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十篇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十篇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31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篇1

关键词:心理调控;运动疗法;生活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新课程的重要教育教学理念,也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调控,善于利用运动疗法调整中学生的不良情绪。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时期,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导致他们的情绪不如成年人那样好控制和容易自我控制。下面就谈谈“心理调控”策略对学生不良情绪调整的思考。

一、“运动疗法”对情绪调控的作用

中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很大,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所以很多中学生出现烦恼和忧愁的情况。运动疗法是一种很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分散学生对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可以宣泄心中的消极情绪,提高自我调整的效能,增强活动胜任感等作用,而且在活动中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互相交往。

二、采用“运动疗法”调整中学生情绪的措施

1.强化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阶段人生中的一个大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特别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情绪失控,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一些很可怕的后果。一些恶性事件都是因为学生情绪焦躁没有得到调控而出现的,那些惨痛的教训,使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都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是即生理健康之后,又一个重要的生命指标。为此,各级各类学校都遵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心理健康老师。应该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需要我们努力寻找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式。运动方式调控中学生的心理情绪,成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2.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心理健康教学是需要利用大量的案例进行问题分析和讨论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一些观点和知识,并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但是,有时教师在教学中列举的案例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了距离和陌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选择那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有真实可信的感觉。利用运动疗法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更应该选择恰当的案例,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激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如,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他们都很珍惜学习时间,所以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都不是非常乐意。对此,我设计了一组课件,针对课间操一些女同学不爱上的实际生活情况,利用图片的形式,把不同学生对课间操的态度表现出来以及由于态度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初中学生面临着中考,心理压力很大,而且要面对更多的考试,焦虑的情绪在很多学生中存在。三年一班的高亮同学(化名),因学习压力巨大,自己不善于调节,于是导致了厌倦学习,失眠,焦躁。对这样的情况,我把他领到室外的宽阔场地,面向阳光深呼吸:吸气要深,吐气要慢;放松训练:绷紧全身肌肉,然后慢慢吐长气,我和他一起皱紧眉头,咬紧牙关,从10开始倒着数数,体会身体放松的感觉。慢慢地,他感觉身体和神经都不那么紧张了。

3.长期坚持运动调控心理

人的情绪发展有三部曲,即遇到的诱发事件或不愉快的情境;对诱发事件所持的态度;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教育学生能够根据情绪发展调整情绪,认识运动疗法的重要意义。(1)体育运动是一个习惯,而且是一个长期的习惯,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消极情绪,需要用运动疗法来解决,但是偶尔的体育运动,只能缓解暂时的紧张情绪,必须让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2)注意运动项目的选择,以一种为主,然后再选择多种项目作为辅助手段,然后根据条件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来调节自己的情绪。(3)运动的时间应该是灵活变动的,运动时间的选择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来灵活安排。

比如,女同学处在青春期,不爱上体育课,因此情绪有问题了,便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老师可以采取和体育课结合的措施,培养学生多种体育运动的习惯,使心理健康的情绪调节和体育运动密切结合起来,保持自己长久的健康心理。对男同学侧重篮球和足球兴趣的培养,对女同学侧重健身操和体育舞蹈的训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健美操、健身舞可以使学生进入自由联想的情绪中,体会音乐和律动带来的愉快。练习长跑、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用来稳定学生的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综合素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78-01

一课程目标及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2)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3)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自身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按照教学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学时为24学时,由于受学时和课程性质的限制,采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掌握课程的全部内容,因此教师要对此门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1.采用案例教学法

将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成典型案例,以视频或ppt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观看完毕后,就视频或ppt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特征以及矫正方案等发表意见及展开讨论。授课教师在引导、分析的同时,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融入案例分析中去,使学生通过案例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透彻。

2.课堂讨论法

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法、辩论式讨论等。如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这一章节,教师要求学生就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不应该谈恋爱这一话题展开辩论。辩论环节中,教师静观其变,把主角交给学生。主持人、辩手都由学生推选,辩论规则和具体内容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只在最后做出总结。这一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他们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扮演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所以,在课堂上可以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情境扮演,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自主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如在讲授情绪管理这一章节时,在黑板上写出20个生活中情绪表情,要求学生在讲台前表演,其余学生进行竞猜。教师在环节结束时进行总结,以轻松、自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以纠正并消除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

4.任务驱动教学法

采用以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

遴选出某一章节,要求学生按照章节的重要授课内容,提前备课,做好“授课教师”的准备,并在下次课堂上以“授课教师”的身份,进行课程讲授。学生全程参与学习备课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通过学学生心理健康课,更全面地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中对自我的全面认识,使学生对自身意识、情绪、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优缺点有了一个系统客观的认知,并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篇3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5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春季复学前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精神,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切实保障我校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将本次排查工作做一情况说明。 

