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针织行业调研十篇针织行业调研十篇

针织行业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33

针织行业调研篇1

一、总体要求

调查研究阶段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做好深入实施阶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调查研究工作扎不扎实、掌握情况清楚不清楚、分析问题准确不准确、对策建议的操作性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成效。为此,系统各企业党组织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把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作为调研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引导各级党员领导人员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要集中一段时间和一定精力,组织各方面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党员中开展调查研究,找准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省委“1+9”和市委“1+8”文件,以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找准与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不适合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对策,采取有力措施,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调研方法

系统各企业党组织要改进调查研究方法,提高调查研究工作水平。

一是要合理确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既可以在本企业范围内开展全面调查,也可以在一定领域(分厂、车间、班组)开展抽样调查,还可以就某一个对象、某一个专题开展个案调查。

二是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既要听取专家、党员、群众的意见,也要听取正面、反面意见。

三是要运用科学有效的调查手段。既可以采取实地查看、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等传统调查手段,也可以采取传媒调查、网络调查等现代调查手段。

四是要灵活运用各种分析研究方法。既可以使用矛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也可以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五是要重视对调研成果的应用。对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情况、总结规律,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规范的制度;要对基层党的建设和广大党员群众关心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作出科学说明和理论回答,不断丰富党的建设理论,指导工作。

三、实施步骤

调查研究阶段的时间安排在4月初至5月中旬。系统各企业党组织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对本系统本企业基层党的建设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一次党委专题会议,研究本系统本企业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系统企业党员领导人员要选取有关专题带头开展调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系点了解工作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系统各企业党组织要建立健全抓基层党的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对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公认度和满意度测评活动,上级党组织要对作用发挥不够好的下级党组织进行排查,掌握底数,并根据不同情况,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

㈠制定工作方案。4月14日前,市国资委党委根据市委的统一要求和部署,针对系统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作用发挥情况、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和省委“1+9”文件、市委“1+8”文件的情况,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精心制定调研工作方案,明确调研的时间、内容、方法和要求。

㈡带头开展调研。4月16日—5月10日,市国资委党委班子成员及系统各企业党员领导人员要针对有关问题带头开展调研,深入企业、深入群众、深系点了解工作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㈢开展调查访谈。4月16日—4月20日,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金阳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党委、新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一汽汽车配件厂党委、商业储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要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综合调研访谈提纲》的内容,开展调研访谈;市商贸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党委、市供水总公司党委、移动公司党委要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综合调研调查问卷》的内容,开展问卷调查。

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企业领导人员、中层管理人员、普通党员和职工群众、离退休人员等方面的代表;调研访谈的人数为100人,每户企业20人;调查问卷发放100份,每户企业20份。

承担调研访谈的5户企业要将访谈情况以个人叙述的形式进行整理,承担问卷调查的5户企业要以表格的形式对情况进行统计,整理的调研访谈情况及问卷调查统计表请分别于4月21日前报市国资委党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国资委党群工作处),并附电子文档。

㈣开展测评工作。4月16日—4月24日,系统各企业党组织都要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基层党组织满意度测评表》的要求,开展基层党组织满意度测评工作,并于4月24日前将开展满意度测评的统计情况和各等次名单报市国资委党委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国资委党群工作处),并附电子文档。

㈤召开专题会议。一是系统企业党建工作专题会议。4月29日,市国资委党委在煤气气源厂召开一次系统企业党建工作专题会议暨“四五六”创建活动现场经验交流会,讨论、研究系统企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总结、交流系统企业党组织培育和建立先进性建设工程示范点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四五六”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进行表彰。二是党委专题研究企业党建工作会议。5月12日前,市国资委党委及系统各企业党组织在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一次党委专题会议,研究系统企业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针织行业调研篇2

关键词:职工技能培训;评估;电网企业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95-01

在电网企业职工生产技能培训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不契合的现象直接导致培训实际效果差。通过全方位的培训需求分析,设计合理的培训项目要求,开展多维度的培训评估反馈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质量和效果。

一、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电网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培训内容是否适用于培训对象。以往的培训内容设计侧重于培训机构和培训师的选择,忽视了针对培训对象分层次、多维度的需求调研分析。为有效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针对培训对象的专业工作经历、技能水平、技能等级、学历、专业、职业资格等进行多维度的调研分析,通过召开专业培训研讨会、深入生产一线调查了解和分析职业生涯发展等多种形式了解电网企业生产技能培训需求,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1.立足生产技能岗位需求,形成培训需求调研内容

