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会政策的核心十篇社会政策的核心十篇

社会政策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6:57

社会政策的核心篇1

一、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

“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大政方针、国际国内局势、政治经济军事热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是国家和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应有之义。“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要内容比如国家大政方针,就是国家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我国的价值观的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是十分自然和必要的。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学对中职学生有着现实的需要,中职学生不久将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让他们了解国际国内

社会政策的核心篇2

关键词:公共政策;利益集团;单一决策圈;复合决策圈

中图分类号:D6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8-0013-11

一、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

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构成了西方学者解释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的两大理论基础。在多元主义理论看来,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利益集团一旦建立,就可能在政策制定过程的任何阶段试图对决策施加影响,如就立法细节谈判,影响政策执行过程,控制政策结果,等等。因此,利益集团逐渐成为了政策制定过程中代表特定利益的重要影响力量①。理查德森(J.J.Richardson)和乔丹(a.G.Jordan)的研究表明,英国公共政策是通过政府和组织成政策共同体的压力团体谈判而形成的,从公共问题提出到列入政策议程,再到政策执行的整个政策过程,压力集团都对公共政策施加着影响②。克仁松(m.Crenson)在有关美国空气污染政策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如果普通的社区居民可以具有间接影响力,那就没有理由不承认,美国钢铁公司、通用公司、银行行长或大家族的成员同样具有间接的影响力。”③

法团主义对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的关系也作了非常深入的阐释。施密特(Schmitter)将法团主义描述为一种利益代表系统,这一系统中的构成单位组成有限数量的组织,这些单一的、强制性的和非竞争性的组织实现了层级和功能分化,由国家认可或颁发执照,并获得授权在它们各自领域的交换过程中垄断性地代表有关社会主体的利益,控制着利益集团领导人的选择以及要求和支持的表达[注:Schmitter?p.Stillthecenturyofcorporatism?Reviewofpolitics,1974.(36):pp.93-94.[BFQ]]。密尔沃德和弗兰斯科(milwardandFrancisco)指出,法团主义的利益调和围绕着建立在政府项目基础上的政策部门发生。在这些政策部门中,国家机构在政策规划过程中支持和依靠压力团体[注:HB.milward,Ra.Francisco.SubsystempoliticsandcorporatismintheUnitedStates.policyandpolitics,1983.(11):pp.273-293.[BFQ]]。政府积极促使利益集团参与,推进公共和私人机构的伙伴关系,使其都能提供服务和维护政策的合法性。当政府的公众信任度和自信心下降时,合法化功能变得格外重要[注:[美]盖伊?彼得斯:《官僚政治》,聂露、李姿姿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

多元主义认为,社会多元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促成了公共政策的产生;法团主义较多地考虑了不同利益群体与国家之间分享权力的现象,他们之间的关系模式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产出。尽管多元主义和法团主义都是基于国外政治环境提出来的,但其对利益集团介入政策制定过程还是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度结构决定了政策舞台主要由中共、人大和政府所构成,新的参与者则是近年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利益集团,两者的互动促使中国公共政策模式发生了变迁。

二、政策舞台: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

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度结构建构了政策舞台,这种制度结构中的核心圈即中国的官僚精英,传统的公共政策大多由官僚精英垄断。加尔东(JohanGaltung)将社会结构分成决策核心层、中心层和边缘层[注:JohanGaltung.ForeignpolicyopinionasaFunctionofSocialposition.peaceResearchSociety(international),1965.2:pp.206-231.[BFQ]]。核心层指掌握决策权力的人,他们对政策决策起决定性作用;中心层主要包括具有一定政策影响力的媒体、企业界、学术界等社会精英;边缘层主要指普通大众,虽然数量比较庞大,但他们离政策制定的核心和中心比较远,对政策的影响力比较小。胡伟从享有决策权的大小或参与决策的程度把政府过程结构分为许多层次构成的决策圈。处在决策圈核心的即最直接的政策制定者,在核心圈以外的分别是第二圈决策参与者和第三圈决策影响者。核心圈的主要功能是决定政策,决策参与圈的主要功能是利益综合,决策影响圈的主要功能是利益表达

⑨[注: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17页。]。

社会政策的核心篇3

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首先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总体而言,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优势”,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发挥好、实现好,真正实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一个人民的“幸福和尊严”得到保证的社会、一个人民满意的社会。

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从理论上讲,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政治价值优势”和“政治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就是要把我们的价值和制度优势发挥出来,也就是要把我们宪法所珍视的最基本“政治价值”,逐步在改革实践中,通过“政治制度”的形式体现出来。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组合”和“政治制度安排”,逐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政治价值目标。

因此,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首先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我们的各种“改革议程”,无论是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是社会改革,时刻都不应该忘记我们所固守的“核心价值”。任何改革安排,特别是政治改革,必须是有助于不断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而不是销蚀和淡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既是我们党的“执政承诺”,也是我们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任何改革措施,如果偏离了核心价值,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结果就是对我们党执政地位的伤害,就是对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伤害。

