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设计准则十篇城市设计准则十篇

城市设计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9:45

城市设计准则篇1

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多元性;动态性;民主性;法制性

1城市设计成果的内容组成

业内对城市设计的成果并无统一规定,从各设计院近年参与城市设计提供的成果内容来看,基本上可以归为文本说明类和设计图则类。

1.1文本

1.1.1设计政策

设计政策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它既包括设计实施或投资程序中的规章条例,也是为整个操作过程服务的一个行动框架和对社会经济背景的一种响应,是一种保证城市设计的图纸文本转向现实产品的设计策略。这种设计政策一般由城市设计人员提出,最后体现在有关城市条例和法规之中。

城市设计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现行规划法规和运行体制的结合。如在美国,至今已有1000多个城市实施了城市设计制度与审查许可制度。虽然美国并没有专门的城市设计法规,但有关城市设计的政策和法令研究却很普遍。

1.1.2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最基本也是最富特色的成果形式(也称之为设计准则)。由于城市设计以公共利益作为设计目标,因此为了控制不同的机构和民间开发者的城市开发活动,在开发设计的评价和审核时,就必须以遵循城市设计目标和城市设计导则为标准,通过导则来保证开发实施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亦即对城市某特定地段、某特定的设计要素(如建筑、天际线、街道、广场等)甚至全城的城市建设提出与整体的综合设计要求,因为城市设计政策和规划还不足以驾驭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特定要素。

1970年,旧金山城市设计计划在实施中曾遇到一些困难。这使人们感到,若不将计划翻译成特殊的设计准则,就难以保证城市环境在微观层次上的质量。于是,1982年该市制定了中心区设计准则。它不仅包括形体项目,而且还有一套引申出来的、包括七部分的附录及进一步的解释准则。

从准则的表达性质上讲,又有两类,一种是规定性,一种是实施性的。规定性的准则是设计者必须遵守的限制框架,如在某地段规定建筑的容积率为10,则所设计的楼层面积不得超过基地面积的10倍;而实施性准则则不同,它为设计者提供各种变换措施、标准及计算方法,所以,它不再说容积率是多少,而是指定这一地段设计中开敞空间和环境所需达到的阳光数量,以及建筑物和开敞空间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容量,至于建筑容量、高度等则不限定。实施性准则的优点在于把标准化的量度应用于所有的设计地段,但并不要求对该地段产生标准的三维空间形态,因此,形式是多变的,它比规定性准则更富有设计创造潜能。

1.1.3维护程序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特有的成果形式。在为数不少的实例中,起初城市设计搞得较好,但使用几年后,环境就大为逊色,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维护和监督管理程序。

维护程序体现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动态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在过去,设计一般只关心新的创造,忽视了为维护和管理而设计,误以为城市管理机构和使用者负责,但事实上,有关管理机构对此并不重视,有时他们重视维护公共空间,但也需要来自公众的合作,其中不少维护措施本身就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如在外部空间设计一系列铺地、花坛、凳椅、栏杆等小品,这不仅是空间景观艺术的要求,而且是维护环境所要求的。显然,维护程序比一般人认为的复杂的多。

1.2图则

城市设计图则是将城市设计内容用图形文字和数据表达,以便对城市用地空间环境进行全覆盖的控制管理。它包括总图、分析图和各指标要素控制图等几部分,以便与规划一道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既严格又便利的实施管理。总图是城市总体综合设计在图面上反映,它包括道路、绿化、地块界线与编号以及综合要素控制汇编表等内容;分析图是各个控制要素体系之间的关系分析、一般包括用地形态分析、视觉景观分析、交通系统分析、步行空间分析、绿化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及其他重要的分析等;各指标要素控制图是总图中重要控制要素在图面上的展开和具体表达。

一般来说,整体城市设计的成果主要构成包括设计政策、准则、说明和相应的图则。例如上海陆家嘴城市设计成果包括设计政策、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案等三部分;局部城市设计构成主要包括准则、说明和图则。

编制城市设计图则时必须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其地块界线可与城市规划用地界线保持一致,亦可视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变动,但两者必须协调起来,避免互相矛盾。

2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的基本特点

2.1多元性

城市设计是由多种力结合,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这些力的来源包括设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对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艺术修养、市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方法、投资商的个人喜好和对公众利益的尊重以及社会本身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的基本特点就是试图适应、协调多种力的关系,尽量避免各种力的冲突和矛盾出现,使之达到一种最优的组合结果,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随着城市设计学科的深入发展,设计创作和管理实施组建成为其工作内容与方法的两个方面,而且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直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践。实际上,城市设计既是一种对设计的管理,也是一种对管理的设计,城市设计同两者紧密联系。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看,城市设计活动具有一般设计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如创新思维、产品思维、类型思维和黑箱思维等,从管理科学角度上讲,城市设计对目标、计划、组织等要素也同样重视,如目标导向、计划先行、组织协调与政策控制等环节。

2.2动态性

城市设计不仅是由多力作用的综合性结果,而且处在一个连续不断发展过程之中,从而导致了城市设计不存在一种终极蓝图。社会在运动,城市在发展,各种驱力因素亦相应在变化,城市设计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勾画理想蓝图,而是象复写纸一样在城市原有形态基础上不断重塑复写创造,因此这种过程性需要我们对原有环境给予重视和尊重,尽量避免打破原有城市社会网络骨架,并给发展留出广阔的天地,这种时间维度的适应特性决定了城市设计成果的过程性特点。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意图通过政策引导逐渐趋于最终目标,其中具象的“产品”与“过程”穿行。城市设计的“触媒”理论就是针对城市设计这种“产品”、“过程”交替出现的引导方式所提出来的。触媒理论认为,城市环境中的各个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视

觉形态方面,也存在于内在的经济联系。如果其中一个元素发生变化,它就会像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一样,影响或带动其他元素发生改变。

在设计过程中,由政府启动的,用作触媒的先期建设项目往往具有可视形象,具有“产品”特征,能够激发或限制城市某一特定片区内建设活动的发生或者影响建设速度的快慢,进而影响城市设计的“过程”。例如,在美国圣保罗市下城区开发设计中,为了启动对下城区的开发,由政府提供“城市开发行动资金”,成立了“下城区再开发管理局”,集设计、融资、管理于一体。先期进行开发计划研究,吸引开发商投资,他们通过空中步道、GaLtl-eR广场、大众公寓和滨河公园等“触媒”产品的先期建设引导整个开发过程。

2.3民主性

城市设计不只是由某些专业人员及行政权威人士独掌的一门高深学问,它所蕴含的大众性、市民性的特点需要广大市民、各种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参与,而且亦只有这种参与才能给城市带来活力和振兴的机会。

当代城市设计中,公众参与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大。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众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例如,在国内许多大城市的重要城市设计项目其方案的评选工作已经采用了网上公示以及市民网上投票等公众参与形式。城市设计的关注人群已经不仅限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开发商、公众这三方的利益群体,而扩展到利益群体与非利益群体、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

现在国外许多旧城复兴、旧城改造就很好地考虑了市民参与的因素,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日本高山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改造和横滨市的城市创造运动,其城市设计成果本身就是市民和其他各方面协力参与创造的结果,因而环境极佳,民众喜闻乐见,真正具有一种城市家园的感受。

2.4法制性

城市设计成果编制极为强调其自身的法制性,这不仅表现在文本表达用政策和准则等形式构成,而且其内容应符合法制管理建设的要求。

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城市设计活动都是在某种建设法规和条令下进行的,也都伴随有相应的改善、调整原有立法的活动。