本次排查全校共随机发放心理调查问卷928份,返回问卷928份,无效57份,有效卷871份。从排查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缺少学习自主性等,这类学生有78人,占排查8.96%。主要反映在不想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上的问题、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上课不认真听等。二是情绪问题,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这类学生有53人,占排查6.08%。主要反映在不善于向别人诉说、容易不适应身边环境、易怒、苦恼等。三是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害羞是现在学生中的主要问题,这类学生有36人,占排查4.33%。主要反映在胆子小、多疑、多虑、不敢与其他人沟通等。

总体看,全校心理问题的占抽查19.73%。从排查情况表明,就大多数的在校学生而言,。

虽然我校学生心理发展总体较健康,但也存在一定的危机情况,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查漏补缺,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实效

以活动为主安排课时,防止学科化倾向,突出问题导向,着重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因环境适应、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校园欺凌、学业压力、家庭因素等造成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监护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机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及时建立、更新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三)关爱特殊群体

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 

(四)严格落实班主任职责

安排班主任,采用电话、实地访问等形式,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同时,班主任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动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对重点人群,要及时疏导,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专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积极心理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教育取向,以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高其心理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培养自我认知、人际沟通和自我调节能力等,使其具备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体验为基础,以课堂理论和课外素质拓展相结合的方式开设的一门集知识传授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授课的对象涵盖全校学生,学生人数多而且年级跨度大,致使心理健康知识多而杂,其涉及较多的理论知识,内容抽象,讲解起来不免有点枯燥无味,学生的兴趣就会随着讲课的进程逐渐变得淡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往往都是照本宣科,教师讲什么,学生就要听什么。这样就会导致有效知识的浪费,理论知识原本就复杂、枯燥,而学生想听的、需要的知识教师又无法及时传授讲解,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也不一定是自己最需要的。

二、改革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心理健康是适合任何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选修课,通过查询资料和对外校的走访,了解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形式和内容,在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选课授课过程中,通过调查、访谈的形式,收集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和教师的授课感受,同时参考外校的做法并根据我校实际条件,初步尝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分专题讲授模式。这些专题包括:心理健康导论、自我与自我意识、性格与气质、情绪管理与挫折应对、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生命的意义等等(生涯规划问题,鉴于我校已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故在心理健康内容里不再提及)。

(一)心理健康导论。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什么人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心理咨询?这些是大学生比较困惑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导论的内容涵盖到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含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状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本章是本课程的第一章,其又以理论讲解为主,只谈理论必然降低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第一章第一堂课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思考:“我现在的困惑是什么?”把自身的困惑写下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困惑进行当堂整理、分类,并反馈为心理健康内容,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而后以视频动画详细讲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使学生简单有效的掌握心理健康理论知识。

(二)自我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们心灵世界的统帅,如何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塑造一个追求成功并受社会欢迎的“我”,这是人生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处于人生黄金阶段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本章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认清我是谁?明确我该干什么?知道我应怎样干?内容包括自我意识的含义、认识并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发展并完善自我。自我意识较难理解,对此知识点,可通过课堂上每位学生的自我介绍为切入点,以具体实例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描绘出完善自我,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点评来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三)性格与气质。本章难点是对性格与气质的区分,重点是培养良好性格,如何让学生对本章感兴趣?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简易epQ测试,引出性格与气质,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与气质,再通过看图讲故事,对性格气质类型理论进行实际运用,最后以情景表演方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培养良好性格的方法。

(四)情绪管理与挫折应对。什么是情绪?情绪如何产生的?面对挫折,如何管理情绪?大学生是人生命的黄金时代,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积极调整情绪,挫折时能走出消沉,得意时能克制放纵,困难时能抵抗懦弱,委屈时减少抱怨,积极热情地面对生活和学习,才会绘制出绚烂的人生画卷。本章可以用“画情绪”引出情绪知识,通过视频案例学习情绪的特点及表现,重点讲解的是情绪管理与挫折应应对相关技能,并让学生学会分析案例,解决相关问题。

(五)学习心理。在高校里,无心学习的大学生为数不少,且有蔓延的趋势,网络的诱惑是表面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学习目标和动力缺失。大学学习究竟有何重要意义?大学要学些什么?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大学生该怎样学习?这些就涉及到大学学习目的、目标、策略与方法等内容。本章难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可以通过演讲“我为什么而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重点讲解学习策略与方法,可开展课堂学习方法大比拼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总结方法。

(六)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人间感情的真情流露。学习正确的人际交往,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且对他人和社会都有重要作用。宿舍人际关系则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起点和第一课堂,是学会与人相处的重要场所,因此,本章涉及的内容包括人际交往概述、宿舍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重点讲解宿舍人际冲突与解决,通过宿舍人际冲突情景模拟再现,让学生自行探讨解决之道,再详细讲解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七)恋爱与性心理。大学生正处于恋爱心理发展中的恋爱期或爱情产生期。随着性生理和性意识的成熟,男女交往频率的增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会进入恋爱状态或对爱情有强烈的期待,同时也会产生与爱情相关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例如什么是爱情,怎样迎接爱情?什么是真爱,怎样维持爱情又怎样面对失恋?在性问题上,大学生常想到了什么?大学生究竟有着怎样的性意识、望、性情感、,需要怎样的心态和知识储备?[2]本章内容主要有恋爱观、恋爱挫折与调适、性健康知识,对于性知识,大部分教师羞于说,学生羞于学却又渴望学,对此,可以采取“性知识知多少?”测试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测试后,告知学生相关知识,可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分专题来讲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技能,再加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好学、乐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任选课

