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十篇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十篇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9:11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1

一、从清代中朝文人交流看中国蒙学教育目的

蒙学是传统的文化启蒙教育,从先秦开始,孩童通过学习蒙学读物规范训练道德行为,培养知识技能。到了宋朝以后,理学的兴起使得蒙学教育的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训练的职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根深蒂固与封建科举制度的建立,到了清代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这一教育目的越来越在蒙学教育中占据主要地位。

首先是普及平民教育的教育目的。这种识字与写字的教育,是蒙学教学的开端,可以说是纯粹的知识技能教育。如洪大容《与孙蓉洲书》中记载:

小儿始入学,教何书?《六经》亦当有次第,史书先授何书?初学写字临何书帖?临写之法有影摩诸法云,然否?(孙答曰:小儿入学,先教认字。如《三字经》三字为一句,皆明伦教学经史之类,H有意义。《千字文》四字为一句,梁朝周兴嗣奉凶之类。及其认字既多,则授以《四字书》。)

由此可见,识字写字是其他教学的基础,中国的识字教育的基本材料也早在宋元时代就已定型,最主要的就是被简称为“三、百、千”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其次是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教育。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蒙学教育也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不断发展并为其服务,变成了更高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教育。《燕行日乘》中记载沈乐洙与虞有光兄、虞鸣球、陈木、虞有光的笔谈:

余曰:“景山教习何官?”曰:“教习专管官学生读书作文之事。其中举人、生员、童生俱有教读,勤而成效多者为上等,始得知县。”余曰:“教育英材好事,所管学生、童蒙约几人?”答曰:“每教习应管学生二十人,不论大小及举、贡人、童生,总以教习,以后学生考试时,能升一等者为成效,每教习应下成效须有三人方为合例。”

这则笔谈从教师的角度反映了教育不分年龄的大小,蒙学教育和科考教育同时进行,教育的目的便是通过科考进入仕途。《湛轩燕记》中还记载了洪大容与周学究的笔谈:

余仍请见所著文章及诗律,再三强之,周生始书对曰:“关东水土硬,肉食太重,子弟聪明者少而昏鲁者多,不以念书为事。~以清书满洲话求取功名,最易且快。”

南公辄、林汉浩、金鲁应与刘士元笔谈:

问:“读书几何?”对曰:“读过经、史。”“读书将何?”曰:“要做进士。”

这两则笔谈从学生的角度体现了学习经史的最终目的也是通过科考。甚至在清代,汉人如想求取功名也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所以一切教育的目的始终有一点就是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名次。

二、从清代中朝文人交流看中国蒙学教育内容

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教材的编写,其中西汉史游所作的《急救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为后世蒙学教材的编写打好了良好的基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流传时间最长、最具生命力的蒙学教材,主要用于识字教育。自先秦以来,各朝代也有新的蒙学教材的出现,如宋代朱熹《小学》、吕本中《童蒙训》等,对提高蒙学教材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清代中朝文人的交流中也体现了当时蒙学教材的特点。

其一,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息息相关,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根据教育目的的确定而确定的。清代蒙学教育依旧沿用“三、百、千”来达到识字教育的目的。清代主要的科举考试文体是八股文和试帖诗,律赋和策论,从表现形式来看都属于文学范畴,于是在清代的蒙学教材中注重音韵和对偶的基础练习。如上文中所提到洪大容《与孙蓉洲书》中记载的,《三字经》为三字一句,《百家姓》为四字一句,讲究对仗用偶、炼字酌句、骈散有序。曹龙振、李鼎受与师席者、五六冠童笔谈中也有说:

炕上列坐五六冠童,都着毡帽,所读乃明清以来八股时文,堆积数十卷,卷各殊题而间有读《楚辞》古文及《鲁论》者矣。

可见,当时的蒙学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在识字阶段,《楚辞》古文及《鲁论》也是其学习的内容。在蒙学阶段就接触八股时文,这正是为了科举考试在做准备。

其二,清代蒙学教材的使用具有一定科学性,适应了儿童身心的发展。如《芝汀燕记》中记载元在明、李季鸣与张教授笔谈:

相见施礼而坐,季鸣取卓上纸笔书之曰:“敢请尊姓名?”答曰:“仆姓张,山野之人无名。”又问:“学生几何?”答曰:“童子五六人。”又问:“教授之法何如?”答曰:“先念书,后讲书。”又问:“念书、讲书不同,何也?”答曰:“念书者念其文也,讲书者讲其义也。不解章句,安能知意义?是以先授音读,谓之念书。念之既熟,乃能讲说其义,曰‘讲书’也。”又问:“教授之次序?”答曰:“教儿必先《百家姓》,次《三字经》,次《千字文》,次《大学》,先《四书》后诗书也。”

儿童的认知系统是通过不断的练习与增加社会性的经验来发展的,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过程。从这则笔谈中可以看出清代的教育家已经发现了蒙学教材有一定的系统性,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能够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再如《湛轩燕记》中洪大容与严诚、潘庭筠、陆飞笔谈:

力曰:“此间谓之《鉴略》,亦与小儿读之。”又曰:“《小学》最好。”又曰:“《小学》外篇虽都说大学事,然多识前言往行,自宜于幼时教之,则不易忘。且士先器识,或有颖悟之童,竟能中心慕效,未必非终身之益;此昔儒之所以教幼童时讲日记故事也。圣经贤传,幼童如何解得?”

由此可见,清代教育家对蒙学教材的选择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讲授前人事例,而非一味讲道理,更能使儿童充分理解教材的深意。

三、从清代中朝文人交流看中国蒙学教育环境

自春秋战国时期,官学的衰废和文化的下移就为私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到了唐代私学有了高级与初级之分,宋元明清时期的民办蒙学一般称为小学或私塾,到明清时,私塾的称谓较为普遍。私塾按照o立的情况分为三种。第一种为门馆或家塾,这种学校是教师在自己家中,或借祠堂、庙宇,或借房屋设馆招收附近的儿童就读;第二种是村塾和族塾,由一村一塾的人合作聘请教师,共同选址建馆来教育他们的子弟;第三种是教馆、坐馆,由富裕人家单独聘请家庭教师在自己家中设馆,专教自家子弟和亲友子弟。在清代中朝文人交流的资料中也记载了当时蒙学教育的基本环境。

如《一庵燕记》中李器之与宋美成笔谈:

闻邻家有秀才教书群童,余遂往见。

室中有五六读书儿童,而其中周朝臣者年十四,眉目甚聪俐可爱。

《椒蔗续编》中南泰齐与训长扈湘笔谈:

俄有一人入来,云是训长。余使韩从书问:“姓名谁?”答曰:“在下扈姓,湘名。”问:“训几w童蒙?”答曰:“十七八人。”

《湛轩燕记》中洪大容与周学究笔谈:

门左置学堂,助教两子及他学生四五人共读书,皆年幼蒙学。

清代中朝文人笔谈中涉及的蒙学教育多为门馆或家塾,担任教师的一般为有一定学识的秀才或老学究,对教师的称呼有“训长”、“助教”等。一同上课的学生最多二十人不到,多为十人以内,孩童们可以结伴学习。这是当时蒙学教育的主要规模。《燕行录》中闵镇远和秀才王纬的笔谈还提到了:

主翁聚会,童蒙数十人教诲讲读。见余至,使数十童蒙序立拜揖,壁上设先圣孔子纸榜,师弟出入,辄作揖于其前。

学堂墙壁上挂有圣人孔子的画像,时时刻刻提醒孩童们要尊师重道。由此可见,清代的蒙学教育已经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清代的蒙学教育也融入了封建传统礼仪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教育。

