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十篇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十篇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32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传承要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它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在该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历史积淀世代相传的,并且在实践中值得继续延续的富有创新性的产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就是保护人类的创造力,寻求人类与环境、与自然界的联系,让人类不断加深对自身的认识,激发人类的创造活力。同时,定义还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它对文化的认定作用,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定环境下的文化的联系带有标志性,保护它,就是保护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此定义下,人们逐渐把关注的目光从传统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转向曾被人们忽略、没有引起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群体特性的生活、生产方式,是特定群体、团队甚至是民族的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而存在,以技艺、形象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的形式而得以延续传承。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非常重要。老艺人雕刻出了精美的工艺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但是,那位老艺人身怀绝技的技艺,包括口传心授的传承、对作品的艺术构思和操作的手法技巧、行业规矩、禁忌等,都是人们无法看到、难以触摸到的无形的非物质遗产。

二、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负有重要的职责

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该定义也表明了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它对人类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播、展示都担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也决定了博物馆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所负的重要职责。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传统文化,是通过口传心授来传承的,例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民间传统文化形式。还有一些事通过手传心授来传承的,例如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杂技与竞技等民间手工技艺,则是通过手传心授来传承的。物质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而通过物质文化的形式来体现手工制作技艺,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并在以某种形式悄悄地替代传统文化。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如现代印刷、传统印染、机器绣花等,使古老的雕版印刷、蜡染花布、刺绣等传统技艺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淘汰,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随着工业化、数字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务显得更加艰巨。而博物馆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其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负有重要的职责。博物馆是通过收藏、保护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来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的。同时,对博物馆来讲,仅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载体的文物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将这些口传心授、手传心授的技艺,通过人来演示出来,这才是最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东西。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多的在于保护民间传统艺术能够活态地传承下去的生存能力,博物馆的作用在于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力度。让更多优秀的传统艺术走进博物馆,向社会展示,提高优秀民族文化的社会地位,可以利用博物馆的专业优势,通过举办展览、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去宣扬传统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要充分利用博物馆在保护文化遗产中的传播、教育功能,展示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社会价值,同时向公众进行遗产知识教育。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以激发掌握这种文化的民间艺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继续培养传承、创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意识,引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增强全民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走进博物馆展示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很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构建了一个大舞台,也为传承人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大平台。以传承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向观众传播了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现今的生存状态。

去年6月,在“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北京开幕。“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是自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在北京举办的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技艺最精湛、作品最丰富的传统文化类展览展示活动。展览分雕錾塑作、扎绘织绣、琴棋书画、传统医药和表演竞技五个单元,展出43个部级项目、37个北京市级项目,古琴艺术、中国书法、中医针灸、中国篆刻和中国皮影5个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不仅有众多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和观众见面,还采用12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技艺演示及实物、图文、视频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呈现老北京的生活之美和文化魅力,所展出内容代表了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传统医药等领域的最高水平,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古都文化神韵和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魅力。

展厅里,观众川流不息。他们在笔墨纸砚前挥毫,在围棋、象棋桌旁对弈,在古琴展示区内欣赏自己弹奏的“天籁之音”……兴致勃勃地参加体验项目。观众们说,这个展览真是让人快乐又有收获,希望能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展览。从媒体报道中也看到了社会公众对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评价很高。使我们看到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物馆的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以这次大展上亮相较多的传统技艺类作品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在保护这项技艺存在的文化环境和它承载的文化信息。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除了欣赏精美绝伦的作品,更要关注那些无形的信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传播,营造浓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达到广泛深入开展保护、传承、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岗前培训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69-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之后,逐渐进入研究视野,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的一种人类文化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面能够使子孙后代观照历史的镜子,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的、系统的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传承的本身就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艺传承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是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基地与桥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充分利用发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增设相关教育内容,这对于全社会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状况及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等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的研究,旨在加深对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全社会的整体认识及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加强领导,充分重视,更好地保护传承、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如何面对传统,如何在现代化的今天,将非遗纳入高校新教师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用,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尚有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随时都可能消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认为:“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传心记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生态的改变,农耕文化孕育的民间文化正遭到毁灭性重创,可以说,如果传承断裂,很多文化遗产也将随之断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为目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面临的重大考验。当今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进行有意识的教育、宣传普及,不发挥其教育价值,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因为失去了自然传承的社会环境而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除了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还有许多极富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涵盖大量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内容、技艺技能,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和重要内容。

二、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鞍山地处东北地区,多民族文化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比重。鞍山共确立市级以上项目50余项,近20项入选省级、部级甚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辽宁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和表现。以岫岩为例,岫岩民间剪纸(中国剪纸)和岫岩皮影(中国皮影)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岫岩成功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省级项目7个、市级项目13个,成功申报部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个,省级传承人5个、市级传承人15个,被命名为核心传承人、民间艺术家、民间艺人的近100位。可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鞍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由于自身不可再生的特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状堪忧。

三、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优势

一座城市的特色应体现在城市特有的文化资源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成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成为未来城市最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为城市发展注入丰厚的人文内涵,提升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使之更具文化吸引力、文化感染力及文化影响力。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基地与桥梁。

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对于传承和保护鞍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优势。地方高校具备文献信息搜索、整理等科研优势和资源,可以通过挖掘整合本土教育资源,通过提炼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丰富完善特色课程体系,加强地方乡土文化教育,从而达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此外,高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摇篮,结合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对强化师生树立文化自信、拓展视野、丰富业余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应该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肩负起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应尽职责。

四、非遗纳入高校新教师培训体系具体做法

为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国家文化部大力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号召,旨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的传播、推广力度,增强自觉参与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是实现教师自身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加快新教师成长步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鞍山师范学院岗前培训点承担着鞍山师范学院、鞍山广播电视大学、鞍钢职工大学、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沈阳建筑大学辽阳职院、海城广播电视大等七所学校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纳入高校新教师培训体系,将有力促进青年教师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将极大地推动年轻一代对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保护和传承。

(一)集中培训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

校本培训在原有的课程设置基础上,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可增设传统音乐课,将千山寺庙音乐、海城鼓乐、岫岩满族民间歌曲等引入课堂。目前,鞍山市级以上传统音乐类项目共7项,约占市级项目比例的15%。鞍山的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歌、鼓乐、劳动号子、宗教音乐、器乐曲、舞蹈音乐、曲艺音乐等,种类丰富、样式繁多,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辽宁北方音乐的地域特色。如:千山寺庙音乐是鞍山地区唯一的一项民间音乐类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辽宁省唯一的一个受到部级保护的宗教音乐。千山寺庙音乐不仅是宗教遗产,它更是我国民间音乐中难得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再如:岫岩满族民间歌曲是岫岩地区满族民众广为流传的一n民间乐曲,历史悠久,在满族民间歌曲中,有古老的征战歌曲,有劳动和爱情歌曲,有萨满祭祀和旗香单鼓歌曲,也有悠孩子、丧葬等风俗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基本反映了几百年来满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也反映了满族同其他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融的历史渊源。越是传统的、地域的、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才越值得珍视与保护。这样的课程新鲜而不枯燥,不但能够使广大教师丰富知识,此外还能活跃课堂。

(二)加大示范观摩学习时间和内容

在具体操作中,可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团体来校园演出。通过非遗进校园,传承人的现场展示与展演,以及师生与传承人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高校新教师感受到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同时通过这些教师未来身体力行的授课,丰富大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在寓教于乐中传播传统文化,使大学生近距离认识、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和保护意识。

