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十篇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十篇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3:46:34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篇1

一、不断渗透“阳光体育”运动观念,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学生们渗透阳光体育的概念,让他们真正的了解到什么是阳光体育,怎么样的锻炼才能是阳光体育,阳光体育有什么样的好处。现代的初中生普遍的不喜欢上体育课程,一方面他们认为初中的体育课形式单一,没有什么好玩的,所以本能上就厌烦上体育课。另一方面,现代的体育课有着它本身的限制,内容不丰富,尤其是在初中,学生们可以学习的也是少之又少,初中的体育不像大学中那样丰富多彩,而且非常的无聊。但是初中的体育又是一门必修课程,有着它本身自己的作用和意义。那怎样才能让初中学喜欢上体育、喜欢上锻炼呢?那就要我们时时刻刻去普及阳光体育的概念,通过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向同学们展现阳光体育的活力,让阳光体育在每一个初中生的心中生根发芽。让学生们真正的喜欢上体育,让同学们真正的在体育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巧,还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体育课程排解自己学习上的生活压力,例如,在平常的课程中老师可以向同学们讲解一个正常的初中生围着橡胶跑道跑上一圈人体的菲能收张多少次,能产生多少的乳酸。一些女孩子喜欢减肥,教师可以向她们讲述长跑能锻炼肌肉,消耗人体的卡路里,对减肥非常有帮助。一些男孩子喜欢健身,教师可以给他们讲述通过体育锻炼就算不去健身房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肌肉,让自己有一个完美的线条。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们的心中就形成一种潜意识,这样就会对阳光体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激发起他们锻炼的潜意识。这样对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采取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体育课堂愉悦性

针对初中生认为体育课程太过于无聊,上体育课提不起什么兴趣。现在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调整,采取一个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激起同学们的上课热情。老师可以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先做一个小游戏,提高课堂的活跃型。比如,在体育课上老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分组,然后集体玩一次萝卜蹲的游戏。做错了的人,男生就做俯卧撑,女生就做蹲起。这样的游戏不仅简单有趣而且特别容易激发起学生们的上课热情,而且在惩罚的过程中还起到了做准备活动的作用。做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不仅可以向同学们灌输阳光体育的理念,还可以让同学们真正的投入到课堂中去,阳光体育的宗旨和观念也就得到了贯彻和施行。通过这样同学们可以快乐的进行体育锻炼,强健自己的体魄,同时对自己的日后学习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开展灵活多变的体育活动,增强课外体育锻炼效果

贯彻阳光体育的理念单单是靠体育课堂上的讲述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初中的体育课课程少,而且时间一般都比较的短,单单靠课堂可能是微不足道。这就要求学校多组织一些游戏的体育竞技来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运动的信心

老师是同学的朋友,在体育锻炼中更是如此。老师是体育锻炼的榜样,所以说老师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发挥出模范的作用。不管是在体育课程还是一些其他的课程,都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仔细耐心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不能有丝毫的偏心和厌烦的感觉。把阳光体育引进到课堂中去,耐心讲述,细心的引导,相信通过这样阳光体育的观念会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心中。在平时,学生还可以和自己的老师组队,共同的竞技,共同的提高。老师还要在体育课程中给学生一些适当的鼓励,肯定他们的成就,在他们取得的成绩不是很好的也要耐心的疏导和指引。总之,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应当时刻坚持阳光体育的概念,细心引导同学们贯彻阳光体育的概念,让他们在快乐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成长。本着对自己负责的观念,把运动进行到底,把阳光体育进行到底。强健自己的体魄,磨砺自己的意志,让自己茁壮成长。

作者:张勇峰单位:江西省余干县邓墩学校

参考文献: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篇2

体育教学与训练旨在通过适当锻炼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这种锻炼就要求体育老师掌握好体育训练的运动负荷。那么什么是运动负荷呢?前东德哈雷博士提出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运动负荷就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能够产生发展、巩固和保持运动状态的效果[1]。还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与静止状态相对比,运动负荷是由运动所引起的功能的追加值[2]。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负荷理论指导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运动理论的健全和应用,既能让学生合理运动锻炼,又不至于太累,影响其它课程的进行。

一、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订立运动负荷主要考虑方面

(一)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

所谓运动强度,定义如下:单位时间内,为达到既定练习,所使用的力量大小以及机体紧张程度。而运动强度是指练习中所采用的速度和机体负重量。例如,同样进行100米跑步,快跑后心率达到180次/分左右,而慢跑心率一般只有130次/分,显而易见的,100米快跑的运动强度要大。另外,诸如跑步、跳跃、攀登等项目属于较大强度训练,而慢走、投掷等属于运动强度相对较小的训练项目。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男女生差别,订立合适的运动强度,并注意将运动强度大小不同的项目间隔安排。

