”到注重“艺”的漫长过程。在古代,它是被当做诸如造物、种植等生产过程中用来完成任务所采用的“技术”来认识的。在我国“艺术”一词中的“艺”,其本意有三个:技艺、艺术、种植。我国古代的“薮”、又通“艺”,意为“种植”之技。即便是今天,仍有人对艺术的认识仅停留在“技艺”的层次上。在西方人们对“艺术”一词的界定,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古拉丁语ars类似希腊语中的“技艺”,意指完全不同的某些东西。它指的是诸如木工、铁匠、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和专门形式的技能。文艺复兴时,一些艺术家也将自己看作工匠。直到17世纪,才开始从关于技巧的概念或关于技艺的概念中将艺术与美学概念分离出来。18世纪,英国史学家乔治・科林伍德认为“优美的艺术并不是指精细的或高度技能的艺术,而是指美的艺术”,将“优美艺术”与“实用艺术”区别开来。19世纪,“艺术”一词在理论上从技艺中完全分离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一词的理解和界定,有了深刻的变化,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与实践。

受上述认识的影响,长期以来,艺术院校一直将专业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与教育作为其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教育方式上,往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尤其是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训,对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育则重视不够。受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艺术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影响和困扰其自身发展的难题:即学生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文化理论的学习包括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甚至厌文化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理论素质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显然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解决这一难题,利用专业学校艺术教育的优势资源,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反哺功能,将不失为艺术院校解决该难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和途径。

一、艺术及其教育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一定的物质手段,塑造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表达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评价。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具有认识、教育、审美等社会功能,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彭吉象所言:“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它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已越来越离不开艺术,在人类的众多需求中,艺术需要已成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艺术教育也成为组成人类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人需要艺术这一问题进行过论证,他认为:艺术和审美是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必然发展起来的,这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属性,是人类精神需要和享受的一个主要方面;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相应增多,为人们的艺术和审美生活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即“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还是从社会实际方面考虑,可以说,人的生活离不开艺术,人人都需要艺术。

尤其是到了当代,艺术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尺度,艺术需要的满足与否、保持与否,是衡量当代人类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增补和装饰,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已将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并将其视为自身综合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趋势下,现代人和现代教育试图通过艺术和艺术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身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正是基于此,目前,社会上各类艺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而且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艺术教育就是在适应人们延续艺术文化、传播社会艺术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过程中产生的,并随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逐步成熟。

艺术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艺术文化;以艺术为媒介,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获得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这一涵义表明,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轴心和基点的,是艺术和教育的合二为一。根据二者的侧重不同,可将其分为艺术取向的艺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艺术教育。艺术取向的艺术教育其着眼点是艺术本身,即由艺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艺术文化;它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横向和纵向传播艺术知识和技能,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教育取向的艺术教育其着眼点是教育,即从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艺术教育,以艺术作为教育的媒体,追求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它通过艺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情趣、意志和创造能力等基本素质,通过心理疏导和艺术治疗,健全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教育取向的艺术教育还是艺术取向的艺术教育,其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二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二、文化教育是专业艺术教育的内核

艺术院校作为专门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艺双馨的合格艺术人才、传播艺术和弘扬国家文化的双重任务,在教育任务上它是艺术家和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艺术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一条重要渠道,传播者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及科学素质将影响其传播的方向和效率。因此,艺术家和艺术人才除了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技巧和艺术才能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其文化修养包括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广博知识。这些文化修养与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这种学习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及同时代的国内外艺术家的经验,更包括学习各门文化科学理论。通过学习,积累和提高其文化知识及综合素养。

无论是从事艺术学习活动的学生,还是将来从事艺

术创作活动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深刻地领会、揭示和表现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艺术作品;更好地呈现其作品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从而较好地传播艺术和弘扬国家文化。而在学生的各种文化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的素质。邓小平曾指出:“学校应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因而,学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与学校德育工作有直接的关系。

德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道德规范等,通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对于个人的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其理论和经验也很丰富,其中以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他们提出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的思想,强调教育要服从和服务于本阶级培养人才的需要。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强调“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实现必须从修身做起,认为修身关系到天下兴衰、国家存亡、个人荣辱。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董仲舒也特别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从义远利”。这种“德育中心论”的教育思想,至孔子后被历代教育家和统治阶级所采纳和运用。中国共产党自建党时起至今,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在西方国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中世纪封建社会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也非常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日本、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关注学校的德育,突出表现在它们对待学校德育的态度上,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称为‘德育投资’”。可以说,德育是“根”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做得好,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因而,重视德育教育已成为古今中外统治阶级及教育家们的广泛共识。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渠道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其教学任务,主要是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担负的职责,即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完成基本理论、思想品德、各种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专业艺术院校就是通过开设各门专业及非专业文化课程,进行各学科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水平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与综合素养,从而实现其人才培养的目标。

显然,在专业艺术院校,文化教育在德艺双馨合格艺术人才的培养中是其不可或缺的内核。文化知识与思想素养对艺术活动主体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专业艺术院校开设多门文化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均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因而,艺术院校在文化教育中,利用艺术教育自身的优势发挥其对文化的反哺功能具有现实的作用和意义。

三、艺术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反哺功能

艺术教育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的教育功能就包括了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和劳技等功能。

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反哺功能主要指通过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益智与辅德等作用,即无论是艺术教育的过程还是结果均会不同程度地对智育和德育等产生一种辅助或帮助的作用。这样,在艺术院校文化理论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充分考虑并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及其资源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其专业优势与特长;让学生在文化学习中,也能尽量享受到像专业学习时那样的愉悦与乐趣、感受到专业学习时那样的成功与满足;从而突出艺术教育在文化教育中的益智功能和辅德功能。

艺术教育之所以对文化教育具有反哺功能,这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智力的多维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教育的种类很多,从场所的角度而言,有学校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和家庭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是在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的艺术教育,包括专业学校的艺术教育和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作为培养艺术专门人才的专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既具有系统、规范的艺术专业课程,同时又具有相应的各门文化理论课程,二者共同构成专业艺术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学生的智力结构上,既包括理性的维度,也包括感性的维度。专业艺术课程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偏重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的激发,各门文化理论课程所进行的智育则偏重于理智、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心智的发展,学校教育无论是偏重理性方面,还是偏重感性方面,都不可能获得圆满的教育效果。而学校的任何教育科目都具有双重的功能,即除了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外,还会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行为特点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其众多的专业学科必定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起到发展和完善人的精神和肉体,促进人类文明提高的作用。

对此,艺术院校充分认识自身这一重要资源的教育价值,重视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反哺功能,将会缓解和释放学生受到的来自智育所带来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压力,这对有效解决艺术院校学生轻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甚至厌文化学习的难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

艺术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反哺功能突出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艺术教育具有益智的功能。