有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完全可以直接搬到高校舞台上来,作为培训新教师的创新课堂。例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城喇叭戏。海城喇叭戏最早形成于海城西部牛庄一带,流传于鞍山、海城、营口、大石桥、辽阳及其周边,是东北地区最早形成的民间剧种之一,据史料载:它脱胎于海城地秧歌,秧歌队拉开场子表演,称为“地拉场”。它的主奏乐器唢呐俗名“喇叭”,故定名为“海城喇叭戏”。海城喇叭戏当年就是凭借那些优秀传统剧目为广大当地群众所喜爱的。如:《王婆骂鸡》《梁赛金擀面》《锯大缸》《小放牛》等,在当地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2005年,鞍山市戏曲剧院成立了专业的海城喇叭戏剧团,现剧团有国家一级演员2人,国家二级演员6人。2006年,经海城市文化体育局批准成立“海城市文化馆喇叭戏剧团”。海城市文化馆喇叭戏剧团克服了许多困难,相继排演出了一些剧目在海城广大城乡进行演出,受到当地百姓好评及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11月15日,鞍山市文广局艺研所在笑笑剧场举行了海城喇叭戏传统剧目《王婆骂鸡》复排展演活动,大获成功。该剧目完全是依据剧目老本所呈现出来的,体现出了原滋原味的海城喇叭戏传统剧目的味道。这支临时组建的三十余人的海城喇叭戏乐队,也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乐队成员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怀着对海城喇叭戏的执著与热爱,深深投入其中,各自承担好自己的角色任务。如果将海城喇叭戏引入高校演出,必将激发这些传承人的热情和保护传承的信心和力量,也必然对正确引导公众,广泛宣传,让公众正确认识“非遗”存在的价值,从而提高民众参与保护的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再如岫岩皮影,岫岩皮影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中国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岫岩皮影有300年的悠久历史。主要分布在岫岩满族自治县石灰窑乡、哈达碑镇、偏岭镇、黄花甸镇、汤沟乡、兴隆镇、前营乡等十几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岫岩皮影在演唱上,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分成了大、小两种唱法,并有了固定的唱腔板式。表演上,吸收了戏曲程式化表演方式,按剧情刻化人物。《小兵张嘎》《刘胡兰》等十几部现代皮影戏在全县普及演出。岫岩皮影在辽宁省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辽宁省民间皮影艺术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岫岩皮影演唱旦角、青衣仍保留了男演员演唱的风格,是岫岩皮影的主要特征。这样的节目在高校演出必能掀起广大师生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从而扩大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的影响力。此外,还可以展示木偶、皮影、太平鼓、风筝等丰富的“非遗”项目,这种创意不仅增添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文化内涵,而且对地域文化的弘扬、“非遗”的保护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与新闻媒体合作,发挥专题栏目的教育魅力

电视是人们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非遗”纳入新教师岗前培训体系中,应利用好电视传播的优势,发挥专题栏目及民俗影视片的魅力。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高校与保护单位和电视办节目的形式,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助鞍山广播电视台的资源优势,整理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播节目,在新教师培训中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先进设备播放学习。

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鞍山评书为例,鞍山广播电视媒体有着相当丰富的音视频资源。鞍山素有“评书之乡”的美称,从清咸丰十年算起,鞍山评书迄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名家辈出,评书艺术遍布全国众多省市,为推动我国评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等先后在电台、电视台录播了《岳飞传》《明英烈》《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三国演义》《平原枪声》《林海雪原》《呼杨合兵》《百年风云》等多部评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鞍山评书主要表演手段是“说”,它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语言讲述故事、描述人物、状物写景、抒发感情,其语言往往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雅俗共赏。说书人用自己的语言把历史上的名人名事、著名的文学作品以说书的形式展现在听众面前,让广大群众在欣赏娱乐的同时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上的名人、了解著名的文学作品,其在文学上的价值不容忽视。将鞍山评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作成音视频节目,系统地有计划地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中,不仅可以使“非遗”得到充分地宣传展示,而且可以使其以影像的方式得到保存,更可以成为高校新教师培训特色素材。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事实证明,只要重视保护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会消失。适应时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切实发挥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⒖嘉南住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3

摘要: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其中包括中华文明在伟大复兴中的关键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源。因此全面抢救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本文以温州泽雅手工造纸为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抢救和保护措施,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明,努力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泽雅手工造纸

一、非遗以梦为马,荣耀华夏民族之魂

(一)“中国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两者关系

1.“中国梦”的内涵

2013年阐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有着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综合国力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二)“中国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曾明确指出,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并特别强调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独特性的代表,也是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一环,具有教育后人、凝聚民心、培养爱国情操的作用。中国想由文化大国转为文化强国,就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全面抢救和保护,从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明,努力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直面非遗危机,展望文化强国之路

(一)非遗之危:继承危机

现今非遗面临困境之一是后继无人。由于非遗的继承是上一辈对下一辈口传身授的方式,其传承极易断裂,持续性不稳。同时,传承人纯粹靠继承技艺作为谋生手段,难以养活自己,很多人因其低利润而无奈放弃。但是,传承人对朝夕相处的文化具有强烈的热爱之情和责任感,他们比任何人更渴望这些优秀文化得以传承。所以,解决传承人的危机迫在眉睫。

泽雅的古法造纸是中国目前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法造纸术。我们小组实地调研,了解到建国以来,泽雅22个村落手工造纸从业户数变化情况:最初户户造纸有11个村,而今已不从事造纸行业的占据了11个村。1949-1978年,手工造纸占农民家庭主要收入的比例是百分百,现在已缩减至31.8%。早在2008年,手工造纸人员的年龄集中在50-80岁,4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为数不多。前辈们由于各种原因在消失,而后备军却没有及时进行补给,这中间的断层必然加速手工造纸的衰亡。

(二)非遗之困:认同困难

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灵魂,它们申遗之时也是它们失宠之日。它们面对的市场在逐步窄化,受众人群在逐步缩小,面临着严重的认同危机。如果大家对其都冷漠处之,那么传承人纵使有再大的热情去推崇,也只是白费力气。因此提高大家的认同和保护意识是亟不可待之事。

我们小组在采访当地孩子的时候,他们普遍觉得学习这些手工艺是没有用的,它们已经落后了,不符合时展的潮流。虽然我们生活离不开用纸,但已无人愿意探讨手工造纸的流程。显然,纵使它有过辉煌的过去,但在现代的社会舞台上已经失去了魅力。

三、助力非遗相承,闪耀中国复兴之梦

(一)政府建立保护体系,与中国梦同行

一直以来,文化上的兴衰关乎民族的兴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植根于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日益融汇的今天,政府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各方力量,在非遗保护中品味中国梦。

1.寻找培养传承人,解决非遗断层困境

对于非遗传承人危机,政府要加快培养新的传承人,壮大传承队伍,加强对传承人才的管理。面对泽雅造纸后继无人的困境,政府必须做好实际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可确定1至2村给予重点保护,重点保护村中再选几家技艺高超、年轻的“好苗子”进行特别关照。在生活上多关心,特别是照顾好那些掌握祖传技艺、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的民间艺人。在经济上,给予重点“保护村”、“保护户”经济上的支持,保障其生活。在技艺学习上,邀请老艺人对传承人进行培训,使得技术得以顺利传承。同时,政府多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2014年浙江台播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春晚,来自全省400余名演员,带来精彩演出。泽雅政府应积极鼓动老艺人参加此类活动,不仅能活态展现非遗魅力,同时能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2.政府协调多方力量,携手共同保护非遗

首先,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非遗是世界的,但首先是地方的,这就决定了地方政府应是非遗的第一保护人。当地政府应将保护项目列入正常预算中,推动非遗资料整理、加大对传承人资助,在各种非遗宣传活动中进行经济支持。其次,政府协调多方力量,共同推进保护。科研方面,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泽雅手工造纸开展深入研究,编写专著,促进保护工作。资金方面,政府吸纳企业和社会赞助,特别是温州民营企业,鼓动其对泽雅造纸等非遗项目进行经济支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媒体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使人人都认识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2011年央视10套播出专题片《泽雅造纸》、《纸的故事》,揭开泽雅千年造纸术的神秘面纱,让泽雅造纸为更多人所熟知。同时,有助于增强公民自豪感,从而学会自觉珍惜。

(二)休闲产业助梦,延续非遗生命力

新时代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开始追逐精神享受。旅游业因时而生,因时而兴。作为新兴的休闲产业,旅游业将文化资源转为旅游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作为文化性的经济产业,旅游业具有的特殊文化优势,必将带动文化大繁荣。作为无烟产业,旅游业的发展顺应生态文明的响应。因此,休闲产业依托文化价值,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适应绿色环保的健康理念,同时也促进文化之梦振兴,助中国梦一臂之力。