(二)订立长短合适的运动时间

选择好合适的运动强度后,就要为不同运动强度的项目订立相应的时间。一般运动强度较大的项目,运动时间不能过长,且与运动强度较小的项目交叉进行。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要保证达到相应的运动负荷,除了按照规定,完成既定的体育课内容,还应该调整相应课程项目的时间,以达到完成相应运动负荷的目的。

(三)订立运动负荷须考虑练习密度

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即为练习密度,其反映的是实践与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不可过大,过大则易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使学生感到疲倦,过小则会产生懈怠,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应用

(一)利用运动负荷的个体差异指导体育教学与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有男人、有女生、有体质较好的也有体质较差的,面对不同身体素质和不同锻炼程度的学生,选择同一负荷,显然是不合适的。下面提供两种方法:

第一,分组教学。按照身体素质,男女生等进行分组锻炼,分别采取不同的运动负荷,让每个学生都能承受适合自己的运动负荷,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第二,现场调控。现场调控即为体育授课期间,根据课堂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控制。调整和控制的内容包括体育教师调控和学生自我调控。体育教学中,外界环境复杂,干扰比较多,而且教师教的班级比较多,班级之间以及班级内容各个学生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际授课中,与最初定的方向有所差异是比较常见的,教师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已经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计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情况。同时,作为学生,也应该配合老师要求,适当调整自身的行为状况和心理状况,使自己处在最佳的状态,以达到最优的锻炼效果。

(二)订立合适范围的运动负荷并运用于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订立合适范围的运动负荷,并根据运动负荷的范围,安排学生进行相应锻炼。多大的运动负荷是合适的呢?运动负荷有一个相关的概念叫做价值阈。价值阈即为:一定范围运动负荷区域中,身体表现出最佳的反应,量化的概念就是指,心率处在某一范围内的锻炼。有了价值阈的概念,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有量化的指标,否则,只能以运行量大小,运动负荷强弱等模糊的指标来指导教学。

(三)通过测定运动负荷,安排合理强度和密度的教学内容

运动负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运动量的大小,二是运动强度的大小,两者之间有着彼此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运动量反应的是对机体刺激的大小,运动强度反应的则是对机体刺激的深度。一般而言,运动强度的影响更大一些,但运动强度的增加必须建立在运动量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而且,一般运动强度提高之后,运动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提高。

但是,运动量的运动强度不能同时增加,否则,不止运动负荷不能增加,反而使学生过度疲劳,进而影响锻炼效果。因此,在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比如一学期),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应该安排成波浪形起伏的。

三、结论

(一)对运动负荷的概念进行了解释。

(二)详细地分析了订立运动负荷应该考虑的主要方面: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与运动负荷,对体育教学与训练非常有指导意义。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篇3

摘要通过大量相关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关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方面,对学生体育锻炼实施干涉的实践研究很少。体院锻炼习惯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量文献从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现状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民体质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状况令人忧虑,甚至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性扭转。据调查,上海2001年至2005年学生体质调查果存在突出的问题,在代表男性力量的握力和代表女性耐力的仰卧起坐指标都在下降,7至12岁学生,50米×8折返跑能力下降很大,视力检测70.25%视力不佳,5年内近视率上升5.34%,肥胖率达到12.26%。北京卫生局今年公布了一些数据,中小学生视力也不好,北京小学一年级视力不良率高达36.4%,高三学生不良率高达86%,近视眼患病率从世界第三上升至世界第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果反应也不好,台阶试验合格率不高,这是数据反应的,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更糟。青少年关系国家强弱,关系民族兴衰,是百年大计,是亿万家庭幸福和谐的重大问题。强身健体必须从青少年抓起,这是全民健身工作重中之重。就像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我们也不能以牺牲和忽视青少年体质下降的代价培养接班人,否则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就没有希望,美好远景就会落空。国家针对学生体质下降由体育总局、教育部和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指导文件,学生体质研究,特别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在理论界成为热点。

一、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

习惯是一个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字典定义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从体育学的角度,金钦昌在学校体育学里对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这种定义明显满足不了理论界研究体育锻炼习惯的需求,于是学者们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习惯进行了定义,但是学者们只是从自己的研究提出定义,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全面的、权威的定义,邱梅婷等2005年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定义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在内在动因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下重复发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身体运动,是在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2]白文飞在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这个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种也是从生理和心理学范畴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从体育锻炼习惯的构成因子角度来定义的也有很多,莫连芳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一文中就是从体育锻炼习惯的构成因子锻炼频度、运动负荷和锻炼持续时间进行定义,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每周至少锻炼三次,每次锻炼最少30分钟,心率大于110次每分钟,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3]。

