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的基本知识十篇生物的基本知识十篇

生物的基本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8:30

生物的基本知识篇1

上述问题都涉及教师对于所教知识的基本认识:中学生物学应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样的知识对于学生更有价值?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必要对于所教知识从性质及其价值上进行认识,并据此作出教学思考。

一、对中学生物学知识的基本认识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人们对于知识作出了不同的分类,而这些分类都有助于建立和丰富我们对于所教生物学知识的基本认识。

1.建立广义的生物学知识观,知识与技能并重

从知识获得的心理加工过程出发,知识被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称语义知识、言语信息,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程序,本质上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过程。陈述性知识能被直接陈述,而程序性知识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当学生习得了程序性知识,并具有运用这套程序办事的能力时,就认为学生具备了某种技能。知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知识概念仅指陈述性知识,而广义的知识概念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各种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见图1[1]。

在中学生物学知识中,以言语信息的形式所呈现的事实、概念、原理等都可归类为陈述性知识。在观察、发现和使用事实,理解、运用概念和原理办事时,则需要运用到程序性知识,如生物学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等智慧技能,以及列表、画概念图等认知策略。需要指出的是,实验技能并非等同于动作技能(即实验操作),它还包含智慧技能(如设计和分析实验)和认知策略(如反省实验技能的习得过程),可以将生物学实验技能理解为通常所说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由此可见,(狭义)知识与技能统一在广义的知识概念中。技能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广义的知识观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所教知识的价值。《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能力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并指出“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中也可以看出建立广义的生物学知识观,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重要性。

2.认识不同性质的生物学知识,区分事实与概念

按照知识的性质,可将学科基本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2],将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分成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3]。两者的分类大致上是对应的。事实性知识是“点滴信息”的知识,如描述生物体的各种具体细节和现象,及有关的生物学术语;概念与基于概念之间关系的原理在一个层面,两者构成了概念性知识,是“较为复杂的和有组织的知识形式”的知识,包括生物学概念、原理、定律、法则、学说、理论、模型等;方法性知识是关于程序和方法的知识,如观察事实和现象的各种生物实验方法,及类比、演绎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价值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都是从知识的功能和意义的角度提出的。在生物学中,应用性知识是指导具体实践活动的知识,如各种传统的或现代的生物技术及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应用性知识的提出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实践特点。

区分事实与概念对于教学很有价值,但是事实与概念有时并不容易区分。事实是客观的,是通过感官或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得到的。在获取事实的过程中,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因此事实不等同于现象,事实是理性直观。概念是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因此概念的形成要经过思维,是主观的东西。

例如,“工业污染区,深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所陈述的是一个通过调查观测到的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而“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的陈述,是有人在解释上述事实时的一种观点,是主观的,因而是一个概念。又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种概括性的陈述是一个概念,而“某基因位于某染色体上”的具体陈述是一个事实。

3.理清不同分类知识之间的关系,澄清认识上的误区

在文献检索中发现,有人将生物学概念视为陈述性知识,而有的将之视为程序性知识。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同的认识呢?上述两种知识分类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呢?

为了澄清认识上的误区,理清不同分类知识之间的关系,现根据上述两种知识分类的结果进行比较,见表1。

可以看出,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都可以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表述,即所谓的言语信息。在学习中,如果学生只能机械地表述或记忆这些言语信息,表明只是发生了低层次的学习,学生习得了陈述性知识。当学生能够使用事实得出概念,并回过来运用概念解释事实、解决问题时,才能说学生理解了这些知识,表明发生了高层次的学习,学生习得了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而是层进的,学习要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以生物学概念知识的学习为例,其学习价值不仅在于学生习得概念的表述(即陈述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掌握各种技能(即程序性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学概念既是陈述性知识,也可被视为程序性知识。

还可以发现两种知识分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应用性知识或方法性知识时,都可达到“陈述性”或“程序性”等不同层次的水平。例如,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并非就是简单的识记,从低到高的水平依次是“说出事实”、“辨别事实”、“使用事实”和“解释事实”。又如方法性知识的学习,低层次的学习是知道并能说出某种方法(即仅习得陈述性知识),而高层次的学习是能在具体情境中辨别方法,在实际中选择和运用方法,并对自己运用方法的情况作出评价(即掌握了程序性知识)。

