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设计经典理论十篇城市设计经典理论十篇

城市设计经典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4:46

城市设计经典理论篇1

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令世界瞩目,号称世界园林之母。但是,中国现代园林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后,仿佛迷失了方向。中国需要自己的现代园林理论,中国现代园林才能走出困境,再创辉煌。近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学者和园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实践,提炼,总结,中国现代园林已经开始形成理论的雏形——大园林理论。但是,这一新兴的园林理论基础还很薄弱,需要我们加以呵护归纳总结和研究,使它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以指导我国现代园林前进的方向。本文尝试做一归纳,诣在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1 大园林理论的萌芽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渴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亲近自然和回归自然的愿望,促使园林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现代园林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经历了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从混合到磨和到融合3个阶段,逐渐达成了一些共识,孕育了大园林理论。

1.1 传统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混合阶段

传统园林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需要而专门建立的模仿自然,供人观赏游憩的场所。这个时期,主要是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在一个个独立的地域内建造一些公园花园和纪念园等。事实上,这个时期很多的园林就是古典园林经过简易的改造后,对外开放而形成的。这时的园林虽然结束了园林为少数人服务的狭隘,打开了对外开放,为大众服务的园林,但毕竟园林还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园子,与城市建筑街道等城市设施没有形成相互的联系。园林.建筑.城市设施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都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体,是一个简单的混合,是园林发展的初级阶段。园林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造型艺术和园林的观赏方面。

1.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磨合阶段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恶化导致人们对绿色植物的渴望,因此产生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城市园林建设点.线.面的结合,主张城市园林绿地要成网状.放射状等系统方式渗入城市中。此时的园林虽然注重了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但仍以观赏为主,缺少多功能兼顾。这个时期,园林开始探索服务大众.与城市结合的途径,有了较大的发展。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虽然还存在距离与区别,但已有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了相互的渗透和磨合。这是园林发展的中级阶段,园林研究也进入了生态研究和城市园林系统研究等方面。

1.3 大园林——园林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的融合阶段

近年来形成的大园林思想,是在传统园林和城市园林绿地渐成系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理论,前苏联城市系统绿地规划理论和起源于美国的Landscapearchitecture理论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建设园林式的区域.城市甚至国家。实现大地景观规划,其实质应当是园林与建筑及城市设施的融合,也就是说,将园林的规划建设放到城市的范围内去考虑,园林即城市,城市即园林。它强调城市人居环境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改善生态环境,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以提供休闲交流运动活动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等硬质景观与山石水体和植物共同构筑的环境美自然美的需求,创造集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它使园林进入了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融合的高级阶段,也使园林进入了对园林艺术园林生态和园林功能综合研究的大园林阶段。

2.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绿化美化系统绿化到现代城市大园林,园林工作者在不断探索中,拓展壮大了园林学。现在园林学领域已经包含了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次,已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园林城市系统绿化和景观设计等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园林发展规律的理论,我们暂且归纳为大园林理论。

2.1大园林理论的核心

大园林理论的核心是指园林不仅仅是要在有限的绿地上建造公园,也不仅仅是要规划一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土的大地景观,即大地景观规划,将整个区域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建设成一个大园林,实现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园林化。也就是说,现代园林应当结合城市规划和建筑,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简单割裂开来谈园林。吴良镛教授也曾呼吁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融为一体的整体性城市建设,并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外环境规划设计中,作了成功的尝试。

2.2大园林理论的内容

大园林理论的实质是园林内涵的扩大,使园林从狭隘的造园转入整个区域或城市乃至大地的园林化,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是由园林绿地系统向系统化城市大园林的转化。大园林理论认为,园林应当是对一个区域或城市人居环境(包括人工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并将重点放在城市开放空间上,用建筑.山系.水体和植物等园林要素构建具有生态.艺术和使用三大功能的城市大园林。因此,大园林理论应当建立在统领建筑室外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协调性研究,进行包括城市道路.路灯.构筑物及其它市政设施等城市设施和绿地,并包括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在内的开放空间的环境设计,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外观设计,构筑园林化的城市空间。

2.3大园林理论的宗旨

(1)大园林是园林生态功能,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和谐统一

园林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具有改善生态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创造意境美化环境的艺术功能,以及供人游憩交流等等的使用功能。建设城市大园林就是要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现代城市建筑设施等,在首先满足城市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植物山石水体和建筑,构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态的,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城市人工环境,以实现园林三大功能的有机结合。

(2)大园林是城市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艺术的和谐统一

我国传统的城市园林只局限于城市的建筑道路及其它设施之外的空余地块,也即“建筑优先,绿地填充”。而大园林理论要求园林去关注整个城市的整体性,即在规划设计的城市生态环境中,科学的设置建筑道路和城市设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用城市的建筑,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设施,与城市绿地共同构筑一个整体性的大园林。实现“城市即园林,园林即城市”的构思。

(3)大园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居环境是一个囊括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体系,其中最具人情味,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合作的便是园林。园林是人工创造的,源出自然,高于自然的模拟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园林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直接发生作用的过程,大园林思想就是要力求在人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以达到重塑人工模拟自然的城市环境,走出私密的园居小圈子,走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共享与交融的人居环境的大天地。3.传统园林理论,城市绿地系统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三大支柱

继承和借鉴是任何事业发展的途径之一。当中国园林打开院墙,走向公众参与的开放空间时,西方也开始反省与自然过分对立的态度,向东方学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两种文化的撞击,势必会产生新的契合点,使园林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大园林理论虽已形成,但毕竟还很稚嫩,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如: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现代城市建设思想对园林观念的影响和要求,现代园林体制的改革,建筑,城市设施与园林融合的原理和方法,园林的功能,园林涉及的范围,园林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地位,园林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等等。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加以研究和提高,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使它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1传统园林理论使大园林理论的立足之本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园林遗产。中国的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明清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再造园艺术上深受绘画诗歌的影响,讲求师法自然,重在诗情画意,以创造意境为园林设计的核心,其实质是以“咫尺”塑造“自然”,表达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将人工美融入自然美,使园林成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的天人合一的园林观。在园林设计中,讲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系列的景观构图,彼此协调互补,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满足园主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大园林理论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就应该继承和吸收古典园林的创作理念,结合现代工艺和手法,根据现代人行为模式和欣赏水平,在园林的内涵和思想方面下功夫,创造出人,自然,建筑彼此和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开放空间。

3.2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使大园林理论的生存之道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强调从生态学的角度深化园林理论的研究,力求建立生态健全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希望通过不断延伸和渗透,有效地拓宽园林的范围,增加城市的绿量;并通过研究,在城市环境下改善园林植物生存条件,发展适应城市生态环境的园林植物种类与品种,以保证绿地的质量。强调一个城市,首先要拥有相当的绿量,并通过合理布局,达到良好的改善环境质量的目标。净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绿色植物特有的功能,是园林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现代园林研究的重点。大园林理论必须注重生态研究,也要采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法,尽一切可能扩大绿量并构成有机的系统。

3.3Landscape architecture理论是大园林理论的发展方向

Landscape architecture起源于美国,是国际通用的学科代名词,是针对开放空间及其相关领域,并且强调这些空间设计的意义,重要性和可能性的一门学科,国内有多种译法,但大多译为“景观设计学”,1996年被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确认为“园林学”的英文名称。它从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人类文化出发,将艺术和科学的原理应用到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研究,规划和管理中,创造出以人为本的,艺术的,生态的城市整体环境。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城市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3个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学科的含盖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园林学范围,这是大园林理论应当充分借鉴的。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大园林理论,就是要在具有丰富内涵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生态和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达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三位一体,创造人性化的,生态的,艺术的人居环境。

城市设计经典理论篇2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视觉符号设计中国古典小说

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全部文化集中的体现①。而城市文化形象所凝聚的是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城市都在奔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名头努力奋斗,钢筋水泥间磨掉了一个城市该有的特质感觉。回归本土,创造地域鲜明的特色城市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城市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本土文化的设计元素运用尤为重要,视觉符号作为传播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形式,是包含城市文化精神的最好的流动的诠释。

一、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

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的一种外在呈现或者物化呈现,表现为物态的、人造的、直觉可感的城市外在面貌,是物质文明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组合,是人类为自身生存和社会活动提供的舞台,是人类的聪明才智创造的物态的存在。②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对外传播城市的文化精神、气质风貌,给人以直观的印象。同时也为外人更深层地了解这个城市打下了基础。

城市文化形象要素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视觉识别体系、行为文化体系、观念识别体系。视觉识别体系主要是城市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一切物质的、可视的东西都会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从而对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产生作用。例如公共雕塑、街区、屋檐的设计风格等。行为文化体系主要是指在城市文化中,人的行为的体现。包括市民素质、城市的管理模式、公益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城市文化决定城市人群行为,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文化与城市人群行为的一种沟通方式。城市文化形象影响城市人群行为。观念文化体系是一种精神层次上的代表,是城市文化中观念的集结体,它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点。

