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十篇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十篇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40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篇1

摘要现代篮球比赛越来越激烈,比赛水平越来越高,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运动员必须提高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篮球专项需要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进行科学训练,加强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然而优良的体能是篮球比赛取得胜利的法宝,是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保证。本文在根据文献资料法,阐述现代篮球运动项目特点的基础上,对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做进一步探究。通过查找资料对体能训练有了很大的了解,并通过专家访谈,提出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体能运动训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成都市各高中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教学训练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利用internet搜索有关论文文章和信息,并进行整理归纳。图书馆查阅有关于篮球运动体能研究的期刊、文献等。

2.归纳推理法。将所有搜集到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加以自己的想法进行改进、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二、体能训练的概念

(一)体能训练的概念

体能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在艰苦环境中,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而不顾及运动技术。体能训练突出对人体各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

(二)篮球体能训练

随着现代篮球比赛越来越激烈,比赛水平越来越高,对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没有优良的体能作保证是很难取得比赛的胜利。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投篮得分为目的,攻防快速多变的速度力量型,对抗性体能――技能类项目。它不单纯是技能类运动项目,而是对体能有很高要求的一个运动项目。篮球体能训练要以速度力量型,对抗性身体练习为主,旨在保证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能合理运用攻防技术并准确的投篮得分。

三、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体能提高的刺激――适应理论与原则。“训练适应”是指篮球运动员机体在训练负荷和外界环境(自然环境和比赛环境)长期刺激的作用下人体器官和系统所产生的结构与机能改善。运动水平越高需要克服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程度越大,则神经肌肉和其他各系统产生机能适应所需要的训练负荷越大时间越长。教练员应明确认识到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因为人的适应能力是无限的。严格要求艰苦训练,才能产生优秀的运动员。

四、篮球运动体能力量训练的方法

(一)最大力量素质训练

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增大肌肉生理横断面,增加肌肉收缩力量;二是改善肌肉的内协调能力,提高神经系统指挥肌肉工作的能力,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

(二)速度力量训练

速度力量是力量和速度有机结合的一种特殊力量素质,训练中多采用运动员最大力量的40%-60%,快推、抓举、负重高抬腿等,一般做6-8组,组间间歇时间较充分,但不宜过长,过长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影响下一组练习。通常为2分钟左右。

(三)力量耐力训练

力量耐力主要有氧供能,其发展不仅依靠肌肉力量的发展,而且要依靠血液循环、呼吸系统机能的改善和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以满足长时间工作的肌肉所需氧气和能源的供给。要想提高运动员肌肉长时间工作的力量,在训练中用运动员最大力量的80%左右,抓举、挺举、负重高抬腿、卧推等直到身体筋疲力尽。

五、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恢复

(一)合理的营养搭配

每位球员都应做到平衡膳食。这需要充足的水和果汁等形成的液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运动营养学家建议在每餐中要含以下比例的营养成分:60%-65%的碳水化合物,15%-20%的蛋白质,20%-25%的脂肪。科学的营养是消除疲劳恢复体能的最好方法之―。

(二)积极休息

在训练后,可通过散步、游戏、聊天、听音乐等进行积极放松。在运动时可根据疲劳程度适当改变运动负荷,以消除疲劳。

(三)良好的作息制度

睡眠是最有效的自然恢复方式。在每次训练或比赛后要尽可能的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熟睡时,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降低;体内分解代谢处于最低水平,而合成代谢过程则相对较高,有利于能量的蓄积。同时,全身肌肉骨骼得到放松,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得到相应的休息。

六、结论

现代篮球比赛水平越来越高,要想充分发挥好技战术水平就必须有优良的体能作保证。因此,在篮球运动训练中就必须要科学地、系统地、长年地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教练员必须深刻理解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的主要因素,这是体能训练创新和持续提高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注重体能训练的球员或队伍,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篮球比赛,也很容易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杨世勇.体育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7-42.

[2]孙欢.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1-106.

[3]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2-116.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篇2

摘要本文对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有关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探索和分析。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本原则,即:全面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周期性原则以及差异性原则,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质量的两点措施,希望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体育训练课余高校训练原则训练措施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不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高校教学中,课余体育训练则是实现学习体育目标、完成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也对高校课余体育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就对普通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做出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原则

在高校课余训练中,全面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相结合,具体说来则是,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通常指的是采取各种各样的锻炼手法,促进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全面协调发展的训练,是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水平的基础。专项训练则是通过专项或者与专项类似的训练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专项素质、专项运动水平以及专项理论知识的训练方式,专项训练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和提升学生的专项运动成绩。因此,在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科学的相结合,通过一般训练为专项训练奠定基础,根据专项项目合理选择一般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计划性原则

针对普通高校来说,各高校通常是根据各个学年、学期以及学期各个阶段的体育学习任务和体育学习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是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依据,要想高效率高质量的开展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就必须遵守计划性的原则。

通常来说,高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训练要求以及训练指标。只有指定了切实可行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才能够使计划得以顺畅、连贯、高效的实行,才能获得良好的训练成效,因此,高校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仔细研究、科学安排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相关的内容。

周期性原则

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与其它的体育训练一样,也需遵守周期性的原则。一般来说,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训练周期是由基础训练阶段、赛前训练阶段、比赛阶段以及赛后休整阶段四个阶段组成的。通过这样的一个个周期的循环往复,学生的运动水平也得以不断的提升。通常来说要遵守训练的周期性原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尽可能的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以及相关的赛事日常来安排训练的周期;其次,在一个周期内,日常训练中基础训练阶段的时间应较长,以保障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相对稳定。赛前集训时,训练时间较短则要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以期运动水平能够迅速提升;最后,每个训练周期结束之后,都要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进一步改进下一步的训练。

