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兽医流行病学研究十篇兽医流行病学研究十篇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46:31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篇1

2014年10月26日第五届中国兽医大会在青岛隆重举行,本次大会评选出了2014年度中国十大杰出兽医,中国兽医协会自2012年起每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活动旨在树立行业形象楷模,加强模范效应,宣传中国杰出兽医的先进事迹,为兽医行业的积极、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强大而可靠的前进方向、发展蓝图与精神支持。今年的评选,特别关注基层兽医工作,经过各地推荐、评选委会员筛选、候选人公示与网络投票、协会常务理事审定后,公布了最终的评选结果。

陈武,博士研究生、教授,工作于北京农学院,从事兽医行业30年,倡导和实践中国特色中西结合诊疗,创建中西结合专家诊室和中西结合国际动物诊疗中心,通过中西结合诊治宠物疑难杂病上万例,效果显著,获社会和国内外同行高度好评,获北京市小动物诊疗行业突出贡献奖。创建“中国传统兽医学国际培训研究中心”,培训国内外兽医师,推广中兽医技术3000余人次,为中兽医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贡献颇多。邀请国外专家举办诊疗新技术培训30余次,培养青年兽医师2000余人;连续多年派遣临床兽医研究生和青年兽医师50余人赴日本进修学习,为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不遗余力。获科技发明专利3项,为新型抗炎和促生长的绿色中兽药研究开展了有益的尝试,相关中药对猪呼吸道综合征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指导国内兽药企业成功研发宠物皮肤病和耳病专用新兽药,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企业重获生机。在教学方面主要负责《中兽医学》、《中西结合兽医临床技术》、《中兽医针灸及方剂学》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及“中国传统兽医学国际培训研究中心”留学进修人员的《小动物临床针灸和中药学》。在科研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中药抗炎和针灸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具领先水平。

潘庆山,高级兽医师,工作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从事兽医行业34年,1980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主要从事动物临床诊疗、兽医本科生、研究生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讲授本科生犬猫疾病学、研究生的临床病例分析、高级外科手术学及兽医临床进展的部分教学课程,在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较高而全面的技术。特别是在外科疾病和外科手术方面是目前全国公认领头人物之一,在脊柱神经外科、各种骨科疾病手术、骨科整形手术、胸外科、腹腔外科、泌尿外科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自2003年起受聘为北京市兽医总站宠物执业医师主考官,先后培训、考核15期,628人取得北京市执业医师资格;初级宠物执业医师培训、考核5期,201人取得初级执业医师资格。每年多次为全国同行业协会讲授课程传授技术,提高兽医的技术,缩小差距,并多次到全国小动物医院演示手术进行手把手的传授,让他们真正学到了正规的操作技术。1997年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华中地区科学推广二等奖,2006年、2007年获北京市兽医总站、北京宠物诊疗行业协会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台湾信元制药临床兽医园丁奖,2011获东西部兽医师大会中国小动物临床医学杰出贡献奖。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文章85篇,出版著作19本。

叶得河,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工作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从事兽医行业25年,从1984年毕业后,一直在动物医院从事兽医临床诊疗工作,1984-1996年期间主要从事大动物疾病诊疗,每年接诊临床病例2000例以上;1997年开始从事小动物疾病诊疗工作,得到了动物主人和业界的一致好评。在甘肃省边远高寒阴湿地区八县十七乡科级扶贫工作期间,主要承担兽医技术推广和应用,为农牧民传授牛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治的实用技术,举办培训讲座,使农牧民认识到畜禽疫病防治的重要性。2010-2011年,对兰州市宠物猫、流浪猫、宠物狗、流浪狗的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兰州市犬猫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发表了2篇sci论文。先后赴西藏、昆明等地进行乡村兽医、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等相关兽医培训,并取得良好效果。多次赴奶牛场、猪场、羊场、鸡场等养殖场参与和指导畜禽疾病防治工作,科学制定免疫程序,举办兽医技术讲座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参加兰州市动物园野生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洪猛,高级兽医师,工作于贵州省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兽医行业27年,1988年7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现任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级兽医师,在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战役中,与同志们一道日夜奋战,成功阻击了家禽H7n9流感和小反刍兽疫疫情,全市多年来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并主持实施了《规模猪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铜仁地区动物疫病普查》等项目,先后获得“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一项、省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二项、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担任《地区治·畜牧志》的副主编,负责动物疫病方面的编写工作,10余篇。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一直战斗在动物疫控战线,跑遍全市10个县区、169个乡镇,总结上一年的防疫工作经验教训,组织实施并在集中防疫过程中带领有关工作人员经常深入一线,明察暗访,多方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担任铜仁市动物疫控中心主任以来,通过打造防疫、检测、应急三大体系,构建了有效的动物防疫屏障。

李德印,副教授,工作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康旭宠物医院,从事兽医行业25年,自198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及兽医临床工作,不间断的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从事过牛羊病、猪禽病、马属动物疾病及宠物疾病的诊疗,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培养了临床教研室多个专业教师的临床技能,在河南省范围内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知识系统、临床技能过硬的小动物临床医生,多年来组织了多次小动物临床医生专业培训班,为河南省的宠物诊疗行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创办康旭宠物医院三家,目前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强的宠物医院之一。先后在Cn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六部,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河南省科技厅科研成果二等奖两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现正在主持河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人畜共患病-宠物弓形虫病诊疗方法的应用性研究”。

史会敏,研究员、高级兽医师,工作于大庆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从事兽医行业29年,2003年独自组建的大庆市动物疫病监测中心(后改名为大庆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曾多次接待国内外同行参观学习,在实验室建设及业务方面是黑龙江省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专家,在重点动物疫病防控和实验室管理检测等方面也是大庆市政府认可的专家。2004年作为黑龙江省唯一兽医专家参加农业部《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审工作,并录入农业部专家库。2007年带领职工仅用半年时间完成了黑龙江省资质认定全部要求,并顺利通过了全国省资质认定。2010年中心实验室在黑龙江省地级市第一个通过了全国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同年又顺利通过了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资质认定三年复审。主持编写了《大庆地区化验员使用手册》,每年对大庆市所辖县区兽医实验员进行业务培训,培养出一批能胜任的动物疫病监测化验队伍。带领大庆市动物疫控中心与八一农大、东北农大、哈兽研、兰州兽研建立了协作关系,成为东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2004-2006年,组织研制了大庆地区小鹅瘟卵黄抗体制备,连续三年生产的小鹅瘟副粘病毒卵黄抗体,使全市小鹅成活率在90%以上,得到了很多养殖户的认可,为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预防了小鹅瘟疫病发生,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的双丰收。

