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十篇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十篇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12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篇1

关键词城市设计;规划规划;研究

一、城市设计概述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和城市面貌,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一门学科。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型以及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它贯穿了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设计的建设实践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人类社会开始聚族而居的时候,城市设计就已经存于原始的建造意识中,古今中外的城市建设历史上,曾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城市设计作品,但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城市设计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建筑和规划中分离出来。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城市设计北京学术讨论会明确提出: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丰富,人们对城市设计的认识不断地加深,城市设计的概念从早期的建筑形态和物质空间方面的简单定义,到后来对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的全面理解,再然后是活动策划和实践过程的规划深化,最后成为情感寄托和地域文化的综合载体。城市设计所囊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寄予的期望越来越高,可以说城市设计由于其所特有的文化性、综合性、全面性和代表性,正在摆脱其从属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地位,并逐渐取代后两者成为城市建设关注的核心内容。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其任务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

二、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空间安全和综合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注重偏重与城市的物质形态方面,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为了迎合“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的原则,要先发展传统观念,解决不足,再转向现代化的发展观念进行规划设计,促进经济、社会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以和谐的城市环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增长、交通量的增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等问题,面向未来,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发展留有余地,建设分期实施。在规划设计内容中,要注意城市本身建筑、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系统的实际,并结合城市的外在形象和精神导向进行设计。设计中要吸收城市风土人情,保护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传统街区,以独特的城市形象面向外界。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上,要突出精品意识,尤其是对建筑物的尺度、色彩、体量要个性突出、形象新颖,集中体现建筑的功能与美观,凸显艺术气息。最好在实现投资效益的同时,同时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

三、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差异

城市设计师与城市规划师,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虽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在各自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方面很大程度地共享重叠,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分工常常混淆。虽然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研究的任务大同小异,但其实这两者是有着根本的不同,城市设计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实施性、文化性、亲人性等特性与城市规划所具有的法规性、宏观性、协调性、功能性、控制性等特性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设计是一种思想,规划是一种结果。

城市规划强调对已有的上位规划和管理的遵守与服从,需要决定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涉入城市规划政策制定的政治决策过程,尤其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规划制定的法定程序和公众参与,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等方面也得到不断强化。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联,城市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其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

城市设计的创新思维出发点却不一样,需要不断地调整研究对象和突破已有的设计思路,在已有的法定规划边界条件基础上,结合市民需求变化和改造投资项目,为建设更加优质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指导方案。而目前国内许多实践中总是城市规划先行,城市设计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确定的功能结构,规划师们遵循经济开发为主或汽车交通先行的原则,很少从城市原有文脉和特色空间出发,或是对具体的人群的行为需求来进行研究。所以实际上城市设计仅仅是服务于城市规划的工具。

结语: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相互依存,但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城市规划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实体等多方面,而城市设计只是物质实体方面的。因此城市设计只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层次和内容是相互对应的。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各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而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长期发展。本文就城市规划与市政给排水设计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市政工程;给排水设计;可持续发展

城镇及片区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体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主要包含了市区给水系统规划、污水水厂外管网规划设计、中心城镇给排水规划设计等。随着国内各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内部的给排水问题越发受到重视与关注,只有正确处理、充分协调好城市规划与市政给排水设计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具体生活给水、污水排放、雨水处理的有效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城市规划中的市政给排水设计

1.1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有效利用水资源,提升使用效率。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一项非工程措施,具有上马易、见效快、投资小的特点,且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其中,美国将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措施纳入“水利规划编制规程”中,并作为优先措施加以规定。同时,我国也大力倡导合理用水,全面提升使用效率,并将其列入国家技术政策中,这也成为我国给水规划中重要的指导方针,要求全面贯彻落实。

1.2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水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短缺情况的加剧,严重的影响整体水环境且造成了巨大破坏,致使符合水质标准可供饮用的水源逐渐减少。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保护,以水文水利关系及环境容量为标准,严格划分水源等级。(包含城市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并以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为指导,全面进行污水治理,并提出有效措施,实现污染源及排污口的全面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止新的污染源及排污口产生。同时,针对流域性水污染,要及时提请相关市政主管部门,并会同有关城镇,全面推进资源保护、污染管治工作。

1.3切实推进水利开发:

经验显示,通过天然径流提取所需水源,整体利用率较低,不能有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全面改善现阶段城市供水的尴尬局面,应全面提升水源使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以此作为指导,要大力发展水利工程,拦河筑坝,有效调节径流水量,实现蓄丰补枯,从而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这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趋势,符合其发展规律,同时也符合水利部门整体开发计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水利工程的多功能性及经项目影响面广泛性决定,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前或农业水库实现性质转变,增加城市供水功能时,应对城市供水效能进行全面论证,并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项目可行性。以河流水利开发为例,如在上游进行水利工程开发,能够有效减少水害,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而在中下游兴修水利工程,会造成严重水害,与农业发展相互矛盾,相互限制。农业水库进行城市供水,应遵循环境规律,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应保证城市供水与、发电、灌溉、旅游养殖、防洪、航运等各方面关系的协调性,分清主次关系,相互平衡,趋利避害,进而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2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的难点

攻克城市规划水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难点,保证水资源的合理使用。首先,要全面解决城市偏远地区的给水系统设计。由于距离城市中心位置较远,与给水主干道距离也相对较远,且具有交通不发达,居住人口少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偏远地区给水设计困难的局面。由于资金投入量大,成本控制困难,不适合在偏远区域设立给水公司,要在充分考虑给水系统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设计人员以此为前提,提出了就近给水及综合给水的给水方式,有效控制了工程成本,并合理的解决了偏远地区给水系统设计困难的问题。