在培训需求调研中,要立足生产技能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岗位需求贯穿在电网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需要立足生产一线详细梳理、分析。一线的职业经理人(班组长、作业组长)是基层生产作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熟悉生产业务流程,了解一线员工的技能需求,掌握所在班组的人员情况,是培训需求调研的重要对象。但过去在做培训需求调研时,多半侧重于培训对象而忽视了一线的职业经理人。为此,在培训需求调研中,应立足生产技能业务需求,扩大培训调研范围和调研对象,从而形成更能适应于生产一线需要的培训内容。

2.采用偏差分析方法,提高培训需求的准确性

在培训需求调研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对照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用偏差分析法,以分职业种类的《培训规范》为标准,详细调研分析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为培训对象量身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最终形成培训项目,准确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采取信息化管理软件,提高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的效率

采取分层次、多维度的需求调研,以省公司为单位,对收集到的培训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增大了培训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的任务量。为了有效提高培训需求的工作效率,针对培训需求特点,开发实用性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分析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为设计不同项目的培训组织策划提供支撑和依据,信息化工具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提升培训需求分析效率,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二、开展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保障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在做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培训项目进行策划、设计和组织。策划的内容包括确保培训顺利实施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培训模块和培训内容,在技能培训的策划中重点加大对技能实操的演练与实训,培训策划要突出技能实训的安全防范、关键步骤、动作要领等关键点,保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完整的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策划方案还应确定培训目的、培训效果、课程、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训策划中要注意发挥生产现场班组长和技术骨干、技能专家、兼职培训师的作用,让培训项目的内容、形式等更好地服务培训对象。

三、组织实施培训项目,确保培训项目质量的大幅提升

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是培训工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使培训需求调研、项目策划等前期环节最终落实到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甑选的培训对象要符合培训策划的项目外,更要注重培训教师的选择,技能培训师资的选择对生产技能培训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培训实施机构的教师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熟悉生产现场的设备、工作流程等环节,因此,对培训实施机构除了要求实训设备与现场尽可能一致外(也可依靠仿真设备或软件模拟),在生产技能培训过程中,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合理、覆盖面广、常态备用的专兼职培训师队伍,以确保生产技能培训取得实际效果。安徽公司在实训教师的培养使用上,采取“一上一下”方式培训锻炼师资队伍。“一上”是指邀请企业生产技术骨干走上讲台,走进实训室,让他们言传身教,传授长期积累的现场工艺经验和实践心得体会;“一下”是指有序组织培训实施机构的教师定期下派到生产现场培养锻炼,让其掌握生产现场的实践技能,熟悉现场工作流程。通过“一上一下”的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双师型”培训师队伍的建设。

四、开展多维度培训项目评估,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项目评估是培训全过程管控的最后环节,准确地培训评估能有效检验培训效果,反映出培训需求调研、策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生产技能人员开展的轮训,培训评估反馈也是完善培训项目、改进培训方式方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针织行业调研篇3

内需消费增长进行时

此次会议由赵洪副会长主持,曹学军处长在会上解读了扶持实体经济与培养内需市场的相关政策。随后,杨世滨会长作了当前针织行业形势及中国针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的主题报告。会上还与北京服装学院举行了“中国针织服装设计研发中心”签约仪式,授予湖北省荆州市岑河镇“中国针织名镇”称号,并现场表决通过了针织协会新增常务理事、理事和会员。

内需与外需、资金流向何处,永远是包括针织业在内的整个纺织行业所关注的话题。本次会议上,杨世滨旁征博引地剖析了针织行业的形势与发展思路,分别从内需、外需、资金、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切入,进行了细化的阐释,使企业受益匪浅。“内需消费增长进行时”――杨世滨这样形容我国市场需求现状,指出针织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并用详实数据说明了行业发展外部资金环境的安全性。

有破坏才会有创新

杨世滨指出,针织工业企业将面临行业洗牌和重组,竞争的挤压会使一批特大型优势生产企业浮出水面,同时也会诞生几个千亿百亿规模大的产业集群。为应对这一局面,杨世滨建议企业会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在市场结构方面,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组织生产;在产品结构方面,要本着效率优先、品质至上、引领时尚、品牌目标、人才第一、节能减排的原则,核心在于创新。“产品创新,就是要破坏掉原来的东西。不会破坏,就不会有创新。”杨世滨特别提出“破坏才能创新”的新颖观点,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

