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机械制造设计十篇机械制造设计十篇

机械制造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46:42

机械制造设计篇1

双晶压电悬臂梁发电装置的建模与有限元仿真分析王军龙鲍丙豪闻凤连龚勇镇(3)

采样频率对频率测量算法的影响陈戈江勇梅飞(6)

滚动轴承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马士垚张进国(8)

管内异物抓取机械手机构设计与运动学研究刘小勇姜生元李荣丽任立敏李建永王春艳(10)

多约束条件下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叶片优化排序赵德胜(12)

基于VisualLisp的直齿锥齿轮参数化设计及优化系统开发白瑀张小粉曹岩(15)

引线键合机高速定位平台系统的模态特性有限元分析白泉魏克湘陈娜朱石沙(17)

柴油机活塞有限元分析与结构改进任洪娟马其华(19)

基于颜色传感器tCS230的油水界面检测仪的设计王安敏尚绪超赵龙(21)

搅拌轴动态弯矩及动态挠度计算曹红蓓王君泽林卿(23)

汽车座椅滑道自动装配线自动注油机的设计李治斌张海洪苏建良周涛刘宗阳(25)

少齿差永磁齿轮系的研究与设计曹坚张国贤(28)

基于三次样条函数的滚刀磨床砂轮轴截形曲线计算康胜武(30)

基于GpS的尺寸精度及配合设计的二次开发王康康张琳娜赵凤霞金相杰(33)

钻塔横向移动装置有限元分析及结构改进韩文峰冯刚聂娅青(35)

镗铣床主轴箱重心补偿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蔡有杰王洪才(38)

基于目标级联法和遗传算法的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黄英杰姚锡凡颜亮(39)

基于知识工程的参数化设计应用研究王大斌朱文华魏丕光(42)

汽车板弹簧装卸机的设计研究刘自范(45)

斗轮式工程船液压系统设计张萃于卓伟陈军(47)

基于anSYS的掘进装备典型结构可靠性分析吴岳何永勇(49)

FCmaC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轨迹跟踪中的应用胡陟高国琴江道根(52)

基于VC++的孔加工自动编程系统开发刘凌(55)

基于共振解调的嵌入式数据采集分析仪的研究王旭高立新(57)

精密磁流变抛光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杨建国李中会李蓓智陶晓峰(60)

振动时效试验研究及有限元法在确定时效性态上的应用金玲尹忠俊陈永岭(62)

基于ameSim的制动能量再生系统建模郗建国高振萍陈杰曹军峰(65)

分层雕刻快速成形中CaD/Cam技术的应用研究徐文杰王秀峰(67)

在autoCaD环境下批量拼图的实现陈永辉(69)

改进灰色模型在刀具状态监控中的研究与应用任工昌王党席苗新强(71)

齿轮被动减振技术研究古成中吴新跃(74)

基于联合仿真技术的自动脱引锭过程研究崔福龙林刚刘水池(77)

车轮轮辋及轮辐用条料的横切加工自动定尺技术研究康战聂凤明刘劲松(80)

基于aDamS的往复活塞式压缩机运动机构仿真研究朱海荣彭培英熊义强王群辉(83)

板带轧机aGC系统非线性参激振动机理研究张瑞成柳晓东陈至坤(85)

热模锻压力机上差速器十字轴的小飞边锻造徐萍王晓萍(88)

从虚拟模型到实物模型王丽霞朱春良(90)

基于点焊过程的电信号分析系统的研究李如雄(92)

大功率LeD相变热沉的传热性能研究胡志华向建化(94)

叶片型面在线检测方法研究吴丽丽樊锐(97)

客车车身骨架准静态疲劳强度分析朱健苏小平陈本军(99)

两种新型并联机构的自由度及运动特性分析尹小琴龚智强马履中许永根匡俐辉(102)

新型真空油泵活塞的有限元模态分析王旭飞刘菊蓉戴俊平范恒彦(104)

钛合金的深孔套料工艺试验研究刘战锋张卓(107)

单子样结构疲劳试验寿命评估方法研究杨海峰冯蕴雯冯元生(109)

煤油在微小圆管内传热研究李中洲朱惠人(112)

风力发电机组偏航控制系统的优化及仿真张舜德高文元马小英褚金(114)

上横臂衬套刚度对双横臂独立悬架性能影响刘新田黄虎赵礼辉刘长虹郭辉王岩松(116)

悬架的KC特性对整车操纵稳定性影响的初步研究柳杨(118)

石英玻璃泡壳数控成形设备的研究何荣开赵坚玉刘鹏张明月(120)

基于环境意识的绿色切削加工技术陈超黄建龙(123)

基于数字技术的数控落地镗床优化设计研究冷真龙杨金凤胡明华杨浩邓勋(126)

非正常环境下四脚机器人的落脚点可靠性分析李积元(129)

数控机床定位精度的综合分析王哲赵爱国赵德云徐璐(132)

磨削抛光铝合金的工艺参数研究徐慧李天生(134)

永磁直线同步电机驱动的开放式数控工作台设计耿艳彪姜万生亢海龙韩庆元(136)

核电稳压封头数控加工参数优化及加工仿真研究王静于忠海刘镝时(138)

数控机床ietm系统中异构数据集成技术研究姜巍巍马绍力徐定海林武强(141)

双足溜冰机器人步态规划的研究李金良包继华于岩苏学成张媛(143)

使用nFF检测机械管道应力装置的分析安装姜凤娇赵树平李松松刘勋泽(146)

基于Cosmosexpress薄膜拉伸机构零件的有限元分析陈立胜(147)

机械产品生命周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钱松荣(149)

水下壁面吸附及移动式机器人传动系统的研制袁夫彩王立柱(151)

功率分流无级变速器多种组合传动效率计算分析黄宏成闻居博徐继财(154)

基于长安混合动力汽车的燃烧排放仿真与实验研究李军何为吴卓健张世艺(157)

具有四角平台的3-RpC机构的动力学性能指标分析王键闻岳扩明郭希娟杜雄杨育林(160)

基于有限元的风力发电机转子系统动特性分析杨晓红葛海涛(163)

基于测点分类的圆度误差精确评定张小萍王君泽(166)

轧制过程aGC的参数化建模与仿真王勇勤刘志芳严兴春吴沙(168)

基于UG平台的减速器KBe系统的研究和实现惠学芹江强(170)

浅孔钻“非稳态”加工应力应变分析陈朴扈光涛吴能章(173)

基于pmaC的激光诱导化学液相沉积实验系统研究宋丹路陈维闯杨玲玲师晓(176)

基于aDamS/Car的麦弗逊式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建模与仿真王南平恩顺岳龙山李伟(179)

菱形与圆形绕丝式超高压容器应力对比分析吴俊飞郝健于本亮(181)

悬臂梁式压电换能器能量获取特性研究顾威王群凡梅欢欢马哲树(183)

基于dSpaCe平台梯形速度的piD控制模型建立及实验严萍刘国平李建武(185)

基于topSiS的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郭英玲刘红旗郭瑞峰(187)

石油平台安装用调平器的钩子优化分析刘贺平张立勋罗阿妮(189)

汽车稳定杆的疲劳寿命分析李红艳刚宪约(191)

异型排列管束蒸发器壳程流场数值模拟金如聪贺小华(193)

短幅内摆线型单螺杆式水力机械固定接触点相对滑动速度温后珍宋玉杰孟碧霞(195)

四辊轧机改造二辊初轧机的轧制力能参数研究刘天祥(198)

电动燃油泵叶轮间隙测试误差分析刘源杰沈俊杰陈正敏(200)

基于Solidworks产品三维展示数据转换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叶建华朱春华詹友基许明三曾寿金(203)

新型非接触电磁齿轮电磁力及热性能计算与分析张莉陈伦军(205)

激光微造型技术中表面微形貌的数值模拟研究陈怡星(208)

基于混沌最优控制的二级倒立摆的实验研究孙红兵李生权(210)

某重型卡车驾驶室振动测试与诊断孙加平张袁元李舜酩刘建娅(213)

基于概率的桁架结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研究戴君(215)

圆环式伸缩接头以梁式模型的变形分析王振成刘爱荣(218)

5BF-3型水果分级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周晓蓉黎培辉杨坚(220)

2K—V型减速器系列产品的参数化设计与系统开发贾海利李充宁(222)

基于嵌入式的磨料水射流切割机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赵爽苗玉彬(224)

搅拌车搅拌叶片快速模具制造邢普赵敬云(227)

冲压模具间隙对模具寿命的影响江秉华成虹彭志平(229)

冲裁模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于锁清张莉萍王傲冰倪利勇(232)

复杂型腔模具高速铣削拐角加工的研究现状与分析吴世雄李开柱(234)

基于版本控制技术的机械仿真数据管理李辉吴立言刘更王鹏云(236)

支持产品现代设计的六维度设计知识分类体系与知识建模研究马雪芬戴旭东(239)

微型行星齿轮减速机构制造工艺概述赵雅珠(242)

绿色制造企业一体化标准体系的多目标决策与组合评价王贤琳张华宋佳佳(244)

基于电润湿技术的液体微透镜研究进展韩春光郭隐彪(247)

风力发电技术综述蒋宏春(250)

产品造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曾富洪周兰花(25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联盟项目分解粒度分析赵明光(254)

mQL切削技术的综合评价张春燕王贵成裴宏杰沈春根(257)

衬底基片精密加工过程中宏观质量控制周海白立刚赵梓皓王黛萍(259)

基于Ct图像的个性化人骨三维建模方法孙涛高东强(262)

废旧家电产品回收处理生产线的规划与仿真王俊军吴永明罗百祥(264)

肺CaD算法评估辅助工具的设计与实现廉策(266)