二、基于知识分类知识的中学生物学教学思考

对于生物学知识,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等不同性质的知识都可以有不同水平的学习要求,教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技能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运用所述基本认识去分析教材,设计教学,将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从知识性质的角度分析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含应用性知识)。教材主要呈现的是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即生物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可视为概念性知识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即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掌握了应用性知识,表明更深层地理解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蕴含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中,有的会在教材中直接呈现,如显微观察法、介质转移法等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而有的不一定会直接呈现,如思维方法。

在教材中,一个知识点往往同时包含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并以其中某类知识为重点,可为确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提供依据。例如,在人教版“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课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一个概念,但该概念的得出是一个事实的发现过程,在此过程中科学家运用了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等方法,而在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之后,就可以从基因水平上去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因此,该课的学习目标可确立为:类比推理,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假说演绎,说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重、难点);运用“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概念,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重点)。为达到目标,单一的讲授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思考、归纳、画图、解释、类比、推理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2.从知识价值的角度把握不同性质知识的教学要求

知识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习得知识,更在于提升技能、提高能力。理解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而不同性质的知识在促进学生的理解力方面具有层进关系,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同程度地增进学生的理解力。例如,事实的背后是概念或原理,当现象或信息被注入概念或原理的时候就成了有说服力的事实,它可以增进理解力,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否则,事实仅仅是信息;当概念或原理背后的方法被揭示的时候,概念或原理就被激活了,它可以进一步地增进人的理解力,也具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力[2]。

生物的基本知识篇2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知识目标的表述。“课程总目标”指出,在知识方面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义务教育是公民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人才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应当是作为普通公民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只有成为生物学专家才需要的知识。因此,这里所说的“基本”和“基础”都是对培养合格的普通公民而言的。以往长期作为基础知识的某些内容,比如水螅、蜗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系统的生物学专业教育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离普通公民的生活终究太远,学习的意义不大,在课程标准中就不做要求了。这就反映了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面向将来不断深造直至成为生物学专门人才的学生。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条基本考虑,就是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关系。既要选取生产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又不能仅考虑有用,将种植、养殖、治病疗伤等实用性知识作重点,否则就要走上“三大作物一头猪”的老路。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课程总目标强调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用的动词是“获得”,而关于应用,用的动词是“了解并关注”。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从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的形成、对原理和规律的掌握,也必须建立在认知事实的基础上,因此,课程总目标还强调生物学基本事实的学习。生物学事实包罗万象,这时所说的“基本事实”是指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性材料。比如花、花的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等都是事实性知识,其中花的结构是学生理解花的功能、形成花的基本概念所必需的,属于基本事实。而花的附属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及特点,尽管以往长期保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却不属于新课标所说基本事实的范畴。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三条基本考虑是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对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知识作了精简,对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则提高了要求。比如,精简过多过繁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内容,提出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要求。再比如,“具体内容标准”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也体现了这一思路。“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等等,都是要求学生达成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记忆。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四条基本考虑是将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统一考虑,而不是单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打破了传统的植物、动物、人体等几大块内容的学科体系,让学生经常围绕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究生物学问题,既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为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打下理性的基础。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五条基本考虑是体现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例如,内容标准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而且将生物技术单列为一个主题。

生物的基本知识篇3

2021新学期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计划

本计划制定的目的:

(1)培养学生对中学物理基础知识(基本物理现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的了解、理解、掌握及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形成物理概念、探寻物理规律的能力。

(3)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教学进度:

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的几点措施

1、处理好课时较少与内容较多的矛盾

(1)优化教学过程

(2)优化教学方法

(3)合理安排时间,计划安排时间

(4)不减进度,把握难度

2、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应使理科必修的内容,达到过去高考第一轮复习的水平。

(1)应重视对高考大纲所要求的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化

(2)认识基本概念,对联系紧密、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正确区分

(3)对基本规律,明确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力争解决高考物理所涉及到的常见问题

3、为适应近几年高考改革的趋势和命题特点及理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基础,提高能力

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的物理思想。

能力(理科综合考试目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联系实际,扩大学生视野

切实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拓展物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习题教学要更多地联系实际。

(3)加强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的六大功能: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理解物理概念;形成物理图象,认识物理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探索精神;培养观察能力,掌握实验技能;养成良好习惯,学会科学方法。

(4)适当做一些信息题(提高审题能力和建模能力)