产业集群亟待聚变效应

中科院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针织产业集群要依附于城市群组建。杨世滨表示,城市群的形成意味着竞争能力的提升和政府力量的强化投入,在这一条件的催化下,将会产生聚变效应,从而释放出强大的功效。

针织行业调研篇4

牡丹江站是集客、货、运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特等站,既属地方性编组站,又属客货运站,担当滨绥线和图佳线的服务功能,主要任务是办理哈尔滨、绥芬河、图们、林口四个方向的客货列车接发、解编、甩挂及自站作业车的装卸、取送等作业。日均接发旅客列车37对,图定货车236列,办理货车近8000多辆。

过去一段时间,我站行车组织一直存在着调度指挥不严谨、能力运用不合理、沟通协调不紧密、人员素质不达标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接发列车、调车作业和装卸车作业效率。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组织方式不适应。随着运输组织方式、列车运行图、列车编组计划的变化,7台调车机车的作业区域不合理、分工过细、过死,作业量不均衡,在一些调车机作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个别调车机车作业量不饱和,造成能力浪费,影响作业效率。二是专用线作业不合理。我站共有48条专用线,划分为六个作业区,点多、面广、距离长,货物品类繁杂、装车比较零散,造成机车一次取送量小、走行距离长,单车取送浪费机车动力,延长入线前和出线后作业时间。三是货车编组不及时。到达本站的作业车,需经几次转场后才送往卸车地点,造成站内等待时间过长。货车挂线困难,本站编组的货车等待出发的时间达1.5小时,致使货车不能及时排出,延长了一次作业和中转作业时间。四是装卸车组织不得力。配空车送到装车地点后,受企业装车能力影响及组织不力,不能在规定时间内装完,造成装车时间延长。同一收货人货物集中到达,卸车能力不足,货位周转迟缓,造成车辆送不进去、取不出来,使卸空车辆无法及时排出,影响作业时间和货车周转。

针对客观条件给行车组织工作带来的困难和运输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用系统管理,从内涵挖潜入手,强化行车组织,最大限度地挖掘运输潜力,实现运输效益最大化。

1.优化调车组织中的机车能力运用。一是节约调车机车能力。针对运输组织方式的变化,在现场调研写实的基础上,我们对7台调车机车作业区域和分工进行重新调整,建议路局对作业量相对较小的六调阶段性封存,核减后各个调车机车的工作量达到了饱和、均衡,解决了调车能力浪费问题。二是提高专用线装卸车效率。针对我站专用线数量多、距离长、装卸车零散的特点,以粮食装车为重点,对发运量较小的5家企业进行整合,专门指定3家粮食装车点,并进行扩能改造,满足装车需求。整合后装粮专用线由原来的16条减少到10条,装车点的运量和作业效率明显提高,全年增加运量达30万吨。三是采取手推调车方式。针对粮库散粮车集中装运,专用线装卸能力不足,而调车机车不能及时对货位,造成装卸车延时的问题,我们组织企业进行手推调车,既解决了机车动力不足的问题,又保证了作业效率不受影响。

2.压缩日常组织中的作业时间。一是从运输分析中找出症结采取措施。利用每天由运输交班会,重点研究运输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月对生产任务和运输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剖析,有针对地制定整改措施。对运输组织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惯性问题,专门组织专业干部对作业进行全过程写实,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针对专用线装车前配送的货车经常发生车辆状况不良无法装车,二次配车造成影响效率和机车动力浪费的问题,制定出台车辆检查办法,落实责任,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二是从日常考核中制定办法促进落实。制定了《牡丹江站挖潜提效考核办法》,细化了关于加强运输组织、提高运输效率和节约运输支出3个方面53条硬性措施。车站与各车间、部门负责人签订责任状,抓好重点考核、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对由于主观原因完不成任务的,追究主管领导责任。通过强化考核,确保了各项措施的落实。三是从具体作业中加强组织提高效率。针对棚车使用严重受限的问题,加大敞车和杂型车的利用率,利用新的装载加固措施,采取篷布苫盖和押运作为安全保证,使其他车辆和棚车一样将货物安全便利地运到目的地;对到达本站同一卸车地点的自卸车,根据卸车地点的实际卸车能力合理确定每一批的作业量,以能力确定送车数量,避免由于工作量不匹配造成的货车积压;加强专用线卸车组织,利用日班计划和预确报,掌握自站卸车情况,预先通知企业做好接卸准备,对车辆送达装卸地点1小时内仍未作业的,调入指定地点卸车,有效地解决卸车超时的问题。