当艺术教育独立存在,并作为一个与科学相对应的领域,而不是仅作为智育范畴里的一门知识而发挥作用时,这种审美的、艺术化的艺术教育便具有了智育的功能。国外许多学者对艺术教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作过研究,如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登纳认为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类智能的发展,他提出人类具有音乐、语言、逻辑一数学、空间、身体动觉、人格、交往等七种智能。而其中的音乐、身体动觉、人格、交往等至少四种智能与艺术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他指出:“没有艺术教育,这些智能将会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体因而会变成一个智能不健全的人。”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教育对个体智力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有效地提高个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他说:“艺术作品的巨大优势之一就是,以最小限度的技术训练即足以向学生提供独立发展他们自身心智源泉需要的训练一艺术作品的智力追求在于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知觉经验的各个方面。”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彻对音乐学习与儿童智力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上音乐课的儿童的空间智商有46%的提高,而不上音乐课的儿童仅有6%的改善。他认为音乐学习能加强空间推理能力所需的各种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并能建立新的神经桥,进而得出结论:“音乐教学能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维持时间很长,甚至永久。”

上述事例说明:艺术教育能有效减轻智育本身对学

生身心所施加的压力,使由于片面接受智育而造成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趋于平衡,从而使智育获得更好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觉思维能力、空间智力和时间能力,正是这些能力的提高和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整个智力结构的发展和完善。这大概就是无论是专业学校还是非专业学校艺术教育都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或偏好而对文化教育则表现出厌学或感到比较抽象、枯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第二,艺术教育具有明显的辅德功能。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上,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古老的问题,一直被视为道德教育的补充,具有明显的辅德性。如孔子曾教育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提出的礼、乐、书、数、射、御“六艺”就包含了音乐,并把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在西方,从古希腊到近代,艺术审美教育也一直被视为净化灵魂的重要手段。亚里斯多德就把艺术教育当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讨论了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他认为,工业文明捣毁了人性的和谐,带来了人的异化现象。面对这种异化现象,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还明确把德、智、体、美四项教育并提,使美育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和任务。

事实上,德、智、体、美作为人类教育的四个方面,各有自己不同的目标和方式,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可见,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而它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艺术教育的辅德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由于艺术自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德育中辅之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美,这样,德育便可得到人的感性支持,学生对于道德品性,便不仅知之,而且好之,进而乐之,最终达到以美辅德,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第二,通过艺术教育塑造完美人格。《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年-2000年)明确指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辅德性。艺术教育不仅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而这种有机的、整体的反应方式,是完美人格形成的基础。总之,艺术教育与完美人格的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历史上,不少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实践家们都将艺术视为道德教化、兴邦治国的重要手段。

正因如此,艺术院校应积极发挥其专业艺术院校的优势及其资源,发挥艺术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反哺功能。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篇6

关键词:剪纸艺术;茶叶包装;广告设计;应用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关键构成部分,因为剪纸艺术本身特殊的造型特征与和朴素的美感,在全球范围内传达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哲学思想。当前时期,在科学技术和工业水平持续深化的大环境中,除非分析剪纸艺术造型创新、构图思维和色彩构成等组成元素,并把它应用到广告设计当中,方可切实反映出剪纸艺术的价值。为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进行传承,并发扬光大。

1剪纸艺术的特性和体现形式

1.1剪纸艺术的特性阐述

1.1.1剪纸艺术的依附性和独立性的统一化特性

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属于一类关键的艺术形势,剪纸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肯定需依靠特殊的民间活动与文化环境。与此同时,剪纸艺术在长时间的发展进步期间,同样衍生出了属于自身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为剪纸艺术具备本身的特殊审美观,很多剪纸作品均切实运用该特点,根据自身喜好创建剪纸作品,使剪纸作品不仅体现出了剪纸作品的美感,还反映出了传统的民俗与文化背景。

1.1.2剪纸艺术的集体性和个性的统一化特性

所有的艺术创作均非单个人思想的体现,很大程度上,该作品均会对自身做出的特点进行间接性的阐述。传统剪纸艺术的地域性特征切实体现了这种艺术的集体性特点,广东的剪纸艺术结构严谨、装饰特点显著、相对更加雅致。山西地区剪纸艺术在体现远古艺术的时候,同样增加了许多的聪慧乖巧的形象。在此类地域性特征的影响下,剪纸艺术在集体性反映当中,同样存在个性的体现。相同地域的剪纸艺术特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即剪纸艺术集体性背景下的个性展现,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化造成了剪纸艺术的地区性更加显著。

1.1.3剪纸艺术变异性和稳定性的统一化特性

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阶段,剪纸艺术的形态必定会出现变化,其属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此类改变导致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和剪纸艺术的年代、民族特性以及各地风俗间出现不同。但是因为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继承,使传统剪纸艺术必定会将其特点进行保留。通常状况下,均是以原来的特性为前提实行变化创作。此类变异性和稳定性的统一化特点,导致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点,还可以发现剪纸的创新变革。

1.2剪纸艺术的体现形式阐述

1.2.1剪纸艺术构图造型的图案化

剪纸艺术在构图方面往往以形象为基础,和内容进行联系整合。同样能够基于某些形式美的机理实行对称性、平衡性以及连续性的处置。剪纸艺术无法实行场景方面的分割,所以,很多艺术形象均设定在相同画面当中。比如,把星星白云和地面建筑以及人物设定在相同画面当中。

1.2.2剪纸艺术设计的形象夸张、简洁,并存在节奏感

因为剪纸艺术使用的材料有限,所以,剪纸艺术的形象处置过程中,需掌握重点形象的特性,实行夸放,摒除不主要的部分,保证主体核心的清晰性。针对剪纸艺术的形象和形态需保证凸显夸张,保证美感和节奏性。

1.2.3剪纸艺术的色彩轻快和科学搭配

剪纸艺术的色彩通常需尽可能防止同类颜色和邻近颜色的出现,需在对比颜色当中获得形象和谐。己选取形象的主要色调,则对比方面需合理的实行颜色的消弱,针对某些色彩在一起时出现生硬感的情况下,能够合理添加黑颜色,保证剪纸作品的明快性和生动性。

2剪纸艺术在茶叶包装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2.1剪纸艺术的多种元素在茶叶包装广告设计当中的应用

2.1.1剪纸艺术的造型语言对剪纸与广告设计来说,造型均是以构成艺术特性作为前提,在推动本身发展阶段均有着十分关键的功能。通过长时间的理论与社会实践研究可以看出,剪纸与广告设计彼此存在很大的联系,特别在造型上。剪纸艺术借助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内涵,为广告设计提供了很多的参照,并提高了广告设计的文化内涵。此外,剪纸艺术对广告设计的传达有利,提升了受众的美感乐趣。剪纸艺术造型语言在广告设计通常分成如下几点:首先,虚实结合的造型方式。和别的传统艺术存在差异,因为遭到哲学思想的作用,剪纸艺术造型采取阴阳造型模式。此类方式主要借助不同图形展现虚实结合的思想,无形当中提升了空间感觉,进而提高图形的信息传达成效。此类造型理念和广告设计思想相同,所以,把虚实结合造型方式应用在广告设计当中,必定会切实有效的推动广告设计的进步;其次,联想造型方式。联想往往是单一个人、单一事物或者单一理念而联想到的,体现模式能够分成联想、比喻以及夸张手法。联想造型方式中国传统剪纸的一类基础造型模式,该方式切实展现了文化内涵。比如,剪纸艺术当中,兰花表达了纯洁、牡丹花表达了富贵、鸳鸯表达了姻缘。此类由实物想象而出的语言,均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的憧憬。在广告设计过程中,存在和剪纸艺术相似的地方,联想方式的影响之下,广告设计人员把实物转换为具备造型语义的视觉模式,最终设计出来具备极高文化底蕴的作品。

