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检验的内容十篇医学检验的内容十篇

医学检验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9:48

医学检验的内容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资格;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2..02

临床医学的检验资格是国家统一执行规定的,通过确定考试大纲、考试时间、考试统一命题标准,以统一的合理制度方式进行确立,促进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稳定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目前,临床医学检验资格证书中,要求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员,需要有相关资格证书,从事本岗位,只有考试合格后,临床检验师检验的内容才具有价值依据。

1医学检验师素质水平有待快速提升

医学检验师是医学中重要的岗位,承担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标准,按照实际需求逐步提高检验水平,对医学检验的相关技术水平进行提高,不断完善检验标准,明确教学效果,努力方向,提高医学检验的改革合理性。作为医学检验教学的老师,需要以自身专业技术为标准,恪守职责,钻研实际的知识内容,密切的观察医学新技术、新标准。强化医学检验资格证的知識含量,不断锻炼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研究效果[1]。

2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效考核的对策方案

2.1加强专业教师的考核

专业教师需要熟练实际的操作技能,对教学大纲进行细致的分析,增加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可以亲自做、反复练习,逐步提高熟练水平。严格控制医学生的实习检验水平,逐步提高医学检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培养的目标价值,对实践教学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医院的实习进行准确的筛选,确保教学与实践符合实际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安排。

2.2完善医学检验培养的目标价值

根据医学检验的实际教学需求,分析实际的教学培养目标和价值,明确临床医学检验考试与实际操作的实践性,对医学检验考核合格后的学生进行实践分析,明确不足和薄弱环节,逐步加强教学意识的培养,强化实训锻炼,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充分认识实际操作的重要意义[2]。

3医学检验课程的改革需求[3]

根据临床医学的实际检验技术需求,需要明确检验技术资格考试标准,确定实际教学修订的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内容,准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检验、临床生物检验等基础课程,分析临床医学资格考试实际的大纲计划内容。组织各班组进行教学分析,明确实际医学监督指导的内容,组织各班组进行教学检验科的分析,通过定期、定点、定项的判断,确定教学指导监督的标准内容。资格考试建设中需要通过命题组进行题库的建设,明确实际修改和更新的题库内容。通过分析医学检验课程标准,按照临床医学资格标准的准确性,参照临床医学大纲、方法、内容进行深入的改革分析,判断实际的题库更新和修订内容,关注国家改革动态标准和发展趋势。毕业的学生需要根据医学的不同需求和条件进行分配,按照计划需求进行调整,建立正规的检验培训方案,提高实际检验的符合性。

3.1教学方式上的改革

医学检验教学改革需要以基础加综合实践创新为主,充分鼓励学生创新方法和内容,鼓励学生对实际的内容进行操作分析,积极引导有效的项目设计方式和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价值和技术标准。加强基础技能的实验分析,强化知识的综合利用,提高学生对于各类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3.2创新设计实验的过程

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各类小组进行综合分析,强化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达到对学生思维拓展的目标。通过知识查阅,不断完善各类专业的研究,开展尿糖检测、尿液蛋白检测等各类试验技术的分析水平,创建符合实际设计要求的锻炼合作标准,提高学生的创新培养能力。

3.3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实际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重点培养科学的技术考核标准。不断完善学生的考核内容分析能力,创新符合实际的学习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充分开展有效的资料查阅和设计实验过程,通过创新设计,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动能培养水平。

4临床检验实验实际教学改革思路的分析[4]

4.1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分析水平

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培养新型的医学检验人才,接受改革技能与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团队配合操作能力,对学生实际的岗位实践操作信息进行反馈,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技能,这是符合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的。

4.2提高医学检验教学的整体水平

根据医学检验教学的改革需求,进一步的完善教学学习内容,从整体出发,明确教学的方式、内容和方法,对教学改革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教师实际的工作进行探索分析,明确检验培养的目标,逐步推动教学深化,进而提升教学的快速改革,符合实际教学质量规范管理水平,确保医学检验学生既可以通过医学检验资格考试,也可以得到医学检验的实践锻炼,从而提高从业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资格考试是医学检验教学的目标,通过合理的医学医学检验教学改革,明确实际的教学思路和内容,分析医学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医学实验操作、医学课程大纲设置、医学教师教学思路创新内容等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明确需要改革和调整的内容,不断完善医学实际检查流程,确定符合实际的临床医学检验管理办法。

作者:李晓伟等

参考文献 

[1]梁书静,张斯琴,曲琳,陈红.完善就业工作提升就业质量—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就业问题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4). 

[2]安仕刚,鲁力.浅谈降低临床血液检验误差的关键性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18):3629. 

