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十篇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十篇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52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篇1

关键词龟鳖;养殖;现状;发展前景;广东河源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6-0332-01

20世纪80年代后期,河源市就开始人工养殖中华鳖,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规模化养殖,效益显著,成为广东省养殖中华鳖养殖基地之一,龟鳖养殖也成为人们投资发展的新产业。尽管受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华鳖市场供大于求、价格猛降的危机影响,中华鳖养殖一度停滞不前,但不少人经过这次危机,革新了中华鳖的养殖技术,开拓了养殖新领域,黄喉拟水龟、鳄鱼龟、草龟、巴西龟等龟鳖新品种在河源市各地悄然兴起,特别是在河源市发展名优特的产业规划下,该市龟鳖得到持续稳定发展。

1河源市龟鳖养殖现状

据统计,2012年全市龟鳖养殖面积超过186.67hm2,总产量超过900t,总产值超过2500万元,全市龟鳖养殖呈现出健康、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龟鳖生产布局如下:甲鱼、鳄鱼龟、巴西龟以池塘规模化养殖为主,主要分布在紫金县的紫城镇、九和镇、古竹镇和龙窝镇等以及连平县的绣缎镇。黄喉拟水龟则以庭院养殖为主,主要分布在紫金县的紫城镇和九和镇以及平县的阳明镇和龙川县的龙母镇。鳖主要养殖区是在紫金县九和镇、连平县的元善镇。随着河源市提出的规模化、无公害的养殖模式的推广,现全市成立的龟鳖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家,龟鳖养殖技术、抗风险能力得到很大提高[1]。

虽然龟鳖养殖前景良好,但其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未能形成品牌化,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少,龟鳖养殖科技支撑体系不足,小户养殖与大市场博弈中显得薄弱。

2近年来龟鳖发展典型事例

以甲鱼养殖为例,河源市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工养殖甲鱼,新品种高效益的养殖形势吸引了本地和外地的不少投资商发展养殖甲鱼,甲鱼养殖规模在短期内大幅增大,甲鱼养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初期的投资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甲鱼产量提高,高消费的甲鱼难以开拓新的市场,市场供大于求,甲鱼价格猛降,甲鱼高成本的养殖模式导致大部分的养殖户血本无归,甲鱼养殖陷入困境。如果养殖户继续养殖,可能亏损更大,如果不再养殖,亏损的就不只是甲鱼,还有前期投入的设施设备。直到新世纪后,随着甲鱼养殖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甲鱼养殖才理性回归,市场效益逐步体现,但也饱受病害困扰。

3河源市龟鳖养殖发展前景

3.1要树立品牌意识

河源市地处粤东北内陆山区,生态环境优良,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全市水域面积达6.4万hm2,可养鱼面积4万hm2,现有已利用面积仅0.68万hm2,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是三大江两大库(东江、新丰江、韩江、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全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9.6~21.3℃,年平均降雨量1694.0~1936.2mm,年日照时数1638.3~1967.8h,无霜期296~336d,台风在绝大部分地区没有破坏力,极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水环境为河源市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该市渔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扭转建市初期人民群众“吃鱼难”的局面。渔业发展的要求也不再停留在四大家鱼等常规品种的养殖生产上,而是走名特优品种养殖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源市龟鳖养殖应该创造自己的品牌,走规模化、合作社化的道路[2],只有这样才能做强做大龟鳖行业。

3.2要以市场为导向

甲鱼养殖在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加大投资力度,发展特色养殖是理性的。但要密切联系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珠三角大型水产市场上的甲鱼商品价格和甲鱼苗已经下降,河源市的养殖户却没有及时获得如此宝贵的市场信息,在购买昂贵的甲鱼苗的同时继续扩大甲鱼养殖规模,使得这一批甲鱼养殖基本亏本。因此,在龟鳖的养殖中,养殖户的思路应该更加宽广,搞清楚全国各地的养殖情况对发展河源市龟鳖行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

3.3要以科技为支撑

早期甲鱼养殖陷入困境不只是市场信息不通,甲鱼养殖户的养殖模式落后更是一个重大的因素。当时在珠三角地区的养殖户已经采用了新的甲鱼养殖技术,大大节约了饲料药物投入。但河源市的养殖户依旧沿用旧的养殖技术,对比新技术,养殖成本增大。因此,应强化龟鳖疫病防治意识,提高疫病防治能力[4]。养殖企业应该加大技术投入,认真摸索适合河源市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养殖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3.4要有长远的目标

市场供大于求是甲鱼价格猛降的主要因素,但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因素,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高营养食品的同时,人们更重视高质量的食品,特别是安全无公害的食品。因此,应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走无公害、有机食品之路。

3.5要有强化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甲鱼养殖陷入困境的时候,河源市养殖户要么继续投资养殖甲鱼,要么从此离开龟鳖这个领域。而在珠三角和江浙一带的养殖户在面临困境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现有设备设施转型养殖草龟、鳄龟等或者发展生态甲鱼,成功摆脱困境。现在,河源市的养殖户、养殖企业也意识到这一点,纷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才能有更强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龟鳖养殖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发展,大力推广龟鳖新品种新技术,加强龟鳖养殖技术指导,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促进龟鳖养殖业又快又稳发展[5-6]。

4参考文献

[1]赖延平,张飞燕.广东省龟鳖养殖业发展策略的研究[J].水产养殖,2013(5):39-41.

[2]促进龟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J].河北渔业,2011(6):1-4.

[3]钟小庆.广东龟鳖养殖业发展动向[J].科学养鱼,2011(10):1-3.

[4]周婷.海南省龟鳖养殖业现状及发展预测[J].中国水产,2006(6):68-70.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篇2

[关键词]景洪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10-0008-01

1本地区农村劳动力情况

全市辖5乡5镇,1个街道办事处,5个农场管理委员会,共99个村(居)委会。户籍人口40.88万,其中:农业人口23.08万人,占总人口的56.47%。乡村实有劳动力资源156155人,其中:女劳动力74536人,且其文化水平大都不高。

2农民培训需求

2.1产业需求:主要是橡胶、茶叶、咖啡管理和粗加工技术人员;畜牧、渔业养殖和疫病识别防治技术人员及农业机械推广应用的技术人才。

2.1.1橡胶产业:天然橡胶是景洪市最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是西双版纳州最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景洪市认真分析了当前现状,查找民营橡胶与农场相比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认为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是民营橡胶产业进一步提升的的关键。

2.1.2咖啡、茶叶:澜沧江之隔把景洪市一分为二,分为江北、江南两个片区,江南较江北热,适宜发展橡胶,而江北适宜种植咖啡、茶叶,是景洪市除了橡胶以外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通过加强咖啡、茶叶的种植及加工技术的培训,提升科技含量,提高江北农民的经济收入。