城市设计准则篇2

aBStRaCt:thereflectionofthelocalization,integration,standardizationandlegitimationinurbandesignarethepresentneedandanewlyworkfieldbeopenedaswellasabaseofthebreakthroughofurbandesigntheoreticallyandpractically.Beautificationonlyinurbandesignisverysingleconsiderationthatshouldgetridofinoperation.thepaperexpressesthelinksbetweenlocalization,integration,standardizationandlegitimationinurbandesign.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景观、环境品质日益受到重视,城市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中。但由于缺乏全面的认识,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因此,正确认识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城市设计的定位与发展趋势,确立当前城市设计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对当前城市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当前城市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上尚未达成共识

现代城市设计从开始产生到现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摸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在城市设计缺乏主流理论的情况下,人们对城市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尚未达成一定的共识,特别是城市设计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不明确。对于城市设计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还是依附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而存在,对于城市设计在何种层面上或何种程度上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等问题没有明确,导致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认识错位。

1.2 宏观上缺乏整体性

目前,国内城市设计的开展缺乏宏观层次上的研究和系统指导。城市设计不是在城市的整体范围内、在统一策略的指导下有重点、分层次、全面性地开展,而是盲目地投入于城市局部地块、街道的景观环境设计,在很多情况下,只顾及于为城市重点形象工程服务,甚至与景观整治、环境改造联系在一起,成为城市中掩丑遮弊、装点修饰的重要手段,沦为城市美化设计。这种状况,是与城市建设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的,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导致城市品质的参差不齐,使城市设计的宗旨大打折扣。

1.3 实际运作中缺乏法制依据

目前,我国还缺乏成熟的城市设计法规,完整的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更是没有。这种情况,一方面导致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章法,主观性、随意性因素比较大,例如,城市设计的编制就是五花八门,管理部门面对多种多样的设计成果,缺乏明确的评判指标,在审批过程中难于决择;同时,没有明确的审批程序,导致城市设计成果的管理和落实实施缺乏明确的步骤安排。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也不能满足城市设计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要求,使城市设计的实施目前只停留在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性很强的项目上。在许多主要由业主开发行为聚合而成的地段建设中,城市设计往往只具有技术的引导性,不具有法令的强制性和行政的实效性,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的实施效率。

2 城市设计的地方化

2.1 是当前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

当前,对城市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2)城市设计的具体手法。

基础理论的研究,无疑是不断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的根本,同时也是它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的依托。然而,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对各种概念的界定不同,对城市设计的外延与内涵的理解不同,城市设计在理论上还存在着很多纷争,主流理论尚未确立,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和总结。固执地停留在基础理论的争论上,不仅会降低城市设计的实效性,同时也延缓了城市设计在实际建设中发挥作用。

具体手法的不断摸索和创新,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的领域,对于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提升,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然而,孤立的手法营造,可能会使城市建设出现点睛之笔,但也会丧失对大规模的空间景观环境的关照,同时使自身失去现实的实效。

从地方化的思路出发,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质,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使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理论手法运用与城市特色相融合。因此,地方化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使其在理论上和手法上都获得支撑。

2.2 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必须根据自身城市化的特点,审时度势,及时开展城市设计活动,以确保城市空间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能够协调、均衡地发展,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顺应并一定程度上引导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日本横滨从1960年代中开始意识到城市设计问题,于1970年代初成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设计小组,结合横滨在空间环境方面的缺点和特质,展开了切合实际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工作,为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和改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使横滨走上了一条“创造性和实验性的城市”道路。1980年,发表《城市设计宣言》,1989年发表《城市设计交流宣言》,1992年举办《横滨城市设计论坛》,横滨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焦点城市。

2.3 是体现城市特色的要求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不会得到人们认可的,城市的发展不能以某种既定模式为基准,而要结合特定的地区和城市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城市设计活动中,确立一种合情合理的价值准则和理性标准,以引导城市建设形成特色和独有的魅力,避免与其他城市的雷同,有现实意义,也是城市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

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在工作中,根据横滨城市自身特色确立了工作的重点,如:(1)保护步行者的权利;(2)尊重地形和绿化的地域自然特点;(3)保护和延续历史的城市创造;(4)丰富绿化和开敞空间;(5)尊重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6)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公共场所;(7)既要有形式的美,又要有内容的善。围绕这些课题,横滨经过近30年的建设,形成了由水、绿化、开敞空间交织相衬的城市特色,成为颇富特色的日本现代城市。

3 城市设计的整体化

3.1 是对城市设计的全面理解

城市设计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城市中局部地块的环境改造和景观整治,这样还只是把城市设计局限在局部“美化城市”的层面上。城市设计以人的精神感知和行为活动的品质作为目标价值取向,其所涉及的控制要素跨越了从人文到自然各个层面,构成一个以有形要素为载体的环境系统。因此,城市设计不是狭隘的景观环境设计,更不是局部地块的形象工程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只是整体的系统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完成的。同时,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人人平等的民主原则,城市设计的终极目的就应当促进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应当涉及整个地区或整个城市等大规模环境。

3.2 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保证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不考虑自身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不顾城市实力,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形象工程的建设中。这种做法,造成了许多城市的雷同,事实证明,简单依靠几个地块、几个街区的景观环境表现,不会形成城市的整体特色,甚至会造成城市的分块割裂,给人华而不实的印象。

横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围绕着地形和绿化、步行空间、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这些特色要素,长期经营,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由此看到,整体化正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城市特色的形成,需要整个城市范围内的环境品质的互动协调,需要特色景观环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均质分布。通过对全市域范围内的城市景观环境要素的整体研究,确立特色纲领,树立全局观念,提炼具有特色的控制要素,在整体范围内统一协调,合理分布,有利于城市特色的整体凸显。

3.3 是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基础

城市的形态特征存在着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次序,正确的整体化思路是确保城市设计工作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构架之下,在保证城市景观、空间、环境平均品质的基础上,确立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体系,并从中确立重点。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首先需要从宏观的层面确立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及要素构成与分布,并划定重点地区,在此基础上,针对重点地区展开详细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构筑城市精华。每一层次都取决于上一层次设计的限定,尽管每一层次之间的限定可适当松弛,但整体的、方向性的限定仍是基本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始终存在引导与反馈的关系。

4 城市设计的规范化、法制化

4.1 是城市设计发挥实效的必要条件

历史表明,城市设计的理论、实践与立法是相互促进的,现实的生活环境问题促进了设计理论的探索和实践,而在引起各种影响因素共同关注的时候,其规范化、法制化又成为必须。

城市设计规范化、法制化,包括设计管理、实施维护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是为整个设计过程服务的一个行动框架和对社会经济背景的一种响应。同时它又是保证城市设计从图纸文本向现实转化的法制保障,城市设计的内容作为土地使用的外在条件(规划设计要点是土地使用的本质条件,具有法律效力),从统一有序的城市空间总体上指导和控制具体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同时又为个体设计和环境设计留下充分的创作余地,成为城市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纽带。从管理层面上看,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必要通过规范化、法制化的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它在规划管理中的实效性。

4.2 地方化为城市设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法令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思,在城市设计发展和应用比较早的美国、日本等国,都没有覆盖全国的城市设计法规。目前,国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异,所面临的城市设计问题也不同,被动地等待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和操作规范是不可取的,将会严重滞缓城市品质的提升。因此,地方化的思路为城市设计法规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不同城市,可以适时地根据自身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的拟定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法令,维护城市设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稳定性,促进城市设计工作持续、规范地开展。

