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十篇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十篇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36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篇1

【关键词】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心理情绪管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对特殊教育工作中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面对社会期望,特教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压力,所有问题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及特殊儿童心理干预的专题研究。

一、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现状分析

多数研究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特殊教育教师SCL-90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具有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教师占总数的25.6%。特殊教育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躯体化、强迫、抑郁都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大,61.3%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6%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重度以上的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源自于学生管理。高校权威专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对山东省17个地市40所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教中心385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师性别、类别、学历对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影响。

二、特殊教育教师心理问题表现的四个方面

第一、特殊教育教师存在较明显的心理、生理症状。

第二、特殊教育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面过窄导致的心理失衡和适应不良。教师的合群需要与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教师产生一种自卑感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隔离感。

第三、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课堂上循循善诱较少,经常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且对教学工作逐渐失去热情。

第四、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表现为中等强度,且不同学校类别的教师在职业倦怠上存在差异。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担任弱智儿童教师的职业倦怠要比盲童、聋童的教师严重。

我校是一所培智类的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学生残疾程度严重,自闭症儿童占到学生的30%,情绪行为问题突出,教育难度大。教师平均年龄43岁,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均欠佳。因此做好教师心理调适,全面提升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心理服务技能,建设规范化的特殊儿童心理干预体系,对教师做好情绪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我校非常重视和一直在做的工作,在这里与特教管理者分享。

一、环境怡情,文化养心,为心理教育营造大氛围

学校的环境文化以特需儿童的康复以及生存需求为目标,创建以森林、海洋、花海为特色的主题康健长廊,怡情养心,寓教于景。学校修建了“仁者庭”,修心性、怡性情,感受自然与创意之美、环保与艺术之魅;搭建了“爱之苑”,感受沙疗之效、攀岩之趣、饲养之乐。增设配备,使校园文化处处都是有趣的“课堂”,寓玩耍中实现康教的目的。创建了心理评估室、心理疗愈室等专业处室。购置了心理综合评估仪、注意力训练仪、沙盘等专业器具,为心理教育营造了专业、优美、先进的硬件条件。

二、民主管理,合理安排,增强队伍软实力

从管理学的角度,员工对于单位的归属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要靠管理、靠制度去实现。为了让每位教师对学校信任,对工作有安全感,我们在管理上通过营造民主氛围、客观评价、合理安排和人性化组织,努力实现学校干部群众间的和谐气氛。

1.完善管理网络化结构和教师竞争上岗制度

增设校内管理岗位。将教师按照合作需求组建项目团队。完善原有的层级网格化管理结构,使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管理,激发教师潜力和积极向上的风气,使教师真正与学校同发展、共成长。

2.强化两个队伍建设

坚持干部全面素养提升工程,达到人人有专L、分管工作有特色的品牌目标,培养管理、业务皆强的干部队伍。以学校的名师工作室、项目团队的创建和培养为着力点,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训工作。

3.拓展校务公开使教师评价全面科学有依据

绩效工资方案不断完善,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人事安排、工作量调整、课程改革项目管理等渠道,全面实现人尽其事、各得其所。通过“教代会”,落实好绩效工资方案的调整,使其适应和促进学校发展,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三、课程介入,提升素养,为心理教育搭建大舞台

课程是落实教育教学的载体,课堂是做好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深谙此理,多年来坚持全面启动心理课程研究,援引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驻校办公,探讨普适性的心理游戏开发及实践,心理志愿者与自闭症儿童结对服务,整体搭建心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心理康复的同时提升教师心理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个人成长。

四、全员参与,专业引领,构建心理教育培训模式

目前,学校拥有2名硕士学历的部级心理咨询师,1名部级心理辅导员。也有不少教师在学校的组织下参加了系统的心理教育技能培训。教师的心理教育综合素养是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首要条件。因此学校加大投入,为教师搭建培训学习的平台,定期心理疏导,聆听专家讲座,教师自由组合,学校有心搭桥。学校还请专业咨询师每周为教师提供心理辅导,感受团体支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开展系统技术培训,增强专业技能。我校与专业心理咨询研究所合作,常年坚持系统专业的对全体教师开展绘画疗愈、游戏疗愈等心理学专业培训。还包括学校心理学骨干教师团体的建设与发展和个案的会诊以及教师的减压讲座,达到了促进教师个人心灵成长的目的。

援引高校专业支持,对学校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总结与提炼,结合特殊教育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和教育理念提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理论规范要求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模式。

五、师德工会活动使校园变乐园,工作成乐趣

活动是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心理教育方式。学校利用师德教育活动、工会活动,增强凝聚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队伍活力,倾力打造“乐业善思、充满活力、身心双修、德能双馨”的智慧型阳光教师团队。

例如,“我的特教日记”记载着特教真善美的师爱故事;每年的仁爱阳光教师评选,弘扬崇德向善的师德风尚;特教最美瞬间,抓取师生交流的温暖画面;“仁爱如歌”画册,记载着爱的箴言,吟唱着教育的智慧。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篇2

【关键词】情绪;组织和管理;精神卫生;儿童;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R395.6B8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1-1294-03

CorrelationStudyaboutemotionalmanagementabilityandmentalHealthoftheBoarding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Xiaomin*,GeYing,CaoCheng-gang.*SouthwestUniversity,instituteofeducationandSciences,Chongqing(4007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emotionalmanagementcapacityandmentalhealthoftheboarding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foreducationpolicy.methodstherevisionof"mentalHealthDiagnostictest(mHt)"and"emotionalmanagementCapacityQuestionnaire"wereusedtoinvestigate530juniorandseniorhighschoolstudentsinthesouthwesternregion.Resultsitappearedtobeapositivetrendandsomecorrelationintheirmentalhealthandemotionalmanagementability.Dataanalysisshowedthatthereweresomedifferencesingender,gradeandparentswork.thereweresomedifferencesbetween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andnon-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theboarding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andthenon-boarding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inruralinmentalhealthandemotionalmanagementability.Conclusiontherearesignificantcorrelationbetweenemotionalmanagementandmentalhealth.Comparedtonon-boarding,boardingcouldimprovethementalhealthandemotionalmanagementabilityofcountrysidecivilianworkers'children.

