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十篇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32:07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俄语教学;文化渗透;重要性;分析

近些年,随着我国与俄罗斯文化交流以及经济贸易的日渐频繁,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学习俄语的人也逐渐增加,俄语日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其作为一门小语种,具有复杂性以及严谨性的特点,学习和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但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普遍较低,在跨文化交流中,学生难以合理的运用语言知识实现有效沟通,其中影响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不了解俄罗斯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习惯。因此,针对俄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提高俄语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一、俄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的重要性

语言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交际工具,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每种语言都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文化和知识载体。由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想要实现准确、顺利以及无障碍的获取信息和思想交流,不仅要掌握语言,同时还要了解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在俄语学习中,如果学生缺乏对俄罗斯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理解,那么就无法充分掌握俄语,例如中国人在看见朋友打招呼的时候,总是会说:你去哪?吃了吗?但是俄罗斯人在看见朋友之后,会用更加正式的早安或者晚安打招呼。如果在跨文化交流中,学生按照中国式问候与俄罗斯人交流,会引起对方的误会,以为对方想要邀请自己吃饭。因此,在俄语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当前俄语语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统一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俄语选修课,但是俄语教材内容却并不统一,各所高校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大纲缺乏统一要求,在课时命题、参考资料以及教学内容方面,基本都是教师自行拟定。同时,很多高校所采用的俄语教材十分陈旧,没有进行及时更新,很多新词]有得到有效扩充,例如公务员、智囊团、电脑、鼠标以及网络等新生代词汇。

(二)高校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俄语选修课,但是高校对其重视程度却不够,一些高校基本是在大三或者大四才开设俄语选修课,课时设置基本为一周两学时,课时较少、开设时间晚,很多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而没有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学生学起来也是囫囵吞枣。同时,俄语与英语不同,由于学生从小就逐渐接触英语,并且通过电影、网络、故事书以及动画片等途径都可以实现英语学习,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背景更加熟悉。但是俄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同时书本的有限知识难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俄罗斯民族文化,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俄语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严重不足,相比较英语专业,其具有语音室以及多媒体教室,但是俄语却缺乏类似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的同时,渗透俄罗斯文化教育。

三、在俄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相关措施

(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在俄语学习中,很多学生都是零起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教师作为学生俄语学习的领路人,要具备过硬的文化素质。首先,教师要科学应用俄语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在知识传授中适当的进行文化知识渗透,教师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了解和掌握俄罗斯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拟真的情境下掌握俄罗斯民族文化。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通过视频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让教学易懂、直接。最后,教师要注重隐性文化的渗透,将一些隐性文化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使学生在网络中查找相关知识,扩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二)提高学生俄语素养

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俄语基础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俄语素养,并且将语言概念渗透到文化层次。在俄语教学中,语言学习和人文知识密不可分,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了解,有目的以及有意识的为学生开设俄罗斯风景名胜、音乐艺术、风土人情、伦理道德、宗教文化、刊物选读以及当代社会等沙龙、讲座和课程,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和方位透视俄罗斯社会。并且在具体事例中形成俄罗斯民族的思维方式,了解俄罗斯人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将语言知识融入到其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中,通过升华和透析实现语言的运用。

(三)鼓励学生参与到语言交际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俄语交际活动中,将书本与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俄语综合应用能力。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同时,中国学生也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外国进行工作和学习,这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俄语应用能力提供了平台。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外事活动,例如“俄语沙龙”、“俄语角”等,与俄罗斯朋友、教师以及同学交往和对话,并且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中。

(四)激发学生俄语兴趣

兴趣是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对俄语的兴趣。通过游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情境教学以及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了解俄罗斯文化,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扩展学生俄罗斯文化视野

首先,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俄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网络、书籍以及媒体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在课前做好预习,培养对俄语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一些俄罗斯民族的庆祝活动,进而了解其民族文化,例如东正教是俄罗斯的主要宗教,东正教的圣诞节时间与东欧教会存在差别。因此,俄罗斯的圣诞节的时间是一月七日。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充分学好俄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文化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俄罗斯的风土民情以及悠久历史。在扩展文化视野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俄语语言,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建华.论中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技巧[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况莹.独立学院英语听说课堂中的文化习得策略实证研究[D].长江大学,2013.

[3]崔金平.情境教学在提高阶段“商务交际俄语”课堂上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高国翠.俄语(pKи)词汇概念的认知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阎清雯.电影文本的观念分析及其在对外俄语教学中的运用[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5.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篇2

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在不同文化的人们的生活中,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举例阐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内在区别和在人类社会中起到的作用,最终提倡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应当保护其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1.言与文化间的关系

1.1是文化的一部分。像其他的文化现象一样,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文化和语言都会随着生产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但正因为出现不同的文化,才需要更多不同的语言来完善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可以说,语言拥有文化的所有属性,所以语言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众多文化现象之一。人类语言不仅是一个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1.2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虽然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其他文化现象通常不能被独立的存在于语言之外。毕竟只有通过语言文化才可以得以保留、扩展和传播。

1.3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维,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也就是说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集体创造的社会成员,但只有通过使用语言这一良好的沟通工具,才可以使社会成员达成沟通并实现相互理解。不同的文化应该通过语言相互学习。由于文化必须使用语言作为工具来开发,所以,语言是文化的发展的基础。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语言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交流的基本工具,通过它人们可以建立生活上和心理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能够促进人际关系,同时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语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平台。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人类拥有了语言的权利和能力,人们通过使用语言就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具有概念和意义的世界。

人们通过观察客观世界,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其周围的物质世界,并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识来表现其精神世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进行交流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和使用语言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为文化是形形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由于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及民族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在他们的意识中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不同,因此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文化、世界结为三体,是密不可分的,人类活于意义的世界中,正如生活于他感知的世界中一样的真实,因为语言就仿佛一个棱镜,透过它的投射,世界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所谓的世界景,因此语言也同时表现出人们对其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认识认知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主体,是认识过程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因此通过语言文化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个客观世界;通过语言能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不同语言当中不同民族的文化。