4.3 是城市设计整体化的保障

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各种层面、各种范围内的城市设计,都是城市设计实施的依据,就整体性而言,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要实现在城市整体范围内品质的均质提升,解决大规模环境的特色和质量问题,需要从政策层面上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管理,制定更深入细致的政策和标准。

美国旧金山针对城市自身的特点,编制了覆盖全市的《城市设计准则》,作为城市中环境建设的管理依据,对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进行引导。尤其是对那些非中心、非重点的地区,对那些没有专门编制城市设计方案的地区,标准与准则极大地发挥了作用,使这些地区的空间景观环境纳入城市整体的水平控制之中,避免建设品质的参差不齐。因此,通过各种政策、标准和设计审查来管理较大地区范围的环境特色和质量的作法应当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上述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也正成为城市设计师的重要工作。

5 规范化、法制化的三个层面

5.1 规范机构组织形式,促进城市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城市设计都是由分散的各职能机构负责,各机构分别处理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专项设计问题。这种形式有不少弊端,尤其是在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各机构履行的职责常常混淆,导致城市设计目标不确定,缺乏整体策略指导及相互间的协调。

事实上,城市设计往往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城市设计必须寻求一种能够统一和均衡这些因素的机构组织。

日本横滨在城市设计实施的开始,即成立了城市设计小组,主要通过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建设,步行商业街区和绿化开放空间的复兴,向市民们传播普及城市设计的信息,同时,设想发展出一套能促进各行政机构之间和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工作体制。随着形势的发展,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升格为城市设计室,职能也有所转变,管理、引导和协调成了工作的重点。与外其他设计者相互合作逐渐增多,城市设计的实施面也不断加大,甚至扩展到横滨市郊区。鉴于城市设计活动性质和范围的扩大横滨城市设计室又增加了景观建筑师、市政工程师等新成员。从而保证了这一机构能更有效地工作。同时也与外聘专家,如照明工程师、雕塑家、历史学家、行政官员及城市管理者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在一方面,适应了城市设计活动数量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城市设计组织和相关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工作亦更具规范。到了1990年代,全日本的城市设计活动在横滨的带动下,取得了显著成绩,社会各界及市民们亦对城市设计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城市设计室这样的机构自身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有关城市设计的各种活动和实践亦更易于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因此,严密高效、统一稳定的机构组织,会使城市设计工作卓有成效。有效的城市设计机构组织应该包括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机构和城市设计技术机构。实施管理机构具有行政管理权,是城市设计实施的协调、审查和批准部门。城市设计技术机构是实施管理机构的技术支持部门,为实施管理机构提供技术咨询,包括城市设计的总体策略研究、城市设计的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法规的制定等。

5.2 明确城市设计体系,促进操作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

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体系,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或局部的阶段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中更不能独立运作。因此,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作为完整的、法定的体系,是城市设计落实与实施的基础和依托。各阶段城市设计的纲要性内容都应该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得到落实,从而保证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在法制管理中获得落实。

按照地方化与整体化的思路,将城市设计划分为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和各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又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互配合、紧密协调,构筑完善的城市设计体系。

整体城市设计主要是针对对城市整体空间景观环境具有结构性影响的范围所展开的城市设计,通过研究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物质空间等宏观层次控制因素,从整体上确立设计范围内的城市结构、景观环境特征及其构成,建立长远的、有特色的城市形态与人文活动的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在此之下,确立实现这一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的要素构成与控制原则,划分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为局部城市设计的展开提供依据。

局部城市设计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的原则,对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重点地区和广场、灯光等城市构成要素展开专项城市设计。对于以政府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如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程度较高的公共环境设计等,可以由局部城市设计直接指导具体的方案设计并进入实施管理;对于以业主开发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需要将局部城市设计转换为具体地块的城市设计指引,由城市设计管理部门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对个体建筑设计和环境设施的设计进行指导、审查和批准,使城市设计得以实施。

对于一般地区,其空间、景观、环境方面的设计和控制,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基本要求与控制原则,通过在各阶段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的逐步落实,并最终提出一般控制要点来进行实施管理。而在此过程中所确定的需要重点控制和细化的地区,则进一步开展城市设计,并据此提出城市设计指引。

5.3 健全法规体系,促进城市设计的依法运作与管理。

健全的法规体系不仅是城市设计工作自身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同时也是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实施中的法规保障。

健全法规体系,首先应该明确对一个城市应该从哪些控制要素上重点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当前,对各种控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随意性比较大,有的以景观作为控制要素,有的以环境作为控制要素,有的以空间作为控制要素,也有的则是混合交叉在一起。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各种城市设计理论进行理性和切合实际的梳理,根据不同城市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并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对各种控制要素进行界定,建立科学、合理的要素分类,确定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体系,作为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以及管理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文件,对于一个城市的具体的城市设计工作的展开是可行而必要的。

健全法规体系,需要在明确控制要素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性的城市设计策略和规则,为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与控制文件提供普适性的标准或准则,从宏观上指导城市设计在城市整体范围内的实施,保证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整体水平与持续提升。在美国,除了在“土地利用区划管理规则”(ZoningControl)以及“土地细分规则”(LandSub2pision)中包括的城市设计内容以外,还制定有“全市性城市设计规则”和“全市性的城市设计导则”,或通过“城市设计白皮书”之类的政策。

为避免城市设计成果的形式各异,促进各种成果的有机衔接和体系化,需要制定关于城市设计编制的各项技术规定,从成果的构成上对城市设计的编制进行限定,使城市设计编制工作规范化、系统化。

为了使城市设计成果实施,需要将方案有效地转换成具体地块的管理文件,因此还需要制定关于编制城市设计指引的相关技术规定,对如何编制城市设计指引进行了系统规定,实现从城市设计的各项控制导则到每块用地的具体指引的有效转化,提高城市设计实施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6 结语

城市设计的定位和发展趋势,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课题。城市设计的地方化、整体化与规范化、法制化还只是对城市设计的一个阶段性的理解,避免了城市设计在“城市美化”层面上和单一设计项目范畴上的局限性。其立足点,是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具体状况,这一点,正是当前城市设计最具实效、最有开拓性的工作领域,也是城市设计在理论上和手法上获得突破并得到验证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深圳市城市设计体系背景研究.2000.

2 段进,著.城市空间发展论[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城市设计准则篇3

1园林设计艺术的内涵及其指导原则思想

在此过程中,因地制宜是进行园林艺术设计所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建设所需的各项投资经费,并且还能够在充分利用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营造更多审美效果,例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观赏效果来对园林造景因素中的假山、异地塑料树类、雕塑作品等进行美化设计,有效将园林设计中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融入进去,体现更深层次上的精神文明氛围。因此,园林艺术设计者要综合考虑环境设计的各项指导性原则,在降低经济投入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园林艺术设计水平。