2.1.2剪纸艺术的构图形式

构图形式就是根据特定的构成规则与准则,把各类组成元素进行排列组合,产生清楚和谐的图形。剪纸艺术通常应用满构图模式与对称平衡构图两类方式。一方面能够更加准确地的展现图形所包含的语义,另一方面存在很大的趣味性,受众者的注意力集中过来。茶叶包装广告设计人员参照了此类构图模式,科学合理的把它添加进来,且与自身的作品相结合,保证作品获得升华,展现另一类崭新的视觉感。

2.1.3剪纸艺术的色彩应用

剪纸艺术的创作阶段,往往应用高度颜色,且根据中国传统的色彩应用理念,借助五光十色的优势,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思想与色彩设定提供了标准。此类色彩特性对广告设计的革新和运用有利,存在非常关键的参照价值。通常表现在如下几点:第一,醇朴的单色调在茶叶包装广告设计当中的应用;第二,对比相对较强的补色调在油纸产品广告设计当中的应用。剪纸艺人主要为劳动人民,往往在色彩的应用上,体现了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茶叶包装广告设计当中添加此类色彩,进而展现颜色的节奏感,保证广告设计产生很大的视觉美感,最终提升了广告设计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2.2剪纸艺术特殊的题材

在茶叶包装广告设计当中的运用中国剪纸艺术包含了非常多的艺术题材,通常此类题材均出自日常生活当中,直接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生活当中很多事物均能够作为剪纸艺术的创作思想和主要题材,展现了中国民间剪纸艺人的剪纸水平与思维模式。详细来说,剪纸艺术的主要题材通常分成下面几种:第一,日常劳动的题材。寻常百姓是剪纸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应用日常劳动作为剪纸题材。比如,春天播种题材、日常工具题材以及庄稼等等题材。此类借助对日常生活当中的场景作为剪纸艺术的展现模式,大量应用于茶叶包装广告设计当中。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品设计当中,大量的民间题材激发了设计人员的灵感,把动物和人进行了有机整合,全世界都被福娃的造型所折服。在主题设计的过程中,凸显了和自然界和谐共处的关键意义,一方面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另一方面展现了普通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第二,具备吉祥寓意的设计题材。吉祥的寓意属于剪纸艺术当中非常多的一类题材。主要的设计题材为,彩带和百结题材,誉为永结同心的吉祥寓意,枣和桂花寓意是早生贵子的题材,莲和鲤鱼展现了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茶叶包装的广告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参照这类寓意为自身广告作品添加了更多的活力和吸引力,更加有效的展现了广告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设计思想。比如,好利来的月饼包装主要应用了“锦鲤”的吉祥寓意,极易让顾客联想到鲤鱼跃龙门等吉祥的寓意,使客户具备很好的祈福需要,进而更加有效的提升了月饼的销售数量,在市场竞争当中建立了非常大的优势。此类具备特殊吉祥寓意的设计题材,为茶叶包装广告设计提供了崭新的设计理念与思维模式,进一步优化了广告设计的主题思想。

2.3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

在茶叶包装广告设计当中的运用所有的中国传统剪纸作品均具备自身特殊的文化内涵,合理的将景、情、趣融合,具备非常好的设计思维。此类特殊的创作模式与广告设计中的思维理念相同,且对广告设计存在非常关键的指引功能。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方式为:第一,谐音法。我国剪纸艺术创作的形象当中,谐音法具备非常大的影响,且被人们大量的应用。比如,“福”倒贴表达了福的来临、莲与鲤鱼在一起表达年年有余的祝福。此类特殊的传统剪纸艺术设计理念有效的推动了广告设计的发展,为广告设计提供了创新思维与文化内涵。比如,进行广告标志设计的过程中,联通公司标志主要应用中国结的图形,带来吉祥如意的祝福,并对自身产生了很大的商机;第二,隐喻法。这种方法同样是我国文化底蕴当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思维模式,可以通过符号或者事物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比如,仙鹤和乌龟表达长寿的寓意,竹和兰代表洁身自好的寓意,葡萄和石榴代表家族兴旺的寓意。此类特殊的思维理念在广告设计当中获得了大量的应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剪纸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样是我国艺术设计的前提。剪纸艺术中包含了劳动人民的创作结晶,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具备非常明显的特点。剪纸艺术为茶叶包装广告设计提供了非常多的灵感与题材。所以,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需掌握剪纸艺术的特殊魅力和优势,科学应用进广告设计当中,且把传统剪纸艺术特点和设计作品融合,获得更加有感染力的广告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秦汉帅.剪纸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4(8):97-98.

[2]程笑君,翟浩澎.民间剪纸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艺术家,2011(5):88-89.

[3]刘剑云.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以陕西安塞剪纸为例[J].艺术科技,2015(5):179-179.

[4]卢静.剪纸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大观,2015(3):67-67.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篇7

作者简介:彭吉象(1948-),男,汉,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兼任江苏省文化厅艺术百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美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艺术委员会副会长,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艺术学。)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艺术,特别是了解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进一步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不断加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会通,尽快创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应当是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也只有这样,中国艺术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真正体现出中华民族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美学特色,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艺术才能在弘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为各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国艺术学庞大体系的构建与叙述者,《中国艺术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背景,通过中国艺术简史、中国艺术理论和中国艺术精神三个方面,从总体上勾画出中国艺术的风貌,概括了中国艺术发展进程的基本规律,尤其突出了中国艺术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艺术深邃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创建;培养;文化修养;艺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五千年悠悠岁月,五千年辉煌历史,形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之东方、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在这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灿烂辉煌、绚丽多彩的中国艺术。从古至今,中国艺术涌现出了难以计数的杰出艺术家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并且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形成了洋溢于我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作品之中的中国艺术精神。正因为如此,如同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中国艺术也是人类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举世瞩目、璀璨独特的光芒。

在笔者担任主编的专著《中国艺术学》(75万字)中,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背景,通过“中国艺术简史”、“中国艺术理论”和“中国艺术精神”这样三个方面,从总体上勾画出中国艺术的风貌,概括了中国艺术发展进程的基本规律,尤其是突出了中国艺术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艺术深邃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从气魄宏大的秦汉艺术,到艺术自觉时代的六朝风韵,从富于乐舞精神的唐代艺术,到推崇文人心态的宋代艺术,再到处于社会巨大裂变期的元明清艺术,组成了一幅极其壮观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长卷。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又包含着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曲艺等等为数众多的艺术门类,而在每个艺术门类中又都有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与宛若繁星的优秀艺术家。此外,中国传统艺术还包括着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宗教艺术等不同内容和层面,其面貌更加异彩纷呈、气象万千。

毫无疑问,中国艺术学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第一,中国艺术历史悠久。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里艺术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中国文学史应当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家和作品,以及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和样式一样,中国艺术通史也应当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艺术家与经典艺术作品,以及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各个艺术种类。除了中国艺术通史以外,由于中国艺术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都取得了独特而辉煌的成就,今后还应当采用断代史的方法加以研究,例如秦汉艺术史、唐代艺术史等等。