针织行业调研篇5

趋势预测:行业、产品各出现“三个”发展方向

杨理事长27日在中纺圆桌论坛2010年年会上从两个角度把今年针织行业走势背后的发展做了分析阐述。

行业角度:2010年针织行业的发展,首先要更加注重效率,劳动生产率已经成为了行业发展更大的课题。第二,品牌效应会增强。杨理事长认为,品牌效应已经在高端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延伸。第三,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会加强。杨理事长举例说,2009年做针织产品最强势的两家企业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和青岛即发集团对市场的控制都在不断加强。

产品角度:在2010年针织产品发展趋势预测方面,杨理事长同样分析总结出了三个发展趋势。第一,内衣的时尚化;第二,针织产品的外衣化;第三,针织产品的功能化。

2010年路线图:调整结构创新发展形成全产业链竞争

第一,调整结构。在研究2010年针织行业的路线图方面,杨理事长认为,2010年针织行业要围绕调整结构这个主题,进行区域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是成本导向,产品结构调整的最终目标是市场导向。

2009年在区域结构调整方面,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五五分账的局面,沿海有五个省,中原有五个省,区域结构调整的形成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一个成本导向的结果。对于针织企业来说,就是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杨理事长分析,2010年针织企业在在整个营销模式上会出现很大的变化,目前更多的是传统营销模式或者服务型营销模式,未来网络营销模式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针织行业调研篇6

集群是“草地”,企业集团是“大树”两者共生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在中国针织产业集群年会上给我们举了一个形象而生动的例子,他指出,“产业集群和企业之间好比草地和树木的关系,集群是草地,企业集团是大树,两者共生同长。”如果一个区域产业集群地有一个超大型的企业集团,那么它将拉动上百家甚至上千家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例如,山东青岛的即墨近几年的产业集群发展颇有成效,即墨当地的龙头企业即发集团去年销售总产值达到90个亿左右,同时它也拉动了与之相关的配套企业500-1000家,带动了整个产业集群地的发展壮大。

“群山无峰”成为心头之痛,产业集群地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让整个产业集群这座大山巍峨气魄。当然一些大企业想单打独斗建立自己的“小王国”不但会增加成本,也会造成激烈的市场竞争力。当地必须优化整合现有的产业资源,集中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让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产业集群也要很好的服务这些企业,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力。《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中提出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在纺织产业集群内部,以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自主品牌为纽带,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专业化分工为依托,建设体现纺织行业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优势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所以,集团和集群是相互共生的,集群滋养着企业良好的发展,集团也让集群更加完善和富有生命力。

五个平台,力助集群中小企业发展

“我们开展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在五个平台方面优化提升产业集群,帮助当地中小型企业健康发展。我们已经在产业集群地建立研发平台、信息平台、检测平台、物流平台和培训平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说。

高勇会长告诉我们,五个平台中的研发平台、信息平台和检测平台已经在产业集群地取得了良好成效,产业集群地大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大部分是生产加工集聚的现状,很难有自己的研发设计机构,纺织工业联合会按照国内纺织产业布局已经在东北、河北、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设立了多家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服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馈。

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性质决定的,中小企业所创造的产能和利润空间不能忽视,与服装等纺织相关产业相比,针织产业的中小企业更为密集,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也更明显。对于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推广也是产业集群地的首要工作。同样产业集群的升级,也离不开中小企业这些群众的力量,在纺织产业集群内部,要建立以骨干企业和知名自主品牌为纽带,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专业化分工为依托,建设纺织行业大中小企业协作发展优势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单个针织产业集群产值有望超千亿元

“十二五将透过产业集群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的提升,在十二五末力争实现单个针织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元。”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说。过亿已经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有事实根据。以山东青岛的即墨为例,即墨市产业集群近几年积极对外开放、大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引进大型合作项目、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完善、调整生产力布局、招商引资势头迅猛等,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竞争有力的产业链,去年总产值已经达到了500个亿,即墨市坚持大开放、大协作、大配套,将生产经营领域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使产业集群加速集聚和发展。杨世滨指出单个产业集群产值过千亿是一个很好的憧憬,经过十二五期间的产业调整和从高速到高效的质量效益型提高,这一愿景终会实现。

针织行业调研篇7

一、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组织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重要途径,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实践指导作用、咨询服务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搞好组织建设,发挥组织优势,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可靠保证,为此,我们坚持从两个方面人手,着力加强研究组织的建设。