李永刚,高级兽医师,工作于隆德县动物疾控中心,从事兽医行业33年,在几十年的基层工作中,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先后开展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监测、诊断,牛o型、亚洲i型及a型口蹄疫的流行病学调查,加强疫病的免疫接种和消毒,防止了疫病的发生和流行,24年来,共免疫接种牛口蹄疫28万头次,猪口蹄疫35万头次,鸡禽流感70万只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检疫工作累计牲畜120多万只次,同时,还充分利用下乡搞服务的时机进项调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志一起器材制定了《隆德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隆德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和方案》、《隆德县乡镇畜牧兽医站十四乡制度》、《隆德县规模养殖场消毒技术规程》、《隆德县规模养殖场监管工作方案》、为促进全县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陈世堂,高级兽医师,工作于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兽医行业34年,1981年毕业于青海涅源畜牧兽医学校,现为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家畜病院专业技术人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兽医临床诊疗和科技推广服务工作,长年坚守在基层畜牧生产一线,立足岗位,服务“三农”,为青海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平均每年免费举办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班几十次,年培训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1000人次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基层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有力地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作为农牧服务热线(12316)的省级专家,经常通过热线电话或亲自上门认真解答和处理农牧民群众在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治方面的有关技术难题,年接听咨询电话1000余次,上门解决技术难题几十余次,收到了广大养殖户的一致认可和好评。长年深入西宁、海东、海北、海南等地的规模养殖场和农牧民家中开展上门服务,对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疾病诊疗等进行技术指导,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养殖企业和农牧民群众在畜禽养殖、动物疫病诊疗防治等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对重点场、户联点上门服务,有力促进了先进适用防疫技术的应用,同时通过以点带面对全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受到了基层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篇2

关键词:中兽医;农村基层;畜牧兽医工作

中图分类号:S85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932103

中兽医学是在畜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畜禽疾病治疗的综合性学科,在专业的领域又被称之为中国传统兽医学。此学科和传统中医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性,同时也具备自己独特的理、法、方、药。将此学科运用到畜禽疾病的诊疗实践中,无论是对于动物疾病的预防还是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兽医的基础理论分析与研究

中兽医理论实际上是中医传统理论“阴阳五行”和“五脏六腑”学说的一种延续,只是相比于中医理论,中兽医理论能够更好的进行现象和本质的解释。在中兽医的温疫理论中认为家畜所患的温疫、伤寒以及其他的温病都是外感病,而产生此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时行不正之气”,当这种特殊的病原通过牲畜的口鼻等进入到动物体内的时候,病原便开始对动物身体的组织器官进行破坏,由此便会形成动物身体上的各种不适症状。

在古代,学者对于动物的温病便有了系统的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吴又可的《温疫论》,在这本著作中系统的阐述了温病的发病以及表现,简单总结是温病在一年四季都会产生,而且大多数的病症都属于同一类,只是因为感染的对象不同,因此便会存在不同的表现症状。而对于畜牧业来讲,一旦产生温疫,必然会造成动物和人类的巨大损失,而当疫病严重的时候,病毒还对在人体间进行传播。为此,做好疫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兽医理论对于温病的系统认识较为全面,所以在农村基层的畜牧兽医工作中,中兽医运用价值性明显。从实际工作来看,中兽医的运用细则主要包括3个方面:进行牲畜的体制调节,使其免疫力得到加强;培固动物正气;对牲畜进行四季调理,根据其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

2中兽医在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中的应用

从应用实践来看,中兽医理论在基层动物防疫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西医理论发展更加的完善,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但是在农村基层的畜牧兽医工作中,中兽医的应用依然十分的广泛。在《内经》中提到,要进行动物疾病的预防,必须要强化动物体内的正气,以此可以有效的提升动物的疾病抵抗力。所以在正气强化实践中,春季可以利用茵陈散或者是木通散,夏季可以使用消黄散并茵陈散,秋季的时候应用理肺散和白药子散,冬季可以使用白药子散和茴香散。这些药剂的使用都可以提升动物的正气,进而使得动物的机体抵抗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动物抵抗能力提升,所以疾病预防的效果便会提高。

在基层畜牧兽医工作实践中,往往需要进行动物清热解毒的处理。通过古书中的记载,临床实践的证明,发现在中兽医利用中清热解毒最为有效的药物是贯众和升麻。就贯众而言,本身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和消毒的作用,此药物的主要功效在《本草纲目》中有确切的记载。除去这2种药物之外,常见的大黄、黄连、木通等药物也具有较好的清热泻火的作用,所以在现代临床中,也常常利用此类药物来进行解毒药方的配置。通过中兽医研究发现,动物肺经郁火或导致温病的发生,所以在实践中也常常用黄麻来进行肺经郁火发散。除此之外,部分中药材可以有效的抑制各种流感病毒的产生,进而降低流感的爆发频率。

3小结

随着畜牧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牲畜疾病的预防重要性持续增加。在畜牧疾病的预防中,基层畜牧兽医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不断地强化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的水平。中兽医是我国在不断的治疗畜禽疾病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起来的完备医学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有其优势和特色。所以在基层的畜牧兽医工作中,积极的应用中兽医理论和实践方法,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的效率,从而使得疾病预防的效果更加的突出。在疾病预防有了保障之后,农民增收的目标便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明富.中兽医在农村基层畜牧兽医上的运用[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4(11):49.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篇3

论文摘要:现代兽医行业科学发展信息化产业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更追求的是生活的高质量,追求的是安全与健康。因此,对肉、蛋、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禽流感在全球泛滥,口蹄疫在世界各地蔓延,甲型H1n1流感正横扫五大洲,疯牛病正在一步步入侵人们的脑细胞。除此之外,猪瘟、鸡新城疫等古老的疫病又以新的流行方式威胁着畜禽,猪的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也正对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们越来越重视兽医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诊断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症防治等内容。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的影响,中兽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在古代中兽医为我国畜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社会发展,中兽医只有调整适应当前形式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意识到我国现代兽医发展不仅起步晚,而且由于各种社会原因道路十分曲折,进步缓慢,尽管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兽医行业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发展,以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当代兽医行业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适应新形势要求,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浪潮将现代人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每个行业的发展也必须适应潮流,才能在发展中进步,在发展中提升。因此,兽医行业也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的观念,在行业中推进信息化的进程。

所谓兽医行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兽医行业经济运行效率、兽医行业劳动生产率、兽医行业竞争力,在兽医行业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兽医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建立行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网络建设。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集合,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是兽医行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库。这个信息库集疫情预防、疾情治疗、案例分析、技能提升、疑难问题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全国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防疫站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享受信息化的便捷。

同时加速推进兽医行业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以各省兽医行业信息中心为枢纽,上联农业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县乡的兽医行业信息网络体系,并使兽医行业信息网络与畜牧业科研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