四、清代的蒙学教育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蒙学发展到清代,其教学的基本程序也相对固定下来了,分别为识字、写字、阅读、属对、作诗和作文。这一教学的基本程序和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

有如识字教育。从中朝文人的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清代蒙学的识字是基础,基本采用循序渐进、集中识字、识写分开的方式。但是在处理识、写、讲、用的关系上,以识为主,但对于怎样讲、怎样用,几乎全无要求,这样很容易挫伤蒙童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当今社会的语文识字教学中注重培养儿童对汉字的整体感知。

又如阅读教学。在蒙学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大致遵循了授书、读书、背书和温书这几个环节进行。这几个阶段环环相扣,尤其重视了温书这一环节。如今的语文教学中也会采用这种方式,如在授新课之前温习前文,但这样的温书应利用记忆的发展规律,帮助孩童制定合理的温书计划。清代蒙童每日、每旬、每月、每年比理的做法,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并不足取。

清代蒙学的教法相对于以往各朝代显得更为系统和规范,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现今语文基础教育者的借鉴与反思。

首先是顺乎天性,因材施教。从以上的交流材料中可以看出,不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使用,都是遵循了儿童发展的规律,这体现了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这一点如今我们的许多老师也注意到了,教研活动产生的教学计划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组织教学时不能过分挖掘蒙童的潜能,而要减轻课业负担,使蒙童学有余力。

其次,重视读写结合。在蒙学的基本识字阶段,读和写是分开教授的,到了后面的阶段教师便会要求蒙童读写结合、多读多写,达到熟读成诵、以读带写的境界。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会把阅读课与作文课分开,常常变成事倍功半。在诵读的时候,引导学生融入情感去朗读,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默读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行文的结构与句式的用法,以多读先模仿再创作的顺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最后,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几岁的孩童正是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形成的时候。清代蒙学极其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坐卧起行、读书习字、交际礼仪等。前文中提到“见余至,使数十童蒙序立拜揖”(闵镇远和秀才王纬笔谈)也可为此作证。但当时所提倡的行为礼仪的培养,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合乎统治需要的忠臣顺民,如果剔除这些糟粕,将礼仪课的内容变革,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具有可行性的。在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的当今社会,在可塑性最强的孩童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应是大有裨益的。

虽然清代蒙学教育受到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的传统教育内容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古代蒙学教育发展鼎盛时期的清代蒙学加以借鉴、改造和创造性地运用,对我们今日语文教学传承历史文化、强化民族个性、发展语文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2

由上图可以看出,其中至少有58%的学生是因为阅读衍生出来的“负担”过重,即要做相关的阅读作业;20%左右的学生是因为对教师推荐阅读的书目不感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阅读等其他原因,使他们对阅读“敬而远之”。

那么,其中阅读衍生出来的“负担”具体指什么呢?笔者又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主要有:抄写好词好句、画出精彩语段、撰写读后感、完成阅读手抄报等。尤其撰写读后感、完成阅读手抄报等几项“负担”最让学生头疼,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硬性作业,是无病呻吟,是敷衍了事。但也有阅读衍生出来的“负担”,学生不仅不视其为负担,反而非常欢迎。比如:具有激励性和评价性的阅读知识竞赛、阅读编排儿童剧表演、演讲等。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以上调查数据需要我们进行反思。针对50%以上的学生害怕阅读的原因是阅读衍生出来的“负担”过重,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功利心”在作怪。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功利心。在儿童阅读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主要的引导者。教师如果不能有“静听花开的声音”“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就会犯下操之过急的错误。学生刚刚拿起书本来读,教师就会本着出“成果”的心理,迫不及待地布置抄写好词好句、画出精彩语段乃至撰写读后感、完成阅读手抄报等等繁重的、学生不感兴趣的额外“负担”,造成了学生的索然无味,甚至是逆反心理。

第二,教育教学部门的功利心。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在当下的发展中,比较热衷于展示本地区、本学校的一些特色品牌,其中大力开展儿童课外阅读活动是当下比较流行和时髦的。这就导致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造成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功利心,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儿童阅读的“花架子”,助推了教师的功利心。

“功利心”形成了儿童阅读的表面繁荣,而最终并不能全面落实课标的要求,不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在儿童阅读中,应该摒除“功利心”,静下心来,蹲下身去,从如下四个方面做起,扎实推进儿童课外阅读:

一、以“趣”为先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人写文章也喜欢引用这两句名言,来表示兴趣的重要性。事实也证明,这两句话确实是至理名言。在儿童阅读中,“趣”是基础,“趣”是保障。在推进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激发起儿童阅读的兴趣,利用课外阅读推荐课等轻松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挑选他们爱读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书中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讨论学生喜爱的书中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教师力求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实现“师生之间每时每刻的心灵接触”。

二、以“读”为主

儿童阅读究竟是要看学生抄写了多少好词好句、写出了多少读后感,还是看学生究竟有没有读?答案当然是后者。笔者认为,儿童阅读的关键,应该是让学生先“读”起来。“读”起来是儿童阅读的第一步。大家应该都读过《兄弟争雁》的故事。大雁还没有打下来,还在天上飞呢,兄弟俩就已经在为如何吃雁争论不休,结果大雁飞走了。岂不可笑?其实,在儿童阅读中,我们很多教师都在做着和那兄弟俩一样的事,学生还没有真正读起来,还没有真正读进去,教师就已经布置让学生完成这样那样的任务了,那“雁”岂不是一样飞走了么?这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应该让学生先“读”起来。只有“读”起来了,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三、以“量”为重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课文大部分是精读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儿童课外阅读,大都应该略读,应该追求“博观”和“厚积”。在大量阅读中,铺垫厚厚的底蕴,以达到课标中提出的400万字以上的量。因此,儿童阅读的检验、检查更多地应该把目光聚焦到“读了多少书”上来,而不是去看学生在书上画了多少线、做了多少记号,更谈不上写了多少读后感。当读到一定量时,学生内心自然会有喷薄欲出的感觉,就会有不吐不快的欲望,学生就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情感”中,就会主动地拿起笔来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这正是所谓的“有海量的输入,才有海量的输出”。

四、以“评”为促

摒除推进儿童阅读的“功利心”,除了前面提到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读起来”等,其他就是任由儿童自己去读,教师不管不顾了吗?当然不是。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精心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活动,发挥好阅读活动的评价和引导功能。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3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父母通过具体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儿童的一生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而且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涉因子,小学生学习习惯中的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复习的习惯、作业的习惯四个因子以及总的学习习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二)学习习惯就是学生在后天的长期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地训练和潜移默化地陶冶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方式(包括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而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四、课题解决的问题: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五)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二)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儿童会通过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他们的教育影响,形成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父母更多的教育、照顾他们,教育方式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三)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的实践研究,使父母明白父母养育方式在子女人格形成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父母亲应该共同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多施加正性情感,避免负性情感的暴露,使子女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人格健康发育。

(四)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使父母明白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责任心的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责任心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中,放任性

尤为不利于小学生责任心发展。

(五)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而且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五)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七、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运用图书查询,上网查资料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二)问卷调查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参阅emBU自行设计)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对横沟中心小学118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三)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研究工作与教学改革相结合,有教育科研指导改革实践,用教改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科研。

八、具体读书安排:

(一)书目单:

《儿童发展心理学》王新明著

《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巫惠如著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印小青著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陈陈著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王丽,傅金芝著

《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毛卫民著

(二)主要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经常做读书不急,写心得体会。每天固定的时间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

(四)读书安排:

20xx年12月,阅读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了解儿童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模式,掌握儿童发展心理;

20xx年1月,阅读学习《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熟悉了解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方式方法。

20xx年2月,阅读学习《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关系;

20xx年3月,阅读学习《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探索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学习习惯之间的内在联系;

九、预期成果:

(一)读书笔记完成时间:

20xx年12月,完成《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20xx年1月,完成《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训练》的读书笔记;

20xx年2月,完成《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的读书笔记;

20xx年3月,完成《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的读书笔记;

(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的具体时间:

20xx年12月-20xx年1月,完成对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并对其结果分析20xx年2月-20xx年3月,完成对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并对其结果分析。

20xx年4月,完成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习惯养成内在关系进行分析;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方法

1.被试与取样

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参阅emBU自行设计)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依据王新明、巫惠如对小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维度分类自行设计),对东海县某中心小学三年级三个班级的118名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118份问卷,有效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90.68%。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运用图书查询,上网查资料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参阅emBU自行设计)和小学生学习习惯调查问卷,对东海县某中心小学118名三年级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且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4

关键词:薛瑞萍;教育理论;儿童阅读课程化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一书主要记录了薛瑞萍读十二本教育名著的读书心得,以及结合自己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实践写出的教学理念及方法。薛瑞萍老师是一位嗜书如命,并且善于反思与写作的小学语文老师。从她的这本著作里,可以感受到薛瑞萍对阅读教育理论著作的改观,以及对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的重视。

一、教师要不要读教育理论

薛瑞萍虽然是个“众所周知”的书迷,但在最初,薛老师几乎是不读教育名著的,她将自己“混”得还可以的原因归结为:深厚的文学素养、过硬的教学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端正的品行、较强的沟通能力以及较高的个人威信。而它们都与教育名著没有必要的联系。没有教育理论的教学生涯成就了自在潇洒的薛瑞萍,薛瑞萍承认她对教育理论的偏见和局限,但她也认为这种局限是她的优势所在。她读爱读的书,做想做的事,她读的每一本书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教学。她在《不读者说》中提到:“不是我不读,而是暂时没有遇到我以为的可读者。”

教师要不要阅读教育理论这个“问题”,对作为一名师范研究生的笔者而言,是毋庸置疑的。从上师范院校开始,我们就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我们逐渐认识了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杜威、洛克等中外教育学家,了解他们的教育理论、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我们从阅读他们的书籍中懂得要做一名什么样的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懂得归懂得,我们总有一天总要去进行教学实践,那时候,我们会运用到多少教育理论知识呢?作为新手教师的我们,可能会忙于把一堂课讲好而努力地备课,生怕漏掉了哪个环节,哪还会想到教育理论呢?这是我的疑问。然而,在薛瑞萍的《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这个问题做了解答。有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赖尔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看,实践先于理论;并且,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理论体系指导的理智的实践……”赖尔提出的另外两个论点是:一个很有理论的人在实践中可能会相当无能,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另外,假设理论具有普遍的优先权,将会导致不断地追本求源。由于形成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实践,因此,假如要理智地形成理论,将需要对先前的理论的指导,而先前的理论也要有更先前的理论的指导,如此循环往复。于是,一批又一批坐在后座指手画脚的人,便开始了无休止的追溯。还有人认为,所有的教学都要依靠理论,理论常常蕴含在教学实践之中;还有人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理论意识,也拒绝使用理论,但他们无形中已经和理论有着某些联系。可见,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显然,教育理论是否能够提供帮助,这只是个伪命题;而什么样的理论能够向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这才是一个真命题。

二、教师要读什么样的教

育理论

薛老师的朋友告诉她,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相当的教育理论。从此,薛老师开始投入理论书籍的海洋中,并在教育在线论坛发表自己的读书笔记。两年间,薛老师读了近二十本的理论书籍,记录了二十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从而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在阅读了更多的教育理论后,薛老师让理论成为了自己反思的武器,使其来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升华自己的教育智慧。

那么,教师应读什么样的教育理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能向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呢?我们先来看看薛老师都读了哪些理论。

薛老师拜读的是中国教师行业中知名度和受欢迎度最高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还有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可以说是这两本书让薛老对教育理论书籍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主动地、阅读,如洛克的《教育漫话》、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等中外教育名著。薛老师每读一本书,都是在寻找与自己教学理念相契合的教育理论。每每读到与自己的教学理念类似的地方,她都会兴奋不已,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理论依据的,这让她增强了自信心,也让她更加坚定信念做自己想做的教育。

所以,教师选择阅读什么样的教育理论,首先要明确自己当前的教学状况,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最欠缺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论书籍。一般师范生都读过“苏大师”的《给教师的建议》,如果能把书中的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起来,相信新手教师们会少些抱怨,减轻些疲惫,会收获更多惊喜和工作激情。

三、教育理论对薛瑞萍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的影响

薛瑞萍阅读过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后产生了许多教育感悟,也为她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通过阅读《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这本书整理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对薛老师教学产生主要影响的观点:

1.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的阅读教学观

薛老师在读理论书籍之前就开始了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实践,当她开始读教育理论后,她的那些实践案例就成了教育理论的有力佐证,同时薛老师也在不断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薛老师深知培养孩子们读书的习惯和能力是多么重要,课外阅读需要真真切切的“抓”和日不间断的“熏”相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薛老师每天都会拿着一本课外书在教室里读,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读书的样子;也要求学生们书包里放一本课外书,方便随时阅读;还建立了班级书库,每天早上学生们都等着教师来给他们换书。对于薛老师和她的学生们而言,阅读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带给他们充实而快乐的时光,不像现如今的一些错误观念,认为读课外书就是浪费学习、考试的时间,认为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美国教育家施道弗说:“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可见,阅读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所以,薛老师说阅读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

2.倡导亲子共读的教育理念

薛老师以孩子为媒介,将她的教育思想传到家长的耳朵里、心里,倡导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薛老师认为,如果自己都不能保证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坚持六七个小时艰苦的学习呢?现如今,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生活中,父母最重要的责任在于教育,而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B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并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只有父母做到在家里面爱阅读,孩子才能养成阅读的习惯并爱上阅读。

3.心平气和的教育观

薛瑞萍在教一年级时经常会给孩子们听民族音乐,为的是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再上课。只有静,才适合读书、适合思考。薛老师讲课声音小而且柔和,并要求学生读书用心并且轻声。薛老师会反复表扬安静看书的孩子,培养学生的平心静气。薛老师认为如何让学生信服教师,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语言要丰富,用语言的优美吸引学生。如何做到心平气和地教育,最关键是要做到日不间断地读书以充实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新鲜、洁净、有趣味,学生们才会喜欢你。只有有学识才会受到学生的崇拜、尊敬,也只有学识才会让教师和父母能够心平气和地爱孩子、包容孩子,而教师和父母的平心静气必定也能影响孩子们。这方面,薛瑞萍老师做得极为出色。薛瑞萍老师是一位极具思想的小学语文老师,不仅仅书读得多,而且能够将“心平气和”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自己课堂中,运用到教学管理当中。薛老师认为,读书使知识和趣味相互融合,见解和品性也依次增长,由此形成的习惯,会渐渐成为性格,最后成为一辈子的心平气和。