医学检验的内容篇2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4.四年制本科培养与应用技术本科的区别。

医学检验的内容篇3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课程性质和学生素质培养要求,将医学检验专业的所有课程划分为六大类课程群: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通识课程包括高教部规定的所有基本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又称基础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临床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学科,它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专业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临床基础检验、卫生检验概论、临床生化检验、分子诊断学、临床检验仪器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输血学等。选修课程,除了学校目前已经存在的公共选修课和医药类选修课以外,还建议开设医学文献检索、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外语、医学科研设计、细胞病理学检验、床旁检测、实验室信息系统、试剂盒研发、实验动物学、检验核医学等选修课,从而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突出检验专业的特色,同时还要严格要求专业选修课的最低学分。实训课程即实习课,应统计出学分,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课程设置

2.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

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2.2设置临床见习期

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2.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

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3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4课程学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医学检验的内容篇4

关键词医学检验;教学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48-03

DiscussiononeducationalReforminUndergraduateCourseofLaboratorymedicineSpecialty//BaiXuefei,GuoJingyu,pangXinyue,Gaoweina,YangJianying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zedthesituationandtendencyoflaboratorymedicine,suggestedthatthemedicalcollegesshoulddeepeneducationalreformandcultivatepotentialstudentsinlaboratorymedicinefieldsinordertofulfilltheneedsofsociety.

Keywordslaboratorymedicine;educationalsystem;reform

author’saddress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Henan,China471003

检验医学(Laboratorymedicine)也称实验室医学,是现代医学中临床医学与实验室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综合各基础医学、经典实验和最新技术成就,渗透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方方面面。临床医学的需要推动医学检验的发展,医学检验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又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是在实验室技术快速发展,并不断地向临床医学渗透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技术方法学的创新,作为临床医学重要分支学科的医学检验,其工作内容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要为临床提供充足的检验项目和可靠的数据,还要结合临床进行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去。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对人才队伍及素质的培养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1医学检验发展的现状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检验医学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从而给检验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1.1检验人员结构和素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自从1983年首次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以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医学检验人才,彻底改变了过去检验科以中专生为主的学历结构。目前,全国共有26所院校设有检验系,有3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已经彻底改变过去检验专业主要以中专生打主力的局面。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1.2新技术、新仪器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加快,促进检验仪器的大量引进和运用,使医学检验实现了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结果更加快速、客观、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方法学的改进,新的检测项目不断增多,原来无法测定的项目得到准确测定,以疾病为中心、以人体器官为中心的检验组合项目的综合运用,广范围、多角度地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着眼未来,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将可以实现实验室与临床,实验室之间,区、市、省乃至国际的信息交换,进而实行远程的实验室诊断系统[1]。

1.3形成较合理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我国的质量控制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已形成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备受重视,也是检验指标数据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对于检验专业来说,质量控制管理体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1)分析前的质控,主要包括测定方法的统一,仪器、量具的标定,统一标准品,标本标准化等;2)分析中的质控,主要包括分析过程中干扰的识别,插入质控标本进行检查,以发现仪器、试剂及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3)分析后的质控,将检验结果与参数间的关系同临床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随时收集临床反馈信息[2]。

221世纪医学检验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2.1自动化和集中化

目前国内医院检验科各类自动化分析仪器一般都是单机的自动化,国外检验仪器发展的趋势是将几台相关的自动化仪器串联起来,构成流水作业,形成大规模的全实验室自动化,即标本采集后由传送带或机器人送到检验科,通过条形码分类,自动送到各检测仪器分析,结果经仪器的接口送到科室的电脑储存,并进入全院的电脑网络,提供给临床科室。同时,由于芯片技术、干化学测定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型便携式分析仪器也会不断增多,给长期随访病人和家庭使用带来极大方便。

2.2信息化和科学化

实验室的产品就是信息,未来的检验医学将向信息检验医学发展。因此,及时可靠的信息技术、信息的综合分析、完善的信息服务将是检验人员面临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在实验室将采用更多的自动化方式执行和传递结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实现多方位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每个病人的各项检验结果也可被收集、索引,存入数据卡由病人随身携带或存网的保健机构的特定数据库内,便于系统随访和病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检验人员不再仅仅从事分析工作,而是要将实验数据有效地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提供临床咨询服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将使实验室管理步入科学化、系统化和法制化的轨道[3]。

3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

从本科教育来讲,现有的医学检验教育也已不适应临床医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培养目标

根据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高级专门人才”,其在临床应该担负起“检验医师”的职责。但国内至今尚无“检验医师”这一岗位编制,使得检验医学专业因缺乏高水平医师,落后于临床其他学科,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受到师资和岗位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规范的临床培训,往往难以胜任检验医师的职责。因此,要实施这一培养目标在具体教学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

3.2课程体系

现行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医学二阶段论即由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它的优势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但是在生物学、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学科越分越细,医学课程越来越多,继续按医学二段论教学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发对学习的厌恶。另外,以学科为中心的二段式教育将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截然分开,相互脱节,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造成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甚至矛盾。必修课程学时过多,以致学生没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智慧、素质、知识得不到协调发展。