2景观规划中的园林设计策略

2.1创新园林设计理念,丰富园林设计思想园林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审美性、真实性和观赏性,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对景观规划中的植物造景进行设计,以体现出绿色植物的层次感与审美效果。此外,还要紧密结合城市本土化的建筑特色,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具有城市特色的树种植被和花卉,以此丰富城市的多元化设计思想和设计元素,增强景观规划设计的可供观赏性和娱乐性。2.2构建城市“零污染”的绿色生态系统大力倡导建设原生态的绿色景观园林艺术,是因为绿地群落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完善空气质量、涵养城市地下用水水资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汽车尾气含量以及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通过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融入较多的园林设计思想,可以起到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对于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3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依据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指导理论所倡导的原则,应当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体现出保护珍贵野生植物的理念,实现提高城市景观质量与稀有植物数量的双发展。充分收集、培育和保护稀缺的野生植物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园林植物的栽培品种,并且还能够提高城市园林的整体艺术观赏价值、净化城市空气、绿化城市环境。2.4园林规划应坚持保护植被自然地貌的原则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很多开发商为了在最大限度上追求经济利益,在城乡结合处大力进行移山造地以及推土建设开发项目,对原生态的风水树林草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如此以来,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性植物产生了破坏性,不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研究和科学价值的提取,对实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2.5以科学标准严格要求现代园林绿地建设城市景观规划园林建设设计者应该严格遵循生态系统理论体系的指导性原则来进行,在园林建设中充分体现相关科学的综合性因素,按照五大规则性标准来执行:其一,功能标准,将保障居民身心健康、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园林设计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其二,体现高效率和经济实用性,提倡利用最少的资源消耗以及资金时间投入,创造出最高的经济效益和资源价值,以做到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率;其三,资源的循环和可再生标准,充分发挥资源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以及再生功能,对园林绿地系统进行科学规划;其四,乡土与生物多样性标准,注重培育乡土植物以及多样性植物,并积极倡导外来物种引进机制建设;其五,地方与风土精神标准,突出园林规划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全力打造独立性较强的游赏娱乐空间。

返回求学网首页购买相关教材

城市设计准则篇4

一、规划体系实施情况

(一)县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全面开展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的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今年9月底前完成了规划纲要,12月底前完成规划成果。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按照《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和《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要求,依据县城市总体规划,开展覆盖县城全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规划范围内的基础资料调研与收集工作,并组织编制完成了控规草案。

(三)专项规划编制已修改

结合城乡总体规划纲要、县城市总体规划,启动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或修改工作,目前,已经确定北京北达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编制,并完成了基础资料调研与收集工作。围绕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各类市政设施(包括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信等)及工程管线综合、公共设施综合布局及商业网点布局、防灾减灾(包括防洪、消防、抗震、人防等)、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认真进行梳理,对不符合城乡总体规划的做出了及时修改、调整,补充编制缺项内容,形成与城乡总体规划配套齐全的专项规划体系。

二、规划实施情况

(一)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组织编制完成了2013年度县城建设实施计划。具体落实分年度建设目标和重点,分类列出年度重点建设项目清单,明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资金安排、进度计划和责任单位。

(二)规划审批管理

制定规范性文件。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城乡规划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制发《县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县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县城市容貌整治导则》、《县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既有建筑外观改造技术导则》、《县城市户外广告设置导则》、《县村庄整治技术导则》等相关技术导则。严格审批管理。按照批准的城乡总体规划进行项目选址,凡与规划不符的一律不予审批。严格依据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规划条件,审批建设项目。加强对建设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许可环节的跟踪监督管理,确保规划设计落实。对与规划条件不符、擅自修改已审定的规划方案、违反规划许可进行建设以及未按要求配建配套设施的工程项目,责令限期改正。加强实施监管。建立2年1次的城乡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完成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和自查报告。建立城乡规划实施统计分析年度报告制度。严格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三区”、“五线”管理。2013年8月1日至9月30日,通过了市规划局会同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管执法局,对我县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和规划执法工作进行本年度专项检查。

(三)数字规划建设

为加快数字规划建设,以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城乡规划实施管理,按照全省统一的数字规划标准,完成了数字规划系统框架的搭建;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审批管理、监督管理、统计评价和综合服务五大系统建设初见成效。测绘完成县城周边100余平方公里的1:500现状地形图,购买了覆盖全县域卫星遥感影像图1200平方公里。

(四)规划展馆建设

县规划展馆新馆建筑面积1万平米,建筑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布馆招标。

(五)绿道绿廊建设。

完成了中华大街绿道绿廊规划,县城重要绿化节点规划方案、南部新城大街、大道、东外环绿道绿廊规划,并获得县政府批复,目前正在由住建局负责实施。

(六)城市设计

正在组织编制县总体城市设计,主要内容为文本、图册等相关资料。商业中心、文体中心、滨水地区等重点地段详细城市设计,深入研究县城风貌特色,通过对县城空间形态特征及重要特色资源分析,确定景观结构和特色空间总体框架,组织构建街道、公园、广场、水系等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提出特色功能区、特色风貌街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标志性建筑、环境艺术设施等规划设计意向和建筑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的控制要求。

城市设计准则篇5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施工;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本身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心,也是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生产力比较发达地区的集中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城市建设力度不断的加大,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在逐渐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加,使得城市的周围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随之也产生了城市空气污染、水质恶化、土壤流失等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人类本身的生存。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加快城市美化工作,必须要加强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以及其施工工作的管理

一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将城市的园林发展工作作为城市树立形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发挥了比较好的效果。在经济方面以及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仅促进了城市的文化发展,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1城市的园林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城市的园林本身在设计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集中的表现在城市的空气污染、水质恶化、土壤流失等的问题。城市环境的质量不断的下降,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这就需要城市通过园林的设计和布置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2城市的园林有利于体现城市人文关怀

城市的园林本身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更加的赏心悦目,丰富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生活。不同主题的城市园林布置具有不同的观赏效果。人们在不同的城市园林中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熏陶。这对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调节。这样的调节将直接的体现在人们的心情和人们的心理角度,使得人们更加好的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二城市园林设计原则分析

我们知道,城市的园林设计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载种花草树木,而是通过一种科学和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营造出一定的环境。在一定的土地上,通过植物、山石以及水等的元素布置,通过科学的指导和美学的原则,创造出那些可以供人们游玩和休息的环境。其是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也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在城市的园林设计中,所要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适用性、经济性、美观性。

1宏观与微观相互统一的原则

在城市原理的设计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将项目的计划放在整个城市的规划或者是区域的发展方向的角度下,将城市的园林设计与城市的整体之间相互协调。园林的设计要与城市的整体功能之间协调统一。城市的园林要在元素构成的质地上与周围的环境相互符合,与周围的其他景观相互协调统一。整体的布局要与周围的环境体现出一定的主次关系和烘托对比效果来。

2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

城市的园林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协调好城市主体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与城市园林元素之间能够有机的组成一个整体。在植物学、公务学、人居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对城市园林的植物、动物等元素进行有效的统一布置。要尽量的减少城市的园林布置对于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达到城市的人与城市的自然环境之间完美的协调。将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以及生态学的原理与城市的园林设计规划结合在一起。建设的目的本身也是要使得城市的居住主体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甚至城市的园林要满足城市居民在美以及情操上的追求。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符合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和理念。

3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在城市的园林设计中,城市的园林设计特色是城市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特点以及当地的居民居住和生存的习惯,针对当地居住者对于城市园林的不同要求,做出不同的设计。比如,在北方的园林设计中,要针对北方的四季特点,在园林的设计方面做出不同的层次要求。同时,考虑到北方风较大的特点,就要从加强城市绿化方面入手,做好城市的防风防尘工作。

三城市园林项目的施工与管理工作

城市的园林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其本身的目的就是要创造比较好的园林景观。由于城市的园林工作本身包含了山、水、树等的多个项目内容,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是经过不同的施工单位和部门配合而建设成的。所以,在城市园林施工的组织以及配合过程中出现了任何的问题的话,都会对工程本身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所以,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1要做好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之前,施工的单位要与设计单位进行一定的沟通,做好施工的具体概算,为工程的开工做好准备。对于施工的场地、施工的材料、施工的机械以及施工的队伍等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施工准备做的足够充分之后,才能够按照计划开始施工。