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同时积攒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关联,特别是与我们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相关联。仔细梳理和分析30多年的改革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渐清晰,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政治改革进程不断加快,政治改革的路线图比较明确。如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干部选任的公推直选、政府活动的公开透明、公共政策制定的公民参与、基层人大代表的民

主选举、党内民主的推行、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等。我把这些趋向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政治改革措施,概括为“新发展共识”,即:民主、民生、公正、和谐。

民主、民生、公正、和谐的“新发展共识”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优势

新发展共识既是新时期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其在制度上的实现也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优势。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政治优势。我们知道,民主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成果,是近现代社会改革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也是现代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是保证社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民主最基本的内涵是对公共权力的限制和制约,防止公权私用和权力腐败,防止个人或某一利益集团对公共权力的操纵,以保证社会公共资源或社会价值的公平合理的分配。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和行政民主,就是要在实践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落实人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人民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形成对公共权力的制约。

未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应继续扩大基层的民主选举、特别是县级政权组成的民主选举,逐步扩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的渠道;要逐步实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直选制”,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权力机关的作用;要加速“公开透明”政府的建设力度、把政府摊在阳光下,加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公共财政与预算过程、公务员的选拔与任命过程的民主公开制度建设;要在各级行政组织内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各级行政组织的人员任命、决策、财务、管理层进行有效监督,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自己的民主权利,从而在实践中坚定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最终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有效民主参与,只有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切实使我们的“价值优势”变为“制度优势”,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得到发挥。

民生是社会主义经

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十六大提出“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民生”为本,国家也好、政府也好,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要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才能体现出来。我们需要一个政府,就是让政府解决公共问题,解决社会中“单靠个人努力无法办成的事”。政府应有效地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安全、社会福利和保障、环境保障等公共物品,给老百姓一个适合更好“生存”的环境。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从价值追求的角度、还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看,民生问题都是根本问题,是体现社会主义政治优势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最重要工具有三个:一是公共政策制定体制,政策的基本价值和政策导向必须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政策制定被特殊团体或部门利益所左右;二是政府责任体制,必须是以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政府机构与公务员绝对不能形成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占有、侵吞、挥霍、浪费稀有的公共资源,政府不能变成一个自我服务的机构;三是公共财政与预算体制,必须从根本上优先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为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公共财政支持。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具有宪法上的合法性与道德上的合理性。政治上的民主、经济上的公平分配、法律和道德上的正义等,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追求的基本内容。社会公平不是一个宏大的理念结构,而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安排,体现在社会运行的细微末节之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稳定与繁荣、秩序与和谐,社会公平至关重要,只有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只有政府能公平地行使公共权力,才能使社会长久地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行状态。

一般来说,公平问题的本质是“公共权力”如何运用的问题,是一个政治民主和行政民主的问题。公平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公平地分配公共资源和公共价值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权力变成了“特权”或“私权”,一些人可以没有监督和制约地运用公共资源,长此以往,社会公正、稳定与和谐就是一句空话,社会的“政治优势”就会被消解。

对于国家或政府来说,要实现社会公正,前提是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树立公共精神,也就是摆脱利己主义而为大多数公众利益着想的精

社会政策的核心篇4

关键词:青年旅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

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讲话中提出,广大青年要勇担时代重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精彩人生。青年一代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培育和践行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握青年这一代的特点、符合青年认知内在规律、注重社会实践性。基于此,本文结合现存问题分析,从“生活化”角度,以“青年旅游”这种青年热衷的社会生活实践方式为视角,来探索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力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一、当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下,中国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突出,对国家的主导价值存在淡漠、不认同甚至抵触的现象,引发青年价值取向冲突、道德素质低俗化、犯罪多样化等种种严峻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青年的成长成才。要提高当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找准现存问题所在是关键。经过调查研究表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1)教育方式偏离生活化

当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存在功利化、知识化、模式化的问题,不符合当代青年求知规律,没有从人本性问题上来拓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代青年更容易在具体生动、生活实践体验性强的教育方式中激发求知欲、领悟提升、素质内化,抽象枯燥、政治理论宣讲式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很难影响、重构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难以取得教育实效。

(2)教育内容和目标偏离生活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其真正价值不在认知,而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离开了青年生活的现实基础,教育目标脱离青年切身利益诉求和人民群众基础,那这种教育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理论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将国家的主导价值观转变为被广大青年普遍接受、认同内化和实践外化的主流价值观,关键在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源于生活、融入生活、贴近生活,才能达到教育指导青年生活、引领青年实践的目标。正如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非常关注人的生活意义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生活化。