差异性原则

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基础、爱好特长都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要遵循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安排课余体育训练。要做到这一点,体育任课教师首先要详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建立相应的学生档案,以便随时参考;其次,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还应针对不同任务的运动员组织不同的训练内容、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除此之外,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训练内容和训练计划,都应该尽可能的针对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

提升高校可以体育训练质量的几个措施

科学处理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

很多人对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态度,一种认为: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的文化学习是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一种认为: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的文化学习是相互干扰、相互影响的。其实这两种看法都有其可取之处,最终会出现哪种情况,关键在于如何科学的处理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只有科学的科学处理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学生在保质保量的完成文化学习的同时,训练成绩能够得以不断的提升。

要科学处理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灵活安排训练时间。在保证学生开展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弹性训练制度,以保证训练计划的完成;其次,要严格的贯彻落实训练计划,科学的制定训练任务和训练强度;最后,注意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从思想上让学生正确理解和看待课余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相应的安排。

创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

随着高校之间体育竞技范围的扩大和竞技程度的提高,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要想真正提高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效率,必须要不断创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创新高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不但能够帮助高校明确当前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发现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推进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校体育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融合。

要做好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创新工作,首先应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正确的创新理念是高校体育训练工作在创新的过程中对体育训练工作的理性的认识、追求以及观念,其始终贯穿于整个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整个过程,在整个的创新工作和创新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要构建合理的管理机制。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构建合理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创新工作的持续化。

参考文献:

[1]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7).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篇3

摘要教学原则与运动训练原则是教学过程及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反映,是进行运动教学及训练须遵守的原则。其中训练原则与教学原则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任务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和技能,运动训练则主要侧重于运动能力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游泳教学中应当遵守的运动训练原则,包括:运动负荷合理安排原则、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结合原则、训练周期性原则以及区别对待原则。

关键词教学原则运动训练原则游泳教学遵守

体育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适当的训练来实现的,体育运动的技能及水平也是通过训练的强化来巩固与提高的[1]。但运动训练并不是随意的,而应遵守一定的原则,并根据训练标准与目标,促使训练水平不断提高。游泳训练中,很大程度涉及到运动负荷、训练周期等方面内容,要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训练质量,无疑对游泳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运动训练原则要求。基于此,本文接下来主要分析游泳教学中应当遵守的运动训练原则。

一、运动负荷合理安排原则

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主要是指游泳训练过程中以训练对象的水平及训练任务为根据,循序渐进加大运动负荷,到学习者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学习者在游泳训练中存在一个适应的过程,而适应性产生的前提主要在于游泳训练中合理安排学习者的运动负荷,故游泳教学应遵守运动负荷合理安排原则,并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对运动负荷基本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予以把握。运功负荷构成因素主要为:负荷强度、负荷量。两种因素对机体的作用是各异的,且存在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且互促互进。在半小时蛙泳的训练初始阶段,主要训练目的在于对游泳动作技术的掌握以及持续游进能力的提升,也即通过负荷量的增大来巩固技术;而在训练中后期,主要训练目的在于提高游速以及技术改进,也即基于负荷量进行负荷强度的提高来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

二是循序渐进增加负荷量。通过循序渐进进行负荷量的加大,才能强化对机体的刺激,促进训练水平的有效提升,但需注意的是,负荷量不得超乎学习者的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荷”,而应逐步增加,促使学习者能够渐而适应。

三是处理好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关系。由于两种因素存在不同的对机体的影响,故在游泳训练中二者降低或是增强都应合理配合,通常使用的配合方式为:第一,加量、维持强度/削减强度;第二,加强度、维持量/减量;第三,加量、加强度。

四是把握运动负荷跟恢复、疲劳的关系。有效恢复是新运动负荷得以产生的前提,而安排的负荷不合理、忽视恢复是导致游泳运动员疲劳、伤病的重要原因[2]。故需强化医务监督,密切关注游泳学习者负荷及恢复情况,并通过有效恢复手段帮助学习者消除疲劳,促进机体对游泳训练的适应。

二、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结合原则

专项训练指通过比赛性及专项性练习来提升专项技能水平所需的战术训练、专项运动素质等。一般训练指对身体的一般性练习,以实现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促进运动素质的训练。二者区别主要在于训练手段及目的不同。游泳教学中贯彻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结合原则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将一般训练置于适当位置。一般训练在基础训练及专项提升阶段中主要在于奠定运动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专项成绩提高。如蛙泳技术水平偏低或基础不坚实则会不利于武装泅渡方面的训练。

二是权衡专项训练跟一般训练的比重。应根据学员的技术水平、训练任务等合理性、有比例地进行专项训练内容及一般训练的安排,并在实践中进行比重的权衡与调整,找出最佳比例,促进学员游泳训练的科学有效进行。

三、训练周期性原则

在训练的长期过程中,训练手段、内容等均存在反复使用的情况,整体上的训练也存在周而复始的过程。在运动训练中,周期性原则即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运动过程中,后一循环基于前一循环不断进行训练要求的提高,促使学员能够创造优异成绩。但循环往复并不是指训练过程中原先水平及要求的重复,而是在于每个循环中都基于原有训练要求而提出新的要求,并同时于不同程度进行训练手段及内容的变换,运用不同的有效训练方式,增加新运动负荷,以提升训练水平。以体育专业游泳训练为例,其训练周期主要分为:大周期、内容周期、中周期、小周期、训练课[3]。五项周期环环相扣,后一周期的训练效果直接关系到前一周期训练目标的实现,而通过各个周期的训练效果积累,能蜃钪帐迪钟斡狙盗氛个过程的教学目标。

