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阅读教学研究十篇阅读教学研究十篇

阅读教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33

阅读教学研究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阅读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66-0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它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界定不良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若以这种理念来审视语文阅读教学,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诸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千课一面的程式化教学,漠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阅读主体(学生)接受意识的研究、阅读心理机制的剖析、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我们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景,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初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1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主体和阅读主体的开放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与家长探讨,查阅历史资料,准备好课前提问,并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刘备》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论证,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教学是以作品为媒介的,由于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而阅读自身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堂课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符号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联系前后事件,体味关键性语句;第二,抓住矛盾冲突,对比观照人物;第三,填补阅读空白,把握人物心态。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刘备一进曹府,曹操为何劈脸就问在家做的好大事?一听此话,刘备为何吓得面如土色?至后园,曹操为何又言:“玄德学圃不易?”问题组合二:刘备在回答曹操的试探时,为什么连用:“可为英雄?”的探询语气,而曹操则直接否定“非英雄也。”从两者不同的语气中,试着分析各自不同的心态特征。在曹操步步紧逼的情形下,刘备明知处境危险,为何偏偏不说曹操是英雄?问题组合三:曹操识破英雄,刘备匙落地,你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刘备拾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吗?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笑中有哪些深义,试分析曹操此时此刻的心态。这三组问题不是教师一人设计的,而是教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阅读教学研究篇2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改进建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个性阅读氛围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一节课学生没有多少时间阅读。其实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他们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审美趣味积极参与文本的再创造,感受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研究那些未定型的文本层面,填充那些空白,实现学生经验与文本的融合,从而完成文本消费。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才能积极思考,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

二、合作探究,创设学生交流的舞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活动空间,多一些表现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天地;还要尽量给学生多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多给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时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要把课堂设置成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成果,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开发潜能,都能从活动中、合作中、探究中获得收益。

三、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阅读教学切入点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是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确认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但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做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吸收。

1.新课导入走近生活。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可以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新课导入的目的就是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走近生活。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联系生活。

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更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大胆进行探索。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喜爱。

3.教学情境设置亲近生活。

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亲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启发思维。

四、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不忘通过和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1)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①以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冰心的《纸船》,可分别将其与席慕容的《乡愁》、泰戈尔的《纸船》作对比阅读。②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可以分别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的相关章节。③以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为基点,向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拓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研究篇3

运用研究性阅读来教学课文的一般步骤是:

1.导入。教师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可以选择运用情感、解题、故事、问题、类比等导入法,创设特定的氛围,诱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学生的认知性动机,产生探索欲望,推动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如《灯》一文可采用类比性导语导入新课。

2.感知。教师导入新课后,学生可自行查阅资料,完成知识积累卡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要点,初步推测文章主题或写作目的。教师可适当为学生补充介绍有关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感知课文。

3.设问。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供学生研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问题的提出可以有多种方式,如诱发型的情景式、置疑式,深思型的对比式、解析式、综合概括式、评价式等等。

4.研究。学生就问题进行思索研究,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各种资料,通过比较筛选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在教材之中与之外找寻证据。这时候,学生可适当询问教师,但不宜询问同学,以免影响他人的思路,思路理清后,形成书面提纲,组织答案。

5.讨论。学生可以由教师分组,也可自由结合,组内同学轮流发言,互相争辩,在争辩中拓展思路,完善修正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高度留心学生的讨论情况,当好学生的顾问和参谋,同时在大问题下根据学生思考讨论的情况提出一系列小问题,从而与大问题一起构成一套问题,以供学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提出应适时、适度、巧妙。“适时”是指教师要掌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那就是学生思维达到“愤”与“悱”的时候。‘“适度”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恰当,小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为学生起着“缓坡”与“简化”的作用,太浅无用,太难也无用,同时数量上也不可太多。有的教师一连问好几个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是教师念课文中的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这样很不好,无论大小问题都应具有思考的价值。“巧妙”是指小问题要指向学生思维之关键处,能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同时又能推动学生往下一步思考,这一点对教师的应变能力与素质储备要求甚高。

阅读教学研究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尤为重要。阅读它也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构建个性化的课堂,促进深度对话教学