2021新学期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高中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学校统一订购了由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浙江专用《志鸿优化系列丛书物理优化设计》作为高三复习教材,该书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20xx年云南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写,作为本学年参考用,本学期拟定完成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一轮复习。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题技能: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的能力很差,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加强和利用知识点的复习,尽快帮助学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识点建立成为网状的状态,掌握物理思想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具体地说:

1、知识方面,应达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即看到一个题目以后,题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清楚,

2、技能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到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在物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与措施

1、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层次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位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生物的基本知识篇4

另外,还有一些基础题,虽然不和课本上的原话一模一样,但也只是在课本所呈现的知识基础上,略作修饰和处理,稍微变换一种说法或角度而已。例如。07江苏生物4题,08上海生物29,题,08全国Ⅱ,2题。由此可见,回归课本,注重基础,在高考复习中是相当重要的。拿足拿好基本分,对高考取得好成绩,无疑奠定了重要基础。

那么,该如何在复习中正确有效地回归课本,熟练掌握课本知识,提高复习的效率呢?

一、在时间上

回归课本复习的时间,通常安排在二轮复习之后,一轮复习通常是按照课本编排的章节逐一复习的,二轮复习通常是以专题复习的形式侧重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及解题能力的训练。在经过两轮复习之后,学生的脑海中储备了大量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过程等。这些众多零碎的知识点易出现混淆。所以在二轮复习之后,有必要重新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弄清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理解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道理。这个阶段,回归课本,往往会使学生有一种原来如此,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一名登山运动员,在登上山顶之后,再回头看自己登顶过程中的路线,沿途的景致,一览无余。

二、在方法上

1、通读课本

生物学科知识点非常零碎,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哪个知识点都有可能考。因此,第一遍回归课本,要求通读每句话,包括书上的小字部分,课外读,旁栏小资料,虽然这些内容不是考纲所规定的直接考查的,但通常会成为出题的题干背景或素材。认真将课本一字不漏地通读一遍,课本上的每幅图,每张表,也都在阅读之列。为了使这遍阅读有效,可以让学生对照考纲的每个知识点进行,这样就使阅读在通读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己清楚所有知识点中,哪些内容在考查之列,各知识点的考查要求是什么层次。这遍阅读的检测手段,可以采用填空识记的形式,将需要识记的知识点看做填空题,分析在哪儿最易考查。

2、精读课本

在第一遍通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本进行精读。精读的对象主要是课本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精读要求弄清书本上的每个概念,每条原理,理解这些概念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对相关概念进行分类和比较。能分析生物学原理,能理解生物学过程。如果说通读只是对知识的了解和识记,那么,精读则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精读,要能熟练识别课本上的结构图,要能正确绘制过程图,如光合作用的过程图,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等生物工程的流程图等等。通过精读,要使自己对课本那些必考的主干知识有一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3、研读课本

研读,即研究性阅读。这一阅读要求的层次就更高了。通过研读,不仅要对相关知识能理解,更要对知识原理进行运用,并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要能将课本的文字转换成图形,也要能用文字表述图形的含义。要对书本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提练和升华。例如:正确无误地绘制光合作用的过程图属于精读的要求,那么,在研读时就要会分析改变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时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如C3如何变,C5如何变。精读知道酶具有专一性,研读则要清楚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反应,何为一种,何为一类。精读知道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是由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研读则要求能将这一过程的含义以坐标图的形式表现出在这一过程中相关膜面积的变化关系。精读后知道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常见的原核生物有哪些。研读则要求能将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作系统的分析和比较,从结构角度,从代谢角度,从遗传变异角度,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角度,从进化的角度等。

研读不仅要求深刻理解知识,更要能灵活运用知识。研读课本最有效的检测方法就是相似知识点的辨析,不定项选择题训练和简答题变式训练是最常用最有效的。

生物的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国家基本药物;大众及医药学学生;科普宣传;互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R9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45-02

我国从1979年引入“基本药物”的概念,多年来,国家设立基本药物制度,以“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目标,希望大部分人获得基本药物供应,降低医疗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但目前仍然有大部分群众对“基本药物”概念及其制度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国家基本药物属于医保甲类报销药物的实际好处。这使国家基本药物及其制度由于群众知晓率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忽视基本药物生产、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医患关系等问题。而对于低年级医药学学生来说,国家基本药物相关知识是一种科学的、准确的专业医药知识储备,学习国家基本药物可以使他们更早地接触和培养对药物的认知和兴趣,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将来工作做一个准备基础。