四、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主要在于进行游泳运动训练过程中,应依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及运动水平,确立好训练任务及训练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运功负荷的安排。游泳教学中要贯彻区别对待原则,则需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教师应深入了解学员。对学员意志、训练作风、思想认同等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训练计划的制定,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够在游泳训练中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是兼顾重点与全面。这主要强调与计划制定过程中,教师在制定训练计划,不仅要有对全体的要求,而且要提出对个人的要求,必要情况下对重点学员还可制定特殊、专门的计划。以此才得以切合训练实际。

三是把握好学习者不同水平的关系。区别对待强调对先进学习者的重视,但同时也不可忽略其他学习者。对成绩落后学习者,应投入更多的精力促使其不断提升水平;对成绩较好的学习者,可适当提高训练要求,以提升游泳训练实效。

五、结语

在游泳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游泳运动的特殊性,根据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及训练水平,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处理好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并做到专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相互结合,把握好训练的周期性,对不同学习者进行区别对待,充分认识教学的特殊性,以最大程度提高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陆世斌.对若干体育教学原则与运动训练原则异同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180-182.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篇4

1、加强安全教育。

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加强学生的预防运动损伤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和措施,防患于未然,使每个学生在思想上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训练前要提醒学生禁止佩戴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物品,如钥匙,女生戴的耳钉、戒指等。要求学生不留长指甲,以免传球时造成指甲劈断。要把预防运动损伤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排球教学中,使运动损伤发生率减少到最低程度。

2、重视准备活动内容。

在课前、训练前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准备活动要和教学、训练或比赛的内容相贴切。既要安排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又要安排专项准备活动。从思想上教育学生们要重视准备活动,使他们了解准备活动的目的。准备活动可以使机体在赛前状态下,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利于克服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惰性,使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静止的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为运动中发挥出最大工作效率做好功能准备。准备活动还可以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肌肉的弹性,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反之,不做准备活动,肌肉僵硬,必要的条件反射没有恢复,就容易引起损伤。应当注意,在开始做准备活动时,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做速度过快、过猛的动作。

3、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

排球的教学过程是具有系统性的,要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合理的安排教学和训练的内容。特别是区别对待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和适宜负荷原则。

3.1区别对待原则。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每一名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发育特点,技、战术能力以及身体素质等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区别对待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

3.2系统训练原则。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在教授新动作时,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在平时教学或训练中,也应必须循序渐进地,而不是突变式地增加训练负荷,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不可急于求成,以免事与愿违,导致学生受到意外损伤。加强排球基本技术的教学,规范运动员的各项排球基本技术动作,使其打实基础,运动员只有长时间、持续地进行训练,才有可能攀登竞技运动的高峰。如果技术动作不正确,就有可能引起运动损伤。遵循此原则在训练时,单人对墙垫球,对墙传球,两人对传,两人对垫,两人扣防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3.3适宜负荷原则。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习练原则。合理安排运动量,尤其是注意避免排球运动中易损伤的身体某器官的局部负担过重。

4、加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

排球运动的专项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灵敏、柔韧和耐力等素质。排球运动复杂、多变、激烈,不仅网上争夺加剧,对防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动员技术动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易发突出。它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是紧密结合的。一般身体训练是专项身体训练的基础,为专项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和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排球运动中多起跳、多倒地、扑救、速度快的特点导致了排球运动易造成运动损伤现象。所以应该加强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能力。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能力包括弹跳力、移动速度、手指手腕力量、挥臂力量、场上应变能力等。

5、重视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指使有机体从紧张状态松弛下来的一种练习过程。上课或训练结束后,做放松运动可以放松肌肉,预防肌肉酸痛,及时消除疲劳,使机体得到有效的放松和调节,保证机体的良好身体状态。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篇5

关键词:体能训练;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8.31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5.008

程序即步骤与流程。所谓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1]。这里面就涵盖了两个核心本质内容,第一,设计是计划,是对事物的预先构想,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第二,设计的成果最终还要以视觉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图面表现活动,也是一项艺术性的工作。因此,体能训练程序设计,是指将体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进行组合,使之形成既有总体上的纵向连续,也有局部上的横向联结。这些组合是不是合理,将影响整个训练活动的最终成效,所以,要提高体能训练效果,就应该将这些环节进行尽可能优化组合。

一、训练程序设计的优化原则

优化体能训练程序设计的原则,就是优化程序设计时必须采取的依据,是优化的前提,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这些原则主要有:设计的目的性,依据的科学性,组合的有效性,流程的有序性。

1、设计的目的性

“设”就是假设、设想,是对各种可能进行假设,然后做出一种选择。“计”就是算计、计划,是对各种“假设”做出选择后的进一步规划。选择也好,规划也罢,都是出于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行为。目的性为设计提供方向,提供依据。没有目的性,就不能称之为设计,更不可能进行设计的优化。目的是设计的目标,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体能训练的目的就是发展与提高身体力,那么,一切体能训练的计划、方法、方式等方面的设计,都要着眼于这个基本目的。

2、依据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符合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实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基础体能徒手训练是以人为对象的训练,所以训练必须按照人本身的规律来办事。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是自然界特殊的生物,人作为生物的一个种类,他有着很多共性,比如能说会跳等,但同时他又有很多个性,比如人的外形、性格等。所以,要优化训练的设计,就是以人为本,就是既根据人的共性,又要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性来设计训练中一系列的方案。