薛瑞萍老师在《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中讲述了许多关于带一年级学生的教育小案例,从一个个小小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薛瑞萍老师也是不断在探索一条适合一年级孩子的教育之路以及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之路。最终,薛老师找到了最适合的方式,即心平气和地、真诚地与孩子们交谈,与家长们沟通,所以也才有了这本《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问世,好多家长和小学教师,尤其是带一年级的教师读完这本书后,都开始尝试着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们,跟随薛老师的步伐,开展教育。

四、结语

薛老师的儿童阅读课程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长期的引导、学生的日积月累、家长的积极配合,阅读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孩子们在儿童阅读课程化的道路上必将硕果累累。而教师能做的和最该做的,就是激发、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品位。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所以,笔者希望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尝试着从一年级开始坚持日有所诵,每天都能诵读经典。从某种意义来讲,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上明亮的底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这比取得多少成绩分数更为重要。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们真正开始实践儿童阅读课程化的教学,请记住这句话:我爱故我行,行行重行行。身为语文教师,只有你爱这种教学模式,你才能有信心和耐心一直做下去,愿我们语文教师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自己又热衷的阅读教学模式,守望书香,行你所愿。

参考文献:

[1]薛瑞萍.薛瑞萍读教育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5

关键词:生命教学理念;激趣识字;阅读识字;生活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62-02

识字,是一切探求之起步,识字教育也是启蒙教育的开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左右会写。”足见识字教育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艰巨,作为文化和教育的传承者,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实践,以尊重儿童生命发展,使儿童健康、自然成长为理念,运用适合低年段儿童学习教学策略,以快乐识字为目标,构建高效识字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所谓“尊重生命”的理念教学,从笔者个人角度审视,即是以“尊重生命,绽放生命”为目标,尊重儿童的心理和年龄发展特点释放潜能,合乎规范而自由健康的成长。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向,这种意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似乎可以使人“自动化”地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以本真教学理念为起点,针对低年段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着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组织教学,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创新潜能得以彻底释放。笔者在探究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丰富教学策略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策略,具体如下:

1.“开花”识字。《问银河》一课时,当出示课题后,学习生字“银”。老师问学生“银”的右边这个字你认识吗?这个字读“gèn”,给“艮”加哪些偏旁?于是花瓣上出现了“跟”、“根”、“很”、“狠”、“恨”、“恳”等等。由一个“银”字,学生又认识了六七个生字。

2.结构识字。汉字的结构是千变万化的,教学中笔者巧妙的从结构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如:“品”这个生字是由三个“口”组合而成的,上面一个“口”,下面两个“口”。这样的字的结构被称作“品”字形结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你还见过哪些由三个相同的字组合成的字?学生纷纷回答:“众”、“森”、“淼”、“鑫”、“晶”等等。学生不仅认识了生字“品”,掌握了生字的构字特点,同时还认识了另外五个生字。识字量明显增加,识字的能力也增强了。

3.猜谜识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是无穷的,笔者在识字教学中积极的把儿童想象里的开发和识字教学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午”字,可编成这样的字谜:“远看像头牛,近瞧没有头,要问什么字,仰看日当头。”“棉”字可编成“木头做的白毛巾。”再如教“告”字,可编成“一口咬掉牛尾巴。”“海”字编成“母亲戴着帽子在水边。”这种猜谜识字能有效地使字的形、义在儿童大脑中留下痕迹,形成记忆。

4.“加、减”识字。汉字的笔画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任意添加或减少笔画都会形成另外一个字,也可能是一个错字。为了让学生记住一些易混淆的字,笔者和学生采取“加减法”识字。如:“口”加一笔,就会变成“日、中”;“日”加一笔,变成“白、田、目、申”;“鸟”少一笔,变成了“乌”。“去”少一笔,变成了“云”。加减法的教学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以形近字的区别。

5.演示识字。(1)动作演示。汉字具有他独特的会意特点,对于动词教师可以用动作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教“看”字,笔者教学中演示用一只手在眼睛上方遮住阳光,朝远处望的动作。再如教“掰”字,笔者演示用两手掌心相对合拢、再分开。“抱、拉、推、披”这些字都可以用动作来解释。这种动作演示教学可以使学生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达到听字音见字形想字义的效果。(2)实物演示。汉字种类中的形容词或名词可用实物演示一下,学生通过看、读、认,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认字记字。如教学“歪”字,笔者让学生看斜挂着的小黑板,学生立刻反应出“歪”字。教学“笔”字,让学生看毛笔,告诉学生上面“竹”字头是表示竹子做成的笔杆,下面“毛”是表示羊毫做成的笔毛。向学生介绍“笔”字的构字由来是始于古人写字的工具——毛笔。此种实物演示教学,可以使汉字的表象清晰地贮进学生的头脑里,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明显地提高识字效果。

二、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收获识字成就

阅读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一个书香弥漫的童年能带给孩子们一个充实快乐、富有意义的人生。低年段的儿童阅读主要是以家长为引导,带领阅读,为积极及时的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和加强孩子识字认识,笔者采取以下措施和引导:在汉语拼音学完后,我们一年级组就召开了一次学生家长会。主题“开展课外阅读与识字同在”,推荐和指导请各位家长积极适时的引导孩子在阅读中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具体列出以下书目,绘本系列《猜猜我有多爱你》、《麦先生的旅行》、《鼠小弟的背心》等等;童话类《365夜新童话故事》;杨红缨系列。评价机制:给每个学生印发了“小书虫升级记”的奖状,学生累积获得老师的五张“小书虫”奖状,可以换得一张“小硕士”奖状,五张“小硕士”奖状,就可以换得一张“小博士”奖状。学期结束评比,谁得的奖状多,谁就是班级的“读书小明星”。

周一学生看着家长评的分数,来老师这里领取奖状。这项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刚开始是家长要求孩子读课外书,现在孩子们都已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睡前半小时阅读)。学生的阅读是惊人的,开始的大字不识几个,结结巴巴,没多久就可以流利地读句子了,有的已经可以自由阅读报纸了;有的开始捧着好几百页的大书读了。《昆虫记》、《红楼梦》(儿童版)、《上下五千年》等都有阅读。阅读变成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一部分,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三、发掘社会生活资源,拓宽识字渠道

学习应是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生活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多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动物园、超市、路标、门牌号、广告语、等各为儿童识字提供了识字的空间和平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字,学会生活识字,使生活识字成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之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并开辟多种生活识字渠道,引导家长积极配合,采取多种评价机制,多角度地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兴趣,会大大提高课堂识字教学的效率。为此,笔者也特别注重了学生的生活识字习惯的培养,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措施如下:

1.贴标签。学生家中的物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如:电视机、电风扇、电脑、电灯、客厅、沙发、屏风、桌椅……家长把家中的各种陈设贴上相应的文字标签,每天抽出适当的时间教孩子认一认,也可让孩子读一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读,家长把标签卡片收集起来,然后让孩子拿着已认识的标签卡片再贴在相应的物品上。这项操作训练,既进行识字训练,又增长见识,还能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积累词语和生活经验的良好习惯。这项训练同时也是帮学生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把学生认识的汉字(词语)与物品建立相应的联系。

2.走中学。学生在每天的上学和放学的途中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宣传广告、门脸招牌等。笔者抓住这一资源,开展了“我是本周的识字小明星”的活动评比。笔者根据实地情况确立每周一个主题的识字任务,布置认识“宾馆”、“饭店”、“站牌”、“银行”、“商店”等等。如:“银行”一词,学生可说出“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浙商银行”、“徽商银行”、“南京银行”……每周五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开展比赛,看谁认识的多,谁就是本周的识字小明星。

总之,识字教学是儿童成长的起跑线,应是情趣和梦想的栖息地,教师始终要遵循儿童生命发展规律和需要,尊重生命差异,多方式、多角度激发儿童的内在潜能,使儿童赢在起跑线,精彩起跑线。

参考文献:

[1]吕虹.《还识字教学一份“情”》.教学月刊,2008年第9期.