作为临床药学的学生,向广大群众以及低年级医药学学生普及医药知识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主的、公益的科普宣传药学服务。基于此,2014年国家基本药物科普宣传小组成立,小组主要是通过学校场地以图文并茂的板报、国家基本药物样品盒展览、药品临床应用知识互动、建设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站、基本药物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大众普及国家基本药物知识。旨在以全新且生动有趣的面孔,使大众更深入了解基本药物及其制度的重要含义和实用价值,减少因药物知识缺陷而发生的医患矛盾;也使在校医药学学生通过学习园地了解并掌握国家基本药物的相关知识和使用,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该学习园地中建设的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站还可为广大医药学人士提供了一个一站式搜索国家基本药物相关信息的平台。

一、国家基本药物科普宣传的形式与内容

(一)线下宣传

线下国家基本药物的宣传主要包括适用于在校医药学学生的校内板报宣传、国家基本药物实物及说明书展示、互动学习卡片以及适用于广大群众的校外社区板报宣传等。

1.国家基本药物宣传板报。主要内容包括家基本药物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分类等方面。板报宣传的目的在于使大众和医药学学生对国家基本药物有初步的了解。这些板报不仅在校园的宣传栏有设置,本小组还尝试于一些社区的文化宣传栏义务宣传。

2.国家基本药物及说明书展示。所展示的药物来自于本校附属医院药房(以展示药盒和说明书为主),多为常用药。药盒以及说明书的展示可以帮助医药学学生更深入了解和进一步接触国家基本药物,相比于相对枯燥的文字解说,直接展示药品相关实物更能使学生对药物印象深刻,有利于其对药物知识的学习。

3.互动学习卡片。该学习卡片是一组包含病例、简单提问以及相应的病例分析的互动问答卡片。主要设置简单基础的医药学知识,以供低年级医药学学生参考学习。

(二)线上宣传

考虑到线下的科普宣传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于是本小组努力打造了线上(互联网)国家基本药物科普服务,主要包括建立科普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

1.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http:///yaowukepu/)含有国家基本药物各个方面的知识,包括基药概况,基药西药,基药中成药,对症用药,基药互动,医药新闻,病例分析和健康导航等栏目。

网站的主要特色有:(1)涵盖国家基本药物的全部基本信息,提供站内一站式药物处方集及其应用指南的搜索;(2)开设“基药互动”特色栏目,其中包括“趣味问答”和“百药趣谈”。前者主要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设问来让浏览者选择回答,学习医药知识,后者则可使网民以“听书”相似的形式来获知有趣的药物故事,以互动的方式,使药物知识科普被广大网友“喜闻乐见”;(3)本网站内的处方集将在不改变其原文的情况下,适当地添加有趣的功能、机制图片结合文字进行解说,改变其单调的文字阅读形式,使药物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为医药学学生学习基本药物提供一个新的形式。

另外,对症用药、医药新闻、病例分析和健康导航等栏目也可发挥其各自的作用,使网友在获取国家基本药物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他的医药卫生知识以及日常保健知识,也使网站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2.创建基本药物学习园地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主要功能在于适时推送国家基本药物相关知识,通过最普遍使用的社交平台推广国家基本药物,使国家基本药物融入生活,贴近大众。

二、国家基本药物科普宣传的效果

本小组在2014―2015年主要致力于线下宣传的工作,分别在学校药学院、学生生活区、居民社区文化宣传栏等地贴出国家基本药物宣传板报,以及派发国家基本药物的宣传小册子等。

2015年底到现在,本小组致力于打造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站。通过努力,网站在今年4月份完成测试阶段后正式上线。现正处于完善阶段,下一阶段将会把网站推广出去。另外,基本药物学习园地微信公众号也日渐趋于成熟。2016年下半年,本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已具备的方法和途径上进一步扩大对国家基本药物的宣传。

(一)结合线下宣传活动推广科普网站

本小组将在继续进行贴板报和派发宣传小册子同时,在宣传资料上附上国家基本药物科普网的网址以及基本药物学习园地公众号的二维码,想深入了解基本药物的群众及学生可以去浏览网站和公众号。