其次,合理进行超高层给水系统设计。飞速发展的建筑业带动了城市的整体发展,超高层建筑也逐渐增多,给水系统设计也要之发展,以满足超高层用水需要。由于超高层层数多,且人口较为密集,对给水需求量也相对较大,对给水压力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此,在具体设计高层建筑的给水系统时,设计者应综合考虑我国给排水技术发展现状与市场条件,尽可能的采用先进技术、新型建材,结合高层建筑实际所需的供水压力,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3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

3.1城市给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在水系统规划设计中,变频供水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城市给水管网压力智能直接供水装置,而随着给水效率的提高,使得城市供水日变化系数增大,加上高峰时段供水量的增大,从而需要进一步扩大水厂的供水规模,以适应整体供水需求。为有效缓解水厂压力,降低供水日变化系数,应设置水塔及高位水池,确保城市安全供水。由此,在给水系统规划设计中,应将近远期设计有效结合,通过在道路管线施工中预留给水管位或先择较为适当的水管径的方式来实现,避免反复施工,造成投资增加。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2城市雨水处理系统: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与防洪排涝规划级城市竖向规划有机结合,实现协调统一,相互配合,平原及盆地城市的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尤为重要。以雨水管道设计为例,对于一些地下水位较深、长期缺水的区域的排水管道,应尽可能的避免、减少排入下水道的雨水,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安排,以截留、渗透的方式来处置地面雨水。此种做法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城市雨水系统的投资成本并降低排水负荷,同时也能利用“天然资源”来进行地下水的补给,从而修复、改善城市内部的水生态。值得注意的是,此种做法仅适用于水位低、降水少的区域,具体的设计应因地制宜。

3.3污水排放:

现阶段,污水厂尾水处理应有效实现从污水控制逐渐向水生态的修复及恢复的转化,将尾水作为景观用水排放到附近内河,并尽量将污水排放到江心位置,以提升污水利用率。但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这被列为事故排放,二者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二者逐步协调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谈论。

3.4合、分流制的设计与应用:

雨污系统设计中,合流制及分流制要进行合理区分、应用。一般情况下,新城区雨污系统采用分流制,而旧城区较多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分流制是较难实现的。系统施工过程中,要保证谨慎操作,如果出现接错的情况,很可能成为合流制雨污系统。实践证明,要实现完全的分流制,就应在化粪池出口处进行分流,同时保证施工队伍的专业性,全面加强监督工作。截流式合流制能够有效的进行初期雨水截流,能够有效缓解水污染,较为适合中小城市雨污系统设计。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其主要是综合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总体布局,而作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内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与之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结合城市未来的规划内容,合理确定、选择、布置具体的给排水系统、设施,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用水、排水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缪长平.城市开发区规划中给排水工程的规划与设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1).

[2]郭利平,李德旺,韩小波.城市非点源污染治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01).

[3]程吉宁,周.对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相关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07).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篇3

【关键词】城市建筑地铁出入口规划设计形式分类设计参数案例郑州独立式出入口

自1863年伦敦兴建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后,作为城市客运交通的新形式,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地铁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个世纪60年我国地铁从首都北京逐渐发展,并逐步成为了城市交通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2009年06月06日郑州地铁1号线1期工程动工,2013年12月28日郑州地铁1号线1期工程通车运营,这标志着郑州成为中原第1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截止2015年5月,郑州地铁有1条线路、20座车站,线路总长25.41公里,日均客流量达24.5万人次,累计客运量突破1亿人次。2015年4月30日的35.2万人次为郑州地铁1号线最高单日线路客运量。作为城市街道2侧重要的建筑,地铁出入口设计直接关系着城市形象,为此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地铁出入口规划形式的分类

(1)独立式出入口。这种地铁出入口也被叫做独立修建的出入口,独立式出入口具有较为简单的布局,建筑处理极为灵活,遵循附近环境情况与住客流方向进行车站出入口位置、方向的确定,如图1所示。这种地铁出入口一般在路边人行便道上进行设置,其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道路边设置,将缩短地铁水平通道,起到成本节约、换乘便捷的作用;第二,拆迁量少或不需要进行拆迁,可以一次建成;第三,地铁出入口将对市政管线敷设路段进行一定量的占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道路红线进行加宽处理,降低建房地段,在使用土地方面不具有经济性。

图1地铁独立式出入口

(2)合建式出入口。在使用功能不同的建筑内火在本建筑一侧贴附的出入口被叫做合建式地铁出入口。这种地铁出入口的选择,应与地铁车站附近地面建筑实际分布情况相结合。如需同步设计出入口和建筑物,该地铁出入口平面设置形式必须与建筑布局具有统一性。如无法进行一起设计、施工,往往会增加后期施工的难度。地铁出入口和路边建筑合建、出入口通道和地下人行过街通道结合这两种方式是地铁合建式出入口的主要形式。其特点包括:首先,合理布局,可以降低投资额度、节约施工材料。其次,地铁出入口和地面公共建筑物的充分结合,如酒店、商场等,可以为乘客提供便利。再次,在地铁出入口用地方面起到节约作用。最后,可以同时施工,降低建筑施工难度,降低成本。

(3)下沉式出入口。地铁出入口充分结合下沉广场,并通过地铁直接到达下沉广场,随并通往室外的出入口就是下沉式出入口。为与周围建筑充分融合,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出入口形式和规划之间的关系,确保下沉式出入口的合理性。其特点为地面面积较大,能够进行下沉广场设计。环境良好,达到空间过渡效果。

2地铁出入口规划设计参数的确定

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师可以将建筑看做是城市的一道风景。吴良镛先生在《北京》中强调“设计要用群体的观念、城市观念看建筑”,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求必须重视建筑建设的合理性,了解建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实现其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为城市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作为地铁和城市之间的纽带,地铁出入口也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设计员工必须充分考虑、合理安排地铁出入口规划和干线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确保其能更好地服务于交通、战备、防震等方面,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2.1地铁出入口宽度设计