2.1.3畜牧业:畜牧兽医在景洪市发展较快,目前我市畜牧养殖模式已经由粗放型的放养模式向规模化标准化模式转变。通过加强景洪市畜牧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及村级防疫员的防疫知识和操作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养殖技术先进的畜牧养殖大户,“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畜牧养殖户发展,促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提高村防疫员的防疫技术水平,促进畜牧兽医产业的快速发展。

2.1.4水产业:景洪市渔业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养殖模式比较落后。为了尽快促进景洪市渔业的发展,需要加强渔业养殖户和渔业生产技术人员的养殖技术及鱼病识别及防治技术的培训,促进渔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1.5农机:由于农户购买农机不到农机监理部门办理注册落户、不检审、黑车非驾现象突出,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严重不安全隐患。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必须从农业机械管理宣传教育和农机操作使用进行培训,增强农机驾驶人对农业机械的构造原理,农机维修、故障诊断与排除知识;增强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提高安全出行和安全生产意识。

2.2培训计划

2.2.1生产经营型200人,其中:培训合作社带头人100人、种植大户50人、养殖大户50人,主要培训合作社经营管理、橡胶生产管理技术、割胶技术、咖啡种植、咖啡脱壳加工、生猪、渔业的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

2.2.2专业技能型500人,主要培训农业工人,以一线橡胶、茶叶生产骨干为主,培训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培训需求为导向,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务农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和农村经营管理能力。

2.3主要依据:景洪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是根据《农业部办公厅的通知》(农办科【2012】56号)、《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2014年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工作思路及要点》的文件精神,结合景洪市各产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以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及一线生产能人,以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其他各类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为辅的培训计划。

2.4农民培训愿望:由于农民文化教育总体水平偏低,高中以下水平占绝大部分,所以,在培训方式上,农民希望从重课堂理论知识培训转变为重在田间地头实操技能的培训,实地指导示范,手把手、面对面进行培训。重点培训农业生产及管理、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农机维修等技术,以及农村经营管理内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篇3

关键词:梅花鹿,经济价值,养殖现状,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梅花鹿不仅是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还是重要的观赏性动物。在我国的梅花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南、华东及西南四川地区。梅花鹿在夏季体表多为鲜明的白色斑点,喜爱栖息在平旷的灌木林或者森林的边缘。一般为小群体活动。冬季生活在阳坡、洼地等积雪少的地方。然而我国的野生梅花鹿已属于濒危动物,所以人工养殖已成为特色产业。

我国现行养殖的鹿基本为药用,而鹿的全身都是珍贵的经济产品。其中包括鹿茸、鹿心、鹿血、鹿胎、鹿筋、鹿鞭、鹿尾、鹿角及花盘等,特别是鹿茸,深受人们喜爱。它具有滋补的功效,可治疗贫血、心血管疾病、心肌衰弱、低血压等常见疾病,药用价值十分高。鹿鞭作为上等的医疗保健用品几乎与黄金等价。真是因为鹿鞭来源稀少,在益精补虚,滋补壮阳方面十分有效。鹿肉细嫩,味道鲜美,具有低脂肪、高蛋白、易消化等特点。鹿皮是衣试服装、鞋靴手套等柔软保暖的好材料。可见,鹿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那么现行的梅花鹿产业又是如何?

1梅花鹿养殖产业的基本情况

1.1鹿场的数量及饲养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国营鹿场数量比重由过去的绝对优势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3,而集体单位鹿场和私营(个体)鹿场占2/3,其中集体鹿场约占整体比重的1/2。随着养鹿效益不断提高个体发展较快,少则饲养10~20头,多则饲养千头以上。近年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我国的养鹿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南方的发展大有超越北方之势。

1.2鹿的饲养管理及繁殖技术

饲养管理是提高梅花鹿养殖效益的关键。近40多年来,我国在鹿的饲养管理上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措施。在圈养鹿饲养管理上,实行按性别、年龄、生产性能分圈饲养,并且成功地进行了放牧饲养和半放牧饲养,饲养管理的核心是鹿群的健康、繁殖率以及鹿茸产量,具体工作包括:公鹿的饲养管理,母鹿的饲养管理和幼鹿的饲养管理。其中母鹿的饲养尤为重要。要根据繁殖母鹿的年龄、历年繁殖情况。如受胎、仔鹿成活、有无难产、恶癖和疾病等,调整好母鹿群,使母鹿群达到最佳繁殖状态。在繁殖方面单公群母一配到底的方法比较好。当优良种公鹿数量有限时,采用单公群母定时放种公鹿的配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良种的性状。每头公鹿可配35~40头母鹿。只需将种公鹿拨入母鹿群内,只要有母鹿就可配上,结束后把种公鹿再拨入单圈优饲。采用这种方法可将受胎率提高至95%以上。

1.3梅花鹿的疾病防治

疾病是制约梅花鹿生长、生产的关键之一。有力的治疗手段可控制鹿的死亡率,减少损失。但从技术上说,不是所有的鹿病都能医治;从经济角度上说,不是所有的鹿病都值得医治.当发生危害严重的疾病如结核病,养鹿场一般都采取狠心淘汰的做法以避免损失程度.控制死亡率首先应控制发病率,所以疾病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应做好饲料卫生、饮水卫生和鹿舍卫生,并定期消毒。一个养鹿场至少配备1~2个兽医,定期投放驱虫药,喷洒杀虫剂和进行预防接种。严禁在鹿场周围施用化肥和农药;根据季节变化而改变饲料种类,发现疾病及早治疗,对不可救药的病鹿尽早淘汰。这样才能保证鹿场的卫生安全。卫生防疫工作应受到政府的重视,疫情普查、预防接种检疫等工作应时刻开展。只有做好疾病防护措施。才不会对梅花鹿的养殖造成威胁。

2梅花鹿养殖存在的问题

2.1国家法律政策不完善,制约梅花鹿养殖业的发展

梅花鹿的养殖和经营相关的法律程序复杂,制约了养鹿企业的发展和生产。我国对养鹿的产业缺乏宏观调控,农、林、医等相关部门对其抱着置之不理的态度,使养鹿业发展带有盲目性,在养鹿高潮时期造成一哄而上,一旦效益滑坡又纷纷下马,总是在经营上互相攀比,所以作为鹿业主管部门。应真正把握全局,能从国际、国内市场的总体分析市场走势,及时给予养鹿者正确指导,使市场处于平稳运行态势。避免大起大落。让我国的养鹿市场能够随时代进步。