2注意土壤的选择与养护

城市的园林施工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城市绿化工作的一个分支。也就是,在城市的园林工作中,一方面要尽量的使用符合植物生长的合格土壤。同时,也要依靠养护的措施针对城市的土壤进行一定的改造。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肥料的追加,满足城市的植物生长需要。

3加强城市苗木的在培育养护

在城市的园林施工和后期的管理中,最不可控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园林中植物的养护问题。由于植物本身是具备了可生长性的特点。所以,在施工和后期的养护过程中,就要根据不同的苗木本身的生长特点和生长规律,科学的布置植物的分布层次。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还要将适宜套种在一起的植物种植到一个区域。在后期的养护中,要注意对于植物的修剪工作以及浇水、固定工作。只有这样不断的精心养护,才能够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否则将很难达到园林设计的景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杨靖辉,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园艺,2012(10)

[2]许志丹,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03)

[3]王定岛,旅游景区园林绿化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

[4]王建兵,苏利英,张堃,王艳林,南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问题与发展对策的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

[5]金新琼,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0)

城市设计准则篇6

【关键词】城市;排涝;规划设计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利建设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城市的防灾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特别是在防洪方面,城市防洪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但城市的排涝设施建设却明显相对滞后,近几年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长沙、成都等多个城市均出现了严重内涝问题,以往鲜亮的城市在瞬间变成“水城”,造成了交通中断、出行不便、财产损失等各种问题。2010年,住建部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对351个城市的调研,发现在2008年~2010年的3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内涝发生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逢大雨必涝,现在已成为很多大城市的通病,内涝灾害损失在城市所有灾害损失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

1.排涝标准

城市排涝规划设计主要涉及到水利、市政两个部门。对于市政行业,排水标准,按《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引起严重效果的地区,采用3~5年的重现期标准,其中地区采用1~3年的重新标准。在对雨水管道设计时,一般根据上述重现期标准按即时排干设计,设计流量按当地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对于水利行业来说,排涝标准包括设计暴雨重现期、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三方面。目前我国对设计排涝标准没有统一规定,《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中,仅对农业灌区的排涝标准做了指导性规定。因此,国内各大中城市的排涝标准均是按自身需要自行确定的。调查资料表明,设计暴雨重现期在10年一遇至50年一遇不等,暴雨历时一般采用24小时,排除时间一般为1天~3天之间。以广东省为例,排涝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水田按3天排干,城镇、旱地按1天排干,设计流量一般按平均排除法或蓄排涝演算方法确定。

对比上述两个行业的排涝标准,经分析,市政行业中暴雨重现期按重要程度取为1年~5年,大致相当于水利行业的10年一遇~20年一遇。由于标准及计算方法不一致,容易造成两个行业的排涝标准不协调的情况。

因此,在城市排涝规划设计中,应注重协调两个行业的排涝标准。由于水利部门一般是负责城市中的河、湖、渠、排涝泵站的规划设计,市政部门一般负责城市雨水管网的规划设计,而河、湖、渠一般是作为城市雨水管网的承泄区,故河、湖、渠的设计排、蓄能力应保障城市雨水管网的畅排,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时也应考虑承泄区洪水顶托影响。一般来说,河、湖、渠、排涝泵站的规划设计排涝标准不宜低于城市管网的排水标准。在编制城市排涝规划时,最好是水利、市政部门、规划部门等多个部门同时参与,务必保证排涝标准的协调一致。

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广州市水利部门排涝标准采用涝区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一天排干不成灾进行设计。暴雨重现期采用20年一遇,相当于市政行业中的5年一遇。同时,排涝标准中加入“不成灾”,明显提高了排涝标准,也为与市政排涝系统的衔接创造了条件。不成灾的含义是在发生设计标准的暴雨时,城市不发生水浸灾害,不仅考虑水利工程排、蓄能力,也照顾市政管网的排水。

2.控制水位

控制水位指的是在发生设计标准的暴雨时,排涝区允许的最高涝水位,一旦超过这个水位,就将发生涝灾或相对较大涝灾。排涝工程规划设计时,应合理确定控制水位。控制水位的确定不仅需考虑排涝区的地面高程,还应考虑区内市政排水系统出口处允许的最高水位,结合排涝方式综合确定。由于城市排涝涉及到水利、市政两个部门,因此水利上确定河、渠、湖控制水位应与市政部门协商,分析不同的控制水位对市政排水管网的影响,从确定的排涝标准出发,结合经济效益比较,合理确定。例如,若确定的控制水位过高,虽然河、渠、湖涝水未直接淹浸地面,但却造成市政排水管受河、渠、湖水位顶托,无法达到设计排水能力造成路面积水;若确定的控制水位过低,则需要配备大规模的排、蓄工程,造成投资偏大,难以实施。当然,城市雨水管网规划设计时也应考虑承泄区现状、规划控制水位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采用过流计算公式。

3.调蓄湖

我国许多城市在发生暴雨时,往往外江水位高涨,无法自排,则需要建设排涝泵站,但仅仅依靠排涝泵站来实现排涝目标显然是不经济,也是不可靠的。即使能修建大型泵站抽排水,但河、渠的排(输)能力也难以保证,特别在河、渠线路长的情况,往往造成泵站进水池已抽干,河、渠上游的雨水还未汇至的情况。因此,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不仅要考虑排,更应考虑蓄,且蓄的工程措施更为可靠。

在城市中,调蓄湖是经常采用的蓄涝工程,调蓄湖主要优点:一是通过调蓄湖的调蓄作用,提高治涝防灾能力,同时可缩窄排水渠道宽度,节省跨渠桥涵的投资;二是改善了周边生活、生产环境,易于与公园相结合一并建设。因此,排涝站规模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将一部分“过剩”的蓄涝水面集中为调蓄湖是一种经济合理的排涝水面措施。调蓄湖位置选取的主要原则:一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协调调蓄湖的位置,调蓄湖的位置应尽可能布置在下游地势较低的区域;二是调蓄湖与排涝站应该尽量靠近,保持两者之间的水流畅顺。在城市建成区,湖的面积往往难以扩大,应尽可能保证湖与湖之间、湖与河(渠、管)之间畅通,整体上发挥湖、河、渠、管的蓄涝能力,同时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路面的雨水下渗。

4.已建城区的排涝困境

一些城市由于城市建设密度较大,城市硬化面积大量增加,湖、河、渠面积被严重侵占,造成城市雨水调蓄能力越来越低,这使得许多城市越来越难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因此,各城市应抓紧制定相应法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严禁侵占城市中湖、河、渠,有条件的城市应尽可能增加可蓄水面积,制定城市排涝规划,加快对城市排蓄系统、排涝设施的改造,提高城市的排涝防灾能力,以适应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应增加城市的雨水调蓄能力,由于城市中湖、河、渠面积一般难以恢复或增加,故采用考虑其他形式,通过保留、建设大面积的透水性好的绿地、地面,增加地面的雨水下渗,或者建设地下蓄水池,使雨水尽量留蓄在地下,减少需排除水量,减轻排涝压力。在城市建设中,路面建设尽量避免采用不透水材料,从而造成雨洪流量加大加快产生。

在加强排涝设施建设,注重城市建设在排涝方面的考虑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已建排涝系统的管理完善,定期检查排涝系统,及时清除排涝系统的淤塞,清理雨水口上的杂物。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准则篇7

【关键字】园林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使我国大部分城市成为了病毒的温床,三废污染极度严重,对市民的身心健康造

成了威胁。为了有效解决这些危害,最为经济高效的措施就是将园林设计艺术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最终达到绿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及获得视觉美感的效果。