3、组合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对目的性的不断追求与接近,简单地说,就是训练设计的好不好,重要的一条就是按照这种设计去训练,看其有没有效果,有效果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对于体能训练的设计,同样需要实践来检验。在这里,有效性就是实践检验的一个指标,是对训练设计优化的不断检验。设计出训练计划、方法等,使得训练有效果,这就证明设计得到了优化,否则,需要进行计划、方法的修正。不断地修正,不断地优化,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4、流程的有序性

有序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体能训练方案时,根据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在活动的形式、内容、力量等方面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比如说,准备活动有序性主要包括:形式上采用“由静到动”,上采用“由上到下”,内容上采用“由局部到全身”,力量上采用“由轻到重”。[4]准备活动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实施,一是原地静止性牵拉练习,二是原地动态性伸展练习,三是行进间全身性组合练习,四是行进间适应性专项练习。在安排整个整理活动内容时,根据人体肌肉及内脏系统的变化规律,在整理活动的形式、内容、速度等方面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具体来说,有序安排整理活动应注意这样几点:形式上采用“由动到静”,内容上采用“由全身到局部”,力量上采用“由大到小”。按照有序性原则,基础体能训练课的整理活动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进行实施,一是慢跑放松,二是动态牵拉,三是推拿按摩。

5、内容的针对性

针对性原则是指,在身体肢体与内脏系统全面放松的基础上,根据前面基础练习的主要内容,安排针对性的整理活动。受训者每次训练均有侧重点,一般每次训练均是主要针对某种能力进行练习,不同形式的练习对肢体与内脏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整理与放松将有益于消除疲劳,有利于训练效果的提高。比如,对于力量训练为主的课,在整理活动时,我们应突出肌肉的伸展与按摩,而且对重点练习的肌肉群也要重点操作;而对于耐力训练为主的课,在整理活动时,我们应突出速度的递减,重点放在全身性放松活动上。

二、整体程序的优化设计

整体程序也即徒手训练活动的一个全面的整体的组织流程。主题程序是训练优化的大局,是训练优化的主线,该主线紧紧抓住为什么训?训什么?如何训?把握好主题程序的设计,将使整个训练活动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徒手训练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训练前的准备,训练的具体实施,训练后的恢复(图2-1)。训练的具体实施部分又分别包括准备活动、基本练习、整理活动先后三个环节。同时,在训练中,还应适时监测身体机能的反应,并做出不断修正,从而使训练更加优化。另外,为使训练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必须要对身体机能进行评定,并把评定的结果作为制定训练计划重要依据,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5]

三、局部程序的优化设计

局部程序是对应整体程序而言的,指徒手训练活动某个环节的组织流程。局部程序是训练优化的细节,是训练优化的具体。根据主题程序的设计,局部程序主要包括训练前的准备,训练中的实施,训练后的恢复,训练后的评估及训练中的监测。

1、训练前的准备程序优化设计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基础体能徒手训练,“预”就是做准备,定计划。准备是方方面面的事,有些可以同步进行,有些则需有先有后,不能想到哪做到哪。概括起来,训练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思想准备、二是组织准备、三是计划准备、四是物质准备[6](图3-1)。不管是什么准备,它都是人的活动。在训练活动中,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是人参与的工作,所以,主导准备工作的施训团队是第一位的。在施训团队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才能有步骤地制定计划、选取训练条件。为了使受训者能更快适应训练要求,一般在正式训练前对受训者进行动员与交流。

2、训练中的实施程序优化设计

训练中的组织与实施,是训练活动的主体,是对训练准备的落实,是完成训练目标中心环节。因此,对训练中的组织与实施进行优化设计,将直接决定训练活动的成败。依据人体科学,体育业内通用的作法是按三段式进行训练的具体实施,分别为准备活动、基本练习、整理活动[7]。在三段式的基础上,根据基本练习的主要训练内容,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应具有针对性。准备活动的一般流程为:静态牵拉,动态伸展,行进间热身,最后为专项适应练习。专项性适应练习,主要是根据基本练习的主要内容来设计。比如,以腿部力量训练为主的基本练习前,一般可安排一些腿部的爆力性牵拉。另外,在专项性适应练习前,还可以插入集中注意力的趣味性练习。在基本练习的程序设计中,以强度变化进行的程序设计为:中―大―小;以素质特点进行的程序设计一般为:灵敏―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同时,为提高训练效果可以穿插趣味性练习。在整理活动部分,一般的程序为:先慢跑、再按摩放松,而按摩放松的主要步骤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踩、按、摩、抖。

3、训练后的恢复程序优化设计

训练后的恢复是基础体能训练的必要延伸与有益补充,训练后的恢复情况将直接影响下一次训练乃至一个周期训练的效果。目前,较为成熟而有效的恢复手段有四种,一是进行科学营养,二是运用推拿按摩,三是适时合理休息,四是择机实施水疗。这四种手段,相辅相承,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理论说,必须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所以,训练后的疲劳恢复,条件允许的话,一般可以多管齐下,这样效果显著。

4、训练中的监测程序优化设计

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对运动量进行监测,是提高训练效率,防止过度训练,减少训练伤病,进行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运动量是指作用于人体的各种外部物理“功”的总称,常用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练习密度来表达[8]。根据训练课组织步骤,运动量的监测一般分三个环节,一是课前监测,二是课中监测,三是课后监测。课前监测简单易行的方法有:施训者观察受训者外部表征,并进行相关询问;另外就是要求受训者说出自我身体状态的感觉。课前监测将使课中分组更加精细,使课中训练内容的安排更加合理。课中监测简单易行的方法有:施训者观察受训者外部表征,并及时询问;另外就是得用脉搏来监测运动量。课中的监测将使训练的组织更加灵活科学,使训练的质量更高。课后监测一般为自我感觉与医学检查,课后监测将为下一次训练课的安排提供依据,避免使受训者过度疲劳。