2.2技术力量薄弱

中国养鹿技术力量薄弱。全国养鹿专业科学研究人员非常缺少,且经费匮乏。这些都妨碍养鹿技术的发展。同时,向农民普及养鹿技术知识不够,影响农民个体养鹿积极性,使农民养鹿始终处于自行摸索阶段。才会导致中国的养鹿产业滞后不前。因此,想要发展养鹿产业,必须加强科研投入、使养鹿的技术得到推广,使养鹿业走向科学化、正规化。

2.3鹿产品的附加值小、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

养鹿企业基本上以农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为主,所以受到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因素制约,在中国养鹿以生产鹿茸为主,生产的鹿产品只是做一些简单加工就投入国际市场,这是十分不利的。缺乏现代化的经营与管理以及相对应的文化传播,消费者认知不足。造成养鹿产业在国际市场尴尬的地位。要改变以上这些状况,就要研究开发高精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梅花鹿养殖的发展前景

我国梅花鹿的驯养繁殖与经营利用历史较长、资源条件也得天独厚,鹿茸在国际市场声誉高、价格好,特别是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对我国鹿茸印象好,因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保健产品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鹿产品在国际的市场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在国际贸易出口是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市场潜力不可限量。然而政府应对鹿业养殖、鹿产品加工给予更高度的关注与政策扶持,大力打造梅花鹿产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梅花鹿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让我国的鹿产品争做世界第一。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篇4

行业整顿效果显现

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的监测结果与中国奶业协会目前掌握的行业运行形势基本一致。在协会掌握的信息中,有两个指标很能说明问题,一是从定点监测情况看,今年上半年奶牛存栏数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二是今年上半年生鲜乳产量比去年同期也有所增加。这两个关键指标的双增长,足以说明乳制品行业正处于回升阶段。从总体上看,今年上半年,乳制品行业企稳回升的态势日趋明朗。

乳制品行业的景气指数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的回升,表明其增长动力正逐步增强。支撑这一景气状况的因素很多,从政策层面看,主要是近三年来国家对乳制品行业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果得到了释放。

最近三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渡过难关,促进行业实现恢复性发展。其中,2008年底颁布实施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1年10月底前,在推进养殖规模化、产销一体化,加工布局优化、全行业标准化,以及规范市场竞争、完善质量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这三年来,整个行业根据纲要精神,苦练内功,取得了许多突破。

目前,行业发展形势总体良好,企业生产经营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乳制品行业的企业利润逐步增加,行业整体效益逐步好转。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到今年10月份之前,乳制品行业的“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6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接近5.5吨,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由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30%左右;乳制品生产企业完成良好生产规范改造,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70%以上;乳制品生产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应该说,完成这一目标的希望很大。不过,目前有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还不够理想,比如奶牛平均单产水平仍然偏低等,因此,乳制品企业仍应继续按照纲要文件精神,加强对全产业链特别是原料奶生产环节的整顿与优化,为今后产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各个环节均有明显进步

从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报告看,2011年二季度,反映乳制品行业运行状况的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状况都相对较好,从而支撑了景气指数的上行,也使中经乳制品产业预警灯号自去年以来首次进入“绿灯区”。

整个乳制品行业的全产业链可以分为第一产业链(原料奶的生产)、第二产业链(乳制品的加工生产)和第三产业链(市场拓展与品牌塑造)。目前,这三条产业链的发展态势较过去三年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

具体而言,在第一产业链中,奶牛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奶牛规模化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28%,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机械化挤奶率达到87%,比2005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奶牛的养殖规模、机械化挤奶率又有了新的提高。从2009年8月到今年5月,全国生鲜乳价格从每公斤2.3元提高到3.2元,奶农的养牛积极性得到提振。

在第二产业链中,乳制品的产量和利润等指标比去年同期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其中,二季度,奶粉产量同比增长31%,液态奶产量同比增长12.3%。在原料奶等要素成本上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乳制品企业产量增长,效益增加,表明企业的增长动力增强,企业在应对市场风险和克服成本压力的能力有所提升。

在第三产业链中,二季度乳制品企业的销售收入稳中有增,产销基本协调,市场需求稳步回升。

总的来说,目前,乳制品行业全产业链的发展状态可以归结为“三个增长、一个回升”,即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稳步增长,乳制品产量稳步增长,乳制品消费稳步增长,生鲜乳收购价格稳步回升。这表明乳制品行业实现了在恢复中发展,在整顿中提高。

下半年将延续平稳走势

虽然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仍然面临成本压力增大、出口前景不乐观等难题,但随着国内消费者信心的进一步恢复、国内消费需求量的增加,今年下半年,乳制品行业将会朝着更加健康、正常的发展道路迈进。

从宏观上看,首先,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有很好的政策环境。中央和地方都加大了对规模化养殖的补贴力度,对奶牛良种、奶业基建等都有资金上的补贴和政策上的扶持,这有利于产业发展。其次,我国当前人均乳制品占有量还比较低,市场潜力还比较大。再次,我国发展乳制品产业的资源比较丰富。因此,今后整个行业发展继续保持向好势头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从行业自身的发展基础来看,经过近三年来的整顿,整个行业的生产和消费稳定增长,2010年,全国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长17.9%和11.9%。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目前,国家已经累计扶持1946个奶牛养殖场和小区,组织创建奶牛标准化示范场410个。全国13503个奶站全部纳入监管,比清理整顿前减少6890个,减幅达到34%,奶站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迈上新台阶。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自2009年以来,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3.3万批次,其中奶站2.6万批次,运输车7000批次,三聚氰胺检测值全部符合国家管理限量值规定,未检出皮革水解蛋白、碱类物质等违禁添加物,总体情况良好。

乳制品企业清理整顿有序推进,到今年3月底,全国1176家乳制品企业中,通过生产许可重审的企业有643家,停产整改的107家,未通过审核的426家,企业数量减少45%,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改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状况。

此外,奶业法规和标准不断健全完善,推动了乳制品行业逐步走上有法可依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篇5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大,导致能源资源紧缺。地热能源即开发太阳能、风能后一种备受青睐清洁能源。本文简述地热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贵州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分析贵州省地热资源应用前景。

关键词:地热能贵州现状前景

前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物质。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会持续增大,导致能源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和环保压力增大。

虽然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质化,但能源消费增长模式不同、消费结构地域差异也很大[1]。我国是世界能源市场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呈现总量大、人均少、分布不均衡特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2-3]。贵州省能源资源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地热能、太阳能拥有大量开发潜力。但贵州省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GDp总量和经济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影响当下环境和资源浪费现状,与我国提倡的能源发展方向有较大差异。贵州能源消费存在着三大问题:能源使用效率低、工业耗能比重大、煤炭消耗比重大[4]。

1.地热能源

地热能源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是即开发太阳能、风能后一种备受青睐清洁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能源具备数量巨大、可再生和不污染环境三大要素和清洁、环保、就地取用等优势。地热能利用分为高于150℃用于发电地热和低于150℃直接利用地热,包括地热水直接利用(如地热采暖、洗浴、养殖等)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其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分布具有地区性[5]。