2.不同文化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即使使用的语言方式准确无误,但由于文化上的不同,他们使用一个词或一种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意义。尤其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即使精通了该语言,但是文化不同,人们在语言当中描述其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就如一个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成长在少数民族地区,但在校受的教育是汉语,由于他已经拥有了双重的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不同语言时,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将对其所学习的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汉语时,相对于汉族同学来说他们在说汉语时使用的形容词就比较多一些,因为他们不能像汉族同学那样更具体而准确的表达其思想,在转换思维的时候用汉语表达就较难些,只有通过形容词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甚至他们在交流时往往喜欢用倒装句来表达本民族语言,就如汉语当中的客人来到礼让"吃饭",很多同学将它表达出来时就变成了"饭吃","喝水"变成"水喝"这种表达往往会使人发笑。

不同的民族在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中成长,他们所接触的客观事务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就不同,在他们的语言里所描述的客观事物的名称就有所不同。文化上的不同,不同民族在使用其不同语言时有着不同的限制,这就很大程度上和该民族的宗教思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不同因素有关系。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就很难在其他的不同文化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或表达方式,如果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研究藏族的语言,从研究其语言他们就不难看出藏族是一个从事于畜牧和农牧业的游牧民族,因为藏语里大多都和畜牧和农牧有着具体的描述,因此语言为人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使不同学界的语言学家能够通过研究不同民族的语言来得知其民族内在文化。就如爱斯基摩人对雪的描述就有所不同,在他们的语言里对雪有不同而更具体的描述,从这点我们就不难看出,雪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语言和文化。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叙述,我们进一步得知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如果对客观世界中的某些事或者某些现象在其语言里有更具体而生动的描述法,那么我们不费太大力就能基本上得知该民族的文化,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社会文化教学语言能力双语教育语言与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148-01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H.DonglasBrown在principleoflearningandteaching一书中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外语教学是力图解决语言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语言来源于文化,但是又用于反映该文化的各种特征。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就必须能较为全面地了解运用这门外语所依附的社会文化。美国人类学教授、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DellHymes,1972)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学说。80年代初,加拿大学者卡纳尔和斯温(Cenale&Swain,1980/1983)拓展了交际能力的相关概念,丰富了交际能力学说的内容。他们提出交际能力至少包含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英语学习的过程,涉及到了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只有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跨越不同的文化障碍,特别是在有明显差异的文化特征上加以指导,以便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应用文化知识,有效地进行学习。

一、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作为“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指某种艺术、某篇小说、诗歌或者戏剧,这种狭隘意义上的文化现象,而是含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社会道德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是一个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整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世界上有多种文化形式,甚至在一个社会的文化中还可以分裂出许多小的文化类别,这种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我们进行交流时不得不加以考虑的因素。否则,语言学得再好,也难以正确运用。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因此对某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还可以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例如:“狗”一词在英汉文化群体中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汉语中用“走狗”“丧家狗”等来形容令人厌恶的人,以狗组成的词组多含贬义,如“狗血喷头”“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语中则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的成语,因为他们认为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又如,英语单词“dragon(龙)”与中国的“龙”,在象征意义、美学内涵,以及语言应用上均存在极大的差异。西方人把龙看成是动物中最恐怖的一种,它们传播瘟疫,糟蹋庄稼,以吃人为乐,被誉为贪婪的掠夺者,嗜财如命的守财奴,而在“dragon(龙)”构成的习语中则指“恶魔”“魔王”,如“DragonLady(盛气凌人的女人)”等;与此相反,在中国龙是受敬重与崇拜的对象,因此它们掌握河、湖、海,负责施云布雨,供奉它们的龙王庙随处可见。通过这样的了解和对比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再比如,英语中表示亲戚关系的只有概括词,如“uncle,aunt,cousin,grandmother”等,而汉语中却只有表示具体关系的词,如“叔、伯、舅、外公”等。“ihaveasister.”看似简单,实际上要翻译成汉语并不容易,如果没有上下文可判断,“sister”是译成“姐”还是“妹”就够伤脑筋了。

二、文化知识的学习要行之有效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影响文化知识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有效利用教学设备,尽量营造跨文化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综合性英语教学改革,学习中的由师到生的核心转变,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可以对学生更生动、直观地进行文化导入,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广告语言文化

广告传播信息最重要的载体是语言,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商业广告的主要任务是劝说人们购买广告的产品,广告语言服务于广告的劝说功能,广告主不仅利用语言传递信息,而且巧妙地运用语言手段实现他们的劝说意图。对受众而言,广告语言不仅提供了产品的有关信息,而且广告的言语手段和言语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在广告语言传播这一双边活动中,涉及许多语言的文化现象。

一、广告传播的重要载体――语言

语言是传播广告信息最重要、最准确、最经济的载体,尽管广告中有各种非语言的信息,但不论是早期的口头广告还是现代的电子广告,都离不开语言。

广告传播的信息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或信码传递的。广告中传递信息的信码有许多形式,它们可以归类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如光亮、颜色、图像、音乐、动作、体态等是非语言形式,口头语和用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是语言形式。

语言信码是广告的语言和非语言两种信码形式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早期的口头广告用的是口语,后来的印刷广告用的是以文字形态呈现的书面语,即便高度现代化的电子广告,大量利用了声、光、图像、音乐等非语言手段传达信息,但语言文字仍然是广告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广告中语言文字部分不一定都占大部分空间或时间,但广告的最重要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文字即文案来传递的,文案的成功决定了广告的成功。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语言文字的广告将如何准确有效地传播信息,即使纯粹的形象广告,也需要用语言文字表达公司名称、品牌名称或广告口号。

语言本身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语言在广告信码中的重要地位。

1.语言的全民性。

语言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由全体成员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共同创造并为大家所掌握、理解和使用。语言不属于某个阶层或社会团体,不因人们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社团等因素的差异而影响自身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正是语言的这种全民性,使得它成为人们使用最频繁、最广泛也最普遍的交际手段。人类也用其他的交际符号交际,如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有时我们在广告里也能看到这些符号,但它们与语言相比,往往缺乏全民性,有些只有部分成员或专门群体才能理解其信息含义。