接受美学认为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者对小说主题的基本把握和读者的人生体验、阅读视角,共同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主题解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不能再以探究作者的原意为中心,而应该是读者从自己的已有的阅读积淀和情感积蓄出发,去建构个体的独特意义。笔者曾观摩过一节《项链》课堂教学,该执教老师不是从传统课堂中的情节、人物、题旨、草灰蛇线、伏笔等问题直接切入,而是从人物论、主题辨析、原型溯源三个方面来构建课堂,整个课堂设计很有新意深度,富有个性。教师首先将本作品放入作家创作的整体背景之下,引入莫泊桑的作谈和18世纪的妇女观,激发学生对马蒂尔德的“变”意义的探讨,思考文学作为人学的永恒意义。在主题辨析环节中,将学生主张的小说主题与名家的论断一起呈现,在平等的语境中,实现众声喧哗,达成“多旋律”认识。在原型溯源环节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原型批评”的方法,将《项链》故事和“灰姑娘”模式的情节进行比照,在更深的层面上回归人物和主题的探究。这样完成对女主公马蒂尔德饱满形象的理解。该教师把特定的文本置于不同文本语境中来建构意义,用文本批评的方法来探究文章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实现了个性化课堂设计,完成深度阐释,阅读教学中的对话非常精彩高效。

二、多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语文阅读,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相关课题,进行较深入的阅读。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就加强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深入多了。

1.学习过程探究化。通过设置综合化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经由探究化之路。如理解《药》这篇小说,设置“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就能引领学生去列出课文所有的人名并思考其内涵: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意味?……而通常的阅读教学是把它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2.练习问题课题化。这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成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厢宓乃枷敫星椋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3.文本阅读比较化。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如同是爱情诗,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是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迅的《药》、高尔基的《母亲》、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4.知识梳理规律化。对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三、把握特性,注意策略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阅读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这些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1.生活性与活动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接壤,并为学生创设一些真实的活动场景,让他们在“动中学”在“做中学”,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亲身体验,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真正的等同起来。

2.主体性与合作性。阅读教学学习方式的引进要求学校、教师全面构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作主体,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同时,它又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间友好相处,资料共享,方法互用,智慧互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基础上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民主性与激励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应致力于增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流,真正营造一种平等的、互相促进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参与阅读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在阅读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所取得的成果,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纠正,多承认、多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始终尝到主动阅读的甜头。

四、突出情感因素

阅读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阅读教学;汉语教材;课题研究;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87-01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少数民族初中汉语教学致力于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和汉语素养。汉语的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在初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在初中汉语教学中,教师们往往认为阅读课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感悟,习作课就是指导习作,阅读与习作之间却脱节了。因此,当学生阅读了大量由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之后,对他们的习作能力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指导作用。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发现了读写结合对阅读、习作能力的促进,但文本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并不都是显性的,不是都能一目了然的。因此,我提出《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的研究》这个课题,希望能够结合初中汉语教材,设计出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在阅读和习作教学中寻找一个切入点,以读促写,已读促读。

二、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本课题主要是初中汉语教材为文本,在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新课程课题研究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着重研究如何在初中年段汉语阅读教学中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以此指导学生将阅读与习作相结合,让读与写相互促进。根据《课标》指出:①关于阅读教学――

1.解读教材,寻找初中汉语教材中读与写结合训练的切入点。研读《汉语课程标准》及初中汉语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年段特点,发现教材中可以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切入点。

2.围绕切入点,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的方法与过程。精心设计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续写、改写、展开想像、填补文中空白等方法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阅读与习作的能力。

3.指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精心指导,归纳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读与写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以读导写、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

2.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感悟。布置让学生写日记,每周至少两篇,多则不限,并采用读优秀日记、评改日记方式来激励学生。学生的观察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有学生说:“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寻找。”让学生达到“为了写出好日记,无论在家里,在路上,在学校,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和倾听”的境界。