1园林设计基本概念及指导思想

所谓园林设计就是园林的布局策划战略,具体来说是研究如何应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比如: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等来营造和谐完美、生态良好、景色如画的自然环境的过程。

1.1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园林设计应以市民的爱好及需求为前提,为其枯燥的生活环境增添更多大自然的色彩,努力创造既洁净又美丽的环境,让广大市民群众积极主动地走进绿色园林,去欣赏那些美丽动人的景观并享受着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其文化艺术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1.2园林设计应遵循适用、经济与美观为一体的原则

适用性是园林设计的首要原则,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要因地制宜,遵循科学原理;其二要保证园林的设计效果适合于所服务的对象,所实施的策略

具有恒久性。在满足适用性的基础上,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即在更少的投资情况下将事情办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从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等适用性原则来看,本身就已经减少了不少投资,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问题。在适用性与经济性都已完全符合的情况下,最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尽可能地保证视觉上的美感,满足园林布局和造景的艺术要求。在一些特定的场地,园林景观设计的美观性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要满足其观赏价值,可以通过适当“移植”孤置假山、异地塑料树类、雕塑作品等来装饰和美化环境,创造出生动感人且又充满活力的精神文明氛围,这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实用价值的表现。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三者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工作者不能单纯地追求其一或是其二,否则会降低园林艺术的水准,失去吸引力或是产生因缺乏经济基础而导致设计方案成为纸上谈兵的局面。

2景观规划中园林设计方法

2.1以丰富的理念设计园林景观

观赏性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内容,所以,要设计丰富的园林景观,需要进行科学的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的色调以及层次建立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此外,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城市建筑特点,有目的

地设计自然景观,以当地的特色树种以及古老的树木为主要的设计元素,实现观赏性和绿化城市的目的。

2.2加大力度建设好城市园林

把园林设计的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其目的是为了绿化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众所周知,绿地群落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制造氧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植物还能够涵养水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3]。因此,应不断地建设城市园林,使之成为改善城市环境的主力军。

2.3保存和繁育种质资源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种质资源已经相当稀缺,应当注重保存繁育。充分

收集、培育和利用野生的植物,并积极地引进具有观赏价值和净化城市空气功能的树种,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最大程度扩大园林植物的资源,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实现多样化,进而不断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

2.4以科学标准严格要求现代园林绿地的建设

生态系统理论明确指出,园林工作者必须把能够体现环境质量的园林相关科学数据考虑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一是功能标准,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二是经济与高效标准,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三是循环与再生标准,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四是乡土与生物多样性标准,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外引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五是地方与风土精神标准,强调每一地方的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形成地方特色;六是整体与连续性标准,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2.5园林绿化应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而设计

全国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位地区经济开发上,大规模的推土、移山造地,将原来的风水林毁坏,搞住宅、厂房,或大广场、大草坪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从生态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在城市或城郊,能保持一些本乡的疏林植被是很必要

的,它们是当地物种的代表,对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尊重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设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3园林规划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市民对居住环境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景观规划设计改造

城市环境,创造集中的人居环境,可以让城市人更贴近自然生活。将园林设计艺术运用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能让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城市人与自然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由、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使园林不再仅仅是提供人们休憩、娱乐及观赏的场所,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功能需求。

4结语

景观规划是否合理,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设计宗旨,充分理解园林设计的理念,将其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有效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努力改善城市环境,给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宜居环境,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欣.园林植物群落及其设计有关问题之我见[J].中国农业信息,2013(07).

[2]范冰.浅谈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深圳园林科技,2010,2:37-39.

城市设计准则篇8

关键词:城市;公共信息;标识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074-03

ResearchonUrbanpublicinformationidentificationSystem

CHenHui-shu(Schoolofartsandengineering,tianjinVocationalinstitute,tianjin300410,China)

abstract:China’surbanizationisinasustainedperiodofrapiddevelopment,newservicesandnewtechnologyproductscontinuetoemerge,peopleofmateriallifeandspirituallifesatisfactiondegreeandthepursuitofhighqualityoflifeattitudeisalsounprecedented.italsoneedstoourcitypublicinformationgraphiclogosymboldesigncontinuousinnovation,continuetodesignnewsymbolsallowpeopletoidentify,provideconvenienceforpeople’stravelandlife.therefore,wemustunderstandandgraspthepublicinformationidentificationofmanymanagementstandardsanddesignprinciples,designedtobeflexibleandconvenientforpeopletoidentifytheidentificationofurbanpublicinformation.

Keywords:city;publicinformation;identity

internet:.cn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当下,一个城市的现代化文明程度,市民生活的满意度与舒适度,是衡量城市进步的标准。它不仅包含着市民对城市公共环境的总体评价和整体印象,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所接受的城市公共信息的总体印象和便利完善程度非常重要。科学、规范、合理的城市公共环境信息标识设计,不仅体现了城市的良好形象,同时反映出一座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的精华,是城市管理、文化底蕴及城市创新精神的完美体现。

一、城市公共信息标识概念

城市公共信息标识设计是构成城市公共环境整体的重要部分,指在特定环境中明确表示方向、性质、内容以及形象等功能,通过以图形、符号、文字、形态等构成视觉传达要素的设计。主要包括城市公共信息导向标识系统、城市公共信息说明系统、城市公共信息安全标识系统和城市形象识别标识系统。每个系统中又都包含着小系统和分类,以及相应场所的信息图形符号。比如,城市公共信息导向标识系统里面包括门户导向系统(如码头、汽车站、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车行导向系统和步行导向系统,前者是为驾车者提供道路信息指引,后者是为城市中步行者服务的;娱乐设施、旅游景点、公共服务导向系统(如宾馆、医院、商场、旅游景点等)。这些导向系统可统称为城市交通导向标识系统,都需要在相应场所设置相应的导向系统信息要素,提供合理、准确的信息,真正达到导向的目的。

二、城市公共信息标识标准化的必要性

(一)公共信息标识符号使用率的增加

我国城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但在全球一体化潮流的影响下,许多城市的建设和规划走向了雷同的风格,这种城市间的无差别化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发展的进一步飞跃,使城市间的可识别性变得薄弱。随着当前国际交流合作的增加,各国各地区之间往来密切,公共信息标识的使用率在不断增加。车站、机场、宾馆、街道、旅游景点等场所广泛采用设计合理的、标准的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以便帮助人们识别或引导行为。同时国际间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趋势下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种复杂的电器与电子用品很受青睐。在许多电器的说明书中为了使人们能读懂操作流程和步骤,超越语言障碍的操作图形符号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使得对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统一性以及设计与应用的标准化需求越来越强烈。

(二)公共信息标识符号设计的混乱

城市中的公共信息标识符号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数量激增,识别性上也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⑴不能准确再现信息符号。由于各种设计机构水平与设计创意制定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标识符号代表同一含义的情况。比如最常见的各地卫生间的标识符号,代表男人和女人不同含义的标识符号等,出现许多在识别性和认知度存在误区的案例,急需在设计和使用中进行标准化。⑵制定标识符号时没有综合考虑。比如设计禁止和许可、出口和入口、安全和危险等相互关联含义的标识符号时,只考虑其中之一而忽略了整体的研究,更没有使标识的设计达到国际间的通识性,只从小范围使用起来合理,大范围来看就会造成一定混乱。

可见,城市的公共信息标识是一种信息语言,应该超越文字的作用而达到各地区各领域间的共识,但当它在设计和使用时失去统一性而出现了混淆,必将失去图形文字特殊的作用,所以城市中的公共信息标识设计的标准化使十分必要的。