1.注重开发体验游,还原非遗原生性

首先,开放亲身体验区。在实践中人们不仅身心放松,同时寓教于乐,体会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认同感。同样,通过对泽雅手工造纸的体验,让人们体会古人如何将一根竹变为一张纸的神奇过程。我们小组考察发现,当地已有这样的青少年体验基地。但是,缺乏对造纸生产工具和相关建筑的解读,如水碓利用水的势能进行捣纸等。它们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中可以看到古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因此,对非遗自身所处的整体环境的体验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资源。博物馆通过出土的实物,展示的图片,让我们清晰地了解过往的历史。博物馆的作用巨大,但只有充分利用好,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泽雅在前几年(上转第368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逻辑构成及其内在特质卢静

作者简介:卢静(1989-),女,河北省廊坊市人,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刘少奇,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由于中国实际环境的作用,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于中国的主体核心相互结合,进而产生了更加深厚的发展方式。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化的道路中经历了诸多困难,但是在经过了这些坎坷之后,其群体性、一致性以及整体性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影响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内在特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构成

在经历了中国本土精神的熏陶之后,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完全的中国化。由于历史的大潮滚滚向前,为了让我国经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当中快速发展,党中央应当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性时期,社会环境的多元化正深层次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在这种阶段,只有通过挖掘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更加深层次的发展方式,让领导者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接受中国化马克思理论的主题思想,摸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的发展目标,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范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阶段,而高速发展的社会也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导致了马克思思想与我国主题思想的不断碰撞,慢慢地达成了共识,使越来越多的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改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心呢?随着马克思主义在近现代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社会环境不断融合与碰撞,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并慢慢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现状,当前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性力量之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社会在交流中不断地共识,不断地加强联系。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不仅仅局限在中国共产党当中,而是牢固地建立在人民群众之上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并作为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扮演者不可取代的领袖作用,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做出了巨大贡献。转观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社会不同层次的人民发挥了不同程度的作用,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让马克思主义的脚步传遍了中华大地[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逻辑构成及其关系

2.1保持稳定唯一的核心主体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中国之后,其核心主体内容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化过程。在这两次关键性的变化当中,共产党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不仅引导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体价值观,还基本注定了两个主体转变方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成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同志的有力领导下,我国的革命事业经历了涤荡起伏的进步。在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成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指导思想。这样的改动让人民群众认清了谁才是新中国的救世主,才能最有效地引导中国人民走上当家做主的道路。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分清错误的右倾观念,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添砖加瓦。并在定期召开的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方案,并陆续引出了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进思想,引领了我国接下来的经济大发展。时间进入二十世纪末期,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极大地加快了,提出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方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同时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挥其效用。

2.2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应当重视对实践主体的挖掘

马克思主义,由欧洲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与恩格斯提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剖析与规划,有助于全球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指导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改革。当代中国要想再创造经济奇迹,就只能在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人民群众为基础来开展执政工作,尽量满足人名群众的愿望与诉求,并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新社会形势下的内容,才能确保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任何体系与思想都无法离开群众单独存在,而马克思主义想要于中国社会更好地融合,只有重视人民群众。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了由于不重视群众基础而被群众所抛弃的例子。失去了群众的有力支持,领导者的思想难以得到延伸与实行。在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路上,一直将人民群众作为党开展执政的根基。在党的发展过程中,所做的重大举措都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石,人民应当得到执政党的足够重视,社会要向前快速发展,就不能轻视人民所起到的作用,正如我国较大的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民所引导产生的一样,我国当前的经济奇迹也与人民是分不开的。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进程中,只有重视调节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才能稳扎稳打更好更快地发展,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2.3相关部门要善于牵线搭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理论工作者起到了执行党的方针路线的主要作用。党中央有什么指令,都要通过理论工作者来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离不开他们的努力工作,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社会情况之间搭起了交流沟通的桥梁。在邓小平的理论思想当中,只有通过坚定不移地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沿着中国特色主义道路走下去,才能实现复兴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社会不断碰撞的过程中,有一大批的理论工作者极大地发扬了自己扎实肯干的作风,与群众打成一片,反复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才能为党的执政者提供最大的作用。而在上个世纪,思想的主要架构的内容都由理论工作者来完善。而在党的第六次三中全会当中,第一次有理论工作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构思,并进行了前期的铺设工作。例如将辩证主义、唯物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社会情况结合起来。也有一些理论工作者灵活地将马克思主义与思想结合起来,并进一步阐述了主义更深层次的内容,让思想展现在平凡群众之前,建立起了稳固的群众基础。在理论提出之后,这么多年来,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投身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工作当中,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架构,以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以及中国梦为目标,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内在特质

3.1阶级运动的群体性

在世界上数量众多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当中,大部分都是以一定的群体开展的。在马克思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当中就肯定了无产阶级者只有通过群体这一方式才能取得胜利。而在马克思主义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给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带来了全新的方式与思想内涵,指导着广大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前进。单独的力量是渺小的,群众应当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并用知识作为武装,用人数来达成胜利。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中,更是应当有效发挥我国广大群众基础的优势,结合中国实际的社会环境来发挥最大的效用。在这个过程中,群众应当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内部也应当形成一定的群体组织,首先从领导人做起,统一目标,努力构建下级群众部门。让群众加入到党的工作当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这种结构中,领导人和基层群众都处在特定的群体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3]。

3.2保持政治思想方向的正确

在马克思主义当中,无产阶级是作为其思想根基存在的。群众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团结成一个又一个的群体,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无产阶级的定义是广大的,不仅仅包含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还有那些默默工作在一线的理论工作者以及人民群众,这些人觉悟高,自身素质较强,并且能很好地约束自身习惯,在我国的社会当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已经建成造纸生态博物馆,但大多数只是到此一游。因此博物馆应当有相应的解说,否则很多人只是走马观花,难以发挥教育功能。除此之外,馆内的信息要及时更新补充,让游客掌握最真实情况,如造纸手工户数减少的数量要有时效性,这样才能让人们受到冲击,明白非遗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2.大力打造休闲游,助力非遗可持续

首先,重视农家乐的开发。自然风光因其原生态,远离城市喧嚣,颇受人们欢迎。我们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将自然与人文风格结合,依托自然风景的优势来实现人文精神的熏陶。人们厌倦都市生活,向往田园时光,农家乐的发展迎合了人们的心理。我们可以安排一条龙式的服务活动,欣赏泽雅自然风景,品尝农家乐,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后参观造纸作坊,亲身体验。既能实现休闲农家乐与手工造纸体验的双向结合,还能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收入。

其次,生产相关的衍生品。人们除了亲身感受非遗魅力,还能购买和收藏相关的小商品。比如,泽雅当地可以生产手工造纸相关的工艺品,将其作为周边产品进行售卖。将这些工艺品装成一整套的礼盒或者针对小朋友的模型玩具。不仅使游客在现场感受造纸的风采,还可以拥入囊中。同时,当地居民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收入。

(三)发文化内在张力,圆文化繁荣国梦

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在实现经济富强梦和政治大国梦的同时,也必然要推进文化繁荣梦的实现。非遗作为我国文化事业中的重要部分,全面落实保护工作尤为迫切。它们的保护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并且将认同和保护意识传递到每一位国民身上,让我国的非遗屹立不倒,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梦,最终实现中国梦。

1.利用微传播技术,制造更大社会影响

各种微媒体的出现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沟通平台,也为文化宣传提供新型渠道。非遗保护也应适应时展,借助微传播进行大力宣传,提高非遗知名度,增强人们认同感。针对泽雅手工造纸保护,温州文化部门可开通泽雅手工造纸的官方账号,利用官方平台定期将相关内容推送给市民。另外,单独设立一个板块反映民意,如微博私信等,对于保护中不合理现象给予及时批评举报。同时,人们也可以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建议。通过”我介绍,你反馈”的方式,实现双向沟通,使非遗保护工作变成政府和人们共同的责任。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微电影扩大影响。温州可以拍摄泽雅手工造纸的微电影。通过有趣的故事吸引观众,将保护手工造纸的意识传输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关注和重视。