【Keywords】emotions;organizationandadministration;mentalhealth;Child;Ruralpopulation

农村留守儿童即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未满18岁的孩子[1]。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即指由于学习需要而寄宿在学校的儿童[2-3]。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4]。情绪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学校环境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等[2]。因此,本研究拟从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入手,研究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8年4-6月在重庆市永川区抽取4所农村中学、2所城镇中学的初一~高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为87.7%。其中非留守儿童182名,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193名,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90名。考虑到初三和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与学业压力有很大相关(由于所处阶段的特殊性),为排除这一因素干扰,故本次研究并未对初三和高三学生进行取样。

1.2方法让所有被试按照统一的指示语要求填写mHt量表和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张小丽等[2]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简称mHt),包括90个题项,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采用5级评分制,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9503,分半信度为0.8455。

采用王飞飞[5]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将问卷中相关题目加以修改,形成更适合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共由5个维度组成:理智调控情绪能力、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寻求外界支持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积极补救能力。采用5级评分制,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越高。该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7150,分半信度为0.4753,说明本研究修订后的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和维度模型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各维度与总分相关系数在-0.735~0.624之间(p值均

1.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辅以事后的个别深度访谈。

2结果

2.1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对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在性别、年级、父母工作情况上的交互效应和主效应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未见交互反应。分别就主效应进一步分析。农村寄宿制留守男、女儿童在情绪管理能力上总体水平相当,总分分别为(3.39±0.44)和(3.45±0.4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05)。只在“寻求外界支持能力”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男女得分分别为(3.33±0.68)和(3.50±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7,p

2.2农村寄宿制儿童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总体上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控制消极发泄与控制消极暗示能力与mHt各维度呈显著相关(p值均

2.3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2.3.1心理健康状况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状况总分、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见表2。

2.3.2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上控制消极发泄能力及总分上,农村留守儿童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

2.4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与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差异比较由于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与农村非寄宿制留守儿童人数相关较大,所以下面采用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中mann-whitney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得分仅在孤独倾向上,寄宿制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其他各心理健康的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情绪管理能力总分及控制消极发泄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上,寄宿制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见表4。

3讨论

研究显示,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总体呈现正向趋势,这说明他们在多数情况下能够理智地调控情绪[6]。在寻求外界支持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与王飞飞[5]在大学生中的研究结论相似。这可能与青春期男女生心理[6]与生理发育高峰差异以及传统文化对男性的要求[7]有关。不同父母工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父母工作情况不是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的主要原因。

寄宿制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表明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心理不健康程度就越低,情绪管理能力越差,心理不健康程度就越高[8]。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9-12]一致。在恐怖倾向与冲动倾向上,留守儿童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这主要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常常感到过分自卑,却未进行正确疏导。尤其是处于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更易于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10,13]。

在情绪管理能力方面,留守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总体显著好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上。这说明留守状态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但它并非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所有方面[14]。此外,独立处理事件促进了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父母长期在外地,这就要求他们根据不同的场合调节自我情绪[15]。

寄宿制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刘朝军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孤独倾向上,寄宿制留守儿童得分显著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这与张小莉等[2]的研究结果相反。根据刘霞等[17]对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特点的研究结果来看,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父母。而对于寄宿制留守儿童来说,长期生活在学校环境中,缺少父母及家庭其他支持系统的支持。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虽然父母也外出打工,但家庭里其他成员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家庭功能和家庭亲密度[18],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年龄增长,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随年级增加而下降的趋势[19]。

寄宿制留守儿童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控制消极发泄能力,控制消极暗示能力及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寄宿制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这2种能力高表示在消极情绪的引境下,当个体出现强烈的本能性的宣泄念头时,能够控制冲动,冷静头脑,告诫自己要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有研究指出留守儿童的应付方式具有不成熟性[20]。这与本研究的结论稍有出入。根据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本阶段是实现自我与赢得他人关注与尊重的重要时机[6],为了赢得同学和教师的认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处于消极情绪或遇到不良事件时,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分析原因直至解决。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但相对于非寄宿制留守儿童,寄宿制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增强。表明寄宿制这一学校制度可能对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儿童生理成熟和心理发育的最关键阶段无法得到父母的直接教育的情况下,寄宿制不失为弥补这一缺憾的良好制度。

4参考文献

[1]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教育导刊,2006(6):62-64.

[2]葛缨,张小丽,曹成刚.初中寄宿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1):45-48.

[3]唐喜梅,卢清.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70-72.

[4]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5]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6.

[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46-387.

[7]杨晓莉,邹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1):39-43.

[8]黄荣生.由农村女劳动力转移造成的母教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6(3):33-36.

[9]黄艳平,李玲.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10]程龙.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9,23(2):134-136.

[11]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82.

[12]高文斌,王婷,刘正奎,等.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8-240.

[13]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102-104.

[14]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15]张新招.福建长乐海外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状况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16]刘朝军,田素英,寻广磊,等.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82-5784.

[17]刘霞,武岳,申继亮,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325-327.

[18]梁静,赵玉芳,谭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7(28):631-633.

[19]王良峰,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7):639-640.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篇3

论文摘要:情绪管理是否成功对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职业生涯和社会适应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是促进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应从尊重人、依靠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大学生对情绪的自觉意识和控制、调节能力,追求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的内心体验[1]。情绪既可表现为积极的作用,也可表现为消极的作用,它与一个人能否适应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和更好地享受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情绪管理是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与适度反应的能力[2]。情绪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常见的情绪问题

进入青春期的现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特殊时期,情绪、情感特别丰富,表现出富有创造性,又有强烈的冲动性、爆发性和稳定性。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自己的情绪已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亦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由于自我认知、生涯发展及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等原因,大学生对事物相对敏感,情绪易发生骤然变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在总体上表现出正向的趋势,但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男女生在情绪管理能力上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理智控制能力和寻求外界帮助能力要显著高于男生[3]。