健康的心理是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与发展的资本。高职院校大学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建设高级技术人才的主力军,成长中的高职生正处于我国社会的转型期,社会急剧变化、竞争压力剧增、社会宽松度增加及生活需求层次的进一步提高,加剧了家庭教育缺失、艰苦磨炼缺失和青春期压力、学习压力、社会压力等引发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以我校为例,2006~2008级新生的Upi测试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况需要“重点关注”和“关注”的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心理健康的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2008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2006、2007级。经济发达地区生源外向、直率、情绪易紧张焦虑、倔强、孤独、不善于与人相处的比例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源处于内外向之间,情绪控制能力较强,比较随和友好,掩饰倾向的比例较高;欠发达地区可能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最高,咨询愿望最强烈,但是曾经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比例最低。因此,进入高职院校后,发达地区生源的人际交往问题、情绪问题可能较多,欠发达地区生源的压力问题和长期积压在心底的其他心理问题较多。对于如此令人担忧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如此强烈、庞大的心理咨询需求,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打破“一次普查、全部建档、几次讲座、做好咨询”的服务形式,而应以课堂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任务,在普通高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2011年3月召开的“广东省社会转型期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省教育厅领导指出,社会转型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由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教育模式转变,由以补救和矫治为主的咨询及危机干预模式,转变为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发展性教育模式,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业人员的单兵作战模式,转变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全面整合的全员性教育模式。在现实中,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需求迫切。据袁小平等人的调查,超过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使在期末迎考阶段,仍有约6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正常开课。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行,学生的实训实习增加,很多课程都作了调整,开设正规而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有较大难度。

为了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教育面,更全面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院接受校内外的心理学教师和有教学经验的心理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申请,利用晚自修和周末,针对全院学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选课,一般为18~26学时,1~1.5学分。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对当前形势下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补充。在2007年,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中,我院这种做法受到了评估专家的一致肯定,认为是“值得推广的一大亮点”。笔者拟结合我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选课的经验和以往的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形式等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促进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任选课程的管理。

课程的定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目前,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知识的“灌输课”,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有些教师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希望尽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给学生灌输较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另一种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看作是心理活动课,主张把气氛搞得热热闹闹的。前者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讲授更多的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结果往往导致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不买账。后者的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也比较喜欢,但往往过度追求课堂气氛,而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难以达到理性思考、认知提高与行为改善的目的。多数高职生在高中阶段都有远大的理想,对自己的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但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弱。进入高职后,发现与想象中的大学存在较大的差距,遂对高职院校缺乏信任感与认可度,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高职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应只停留在心理知识的传授、调节技巧的学习或热烈的课堂活动上,而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针对性、实效性、发展性的原则,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及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课程的设置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自我意识、人格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关系、爱情与性心理、网络心理、职业生涯发展心理、就业心理等方面。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据调查,不同年级的学生最希望得到的首先是人格辅导(占81.25%),其次是情感辅导,最后是学习辅导。无论哪个方面都是一个大的课题、大的领域,为了把知识和问题讲透彻,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如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相关课程,比如,针对性别开设“男性心理学”、“女性心理学”课程;针对功能开设“人格心理学”、“情绪与压力管理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爱情心理学”、“择业与就业心理学”课程等。在具体内容的确定上,我们认为应该在课前调查学生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调查也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应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很少有学生认为应由任课教师决定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班级管理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2l世纪的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当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中学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因此,中小学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它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班级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笔者就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让健康的心理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石

教师是一种工作负荷繁重,身心高度紧张的职业。而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使教师个人人格完善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衣着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性格人品,都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健全的教师,一走进教室就能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无比,学习起来情绪饱满;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一进教室,就会使教室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学习情绪低落。同样的教室,可由于教师的心态不同,制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天地。“以人格力量育人”这是心理教育的灵魂。因此,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起点。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不再主要以学生的分数论成败,正确的对待班级的每一次比赛,比如:每周的五项循环竞赛,每月的班容班貌评比,每学年的艺术节和运动会,肯定每次的成功,也心平气和的面对每次的失败,引导学生争取可以争取的成功,也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第二,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的心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我适时的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我在与学生交往时,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情绪,每当遇到学生违反校纪班规时,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先全面了解事情,再让学生自己说说原因,说说错在哪里或者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不同的事情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更多的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效果很明显。第三,学会把办公室当作“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坊”,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同事谈论,吸收他们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以有效得解决很多困难。

二、在班会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技术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篇7

 

近年来,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政府和国家各界人生的普遍关注,而频频发生的大学生跳楼事件使得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变得更为紧迫。国家非常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2009)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五个领域的健康教育工作,明确指出学校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每个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 