地铁出入口宽度计算中,应充分考虑地铁出入口位置、主客流方向与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客流等因素,进行车站出入口宽度的计算。一般情况下,出入口最小宽度必须在2.5米以上,同时应遵循城市过节客流量的多少,对兼做城市地下人行过道的车站出入口适当加宽。其计算公式为:

b=Q・a/C1・n

其中:通道宽度(m)由b表示;

通道双向混行通过能力(人/小时)由C1表示;

车站高峰小时客流量为Q表示;

出入口通道数量由n表示。

2.2确定地铁出入口数量

出入口是地面室外空间与地铁车站内部直接联系的重要桥梁,一般情况下,每个站点需设置2个以上地铁出入口。其设置必须严格遵循客运需求和疏散要求进行,浅埋车站出入口应在4个以上,如分期进行施工,初期地铁出入口必须在2个或2个以上。如站点人流量较少,可进行出入口的适当减少,但必须控制在2个。

2.3楼梯

作为地铁出入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铁楼梯设计必须严重遵循《地铁规范》的相关要求。应将人行楼梯倾角设置为26度34’,1.8米为其最小单向通行宽度,2.4米为其最小双向通行宽度。如宽度在3.6米以上时,应在其中间设置扶手。

3城市地铁出入口规划与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3.1案例分析

该车站站中心里程为CK8+544.5,车站2侧具有较为密集的管线,大多数处于道路2侧绿化带或人行道下方,按照又南到北的顺序,可以分为路灯电缆、雨水管、污水管等。车站东北方向存在高层建筑,高度为168米,车站西南、西北方向则为社区购物公园,其下有地下购物街的设置。为与地下购物街进行连接,可在车站西南、西北方向设置地铁出入口,这样也为乘客换乘提供了便利。车站东端为地面2层步行街,可在其周围进行车站东南、东北2个出入口的设置。

3.2出入口与通道设计

根据工程建设实际情况,该工程主要进行4个地铁出入口的设置。合建式出入口主要应用于西北、西南出入口,在规划设计中,可以有效结合购物公园。半封闭式出入口则设置在东北、东南方向,在高层建筑后面绿化带内设置东北出入口,在南侧路口位置设置东南出入口。东北、东南出入口宽度根据计算可设置为6米,根据客流情况,可将西北、西南位置出入口宽度设置为6米。在东北出入口规划设计中,应确保其提升高度为8.9米,6.458米为西南出入口提升高度,9.828米为西北出入口提升高度,5.57米为东南出入口提升高度。

3.3防灾疏散

在发生火灾时,应确保车站内全部出入口、通道、楼梯等满足其通过能力,确保利用6分钟以下的时间疏散全部人员,包括:乘客、工作人员。其中设备、紧急疏散启动反应时间为0.5分钟。在准确计算紧急疏散通过能力时,按照1米净宽将自动扶梯作为步行扶梯应用。根据80人/分钟,准确计算出入口通道的宽度。该工程车站点,共设置了4个地铁出入口通道,2.5米为装修通道后的净高度,6米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通道的宽度,这些数据应符合施工要求。应将4补自动扶梯设置在站厅与站台之间,宽度一共为4米,4。2米为2部楼梯的宽度,根据防灾疏散相关规定进行计算,7.2米为其楼梯总宽度,符合施工规定。

4结语

综上所述,地铁工程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工程,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地铁出入口设计作为地铁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将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客流量的直接影响,在地铁出入口数量、宽度设计中,应确保其满足防灾疏散的需求,才能提升其使用的安全性能,才能为城市交通工程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董建宁.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内外空间的高效能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4.

[2]徐婷.“一线一景”式地铁出入口设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3]胡蒙达,张雷.地铁车站出入口规划设计问题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04).

[4]尹楠.基于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的商业综合体典型空间防火优化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4.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

中国城市化建设发展迅速,从当初的普通道路演变为如今的高架桥、快速路等,城市的发展带动了交通的发展,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筑业的地位也在变化,从最初的民居到当代的各种高楼大厦,无一不显示着时代的变化,建筑物的设计也在不断变化着,随着潮流的发展建筑设计的风格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规划设计当中的重要部分。

1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前提,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有着同样的目的,就是使整个城市的功能发展的更全面,城市的市容更加美观,城市的规划有三个原则,即经济原则、安全原则、社会原则,城市的规划设计是三个原则相协调的进行,在发展中不断实践、创新。

1.1经济原则

城市的规划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本身不应用于当前的社会,需要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有所改变,城市的规划设计不是盲目进行的,要考虑其中的经济发展,要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做出适用于将来发展的计划再对城市进行规划,土地不是再生资源,要合理的利用土地,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农耕地,不使农业受到经济损失。

1.2安全原则

城市进行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地形地势,做好防火、防爆、防水等措施,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不要集中于一点,要全面进行,分散人流量,减少因人群过于密集而产生的威胁。

1.3社会原则

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之下的产物,也是人民努力的结果,在进行规划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文因素,使规划后的城市更能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要注意弱势群体,公共场合要设有无阻碍通道等,也要注意城市的绿化,给人民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幸福综合指标。