(二)c志愿队合作

为了国家基本药物的进一步科普,与学校其他社团组织合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尤其是药品安全知识宣传志愿队、三下乡志愿队以及红十字会志愿队等。这些志愿队的志愿和本小组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与志愿队合作不但可以宣传国家基本药物相关知识,而且也使志愿服务多了一项内容,帮助大众,服务大众。

三、结束语

作为医药学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也应该主动去传播医药知识,服务社会。医药学知识体系如此庞大,本小组便选择从这一以“公平可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目标且医保能报销的对大众具有实际好处的国家基本药物的科普宣传出发,打造一个实用性强、专业性高、内涵丰富且生动有趣的信息化国家基本药物科普平台。

然而我们的科普并不止步于国家基本药物的宣传,我们希望能够继续努力,不断去试验我们宣传的方式和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更多的医药科普上去。在药物使用未完全合理、医患关系仍旧紧张的今天,让大众尤其是病人获得医药常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当今社会存在的医疗问题。作为临床药学的学生,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我国医药科普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以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和大众。

参考文献:

[1]张新平,王洪涛,唐青玉等.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回顾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25(9):28-31.

[2]陈红均,王玲.新形势下关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0,23(4):52-54.

生物的基本知识篇6

   1化学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与结构

   1.1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与结构舒尔曼把课程知识描述为教师的“职业工具”[2],意思是指每一学科可用的材料和程序。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课程知识,即为学生设置的全部课程、学习的编程和用来教授每一学科的各种课程资料,以及用来教授课程各方面的材料和资源等。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区分为5个层次[3],认为课程知识既包括“理念的课程”(诸如政府、基金会或特定的专业团体探讨的课程问题、提出的课程变革方向)和“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又包括“理解的课程”(学校教师对正式的课程加以解释后所认定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执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学习或经验的过程)。台湾学者单文经将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纵横两面的课程知识[4]。横面的课程知识,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所学习其他各科的内容,以便在教学上做横向的贯通;纵面的课程知识,则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同一学科的内容上,过去曾经以及未来要学的教材主题及概念,以便在教学上作纵面的衔接。范良火将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教材知识(主要是关于教科书)、技术知识(主要是关于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知识(主要是关于教辅材料)等3部分[5]。随着课程概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课程知识的范围更加广阔,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开发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教师课程实践的基本活动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科书为内容资源、任务资源和活动资源,结合学生学习需要进行的认知性实践活动。因此,从教师课程实践的基本活动来看,教师课程知识中最为核心的是课程标准知识和教科书知识。

   1.2化学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与结构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理解性的化学课程知识、实施性的化学课程知识、评价性的化学课程知识。理解性的化学课程知识,主要是指对于化学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基本关系理解的课程知识。实施性的化学课程知识,主要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将内容标准的表述性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要求,对教科书进行教学分析,选择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知识。评价性的课程知识,主要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知识。化学教师关于化学课程的知识具有年段性、时段性、区域性和发展性。年段性指的是初中化学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初中化学课程知识,高中化学教师主要关注的是高中化学课程知识。时段性指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一个时段是相对稳定的,一旦进行课程改革,或进行课程标准调整,或进行教科书变化,教师关于化学课程的知识就必须做出重大调整。区域性指的是在不同地区的学校所选用的教科书版本是不同的,教师的课程知识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发展性指的是教师的课程知识是随着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永恒的。我国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关于化学课程总体目标和宏观课程结构的知识。高中化学课程作为科学学习领域的一个主要科目,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目标是从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6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构成。第二层次,关于各化学课程模块的目标和教科书基本结构的知识。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具有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化学素养,同时为每个高中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双重意义。化学必修模块的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选修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各有侧重。如“化学与生活”模块的目标是: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目标是: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教科书是按照模块进行编写的。每一模块教科书的结构总体上是与主题相对应的。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结构上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人教版《化学1》教科书的基本单元是,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鲁科版《化学1》教科书的基本单元是,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第三层次,关于特定化学课题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组织的知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规定了特定化学课题内容的教学要求,这是确定具体化学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的依据。特定课题的教科书组织是依据课程标准将特定课题内容具体化,考虑到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按照认识活动的方式进行编写的。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资源,包括内容资源、情境资源、任务资源、活动资源、话语资源和教学表征资源等等。初中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关于化学课程目标和教科书基本结构的知识;第二层次,关于特定化学课题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组织的知识。在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中,前一层次的课程知识对后一层次的课程知识起着指导定位作用,教师关于特定课题课程标准要求的把握和教科书组织的课程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具体课程实践。