累积销量突破1000万台爱普生针打以用户为本(i0001)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义耳赝复体设计唐斯扬李彦生(1)

三次均匀有理B样条曲线插补算法的研究陈伟华张铁(3)

半挂车牵引座鞍体的有限元模态分析陈秀梧何仁(5)

基于嵌入式weB多功能家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孙进华蒋梁中(8)

基于autoCaDVBa的直线度和圆度误差评定软件的设计李军李苏红(11)

基于曲率的二维弯曲回弹补偿计算方法朱寅陈振教阮锋周驰廖娟(13)

SLm激光快速成型设备的设计与开发陈光霞曾晓雁(15)

基于pro/e的多头Za蜗杆的全参数化设计孙剑萍汤兆平(17)

散乱点云的拓扑结构重建算法的研究倪敏敏何雪明薛莹邓杨(19)

鼓风机叶轮过盈配合的有限元数值仿真陈启明黄文俊胡四兵王鹏亮于跃平(21)

装载机侧置式油箱的有限元分析与改进设计王虎奇何海钊卢海燕(24)

圆柱滚子轴承内圈在冷辗扩有限元分析中毛坯形状及尺寸的确定闫素倩杨伯原张洛平(26)

R型变压器铁芯裁剪曲线算法研究欧阳玉平郭帅戴乐寅(28)

齿轮的参数化设计与三维建模的方法研究何幸保高英武汤楚宙罗军(30)

单缸柴油机喷油系统的模拟计算与试验研究徐振伟尹必峰刘胜吉李菁张新程用科(32)

顶驱动力水龙头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邱亚玲贺敏王维杨德胜莫丽(35)

打结器试验台的设计布库万其号李岩黄伟(37)

剪刃侧隙对飞剪剪切断面质量影响的有限元分析王勇勤吴沙严兴春赵才华(40)

基于叶素-动量理论及有限元方法的风力机叶片载荷分析和强度计算赵峰段巍(42)

基于原型的义肢机构的创新设计周万春周铜王栋(45)

一种小线段的非对称S曲线速度规划与前瞻算法陈光胜梅雪松(47)

iteR内馈线支承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分析傅丽莹许贤良宋云涛陈永华(50)

高精度超声波辅助珩齿装置设计张秀亲王时英吕明(53)

衬套离散化建模方法在汽车悬架仿真分析中的应用柳杨(55)

基于VC++的Step-nC程序生成器研究及实现陈伟雄姚锡凡(58)

神经网络在冷剪机曲轴优化中的应用梁伟王杰王玫(60)

喷炬新模型在平面喷涂轨迹优化中的应用研究龚俊陆保印曾勇(63)

新技术在滚切剪机设计中的应用楚志兵董军黄庆学(66)

基于nX的复合机床后处理器开发与应用夏爱宏戈迎喜(69)

微孔砂轮射流冲击内外冷却技术在钛合金磨削中的应用研究陈晓梅张德明靖崇龙许建伟周久兵窦智宇李志春(71)

混沌粒子群算法在电液伺服阀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田婷贺利乐(74)

复杂曲面零件在线检测系统的开发与应用邓海祥诸进才何超杰(76)

三相分离器设计及其应用蔡金龙韩永嘉张鹏宇郑志(79)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作业车间调度中的应用研究孙华戴跃洪(81)

一种新型工业电加热器的开发与应用华同曙丁建宁谭克李锦春(83)

基于键合图的多能域耦合系统自动化建模与仿真王中双刘德刚(85)

三元催化器的消声特性研究张兆合张浩(88)

涡轮增压器用电液比例阀电磁铁的研究张宜华屈盛官宋现锋李小强夏伟(91)

空气主动悬架自适应Fuzzy-piD控制研究陈立付潘公宇张庆庆(94)

微矩形沟槽热管传热极限模型和实验研究练彬欧元贤(97)

点火线圈骨架导线接触片弯曲设备研制周潘伟谈士力周涛(100)

一种新型的多足仿生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与研究臧红彬(103)

纵向拼焊板V形自由弯曲及回弹模拟研究齐麦顺(105)

基于CoSmoSwoRKS的固定球阀密封比压的分析研究郝刘峰彭龑秦立林(108)

基于UG平台的离心泵叶片的三维几何建模及优化王宏伟余学军刘小兵张惟斌(110)

汽车前轴制坯辊锻工艺分析与三维数值模拟李如雄王金铝(11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机械制造工艺方案选择时高伟王优强孙文丽(114)

基于anSYS的轴向磁化磁环位置特性的研究贾东方汪希平李文鹏田丰钱婧(116)

强化传热微沟槽圆管压扁变形过程研究邓大祥(118)

端面法磨削玻璃时减振技术研究李晋程全武良臣(121)

ni-p-moS2化学复合镀层的制备及自性能研究曹剑(123)

基于imaGewaRe风扇叶反求与快速原型制作王小军(126)

不同工质沟槽式微热管传热性能实验研究何中坚周宏甫(128)

基于组件元的机电产品多领域集成方法研究雷春丽芮执元(131)

沟槽式微热管弯曲变形特性研究陈伟彬(133)

异形瓶分件供送变螺距螺杆的三维实体建模李军霞史荣姚云峰高静娜(136)

逆向工程实体模型重建技术研究慈瑞梅(139)

干式串联铁心电抗器振动噪声控制研究刘旺玉李静张勇朱江(141)

多功能制孔执行器的研制罗和平刘春时李焱林剑锋闫海张传思(144)

基于电磁力反馈的浮力测量系统研制任丰兰邵家云(146)

汽轮机低压缸漏汽的原因分析与研究肖增弘孟召君王雷王中利(148)

风场风速特性的研究张舜德高文元王现青褚金(150)

基于mRDS的工业机器人仿真研究王宏张东来李兵(152)

基于openGL的喷涂机器人喷枪轨迹优化仿真胡裕渊赵德安姬伟李发忠(155)

XK714G数控铣床经济切削状态下零件尺寸精度试验研究姜志宏张晓莉(157)

双足移动型爬壁机器人吸盘力学性能研究毛志伟杨志斌周少玲张华郑国云(159)

移动焊接机器人滑模控制研究王武赵正印葛瑜(162)

基于蚁群算法路径规划的收敛性分析刘军刘广瑞(164)

基于冷镦机理的绿色切削技术的研究朱红萍李莉敏陈沈融阮和根(166)

开放式机器人解释器的研究王浩谢存禧(167)

基于反演的机器人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薛小峰高阳田志祥(169)

基于emC2的并联运动机床的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李滨城杨丹顾金凤(171)

移动机器人的准滑模控制研究高阳薛小峰田志祥(173)

基于单因素实验的钛合金砂带磨削砂带寿命研究及分析肖贵坚黄云黄智刘瑞杰(175)

一类新型全解耦三平移并联机器人机构的构型设计石志新叶梅燕(178)

基于Solidworks的巡线机器人机械本体设计及越障运动仿真余晓鑫田联房王孝洪毛宗源贾宇辉(180)

基于单片机控制小型开放式数控平台设计叶健敏高志胡秀亮王涛(183)

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冯巧波周佳骏(185)

超声内圆磨削系统新型振子的仿真和实验研究殷振李华李艳谢鸥(187)

面向Solidedge的参数化标准件图库开发方法王小虎殷国富徐雷(190)

pemFC系统数据采集性能研究李宗涛刘小康袁伟潘敏强(193)

高速列车轮轴过盈配合性能分析卢萍崔大宾王宁(196)

铝型材挤压成形过程金属流动状态的数值模拟王尧周照耀潘健怡刘亮吴苑标(198)

立式加工中心立柱结构动态分析与优选刘江唐传军张旦旦(201)

货车保险杠低速碰撞性能仿真张立钱立军吴阳年(203)

基于anSYS滚动直线导轨副钢球制造误差的研究孙俊兰姜大志(205)

基于模糊控制的风力发电机组低风速时最大风能追踪控制仿真研究杨晓红葛海涛(207)

U型立体仓库系统的排队论模型建立及系统作业参数分析董皓康会峰赵春艳杜亚江蒋兆远(210)

伺服曲柄压力机的刚性连接分析赵婷婷贾明全(212)

汽车前悬架总成的耐久性仿真研究王成龙周震华(214)

基于整体应力分析的定模板疲劳强度校核周雄新欧笛声(216)

用接触法模拟盲孔螺栓的联接作用夏卫明嵇宽斌(218)

大展弦比机翼结构拓扑优化研究刘洋王富生岳珠峰(220)

基于Fem的超声电机设计研究陈兴洲(223)

5BF-3型水果分级机动力学分析周晓蓉黎培辉杨坚(225)

飞机柔性夹具的应用与研究吴灿云王新乡胡国清唐实范柄林万世明孙根娣(227)

连接板多工位级进模设计贺平陶丽君刘占军王哲峰(230)

可重构多功能冲压模具虚拟装配及工作过程仿真郭玉琴辛贺义(231)

冲压模架参数化系统的设计研究辛舟曹兰兰(234)

短间距正反拉伸工艺及模具改进王立志赵宇罗锡邢记星(236)

基于3DSmaX和ViRtooLS技术的夹具虚拟装配系统研究范孝良李玉珍茅兴飞(237)

特殊形状冲压连接的模具设计王江涛申明倩(240)

模具数控加工切削参数优化方案模糊综合评价龚肖新芮延年(242)

基于pro/e的工业用低速齿轮三维模具设计董渠王传洋(245)

基于pLm的部队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研发李英林汪永超刘勇余显芳金轩(247)

面向协同设计的产品信息模型研究许琦(250)

混流生产车间布局研究王进樊树海(252)

基于Solidworks轿车门窗升降机铆压平台设计陈华(254)

基于零件族的定制产品自动装配技术研究史俊友付玲孙一镔刘军科(256)