2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在搭建建筑物之前建筑设计者对其进行构思、设计并通过图纸、模型等方式体现出来的过程,一个具有良好设计的建筑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例如上海的东方明珠、迪拜的帆船酒店等。城市的规划设计可以大到一个街道也可以小到每一盏路灯,建筑的设计也是同样的,不仅是对一个建筑进行风格的选择及整体的规划,还要对每一个装饰部位进行详细的设计,建筑的主体颜色、顶端的造型、门窗的尺寸等,这些都是经过详细设计才能确定下来的。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风土人情等,利用有限的土地建造出功能性完整的建筑,在土地面积不足时要进行高层的设计,对土质、风速等进行分析,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建筑物的主体形态要符合当地建筑风格,不能使其格格不入,要有协调性,在保证融入城市环境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给城市的发展增添光彩,建筑师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会面临种种的矛盾,有实质和形式上的矛盾,需要和可能的矛盾,投资者、使用者、施工、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的矛盾,以及设计师的意见不统一等,这些要经过无数次的方案分析及修改才能被实施的,建筑设计并不是表面局限在建筑物的外观形态和使用功能上,更多的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考虑,是经济发展之下的产物,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是结合城市经济发展、建筑设计、道路设计等综合实践的学科,具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变化的顺应性,主要是通过规划使整个城市有所改变,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一个方面,建筑设计是以城市规划设计为前提的,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的需要对建筑的类型进行设计,使建筑物本身具有综合使用性和装饰城市的作用,建筑设计要服从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大的方案进行自我配合与创新,城市规划设计是总的调度师,建筑设计是执行者,对于建筑整个的设计要满足城市规划,要融入城市规划的主题,与道路设计、景观设计等相辅相成,解决城市规划中点和面的问题,使整个城市看起来更加有层次感,同时提高城市的使用功能。

4正确对待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4.1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对经济空间与发展空间进行的设计,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在建筑物使用年限截止时要对建筑进行拆除重建的工作,根据阿普尔压德的观点,城市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兼容性更强,要从当初单一注重城市功能的划分变为功能区、交通线路、建筑设计等综合考虑,使其成为一个规划的主体,科学的对建筑物的高度、风格、结构、比例等进行设计,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将不同功能的区域有机的联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执行这个城市的功能责任等,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科学的进行发展。

4.2建筑设计顺应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是要将一个建筑放在周围的环境当中,而周围的环境则要放在一个城市的规划当中,建筑设计应顺应城市规划设计,在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当中起着辅助与衬托的作用,一个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构思想要得到更多的传播与发展,首先这个城市就要有好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带动建筑的发展,建筑的设计不能一味的追求独特与自我风格,这不是丛林中忽现的宫殿、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而是这座城市中真实的存在,要满足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情况等,迪拜之所以能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不是因为物产丰富,而是因为帆船酒店的存在,帆船酒店的设计顺应了这个国家的环境,海上建筑是这个国家的标志,是对整个国家规划下的产物,只有顺应城市规划设计的建筑才能永久的保存下来。

4.3建立建筑设计方案审批制度

建筑的设计是城市的象征,建筑物的设计质量对一个城市的综合形象有很大的影响力,建立健全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是对整个建筑设计负责,对城市的规划设计负责,在完成建筑设计之后组织相关人员对建筑设计的方案进行评审等研究,审核这个建筑设计方案对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否有利,通过对方案的本身进行评审,使设计符合城市未来发展,这样才能把握好正确的价值观,使城市的形态与经济相适应的发展,使城市规划更有意义。

结语

随着城市规划的浪潮建筑设计已经不是单一的个体,是城市的象征,集经济、文化、发展与一身,建筑设计顺应城市规划设计,是整个城市规划的核心存在,体现着整个城市的风格形态,标志着经济发展的程度,在城市规划设计之下建筑设计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金.小议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273.

[2]侯琳.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探析[J].科技风.2012(10).181.

[3]张佳临.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科技与企业,2013(04).127.

[4]朱克炎;马会军.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282.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特性和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提出任务、寻找目标的过程。做规划设计不能只是进行“答案搜索”,而是进“问题研究”或“目标分析”,因此,城市规划是一种不断调整、改造的变化过程,其目标也不是唯一不变的。城市规划设计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有把城市各要素高度抽象化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现代的城市规划已不仅是物质规划和工程规划,而且是社会发展规划与环境规划。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相当广,具有极大的信息量。城市规划工作一般不是一个人所能胜任,需要各种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

1、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这种“规划失效”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的实施进程滞后于规划的期限。

2、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接合部建设混乱。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能将其划成空白地带。实际工作中,规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得城郊接合部成了“两不管”的脏、乱、差地带,造成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区病”。

3、开发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自成体系。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等可以独立进行规划,肢解了城市的总体规划,给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4、生态系统未得到重视。

二、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1、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城市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并过分强调视觉美化在规划设计中的分量,景观仅仅作为城市中的布景而存在,许多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所谓“景观一条街”、“市民广场”等等,大多是这种设计思想的产物。传统的园林与绿地规划设计偏重于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赋予,往往采用单一的修饰物质环境的方法。园林和绿地的规划以娱乐性和舒适性作为规划的模式与评价标准。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模式是以环境保护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在于控制“三废”等的排放,并以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偏重于利用技术手段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声环境等物质层面上的治理与保护,主要的保护手段为末端治理式,仍属一种被动式的保护规划模式。

2、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的模式,小城市结构形态环境雷同城市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城市规划色的缺失。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规划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城市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仅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市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二是城市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城市总体景观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提升问题分析

1、规划理论。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二是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三是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说,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2、规划方法。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根据阿普尔压德的观点,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一要加强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城乡二元的协同发展关系。在城市在老区改造、开发区建设和郊区的发展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同时要兼顾郊区的协调发展,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二要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如国际环境和区域环境的变化。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没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市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三要加强城市设计,创造城市特色与风貌。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所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间的营造,内容比较具体而细致,具有较多的文化和审美的含义,综合体现规划的意图,是城市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城市设计起到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具体实施的作用。所以在现阶段在城市规划中要增补城市设计,加强城市景观设计,使其成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才能互相交融,隔而不断。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篇6