生物的基本知识篇7

一、化学基础知识的结构化教学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物质世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决定了化学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结构性,从整体来看,化学学科知识可分为如下知识板块: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与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每个知识板块都有一条知识主线,各知识点之间互相联系,交织成知识网络,并体现出各自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以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为例,其基本内容及结构如下:

同时,使学生明确这样一条知识主线和思想: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教学,学生也以这样的结构进行程序性和结构化学习,从而使化学基础知识形成特有的条理性、系统性和联系性。

当然,这只是“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内部提出的结构化思路,能够体现出知识板块内部各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联系性,为了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建立化学基础知识板块之间的结构化联系,这就要挖掘知识板块之间的交叉点和联系性,如元素与化合物知识板块中必然要涉及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知识,如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式等基本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基本理论,始终贯穿于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之中。

二、学科间综合能力培养的结构化教学

“3+X”考试改革,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把握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观念的综合型人才。鉴于学科知识的复杂性,知识交叉点多,使学生和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建立起学科间交叉知识的结构化模型,则可以提纲挈领,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对化学学科来说,不仅要立足本学科知识,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发挥学科独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势,把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挖掘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联系和交叉点,建立化学与各学科知识交叉点和化学应用在其他各学科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从而准确、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注重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又可以将紧密联系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应用于化学学习和研究中。转贴于

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化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点的结构化模型:

三、化学基础知识应用与创新综合能力的结构化教学

学习贵在应用,从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角度考虑,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应用各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强调知识掌握的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和研究性。因此,中学化学的教学不能只顾及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应关注社会热点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突破思维的定势和限制,引进新信息、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和新成果,关注科技发展的新情况,如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超导技术以及光(量)子计算机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等。

为了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简易、途径简捷和过程易操作,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构化模型是有必要的。一般来说,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可建立如下结构化的思维模式:

(1)已知条件有哪些,目标是什么,要解决该问题需要哪些前导性知识。

(2)该问题涉及哪些相关学科知识,已知条件能否转化,能否引入辅助元素,拟定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3)执行方案时将引入哪些新问题,如何修正。

(4)研究、讨论后提出最佳方案。

生物的基本知识篇8

1.提高自身素质,保证学生复习质量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对学生的复习起着积极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复习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是复习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复习方法的改革与取舍,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不会做的事,学生很难会做;教师不具备的品质,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培养出来。没有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就收不到高质量复习效果。

第一,教师必须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其敬业、勤业、乐业的精神对激励学生奋发学习、积极探索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二,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能够整体把握物理学的理论体系结构,能分析和处理复习教材。第三,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精心地设计和控制复习过程。第四,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复习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掌握知识层次等处理复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五,教师要视野开阔、见多识广,逐步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2.研究教材

课本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复习的依据。复习时教师可提供学案让学生主动阅读课本,准确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构建知识体系。而复习资料只是课本的补充,知识的深化及应用。课本与好的资料配合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不能脱离课本,完全依赖复习资料。

复习目标的确定要具体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情具体设计。“知识和技能”是复习的重点。复习时要梳理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和规律,重视概念的引人过程,这有利于认识概念要表述的物理意义,如速度用于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对于规律,要从它产生的物理情景和过程、表达的内容、计算公式、适用范围和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全面理解,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物理研究方法和思想,如:积多求少、等效替代、控制变量等方法;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观察、动手的能力,让学生明确实验原理,深入思考实验设计思想和探究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会面向具体的问题,明了如何去创新,如何去合作探讨,使知识的传授成为知识的生成过程,实现能力的“迁移”和创新应用。

教师在复习时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学生做人,做有爱心的人,有科学意识的人,有民族自豪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研究选题

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筛选、设计合理的习题。习题一定要为教学服务,选择繁简得当,难易适度,高而可攀,贴近生活的问题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选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重视优等生,忽视学困生,要通过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辅导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水平。这样有利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形成。注重基础是义务教育性质的体现,有了基础就能更好的发展。