5、训练后的评估程序优化设计

徒手训练是为达到提高基础体能目的的训练,是为发展身体各项身体基本素质的训练。很显然,训练的效果好不好,就看训练后达标程度。“标”就是“标志、标准”。既然体能训练是围绕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活动,所以,目前对训练后的评估一般都是从身体素质的指标去衡量。评估的方面主要包括五大身体基本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因为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诸多研究也表明,各项身体素质是全面的统一的。尤其是基础体能,它是基础性体能,更应全面发展,才能为特种体能打好基础。可见,训练后的评估体系也是全面的系统的,每种素质都要进行评估,才能为训练的优化设计更好地提供参考依据,才能使训练前的准备与训练的实施不断得到修正,不断得到优化。

四、结束语

体能训练是人对人的训练,再加之不是“一加一等于几”的问题,而是“一加X等于Y”的问题,“X”是训练中内外各种因素的集合,“Y”是相对于“X”的结果。所以,要使结果得到优化,必须要对训练过程中各种因素进行优化。在训练活动中,程序设计是一条主线,直接影响到训练结果的优劣。为此,体能训练应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设计出合理训练流程,从而确保整个训练的活动的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设计的历史及其现状[J].北京:装饰,1998

(3):38-40.

[2]、[3]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4]林建棣,包瀛春.军事体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

版社,2012.

[5]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社,1999.

[6]彭雄辉,王童.军事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北京:

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7]钟振新.大学体育教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8]范运祥,荆光辉.体育运动负荷控制与测评[m].长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篇6

[关键词]循序巩固全面个别

对少年儿童进行训练,应该遵守如下原则。

一、循序渐进性原则

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就很容易体会运动训练中的这一重要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就是指少年儿童在学习运动技能时,要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逐渐地学习和掌握某项运动技能。学习一些运动技能较难掌握的项目时,更要特别注意这一原则,例如,单杠、双杠、吊环等较难掌握的动作。其次,是运动量的安排由小到大,逐渐增加,运动量不同体内发生的变化也不同,如在中等强度活动时,脉搏可达到120~140次/每分,而剧烈时脉搏可达到180~200次/每分以上,血液重新分配,呼吸也加快加深,代谢过程增强等。这些要求都需要一段适应过程,运动量是逐渐的加大,能使机体的适应能力逐渐提高,使肌肉活动和内脏器官活动很好的协调起来,每一次训练时,都要从较简单和轻微的练习开始,结束时也应该是小运动量的,进行全年训练时,在过渡期运动量要小,准备期时加大,基本期加到最大,以后又进入中小运动量的过渡期,训练量的安排应是波浪式的,对于少年儿童的训练,必须注意训练与休息相结合,多年训练时运动量要逐年增加,这一点对少年儿童训练尤为重要。

二、巩固性和系统性原则

对少年儿童训练必须经常的系统的进行,少年儿童时期(6~14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神经系统易泛化,不易集中,工作适应能力较成人差,比较容易养成运动性条件反射,但这一年龄段分化能力差。13~14岁后,抑制能力增加,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逐渐完善。

根据少年儿童上述的生理特点,在进行技术动作训练时,对每个动作必须多次重复,才能达到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方能巩固的掌握运动技能,从而达到高度的训练水平,巩固肌肉活动和内脏器官活动之间的协调联系。从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就可以了解,要达到自动化的阶段不是很快的,而是经过无数次重复训练。另外,心脏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的增强,骨骼肌的肥大等都不是几堂训练课的功夫,都要经过长久的训练才行。要想巩固已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还要经常给予强化,否则就会消退。因此,要系统经常不断地进行运动训练。

三、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时全面发展所有的身体素质,而不是只发展一,二个身体素质。所有身体素质都较好的运动员,在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时掌握的较快,同时,全面身体素质的训练是达到优秀成绩的基础。一切运动项目一般来说对身体所有素质都有影响。但,某运动对某一素质可能有更突出的影响,全面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对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及身体健康也有着良好的影响。

全面训练的原则,是保证少年儿童正常的身体发育及以后获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单打一”的专项训练,不仅促使神经细胞抑制过程扩大,造成少年儿童对对运动丧失兴趣,精神萎靡不振,运动能力不能持久,而且往往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肢体畸形发展,外伤,内脏器官功能下降,重者可以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

四、个别对待原则

少年儿童进行训练时,必须注意参见训练者的健康状况。运动水平,年龄和性别等个人特点,根据这些来制定训练计划。对健康状况良好的可给较大运动量,做些较为复杂的动作,而对体弱者,要注意逐渐增加运动量,做些较简单而易于掌握的动作,对于患有某些疾病者,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做些医疗体育活动。运动水平各有不同,对有训练的人可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做一些专项训练,并不断提高成绩,训练水平低者,应从事基本运动项目练习,运动项目和运动量应符合性别及年龄特点。

五、医务监督的原则

对少年儿童及少年进行系统的医务监督尤为重要,除了与成年人运动员相同外,更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少年儿童必须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全面身体检查的时期应比成人运动员间隔要短。一般三个月做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若隔时间过长,就不能掌握在体育训练后身体的动态变化,或及时发现因训练不当造成的身体不良现象。

2.在对少年儿童身体检查时,人体测量和体表检查甚为重要。由于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训练时身体发育影响较大,因此根据身体发育的检查结果,可反映出训练安排是否科学,合理。也可以及时发现下肢,足底,脊柱的可能畸形,以便及时矫正。