综合各家之言,但从某一角度对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定义都是不全面的,从生理学、心理学、行为学和构成因子多方面分析,体育锻炼习惯定义应该是为了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交互作用下,每周不少于三次,每次锻炼最少30分钟,心率大于110次每分钟,持续时间在一年以上的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二、近年来体育锻炼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针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从文献资料上看,比较集中在学龄期,其中大学阶段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文献资料最多,中小学阶段次之,学龄后(社会体育或社区体育)阶段则很少,学龄前的则更加少;从研究的视角上看,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角度研究得比较多,而从课余健身锻炼的角度研究得较少;从研究的方式上看,研究如何培养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多,如关北光在《体育与科学》上发表的中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轨迹及引导方法、谢春生在《体育科学研究》上发表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的研究等。而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后如何保持或不间断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上看,运用社会调查法研究得比较多,其中运用问卷调查法的最多,主要研究体院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如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德研究等,而采用实验法、实证法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进行干涉的研究比较少;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上看,一般性的研究比较多,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研究较少。

三、目前我国关于体育锻炼习惯研究的阶段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纵观近年来学者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准备阶段,即集中研究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等基本理论方面,其中习惯的形成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而通过实验验证国外已经比较成熟的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的研究很少,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研究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体育锻炼习惯干涉理论更是基本没有,基本上是研究领域的空白,有一些研究也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或者是干涉理论的解释和说明。即使是白文飞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也只是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现状和影响因素。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学生体质不断下滑,要改变这种局面,最关键的是要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干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后怎样预防习惯不被破坏。所以说理论界对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四、小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关于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还停留在一般性理论研究,如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指导性的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也有一些,但不够深入,实践性的对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干涉理论还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能很好的解决体育锻炼习惯的果问题,必须要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2]邱梅婷等.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大学学报.2005.

[3]莫连芳.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界定[J].江汉大学学报.2007.

[4]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5]王大伟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5.2.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教育;融合发展

高校体育是一门指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通过高校体育学科的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和训练,向大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使大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休闲体育和高校体育概念不同,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通过休闲方式进行的体育锻炼,它的特点和良好效果有目共睹。在现代生活中,休闲体育活动已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许多人都在利用休闲体育锻炼身体,达到身心和外界环境的结合,休闲体育逐渐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普通高校体育发展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

一、休闲体育的概念

休闲体育是休闲体育专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体育专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休闲体育已经是人类的需求。但是,对于休闲体育来讲,它与社会体育并不是组成关系,两者的关系是一种交叉重叠关系。对于休闲体育来讲,它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以自我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使锻炼者得到创造生活的乐趣,达到身心健康。休闲体育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特点,通过锻炼,可以达到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的效果,同时,通过休闲体育的锻炼,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还可以丰富现代人生活内容,强化人与人间的关系,显然,通过休闲体育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也有利于人的个性形成,这就是说休闲体育对社会的发展有其特有的意义和作用。广义的休闲体育可以解释为在工作学习之余开展的各种娱乐性、休闲性的体育活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休闲活动,使锻炼者达到身心体验的享受,从而达到愉快地、主动地参与某种身体活动,这样就可以使锻炼者达到实现自我,满足个人期望的目的。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的研究

(一)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休闲体育的特点,是利用工作和学习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通过愉悦、轻松休闲体育活动,达到以体育娱乐健身的目的,由于休闲体育是一种随意的生活方式,它的锻炼形式呈现随意性和多样化。休闲体育与高校体育比较,它们是两类不同体育锻炼的形式,高校体育主要强调的是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身体和心理承受力的锻炼,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去迎接学习和生活,因此,大学生在上学期间的体育锻炼其与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学生锻炼身体的价值方面,休闲体育和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两者都是通过必要的体育锻炼,来有效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体育作为高校体育发展中的一部分,在校期间是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关键时期,因此,要使大学生今后能有效地利用休闲体育,必须在高校体育发展中加强体育教学,注重锻炼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技能,这样才能够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休闲体育正是高校体育的有效延伸,休闲体育的发展,符合了终身体育的理念,让我们将体育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使体育活动成为一种文明、高尚、科学的生活方式。

(二)体育教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进行了很多尝试行改革,也学习过西方的体育教学法,但都因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而逐渐销声匿迹。近些年的体育改革,各高校增设一些新颖的体育休闲课程,确立体育活动在大学生的心中的位置,不仅要培养了大学生的休闲体育知识,而且要培养大学生的相关体育技能,这样可以使大学生认识休闲体育的行为,帮助树立大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目前,一些高校体育教育和休闲体育教育融合表象明显,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和课外活动已经呈现多样化的形式。大部分高校增设了大学生喜欢的休闲体育运动,例如网球、乒乓球、游泳、拳击、击剑、轮滑等许多项目。高校也不时组织课外活动,也吸引了许多学生参与户外休闲运动,例如爬山活动、越野活动和滑雪活动等。