在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过程中,以上三种体系必不可少,相互作用,才能在传播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和地位。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关键在于文化形象与城市文化理念本身上的契合程度。历史积淀、地理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迫使城市变化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城市文化精神从一个抽象的概念落到实体上时,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人们可以感受到它营造的氛围,从而产生一定的印象。城市文化形象传播的载体有很多,它的传播存在必然性。

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是城市人文精神综合的体现。导入中国古典小说衍生的视觉符号设计,有如下意义:

1、从中国古典小说提取视觉设计符号进行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有利于扩大该城市文化的知名度;

2、有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提升城市居民的素质及增强全民的人文意识;

3、有利于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美化城市总体风格,使城市环境更加优雅有格调;

4、有利于吸引旅游投资、管理人才和吸收先进管理经验;

5、加强城市文化的历史感、厚重感,增强人文气质和底蕴;

6、结合中国古典小说,利用古典小说的波及面和知名度,吸引客源,满足游客对于由虚拟文本变成现实的好奇心,刺激消费。

二、探索城市文化形象与中国古典小说衍生的视觉符号设计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典小说衍生的视觉符号设计具有传统性。古典小说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具有非常浓烈的中国传统文化地域色彩。同时中国古典小说衍生的视觉符号设计具有创新意义,是一种传统元素的再设计。中国古典小说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人们对于由它衍生的视觉符号设计也很期待,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即有一定的宣传基础。以中国古典小说为基础的视觉符号元素设计在时空上联系了过去与未来、现实与虚拟,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易于营造氛围。符号具有一定的象征和指示作用。每一个符号和它所代表的含义不一定是完全对应的,同一符号可能表达多种含义,同一含义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符号是一种媒介,在连接传达某种信息。

关于城市文化形象的视觉符号设计,其本身就有了对外传播性。城市的形象传承,不应是停留在现阶段所呈现出来的表象上。表象的背后应该有深层次的东西支撑并影响着它,这个看不见的东西应是人类精神。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宗教都具有不同的特色,造就了地域符号的特殊性。符号的精髓在于它浓缩了大量的信息,提取最关键的地方把它转化成大家易于接受的东西,把受众群体扩大化,把复杂信息简单化。我们应该把握住文化精神的内涵,将其激化、拓宽、发扬,才能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城市形象符号,推动时代艺术、推动城市文化形象传播。

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如《中国城市发展史》中所述:“秦汉至明清(前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充分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比重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二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城市发展总的特点是波浪式推进。与这个时期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状况相对应,城市发展在汉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次高潮。”③小说和城市存在一种共生的状态。小说是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时代社会生活不会因为个人的主观好恶而改变。虽然文学上确实存在“为文学而文学”的情况,但是这种小说作品不能长久存留,“接地气”对于这个社会总是更受欢迎。

三、中国古典小说衍生的符号设计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导入

中国古典小说衍生的符号设计牵涉面广,应该把它当作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来抓。政府、市民以及各界专家都应积极参与其中,起到指导和实践的作用。中国古典小说衍生的符号设计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导入过程如下所述。

由政府牵头,开始立案。确定视觉符号设计导入的目的,根据目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成立视觉符号设计小组。打通各文化界、广告界、旅游界权威专家学者进行联合宣传,发动市民代表和宣传媒体加入,扩大知名度。对城市形象与中国古典小说进行系统性调查研究,包括经济实力、传统文化、区域条件、地域资源、民族特色等,进而定位城市形象,深入城市形象视觉符号设计。在初稿完成之时,邀请社会各界参与讨论,政府与专家进行共同认证。

确定了城市形象视觉符号之后,新闻会的召开、媒体的宣传,口号、造型的运用便应运而生、接踵而至。城市形象视觉符号可以用在该城市的吉祥物或系列产品、特征性建筑等多元化的区域上。城市会随着时展而变化,所以有关城市形象的视觉符号设计也应随着城市的发展发生改变。这个改变并不是从头到尾的革新,而是保留精神内涵,在造型上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势。

结语

在城市文化中,历史积淀、思想升华的意义大于表象的形象。城市文化形象的变迁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对于在城市文化形象传播中,中国文学衍生的视觉符号设计的导入而言,这个构想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推移而发展。城市总是在不停发展,符号也具有时代性,中国古典小说的容量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变越多,根据不同的时期反应不同的特性。讲究本和根,立足中国文化。这种导入的方式在图形和文字间找到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读图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责任编辑尹雨)

注释:

1安运华徐文华:《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塑造探析》,《中外建筑》2006年05期;

2王立洲:《论城市文化形象与文化精神的内在统一》,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第14卷第2期;

3傅崇兰等著:《中国城市发展史》第1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杨章贤,刘继生.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文地理.2001(4).

[2]张鸿雁.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全球化不一样的人文关怀―――杜维明与桑德尔关于不同文明和文化多样性的对话[n].文汇报,2007-07-15.

[4]荣鑫.符号社会状态[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10日

[5]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6]潘冰,杨达.旅游城市Ci设计的导入[z].源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第5期.

城市设计经典理论篇3

关键词:图案;城市;标志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47-02

一、城市标志的定义及概述

城市标志,顾名思义,是足以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换言之,它同样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在特定语境下能够传达信息的现代图案。

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品牌营销的兴盛是城市标志设计产生的根本动力来源。现代城市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行政概念和地理概念,而是发展为品牌营销的概念。现代城市标志设计在国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较早,很多经典的城市标志融合了该城市的特点与内涵,直观生动地传达了城市形象和精神,同时令大众铭刻于心。那些简单的文字与图形的自然变形与组合,以最人性化的手段应用到城市标志设计之中,兼顾现代的设计感与深厚的城市底蕴。

由此可见,城市标志作为推进、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如果设计、应用合理,就能通过建立城市身份识别形象,从而达到推广城市品牌的目的。

二、城市标志的表现方法

归根到底,城市标志依然属于图案的范畴,而城标的设计,同样无法脱离图案设计的一般流程。当然,因为自身表达的要求与限制,作为城市标志的图案设计在元素、表现手法上,又与一般图案、标志设计有所差异。

本节将结合实例,分析城市标志的表现策略和设计方法,以及视觉效果,同时从城市形象策划、宣传的角度,提出一些评判城标设计优劣的见解。

(一)元素的选择

作为图案出现的城市标志中,往往能够离析、解读出不同的元素,而这些图案元素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地标性建筑、风光

在国内的大多数城标设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选取当地盛名在外的人文、自然景观,通过抽象、重组等处理手法,从而形成城市标志。

中国桂林的城市标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城市标志集中突出了桂林市的特点,外形用的是桂林市花――桂花的4个花瓣相连为外形构图,标志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象鼻山、水月洞、普贤塔和漓江倒影造型,能够轻易唤起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联想;再如,在西安城市标志的设计中,主体元素选取了西安著名历史遗迹――大雁塔。

采取地标性建筑、风光的元素,其特点可以总结如下:相对来说较为具象,能够直接点明该城市的代表性建筑、风光,图案有着较高的辨识度,同时,这样的标志在当地市民看来,比起更为抽象的理念元素,相对来说显得更为亲切、富有人情。

2.城市名称的汉字、字母

以汉字、拼音缩写的字母为图案元素,最终形成城标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有时,这种字母元素可以与别的元素同时使用(如图1杭州标志中篆体字的“杭”又赋予了图形的指向作用,便是地标性建筑元素与汉字元素并用的一例),事实上在城标设计中,单纯采用一种元素、一种表现手法的设计案例几乎是不存在的,大多数城市标志设计中都存在着凝练的特征,即几个不同的元素被凝聚、整合在同一图案内。

同样的元素出现在墨尔本城市标志中,整个图案以melbourne的首写字母m为基础进行填充、着色。

国内,则可引旧版香港的城标为例,“香港”两字抽象而成为龙,同时也包含了“HongKong”的首写字母。关于香港城标的改动说明,将放在下一段进行详细论述与展开。

选取汉字、字母为元素的城市标志特征可以总结如下:以描述性的思维进行城市标志的图案构建,明晰简单,却不失为最有力的呈现方式。

3.城市精神、品格

除了常见的标志性建筑、风光、城市名称等元素之外,在城市标志的设计中还存在另一种更为抽象的元素,即城市精神和品格。

依然以香港为例,飞龙标志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宣传香港城市形象的代表,是因为香港的形象标志需要显示香港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思维。飞龙图案将香港所扮演的商业枢纽、通往中国内地和亚洲其它经济体系的门户,以及国际艺术文化中心的重要角色,在一个视觉化的整体构图中,用平面设计的手段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2010年3月29日时任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宣布,“香港品牌”经过深入检讨后,获注入新动力;除了品牌基因作出适度修改外,其飞龙标志也变得更具时代感。

(二)表现手法及效果

在图形设计中,元素只是“源于生活”的那一部分,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化处理,便源于设计者的表现思维和手法。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气质、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城市形象策划、不同的宣传手法,因此,在城标设计上也涌现出多元的表现手法,产生了丰富的表现效果。