一是及时调整研究组织,不断充实研究队伍,考虑基层政研会人员变动频繁,造成人员空缺;有的不能常年坚持开展活动而名存实亡;有的即使开展一些活动也是活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实际工作的进行。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使基层政研会真正做到有位、有为,我们按照“规范、调整、充实、提高”的原则,对一些相对薄弱的基层政研会进行了调整充实,从而为全市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上档次、上水平、出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目前,全市机构、人员健全并能常年坚持开展活动的基层政研会(学组)已达152个,专兼职研究人员达600多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以市政研会为核心、以基层政研会(学组)为基础的网络格局。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研究任务。为了调动和激励各基层政研会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制定了基层政研会工作考核办法,加大了对基层政研会的考核力度,为使各基层政研会更加明确任务,我们每年年初都专门下发全年的工作要点和调研指导课题,确定工作思路和研究重点,并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全年的重要研究课题分解下达到各具体的基层政研会,除年中召开一两次秘书长课题调度会外,还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督促与检查,于年终进行总结、评比,使研究工作真正进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二、抓好调查研究,提供决策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实践。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围绕这一宗旨,积极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活动。一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应用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握“三个坚持”,即坚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进行研究;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及各单位、各部门的中心工作进行研究;坚持围绕工作难点进行研究。突出“两个结合”,即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使思想政治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几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国有企业,国有困难企业、商业零售企业、医疗卫生行业。社区街道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如何有效地搞好形势任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一系列专题的应用性研究。二是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干部群众的思想异常活跃,各种矛盾和焦点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为了准确地把握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为领导决策和基层干部有针对性地做好解惑释疑的正面疏导工作提供依据,我们每年都要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调研。先后组织开展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情况、青年职工思想状况、私营企业主思想状况、在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职工思想道德状况等多方面的调研。其中,《关于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关于企业道德建设和职工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分别被省委宣传部、省政研会评为优秀调研成果,并被全国政研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刊发。

同时,我们还组织基层政研会的同志边工作、边调研、边实践,立足实际,总结出了不少具有指导性的典型经验,撰写了一大批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调研文章。

针织行业调研篇8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作为为实现“纺织强国”提供装备技术支撑的行业,纺机行业大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一历史性文件无疑将成为一面镜子,映照着整个纺织服装业的现在与未来。

把脉:纺机业的现状与问题

工信部权威定位纺机业――“纺织工业的重要支撑”。至2008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纺织机械企业近千家,实现销售收入512亿元,占世界纺织机械市场的25%。

“课题组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在充分分析和研究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基本情况,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认清国际、国内纺织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基础上,明确了纺织机械工业调整和振兴方向,确定了发展的重点。”《意见》第一稿起草人、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刘家强在接受《中国纤检》采访时阐释了出台背景。

“纺织机械工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意见》指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纺织机械工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整机制造和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为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列举了我国纺机业近年取得的三项重大成就:年产20万吨成套聚酯装置、日产200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的国产化应用,使我国在涤纶、聚酯装备制造领域居世界先进行列;自动络筒机生产实现了较大突破,国内市场占有率近三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我国成为世界四大自动络筒机生产国之一;剑杆织机、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产品实现了产业化,非织造布机械在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上取得了积极成果。

不足之处也不容忽视。《意见》对我国纺织机械工业的劣势作了四点权威总结: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传统的棉、毛、麻、丝等纤维加工设备比重较大,差异化、节能降耗等新型、高端产品仍主要依靠进口,年进口额高达40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市场的近40%。二是专用件和配套件生产水平不高,整机产品稳定性较差,2008年辅助装置和零配件进口额4亿美元,占国内纺织机械部件市场的40%。三是“两化”融合水平较低,纺织机械设计制造集成化、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应用还不普遍,产品自动控制水平较低,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融合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为纺织机械行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调整:四原则“领航”

《意见》定调了本次结构调整的四大原则:一是将调整与升级相结合;二是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三是整机制造与专用件、配套件相结合;四是市场竞争与政策引导的结合。

“调整与升级应同步进行。纺机行业的调整是契机,升级是为了巩固调整的成果。”有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解读说,这就要求行业加大技改力度,淘汰落后的纺织机械装备,实现发展模式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重大转型。

纺机行业的调整、升级,单纯依靠引进消化和再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此,《意见》提出两者要紧密运用的原则。一方面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实现纺织机械设计制造核心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装备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将专用件和配套件提高到战略位置是《意见》的一大突破。一直以来,政府和行业都强调要增强整机制造的能力,然而随着一些进口关键零配件对利润的巨额吞噬,业内已逐渐认识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重要性。“以提高专用基础件、配套件可靠性为重点,加强专用件和配套件研发力度并尽快实现产业化,为提升纺织机械整机装备水平提供保障。”