2.语言与其他信息符号相比,更难准确地表达信息。

语言虽然有其模糊性,如我们会难以确定“个子高”的准确高度和“夜间”的具体时间,有时我们会遇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情或感觉。尽管如此,语言词汇系统的开放性和语言结构的能产性,使得人类能够用以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思想,描述宇宙间千姿百态的事件。任何其他人工语言,如符号逻辑语言、计算机语言、数学语言、旗语、灯语、手势语等,在推广时都需要借助语言来约定和解释它们的含义,而它们对思想、情感和事件的描述能力远远达不到语言的精细程度和覆盖能力。而图形、音乐、色彩和其他一些抽象符号,不仅传达的信息模糊,有的人理解,有的人不理解,而且歧义性很大,这个人这么理解,那个人那么理解。

3.语言是最经济的交际工具。

语言,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它的适用的范围更广,操作更方便,信息量更大,又更能准确地表述复杂的信息。广告考虑的是一种投入和产出的经济行为,必然要利用语言这一最经济的信息载体。

二、文化的载体――语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作为思维和交际工具,而且以其独特的方式拥抱人类文化的其他方面。概括地说语言反映、制约着文化。

1.语言反映文化。

语言的萌芽标志着人类创造文化的开端,语言的发展从根本上看是文化发展的结果。一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种种特点往往在其语言中得到充分表现。考察一个民族的亲属称谓,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婚姻家庭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发现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的文化因素。如汉族的称谓便体现了父系氏族中以父亲为中心的特点,汉族的母方称谓、兄弟的子女称“内×”,如内侄;父方的姐妹之女称“外×”,如外侄。而有的亲属称谓是为了避讳的需要,有意识地改变一些叫法,则更体现了文化心理的选择。

另外,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存在根植于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熟语。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忠诚的伙伴,所以英语中有这样的成语:“Loveme,lovemydog.”意思是:“爱我而爱我的狗。”这同汉语中的“爱屋及乌”很相似。但在中国文化中,狗则代表一切丑类,故中国的成语中不乏“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样的成语。

2.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生命就在于传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并且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甚至是决定作用。语言对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巩固和传播文化。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是物质化了的思维形式,思想通过语言才得以巩固下来。而且,思想的进一步明晰化,必须经过语言加工和整理。这样,物质化了的思想才能在社会中进行传播交流,从而使个人的思想变成集体的财富,人类的文明才会不断向前发展。语言是创造人类文化的必要条件,并且是形成文化成果的参与者。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就包孕其中,可以这样认为,文化就是一系列语言符号的集合。后代的人通过语言的学习从而掌握前代人所拥有的文化财富。

第二,语言本身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具有能产性、模糊性、随机性。这就为形成某些特定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必要和充分的物质基础。语音的简约严整、词义的多向歧义、语法的多种组合都为各族人民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作为人类交际重要的工具,语言蕴涵了相当多的文化信息,一种语言,它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没有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能称其为语言的。语言不但与文化密切相关,而且,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反映文化。语言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记录其他文化现象。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也自然不同,而这种不同就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语言是一个民族历代智慧的积累,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体,它包含了这个民族长期创造性活动的成果。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就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第三,语言的变迁影响了文化的变迁。语言的变迁给社会文化的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促进了文化变迁的历程,二是抑制和消解了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

当相当数量的外来成分进入语言中的时候,这些成分本身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就进入了该语言所表达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如,中国近现代时期所引进的“科学”、“民主”、“共产党”、“苏维埃”等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平静的湖面上掀起了革命的狂潮,对中国传统旧文化的抑制和消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在传播过程中,语言对文化产生着巨大影响,文化对语言也产生着巨大影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

1.文化影响语言内部要素。

文化对语言内部要素的影响又具体地表现在语法、语音、语用三方面。文化对语法的影响就可以从汉语的构词法来看。汉语构词法的语序体现了汉族独特的文化理念。在并列结构的词或词组中,尊卑有别、老幼有序的文化引发了特定的词语结合方式。如“天地”、“天长地久”、“开天辟地”等,反映了一种以天为尊、以地为卑的文化视角;“男女”、“夫妇”、“男耕女织”等语序则体现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父子”、“师生”、“兄弟”、“姐妹”等词序则主要受“尊长卑幼,以上为尊,以下为卑”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文化对语音也有着重要影响。文化对语音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由于借词的关系使语音系统发生某些变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就算受到强烈的外来文化思想的冲突也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就是文化对民族的语言运用的影响。在汉语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影响着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语音交际。由于对宗法制的血亲关系的重视,在与亲属中的长辈交谈时,人必须使用称谓,这是有礼貌和有教养的表现。另外,中国人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个人的社会属性的调查表明,为了强调集体,中国人在代词的使用上常常用复数来代替单数,比如在一些学术论文中不说“我认为”,而是说“我们认为”等。

2.文化影响语言观念。

语言观念,又称为“语言态度”,是指本族人对自己母语的使用价值的看法,其中包括对语言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的看法。语言观念从属于文化观念,是文化观念在语言问题上的表现。

语言地位是某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程度。就语言的性质而言,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平等的,绝无高低贵贱的区别,但是有些语言或者变体对于某些社团的人来说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由于文化的影响。通常,强势文化所覆盖的语言更具有权威和交际的渗透力。如我国是一个方言极其复杂的国家,而在诸多方言中,北方方言占据着主要地位,成为各地区各民族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这也是由该语言所处的文化地位所决定的。

语言感情是每一个民族在使用某一语言时对该语言的感情、态度,是语言观念的具体内容之一。老乡在异地相见用家乡话聊天,都是倍感亲切的。语言情感其实就是乡土感情、民族感情在语言上的反映。而乡土感情、民族感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因此,语言感情是文化影响的结果。

文化常使语言具有某种魔力。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语言所具有的神秘功能。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很多关于语言魔力的记载,如《一千零一夜》中的阿里巴巴,只要说一声“芝麻,开门”,于是藏有珠宝的山洞大门就立刻开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是影响语言魔力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在交际中,语言并不是有特殊的魔力,魔力语言更多地成为心理状态的调节和委婉语的使用。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广告语言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篇5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信息与文化的载体,它与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密不可分,因此,兼顾文化性和工具性是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然而,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功利化倾向十分严重,加之,我国的外语教学理念从语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到把语言作为工具的交际教学,外语教育一直关注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忽略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势必导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的弱化。要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就要通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但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更要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在外语教学中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文化具有极其复杂的特性,学者们对文化的界定不尽相同。不同的文化都具有共同的因素,包括价值观、信仰、理念、思维方式等的一些要素。文化应该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目的语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使语言学习与文化渗透融入一体。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避免一些误区,遵循文化导入的原则,使学生对所学语言目的国的文化要素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实现学好语言的目的。