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愤怒、自卑等;重度的情绪情感障碍有: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良好情绪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活动效率,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能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增强抗挫折的能力;而不良情绪会降低大学生的活动效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它使学生丧失信心,缺乏活力,引起内心矛盾冲突,严重者可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阻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丰富多变、相对不稳定的时期。从客观上看,当代社会正处于急剧社会变革时期,嬗变的环境条件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较大的冲击。随着国家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改革实行的上学交费制度、奖贷金制度、考试淘汰机制及择业制度的变更、完善,对大学生既是机遇,也是压力与挑战。而某些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庭功能的弱化、一些父母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和过高的期望,不仅无法为他们提供成长所需的营养,还构成了一个个应激源。从主观上看,外在的环境刺激对大学生情绪问题产生的影响固然深刻,但大学生的情绪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还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变化时期,心理状态及情绪动荡不安,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在这些巨大冲击面前,若缺乏恰当的适应能力,极易导致焦虑、抑郁、自卑、逆反等情绪问题。因此,帮助大学生克服情绪上的困扰,使之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情绪管理对于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并使之协调发展,构成完整人格,增进学生对现实的适应能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心理学界以及教育界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4]。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生情绪管理是对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研究大学生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情绪智力的挖掘和培植,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5]。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时期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近年来大学生的情绪问题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课题。因此,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开展和培养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年来,高校积极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不断强化人性化管理措施,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重视情绪管理,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但就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在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上还存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缺少长期有效的培养机制等问题。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对学生比较了解,他们是大学生求知成长的引路人,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最主要的力量,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工作,有责任和义务缓解大学生由情绪引发的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主要的情绪困扰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以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

1.高校辅导员要掌握大学生情绪管理知识理论,并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高校辅导员掌握大学生情绪产生的原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以及常见的情绪困扰,掌握情绪调控的有效方法等相关的知识理论,同时还要了解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理论并联系实际工作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会努力积极适应和有效调控情绪,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同时,在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也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具备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驱策、通情达理与和谐相处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同时,科学运用情绪管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效率。

2.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以强化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意识。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通过情绪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能自我觉察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和情绪状况,并用恰当的词汇表达出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辅导员自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干扰当前的活动,同时懂得移情,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心理情绪,学会察言观色,能从言谈举止中读懂他人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自我控制、驾驭自己的情绪,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通过与人交流沟通,调适自己的情绪,树立自信心,培养与人协调、合作解决冲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平时,要组织学生对可能会引起情绪问题的一切话题进行讨论,寻找解决的方案,让学生平时对这些问题就有思想准备,避免突然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从而导致情绪问题。

3.高校辅导员要结合实际工作,融入到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中。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等传统的工作内容中,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深入到学生中去,重视不同群体学生的情绪问题特点,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大学生虽然具有许多共同的情绪特点,但基于性别、年龄、专业、家庭条件等的差异,大学生不同群体之间、同一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情绪现象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辅导员应当正视这种差异性,对学生的情绪问题不能以某一个固定的标准化格式去统一,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4.努力营造有利于情绪管理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情绪有传播和感染的特性,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但可以凝聚人心,促进人际和谐,还能够激发学生间的关爱,通过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的方式自动化解消极情绪,形成“自愈”能力。因而,缩小落差效应,矫正不良行为,开展健康、充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拓以第二课堂为特征的社会实践领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情绪倾向、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需要校方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尤其是要形成一个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常态机制,做到常抓不懈,力求实效。辅导员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一线人员,要重视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创新工作机制,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情绪健康指导,帮助大学生克服情绪问题,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争鸣,陈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95.

[2]汪海燕.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9-70.

[3]杜继淑,王飞飞,冯维.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9):75-80.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篇4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影响人、转化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一种需要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的教育形式,而实施这项教育活动的主体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

一、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人文因素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怎么教你怎么学,很多东西是通过说教而不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的,致使很多学生感到厌烦乏味而不能很好地吸收和接受,有时甚至会导致师生双方产生冲突和隔阂,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究其失效根源,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例如一名同学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被处分,当老师找他谈话,谈及事情的严重性时,他却面对处分情绪激动,认为学校不应该管得太多,也认识不到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可能造成的隐患。经过了解,我们发现这名同学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家庭管教太严,小时候曾经因为非常小的错误就受到过父母非常严厉的惩罚,这让他形成了很强的逆反心理,他内心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欲和愤怒情绪需要宣泄。教育工作者了解他的成长过程后进行心理疏导,学生情绪得到了平复,很快接受了被处分的事实,也认识到这样做确实错了,违反了学校规定也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只是采用说教讲道理的方式,就会使教育流于形式。

(二)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加上自身无法很好地进行心理调节和自我成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因家庭、工作、生活等原因经常陷入烦恼、愤怒和急躁等负面情绪中,处于这种工作状态很难有效教育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棘手问题,缺乏有效的沟通方法将无法让知识和精神深入学生的心里,导致人性化教育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很难得到体现。

二、高校教师心理状况不佳的因素

当今社会,教师是心理压力巨大的职业之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能够有效发挥教育的良性作用,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校的声誉。在对我校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有以下原因导致教师的心理状况不佳。

(一)教育管理工作繁杂。

职业倦怠(burnout)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身兼数职,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入学教育及管理、宿舍管理、班风和学风建设、社团管理、招生就业等工作。工作范围之广、工作压力之大导致部分教师感到疲劳麻木甚至心生厌烦,对本职工作失去热情,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

(二)人际关系不良。

心理学上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以“人与人”为主的工作系统。在这个系统运行的环境中,处处都充斥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人际互动:如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互动等。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构成了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教学活动。研究表明,心理上的疾病往往由紧张引起。人际关系不良容易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如低落、焦虑、寂寞、无助等。这些将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将导致心理失常,阻碍事业的发展。

(三)不良的应对行为方式。

当教师面临家庭、经济和工作的重重压力时,有的教师能够通过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实现各方面的平衡;有些教师选择了负面的应对方式,如过于追求完美、退缩回避、自我克制和苛求自己,等等;有些教师在面对工作压力时表现出焦虑、压抑、抑郁、不安和恐惧等情绪,不少教师出现了身体躯体化的症状,例如头疼、胃痛、颈椎疼等,相当大的病痛是因为心理因素造成的,由于自己不够重视情绪和心理问题而演变成身体问题。另外,一些教师性格内向,自我评价低,自尊心强,在面对问题时采取回避等不够智慧的方式,导致对自我的满意度不高。如果教师不能进一步完善自己,更好地接纳自己,便会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患。