完善兽医行业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兽医行业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兽医行业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兽医行业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兽医职业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案例分享”、“疑难解答”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养殖户是兽医行业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2营造集群效应,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每个行业都概莫能外。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兽医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并用以指导生产和工作,加快产业配套建设,增强发展科学性,走产业化道路,实现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营造集群效应,加强群防群治,在当代是兽医发展的趋向和机遇。过去群体防治一直被认为是中兽医的弱项,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自身健康的重视,用抗生素和化学药品进行防治所引起的各种问题迫使人们寻求一种新的代替药物。而中草药源于天然,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的特点必然成为人们寻求的趋势,这就为中兽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而通过群防群治形成产业化发展,则是兽医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首先要从根本上树立产业化理念,具有超前意识,由“单打独斗”向形成产业为主转变。随着畜产品短缺时代过去,以及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已经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兽医的行业要求也逐步提升。而小规模的发展,独立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全局统筹的大方向,“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动作,才能提升全局的“战斗力”,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才能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应对疫病的发生,也只有资源共享了,才能提升全队的业务素质,这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兽医职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保障生畜及人身的健康安全。

其次要调整思路,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广产业链条延伸经验。实行“政策引导,防疫站联合,兽医主动参与”的模式,从疫病预防、种畜禽检疫、技术学习、经验推广,实现配套衔接,形成从源头到结局的完整产业链条,不仅可以实现统筹兼顾,高强度防治疫病,而且能够保证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基本趋于一致,从而根本性地保障畜禽的安全性,实现根源安全。总之,建立并完善兽医行业产业链条,让疫情预防、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整体行业素质改善等诸多相关环节融入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当中去,可以实现整体应对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规模防治,有利于兽医行业的长远发展,全局发展。

3重视行业薄弱环节,提升应对能力

每个行业的自身发展都有缺陷和不足,在我国兽医体制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和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等问题,影响了行业长远发展和社会应对能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重视行业薄弱环节,可从几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健全兽医行业工作体系。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

加强基层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

加强乡镇兽医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如今的基层兽医技术人员,不仅承担了畜禽疾病诊治任务,还肩负着新技术推广、法律宣传、疫情调查和向上级通报疫情的责任。由于兽医社会地位偏低且专业性特强,难以从社会上吸纳到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不得不采取“近亲繁殖”和“自我膨胀”的方式解决,“子承父业”、“半路出道”的现象比较多见。他们之中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吸纳能力较差,不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很难适应新时期动物防疫工作。因此必须加大乡镇兽医和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兽医业务综合素质,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的质量。应该在行业中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兽医行业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篇4

1传统兽医学中所蕴含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现

1.1灿烂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国传统兽医学起源早,内容丰富,在畜禽疾病的防治方面有不少创造性的发明,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早在旧石器时期,从事兽医活动的工具便已出现,在河南仰韶遗址中便挖掘出该时代许多家畜的骨骼及石刀、骨针、陶器等,推测主要应用于家畜疾病的治疗。说明在四五千年前,古代的劳动人民便开始用温热疗法、针灸术及其他外治方法对患病畜禽进行治疗,这是我国传统兽医学的起源。据《周礼》一书记载,约公元前11世纪,已将医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4类,并将兽医列入了政府编制,负责“掌疗兽病,疗兽疡”。《列子》一书中尚有“马医”的记载,这说明当时不仅有了兽医,由于马在国家战争和交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还出现了专门医治马病的“马医”,这是世界上较早的兽医分科。同时期,在治疗家畜疾病方面灌药技术、手术等传统医学技艺已经出现并运用。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特别提到了“牛扁治牛病”“桐叶治猪疮”等。晋人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用“谷道入手”治疗“驴马胞转”,用黄丹治疗“马背疮”等几十种病的治疗方法。唐朝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为现存较为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对中兽医理论及技术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明朝时期,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元亨疗马集》。该书内容丰富,是国内外流传最广泛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张鑫泉等人曾对公元1949年至2013年间的中兽医古籍进行发掘整理,搜集总结民间兽医经验、查诸历代艺文和有关书录,对继承发扬中兽医遗产的主要著作等文献出版情况进行调查汇总。结果显示:中国自汉代以来出现了有百余种兽医古籍,但今大多已散佚,现存可找的仅20余部,大都进行了整理校注[3]。兽医古籍是我国传统兽医学遗产的载体,记述了传统兽医的理、法、方、药,以及针灸技术等,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兽医学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史书典籍和遗址考古发现,传统兽医学至迟产生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时间段来看,完全符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要求。

1.2绿色安全高效的社会价值

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来看,农业文化遗产必须要符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近百年来,抗生素、激素和化学制剂的传入与使用冲击了传统兽医学的发展,但兽药残留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形势严峻,若该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抗菌药使用不加以控制,人类将很快面临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4]。为此,农业部兽医局于2017年3月22日《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征求意见稿)》,文件要求50%兽用抗生素需要有处方凭证,人兽共用抗菌药物及促进动物的生长剂退出兽药市场;鼓励兽医科研机构、企业研发和推广绿色低毒、低残留的新产品,“减抗、替抗、无抗”的绿色畜牧水产养殖技术将逐步实现[5]。中草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同畜禽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之一,是传统兽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中草药来源十分广泛,大多来自自然界,以植物为主。中草药作为一种绿色、无残留的生态制剂,会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就是为了从传统技艺中摄取营养,解决当前农业发展所遇到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1.3高效的医疗价值

我国传统兽医学中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当畜禽机体一旦遭受到致病因素的侵袭,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到腹脏乃至全身;内部器官的病变也可反应于体表。因此,在临症观察病情,判断预后以及疾病的处理时,不可只看局部,忽略整体。而辨证,就是要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概括判断其为何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穴位治疗的过程。张峰[6]将甘草、黄芩、麻黄、杏仁、生石膏打碎,并借助水进行煎煮;借助针灸,将尾尖、血印、肺俞、苏气、大椎等有关的穴位当作主穴,将脾俞、百会、山根、鼻梁等有关的穴位当作配穴,对于治疗猪大叶性肺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徐文明[7]等使用银翘散治疗外感风热型犬瘟热,治愈率达75%,远远高于西药的治愈率。徐继艳[8]治疗取主穴为顺起、肷俞、滴明,加配穴脾俞治疗牛腹胀大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许多瘫痪、癫痫等常被西兽医放弃治疗的疾病,可用针灸疗法刺激动物机体的神经系统,促使动物意识和知觉的恢复。千年以来,我国传统兽医学在基本理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其丰富多彩的诊疗技术在防治动物疫病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传统兽医学的发展现状

2.1理论繁多,理论抽象

西方兽医学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中国传统兽医学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中国传统兽医学的哲学思想源自《周易》,该书保存了中国古代若干朴素辨证的观点,中兽医、中医只有在其基本理论的指导下才可行医用药、行针施灸。可见我国传统兽医学内容繁多、理论抽象,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与文言文理解能力,其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的认知与理解。如畜禽体有强弱,邪正有衰弱,病因又有外感、内伤之异,同一疾病其病因和症状就不尽相同。因此,在辨证论治原则下,就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不同治法[9]。