二、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和文化导入的原则

(一)考虑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有共性也有其个性。各国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了几代人的传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的特点,因此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审视不同的文化,汲取其文化精髓。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以相互尊重为基础,求同存异,去粗取精。尤其需要考虑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环境,会在各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炯然不同的文化,从而带来了文化因素的一系列的差异,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风俗传统,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等,导致了语言学习者不但有语言本身的困难,还有由于文化因素所带来的沟通障碍。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的导入,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对比,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强调文化的实用性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交际功能,但是脱离了文化的背景,则很难实现其实用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在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遵循实用性和交际性的原则,即应该结合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和学生的交流实践的需求。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所学的语言内容以及日常交际和生活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应该结合语言交际实践,避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和空洞的误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和掌握语言,如果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帮助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将引起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将有很大的提高。

(三)注重文化的综合性

文化是复杂的综合体,包括了众多的因素。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也要遵循其综合性。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林,应对文化要素、文化共性和文化个性作融会贯通,对所学的教材内容,从词汇到句法和语篇,日常交际方式以及非语言交际行为作全面的考虑和融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对所涉及的文化的众多方面有一个整体上的理性地了解。

三、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导入的层面

(一)价值系统有关的因素

美国人类学家Barnetpearce,VerrionCornen等认为,文化结构中的最深层次的应属于价值观,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思维和情感。价值系统有关的因素是指对人们的语言或行为起着规定性作用的价值观、信仰、理念等,如价值取向、处世哲学、评价实物的标准和行为准则等。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首先入手的应是探讨价值观、信仰及对事物看法。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因此价值观决定人们的自身行为的定向,它对人们的信念、理想、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起了直接影响和制约作用,它是文化因素中最深的层面的要素。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对目标语国家的价值观有个系统性的了解,不要因为自身的文化所形成的臆断而影响了对目标语的文化的了解。

(二)与文化语境相关的因素

与文化语境相关的因素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与文化相关的一些因素,如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期待、社会地位、熟悉程度、话语所体现出的得体性、礼貌性等。文化因素不仅仅是价值观和伦理信仰,也包括在这些社会价值观规范下的人们在交际中有关联的文化的一些因素,即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一方面指文化习俗,是对属于一个群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另一方面是指社会规范,即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文化语境的理论,是指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流者的背景、身份、地位、心理、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等。

(三)与交际者相关的非语言因素

与交际者相关的非语言因素是指影响交际双方言语行为的一些非语言因素,如言语行为作为社会关系、会话或语篇结构、交际内容或语义、情感的标记等。非语言交际是不同国家的人借助身势语进行的交际。虽然很多非语言交际是由共性的,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非语言行为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传达的信息都不尽相同,如同文化一样,存在差异。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谈话时应保持的适当距离有不同的想法;做手势时的细微差别可能导致你所表达的意思遭到曲解,甚至制造麻烦。

四、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和文化导入策略

(一)从剖析语言特征入手进行文化导入

1.通过词汇追随文化渊源。词汇是语言的文化化石,它或直接或间接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方方面面。认识和掌握词汇是学习语言、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词汇的文化意义涉及价值观念、社会经验、思想态度等问题,因而了解西方文化背景,掌握词语背后的文化意义,才能正确地灵活使用词汇。很多学生孤立地死背词汇,而不知词语的文化伴随意义和用法,把语言和语境孤立开来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沟通障碍。

2.学习习语了解历史文化。利用习语进行的文化导入是有效措施之一。习语是人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是各国多年的语言发展的精华和缩影,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尤其习语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并与它们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而对英语习语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掌握英语本族语者的真实语言,了解语言背后所包含的大量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进行习语的学习,在学到语言的同时又学到了文化,并能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其它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

3.分析句法和篇章结构洞悉文化特征。从分析句法和篇章结构的关系中,能够很好的了解文化特征和差异。话语和文章的篇章结构不同说明了中外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了西方文化注重直接;中国文化注重间接的特点。英、美人士喜欢直线式因果思维,通常开篇点题,然后加以论证并附有例证,概括全文,首尾照应;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从大到小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整体思维观,即“大自然与人共同组成世界”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而西方的表达方式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世界是由相互独立的不同部分组成,持一种“天人分离”的哲学观。

(二)深入探讨价值观及对事物的看法进行文化导入

1.了解日常生活模式和差异。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及看法。外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通过了解目标语国家的人们日常生活模式,进一步认识和透彻的理解其社会的价值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基于教材内容,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细节进行剖析,比如:家庭,婚姻,工作,娱乐等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方式可以是观看电影,情景喜剧和肥皂剧,这些是最直观和最现实的了解外国文化的渠道和方法。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原版电影作为文化导入媒介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充分利用这一方法,使学生通过对比本民族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差别,了解英语民族的信仰、价值观等,从而加深理解。

2.了解交际中的言语行为。语言交际的言语行为是在一定的交际意图与具体的语境下才发生的,因此承载了特定环境所赋予的意义;此外,言语行为有时取决于听话人的身份,背景等,以及听话人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还有其它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要对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多元化和全方位的研究,不但了解话语的字面意义和交际的内容,而且还能确定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使用的规则和依附的文化。了解了解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应从了解社交礼节及习俗方面入手,社交礼节是指在某特定的文化或成员的交际活动中所共同遵守的俗约与规则,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了解社交礼节及习俗是进行文化导入的可行方法之一。

3.了解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各国非语言交际的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和千变万化的文化民族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了解非语言行为也应纳入到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外语教学状况,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导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教学目标上重视非语言行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作用。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应增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知识含量,介绍文化中的俗约,禁忌等,有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传递信息,将非语言交际知识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再之,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导入,如场景教学法、课堂交流教学法等使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导入更加的形象化和交际化;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技术去学习和领会非语言交际,使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和体验文化差异。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文化能力;语言文化;教学理念;课程体系