2.开设地方本位课程,保护非遗从我做起

“保护非遗人人有责”需要从小树立。目前,温州和很多城市一样,为了使当地优秀文化得到普及,召集专家学者编写地方本土教材。这些教材专供当地中小学生阅读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但多数学校只是形式地将教材发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阅读并不关心,学生繁重的课业又导致他们无暇顾及这些“副课”,也没有学习兴趣。久而久之,这些教材被遗忘,普及和保护地方文化的初衷就无法达到。因此,温州教育主管部门在编写本土教材的同时,还应要求学校重视对学生学习地方文化兴趣的培养。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地方课程,安排老师授课,使学生有特定时间去学习家乡文化,感受手工造纸的魅力,培养学生树立“保护从我做起”的意识。同时,也有利于从中发掘更多的传承人才。(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禹文化;文化产业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世代遗传的精神文化基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中国梦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文化品位赋予一个城市活力与魅力。地域文化是区域的形象,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一所城市的品牌和魅力。伴随着经济、文化社会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域文化已经成为增强城市经济竞争能力和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充分发掘地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开发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着力整体保护、精心打理、综合整治、活化利用,统筹保护好地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擦亮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闪光的“金名片”。一座城市,要承载历史,承载城市的文化内涵,就要要昭示未来,顺应城市文脉,发展、创新独特的新文化。结合城市特点,抓住重点,努力创造具有丰富城市个性的文化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使之与城市的总体发展和谐统一,互相促进,最终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安徽省蚌埠市地域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双墩文化”、“禹会诸侯”、“垓下之战”、“霸王别姬”、“花鼓灯”等文化符号在全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品牌文化夯实了蚌埠市文化价值内涵,增强了群众对文化文艺事业发展的自信。地域文化不仅要开发好、保护好、传承好、还要充分利用好,努力实现“文化强市、文化名城”的目标。为此,需要从以下几点打造蚌埠市文化名城。

一、以城市品牌定位为引领,全方位提升蚌埠美誉度

地域文化资源是城市品牌的核心与灵魂。蚌埠处于淮河流域的中心,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符号。同时,从国内其他省市成功打造地域品牌经验看,形象宣传标语具有极强的标识功能。如山东省推出高度概括山东文化的“好客山东”标识,并在这一主题下,衍生出了“奥帆之都,魅力青岛”、“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登泰山,保平安”(泰安)、“孔子故里,东方圣城”(曲阜)等系列宣传标语。建议将“淮河文化”明确为蚌埠城市品牌,同时推出城市形象宣传标语,三县城市形象标语建议结合本县地域文化,在“美”字上做文章:山环水抱的怀远着力打造“皖北最美县城”;楚风汉韵的固镇着力打造“大美固镇”;河湖密布的五河着力打造“皖北最美水乡”;历史厚重的禹会将花鼓灯、天河作为重要的文化标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扩大蚌埠的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和影响力。

二、以大禹文化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

(一)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城市品牌是城市竞争力的至高点。城市的规划发展,需深入地挖掘优秀的文化历史遗产,深入分析文化遗产中可以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要素资源,通过市场物化要素资源,达到古为今用,再丰富和提升城市品牌形象。蚌埠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山水城市’之美誉。城市个性鲜明、活力魅力兼备,只有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才能使这座城市走得更远。深入挖掘和研究“双墩”、“大禹”、“垓下”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丰富城市文化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魅力。

(二)“禹会盟及治淮水处”发生在蚌埠涂山已成定论,以此为契机,提高大禹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深入挖掘大禹文化资源,从五个方面高标准规划建设以禹王宫为核心景区的“涂山大禹文化园”文化旅游项目:一是提升禹王宫的建筑规模和档次,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禹王宫进行规划和扩建;二是增设“涂山日出”观景台;三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在景区建盖宾馆供香客和游人留宿;四是在涂山南麓建造大禹文化广场,塑造大禹像,建盖大禹文化博物馆、大禹故事模拟场景等景观点;五是在“禹墟遗址”建设“大禹民俗文化村”,展示当年古涂山氏国生活场景,增强游客体验性。

(三)利用蚌埠考古文化遗址众多的优势,积极编制申报国家大遗址保护公园项目。在全市层面,成立申报国家大遗址保护公园项目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抓住机遇,申报成功每年可以获得国家拨付的大量财政资金。有了资金支持,对于保护文化资源,提高蚌埠文化影响力,将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四)以蚌埠市禹会村遗址及周边人文、自然环境为核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勘探、发掘研究是对大禹文化研究的重要支撑与见证,是蚌埠市标志性的文化资源。淮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禹会诸侯”对确定大禹事迹,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禹墟遗址公园的建设和规划是以大禹文化研究、阐释、传播、体验和创意为导向的公共文化窗口;以生态涵养、休闲游等功能为主的城市生态空间。

三、以原生态花鼓灯为龙头,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充分利用部级非遗项目花鼓灯的知名度,打造蚌埠城市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花鼓灯是中国汉民族歌舞的杰出代表,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有着“东方芭蕾”的美誉,不仅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蚌埠市的文化品牌。蚌埠市禹会区冯嘴村作为花鼓灯主要的播布区域,2004年,文化部确定禹会区冯嘴村为“花鼓灯生态保护村”。2005年,冯嘴村被中国舞蹈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2006年,花鼓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禹会区马城镇冯嘴村花鼓灯以冯派花鼓灯艺术为典范,以其独特的地域和文化特色,成为安徽省和蚌埠市的标志性文化形象之一,更是践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舞红花鼓灯”这一文化战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冯嘴村花鼓灯多次参加国内大型文化活动和演出、比赛,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倾倒了众多国内外观众,获得各种奖项30余次,提升了蚌埠市的知名度。2010年4月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冯嘴村视察,在观看了原生态的花鼓灯表演后大为赞叹,并寄语花鼓灯“不但要走进北京、上海,还要走向全世界”,温总理的这番讲话肯定了花鼓灯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四、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

文化是城市的一种“力”,也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的“能”,是支撑城市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已经成为每个城市关注思考的焦点,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城市整体品牌提升的标志,也彰显了城市的“软实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需要用文化激发城市发展的激情,展示城市的形象,展现城市的文化自信与文化魅力。

(一)把冯嘴村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与优美的天河湖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做好规划,以“中国花鼓灯第一村”为核心,依托天河风景区,建设“花鼓灯原生态保护村”、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农家乐体验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同时,充分利用蚌埠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把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与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在中华古民居、大明文化园、大禹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旅游项目中增加城市文化特色项目,如: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卫调花鼓、淮河琴书、皮影戏等民间民俗文化元素,提升游客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使游客们进一步了解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5

卫东“中华名城行”活动组委会副秘书长

《小康》杂志上期刊发的“寻找文

>>保护文化遗产的全球行动故宫:需要被尊重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这个时代更需要文化文化遗产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需要有滋长的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在行动许明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贵州行动改革更需要“行动起来”《锄禾》不只是诗,知辛苦,更需要行动!关注新型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如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应由政府主导中韩文化遗产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动态浅析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建设传承体系保护文化遗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医学>“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情怀更需要行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情怀更需要行动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专家点评

卫东“中华名城行”活动组委会副秘书长

《小康》杂志上期刊发的“寻找文明密码”封面专题,让我又一次看到了这本新闻期刊多年来坚持的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媒体行动力。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联系我们最近联合举办的“中华名城行”大型公益活动,我觉得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不仅需要一种人文情怀,更需要行动力,因为行动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传承和传播这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是快速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捷径。“中华名城行”活动将从文化遗产中寻找力量,扛起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传承的时代大旗,组织权威专家学者对百座中华历史名城进行深入发现研究、挖掘阐述,努力实现中华文明密码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明密码解读出来,以此凝聚全球华人力量,助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重塑“一带一路”的辉煌。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文化创意产品;产品设计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多、数量大、保护困难重重。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需要的“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如何有效的运用创新手段,强化市场导向,使“非遗”保护从国家公益事业基础上向产品化开发的道路转变?文化创意产品怎样从“非遗”中汲取精神养分,穿透艺术表征的符号,深崛文化基因,通过提炼创新最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思考“非遗”艺术特色如何在文创产品中交融转化,是值得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的。