2.地热能源分布及利用情况

我国地热资源占全球7.9%,是地热资源丰富国家,而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藏南川西等地,中低温资源遍布全国[7]。目前在羊八井热田已建起装机容量为25.18mw地热电站,在朗久和那曲已建成装机容量较小的地热电站,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温泉地热水疗养院200余处,地热温室133万m2,热地养殖场300处,地热供暖1100万m2[6]。

贵州地热资源为水热型,资源储量较丰富,主要以低温及中低温地热为主,全部属板内地热,温度较高的地热水资源分布在黔北、黔东北、黔中和黔南地区,目前全省共发现的温泉有100多个,地热钻孔40余个。地热水资源一般蕴藏在地下1000-2000米处,水质优良,出水量大,富含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硫、锌等十余种微量元素,水中还含有硫化氢、氡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矿物成分。地热资源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同时在旅游、医疗保健、农业生产、水产养殖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再加开发成本较低,是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

3.贵州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趋势渐热,勘探开采盲目性和无序性的问题凸显,地热资源形成条件有限,埋藏深,再生能力弱,需合理计划保持长期连续稳定开发利用,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地质问题发生,否则就会造成资源枯竭。同时贵州属于典型的岩溶地区,地势高、地形破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常常有暗河、溶洞,如果钻探的位置稍有偏差就可能前功尽弃。

人们对于地热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利用意义仍认识不足,将地热资源同于一般矿产资源或水资源混淆,同时没有很好建立拥有自己特点地热产业链,使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层次低、效益低、浪费现象严重问题。有的开发商对地热资源特点认识片面,造成地热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4.地热资源在贵州省应用前景

对全省重点地区进行地热资源普查,进一步查清全省地热水资源的和贮存情况,拓展地热水利用空间,为贵州生态立省打下基础,同时加强地质科学研究,研究地热资源利用途径,如建立地热供暖站、洗浴、疗养、养殖等一系列可循环利用地热资源产业,促进贵州省建设,获取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1饮用天然矿泉水

随着对于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饮用天然矿泉水的认识日益普及和深化,人们对天然矿泉水崇尚心里日益增长。贵州热矿泉多具有历史久远深循环过程,用同位素研究表明,如在石阡地区热矿泉水年龄多为5000-10000年,超低钠、低矿化度,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微量元素,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建议分类研究开发,建厂装瓶销售,开发为各种类型的饮料。宣传销售得当,确保产品质量,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是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的,其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4.2医疗、洗浴等旅游开发

贵州地热为水热型资源储量较丰富,由于热矿泉拥有特殊水温、化学组成和优美自然环境对人体保健作用和对疾病治疗作用,热矿泉开发成为浴池、游泳池、疗养院和自然风景区会吸引大量游客,尤其是外地游客,增加当地旅游财政收入,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4.3.农业、水产业提高

贵州是一个经济发展后进省,不少地区还处于贫困县上,开发热矿泉水应用于农业,对于发展农业,扶贫脱困具有重要意义。热矿泉水育秧具有水温适度、水源丰富、稳定可靠、经济实惠优点,在热矿水产地建立集中的热矿水育秧基地或工厂,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工厂化育秧,用地利、抢天时,充分利用地下热水资源,满足广大农民对早秧的需求。

贵州水产业、渔业较为落后。在温度较高、流量较大热矿水产地建立温泉鱼类保种越冬基地、鱼苗繁殖基地,既可满足本地对鱼苗需求和成活率,又可减少购进人力、物力、财力损失,降本增效。利用热矿水、采用网箱养鱼取得了优质高产经验和用热矿水养殖冬眠优质经济水产动物成功经验,将热矿水资源优势和现代网箱养鱼、科学养殖经济水产等结合起来,肯定产生很好经济效益。更进一步,将育种养鱼、特种水产养殖与育秧、育苗、农田灌溉相结合,创造鱼肥粮丰的良性人工生态农业系统,热矿水利用就是更加充分合理的了。

4.4环保效益

传统可提供热量资源在燃烧时都会排除各种气体,由于大量的排放,对环境带来了不可估计破坏,如臭氧空洞,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气候异常。现在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倡导“低碳经济”使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带来污染取用方便,会节省很多用于设备改进和治理环境资金。

参考文献:

[1]郭金瑞,许华明.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0,12(1):28-32.

[2]刘宏杰,李维哲.中国能源消费状况和能源消费结构分析[J].能源资源,2006,12:39-44.

[3]徐茂森,张新生.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其优化[J].河南化工,2012,30(8):1157-1162.

[4]平风.贵州能源消费存在三大问题[n].中国电力报,2005/10/18(5).

[5]林丽,郑秀华,詹美萍.地热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资源与产业,2006,8(3):20-23.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篇6

关键词水库渔业;生态养殖;安徽宁国

中图分类号S9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8-0255-01

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东北侧,西南属黄山余脉,东南为天目山系,地势向北倾斜。属北亚热带季风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早,春末夏初降水集中有洪涝,年均气温15.4℃,年平均降水日数156d,年降水量1426.9mm;全年无霜期226d,年平均日照时数2047h[1-2]。全市有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3条主要河流,流域面积2369.4km2,全市水域面积9517hm2,可养鱼水面4867hm2,其中各类水库78座,总面积3627hm2,发展水库渔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近年来,对山区小水库渔业养殖进行实践和研究探讨,并积极引导养殖户开展生态特色养殖,在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有助于提高渔业养殖方式和效益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宁国市水库渔业现状

全市有水库78座,面积3627hm2,占可养水面的78%,其中有小(1)型水库5座、小(2)型水库73座。港口湾水库是皖南新建的大(2)型水库,最高蓄水位135m,水面面积3267hm2。且全部水库水质良好,没有污染。201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7015t,水库养殖产量仅为1094t,占全市水产总量的15%,水库网箱产量300t,占总产量的4.2%。水库渔业发展缓慢。

2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科学调查与规划

除港口湾水库外,其余水库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完整的生物资源调查、水质分析。对水库的水生生物资源家底、水环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知之甚少,渔业生产缺乏科学指导[3-4]。目前在渔业生产中,鱼种投放数量与规格、品种搭配、捕捞规格与数量等基本上属于经验型操作,缺乏科学依据,影响了水库生产潜力的发挥。

2.2养殖品种和渔业经济结构单一

目前,水库养殖基本上均为鲢鳙鱼,渔业经济来源基本全部来自鲢鳙商品鱼销售。水库匙吻鲟、鳜鱼、翘嘴红鲌、大口鲶、鲈鱼、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休闲渔业形式单一,目前对水库渔业经济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2.3鱼种放养规格偏小,自给率低