1文化能力导向问题的提出

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三种理念和导向:(1)语言知识导向。在1999年以前,受传统语言学思想的影响,大学英语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2)语言技能导向。1999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将各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分为两个层次,即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提高了对学生写、说能力(即主动输出信息的能力)的要求。(3)语言交际能力导向。进入21世纪以后,在社会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强调建立在语言技能基础之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生具备综合性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适应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兴起的文化研究思潮对语言学理论产生重大影响,语言学研究的主流已逐渐从20世纪中叶兴起的社会范式转向了人类中心范式,语言学、文化学、交际学、教育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学科理论对“人的语言”进行综合性研究,提出了“语言文化”和“文化能力”等概念,并对语言与文化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语言学研究的这种态势,正在或者将会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一种崭新的理念和导向——文化能力导向。

2语言文化教学理念与文化能力教学导向

语言文化学者把语言看成文化的第一要素,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张维鼎认为,语言显然是人最重要的文化环境,人们所讲的母语往往成为人们认知和接受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就因为这样,语言还决定了人的感知、感情、思维意识甚至无意识的基本格局。同时也决定了人的文化心态。语言同时也就成了人们维系人际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从这个意义而言,语言既是文化发展的媒介,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总之,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构建机制。

语言文化理论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系统中的双重特性:一是文化的一般本质属性,语言即为一个文化世界;二是语言的文化工具属性,它推动其他文化的产生,并记载和传承其他文化。

传统的语言教学理念只承认语言的载体、工具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上忽视了语言的民族文化属性。国内学者指出:“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常被人们仅仅看作是‘人们利用它来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工具、武器’。这种‘工具论’的烙印在实践中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只集中在语言系统本身,研究其内在规律,培养、训练对这些规律的机能和自动化的熟巧。应当说这种作法是完全必要的,不可缺少的,不能丝毫放松的。但是,人们忽视了语言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还有其特殊的人文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一面。交际的阻碍不仪来自语言的熟巧,可能更多的是来自异语言文化的差异。所以,外语的教学与研究既要有‘工具论’,又不忘记民族‘文化观’(夏雨,1994)”。

由对语言文化本质的考察,国内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语言教学与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能力之间的关系,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寻找新的思想养料,初步形成了语言文化教学观念。这种观念视外语教学为文化教学,认为外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只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养成文化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和全球化语境下,语言能力是个体或人类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本领,它是文化能力的重要成分,同时又是形成文化能力的基础。在语言教学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目的文化进行鉴别、继承、批判和创新的能力,既需要运用语言来思维,更要通过语言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状态下开展交际,面对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实现文化的价值融合。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未来的目标应该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

3大学英语文化能力教学体系的建构

3.1理顺大学英语文化能力教学体系中的几种关系

构建文化能力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母语教学调整理念和目标,注重传授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发现和接受文化差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母语学习中养成的思维定势和文化定势对第二语言教学中目的文化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程,在整体上是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转变为培养文化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构建文化能力教学体系时需解决好以下几种关系:

(1)基础英语教学与高等英语教学的关系。以文化能力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势必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即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和双文化(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知识,并具备初步的听说读写技能,而不能把这些基础性的教学任务推向大学教育阶段。

(2)大学英语教学与历史文化知识教学的关系。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通开课、选修课、学术讲座等形式,不分学科专业地开设人文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文化差异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这是大学英语文化能力教学体系建立的根基。事实上英语教学也不可能把大学人文教育的全部任务承担下来,而应该是立足于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来培养其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文化能力导向下,教师成为学生的文化导师,学生成为文化知识的自觉学习者和文化能力的培养主体,教、学双方的关系将会发生实质性变化。作为文化导师,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集中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面,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方案。

3.2重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提出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文化能力导向要求改变现有的以语言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制度,把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以文化比较、文化批评、文化鉴赏为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层级,朝着更符合时代特征、人的发展要求的方向改革。

(1)文化比较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分析,发现和认识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的互补性、可共享性,尊重并接受不同文化。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语言;语言教学;语言知识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那就是高度重视文本内容,而忽视了语言知识,忽视口语,致使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更重要。这一现实足够使我们反思语言知识到底重要不重要,怎样有效地进行语言教学。

一、语言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语文性质决定了语言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言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最重要最基础的性质就是工具性。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知识是语言知识,这一性质主要是由语言的性质和作用决定的。语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交流的工具。

2.课程目标决定了语言的重要性

从课程标准来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语言和思维的培养密不可分

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二者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教学是核心和基础。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它与思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离开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工具的作用。所以在人们进行交流思想的时候,思维总是由语言承载着来进行的,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

语言教学作为基本任务,着重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读课文,首先要读懂文字,了解文字的含义,分析课文内容,还要懂得是怎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读完课文,主要是把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学到。

语文教学还承担着传递祖国优秀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的任务,这些任务也要围绕着语言教学来进行。

三、有效进行语言教学的措施

1.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要加强语言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实现对语言材料的丰富积累。

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大脑记忆或写笔记的方式把所吸收的材料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在用的时候能正确地重现。语言的积累不能光借助书本,依靠课堂,还应延伸到课外,取材于生活。积累语言素材,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积累语言材料。

2.重视听、说、读的训练

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线,要提高语言教学的质量,必须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四种能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割裂开来。听的能力的训练,有利于阅读能力提高,也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敏捷。学生听的能力提高,注意力就会集中,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强。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课,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现行教材中安排了口语交际训练,也就是说的训练,这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积累到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运用。

3.建构合理的语言知识体系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词汇。积累了词汇,也要学习语法,我们说话和写作都要符合语法规则。语言要运用的好就要有一定的技巧,这个技巧就是修辞。新课标明确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全球化;语言文化;生态化