[2]王彩彩.《增加识字乐趣激发识字意愿》.教学月刊,2008年第10期.

[3]2011年出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6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怎样才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行为习惯、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的主观需求,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眼前的重要课题。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动力。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求。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大多数学生喜欢看电视,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时间相互交流,那曲折的情节、生动的语言吸引着学生,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故事书里还有比这些更离奇、更有情趣的故事,只要自己去看书,你便会获得无穷的乐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一、指导课外阅读方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对于小学生而言,读书方法大致为精读法、略读法、浏览、做读书笔记。

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注重文学和思想内容。

略读即先看序言,作者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内容,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

浏览法是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运用此方法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快速浏览之中了解文章大意。

常言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要型、提纲型、感想型、想象型等。学生在做读书笔记过程中积累语言、增长知识,教师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把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做好读物推荐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少鉴别能力。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向学生推荐读物。小学六年,不能一刀切,可采用分年段推荐读物的方法。

1.一、二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低,喜欢童话故事,可向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叶圣陶童话》、《三字经》等。

2.三、四年级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可向他们推荐《绿野仙踪》、《昆虫记》、《千字文》、《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皮皮鲁传》、《寄小读者》、《名人传记》、《张天翼童话》等。

3.五、六年级学生推荐《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格列夫游记》、《西游记》、《水浒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开展读书评比

小学生表现欲强,课外阅读后总想把感想、体会表达出来,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读书交流会,可不限范围、不拘形式,可相互交换、浏览积累资料,可以讲故事、演讲和即兴表演,也可以谈体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读书的益处。此外,班级还可以设置作品栏,用来展示学生读书笔记、读后感等作品,对于取得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7

姚老师为大班下学期的孩子设计了主题活动“畅想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说再见”。在两周的时间里,姚老师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小学的课堂,讨论了将来要入的小学,回顾了在幼儿园的生活,还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最舍不得幼儿园的是什么。经过充分的活动和讨论,孩子们对未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也舍不得幼儿园时代的好朋友。他们和老师说,以后还想和小朋友一起玩。姚老师启发他们思考:那我们要怎样才能和幼儿园的好朋友保持联系呢?最后孩子们和老师一致认为,给好朋友留一张“名片”是最好的办法,名片上有自己的名字和电话,能方便与好朋友联系。在几天的讨论和创作之后,每个孩子都画了和右图类似的“名片”,上面有自己的名字、电话、想和好朋友说的话,有的孩子还写上了自己以后要上的小学名称等。只要仔细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孩子们的作品都是汉字和图画组合而成的,其中还会出现一些数字、字母和自创的符号。活动结束阶段,孩子们解释了这些图文的意思。这些图文组合后能够表达一定的意思。

教师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儿童从4岁开始就对书面文字、书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儿童经常阅读图画书,在家里和教育机构中经常接触丰富、高质量的语言,会对阅读、书写有更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儿童“写一写”,不拘一格地尝试涂涂画画,并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以及一些简单的汉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儿童就会逐步“写”出越来越复杂的内容(如上图所示)。这种为了表达某种意思而使用的接近规范书写又有所不同的“写字”,研究者称之为前书写。具体来说,前书写是指儿童在未接受正式的书写教育之前,根据环境中习得的书面语言知识,通过涂鸦、图画、像字而非字的符号、接近正确的字等形式进行的书写。研究者通过长期对儿童进行观察后发现,前书写作为一种使用多种方式表现的“非正规”的文字书写活动,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和巩固握笔、用笔在纸上涂画、写字等与纸笔互动的经验,感受和明白一些文字组成的简单规律,并熟悉书面文字字形,深入理解词汇,从而有效地提高读写和语言能力。

儿童生活在丰富的汉语环境中,其前书写会受到来自汉字的特别影响,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前书写行为不仅能促进儿童对纸笔的使用,更能加深儿童对汉字的关注、观察和了解,并帮助儿童发现属于汉字的独特规律,比如汉字和字母、数字的不同等,进而增强儿童对阅读和书面语言的兴趣,提高儿童汉语的读写能力。

然而,儿童前书写能力的发展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教师为儿童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是儿童前书写能力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应该强调的是,前书写的教育不是要求儿童书写正确、规范的汉字,而是要鼓励儿童勇敢地用纸笔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涂画来理解汉字构型的潜在特点,以增加书面语言的知识,熟悉书写的规范,为未来的学习作铺垫。不过,许多教师对如何促进儿童的前书写能力发展心存疑惑。教师们对“前书写”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对儿童在学前阶段的前书写能力发展的规律了解不多,对如何设计活动帮助儿童提高前书写能力没有明确的思路。研究者认为,目前教师们的困惑主要源于对“前书写的核心经验”缺乏了解。

“前书写的核心经验”指的是儿童在前书写能力萌发并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关键的、重要的发展指标和内容。这些经验的获得,能使儿童的前书写能力平稳、快速地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这些经验的缺失,将会导致儿童的前书写能力发展出现某些不足,落后于特定年龄段儿童的基本水平。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和掌握儿童前书写的核心经验,有助于他们判断儿童是否需要额外的帮助,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应该如何给予帮助。研究者根据文献和实际研究的结果,结合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案例,将汉语儿童前书写的核心经验归纳为建立书写行为习惯的经验、感知理解汉字结构的经验和学习创意书写表达的经验。这三条经验基本涵盖了学前儿童必须获得的前书写经验。在习得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学前儿童前书写能力的发展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为未来正式学习汉字的读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儿童身上,这三条核心经验是怎样呈现不同内容的呢?我们将每条关键经验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初始阶段、稳定阶段和拓展阶段,分别对应儿童从低到高的三种发展水平。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三条关键经验在儿童学前阶段的前书写学习中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而不是年龄来设计课程和活动。

一、核心经验1:建立书写行为习惯

建立书写行为习惯是儿童最初积累的关于前书写的经验。这里的“书写”是指儿童能够涂画、模仿与书面文字相关的符号,包括简单的汉字字形、笔画、图形等。

1.初始阶段:以随意的涂鸦和线条“假装”书写

儿童刚开始对书面语言、“写字”感兴趣时,对具体的文字体系和书写方法是一无所知的。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他们往往是凭着好奇,拿起笔在纸上涂画,内容仅仅是一些非常潦草和简单的线条及随机的图形。

建立书写行为习惯的经验将儿童的“假装”书写作为初始阶段,这一核心经验也可看作是整个儿童前书写的初始阶段。涂鸦能让儿童熟悉书写工具的使用,是儿童前书写能力发展的必要经验,是儿童将来学习正式书写的准备。