2.2重理论,轻实践

中兽医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应试教育”的观念给中兽医课堂带来巨大的冲击。讲授过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临床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许多高校不断缩减中兽医学课时,丰富独特的学科内容与较短的授课时长之间的矛盾成为学科发展的瓶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兽医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是中兽医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

2.3社会认可度不高

纵观历史发展,清朝晚期,人、畜疾病的治疗皆采用针灸法曾受到严重排斥,清王朝下令太医院停止使用针灸治病[10],使针灸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阻碍。近代,袁世凯、汪精卫等都曾提出过“废除中医”的号令[11],在这种排斥中医思潮的影响下,对传统兽医学发展打击惨重,使其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于中医、中兽医的发展寄予极大的期望。相比西兽医,中兽医学具有理论体系独特,自成一脉,治疗手段也与西兽医学有明显的不同。然而各级农业部门对传统兽医学的认识不够,中国传统兽医学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使得其发展具有局限性。传统兽医学与其他所学科,如药理学、毒理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内涵联系不紧密,思维方式抽象,对于养殖户和宠物主来说接受难度较大,具体临床应用不易,致使兽医中药、针灸的临床应用范围较为狭窄。

2.4传统兽医学技术后继缺人

传统兽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挽救传统兽医学,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兽医部门和农业高校亟须解决的实质性问题。高等农业院校中仅有河北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开设了中兽医学本科专业,许多高等农业院校虽设有中兽医专业课,但面临内容繁多与课时量少的矛盾,而且缺乏专业的中兽医教师,且教师易忽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许多高等院校的中兽医学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中兽医药的现代药理学和中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缺乏能带领学生在动物身上实际操作的实习教师,中兽医具有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要想把传统兽医学发展起来,就要注重传统兽医学的“活态”与“原汁原味”的传承。

3探讨传统兽医学的保护对策与发展途径

3.1加快推进传统兽医学的“申遗”进程

2006年5月,文化部将传统医药纳入部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将传统医药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保护行动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中医针灸”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决议[12]。传统中医药文化申遗成功的十几年来,我国的传统中医药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地方到全国逐渐推广开来。传统兽医学与传统医学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传统兽医学具有历史悠久性、活态继承性、持续发展性和濒危性的特点,这些特点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通过各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地和各类型农业文化系统的“申遗”成功,许多具有独特性的自然资源、农耕文化及原始物种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与保护。可见,如若传统兽医学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将对传统兽医学的利用和保护研究产生重大意义。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应重视传统兽医学的申遗工作,成立申遗办公室,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统的传统兽医学调研工作;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中兽医学调研组,采用乡野调查、访谈对话等方式,结合文献研究法,对各地区传统兽医学的历史发展加以梳理,对民间流传的传统兽医学的史书典籍进行整理和汇总,认证具有一定传统兽医学技能的学者、教师和民间兽医列为传承人。传统医药申遗名录对于传统中兽医学申遗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可以参考传统医药学的申遗体系来建立中兽医学的申遗材料。

3.2产、学、研多方机制共同参与

农业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多方机制参与配合。传统兽医学作为农业传统技能,要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便需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对传统兽医学进行支持。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建立中兽医药陈列馆,搜集国内现存的中兽医史书典籍,聘请知名中兽医教师开展系列讲座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临床实践能力。兽药企业可与相关高校、研究所等开展横向合作,研发疗效好的兽药产品应用于临床。

3.3提高社会对传统兽医学的认知程度

对传统兽医学进行保护与利用,应得到社会大众的认知。应培养社会大众对传统医学、传统兽医学的认知,提高社会大众对传统兽医学的保护意识,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中兽医陈列馆等途径弘扬传统兽医学文化。传统兽医学起源于中国,在国内的认知程度反而不如国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兽医针灸在美国取得合法地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享誉全球的传统兽医学教育机构美国佛罗里达中兽医学院,已为国外6000多名执业兽医师提供了包括兽医针灸、中草药、食疗等内容在内的传统兽医学认证课程,从这里走出的世界级中国传统兽医师也越来越多。加强本民族的传统兽医学的利用与保护刻不容缓。在中国,随着近年来观赏伴侣动物饲养不断增多,宠物医疗行业得到蓬勃发展。由于宠物临床治疗需求,中兽药制剂、中兽药保健产品、针灸疗法等在内的多种中兽医防治手段被广泛应用在宠物犬猫疾病诊疗过程中,提高了治愈率,得到了社会认可。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篇5

[关键词]基层兽医诊疗建议建议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2-0272-01

一、基层兽医诊疗建设现状

1.诊疗设备落后,没有固定诊疗场所

在基层的兽医诊疗建设中,由于国家专门投入资金少。兽医诊疗没有固定的诊疗场所,诊疗设备也都没有进行更新换代,多为淘汰或者陈旧器械。由于专业化的器械少,听诊兽医多凭借个人的能力、经历来判断病情。通过动物外在的病理表现来诊断容易造成病情治疗的延误,对养殖户与宠物主人造成损失。诊疗设备落后,没有固定诊疗场所这是造成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先进的诊疗设备有利于兽医诊疗的准确性,而固定的诊疗场所也有利用医师的诊疗与求医者的方便。

2.兽医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的兽医管理机构没有单独作为一个机构,兽医管理机构常常服从于当地政府的畜牧业管理部门。这导致兽医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工资低、自由度小等问题。职责的不明确,不能实行统一管理,从而使得兽医工作职能重复、管理效率低,资源浪费等。这些都使得兽医从业人员逐年减少。国家对于专业兽医学校扶持力度小,生源少。使得高学历的从业人员奇缺,兽医人员水平层次不齐。

3.理论知识更新慢

由于兽医人员水平层次不齐,高学历的兽医紧缺,造成新兴的兽医理论知识更新缓慢。没有对基层兽医人员进行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兽医人员层次不齐,人员年龄结构差异大都导致无法展开系统的提升培训,兽医知识理论的陈旧与动物病症的多样化导致了兽医医疗临床诊疗效果差。兽医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还应该大胆的运用于实践之中。对于现实中未记录的病情与病历时,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结合理论应用与实践的诊疗之中。

4.缺少药品与诊疗记录

基层兽医诊疗过程中,没有适合动物的药品往往用人类药品来替代,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很多动物无法承受药性,往往造成重大的损失。动物药品的缺少,专业兽医人员的缺少,兽医诊疗多靠判断与经验且没有病理的记录,这都导致动物一旦发病无法最快的抓中病原解决病情。病例、诊疗的记录、兽医的记录与体会在诊断中都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它有助于医师在第一时间找到动物发病的原因从而做出及时的诊断。如果不注重病情的记录与观察、积累,很有可能导致病情的延误治疗与错误诊断。