然而,休闲体育在我国高校发展还存在不足的地方。第一,部分高校只注重休闲体育的表现形式,休闲体育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传授运动技能形式;第二,由于高校体育教育的经费有限,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第三,在大学生的心里还没有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第四,部门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意识不完善,缺乏对大学生对休闲体育的引导。

(三)对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整合的建议

1.树立休闲体育文化与营造良好体育氛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体育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以,在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中,务必将休闲体育作为大学生锻炼身体的一部分,将休闲体育活动视为学生日常活动的项目之一。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育中,积极培养大学生对休闲体育的认识,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休闲体育理念,将休闲体育纳入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这样不但可以营造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还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心的最终目的。

2.建立休闲体育社团与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在高校广泛建立体育活动社团,它是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重要组织。在这些社团中,可以将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开展大家喜欢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休闲体育活动,通过休闲体育运动,就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高校体育活动社团的广泛建立,标志着高校管理者和大学生的运动价值观向休闲体育方向的转变趋势,也证实了高校休闲体育的深入发展。

3.加强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的有机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和课余教学,其实课余教学就是课外活动,其中休闲体育活动就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显然,在高校开展休闲体育教学,就是给学生提供愉快、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成为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于者,通过休闲体育,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休闲体育观念。这样就可以将休闲体育活动与高校体育教学融入到高校的体育课外活动中,也可以将高校的课内体育和课外体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结语

如今,休闲体育的发展已经广泛兴起,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教育的过程将得到有效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体育必将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也必将成为大学生人生中重要的锻炼方式,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也必将推动高校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韩梅.普通高校体育与休闲体育融合发展的兴起[J].科技风,2014.

[2]张丽娜.关于普通高校体育康复保健课的探讨[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篇5

摘要当前大学生因为学习有困难、专业不理想、就业难度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愈发凸显。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针对性的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社会的日新月异和快节奏的生活,加之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发生了许多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轻生的事件,面对许多血的教训,我们高校教师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来,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一、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体育锻炼的概念

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强身健体、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是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大家都知道,人格特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检测指标,内向而不稳定性格的大学生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比较大。实际训练发现,运动锻炼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关系密切,运动锻炼可以改变学生的个性特征,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消除郁闷,塑造个体性格向外向型转变。随着个体的性格由内向外发展,个体的心理素质将出现明显的提高。心理健康与情绪稳定性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极强的互动关系。身体锻炼促进了身体健康的同时,转移了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促进了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锻炼能增强大学生自信心

体育锻炼经常带有竞争性,因为它的特殊性,会吸引血气方刚,充满活力的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并且在锻炼的过程中,通过个人努力,团队协作,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一定的荣誉,让大学生感受他能行,他一定能成功,使学生自我激励、树立自信心。

(二)体育锻炼能锻炼大学生胆怯、恐惧心理

体育锻炼带有一定的对抗性,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加强体育锻炼,个人的运动能力也在无形的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让我们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和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的能力,也就是通常说的艺高胆大,这样胆怯、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失。

(三)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予以宣泄

体育锻炼调节、治疗心理问题的手段称之为运动治疗宣泄法。它可以使紧张、忧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从而使得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当我们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时候,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解决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体育锻炼转移注意力,打一场篮球,踢一场足球,来发泄掉心中的不满情绪,从而达到心情舒畅。

四、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方法

(一)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整体文化影响者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高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用知识育人,用文化育人,积极做好体育与健康文化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日常教学中,如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开设体育与健康专题讲座、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增加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让同学们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相互关系,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二)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现在,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以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教学基本已经达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穿插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一方面是长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机制限制,另一方面是体育教师也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高校要转变原来的教学模式,注重体育教师的进修和培训,让他们掌握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心理辅导方面一些简单的技能和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贯穿于课堂教学、体育锻炼等各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优化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人格魅力、运动能力等方面在整个体育锻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自身修养,自身素质,健全人格。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把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才能以教师为榜样,用你的运动能力让他们叹服、用你的人格魅力让他们受感染,这样才能影响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使身心受益,健康发展。

(四)组织开展一些课外体育活动

大家都知道,学生体育课的活动时间是有限的,只在体育课上锻炼一会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搞好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学生部门,团委,体育部应加强这方面的组织管理,比如安排早操,系篮球赛,排球赛,宿舍赛,自行车慢骑赛,跳棋象棋赛等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让学生完全融入到快乐的体育当中,让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篇6

摘要研究旨在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理论进行梳理、总结,从而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测评工具的开发奠定基础。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点主要有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身心健康的促进性,锻炼行为的社会性四个方面;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既包括促进体育锻炼的积极方面(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等),也包括阻碍体育锻炼的消极方面(主观、客观)。