一、音乐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音乐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缓解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多心 理学 研究的证实。时敏和于惠敏蚌(2000)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他们让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音乐教育,其中包括声乐、器乐、音乐 艺术 欣赏、审美教育等活动,结果发现这些活动可以明显的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wong等人(2001)的研究也发现,听30分钟音乐可以明显的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国外心理学家Delucia和Gellman(2007)通过音乐作为一种干预手段,结果发现音乐可以极大的缓解离婚家庭中儿童的焦虑和抑郁,并且这种效果会持续到干预结束的三个月后。 

音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Harter和Buddin (1987)认为,年幼的儿童很难通过语言识别和表达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在诸如父母离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父母离婚,儿童既会感到悲伤,也会觉得是一种解脱(大多数离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情感,音乐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释放。Gladding(2005)认为,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语言的匮乏和个性原因,非言语的 治疗 方式往往比“谈话疗法”更有效。 

二、音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那么音乐是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呢?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音乐使人放松,从而促进了心理健康。人的呼吸,心跳,血压等生理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律,当音乐的节奏和这些节律相吻合时候,就会使人放松(Saoerston,1995)。在 现代 社会,很多人都处于紧张的生活状况之中,因此放松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音乐都可以使人放松;使人放松的音乐应该大致符合以下要求:小于心跳的节奏,音乐节律变化较小;音乐中可以包含弦乐,长笛,吉他等,最好是旋律优美的协奏曲(Robb,nichols, Rutan, Bishop, & parker, 1995)。音乐还可以促使个体分泌有益于放松的物质来促进心理健康(曹理等,2000)。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通过音乐来放松自己。 

第二,音乐通过表达和释放个体被压抑的情绪来促进心理健康(詹薇,2004)。音乐起源于很久远的人类社会,其最初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发泄情绪;音乐被称为“情绪的语言”。心理学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了音乐是怎样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周世斌,宫正,2007。他们认为音乐提供的刺激使“本我”得到满足。“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驱力和生存驱力(林崇德,2002)。当本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会产生紧张的状态,滋生焦虑的情绪;而本我需要的满足则能够消除紧张状态是个体产生快乐。心理学家还认为,获得音乐欣赏和表扬的技能,同样还能满足“自我”的需要;“自我”属于认知,协调和掌握社会技能的那部分。音乐通过文化和审美的交融则可以使“超我”得到满足;“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 

第三,音乐通过促进人际关系来维持心理健康。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个人健康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我国心理学家佐斌(1994)在《 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标准之一就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总是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和社会的”。由于人是社会群居的,所以天然倾向于同社会中的他人取得和谐,音乐艺术以沟通交流的方式,起聚合作用,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熟悉的歌曲,如周华健的《朋友》,张学友的《祝福》等,总是出现在大型毕业的联欢会,或朋友饯行的告别会上,这些旋律既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又可以促进了朋友之间的友情。 

三、通过 音乐 教育 促进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 

第一,课堂活动为主,弱化教化功能,强化情绪抒发。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太过于强调教化功能,而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活动。《乐记》记载,“乐也者,圣人子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建国以来,音乐教育常常用来抒发爱国情感,表现革命的理想,无视个人对音乐的需要和音乐对个人情感的满足。其实早在几千年前,荀子就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类情感的满足作用。他在《乐论》中提到:“夫乐者乐也,人情子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虽然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乐可以满足情感需要,促进心理健康,但可惜的是这种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要弱化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强调其对情感满足的作用,就需要在教材的编排上有所改变。在音乐教育中减少意识形态的内容,引入流行的元素,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流行音乐是指一切具有时代潮流和地域特征的普及的通俗的大众化的音乐。王震宇(2009)认为,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当引入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自我,易于沟通交流,引起共鸣,且与时代紧密相联,内容通俗易懂,对那些了解音乐理论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演唱或演奏起来比较容易。当代中学生处于学习紧张、竞争激烈的气氛之中,通过流行音乐可以很好的抒发压抑内心的紧张和抑郁情绪。 

第二,课外活动为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现在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在教室里进行音乐欣赏和讨论,这种形式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在坚持课堂活动为主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而且要突破以往课外音乐活动的形式。以往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群众性教歌活动、歌咏比赛、专题音乐欣赏讲座、综合性音乐比赛、音乐会和校内音乐社团等。这些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都比较正式,参与的学生有很强烈的受限制的感觉,不能很好的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绪。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非正式主题和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以往学校的歌咏比赛等都与革命和爱国主题紧密相连,如校内红五月歌咏比赛,12.9歌咏比赛;开展此类活动虽然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但学生不能很好的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在今后的课外音乐活动中,可以放宽对主题的要求,让学生更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只需要进行较少的监督和管理,但不宜在主题上限制过严。另外,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其他形式的课外音乐活动,如卡拉oK比赛,自组乐队等。这些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可以让他们挥洒青春,释放自我,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三,课程和活动的安排应该更具有针对性。目前音乐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变化性比较小,没有考虑到社会事件的发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发生社会重大事件时,为了缓解这些事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可以举行一些特殊的音乐活动,来释放个体的情绪。例如在5.12大地震以后,中央电视台就举办了赈灾义演活动,一方面可以为灾区人民筹措资金,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国人悲伤的情绪得以释放。在国外,教堂也履行相似的职责。当发生恶性社会事件,如校园枪击案等,人们可以在宗教音乐中寻求安慰。在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重大社会事件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增加,在这些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安排相应的音乐活动来应对这种重大事件的影响。此外,音乐教育和音乐 治疗 也可以结合起来。当学生面临一些重大的个人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家人去世等,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特殊的小型活动来帮助学生应对危机,渡过难关。 