二、如何解决基层兽医诊疗建设问题

1.国家加大对于基层兽医诊疗建设的扶持

对于基层兽医诊疗的提高,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发挥自身职能,积极的培养高素质的兽医从业人员,解决就业、薪酬的难题。为基层兽医人员展开定期的理论知识研讨会,提供培训与交流的机会。购置专业的医疗器械,建立专门的兽医诊所,购买必备的药品。促进基层兽医诊疗的建设。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专门培养兽医人员,以当地养殖户的数量,每户分配专门的兽医诊断人员。加快畜牧业兽医行业人才培养,能够拓宽畜牧业发展道路,从而为国家与当地政府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

2.基层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基层兽医诊疗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兽医这一职业的意义。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兽医工作的宣传力度,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兽医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与待遇。改变兽医职业被歧视的现状。从而为我国的兽医诊疗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基层兽医人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于新知识、新理论要及时的学习。不断的完善专业技能与理论,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重视病情的记录与研究,注意整理病理知识

在基层养殖业与日常宠物间,注重对患病的动物进行观察与记录。作为一名兽医工作人员,要重视病情的记录与研究。了解动物发病的原因、症状等。从而在第一时间给养殖人员以科学的指导,专业的治疗,减少养殖户的损失。在对于病情研究的同时注意记录与整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的储备,重视病情的记录与研究,注意整理病理知识,提升诊疗的准确。

4.用先进的仪器与科学的方法诊断

兽医诊疗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科学的诊断方法与先进的仪器对于诊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诊断方法有利于兽医诊疗。一般的诊断为病症的鉴别诊断,根据动物发病的病因、症状以及发病过程从而进行鉴别诊断。另一方法为推理诊断,先出一个假定的可能性疾病出发,通过对病情的分析逐一排除,最后鉴别确定病情。医疗仪器的主要性不言而喻,X光、超声波仪器设备的使用可以让兽医更好的从动物内在病因进行分析与诊疗,从而更好的确认病症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篇6

7月21日,经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部分养殖户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病羊67只,死亡67只。

7月21日,经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在部分养殖户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病羊47只,死亡1只,扑杀123只。

重庆市现实“畜牧家庭医生”兽医服务制度

7月2日,重庆市荣昌县畜牧兽医受理服务承诺制度正式实施,养殖户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预约畜牧服务,全县20多万养殖户有了343位“畜牧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好不好,该县畜牧局还要跟踪督查。作为保障,畜牧家庭医生的“出诊”并非流于形式或浮于层面,而是有着一定的结构和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在他们的服务承诺制度中,按照服务种类的不同,划定服务期限:防疫阉割服务约定时间3天内办理、猪人工授精上门服务在受理约定的适配时间2~3小时办理;畜禽特殊检疫申报后即时办理;产地检疫提前24小时申报,在约定时间内到指定检疫点现场办理;屠宰检疫提前6小时申报,即时办理。这种限时办理机制,显然会倒逼服务速度和效率地提升。同样,任务的轻重缓急通过颜色予以区别标记,由各畜牧兽医站根据不同情形进行安排、提醒、催办直至督办。与此同时建立有效的电话回访服务和现场调查核实,从而对服务进行追踪跟进,对不作为、乱作为者进行追责,从而确保服务到家、责任到位。

我国H5n1禽流感疫苗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团队的陈化兰研究员等在国外媒体发文,阐述和论证了H5n1禽流感疫苗研制以及在家禽中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近年来,哈兽研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团队在新型禽流感疫苗的研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07年研制成功的表达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新城疫病毒载体疫苗,可以同时预防H5n1禽流感和鸡新城疫两种家禽烈性传染病。2010年研制成功的表达H5亚型Ha基因的重组鸭瘟病毒载体疫苗,非常适合于预防家鸭和肉鸡的H5n1禽流感,应用该疫苗可以显著提高H5n1禽流感的免疫覆盖率。2013年研制成功的H5n1禽流感Dna疫苗,具有易于生产和储存,可以同时诱导细胞和体液免疫、可以多次加强免疫和不干扰病毒的流行病学监测等诸多优势,为H5n1禽流感防控用疫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黄白双花口服液”成为犊牛腹泻病的克星

7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发的专治犊牛腹泻病的“黄白双花口服液”(热痢净)实现成果转让,正式步入市场。据了解,犊牛腹泻病是造成犊牛死亡和危害犊牛生长发育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约占犊牛疾病的80%,死亡率约为8%~10%,被称为“新生犊牛的杀手”。据主要研发者刘永明研究员介绍,“黄白双花口服液”是针对临床犊牛湿热型腹泻病的病因病症,应用中兽医辨证施治组方理论、现代制剂工艺,经原理毒理学研究、质量控制研究,研制出的高效安全纯中药口服制剂,具有卓越的无毒副残留品质和独特的无抗药性特点。临床试验表明,该药治愈率85.0%,总有效率94.7%。

饲料添加氯化钠是否违法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篇7

摘要分析了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和高校兽医内科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进行兽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期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兽医内科学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临床兽医学人才。

关键词兽医内科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高等农业院校

abstractthenewdevelopmentoftheanimalcultureandhealthcareandthepresentsituationoftheuniversityveterinaryinternalmedicineteachingwereanalyzed,andthereformmeasuresaboutveterinaryinternalmedicineteachingwereraised,soastoimprovetheteachingresultoftheveterinaryinternalmedicineinagricnltur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obroughtupagreatdealofthetalentoftheclinicalveterinarymedicinewiththeoriginalityconsciousnessandthepracticecapability.

keywordsveterinaryinternalmedicine;teachingsituation;teachingreform;agricultur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进入21世纪,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取得了新发展:动物养殖已经由个体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变;诊疗对象由大动物向宠物、猪、禽等中、小动物转变;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依然是当前危害中国养殖业的重要疾病,原发性的典型的内脏器官疾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不是太多,但在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过程中引起的继发性的内脏器官疾病和营养代谢性疾病,以及用药不当所导致的药物中毒则大量发生;心电图机、b超机、x光机、血液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pcr仪等仪器设备已经用于兽医临床。www.133229.com

随着科学的进步以及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发展,社会亟需大量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临床兽医学人才。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中国的兽医学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高校兽医内科学等兽医临床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大批临床兽医学人才刻不容缓。

1兽医内科学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老化,脱离实践

目前,中国从事兽医内科学教学的教师,多偏重于课堂教学或学术研究,轻视兽医临床诊疗,能长期深入兽医临床,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的教师较少。以至于对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选取和处理教学内容多依赖于网络、报纸、杂志和专业书籍等,甚至照搬教材,使教学内容老化[1],严重脱离实践。讲授时重点不突出,不能将兽医内科学和其他兽医学科有效结合,课堂沉闷,效果差。