1.实物元素抽象化与汉字图形化

实物元素抽象化与汉字图形化,听上去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实乃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城市标志这种需要高度概括性的图形语言中,这两种手法往往相辅相成,形成“图中有字,字中有图”的双重表达效果。这也是在城标设计中,最为多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前文中杭州城市标志的“杭”,便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该标志中主体是篆书的“杭”字,却在起笔、运笔、收笔处融入了檐角、月门等江南传统建筑语言,达到图、字融为一体的效果。

同样的手法出现在重庆城标设计中,两个抽象画的人形重构的重庆的“庆”如图2。

2.古典写实化

在图案的角度,“古典”只是一种相对于“现代”的视觉风格。本节中的“古典化”设计方式,并非单纯指的是复古风格的表达,而是在表现手法上来看,力求图形的庄重、还原度,对元素的抽象处理相对较少,使其具有古典传统图案的表象特征。

在华盛顿、南京的城市标志中,可以找到关于这种表现手法的印证。作为图形主题的华盛顿头像和辟邪都是采用了较为写实的表现手法,图形比较繁复、具象,更偏向于传统图案。

3.系列化

系列化设计在图案设计、平面设计中均不罕见,在近年来的城市标志设计中更是由于灵活多变的特点,而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如同伦敦新标志的设计者所说,希望设计一个可以应用于所有用途的漂亮标志。

伦敦城市标志如图3,配合不同的语境使用,处于同一系统下的标志。

相对于伦敦城市标志,德国城市诺因基兴的城市标志的变化更为丰富多彩,内部填充可以运用各种材质,外部线条上也可以做相关变化,同样也是系列化设计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心理层次的解读与城市文脉的表达

在《秩序感》一书中,贡布里希对图案的效果从视觉和心理两方面进了分析,探讨了不同的图案模式是如何通过视觉,对更深层次的心理产生特定的影响。

1.恬静与不安

欧文琼斯把他的装饰美学建立在“恬静”的理论上。然而这一词语只是个比喻,因为平面上的图案不会动,也就无所谓静。所谓的恬静或是不安,只是不同的表现方式给人的心理印象,贡氏随后重点分析了“不安图案”的源头,即一个图案的哪些要素会给人以不安的印象。

城标作为图形设计的一类,自然也会因形态的不同,而给人以不同的心理印象。例如,在东京的城市标志中如图4,以一枚高度抽象化、形态单纯的银杏叶传达出“恬静”的视觉效果。同时,在图形的处理上通过加强了上半部分的重量,营造出重心向上牵引的视觉效果。

在城市文脉的呼应中,“恬静”能够体现日本传统美学思想,东京作为日本新首都不仅蕴含着丰厚的传统历史,更是一座飞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因此东京城市标志兼备了恬静和向上的牵引力,象征着城市的图形吻合城市的文脉。

同样具有“恬静”特征的城市标志还有入选征集方案的杭州城标(图5未采用),较好地呼应了杭州这座典型的江南之城的历史文脉,传达出淡雅宁静的心理感受。

反之,按照贡氏的理论,里斯本市和悉尼市的城标均传达出“不安”的视觉效果。“不安”源于不规则的排列或忽明忽灭的灯光,脱离了人们熟悉的“预先匹配”是造成不安的一个因素。

里斯本城市标志中出现了不规则图形及丰富的设色如图6,在视觉上传达出南欧国家的特殊风情。由于南欧在欧洲大陆上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历史文脉与传统欧洲大陆不尽相同。在里斯本城标设计中,较好地传达出热情、灿烂等城市意象,也比较能够贴合城市文脉。

2.波纹与漩涡

悉尼城市标志则直接可以作为“回旋”、“漩涡”的图形案例。这些纹样本身就使人联想到正在运动中的形式,对旋转形式的本能反应是想象中将它转动从而判断臂长是否相似,因此这种漩涡形图案有着极强的动势。

悉尼作为大洋国家澳大利亚的最大城市,具有和内陆城市与众不同的海洋风情和城市形象。因此在城市标志的设计上,采用“漩涡”的图案形式,营造出轻松、自由的心理感受。

三、反思与总结

单从图案图形设计的角度来看,城市标志似乎与其他图案的审美标准并无大异;然而综合表达效果、使用场合、宣传手法等一系列城市形象、品牌策划的角度去看,城市标志的设计又有着与其他种类的图形、图案不同的要求和准则。

尽管前文关于设计元素、表现手法等有着严明的分类,事实上在具体操作中,其使用边界并非如论文中的条款般泾渭分明。一个城市标志可以被解读成多重的含义,可以作为图形化的字,亦可以被解读成抽象画了的图。正是这种元素和手法的混用化、多元性,也导致了一些设计误区,人为赋予一个小小的图形过多解读和阐释,而牺牲了视觉上的美感。

城标设计只是庞大繁杂的城市形象策划与营销之工作中,很小一部分。然而作为最直接面向大众而运用的视觉元素,无论是选取的意象、表现的手法,抑或借鉴的风格,都必须与整体城市气质相符合,从而体现城市形象策划的理念。换言之,在城标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不单是视觉上的形式美、心理上的均衡美,还要注重这种美与城市形象、气质是否相合。

参考文献:

[1]郑宏.城市形象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研究所.城徽设计中的城市文脉观照[J].城市发展研究,2003(05).

[3]日本专用字体设计协会.日本专用字体设计协会日本字体与平面设计大奖年鉴2004[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城市设计经典理论篇4

在渤海湾西岸唐山市的曹妃甸这一带状沙岛上,仿佛正上演着一部快进的纪录片,人们都在奔跑,楼群在生猛地长高和蔓延。这里在为争夺“中国第一生态城”而马不停蹄。

“未来一百年,未来三百年,世界上的城市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绝不会是现在意义的城市,我们在这里,会交出一份答卷,会描绘―个新的画卷,来引领人类城市化的进程。”3月11日在曹妃甸生态城开工仪式上,唐山市委书记赵勇说。

而竞争对手们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它们包括中国和英国合作的上海崇明岛东滩生态城,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位于滨海新区内的天津生态城,中国和瑞典合作的无锡太湖新城,以及河北廊坊万庄生态城等。

这些生态城个个目标宏伟,不是要建成“国际第一”,就是“中国第一”。

随着全国生态城建设的竞争日趋激烈,晚一步就没有示范性,没有示范性没有代表性;环渤海城市群的竞争中,自力更生的曹妃甸生态城还必须和部级的天津生态城短兵相接。也只有尽快做出成绩,才能吸引来更多投资以支撑生态城建设进入良性循环。

2009年,曹妃甸生态城计划建设项目35个,总投资977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06.9亿元。

“时间决定成败!”曹妃甸生态城管委会主任李可君时常这么激励同事。

在新城开工奠基仪式上,李带着管委会的同事们在一块写着“起点石”的石头前宣誓。“哪时候,它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起点石,除了它,旁边连条路都没有。”管委会成员张红菲说。

之后,整个团队拉响了第一个“六十天大会战”的号角,以“白加黑,五加二,三班倒”的战斗精神全面开启新城建设。

两个多月前,周双军刚刚借调到管委会工作的时候,每天还需在距此40分钟车程的唐海县临时办公地和新城现场之间来回穿梭,眼见着生态城综合服务区办公楼在近百天的时间里从无到有。敞亮的办公室、平整的道路、茵茵的草坪,还有周边拔地而起的食堂、宾馆、加油站……

而去年年初,当管委会员工王丽维第一次坐着水陆两用的气垫船去的时候,那儿还全是虾池子和滩涂。

7月9日,市委书记赵勇率领各区县领导干部集体参观新城建设,李可君在刚落成的餐厅里同时接待了近三百人用餐,完成了市委市政府“6月底形成接待能力”这第一个时间节点的任务。

丝毫不容喘息,这支队伍一鼓作气投入到第二个“六十天大会战”之中,接下来的任务则更加艰巨:年底达到建设区大批建设工^,^住、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城市基本框架,用五年左右时间,形成―个服务比较配套的城市。

根据曹妃甸的宏伟规划,2020年,这将是一座面积74.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80万之众的未来之城。“我们现在建生态城市,要不断创造奇迹才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李可君对记者说,“曹妃甸不乏奇迹,但需要每天创造新的奇迹。”

深绿之城

曹妃甸位于唐山市南部沿海,因岛上曾建有唐朝皇帝李世民一曹姓妃子的庙宇而得名。由于有大型深水港口,2005年首钢搬迁至此。2007年,曹妃甸的南堡油田区发现了一10亿吨的大油田,让温总理“兴奋得睡不着觉”。

就是这样一个以钢铁和石油等产业为依托的曹妃甸,从一开始就想在可持续发展上另辟蹊径。对唐山这座历经百年的工业城市来说,生态城是它从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加快城乡―体化建设战略的重要部署,是唐山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2007年底,唐山和天津竞争部级生态城失手,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唐山市要建立一座生态城的决心。

后经建设部搭桥,唐山市政府与瑞典环境科技中心接触,双方在理念上一拍即合,随即由瑞方邀请瑞典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SweCo担纲设计曹妃甸生态城总体规划。

瑞典拥有世界领先的清洁能源技术和可持续城市发展经验,“我们一直在寻找这样一个深度合作的示范性项目,把瑞典成功的理念和经验介绍到中国,这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环境。”瑞典使馆商务参赞柯拉克说。

当时,曹妃甸北有天津生态城,南有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但对生态城的理解,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如何建设,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曹妃甸的生态城该如何定位呢?