目前英语全球化引起的语言同化问题以及英语教育全球化现象会导致大量的语言灭种和知识淘汰危机,有专家提出了维持世界语言多样化状态问题的语言文化生态观。生态学(ecology)一词由希腊文oikos衍生而来,它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文化生态是由普通生态学发展而来,而英语的发展从古到今正是吸取了世界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及高科技内容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是人类语言发展和知识共享的结果,语言的多样性应该与生物的多样性一样重要,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大量的数据和资料表明生物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多样性呈一种因果关系,但是语言的多样性却以较快的速度正在消失。人们已经认识到,语言的消亡对人类文明所造成的损失是对文化领域内生态平衡的破坏,它无异于一场生态灾难。然而人们生活的正常环境却是多种语言共存的环境,世界上有半数人口讲两种语言,许多人对英语全球化给语言多样性的生存带来的威胁深表担心。就连汉语和西班牙语这样的世界性语言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语言的消亡与生物物种的消失同样可怕,他们呼吁建立语言生态学这一新学科来研究和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英语全球化必然会引发中西文化之间的价值碰撞与冲突。如何看待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如何引导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曾说过:“较之军事、经济等因素,如果运用得当,文化能征服人们的头脑,能产生持久的更稳定的战略效果。”可见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巨大影响力。文化维系着民族的魂魄,失去民族文化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消亡。文化对人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英语教师就更应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一、英语全球化的背景下树立正确文化立场的必要性

全球化时代为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英语成了全球通用语,并在国际事务、因特网、文件处理软件、英语教学产业等领域占绝对优势。英语在世界信息流中的垄断地位使人们对该语言工具产生了倚赖,熟练地掌握英语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强烈的社会需要,美英等西方国家借此推行语言和文化霸权,借以影响和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目前,许多少数民族语言已被英语同化,据估计到下个世纪全球六千多种语言中将有80%消失(Crystal),这是一种思想和社会悲剧,人们越来越感到美英文化传播渗透的严重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相继成立了一些国际组织,致力于保护和保存那些濒临灭亡的少数民族语言。另外,尽管英语成为通用语,这并没有导致英语国家内少数民族语言的消亡,伴随着争取语言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各种土著语言开始受到重视,这种运动延缓了一些语言消亡的过程,甚至会阻止某种语言的消失。比如威尔士语不仅被保存下来了,而且由于政府的支持,其地位得到了提高,在威尔士与英语并列为官方语言。生态化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文化生态化应该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每一种语言文化都只是人文明的标志,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各种语言文化的健康发展是人类进步的需求,因此,对不同语言文化都应采取平等和宽容的态度,毕竟学习和掌握外语是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良性发展,能有效地防止文化垄断。

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数,而各类英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方面的内容介绍,这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掌握英语,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故文化是具有阶级性的。因此,在中国本土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仅靠输入目的语文化是不够的,就交流的双向性而言,本土文化的融入同样至关重要。笔者曾在潍坊几所大中专院校作过一次包括笔试、填写问卷、面谈等形式的调查,结果发现76%的学生可以用英语简单地介绍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传统节

日,或通过英语了解美国总统、英国女王、摇滚歌星等;但是,仅有11.8%的学生会用英语表述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仲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更多的学生不懂如何介绍中国的文房四宝、灯谜对联、京剧武术、四大发明等。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表达技能和具备用英语表述本土文化的能力。而无法用英语进行文化的双向交流会使学生的自信自尊和积极性受到打击,继而影响英语学习进程中的良性循环。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只有参与国际交往、介绍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领略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才能赢得其他民族的信任和尊重。而用英语介绍宣传中国文化的能力又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单一的目的语文化语言输入拓展到双向的文化交流,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对比参照,学生能更深刻准确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得体地使用英语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让英语充当加深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媒介。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强调英美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致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迷失自我,而是应该在输入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培养训练学生用英语宣传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国作为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加深的国际交往中,中国人应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与其他民族平等对话。英语教师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开展文化教学时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增强民族意识,提高文化自觉性,避免民族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和走向文化殖民,这有赖于强化文化认同危机,变被动为主动;要有健全的文化心态,坚持文化的民族特性,自觉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推进文化的整和,重视和促进文化更新。只有引导学生从本民族文化的角度审视西方文化的优劣,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才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英语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化的平等意识

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但往往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应该贯穿于英语教育的全过程。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平等文化交流的态度,从而使其进行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文化的世界性。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别,每一种文化都适应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都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中西方文化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都处于动态的进化过程之中,既有优点,又有不完善之处。因而中西文化在交流过程中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在全球化时代教师更需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和合作、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英语作为国际化语言应为不同的文化交流服务。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应着重研究双向语言文化教学,鼓励学生收看介绍世界各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英语电视节目,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也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便于学生对外进行双向文化交流。大学英语中诸如SailingRoundtheworld,theprofessorwiththeYo-yo,LessonfromJefferson,GoingHome等蕴含了极其重要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及时把这些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奋斗和综合创新等优秀品质。英语教师还要结合利用英语中的多种方言来协助维护人类生物语言的多样性,抵制英语对世界文化的侵蚀,这也是保护其他语言的公平权利。

三、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文化生态观

在全球化时代英语文化的广泛传播使英语国家的节日、食品、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流传开来,并成为一种国际时尚。因此,要保持语言文化的生态化,大学英语教材首先要进行改革,即贯彻语言文化生态观的教材应不仅提供英语国家的文化材料,还应包括相当部分的非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材料。满足学生文化知识需求的最好途径是广泛阅读非母语的英语文学作品,彻底改变过去只读英美文学作品的做法。因为有些文学作品的文体陈旧过时,语言也不规范,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信息

输入,而有些非母语的英语文学作品却更适合在教学中使用,因为这些作品是面向全世界读者,能扣紧时代的脉搏,作品中描述的场景更具有普遍性,文体更明晰流畅。阅读不同国家的现代英语作品更有助于中国学生了解他们的价值趋向、思维方式和交流策略。同时教师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引导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英语文化,积极地准备和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人们交际,同时借鉴英语文化和非英语文化中的精华,发扬和充实我国的优秀文化,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环。充实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兼容并举,学会用英语得体地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长期以来,人们对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印象深刻,却忽略了以在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的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同样可以发挥其正迁移的效应。要强化文化生态化意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世界不同文化的精髓,加强优秀汉文化的对外传播。如在课程设置上,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英语课程,通过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对比,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与责任心,并指明中国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这不仅是英语教学的重点,也应成为新闻传媒界和其他相关领域努力的方向。另外,学校可定期开办各国文化讲座或文化节,邀请研究不同文化的专家教授发表他们在文化领域的见解,鼓励教师举办各种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讲座,让学生领略世界文化的魅力;互派留学生也是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文化的好方式。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注意了文化差异,以后就能更顺利地在学习、工作、贸易、旅游、生活中进行交流。

总之,英语并非只与某一种特定文化相连而疏远其他国家文化的语言,学习者应当意识到文化的世界性,学会用英语表达多种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观点。毕竟每一种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没有优劣之别,都应得到保护和发扬。

[参 考 文 献]

[1]Bailey&Borlach,englishasaworldLanguage,michigan: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85.