1.2知识结构单一,人文教育薄弱

所谓人文教育,即关于“成人”的教育。多数兽医内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结合实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1]。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

目前中国高校的兽医学教育以兽医学士教育为主[2],其专业培养目标为具备兽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或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中国大学的扩招,给培养众多职业兽医创造了条件,但也给高校的师资队伍、教学硬件等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使有些高校模糊了专业培养方向,降低了专业目标的要求[2]。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对兽医存在明显的职业偏见,入学后缺乏奋斗目标,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实践活动,部分同学专心考研,对考研科目以外的课程置之不理,导致专业思想不巩固、应付学习、考前突击、混毕业证等不良现象。总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创新意识和临床诊疗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

1.4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目前,中国兽医内科学教师队伍存在青黄不接和年轻教师偏多等现象,甚至许多大学教师缺乏充分的职前师范教育,教育理念落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1],很少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提问和课后反馈。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以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为主,学习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度学习和强化训练。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个性的丰富。

1.5教学手段水平差,不能满足学生随时学习的需要

目前,兽医内科学主要采用以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差,多数多媒体课件不过是教材的ppt格式,没有教师自己的语言,缺乏生动的兽医内科疾病的图片和短片,教学效果不理想。多数高校的多媒体课件不能上网,建立兽医内科学网站的高校更少,学生宿舍没有电脑,不能随时进行学习。有些教师以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堂生动,但信息量小,直观性差。挂图和标本的应用正逐渐减少。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开展极少,且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进行。

1.6实验实习条件差

多数农业院校由于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和生产,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经费投入,没有一流的实习动物医院和牧场,没有高水平的兽医师队伍,实验实习条件差[2],严重影响高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和学生兽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1.7考试方法单一,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多数院校的兽医内科学试卷由授课教师按大纲要求出题,有些院校采用试题库抽题。多考试兽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部分专业技能,多数院校存在平时不学、考前辅导、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历年的真题或试题库,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较少,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的优劣,不注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对学生学习经历的考查等现象。当前的兽医内科学考试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高,考试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真正的专业水平。

2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践,及时更新

制订并严格执行兽医专业课教师实践制度,加强兽医内科学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其兽医临床诊疗业务水平的提高,过了教学关和兽医临床诊疗关的专业课教师才能登台讲课。兽医内科学教师应长期参与临床诊疗活动,紧密结合中国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新发展和学生的需要选取、组织教学内容,淘汰不适应当前兽医临床需要的教学内容,应侧重讲授宠物、猪、禽、牛、羊等动物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群发病,将兽医内科学和其他兽医临床学科有机结合[3],多列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紧密结合兽医临床的例子,多推广经过实践验证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对学生关心的兽医临床问题及时作出正确的指导。

2.2加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文教育

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网络优势,指导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社会热点事件,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认真参与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教师的学习生活、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经历,指导学生了解当前动物养殖和动物保健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环保观念、成才就业、学习方法,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等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人文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强化专业培养目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中国的兽医专业教育按照培养目标目前可以分2个层次进行,第1层次是兽医学士教育,应该有比较宽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掌握兽医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技能;第2层次的兽医职业教育完全是独立的,按照职业兽医的要求进行的专业深造,兽医职业教育应在设备好的教学动物医院内进行,在有较高水平的兽医师指导下完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试办兽医职业教育[2]。因此,高校应强化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开展兽医临床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育教学活动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精心挑选政治坚定、业务精良、精力充沛、懂教学管理的教师兼任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实习指导,并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和奖惩。在学生达到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如果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可以鼓励其考研。

2.4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施行启发式教学

高校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更新教育观念,施行启发式教学[1],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实现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注重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反馈,构建和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2.5加强现代教育手段建设,认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对高校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加强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培训工作,提高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精选教学内容,配以精心拍摄的兽医内科疾病图片和短片,制作一流的兽医内科学多媒体课件。高校应加强硬件建设,装备足够的多媒体教室,教室和学生宿舍能够上网,可以采用天空教室、教学邮箱、qq群、飞信等手段服务教学,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办兽医内科学教学网站,使学生在任何时间均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提高。鼓励教师制作优质的挂图和标本,用于课堂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专业实践活动,撰写专业实践调查报告,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考查。

2.6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兽医师队伍的培养

高校应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力度,建立一流的教学动物医院和牧场,服务于实践教学,并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兽医师队伍,完善教师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切实提高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兽医临床诊疗水平[2,4]。

2.7施行考教分离,注意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试

兽医内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考试观念。兽医内科学试卷应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出题,施行考教分离,考试内容应侧重对兽医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临床诊疗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察,并结合学习经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使学生的成绩能够正确反映出该学生的实际专业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1,3,5]。

3参考文献

[1]杨德广.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j].高教探索,2004(3):56-58.

[2]卢正兴.适应时代的需要探索兽医教育的未来[j].中国兽医杂志,2000,26(9):3-4.

[3]杨自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3):108-109.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篇8

1创新教学方法

1.1直观教学法

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用挂图、动物标本和模型、幻灯、录音、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研究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将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密切联系,以帮助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如,把动物医院门诊、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的以及教师在对外技术服务和外检中收集到的典型病料带进课堂,向研究生进行直观讲解[4];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各类听诊声音,让研究生在听觉上掌握钢管音、浊音、清音,然后结合挂图指出每种器官发出的声音,并在动物模型上指导研究生听诊的位置,最后带领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应用。这样多角度、分层次地深入教学,可使研究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1.2多导师合作教学法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他们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多导师模式则以研究生为本,在培养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同时,鼓励其个性化发展,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能力,而且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在其他方面的特长能得到相应的拓展,从而促进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兽医专业在进行多导师合作教学过程中,做到导师组指导与主导师指导相结合,在该导师组指导下的研究生虽然有各自名义上的主导师,由主导师来主导研究生的生活、学习与研究工作,但是实际上可以不区分导师,统一由导师组进行指导。如,兽医专业实验指导教师负责该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及设计工作,使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临床指导教师负责临床动物诊疗方面的指导,使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研究生今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3角色转换教学法