2.稳定阶段:有初步的与纸笔互动的经验

儿童在“假装”书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书面语言的功能和形式,这对儿童的前书写能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纸笔是儿童前书写的媒介和工具,形成与纸笔互动的经验是儿童学习书写的重要准备。儿童前书写能力的发展顺利与否,与是否积累了与纸笔互动的经验关系密切。进入稳定阶段,儿童书写的内容比前一阶段略为丰富,不仅有随机随意的涂鸦,还会有一些符号、图形。这些内容有的可以看作是儿童对环境中文字信息作出的直接反馈,有的则是儿童表达了自己对文字体系的更深理解,比如用一个方框代表一个汉字。

3.拓展阶段:积累并能书写一些简单的汉字字形

汉字的字形十分独特,呈现方块的特征。汉字的外形特征对儿童天然具有吸引力。一开始,这一核心经验强调的是让儿童开始意识到一些特定的汉字字形。随着儿童的这一核心经验逐步形成,儿童能够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字形。例如,有的儿童能够从若干汉字中认出自己名字里包含的汉字,还能说出这个字的意思。接下来,儿童能够书写一些笔画和结构简单的汉字字形。这些汉字一般是儿童在生活中较多接触到的,虽然在汉字的构型和书写规范上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可以发现,他们遵从了汉字方块字的特征,尽力将习得的书面文字规范地反映在自己的书写中。

二、核心经验2:感知、理解汉字结构

汉字的结构和形式具有很强的视觉特征。研究证实,儿童早期就发现了这些视觉特征,并能在逐步熟悉书面文字的过程中,慢慢积累对汉字结构的认知和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贯彻在前书写中。例如,汉字“方块字”的视觉特征十分突出,儿童会使用方框来代替不会写的字;儿童书写时字与字的间距趋于统一。这些都是儿童感知、理解了汉字的基本结构的具体表现。

1.初始阶段:感知汉字“方块字”的特点,并区别于图画

儿童能够发现、感受汉字“方块字”的特点,将方块字与图画、相似的图形符号区分开来,即获得了汉字前书写最基本的形式结构经验。在这一阶段,儿童会知道汉字是“一块一块”的“四方形”,有的儿童会用一个一个的方框来代替汉字;渐渐地,儿童就能观察和发现简单笔画和复杂笔画的方块字组合;之后,儿童又会尝试按照方块字的形式进行前书写的探索。

儿童能将汉字与图画分开,是指儿童能够了解到文字和图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儿童进入幼儿园后会观察到“文字”这一类特殊的符号,并通过一些最简单的线索来区分文字和图画。刚开始,儿童会发现图画和汉字的不同;接下来,儿童会积累这些简单的经验,发现汉字的一些特殊结构特征,分辨图画和常见的汉字的不同;之后,儿童会越来越多地观察到环境中的文字信息,并通过阅读、与成人和同伴交流,得到有关文字的知识,进一步分辨符号、图形和汉字。

2.稳定阶段:发现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

汉字的特点是一个方块字对应一个音节。儿童能够在早期意识到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即使遇到不会写的汉字,也会根据音节数量的多少,预留若干个方框,代表若干个方块字。起初,儿童可以根据汉字的读音区分不同的汉字;之后,儿童会发现汉字的读音与方块字结构之间的联系;接下来,儿童能明白一些简单的读音和汉字之间的联系。在这一阶段,有一定前书写经验的儿童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汉字具有“声旁”特点,知道一些固定的表音的部件指示相同或相似的读音。儿童在区别这些汉字的过程中,对整个文字体系的了解更加深入了。

3.拓展阶段:理解汉字之间的间隔,书写时能逐步统一字体大小

汉字之间的间隔也是汉字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儿童在开始学习书写时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汉字之间的间隔,会将间隔扩大或缩小。但是,儿童书写经验增加后,就能按照汉字书写的结构将汉字之间的间隔调整合适。年龄较小的儿童能通过观察逐步理解汉字之间是有一定间隔的;进一步发展后,儿童能发现无论笔画复杂或简单,汉字的字形大小趋于稳定;再深入探索汉字的形式结构后,儿童会尝试在书写时有意识地统一字形的大小。

三、核心经验3:学习创意书写表达

有创意地使用纸笔表达自己的意思,是儿童前书写能力发展的较高阶段。这种创意表达表示儿童对文字体系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了。儿童在较多地尝试前书写后,能够创新地使用一些特别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与成人交流时,他们能够说出这些图形代表的是什么。渐渐地,有的儿童会将某些固定的“替代”方式记下来,重复使用,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策略。

1.初始阶段:模仿成人的书写,借助画图来表达想法

这条核心经验中的“书写”有特定目的——交流,即儿童所写的内容表达了特定的意思。这就要求儿童调动所有关于书面语言表达的知识,运用有限的汉字积累和书写技巧,尽量发挥创意来达到交流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要全方位地调动与纸笔互动的经验、绘画经验和对汉字系统的理解经验。

在创意书写表达发展的初始阶段,儿童往往会尝试模仿成人的书写,并借助画图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随着前书写能力的发展,儿童有了用纸笔交流的愿望。这时,他会随意地画图、画符号。儿童能够向他人解释这些符号和图画代表的意思,但是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景,儿童不一定会用同样的符号代表同样的意思。接下来,儿童会尝试表现汉字笔画的基本特点。比如,点这一笔画是短斜线,一开始,儿童往往会写作实心的圆圈,逐渐地,他会发现点这一笔画的正确写法。

2.稳定阶段:使用图画、符号、文字等多种形式,有创意地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儿童在需要表达又不会写某个字时,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包括画图(画出某个字的意思,或画出某个字的读音,如“因为”的“因”字就画一只老鹰代替),画较为抽象、简略的图,写相近的字,等等。

在初始阶段,儿童表达某种意思所使用的图画或符号是不固定的,哪怕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在该阶段,儿童已能简化图画和符号的指代意义。例如,儿童画老鹰(取“鹰”的音)代替“因为”的“因”字,由于老鹰很复杂,后来儿童就只画一个鸟头,同样取“鹰”的音。这样处理能使书写更流畅。除了图画,用简单的文字代替也是儿童常用的创意书段。

3.拓展阶段:在创意书写中出现利用汉字“同音”“形似”等特点进行的书写,能够表达更复杂的内容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8

那么怎样对儿童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呢?

一、要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要使儿童对于书籍发生有爱,并且有恒地阅读下去,能接受其中有益的东西,教师应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1.在语文课中培养儿童阅读的能力。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阅读课中培养起来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很好地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能为儿童的课外阅读打下基础,也能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语文课上主要要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欣赏能力、阅读和默读能力。这是上好阅读课的一般要求。至于有些课文密切联系课外读物而教师有计划地介绍这些读物时,更应该在教学中提出有关课外读物的主要线索,使儿童产生阅读课外书的强烈要求。

2.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小学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根据我个人的实践,下面谈几点做法。

(1)简述书中大意。对于短篇故事,可以简单介绍书中大意;对于较长的故事,在简述大意后再突出介绍其中一二篇,以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2)提示要点。为了使儿童更好地掌握书籍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对重要指导的书籍,要提出内容提纲,或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使儿童在阅读中,沿着这个提纲进行思考,这样收获更大。

(3)指导阅读的方法,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有些儿童看书不用心,走马看花,这就要求他们把速度放慢些;有些儿童喜欢读大部头的书,这就要指导他们正确认识一本书的真正价值,不要以分量来衡量书籍的如何优劣。如果全班只有几本书,可以分成阅读小组,有阅读能力强的儿童念给大家听;如果书籍多,可以教他们进行独立阅读。并学会做读书笔记。