唐山市委书记赵勇受邀到瑞典著名的可持续性发展社区哈马碧新城参观考察,看见一个老太太坐在路边晒太阳,他便走上前去跟老人家攀谈,“您觉得住在这儿怎么样呀?”老太太特别幸福地回答说:“好极了!每天早晨我到阳台上推开窗户,感觉自己就像女皇一样!”

哈马碧城一个普遍市民的感受深深打动了赵勇,他想我们也要建造这样一座“深绿型”的城市,让我们的市民也拥有这样一份幸福。

所谓“深绿型”,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形容。瑞典使馆环境技术中心的高级官员于萍解释,“浅绿型,落脚点停留在宜人的景观和环境上;中绿型,在技术措施层面有所作为,如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城市的污水处理水平;深绿型,则要打破能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各个子系统各自为政的格局,充分挖掘多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并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而这种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政的管理方式,强调循环协同效应,正是曹妃甸和其他生态城最大的不同。

具体来说,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和废水被分成黑水(以打碎的餐厨房垃圾和粪便为主的高浓度有机垃圾)和灰水(轻度污染的废水)分别加以利用。黑水经过处理可以产生沼气,提纯的沼气能为城市的BRt(快速公交系统)公交车和一部分机动车、小汽车提供燃料;还可以成为肥料回馈给农田,代替常用的化肥。灰水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可以用来灌溉植物。

而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正是瑞典绿色经济领先的一个鲜明特点。

除此之外,还要通过节能系统等使建筑能源需求量最小化,建设公交导向型的交通系统和密集灵活的路网,优先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降低小汽车使用率,减少交通流量,从而降低城市能源消耗。此外,合理开发曹妃甸当地的风能、太阳能使城市实现95%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

挑战旧的城市管理模式

从规划到实施,曹妃甸生态城的快速发展都是一个创新性的试验样本。近年来,曹妃甸的开发热度骤升,规划总赶不上变化,《唐山市总体规划》也一直处于修编状态。

对于生态城的规划,唐山市规划局局长林澎评价,这一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做了大胆探索,特别是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城市布局、城市绿色交通、城市能源系统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方面,突破了国内现行的许多设计规范。

就拿指标体系来说,SweCo为曹妃甸生态城设计的一套分为7个子系统和141项的规划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很强。例如,公共空间(包括绿地)在500米内的可达性为100%;服务设施的方便性,在400米范围内享有基本服务功能的住房比率,目标值为100%。基本服务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公立学校、食杂店和公共交通。“目前,我国国家或地方的生态城指标体系都是关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目标,还没有出台过专门用于指导物质空间规划和各技术子系统的生态城指标体系,SweCo在曹妃甸的工作则填补了这一空白。”SweCo的设计师刘小波说。

生态城管委会主任李可君指出,“依据这些具体指标,便界定了我们建立起人们住得下、买得起、适宜生活同时又对自然环境友好的城市良性循环发展方式。”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回事,实施又是另外一回事。如何具体应用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仍是困扰城市管理者的难题。世界银行的《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点和建议》就曾提出,管理制度和政策的缺位和失灵是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问题的主要原因。

例如,曹妃甸生态城想要借鉴实施瑞典密集的路网和灵活的街坊设计还存在一定困难。瑞典的城市交通体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道路窄、路网密。这样的好处在当地显而易见,首先不容易堵车,因为道路窄,路网便可设计得密集灵活些,一旦出现堵车,车辆很容易疏散到其他道路上;路窄同时也控制了车速,避免短时间内迅速聚集加重拥堵情况。另外,从人居的角度考虑,窄而密集的道路有助于形成一个便于行人彼此交流的宜人空间,让人与人变得更为亲切而非形同陌路。

唐山的规划者很认同这一理念,但如何在国内实现还需要突破规范。

路宽与地下管线排布直接相关。瑞典的地下管线,如污水管道、垃圾管道等,是互相挨着布设的,而且管子的直径比中国小,各种管道共用一个检修口,这样―来它的路面便不需要很宽。而国内一直是各部门各自铺设自己的管道,且间距较宽,并设多个专门的检修口,这样想要给国内的马路瘦身就不太容易,一则需要国家出面修改规范或者通过专家论证会论证,二则还需要对多个管理部门进行协调。

再如,瑞典独特的黑水处理系统对中国来说是全新的,“我们预留了黑水管道,但是最终是否使用还未可知。黑水处理在瑞典也未全面实施推广,瑞典现有项目规模较小。把这套技术系统应用到曹妃甸这么大规模的城市中,还需要等相关的规范出来。”清华城市规划研究院的工程师李永红说,他们负责将生态城的概念性切规划落实为符合国内规划规范和标准的控制性规划。

SweCo的设计方案基于起步区12平方公里提出生态城将实现95%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其中主要依靠风力发电。但由于风力发电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大型风力发电需要接入区域电网,曹妃甸生态城并非电力孤岛,由此一来,它的电力供应是由区域电网提供而非风电自给自足。

城市设计经典理论篇5

1)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发展环境,是秦皇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之一。2)良好的人居环境可凸显秦皇岛“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对秦皇岛人居环境进行优化研究,可促进旅游业迅速发展,凸显秦皇岛“旅游立市”的实施战略,并进一步挖掘提炼秦皇岛的城市形象特色,提供思路和依据,寻找出较为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

2秦皇岛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研究方法本论文以秦皇岛市建成区为主要范围,根据建设部2007年4月评审通过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的“经济富裕度”“社会文明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等6个典型性指标,对秦皇岛的人居环境情况进行现场考察,并针对秦皇岛市民进行访谈以及对城区人口进行1/500抽样调查,收集、统计数据[6],同时对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资料收集进行研究。在全面收集大量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秦皇岛市人居环境各典型指标作出评价,最后根据各指标评价结果,对秦皇岛市人居环境建设提出规划构想与对策建议。2.2评价指标的选取根据2007年4月19日通过建设部验收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的指标体系,选取了6个典型性指标及29个评价因子,如表1所示。

3秦皇岛市人居环境调查与分析评价

3.1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的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3.2秦皇岛市人居环境评价通过抽样调查评价,指标定量评价及语义学的定性评价得出各指标的分值,最后按照人居指数综合计算模型进行计算评价,结果见表3[7]。3.2.1综合评价分析由表3可以看到,秦皇岛人居环境评价得分是80.3,依据表2的评价标准,属于宜居城市。这说明,秦皇岛从整体上来说,是属于宜居指数较高的城市。这与秦皇岛本身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各产业的配置是紧密相关的。3.2.2典型指标评价同时表3的数据显示,秦皇岛市的各典型指标的分值差异较大。1)得分率最高的指标是环境优美度。这与秦皇岛的城市性质有关。秦皇岛作为旅游城市,有着山海关和北戴河的旅游资源,整体环境也较为美观。在调查中发现对秦皇岛市环境的不满意之处在于雾霾天。京津冀地区的污染较为严重,秦皇岛也不能独善其身。2)公共安全度和生活便宜度得分仅次于环境优美度。这说明,秦皇岛政府预防、应对自然灾害的机制较为完善,社会治安较好,老百姓满意率较高。而针对生活便宜度,商业设施、市政设施、开敞绿地、教育文化设施也较为完善,尤其是公交系统,把海港区与北戴河区、山海关区顺畅的连接起来。调查问卷中,无论是秦皇岛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给了较高的评价。3)社会文明度和经济富裕度得分较低。这与民主监督、公众参与的程度较低,以及地方经济产业有关。4)资源承载度是6个典型指标中得分率最低的。与秦皇岛市的食品供应的安全性较低、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有关,尚未形成能源节约的节约型城市。

4建议及对策

城市设计经典理论篇6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迅速提高,人口也开始向城市聚集,新式交通工具和新商业类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布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但与此相对的早期城市规划没有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虽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城市雏形;周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该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的著作《建筑十书(DearchitecturaLibriDecem)》,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1889年出版的西特(CamilloSitte)的著作《DerStadtebaunachseinenkunstlerischenGrundsatzen(依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尖锐的矛盾,一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各种社会改良主义者以及一些从事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者和学者提出了种种设想。其中主要有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Utopia)、康帕内拉(tommasCampanella)提出的“太阳城”方案、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和傅立叶(CharlesFourier)主张建立的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他们的一系列著作和主张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Howard)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得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由他的追随者恩维(Unwin)进一步发展成为在大城市的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并在1922年提出一种理论方案。