三、城市公共信息标识管理标准分析

(一)图形标准比较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新的理念不断出现,需要我们设计的图形符号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例如,地铁、高速铁路等公共交通场所出现的自动售票机、自动补票金融计算机、自动结款机、自动售货机等等,设计在合适位置无人服务的公共标识符号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增强环保意识,有效利用再生资源,设计和设置分类回收垃圾的标识符号也是十分必要的;还有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躲避突发灾难,应在公共场所设置统一而又规范的应急避难标识;同时像自助充电、充气或自助加油站等新功能设施都需设计新的图形符号来识别。社会常规以及新事物的出现,都伴随着社会大量需求,都需要专业人员精心设计易识别的公共标识系统,标识主要的是进行广泛社会征集,体现全民参与意识,体现民主性和公正性。

图形符号的设计是公共信息标识设计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做好标识设计需要对图形符号设计管理标准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深刻研究,尽可能的做到设计图形的普遍性和可识性。标准的图形符号标识设计通常采用图形符号,图形衬色和边框等相关要素组成,一般用来表示交通、引导、公共、安全等相关信息,其设计形式是公共信息标识设计中识别性最强、表现手法最具突出的要素。

特点包括:1、几何图形与形状,这种形态接近于实体本身的形象(比如交通工具、人、动物、植物等)。2、图形标识一般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外形的形状主要有正方形、圆形、矩形和正三角形,这种外形的设计易于整合标识的图形化符号,通过不同形状来定义标识图形的含义。3、图形标识设计包含颜色信息,颜色信息是主要的识别信息,在图形标识设计中的颜色信息主要有黑、白、红、蓝、黄、绿等色彩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图形符号起到警告、禁止、提示等作用。

(二)色彩标准比较

色彩在城市公共信息图形设计标准中是非常重要的。色彩能够超越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语言和民族的人,传递出各种信息。在色彩标准设计时,要灵活掌握各种常用色彩的含义,准确传达图形信息。红色表示禁止、危险以及消防设备的意思。凡是禁止、停止、消防和有危险环境等均以红色标记作为警示的信号。蓝色表示指令,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定;黄色表示提醒人们的注意;绿色则表示给人们提供安全和允许的信息。如今,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呈现出多彩化的特点。一般的交通标识上面是图形符号,下面是文字信息,分类为:规则(黄)、警戒(红)、指导(紫)、指示(黑)等不同色彩特征的公共标识,这种多色彩多信息的公共标识也将影响着城市新标准。

(三)公共信息比较

1.游览信息

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国各城市旅游景区已经达到2万多家,园林绿化、各种景区特色与功能也越来越复杂,需要完善功能的统一的标识标准。比如风景名胜区、园林绿化区、各种不同功能的公园、其中儿童游乐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名树名木等都需特色鲜明的公共标识符号来区分。同时随着现代生活领域的扩展,自驾游览已成为新的休假方式,随之而来的相关旅游设施和服务类公共标识符号、地图标识、导游图、驾车远游的标识符号等都需要精心设计,这种系列标识的符号化程度在国外已相当普及,不仅丰富了信息符号的种类,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公共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是城市运转的重要环节,城市的地下铁路在不断扩展,城市的中心也由纯中心城区扩展到各个地铁沿线。车站是城市信息的大门,既展示了城市功能又展示了整体形象,所以各个车站的各种公共信息标识是非常重要的。铁路车站、机场等更是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纽带,出入口、转机、候机、到达、接站等信息,更需要再图形符号设计时尽可能消除不同语言不同地区所形成的视觉障碍,设计可识别性强,阅读理解力方便的标识信息,为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便利。

3.文明与和谐信息

老人与儿童是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人们的关爱和照顾,实施老年人和儿童专用公共标识符号是社会的职责。国外很多国家都有为老年人设计的“银色”标识符号和专用老年人和儿童通道,我国老龄化社会严重,“老人优先”“这里特别注意老年人步行者”“老人儿童专座”等标识符号是极为需要的,同时将这些体现人性化关怀的公共标识符号尽可能的提高设计识别性与实用性,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作用。

四、城市公共信息标识的原则

(一)设计要体现人性化

现代设计理念最提倡的特点就是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又称为“以行为活动为中心的设计”,这一理念最早由国外传入中国,只在设计过程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舒适的程度来进行优化设计,更大限度的追求以人为本,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尊重与满足。在《城市公共交通标识运行线路图形符号》和《城市公共交通标识一般和安全标识》两项国家标准的编制设计中,也应用了人性化设计的理念,也是今后标识设计的发展趋势。

(二)广泛性和重复性

这种广泛性和重复性是指标识应用的广泛性和使用上的重复性,同时也是标识中一般图形符号升格为标准图形符号的重要前提条件,又是设计新符号和更新修订旧系统标准的依据。设计者所创作的标识图形,不是单纯的追求个人的喜好和艺术风格,而是在创作设计中广泛地与公众交流,实现大众观者的共识,同时设计作品必须被所有人都能接受和识别,这样才能达的到设计原则的要求。实施新版的标识图形符号离不开广泛性与重复性的设计原则,因为由于生活习惯的多样性和地域的广泛性,每个社会成员对信息的理解会出现差异,而要达到信息传播的完全相同的理解,必须经过反复的广泛性和重复性的互动交流来进行。

(三)民主性和权威性

标识设计的民主性原则是指每一个新的设计符号的诞生,都是反复修改,从广泛征集的众多标识符号中精心筛选,并征求各地管理部门的意见,经过多次网上公示而最终产生的。权威性体现在我国的公共信息标识符号的设计工作,是在政府指导下,由各行业标准技术委员会公布年度工作计划,经过申报、评审、立项、和专家鉴定,最终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核准并实施的。

五、总结

总之,城市公共信息标识系统的规范不仅是让人们识别,更重要的是为世界各地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便利。整个城市就是一个信息系统,使每位在城市的人都能依靠身边的城市公共信息标识的指示和引导达到信息传递的作用。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大量需求,不仅需要专业精心设计的标识图形,更重要的是广泛地达成社会需求的共识,将单调的形象属性更加具备观赏性,发挥城市功能和信息识别与传递的重要作用,也是建立城市公共信息标识系统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康英.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中的标识导向系统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2015.

城市设计准则篇9

关键词:GiS技术;规划编制;CaD技术;特色模块

1背景综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做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也成为了政府十分重视的焦点。GiS技术作为一种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具有诸多的优点,在资源与环境应用领域中发挥着技术先导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但是,城市规划编制设计具有很多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设计目标的不确定性、设计目前的复杂性以及设计目标的超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规划编制设计过程的多反复、多修改,影响到编制工作的整体效率。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与CaD技术的应用给城市规划编制设计的技术手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降低绘图制图的工作量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着重探讨GiS技术下城市规划编制辅助软件的设计工作。

2分析与设计

城乡规划按层级不同,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乡规划、村镇规划等,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详”)因其独具的承上启下、与管理和开发相衔接等特点,在规划体系中,特殊地位凸显,规划设计最大的工作就是根据上位规划编制和修编不同区域的控详。本文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相关工作要求为例,开展设计辅助软件的研究。

2.1主要问题

相对于建筑设计、测绘行业等,规划设计的标准化进程起步相对较晚。自2005年开始,国内的城市才相继颁布控详的制图规范及数据标准,但绝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目录文件命名规范,图件图层、图则指标等较浅层次,对图形对象的格式要求、指标与图形对象的关联性等都未形成明确要求,从而无法对数据成果的格式规范进行严格质检,此外,规划总图与分图则、图形地块与控制指标的一致性等都无法控制和校核,都对成果的GiS建库及智能化辅助应用造成了壁垒。