3.3教学环节

检验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陈旧、滞后,与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相去甚远,不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与最新成果。在教学方式上,也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盲目被动地吸收课堂灌输的知识,无法很好地与检验实践相结合。这样既难以提高专业素质,又不利于发展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

3.4实验室条件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设备的价格较高,受设备费投入的制约,先进设备仪器台(套)数较少或缺乏,导致医学检验教学设备明显落后,使实验教学及检验项目受到限制,很大一部分教学实验内容已不适应临床检验实际的要求。

4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根据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的需要,建立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宽口径医学检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医学检验知识并能加以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建立符合医学检验教育规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以达到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1立足专业需要,转变教育模式

现代医学检验靠的是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检验人员不仅要熟练利用自动化仪器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对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分析解释,正确有效地将实验资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因此,培养现代检验人才,必须改变现有的基础教育观为大基础教育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检验人才。一方面,增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改变医学检验教育模式,其目的是使检验人才不但要精通检验操作,而且要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什么样的疾病需要做什么项目的检验,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各种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成为为医学提供“侦察信息”的“高级参谋”,而不单纯出检验结果的“高级机器”。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学科选修,加强或增设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语言及应用、专业英语、现代检验仪器及实验室管理等相关课程,特别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力度,拓宽学生专业口径,改变现有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知识面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4]。

4.2着眼未来发展,抓住两个关键

首先,抓住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过去的医学检验靠的是检验人员繁杂的手工操作,知识含量不高,操作技能的训练显得十分重要,学校教育也偏重实验操作教学,这是由当时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的。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近年来检验专业基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例仍保持不变,与临床实际需要出现一定的偏差。笔者认为,动手能力的训练固然重要,但随着检验仪器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检验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手工操作,而更多地转向了对仪器的操纵以及对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临床意义的分析。此外,检验仪器越先进,其操纵就越简单,而各医院仪器的型号和产地都不尽相同,其操作步骤、性能及对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信息化处理,需要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作后盾。因此,教学的侧重点不应该是过去的操作技能培养,而应该侧重于运用基本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组合利用并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诊断信息。对于传统检验教学内容的取舍,也应该侧重于教授传统检验的基本原理在现代检验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由原始的检验步入现代检验的思路和思维方法。

其次,找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现代检验人才,关键在于能力的培养。如何围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一方面,应开设能提高学生特殊能力的一些课程,如学习方法学、科研方法学、文献检索等,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在学校教育的有限时间里教给学生知识的量是有限的,而教给学生方法,就等于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这个意义上讲,设置方法学教学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应将方法学教学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勇于创新的能力,启发学生对现有理论深入思考,对现有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诱导学生进行新的检测方法的尝试和新的检验仪器的研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检验发展和挑战的高素质检验人才[5]。

4.3加强实践教学,加强科研素质的培养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教学特点,检验专业可将原来分散的实验教学加以整合、优化,形成更加规范、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室设备,强化实验室管理,促进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注重对实验项目进行整合,优化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具有验证、综合和探索功能,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开放式综合练习实验室,建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改进实验方法,强化基本技能,注重理论教学与强化实践教学相结合,更新实验内容,保留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及经典方法和技术,逐步增添方法学评价、自动分析仪器和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使学生既掌握本专业有关实验的基本知识,又锻炼了分析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课多媒体教学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模拟教学,增加实验内容信息量,缩短实验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努力培养基础宽厚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竞争意识的一专多能复合型医学类实验室高级人才[6-7]。

近年来医学检验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医学检验教学改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实践,真正构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以保证医学检验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霞,吴爱武,陈柏铭.把握检验医学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3)140-141.

[2]张悦,袁丽杰.构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规划与设计思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9):127-128.

[3]申子瑜.我国检验医学质量保证未来发展之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4,10(6):5-6.

[4]陈章权.对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319-320.

[5]黄定德,李前伟,刘广元,等.加强实验课教学改革,培养合格医学检验人才[J].医学教育.2004(1):49-50.

医学检验的内容篇5

[关键词]检验仪器;课程建设;教学内容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方法不断改进,检验仪器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大量先进的实验仪器进入医学实验室。同时,临床诊断对实验室结果的依赖不断增加,使得对检验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1]如何培养出掌握牢固基础理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检验仪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变得尤为重要。[2,3]

二、课程现状分析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主要针对光谱分析类检验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自动生化分析仪、荧光光谱仪和原子光谱分析仪)和临床检验常规仪器(流式细胞仪、血细胞分析仪和尿沉渣分析仪等)的检测原理、仪器结构、仪器的操作及维修进行讲解。[4]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掌握常见的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使用方法,熟悉检验仪器的分类、性能指标和评价以及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了解检验仪器的发展趋势,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5]但是目前医学检验仪器教学在满足本科教学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与行业新技术脱钩对国内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主要教材进行调研发现,多数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许多内容特别是典型检验仪器介绍方面的内容显得较为陈旧,与目前市场上的仪器检测原理及操作维修等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对光学、电学内容介绍很少(比如电子元器件、光电传感器等),往往难以激发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此外,从实验条件看,实验教材也不适合。[6]