20世纪初期“新建筑运动”向学院派及古典主义的冲击扩大到城市规划的领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人勒柯布西埃和美国人赖特(FrankLloydwright),前者的主要思想是空间集中,即建筑要往高层发展提升人口密度,而后者认为大都市必将走向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

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不久又在欧洲,出现了一种“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Unit)的居住区规划思想。“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设置学校及一些为居民服务的公共建筑,在二战后公共建筑的项目和规模扩大,已经不限于日常必需品的供应,一般生活服务都可在小区内解决。

伊利尔・沙里宁(elieiSaarinen)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书,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他认为有机分散思想存在正反应和逆反应,通过这两种作用可以把城市的紊乱状态变为有序状态。

1960到1970年的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其代表是刘易斯・凯博(LewisKeeble)于1952年出版的《城乡规划的原则与实践》-书,但是理性主义理论更多的关注物质形态,对社会问题关心太少;对决策者的立场观点缺乏充分的认识,专注于细节而忽视城市总体规划。

20世纪60年代也兴起了对城市的设计和研究,其贡献就在于对城市设计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分析,发现其中是有科学规律可循的,1952年吉伯特(F.Gibberd)的《市镇设计》和1960年凯文・林奇(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20世纪60-7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界对规划的社会学问题的关注超越了过去任何一个时期,其开端是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于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物有大卫多夫(paulDavidoff)、罗尔斯(J.Rawls)、大卫・哈维(DavidHarvey)、卡斯泰尔斯(manuelCastells)、约翰・弗雷德曼(JohnFriedman)。1962年大卫多夫(paulDavidoff)与雷纳(t.Reina)合著发表的《规划选址理论》和他于1965年发表的《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强调了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罗尔斯(J.Rawls)于1972年发表的《公正理论》第一次把规划公正的理论问题提到了论坛上。作为重要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大卫-哈维(DavidHarvey)写了《社会公正与城市》一书,把这个时代的规划社会学理论推向高潮。

四、结论

综上就是城市规划思想的理论演变过程,在理论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城市规划思想也在发生着改变,其主要特征有四个:

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城市设计经典理论篇7

刚才,建国书记通报了总书记视察宜宾的有关情况,传达了市委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提出了贯彻落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府按照县委的要求,要坚持以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经济和防治“非典”两手抓,以“万众一心抗非典,迎难而上促发展”为总方针和工作总目标,狠抓落实,努力夺取防治“非典”和发展经济“双胜利”。下面,根据县委常委会精神,我就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讲两方面的意见。

一、完善群防群控体系和机制,确保抗击“非典”全面胜利

近段时期以来,县委、县府按照中省市“非典”防治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增添措施、明确责任、严肃纪律,全面展开我县的“非典”防治工作,初步在全县构建“非典”监测和防治网络,确保了全县无一例“非典”病例输入。目前,虽然我县尚未发现疫情,但存在输入病例的危险,各级各部门务必要从讲政治、顾全局、执政为民的高度,居安思危,绝不可掉以轻心,存有丝毫的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务必要坚持发展经济和防治“非典”两手抓,夺取“双胜利”。为此,要做好三个完善和落实工作:

(一)坚持党政与卫生系统两条线,完善和落实县、乡镇、村组和农民“四包”防御体系建设

各级党政要把防治“非典”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继续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领导班子有专人抓的领导机制;继续坚持并完善县级机关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级干部包组、主管部门包企业的责任制;要将返乡人员的监测落实到村社干部人头,层层落实责任。要继续加强县、乡镇、村组和农民四级防御体系建设,落实群防群控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已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要把用于防治“非典”的各项物资、资金等及时到位,决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县委、县政府要成立督查组,加强督查工作,各包干到乡镇的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和联系单位,要经常深入乡镇,对各乡镇防治“非典”工作进行全面的、多环节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预防、救治、控制措施的落实,确保每一个传染源都能及时隔断,每一个隐患都能及时消除,每一个患者都能及时得到救治,千方百计继续保持我县疑似病例和诊断“非典”病例的“零纪录”。

(二)坚持依法行政和突出重点,完善和落实“五不准”、“四早”、“两不漏”和“两报告”制度

防治“非典”工作是一项关系经济发展、人民生命安全的政治任务,必须以铁的纪律作基础、实的制度作保障。必须突出重点环节、区域和人群,把住交通关口,务必要加强对北京、广州等重点区域返乡人员的健康检查和监测工作,重点要落实在各留验站检查和村社“人盯人”监测上。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非典”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逗硬工作措施,死守农村、学校、企业和城市不受疫病侵害。一是继续坚持执行“五不准”规定,即:不准畏惧疫情,临阵脱逃;不准擅离职守,失职渎职;不准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准缓报谎报,隐瞒疫情;不准造谣传谣,扰乱人心。二是坚持“四早”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三是坚持“两不漏”制度:不漏查每一个疑者,不漏治每一个患者。四是坚持“两报”制度:坚持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三)坚持城乡和经济社会“两个协调”,完善和落实防“非典”工作流程和信息平台建设

城乡建立统一、规范、协调、机动的工作流程,是夺取“两手抓”双胜利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战役中,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要建立详细的切合实际的处置预案,建立规范、严密的工作流程图,在全县着重形成五个机制:一是完善疫病监测机制;二是完善疫病控制机制;三是完善综合防治机制;四是完善有效的医疗救治机制;五是完善应急机制。

二、抓住根本,突出重点,确保全年经济目标任务的完成

发展经济是防治“非典”最根本的战略性措施。今年以来,全县经济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必须在抓好非典防治工作的同时,对经济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千方百计确保GDp增长12%、财政增长10%不动摇,力争超额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加强引导和服务,力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新突破

县域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关键在于非公有制经济能不能迅速壮大。总的来看,我县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快,仅占国民经济的50.12%,与沿海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90%相比差距很大。为此,我们要做好:一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四不论”:不论形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二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限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三是支持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四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制度改进,实现现代化管理。五是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重视自身信誉,塑造诚信、遵纪守法的商德,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履行纳税义务等方面着手,取信于客户和消费者。六是为非公有制经济筹资和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开展资本经营。

(二)加大投资力度,集中力量搞好重点建设

经济要发展,后劲要增强,投资很关键。今年以来,全县投资情况基本良好。一是从1—4月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情况看,基本完成进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既要分析问题,找准原因,更要增强信心,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确保我县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要做好项目的储备和争取。每年五六月份是跑项目的关键时间,绝不能因防“非典”而丧失跑项目争资金的良机,我们要抓住国家加大西部投资力度之机,精心筛选项目,挤进国家、省市计划盘子,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省、市对南溪在政策、资金上的倾斜。重点要做好城网改造、疾控中心国债资金、宜南沿江公路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白鹅产业化、蔬菜基地建设等项目的争取。同时走好市场经济路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要“严”字当头,严格执行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资本金制和双合同制,优化设计,降低造价,保证质量,提高效益。

(三)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工业经济发展

南溪实现新跨越的关键在工业。各级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工业发展,举工业之“纲”,张发展之“目”。

一是建设园区,精心打造工业发展载体。我们要坚决走出观念上的误区,舍得投入,敢于让利,把加速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积极探索实行“政府管理、园区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体制和开发模式,通过对土地使用制度,投融资体制的创新,负债启动,开发增值,滚动发展,最终实现良性循环。要做到同启动、同招商、同开发,力争年内引入1—2个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入驻园区。

二是立足优势,大力发展配角工业。要加强与五粮液集团的合作,要积极主动协助做好五一七车间的扩能技改工作,进一步壮大酒业支柱,增加财政收入。继续坚持做好天原化工集团分厂落户南溪的前期工作,进一步壮大化工业。同时,坚定不移的推进联合军工共谋发展战略,拓宽军地联合领域,提高联合水平和实效。抓住军工企业资产重组的政策优势,寻求县域经济的增长点。

三是创新机制,快速推进工业企业改革。一要对原来因历史原因、改制成本不足等因素导致仍没启动改制或改制不完善的建陶厂、锅炉厂、车队、航司等企业要加快改制步伐。二要对南福、南建司、红光工矿公司、氮肥厂等改制遗留问题抓紧妥善处理,企业改制中要特别做好人员安置、债权债务处理等工作,特别是南福、恒通公司等的完善改制要慎重处理。要把重点转移到企业发展上来,从大局出发,重点考虑集体利益。三要抓紧对公司制改造的企业进行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二次改革。

四是择优扶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围绕轻工、化工两大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以高中档曲酒为主的酒业,以玉林、庶人坊为骨干的豆腐干产品,以洪州纸业为核心的竹纸业,以南红、伊丽、金山为代表的民爆、花炮业,以鹏程、黄沙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产品,以文龙公司、中药饮片厂等为龙头的医药业。