1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然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国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都面临着信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审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此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从这五个方面可以清晰捕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活态流变”。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有形的遗产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多是无形的、不稳定的、持续变化与发展的“活态”遗产形式。其包括的各种表演艺术、节庆仪式或传统手工艺,大多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乘的形式绵延传承下来。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道远。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概念及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就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是活态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传播人、传播方式进行多样性、可持续性的保护,达到延续、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效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措施主要分为两种:无形非物质性保护措施与有形物质性保护措施。无形非物质性保护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比如提高传承人地位、鼓励收徒传艺、加强传承人技艺创新等,侧重文化遗产演绎过程的保护。有形物质性保护则主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载体,比如乐清黄杨木雕技艺的木雕精品、泰顺提线木偶戏中的悬丝木偶等。

1.2文化创意产品——“活态保护”措施中有形物质性保护的新载体

随着我国文创产业的迅猛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创意产品在各行各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逐步寻求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思考如何存留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工作中,无形非物质性保护与有形物质性保护同样迫切和重要,由于类似对传承人鼓励扶持等无形性保护措施更多需要政府及社会的持续关注与政策支持,所以笔者主要从有形物质性保护的方面出发,锁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实践、表演、手工艺”等实物载体革新的必经领域——文化创意产品。

2解析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已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与民族形象建立的重要一环。文化创意产品需要以文化内涵为设计灵感,突破对文化表层的简单复制,启发人们发现产品背后的文化基因,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而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恰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物质性保护不谋而合,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以物质形态多元化地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将会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1文化创意产品的分类

由于文创产品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所以本文从工业设计的角度出发,按照产品的生产方式将文化产品分为三类。2.1.1自然提取类文创产品此类文创产品主要取自于自然界原有的奇珍异宝,针对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其略为加工成为创意类产品。如图1所示,这类产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人为加工的影响较少,主要用于装饰、观赏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使用与收藏价值。但因自然界已有的机体形态文化内涵不足、缺少人为主观创新,所以使其成为文创产品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产品。2.1.2手工制作类文创产品手工制作类文创产品主要是指运用传统手工技艺形成的创意产品,比如刺绣、木雕、骨雕、牙雕、陶瓷、漆器、泥塑、布艺制品等。如图2所示,随着现代生活中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这类文创产品越来越注重工艺美与实用性相结合,追求产生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产品。2.1.3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相较前两种文创产品受众更多、生产更严谨、应用领域更广泛。这类文创产品追求文化与设计的完美融合,通过形、色、材、用四个方面将产品背后的文化基因显现出来,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批量生产创意产品。这类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种类最多,受众最广,侧重化繁为简、逐新趣异,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情感需求紧密联系,如图3所示。

2.2国内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现状分析

由于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种类最多、受众最广,所以本文重点调研、归纳大陆地区及台湾地区的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文创产品如何将文化基因巧妙地植入产品创新之中,这是决定文创产品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从文创产品设计思路的角度出发,将产品创新的模式分为以下几种。2.2.1元素复制式元素复制式的产品创新模式在文创产品的开发的案例中最为普遍,因为这种设计方法较为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现有的文化符号、图案、元素,直接附加在功能较为单一的生活用品之上,现有的工业生产类文化产品绝大部分是运用此类产品创新模式。综合图4、图5可以看出,元素复制是产品创新模式的优点,其设计方法简单、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设计创新感不足、易仿制、产品附加值较低。2.2.2形态重构式形态重构式不同于元素复制式的产品创新模式,并不是简单地把文化符号复制到多种生活用品之上,而是重新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出发,思考如何将文化符号解体重构、化繁为简、推陈出新,用全新的方式融入进特定功能的产品之中,使文创产品的形态、情态都会根据产品的功能有所提炼和调整,最终达到现代审美情趣的同时兼备一定的实用意义。图6为博物院出品的龙形开瓶器,设计师在战国时期的龙形玉佩中提取设计元素,将龙形纹样提炼调整,并根据其线条形式搭载在开瓶器这一产品之中,使其兼具美观与实用的功能。形态重构式产品不再单纯地复制文化图形元素,而是通过形态结构再造来实现文化图形由二维向三维转变,使最终的成品与众不同、构思巧妙。“设计以人为本。”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同样要符合时下消费主力军的审美喜好。如图8所示,博物院锁定“80后”、“90后”消费群体进行系列产品设计,这类人群崇尚“可爱文化”、关注生活“萌物”,对幽默、可爱、呆萌的产品形象容易产生吸引力和亲近感。图8左边为博物院与aLeeSi合作推出的“oLDiSnew”宫廷系列,设计师将清宫表情庄严、衣着繁复的人物形象简化再造,添加时下年轻人喜爱的可爱表情,设计出包括厨房调味罐、生活摆件、挂件在内的系列文化创意产品。刘传凯设计的“城市•微风”系列礼品,也是同样运用形态重构的产品创新模式,将城市标志性符号重新组合,运用新的材质、新的载体体现城市印象,无论是在产品的质感和观感上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2.2.3情境互动式情境互动式相较以上两种开发模式更加关注产品与使用者的情感互动。这种产品创新模式不仅仅要思考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还要考虑此类产品可以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产品在使用过程当中如何与用户互动?使用者是否可以通过产品获得愉悦感、满足感?这些都是这类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关键问题,同样,解决好这些问题,这类产品更容易建立品牌印象,在消费者心中占领情感认同的先机。图10博物院出品坠马髻颈枕图11坠马髻颈枕使用情境展示图10和图11共同展示了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单纯从图10很难理解这款文创产品的奇思妙想。直到消费者使用这款颈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可以轻松“穿越”古今,既可以在使用产品时像普通颈枕一样减轻疲劳,还可以在不使用产品时自娱自乐、诙谐一笑。而这类产品带来的幽默感和亲和力正是现在年轻群体热衷的产品体验。由此可见,国内文创产品种类繁多,设计效果各有千秋。其中工业生产类文创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最多,受众范围最广。这类文创产品要想先声夺人、印象深刻还需避免单一的将文化符号复制运用,而要主观提取产品背后的文化基因,从形态重构的模式进行产品创新探索,获得美感与实用兼具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果在此基础上还希望获得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和喜爱,就要从情感互动的创新模式上思考如何使产品诱发使用者的情感共鸣,营造共感体验,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惊喜、愉悦等情感满足。

3思考“非遗”艺术特色如何在文创产品中交融转化

从我国文创产品的产品创新模式中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品首先要立足文化一词,将文化作为设计基石与灵感源泉。设计师汲取文化土壤中的养分之后,需要主观消化与创新,穿透文化表征的符号,深崛文化基因,提炼改良创新,最终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与审美需求。而这种产品开发模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物质性保护”不谋而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也是文化,而“非遗”种种仪式、表演、手工艺的载体也面临着审美断层、功能单一、受众过小等一系列的问题。思考“非遗”艺术特色如何在文创产品中交融转化也变得愈发紧迫和重要。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开始关注“非遗”与文创产品的结合,特举以下几个案例分析“非遗”与文创产品结合的可能性。图12为李佳、袁一鸣、梁莉以南京云锦的祥云图案为灵感来源设计的香器。2009年9月,南京云锦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云锦的图案丰富、色彩绚丽,很多吉祥图案都有着美好的寓意。设计师将云锦中的“云纹”应用到香器的造型之中,表达出“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文化内涵。图13则为此三人基于道教文化,设计的现代组合餐具。2008年6月,无锡道教音乐入列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教音乐作为道教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宗教意味浓厚,较难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设计师另辟蹊径,从道教中的八卦、太极形象作为切入点,选取常见的餐具用品为有形载体,利用餐具的拆合衔接体现道教的“阴阳”变化,将无形的道教文化有形地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京剧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剧表演艺术,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京剧艺术特色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品种类丰富,然而大多产品都利用京剧脸谱形象复制装饰,浮于表面的图案装饰使产品易雷同、易仿制,缺少艺术特色的提炼与升华。如图14,戴晶晶为梅兰芳艺术研究中心设计的这组京剧文化创意产品,将京剧脸谱中的标准色与辅助色概括分析,提炼出“忠义红、睿智黄、骁勇蓝、刚烈黑”等脸谱常用色彩,以汉马为色彩载体,以京剧中代表人物脸谱为配色参考,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文化创意系列摆件。我国的琉璃烧制技艺于2008年6月入列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15所示为台湾设计品牌Yii与星巴克联手,邀请木雕、交趾陶、琉璃、细银等传统工艺家,设计出一系列有中国风韵的星巴克杯。左下角所示就是基于琉璃的艺术魅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设计的工艺主题杯。设计师从不同的材质出发,尝试让传统与现代碰撞,一只杯子也可以精妙绝伦。洛阳宫灯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2008年洛阳宫灯入列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图16所示,设计师延续了洛阳宫灯的照明功能,在结构、色彩、材质上重新组合搭配,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趣的吊灯产品,简约大方,敦厚典雅。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的结合可以从“形、色、材、用”四个方面去思考探索。首先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基因,然后通过形态提炼、色彩提取、材质搭配、功能优化四个方面将“非遗”的艺术魅力重构,最终以形态重构或情境互动的方式,将“非遗”的有形载体的精髓自然融入文化创意产品之中。