选题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枯燥乏味的、气氛沉闷的复习。选题有综合性,有利于促进学生重新建构知识体系,有利于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要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就要把复习内容进行整合,选题要少而精,减少无效的重复,获得更多的深入探究、反思的时间,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4.反思

有时,老师们为物理复习课辛勤劳累,有时候收不到应有的收效,不知道原因在哪里,经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4.1在涉及基本知识的复习课中,老师们往往是通过归纳成条文或概括画图表的手段来罗列知识、梳理知识,这种做法往往表现为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漫不经心,无精打采,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一当老师提出一些创设性的问题,学生就精神振奋、精力集中地思考问题,这明显反映了学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复习基础知识的迫切要求。问题是物理的心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就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4.2在涉及“物理技能、物理思想方法”的复习课中,以往教学往往是阐述一种方法后,立即出示一个或几个相应的例题或练习,学生只管按老师传授的方法套用即可。这样就省略了方法的思考和被揭示的过程,即选择判断的过程,同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或考试不会思考、不会做题的现象,在解答未见过问题时,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是当前物理复习课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5.解决途径

例如在复习“力的平衡”问题时,可以根据解答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设计一组可将有关方法融入其中的小题目,让学生做,这样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应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掌握物理、运用物理的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回顾所学的方法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判断,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知识复习与能力提高的目的,教师可以再归纳相关几种解法。用这种方法进行物理复习教学,是解决当前物理复习教学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的有效方法。

6.方案设计

课前针对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几组题目,将有关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与物理思想融入其中。换言之,即以题目为骨架编拟课时教案。在具体教学中,以题目开路(先出现题目,再出现其他),引导学生对题目分析、讨论、研究和解答。教师借题发挥,画龙点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中,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使学生智力与能力得到训练与提高,变“讲练讲”为“练讲练”,变“一题一法”为“一题多法”。

7.方案实施

7.1选题时,各题组要紧紧围绕课时复习目标,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解题规律重复出现,螺旋式递进。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加速从模仿到灵活运用的过程,使复习内容能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生物的基本知识篇9

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不应该是单纯地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那么,在实际的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实施?对于高三年级知识点复习又该如何进行?

对于新课程教学,学生刚从初中升上来,应该打好基础做好过渡。

一、新课程教学过程

1.注重基本概念,强化基本定义

概念的学习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教与学。概念是指同类事物本质的属性的特性。它是知识的单体,有人也称其为知识的细胞,所以学习一切学科,必须从概念的学习做起。对概念的学习,不应该是单纯地介绍,而要注意三点:

(1)在科学中正确地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又通过抽取特征和将具体事例归类而得到发展。学习概念的形成过程,亦复如此。这种方法利用正例与反例的比较、归类,最后才能形成概念。

(2)学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外延又是概念本身的应用范围。

(3)注意到概念的同化,找出概念的隶属关系

这就是注意好某些概念的上、下位和并列关系,这样才能从概念出发,学会规则学习,乃至高级规则学习。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积极学习、探索物理学奥妙的个性品格。这种探究态度和积极性,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

2.要把握过程研究,注重自然获得知识

学生要能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这二者究竟谁为重点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将其列为重点,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为达到真正获得知识的目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通过纸带,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如果单纯通过老师讲解结果,学生印象不深,甚至多数学生不理解,可是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打点计时器获取纸带,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学生对这块知识印象会更深刻,理解会更透彻。

(2)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很多学生会说物理学科既有数学学科的影子又有语文学科的影子,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的结论,这又是很关键的一个学习的重点,涉及两大方面,即为逻辑推理方式和思维的方法。

3.注重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物理能力

物理学科的这种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的学习方略、思维方法。

(1)学科的学习方略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该学科的主要学习方略就是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从自然科学认识论来看,主要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从方法论来看,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方法要有序可寻,循序渐进。整个过程将由观察实验控制条件测量记录数据处理和解释分类抽象、推理发现规律性模型化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等诸环节组成。

(2)思维方法探究

问题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系统思维,掌握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能力;②逆向思维,掌握从反面分析问题的排除能力;③概括思维,掌握综合能力;④辩证思维,掌握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⑤顿悟思维,掌握直觉的能力;⑥发散思维,掌握多角度着手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高三年这一特殊阶段,知识的复习就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及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物理公式及其相关的应用,总结物理的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提高分析物理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物理知识复习过程