五是抓安全,保稳定,促发展。一要抓专项整治。根据省、市要求,我们一定要严格开展交通运输、煤矿、危化品、民爆物品、公众聚集场所等十项专项整治,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并达到专项整治目标。二要抓好重点时期安全工作。特别是汛期即将来临,下个月又是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办、交通、交警、经贸、教育等要认真开展好各项安全大检查,做到安全隐患早查出,早排除,将安全关口前移、下移。渡口“签单放行”必须坚持和完善。三要严肃查处各类安全事故,做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四要抓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安全工作的责任,经费、人员、措施等的落实。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我县的传统农业有一定的优势,但产业化程度不高。提升农业的关键在于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一项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经营效益,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是继续抓好农业三大支柱。按照年初提出的工作要求,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强化督查,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是壮大农业产业经营的三大带动主体。要从过去注重抓基地建设转移到注重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营销组织等带动主体上来。要从政策、资金、土地等多方面扶持富民白鹅、文龙植物、洪州纸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我县交通和已有成规模特色农业基地的优势,狠抓农业招商,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及深加工企业。要继续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农民经纪人和营销组织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促进我县农产品的外销与流通。

三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要从放活土地要素入手,走“业主+基地+农户”的路子,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要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在全县各乡镇稳步推广罗龙镇杉木六社“股田制”。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必须强化管理,严格工作程序,规范流转合同。

四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使标准化深入人心,使之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要加强质量管理,严格监测控制药物残留、化肥污染、畜禽病疫,切实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要突出重点,抓好1.3万亩无公害蔬菜核心区建设,以点带面,起好示范作用。

五是及时组织抗旱工作。要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确保农村人畜饮水和社会稳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改种,以科技制旱,以多制旱,以旱制旱;要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进推广抗旱新品种、新技术;要加强蔬菜技术和大春生产技术培训,派科技人员到田间现场技术指导抗旱救灾;要做到及时报送旱情信息、互通有无、合理调配现有水资源;要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大春生产顺利进行。

六是继续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落实农民负担监管领导责任制,及早填发农民负担监督卡,抓好“一事一议”的监管,确保农民负担减轻不反弹。

(五)以经营城市为重点,加快城镇化进程

经营城市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选择。要组织学习借鉴外地经营城市的经验,广泛动员,积极试点,全面铺开经营城市工作。

一是以南溪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带动全县经营城市工作的开展。要按照“从小到大,先易后难,逐步深化,跨越发展”的思路,以筹集城建资金为根本任务,以经营城市为重心,努力盘活城市存量资产,搞好重点项目的策划和运作。

二是集中力量抓好北城建设。一是加快北城土地的开发。尽快落实资金,围绕北城开发,搞好以高杆灯为中心周围地带的道路、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并搞好两旁土地整治,适时出让,滚动开发。二是结合经营城市理念,认真做好北城的详规。三是集中财力,广辟投资渠道,加强北城道路、管网等框架建设。四是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开发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较规范的办公区、商业区和住宅小区。

三是加大重点城市项目建设力度。要抓紧实施南一中新校工程、文化广场工程、文化路西段道路建设、钟灵街南段道路建设,并确保按期竣工。加快建设北通道拓宽工程、护城溪治理工程、二水厂工程、北城道路工程、广电大楼、滨江路工程。争取开工县委、县府综合楼工程、长江大道西延工程、东大街拓宽改造工程、广福街拓宽改造。

(六)优化发展环境,转变工作作风。

一个地方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我们一定要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致力于形成聚集和吸纳各种生产要素的“洼地”。一是营造亲商的社会氛围。二是营造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三是营造优质高效的便商服务环境。四是营造优越宽松的政策环境。

城市设计经典理论篇8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路径方法建设模式

[abstract]theglobalclimatechangehasbecomeafocusofworldconcern,lowcarbondevelopmentmodetoreducethehumanlifeandproductionactivitiesofthecarbonfootprintasthegoaltogetattention.thispaperstartsfrom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city,lowcarboncitytheoryandconstructionpractice,analyzesandsummarizesthedifferentregionsoftheworldcityindifferentdevelopmentbackgroundsofthecommonexperienceanduniqueexperience,proposedtheconstructionmodelandmeasuresoflowcarbonecologicalcitysuitableformeinthecity.

[keyword]lowcarbonecologicalcity;path;method;constructionmode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2008年是世界的“城市化年”,人类历史上首次有50%的人口集聚在城市[1]。未来,城市人口将继续增加,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凸显,综合研究大量的国内外城市发展案例发现,低碳生态城市遂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良性发展的首要选择。

一、低碳生态城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概述

1.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发展概述

(1)生态城市发展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与行动实践按发展的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以前的思想萌动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学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生态城市理论研究阶段。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工业化国家公害泛滥成灾时期,公害严重的国家开始通过严格的立法和环境教育的普及推进大规模的城市生态化建设。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环境危机深刻化、全球化,很多国家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开始加强城市的生态化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生态城市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2)低碳城市发展

低碳的概念最初在经济发展领域产生。英国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2]。随后,低碳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人民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力图通过改变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施低碳技术和新的制度来保证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2007年“低碳城市”的概念开始得到关注[3],我们定义的低碳城市是“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4]。

2.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城市与低碳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前者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后者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是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博士在哈尔滨举行的“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首次提出来的,他将低碳经济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进行了复合,并将两者的目标相结合,提出了建立起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二、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成功实践案例的分析及总结

笔者通过分析大量国内外成功的建设实践案例,总结出不同区域的国家和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普遍共性经验和独特个性特征(表1)。

表1不同区域生态城市建设总结[5]

1.北美洲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及典型特征

北美洲国家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公害频发的情况后开始强化对土地的调控管理,一系列重要环境法令的颁布实施,在加强城市的生态建设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立法先行与立法创新,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通过公民诉讼制度自下而上地推动城市环境问题得以解决是美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色。

2.南美洲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及典型特征

在南美洲的生态城市建设实例中,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堪称世界性的典范,把城市设计、规划和管理合为一体,实现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一体,关注社会公益和市民教育,是南美洲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特征。

3.大洋洲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及典型特征

大洋洲的城市也经历了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但没有经历后工业负面影响,他们普遍具有先天优美的生态环境。政府制定并不断修订环境保护标准,并借助奥运会等有利的契机使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上了一个全新的层次。以旅游产业等作为经济依托的大洋洲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生态城市建设早已成为全民化的参与项目。

4.欧洲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及典型特征

欧洲的城市在经历了城市环境恶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等现象之后,多数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意识到了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从1973年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提出到2008年布鲁塞尔“市长公约”的提出,低碳生态城已被默认为未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环境法治和公众参与意识强,政府的城市发展战略与区域性战略的有效结合,是欧盟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特色。

5.亚洲国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及典型特征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等差异使得亚洲的生态城市建设区域差异性较为明显,基本可以划分为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为代表的三个典型区域。

(1)新加坡

新加坡在刚摆脱殖民统治之后城市曾一度面对拥挤不堪、污染严重和人居环境差等情境。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新加坡逐步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环境、土地和规划法律制度,起到了十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作用。因此,通过精心的城市规划和严格的环境法治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国家是新加坡的特色

(2)日本

日本也曾受到生态退化、公害事件频发等情况的威胁。如今,日本已从“公害列岛”转变为世界上环境立法最全面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城市规划中,与土地及城市建设等相关的法律就有200多个,2000年颁布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使日本成为循环经济法制先进国。以高新科技为支撑和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规范城市的低碳生态化建设是日本的特色

(3)中国

从1984年12月上海“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到2003年《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等相关规范的颁布,中国也经历了短暂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生态城市建设各具特色。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6]:一是新建的生态城,如深圳的光明新城、天津的中新生态城等;二是已有城镇向低碳生态城镇的转型,如青岛、威海、珠海、贵阳等城市。

三、我国建设低碳生态城的规划优势与策略

1.我国建设低碳生态城的优势

综合研究国内外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低碳生态城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转型的工业化过程,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我国应把握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实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建设的成功。

第二,中小城市应明确在疏解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和交通压力方面的关键作用,在现有城市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已有城镇向低碳生态卫星城的成功转型。

第三,我国原有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等城市发展形态为低碳生态城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底蕴。山水城市形态强调山水与城市和谐共存,使山水景观成为城市永续的、不断增值的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和低碳生态城建设的基础。

第四,各个地区的地理地质状况、气候情况和资源条件等存在的地区性差异决定了我国的低碳生态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2.我国建设低碳生态城的规划策略

结合国外低碳生态城市成功案例的建设经验和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借鉴国际经验,得出多层面推进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1)重视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的作用

法律、政策上的保障可以相对比较快地提高和完善,且作用明显。当前我国的法制尚不健全,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应该继续加大国家层面上的法律和政策支持,鼓励相关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使法律趋于生态化。