三、改善教师心理状态的途径

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其中一项是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才能真正为学生解除思想和心灵的疑惑,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学校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从根源上说,人的心理问题是需求未满足的问题。了解教师的需求,给予合理的满足,心理问题就会很好地化解。对教师来说,被尊重和被理解的需求最强烈,尤其是受到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得到学校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校园文化中建立以人为本、和谐、开放民主的管理制度。建立更加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评价体系,帮助教师减压。有研究表明,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是教师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关注能有效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如果能够得到学校领导的理解和体谅,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教师很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学校领导和教师加强直接沟通可以让教师体会到被尊重和被重视,学校领导层应该加强对教师人性化的关怀,倾听教师的心声,关心教师的生活,为教师工作和生活提供各种周到细致的服务。另外,可以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够获得自我的提升和成就感,提高对工作的信心和热情,感觉到自己工作的崇高和应担负的责任。

(二)教师的自我身心成长。

1.调节情绪,悦纳自己。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情绪健康对于教师尤为重要。教师学会管理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显得非常重要。情绪管理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学习情绪管理需要首先了解自己的情绪,也就是时时体察自己:我现在有什么情绪?许多人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不应该表露自己的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压抑情绪反而带来更不好的结果,学着体察自己的情绪,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我们不能随意地发泄情绪,不满就指责批评,要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表达情绪”,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体会、揣摩,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成长,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此外,我们要学习适宜的方式释放情绪。学会悦纳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尤其如此,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有客观、全面、愉快地接受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完善自我的努力方向和途径,才能避免很多教师可能的通病,即过于追求完美,好胜心和竞争心强,心态会更加平和。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和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研究表明,在这些关系中,让教师感到身心疲乏的社会生活类因素中排第一位的就是人际关系复杂带来的压力。只有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乐于与人共事相处,教师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人际关系与沟通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因为人际交往是相互的,我们应该学习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接纳自己和他人,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当我们能够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时,会感到身心愉悦,心理健康水平也能得到提升。当学生喜欢或尊敬一位老师时,会更加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当学生有收获,内心获得了成长,教师的内心会感到由衷的满足和快乐。

3.学习释放压力,平衡工作和生活。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比较大的,所以学习释放压力,找到让自己舒适工作和生活的方法显得非常重要。只要有可能,人们就应该尽量接受压力或者改变压力的状态,减少精神压力可以让你感觉良好,心情愉悦。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与家人与朋友聊天聚会也可以帮助释放压力。教师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如旅行、散步、看电影、听音乐等,有效缓解压力,调节情绪。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平衡工作中的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合理的生活作息习惯,使人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合理安排饮食,荤素搭配;还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强健体魄。

参考文献:

[1]查颖.试论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9.

[2]张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J].知识经济,2011(14).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内容目标;开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6-018-3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增强全体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的预防性和前瞻性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1发展,即促进正常状态下的学生智力人格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处在同一年龄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及自我意识的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大体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对正常状态下的学生加以启发和引导,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增进他们的自我了解和与自我接纳,改进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技巧,使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的智力和人格整体性地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最终培养他们面对生活、面对自我、面对现实、面向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

1.2预防防患于未然

美国心理学家坎普伦将心理危机预防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预防是尽可能控制直至消除导致人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各种不健康社会因素,让学生生活在较为和谐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中,二级预防是注重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在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还没有加重之前及时予以干预,防止衍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三级预防

是对已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沿着这个思路设计,将这三个层次的预防作为主要任务,采用多种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治疗的效果再好,也只是补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还在于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经历过中考或高考的失败,很多同学在小学和中学时代因学业不佳受到一些老师的歧视,相当一部分学生父母离异或一方已故,从小缺乏正常的教育和关爱,所以他们当中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不会用正确方式与别人交往等问题,有极少数有一定抑郁倾向,有的经常处在焦虑状态,这些问题可能对本人和其他人的生活还未造成太大影响,但需要及早采取措施,进行疏导,否则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1.3治疗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少数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加以疏导或采取其他措施,从而预防这一群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更大的偏差与危机,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辅导员都可以完成这一任务。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两大部分,涵盖了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求助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自我调节方法,认识心理不适应状态或心理异常现象,并能探求应对的策略,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如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以促进学生在智力和人格方面得到主动健康的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数在16-20岁,多数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是人生特殊阶段,是遇到心理问题最多的年龄阶段,但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他们通常面临怎样认识自己,怎样与别人交往,如何管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怎样面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等问题,所以心理健康课主要要开设的课程也从这几方面入手:

2.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

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在此基础上,接纳自己,自信自尊,最终有能力完善自己。

2.2情绪与压力的管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做情绪的主人,具备情绪体验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情绪体验能力就是清晰感知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理解情绪状态与生理反映之间的关系,区分自己的不同情绪。情绪理解能力就是发现和解释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反应并找出不同情绪的不同原因。情绪表达能力就是学生能够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情绪调控能力就是指学生的情绪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有意识地调节自身情绪的大小、好坏,甚至调节与情绪相关的生理反映,遭遇情绪困扰时有能力安抚自己,理性宣泄解决问题或求助于人。

2.3人际交往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发展出较为完善的人际交往技能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建立起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

2.4学会学习

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学习价值观,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协助学生分享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协助学生学会调节考试焦虑的方法,学习考试应答技巧。

2.5青春期爱与性

了解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学会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恰当接受青春期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正确认识青春期异往问题,学会处理异往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2.6职业生涯规划

协助学生探索职业世界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学习阅读求职广告;学生能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发展对自己生涯负责的态度;学生能认识到生涯抉择时可以获取帮助的资源和途径,并学习使用生涯决策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涯期待,订立自己三年内学习等各方面的暂定目标。

3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1开设心理健康课,并把心理健康课堂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以每学期每班30个课时为例,心理健康课主要通过班级授课和团体辅导两个渠道来开展教育。

心理健康课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阵地,在这个课堂里系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内容,其中包括通过讲授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调节、自我放松的方法。通过对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等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得到一定提高。但作为一门最终要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的课程,积极通过课堂教育是不够的,所以全员参与需要,需要开展多种活动来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不会落于形式。

3.2对班主任队伍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辅导,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一方面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班主任工作的终极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但如果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或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了解,那他在开展工作时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有可能酿成大祸。

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心理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据调查中小学很多老师因为种种原因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不懂得如何进行调控,严重影响了工作。所以对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素质,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保证能以一个心理健康度较高的状态面对学生。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有更好的了解,更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许多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简单粗暴的行为,更多源于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不了解。