3.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激发写话兴趣。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着重理解“梨树挂起金色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枫林举起燃烧的火把”这四句话,让学生感悟梨、苹果、稻田、枫叶在秋天的颜色变化,使学生知道作者是通过植物来描写秋天的,进而启发学生还可以抓住那些景物来描写秋天。学生写出了“高粱涨红了长长的脸颊,玉米露出了黄黄的头顶,稻子低下了高昂的脑袋,大豆结出了饱满的果实”等丰富的语句,而且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4.从儿歌中汲取营养,拓展写话空间。我本人比较喜欢唱歌,在教学过程中,我善于从儿童歌曲和儿歌中生发想像,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素材中学会采撷。如在“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的歌词中仿写出“小金鱼,披黄衣,自由自在游水里”。再如学习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保护动物要牢记”,学生创造出“你拍一,我拍一,讲究卫生要牢记……”的片段。

其实,写话的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我们都会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四、留心周围事物,做到言之有物

低年级的学生因为生活经历少,识字量有限,所以总感觉写话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事、景、物着手,去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1.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无论从编排体系,还是指导思想都非常明确,一个单元一个训练内容,从单元导读到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的说话、写话,传承关系非常明显。如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爱护动物”,结合这个主题,我边教学边安排学生回家仔细观察自己家饲养的家畜家禽,并及时做好观察日记,带学生学完这一单元号后,专门组织学生从“动物的样子,动物的生活习惯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等方面去引导学生说话写话,大多数学生写出的动物活灵活现。

阅读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教学行动研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行动实施;注意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美国的教师开始采用行动研究并着手课程的改进。马肯基(G.mackenzie)、科雷(S.Corey)、塔巴(H.taba)等课程专家认为,教师应研究他们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他们的教学中。20世纪60年代,英美等国课程发展学者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70年代,英、澳等国所实施的众多大型课程开发与教师进修计划,其方法就是将大量中小学教师引入课程研究和课程研究之中。80年代以后,行动研究渐渐地从特殊的教育研究形式转变为教师专业与课程发展的根本途径。课程行动研究主要基于“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它是一个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不断对话的过程,已成为学者及教师从事课程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师十分重视的一个环节。如何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水平,实现阅读教学最优化成为高中英语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把课程行动研究引入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有效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1.教学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步骤

教师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它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分析、反思等环节。mcniff(1988)把这几个环节描述为5个具体步骤:

(1)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具体感受,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3)制定、实施教学方案以期解决存在的问题;(4)收集、分析数据并且评价教学行动研究结果;(5)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重新发现新问题,并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根据mcniff的5个步骤,教师可以设计出可操作的研究方案:

(1)问题:发现问题,确立问题的性质并对问题进行客观分析;(2)对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方案;(3)行动:开展教学行动研究计划;(4)反思:分析、评价研究结果[2]。

2.个案研究:教学行动研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1问题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比较差,并且对于英语句子结构的认知能力不够,对于语篇的理解也存在许多不足。经过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发现:在英语学习中,学习最担心的就是阅读理解题(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任务型阅读等),然而期中,期末乃至高考考试中,阅读理解都占了很大的比重,造成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上失分严重。阅读是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感觉最困难的一部分。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对于英语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它有利于英语听、说、写三项技能的提升。

2.2对策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我们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2.2.1首先介绍阅读理论并讲授阅读技巧,使学生在进行阅读练习过程中能够练习并熟练使用这些理论。介绍阅读的心理模式理论,如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理论和相互作用模式以图式理论。讲解常用阅读方法和策略,如预览、语境分析、提问、总结、评估、比较等。

2.2.2为每篇课文设计自测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解决每一个阅读理解问题。让学生自我讲解,在学习中获得阅读策略和技巧。

2.2.3转变课文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布置具体任务,分小组活动,如:组织小组对课文进行讨论,各小组汇报对课文的理解和讨论结果,并对另外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设计知识小测验,开展小组竞答。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加强对于课文的理解。

3.行动研究实施计划

3.1根据问卷调查分析,本次研究制定了为期10周的教学行动研究计划。计划包括阅读理论介绍,阅读策略训练,课外阅读,小组讨论和反思等几个方面内容。

每周的活动安排如下所示:

3.2数据收集方式:此项研究的数据方式主要是访谈。访谈者只有在与被访谈者的交往过程中才能与被访谈者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和一定的感情。基于对方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只有这样,被访谈者才会积极配合访谈,得到他们最真实的思想、观点、态度、情感、喜好等有关情况。研究过程中访谈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调整计划,采用的是结构性的访谈方式,采访了80名学生,研究结束时的访谈采用的是半结构性的访谈方式,共采访了70名学生。