关键词: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上海

中图分类号:S276.3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的水危机现象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也在不断恶化。城市给排水管理系统正在国际背景下也是不断变化的,逐渐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比如说上海虽然有大江穿城而过,但仍然是一个缺水的城市,政府每年也给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但是这一现象似乎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给排水工程规划的重视

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的设计过程中,给排水系统往往是处于一种配角的地位,政府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科学发展。一些地区的给排水工程根本就不能和道路工程同期,明显滞后,有的虽然完成了给排水系统设计,许多项目也未能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那么规划设计就形同虚设,规划的作用完全得不到体现,影响了给排水系统的建设进度。就拿上海来说,长期以来上海一直是国家的化工基地,加上对于水污染的防治缺乏投资和重视,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导致上海成为一个缺水城市。上海市的给排水系统反而和城市的经济的发展成反比,这种给排水系统发展严重滞后的现象为上海居民带来了很多不便。

规划设计存在不足

城市的给排水水系统规划,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说指标、标准、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等。我国目前主要是按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有关规定来对水量进行预测工作,水量预测和水平衡分析是给排水系统的核心工作。由于对市政规划方面的不重视,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市政规划部分,往往由非市政专业的规划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很多刚从大学毕业的非给排水专业的学生就直接投身于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中,因受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限制,不能对城市的情况有一个准确、全面、科学的分析。另外对新型用水技术的了解也远远不够,对各种用水信息的综合性和结构性分析也十分缺乏。影响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不定因素太多,并且具有交叉性和广泛性,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难度增加。自然就很难适应城市的规划,不能满足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的需要。

解决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问题的对策

调节区域用水,加强区域规划

要想满足城市高质量、高效率的供水需求,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规划就必须要和城市规划以及区域水资源的综合规划相协调。也可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对城市制约城市发展的要素提出调整。比如说上海,虽然跨江而过,却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城市,这样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所以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一定要进行调节,满足区域的供需要求,就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水专项规划设计,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按照水资源的利用率对区域水利进行规划,其中包括对水量平衡模式(包括地面水、地下水、雨水、海水等水资源平衡)的规划、供水规划、排水规划、污水再生利用规划、水的生态循环规划、各类水工程设施(包括水源工程、供水工程、集中与分散式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城市住宅小区的水规划与工程设施等)的规模和布局等。总之,城市在进行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对这些参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调整,优化组合各种可行的节水、水回用和水循环利用方案,提高水的利用率。

2.加大区域性合作,改善城市水质

自然界的水是处于一个循环的状态的,所以供水和排水系统也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水循环就是指将用过的水进行污水处理,使水质达到大自然可以承受的能力,保护大自然,从而避免水资源危机和水污染,避免水循环系统被污水破坏,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排水系统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措施有很多,例如,可以增加城市供水系统的节水系统、治水系统,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促进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节水、治水不仅仅是在城市内部,上海的水体污染也不完全就是上海市民造成的,一些河流湖泊(如黄浦江上游和淀山湖)存在公共性,由于水的流动性和循环性,上海市也应与周边的江苏省、浙江省加强合作,建立共同的协调机制,共同管理水资源,改善上海的水环境质量,减轻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负担。

增加给排水子系统,促进城市可持续

要想规划设计好整个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就要加强对节水、治水、回水的重视,建设子系统可以细化给排水系统,使整个规划更加全面、细致。城市的给排水子系统建设,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节水”子系统,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取水量和城市污水排放量,还可以减轻供水压力和供水、可以减少排水处理设施的资金投入,进而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和消费者的水费支出,可谓是一举多得。第二,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治污”子系统,可以降低城市的水污染率,提高排水质量,有助于遏制水体污染保护水质。第三,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再生水“回用”子系统,不仅可以废水变废为宝,还可以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城市排水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也是城市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目前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在规划和设计上存在问题,但是只要我们深化给排水管理体制,妥善处理好城市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供水、用水、排水、污水问题,规划设计好城市的给排水系统,就可以促进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不仅满足了给排水工程自身规划和设计的要求,更是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韩冬冬.浅析城市给排水工程.民营科技,2012(9)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篇7

关键词:数字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加先进、更加高效、更加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数字城市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数字城市不仅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充分利用,更加能够在整体上实现城市土地规划的科学合理,构建起人性化的城市空间。为了促进城市规划的数字化发展,笔者在本文中分析并探讨了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型。

二、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型

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型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现代测量技术、城市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内部工程规划、城市整体发展布局分布情况、场地设计等等诸多因素,不仅需要各种高度专业的知识,更加需要能够在明确城市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城市规划的成功建模。在下文中,笔者以城市综合规划模型和城市工程专项规划模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以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一)城市综合规划模型分析

城市综合规划模型目前城市规划模型当中相对比较成熟的模型之一,宏观性和整体性是城市综合规划模型的显著特征,它所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城市在规划过程中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生态因素等等,其主要面对对象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布局分布规划。所以,规划目的与城市价值取向不同,则城市综合规划模型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也有较大差异;在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之后,城市综合规划模型需要评估不同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并科学预测城市未来发展态势。正是借助于这种能力,城市综合规划模型主要应用于城市未来发展格局预测、城市土地利用评价、城市土地供求情况研究等方面。