基于automod仿真平台的有色金属立体仓储存放系统仿真分析蒋兆远康会峰黄新春(258)

基于影像测量技术的工件主动寻位问题研究王庆霞李蓓智(261)

太阳能光伏发电二轴跟踪机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陈建彬沈惠平丁磊危凤江(264)

复杂网络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分析谌炎辉赵辉煌陈岳坪胡义华(267)

均匀设计法对螺旋进气道结构的优化刘天将陆文霞孙平缪岳川徐毅(1)

基于功能逻辑组合化的爆炸阀门设计方法王飞宿林扬(4)

半挂车空气悬架支撑梁有限元分析何家兴杜群贵杨志伟方朝辉(6)

基于FpGa的emB力矩电机控制器设计李伯全田洪胜王瑞董现伦张向珂(9)

同周期控制nURBS曲线高速高精度插补算法研究郝双晖宋芳金立川宋宝玉蔡一(12)

复杂空间问题的强度有限元分析钟晓勤刘莹陆保康(15)

基于液压控制的一种新型柔性驱动器及其有限元分析于萍张钦国朱颜刘京广魏星(17)

火炮身管固有频率估算方法研究史跃东王德石皮兴鄂(19)

液压悬置动特性实验分析戚宝欢黄鼎友(21)

基于动态特性的车架再设计杨义李志远马庆丰(24)

混凝土搅拌车前后支架拓扑及尺寸优化设计赵加清刘倩王增全(27)

齿轮喷药泵的有限元分析胡艳如吕新民(30)

弹性膜盘联轴器盘面曲线的设计与有限元分析邱兆国张凤鹏白景辉(32)

并联式混合动力车动力系统设计及仿真杨芸芸吴森黄小枫黄君(34)

基于模块化的液压缸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陈军洪始良(36)

便携式航空发动机试车仪的设计姜晓莲谢斌王斌(39)

面向对象的磁流变液阻尼器设计及减振效果研究张松慧张旭(41)

基于柔性液压系统的三关节仿人灵巧手指的设计与研究张钦国于萍刘京广魏星(44)

共注塑不相容材料模内装配技术中的收缩分析杨亮(46)

全电动注塑机运动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钟翠霞蔡军(49)

“太空船”游艺机回转臂的强度校核计算分析史向东(51)

基于有限元的圆柱齿轮机应力分析陈文勇(53)

基于SJa1000和pCa82C250的Can总线接口设计吴坎(55)

基于aDamS/car的双横臂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分析夏长高高晓辰(58)

X70管线钢金属磁记忆信号特征研究张西勇张永祥明廷涛(60)

改进代数算法神经网络在机器人逆运动学中的应用赵忠伟倪骁骅孙美艳(62)

基于pro/engineer的直升机主传动系统故障模拟实验台设计冯占辉胡茑庆秦国军(65)

材质对超高压压裂泵泵头体自增强性能的影响研究周思柱周后俊华剑陈明景华斌(67)

基于web的反求工程服务中心构建与实现王春雨张广文齐凯(69)

直齿圆锥齿轮参数化设计与原型件制造贾吉林张昌明(71)

用matLaB进行混沌动力系统的分析覃玉祝谢进(73)

piD控制器在混凝土疲劳试验机电液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原思聪林艳裴喜永张晓伟(75)

基于键合图的多能域耦合系统状态方程的转化方法王中双刘德刚徐长顺(78)

螺距控制在无缝管超声检测中的应用李世国王左王鹤(80)

aDamS与matLaB软件在汽车悬架系统优化及控制中的应用于海涛田静妹于海波门玉琢李跃伟(82)

个性化汽车坐垫性能的有限元分析与测试邵超城邓少元(85)

基于知识熔接的塑料异型材挤出模标准件库刘国亮(87)

厚壁无缝钢管的超声波检测系统郑熙侯力王裕林杨英琴(90)

减振复合钢板生产中树脂恒温控制方法研究宋冬梅张志臣(92)

基于变压边力的盒形件拉深研究王晖卫瑞元袁军涛于海增(95)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胡爱军王朝晖(97)

全自动晶体浸锡机的研制魏泽鼎杨宜平岳彦芳(100)

超临界二氧化碳D型管内对流换热研究张丽娜刘敏珊董其伍(102)

基于声-超声技术的钢丝绳强度检测方法的研究袁方胡斌梁周知进(104)

基于逆向工程的汽车覆盖件CaD建模技术研究王正如梁晋王立忠(106)

大型回转类零件形位误差测量系统的研究罗小燕姜志宏肖锋杨瑞(108)

基于强度分析的大吨位吊钩体制造技术王海珊董达善滕媛媛乔榛(110)

基于anSYS的概率设计的高速电主轴抗共振的可靠性分析张爱华任工昌(112)

转移型等离子焊接枪电弧形态的数值模拟韩海玲李德元董晓强(115)

基于刚度与模态分析的客车结构轻量化研究周云郊(117)

基于使用为核心的形态设计研究于东玖熊志刚(119)

钢球缺陷检测系统的研究朱龙彪查莉冷志海张庆生(122)

滚切式双边剪剪刃间隙调整的研究鲁春平刘明华赵解来(124)

矩形解锁脱落电连接器中套管加工工艺研究张亚萍常小平李曙生(126)

仿人机器人实时稳定的步态产生张彤肖南峰(128)

大型普通机床的数控改造李勇波杨柳方绍熙(131)

一种新型欠秩四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输入输出速度分析伞红军钟诗胜王知行(133)

基于Gt400陶瓷快速成型机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陈婵娟袁斌(136)

高速数控车床控制系统设计杨超王志伟(138)

基于aDt-8控制卡的数控系统设计李学京何伟(140)

自治水下机器人自适应滑膜控制吴宝举李硕王晓辉(142)

基于pLC的机器人制孔执行器控制系统设计员俊峰姚艳彬宗光华(14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邓志燕陈炽坤(147)

码垛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及控制研究蓝培钦言勇华(149)

基于平衡盘的机床主轴双面在线动平衡效果分析张仕海伍良生周大帅李俊(152)

薄壁结构件铣削加工动态特性研究武凯何宁(154)

电梯导轨直线度测量装置研究及其误差评定张铁壁唐勇孙士尉张学军(157)

基于VeRiCUt的整体叶轮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仿真于斐蒋玲玲(159)

CaK6140数控车床液压系统维修与故障排除王德发王世杰何晶(161)

pLC在液压挖掘机中的节能应用吴婷张栋钱炳锋(162)

在卧式车床用轨迹法车削凹面圆柱辊轴董瑞宝高志李莉(164)

新型数控平旋盘的研究与开发罗生梅陈中(166)

w9mo3Cr4V高速钢钻头深冷处理工艺研究阎红娟徐宏海刘东(168)

数控火焰切割机虚拟样机系统设计与切割运动仿真徐达丽董本志(170)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锅炉过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韦庆志李正明孙俊(173)

扑翼型机器鱼的建模及实现王卫兵王虎挺胡蓉许红兵(175)

粉末注射成形过程中熔体前沿速度优化郑振兴夏伟陈维平(178)

核电机组低压转子生产线平衡优化问题研究杜宝江王海鹏梁娟赵均锷(18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控制仿真研究杨晓红葛海涛(184)

750Kw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丁习坤孙文磊林茂峰(187)

风力机叶片气动外形设计和三维实体建模研究杨涛李伟张丹丹(190)

基于petri网的复杂制造系统故障树分析尉玉峰阚树林任漪舟董巧英余建波(192)

盘式制动器摩擦片热-结构耦合分析荣兵巢凯年(195)

汽车前后轴制动压力数字电液比例分配系统曹清华张小行(197)

上置扭杆式双横臂独立悬架运动特性分析孙丽(200)

XSp800收排线机机架强度分析与结构优化黎伟陈吉光(202)

精密谐波传动的数学模型及其控制研究李刚俊(205)

基于压电陶瓷的微进给平台的实验研究王海涛李世杰张艳蕊(208)

基于anSYS的轿车轮毂轴承内法兰盘的力矩刚性分析郭秋艳庞浩邓磊(210)

基于pLC工业含尘气体处理及循环利用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王琬周俊鸿姜军剑张敏陈峰唐重元(213)

基于aDamS的小直径铣刀铣削淬硬钢斜向切入方式的仿真研究姜雪松纪东伟徐凯宏杨立发(215)

中高压法兰蝶阀阀体结构强度的有限元分析周玮(218)

散装水泥车罐体快速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李冰徐武彬谌炎辉(221)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产品成本预测研究和实现杨久红王小增(223)

数字化制造系统建设研究范彩霞闫存富(233)

投稿须知(2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京中联环建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epsonmeoFFiCe1100使用感受(i0001)

基于Catia平台的夹具设计与组件的干涉检验尤丽华刘媛李崇洋(226)

细长薄壁管件加工夹具设计及变形控制黄海波刘建军林波(228)

基于贝叶斯网络推理的注塑模改模工艺规划系统设计肖五木陈庆新毛宁(230)

机车检修整备管理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及优化赵春艳安乐青杨团名(235)

基于最小成本的产品生产作业排程研究屈新怀李孟元丁必荣高万里(238)

基于multi-agent的汽车车身涂装线集成管理研究叶永伟江叶峰黄利群俞竹明陈贵(240)

常用机械传动部件设计与绘图一体化系统开发屈名胜杨福增刘志杰朱瑞祥寇小希张振平(242)

振动送料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苏江(244)

改进型汽车产品设计的需求转化研究曾富洪周兰花郭钢(246)

安全检测机产品形态与心理感知设计刘涛张树良姜大军(249)

一种基于产品服务系统的产品设计方法季兰坤李彦李文强(251)