受资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放养鱼种的规格偏小。夏花鱼种占绝对数量,大规格鱼种投放量明显不足,致使鲢鳙鱼种成活率降低,生长周期拉长,起捕规格偏低,进而影响总产量。所投放的苗种大多从外地采购,加大了成本投入[5-6]。

3宁国市水库渔业发展前景

3.1水库渔业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宁国市有水库78座,水质良好,饵料丰富,绝大多数适宜发展水产养殖。在网箱养殖方面,可调整养殖品种,稳定滤食性网箱,加快发展投食性网箱,进一步提高水产品产量。

3.2市场空间广阔

宁国市紧邻苏、浙、沪等地区,消费市场十分广阔。尤其是宁国市水库具备生产有机、绿色水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人们对有机、绿色水产品需求的增长,宁国市水产品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高。

3.3具有良好的水库渔业发展氛围

宁国市委、市政府把渔业作为全市的优势产业,出台一系列扶持奖励优惠政策,鼓励发展水产养殖。

4水库渔业的发展措施

4.1创新养殖模式,发展小型水库网箱生态高效养殖

山区小水库习惯于传统施肥投饵养鱼模式,且限于山塘水库年底才能干塘清库,实际可供选择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不多,完全摒弃施肥养鱼模式有较大难度,特别需要新型适用养殖模式进行转型替代。经试验,在水量充沛的小型水库内设置一定比例的网箱,网箱内养殖各种名特优新水产养殖品种,网箱外养殖花白鲢鱼调节水质,并混养一定数量的斑鳜、翘嘴红鮊等控制野杂鱼过度繁殖;网箱内投饵精养,网箱外任其自然生长,形成山区小型水库网箱生态高效养殖新模式,达到调整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污染、保护水域环境双赢的目的。至2012年底,已发展水库网箱生态高效养殖,养殖品种有黄鳝、斑鳜、光倒刺鲃、光唇鱼、翘嘴红鮊、草鱼等,年养殖优质鱼产量达300t,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水库采用网箱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后,鱼种放养方便,品种结构调整简易,捕捞方便,上市灵活,后续发展空间很大,有效拓宽了生态渔业发展途径。

4.2发展休闲渔业

水库山清水秀,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可以发展垂钓、旅游观光、水族观赏等休闲渔业,使旅游与渔业有机结合,达到水库渔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4.3推广鳜鱼生态混养

小鲫鱼等低值野杂鱼多是山塘小水库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鳜鱼生态混养,将低值野杂鱼转化成高档的鳜鱼商品鱼,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鳜鱼生态混养模式如下:当年清库的山塘小水库可混养翘嘴鳜,多年清库的山塘水库可混养斑鳜,鳜鱼苗种放养后不需另行增加投入,只要成活率高,效益是比较可观的,一般可增收1950元/hm2以上。

4.4推行标准化养殖生产

全面推行无公害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渔用药物使用标准、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实现水产品无公害养殖生产,建立水产养殖“三项记录”制度,基本形成生产有记录,产品流向可追踪。

4.5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生产

宁国市境内水库水质清新无污染,所产水产品质量上乘,要积极申请无公害水产产地、产品质量认证,为产品注册商标,扩大影响力、知名度,拓展销售渠道和范围。

5参考文献

[1]詹兴发,周乔.湖北省发展休闲渔业的建议和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09(13):13-15.

[2]李勤慎,陈静.甘肃渔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9(2):106-109.

[3]辛毅,李宁.农产品价格竞争力的“金字塔”模型分析——以淡水养殖渔业为例[J].中国物价,2006(12):16-20,26.

[4]王跃智,赵萌,梁拥军,等.北京观赏渔业发展现状、需求及建议[J].中国渔业经济,2008(4):38-42.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篇7

然而,随着畜牧业的蓬勃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数量的逐年增加,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特别是氮磷污染)也日渐严峻;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周边臭气熏天、蚊蝇成群,地下水的硝酸盐严重超标,既存在着污染环境,也存在着自身污染问题,给环境保护造成了一些窘境,这也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所面临的最头疼问题之一。如果说动物疫病影响的是经营者的效益,那么环保问题则关系到养殖业能否在某些地区继续生存,确保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为此,如何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使畜禽养殖业能科学、建康、环保的发展,成为摆在我们环保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1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污染问题

目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对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粪便污染。据试验资料分析和初步测算:每头猪每天大约产生5.5L排泄物(不包括冲洗圈舍的废水),每年大约排泄9.53kg的氮。而一个万头猪场(按中猪计)每年至少向猪场周围排放1.26万吨的粪便。一个万头规模化养猪场,常年存栏量约为6000头,每天排放粪尿量约29吨,全年约为10585吨。由于猪对饲料中氮的吸收率很低,大量的氮随粪便被排在土壤中累积后,超过了其单位面积生态环境再循环需求,而且通过雨水的冲刷也会造成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的污染。

1.2污水污染。由于部分规模畜禽养殖企业(户)环保意识较差,对粪便污水管理落后,致使大量的粪便随冲洗水直接流失,甚至有的将粪便直接排入水体。而规模畜禽养殖场(户)排放的粪尿污水中的生化指标极高,其中CoD(化学耗氧量)和BoD(生物耗氧量)远远超过国标。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到地下水中,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将极难治理恢复,造成较持久性的污染。

1.3恶臭及氨污染。由于相当部分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对粪便没有进行有效处理,其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严重地污染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

2加强对规模化养殖场(户)管理的办法和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进行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与合理利用,很有必要进入到法制化管理的重要阶段。据龙凤区2009年不完全统计资料显示:规模化养殖户只有四户,养鸡的规模化养殖户1户,规模化养殖数量4万羽;养猪的规模化养殖户3户,规模化养殖数量4000头;养牛的规模化养殖户3户,规模化养殖数量1500头。规模化养殖村一个,养殖种类为鸡,养殖数量10万羽以上。因此,让全区畜禽养殖业自身得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加强对禽畜规模化养殖业排泄物污染的治理已迫在眉睫。

2.1高度重视规模化养殖场(户)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调整规模化养殖场(户)的布局,吸取国外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将畜禽污染的管理纳入环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2.2加强畜禽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执法力度。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的选址、污水排放、粪便处理的管理;对新建规模化养殖场(户)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已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及监督力度,保障其顺利实施。

2.3加强畜牧业污染的宣传教育,做到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要大力宣传畜禽污染的严重性,通过开展畜禽污染现状的调查,加强人们对规模化养殖场(户)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性的认识,提高畜禽养殖场(户)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引导畜禽养殖场(户)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必要时可在媒体上公布畜牧养殖场(户)排污达标情况,实行舆论监督与公众参与,防止任意排污现象的发生。