 

 参考 文献 : 

[1]DeLucia-waack ,J.L., & Gellman, R.a. (2007). the ef?cacy of using music in children of divorce groups: impact on anxiety,depression, and irrational beliefs about divorce.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1(4), 272 282 

[2]Gladding, S. t. (2005). Counseling as an art: the creative arts in counseling (3rd ed.). alexandria,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 

[3]詹薇.音乐欣赏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25(9): 401-402. 

[4]周世斌,宫正.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和分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的提升,社会在关注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同时,对于高等教育领域,也在积极的寻求更加具有教育学意义与社会适应性的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使得高职学生在初入社会时会产生相应的消极情绪。针对这样的现状,在高职院校中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高职学生的健康受教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就高职学生的心理共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展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旨在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开展提供可行、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在对心理与情绪的认知、管理和调整上已经逐步普及。同样,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教育体系的完善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常规课程与心理辅导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认知习惯。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对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于方法。只有掌握相关的心理问题处理能力,才能帮助高职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生活,在今后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注重为社会培养实践型与技术性人才,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对传统教育体系的不够重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更加倾向于动手与实践。除此之外,高职学生的偏科现象也同样严重,这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在高考竞争中优势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高职学生的普遍心理调研,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意识的强化,高职学生从单纯的抗拒全面学习心理逐渐转变成为了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对现有学习环境的不自信以及对就业形势的焦虑,在情绪管理方面,高职学生更偏向于情绪化与感性化,不能够根据客观条件进行理性判断等。除了消极心理与情绪,高职学生相较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社会经验与社会认知度上表现更为出色,相应的心理表现为心理抗压能力强,实际应变能力强等,在对自我的认知上更为清晰与明确。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意义

心理教育,作为近些年逐渐兴起的非主流教育分支,经实践表面,对于各个阶段学生的教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受教育阶段,同时也是心理成熟的重要阶段,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会对青少年的性格、个性以及品格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完善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形式更加健全的人格,更加乐观的性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高职院校,相较其他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更多的社会性质,然而学生在受教育阶段仍然在性格成型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于学生的发展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所以说,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排解社会带来的压力,帮助健康心理与乐观情绪的建立,帮助学生形成可行的、有效的心理自我处理能力与技巧。同时,从高职院校的管理来说,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强,为了进行统一化管理,减少学生受不良诱惑的可能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关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方向

(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正确的人生观

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特点是缺乏自信心,在某种程度上,相较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更会产生低人一等的不良心理,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高职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并进行自我定位,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向之一。学生群体对于教育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的,在学生步入社会前的这一阶段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建设,使得学生能够对自身有足够的认识,了解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是高职学生心理教学的主攻方向。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充实自我能力

高职学生,由于多方原因,在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自主性上都有相应的欠缺,然而,对于一个社会个体来说,丰富与充实自身,使自己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是必须的。帮助学生培养这种充实自我的心理,也是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教学方向。对于广大高职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知识与专业技巧的获取上,也体现在能力的多样化,包括有对实践动手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基本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对相关课程进行专业规划,帮助更多的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心理与习惯。

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法

(一)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理情况沟通

心理教育的特点是具有相当的个体差异性与隐私性,很多心理问题,当事人由于各种原因,不便于进行透漏,在心理不良情绪出现的初期,往往选择逃避与掩藏。对于学生尤其如此,所以说,在实际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每位学生的心理沟通,在交流频率与交流深度上都要有所突破。教师可以通过匿名形式对不良心理进行排查,建立具有一定隐私性的交流,例如线上交流等先进方法,降低学生对心理交流的戒备,更好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注重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与沟通,可以使心理教育的效果更加直观、显著,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以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而对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普及讲座,形成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

(二)注重分类别、分阶段的心理课程教育

每个人的心理状况都不会完全相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生长环境不同,所以,因人而异在心理教育课程设计中十分重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次采用不同的心理辅导方案,使教育效果更加显著。除此之外,在不同阶段,如心理教学开展初期,要多进行简单的、专业性低的交流与教学,根据教学进程逐步加深与调整,帮助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高职学生在心理上有典型的特点,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教育教学要根据这些特征具体制定。高职学生对于自身在社会的定位更加多样化,从某种程度来说更加注重对自身能力的下意识培养,是相当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关高职院校心理教师与研究机构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中,要及时的根据教学反馈对相关教育方案进行调整、改进和创新。

作者:刘永静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蒙晓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职业,2016,(05).