4结语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7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文创产品

一、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简介

南京是“六朝古都”,城市历史与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非常深,而且高校林立,有着很好的科教人才资源,由此看来南京发展文创产业的基础非常好,既有文化元素又有人才。2014年4月在南京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文广新局、市旅委等部门指导下,在秦淮区委区政府支持下,建立了全市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南京创意设计中心。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事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年)》《创意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发展规划》和《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在文化金融、文化消费、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引导资金等领域出台了专门文件和实施细则,在全国率先构建“1+1+1”文化产业融合政策体系,连续6年在江苏省文化发展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一;入选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十三五”期间,南京明确以“一核两带一极一圈多芯”为布局,加快推进秦淮老城南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环南艺创意文化产业、建邺河西影音游戏广告、仙林数字文化和创意产业、长江路文化休闲体验、数字出版传媒产业、文化科技和网络互联、滨江演艺会展体育融合、文化艺术品交易功能区、紫金山——玄武湖文化休闲、佛教文化体验、文化主题公园等12个创意文化产业功能区建设,引导全市文化产业资源集约、集中、集聚。2016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2754.8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630亿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继续排名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总体规模迈上新台阶。

二、文化创意让传统文化散发新的活力成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一)什么是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中国既珍视成百上千年的故宫、长城,又乐于接受工业化时代的金融商贸中心,同时也痴迷于属于社会底层的市井生活”。也就是我们说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指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城市肌理和空间格局、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群等。非物质文化指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如城市风俗和生活习惯等。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特有的标志,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重要的特征,没有文化的城市是可怕的,没有创新意识的城市更可怕。一个城市总要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文化,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活力。作为古都南京,文化家底殷实,当创意融入,古都南京更具时尚魅力。(二)文创在城市文化中的作用。“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的大街小巷、山山水水,城市的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文化,都可以成为文创的载体。把文化通过一个礼品或用品,让消费者带回家,使他们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体验或享用南京文化。近几年来南京元素大量出现在文创产品上,大大提升了南京的文化知名度和号召力。如印有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法名作《兰亭序》的鼠标垫广受市民喜爱。还有许多生活中非常实用的小物件——六朝魔方、印有六朝瓦当图案的冰箱贴等,都凸显了六朝的时代风采。另外,南京的传统工艺也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走出国门,远销国外。这些文创产品向世界讲述南京文化,让世界知道南京,也提升了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三)文化创意旅游激活了城市无形资源,传播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文化创意旅游能够通过开发利用城市现有的人文、历史、品牌、标志、技艺,甚至符号等无形资源,让人们感受整个城市的魅力所在,引起人们对城市文化特色的共鸣,实现城市文化的形象化传播。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要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加强旅游纪念品在体现民俗、历史等文化内涵方面的创意设计。”这份文件体现了我国对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的重视。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区众多,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中山陵东郊风景区等,这些地方都有大量的游人,如何通过创意设计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南京呢?针对此近年来设计了众多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从前的十里秦淮风光,能让游客带走的,只有一张纪念照。如今以秦淮风光为设计灵感,一款音箱吸引了众多来宁的旅客。“十里秦淮”的雕刻字镶嵌其上,将实景的美意象化微缩在树脂、竹木、金属交融的造型中,是“浆声灯影”的真实写照。在夫子庙景区内还云集了各种南京主题创意文化产品,如Q版状元郎玩偶、盐水鸭造型的回形针、南京“大萝卜”冰箱贴、荷花灯造型的手机指环支架等,让人们见识了南京元素的魅力,传播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深受市民和游客的喜爱。(四)博物馆文创:“把博物馆文物带回家”。博物馆文创产品其实是对文物的一种延伸,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博物馆文创在我国还是个新鲜事物,从产生到现在仅仅只有几年时间。不过,正是在这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国博物馆文创呈井喷式发展。2015年2月,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为博物馆文创解决了制度上的障碍,释放了博物馆文创的动力。《条例》指出“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相关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南京博物院文创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首创了“博物馆商店联盟”的运营模式。2013年底,扩建后重新开馆的南京博物院形成了“一院六馆”的格局。根据馆内展览区域分散的特点,南京博物院文创商店开设了包括特展馆的“博雅汇大卖场”、艺术馆的“博雅汇精品店”、民国馆的“博雅汇书店”和“民国邮政局”、文渊广场的“江苏省博物馆商店联盟南京博物总店”等5个直营商店,其中,位于特展馆入口处的“博雅汇大卖场”,面积达300平方米,店内商品齐全,是馆内最大也是最全面的一个文创商店,方便游客把纪念品带回家。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是令人脑洞大开,“卖萌”,是目前博物馆文创产品最显著的特点,通过忍俊不禁的卡通形象,让原来一本正经的藏品“接地气”,满足观众的多种需求。南京科举博物馆推出的“盐水鸭别针”,它的设计一改常见的“体育跑道”形状,把整个轮廓改成一只煮熟的盐水鸭。鸭掌、翅尖、翅中这些可以卖出好价钱的“部件”已经去掉,长脖子往看不见的“钩子”上一穿,鸭头耷拉在另一边,尖尖的鸭屁股也表现出来,整个造型就像鸭子刚从卤菜店拎出来的一样。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的博物馆商店内,平时深藏库房、存于展柜的国宝文物,也化身为一件件呆萌可爱的创意产品。“镇院之宝”西汉金兽变身小小橡皮擦;清宫御制金牌设计成了“微服私访”行李牌……除了“卖萌”外,博物馆也结合自身馆藏文物的特点,开发出一些充满内涵的文创产品。南京博物院的文创开发一直以江苏历代文明为基础,结合展览进行开发。2013年南京博物院举办《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壁展》,宋徽宗的《鸲鹆图》作品最火。在这幅作品中,两只八哥遥遥相望,正上方,还有乾隆皇帝的题词,南京博物院文创部将这幅罕见画作开发成卡状开瓶器,除节选部分画作外,宋徽宗独创的“开”字提名也被保留下来,看上去像是“开”字,其实是“天下一人”的意思。