另外,因为班主任工作管理范围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对学生的情况也更为了解,班主任利用这个优势,及时发现那些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乃至对学校的综治安全安全工作都有重大意义。

对班主任的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团体辅导、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来进行。

3.3对各科任课老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他们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现代教育实践表明: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能算优秀教师,作为一名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实现教书育人的大目标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被学生认可并给予较高评价的各科任课老师除了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责任心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需要,能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面对班级里少数有问题的学生时,能用更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所以,教师除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外,最主要就是了解学生心理,并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程度,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更何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对各科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也通过讲座普及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方式来进行。

3.4在老师指导下成立的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阵地

心理健康课堂的开设和对班主任老师和各科老师和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知识的普及和问题的发现上有很多的优势,但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还有一定的偏见,特别是很多学生在出现问题时就算他已经有了一定的常识,知道自己需要帮助,他也未必把老师和班主任当作求助的对象,所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成立心理健康社团,通过这个社团开展工作,可以起起到老师和班主任无法代替的作用。

社团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社团的成员主要由学生组成,由一到两名老师定期为这些成员进行全方位的辅导,社团的主要职责是利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各类关于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在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家真正认识心理健康,通过社团培养出一大批骨干,并借助这些骨干和同学朝夕相处的优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老师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3.5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

这个工作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3.5.1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还可利用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把这无声的教育与有声教育相结合。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如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成立心理教育校刊,开设心理图书阅览室,开展“心理专题”手抄报等做法,可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起渗透性、暗示性的作用,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教育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教育。

3.5.2成立家长学校,形成心理教育网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家长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任务是:一是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二是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三是向家长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具体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3.6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强堡垒

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主要就是接待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发现和鉴别出具有较为严重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向家长或监护人提出建议,将其转介到有关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

针对目前大家对心理咨询还不太了解,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还不太强的情况下,很多同学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抗拒,所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咨询,除了接待来到咨询室的同学,电话咨询、QQ在线咨询等方式应该也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篇6

作者单位:518101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妇科

付爱明:女,本科,主管护师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201202197)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对piCC置管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2月留置piCC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留置piCC的3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增加健康信念模式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1,8,16d时焦虑、抑郁程度。结果:piCC置管后1d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后8,16d时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总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信念教育模式能促进piCC患者采取健康行为,有效减轻了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有利于患者康复。

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信念模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焦虑;抑郁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9.008

theinfluenceofhealthbeliefmodelonthedegreeofanxietyanddepressionofpiCCpatients

FUai-ming,YiXiao-qing,LiHui-juan,etal

(ShenzhenBao′anpeople′sHospital,Shenzhen518101)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nhealthbeliefmodelofanxietyanddepressioninpatientswithpiCCtube.

methods:36patientsfromJune2009-December2010werethecontrolgroupandtheywereusedconventionalmethodsofhealtheducation.39patientsfromJanuary2011-June2012weretheobservationgroupreceivedtheeducationofhealthconvictionmodemethodbasedonconventionalhealtheducation.thetwogroupswerecomparedaftercatheter1d,8d,16dofanxiety,depression.

Results:afterpiCCtube1dtwogroupsofpatientswithanxietyanddepressionscorecomparison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5,afterpiCCtube8d,16d,twogroupsofpatientswithanxietyanddepressionscorecomparison,therewas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educationofhealthconvictionmodecanadopthealthybehaviorforpiCCpatients,reducethedegreeofdepression,anxietyinpatientswith,conducivetotherehabilitationofpatients.

KeywordsHealtheducation;Healthbeliefmodel;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anxiety;Depression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导管头端到达上腔静脉的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1]。临床观察piCC患者因为疾病本身对健康甚至对生命构成威胁,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加上留置piCC导管,更加重了患者精神症状和身体不适。针对这种情况,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效地促进患者采取健康行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科在常规健康教育上增加对患者的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在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程度状态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纳入标准:能正确理解焦虑、抑郁调查表内容。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普通外科住院使用piCC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35~81岁,平均(64.10±15.11)岁;留置piCC时间6~12个月;基础凝血状态:凝血酶原时间平均(12.10±2.90)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平均(24.1±1.9)s。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在本科室住院使用piCC患者39例作为观察组,男26例,女13例;年龄37~79岁,平均(61.20±11.32)岁;留置piCC时间6~12个月;基础凝血状态:凝血酶原时间平均(11.51±3.12)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平均(23.20±2.01)s。两组患者性别、年龄、piCC导管留置时间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执行常规健康教育,包括置管前后的健康宣教及带管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出院后piCC维护事项及重要性。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增加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健康信念模式有4个关键因素,主要内容有感知疾病的易感性、严重性、益处和障碍[2]。

1.2.1认识焦虑和抑郁易感性让患者认识到piCC置管后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或自已已处于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可能性,帮助患者分析焦虑、抑郁产生的原因,使患者对焦虑、抑郁的表现有充分了解,如piCC置管后紧张不安,过分担心或烦恼,心情不佳、苦恼,易疲惫、易怒,无价值感,睡眠障碍,终日悲观忧伤,唉声叹气,人际关系压力,不愿说话或不愿与别人交谈,总是担心置管后的不良影响。

1.2.2感知焦虑和抑郁状态的严重性让患者明白焦虑和抑郁状态是一种负面精神状态,对疾病康复和对piCC管道健康维护存在不良影响,还能引发身体其他不适症状,如心慌、气急、出冷汗、嗳气、恶心、腹胀、便秘、尿频尿急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家人情绪,严重时甚至悲观绝望,有自杀倾向等。

1.2.3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评估患者个体行为的制约因素,如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个性特征、所接触的人员情况、生活习惯等。告知患者采用piCC的益处:为术前不能进食和术后需要化疗的患者解决了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高渗药液和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有利于长期静脉治疗和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告知患者置管后正确的配合方法和定期维护是保证导管通畅的前提,可防止导管失用,预防并发症发生;向患者介绍配合成功病例,发放卫生宣传手册、健康小册子,指导患者观看piCC相关的光盘和ppt等,对piCC治疗过程进行讲解,让患者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并让家属督促患者进行定期维护。根椐评估情况针对性指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明确指出健康的行为方式,确保换取的预期效果。同时向患者讲述产生焦虑和抑郁心理的原因及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如听轻音乐以分散注意力减轻紧张的情绪,做深慢呼吸稳定情绪减少不必要的惊慌,多与人聊天保持心情舒畅等,促进患者之间互动,让患者间相互支持、相互提醒、相互鼓励,共同分享经验和彼此健康行为带来的快乐。