[2]胡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初探[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篇9

【关键词】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66-0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其教学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的知识,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活动,引起学生心理体验和感悟,让学生能够从活动中懂得认识与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性,进而能够主动地去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又叫心理卫生,意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本文探讨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实施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情境是指影响个体自身发展的各种刺激所构成的场景或环境。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或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在其中自主活动,产生情感体验,进而提高认知,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主张“做”中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人本主义代表学者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教育者要重视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动,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在心理健康课程“做情绪的主人”教学中,笔者结合人本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的学习理论,以及情景―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情境活动,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营造出愉悦和谐的师生环境,运用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有关的情境中通过表演、观摩等活动产生情感体验,合作分享经验,既提高学生认知,改善行为,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需求分析

在开展“做情绪的主人”教学活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第一章知识篇“心理健康与我”和第二章成长篇第二单元“认识自我”,对心理健康课程有了初步了解,对自我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但是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烦恼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缺乏管理情绪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本课将进一步提高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而在教学大纲上,要求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和职业生活中开发自我潜能,欣赏自己,完善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协调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晴雨表,学习如何管理情绪为下一章节“学校中的我”人际关系的学习做准备,本次课程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做情绪的主人”这一课的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改新教材《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讲课内容是课本第二章成长篇第三单元第十一和第十二课,属于心理健康教育基础部分,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拥有良好的情绪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处理好学习、生活与就业等各种关系的重要基础能力,学好本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概念和产生的来源,以及如何正确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以便以更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本教材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从情绪特点来看,本次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是女生,她们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又称心理断乳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是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还比较薄弱,又处于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期,形成了她们内心需要与意志调控能力之间的失调,从而导致她们在处理很多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时容易冲动、极端化。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主动性较差,部分学生经常有遇事敏感、冲动、自卑、消极、喜怒无常的表现和厌学情绪,学生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表现缺乏深刻地认识,也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管理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从专业需求来看,护理专业就业方向为医院的护士,学习本章有关情绪的心理保健知识可以帮助护士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医学心理学的实践研究证明了情绪因素的致病作用,病人的不良情绪状态不仅会加重病情,甚至可危及病人的生命。因此,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学会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并能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对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时加以调节,消除或减轻患者心理应激不良,确保治疗顺利完成,提高临床护理效果。因此,学生学会正确的疏导情绪的方法,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不良情绪,既是职业需求,也是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

根据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理念,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等活动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并分享,以促进学生达到心理健康。

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工具,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主动积极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利用,能够学会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体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

(一)合作探究法

学生课前分组后分工合作,到校外的医院或诊所考察并收集并整理病人不良情绪的相关案例,上课过程中小组团结协作参与团体游戏活动。合作探究法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与成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互动的一种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临床护理情景的模拟,让学生扮演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以体验病人求医时的切身感受,参与者获得临床实践体验以及宝贵的经历,其他学习者从“表演”中观察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如何观察和调节病人情绪,促进治疗顺利完成,受到一定启示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行为。角色扮演法既能使学生能够在模拟临床的环境下,掌握临床辩证思维的方法、实际动手的技能、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热情,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三)分组讨论法

全班分成6个小组,桌椅安排成小组讨论式,每组有10~11人,每组有组长和记录员,人人参与讨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讨交流以获取知识。讨论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开发学生思维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情绪的定义,知道情绪产生的原因。

2.辨析积极与消极的情绪应对方式。

(二)技能目标

1.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觉察和分析自己的消极情绪,并能善用技巧管理情绪,逐渐形成情绪自我调控的能力。

2.合理表达情绪,理解他人,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状态。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2.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并学会合作。

3.通过活动,学生能体验大胆倾吐心中烦恼的快乐,体验尊重与被尊重、信任与被信任、关心与被关心的浓浓情谊。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1.教学重点:体验情绪,认识调节情绪的重要性,克服消极情绪。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觉察和分析自己的消极情绪,善用技巧管理情绪,树立“做自己情绪的主人”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示意图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根据教学需要,全班分成六个大组,每一组10~11人,由自荐或推荐选出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活动人员安排及成绩记录。要求各小组课前完成以下4个任务:一是收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语;二是调查学生中存在的消极情绪;三是到校外的医院或诊所考察并收集病人不良情绪的相关案例,观察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如何观察和调节病人情绪,促进治疗顺利完成;四是每位同学对自己的情绪特点做初步自我剖析。

2.教师准备。(1)若干情绪卡片图和彩纸;(2)桌椅安排成小组讨论式。

(二)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共同约定口号:教师说边击掌边说:“大鲨鱼!闭嘴巴!”学生接着边击掌边说:“闭嘴巴!”