基于tRiZ效应理论的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研究苗新强任工昌刘丹(254)

钣金零件库及其参数化展开系统研究王宏旭段明王亚莉(256)

基于用户评价信息的制造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张鹏飞顾寄南吕晓凤张庆峰(258)

组合机床CaD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顾琪刘德仿倪红军王旭华王平(260)

气固湍动流态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曾涛张祥黄卫星(262)

面向系列化产品的快速装配设计模式研究马静张俊义李明滨丁文捷(264)

基于新一代GpS的多尺度形态学滤波技术研究刘俊峰张琳娜赵凤霞(266)

空气悬架导向机构纵向推力杆的优化设计江洪成中书张丛(1)

基于有限元法的加氢精制反应器的可靠性分析高红霞王树林(4)

压下量对工字钢矫直质量的有限元分析赵炳利杨宝来展邦华(6)

热-力载荷作用下的多芯片模块布局优化设计宋永善周惠群张卫红(8)

基于弹流理论的叶片动密封膜厚与泄漏量的数值研究谢良喜孔建益万晓红(11)

HFCG160-140辊压机机架有限元模态分析及优化设计(13)

柴油机冷却系统的数值模拟白曙姜树李陈煜董非(15)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专用盖章机设计与实现林凯宏游林儒阳如坤(18)

油泵转子的有限元模态分析王旭飞刘菊蓉戴俊平范恒彦(20)

极轴式望远镜赤经轴系设计宋云夺陈宁施龙(22)

经济型防爆电动叉车设计技术研究杜峰坡穆希辉张宝富来升(24)

四项微动开关自动装配设备设计周健东(26)

二轴转台激光发射芯部结构设计与分析谭启檐高云国王小庆(29)

基于tRiZ效应理论的注塑机注射机构创新设计苗新强任工昌刘丹(31)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冰箱承重横梁优化设计刘永辉张银(34)

变阻尼电磁阻尼器的结构设计计算及应用分析徐传波王开文(36)

基于Solidworks摩擦片式离合器有限元分析王会刚国善龙赵微丽马恒宇(38)

折叠变体飞行器风洞试验特种模型设计李强李周复刘铁中(40)

纯电动微型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设计及动力性仿真常绿(43)

基于anSYS游乐设备大摆锤三维设计刘海生王会刚董英楠(45)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尹鹏杨明川王春秀(47)

直齿轮齿距误差与齿高修形综合设计冯锦平马文礼(49)

医用乳胶手套包装纸自动成型机设计研究王艳萍(52)

基于傅立叶特征的几何零件快速识别魏振山赵长宽(54)

机械臂中柔性行星齿轮的设计谭琛唐毅杨达飞(57)

仿生刀齿表面结构优化设计任晓敏唐亚鸣张晓蕾(59)

基于反求工程产品框架模型的研制赵宏梅杨格(62)

功率流向图在阀控挡位离合器建模中的应用贾云海张文明薛山宋飞姚远(64)

piD控制在高速数控压机液压系统中的应用陈洁原思聪刘道华(67)

三环减速器智能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陈东赵明扬(70)

基于eJB和mVC模式的eam的研究杨悦欣冉崇善(72)

基于modelica/Dymola的二相混合式步进电动机建模与仿真(74)

粘性限滑差速器原理与应用研究祁炳楠张利鹏(76)

三坐标测量系统在某白车身测量中的应用研究马其华张春燕任洪娟(79)

Backstepping在柔性关节机械手控制中应用研究谭雪松张延敏(81)

开放式数控系统在辊轮进给中的应用付延亮吴晓君孙涛朱会玲(83)

高精度全视觉贴片机的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沈海宁姜涛王安麟(85)

交流伺服直线位移平台高速定位控制蔡一郝双晖郑伟峰郝明晖宋宝玉(88)

基于matLaB的智能存取药品输送机械结构研究黄维黄荣瑛贠超刘扬(91)

辐射管式镁合金熔炉传热模型研究章盛泓胡雄心郑立君潘柏松(94)

基于UGnX6.0的压注模系统的研制刘国亮(96)

基于光镊技术的微细加工刘炳辉陈淑清王扬(98)

机载制氧系统引气对该机发动机影响研究马飞张发启张宏义(101)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匹配与控制研究伊海霞杨正林蒋元广吴海啸(103)

微沟槽热管传热性能实验研究谢添锦谢晋(106)

磁悬浮风力发电机转子系统的研究肖林京高峰(109)

轧机主传动系统机电振动特性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张瑞成陈至坤王福斌(112)

望远镜方位锁转频率分析与动力学模型简化冯锦平马文礼(115)

钢制车轮动态弯曲试验疲劳寿命预测鄢奉林陆兵倪利勇(117)

发动机停止/起动控制器的研制黄大星李丽群(120)

轿车前风窗洞口变形优化研究刘宝越侯文彬刘斌迟瑞丰(122)

负荷开关电动机操作机构的手动脱开结构设计与优化金长虹张秀丽李拥军贺勃(124)

薄壁管体缩径旋压变形特性分析刘鹏朱命怡李长胜武良臣(126)

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叶片频率可靠性分析李兆军杨旭娟蔡敢为周晓蓉(128)

大行程超精密工作台的研究林海波杨国哲黄小良(130)

薄壁零件粘性介质外压缩径成形及数值模拟高铁军贺平王忠金(132)

aRm对车辆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研究冯俊萍贝绍轶(134)

自卸车卸载工况下副车架的受力分析万方军司景萍韩璐田凤霞陈有余(136)

直线共轭齿廓内啮合齿轮泵的研究张远深胡晓函刘玉波刘小华陈雷(138)

基于刀具修形的弧齿锥齿轮的振动试验与分析张宇杨宏斌张广杰王小乾(140)

基于工业pC机的果树采摘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李占坤赵德安姬伟张超(142)

6R型喷涂机器人运动学分析及仿真曾剑林义忠廖小平夏薇(145)

新型超冗余度机器人关节设计陈礼顺李立张红亮(148)

机床外观设计混合建模技术研究蔡帝干静(150)

铣床主轴数字模型的试验分析高利王学军彭用新许平(153)

砂轮姿态对锥度球头立铣刀前刀面刃带宽度的影响研究何林夏文胜孙立明汪羿(154)

具有力觉感的主从医疗机器人双向控制方法研究李世杰张艳蕊毕海霞高娜(156)

小型自治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研究吴宝举李硕李一平王晓辉(158)

基于openinventor的机器人运动仿真技术研究侯国柱汤学华(161)

钢球磨削机理研究傅蔡安张韬薛喆(163)

基于隐markov的机床切削颤振趋势预报软件的开发研究胡耀斌张春良(165)

基于Simp模型的大型压铸设备模板拓扑优化郑振兴夏伟陈维平张华伟吴智恒(168)

基于aDamS的三维虚拟道路的再现朱茂桃严金霞王国林高翔(171)

偏心弯矩对高压流变仪立柱螺纹根部应力的影响分析沈钦凤饶建华尚付成何逢春(173)

水轮发电组轴系仿真及动态特性分析王湘谢红梅覃海英(176)

原子力显微镜微悬臂梁的分叉与混沌刘然慧(178)

基于Solidworks阀门参数化CaD系统的研究周玮(180)

基于oV6920体内无线窥视胶囊设计与实验研究刘建青黄平(183)

扬声器激励与响应信号同步采集的一种设计方法祁宇明许增朴王红星胡立祥(185)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的标定葛动元姚锡凡李凯南(188)

管壳单元和管单元摩托车车架模态分析与实测研究张尚先程国飞王建生康献民庞军杰(190)

外场振动环境下压力管路系统的随机振动分析刘伟刘永寿高宗战岳珠峰(192)

油电并联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研究邓文娟吴彤峰谢冰(195)

数字化车间机床数据库的构建研究王海涛张艳蕊(197)

autoCaD三维图形数据提取方法研究韩庆瑶高素威(199)

数字化车床的建构仿真技术毕海霞高亮张艳蕊李世杰张啸(201)

基于排队论理论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运行参数分析董皓张伟桥岳琦(203)

基于噪声信号的难加工表面损伤在线监测黄信陶华李茂伟(205)

隔膜泵连杆与滑块连接松动动力学建模与分析赵航段志善史丽晨张思齐(207)

超冷处理技术对w18Cr4V组织和性能影响的研究李玉萍(209)

发动机试车数据报表的设计与实现刘志立雷勇(211)

圆柱凸轮的三维参数化设计及数控加工编程武海滨(213)

基于aSp技术的数控技术网站构建孙惠娟尹洋汤积仁廉策(215)

挤压凹模变形区变形力新解法徐慧李天生孟李红(217)

基于模糊aHp的某测量设备可靠度分配方法张朝众白晓丽罗启富(219)

基于可拓智能体的概念设计自动化求解方法刘海生齐铁力(221)

基于新一代GpS的圆柱不确定度评定技术研究王乔义黄美发李向前鲍家定(224)

复杂曲面冲压件回弹评价参考点选定方法研究黎振东阮锋刘成军(226)

计算机微视觉采集的微结构图像功率谱分析卢清华张宪民范彦斌(229)

粉末冶金闸瓦主要制动参数的仿真计算研究姚伟伟何忠(231)

深腔铣削刀具的研制张丽娜王彪金新(234)

基于Catia的轿车车体夹具设计及模拟乔印虎张春燕(236)

刀具摆动法加工轴对称非球面光学零件新技术的研究张立敏吴道峰(238)

内齿轮冷挤压工艺参数分析及模具寿命预测张瑞妍刘德仿王平葛如海(241)

基于等残留高度的光顺刀具轨迹规划算法李占君王霞黎振(243)

GpRS在卷烟企业能源管理系统中的开发研究任工昌王党席苗新强(246)