1.2.4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认知到piCC置管中存在的困难,如费用的高低、痛苦的程度、方便与否、并发症(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只有当患者对piCC导管存在的困难具有足够认识,才能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使健康行为得以维持和巩固,完成漫长piCC带管过程。

1.3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评定方法在piCC置管后1,8,16d时分别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3],评定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和状态。(1)SaS共20个条目,每条以1~4分4级评分,<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该量表适用于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中国常模标准分均值在(29.78±0.46)分。(2)SDS共20个条目,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分数越高说明焦虑、抑郁程度越大。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所有受试者给予统一指导语,对文化程度低者由测量者逐项读给患者理解后自行答之,发放75份问卷,收回75份,有效率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重复测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置管后SaS评分比较(表1)

注:两组患者置管后1,8,16d时SaS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1d时Sa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置管后8,16d时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置管后SDS评分比较(表2)

注:两组患者置管后1,8,16dSDS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1dSDS评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置管后8,16d时观察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在人的整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健康信念模式更是用心理学方法,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解释影响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式。传统的健康教育已不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但迄今为止仍没有一种公认的、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4]。健康信念模式是遵照认知的理论原则,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5]。

健康信念模式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关于疾病与行为的信念决定的,当人们感受到疾病的威胁,并且认为采纳行为可以预防或控制疾病,才有可能引发行为的发生。把健康信念应用到piCC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是让患者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关键[6]。健康行为是指个人为维持或促进健康、达到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而采取的行为[7]。piCC置管具有留置时间长的优点,但是也存在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其中导管堵塞是piCC的最主要缺陷,可引起深静脉血栓及导管源性栓塞[8-9],这些并发症能导致导管失用,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通过健康信念教育促进患者采取健康导管维护行为和定期实施piCC导管维护非常重要。结果显示,置管后1d两组患者均存在中重度焦虑、抑郁情绪,提示焦虑、抑郁负面情绪的发生率在piCC置管患者中较高,这与临床观察的实际病情也是相符的。两组患者SaS,SD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piCC置管患者不但有管道影响,还有其基础疾病,主要是肿瘤,患者本来就担心医疗费用和疾病预后,加上漫长的带管过程,及对管道护理不了解,因此焦虑、抑郁负面情绪非常普遍,而且比较突出。置管后8,16d时,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有下降,尤其在置管后16d时,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对piCC患者负性情绪的有明显改善的作用,这种教育模式首先让患者了解到自己存在的焦虑、抑郁负性情绪,认识到焦虑、抑郁对疾病康复和对带管采取健康维护行为有严重影响。其次让患者明白消除焦虑、抑郁情绪将会有益于疾病的康复;有利于piCC导管维护和与医师护士配合;有助于有家人的团结幸

福,患者才愿建立自我调节的心理能力,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健康信念。

总之,piCC置管患者焦虑、抑郁负面情绪发生普遍,并且程度较重,应用健康信念模式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感知到焦虑、抑郁的易感性和严重性,并针对个别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辅导,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帮助患者排除piCC带管的障碍,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感知了健康行为益处,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乔爱珍.外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与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2.

[2]赵密仙.健康信念模式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185-186.

[3]张明岛.医学心理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8-190.

[4]张启新.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3):59-62.

[5]由天辉,王瑞,晏晓颖.干预认知行为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4):689-690.

[6]农春花,刘桔慧,邱建忠,等.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改善断指再植病人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4):19-20.

[7]罗伟帜.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疾病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4中旬版):1009-1010.

[8]abdullahBJ,mohammadn,SangkarJV,etal.incidenceofupperlimbvenousthrombosisassociatedwith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J].BriJRadiol,2005,78(931):596-600.

[9]GonsalvesCF,eschelmanDJ,SullivanKL,etal.incidenceofcentralveinstenosisandocclusionfollowingupperextremitypiCCandportplace-ment[J].CardiovascinterventRadiol,2003,26(2):123-127.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篇7

健康成为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黄帝内经》精辟指出“上医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现代科学研究表明,1元的预防投入可以节省医药费8.59元。临床经验表明,又可相应节省约100元的重症抢救费。所以说,有效的健康管理不仅节约卫生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

2体育教学与健康管理

体育,顾名思义就是身体教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提高全面素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本来就是为健康服务的,体育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很早之前,体育课就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而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因为学生的体质与很多因素有关,而体育教学影响的只是一个方面,作用是有,但不是唯一的。体育教学不单纯是传授运动技能或技术,也不等同一般的身体锻炼。它首先是教育,是培养人的健康管理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人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是为人的终身健康服务的。健康管理是人对其身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对个人的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达到健康警示的作用;提出个人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防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3如何进行健康管理

3.1树终身健康管理的理念

高职校的学生正值人生的大好年华,精力旺盛,总以为病不倒,垮不了。学习最重要,不锻炼身体也无妨。年轻人往往忽略体育锻炼,缺乏健康管理的理念。抽烟、饮洒、过劳、熬夜等不良的生活方式大有人在。人们之所以经常出现这种危害健康的行为是因为人们对其危害性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健康管理必须贯穿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当身体出现各种微小的病变时,能及时发现、预防,预防不仅节约卫生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

3.2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健康规划

每个人的健康需求是不同的。人生的不同阶段,健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人的一生大体可分为生长发育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这三个时期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学的特征不同,因此其锻炼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也不相同,生长发育期的要求是促进生长发育,成熟期的要求是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沛的体力,衰退期的要求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高职校的学生在管理健康时,进行运动锻炼主要是张扬个性各释放压力。可从事相对激烈、对抗或强度转大的运动。豆芽菜型个体可从事健美锻炼;小胖墩型个体可从事减肥锻炼;中年时期锻炼的强度就要开始下降,主要从事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老年时期应从事更低强度的运动。

3.3掌握科学的锻炼、保养身体的知识与方法

不同的运动项目适合不同的人群。运动既不能缺乏,也不能过度。每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的锻炼方式,并科学地进行健身锻炼。在运动中要学会评估合适的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并注意运动损伤的预防。