3.3结果分析:最后一周访谈的结果表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口语表达机会,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阅读理论学习和阅读策略与技巧的训练,高中生对阅读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明显增强,能够更加正确地理解篇章结构。学生均表示他们已不再对英语材料感到惧怕。“每周新闻联播”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节目,该节目给了他们自由发挥的机会,一方面既练习了他们的口语,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知识,而且能够把英语和时事结合在一起,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

4.教学反思

通过10周的教学行动研究,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加深了,关系比以前更加融洽了。以前总认为学生学习方法没有掌握,现在知道了转变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态度,增加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此次行动研究解决了英语阅读教学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虽然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但是这些也是教师不断研究和反思的动力所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任何参与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经验的积累,实用、灵活、有效、自主的英语教学驾驭能力将有明显的改进。笔者总结了行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行动研究应有较强的针对性,选题要具体,易操作,研究的问题不宜过大。仔细观察行动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并做好详细记录。

(2)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方法和理念,加强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意识。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着手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持续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3)研究计划的制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研究条件等制定合适的计划。

5.结束语

教学行动眼是教师对自己课堂上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其作用不仅在于提高教师对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决策能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阅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并发展英语阅读教学理论的机制。其最重要的意义更在于它把教育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实践过程,把课程,教材,教法,学习过程,学生需求和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人得需求和发展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教育的改进和学生的发展。高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行动研究计划应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教育,教学的问题意识,养成随时收集资料并反思其意义的习惯,注重研究过程,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认识到行动研究的局限性,改进研究方法,努力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范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2]mcniff,J.actionResearch:principlesandpractice[m].macmillaneducation,1998.

[3]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阅读教学研究篇7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专题,用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的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阅读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概括主要的内容,摘录重要的信息,自己质疑并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以点带面,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的能力。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的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略读则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式。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开放性、研究性阅读的步骤:第一浏览,即概览一下书籍的内容提要和篇章目录,求得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提问,即就各章节的标题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内容,提出问题,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思考边做笔记,达到理解。第四复述,即回忆书中的内容,加深印象。第五复习,即在复述后,一二日内,再重复一次,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

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写的作用。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过程对阅读有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字词,段落层次;2、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写作特点;3、归纳中心思想。

作文的一般运思过程是:1、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旨;2、处理材料,包括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3、组织语言表达。

阅读以集中思维为主,写作以发散思维为主。

三、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提问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理解性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向自己提问题,如:文章写了什麽?怎样写的?为什麽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麽好处?2、怀疑性质疑:就是大胆地提出怀疑或补充。如:前人或教师的理解分析正确吗?这样的分析深刻吗?能否更深一层地说明?3、实践性质疑: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对阅读材料再做思考。如: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写作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吸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应怎样改动?

阅读教学研究篇8

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符合大学生发展的需求,也符合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但是实际上,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存在限制和不足,不能有效发展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试图探索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并进行相关研究。

二.、理论基础

受心理语言学的影响,阅读理论的研究关注的是阅读心理机制,以及受这种心理机制影响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过程,并通过对阅读行为的分析,研究阅读能力的构成。阅读的三种模式包括:“自下而上”模式,又称为“信息驱动”模式,由高夫(D.B.Gough)于1972年提出,这种模式认为阅读是对文本语言的一个解码过程。“自上而下”模式,又称为“意念驱动”模式,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顾特曼(K.S.Goodman)提出,这种模式认为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的思考过程,需要读者运用以前的知识对文本进行预测。“交互性阅读”模式由Rumelhart于1977年提出,认为阅读不是单纯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处理过程。“交互”模式,是“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的结合,既强调对单词、短语的解码能力,又注重背景知识、上下文预测的重要性。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表层结构和读者对文本的背景知识之间不断作用的结果。

阅读教学模式深受阅读理论的影响。三种主要的阅读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以“自下而上”模式为理论基础,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综合的图式理论教学模式,以相互作用模型为理论基础;语篇阅读教学模式,以话语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三种阅读教学模式各有利弊,经常独立使用。但是实际上,三种模式可以互补,结合起来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采用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融合了以上三种模式的优点。