第二,中国艺术门类众多。除了世界各国通常都有的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等门类之外,中国艺术还有自己独特的一些艺术种类,例如戏曲和书法等。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例如中国的国画同西方的油画、中国的戏曲同西方的话剧都存在着十分鲜明的区别,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当然,作为中国特有艺术的戏曲,本身又包含着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三百余个剧种,具有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等戏曲艺术审美特征,值得我们从艺术学的高度去高屋建瓴地加以研究。

第三,中国艺术体系繁杂。在中国艺术史上,不同门类的中国艺术还包括着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不同方面和不同类别。就拿美术作品来讲,现在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历代的文人艺术家和宫廷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即文人书画和宫廷书画。实际上,在民间艺术中,也有不少优秀的美术作品值得去发掘和研究。

第四,中国艺术成就辉煌。中国艺术犹如一个巨大的宝库,历朝历代出现了无数的优秀艺术家,宛若天上的繁星一样难以计数;产生了无数的优秀艺术作品,真可谓是浩若烟海,让人目不暇给。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同样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乃至艺术门类等方面,都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艺术创作来看,中国传统艺术在创作规律、创作过程、创作方法、创作心理以及对于艺术家道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理论。例如,强调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强调艺术家的作用和主客观的统一,唐代张b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谓一语中的。又如,在艺术创作中重视审美意象的孕育、形成和物态化的过程,清代郑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堪称精辟概括。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艺术鉴赏来看,历代大量的诗话、词话、画论、书论、文论、乐论、戏曲论、小说评点等等,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风格和方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理论宝藏。中国传统艺术这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甚至在某些艺术技巧、表现手法,乃至材料工具、物质媒介等方面体现出来。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应当看到,对于中国艺术学的研究,不但是为了完善和加强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培养艺术学人才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需要;与此同时,对于中国艺术学的研究,也是当前我国各个门类艺术实践的迫切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今天的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艺术应当如何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如何真正走向世界?已经不只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能否创作出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的艺术家能否在创作中做到既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追求,同时又能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具有中国艺术的精神。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时代在发展,文明在前进。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人类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时代性;既有继承性,也有创造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文化是“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也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年历史,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未来的中华文化一定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我们的民族艺术必须正视并且顺应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我们更要看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我们的一些传统艺术正在遭到现代化强有力的冲击,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传统艺术的冲击和影响更是不能低估。这就要求我们的民族艺术不断超越传统,不断追求创新,真正作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21世纪综观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于全球化的讨论,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引人瞩目的话题之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地球村”的概念,正在成为现实。尤其是以电影电视和因特网为主导的大众传播媒介正在重构着人类的生存空间,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我们注意到,凡是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艺节目往往更容易受到世界各国观众的欢迎。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强调文化的世界性,必须走中西文化融合之路,通过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转化,通过中西文化的会通交融,综合创造出一种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真正作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在这种意义上,正如人们常说的:“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艺术才能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要求。

在新世纪的时代大潮中,中国艺术如何真正走向世界?已经不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中国艺术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能否在世界艺坛上得到它应当具有的地位?能否创作出为世界各国观众所喜爱的优秀艺术作品?归根结底就在于中国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和表演中能否做到既具有全球视野和时代风貌,同时又能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具有中国艺术的精神。

因此,一方面,正如人们常说越具有民族性也才越具有国际性,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我们民族艺术繁荣发展的沃土。另一方面,21世纪的艺术更需要对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运用现代意识对于传统文化进行观照与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思,正是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作品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内在的深沉意蕴。

在这方面,许多优秀的华人艺术家们已经通过他们成功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深刻的启示。其中之一,便是博采东西方文化所长,我把它概括归纳为一句话,就是“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现代创新的艺术手法来体现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成功的经验,我们几乎在各个艺术门类里都不难发现,并且在一批享誉世界的著名华人艺术家们那里找到例证。

在舞蹈领域中,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运用现代的舞蹈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她担纲主演的大型舞蹈作品中《云南印象》中,将极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极富创新精神和时代色彩的现代舞蹈语汇体现出来,受到世界许多国家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绘画艺术领域中,旅美著名华人画家丁绍光被称之为“云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善于运用最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绘画语言来表现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云南风情;此外,还有旅居法国的著名画家赵无极,善于将国画与油画打通,将东西方文化的神韵通过自己的画笔有机融汇在一起。

在建筑艺术领域中,享誉世界的建筑艺术大师贝聿铭善于运用现代建筑艺术语言来体现浓郁的东方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他设计的北京香山别墅就是一个典型的作品,极富时代特征的建筑手法与宛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他设计的另一个建筑艺术作品,巴黎罗浮宫门前的三角形建筑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旅美著名音乐家谭盾在香港回归音乐晚会上,将古代乐器编钟与现代音乐语汇有机结合起来,在他为获奖影片《卧虎藏龙》所创作的音乐中,更是将中国乐器鼓、锣、钹、板巧妙地编织为乐曲。

在电影艺术领域中,我们不但发现20世纪80年代电影艺术家,包括香港“新浪潮”电影和台湾“新电影运动”,以及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大陆“第五代”导演群体,他们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但是他们的影片至少也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现代的电影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一批成功进军好莱坞的华人电影艺术家如李安、吴宇森、成龙等,同样也是如此。

正如李安在《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自己所说:“我对中国文化比较了解,对西方的文化也比较了解,就是站在这两种文化中间,我采用西方人的方式成功地表达了一个中国人的故事。我有一些出发点是比较中国的,比如儒释道这种东西……所以当我拍电影的时候,就会自然地把这些东方的精神还有西方的手法融进来。”①显然,李安这种“东方的精神”和“西方的手法”,正是他成功的经验,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用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正因为如此,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艺术,特别是了解极富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进一步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不断加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融会通,尽快创建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应当是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只有这样,中国艺术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真正体现出中华民族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美学特色,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艺术才能在弘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为各国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张克荣编著《华人纵横天下•李安》,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ConstructChineseartisticsDisciplinarySystemandDevelopCultivatedartisticpersonnel

penGJi-xiang

(Schoolofart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篇8

关键词:民族地区;艺术教育;选修课;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43-02收稿日期:2016-01-07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历程中,用道德、艺术、科学三大支柱构筑起了人类文化的光明大厦。早在1913年,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强调了艺术的人文内涵和独特价值,以及其承担着的诸多重要的社会功能,比如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人们也在有意识地强化艺术的教育功能,将其发展为艺术教育。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把开设艺术选修课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道德建设、科学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校,利用有限的资源尽量满足大学生对提升艺术素质和审美素养的需求,开设特色科目,在艺术活动中彰显学生个性,形成健康的文化品位。

一、艺术类选修课设置应处理好的关系与原则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学科化、规范化,体现宏观和微观的统一,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古和今的关系、中与外的关系、民族与地域的关系、学科与社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应把握好“四大原则”。[1]

1人文性原则

“人的素质包含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两个方面。科学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学历、智力,主要体现在‘做事’上;人文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它是一个人内在气质、外在精神和言谈举止的综合体现,主要体现在‘做人’上。”[2]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域甚至是不同民族之间各式各样、具体生动的不同生活情景,使他们以审美的眼光欣赏艺术,把艺术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2普及性原则

所谓艺术,往往就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或者是一个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面貌。艺术类选修课是一种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是一种非专业、非职业性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更能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提高学生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说,艺术类选修课绝不是技能和训练的艺术类专业教育,而是一种普及性、宽泛性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术业有专攻”的大艺术家,而是通过讲授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艺术品的理解、鉴赏、辨别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普适性教育。