3.4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可理解为人们的较固定的行为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多种说法,并无定论。我们可以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中去寻找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先天的主要是遗传的因素,后天的有环境因素、营养饮食因素、生活作息规律等等。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我们应该对影响健康的可控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即生活习惯是需要培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是由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接受客观世界的各种刺激,而这些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形成各种定型,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习惯。习惯形成后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监督的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方面:合理的膳食、锻炼的习惯、良好的心态。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课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方式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向学生灌输这方面的内容。

3.4.1合理的膳食

“民以食为天”。饮食营养是影响人体健康的最重要因素。饮食营养是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迅速的变化,部分居民膳食中肉类、油脂的消费大幅度增加,导致膳食向高脂肪、高热能、低谷类的不正确方向发展。因营养问题所致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且此类慢性疾病已成为人们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卫生部统计,2002年我国约有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所以讲究营养要讲合理营养,也就是每日由食物摄入营养物质要适度,既不能缺乏,也不能过度。体育教学中有机会要向学生讲述如何吃得营养、吃得科学、吃得有利健康。要让学生了解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等七大营养素。了解饮食营养的原则。如食物的数量应满足能量的消耗;食物多样营养平衡;合理安排进餐时间。合理的膳食要求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均衡。现在年青人不吃早餐大有人在。因为早上睡懒觉,没时间吃饭或错过了早餐时间。人体经过一晚的代谢,早餐是最重要的。不吃早餐因影响胆汁液的分泌还容易形成胆囊结石。不良的饮食习惯有:暴饮暴食;长期偏食;饮料当水;零食当正餐,光顾不卫生的小食摊等等。

3.4.2锻炼的习惯

体育锻炼被人们作为维护管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大量的科研数据作证明的,也已被人们熟知。科学的锻炼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都是一个非常积极的手段。经常参加适合个人特点的体育锻炼是保持人体生理机能,促进健康的方法。体育锻炼能够从根本上增强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3.4.3良好的心态(情绪)

要管理健康必须要会管理情绪。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种种迹象表明,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是管理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管理健康就要管理好心态(情绪)。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机制是长期的、持久的不良情绪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机能失调。如果不良情绪经常出现,长期存在,它会引起过度的神经紧张,造成机体的病变。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高血压等,进而导致一些器官、系统的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紧张的情绪刺激可通过下丘脑及其它控制分泌的激素影响免疫功能。如影响t淋巴细胞的成熟,抑制抗体反应,降低巨噬细胞的活动能力,干扰淋巴细胞的再的循环,抑制y球蛋白形成,降低抗体活性等,从而降低机体对病毒、细菌或过敏物的抵抗力而致病。同时,机体免疫力功能的抑制也是引起肿瘤的原因之一。体育与健康课上,要让学生防止不良情绪致病,就需要教会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及时化解那些强烈的、持久的不良情绪。体育与健康课上,体育教师要从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1)加强修养、心胸坦荡。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就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个人如果能淡泊名利,就会觉得生活充满生机。反之便会自寻烦恼,早衰早丧。做人一定分有信仰,修身养性,仁智者寿。有了高尚的情操与品格,就能承受不良的刺激,把不良情绪的反应降到最小最低,从而保持身体的健康。(2)掌握心态和情绪的调节方法。如何调节与控制过量的情绪反应是学生的一项心理素质。方法很多,主要有调节需求(降低欲望)、知足常乐;意志控制;转化控制;冷化控制;分散刺激;放松精神;积极预防;药物控制等等。

4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篇8

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形成的因素较多,归结起来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1)自身人格缺陷方面的原因。心理学上的人格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认知、自我调控等内容。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人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等特征。偏执、强迫、自负、多疑等不良人格都会产生心理问题。马加爵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足以让我们重视人格缺陷对心理产生的重大影响。(2)环境的原因。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学生家长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教育孩子,在教育方式上简单片面,或溺爱,或放纵,或压制。笔者教过一个学生,17岁了,每次回到家,他父亲都要给他洗脸,说起这事真让人无法相信。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承受挫折的心理就可想而知了。(3)环境的原因。技校学生从初中踏入技校大门,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压力减轻,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同时,从“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变成了“教室—宿舍”的住校生活。一切事情都要自己处理,要处理好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环境、不同阶层的同学的关系。个性强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从不为他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则不合群,孤独压抑,抑郁寡欢。当然,上述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只是抽象化的概念,真正的成因应该是复杂的、多样的,在实践中,对具体问题还应该具体分析。

2当前技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偏差

加强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由于种种原因,在技校的教育实践中,对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存在重视不够,认识不清,方法简单等问题。(1)在思想上,技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且技校由于教育体制和生源紧张的影响,普遍存在“重招生”、“重就业”的现象,在生源要求、学生管理等方面弹性较大,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配备、机构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严重不足,面对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难以应付,更谈不上真正地解决心理问题了。(2)在认识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容易混为一谈。事实上,学生错误的思想、不良的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往往来源于人的失控情绪、心理不平衡、心理疾病等心理不健康因素,教师容易从思想品德的角度来简单判定学生的好坏,而忽略了这些行为背后掩藏着的心理原因。(3)在方法上,技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班主任教育为主,个别严重者采取心理咨询、辅导等形式进行,缺乏个性化辅导和个案跟踪调查,没有完整的个人心理档案,没有形成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3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想

就人对于幸福和生命价值的追求而言,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远比身体健康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的需要。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了六条标准:一是力争自我成长;二是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三是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评价稳定统一;四是具有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五是能获得人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六是有同情心,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具体到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①情绪稳定乐观;②意志坚定,自制能力强;③人际关系和谐;④反应适度;⑤自我悦纳。技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紧紧围绕以上目标开展,从宏观上完善教育制度机制,从微观上改进方式方法。

3.1从宏观上要建立并完善技校心理健康教育

系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自身的事,更是整个学校的事。学校领导对此要高度重视,从组织机构、师资配备等方方面面予以支持,形成合力。(1)要抓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建设一支以班主任和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育人先育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过硬的业务本领。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让教师具备健全的人格、充沛的活力、愉快的情绪、高尚的行为,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作用。(2)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把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一项教育任务来抓。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课程,必须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尤其必须渗透到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现阶段,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3)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它解决的是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政治立场等方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于育心,它解决的是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4)要通过“家校合作、师长互动”,努力营造良好、温馨的校园和家庭氛围。老师和家长共同管理教育学生,统一思想、统一方法、育目标是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途径。学校要促进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感染学生的情绪、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而家庭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也具有重要作用。