3.加强运动场上的观察及检查。对少年儿童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的直接观察及检查比成人更为重要,不能听少年儿童在训练后的自述,因为当他们自觉疲劳时,往往实际上疲劳已到达相当严重的程度。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篇7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在乒乓外交获得成功之后,女排在袁伟民的带领下,也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虽然中国女排在世界三大球比赛中成绩不错,但总在二流球队中徘徊,中国女排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绝对不比日本人差,那么缺的是什么东西呢?和日本女排一比,立刻就一目了然,缺的就是刻苦训练。在第18届奥运会上,日本姑娘以一种死缠烂打的战术打败了身材高大的苏联人,夺取了女排奥运冠军。手捧冠军奖杯的日本姑娘个个泪流满面,因为这是日本队教练员大松博文所推行的魔鬼式训练取得的辉煌成果。日本女排这种残酷的训练方式启迪了中国排球队,并虚心地学习了他的训练方法,从此中国排球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男排曾夺得过世界第三,而女排则在整个八十年代称霸世界,创造了五连冠的好成绩。于是,国家体育总局把大松博文式的魔鬼训练方法推广到所有的体育项目中去,并总结出了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遵循这一训练方针,中国体育运动在许多项目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也成为世界公认的体育大国。

战功显赫的中国举重队也同样是“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受益者。在1996年亚特兰大、2000年的悉尼、2002年的波兰,中国举重队成为了当今举坛的梦之队,领队马文广在总结时指出,举重队向队员提出的要求就是“难别人所不能难,苦别人所不能苦,为别人所不能为”,其精髓正是百试不爽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正因为如此,国家举重队在总结得失时再次把这个原则提到了新的高度。

但是,“三从一大”不应该是孤立的训练方法,必须同爱国主义教育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紧密结合。缺少了后者,“三从一大”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现在,市场经济模式正在渗入体育界,拜金主义无孔不入地侵蚀着运动员的灵魂,在此种情况下,片面强调“三从一大”不可能解决思想教育和灵魂塑造的问题,“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这种训练原则在举国体制的运动队管理模式下,曾为中国体育造就出无数世界冠军,为许多体育项目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从一大”强调的是吃苦耐劳精神,是专业运动员为攀登世界高峰必须要付出超人努力的行为准则。“三从一大”中只有付出、苦练、血汗、奋斗和高远目标,没有利益、金钱、懒惰、私欲。实践证明,“三从一大”的训练理念符合体育竞技规律。

中国健儿在没有奖金,缺乏物质待遇的情形下,通过“三从一大”训练,创造了排球、乒乓球、跳水、体操、举重、羽毛球、射击等项目的持续辉煌。当时,中国体育健儿出成绩不靠钱,靠的是不甘示弱、艰苦奋斗的精神,体育界的目标只有一个:出成绩、为国争光。

但是,时世变迁,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三从一大”也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要尊重运动项目比赛规律,尊重科学,要加强人文色彩等。最近中央提出的在任何行业都要有人性化,都要以人为本,在我们体育运动训练中也要体现出来,但是,体育训练中所提倡的刻苦训练精神永远不能扔,它是任何竞技项目取得突破的基础所在。多年的训练实践,结果证明,尽管各家有各家的招数,但是结果再次确凿无疑地证明,“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不能丢。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篇8

关键词:岗位基本功人才队伍发展

为加强在岗员工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与提高,形成“练硬功、强技能”的浓厚氛围,需要针对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能操作人员分别实施岗位基本功训练,并以岗位为依托开展练兵比武活动,从而实现“提高技能,锻炼队伍,夯实人才队伍发展基础”的目的。

一、实施原则

岗位基本功训练,需要与岗位职责相结合,涵盖各个岗位所需要的技能;需要与岗位技能标准相结合,推进岗位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需要与未来对岗位技能的要求相结合,要有创新性、前瞻性;需要与企业其他人才培养活动相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企业整体岗位基本功训练活动总方案。各用工部门(单位)负责制定本部门(单位)各岗位的具体实施细则,细化训练内容,明确考查要求和考查形式。在此基础上,上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备案,并在全企业范围内进行广泛的宣传与动员。

第二阶段:岗位基本功训练。各用工部门(单位)根据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具体训练内容和考查要求,认真组织、积极协调,广泛开展训练达标活动,并做到与企业整体进度、日常工作、岗位职责相统一、相结合。

第三阶段:考查达标。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牵头,各用工部门(单位)配合,按照动员部署阶段各部门制定的实施细则中所明确的训练内容以及考查要求,对所有在岗人员进行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考核(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各占相应权重),并在给出是否达标结论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熟练程度,认定级别(例如企业同类所有岗位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其中一级最低,三级最高)。同时根据考查结果,对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三、训练内容

在基本功训练阶段,按照“立足岗位、全员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对业务职责和岗位技能的梳理,根据业务性质的不同,有重点分层次地训练不同的业务能力。其中对从事科研开发工作的员工,应重点考查其基础科研素质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从事实验技能操作工作的员工,应重点考查其各类常用实验标准的掌握程度、技术标准的起草能力以及实验设备操作技能;对从事工程技术服务工作的员工,应重点考查其对现场生产工艺与流程的掌握、现场技术服务主要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及现场技术服务过程中典型问题的处理;对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应重点考查其对管理制度、流程的掌握程度。

四、整体要求

1.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岗位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意义。企业领导层应当站在推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总体水平的高度,结合企业当前及今后一定发展时期内的战略方向,审时度势地提出并开展这一活动。各用工部门(单位)要深刻理解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意图,充分认识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多种方式,搞好思想动员,统一认识,层层发动,人人动员,营造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员工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2.加强领导,明确岗位基本功训练的责任目标。各用工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活动的开展,切实加强对本部门(单位)岗位基本功训练活动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制定符合本部门(单位)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活动细则,明确岗位基本功训练的责任目标,从而使企业上下以“求真务实,真抓实练”的态度推进活动的开展,以防止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