3多样性原则

艺术本身就具有多样性。比如,从艺术主体的审美感受、知觉方式来看,艺术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而根据艺术类选修课的授课内容,艺术类选修课则可分为文化艺术类、形体艺术类、语言艺术类三大类。吉首大学地处四省边区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其地域性、民族性都独具一格,具备民族艺术资源优势,艺术类课程与教学资源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对于学生内在修养搭建了内涵丰富的平台。

4参与性原则

艺术的魅力蕴藏于它的意味中,也体现在外在表现的形式上。在艺术类选修课上,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艺术技能课、表演课和应用型的课程,同时在这些课程当中加入理论与欣赏的内容,互相渗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加强实践,体验参与的快乐,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大学生用正确的、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周围美好的事物,用美丽的心灵去影响他人,其艺术素质也将得到提高。

二、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类选修课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民族地区各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积极探索艺术类选修课的教学规律和管理方法。但是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在教学管理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目标不清晰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民族地区高校的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仍然存在某些误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高校不重视艺术类选修课在美育乃至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压缩甚至挤占艺术类选修课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有的高校虽然重视艺术类选修课,但“没有突出其艺术特性,把它等同于艺术知识或美学知识的传授,即当成了智育的一部分;有的过于强调它的艺术特性,一味追求艺术上的高难度,把它等同于艺术专业教育;有的只重视少数人的提高、不重视普及,面对的不是全体学生”[3]。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艺术类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不明确,有的突出艺术的独特性,重技能训练、轻审美内涵;有的漠视艺术的独特性,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艺术的独特性。这些做法,在某种意义上丢失了艺术类选修课的意义和价值,说到底还是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2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吉首大学、怀化学院、凯里学院、铜仁学院等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类选修课教师多是职称偏低的青年教师,学历也偏低,而且他们教学任务繁重,精力不够,教学经验也不足,导致课程内容不够新颖,不能紧跟研究前沿。大多数教师毕业于艺术专业院校,对专业知识非常精通,但是知识面不够宽,不能很好地把一些艺术的真正内涵深刻完整地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教研室或管理部门,未配备专职艺术教育教师,主要靠大学本身的艺术学院的教师来兼职,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且偏向语言艺术类选修课。

3教学管理乏力,评估体系不完善

民族地区高校近年虽然加强了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力度,但是总的来说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和教学力量来安排艺术类选修课,很多课程缺乏统编教材,教学内容相对也不够完整。选课人数过多,教学组织相对困难,教学效果堪忧,期末考查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个别学生抱有混学分的心态,平时逃课,结课时则借同学的笔记应付,教学督导组不可能对每门课程的每一堂课都进行考勤,而任课教师因时间关系往往也只能做到上课点名。

4学生修养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

基础教育时代的高考压力,使得中小学艺术类选修课十分薄弱,也压制了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和追求。从相对冷清的艺术类选修课堂来看,较低的课堂出勤率,破坏了课堂秩序,降低了开课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就大学生本身而言,部分人认为大学教育重在专业教育,艺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把公共艺术教育仅仅当成一种娱乐及欣赏活动,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作用。

三、民族地区高校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思考与对策

1强化认识,提升办学理念

高校管理者应进一步提升管理理念,把艺术类选修课纳入学校各项工作中去,逐步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确立艺术类选修课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要提高对艺术教育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明确艺术类选修课的目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2强化师资,有效整合资源

高校要对教师文化艺术学习提出明确要求,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将人文素质自觉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要为艺术类选修课教师搭建进修、培训的机会和与艺术教育专家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教研水平、学历层次,拓展学术研究视野。另外,与有关艺术团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是办好选修课的重要途径。

3强化管理,理顺工作机制

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民族地区高校有的已经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教研机构,有的学校已设有公共艺术教育基础部,做到了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学科本身的教育管理也要加强,要进一步细分,建立专门的艺术选修课管理机构、教研机构。从实践来看,要求开课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计划、教案,加强教师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的管理。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艺术类选修课的评估机制,运用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手段,推动艺术类选修课工作的开展。建议把艺术学习和考试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一起构成学生的总体成绩,给学生足够大的考试压力,保证其认真备考,真正重视艺术类选修课。

4强化引导,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艺术教育的宣传和讲解,提高学生对艺术类选修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根据自我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艺术课程,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引导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中,应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5强化个性,彰显文化特性

个性是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虽然教育部对公共艺术教育有相关规定,但这只是原则层面上的,是指导层面上的。试想,我们所有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都是一个模式,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在这方面,民族地区高校优势更为明显,在艺术选修课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方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彰显地方标志性文化的魅力,以期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艺术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林玉恒,鲁士发高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发展探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篇9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要求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真正构建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合格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从这方面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形式进行探析。

一、联系实际,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首先要对他们的鲜明个性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在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基础上,通过树立全新的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既鼓励他们个性发展,又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育人目的。

经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实践,与学生接触交流,我基本上掌握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观察能力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学习的熏陶,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富有想象力的特点。在强调艺术创新的过程中,他们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特色,讲求艺术个性的积累,他们善于以独特的视角生活,对社会的观察往往比较细致。但与此同时,艺术思维、感性思维强的特点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总是倾向于自然而然地对事物作出审美判断,而导致对其他的价值判断不够敏感。加上缺乏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往往不能从整体上看问题,不能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2.敢于竞争。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进行社会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专业实习经验,比别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他们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能够主动出击,为理想事业的成功积极拼搏、竞争。这一特点表现为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极强,总认为自己的作品和表现是最好的。由于缺乏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大容易听得进不同意见,甚于看不起老师。有时为了追求他们的创造风格和艺术性,而把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抛在脑后,创造出不太健康的艺术作品,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

3.个性突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容易从中西方文化艺术中得到启迪和熏陶。因此,感情就要比普通大学生细腻丰富,活动能力较强。但又由于专业的个体作业性,因此他们大都不愿意自己的行动受到约束,不愿被管教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具体在平时就表现为,有些学生感情容易冲动,明知有些事情是校纪校规禁止的,但到时就会头脑发热,置校纪校规于不顾屡屡违纪。

4.重专业轻理论。

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从小就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和兴趣。高考时的专业考试占用了他们的学习空间,这样势必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因此,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进入大学后,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接受专业,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专业学习。但是一方面,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的关系。对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重视不够。这些直接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艺术类专业学生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不足的严重首先反映在人文知识欠缺、文化素养不高、底蕴不足。他们毕业后走进社会创作时,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新意。其次,道德观念模糊,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可避免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再就是哲学思维缺乏,由于对哲学、政治学人文课题普遍没有兴趣,因而不仅对时事缺乏关心,而且因为缺乏哲学思想教育,影响了逻辑思维、辩证分析、科学判断等能力。应当指出,一件真正的可以传世的艺术品诞生是离不开严密的哲学思想指导的。艺术作品本身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一种意念。如何将作品适当的表达,体现出深刻的内涵、深远的意义,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些需要巧妙的思量与把握。而在这种思量与把握的过程中,哲学思维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这方面理论学习对成长中的现代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5.适应能力不强。