(二)实验平台需要完善目前教学中的实验是利用已有的检验仪器对血细胞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基本操作,但是这些实验没有与学生工作时所涉及的检验仪器的设计、维修等内容相结合,没有体现出专业特点,所以学生对检验仪器的检测原理和仪器结构难以形成清晰的概念,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三)教学方法需改进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其特征是“传递—接受”,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建设目标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建设目标是把本课程建设成为教学资料完整丰富、教学手段及方法先进、具备网络教学功能、教学效果优良并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为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1.教学资源建设。包括针对本科生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的修改和完善,以及编写与目前行业新技术新仪器紧密联系的医学检验仪器讲义。2.实验教学建设。充分利用实验室检验仪器,建立适合本科生的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操作手册。3.教学方法创新。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中融合进新的教学法,创新性地引入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ning,简称pBL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team-BasedLeaning,简称tBL教学法)。4.师资队伍建设。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和将行业的技术专家邀请到学校对老师进行培训,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到校外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

四、课程建设内容

(一)教学内容建设1.结合本院情况制定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等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和电子教案,并制作一套完整的教学课件、习题库和试题库。对本课程的教学文件特别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的修改和完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根据学校学院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组织课程专家和教师进行讨论,制定课程标准,使学生明确学习和训练目标、内容、方法、步骤以及学习资源。其次,根据课程标准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制作新的教学大纲、电子课件、试题库和习题库。最后,尝试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借助学院网络平台,将本课程的电子教学资源上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2.制作和收集能够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素材如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并尝试进行网络化教学平台建设,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发展趋势。3.教学组织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即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后设计为专题任务,学生根据任务目标以及知识点等进行自主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并完成教学任务,其教学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二)教学条件建设在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体系中,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定位为在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综合应用课程阶段之前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前续课程为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传感器,为后续综合应用课程和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服务;因此所学所用教材和内容要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还要求学生对行业发展状况有所掌握。1.教材使用和建设方面。编写适合本校定位的与目前市场检验仪器紧密结合的医学检验仪器讲义。考虑到应用型本科学生既注重技术技能又注重理论的特点,基于课程标准,讲义应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医学检验仪器检测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部分将对现在所用的针对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进行综合、裁剪,并通过调研增加一些新方法。二为检测原理的应用分析,即典型仪器的介绍。这方面可通过对目前市场几大巨头检验仪器生产厂商的设备以及科研文献进行调研,获取市场上以及目前最新的检测原理、仪器结构及仪器特性参数等内容,选取适当的内容加入新编讲义中。同时,调动学生对行业调研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分组,对不同类型和厂家的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型号、价格、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展示,同时可将学生调研报告整理后作为扩充性的教学资料。2.实验平台。实验平台的完善方面,整合教研室的实验设备,以模块化的方式(tBL教学方法)重新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对各类仪器的拆装,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的原理、结构、维护和保养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满足本科生培养要求,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本课程目前没有较合适的实验指导书,一般是根据实验室已有仪器和课程讲解以及ppt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内容相对较少,较少涉及仪器维修操作部分。由于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大型设备价格昂贵,实验室只能配备基础性仪器设备,对实验室不具备的仪器设备的内容没有相应的视频或仿真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因此,针对本科教学的要求和目前平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①采用项目化教学。按照仪器种类,将仪器的分析、使用、维护及维修进行模块化设计,模块下边又分为各个学习任务,分解以前实验中难以一次完成的实验内容。②根据实验方法编写实验指导书。③建立实验仿真平台。除正常操作血细胞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之外,对于只有一台的大型设备,采取教师演示以及视频演示、学生观摩学习的方式。而对于没有的设备,除了视频演示外,对于一些原理特性测试可充分利用仿真资源,比如对光电特性测试等内容。④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目前与希森美康及奥普医药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增加学生对希森美康仪器及奥普poCt类仪器的安装、操作和维修模块,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及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让其更明确学习目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针对课程特点,在实验课程中采用t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中结合传统的LBL教学方法。采用pBL和tBL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保证传授知识的准确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同时,树立一种新的教学价值观念,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习者创造性学习能力。医学检验仪器属于一门应用实践性学科,需要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不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优化传统的LBL教学方法。适当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比如讨论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pBL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的tBL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各有优缺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整合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比如LBL法可以弥补pBL法在基础知识教授方面的缺点,而pBL方法可以弥补LBL对学生积极主动性培养方面的缺点,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综合素质和对所学知识应用的能力。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使学生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完成知识体系重构。微观上如图2所示,对于一个教学任务的宏观实施如上文图1所示。