3.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岗位基本功训练涉及到各个方面、每个岗位,各用工部门(单位)在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的基础上,一定要建立起协调顺畅的运行机制。岗位基本功训练达标活动要与人才培养、专家选拔、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重要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效整体。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岗位基本功训练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对于职工个人,应使岗位基本功训练达标活动的考核结果对其年度个人考核具有一票否决权。如其最终活动考核不合格,则其年度考核不合格。对于各用工部门(单位),应将岗位基本功训练活动考核结果与该部门年度考核成绩挂钩。例如某用工部门(单位)不合格人数超过该部门(单位)总人数的5%,则该部门(单位)年度考核得分应扣减相应分数。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岗位基本功训练,可以夯实企业人才队伍发展基础,帮助企业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从而使企业形成管理与技术创新的主体与团队,并最终推进企业人才强企战略的落实。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篇9

关键词:射箭运动员力量素质力量训练

射箭运动员最重要的身体素质就是力量素质,有关资料显示,肩关节的肌群在做举弓动作时,需要112.5千克的肌肉拉力才能够完成,更不用说比举弓还要困难的开弓动作了。由此可以看出,在完成射箭技术动作中,力量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基本上所有的教练员与运动员都将训练重点放在了力量素质训练上。但是,即便如此,在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的对力量训练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1]

一、射箭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1.力量训练的构成要素

力量训练是一种由肌肉在对内外阻力进行克服时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射箭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程度大小不应该等同于绝对力量值的大小。按照射箭项目的特点,从素质构成角度出发,有关射箭运动员力量训练包括以下三个构成要素。

增加力量储备,也就是增强肌肉强烈的收缩能力,射箭运动员不用追求绝对力量,能够实现符合专项要求目的即可;射箭运动员所需要的一种特殊力量是耐力。运动员在保持运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持续运动的时间会随着其肌肉耐力的增强而增加。运动员在进行射箭过程中,如果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就是由肌肉耐力不足导致的;对射箭运动员还有平衡用力的要求,其包括:弓的动态平衡、对称用力与直线用力及协调用力。换种说法,也就是肌肉紧张、放松以及动作的稳定用力与动态用力之间的协调关系。

2.力量训练的具体特征

2.1肌肉负荷所处的重点部位

完成射箭动作主要依靠的是手臂、肩带与背部肌肉的收缩,使运动员身体的各个部位形成相应运动。完成举弓、开弓以及持续用力动作需要以牢固的下肢为支撑,以稳定固态的躯干为保证,所以,射箭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应以手臂、肩带、腰腹以及腿部的肌肉群为重点训练目标。

2.2力量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

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负荷量和强度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射箭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性质与方向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力量训练强度不够或是超过了训练所需的正常要求,则会对专项训练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为射箭技术训练造成负面效应。

2.3力量训练需协调性的组合

在很大程度上肌肉工作的性质与训练手段决定着射箭专项力量训练的效果,及其力量素质未来所发展的性质。射箭技术对运动员有用力平稳开弓,瞄准、持续用力以及撒放的协调配合,在最大程度上维持人与弓的整体稳定性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静中有动,以静为主。肌肉的工作性质包含了静立性和动力性的用力,他们都以静止和缓慢稳定的用力为主。

肌收缩力量的大小是会受到肌纤维数量、粗细,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以及神经系统调节的技能影响,肌力表现就是以他们为基础。射箭运动对运动员的基础力量有严格要求,它为射箭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了基本保证。进行基础力量训练的第一要务就是对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进行增大训练。[2]

二、选择力量训练方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选择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力量训练的肌肉负荷应进行超负荷训练,以有效促进运动员力量储备的提高,使其与射箭技术训练和比赛的要求相符合;在进行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技术动作的完成是以肌肉所承受的最大负荷为主要作用;专项力量训练的方向与射箭技术动作用力方向应该是相同的。射箭动作以推弓手、钩弦手以及后肘为三个力点,其动作具体两个突出的特征,即对称用力和直线用力,进行力量训练时应对这一用力特征给予高度的重视;进行专项力量训练时,其动作的幅度与肢体运动各个环节的关节角度要符合射箭技术的要求;力量训练过程的动作速度应与射箭技术的动作速度相符合,在最大程度上使在训练中所收获的力量能力运用到射箭技术动作中去。[3]

2.选择力量训练所要遵循的原则

进废退原则。力量素质具有不练则退的显著特点。在为恢复和不发生肌肉损伤提供保证的基础上,增加力量训练的练习量或强度,从而促进力量水平的提高。

适应性原则。力量训练是一个刺激肌肉负荷,使原有平衡被打破,使之由不适应转向适应的过程。肌肉在多次重复刺激下会产生适应,进而提高肌肉工作能力到一个更新的层次。

全面发展原则。专项力量的发展是以全面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为基础的。

专项深化原则。射箭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特别是专项力量训练,应该在技术训练不断深入的同时也随之不断的深化,进而提高技术训练的水平。

共同作用原则。使力量发展、射箭技术动作完善、技能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完整的、协调统一的系统。

三、针对射箭运动员力量训练方法的几点建议

对射箭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进行训练时,不能片面的追求力量绝对值的提高,应该以射箭力量素质的构成为出发点,按照专项训练所要求的力量储备、肌肉耐力以及肌肉平衡用力能力的三点要素,对力量训练的方法、手段进行选择和设计。