2.4采用综合管理措施。由于环保投入经费有限,过分依赖末端治理,在环保监督跟不上或有机可乘时,运行过程容易产生偷工减料,因此,必须考虑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即从多环节入手,加强生产工艺的改进和源头的管理。

2.5利用区域或养分平衡措施。在动物生产过程中,动物排泄总是必然的。任何地区的环境容量都有限,需根据当地的环境容量来确定养殖规模、布局与生产方式,以及废弃物的消纳措施。有必要综合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的经验和资料,提出适度养殖规模下,养殖场(户)粪便、废水的排泄量及其养分含量、养分损失,以及待处理或消纳的养分量,初步提出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一定面积的配套土地及其土地利用方式。

2.6考虑污染物排放治理措施。由于禽畜养殖业作为龙凤区助农增收的一大行业,因此,发展养殖业和治理环境须并举。需要针对实际情况,例如生产工艺、人工、农业运作模式、环保政策、环境管理、行业管理、养猪市场、肥料政策等综合考虑,评价、寻找合适的工艺和管理办法。

2.7完善政策与管理措施。尽管过去30多年,大庆市政府、龙凤区政府在畜牧业环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科研、技术示范、政策法规和管理等,并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诸多成果,但与先进地区比较,仍然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和加强管理。究其根源主要还是对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局限性,或者因人力与资金不足,资源有限,引起条例及监督力度不够。也反映急需培养一大批该领域的人才,壮大研究、推广和管理队伍,以满足发展需要。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篇8

关键词: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滨海新区;天津市

海洋渔业是滨海新区经济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以来,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成上升趋势,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多重约束下,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上升势头有所下降甚至倒退,渔业产量下滑影响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渔业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优化。

一、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发展态势良好,稳中有进

2014年底,天津市海洋经济总值达到5027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为13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0.26%。2014年天津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万吨,较之2013年增加2.36%,2013年水产品产量为39.86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9.2%,水产品产量逐渐稳步增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3.9299亿元,其中渔业生产总值(现价)为10.9960亿元,占滨海新区第一产业的45.95%,所占比重较大,与2011年相比而言,农林牧渔业增加了9.3790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4.1981亿元。与全市相比,2012年天津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375.62亿元,渔业生产总值为61.66亿元,其中滨海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全市6.4%,渔业产值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17.83%。到2013年,天津市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412.36亿元,同比增长3.8%,渔业产值达到73.20,同比增长5.4%。

(二)渔业结构比重逐渐上升

2011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349.48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79.87亿元,2.46亿元,98.52亿元,58.61亿元,10.03亿元,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15:0.007:0.282:0.168:0.028,2012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22:0.007:0.28:0.164:0.027,2013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3:0.075:0.263:0.178:0.025,渔业产值结构从2011到2013年分别为16.7%,16.4%,17.8%,渔业比重稳中有进,渔业结构在数量关系上呈上升趋势。与天津市整个地区相比,滨海新区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3.9299亿元,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比为0.27:0.002:0.273:0.46,其中渔业产业结构占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海洋渔业总量逐渐上升,海洋渔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滨海新区海洋渔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天津市海洋渔业水产养殖面积4.13万公顷,海洋渔业生产总值为7.9亿元,与全市相比,滨海新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0.89万公顷,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22%,其中塘沽水产养殖面积为2014公顷,汉沽水产养殖面积1129公顷,大港海水养殖面积5733公顷,淡水面积为5107公顷,水产品产量5.3090万吨。到2014年末,滨海新区已兴建了100万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加工业,石斑鱼,大菱鲆等水产品年产量可达万吨,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为例,该镇以打造新区水产集聚区为目的,加快发展工厂化水产品养殖,目前已有水产养殖面积9800亩,海水养殖面积6600亩,淡水养殖面积3200亩,海水养殖占比较大,设施养殖企业达41家,主要从事海水产品养殖,海珍品养殖,及育苗孵化作业。渔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捕捞致使近海资源衰竭

目前我国渔业资源存在着衰竭的现象。由于近30年来渔业资源开发几乎是消灭特种式捕捞,导致大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物常年处于低劣化状态。

过度捕捞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起初捕捞的目标是海域中个体大、价值高的鱼类,当系统中这类的鱼类资源枯竭时,捕捞的目标是转向相对价值较小的物种,而当这种资源也消耗殆尽时,捕捞的目标则转向下一级。这样海域中所有的资源都趋于枯竭,渔业资源等级退化。

如今海区的鱼群分布密度日趋降低,比20世纪50年代降低了80%。获取的鱼类中传统经济鱼类日趋减少,日益衰退趋势加快,较之前年份更多为个体小、价值低的鱼类,原本优势鱼类转变为稀少物种。

(二)海域环境日趋恶化

海域环境是近海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环境。海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海洋渔业的前景与发展,而我国日趋恶劣的海域环境,严重限制了渔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天津市滨海新区近海海域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的未经处理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废物是造成海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度天津市14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陆源排污口达标次数仅占监测次数的8.5%,低于2013年,达标率较低逐渐下降,排污情况严重,对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入海排污口排污监测数据表明,氨氮超标率达50%,铅超标31.8%,石油类和泵超标率均为27.2%,对海水污染较大,滨海新区近海水域环境不容乐观。第二,目前新区大面积、单品种、高密度的养殖格局也造成了对海域环境的严重破坏。近海水产品养殖以高投放、高施肥为主要方式,未被吸收的饵料以及鱼虾粪便、残骸沉入海底,滋生大量细菌病毒。加之养殖密度大、海洋自净能力差,污染得不到控制,导致滨海新区渔业资源的衰退。

(三)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渔业信息化是指将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渔业生产活动中,推动渔业现代化进程,对渔业增长起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的过程。通过提升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来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是海洋渔业深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综合能力差;相关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解决问题;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脱节;相关技术推广较为滞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成本等因素限制,养殖业遥感技术监测不能大面积实施,渔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都阻碍了海洋渔业信息化发展,因此,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对于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以下五个角度探讨: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以渔业科技园区发展来带动海洋渔业经济进步;发展现代远洋捕捞渔业;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渔业。

(一)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海洋渔业捕捞“公地悲剧”的原因之一,由此而引发海洋生物性递减,资源衰竭等问题,首先,要明晰海洋捕捞产权,将海洋渔业资源的使用权和拥有权分离,使渔业资源产权实现市场交易,尽可能的达到渔业资源最优开发利用。其次探索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防止过度捕捞。第三,按照《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来制定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与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体系,使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保护,增殖,开发和利用等有法可依,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第四,严格制定科学的捕鱼量,建立合理的休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及鱼苗的生存,降低渔业资源的总捕捞量。