由于学校不很重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和培育,加上自身习惯性的忽视,自我中心意愿较强,因而使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不强。产生的结果是艺术类学生缺乏健康乐观的情绪与承受挫折的耐力,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调整角色,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确看待得失,导致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二、教育引导,注重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也将是揭开众多科学奥秘的时代。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就是要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特点,不断抓好教育引导,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始终不渝地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十分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首位。

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新型人才的“四有”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其中的关键是道德。由此看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它关系到艺术人才的根本性质,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同时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我们要在抓好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把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艺术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受改革浪潮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处在摇摆状态。在他们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坐标时,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价值取向方面的教育。只有让艺术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效的艺术人才。否则,培养出的人才也只能与社会格格不入。

在这方面,要努力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知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提和基础。荣辱观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内心体认和道德自觉,使之在认知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性。努力发挥情感在人的行为中的主要影响作用。在加强荣辱观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到耻感和羞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塑造的基础。要极力激发和培育现代大学生良好的自尊心,从而使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为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2.树立正确的创作观,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作与创造的思想性,就要在学生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因为文化素质会制约或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艺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艺术本身是对美的体现。由于部分学生片面地追求“技法”的学习与提高,热衷于考级、考证和社会工作,却忽略了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以致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去表现美、创造美。因而创作的作品缺乏思想性和灵魂,自身虽处在风华正茂年代,却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因为富有精神和思想,才使自己与动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区别;人也因为各自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的不同而形成了能力和素质的差异。所以说,艺术的精魂在于思想。正因为如此,艺术创作才充满着思想性的涵意和激扬。倘若每个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坚持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定能以卓越的头脑和高尚的精神赋予作品以活力、韵律与灵魂,并以之提升作品的美学品位与精神价值,发挥作品对人和社会的激励作用与引领功能。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对于文艺作品来说,不论其形式多么新颖,都要有思想,有灵魂。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不能没有人文底蕴,否则就无益于社会进步。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决定作品的感染力。

要提高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大众化的艺术创作之路,大众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疏远大众的艺术作品,必然被大众所疏远,贴近大众的艺术作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欣赏能力越来越高,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广,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所以这就要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思想上要有融入大众的真情实感,在创作形式上要适合大众。如果高高在上,孤芳自赏,采用艰深晦涩的表现形式,最终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而所创作的作品也被大众接受,从而失去生命力,没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中要坚持大众化教育,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思想意识。只有时刻把握大众对艺术的切实需求,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3.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把艺术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非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不同,艺术素质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各种素质的核心。艺术素质包括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艺术创造。就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离开了艺术素质就不能称其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呢?我认为应在坚持正确的艺术观前提下,通过授课、观摩、写生、采风,学习中西方的艺术精品以及艺术鉴赏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主要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艺术欣赏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对于创作与创造的水平提升关系极大。这方面能力的大小反映了学生的艺术基础。一个艺术类专业学生接触一件艺术作品时,仅停留在直观的、表象的、肤浅的认识上是不行的。要从历史、美学、价值上深刻地分析作品的涵义。所以说,艺术类专业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欣赏方法,只有这样,其艺术欣赏才能由情感欣赏上升为理性和综合性欣赏的高层次欣赏。

二是艺术表现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艺术表现能力。这也是艺术学生的基础能力。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不能没有思想性、艺术性。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如何,主要看作品的内在寓意,以及是否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是艺术创造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是要能独立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并能产生出一定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的方法首先是继承和学习,即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传统,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成果。但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不能只偏向继承与学习,要着眼于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艺术创造是艺术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培育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社会效益。一个好的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点。

三、创新形式,切实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

扎实推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在素质教育内容、形式、要求上要有新的思想,而且在素质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要进行新的探索。要积极探索提高素质教育成效的途径、载体和方法,在更加科学、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中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更新艺术学习理念。随着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生源结构的变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首先要更新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艺术专业是人文学科性质,它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而是为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而产生的。艺术是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它本身是历史传承的媒介,不仅是人类文明内在灵魂的表达形式,而且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反映。所以当今的艺术教育已逐渐脱离技术本位及精致所主导的教学模式,而迈入以全方位人文素养为内容的艺术学习。更新艺术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当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艺术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差异,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准备,按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及特点来设计开展活动。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为了弥补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先天不足的状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应当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完整与合理。在这方面,要树立“大教育”、“大艺术”的观念。在按专业大类招生基础上,设置大类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这样既能满足加强基础通识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又使学生的专业教育有了保证。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有个体作业特点,组织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助于发挥这些学生的才能,展示个性,又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凝聚力。所以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抓好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培植校园人文环境,如广告牌、横幅、宣传栏等气氛布置;(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体育竞赛、作品展览、作品欣赏评论、艺术节等;(3)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作用,积极组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活动,如政治思想教育讲座、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进一步调动教工、学生共创人文精神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们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就业的准确定位。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首先,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最突出、独立、自我管理意识强的特点,可以采取学生主动参与的模式,积极引导他们多参加职业训练。通过精心整理、收集、设计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如现场演练、模拟招聘等,使学生充分体验求职过程。利用艺术院校的师资优势,开展各种类型与内容的艺术讲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加强他们的职业定位。其次,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对于求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态,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去适应。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就是十全十美的,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身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因此,每个艺术学生应该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帮助艺术类专业学生提高素质及投入社会之中进行艺术创造,进行创业,他们在校期间就要在第二课堂或创业园实习。我们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联合,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广告的设计,组织好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营造奋发向上的创新实践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组织和指导学生总结在实习和社会实践期间的作品创作经验,并创造机会组织参加作品的展览评选活动。这种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助其树立信心,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又提高了学校声誉,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就业的经验。

提供增强素质教育实效的组织保证。要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我认为关键在组织工作。一方面要重视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就对文明与文化、艺术与科学所知甚少,学生艺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艺术类专业教学毕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并结合提高的艺术造诣,在专业的思想深度、对人生社会未来的认识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管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高等院校系辅导员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不时要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自身人文和思想修养,树立向上的人格精神,这样才能与学生交朋友,达到增强素质教育的成效,再就是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利用党团和社团活动开展素质教育。在学生先进分子中评选出素质教育的模范,开展创优争先活动,从而带动和促进周围同学共同努力提高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07,(5).

[2]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彭伏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教育短缺问题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1).

[4]庞黎明,杜淑梅.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

[5]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7-129.