在最初,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发展扩张时通常采用城市演化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城市演化模型在景观生态学的影响之下成为了预测城市景观未来发展态势的重要工具之一。虽然城市演化模型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该种模型过于理想化,导致其在许多情况下以景观类型转换概率为基础的城市演化模型无法客观并且真实地反应城市演化过程并预测城市景观未来发展态势。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日益深化的城市演化模型研究,使得人文因子、自然因子、生态因子的重要性越加凸显出来,研究人员也认识到了这些因子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和积极作用,并逐步开展了这些因子在城市发展进化过程中的综合、复杂的机理和作用。与此同时,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和运用成为了时代的风尚,传统学科也更加乐于摆脱过于专业导致的视野狭窄问题,许多研究人员积极进行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举例来说,美国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华盛顿大学城市模拟与政策分析中心研究开发了UrbanSim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城市演化模拟模型。UrbanSim模型的核心模块主要包括地价模型模块、房地产开发模型模块、居民区与劳动力选址模型模块、人口与经济迁移模型模块等等,该模型能够以年为单位仿真模拟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主要部门,例如政府机构、房地产开发机构、商业机构、家庭等等。总体来看,UrbanSim模型能够在微观上仿真模拟城市在发展演化过程中政府机构、房地产开发机构、商业机构、家庭等主要部门的行为选择,从而可以比较科学地预测城市规划方案的未来发展态势和发展格局,借此来评估该城市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UrbanSim模型采用了开放性的系统结构,并免费该系统的源代码,颇受城市研究工作人员的青睐。

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相关科研人员也开始从事城市规划演化模拟的相关研究,包括对城市演化模型的研究。当时主要是利用景观概率转换方法来预测城市景观发展态势,采用元胞自动机方法来模拟城市发展扩张态势。虽然我国在以上方法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城市的实际规划当中进行了应用,但是因为没有进行多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导致我国在城市规划模型研究的整体落后,无法获得实际应用。

(二)城市工程专项规划模型分析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本身并未与城市规划的核心领域有机结合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通用的辅助设计平台并不能完全满足各种专业性很强的设计的需求,造成了辅助设计的技术与设计需求之间的鸿沟,这种现象在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要解决这种矛盾,就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等与规划的空间框架相吻合的技术支撑平台,根据规划设计的对象和目标,建立专业领域的应用模型。

城市工程规划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实施的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管线规划、绿地规划、场地设计等方面。各个工程专项规划的差异很大,因此工程规划模型也是按照专业的不同,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提供的支撑平台建立起来的。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些应用模型。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城市绿地的规划布局中,规划区域到底需要多大的绿地、需要什么样的绿地并没有统一衡量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对城市绿地在城市中发挥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因此导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乏科学的规划依据,在规划决策过程中盲目性较大。CityGreen模型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绿地的面积、种类的不同,计算出在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这样既可以对城市现存绿地进行效益评估,指导以后的绿地建设,也可以在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为城市绿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目前该模型已经在美国200多个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环境控制规划与生活环境评估方面得到应用。我国研究人员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支持下对CityGreen模型进行研究,探讨该模型在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评价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还未能推广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中去。

三、结束语

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研究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型对于促进数字城市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城市综合规划模型和城市工程专项规划模型这两个方面着手,分析并探讨了城市规划模型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覃驭楚,牛铮,林文鹏,芮小平,王长耀.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模型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4):155-156.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篇8

关键词:城市设计,发展,因素,控规,效果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逐渐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城市设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以下就我国城市设计发展以及控规中城市设计进行分析。

一、简述我国城市设计实践发展

我国的城市设计实践发展一般可以分为理论研究阶段、实践深化阶段和实践理性发展阶段等三个阶段:1980年~1989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城市设计实践的发展初期的试验阶段,为不同的城市设计理论的引进、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实践活动相对较少。1990年~1999年,这一时间段是我国城市设计实践进行大规模探索的阶段。在该阶段内,城市设计项目大范围开展,体现了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该阶段著名的城市设计实践成果主要有:西安钟鼓楼广场城市设计、南京鼓楼广场城市设计、深圳市中心22-23地块城市设计等。而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城市设计实践活动逐步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城市设计实践开始重视设计的实施性、时效性、可行性等,本土化的城市设计活动是该阶段的主要倾向之一。

二、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研究

伴随着我国城市设计的实践活动进入到理性发展的阶段,城市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以下几点:

1、项目实践将影响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

在我国城市设计的编制数量巨大,在现实的规划管理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城市设计得到了实施。但是在城市设计理论研究领域,无法将研究成果提升成为实证的理论精华,导致我国的城市设计仍停留在最初引进的西方国家城市设计理论的水平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对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无法纠正实践活动中的偏差行为,而且无法做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在现今的城市规划领域中,亟需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经验反馈以及跟踪研究,而不是单纯的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对城市规划进行研究。城市规划的注意力纷纷集中于研究的新方法和创新的规划形式,而没有更好的做到设计成果的总结和回顾。

2、城市设计将逐渐具备其法理性地位

伴随着我国法制化的逐渐完善和发展,城市设计及规划建设的法制进程也在逐步推进。在城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法制化的行政管理已经开始对城市设计的相关技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质疑和挑战,例如城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的合法性、针对限高造成的容积率问题对开发指标的质疑等。同时,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进程中,存在着规划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问题,倘若将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比作是法律的立法和执法的过程,就会对我国城市设计逐渐走向法制化进程的发展方向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城市设计的法制化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城市设计将得到更多制度的保障。

城市设计的实施需要借助城市规划和建设对相关的开发活动进行干预和约束。实行控制城市开发及相关设计等诸多控制管理手段,实际上是以公共利益为核心设定对应的开发预期,并以此来做到对城市开发的约束,而这就需要相关的制度来保证这些相应的开发预期。对于我国的城市设计,相应制度的提出和建设内容不但包含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以及合法化的控制条件的规范,而且包含着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城市设计执行开发控制和设计控制的进程式规范,同时还包含一系列的修改和相关程序的完善。在近几年来,我国与城市设计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纷纷开始主张依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合理性和地位,加强城乡设计工作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的配合,并从城市规划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提出城市形态控制的引导性图则及强制性指标。而这种合理的非法律控制依据以城市设计成果为核心的设想,不但具有合理和充分的弹性运作空间、极高的灵活性和完备性,而且还保持了我国现有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核心作用,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深厚的现实意义。