[2]Crystal,David,englishasanGlobalLanguage,ForeignLan2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3]phillipson,R.Linguisticimperialism,ShanghaiForeignLan2guageeducationpress,2000.

[4]Richards,J.C,newinterchange[m].CUp,2001.

[5]Said,e.w.Cultureandimperialism,newYork:a.a.Knopf,1993.

[6]Scollon,R.&S.w.Scollon.1995.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Discourseapproach.[m].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Ltd.

[7]黄长著.网络时代的语言竞争:文化生态学的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交际因素文化

1交际

交际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类行为的研究都与交际有关,对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一些学者认为交际是人类行为研究的核心,而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交际只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辅助手段。不管怎样,交际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个方面。人类能和其他物种分离出来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具备了其他物种所不具备的高层次的交际能力。

对交际的研究虽然从古代社会就已经开始了,但现在仍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工业化发展和现代交际技术,如电视,收音机,电话,卫星,电脑和其他通讯设备的发展和进步,交际的方式有了革命性的发展和变化,不难发现,交际在当今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非言语行为交际

在整个交际活动中,有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叫做非言语行为交际。对于非言语行为交际的定义和概念没有任何争议,但它到底涵盖哪些方面却是研究人员一直研究讨论的内容,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否认它的存在。

本文重点通过非言语行为交际的功能,影响因素和表现方式介绍非言语行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3非言语行为交际的功能

非言语行为交际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起着多种不同的重要作用。非言语行为充当着如下几种功能。首先,非言语行为是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主要手段。第二,非言语行为充当着人际关系连接纽带,因为它对人际关系的变化非常敏感。第三,非言语行为负责管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第四,有些非言语行为对人们所隐藏的情绪有着暗示作用。第五,非言语行为可以传递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教学环境下的非言语行为常常给师生的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减少因非言语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者建议教师要试着通过了解学生发出的不同的非言语行为更好地把握学生传递的的非言语信息。学生有时会使用非言语行为提示教师的教学活动及内容。比如教师何时应该放慢速度,何时应该提高速度以此来调整教学方式,所以说,学生的非言语行为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表达态度和互动行为。

4影响非言语行为交际因素

不管是否注重文化差异,非言语行为交际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文化限制。文化不同,非言语行为交际方式也不同。非言语行为交际的形成和产生作用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非言语行为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特点和属性,它直接或间解表达了社会每一成员和社会文化形成的特点。因此展现出不同的价值,文化形式,信仰以及不同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同样的行为被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接受,但却不被另一社会文化群体的人所接受和理解。大多数的非言语行为都源于特定文化,和文化紧密相关。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同的文化群体有自己的非言语行为模式;不同文化下,同一意思可以由不同的非言语行为表达。第二,非言语行为的使用要遵循一定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在哪种情况下可以使用非言语行为,告诉人们说话时距离对方多远合适,和别人交谈时什么时候应该移开目光,什么时候说话要大声,什么时候要温柔,什么时候应该调整语速等等。另外,这种规范告诉人们非语言行为可以接受的程度。举个例子,在表达表达伤心这种情感时,在南地中海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总是很夸张,欧洲国家的人相对比较冷静,会表现出一点点伤心,而亚洲地区的人们则往往会用微笑来掩盖悲伤。第三,非言语行为有三种特性:任意性,特定性和共用性。任意性指的是非言语行为所要传达的某种意思是随意的而不是特定的。特定性指的是某种非言语行为在特定的文化特定的群体具有特定的意义。共同性指对非言语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对一些人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不同文化下对这三种特性的描述也是不一样的。一种文化下的任意的非言语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下会成为共有的非言语行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非言语行为的理解是不同的。

5非语言行为的表现形式

肢体语言是用来表达信息尤其情感的一种方式。举个例子,假如我们不喜欢某个人,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我们却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相反也是如此。有些时候我们嘴上说“我很生气!”,但我们的肢体语言却明确地告诉对方“我并不生气!”这种“言行不一”的表现会让对方很迷惑。这就是所谓的双重信息,一种是语言传递的信息;一种是肢体语言传递的相反信息。肢体语言很难掩盖真实的情感,人们总是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肢体语言的情况下表达出真实情感。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更注重也更容易相信一个人通过肢体语言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因此,当一个人的语言和身体语言不一致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他的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面部表情也可以用来和别人交流,很多戏剧中用不同的脸谱表现不同的性格。在京剧里,演员用浓妆展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在现实生活里,在使用面部表情时,我们便成了不同的演员,因为我们已经戴上了不同的面具。交际中面部表情的重要性需要很好的建立起来,然而这种表情表现的文化内涵很难评价,有时一些通用的面部表情却有着相似的意思。

6对教学的启示和建议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研究跨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现象,探索跨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实施中的可行性。在今后教学中用直观教学法向学生介绍非言语行为交际法的存在及重要性,通过非言语行为意识的练习,提高学生非言语行为技能。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很深入地了解文化差异,深入彻底地了解非语言行为,建议学生应该学习一些关于文化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邸爱英,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非语言行为的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4.