[6]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9-22.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篇10

   关键词格罗塞人种学艺术哲学艺术科学艺术人类学原始民族原始艺术

 

   现代艺术科学(artscience)的建立才一百年的时间。德国美学家和艺术学家玛克斯·德索(maxdessoir,1867-1947)于1906年出版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标明了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德索在《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中系统地提出他的艺术学思想。他认为应该有一门独立于美学的研究艺术的学科,即一般艺术学(艺术科学),当美学研究美的时候,艺术科学便审查艺术的规律。一般艺术学的研究应当是科学的、客观的和描述性的,而且应当作为具体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哲学之间的坚实的桥梁。德索以清醒的学科意识力图划清美学与艺术学的界限。德索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一书也成为艺术科学创立的标志。玛克斯·德索还设计了艺术科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对艺术家创作活动的研究;对艺术起源的研究;对艺术体系及艺术分类的研究;对艺术的理性、社会、道德等功能的探讨。

关于一般艺术学对艺术起源的研究,其实早在德索之前就由学者进行研究的了,让我们把审视的眼光回到19世纪末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指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下对原始艺术进行研究。人类学家通过探索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以进一步认识他们的交往、沟通和行为方式,发现人类审美、艺术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艺术人类学不仅要平等地看待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各种艺术;同时,还从文化整体论的角度来看待艺术。

   1894年,著名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ernstgrosse,1862-1927)的《艺术的起源》(thebeginningsofart)问世,此著被公认为是格罗塞艺术史的代表作,也是艺术人类学的开山之作。《艺术的起源》集中体现了格罗塞的艺术观。他通过对世界各民族的艺术起源的考察研究,初步建立起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框架,并为现代艺术科学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石。在西方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学派划分中,格罗塞无疑是属于“社会演进论派”这一阵营,代表人物有泰勒、斯宾塞、摩尔根、、威廉·冯特、弗雷泽等。社会演进论学派的主要原则是认同各民族“心理一致说”和各民族文化“逐步进步说”等。[1]p26-30格罗塞深受这各学派的观点影响。本文拟对格罗塞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得失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由艺术哲学(美学)到艺术科学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开篇明志,探讨了艺术科学的目的、艺术科学如何建立、以及艺术史与艺术哲学这两种学科的内在缺陷及其对于建立术科学的弊端等问题。格罗塞认为,关于艺术研究有两条线路:一是艺术史(记述),另一是艺术哲学(解释)。艺术史是在艺术和艺术家的发展中考察历史事实。它的任务不是重在解释,而是重在事实的探求和记述。这种断定与连接事实的研究不能满足人类的求知精神。而另一种关于艺术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一般研究——狭义的艺术哲学,也常常随同哲学一同没落。并且广义的艺术哲学,即包含那些通常称之为艺术评论的研究,也不是以客观的科学研究和观察做基础,只是以主观的、飘忽无定的想象为基础,因此当然不能令人信服。这种将艺术史和艺术哲学合起来的所谓“艺术科学”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不具备科学所应当具备的条件。

如此看来,要想建立科学意义上的“艺术科学”,必须强调学术原则的“客观性”。从事艺术科学的研究,“不能不保   持这冷静沉着”。[2]p3艺术科学受客观的支配,而艺术评论则受主观的支配;艺术评论志在建立法则,而科学意在寻求法则。另外,格罗塞认为,无论艺术哲学或艺术评论现在都还不能充分说明艺术史里的事实。

   从艺术学科内在体系来看,所谓的“艺术科学”是以艺术史及关于艺术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一般研究的艺术哲学为其立身支点,实现对艺术的整体性研究。而原始民族的“前艺术”与“原始艺术”活动资料进入西方学者的视野后,使得构建全景式的艺术发展史具有了某种可能性;同时,借助于大量的异域艺术的图文资料、实物以及民族志资料,学者们得以从抽象的艺术哲学中转身而改换视角,以科学“实证”的姿态开始了对原始民族的艺术进行审美的研究。处于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格罗塞的艺术研究的人种学和民族学转向,便变得不可避免。

   格罗塞指出,“在艺术科学中,我们所期望的第一件事情,或许就是那可以按照我们的愿望来发展艺术的方法——就是使那不能自然地产生艺术的时代却盛开了人工的艺术花朵的法术。”[2]p5但是艺术科学能否完成这个愿望,还是个很大的疑问。因为科学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实用,而是理论的知识;艺术科学的主要目的,也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支配艺术生命和发展的法则的知识。即使是这个追求法则的知识之目的,通常情况下也不过是“永远也不会达到的理想。”一种艺术科学想要对一切艺术现象都有着详尽而根本的说明是不可能的。因此,格罗塞认为,只要艺术科学教给了我们一条支配着那一看似乎没有规律的任意的艺术发展过程的法则,艺术科学就算是完成了它的任务。只要艺术科学能够显示出文化的的某种形式和艺术的某种形式间所存在的规律而且固定的关系,艺术科学就算尽了它的使命。

   格罗塞也承认,艺术科学相比于旧的艺术哲学,它只作科学上的说明,不是形而上学的启示,只涉及事物的经验的表面,不能透达超越的幽玄。

   格罗塞对艺术科学与艺术哲学的区分,表明了他要摒弃旧的艺术哲学,呼唤要创建一种新的研究艺术的科学——艺术科学。艺术科学虽然不能解决艺术的所有问题,但是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是形而上的“玄学”,而是真正的“科学”。

   艺术科学的问题就是描述并解释被包含在艺术这个概念中的许多现象。艺术科学研究的问题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种形式。艺术科学的个人形式的课题,是研究一个艺术家和他的作品之间存在的正常关系,以及艺术创作是一个艺术个性在一定条件下下经营的正常产物。社会的形式的课题,“应该扩展到一切民族中间去,对于从前最被忽视的民族,尤其应该加以注意。”[2]p17他认为,“文明民族的艺术的科学知识”,一定是建立在对野蛮民族的艺术的性质和情况的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建立艺术科学的前提是现要进行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从人种学入手。格罗塞断言:“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而人种学可能告诉我们“原始民族现在的光景”。

二、艺术科学的基础是艺术人类学

   研究艺术的科学,它的前提和基础就在民族学和艺术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视野,一种认识人类文化和人类艺术的视角。”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强调了艺术科学的首要研究任务和方法是基于对原始民族、原始艺术的分类考察。他毫不避讳对进化论思想的认同,明确地指出了研究原始艺术对于艺术科学的“基础性”作用。格罗塞精辟地指出:

“如果我们有能获得民族的艺术的科学知识的一天,那一定要在我们能明了野蛮民族的艺术的性质和情况之后。这正等于在能够解决高等数学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学会乘法表一样。所以艺术科学的首要而迫切的任务,乃是对于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的研究。为了便于达到这个目的,艺术科学的研究不应该求助于历史或史前时代的研究,而应该从人种学入手。历史是不晓得原始民族的。”[2]p17

   由此可见,格罗塞肯定了民族志资料及方法的价值,并在该著作的后半部分呈现了他对此研究理念的践行。他强调他所研究指称的“原始民族”是具有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因为其文化比起其他已知的民族文化来是最原始型的,因而认识那样一些社会集群是为了便于认识那些可以找到的最原始的艺术形式。格罗塞是循着“原始生活方式——原始文化系统——原始艺术”这样的研究思路,进入了对以澳洲“原始民族”为主,兼及欧、亚、非和美洲的原始民族的艺术剖析。他对于各种原始艺术活动的全景描述及对其所植根的社会语境的关注和反思,使得其研究已经客观地带上了文化人类学所倚重的对文化事象予以整体观照的方法论色彩。但同时我们注意到,尽管他承认艺术的多样化存在,但倾向于以由简至繁的发展序列的整体意识来统摄各艺术样态,并穿梭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大致可归为同类的艺术现象之间,试图归纳、提炼出一般性的艺术审美法则,并最终指向艺术起源的本质追寻。

   19世纪后半叶起,进化论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界掀起的波澜迅速扩及各个学科,艺术研究领域亦然。从原始民族的鲜活资料出发为学者们从事艺术研究研究提供了可能,从而,关于艺术的起源、艺术发生学研究、民族文化心理及其发生机制等问题成为主要课题。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一批涉及艺术起源问题和艺术演进史的论著纷纷问世。