(二)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减少渔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污染排放,为海洋生物生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从制度角度限制人为的污染海域环境的行为,减少海洋渔业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海域环境污染。第二,建立滨海新区涉渔工程项目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对近海水体的污染,加强对海域水体的检测,提高应对海洋渔业事故的突发应急能力,比如石油泄露,赤潮等灾害,提高预防控制能力,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此外,建立涉渔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近海资源优势,推广生态海洋渔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及海洋休闲渔业

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渔业装备的级别及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提高海养鱼业产值,提高海水产品产量,发展匹配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海洋渔业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的方向和领域。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完善海洋渔业基础设施是推动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不断提升和改进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从外部硬件设施上提高海洋渔业装备信息化水平,加强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装备和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海洋渔业养殖、捕捞效率。从软件条件上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创新海洋渔业发展方式,销售模式,提高R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海水养殖业的带动作用。

其次,海洋休闲渔业将旅游、观光,休闲协调起来发展,实现了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创新了海洋渔业发展业态及模式,对于提高渔民收入,壮大滨海新区渔业经济作用巨大。首先,通过海上垂钓,海底观光,水族馆观赏,渔家乐等休闲活动与渔业作业生产相互渗透发展,激发海洋渔业发展的潜力,推动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其次,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带动新区海洋渔业结构升级,促进渔村环境整治改善,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打造滨海新区海洋渔业经济升级版。此外,大力发展新区海洋休闲渔业还必须发挥新区资源优势,突出新区特色品牌;提高新区渔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等进一步实现滨海新区海洋渔业高质量高层次发展。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将滨海新区海洋休闲渔业服务,渔家乐,渔业景区参观等项目进行网络营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消费,既带动了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也有利于形成滨海新区新的产业增长极。

参考文献:

[1]权锡鉴,花昭红.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09).

[3]中国政府网站.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http:///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56430,2015-05-18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篇9

1.1全国概况

在淡水鱼类养殖中产量居前10位的鱼类按高低依次为草鱼、鲢鱼、鲤鱼、鳙鱼、鲫鱼、罗非鱼、鳊鱼、青鱼、乌鳢和鲶鱼(图1),这10种养殖鱼类在淡水养殖鱼类全体中的占比高达76.37%~91.53%。而罗非鱼则从1996年以来一直位居第六位,其占比为4.87%~6.47%。自1991~2012年的21年期间,罗非鱼养殖产量取得相当大的增长,年均增长12.97%,仅次于青鱼养殖产量的增长率。在罗非鱼产量高度增长的背景中,有其自身的高商品率、外向型特征,这一点其他淡水养殖鱼类是无法比拟的。作为丽鱼科的罗非鱼与鲤鱼科的养殖对象鱼不同,它不仅拥有国内市场,而且还具备国际市场中的商品率特性。因而,罗非鱼养殖业作为出口和创汇产业所瞩目并成为可望投资的养殖业,这一点与出口为前提所形成的鳗鲡养殖业有着类似的特征。但是,罗非鱼养殖业无需像鳗鲡养殖业那样的高端技术(含加工技术),进而更有着广泛普及和高度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罗非鱼养殖生产体制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2]:①1957~1980年为试验养殖阶段。当初引进罗非鱼种苗的是广东省水产研究所,其后是北京市水产研究所。继而又扩展到天津、河北、广西、福建等地区试养,然而,亦有不少失败场合。这一阶段,全国罗非鱼养殖年产量始终没有超过1万t。②1981~1990年为规模养殖阶段。这一阶段罗非鱼养殖技术得以确立,作为淡水混合养殖的主要鱼类之一被养殖企业或养殖户所认知,并扩展到全国各地,即使很难越冬的北方地区也利用地热水和工厂余热水进行罗非鱼养殖。其结果是,全国罗非鱼养殖产量从1981年的1万t左右增至1990年的10万t以上。③1991年至今为全面养殖阶段。这一阶段以经济增长为背景的国内消费的扩大,以及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拉动了罗非鱼的国内销售及海外出口。其结果是,全国罗非鱼养殖产量从1991年的11.99万t增至2012年的155.27万t。

1.2主产区域

罗非鱼的淡水养殖区域多达29个省份,几乎遍及全国。2012年中国罗非鱼淡水养殖区域中产量居前10位的省份按高低依次为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河北、山东、江西、安徽和江苏(图2),这10个省区罗非鱼养殖产量在全国罗非鱼养殖总产量中的占比高达93.10%~98.36%。其中,广东省罗非鱼养殖产量则一直以压倒性的优势位居首位,其占比为36.52%~52.28%。这不仅使得其他省份羡慕不已,又招致着其他省份的追赶和超越。1996~2012年,罗非鱼养殖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云南省,其年均增长率为15.49%,其次为海南省,增长率为13.99%,第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增长率约11.01%,均快于广东省10.03%的增速。众所周知,罗非鱼是喜好高温的鱼类。养殖适宜水温带为20~35℃,最适宜水温为25~32℃,养殖水温降到20℃时,其成长明显停滞,再降到16℃及以下时就停止摄食,继续降到14℃及以下时就会潜入水底而死亡。因而,罗非鱼养殖适宜于南方省份,而冬季水温低下的北方省份的养殖及其规模扩大则受到极大的限制。虽然秦岭—淮河以北(含大部分跨界)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北方3省位居罗非鱼养殖区域产量前10位的行列中,但是其年产量最高年份还不足3.2万t。尤其是山东、安徽2省均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

2罗非鱼养殖产业的市场条件

2.1海外需求

中国养殖罗非鱼出口状况,在1999年及之前的相关年鉴中没有相关记录,这或许意味着养殖罗非鱼作为商品出口始于2000年。当年,出口品种是盐腌及盐渍罗非鱼,仅出口到日本。之后,2002年又增加2个品种,即为活罗非鱼、制作或保藏的罗非鱼(整条或切块)。从2004和2012年的出口状况看,中国养殖罗非鱼出口取得长足发展,出口国家或地区从5个增至61个,商品形式从3种增至8种(表1)。养殖罗非鱼出口数量从0.84万t增至36.63万t,年均增长60.15%;出口金额则从0.14亿美元增至11.79亿美元,年均增长73.35%。另外,在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主要水产品品种中,罗非鱼与鳗鱼、对虾、大黄鱼以及后增的淡水小龙虾、斑点叉尾鮰等作为名优养殖水产品一直榜上有名。可见,海外对养殖罗非鱼的需求非常旺盛,其市场规模急剧扩大。进而,基于罗非鱼国际市场形成和需求旺盛的产量之增长,对中国罗非鱼养殖业产生积极影响并带来光辉前程的同时,出口机会的增多亦对中国罗非鱼养殖业之投融资的越发扩大以及生产力的更加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市场条件。从2012年的养殖罗非鱼出口状况看,中国有5大出口市场:第一市场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罗非鱼为17.17万t(占比46.88%)、6.58亿美元(占比55.87%);第二市场是墨西哥———从中国进口的罗非鱼为3.94万t(占比10.75%)、1.27亿美元(占比10.80%);第三市场是以色列———从中国进口的罗非鱼为1.09万t(占比2.99%)、0.34亿美元(占比2.92%);第四市场是科特迪瓦———从中国进口的罗非鱼为1.68万t(占比4.60%)、0.31亿美元(占比2.66%);第五市场是安哥拉———从中国进口的罗非鱼为0.79万t(占比2.17%)、0.15亿美元(占比1.26%)。可见,中国近6成的养殖罗非鱼流向经济发达的北美洲国家(如美国和墨西哥),但是距中国遥远、经济规模狭小而落后的非洲国家(如科特迪瓦和安哥拉)亦不能忽视。相比之下,中国对经济发达的欧洲(如法国等)、大洋洲国家(如澳大利亚等)以及经济发达并具有鱼食文化传统的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等市场的开发力度有待加大。