关键词体育锻炼行为特点影响因素大学生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身心健康一直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也是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众所周知,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体育锻炼行为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体育锻炼的效果。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概念的界定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尽管是多样的,但大多数人参与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与动机都是为了使自己身心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更好的投入学习和工作中;同时,除了体育课外,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都是在课余时间里进行的,具有一定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在以往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对体育锻炼行为的概念进行了众多探讨,认为体育锻炼行为是以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身体活动,通常把参与体育活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作为度量单位。

二、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特点

(一)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大学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不仅具有很大的竞争性,而且体育活动存在着娱乐性。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为了使学生身心得到一定的锻炼,缓解心理压力,心理焦虑,而体育比赛又是从游戏发展而来,因此,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具有娱乐性。

(二)运动项目的多样性

随着休闲体育运动、大学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运动项目也在不断增加,有传统的三大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同时,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也是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项目多种多样的原因之一。

(三)身心健康的促进性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面对课业压力,也要面对毕业后就业的压力,同时,我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还很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因此,体育锻炼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促进性。

(四)锻炼行为的社会性

体育行为不是与他人无关的纯粹的个体行为,而是人们对包括他人体育行为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相关刺激的行为反应。这种行为反应又构成了环境中的体育刺激源,对周围的其他个体和群体又会发生影响作用。可以说,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既可以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使之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同时,体育锻炼中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也可以影响和作用于其周围的其他个体。

三、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人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也就是说,行为、环境和个人因素相互作用、双向决定,这种互为因果的模式,叫相互决定论(见图1)。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是由环境、个体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决定论的概念假设,个人既是他们行为的中介又是行为的主体。个人是行为主体,是指个人是行为的发出者,个人是行为的中介是指,外界环境要影响和改变行为,必须通过影响、改变个人这个中间环节才能达到目的。

而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理解要分为两个方面,即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促进锻炼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化3个方面;阻碍锻炼的因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又可分为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环境方面,包括没有体育设施、场地和同伴等。个体方面包括身体较虚弱、身体较疲劳、精力不足、没有时间和缺少经费等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缺乏兴趣、不喜欢体育运动、身体好没有必要运动以及怕人讥笑,主要是对身体锻炼与自己身心健康的关系认识不足。

四、结论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点主要有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身心健康的促进性,锻炼行为的社会性四个方面。

(二)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既包括促进体育锻炼的积极方面(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等),也包括阻碍体育锻炼的消极方面(主观、客观)。

参考文献:

[1]汤国杰.大众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6):27-29,98.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篇7

1.教师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薄弱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形成对终身体育意识的正确认识,他们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和意义等知之甚少,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终身体育意识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和适时的引导。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高校体育都将教学重心放到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上,而忽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这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出现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的态度,最终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显得单一

目前,高校体育教材的主要内容仍旧趋向于竞技体育,但值得重视的是,现代体育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健身以及探险等,一言以蔽之,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下,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还是略显单一。具体包括篮球、排球、健美操、足球、田径等,而时下或将来比较容易用于个人自身体育锻炼的韵律操、网球、羽毛球、兵乓球等由于受制于体育场地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成本高等因素,而开课量不足或压根不开这些课程。

二、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1.不断转变体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长期以来,高校以及教师都特别重视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锻炼,这忽视了学生锻炼方法、锻炼习惯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当学生踏出校门后,他们就会将所谓的体育抛于脑后,也就是说学校所谓的体育教育实质就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当学生毕业后,体育学习也就终止了。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地转变体育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首先,教师可以在授课时不断地向人们宣传终身体育教育的先关概念以及知识,让他们在课前能够对终身体育意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再次,教师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突发奇想”,要正确地对待。

2.不断完善课程体育,积极更新体育教材内容

在我国众多高校,存在以下现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每个星期的体育课只有两个学时,这样的开课年限以及学时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的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给以解决,以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连续性,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锻炼的习惯,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重视体育学习意识。此外,学校应及时的更新体育教材的内容,建立一种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教材体系。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为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丰富体育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体育基础知识的条件,具体包括人体的基本知识、体育卫生以及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身的身体锻炼。其次,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并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技能,让学生学会将这些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具体实践中去。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指学生不断运动、不断练习、不断训练中所具备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最终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2)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让学生找寻到学习体育的正确方法;(3)引导学生根据天气、器材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三、结语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篇8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终身体育;不足;对策

终身体育,即在生命全过程中不断地参与健身活动和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的效果。体育是提高人们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对体育教育的不断重视,终身体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落实也受到更多关注。在中学体育教育中,要有效贯彻终身体育思想,首先应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其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从而积极开展体育锻炼,将终身体育思想落实到教学中[1]。因此,对终身体育思想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贯彻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体育与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思想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体育作为传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方面,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要想贯彻终身体育思想,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学生运动锻炼的习惯。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是有效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