格罗塞与黑格尔、泰勒一样,他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是处于人类学发展的初期——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充满古典主义的色彩。这一时期的人类学家大多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人类文化与艺术是由初级到高级,落后到先进依次发展的。因此,原始民族的艺术是艺术的初级阶段,正如黑格尔把原始艺术看成是艺术前的艺术一样。人类学家泰勒也认为原始的部落艺术“形式矫揉造作,安排布局很不自然。艺术的法则只在古希腊发展了起来。”而且他将艺术划分成原始部落艺术——古希腊艺术——拜占庭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现代艺术这样几个渐次发展的阶段,并以欧洲艺术为中心。

   关于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格罗塞有着自觉的关注。他认为,艺术科学要以人种学为基础,而人种学可以借助现代科学将大批原始民族的真像告诉我们。然而人种学的方法让就是不完全的,研究原始民族的艺术,第一难关就是材料的搜集。第二难点是我们很难确定的辨别原始民族的材料是审美的还是其他的心灵生活的展示。

格罗塞认为,艺术科学的研究只有将许多不同的事实不厌其烦地作一种比较研究,才能得到相当的真理。因为我们“不容易构成原始艺术对于原始民族所发生的意义的一个正确观念”[2]p23,因此格罗塞认为,对于原始作品的研究,一是要把握“一般状态的审美特性”,二是要“理解审美的各种特殊相”。[2]p20艺术科学到如今还没有参加人种学最近从科学的立场去从事有系统的考察的工作。希望将来的艺术科学会同许多更有内容的、更进步的理论来代替我们现在的理论。

三、艺术的本质与原始艺术的考察结论

   在考察原始艺术之前,格罗塞先要弄清艺术的本质问题。他认为一种彻底的研究,是应该从艺术本质的探讨开始。科学的任务当然是要从特殊现象中去发现一般的现象。格罗塞认为,“我们所谓审美的或艺术的活动,在它的过程中或直接结果中,有着一种情感因素——艺术中所具的情感大半是愉快的。所以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并非是要达到他本身以外的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2]p38格罗塞认为,艺术就是注重自身,没有外在的目的,“直接得到快乐,是艺术活动的特性。”

   关于艺术的分类,格罗塞坚持了最受欢迎的分类方法,将艺术分成静态和动态两种类型。在这样的分类下,它将原始艺术分成人体装饰、装潢、舞蹈、音乐等方面。格罗塞对原始艺术的起源作初分类考察,分别从人体装饰,器具装潢、造型艺术、舞蹈、诗歌、音乐六大方面一一探讨。在其《艺术的起源》中,格罗塞提出要从不同民族的角度来认识艺术,认为如果我们要科学地研究艺术,就必须要了解不同民族的艺术,包括原始的部落艺术。他认为艺术科学首要的迫切任务,就是对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进行研究。其提倡研究原始民族的艺术,仍是因为它是人类最初级的艺术。研究艺术也必须从其最初级的形式开始,仍然是以进化论的思想为前提的。

   格罗塞的这种演进论的艺术史观念可能也受到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认为欧洲以外的民族的“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可以单归咎于主体方面技巧不熟练,形式的缺陷总是起于内容的缺陷。例如中国、印度、埃及各民族的艺术形象,例如神像和偶像,都是无形式的,或是形式虽然明确而却丑陋不真实,他们都不能达到真正的美,因为他们的神话观念,他们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本身仍然是不明确的,或是虽然明确而却很低劣,不是本身就是绝对的内容。”黑格尔还认为原始艺术只是“艺术前的艺术”,还未达到起码的艺术标准。这不仅是黑格尔本人的看法,也是一个时代的观念,这种观念对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古典主义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前所述,格罗塞属于人类学社会演进论学派的阵营,社会演进论学派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奉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三个原则:一是“心理一致说”(theoryofpsychicunity),这就是所人类无论何种民族在心理方面都是一致的。二是所谓“一线发展说”(unilineardevelopmengt),各民族物质环境大同小异,心理也相同,刺激与反映相同,于是各族便会自己形成文化。三是“逐步进步说”(gradualprogressivism),各民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而其现在程度却不等,那便代表一条线路上的各阶段(stage)。[1]p26格罗塞基本认同这三个原则,他在全面考察各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后认为,原始艺术在各民族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那些狩猎部落的艺术作品都显示出极度的一致性;不论在人体装饰上、在用具装潢上、在造型艺术上、在操练上、在诗歌上,甚至在音乐里,我们都在各个民族间一再遇到跟其他一切民族相同的特性。这种宽泛的一致性直接证明了种族的特性,在艺术的发展中并没有断然的意义。”[2]p236

   在《艺术的起源》的最后有个“结论”,在结论中,格罗塞认为,在一开始的定义中曾经说过,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情感。但是现在必须承认这个定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因为原始满足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主要还是实际的目的在其作用,实际目的是主要的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的欲望而已。格罗塞还发现,“最野蛮民族的艺术和最文明民族的艺术工作的一致点不但在宽度,而且在深度。”[2]p235原始艺术和高级艺术的差别是量的方面而不再质的方面。原始艺术中所表现的情绪是狭隘而粗野的,它的材料是贫乏的,形式是简陋拙劣的,然而它的主要创作动机、手法和目的,还是和其他一切时代的艺术一致。

另外,在结论中,格罗塞还指出,艺术的价值不止是审美,还由社会的价值。“艺术不是无谓的游戏,而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也就是生存竞争中最有效的武器之一……人们致力于艺术活动最初只是自己直接的审美价值,而它们所以在历史上被保持下来并发展下去,却主要因为具有间接的社会价值。”[2]p240同时他也强调了艺术不要成为道德教化的工具,“艺术只有致力于艺术利益的时候,才是艺术最致力于社会利益的时候。”[2]p241

   格罗塞的这种“仅限于原始艺术”的研究,为建立现代艺术人类学和现代艺术科学做了重要的奠基。格罗塞对于文化人类学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也大多受到格罗塞特别是《艺术的起源》一著的影响。如林惠祥先生在他所著的由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的《文化人类学》一书,是中国现代较早的人类学著作,在其中就大量引用了格罗塞的观点和《艺术的起源》中的文献资料。如该著第六篇《原始艺术》共八章,基本都是照搬的《艺术的起源》中的观点和论证材料。邓福星撰写的博士论文《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也借鉴了格罗塞的主要观点和材料。另外,易中天在20世纪80年代末写就的《艺术人类学》一书,也大量引用和参照了格罗塞《艺术的起源》的观点和材料,作者在书中称赞《艺术的起源》是一部“为人类艺术的研究开拓了新视野和开辟了新途径的天才的著作”[3]p6。易中天还评价格罗塞的将人种学引入艺术学研究的变革勇气和方法论意义。很难想象,离开的《艺术的起源》,易中天的《艺术人类学》会写成什么模样。

   格罗塞的艺术人类学的目标在于为建立科学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奠基,而真正的艺术科学理论的创立和艺术学研究的开启,却是在玛克斯·德索手中完成,而艺术学繁荣的前景还有待21世纪全球的艺术学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林惠祥著:《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版。

[2]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版。

[3]易中天著:《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4]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