三、“非遗”在文创中传承

近年来不少文创产品纷纷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此举即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文创产品赋予更多的文化内容,对传承传统技艺有好处。如何让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活”起来?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制作的文创产品,就能让更多人走近它,了解它,最后爱上它。将千年传承的“非遗”项目以及其他传统精粹,带入当代日常生活。南京云锦:南京云锦是享誉中外的著名丝织工艺品,堪称世界丝绸史上的东方魂宝。“云锦”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工艺特色,是南京的三宝之一。南京云锦文创产品近年来开发出金陵十二钗云锦手包、云锦时装、领带,云锦背包、手机套、云锦蓝牙等,通过创新用现代手法表达出来,让云锦这个“非遗”项目流传更久远。秦淮灯会:秦淮灯彩甲天下。早在南朝时期,南京就有举办传统元宵灯会的习俗,其盛况为全国之冠,是中国最早的灯会。秦淮灯会无论是历史意义、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还是社会影响都非常大,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艺人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坚持不懈以形写神,以情动人,以美冶人,从单一的传统手工艺发展为集形、色、声、光、电、动工艺为一体的现代艺术。灯彩突出现代与传统交融,既有秦淮“非遗”传承人制作的传统经典灯组,也有融合了现代灯光艺术、人工智能技术、时尚创意元素的全新设计灯组。同时为配合灯会,秦淮礼物旗舰店内6000多款文创产品供人们选购,包括各式状元郎主题产品、秦淮灯彩、秦淮风光、民俗文化等主题。南京绒花: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谐音“荣华”,相传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主要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喜事时佩戴绒花。设计师们别具创意,将绒花这一“非遗”因素巧妙植入到各类首饰中,既保留了传统题材,又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胸饰头饰的设计不乏时尚,很多汉服爱好者也喜欢以绒花作为配饰,既突出了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的精髓,又是现代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创新与“非遗”传承不一样,传承通常有传承人,将“非遗”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不涉及技术,创新可请“非遗”传承人来开班培训,只讲普通技艺不涉及秘密。后人传播“非遗”技艺,重要的是要加上新的设计创意,赋予产品更多文化内容,如用红木、乌木取代原先的竹制扇骨;用云锦布囊替代原先的木盒包装;将原先的珠玉扇坠换成南京绒花……这就是“非遗”创新的功效。2016年初,南京市政府与公益组织“稀捍行动”联合发起“手艺创承、非遗复兴”活动,邀请国际设计大师和新锐创变者与南京“非遗”传承人沟通,切磋技艺。今后,“云锦”“金箔”“榫卯”“绒花”等“非遗”核心设计元素将进一步创新,融入时尚。源自千百年生产生活传统的“非遗”,最终还是要走进当下生活,用最质朴的方式复原传统工艺,用创新的发展观来传承中国文化最本源的民族文化元素,让民族文化能够长久流传。

四、文创产品开发存在的不足之处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8

【关键词】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的概念。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的文化生态出现了诸多不利因素,非遗保护面临困境,加强完善我国非遗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以四川省非遗的保护现状为考察对象,详尽梳理和分析其取得的成就、遇到的困难和未来的完善,期望对该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鉴参考。

四川非遗保护的重大意义

非遗保护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四川省委第九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把四川省建设成为文博强省、非遗强省是四川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是建设具有四川文化特色的精神家园的重要着力点。非遗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和挖掘文化遗产,弘扬和传承地域文化,对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站在文化强省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保护是建设和谐四川的重要条件。在某种意义上,优秀的非遗产生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正成为维系四川省各民族各阶层生存、发展的重要纽带。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建设和谐四川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川非遗保护现状考察

四川省非遗资源丰富,以古蜀文化为核心,以历史文明渊源深厚、区域文化特色显著、遗产荟萃、古蜀文化兼容多元、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等为特点,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川非遗保护的成就。四川非遗的类别有戏曲与曲艺系列、文昌文化与德孝文化信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口头文学系列、民间美术与手工艺和各种民间信仰与习俗等[1]。目前,省、市、县非遗保护体系已形成,其结构严密、机制科学、措施到位,凸显了四川省非遗保护工作的系统性和高效性。

一是法律与政策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非遗法》十分强调对文化整体的保护,第二十六条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2]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3]国务院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作出了清楚明晰的阐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2005年7月,四川省财政厅草拟《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4]规定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管理方式、使用规定和监督检查等具体内容。[5]各级政府对非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博物馆等实体在税收、土地、规划、生产资料、规费、宣传、培训等方面都执行了公益文化产业项目政策,给予了非遗保护非常重要的支持。

二是打造国际文化品牌。“国际非遗节”是国际社会首个以推动非遗保护为宗旨的大型国际文化节会。2011年第三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举办了6大类370多项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31个国家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7个国家驻蓉领事馆外交官应邀出席了“非遗节”相关活动,吸引了520多万人直接参与,拉动社会各种消费54.2亿元,在国际国内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6]“非遗节”国际论坛形成并发表的《成都倡议》,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响应。

三是设立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2008年10月8日,文化部正式批复设立全国第四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辖茂县、汶川等7县21个村寨及乡镇。共计39个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计划投资29150万元。[6]“保护是基础,传承是核心,项目是载体,建设是关键”,试验区内已建成一批羌族刺绣、羌族水磨漆工艺品等非遗生产基地,将培训、生产、展览、销售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羌族非遗存在的生态链和整体性创造了良好环境。

四是开展非遗名录申报工作。2007年,四川省组织参加了全国第二批部级非遗名录的申报工作,推荐了119个项目,有76个项目进入了公示名单,申报成功率达6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位居第三(仅次于浙江和山东),是全国平均数量的2.62倍,是2005年四川省入选首批部级名录项目数量的近3倍。2011年4月,全省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项,分别为“藏戏”、“《格萨尔》史诗”、“中国传统蚕桑丝技艺(蜀锦)”;入选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羌年”)。[6]非遗资源的丰富灿烂和宏博精深大大推动了四川的文化发展热潮,也为四川跻身全国文化强省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调查数据。最大限度和最广泛地利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方式就是旅游,[7]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的重要量化指标。

四川省2011年旅游总体情况统计表[8]

从上表可以看出,四川省在接待入境人数、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及旅游总收入等5个指标,2011年较2010年、2009年都有明显提高。正因为四川省倾力打造的非遗保护体系日臻完善,为四川非遗走向全国和世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才能将诸多非遗项目推上“生产性保护”的康庄大道。

四川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非遗保护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受市场化大潮的冲击,非遗生存状况堪忧。市场经济商业大潮是无可避免的社会变迁阶段,萌芽、成长于农业社会的诸多非遗项目多不具备营销能力,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川剧,演出市场日渐萎缩,靠其自身走向市场来维持生存困难重重。其次,地震等自然灾害使四川非遗文化受损严重。震情最严重的北川、汶川、茂县三个羌族聚居区大部分建筑倒塌,羌族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现存的非遗实物和普查资料全部被掩埋。

保护资金来源单一、投入有限。国家财政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投入在逐年增加,然而,如果将其分摊到全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上,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就四川省的情况而言,每年用于非遗保护的专项经费投入也相对有限,部分地区甚至还未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四川省非遗项目覆盖面广泛,但保护资金往往无法及时到位。

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非遗保护工作人员通常由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直接兼任,缺乏长期、系统的专项培训。[9]个别地方还存在申报传承人是为个人服务的错误观念。在实际工作中,省内还存在普查手段落后、普查资料不全、普查不科学和准确性不高等诸多问题,使得一些非遗项目失去了保护的依据。迄今为止,四川省非遗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及保护现状还未能完全呈现清楚明晰的图示,这一切均说明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策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保护非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社会公众对于非遗及其保护的认识,对四川非遗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保护和传承:

理性立法,完善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非遗保护,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非遗的界定、价值判断、保护政策、科学方法以及政府的职能、义务等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做到非遗保护有法可依。地方立法应在主要制度设计上,吸纳国家立法有关草案中的主要内容,规定保护名录制度、传承人认定制度、生态保护制度、考察限制制度等,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经历一个从探索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加大财政投入,多元筹资推动保护。要以增加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多方式筹集非遗保护工作经费。各级财政应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还可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团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资助。[10]同时,减轻非遗企业税收负担,听取企业税收政策方面的诉求,切实为非遗企业传承发展排忧解难。

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搭建展示平台。目前,非遗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载体形式多种多样,有民族手工艺旅游纪念品、旅游场馆、民俗文化村等。四川省应当加大开发力度,在充分挖掘非遗文化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寻找、创新更多更新颖的载体。如将绵竹年画绘制在鼠标垫、t恤或水晶的、玻璃的载体上。将传统非遗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物理载体相结合,既保留了古蜀文化的特色,又通过这些载体注入新鲜的时尚元素,传播到更广阔的市场和舞台。

打破双重困境,保护一线传承人。政府应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定期的生活保障并制定一套完善的奖励政策,给非遗文化传承人量身定价。[11]各级政府要从法律、政策等方面切实保障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传承人也应以积极的态度钻研、表演和宣传推广非遗,同时接受政府和社会群体、群众的监督,在《非遗法》精神下,既享受权利又履行义务,做好非遗的传承、传播工作,让古蜀文化在信息大时代绽放出富有魅力的新姿与异彩。

方式多样,以宣传带动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首先,研究力量的聚合。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之间,研究非遗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理念应及时沟通交流和传播公告,使其真正成为能发动社会公众的启发者和鼓动者。其次,社会力量的团结。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单位应举办非遗方面的社会性活动如联欢节、大型展览、趣味活动等(如用猜灯谜的方式了解省内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再次,大众媒体的传播。可在电视、广播、网络上开设专栏和讲座,广泛宣传全省非遗保护的现状和动态,详细介绍各级保护项目,定期编发工作简报等。以全方位立体方式逐渐在全社会营造了解、热爱、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也为培养新的非遗传承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继和.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保护概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1(4).