(一)终身体育思想的产生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人们的体力要求,各种疾病给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损害也更大,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负担。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健康更加关注,对体育教育更加重视,终身体育思想应运而生。学校在教育理念上更应发挥带头作用,培养学生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体质,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的关系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促进终身体育思想的落实。终身体育是中学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终身体育思想应以学校体育教育为基石,深化学生的体育概念,教会学生体育运动的方法,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运动锻炼方式。学生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应用体育知识,才能逐渐构成自觉行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中学体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增加对终身体育的了解,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终身体育的效果,从而真正理解终身体育的价值[2]。体育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只有根据人体自身的运动规律进行锻炼,才能真正发挥出其益处。因此,准确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尤为重要。体育实践与体育锻炼紧密相关,体育概念应在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发掘,而锻炼措施需要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后才能获得相应的体会。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就目前来看,中学体育教育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利于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升学压力是导致中学体育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原因。在紧凑的课程安排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用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时间较少,体育教育无法得到有效落实,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一)体育教学形式与方法滞后

中学体育教学仍以传统授课形式为主,体育课程设置不足,教学方法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另外,教师采用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很难对知识点进行有层次和有条理的讲解。缺乏有挑战难度的体育锻炼不仅会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还会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信心。

(二)体育教学轻实践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淡化体育运动技能的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得体育课堂成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另外,大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以目标活动和自由活动形式授课,实践课程极少,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充分的锻炼和学习。部分教师体育实践教学内容少,理论教学内容多,形式杂,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无法得到实质性提高。

(三)教学指导思想认识模糊

体育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引,体育教育思想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效果。现代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等多种教学思想的涌入,给中学体育教育带来生机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育思想观念混乱,教学主题分散,体育教学目标变得多指向性[3],教学评价多重性等问题突出,导致体育教学效果缺乏公认的评价标准。

三、终身体育思想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贯彻对策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体力要求逐渐降低,对脑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更加注重脑力的提高,而逐渐忽视了对健康的重视,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低下。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有效贯彻落实终身体育思想,转变学生的体育观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感受终身体育带来的益处。

(一)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有效贯彻落实终身体育思想,教师首先应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正确看待体育教学,树立终身体育教学观念,并注重对学生体育观念的培养,尽可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及时了解体育运动的最新进展,并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通过宣传栏、体育课、竞赛、座谈会以及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终身体育思想,做一名终身体育思想的传导者。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篇9

关键词:体育,唯物辨证法,和谐社会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必然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体育已经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内容。在现代体育的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体育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健康、欢乐与自信,但是体育运动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例如球场暴力.兴奋剂等。这些问题都是体育哲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以哲学的视角来审视。

体育的发展和演变,与辨证哲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辨证哲学不仅可对体育进行具体的研究,同时它还能给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7]。而体育运动更是离不开辨证哲学的积极指导,正是辨证哲学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发展受到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而用这个规律可以去解释体育运动中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对体育运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从而也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启示。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当然也适用与于体育运动,在体育的演变过程中,体育自身内部矛盾既是基本矛盾,又是一个既统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过程,它也是推动体育演变的主要动力[8]。虽然体育内部矛盾是体育的基本矛盾,但它同时又与体育周围外部矛盾相互作用,从而不断推动体育运动由初创时期的低级阶段发展到创新与攀登高峰时期,并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深刻的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这一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才能够真正的从哲学的视角去深入分析和研究体育运动。我们只有用辩证的视角看待体育,才能使体育运动健康有序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用辩证的视角看体育概念

体育的概念是世界各国学者多年来一直倍受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但迄今为止并无定论。正如恩格所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体育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时代产物,概念的争论必伴随着一场“术语的革命”。用辩证的观点展述体育概念的研究和界定,是认识体育现象的本质,揭示体育发展的规律,建立体育科学体系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有利于国际间的体育学术交流。

1.1体育概念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

体育概念萌发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古希腊就有竞技和“Gymnastics”等术语。“Gymnastics”中文翻为“体操”一词,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已广泛使用。直到中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各国所通行的体育概念和古希腊大体上是相同的。18世纪中叶以后,体育也随着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而在西欧蓬勃发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术语及其概念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体育”一词,源于法语edcationphysical(身体教育)。此后,德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先驱们也在许多文章中多次提到“体育”、“身体运动”和“身体教育”等名词术语,不但体现了近代体育的实质,也对后世纪如何使用“体育”这个概念产生了深远的启迪作用。直到今天体育一词定义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所谓广义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2]。狭义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2]。总之,体育概念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不断连续演变过程。