角色转换教学法,即在训练中将部分研究生转换成教师角色,临时行使教师的职责;将教师转换为研究生角色,从研究生的角度体验教学过程。兽医专业研究生是该学科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将会充实到科研、教学、临床各个方面,这种角色转换能够锻炼研究生的讲解能力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第一,创设训练情境,注重角色转换的切入点,使研究生容易理解训练内容;第二,选择操作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研究生作为角色转换的对象;第三,设计现场训练情境,突出“角色转换的学生”的作用,给他们创造观察、点评的平台;第四,教师不仅要对“角色转换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还要对其他研究生的操作表现进行评价;第五,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6]。通过角色转换,使研究生体验教师角色,了解教师从备课到讲课的全过程,这将更有利于研究生今后的工作需要及个人发展。实践表明,角色转换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兽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促进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4网络辅助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把研究生从抽象思维带到感性认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视听合一的抽象思维相结合,产生一种更合乎自然的交流环境与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激发研究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其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端正学习动机[7]。兽医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清晰的画面,将生物分子通过计算机模拟放大化,将抽象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研究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兽医学进行科研探索及研究所应具备的思维和方法[8]。在兽医实验与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收集和整理大量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资料,重视采用幻灯、电脑投影、三维动态模拟、电视录相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构建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超文本的结构性和友好的交互性等优势,结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培养研究生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求异思考、个性化表达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学会利用信息手段获取、分析、处理和交流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信息,使得研究生的自我发现和探索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也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引导研究生深入了解“三大检索”,该检索系统能够快速地获得相关研究的科研论文,如,免疫学相关研究的先天免疫为研究热点,让研究生通过“三大检索”平台了解兽医领域先天免疫的情况,相关受体tLRsnoDRs等的发现及其功能。

2加强实践

教学研究生阶段的实验教学是由基础理论学习向深层次专业学习的过度阶段。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主要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而研究生阶段的实验教学更为细致,针对性更强,更侧重于引导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探索和发现问题。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从如下两个方面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一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精简重复实验,整合相关性实验,探索创新型实验,例如在病理学实验课中增加“临床病例的病理学切片的制作与诊断技术”、“实验性肾功能不全病理模型的建立”;生理学实验中可增加“大脑皮层运动机能定位”、“蛙心起搏点的观察”等探索创新型实验[9]。同时,将动物公共卫生与实验动物专业的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并入实验教学中,依照研究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做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课堂实验与生产实践结合,科学研究与探索发现相结合,必做实验与选择实验相结合,以巩固并逐步提高研究生分析和解决相关动物疾病的综合能力,使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二是加强临床实践教学,使研究生掌握基础临床病症,并能将其准确地应用于有代表性动物疾病的临诊实践中。

兽医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实现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坚持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安排研究生进入临床教学动物医院,要求其在熟悉畜体正常状态的基础上,能发现和辨认常见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现象,并将产生的原因、条件或机理联系起来,然后分析确诊并最终提出处置方案,教师仅对其进行指导。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的动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进行深入剖析,例如临床病畜血、尿、粪的常用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血液生化、肝功、瘤胃内容物等检验结果结合分析后,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深入研究相关的目的蛋白或基因,如核转移因子、免疫相关蛋白及转录表达相关蛋白的Dna、Rna等。

3结语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全市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重大疫病工作的总体部署,扎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等各项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产品卫生安全事件,保障人畜健康,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现结合《农业部2010年兽医工作要点》(农办医〔2010〕5号),制定*市2010年兽医工作要点。

一、工作目标

(一)2010年度不发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猪链球菌病、狂犬病等动物疫病;或虽零星发生疫病,能迅速采取措施,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迅速拔除疫点,扑灭疫情,做到“有病不流行,发病不成灾”。

(二)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狂犬病常年免疫密度在90%以上,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时应免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猪、牛、羊、禽免疫证明发放率和免疫畜禽建档率均达到100%,猪、牛、羊养殖标识佩带率达到100%。春、秋季普查畜禽疫病各一次,普查面在90%以上。春、秋季农村畜禽圈舍消毒各一次,消毒面达到100%。畜禽驱虫面达到100%。

(三)畜禽疫病年死亡率控制在:猪3%以下,牛羊1%以下,家禽13%以下。

(四)畜禽产地、生猪定点屠宰场、其它畜禽屠宰场(点)检疫率达100%。市外调入畜禽备案率、引种审批率均达100%。检出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五)辖区内不得经营和使用《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中所有动物禁用的8大类药物以及含有禁用药物和蛋白精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养殖场畜禽产品中兽药和有害物残留不得超标。

(六)完成市农业委员会下达的动物疫病、兽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

(七)确保辖区内兽医实验室不发生生物安全事故。

二、工作思路

认真宣传贯彻《动物防疫法》,积极探索和创新“兽医工作五大机制”:常年免疫工作机制,免疫质量综合评价考核机制,动物产品生产全过程监督机制,防疫财政政策长效机制,防疫责任分解与追究机制。全面落实“四大责任”:动物重大疫病防控行政首长问责制,兽医工作定点联系制,规模场挂牌兽医责任制,散养农户兽医包片负责制。努力推进“兽医工作七大转变”:从季节性免疫向常年免疫转变,由单纯注重免疫密度向密度与质量并重转变,由盲目免疫向“以监定免”转变,养殖者从被动接受防疫向主动申报防疫转变,兽医人员工作考核由经济指标考核向疫病控制、免疫密度、免疫质量等工作绩效考核转变,基层防疫人员报酬由依靠收费向财政定岗补贴转变,防疫监督从畜禽生产重点环节监督向动物产品生产全过程监督转变。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1.切实加强免疫工作。各地要切实落实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按照《*市2010年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渝办发〔2010〕49号,详见附件)要求,认真推行畜禽养殖者“主动报告免疫制”、散养畜禽“三旬分类免疫制”、规模场常年自主程序免疫制、仔猪首免制和“生猪三针同时分点注射免疫方式”。扎实做好基础免疫,切实抓好散养户的免疫工作,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保证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

2.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强化生猪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加大血吸虫病、布病、狂犬病、奶牛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力度。

3.强化疫情监测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各区县要按照《*市农业委员会关于下达2010年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的通知》(渝农发〔2010〕9号)要求,落实监测经费、监测人员和监测场所,开展定时定点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规范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报告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任务。在全面开展疫情监测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活禽市场监测,把活禽市场抗体水平检测作为免疫合格率的重要指标。加强举报疫情核查,及时排查疫情隐患。要切实做到对监测阳性畜禽及时处置,对监测抗体水平低的畜禽要查找防控工作漏洞,制定应对措施,及时补免。

4.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应急体系和机制,完善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储备制度。加强应急预备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突发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各地要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规范动物疫情报告制度,提高疫情报告时效,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5.提高动物疫病的群防群控水平。进一步推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着力强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立的指导并完善综合防疫制度,规范养殖行为,提高防疫水平;做好防疫政策和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养殖者防疫意识。进一步明确“兽医工作定点联系制”、“规模场挂牌兽医责任制”、“散养农户兽医包片负责制”中兽医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方式与内容、工作制度与纪律,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

6.深层次开展动物重大疫病区域联防协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毗邻省市、区县业务部门之间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交流与协作,进一步完善“动物联防协作”工作机制,扩大协作区域,拓宽交流与协作内容,努力建立健全有利于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的生产、流通监管制度。