目的:既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维持课堂秩序,统一口号,方便上课。

1.导入新课。

活动一:我猜我猜我猜猜(5分钟)

要求:教师ppt展示成语,任意找几对搭档上台一个表演一个猜,表演者通过面部表情和适当的手势、动作来表演上面的情绪,并让另一个同学猜猜是一种什么情绪?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表演得最好。活动结束后评选出一对最佳搭档(用时最少又猜对的组),参与的组获得表情扣1枚,最佳搭档组获2枚。

第一组:眉开眼笑、痛心疾首、暴跳如雷

第二组:伤心不已、手舞足蹈、提心吊胆

第三组:欢欣鼓舞、悲痛欲绝、愤愤不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表演既能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情绪,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为下面的活动做好准备。

2.识别情绪(15分钟)。

(1)活动二:情绪脸谱。教师用ppt课件展示各种类型的情绪图片,让学生初步识别情绪的类型,引导学生辨认各种情绪的不同表现和外部特征,引出情绪的定义、构成要素和类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初步识别情绪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画出本组第一次抽签活动时情绪卡片代表的情绪脸谱,比一比看哪组同学画得最好,最美脸谱组获得表情扣2个,参与获表情扣1个。

(2)活动三:情绪词语大比拼。全班6个组用情绪脸谱抽签,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写出本组情绪抽到的情绪类型在日常生活中的词语,看哪个组写出的这类情绪词语多,参与的组获得表情扣1个,写出情绪词语最多的组获2个。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加以整理并理性分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加深对情绪定义的理解,尝试初步体验四种基本情绪,同时又培养学生语言和肢体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体验情绪(15分钟)。

活动四:角色扮演

根据学生收集有关情绪的案例,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时间2~4分钟,事先进行排练,让学生根据情景自由发挥,表演形式不限。要求观看的学生找出情境中人物有哪些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分析产生该情绪的来源,说出消极情绪的危害,正确回答问题的组获得表情扣2个,参与获得1个。

情景一:和同学闹矛盾,他误会了我,我非常痛苦。

情景二:病人与护士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剧的角色扮演,学生亲身体验日常生活和职业中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教师引导学生出现这些不良情绪时,学会分析情绪产生的来源,理解调节情绪的重要性,为下面如何调节情绪做准备,同时学生分组表演充分挖掘学生的才艺潜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4.调节情绪(20分钟)。

活动五:“情绪医生”开处方

通过以上对情绪特点的分析,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一个组长和记录员,担任剧中剧中人物的情绪医生,讨论如何帮助剧中人物开处方,克服消极情绪,保持良好情绪,讨论结束后分享各组成果,各小组准备好记录和发言,比一比哪个“情绪诊疗所”方法好,主意多,处方多的组被评为“神医组”获得表情扣2个,参与获得1个。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心理体验,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诱导和启发学生在不良情绪出现时,应及时采取正确的调适方法,让学生有效化解不良情绪,学会管理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

5.分享情绪(7分钟)。

活动六:情绪大挪移

要求:组内同学轮流说出自己曾经历的消极情绪,下一位同学给出积极的情绪调控的办法,表现积极的组获得表情扣2个,参与获得1个,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设计活动“情绪大挪移”来突破难点,通过这个活动,体验到不同的消极情绪,并提出积极的应对情绪的办法,既锻炼了自己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又培养学生乐于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6.放飞情绪(14分钟)。

活动七:情绪放松小体验

要求:从学生讨论分享的方法中选出深呼吸和音乐调节的方法,播放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音乐中的引导语做放松情绪的训练,每组跟随音乐做放松体验练习的人员最多,效果最好的组被评为“最佳放松组”获得表情扣2个,参与获得1个。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情绪调节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7.总结归纳(2分钟)。

(1)盘点每个小组的表情扣个数,从完成课前任务、小组合作情况、参与积极性等方面对每个小组点评,并进行表扬与鼓励。

(2)小结。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转移注意力法、合理宣泄法、自我激励法、心理换位法、放松身体等,希望大家能把今天课堂上学习到管理情绪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学会克服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真正的做情绪的主人。最后,让我们用一段话来结束我们的活动(学生齐读):“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可以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让我们创造快乐心灵,给心灵一片晴空。”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实践情况和体验,对情绪的调节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升华,加深学生对调节情绪的印象。

(3)布置作业(2分钟)。每组学生课后精心设计海报,把课堂上总结出来调节情绪的方法写到海报上,贴在教室的后面的墙上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成果汇报展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六、学习效果评价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理论,通过兴趣激发、反馈和评定、奖励和惩罚归因指导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集体奖项

根据学生在本次课的表现,评选出各类集体奖项,既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1.“我猜我猜我猜猜”活动中,几对搭档在两分钟之内上台表演成语,猜出词语最多的被评为“最佳搭档组”。

2.“画脸谱”活动中,每组派一个同学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到黑板上画出喜、怒、哀、惧四种情绪脸谱,比一比看哪位同学画得最好,画的最好的组被评为“最美脸谱组”。