(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高标准的师资队伍是一门课程高质量教学的保障。目前本校检验仪器课程的6位教师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其士学历4人,占67%;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7%,是一支高学历的青年教师队伍。团队研究方向集中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疗电子仪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和课题研究十分契合。医学检验仪器不断更新换代,教师的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更新和扩展,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建设起一支教学精英队伍,需要从多方面去努力。1.组织教师参加学院培养目标的相关学习,讨论并制定课程标准,参与整个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建设,在整个过程中必然得到很大锻炼。2.举行课题组内教师讲课比赛,相互学习和改进,进而参加学校乃至更高级别的教学比武。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扩宽理论知识面,掌握科学前沿的专业知识。3.邀请企业家和医院专家到学校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增加教师到企业和医院学习的机会。

五、总结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培养创新型医工结合人才离不开检验仪器课程的学习。本文基于此目标,根据学校和专业定位,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检验仪器课程建设的分析、思考和探索。课程建设后,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教学质量将登上一个明显的台阶,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和社会职业竞争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耿建,等.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建设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001):62-64.

[2]曾照芳,等.《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8,007(010):1031-1033.

[3]陈文成,等.《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平台建设初探[J].南方医学教育,2013,000(002):20-22.

[4]侯艳,等.“互联网+”背景下《临床检验仪器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v.20(15):207.

医学检验的内容篇6

 

1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分析

 

如何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强和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医学检验高级应用人才,是21世纪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从目前的本科教育来看,现有的医学检验教育己经明显不能适应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变化的新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其在临床上应该担负起‘检验医师”的职责。但事实上国内至今尚无‘检验医师”这一岗位编制,高层次人才缺乏和岗位设置与职责规范不健全的现象仍然十分突出。加之近年来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分配主要充实了省级医院和各医学院附属医院,广大基层医院包括地市级医院目前本科生缺少,检验科大部分骨干、甚至主任仍为专科生,使得检验医学专业因缺乏高水平医师而落后于临床其他学科。而检验专业的本科毕业学生,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工作目标、师资力量和岗位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规范化检验医师临床培训,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尽快胜任检验医师的岗位和职责。总之,从目前的情况看,顺利且卓有成效地实施和完成这一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1.2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医学三阶段论,即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医学检验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培养了

 

大批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并且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教育中还会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医学科学和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课程体系己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甚至过去的某些优点也逐渐转变为负担或缺陷,己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医学科技的需要。首先,课程设置片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而淡化岗位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造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临床第一线对技术人才实际需求的脱节[4]。其次,片面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造成教学内容的相互重叠,必修课程学时过多,学生没有时间了解检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素质、知识得不到协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十分艰难。本校开设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学制短、任务重,上述两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需要着力解决。

 

1.3实验教学虽然现代医院的检验工作己基本实现自动化和部分自动化,但手工操作仍然在临床实验室检验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很多检验项目仍需手工方法去完成,且有些手工检验也是校正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参考方法。手工操作的重要性在临床基础检验和形态学检验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普遍忽视实验教学和临床实习,造成相当部分学生“高分低能”,学生动手能力与操作能力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相应医疗岗位工作需求不相适应。而且近年来随着自动化、半自动化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临床实习强化和巩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作用正在慢慢地削弱。这种现象在自动化程度高、工作量大的大中型医院检验科更为突出一些.由于受到实验条件和工作时间的限制,实习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大幅提高,甚至还出现弱化。与此相对应的是,用人单位(包括自动化程度高的检验科室)在招聘人才时,却十分强调应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常常将其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考查指标。

 

2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针对上述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本校检验系在2003年建系之初便提出了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的任务。如何通过系列教学改革,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校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几方面着手,经过两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和科研成绩。

 

2.1确立培养目标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医学检验专业也不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与时倶进地合理调整教育培养模式与结构,增强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是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面临的紧迫而严峻的课题。为此,在全面了解我国医学检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以及本系检验专业学制短、任务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医学检验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检验医学人才”。根据新的培养目标,通过积极的探索和研宄,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和实践,并初见成效。突出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两个主旨特征,有意识地强化临床检验基本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将成为本校医学检验专业主要办学特色之一。

 

2.2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性质,打破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原有的四类课程整合优化为五类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程群、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医学课程群、人文社科课程群、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构成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结构高效合理,内容衔接紧密、交叉渗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符合医学人才成长和医学教育客观规律。

 

2.2.1加强基础教育,重视终生学习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爆炸式增长,决定了当今正处在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新课程体系人文社科课程群立足基本素质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面,适当加强该部分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打下可持续学习的基础。同时,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的教育,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中,加强了外语(包括基础和专业外语)计算机、数理统计和文献检索等所谓‘工具性学科”的教学比重。

 

2.2.2强调检验专业特色,精选主干课程医学检验是建立在众多基础医学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它广泛应用各基础医学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基础医学教育。但是医学检验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等同于临床医学专业,经过广泛的探讨和科学的论证,整合现有学科资源,将分析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设置为基础医学主干课程。将过于冗长、过于纯理论的基础课如基础化学、药理学、高等数学等予以弱化。另外,医学检验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引下,为临床医疗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实验室信息,因此,必须加强临床医学教育,突出检验专业课与临床及相关学科的联系,突出临床医学主干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