三、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我们试图建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模式,以语篇分析为主、任务阅读为辅。教学模式强调为读者设定任务,同时强调对语篇的理解,重视语言知识和语法。此外,教学模式还强调语篇类型、语篇模式、语篇策略。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要求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进行理解和推理,还要求读者结合文本字面的词语、句型结构,以及语言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确认假设,进行推理。

1.阅读前

在阅读前,老师要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吸引学生预测阅读材料内容。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预测、选择和对文章内容进行确认。阅读预测指的是激发读者背景知识,在阅读前积极预测文章内容。预测活动可以减少由背景文化知识缺失而造成的阅读障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标题、作者和文章的背景信息。然后,老师建立语篇阅读的概念,把单词和句子的阅读转化为语篇阅读。老师可以通过安排问答活动或者口语练习,从而确保学生预测阅读材料中的内容。

2.阅读中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灵活地使用各种阅读方法,从而获得预期的阅读效果。这些阅读方法包括:合成阅读、推理阅读和整体阅读。

(1)合成阅读

合成阅读是让学生了解整个文本的大意,主要任务是浏览并且了解文章结构,通过语篇类型、语篇模式和主题结构理解文章主旨。老师要控制合成阅读时间为3到4分钟,学生通过段落的主题句判断段落及文章的大意。老师通过询问学生段落大意、文章大意或者让学生简单陈述文章内容,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

(2)推理阅读

推理阅读是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的细节内容,并且理解重要的单词、句型和表达,掌握语篇特征;分析文本结构,做出正确推论及理解作者意图。推理阅读,首先要理解语言点、重要的和难理解的句型。老师可以采取语法翻译的方法解释重要的单词和表达,之后再做句型练习巩固效果。其次,学生需要分析文章的结构及语篇特点,这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要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主题和细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老师要介绍和解释语篇模式及语篇策略,包括衔接和连贯。最后,学生要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论。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的言外之意,了解什么是陈述的事实,什么是作者的看法。

(3)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作者的意图。老师指导学生区分文本中的事实和作者的观点,了解能够反映作者观点的句子。学生需要3到4分钟进行阅读,老师再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3.阅读后

阅读后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且强化阅读中所学的要点。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所阅读的材料,检查学生是否了解了文章大意,是否掌握了重点单词和表达方式。另外,学生还可以做一些翻译和写作的练习巩固所学。

四、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在汉口学院2013级本科班级中选取平行的两个班,一个做实验班,一个做对比班,人数均为37人。两班均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教师的教学水平基本一致,授课时数相等,一共16个教学周。阅读测试均采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题型,共20道客观题,总分40分,要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实验收集的数据采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

2.研究步骤

先进行前测,前测在开学后的第一星期进行。教学实验是安排每个星期的一节英语课为阅读课,老师对实验班采取语篇分析为主、任务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比班则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后测在学期的倒数第二个星期进行。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都要求在课堂内按时完成阅读测试。后测的方式和前测方式相同,只是内容上有所不同,题目难度相当。

3.研究结果

主要进行纵向比较,把实验组和对比组的前测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把实验组和对比组的后测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看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前测成绩数据

前测成绩数据,实验班平均分为22.054,对照班平均分为22.081,两个班的标准差差别不大。t值为0.426,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教学实验开展之前,英语阅读水平基本一致。

表2:后测成绩数据

后测成绩数据,实验班平均分为24.568,对照班平均分为22.703,实验班的平均分比对照班的高;实验班的标准差比对照班的低,说明实验班的成绩分布比对照班更集中。t值为2.084,p

阅读教学研究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

1.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的概念

扩展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其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通过围绕教材的中心讲解知识,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教学,鼓舞学生去主动进行课外阅读训练,并且将阅读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知识学习中。该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的引导环节。教师要激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将一些课外阅读材料制作成教程,最好能与实际生活有关联。在扩展阅读方面要使学生注意在对教材进行精读的前提下泛读,要有自己的目标,这样能在进行扩展阅读的同时还能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扩展阅读教学的特点

现有的语文扩展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始终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交流学习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共同交流、共享观点、互相评价、共同发展进步。第二,将语文教材中阅读版面作为依据,加大课外阅读,不拘时间地点,将课外阅读的知识运用到教材知识中,扩展补充其知识点,把这种延伸阅读教学运用到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