市场竞争和政府管理一向是一对矛盾,双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针对纺机行业出现的一些不良的市场竞争手段,为了保证行业的整体利益,《意见》要求政府应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健全产品研发、标准制定、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行业企业也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完成:三年量化目标

《意见》提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在2009―2011年三年要实现三大目标。

三大目标为: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无梭织机和主要针织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新突破,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60%提高到70%。2.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并推广应用国产产业用纺织机械,使其占全部纺织机械市场份额由目前10%提高到30%,节能减排型纺织机械产品的推广应用水平逐年提高。3.制造工艺水平明显提高。制造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材料利用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85%,重点企业制造设备的数控化率由目前的10%~12%提高到15%~20%,主要专用件、配套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明显提高。

作为纺机行业的“掌门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会长高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信心完成工信部制定的“三年三大目标”。他提出,完成目标行业协会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提升技术水平;二是通过行业展会向市场推介宣传新型纺机产品;三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信息优势,加强对企业的信息服务。在技术进步方面,由于前几年棉纺、化纤成套设备国家专项的设立,目前成果逐一显现。最近,国家相关部门又建立了针织、印染、节能减排、器材专件等领域的专项攻关,正在全力实施中。“通过专项提高重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此带动行业的进步。”他透露,协会、大专院校、企业的三角“技术创新联盟”正在谋划当中,不久的将来,三方可以“共同投资,共同攻关,共享技术成果”。

而作为行业协会科技部门的负责人,刘家强表示,“三年调整和振兴时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有许多新观念、新思路要我们学习理解,有许多新模式、新举措要我们来贯彻实施。”

狠抓:七大重点任务

《意见》提出,应着重加强在传统与新型纺机、节能减排、配件等方面产品的研发。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柔性化、机电一体化、模块化结构设计,开发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设备和具有在线检测、计算机网络诊断和自动控制功能的纺织装备,实现传统纺织机械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细络联、粗细联等棉纺设备,高速智能型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电脑横机等织造设备。”不仅仅传统纺机的技术水平要提高,新型纺织机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也要加快。“以成套装备的工程化应用为依托,加快新纤维、新材料、产业用纺织机械成套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设备制造和工程化服务能力。重点开发特种和高性能纤维的专用成套设备;大力开发并推广产业用特种织机、经编机、缝编机以及各种高性能的非织造布成套设备和后整理设备等。”

纺机的节能减排性能以及配件制造是《意见》的一大亮点。由于国家环保指标的日益严格以及国外“绿色壁垒”的存在,具有节能减排“概念”的纺织机械产品将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在纺织机械装备中推广应用具有高强、轻质性能的新材料和节能的机电产品,降低纺织机械装备能源消耗水平,为纺织工业整体节能降耗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发展新型印染设备、节能节水的麻纺和丝绸设备等。”同时要求提高纺织机械专用件和配套件的制造能力。具体部署为以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基础,加快纺织机械专用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高性能纺纱配件、高速织造专用部件、针织用针等;加快纺织检测检验仪器的研发和生产;推广应用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

“两化”融合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提高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意见》提出要提高机床数控化率,并推广精密铸造、精密冲压、粉末冶金、塑料注塑等精密成型工艺,扩大信息化管理软件和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作为企业运行的载体,现行的产业组织结构也应调整。“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完善产品配套水平;支持中小企业精、深加工,形成以专用件和配套件为支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上下游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支持以产品、技术和产业链为纽带,促进区域合作和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健全行业公共服务体系。整合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标准化委员会和各级检测中心等资源,建立行业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和新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服务;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部级、省级纺织机械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增强基础性试验、工程化试验和检测分析能力。“加快修订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体系。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行业运行预警机制,及时、准确行业经济运行、国内外市场动态等信息,引导行业有序发展。”

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意见》明确了政府对纺机企业政策支持的具体方式和项目。

政府应重点对技术进步项目和应用国产机械予以政策支持。“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纺织机械装备的项目,按国家鼓励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相关政策执行,并在技术改造项目安排等政策上予以优先考虑。”在支持技术进步方面,重点支持新型纺织机械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提高质量水平的工程化试验线项目、采用高效节能电机开发的纺织机械装备项目以及纺织机械制造工艺研发、质量检测、工艺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