2.2设计与应对

2.2.1数据标准

引人GiS理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及成果归档数据标准》(2005颁布)的基础上,进行新数据标准的改造完善。重点是引人图形拓扑逻辑体系、属性指标体系、地物要素编码体系等,对图形对象的类型、表达样式、属性存储格式等进行规范。

1)规范图形对象的种类,做到CaD对象与GiS对象的对应;

2)将图形对象与属性信息绑定,便于用地属性信息的查询浏览;

3)通过要素编码,实现同类要素的快速查询、统计;

4)结合GiS建库、更新和应用的需求,开展格式质检。

2.2.2数据组织形式

去伪存真,无论控详的图件数量多少,图形表达多么复杂,最终其表达的最终形式,无外乎点(包含符号块、文字标注等)、线(特指非封闭的线,如:道路)、面(特指封闭的线,以及其构造的Hatch填充,如:规划用地地块)。

理顺每个控详图件的图形组织模式和逻辑,对软件研发、图形设计、数据应用等,都有莫大的作用。以控详的最核心图件―“土地利用规划图”为例,其描述的图形,从大到小,主要包括:项目编制范围、分图则边界、用地边界、用地性质标识、地块填充色斑等。

而具体到某个用地地块,一个用地边界对应一个用地性质标识,如遇到特殊的“回”型地块,采用如图1所示的方式,外面的环形地块有内外两条边,内部的地块有一条边,且互不共用,与各自地块的用地性质标识建立对应关系,并要求标识点必须为相应地块的内点。这样,用地性质标识即为地块的唯一标识,可以方便的进行统计、查询,并通过对应关系索引到对应的用地边界及自动填充等。

用地性质标识采用autoCaD的“att-BLoCKReF’,(属性块:具有属性的块参照)对象进行表示,用以记录用地的地块编号、用地性质、用地代码、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高度、配套设施情况等性质,并且采用属性可视控制,实现CaD环境下,任意若干个属性信息的组合动态显示,类似于GiS中的label点属性显示。

3特色模块

规划设计辅助软件从设计的细节出发,为用户提供了诸多的便捷功能,如根据用地边界的图形调整,自动更新用地属性的面积等指标;根据后台配置的公式、参数,自动计算用地地块或分图则范围的新增规划人口;根据错误提示自动定位错误对象,甚至定位图形自相交的具体节点位置等;同时在整体模块的丰富度上,也较一般设计软件强,下文将重点介绍其具备的几项特色模块。

3.1道路设计模块

在控详设计过程中,先定路网,再划地块,因此道路设计尤为重要。软件提供的道路绘制模块,着重建立了道路中心线、道路边线、道路缘石线、道路隔离带的关联关系,可以根据道路中心线的两端定位点,自动绘制成板道路,自动转角、交叉口处理,并能在删除某一条道路时,自动恢复与其相交的交叉口。

3.2用地平衡模块

控详编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各类用地的平衡,快速合理的进行用地布局。软件提供的用地平衡模块,可以快速的根据图面的用地地块信息,做任意范围内的用地指标平衡统计,以便设计师准确掌握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并做出判断和调整。

3.3自动分图则模块

解决设计师规划分图则制图的工作量,通过可定制模板,自动提取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用地图形及属性信息,自动生成分图则,进行图形的整饰制图,并实现总图和分图则的联动。

1.从规划项目范围的属性中提取项目名称自动生成。

2.从土地利用规划图自动裁剪而成,将分图则范围以外的所有用地地块删除,只保留道路等辅助图层。

3.根据分图则范围,自动检索其内部的用地地块,提取地块的属性信息自动绘制指标表格,自动根据编号排序、当地块数大于模板设定值时自动分页处理。

4.区位图、分图则单元编码、比例尺的自动绘制。

5.根据分图则范围内的用地,整个图面的其他图形要素,自动生成图例。

6.读取分图则范围的属性信息,自动生成分图则管理单元的控制条文等。

3.4一键质检模块

软件在解决了规划设计制图的同时,也为下一步GiS建库提供了数据格式质检的保障,可以实现图层、对象、对象属性、对象与对象关系等多个不同层次的检查,从而保证该图件的标准图层上,全都是标准的图形对象,这些对象都符合自身的以及与相关对象的图形拓扑要求,其应该赋予的属性都存在,属性内部不存在指标的合法性或一致性冲突。

4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编制辅助软件通过制定严格的数据标准,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完成规划编制任务,不仅实现规划成果数据标准化、电子化和集成化的,也提高了编制工作的效率。同时,运用GiS技术研究辅助软件,有利于图形与属性的快速双向检索,以便数据的动态更新维护,也保证了规划数据成果的鲜活、准确、丰富。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准则篇10

2009年初,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开展“街区规划”试点项目,以特定街区作为试点,探索将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纳入规划管理的可行性。在历时2年的编制和研究过程中,承担此项任务的成都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组,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前期研究———充分作好与规划管理对接的准备首先,考虑到城市设计主要内容需落实到规划管理平台,在城市设计编制调研阶段,就应该采取“一体化”的编制思路,与规划管理对接。在现状调研阶段,除了对用地权属和建设现状进行详尽的调查外,还应该详细收集、整理规划局历年的行政许可信息,并与已批和在办项目充分协调。同时,深化研究规划区与周边地区的对接关系,以及上层次规划对本区域的目标定位,确定规划区发展方向和承担的城市职能,保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方案的可实施性。

2规划方案———以量化为基础确定形态方案一般的城市设计在构建形态和空间时,往往会追求方案效果,忽视对于规划区建设承载能力的思考,以致最后实施难度较大。所以,在设计方案阶段,首先应以量化分析为基础,再进行方案设计。由于成都市的地块建设量控制,主要依据《成都市技术管理规定》中形态分区所确定,而形态分区由于各分区面积较大,常常出现各地块基准容积率均相同的情况,导致了各地块在开发建设后,建筑高度、建筑体量趋同。因此,我们采用了在保证片区内建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开发主体的不同地块之间,可相互转移开发建设量的规划方式,以此调整整个片区的空间形态,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格局和富于变化的形态。

3控制内容———深化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成果一般应包含三部分主要内容,分别为分析研究、方案设计、设计导则。其中,设计导则提出的各类设计控制要求,应结合规划控制的各项指标,共同落实到地块图则中去,直接作为落实规划管理的依据。可以说设计导则是衔接管理最为直接的部分,控制内容也只有通过设计导则衔接控规和规划管理。因此,为使后续编制人员能准确理解城市设计对于各地块的控制要求,在设计导则编制阶段应尽量避免使用描述性语言,需采用“量化、定性化”的方式对控制内容进行明确。

4控制力度———确定刚性和弹性控制内容在城市设计编制完成后,控制内容的雏形就基本形成,但控制内容进一步落实到控规还需要在制定时,将控制内容进行必要的分离,分别形成刚性和弹性的两类控制内容。对于可量化的指标控制体系,如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退界退线距离、连续面宽长度等内容应在控规中通过刚性指标和图示予以控制。但对于建筑形态、建筑风貌、交通引导、环境设计、功能业态等非量化性控制体系,应相应制定弹性控制内容,进行必要的引导。

5成果表达———与现行规划管理平台对接目前,成都市的控规详图是通过土地利用控制规划图以及道路工程规划图进行控制管理的。因此,针对形态控制需新增一张控制图纸。由于不同城市设计的控制内容不尽相同,在图示化表达的规范性上,不易限制过死,但需遵循刚性控制内容定量、弹性控制内容以引导方式为主的表达方式。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