三、控规中的城市设计

1、控规中城市设计的内容与研究对象

城市设计从属于控规内容,即城市设计的内容由研究对象的决定。同时,为了形成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划定地区多为城市功能、相对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区,如商业区、重点风貌区、中心区等。因此,城市设计的对象在区域范围内是控规所规定的局部地区。除此之外,当代城市设计的内在含义已得到了明显的拓展,超出了城市的原有空间,原有形体范畴,同时,城市设计的概念也已延伸至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众多领域。这就表明:城市设计的内容在控规中的内容有以下两方面:传统城市规划内容,即城市的空间环境与体型范畴;城市设计中的管理、运行和政策,属于其社会内容。该研究内容可以对整个城市的建设起到管理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还属于城市设计中的次研究内容。

2、主要存在形式

(1)思想观念

城市设计以思想观念的形式存在是指,城市设计代表一种价值观,代表该城市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以“隐形”状态全面影响控规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尽管城市设计的思想观念形式不具备物质状态,但它仍具有方法论与认识论意义。如:城市设计的主体思想,影响控规的规划目标、指导思想、编制过程等。

(2)控规专项

城市设计以控规专项的形式存在是指,城市设计以城市的空间环境、体型范畴为核心,并使其自身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例如:控规中的道路规划、土地规划、工程规划、街区规划等。

(3)独立研究专题

由于运用三维空间的研究方法,决定了该类工作具有特殊性。同时,某些重要区域的设计也体现整座城市的特色与魅力。因此,相关工作者可采用开展研究专题的形式,进行城市设计,并使其独立与控规的编制过程。

四、控规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及实施效果

1、紧密相连的关系

(1)在一定程度上,控规内容决定着城市设计范围的深度,而城市设计的深度又直接关系到控规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控规的核心要求为定量、定界与定位,这表明,与之相符合的城市设计也应十分关注自身的“实用性”。此外,一般情况下,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也需通过具体概括等形式,将设计精华表现为控规的控制指标与要素。

(3)控规文本与城市设计规划图相吻合。如,在规划建筑高度、建筑容积率、绿地面积等方面,控规文本对其进行规定,城市设计根据该规定,进一步补充、修正其基本构想,从而建立控制指标,避免控规内容与城市设计的脱节。

2、控规中城市设计的实施效果

(1)城市设计形态趋于控规化,即城市设计理念受生产方式的影响,标志着一种环境态度或城市观念,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评判作用,对控规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2)城市设计技术趋于控规化,即控规方向城市设计中的技术侧重于引导、控制城市的空间环境与体型范畴,促使设计元素相互组合、相互渗透,从而创造出设计的艺术性。

结束语

现代城市设计强调以人为核心,研究城市整体及局部的型体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塑造,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重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设计管理程序是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篇9

关键字:城市规划;规划理念;规划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现代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并得到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是关于一个城市较长时期内的战略性发展指导,其任务一是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和城市的发展规模;二是综合部署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用地,对工业、交通、住宅、商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布局。在中国,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才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取得了很大进展。应运而生的就是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是约束城市规划的重要学科,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什么是城市规划设计以及要坚持的原则1.1城市设计的概念

根据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过程。它依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对城市的整体研究,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预期安排,制定城市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城市建设活动改造城市的空间状况,以引导城市有序发展。

1.2.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的原则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牵扯多学科、多领域、多方位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我认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2.1是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辩证性。它包括多方面,主要有这么几点:①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②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③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既是当代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1.2.2是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前瞻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要紧跟国内、国际先进理念。打破束缚自己大脑的绳索,所做的规划设计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竞争的需要,着眼于新经济时代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高起点筹划城市的发展格局。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来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避免城市建设重复运行。坚持城市规划设计超前性。确保城市规划“至少5o年不落后”。城市规划设计要留有余地,给城市发展留有充裕的空间,让未来的城市形象更加雄伟,让城市下一代规划者的才能得以全面的施展。1.2.3是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经济适用性。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这是每一位规划设计工作者进行规划设计工作时要一直注意的事情。规划设计要量力而行,这并不是说规划设计不追求先进、不追求潮流,节约与潮流并不矛盾。规划设计应当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能增加人民群众负担。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的水平及层次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对管理者的要求,也是对设计者的要求,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钱要花在该花的地方。1.2.4是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群众性。为了使规划贴近群众,更趋于科学合理性,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充分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参与,献计献策。城市规划设计要实行群众性参与的政策,扩大群众参与性其实也是实现规划设计前瞻性与经济型的重要途径。也是减少的有效措施。

1.2.5是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生态性。城市规划要注意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2.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墟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设计是建筑和园林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3.结束语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科研成果,但它理应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中面临的一些难题诸如模仿规划、浪费规划、政绩规划等等,不仅使我们的城市缺少特点,也使我们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规划设计者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城市规划这一工作,正确面对整体观念和结构的转变。现代城市的发展已经揭示了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城市设计者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领航员。各级政府也应将规划设计工作列入政府职能范围以内,这样才能有效监管并让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张亚浅议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城市规划》1999第1期

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篇10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评价维护

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stheprinciplesofcityplanningcombiningthecurrentplanningmanagementsituationandthecasesresearch,andputsforwardindexsystemofcityplanningforthecontrollingdetaileddesignstageandanalyzesevaluationandmaintenanceofthecityplanningworks.Keyword:citydesign,cityplanning,evaluation,maintenance

中图分类号:tU-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537(2002)02/03-0128-03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⒈城市设计的定义综述

城市设计有多种定义,强调的重点各不相同,但可以用“北京城市设计学术研讨会”的结论作为定义的结语:“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了的环境设计。