检具检测报告辅助生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孔啸姜坤龚路丽周雄辉(248)

供应商管理库存最优定价策略分析朱立忠郭海峰(250)

基于opC技术的柔性制造系统集成平台研究梁爽姚锡凡(252)

橡皮筋自动粘接工艺规划及其关键部件设计李屹马利云周元康(254)

平板电视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研究吴江曾立飞(257)

泡沫铝异型件的制备技术和工艺程涛向宇李健余玲(259)

人机工程学在起重机司机室设计中的应用史向东(262)

机械制造设计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应用范围

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及整体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既定的生产目标,优化其生产设备性能,确保生产作业计划的深入推进,需要注重与之相关的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应用分析,增强该系统实践的应用效果。

1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基本原理、优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1.1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分析。为了增强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在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实践应用效果,促进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发展,应加强该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基本原理为:确保平衡系统作用下的液体能够处于静止状态,并使系统中液体在不同方向所处的压强相同,且通过活塞的作用给予液压系统中的液体不同的压力,促使这些液体能够保持静止。其中,由于大活塞与小活塞所能承受的压力有所差异,需要给予其不同的压力,并通过系统中液体的传递作业,满足变换要求。与此同时,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运行中对执行元件、动力元件等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在这些元件的共同配合作用下,能够使系统处于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1.2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优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该系统实践应用中的优点:系统中的液压机械传动装置的工作效率高、运行速度快,且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使用实现了高度集成化,对功率的控制效果良好;系统中的元件安装中的灵活性强,布置较为方便,且液压机械传动方式实践应用中的反应速度快、重量轻,能够进行有效控制;该系统运行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载荷进行必要的调整,在使用中实现了机械自动化,且控制精度高。该系统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受到某些因素影响,给系统的平稳性带来了潜在威胁。其影响因素包括: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运行中,若温度变化较大,会使系统中的液体粘性改变,致使系统的运动特性发生变化,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受元件工作性能下降、机械加工方式选择不当等因素影响,会引发系统故障;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运行前杂质清除不彻底,会加剧其运行过程中的摩擦,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2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分析

2.1生产设备控制方面的应用。随着农业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生产计划的深入推进,需要性能可靠的生产设备发挥应有的作用,促使该领域中的整体生产水平得以提升,规定期限内的生产计划能够顺利完成。因此,在控制生产设备的过程中,应注重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引入。具体表现:借助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高度集成化的优势,对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的生产设备进行实时控制,促使设备能够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在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支持下,能够降低生产设备使用中故障发生几率,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符合生产设备需要的控制模式。2.2生产流程控制方面的应用。相比机械传动技术,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实践应用中融合了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元素,能够对机械设计制造领域内的生产流程进行控制。具体表现:该领域中各生产流程实施时,引入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能够降低机械制造领域中的生产流程问题发生几率;根据生产作业要求,确保控制系统作用下的生产流程设置合理性,并对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动参数、动力参数进行控制。2.3恒功率输出控制方面的应用。结合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实际概况及生产要求,可知其生产过程中注重恒功率输出控制,能够保持其生产成本的良好经济性,为设备正常工作创造出良好的运行环境。因此,需要加强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使用,借助其传递效率高的优点,能够实现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的恒功率输出控制。在这样的控制模式作用下,机械设计制造中的整个生产环节将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设备性能的可靠性,有利于扩大液压机械传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

3结语

在新形势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中对于可靠的生产方式、生产设备等依赖性强,需要在具体的作业流程中重视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引入,确保其生产作业的高效性。因此,未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行业发展中应根据自身的生产需要及实际的发展概况,将功能强大的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应用于生产环节中,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确保自身的生产效益良好。

作者:韩宁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分院

参考文献

[1]李解冬.机械设计制造中液压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8).

机械制造设计篇3

1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必要性

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应用机械设备,机械工程行业已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机械工程行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机械设备,因此,机械制造行业是机械工程行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制造工艺是保证机械制造行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因素,并且机械领域的飞速发展也极大程度的推动了人类工程社会的进步,因此机械制造行业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机械设计作为机械制造的头等工序,对于机械设备的生产制造是至关重要的,机械设计的方向将直接影响人们未来的建设施工的发展方向[1]。因此,在进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化机械设计不仅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还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学习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机械制造工艺中合理化机械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2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要求

2.1机械设计符合机械制造标准

机械制造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艺技术,因此在进行机械设计时就要按照符合设备的设计指标,从整体上进行设计优化。在实际的操作情况中,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满足机械零件的几何精确度,避免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出现较大的误差造成资源的浪费。

2.2机械设计要保证机械制造时的优质性

为了确保机械设备的质量,在进行机械设计时就需要全方位的提升机械零件的制造质量。在进行具体的机械设计时,应当根据机械零件的指标需求,选择最适当的加工步骤,在进行加工制造之前,对机械材料的型号规格都应当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机械材料符合机械零件的需求。在进行机械设计的过程中,对机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防,全方位的优化设计以及制造方案,提高机械设备的质量[2]。2.3采用新的机械设计理念,尽可能的实现机械设计合理化随着人们对机械设备要求的不断提高,机械制造相关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因此在进行机械设计时有必要接受新的机械设计理念。就现阶段的机械制造情况来看,机械制造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是较高的,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设计人员在进行机械设计时应当选取污染更加小的新式设计方法,将绿色环保理念引入到机械设计中,保证机械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基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建议

3.1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在机械制造加工的工程中,由于人工以及加工设备的原因往往会造成误差,只有对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才能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减少误差的发生,提高机械零件的精确度。一般情况下造成机械零件加工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刀具磨损、系统热力以及热变形等,为了提高控制误差的能力,就需要对加工误差进行分析,准确的指导产生误差的原因,而要想提高机械零件的精确度,可以改良制造工具的几何精准度[3]。

3.2提高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措施

提高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指的是机械加工完成后表面的平整度,加工出来的机械零件表面粗糙不光滑,不仅会影响到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还会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实际操作中,为了提高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常用的方法是以下两种:一是注重刀具的选择,对机械制造材料进行加工的刀具应当根据加工零件的属性,尽量选择与机械材料适应性较好的刀具,减少刀具摩擦岁机械表面质量的影响[4]。二是选择亲党的削切条件,在进行机械加工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材料削切成需要的大小形状,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选取不同的削切速度。3.3加强绿色制造的环保理念现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已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机械制造自然也不例外,进行机械设计时引入绿色环保的制造理念可以有效的提高机械制造的成功率。与传统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相比较,拥有绿色环保理念的机械设计在保证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护了环境。基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中引入绿色环保理念,首先在进行机械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绿色环保,在进行设计时尽可能选择符合需求的环保材料,;其次,在进行机械加工时,在确保机械材料适用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考虑产品循环利用。

4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中进行合理化机械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机械制造行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合理的机械设计在制造过程中可以减少那些繁琐的工艺程序,在保证机械设备质量和良好性能的同时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创造更高的市场经济价值。就现阶段的机械制造来看,机械设计并没有达到期望的合理标准,在未来的实际操作中,机械设计人员应当在满足机械制造需求的标准下,尽可能多的集合前人留下的机械设计制造经验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完善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作者:曾晨阳单位: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张炜,马永青,陈绍志.基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J].时代农机,2015(05):22~23.

[2]谢有龙.关于基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探讨[J].商,2015(46):287.

机械制造设计篇4

关键词:机械设计技术;机械制造技术

0引言

在机械加工制造领域,设计人员首先需要根据客户的相关要求设计出加工图纸,然后由相关的工人根据图纸加工出对应的零件,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相辅相成,二者在机械行业的发展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机械工作之中必须要重视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技术分析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机械行业的发展。

1机械设计技术分析

①机械设计初期计划设计。机械设计的初期计划设计就是在正式的设计工作之前,对机械设备的设计要求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了解消费者对于设备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设备应具备的功能,机械设计初期计划设计是机械设计工作的基础,规定了设备设计制造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的一些约束条件。

②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方案设计在机械设计中占据灵魂地位,直接影响着设计工作的效果,这一阶段设计人员需要处理设计工作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方案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机械设备的性能、功能要求以及检验人员对于设备开发及认识情况。一般来说,设计阶段要首先对工作原理进行定位,然后明确机械设备的基本结构及运动方式设计问题,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择及设计零部件,完成工程图纸的绘制工作,最后对初步设计结果进行检查。

③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这一工作阶段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十分苛刻,需要有关工作人员详细核对、计算设计图纸上的有关尺寸、参数,将部件的草图与总的设计图纸进行对比分析,一旦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要重新进行计算分析,待生产的产品还需要进行定型设计。

2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

2.1机械制造的特点

①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逐渐难以满足当前阶段的生产需求。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逐渐难以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许多机械制造技术以及生产设备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械制造技术要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之上进行更新换代,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前激烈的竞争形式;

②工业发展新要求。当前阶段社会工业在迅速发展,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始融入到机械制造技术体系之中,比如化工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了切实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行业内有关工作人员要能够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以客户的需求为方向,不断地优化机械制造技术,完善机械制造生产工艺,扩大市场。

2.2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

①机械制造管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无论是设计方面、管理方面还是制造工业方面都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当前阶段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机械制造管理来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都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制度,机械制造行业也不例外。生产模式及组织体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计算机管理理念开始进入各行各业,比如Lp、am等,计算机管理制度的应用,能够明显地提高管理的效率,但就目前来说,在机械制造行业中,计算机管理制度应用的还相对比较少,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机械制造行业应加强管理机制的更新完善。

②机械制造工艺分析。未来机械制造工艺会向着高精细化加工、高精度加工的方向发展,一些高端的工艺技术比如纳米加工计算、微型加工技术等已经在工业发达国家普及开来,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机械工业发展还比较落后,这些高新的技术手段依然处于开发阶段。

③机械制造设计技术分析。机械制造设计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进的设计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设计工作的效率以及精准度,对于保证机械制造的质量十分关键。就目前来说,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件已经成为机械制造设计中的重要工具,比如CaD技术、3D-max等,但这些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我国的机械制造中普及度还不够高,就技术层面上来说,各机械制造企业还需要不断研究开发普及各种优秀的计算机软件,促进机械制造向着的高精度化、自动化、虚拟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3结束语

在工业技术不断的发展的形势之下,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融入绿色化、虚拟化、自动化理念,要立足于行业发展实际,积极的利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相关的技术手段,优化机械设计及制造技术,提高机械产品的生产效率、质量,降低成本,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健禹.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18).