二、实施扩展阅读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拓展阅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变革,其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知识量,还能加深学生对阅读教材的全面了解。新课标中对扩展阅读进行了重点改革,特别是很多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在最后部分都有建议扩展阅读的目录,但是教学过程中完全忽略了这一教材改革的重点,使得改革取得的成果不是很理想。

这样的现象有一部分原因在教师身上,教师为了能在课堂时间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就忽略了阅读,很多教师甚至占用学生的阅读时间进行课程教学,剥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长久以往很容易让学生只学会死记硬背教师教导的知识,甚至产生反逆心理。阅读本身是一种陶冶身心的活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说,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且能很直接地反映出来。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目前,很多教师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依然是教学质量问题。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现在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将学生当作课堂上的主体才能真正地提升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效率。实施扩展阅读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阅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完成教导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在学习中阅读才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有利于情感完善与审美培养

现在很多教学都注重人文教学,孩童时期的情感培养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商,也对其审美观有着正确的指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扩展阅读教学,和学生进行互动,在进行知识教导的同时也能引导其情感。

三、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1.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文的学习首先要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明确教学方向,高效率地完成教学计划。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设计是非常重要,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还要对小学生各方面培养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此外,制订目标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制订的教学目标首先就要实际考虑学生本身的状况,这也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主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建立必须要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现状。教师只有真正地将学生考虑进去,才能在实施教学目标时,将学生学习激情充分地激发出来。

2.设置阅读教学环境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讲,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对教学环境的要求很高。这是因为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要以引导为主,将课堂上的教学气氛烘托出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若是教学环境枯燥无味,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要为小学语文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也是阅读教学重要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研究篇1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性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广泛、有序、精当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应试、机械、乏味等诸多问题。本文尝试采用微格教研法来剖析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建议。

一、引发阅读兴趣,拒绝成人化解读

通过微格录像研讨发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氛围整体比较沉闷,学生欠缺应有的天真活泼和丰富的想象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者对文本的解读没能考虑到学生的心智特点和理解水平,解读问题设计得过于专业化和成人化,解读要求也明显倾向于应试特点。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兴趣会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着眼调动学生兴趣,特别要注意避免过难、过深、过繁的成人化倾向。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ppt动画、趣味十足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灵活逼真学生乐于参与的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品味语文阅读的乐趣,感悟阅读的价值,爱上阅读的过程。

二、指导阅读方法,避免盲目性阅读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阅读教学花费了很多时间,学生成绩却没有明显起色,于是不少教师将这个问题归结为学生的天分、基础等客观原因。其实,通过对微格教学录像分析发现,学生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阅读学习是由于教师缺乏明确、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所造成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单一地、反复地、毫无目标地盲目朗读词语、句子、语段、语篇,不能片面地以为会读这些内容就掌握了阅读本领。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功能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为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会读、读懂并不是阅读能力的全部,阅读能力还应包括学生对阅读对象的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也包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等方法的掌握,还应包括朗读、速读、默读、记忆能力以及语感的生成。教师应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水平,逐步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避免盲目性阅读造成的无效劳动。

三、注重精神体验,杜绝填鸭式包办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突出特点,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有明显而浓厚的感情倾向。但是,通过对微格教学录像的研究发现,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学时间、学生表达缺陷等问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采取“包办”形式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效果可以想知。其实,对文章的阅读,对文章感情的感悟都要通过学生自己来完成。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落实课改理念,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鲜活的生命张扬出应有的精彩;贯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阅读教学理念,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形式,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调动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交流,勇于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真切感受,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和表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口去读、动手去写,动脑去想,动心去理解,让学生通过阅读产生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生成自己的欣赏情趣,让学生将阅读过程真正变成快乐的精神体验过程。

四、加强阅读积累,避免内外功脱节

通过阅读教学的微格录像分析,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暴露了字词不熟、语感不强、断句不准、语调平淡、感情缺乏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涉及学生阅读内功的问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功,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阅读基本功,如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成语、名言警句和优美的好词佳句,也积累各种文本资源,拓展自己的阅读理解视野。还要注重积累阅读技巧,增强阅读语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不仅要注重课堂阅读的内功形成,也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课外功”的培养。也许短时间之内的努力看不出显性的成果,但要耐心地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内外基本功必然会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得到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