(2)重视城市规划在低碳生态城建设方面的作用

从国外的建设经验来看,各国都十分重视城市生态规划、完善城市规划立法,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核心作用。因此,我国的低碳生态城的规划也应该为未来的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路、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战略指导。

(3)低碳生态城的建设与城市建设一体化进行

从国际经验来看,应将生态目标的实现融入到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统筹安排和科学规划,使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低碳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实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的目的。

(4)重视低碳经济产业发展、开发清洁能源

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开发新型清洁能源,注重能源技术的应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5)环境教育的普及

借鉴各国成功案例的建设经验,我国政府应积极支持环境教育,加强环境道德、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建设,培养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参与意识。

(6)重视城市间、区域间和国际化的合作

实践证明,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低碳生态城的建设只有在区域和国际范围内分工协作、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共同的低碳生态化目标。

四、结语

低碳生态城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的经之路,已成为世界未来良性发展的首要选择。在建设低碳生态城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要认识到我国特殊的城市发展形势,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现状,提出适合我国城市的低碳生态城的建设模式和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发展的总体思路[J].建设科技,2010,(Z1):12-17

[2]熊青青,吴健.10措施建设低碳城市[J].城市住宅,2010,(Z1):68-69

[3]戴亦欣.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2-18

[4]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

城市设计经典理论篇9

主题报告环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庄惟敏、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向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基础研究工作室主任韩慧卿、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元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宋晔皓、深圳华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许文潇分别从建筑策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控制、地域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建筑学与建筑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建筑创作理念和方法的探讨。中国建筑设计集团执行总建筑师汪恒主持了主题报告。

沙龙环节,几十位建筑师就国家美术馆投标、普利策建筑奖颁奖等若干重大建筑事件对建筑创作的理念、方法、评判标准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本次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会会议,对分会的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讨论和部署。

2012年Bim设计大赛落幕,揭晓48项大奖

2012年8月30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与欧特克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2年“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秘书长王子牛、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齐继禄、计算机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彦梅和欧特克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及新兴市场总裁魏柏德、大中华区总经理黄志铭、建筑行业战略及行业关系经理Roberte.middlebrooks、中国区工程建设行业总监李邵建等及获奖企业代表出席了典礼。

本次大赛自2012年2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区域的94个设计单位的265个项目报名,最终评选出“最佳Bim建筑设计奖”、“最佳Bim工程设计奖”、“最佳Bim协同设计奖”、“最佳绿色分析应用奖”、“最佳基础设施类Bim应用奖”、“最佳工业工程类Bim应用奖”、“最佳Bim拓展应用奖”及“最佳Bim应用企业奖”等各类奖项共48项。获奖项目包括:珠海歌剧院、思南路旧房改造、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二期a标段(研发创新中心)、解放南路文体中心、黄登水电站施工总布置Bim协同设计、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等。

相较于前两届,今年参赛项目的Bim应用更为广泛,不仅应用在设计阶段,还延展到施工、运营等阶段。另外也不再局限于少数大型设计院的大型项目中,而是广泛普及到各设计单位的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项目中。此次共有十家单位获得“最佳Bim应用企业奖”,分别是: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ccdi悉地国际(原ccdi中建国际设计)。

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代表介绍了各自的Bim应用经验,来自欧特克公司的建筑行业战略及行业关系经理Roberte.middlebrooks介绍了Bim在全球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尤其是Bim如何实现全球协作。

更多大赛信息可以查看、或.cn/bim2012。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nemetschekaG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2012年8月28日,中国建筑行业软件的龙头企业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aec及相关行业领域领先的Bim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nemetschekaG,在北京中国

建筑科学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备忘录由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许杰峰先生与nemetschekaG的ceotanjatamaradreilich女士

共同签署,标志着两家公司将开始为期3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合作计划,建研科技与nemetschek将在以下领域密切合作:1)共同建立适合中国市场的Bim数据格式和数据存储格式;2)由建研科技主导,emetScHeK参与中国Bim标准课题的研究;3)开发两个公司相关产品之间的软件接口及由此开始的其他可能的技术和商业领域合作;4)针对协同工作与可持续设计的Bim实施。在谈到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建研科技的许杰峰总裁说:“nemetschek是一家在aec行业具有较强实力的公司。我们与nemetschek新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为两家公司在技术、产品以及业务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这也是推动中国建筑工程行业新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nemetschekaGceotanjatamaradreilich女士说:“我们期待着与建研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合作,这将有助于Bim在中国的推广,从而使整个aec行业的生产力水平达到新高度。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中国所有aec从业者选择在受益于开放并可持续的综合工作流的同时,又选择适合每个项目的Bim工具。

惠普与中信和业签约战略合作

2012年8月29日,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与中信集团全资一级子公司——北京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巅峰合作成就北京新高度”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基于中信北京Z-15项目(“中国尊”)展开深入合作。北京中信和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伍仁,惠普全球高级副总裁、打印与信息产品集团(ppS)中国区总裁仪晓辉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同时,欧特克软件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工程建设行业总监李邵建及ccdi悉地国际集团Bim业务总经理弋洪涛也应邀出席了本次活动。中信北京Z-15项目于2011年9月正式奠基动工,占地面积11478m2,总建筑面积427000m2,高528m,地上108层,地下7层,主要业态为甲级写字楼,顶部设计有会所和观光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第一高楼。

惠普作为中信北京Z-15项目唯一的硬件合作伙伴,将为中信北京Z-15项目提供惠普工作站产品等专业的硬件平台支持和技术服务。其次,惠普将携手中信和业实现Z-15项目在工程数字化管理上的突破,并实现该项目的建筑全生命期管理,进而共同制定Bim应用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双方均对未来合作表示期待,期望通过双方合作,使项目不仅成为北京地产界的新高度,也成为建筑信息化领域的新高度。

相关链接:惠普公司(Hp)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其产品涵盖打印成像、个人计算、软件、服务和it基础设施等领域,并以全面的产品组合有效地解决客户问题;中信集团是1979年在邓小平先生的倡导和支持下、由荣毅仁先生创办的,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金融与实业并举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中信于1985年建设了新中国第一座高度超过100m的办公楼——国际大厦(“巧克力大厦”),1991年建设了当时我国唯一自主投资建设的超高层钢结构建筑“京城大厦”,成为上世纪90年代北京第一高楼;2008年,中信联合

体建设了国家体育场“鸟巢”。王伍仁(前排左)与仪晓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Vectorworks推出2013版

2012年9月18日,全球知名cad和Bim软件的解决方案供应商nemetschekVectorworks在美国马里兰州哥伦比亚推出Vectorworks.设计软件系列的2013版本,该版本涵盖Vectorworksdesigner、architect、Landmark、Spotlight、Fundamentals和Renderworks.,共有80多个方面的改进,重点包括以下几项:

(1)文件导入和导出功能进一步增强,如iFc、dwG/dXF和odBc,同时添加了新的支持文件格式,包括Rhinoceros.3dm、dwF.、FBX.、coLLada和gbXmL.。

(2)使用全新“自动混合”命令,用户能利用图画将复杂的自由形态建模结构转化为带数据的二维图像,还可体验更多的三维支持、三维门窗标记以及基于parasolid.建模内核全部重新设计的屋顶对象。此外,“创建详图视口”命令提供了一种自动创建裁剪视口的有效方式,可更好地实现详图视口和模型之间的导航。

(3)全新的“裁剪立方”模式针对大型的复杂模型提供了额外的可见性控制,而“曲面阵列”命令则允许将二维和三维几何图形分别复制到平面或基于nURBS的曲面上,从而实现复杂模型设计,如屋顶组合、幕墙和类似体育场馆的结构等。此外还改进了透视投影,用户能于带有可设定地平线的全屏透视图模型中工作,同时在建立图形渲染视窗的界面下添加了打开裁剪窗口选项。

(4)Renderworks渲染应用的最新改进包括无阻塞渲染,可使场景在“渲染点阵图”工具渲染的图纸层视口或图像的同时,令用户能够继续对项目进行其他处理;物理阳光和天空背景可提供能自动反映位置、日期和时间的自然采光;全新arroway.纹理库,包含胶合板、混凝土、木地板、石雕、砖和其他建筑材料纹理。

(5)增强的导航功能可提高用户于绘图上游走浏览的速度。其他改进包括:支持自定义线型、超链接、对齐/分布工作表单元格中的指引线和图像。

nemetschekVectorworks公司为nemetschekaG的全资子公司,自1985年起专注于软件开发。其所研发的Vectorworks软件产品系列为aec、娱乐以及景观设计领域的45万余名设计师提供了专业设计解决方案。本次推出的Vectorworks2013为英语版,其他语言版本将于未来几月陆续推出,详。

Rizzoli将出版KpF系列专著第四卷

2012年10月,Rizzoli将出版KpF系列专著的第四卷,介绍2002~2012年间KpF完成的建筑作品。与前三卷只介绍建成项目不同,第四卷着重介绍建筑工艺,展现不同建筑材料的设计解决方案。但此卷的最后一章讲述城市规划工作,即建筑的完成标志着施工过程的开始,而非结束。