语言文化的重要性篇10

论文摘要: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知识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学家提出的不同交际模式中都包括这两种成份,社会文化知识被认为可以使语言学习者言行得体。本文认为,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进而可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最后得出结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1前言

自从社会语言学家Dell.Hymes提出交际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competence)之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没有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语言知识用于交际。Brembeck说,教外语不教文化是培养语言流畅傻瓜的最好方法。〔1〕Hymes之后,Swain及Canal又提出了更为详尽的交际能力模式。不管是Hymes的交际能力模式,还是Swain及Canal的交际能力模式,文化都是一个重要的成份,社会文化知识使语言学习者得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其实,社会文化知识对交际能力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它还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及提高语言能力,因为社会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还能增加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机会,而语言输出及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外语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2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

2.1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三大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2〕行为主义观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高度自动化时,语言就算是习得了。后来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即语言输入质量低,但语言学习者能输出高质量的语言,同时语言学习者输出的语言不能在语言输入中找到,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能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为了解决语言学习者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的不对称,乔氏提出了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由一系列的原则和参数组成,原则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参数是原则适用于具体语言时作出的调整。参数如何调整要取决于所接触的语言,如果接触的是英语,参数就做出适应于英语的调整。普遍语法是潜在于人脑中的,它需要激活才能指导语言学习,然而普遍语法的激活需要语言输入。认知语言学理论分为两派,一种认知语言理论把语言习得看做是语言环境和学习者内在机制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的产物,两者在语言习得中居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语言学习者内在机制的限制之内,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认知语言理论认为,言语交往对语言学习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使二语特征更明显地呈现给语言学习者,同时也强调言语交往中语言输入的重要性。

2.2文化知识有助于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尽管对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主要的语言习得理论都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语言输入不再匮乏了:在家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英语报纸,还可以收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这些英语广播还为英语学习者开设了特别英语节目。国内也有英文媒体,比如《中国日报》、CCtV9,还有《二十一世纪报》等等。还有好多高校都聘有外教。这一切都为英语学习者学好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条件。学习者听懂输入的语言材料,有利于语言学习。Krashen认为,教室比非正式语言学习环境好〔3〕……因为初学者很难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但很可能在教室中获得。他认为被理解的语言输入更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语言。语言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的理解方式有两种,〔4〕一种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理解。前者认为高层信息会影响低层信息加工,一个句子的上下文会影响句子中单词的辨认,因为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知识对说话者说话的内容会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帮助学习者辨认听到或看到的单词,甚至把没有发出的音给补出来,把发错的音修改过来:

thestategovernorsmetwiththeirrespectivelegislaturesconveninginthecapitalcity.

假设说话的人在说到legislatures时咳嗽了一下,没有把第一个/s/这个音发出来,听的人仍然感觉到这个音发出来了,这叫做因素的恢复。这里听话人语言外的经验或知识起了作用。这里的语言外的知识或经验就是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听话的人就只能用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来加工语言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是指语言信息的加工开始于最低层,且不受高层次信息的影响。所谓的最底层开始就是从因素开始的。这样做,只要有一个关键的音素没听清,就可能影响一个词甚至一个句子的理解:

amilitarymeetingwashadinpentagon.

如果说这句活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吧“/p/”发出来,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人可能听不懂这句话,因为他是从每一个因素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但要是听话的人了解美国文化,他就可能把“/p/”补出来,因为他知道“pentagon”是美国的国防部,是开军事会议的地方,他是可以从大背景出发来加工这句话的,他有可能在听到“military”时就期望着“pentagon”出现了,这个词一出现就可能帮助他推断出“entagon”是“pentagon”,进而听懂整个句子。也就是说,文化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因素恢复能力。

由此可见,社会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语言输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文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1merrillSwain〔5〕认为,语言输出有三大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引起语言学习者注意的功能。学习者在输出目的语时遇到的语言问题能使他们注意到他们不懂或是不全懂的知识,这些语言问题就可能成为学习者下一步学习的内容,并通过加大语言形式学习的力度,为学习者所掌握。Bialystok就认为,语言形式上的训练会使语言学习者将学习过的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6〕第二个功能是假设检验。merrillSwain认为,语言输出实际上就是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假设的一个验证,然后根据得到的反馈加以修正。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中介语或母语对二语做出一些假设,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正确要靠输出,因为输出(书面或是口头)是学习者将其内在知识外现的一个过程和结果,只有内在知识外现,别人才能接触到学习者的语言,知道是对还是错,进而对其进行修正。merrillSwain引用了pica及其同事的话:“(语言学习者)修正他们的输出,......验证他们有关二语的假设,用新的结构和形式做实验,并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中介语资源。”merrillSwain还认为,修改了的,重新加工过的输出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学习者中介语的前锋,即最新进入学习者中介语的成分。〔7〕第三个功能是元语言功能。merrillSwain认为,学习者通过语言输出验证自己对二语的假设时,学习者是在猜测某事该怎么说或怎么写。正是这种输出体现了怎样使用语言,思考语言怎么使用的元语言功能。这种输出还可以让学习者控制内化这种元语言功能。大多数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义表达上,但确有些交际过程,交际者的意图集中于语言形式上,用语言谈论语言形式。实际上这种交际是教室英语的一部分,好多英语学习者都在用语言谈论什么,什么用英语怎么说。尤其在英语角或跟外教谈话时,这种功能也时有出现。

3.2输出还有助于促使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Krashen〔8〕在谈到第二语言学习环境时,把语言知识的获得途径分为习得和学习。习得指的是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获得的语言能力,而在课堂上有意获得语言能力的途径叫学习。前者获得的知识叫隐性知识,后者获得的知识叫显性知识。Krashen认为这两种知识是不可以转换的,显性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交际中使用的是隐性知识。Krashen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无接口理论(non-interfacehypothesis)。Seliger,Stevick,Bialystok,mclaughlin等人提出了接口理论(interfacehypothesis)。〔9〕Seliger的弱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可以缩短习得过程,加快习得速度,从而帮助语言习得。后者提出的强接口理论认为,显性知识经过充分的练习,可以转换为隐性知识,也就是说,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可以经过练习而用在交际中,而练习包括输入(听力联系,阅读练习),也包括输出(口语,写作)。因此语言输出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3.3社会文化对语言输出的作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没有实在意义、空洞抽象的符号,学生的显性知识不能在输出中得到练习,不能转化成隐性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外语学习者要想大量输出语言,必须有足够的社会文化知识作依托。有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语言学习者才有思想要交流,语言输出才有可能,语言形式才能在不断的输出中变得熟练起来,学习者的中介语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目标语,语言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结语

社会文化知识对外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使外语学习者得体地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文化知识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更多的语言输入,使学习者的中介语更接近目标语,同时还有助于学习者增多语言输出量和输出机会,使课堂上学习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除了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和来自目标语文化中的人沟通(书面的和口头的)之外,还有助于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括目标语文化教学和母语文化教学,因此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需要人们重新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振亚.以跨文化为目的的外语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5]Rodeliss.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

[3][8][9]Rodeliss.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SFLep,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