 

2.2.3合理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群主要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血液检验、检验仪器学和检验核医学。专业课强调实用、适度和针对性,建立以检验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首先,增加检验专业课的学时数,在教学内容中穿插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体现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调整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推动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必须高度重视。

 

2.2.4坚持整体优化,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坚持课程体系的容涵盖和组成形式上反映整合化趋势,体现学科课程及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联系,加强五类课程群之间的相互联系、交叉、渗透和融合,妥善处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与检验医学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分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

 

2.3实验教学改革医学检验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操作技术性强是其突出的特点。实验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专业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知识、锤炼科学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7]。2001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根据全面推行素质和创新教育思想,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删除己被临床淘汰的实验内容,保留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及经典方法和技术,逐步增添方法学评价、自动分析仪器和实验结果讨论等内容.检验专业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强,课堂上只能传授给学生基本操作的方法,要熟练掌握各环节就必须加强练习,如细菌、细胞、寄生虫虫卵、血细胞计数等都离不开显微镜,一次显微镜观察记忆不深或没有掌握,就必须反复练习,方可达到记忆深刻或熟练掌握。为此,必须积极开展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尽量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能够获得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

 

2.3.1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参考卫生部第3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检验科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结合四年制检验专业教学大纲以及其他院校医学检验的办学经验,编制了各实验项目的标准操作教程。实验项目主要是经典方法和技术,如毛细血管采血法,血涂片的制备,红、白细胞计数,无菌操作与自我保护,细菌的分离培养,滴定分析,分析天平、移液管、吸量管的使用,生物显微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常用电泳技术等。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强化训练档案,标注学生所通过的培训和考核项目。全面开放实验室,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组织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在规定时间段内进行某一项目的技能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考核,随后进行下一项技能的训练等。如此循环,直至完成所有临床检验技能的强化训练。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临床检验基本技能考核标准,着重强调每个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环节,体现整个实验特点或对整个实验具有重大影响的具体环节,以加大评分的方式凸显其重要性。通过对2004级检验本科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技能强化训练,以未开展强化训练的2003级学生作为对照,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和SpSS统计软件,经过对比分析,发现训练组和对照组的实验考核平均成绩分别为82和73分0.05)可见实践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把实验考核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实验成绩分为平时、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3个部分,公正、客观地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综合评定,使考试达到预期的目的。临床检验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围绕培养目标,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规范化操作、重视实验准确性的工作作风,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3.2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实验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比重,开设实验项目如泌尿系统疾病常用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结果分析,前清蛋白试剂制备及透射比浊测定方法的建立,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及其合鉴定,多克隆抗体制备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改变以往实验间彼此孤立、实验为验证理论的状态,全程贯穿对学生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大大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2.3.3积极开展创新科研活动本专业的学生均须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课外科研活动,鼓励学生进入学校创新教育基地学习。通过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标书撰写、课题申报、实验研宄、数据处理和论文答辩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亲身参与科学研宄,训练科研思维,激发创新精神和培养动手能力。实施创新学分制度,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必须获得4个创新学分。两年多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初步实践,不仅对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其中一项科研作品获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两项科研成果己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医学检验的内容篇7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教改思路

医学检验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在高层次上的结合,也是目前医学院校发展重心,近年来也为医学院培养了不少实用型人才,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然而,在目前的人才培养和教改思路中,关于医学检验方面的专业性任务依然很重,主要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监控和预后判断提供充分的专业数据报告。本文就从这几点入手,研究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现状和不足

检验医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又称为实验室医学,是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在目前各医学院校中均由设立相关的专业课程和系别教学,涉及到的检验项目、准确及时的实验数据和实验室分析手段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和实习内容。根据研究发现,目前在检验医学中专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学生思想固步不前

在目前的教改思路中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表现也不甚好,这就表现出了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可是,在培养中学生思想固步不前是一个大问题,在当今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种思想的培养最为重要,这一点可以从国外检验医学的重点专业院校教学模式和思想看出,如果国内的学生思想依然不能得到完整释放,这样的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课程部分恐怕依然不能得到很好地传授和教导。

(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在研究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内容时,发现大多数的教改课程安排过于强调“知识技能储备”,而淡化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照本宣科的陋习,然而,在某些知识技能储备和实际经验培养不成正比的院校,则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临床第一线对检验技术人才实际需求的脱节,这样的结果非常严重,而且往往都是由于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的。

(三)优化师资结构方法不对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优化师资结构,而目前各大院校对于培养优化师资结构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可是结果就是这样的师资结构需要的优化形式必须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改变老化的教学模式的空头支票。现在很多优化师资结构的方法都缺乏了实际的操作项目,由于师资队伍临床工作经验和专业素质的缺乏,很多优化办法都不能得以实施。