针织行业调研篇9

关键词行业分析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andDiscussionofHigherVocationaltextileCurriculumSystembasedonindustryanalysis

abstractHigher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isanimportantpartofhighereducationinChina,accordingtoeducationthoughtandeducationalidea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ainlycultivatinghighskilledtalents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professionalconstructionandindustrydevelopmentiscloselyrelatedtothesocialdemand,asitseducationalpurposeandeducationalpurpose.Sothispapercombinesthedevelopmentoftextileindustrystatus,inZhejiangindustrypolytechnicCollege,moderntextiletechnologyasanexample,talksaboutthereformbackground,necessityandmainmeasuresof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

Keywordsindustryanalysis;moderntextiletechnology;curriculumsystem

1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背景

我国是世界纺织生产和贸易大国,绍兴是闻名全国的纺织大市。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纺织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是绍兴经济的支柱和命脉。正是由于绍兴及其周边地区纺织业突飞猛进式发展,很大程度上活跃了浙江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使浙江省一跃成为全国纺织第一大省。目前,绍兴以其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专业化市场集中、市场营销最大和设备最先进形成自己产业特色。如此优越的纺织产业背景和巨大的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教育的建设发展。

如今,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已有三届毕业生,通过与企业的不断接触和一系列的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发现绍兴纺织业发展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很多纺织企业引进了一流设备,但生产出来的却是常规的二流产品,产品竞争力低下,无法与高新产品形成竞争,使产品出口面临许多困难,最终导致企业利润减少,严重的甚至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生存。面对这种局面,绍兴纺织业开始注重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努力把投资放在技术开发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缺乏已明显成为制约绍兴纺织产业发展的瓶颈,这就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尽快培养出大批符合企业核心岗位能力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推进绍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是服务地方产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个专业,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应用型纺织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本专业是一个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作为我校省级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以及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重点建设专业,其中课程体系构建一直是本专业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和关键。

2我校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要性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高职教育赢得社会认可和高职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根据行业发展、学院专业的布局、大类和专业统一规划,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建设课程体系。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融入职业标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前几年的建设过程中,本专业虽然已经初步建立“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模式,但是没有真正根据企业的核心岗位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的毕业生核心能力不明晰,所学核心课程太宽泛,难以真正把握纺织行业企业的“有效需求”原则,缺乏对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分析与分解,导致课程标准定位不准确。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一方面整个行业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力却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却找不到合适对口的工作,出现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局面。

3构建基于行业分析的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职教育一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构建也应随社会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务管理者应该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基于行业发展需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以应用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融入职业标准,科学合理设计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建立健全“平台+方向”纺织类专业课程体系。

本文主要是对基于纺织行业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主要是对“一需、二核、三标”的进一步分析,并使其对应和统一,更好做到工学结合。

3.1“一需”——企业急需岗位调研

针对目前纺织产业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深入调研,通过走访、毕业生回访、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访谈,来进一步确定目前纺织行业所急需的工作岗位,并做好调研报告。

3.2“二核”——专业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确定

为了能更好服务纺织行业,根据企业调研得到的工作岗位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培养人才所必须学习的专业核心课程,此“二核”定位要明确,克服培养“全能型而哪点都不通”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通病。

3.3“三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融入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修订

目前,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太宽泛、不明确,并与本科的纺织专业培养目标有所混淆。因此,要根据目前纺织行业的急需的岗位要求,明确本专业培养学生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重新定位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原来主要由学校主讲教师单方制定教学大纲,在课程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基本上还是按照老的教学大纲(本科模式)、按照所征订的教材内容进行编制,没有参照相关岗位群的职业标准,导致“教师教、学生学、企业用”相脱节,从而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操作不规范、不能达到“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培养要求。经过此次改革,将由企业人员和校内专任教师,融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学习内容由原先章节式改为模块下的学习单元项目,此种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

基于上述分析,高职教育要摆脱一般本科院校“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思想束缚,不仅要建立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更重要的还要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构建课程体系。按照高职的培养目标,高职的专业设置应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而不是针对学科来确定。学科是相对稳定的,而行业发展、职业岗位则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因此,要针对职业岗位的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论证,以求能充分满足现在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袁强.地方大学的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2(2):89-94.

[2]石利平,梁竞敏.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

[J].当代教育论坛,2011(3):98-100.