3.2从微观上要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要根据技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1)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变家长式、灌输式为民主式、交际式的方式。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开拓进取,激发他们的活力。进行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班级“亲情”氛围,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高雅的校园文明。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通过讲座、团体咨询、互助式心理疏导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他们掌握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2)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心理检查。新生入学后,教师要通过谈话、问卷调查、观察、心理测验等方法,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跟踪,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心理问题,应及时提供帮助,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注意因人因事因地因时不同,灵活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比如,技校学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常常不能自控,此时教师必须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宣泄。可以让他们尽情倾诉,或者引导其进行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来代替消极情绪,或者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进行安抚,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再如,上岗实习前总有一些学生会感到紧张、焦虑,这时教师可集中为学生做放松治疗,调整其实习动机,减轻他们的压力。

4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篇9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经常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智力和能力的健康发展,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在高校全面、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麻木思想和忽视心理,有力地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及时剖析心理,及时纠正、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有利于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基础保障。要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助力,引导教育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及时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全面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坚定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圈,促进思想政治觉悟的不断提升,将知识转化为综合素质。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填鸭式灌输,追求的是数字化的升学率;传统家庭的“温室教育”,实行的是溺爱式圈养,追求的是最大化的大包大揽,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空间,忽略了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们一旦走入大学校园,面对需要独自思考和生存的新环境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和“温室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通过心理教育方法,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增强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及时汇总分析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适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摆脱心理困扰,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1.注重入学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新生入学初期,大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路口,各种思想冲击和心理变化随之而来,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注意把握新生入学这个重要的时期,通过正反面教育、参观学习、生活实践、人际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强化一对一的心理交流和辅导,传授他们心理调适方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未来将面临的挑战,正确看待自己在适应转型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变化,充分地做好准备,有效地调适心理,及时地规范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调节适应能力。具体而言,正确发挥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通信设备、教学设施等科技手段,放下身段走入大学生中间开展多样性的心理辅导教育,拉近师生关系,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同时要善于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助作用,培养两名班级心理委员(男、女各一人),让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开展集体拓展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2.注重心理调查,掌握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心理调查能够及时直接地掌握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它是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校园里面,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问卷调查、模拟测试等方式,深入大学生开展广泛的心理调查活动,把握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对于严重适应不良、家庭贫困、心理健康有问题、学业困难、身体残疾或有特殊疾病的特殊学生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建立相关学生的特殊档案信息,从物质、精神、心理多渠道、全方位地加以关心。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团结学生合力做好思想引导、精神鼓励和心理疏导工作,最大限度地给予特殊学生群体合理的资助。

3.注重课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一,强化品格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品格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行修养水平为目的,不断增强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自控力、责任感、荣誉感的教育。高校应该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积极广泛地开展大学生的品格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培养其果断、坚毅、自信的意志品质,促使大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冷静、客观、全面的思维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和现实。第二,强化情绪管理教育,增强大学生调节控制的能力。情绪管理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处于心理素质发展阶段,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情绪易敏感、情感易偏执、行为易冲动。因此,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把情绪管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正确认识自身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充分利用积极的情绪状态,克制消除负面的情绪状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第三,强化心理动力教育,增强大学生求知拼搏的能力。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理想抱负、成就动机、求知欲、进取心和荣誉感。很多学生在努力奋斗成功步入大学校园后,阶段性成功的自我满足与陌生环境的自我茫然相冲突,反而产生困惑,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内心缺乏前行的动力。针对这种现实情况,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特别注重发挥心理动力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坚定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人生动机,养成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求知、不断进取,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关注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与专业理论教师不同,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相处的机会多、时间长,师生之间的感情深厚,容易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在学生的自我认识、品格养成、情绪调整、人际管理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高校辅导员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态度、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得当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铭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面掌握工作的发展规律及变化特点,不断积累科学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健全完善预防体系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切勿选择“单打独斗”的模式,应形成一种系统化思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等具体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班干部、学生、家长的影响作用,构建“四位一体”的预防应急体系。通过飞信、QQ群、校内网等交流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深入细致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态,通过建立特殊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心理咨询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际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健康;解决措施

民办高校近几年得到了较快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民办高校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他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民办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我认知的偏差。民办高校学生大部分思想积极向上,学习努力,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强。与公办院校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在高考成绩上与他们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基础差,是三流学校的学生,低人一等,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如别人。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使他们产生一种悲观情绪,不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

2.情绪控制问题。民办高校学生精力旺盛,自尊心强,情绪多变,特别是遇到困难或者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如果对学生的负面情绪不及时干预,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对他们正常学习、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学生的情绪控制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3.人际关系问题。对于民办高校学生而言,人际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就会表现为人际关系不适、人际交往不良等。部分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且认清了自身在此方面的欠缺,因此内心更加焦虑。

4.心理健康意识差。对于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会选择逃避,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找心理教师。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来自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困惑和问题,但是他们心理健康意识薄弱,使得心理问题形成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干预,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危害到身心的健康。

二、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就学校心理健康环境而言,民办高校师资力量单薄,专职心理教师少,思想政治辅导员除了要充当教育者和管理者,也要担任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这些客观因素都容易让心理健康教育流于表面形式,因此,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受益是非常有限的。同时,民办高校的扶持政策较少,收取的费用较高,而教学质量相对不高,导致社会声誉不佳,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定位的落差。

2.内部因素。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多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面对新鲜事物独立思考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欠缺,习惯依赖他人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他们时间观念差,不懂得情绪管理,缺乏人际交往技能,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难以表现,文化无从施展,力量不能战斗,财富变成废物,知识也无法利用。”民办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即包括学校方面的协调工作,也包括学生的自我调节,从而形成增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渠道格局。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自身心理特点与变化规律,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在开设课程时,应以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对于大一新生,可针对其心理适应能力开展教育;对于毕业生,要多开展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讲座活动,这些讲座对象明确,一般会很受欢迎。

2.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良好的校风、班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进而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取正能量。

3.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对于民办高校学生而言,心理咨询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学生出现不良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同时,也可以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其心理健康情况全面了解。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丰富多样的咨询方式与内容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关注,并指导学生学会自我防御与自我调节的方法,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分析[J].青年心理咨询,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