二、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教改思路研究

在重点分析了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较为严重的问题之后,下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以及行业内部的发展趋势,整理一些相关的教改思路和研究方案。

(一)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现阶段更适合的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采用这种理念能够更有效地梳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梳理学生心理,创建和培养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院校的共识。教学改革一直都是构建以创新教育理念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然而在实际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培养过程中,却没有着重提出关于学生思想培养的教学模式,导致在目前的教改思路中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表现也不甚好。传统医学检验专科层次教育也应该基于这个模式来教改,这种思路才更适合现在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培养中有更好的指导作用。如果想要改善当前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现状中的不足,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必须加以改善,减少教学质量参次不齐导致的各种教学陋习。这种已越来越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医学检验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教改思路中较为明确的方针,教学改善也可以从“模拟临床实际工作过程”教改的尝试与探索思路开始。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目前的师资结构大多数还是从教材的内容安排,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完整性,而且相对于优化师资结构的教改方式也没有更好更直观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更加严谨而有效的医学检验专业教改方案。在教改的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设计思路上不能总是照本宣科,要注重工作职业的特殊性,作出有价值的调整。如果想要有更直接的教改效果,可以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淡化岗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样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应该具有更直接的改善效果。这些都是目前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教改思路。

三、结论

本文从医学检验的相关内容来研究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和不足,并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教改思路。希望这些内容对于提升医学检验专业性实用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帮助,可以在教改中树立更好的口碑和形象。

参考文献:

[1]金永哲,李明今.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1,(02).

医学检验的内容篇8

1医学检验工作现状

1.1检验手段落后: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是保证计划生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起步较晚,尤其是县乡的技术服务站,在科室设置、功能配置、技术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未完全成熟。马茹君,丁宏等人指出,我国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医学检验手段相对落后,检验项目不够健全,配套的检验设备也相对较少,缺乏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2],这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不适应,也与现代化的医学检验技术不协调。1.2人员配备不当:大多数基层县乡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在人员编制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通常情况下一个服务站只有3~5位编制人员,在专业医学检验员配备上尤其欠缺,大部分的医学检验人员还兼任其他技术服务工作,部分服务站的检验人员是临时聘请的。许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检验人员需要承担许多护士、医师的工作,工作量多、责任大,所需要承受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黄玲,毛宗福认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人员配备不当的现状,决定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流动性大等特点,也造成例医学检验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3]。此外,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低,对检验结果的判断也不够准确,从而无法准确、系统、完整的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这种现状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相当普遍,不仅威胁着广大育龄群众的生育健康和身心健康,也给计划生育的临床服务造成一定困扰。1.3缺乏足够重视:计划生育作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一项重要手段,需要为育龄群众提供有效、安全、方便、及时的节育避孕措施。然而在实际工作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客观条件有限,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需要完成结扎、上环、引产、人工流产等任务,为了保证“四术”工作的完成,往往忽略了手术前后相关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4]。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大部分是健康或者亚健康群体,使得部分医学检验人员对检验工作不够重视,常常会凭感觉、靠经验做事。对于医学检验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也引发了某些后遗症、并发症,不仅不利于节育避孕工作的落实,而且对育龄群众配合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2对策与建议

2.1明确医学检验内容: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严格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医学检验内容,正确选择节育措施及术后康复指标。秦玉明建议,在进行宫内节育器的放取、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前,需要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检验,并在手术前做血常规检查,初步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严重贫血、炎症等病症,若检验结果呈阳性,则需要结合受试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待其病情好转以后再进行手术[5]。在放置皮下埋植剂前,需要进行肝肾功能、宫颈刮片、血常规检查,排除严重贫血、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凝血障碍者。男性结扎前需进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对于泌尿系统感染者,需要先治疗后手术。在妊娠引产、钳刮术、男性结扎术中,还需要进行乙肝、肝肾功能、凝血、血型等项目的检查。2.2提高医学检验质量:贾贤杰,邓睿等人指出,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借鉴全科医学理念和方法,切实提高县乡计划生育技术的服务质量[6]。一是将核对制度落实到底,在收集标本进行检验工作时,严格核对年龄、性别、姓名、项目、检验目的、化验单、项目等是否与标本相符。二是执行报告制度,一般在送检当天生成报告,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需要妥善保管;对于未达到要求的标本应重新采集;若检验结果可疑或与临床不符时需主动联系临床医师,必要时重新检查;对于检验项目以外出现的阳性结果需要主动报告。三是预防感染与清洁,采血时严格无菌操作,坚持每人一针一管,防止出现交叉感染;检验室应定期消毒,保持整齐清洁,摆放好各种仪器,定期校对仪器、检查试剂,以保证灵敏度和质量。四是做好后续工作,检验结束后,妥善处理标本和污物,检验中所用的容器、器材等应及时清理,经清洗、杀菌、干燥后放回原处。2.3提高认识:提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重要地位,破除传统思想,接受新观念。医学检验作为实施计划生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手术者身心健康、预防后遗症及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节育避孕措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相关文献提出,各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应充分认识到医学检验在国家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视,完善检验项目的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充分体现和谐计生、人文计生、科技计生的现代化计划生育理念[7]。