[2]来源于国家公共文化网,.

[6]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考量[J].中华文化论坛,2011(4).

[7]蒋玉石.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销策略研究[J].四川戏剧,2012(2).

[8]来源于四川旅游政务网,http:///web/?jdfwkey=kmvto1.

[9]甘秋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J].名作欣赏,2010(9).

[10]练红宇.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10(3).

[11]谢重阳.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J].技术与市场,2011(12).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进行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放性和活跃性的体现。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当代青年积极进取,努力完善自我、塑造自我。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文化遗产是由前人创造的文化和文化的产物,这种文化或文化的产物得到后来人的认可并不断地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一定的地区或一定的群体、个人或组织形成的一些反映当地特色的实践活动、生活方式、表现形式,形成的知识或者是技能,或者是发明制造的某种事物、器具、工艺品,在长时期的交流中形成一种文化场所。这种实践活动、生活方式或是文化场所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久而久之形成了别出心裁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气息。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在非物质文化上也有着丰富多样的遗产资源,渗透着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资源。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或地区、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凝聚。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思想,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较高价值的素材。这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文化修养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

(一)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尤其是近年来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变得多元化。作为站在学术前沿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信息的传播尤其敏感。出于对求知的渴望,他们不再满足于当下的物质文化需求,而是极力追求一些新鲜的外来文化。然而受许多外来文化的侵蚀,当代大学生对外来文化极力荐之,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却逐渐淡化,有些大学生甚至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外来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一个人全面素质文化的提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本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中华民族的精神深深地蕴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丰富的资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价值观念、民族习惯和价值追求,进而产生民族意识,萌发民族自豪感,发扬民族精神。

(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民族思想的凝聚,体现着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体现着民族特点、民族文化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的重担。通过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的积极进取、高尚的精神追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和熏陶中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资源的激励下,增强自信心,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人生道路上做到踏实、认真、艰苦奋斗、勇于面对困难等。

(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上处于较高知识水平的层次,在审美角度、思想观念以及文化品位上都有了一定认知。人文素质的发展不仅仅靠智育知识的填充,还需要德育知识的补充,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修养的集合,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意志、观念、态度、知识等。当前,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却在很大程度上没有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中出现人文素养的倒退,出现一些价值取向歪曲、心理素质较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人情冷漠的现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道德情操、人文关怀、和谐思想,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的学习,端正自身态度,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智慧和知识在一代代传承下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社会群体或组织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点教育的实践活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性、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正确的认识会进一步指导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迸发出新的思想,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的民族聚居区传承着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不同地区具有历史、地理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都渗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息,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中华文明,还在一定程度上从德、智、体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课程体系比较完善,丰富多样的课程结构造就着全面发展的学生个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纳入到高校教学中,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并不仅仅停留在两课教学的思想道德修养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教育上,更需要融入多学科领域里来实现。因此,在多学科教学下恰当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将我国传统文化节日融入历史文化教育中,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本学科教学的历史内容,还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弘扬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

(二)将民族音乐艺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民族民间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戏曲文化就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音乐、美术、舞蹈,还包含着技艺、功夫以及文学等具有艺术特色的因素。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审美特点,富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题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利用具有爱国主义色彩的戏曲艺术的欣赏和分析,不仅能获得广大学生的喜爱,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品格的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将民族传统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民族传统活动主要是一种进行具有体育性质的民族集体活动,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文化色彩。在民族文化较为浓厚的地区,民族体育活动是一项隆重又颇具意义的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数不胜数,例如:赛龙舟、踢毽子、踩高跷、拔河、摔跤、射击、赛马、比武等等。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也是一门能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具有优秀文化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育活动教育,不仅是身体健康教育也是心理品德教育的重要题材。这样,将民族体育活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在体育活动的竞赛过程中让大学生学会合作、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养成永不放弃、坚持到底的意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精神,推动着社会文明向前发展。

(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社会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更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大学不仅仅是培养具有较高认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的社会人才。大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积累经验的重要平台。在高校开展实践活动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推广和践行等,通过深入实际、总结经验、搜集材料,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社会实践相结合就是要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意义性的民间民族文化传统,组织学生参与到了解民族文化传统的活动中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触、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传统,了解它的形成、演变的历史,在亲身实践中丰富文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养成积极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习惯。

非遗传承的意义和魅力篇10

引言

苏州刺绣,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她是历史的见证,是文艺的载体,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苏绣以其文化底蕴和艺术特性而受到越来越的追捧。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次方面的追求愈来愈高。苏州刺绣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特性,超群的魅力而吸引着世界的眼光,如今,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州刺绣已经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中国的文化再世界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研究苏州刺绣的所传承的艺术特性既具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一、苏绣艺术的历史发展趋势

(一)苏绣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由来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处于苏州吴县一带,此地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最早的时候,西汉的刘向《说苑》就曾记载了苏绣,另外,苏绣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被用于服饰。在《清秘藏》曾对苏绣做出“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的评价,可见在苏绣在很早价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加之苏绣发源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小桥,流水,人家,园林,昆曲,美食。古典格局,诗意江南,这些早已经融入到苏绣的灵魂里。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

历史上,在艺术方面的的唐寅、沈周等对于苏绣文化发展寄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曾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苏绣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解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题材广阔。以前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

(二)我国目前苏绣艺术的高超水平以及发展趋势

苏绣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以后,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论文联盟际国内获奖。尤其近年来,包括笔者在内的多名苏绣艺人已经获得了种种荣誉。

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在与时俱进。如今苏绣家装设计化的理念,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个性化的量身定做,也让苏绣不再局限于陈旧的模式,而是更多的融合进购买者的思路与理念。苏绣已经不再是仅仅是去曲高和寡的艺术,更多人性化的地渗透使得苏绣成为老少咸宜的大众艺术。

二、苏绣所传承的艺术特性

苏州刺绣历来与中国中国画,中国诗词紧密相连。明代的时候,苏州刺绣融合了“吴门画派”的精髓。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此外,在整体的历史上,苏州刺绣一直从中国的文化里汲取发展的养分,苏绣的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平。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在她的仿画绣中以尤为逼真的效果而名满全天下。

如今,苏州刺绣在国画的基础上更加入了西方油画的精髓,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光影手段,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

三、苏绣所传承艺术的重要意义

首先,保护苏州刺绣所传承的艺术,这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苏州刺绣被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这也是世界对于中华文化的保护,目前,我国虽然物质文明发展较快,但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落后与物质的发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苏州刺绣以其特有的魅力加好能够填补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缺。此外苏州刺绣对于中华文化的弘扬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苏州刺绣的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其表现形式上,更有她的历史意义上的意义,苏州刺绣的历史传承源远流长,人们通过研究苏州刺绣产生对于历史人文的了解。

最后,苏州刺绣的艺术传承对于现代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苏绣高手都是在国画上的高手,传承苏州刺绣艺术能够使如今的苏绣高手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比如姚建萍等当代大家不仅弘扬了苏绣文化,对于我国整体当代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