7.落实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兽医工作的财政投入,认真落实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有关的财政支持和补贴政策,尤其是“免费防疫”政策。研究完善扑杀动物补助、无害化处理动物及其产品补助、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等政策。建立健全防疫物资管理办法。

(二)切实加强兽医行政执法

1.进一步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化管理,健全区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以及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动物检疫制度和动物免疫监督制度,规范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行为。加快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官方兽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官方兽医人员的政策法规水平和业务技能。

2.扎实做好动物防疫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养殖、屠宰、活畜禽交易等场所防疫监管,严格要求各类场所动物防疫条件,严格《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审核、发证和监管。努力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动物防疫监督。严格实行市外调入畜禽备案制度、引种审批制度和指定道口管理制,严格实行县外调入非屠宰用畜禽隔离观察制。完善“指定道口”和“综合检查站”的管理制度,规范公路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监督执法工作。依法开展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病死畜禽的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开展全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典型案例评选。

3.扎实开展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深入推进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加大检疫申报点建设力度,强化产地检疫,提高动物产地检疫率。继续加强动物屠宰检疫工作。深入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工作,认真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强化畜禽等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严格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

4.加强兽医实验室和动物诊疗管理。加强兽医实验室安全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和对区县兽医实验室考核认证工作,完善兽医实验室管理制度,提高兽医系统实验室建设水平和检测诊断能力。开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审批,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动物诊疗市场的检查调研工作,按照渝府令202号、*市人民政府令208号的有关规定和渝农发〔2007〕400号文的要求,继续做好动物诊疗机构的行政审批工作,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5.强化兽药质量和兽药市场监管。加大对兽药生产企业的动态监管力度,健全飞行检查制度,积极配合农业部完成对各兽药生产企业的复验收工作。结合《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实施,组织开展“兽药经营规范年”活动。继续开展兽药市场整治活动,加大假劣兽药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加强对兽药使用单位的监督管理,做好对种畜禽场、大型养殖场、无公害养殖基地的兽药使用记录的监督管理和兽医用药技术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兽用生物制品管理的有关法规,严厉查处无证、无标、无批准文号的疫苗生产经营行为,严禁使用无批准文号的自制产品和中试产品。

(三)加快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猪、牛、羊二维码耳标佩戴工作,进入流通环节的猪、牛、羊耳标佩戴率应达到100%,保证养殖、监管等基础信息全面、真实、有效、及时传入中央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大对动物标识的监督执法工作力度,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培训。

(四)做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评估准备工作

加强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评估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组织开展对项目区县的监督检查,做好国家对我市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推动评估进程。

(五)继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防控动物疫病的组织体系。已经完成县、乡级两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区县,要做好防疫工作量的测算,对基层动物防疫人员不足的,应及时补充和配备村级动物防疫人员,并建立村级防疫员队伍必要的财政补助政策。加强乡村兽医管理,规范乡村兽医从业行为。

2.不断探索和创新兽医工作机制。各地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兽医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基层动物防疫新秩序,努力开创兽医工作新局面。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农业部出台的配套规章要求,积极推进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制度建设,做好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的相关管理工作,完善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和乡村从业兽医三支队伍建设。全力做2010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业兽医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乡镇畜牧兽医站兽医人员“定人、定事、定点、定量、定时”的管理制度。

3.提高兽医队伍人员的素质。继续加强对《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加强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兽医人员的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加强乡村兽医和村级动物防疫员业务工作技能培训,提高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积极组织基层兽医人员订阅专业期刊杂志,及时了解和掌握兽医工作新政策、新措施、新技术。

4.强化基层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市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乡镇站的检查验收工作,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以荣昌县部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乡镇站建设为样板,积极争取资金,改善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条件,更新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完善“指定道口”和“综合检查站”的建设,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屏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乡镇兽医站及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含综合检查站)房屋资产、设施设备的管理制度。

(六)提高防控动物疫病科技支撑能力

积极支持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储备,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加快成果转化,加大猪、牛、羊、禽主要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新的科学技术对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的支撑能力。

(七)加强兽医工作成效宣传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及时总结基层兽医工作经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刊等媒体,重点宣传兽医法律法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建设、兽药质量抽检、兽药残留监控、动物疫病防治新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展及成效。加大兽药GSp宣贯力度,营造氛围,促进兽药GSp有力实施。深化兽医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

围绕全年兽医工作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密切配合,落实责任,做到精心部署,定期交流,加强督导,确保取得实效。

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篇10

关键词:现代、兽医行业、科学发展、信息化、产业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更追求的是生活的高质量,追求的是安全与健康。因此,对肉、蛋、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中兽医只有调整适应当前形式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兽医行业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发展,以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当代兽医行业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适应新形势要求,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浪潮将现代人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每个行业的发展也必须适应潮流,才能在发展中进步,在发展中提升。因此,兽医行业也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的观念,在行业中推进信息化的进程。

所谓兽医行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兽医行业经济运行效率、兽医行业劳动生产率、兽医行业竞争力,在兽医行业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兽医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完善兽医行业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兽医行业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兽医行业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兽医行业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兽医职业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案例分享”、“疑难解答”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养殖户是兽医行业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营造集群效应,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每个行业都概莫能外。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兽医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并用以指导生产和工作,加快产业配套建设,增强发展科学性,走产业化道路,实现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要从根本上树立产业化理念,具有超前意识,由“单打独斗”向形成产业为主转变。随着畜产品短缺时代过去,以及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已经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兽医的行业要求也逐步提升。而小规模的发展,独立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全局统筹的大方向,“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动作,才能提升全局的“战斗力”,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才能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应对疫病的发生,也只有资源共享了,才能提升全队的业务素质,这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兽医职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保障生畜及人身的健康安全。

其次要调整思路,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广产业链条延伸经验。实行“政策引导,防疫站联合,兽医主动参与”的模式,从疫病预防、种畜禽检疫、技术学习、经验推广,实现配套衔接,形成从源头到结局的完整产业链条,不仅可以实现统筹兼顾,高强度防治疫病,而且能够保证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基本趋于一致,从而根本性地保障畜禽的安全性,实现根源安全。可以实现整体应对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规模防治,有利于兽医行业的长远发展,全局发展。

重视行业薄弱环节,提升应对能力

每个行业的自身发展都有缺陷和不足,在我国兽医体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和没有完善法律体系保障等问题,影响了行业长远发展和社会应对能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重视行业薄弱环节,可从几下几方面入手:

加强乡镇兽医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如今的基层兽医技术人员,不仅承担了畜禽疾病诊治任务,还肩负着新技术推广、法律宣传、疫情调查和向上级通报疫情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大乡镇兽医和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兽医业务综合素质,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的质量。应该在行业中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兽医行业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