⒉城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包括技术)是不断发展的。20世纪以来,如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城市设计的发展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二战前,以功能和技术为主要特征;二战后,逐步以“人文”、“人本”为主要特征。现代城市设计的主流是,理论(理念)更趋于符合“人性”的境界,技术和手段也更趋于先进和科学。

至今,在国内外人们对城市设计的理论、内容和方法尚无统一认识。但在研究了国内外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对城市设计的有关论述和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有关体制,可得到一个共同的认识: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城市空间形体环境规划。它是以“人本”观念为核心,以功能和美学为原则,为城市社会(市民)创造一个优美的城市形体环境和良好的空间秩序。

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主要研究内容是以城市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城市功能和土地利用,在研究过程中需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但从其过程和结果来看,主要是二维空间的工作;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形体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三维空间的规划设计工作,它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建筑设计是建筑单体工程的设计工作,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继续和具体化。在建筑设计中应从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建筑单体设计,用于塑造良好的整体建筑环境。

⒋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城市设计的理论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它的内涵也处于拓展之中,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⑴城市设计的对象,从单纯的研究物质空间,发展到包括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及社会文化。

⑵城市设计的目标已经从较为单纯的美学、空间形体环境,发展为改善、提高城市综合的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城市设计的内容还涉及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及历史传统风貌、城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等。

⑶城市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存在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城市设计更需具备“时空”概念,以及连续设计和不断修正的概念。

⑷城市设计已逐渐分离成“理论”和“应用”两部分内容。理论形态解决的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应用形态更注重微观层次的具体问题和现象。

⑸城市设计越来越重视其政策的引导作用,强调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指导规范城市设计健康发展。

5.城市设计的要素

林奇通过对城市以众意向的调查,归纳了城市设计的五项要素,即边缘(edge)、街道(Street)、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抓住这五项要素的设计,就能创造好的城市印象。

城市规划各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与深度

1.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布局的基础上,研究城市空间形体环境的总体布局。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系统的布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布局,城市轮廓线的布局等,使整个城市的空间形体,形成一个完整有序、有机统一的整体――即全市性空间形体布局。

2.分区规划阶段

分区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研究分区内部的城市空间形体环境的布局,如分区内的道路广场、绿地与建筑组群之间的整体布局――即地区形体形象布局。

3.详细规划阶段

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深化完善特定地段的控制性空间定位的详细规划,使其内容达到修建的深度。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

1.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特点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决定着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深度,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研究的深度直接影响着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科学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服务的对象是规划管理,据此城市设计的成果应具有“可操作性”。表现应抽象,如:规划标准、控制数据、控制要点等,避免实施中靠管理人员自己去“领悟”和“解译”。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上承总体规划,下启修建性详细规划,因此其城市设计更注重其特有的“连续性”特点。从“承上”角度,城市设计应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并视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的修正;对特定地段要从整体环境入手进行详尽的城市设计运作。从“启下”角度,城市设计既要匠心独运,为后续设计留有伏笔;又要避免规定过死,应为后续设计工作留有较大的创作余地。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深度与指标体系的完善与否,以及对设计部门工作的评价,将直接关系到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服务对象――规划管理的效果。

2.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重点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必须充分注意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文化环境的存在,是决定城市设计特色的灵魂。城市有特色的街、巷、古树、广场和历史建筑,规划中都要从景观方面加以保护。这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方面。城市设计要尊重地方风貌和人文环境,并将其融合在现代设计语言里,形成城市文化的特色。有价值需要保护的建筑,周围新建筑的体量、尺度,甚至设计细部,都需与其呼应,其中建筑高度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指标体系的内容

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角度研究,城市设计的研究成果应通过抽象、概括转译成控制指标体系。这一研究的内容属于“控制”性而非“引导”性。应在前期和后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选择,确定相关的定量数据。

1.控制性指标

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关的内容:包括有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控制高度、绿地率、建筑密度、容积率、交通出入口的数量等已经确定的量化指标。

与城市设计有关的内容:个体的体形、色彩、尺度、风格等及与规划布局有关的建筑红线退让要求等。

与历史文化相关要求:指对反映历史的要素的保护要求,如对个体的保护范围、方式、周围个体的退让、呼应、协调等要求。

2.引导性指标

与规划布局有关的引导和建议:建筑高度、建筑体量、道路、广场和绿地系统

与历史文化保护有关的要求:文物的保存与利用

其他相关要求:如无障碍设计等。

城市设计的评价与维护

⒈城市设计的评价

从国内规划管理的现状看,确定城市设计的评价方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规程上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研究深度、内容、成果表达方式。

设计过程中对要素的分析把握是否全面,到位,要素是否通过设计得到强化。

指标体系是否合理。

评价过程应争取可能条件下最大范围的公众参与。

⒉城市设计的维护

在为数不少的实例中,起初城市设计搞得较好,但使用几年后,环境就大为逊色,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维护和监督程序。

城市设计的维护程序反映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动态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在过去设计一般只关心新的创造,但实际上,不少维护措施来自于公众的合作,其中不少维护措施就是城市设计的内容,如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的一系列铺地、花坛、凳椅、栏杆、小品等,这不仅是空间景观艺术的要求,而且是维护环境的要求。

日本横滨伊势佐木商业步行街在街道城市设计完成后,进一步于1982年拟定了该步行街环境维护管理的协定条款。其内容包括:街区内建筑物新建、增建、改建形式的规范和申请程序,广告招牌的设置规定,停车空间处理等,并成立了专门的“街区设计委员会”来执掌此项工作,凡区内各项建设行为均必须首先与该委员会协商讨论,取得同意后方可向市政府申请建筑确认。这样使该步行街的环境品质得到了持续的保障。

这一点对我国的城市设计的后续管理和维护程序的建立是很有启迪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