力量训练负荷的大小安排要能够适应技术训练负荷大小的安排。不管是力量训练的总负荷还是单个动作的训练负荷,都应该比技术训练或是单个技术动作的肌肉负荷要大,与射箭技术训练和比赛的要求相符合。

增加静立性用力和克制性用力训练的比重,将力量训练和专项用力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动力性力量主要以慢节奏用力的训练为主,对运动员有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要求,以增强对肌肉用力的本体感觉,促进专项技术动力对力量的应用能力。

进行系统的力量综合训练,一方面促进力量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对肌肉内协调能力进行改善,且又促进肌肉内在力符合射箭动作技术的要求,实现改进技术这一问题,还应该在实践训练中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研究和探索。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射箭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进行具体的分析,而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给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房晓伟.我国青少年射箭项目基础训练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篇10

中学体育教师优秀教练员中学体育教师一般都是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相对讲没有经过专业的运动训练,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要上好体育课,还要带队训练,迎接各类体育竞赛。那么怎样才能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呢?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四项基本素质。

一、要有精湛的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合理的战术安排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名老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指导学生的专业运动训练,一招一式都必须精准,每个动作技术都必须准确到位,理论上还要讲解清楚,讲解明白,我认为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熟练掌握本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运动特点

2.明确运动训练应遵循的几个主要原则

(1)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2)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

(3)周期性原则

(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

3.制定合理的计划

多年训练计划(高考目标),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赛前训练计划。在这些计划里,重点说一下课时训练计划。每次课计划,教练员都要先了解队员的身体情况,针对性地安排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这里主要提一下共性问题,就是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我们都知道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作用,但往往不够重视。对待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要和基本内容一样,不光我们教练员清楚,训练中严格落实,还要让运动员心里也清楚。充分准备活动可以让运动员更易完成基本内容任务,且不易受伤。放松活动则易让运动员快速恢复,不易造成疲劳积累。队员训练完,往往感觉身体疲劳,不愿动,只想坐在垫子上休息,这就需要教练去督促,去指导针对专项内容的放松活动。例如中长跑的强度课,每次完成一组,我都会让队员去慢跑,进行积极性休息,最后放松跑完了,还要进行拉伸、放松,确实达到放松的效果。

4.掌握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

常用的训练方法有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循环训练法、以赛代练训练法。这些方法的合理使用,让队员明白每次训练的目的性,并且不易产生疲劳,更容易提高队员的运动能力。

5.合理的战术安排

我们都知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辛苦训练的目标就是要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战术的安排至关重要,不管哪个项目,比赛要知己知彼,尽可能的获取对方的信息,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安排战术。例如中长跑队员,面对高考,就是为了让队员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不在于名次的好坏,所以就要根据队员的水平给他合理的安排体力分配即可。但是参加县、市运动会,目的就是要名次,争冠军。如果参赛队员的耐力好,速度差,则采取起跑就拉开或途中采用变速把对方拖垮的战术;如果参赛队员速度好,冲刺能力强,则安排跟随跑,最后冲刺超越的战术。当然如果参赛队员实力明显高于对手,则只可按队员体力合理分配创造一个好成绩而定。如果队员具有破纪录的水平,则一定安排破纪录的战术。

6.重视队员的心理训练

在重大比赛中如高考、县市运动会等,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其心理品质的优劣对比赛的胜负起关键性作用。所以教练员要掌握队员的竞赛心理状态,做好比赛的心理工作,促使他们正常发挥技术水平。首先,日常训练中就要安排一些针对性训练,增强学生的应赛心理。其次,科学安排赛前训练,促使积极的比赛心理状态形成。再就是要队员写出比赛方案,对此次比赛的认识和自己的目标、赛中应做的物质和精神准备、比赛心理定向、比赛程序安排(什么时间做什么,怎么做)、应注意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心理控制策略等,教练员对队员准备的方案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协商,这个过程就是一次详细的比赛情况思维模拟训练和认真的心理动员。

二、态度决定一切,爱心、责任心缺一不可

态度决定一切。作为我们体育老师,业余教练员,平时的工作的确非常辛苦,繁琐,既要备好课,上好课,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还要带好队员,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这就需要我们要有非常好的心态,首先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去把要干的事情干好,不要去抱怨待遇低、补助少、学生素质差、训练时间短等各方面的问题。

我们不光有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还要有爱心、责任心。学生跟着我们,我们就应该对他负责,帮助他完成上高中的目标――考取理想的大学。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两年半的时间,队员需要大幅度的提高成绩,这就需要教练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平时我们要关心爱护队员,不能光想着队员训练时的成绩,而要从日常生活中关心爱护他们,了解他们。每名队员的个人生活和家庭情况都不相同,需要勤与他们沟通,详细了解队员的思想、情绪、身体等各方面的问题,及时跟上做思想工作。有的学生的家庭情况相对困难一些,只要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把他当自己的亲人,他也就对你更亲,当然你的话他会听,你安排的事他会去做好,这对于训练任务的完成和日常管理都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不耻下问,努力学习,尽快地提升自己的教学与训练水平

记得在刚毕业学校领导安排带中长跑队时,自己感觉很茫然,不知如何带,仅凭自己上学时参加的那点训练体会根本不行,于是我又开始了学习过程,找了很多的有关训练及中长跑的资料,边看边做笔记,又专门请教了省队中长跑教练朱老师给讲解有关训练问题,在训练过程中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后来逐渐有了自己的训练方法和规律,队员也逐渐取得了比较高的成绩,多次在省级比赛中夺冠,被多所大学直接破格录取。

四、为人师表,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