二、要为儿童推荐书籍,并给予阅读指导。

小学生年龄小,鉴赏能力低,不懂得从书海中找出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所以当学生阅读兴趣被激起后,如何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进行推荐书籍并指导阅读。近几年,我向学生推荐《院士的故事》、《冰心作品赏读》、《百岁冰心和100颗孩子的心》、《新地球》等书,不仅推荐而且还要精心指导儿童进行深入仔细的学习,并要求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自己写科幻故事,并选送儿童的优秀习作参加全国、全省征文比赛。平时,推荐儿童订阅《快乐语文》,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故事》、《中国古典诗词曲赏读》、《中国现代文学名著故事》、《世界科幻名著故事》等书籍。

2.结合课堂阅读教学推荐有关书籍。如教了《蜜蜂》一文,推荐书目《昆虫记》,教了《祖父园子》,推荐书目《呼兰河传》,教了《丑小鸭》,推荐书目《安徒生童话选集》,教了《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课文,推荐书目《中国寓言》。这都是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也是儿童乐意看的书。结合课文,介绍有关书籍给儿童阅读,可以加深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收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

通过以上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写作水平、认识能力、知识面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少家长告诉我,他的孩子原本最不爱看书的,现在成了小书迷,放学回家就躲进房间如饥似渴地阅读老师推荐的那些书,连吃饭都要三请四请,可以说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兴趣是无价之宝,孩子们爱读书了,他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知识面、写作水平必然得到提高。

参加“海峡·冰心杯”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中,陈睿同学的《冰心奶奶,你的话我记住了》一文获得一等奖,并收入《百岁冰心和100颗孩子的心》一书中。《恐龙再生》一文获得二等奖并被收入《新地球》一书的首篇。苏宣同学的《假如我有一支神笔》获二等奖。选送的作品在在各种报刊中刊登,如《小学生周报》《三明报》等。孩子写作兴趣浓厚,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飞跃。

我让学生在阅读《院士的故事》的基础上,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新世纪的我”为主题,让孩子畅想未来,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写了许多令人欣慰的好文章。其中蔡晨尧等同学写的《下任总编该是谁》、《新世纪的我》、《当个光荣的人民教师》、《我要当卡丁车的总设计师》、四篇作文被刊登在《海峡语文世界》2000年第二期上。编辑特别加上“编辑叔叔的话”,指出他们“写出自己对祖国、对家乡、对科学技术以及对自己未来的美好理想”,这些大大推动、鼓舞了孩子的阅读课外书籍和写作的兴趣。此后,《少年军校日记》、《向你介绍我》等多篇文章见诸报刊。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9

关键词:儿童立场;名著导读;讲述;日有所诵;班级读书会

笔者认为,一味追求语文的工具性无疑是问道于盲。字词句的肢解、开挖是野蛮的教学过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就阅读教学来说,应该以探索和构建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笔者通过实践,厘定出相关策略,试图走上母语教育的回归路。

一、名著导读:激发更强的阅读欲

读一个文学作品,就应该保持文学的味道。我们不能把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用我们的手和理解将它撕碎。儿童文学教学课堂的文学味道,想要体现出来,就要保持住作品的完整性,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更强的阅读欲望。

(一)《开天辟地》例析

儿童神话《开天辟地》,怎么教?我记得这个故事是在夏天纳凉时奶奶摇着蒲扇给我讲的,可能不是课堂教学。如何为孩子们带来创世的悲壮,心灵中神圣的震撼,老师讲述即可,不要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用很感性的方式让孩子们来比较一下各个地域的创世神话。中国的创世,往往是一个孤独的神;希腊则是悲壮的神。中国的创世神是为人民谋福祉的,是阴阳哲学、天人合一的源头;希腊则是基督教的源头。通过读《开天辟地》,我们可以把孩子引向古希腊神话。

(二)走进《史记》例析

走进《史记》是笔者自主研发的课例,教学内容是《亲近母语9》中第十六单元《史记》(二)中的《李广勇斗匈奴》;第十二单元《史记》(一)中的《鸿门宴》。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讨论《亲近母语——史记(一)、(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拓展与人物相关的诗歌,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名著,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美;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英雄观”。

从设计层面来看,本课教学资源较多,但要注重资源的整合;让人强烈感受到容量的充足、丰富,但却有“谈论英雄”的核心使其凝聚起来,因此显得有特色。

【片段1】

师:《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人物刻画相当到位,上面说到的英雄人物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李广将军的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打开书本,默读《李广勇斗匈奴》这个故事,找一找哪些地方能看出李广的确是英雄,写写体会。

交流、指导朗读。

师: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广?

出示《出塞》《燕歌行》指导朗读。

【片段2】

过渡:汉文帝曾感叹地对李广说过:你要是出生在汉高祖争夺天下的时代,肯定早被封为万户侯啦!那个时代,可谓英雄辈出。

让我们走进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宴会——“鸿门宴”!

默读《鸿门宴》,想一想谁是英雄,为什么?可以圈圈画画人物的对话、作者对场面的描写,写写体会。

出示:《鸿门宴》中谁是英雄,为什么?

交流、重点体会:项羽是否是英雄?

【片段3】

同学们,像李广、项羽这样的英雄在《史记》中有很多,像《鸿门宴》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史记》中也有很多。静下心来,打开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好好体悟传统文化的美!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

“如何使学生架起阅读名著的桥梁,引领学生进行有质量的阅读,如何合理利用自读课本,如何巧妙整合教学资源”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关于这些,本课例不能不说是一次有效的尝试!

二、讲述绘本:实施诗意的成长

绘本,图画多,文字少,寓意深。讲这样的图画书时,我们要能够通过童话来体验不同的生活。

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只求“会意”是不需要字字详解的,在他逐渐长大的岁月里,早先积累的东西,会慢慢反刍,并转变成他的语言营养。

三、日有所诵:体会炼心的过程

诵读就是深层阅读。日不间断地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新鲜丰富的语言就是滋养大脑和心灵的新鲜丰富的营养,仅仅用日常生活语言是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对于母语的需要的——怎么办?大手小手同捧起一本书,和孩子一起诵起来。

最初的诵读,一定是“有我”的诵读。这样的诵读,既是对儿童的呵护,也是对生命的尊重。特别是低幼儿童可以让他们诵童谣。童谣是儿童文学最古老、最基本的题材形式之一,如:阳光(林武宪)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这是一首比较接近儿童诗的童谣,用“爬着”“笑着”“流着”“亮着”来形容阳光洒下来的样子,丰富了孩子的语言。

四、班级读书会:开展多形式交流

班级读书会的最佳方式是大家共读一本书,然后集体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阅读的习惯。而老师,则充当了班级读书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参与者。老师就像牧羊人,要把孩子赶到水草茂盛的地方,让他们自己去吃;而不能让羊盯住哪棵草,把它放嘴里,上嘴唇对着下嘴唇,嚼、嚼、嚼……仅仅抠字词句不是语文。

班级读书会的组织和管理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一环就是讨论会的组织。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导读,激起阅读期待。(2)共读,深化阅读体悟。(3)交流,分享阅读成果。其实,读书会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不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老师可以有自己个性化的设计。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10

他精彩的演讲深受客人们的一致好评。年12月6日出席了共青团县第届团代会,成功的表现受到了胡总乡共青团委的表扬。老师的得力的好助手,同学心中的好榜样,爷奶赞扬的懂事好孩子.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事迹感悟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留守儿童事迹感悟一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在我镇1059名在校学生中就有308名是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这些留守儿童远离了直接监护人的关爱照顾,远离了父母的情感抚慰,成为了有父母的“孤儿”,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高阜中心小学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形成了一种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抓好留守儿童的管理氛围,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