[2]辛长德.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及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7).

机械制造设计篇5

关键字: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措施

1.机械设计发展现状及主要趋势

1.1机械设计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学发展速度水平越来越高,机械设计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需求而实现快速发展。机械设计是为了顺应科学技术发展需求而同电工、制图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紧密结合。它的基础研究是,将通常的机械构建和零件相互结合起来,借助零件加工基础上,深入了解构件特点,构件计算方法。例如:可以使用有限元法对零件的强度、刚度以及度进行计算。再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绘图,就可以使得设计水平更加高超。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已经从传统的静态设计逐渐过渡到整个系统动态设计中,设计的精度和可靠性越来越高。在诸多行业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像冶金业、化工行业以及石油行业等等。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为了加快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充分挖掘出企业发展潜力,需要对机械设计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核心进行准确预测,认真分析当下发展现状,制定科学发展计划。

1.2机械设计发展的核心

机械设计指的是,在企业新型机械或者在原有的机械设备中,对机械的性能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从而实现预期的计划目标。现代机械设计发核心是降低制造成本,提升机械使用性能。机械设计可靠性以及耐用性是机械发展应对的问题之一,简单而言,机械设计可靠性以及耐用性在固定时间内不会发生机械故障。在设计过程中,标准零件的使用已经成为机械评价重要标准之一。在设计中,标准零件的使用,最终的关注点还是制造成本以及设计技术。机械设计更倾向于可持续发展方向,当前企业发展越来越注重环保。因此,在保证机械噪音不超过标准基础下,要将机械油、废气以及废弃物设计结合在一起,使得工艺水平更加高超。一般而言,机械设计主要流程是,①明确设计要求②设计方案的提出③总体设计④结构设计⑤产品试制。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根据要程序进行,这样才能保障设计水平,提高设计质量。

2.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

2.1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产品主要分为设计、产品加工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在管理和设计过程中,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在管理中选择的是计算机管理和精密加工技术。这技术的使用都选择了计算机辅助。然而和国外机械制造技术对比,我国国内相关研究技术水平明显下降很多,很多自主研究比较少,科学发展相对落后。基于齿轮滚刀生产过程例子,一般滚刀形状如同螺旋,具备连接工件作用。螺旋的距离是以p进行计算的,将其相邻在两个接近的边缘线上,形成两点距离,这就可以进行标准计算了。螺纹升角要满足公式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滚刀质量才能得到保障。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在制造精度和工艺水平上,有着高超的发展潜力。虽然属于发展初级阶段,但是还需要对其进行设计深度研究,不断探索出新的科学设计方法。

2.2机械制造技术特点分析

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已经融入了现代先进设计思路,拥有了先进设计理念。最明显的特点是数字化和智能化。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我国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在完好结合之后,充分发挥出其优势。只要对机械设备功能虚线模拟研究,就可以解决诸多现实问题。因此,可以降低当成机械制造技术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机械制造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机械制造技术发展,发展特点非常明显,发展水平也非常高超,这使得我国经济建设水平快速提高。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同西方先进国家对比,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机械制造技术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加大技术力量,提升机械技术水平。因此,在不断总结和吸收先进技术时,要不断创新,使得技术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

3.机械设计制造中先进技术分析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绘图功能,使得图形设计更加精美,在进行设计过程中降低了劳动成本,提升设计精确度。另外,技术结合也推动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发展理念需求。绘图同计算相互结合在一起,在基于CaD系统能够自动获取数据,这些数据会第一时间同步到绘图以及计算中,从而实现软件计算同步化,这是一个具备实用性、灵活性以及机动性的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做到绘图同计算相互结合。同时还可以将其连接计算机端口autoCaD进行程序接口的设计,使得autoCaD程序能够识别以及接受这些传输文件,从而使得计算程序同绘图程序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可以将保密性强的资料同计算程序相互结合在一起,数据传递也得到了保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重复数据录入以及手工查表带来的麻烦,从而也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在传统设计过程中,改型设计比较常见,依靠仅有的资料对原先的尺寸进行改造,或者是吸引进一些可以吸收和消化的产品,在进行仿照生产。这个设计过程,一般都是常规设计,没有创新成分。因此,设计出的产品很难突破质的改变,如何设计出新颖的产品。而依靠三维CaD技术,可以使方案在设计阶段就充分利用专家系统及现代科技新理论,建立多种机构进行构型对比、设计创新,同时由于设计立体感强、效果逼真的特点,不断的激发设计人员的构思,最终可以设计出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产品。而且,这个制作过程实现了制作信息全面化。

4.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机械制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在发展过程中使得工作开展更加顺利。但是和国外技术对比,我国发展技术水平还比较低,需要不断研究,深入了解机械设计制造相关技术,从而提高我国机械制造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能,施蓓琦,autoCaD地形图数据转换为GiS空间数据的技术研究与应用[J].《测绘通报》iStiCpKU-2011年8期

[2]陈其昌,吴宏春,曹良.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实现中子输运方程特征线法求解[J].《原子能科学技术》iStiCeipKU-2009年3期

[3]李志锐,李法虎.基于VBa技术的autoCaD二次开发在地形图绘制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iStiCeipKU-2007年10期

机械制造设计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22-4;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245-01

1机械设计的分类

现代社会,机械产业发展迅速,机械种类越来越多,相应的其工作原理也会有所不同,对应的工作特性和性能也会有很大差异,机械设计就会各有特性。在机械制造领域,可将机械设计分为新型、继承和变型设计三种。

1.1新型设计

新型设计是指将试验验证可行的技术或者成熟的设计技术应用在新型产品上。

1.2继承设计

继承设计是指为了提高现有机械的工作性能以及工作效率,大大减少生产成本,机械设计人员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现有的设计技术对已有机械进行重新设计、改造。

1.3变型设计

变型设计是指为满足用户新的使用需求,设计人员对现有的机械设计图进行部分改变(如添加或删改),进而设计出不同于原有的机械。

三种机械设计的相同点都是对机械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创新。不同之处在于三者的侧重点不一样,新型设计更注重创新,设计新的产品;继承设计是在原有的机械上修改,注重的是经济性;而变型设计则是对落后的机械进行重改,使其更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所需。

2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过程及其面临的形势

2.1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的发展过程

顺应机械设计发展的需求,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设计要跟上步伐,加强现代化设计工作要求,并且在保质保量的同时,产生了探讨和研究现代设计方法的思想。机械设计中蕴含了现代设计方法,通常采用的方法包括,预测技术的方法,分析信号,设计系统,模糊设计,有限元和边界元分析设计法,设计可靠性,优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法等。很久以前就产生了设计和设计方法,然而将机械设计转变成为传统的设计方法和理论的时间仅有一百多年。由于传统设计方法中存在很多局限性限制着机械设计的发展,因此传统方法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浪潮牵动着科技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通过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科学,转变了现代机械设计的方式方法,使其迈向全面利用优化设计、仿真模拟、计算机辅助设计,这样可以保证计算更精确,并且看到清晰的图片内容,彻底颠覆了传统设计方法的理念。

2.2现代机械设计面临的形势

现代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计领域涉及多种学科,多元化发展;其次,设计对象由单一内容转向系统内容;第三,设计人员的变化,从单人设计变成多人设计;第四,新产品更新速度快,产品设计有序可循;第五,由于科技在不断进步,同时对现代设计也提出新要求。

3发展趋势分析

3.1针对当前机械设计发展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械制造业迅猛发展,对机械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技术层面发生了很大转变。首先,当前机械设计发展越来越趋向智能化,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机械设计人员需要充分利用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完成设计工作。机械设计智能化就是利用现代化电子技术手段,对所需要制造的机器以及产品进行模拟设计,将产品性能、操作以及结构进行具体模拟演示。其次是机械设计系统化,即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有一套完备的体系和操作流程,与传统设计相比,现代机械设计更加系统、完备,系统化的操作更便于设计实施,有利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再次是版块化,及将机械设计分为若干个版块,每个版块同时进行,也可随具体情况进行任意拼接、组合,确保机械设计有效进行。最后是机器性能设计,即所要制造的机器必须具备一定优势性能,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根据具体要求,利用相关知识进行预算和推理,构造机械结构,并加以创新,最终完成机械设计方案。

3.2未来机械设计发展

以当前机械设计发展为基础,未来机械发展会更加智能化和系统化。除此之外,未来机械设计发展还会更加具备竞争力、性能更加优化、设计理念更加完备等发展趋向。在竞争力方面,机械设计是为了机械制造出的产品能够形成,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投放市场,因此市场竞争力对于机械制造以及机械设计而言非常重要。根据当前发展趋势,只要机械设计能够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有先进技术和资源,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未来发展中更加具备竞争实力。在性能优化方面,我国当前机械设计行业正不断提高设计产品的性能优良性,对各种设计层面都作出了新的规划和要求,因此在性能方面,未来机械设计将会更加优化。在设计理念方面,当前构建生态文明已经被纳入我国和谐发展的主要工作中,在机械设计和制造领域也应该具备这一意识。未来机械设计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加强环保设计理念,在机械设计过程中,以绿色环保为基础,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循环利用等理念将会被纳入未来机械设计中。