3.“情绪词语接龙”活动中,每组在2分钟内写出本组抽签到的情绪类型在日常生活中的词语,比一比哪个小组写出的词语最多,写出词语最多被评为“最佳词语组”

4.“情绪医生开处方”活动中,每组担任剧中小a的情绪医生,在3分钟之内讨论如何帮助她开处方,克服消极情绪,保持良好情绪,哪个组写出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最多被评为“神医组”。

5.“情绪放松体验”活动中,每组跟随音乐做放松体验练习的人员最多,效果最好的组被评为“最佳放松组”。

(二)学生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自评、互评、老师评定

七、教学特色与反思

(一)特色

1.注重结合护理专业设计教案。课前分组布置的任务之一是到校外的医院或诊所考察并收集病人不良情绪的相关案例,观察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如何观察和调节病人情绪,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案例,充分挖掘学生的考察和团结协作潜能,本课探索方向是进一步研究护理专业特点和护理专业需求,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创设更多更好的情境让学生实践和感悟,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育心效用。

2.开展“活动”和“体验”让学生感悟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创设情境进行角色扮演,开展团体活动,分组讨论,分享经验,学生亲身感受情绪放松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和展示了学生的特长,锻炼和体现了学生自我组织、实际操作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得到自我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反思

1.不足: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发现有部分同学在分享环节中自我防御性比较大,分享的心理感受过于表面形式,没有放开身心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2.改进: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

【参考文献】

[1]邹泓,黄才华.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2]肖丹.心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0

[3]颜苏勤.中职生青春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

[4]俞国良.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课件篇10

p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38

一、前言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期,身心开始迅速发育,自我意识也开始猛烈增强,再加上家庭的熏陶,同学的竞争,社会的期盼,以及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三观以及知识体系,甚至心理健康。因此,班级管理者更应加强管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与方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养成习惯和人格的重要阶段,但对于外界太多的不良因素,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抵抗力却不强,需要班主任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当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会有意识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解决他们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难处与困惑。这样,教师会得到更多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会更愿意与教师交心。

3.有助于班集体的团结

由于现今这一代家庭中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懂得关心旁人或者与他人沟通,不愿意进行团队活动作业。而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只要抓住任何机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以实际行动教会他们关爱他人,以己度人,拥有集体荣誉感,这样才有利于班集体变得团结互爱。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设有心理健康咨询室并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但对心理疾病治疗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心理疾病也常常被误认为是精神疾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不清,过于课程化、医学化还有片面化,并且针对性心理干预治疗相对较薄弱,从而导致许多学生患者不敢也不懂如何求诊,更甚者都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以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由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也有教学本身以及家庭方面的因素,许多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觉性不够,存在讨厌教师讨厌上课,最后连学校都不想去的现象。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导致性格缺失,个性孤僻,不愿意和他人相处与沟通,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的畸形心理。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了,所以这类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

四、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提高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知识能力

要想教育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中也必须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时间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模式以及方法,并且自身时刻保持心理健康的心态。试想,若教育者自己都每天愁眉苦脸的,尤其是班主任,每天需要处理各种琐事以及应对各种事件,还要解决学生学习和情绪等问题,很容易影响到自己的情绪,若班主任将这种沮丧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便会再次影响学生的情绪,混乱学生的价值观;若教师每天都神采飞扬,自然可以带动学生积极自信的情绪,充满正能量。

2.增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平时一定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切不可盲目主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只有及时地知道学生的困惑与问题,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处理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获取班级一些隐藏的信息,进而能够更加方便地管理班级。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特点,采用不同方式来对待解决。正如笔者上次和班里的王同学交谈,王同学说已经好几天没见过赵同学出现在食堂了,笔者马上找到赵同学与他沟通,他才肯说是因为家里唯一的顶梁柱父亲受了伤,医药费都付不起更别说供他伙食费了,笔者马上给他买了点吃的,然后经过他同意后通过学校为他募捐到了五万多块钱。赵同学感激的眼神笔者至今难忘,自那以后他便拼了命地学习,同时也乐观了许多。

3.开展主题班会等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开展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中整理当时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厌学的问题,若是什么都不去了解就下定论,有些班主任就会认为学生只是懒性犯了,想偷懒而已,其实不然。经过上周的班会讨论到这个问题,笔者才知道原来许多学生是因为不久前的一场期中考没有考好,而科任教师就片面地批评了他们,导致学生信心缺失,总是带着沮丧的心情来上课,原本压力就大的中考生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平等的讨论才让问题根源和本质充分地暴露出来,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厌学的方法,最后再由班主任进行总结对学生问题正确地分析和引导,带着理解的角度与学生交流,带动学生积极的情绪。

4.通过与学生家长沟通协作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应该强调全员、全面地进行教育和解决,如果有任何同学或者科任教师发现学生有不寻常的表现都应报告给班主任,然后班主任经过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全面了解到学生的心理情况,分清是青春期的叛逆问题还是遭到外界干扰才有的表现,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