1.2从体育历史的发展看“体育”概念

从的辩证哲学的角度上看,实践总是早于理论,体育的实践总是先于“体育”概念。体育的原始形式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到奴隶社会才形成近似于“体育”的概念。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形成概念的事实说明,所以对“体育”概念的规范界定应从体育实际出发,离开客观实际去探讨“体育”概念是不行的。历史上体育及其概念的内涵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不仅只是增强体质,而且也是着眼于身、心两个方面的教育。体育从来都是以内部的动力(即内因)加上适应国家、民族的需要外部动力(亦外因)相协调的发展。

1.3从体育的本质特征看“体育”概念

从辩证哲学的角度上看,体育的本质特征是认识体育的核心。但国内外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体育本质的教育观。另一种是体育文化观[3]。随着人们对体育特征由教育观逐渐向文化观的两种不同争论中,可以透过体育的本质特征去辩证看体育概念发展,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发展的趋势。

2用辨证的视角看体育的结构

结构是事物组合和存在的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属性。哲学的观点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任何系统都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体育的结构与分类也是如此,目前对体育的结构与分类存在不同争论,有人认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并列,一起组成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列;有人认为三者是同一层次[1]。,前者突出竞技体育的地位,而后者虽是折中的态度,但也没有很好的理清三者的关系。要了解三者的真正关系就要用发展的眼光聚焦三者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今天就具体的谈一谈。

2.1 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学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学校课余训练。(1)体育教学是在体育课上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教学过程,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机能水平。论文参考。教学任务一般都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2)课外体育锻炼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机能水平。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h,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个任务主要由课外体育锻炼来完成。它的活动形式有早操,课间操、“大课间体育活动”、班级体育锻炼、体育节和节假日体育。(3)学校课余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体育教师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和才能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系统的训练,增强他们的体质,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专项运动成绩,为培养业余体育运动员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过程”[4]。这种教育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业余体育运动员,在中、小学体育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与名次,发现优秀的运动员苗子,将其选送到各种运动员训练基地如体校,。到了训练基地再进行筛选,,逐渐组成一支高水平的体育运动健儿,逐步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选拔模式。这个过程是我国整个竞技体育的初级阶段,竞技体育的高水平运动员大部分都是从学校课余训练萌芽开始,而那些没有选送到训练基地的队员与学校的其他学生一起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深造,有些业余运动员成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成为体育教师,还有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继续参加体育活动,融入社会体育人群中。

由此可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可以看出,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又是相互促进的。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前提。学校课余训练的运动员有3个走向,一部分向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发展,一部分将成为社会体育成员,最后部分将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担当着继续培养体育人才的重任。

2.2 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是指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外所有社会成员的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的活动目的是多元化的,例如娱乐、健身、交流等,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集体型的体育活动,另一种是个人型的体育活动。集体型体育活动有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等。社会体育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参加对象广泛性。参加对象有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少年,有男性和女性,2;锻炼内容多样性。民族性、文艺性、娱乐性等等;3锻炼时间的业余性、延长化、随机性更为明显;4体育意识增强性。随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幸福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参加锻炼的要求更加迫切,更为广泛;5机制转变性,在经济因素将逐渐渗透和参与人们的锻炼过程中,社会体育将逐步实现由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论文参考。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继续的“加油站”,是体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社会体育为广大群众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场所和机会。

.2。3 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在全面提高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甚至在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中使最强健的机体系统频临一朝崩溃的边缘,当局者在所不辞[5]”。竞技体育的主要形式是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从学校体育朝着3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来看,逐步形成相应的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以及学校体育师资。第1个方向是由学校体育的普通学生和部分学校课余训练的学生成为社会体育成员,社会体育的成员的形成相似于一个倒三角形。第2个方向是学校课余训练的部分优秀的运动员向竞技体育的运动员发展,它的发展形式是“金字塔”型[6]。成绩较差的运动员逐渐被淘汰,优秀的运动员逐渐被选拔出来。第3个方向是部分学校体育的学生通过体育专业的学习,将成为学校体育的体育教师,从而为体育教育事业服务。

总之,我们用哲学的视角可以看出,体育结构是体育的表现形式。体育结构由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3部分组成。它们的关系是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学校体育也是体育师资的培养途径之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继续,是学校体育的发展的总趋势。竞技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发展,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方向。3个部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体育结构的构成即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3用辨证的视角看待体育中的问题。

现代的体育可以增强人体体质、促进健康、健全体格,促进人们心理、生理、个性发展,使之奋勇向上,坚韧顽强;提高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力和抗病力等作用。如果我们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体育,你也会发现它的不足和问题。

3.1体育与人的关系问题。

体育与人的关系问题涉及到体育的本质、体育的功能、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因为体育的主体是人,正是由于人的参与活动,体育才能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们也要看到体育给队员们带来的精神压力,特别在重大比赛前后,引起生物钟的变化甚至引起精神错乱。论文参考。另外队员们的伤病也是一个不可回避话题,它们一直伴随着队员成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只有站在辨证的高度,客观冷静分析矛盾的存在,重视和加强体育与人的关系研究,才能更好解决问题