4进行机械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在机械设计领域中也会存在许多“规矩”,机械设计人员进行设计时,除了要遵循主要程序之外,设计准则也是其必须遵守的约束条件。

4.1技术性能准则

技术性能除了包含机械性能之外,还包括机械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性能,技术性能既包含静态性能,又包含动态性能。技术性能准则是指相关的技术性能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

4.2标准化准则

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化规范,而机械制造中与设计相关的主要标准有:(1)概念标准化,所谓概念标准化即是指在机械设计过程中所提到的专业术语、字母符号等其他专业性表述应符合行业标准。(2)实物形态标准化,设计过程中应按统一规定选取零部件、原材料、设备等的结构形式、尺寸等。(3)方法标准化,在机械设计中涉及的操作、测量或者试验方法应按照规定进行。

4.3可靠性准则

可靠性是指机械在正常工作情况下,在预期使用寿命内能完成既定功能的可能性有多大。所谓可靠性准则,即设计的产品应该能满足既定的可靠性要求。

4.4安全性准则

机械设计要考虑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其准则有:(1)生产安全性,在进行机械设计时,应考虑操作人员生产时的安全性等。(2)零件安全性,确保机械制造中使用的全部零件在额定的外负载条件下,不会发生严重变形、断裂以及重度磨损等情况。(3)整机安全性,确保机械在正常操作下不发生故障,能实现机械的所有功能。(4)环境安全性,设计人员设计的机械应能保证不对机器周围的环境和人造成污染和危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中掌握时展的趋势,不断地对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进行完善,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从而推动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静,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

机械制造设计篇7

abstract:Basedontheprincipleoffollowingthemechanicalmanufacturingprocessrequirement,thisarticlefocusesonthemattersneedingattentionintheprocessofmechanicaldesignandputsforwardreasonableprocessingmeasuresfrom3aspects:toenhancemachiningaccuracy,toimproveprocessingsurfacequalityandtoincreasedesignstandardization.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机械设计;注意事项;工艺措施

Keywords:machinemanufacturingtechnology;machinedesign;mattersneedingattention;processing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H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043-02

1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

机械设计(machinedesign),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械生产的第一步,是决定机械性能的最主要的因素。

机械加工工艺是实现产品设计,保证产品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进行生产准备、计划调度、加工操作、安全生产、技术检测和健全劳动组织的重要依据,加速产品更新,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保证。其中,工艺规程是直接指导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工艺文件,它直接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益、竞争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机械制造工艺的具体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1.1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生产过程是指在制造机械产品的时候,将原材料或半成品转变成为产品的所有过程总和,这一过程具体包括: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原材料及半成品的运输和保管;毛坯的制造;零件的各种加工、热处理及表面处理;部件和产品的装配、调试、检测及涂装和包装等,而工艺过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性质及相对位置关系的过程,比如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及装配等。其中,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指用机械加工方法直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使其成为产品零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工序组成,而工序又可分为安装、工位、工步和走刀。[1]

1.2工件装夹工件在开始加工前,首先必须将工件摆放在机床或夹具上的正确位置,这一过程就称为定位,同时为了使定位好的工件在加工过程中保持正确位置,还需要将工件固定夹紧,这一过程称为夹紧,因此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成为装夹。在一定程度上机械加工工艺中的工件装夹是否合理不仅会影响到工件的加工质量,而且也会直接影响产品的生产率、加工成本及安全稳定性能。一般而言,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经常使用的工件装夹方式主要有直接找正装夹、划线找正装夹、用夹具装夹等方式。

1.3定位在机械制造工艺中,为了保证工件的精度,必须做好工件的定位工作,工件常用的装夹定位方式有:直接找正、划线找正和用夹具装夹三种方式。定位的首要工作是要根据加工工件的情况选择好定位基准,机械制造工艺所说的基准其实是起到确定工件和加工工具之间位置关系作用的那些具体点、线或面,根据所起的作用和应用场合的不同,基准一般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同时工艺基准按照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又分为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和装配基准。

1.4加工精度在机械制造工艺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加工精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产品的优良特性,根据不同的要求,加工精度可以划分为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四大类。在实际机械加工过程中,为了获得良好的尺寸精度,一般采取的方法有:试切法、调整法、定尺寸刀具法、自动控制法等;与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不同,获得形状精度的方法主要有:轨迹法、成形法、展成法等。

2机械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要想保证机械设计高效准确,就必须在进行设计过程中统筹考虑机械制造工艺的要求,机械设计的整个过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在机械设计的研究和分析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重点任务和注意事项,为确保设计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在整个过程中掌握系统、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根据工件的加工过程,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设计要贴合制造工艺实际。研究设计阶段主要负责设计零件的设计方案,是整个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阶段,对后面的所有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在这一阶段内,设计零件时要注意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要求来合理布置设计图纸,同时也应该注意加强与车间操作工的沟通,主动了解工件的具体生产制造过程,认真听取现场技术人员和工人对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他们的建议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二是安装调试指导设计。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是整个机械制造工艺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决定着设计方案的实际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在这个阶段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安装及调试,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处理现场发生的各种技术问题,这些具体的安装过程和内容对于前期的机械设计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这一过程的经验对于机械设计人员而言,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安装和调试工作获得设计的依据,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对这些设备进行安装、调试、试生产等一系列过程之后,可以通过实际使用效果对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确定是否满足机械设备的使用要求。[2]

3基于机械制造工艺的机械设计合理化措施

3.1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在机械设计加工过程中,误差不可避免,而只有对产生不同误差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减少误差的出现,从而有效的提高对加工工件的精度。要想提高加工零件的几何精度可以考虑改进所使用的夹具,或者通过改进测量工具来提高精度,要想提升控制误差的水平,就需要对加工误差进行分析,必须弄清楚产生误差的原因,一般而言,由于系统应力、热变形、刀具磨损、内部应力等情况均会产生误差,根据对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一般常用减小误差的方法有:误差补偿法、分化或均化原始误差法、转移原始误差法等。

3.2提高加工表面质量的工艺措施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指零件经过机械加工后的表面微观不平度,也被称为粗糙度,加工表面质量直接影响产品零件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甚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寿命。为了提高零件的加工表面质量,通常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重刀具的选择。为了提高加工表面质量,加工刀具应根据加工件的属性尽量选择使用刀尖圆弧半径较大、副偏角较小或合适的修光刃或宽刃精刨刀、精车刀,也就是说选用与工件材料适应性好的刀具,从而减小了工件的表面粗糙度;二是选择适当的切削条件。要想获得良好的工件表面质量,根据材料不同采取不同切削速度可以有效抑制积屑瘤的产生,另外,减小进给量,采用高效切削液等措施也是通常采取的有效方法;三是减少表面层变形强化。要减少表面层变形,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而在使用刀具进行加工工件时,则要注意合理控制后刀面的磨损宽度和切削用量,通常会采用较高的切削速度和较小的进给量再辅以有效的切削液,便可取得良好的效果。[4]

3.3提高设计标准化的工艺措施在机械设计过程中,标准化是当前机械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通过设置一个共同的标准,让机械零件的尺寸规格、性能、结构得到有效的统一,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所以在机械设计的层面上就要充分考虑提高产品零件标准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增强机械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4加强绿色制造的工艺措施在机械设计中引入绿色制造的理念可以有效提升机械设计的成功率,进而基于绿色制造理念的机械制造工艺与传统的制造工艺便会产生一些区别,与传统的制造工艺相比,基于绿色制造的工艺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确保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基于绿色制造的工艺措施应该充分考虑产品的绿色开发,减少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产品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要保证这一目标要求,首先要做到在机械建模的时候就要确保绿色设计,采用系统化的设计方法,选择绿色环保的材料作为原材料,另外为了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确保原材料在具备良好环境适用性的基础上还要能充分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充分考虑产品的回收和循环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改云.浅谈机械设备设计研发中的若干问题[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赵岩,丁延松.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及改进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0(5).

机械制造设计篇8

关键词:机械制造;低碳制造理论;技术

机械制造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这一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产值出现了较大的突破,但是也造成了一定环境污染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引进低碳环保的理念,要增强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对低碳制造技术体系进行完善。低碳制造理论具有先进性,也是未来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其应用的范围将越来越大,也将为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1机械制造中应用低碳制造理论以及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缺乏环保意识,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没有做好污水排放以及治理工作,存在随意排放污水等问题,这严重影响着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采用的粗放的管理形式,在低碳制造理论的影响下,该行业逐渐向集约化形式进行了转变,这符合我国对机械制造行业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加入wto后,与联合国签订了《京都协议》,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必须进行控制,所以,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引进了较多的低碳环保技术,企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对制造加工技术进行创新,还要落实低碳环保的标准,做到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作模式。低碳机械加工制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可以实现机械行业发展形式的转变,也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具有较多的优点。

2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技术

低碳制造是指在机械生产的过程中,采用特殊的生产步骤,这一过程实现了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且降低了对污染物的排放。在对机械产品进行加工制造时,在多个生产阶段都需要实现节能减排,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要为低碳环保做出努力。低碳是对能源利用以及消耗情况的评估,其可以改善当前资源环保污染严重的现状,是当前机械制造行业主要的工作模式之一,在制造的过程中,其需要了利用较多的低碳技术,只有建立低碳设计评价模型,制定科学、有效的低碳方法,才能设计出合理的低碳机械设计评估方案。碳汇技术是由碳捕获技术以及碳掩埋技术组合形成的,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实现机械设备的低碳节能生产,其在车间布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可以加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这项技术可以收集废弃的资源,还在污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技术改良,可以对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另外,很多机械制造单位还利用了新能源,通过利用风能、水能以及沼气,可以提供制造加工所需要的动能,这类能源属于清洁能源,而且具有可再生性,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以,是今后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中主要开发的能源,必须大力研究与开发。