一、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

在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

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职责,把工作任务落实到人。校长为“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本班“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的直接责任人,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是教育管理者。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管理网络体系。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各校充分发挥舆论工具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实施“关爱

留守儿童”的目的意义。同时加大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关爱工程”在全社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了“关爱工程”的氛围。

三、落实措施,开展活动。

1、全面摸底,掌握三方面情况。

各校要求每个教师通过摸底,要清楚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

情况,清楚地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地掌握“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办法。在此基础上,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

2、加强沟通,建立三项制度

一是建立谈心的制度,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掌握他们学

习、思想、生活状况。让“留守儿童”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关心,从而增强师生的亲切感受和责任感。

二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学校领导和教师经常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做到“三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义务家长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外的表现,指导代管人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代管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三是建立帮扶结对制度。学校领导、教师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积极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学校每周开展一次以亲情关爱为主题的集体活动;二是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围绕规范行为,塑造美好心灵的特色主题班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三是每月进行一次才艺展演,给“留守儿童”搭建展示自我,发挥才能艺术的平台。

四、力求创新,取得实效

各学校普遍开展了以亲情关爱为主题的集体活动,为“留守儿童”

过生日,如初居小学六年级全班同学为“留守儿童”邱进,赠送自制的生日贺卡。开展《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信》书信活动。

学校教师用真挚的爱对待“留守儿童”,如高阜小学老师方正连老师经常为学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补习功课,在去年端午节时,为班上“留守儿童”送去粽子。邓慧莲老师在去年中秋节把班上三个“留守儿童”留在家过节;樟溪小学杨细芳老师在上课时发现“留守儿童”官小杰耳朵流脓,立即自掏钱带他到卫生所就诊……

通过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程”以来,全镇各小学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使每个远离父母的孩子都有“有人爱、有人护、有人帮”,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使广大“留守儿童”走出了心灵的困惑和学习、生活的困境。使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活动,为“留守儿童”搭建展示自我,发挥才能艺术的平台。高阜小学女学生张亚参加全市自然科学课堂操作竞赛荣获二等奖;在全市“我爱我的祖国”暨“校家共创”才艺赛中,方贝贝等6名留守学生获得一等奖,在全县中小学防灾避险自救知识竞赛中,留守学生黄波获一等奖。

虽然我镇各小学在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工程和系统工程。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努力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到更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让“留守儿童”在爱的蓝天下,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事迹感悟二

镇X村X,男,19年6月出生,高中毕业,现在读一村一名大学生,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X村村委会副主任,党总支委员,团支部书记兼民兵连长。

X村共有1760人,496户,6岁以下的幼儿120人,6岁以上的儿童144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儿童的7%,共计19人。

这些留守儿童在农村的现状与问题。1、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经理,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2、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刘叟儿童孤僻、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较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示范行为失控。3、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医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上进心不强。

2019年在县团委的领导和关怀下,X村X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站,并配备了一台电脑,一部固定电话,每天星期天,X_带领这些留守儿童到留守儿童占与自己的父母进行视频聊天或是打电话那种。很多天没见,骨肉亲情相见的场面确实让人感动。家长从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身体情况、道德规范情况、健康成长情况,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可以请教自己学习中的困难题目和一些开心的事情与家人分享,使得他们学习更有动力,生活充满着希望。

X_除了帮助孩子们与其父母进行视频聊天,孩纸孩子们唱歌、跳舞、朗诵古诗、玩游戏,并且他自己也融入进去,与他们一起活动,有个村民路过聊侃地说你整天和一些孩子玩,也玩得有什么"劲"吗?X回答:"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祖国的希望还靠下一代,哪一家没有孩子,大人都是从小孩子走过来的,跟孩子们在一起玩,孩子们的快乐,那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不信你也来试一试"。从那以后,参加这些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本村的小学教师等。

X_不仅自己参与,还争取了有关部门、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实行一帮一活动,大手牵小手,走访困难户,推动省级生态文明示范点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左右,使整个村里充满着阳光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留守儿童事迹感悟三

郝,女,省县中心学校八(1)班学生,老师的得力的好助手,同学心中的好榜样,爷奶赞扬的懂事好孩子,在他身上有着同龄人难以理解的坚强和勤奋。

由于家境贫寒,她的父母很早就外出务工,由于爸妈忙于工作,小时候的她就留守老家跟爷奶相依为命,郝文静自幼就养成了坚强的性格。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把她带到江西无锡,在当地的小学读完了小学,年9月上初中了,她转回了家乡继续完成学业,从此又开始了留守生活,作为留守儿童的她两年间只能通过电话和父母交流沟通,她在家听爷奶的话,并经常帮助爷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刚到中学的郝还不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她从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胡总乡中心学校学生“十不准”规定》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起,热爱班级,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心为同学服务,积极为班级做贡献。处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做老师的好助手,做同学的表率和榜样,热情为同学排忧解难。渐渐地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和课堂改革,逐渐脱颖而出。

郝同学在思想上积极进取,团结向上,品学兼优,自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员”。年9月担任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她积极带领全体团员认真按时完成学校团委交给的各项任务,按时交纳团费,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各次团组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雷锋活动,多次被学校评为“文明美德模范”。

郝文静同学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前,坚持做好预习,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思考,加深对功课的把握;上课时,严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课下,及时复习功课加以巩固。她的学习灵活多变,从不是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把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加强理解记忆。她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并经常帮助其他同学,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影响和感召其他同学,时时事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和同学们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中心学校学习的每学期里都被评为“校园十佳学生”、“学习标兵”、“三好学生”。

郝同学兴趣爱好广泛,酷爱读书。名人传记、科学读物、历史故事等课外书籍读了数部。同时认真记笔记,及时写读后感。同时喜爱书法、绘画、音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少年宫举办的多项活动,积极调节好自己的状态,轻轻松松的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现在郝同学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标准的普通话、隽秀的钢笔字、优美的课堂展示、动听的朗诵声音、耐心的释疑解惑、融洽的师生关系、诚信的为人处事,深受全班同学及各科课任老师的一致赞誉,也受到了学校和上级领导的重用。年11月28日在中心学校举办的省第十届教育年会上,她作为学校小导游带领客人们参观了学校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学校的全貌,他精彩的演讲深受客人们的一致好评。年12月6日出席了共青团县第届团代会,成功的表现受到了胡总乡共青团委的表扬。

郝同学是一位德能并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多次在不同的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奖。

年、年、年,连续三年被省市镇团委评为“镇优秀少先队员”;年4月荣获区教研中心举行的“小学课文朗诵比赛二等奖”;年4月在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竞赛活动荣获“年度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赛区三等奖”;年在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读写大赛选拔赛中荣获小学组县级二等奖;年12月在小学生“杯”英语小报制作比赛中荣获特等奖;年12月在市“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年6月1日被x中心小学评为x-x年度百名好少年(儿童)“艺术小明星”。x在x心学校“争做小陶子”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第八届英语演讲比赛”获一等奖、“第十二届师生个人技能展示”中获绘画第一名硬笔书法第二名、获x心学校“三好学生”和“校园道德模范”等光荣称号;x荣获x第六届全县青少年书信大赛三等奖、x中小学生现场书法大赛初中硬笔字组三等奖、被评为x优秀共青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