3,2体育中的热点问题

从哲学论中可以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主次之分。体育中的问题很受人们关注,最为热点的是:1“兴奋剂”事件,是困绕体育运动永恒话题,不仅影响队员健康,而且造成比赛的不公性,使体育比赛失去健康发展的轨道。2球场暴力事件,进几年来球场暴力事件仍层出不穷,无论是赛场暴力还是观众暴力,都会造成流血事件,甚至上千人失去性命。3“吹黑哨”事件,它是违反体育公平、公正执法道德的不良行为,给队员和观众造成不良的后果,等等。因此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用辨证的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体育中的每一个问题,找到解决的最佳方案。

结论:

辨证哲学思想时时刻刻引领体育运动历史演变进程的航船,只有牢牢地掌握辨证哲学基本原理的武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用最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体育运动的历程中的变化,讨论其未来发展,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体育运动,解决好体育中产生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体育运动事业的飞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之理论结构新解续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4:18~19

[3]林笑峰.健身与体育[J].体育学刊,19952

[4]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

[5]张洪潭.体育之理论结构新解续二[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4

[6]韩 丹.论中国体育:一分为三[J].体育与科学,19992

[7]龙天启,李献祥著.体育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1987.1第82页

[8]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篇10

一、中职体育教育质量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体育是体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外体育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和体育发展的路向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诚如上述,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视域下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处理的概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道理,课外体育也只有在对于体育与健康教学基本属性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够生发出新的活力,进而在基本的操作层面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实际上,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强化锻炼理念的互动并非新鲜的尝试,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内在属性和基本操作就必然要求锻炼理念,尤其是教学资料处理技术的大量应用。在教育和案例分析中能够有效的分析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深刻认识这种错误的观念,并引导学生掌握课堂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在课外锻炼中改善生命环境和生命危机的相关做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现代体育运动的特点的要求现代体育运动强度大、对抗激烈、持续时间长。基于上述特点,中职体育运动的教学往往在、技战术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易于经由能量消耗的加速而产生一系列的运动损伤和心理畏触感。倘若畏触是不可逆转的过度则会严重损害到中职的身心健康,缩短其运动寿命和运动积极性。中职生心理畏触是难免的,体育理念作为心理干预的重要量化路径之一,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中职生运动畏触发生,提高中职生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

3.中职体育运动心理发展要求中职体育教学理念肯定了运动及技能训练作为体育课程的主干意义,要求技能训练应该成为其他非技能训练学习项目的载体,承担起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目标及其内容。一方面,中职体育的生命价值观念有助于促进生命观和行为习惯和思想的形成,确保正确处理当代人同下代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倡导课外体育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体育教学最终目标,实现学生体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学生群体。

二、中职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1.课堂体育教学模式与内容过于单一大部分的中职院校都存在着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学生主体选择性狭窄等困境,部分学校对待体育教学模式采取不重视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手段始终是以女生踢毽子以及男生打篮球为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指导优势和影响。

2.课程场地与器材资源不足尽管按照中职体育教学基本属性,中职学校的体育设施相对而言较为健全,基本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然而,部分体育设施和场地的不足仍然是制约中职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比如,针对男生利用的篮球场地、足球场地等设施的布置上较为全面,能够保证大多数的男生在既有的学习时间内实现自身锻炼的机会。然而,与此同时的女生和其他学生却无法实现自身锻炼的可能性,这显然与中职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和师生的需求是不相符合的。

3.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单一,时间难以保证我们重新审视中职体育教学资料与课外体育活动处理的概念,就会发现,中职体育课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课外体育活动也只有在对于课外学基本属性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够生发出新的活力。实际上,中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却相对滞后,项目类型相对单一,户外锻炼的时间上也难以保证。

三、新形势下促进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强化“健康第一”的体育运动标准中职教师要是根据体育课程目标把知识经验体系建构起来,然后按照序列组织编排形成便于操作的经验模式。基于这些经验模式提供具有可选择性的体育学科活动程序和方式,最终实现体育素质、能力以及健康标准均能达标。尤其是,中职体育体育课程标准要在体育心理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科要求和学生多样性,探索各种项目的心理教学特点,根据从事体育特点、对于身体素质影响选择,选择关系最为密切内容作为基本出发点。

2.完善体育动作训练原则,探索体育运动多元化开发基于地域性和动态性特征决定体育课程开发多元化和多样性,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考虑到了学生体育运动的限制因素,适当引导中职通过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球类运动等相关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形式。要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在内容设置和实施环节上强调体育实践和训练能力。具体体育课程设置中要紧密联系体育进行专业知识的规律,突出体育教育的针对性和特色效果。中职可以考虑建立健全专家委员会,制定并审查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提中职职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运动技战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