3机械制造中的低碳制造的技术应用

3.1模块化设计

机械产品的模块化设计作为技术较为先进、前沿的机械产品设计方法,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将系统划分为几个有差异的模块,模块会逐步优化,并加以整合,最终获得不同品种和不同规格的产品。若拿同一个尺度去衡量机械产品中的非功能性单元,能造成机械资源、能源的耗费,更不利于机械的运行和维护。对机械产品完全有必要开展每个功能性单元的划分模块的工作与任务,通过划分后的模块评估每个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方面的潜能,并认真检验企业应用低碳制造技术所获取的成效如何,才能对下一步低碳生产技术加强革新。一个典型的例子,德国index技术企业研发的复合型加工设备,经由众多差异的模块整合可以达到铣削、车削、磨削和激光热等等多个生产环节的顺利完成,利用模块化设计这一应用设计方案,对全部零件的完整加工,切实提高了能源设备的利用率,大大地减少了整个生产过程中使用过多的机床数目,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各项能源的耗费。

3.2生态化设计

当前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并举的方针,一些机械制造企业开始由改革之初的盲目增加新的机械生产项目、片面追求机械行业总产值转变为在机械制造开展生产工作时,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成本,降低环境的负载压力,重视统筹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际行动做到既保持机械制造的经济产值,又减少了大量的原料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在这一大形势下,生态化设计应运而生,它不仅保证了产品的使用功能,而且促进了生态效益的提高。通常意义而言,机械制造作业时一定有不同情况的废水、废渣和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工业“三废”无疑会破坏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基于此,机械制造企业不失时机地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利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环境少的新技术产品。

3.3轻量化设计

之所以要对机械进行轻量化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降低机械的自重,但同时又能够保证机械自身的性能。也就是说,要在保证机械每个生产要素都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优化机械设计,使其重量减轻。这样不但能够减少机械制造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和资源,还可以使其在生产中减少碳排放量,降低各种能耗,提高机械使用的综合效益。例如在某机械的生产中,就利用各种新材料,采用新技术,利用轻质的铝合金材料代替钢铁材料,在保证材料强度的基础上减小了机械的重量,这样不但降低了机械的油耗,减少了尾气排放量,还会带来较为可观的节省成本效益。

4结语

机械制造加工是社会产业的重要组成,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为人们设计出了较多的具有便利性的产品,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一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所以,造成了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比如在排放污水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污水进行处理,存在随意排放的问题,可能会污染地下水,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实现机械制造加工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后,我国出现了能源紧缺的现状,而且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只有在机械制造中引起低碳环保的理念,才能改善这一环境问题。

作者:付正森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志勇,仲国庆.低碳时代森林生态学的教学新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5).

机械制造设计篇9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应用

在市场竞争愈加剧烈的今天,工业设计进程加快以及机械制造产业更新成为各大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业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只有不断融合与创新,才能为工业生产企业创造出高额的经济效益,进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1工业设计及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概述

1.1工业设计概念

工业设计涵盖美学、工学等学科,在工业革命后逐渐受到企业的重视。工业设计理念与时代的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在工业革命早期,工业设计注重产品的实用性,使产品何人达到良好匹配,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审美以及工作环境发生巨大概念,因此在工业设计上,往往需要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通过工业设计一系列行为,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1.2工业设计的特点

从工业设计概念中,可以分化出工业设计的三个基本特征: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时代感强[1]。在早期人们提到工业设计,往往联想到冰冷的机器,然而实际上,工业设计不单单的指工业产品设计,还包括产品制造过程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因此这使得工业设计的综合性强。工业设计较强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工业设计产品的实际成效上,工业产品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其实践性较强。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时代需求,使得工业设计与时展的联系紧密,以当前时代背景来看,工业设计的基本需求应该关注产品的绿色、节能、环保,因此工业设计的时代感强。

1.3工业设计发展现状

自工业革命依赖,工业设计行业就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态进行发展。在我国,虽然工业设计出现的比较晚,但是我国对工业设计的关注度一直偏移,通过大量财力与人力资源的投入,使得工业设计更加符合实际社会的需求。

1.4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概念及发展现状

作为机械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机械产品性能的发挥。通常而言,机械设计制造包括产品设计、机械加工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加入,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在不断进行改进,机械产品的进度与自动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来看,我国自主研发机械设计制造能力较弱,绝大部分的机械设计依旧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引进[2]。并且,我国依赖大量廉价劳动力,在机械产品的应用方面,更加注重研发技术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化产品,因而使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精密化产品的研发量降低,这就使得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有很大的差距。

2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与应用

2.1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联系

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两者相互作用,旨在全面促进工业生产企业的发展进程,并为工业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机械设计制造的市场需求稳定化为工业设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需要根据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方向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观念改变,通过工业设计出满足人们审美以及生产实际需求的产品,并且在保证产品实用性能的基础上,加强对产品性能的检测,从而为工业生产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工业设计同时还为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3]。在当前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工业设计更加注重产品的自动化以及人性化设计水平,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还更加注重各种生活元素的添加,实现工业成品人性化,符合时展的需求,并且通过工业设计相关研究的不断推进,使得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2.2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

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两者的紧密联系,使得两者在实际使用中往往是相互渗透的[4]。在工业设计过程中中,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掌握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产品结构、形式以及色彩等,使得设计出的产品兼具观赏性以及实用性,使人们能够接受相应的产品。而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实践过程中,通过利用工业设计中的人体工学知识,使机械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得到体现。并且现代工业设计绿色、环保理念的加入,机械制造平衡人、环境、制造技术之间的关系,为工业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巨大帮助。在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未来发展中,两者的结合还应持续推进。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业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企业需要不断概念生产及经营管理理念,不断依赖技术的进步以及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加强技术研发与相关设计的资金、人力投入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使得员工工业设计理念更新不断加快。同时,为了加快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进程,相关的政府部门还应充分大会宏观调控作用,指导并鼓励工业企业进行创新与改革,使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向高技术、高水平、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同时注重相关设计人才的培养,鼓励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相关研究,从而使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逐渐赶超发达国家。

3结论

总之,工业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与我国工业总水平、国民经济发展有紧密联系。因此,对工业生产企业进行设计与制造技术革新是必然的趋势,为了加快工业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要求工业生产企业不断更新理念、联系设计需求以及提高设计与制造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处理好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玲.探索与思考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的结合[J].中国包装工业,2016(02).

[2]刘强.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关系[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12)12:235-236.

[3]马权,牛万龙,苗呈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的探析[J].四川水泥,2016(11):109.

机械制造设计篇10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制造方案

工业设计,即为满足人们的某一具体需求,通过综合运用工程设计学和美学而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工业设计的内容十分宽泛,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借助于工业设计,企业能够显著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因此,对工业设计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

1工业设计的特征

工业设计将美学与工学等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可将工业设计划分为两类,即传统工业设计和现代工业设计。传统工业设计注重的是工业产品的设计,而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其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现代工业设计应运而生。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人们可以依据预先制定好的制造方案,采用各类现代技术手段获知预期结果,进而修改相关设计内容,以使产品设计达到最优。

2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现状

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均为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终决定机械性能的主导因素。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且应用广泛,在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涌现出大量新的设计方法。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构建于数学规划理论和计算机设计程序之上,并采用相关的数值计算,而后从所有可行性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以使期望指标值能够无限接近最佳设计方案;②在结构离散化基础上,采用部分较易分析且互相连接的单元节点,并依据变形协调需求综合得出有限元设计方案;③在明确规定的时间内达到相关功能性标准要求;④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产品的设计、制造、测试等,并为相关的性能和指标制订明确的评价、预测标准;⑤新型的智能制造、纳米制造方法等。

3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关系

3.1工业设计的作用

工业设计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点表现在人机工程学等的运用中。人机工程学认为,所有的工业产品必须紧紧围绕“人”这一要素来进行设计,并以人的根本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所有的工业设计都应当从人的角度出发,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作出具体的判断。人机工程学指出,在工业设计中,不仅要研究人,同时还要结合机械设备与应用环境这两方面的因素,将消费者与所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来深入探讨,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个体要素的优劣性。当今社会,成功的机械产品都离不开人机工程学及其相关设计理念。

3.2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作用

工业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等众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科学技术是工业设计的重要基础。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应当符合相应的科学标准规范,任何有违科学设计规范的设计均是无法实现的。许多工业设计虽具备完备的功能,且外形优美,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却违背了设计制造的普遍规律,在整体结构或力学要求等方面并不符合科学规律。因此,对于机械设备的生产制造,应在充分掌握基础机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工业设计,再从外观、结构、色彩等方面予以优化,使之能够被广大消费者接受。

3.3结合应用的发展趋势

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如果能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便能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的大量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受资金、时间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在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法上均有所欠缺,同时政府部门相应的配套措施也没有及时跟上。为改善此类情况,政府部门应当在资金上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支持,并给予企业相应的政策倾斜。在此情形下,企业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不断提高自身机械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和工业设计能力,以促使机械设备的制造向着更加节能、环保、绿色的方向前进。

4结束语

大量工业实践表明,工程设计人员所设计的纯粹的功能型产品是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而艺术家所创作出的纯粹的艺术品则仅仅具备观赏价值,而不具备相应的实用价值。将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完美地融合起来,使两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工业产品设计的功效,以提升我国生产的机械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为市场提供更加优秀的工业产品。未来,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将迎来新的合作机遇。

参考文献

[1]郑军,李俊源,周英,等.气钉枪数字化工业设计pDm系统的研究及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4(12).

[2]杜淑幸.工业设计网络化协同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