本书描述了诸多不同规模和用途的建筑物,并且分布地域范围广泛,但每个项目面对的共同挑战都是如何处理建筑与更大的城市或景观环境的关系,即使规划设计不位于市中心,也要参考其所处的城市环境。因此KpF许多项目的成功根本上在于其以不同的方式为城市生活增添活力。

英国建筑师和记者彼得.默里承担了书中的访谈。他是蓝图杂志的创始人之一、新伦敦建筑中心的主席和伦敦建筑节创办人。彼得.默里分别访问了KpF创始人GeneKohn和williampedersen,KpF目前领导人paulKatz和JamesvonKlemperer,KpF的客户chrisward、纽约港务局前执行董事chrisward、纽约市立大学(cUnY)设施建设于规划学院的副院长irisweinshall、恒隆地产执行董事williamKo和总裁(首都及国家)ianHawksworth。

KpF是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总部设在纽约。KpF近期参与的项目包括阿布扎比国际机场、上海世界金融中心、香港国际商务中心、韩国新松岛市、纽约哈德森码、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罗斯商学院、在多伦多的RBc中心和丽思卡尔顿酒店、叠翠轩、伦敦的叠翠轩、苍鹭大厦和联合利华(Unilever)。

汇泰龙古典门锁系列上市

近日,汇泰龙古典门锁专利产品上市。此次汇泰龙推出的系列古典门锁设计风格多元化,有欧式古典、中式古典、简欧三大风格,共15款主题,具有温儒典雅、高贵时尚、豪华大气的特点,可满足不同个性需求。设计兼顾东方与西方的审美需求,既体现了古代艺术文明,又彰显了当代时尚追求。汇泰龙此次专利产品的推出,对于进一步稳固其品牌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更多汇泰龙产品资讯可登陆:。

勘误

《建筑技艺》2012年第4期第40页《新天桥剧场》一文中,采访人物“庄维敏”应为“庄惟敏”;第254页《在200年前的北京看戏——清中后期北京城市商业剧场浅探》作者应为朱起鹏、何咏梅,特此更正,并向作者和读者致歉。

汉堡—哈尔堡工业大学扩建后的主教学楼正式启用

经过两年的建设周期,汉堡—哈尔堡工业大学扩建后的主教学楼正式启用。扩建主楼坐落于原施瓦茨山军营原址上,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gmp)的设计方案在尊重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还赋予了其当代元素。哈尔堡工业大学新建主楼将成为校区内14栋建筑引人注目的正门。

处于古旧风貌保护之下的施瓦茨山军营建于1871年,是一组红砖建筑群,扩建前绝大部分空间长期空置。扩建工程拆除了原建筑内部结构并对存留部分进行了修缮,内部富有历史感的建筑元素以及结构构件得到了保留。大规模的改建工程在中央大厅处展开:为了塑造一个庄严大气的入口前厅,原有内部空间得到了扩展,楼板被拆除,从而实现了一座贯通4层的挑空中庭,在中轴线上增设的入口大门在3个层面上实现了建筑内外部的视野交流。两座立方体建筑体块在高度和体量上对原建筑进行了补充。位于东面的新建建筑闭合了二战后的街块缺口,同时与东侧翼相连接,将分散的楼群整合为一座建筑综合体。而位于北面相对规模较小的新建部分满足了整组建筑在平面和立面上的对称性。

综合体的立面设计别具一格。保留建筑大部分红砖立面保存完好,仅需简单维护,原立面上的木制窗户得到了全面整修,中央大厅的南北两侧增设了3层高的主入口大门。新建部分的外立面与原有外立面产生鲜明的对比:竖向铝合金管和不锈钢缆索悬挂固定于U形梁之间,构成建筑的第二表皮。略显随机排列的铝管以摩尔斯密码形式拼写出校名“汉堡—哈尔堡工业大学”。

“培育城市文化——天津文化中心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12年8月31日~9月2日,论坛在天津文化中心大剧院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天津市城市规划协会、天津市勘察设计协会主办,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承办。天津市规划局常务副局长李春梅、副局长沈磊,天津市建设交通委质量安全监督总队总队长郝恩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刘燕辉,天津市城市规划协会理事长、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师武军,天津市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刘凤歧,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春水等领导出席并致辞。本次论坛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彭礼孝主持。

天津文化中心规划设计负责人、天津市规划局副局长沈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院士,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周恺设计大

城市设计经典理论篇10

论文摘要村镇规划作为一门规划类的专业方向课,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将具有典型性的村镇规划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村镇规划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等地理学类、城镇规划类本科专业的专业方向课,其涉及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规划与开发的现实问题,是一门政策性、综合性、现实性较强的专业课。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积极贯彻农业土地流转政策,以达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发展领域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与此相对应,在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村镇规划课程的开设日益增多,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开展也得以深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日益提升。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学等学科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为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创设一种特定的典型的教学案例或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在该案例或场景中自主分析、比较、决策和总结,最终实现对现实案例的最为直观的感受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达到将典型案例与课堂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村镇规划课程的特点

    村镇规划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规划类专业方向课,以农村各级居民点的方方面面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村镇规划的任务、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与工作方法、规划内容与技术经济层面的分析等;了解村镇规划领域同城市化、城市发展等政策方面的紧密关系,学会利用村镇规划专业知识进行基本的实践,为后续规划类课程的开展奠定原理与实践的基础。

    村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实践性均比较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1课程内容综合性强

    城镇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蓝本,虽然在具体工作层面有条条块块的分工,但是在总体规划层面,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因此,村镇总体规划涵盖了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决定村镇在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工程建设、文化传承等层面的发展方向。村镇规划课程的综合性也体现于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1.2相关学科知识交叉性强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层面有很多,例如给水排水、电力电信、公共中心等;而就村镇规划与建设领域而言,其涉及的学科又具有独特性,例如村镇用地布局、村镇道路规划、农宅院落布置、公用设施规划、旧村镇规划、古村镇改造、村镇环境保护与村镇旅游资源开发等。

1.3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村镇规划课程内容在理论性层面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其实践性强的层面。该课程与具体的村镇规划与建设行为紧密相连,理论层面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规划建设实践工作的总结,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上,选择典型性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实例,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夯实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4课程理论内容要严格遵照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作为我国于2007年新颁布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规划设计的各项细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该着重考虑对国家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但是,国家标准的内容作为一种行政规定,在教学过程中不够生动形象,如果将具体的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例和《镇规划标准》的条款相结合进行教学,既可以加深对“国标”的掌握,又会对具体的案例有直观的体会。

2案例教学法在村镇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2. 1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在村镇规划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为:首先选取某地区的特定村镇,将该村镇作为规划与设计的对象,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资料与图件;然后明确该区域规划的任务、内容、原则与基本方法,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统计年鉴等多种方法自主收集规划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己经具备的规划原理和相关方法来解决案例中的现实问题;最后,引出该区域已经通过或己经实施的具体村镇规划方案(含文本与相关图件),与学生自行得出的初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最终达到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运用水平得以升华的目的。

2. 2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是否得当是该方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1)案例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对比性。在规划类课程中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典型性村镇规划方案的选取上。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注重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特征的村镇规划方案和抽象概括、难于理解掌握的规划基本理论相结合。例如,选取典型性的南方村镇与北方村镇进行对比,选取沿海和内陆地区、平原和高原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等有代表性的、可进行对比的案例,从而使学生在习得基本理论的同时,对各案例具有代表性的地理要素对规划、布局和建设产生的现实影响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案例应具有时效性与新颖性。纵观某一城市或区域历年的规划方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城市规划领域,时效性和新颖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因为很多村镇规划的理念与决策和时代特征以及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政策息息相关。因此,案例的选取应选择时效性强、能够反映近期城市化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典型性案例,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镇规划政策敏感性层面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应侧重于现实科研项目。由于村镇规划领域发展迅速,相关教材等资源相对缺乏,而教材内容又略显滞后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时,要侧重于将教师自身从事的相关在研项目,特别是本区域的项目,来弥补教学中教材的相对滞后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该领域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此来促进日后的规划工作和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2. 3案例教学在村镇规划课程中的实施

    在选取典型性的、优秀的村镇规划实例的基础上,教师可选用引导式、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例如,教师手中己有备好的某村镇规划的实例,包含文本和图集(选取自近年来全国村镇规划方案评比中的获奖项目),但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该实例并不提供给学生,而是将该村镇的基础情况通过图、文、表格、统计数据的形式出现,待学生了解该区域基本信息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穿插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和启发。经过约一节课的讨论后,在基本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现实方案,与学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与讲评,总结优点,分析不足,达到使案例教学升华的目的。在充分对比讨论之后,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将文字部分的撰写和规划图的编绘工作完成,使整个案例教学形成一个闭环。同时,这也是一个完整的制定村镇规划方案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