针织行业调研篇10

加强企业内部的党政组织建设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党政组织建设是争取贯彻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途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加强企业的党政组织建设,有利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更合理、更正确的制定;加强企业的党政组织建设,有利于正确把握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增强企业的工作和战斗力;加强企业的党政组织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对企业的文化、理念以及制度等进行合理性创新;加强企业的党政组织建设,有利于健全企业的机制结构,强化企业的管理措施,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企业的党政组织建设,有利于实现企业与党的建设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通过党政组织的建设工作,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帮助企业领导形成战略性和辩证的思维习惯,使得企业领导在面临重大决策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灵活应对所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总揽全局的管理能力。通过党政组织建设中经济学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企业人员掌握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灵活运用到自身的工作中,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党政组织建设中法律法规的学习,让企业人员更多的了解法律法规,更好的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党政组织的教育下将知识充分运用到现实工作中。

由此可见,企业的党政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然而,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对于党政组织的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企业领导缺乏对党政组织建设的重视,重视程度仍然不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领导往往会将工作中心放在如何更高、更快的提高经济效益上,不断强调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思想工作建设,更是缺乏对党政组织建设的重视。首先,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党政组织部门,企业员工没有进行必要的思想建设和教育引导,即使有些企业设置了党政组织部门,也是空有其名,并没有充分对企业员工进行党政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党政组织建设应有的作用。由于企业将工作重心放在不断的进行生产活动中,因此独立完成作业工作的现象较多,企业缺少集体活动的开展,企业员工缺乏互相交流、互相了解的机会。由于企业领导对党政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企业员工同样认为党政组织建设是一件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影响到正常的生产工作和效益提高,很多员工对这项工作不能积极配合。此外,因为党政组织的领导干部都是兼职的,所以他们的精力和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既要管理好企业本身的正常运营的工作,又要进行党政组织建设的工作,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导致组织领导在思考和研究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得党政组织建设进行的难度增大。又因为党政领导干部在职权等因素的制约下缺乏凝聚员工和号召员工的能力,导致其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减小,从而忽视了党政建设的工作。又因为企业内部的领导干部缺乏参加党政工作会议和党政建设培训的机会,使之对党政建设的工作不是特别了解,缺乏开阔的视野,使之对党内业务不熟悉,不能对党政组织建设工作进行合理性创新。

二、企业党政组织建设与策略分析

在企业中强化党政组织建设的地位,重视起党政组织建设工作,对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工作规范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企业党政组织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只有领导重视起来党政组织建设时,才能引导员工同样重视企业的党政组织建设,加强对领导党政教育的培训十分重要。在党政组织建设中,要运用创新的理念,进一步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策方针,根据本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将上级下达的任务和精神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勇敢进行理念的创新,不断探索,充分发掘企业员工的潜能,综合每一个员工的意见和想法,实施党政组织的建设工作。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密切关注员工思想上出现的波动和情绪,妥善解决员工面临的实际困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成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开展经常性的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和研讨,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推广交流先进经验成果。参加集团思想政治研究会研讨课题,按时完成申报的课题。

党政组织的建设工作是一项重要同时又复杂的工作,领导要带领着企业员工,根据自身的经验,了解自身的特色,将难度一步步降低。在推进党政组织建设的创新过程中,首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思想上的创新,充分调动企业各个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以更快的推动党政组织的建设工作的发展。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的党政组织建设工作属于上层建筑,它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支持,因此,加快企业的发展仍然是企业党政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正确把握党政组织建设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将企业的经济基础打牢,从而带动党政组织建设的发展。将企业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社会文明一起,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通过有效的管理教育,增强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他们对党政组织的认识,在党政组织的领导下更加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在企业中,企业领导干部一定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培养,定期开展集体活动,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其相互有更多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将企业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进行定期的教育活动,加深其对党政建设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党政组织建设工作的发展。

最后,通过务实的理念更好的建设企业的党政组织。所有的经验与理念都是为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同样,党政工作的落实也需要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不断的实施。不管是哪个阶层,党政建设的制度和文件都有许多,这些文件总体来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这就使党政组织在建设中有了可以依赖的制度和条例,使之更加规范化。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情况不同,在建设党政组织时,各项检查、考核工作都要符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争取落实责任分明、检查到位、奖惩分明。在对党政组织建设工作的监督落实中,其督促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要给予公示和一定的奖励,通过展板的形式向员工展示最新的党政要闻,展示本企业的党政组织工作的进行情况,将具体的工作措施表明,让员工一目了然,展板设计要有新意,防止员工产生视觉疲劳,以忽视对展板的关注。此外,企业的领导干部要及时了解最新的党政措施,充分做好调研工作,将政策运用到实际的工作管理中,确保落实党的政策方针,充实党政组织的内容,让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