3讨论

医学检验的内容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185

实施现代化管理

近20年来我国检验医学有非常迅速的发展,一些较大医院检验科全自动仪器设备已赶上或超过了先进国家的设备。其次是检验方法学和试剂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认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核心。实验室认证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结果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医学实验室起草的iSo15189(学验室的质理管理)美国CLia88[1](国实验室管理法律文件)认可依据。CLia88内容十分丰富,有493个章节[2]结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控制规定;标准和校准验证;室内质控;纠正措施;质控记录等。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写出详细的书面资料,而且要认真执行,并作好记录。

与临床医学结合是检验科的需要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①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②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③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④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地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它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方法学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标本采集时病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科医(技)师主动与临床医师必须随时沟通,互相渗透,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的内容篇10

关键词:临床检验学;考核;操作;医学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138-02

检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临床诊治工作对检验医学的依赖愈加明显,对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除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基本技能训练在检验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检验基本技能操作体系已成为检验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以后规范化从业的要求,且符合应用型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临床检验的教学现状

1.实验教学学时数少,教学目标高、缺乏系统的基本技能操作体系,教学效果不理想

临床检验标本种类多,实验项目多,手工操作项目相对较集中,再加上各个学校目前都在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往往是一次实验涉及学生多项知识,锻炼学生多种技能。由于各校开设的实验内容不一致,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的操作体系,学生缺乏规范化的培训。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必须在当前的教学条件下建立一套系统的临床检验基本技能规范化操作体系,使学生有“章”可循,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2.实验教学与临床工作脱节,学生规范化意识薄弱,难以胜任岗位工作

临床工作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由于教学和临床的差异,导致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操作过程比较粗糙,质量意识、标准化意识薄弱,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有效地进行分析,导致学生离校临床后适应性较差,从“操作方法”到“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都不能满足临床工作要求。因此,要在实验教学中树立“规范化,标准化操作”意识,建立规范的操作体系,规范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临床工作的有效对接。

3.实验操作考核难以标准化,实验考核以实验报告成绩和理论考核代替,学生职场竞争力不足

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技能应该成为衡量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部分地区卫生系统的就业考试也增加了操作考核内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学中尚未建立一系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操作体系,以致无法客观地开展实验操作评价,只能以平时的实验报告和理论考核来代替,这种考核方法导致学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且评定的实验成绩也难于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在职场上的竞争能力不足。

二、临检技能规范化操作体系和考核细则的建立和实践

1.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以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修订为契机,修改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建立多层次试验模块:[1]①基本技能模块。如标本采集、血涂片制备染色等,强调基本技能训练,形成基本的职业素质;②基本操作模块。通过一个实验带动一批同类实验,如细胞计数等。③综合性实验模块:如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等综合实验,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设计性实验模块:如贫血检查、男性不育筛查和浆膜腔积液检查等,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和能力。

2.根据实验内容,建立临床检验规范化操作体系,引入质量管理理念

根据我院的实验项目,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医学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范例》等医检相关行业文件,结合学生使用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等教材,对各项实验内容实验建立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将全程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对每项实验内容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进行规范化的编写,同时建立每项实验项目的档案,包括实验名称、版本、页数、编写者、复审者、审批者及修订内容和修订日期,等等,以利于标准化操作体系的管理。

3.根据临检规范化操作体系建立实验操作考核细则

根据标准化操作体系的内容,制定每次实验的详细计分标准,从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各方面进行打分,使每次实验成绩都能体现全过程的管理,使实验成绩更加客观,有效地避免实验考核理论化、以实验报告代替实验全过程的弊端,提高学生的临检职业能力。

4.临检规范化操作体系和实验操作考核细则的实践

分阶段、分层次管理和考核学生实验过程。实验开始,首先向学生明确强调每个实验项目的操作流程和要点,以考核细则监控学生实验的整个过程,使操作过程更加规范。实验课后期,使用质控品对学生进行现场检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比较分析每组实验结果和质控品值的差异,目的为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会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建立质控的意识,学会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建立每个学生的实验室成绩档案。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和临检技能进行评价分析,及时修订操作体系和考核细则。

5.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在规范化体系建立后,应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分批进入实验室,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实验项目,严格按照体系要求进行强化训练,对照量化考评细则进行自我检查,并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据体系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的开放为临床检验技能规范化体系和考评体系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客观条件保障。

临检技能规范化操作和考核体系的建立,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更加标准化,培养了他们的质量控制意识和职场适应能力,调动了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使学校教学更有效地与临床接轨,[2]目前,在医学检验教育已经由五年制改四年制、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的背景下,医学检验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转变为应用型人才,将规范法操作和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实验教学中,更有利于检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