2.2国内需求

2000年之前,中国罗非鱼养殖产量并不高,而且将其几乎销往国内市场。养殖罗非鱼以其良好的肉质和低成本,赢得国内水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亦拥有了广泛的消费层。这是因为养殖罗非鱼价格在当时不仅吻合了内陆地区,尤其是农村区域的收入水平,也迎合了大众市场之要求而所致。还有,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区域的罗非鱼消费也在扩大,并在其超级市场以及中型西餐馆或西餐厅也经营或销售养殖罗非鱼商品及其制品。进入21世纪,中国罗非鱼养殖业继续开拓国内水产品消费市场的同时,也稳步推进并渗透到海外水产品市场。然而,从2012年时点看,罗非鱼出口数量仅为36.64万t(其86%为加工商品),可匡算为原料鱼55万t,继而从当年的罗非鱼产量155.27万t扣除之后还剩100万t,即为国内原料鱼消费数量。可见,罗非鱼国内市场规模远大于其出口市场。可以说,当今中国不仅是罗非鱼养殖大国,也是罗非鱼出口大国,更是罗非鱼消费大国。

3罗非鱼养殖产业的前景展望

水产养殖前景与发展状况篇10

为进一步完善全市渔业管理制度,推动现代渔业发展,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突出区域化布局、园区化生产的特点,充分发挥渔业在荒废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作用;尊重历史,照顾现实,保持渔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城乡统筹,增强渔业发展活力;依法行政,严格发证程序,公开、公平、公正处理权属纠纷。

二、科学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

(一)编制规划的范围及时间。根据2010年统计数字,行政区域内适宜养殖水域滩涂面积超过10000亩或水产养殖生产规模超过3000吨的县(市、区),要于2011年底前由县(市、区)政府编制规划并实施,同时报市水产办公室备案。未编制专项规划的县(市、区),可通过纳入经济发展综合规划等形式确定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

(二)重点规划对象。根据我市渔业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前景,重点规划以下渔业资源:

1.集中连片的养殖池塘、宜渔荒碱涝洼地、废弃窑坑,按园区化生产规划;

2.合村并居、道路等基础工程建设取土,规划集中取土点,形成标准化生态池塘养殖区;

3.村边湾坑、调蓄水坑塘,在综合利用上搞好规划;

4.城市生活、工业水源水库按照以鱼养水、保护水质安全的理念,进行增殖放流,环库土地作为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进行规划;

5.主要河流,作为重要捕捞、增殖放流渔业水域进行保护性规划;

6.大型景观水体,规划建设休闲渔业基地。

(三)抓好与有关规划的结合。

一是与合村并居相结合。充分利用取土形成的坑塘养鱼植藕,改善人居环境;

二是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把“上粮下渔”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大中型水库建设和管理要注重发挥水库渔业功能。农村小型水库,通过租赁、拍卖水面使用权的办法发展渔业生产,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

四是与环保规划相结合,把自然渔业水域建设成“生态碧水”、“经济碧水”、“休闲碧水”;

五是与休闲旅游规划相结合。

三、严格程序发放水域滩涂养殖证

(一)明确责任及任务。县级渔业行政部门作为主管部门,负责养殖证申请的受理、审核、公示、发证等工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村(企业)具体操作。2011年,各县(市、区)确定1—2个乡镇作为发证试点,2012年底,养殖发证登记率达到95%以上。

(二)明晰发证对象。对前期已确权发证的水域,经调查核实,可简化程序换发新版养殖证。经规划功能发生改变或目前处于荒芜的水域滩涂,不予发证。养殖水域滩涂权属不确定、承包经营权存在争议的暂不予发证。水域滩涂生态环境不符合水产养殖要求的不予发证。

(三)明确主要原则。

1.不妨碍水域滩涂主功能使用。在以调蓄、供水为主功能的水域滩涂和河流从事水产养殖,须征得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在保证主功能正常行使的情况下,发放养殖证。城市水源水库进行增殖放流,除申请渔业项目等需要外,不予发证。

2.不改变耕地的权属和用途。已领取土地承包权证书的农用土地进行水产养殖生产的,不改变原土地的权属性质及基本用途的,可以发临时养殖证。

3.不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科学确定水域滩涂的环境容量和养殖容量,防止过度开发或荒芜闲置。防止投入品使用不当或外来病害对当地养殖环境的破坏。

4.保持养殖使用权的长期稳定。养殖证有效期应与承包合同期限一致,但不得超越农业部规定的最高年限。

四、推动现代渔业发展

(一)建设现代优势水产品生产区域,做大园区渔业。重点建设济德高速公路沿线“名优”高效渔业区、黄河徒骇河“上粮下渔”精细生态渔业区、鱼鸭混养高效生态渔业区、卫运河东岸新兴渔业开发区和水库有机水产品生产区。创建30处500亩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二)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做强优势产业。把罗非鱼、黄河鲤鱼、草鱼、南美白对虾作为我市的优势品种,开展品牌创建,力争无公害产品认证率达到80%以上。

(三)建设渔业支撑体系,做精休闲渔业。健全完善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点培植苗种繁育供应体系,夯实产业基础。以水库、城郊池塘、景观水体为主要资源,开展垂钓、观光、餐饮、体验等项目,休闲面积10000亩,产值1亿元。

五、加强组织协调

(一)高度重视养殖证制度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对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及时化解,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积极研究、制定有利于推进养殖证制度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养殖使用权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养殖证的物权抵押、流转制度,盘活养殖使用权,开展渔业养殖权政策性保险试点,建立稳定的渔业养殖风险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