1.细化物理知识的复习计划

高三学年物理知识的复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应该是第一轮的全面回归教材,复习高中前两年的原有笔记及相关例题,巩固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针对各单元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明确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物理规律的应用和基本解题方法;第二阶段应该是进行各个模块(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电磁学,原子物理等)的专题强化训练,查漏补缺,总结典型的物理题所包含的思想方法,做到知识的复习全面扎实、系统灵活;第三阶段应该是所有知识的综合复习训练,模拟强化,把知识整体化、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注重物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科学的复习方法能够使复习效果事半功倍,所以第一轮复习首先应该重视基本物理概念、基础规律的复习,归纳各单元物理知识的结构网络,熟识基本物理模型,并通过练习达到对基本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对基本规律的综合应用;其次应该注重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等效替代法、理想法、假设法、逆向思维法、类比法和迁移法等;最后应该是用树状脉络联系图做好笔记,整理易错点,并经常对笔记进行翻看和理解,掌握重要物理规律的应用。

3.处理好课本、复习材料的关系

首先处理好课本与复习材料的关系,应该以课本为主,复习材料为辅,掌握物理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技巧,查缺补漏;处理好做题与能力提高的关系,高考的物理题通常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考查同一知识点,但是题目再怎么出,也出不了对基本知识的考查,所以应在平时接触新题目时注重应变能力的训练,有效地对新题目加以利用,但是也不能专门做偏题题、怪题;其次注意培养物理思维和学习习惯,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明确物理研究对象,通过画示意图建立物理模型,规范解题过程。

很多新教师不管是在高中哪个年级任教,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感慨,为什么同一内容讲了再讲,学生还是不懂,同一类型题做了再做,学生还是出错。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真真正正懂得那部分知识,不能够把该部分内容构建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所以简单机械地重复灌输只会是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当中需分清是新课程教学还是旧知识的复习,分析所在班级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去真正理解知识内容。教师多做演示试验,让抽象变得直观,学生多动手参与试验,变被动为主动。多看看,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引导学生做个四多新人吧。

生物的基本知识篇10

关键词:物理教学;双基教学观;新课标理念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物理课程内容存在“难、繁、偏、旧”的现象,强调接受式学习,特别注重“双基”的培养。“双基”教学的确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公式,能大幅度提高学生解答物理习题的技能。但是,“双基”教学也暴露出“基础过剩,创造力不足”的缺点,阻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物理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继续发挥“双基”教学的特色同时又能消除它的不足之处——促进“双基”教学观在物理新课标中的转变是关键。这就涉及如何重新看待“双基”教学观的内涵,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观念。

一、把握物理课程改革发展方向,分析“双基”教学的新内涵

当今物理课程改革中越来越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物理教学内容在保持其原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上,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课标中要求突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基础地位,要为学生创造适于探究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物理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物理课程改革发展的推动下,“双基”教学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当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双基”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整合

强调科学探究,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新课标理念中的一个亮点。与过去我国传统教学中十分重视“双基”教学相比,有人认为新课程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双基训练了。其实,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探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之间并不矛盾,无论是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判断、发现、探究能力以及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大量的新信息,同样会迁移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双基”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整合,是“双基”教学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辩证地理清“双基”教学与“探究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寻求它们之间的整合点,对于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整教学观念,与新理念接轨

(1)树立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的教学观念。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验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生活和社会中处处有物理,感受物理的奇妙与魅力,使学生能领悟物理课程的价值。

(2)树立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融合学科的能力的教学观念。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基本的物理概念、原理为核心,重视物理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向学生展示物理成果对物质世界存在、运动方式的思考、探索和描述,并且注意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从而把学生从繁重的知识点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3)树立以实验教学为物理教学基础的教学观念。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可是,在传统的“双基”教学观中,过分强调结果与知识训练,而物理实验教学则可有可无。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应将实验和理论融为一体,突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4)树立重视物理学史料的教育功能,关注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观念。每一个物理知识的背后,都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历史“故事”。在物理教学中,把这些故事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物理史料可以展示科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曲折和艰辛以及科学家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因此,重视物理学史料的教育功能,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有利于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理论发展和教学观念的改变,“双基”教学在继承以往的精华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吸收新的东西,与新理论新观念接轨,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使得“双基”教学成为新课程理念有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新乡.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