二、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分析

(1)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运动过程中,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所以,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就应当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以青年旅游的方式开展的社会生活实践,就是让青年在感性认识中慢慢形成理性认识,而现在普遍采取的“说教式”培育方式其实在跨过感性认识阶段,就很难达到理性认识的层面。青年只有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亲自体验、形象感悟,才能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和赋予的精神力量。

(2)符合青年心理认知规律

人的心理认知规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知、情、意向行转化的过程。简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是认知,目标是行为。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实现有效性,找到有效的认知教育方式是关键。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知,源于长期的社会交往实践。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知环节,不应只有单向传播和课堂说教、学习教材这种单一化、被动化的方式,而应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来主动认知。通过科学、丰富、立体的认知,获得情感体验,内化为青年内心强烈的信念,依托这种具有持久性、自律性的信念和价值观,来引导行为导向,最终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3)符合能动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能动的反映论的“能动观点”。实践的根本点是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在于人的生活需要。青年价值观教育不是知识性的传统教育,而应该是立足于关于人的生活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所以,价值观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人的生活需要,是否符合人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只有关注青年生活、贴近青年实际,才能切合青年认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对价值观的需要。

三、青年旅游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内在契合性论证

青年群体是家庭的核心,是社会的未来,是中国经济的当前消费力,更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建设者。青年旅游不仅仅是旅游经济层面的问题,也是思政教育、素质教育层面的有效载体。青年旅游作为现代性产物的青年文化运动,起源于16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后期的英国,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参加青年旅游活动,通过组织游览欧洲国家,接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社会文化,促进他们在知识、社会、价值观念方面的成长,之后青年旅游逐步平民化和广泛化。笔者认为“青年旅游”在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式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有内在契合性。

(1)两者在目标上具有同一性

研究发现寻求“自我发展”是青年典型而普遍的旅游动机,旅游可以成为青年寻求、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人生历程。青年旅游对于青年有一种本能的喜爱,是具有高度社会经济关联度、参与性的人类活动,是青年群体开展人际交往、实践社会生活、建立价值观的生活化方式,是信息、文化与价值的传播载体,通过积极认知社会、认知自然、认知人类本身,从而养成价值观念、促进自我发展。“青年旅游”具有自我发展的诉求,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养成核心价值观、引导科学人生的目标诉求,两者具有同一性。

(2)两者在内容上具有契合点

“青年旅游”内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态也逐步多元化,主要有观光旅游、修业旅游、义工旅游、教育旅游、培训旅游、外交旅游等,越来越成为当代青年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自我发展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青年旅游中可以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内容相关的连结点、契合点,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可行有效的互动教育模式,在促进青年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更能实现青年价值观的有效树立,是一个双赢的路径选择。

(3)两者在方式上具有共同点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特点的分析,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实践方式能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运动规律、符合青年心理认知规律又符合能动的实践观?青年旅游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知、情、意向行实践的过程,是青年热衷的符合生活需要的实践过程。可见,两者在认识方式上具有共同点。比如,近年来,台湾青年旅游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政策框架观,整合了公共外交、志愿服务、实践学习、观光游行等青年成长发展的诸多渠道,成为推动青年成长发展、素质教育、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值得借鉴。

综上,青年旅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具有内在契合性。《青年旅游价值观初探》一文指出:早在青年时代就对旅游活动很重视,有意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旅游实践,形成了旅游价值观,从少年、青年逐步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袖,与他青年时期有目的地通过旅游活动来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强化自身素质、促进思想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分刻的联系。这进一步支撑了从“青年旅游”视角创新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观点。

四、青年旅游视角下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路径创新研究

基于青年旅游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内在契合性论证,围绕教育生活化目标、内容、方式、制度角度,分别制定青年旅游政策、设计青年旅游项目、便利青年旅游实践、建立青年旅游激励,来设计青年旅游视角下的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路径。

(1)围绕教育生活化目标,制定青年旅游政策

团组织在政府的领导下牵头负责制定青年旅游价值观教育政策,教育部门、旅游部门、团组织协调落实相关工作,在组织领导机构和政府政策保障两个方面确保青年旅游价值观教育的切实实施。这个问题上可以借鉴台湾青年旅游外交的成功模式。台湾地区青年旅游发展较晚,但是却在较短时间里建立起成熟有效的模式,不仅创新了台湾公共外交方式,也大大提高了台湾青年的素质和能力。其成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台湾政府重视程度高,政策体系健全。青年旅游在台湾被提升到了政党执政和政府施政的“青年政策纲领”的高度,建立了政府跨部门协调机构和制度,建立了“青年旅游专案小组”作为协调机构,“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作为召集人,统筹推进整体工作,台湾教育部、交通部观光局作为副召集人,相关部门共同协调推动,实现了青年旅游外交政策与志愿服务、青年创业、青年参政等其他青年政策的有效衔接,推动青年的成长成才。

(2)围绕教育生活化内容,设计青年旅游项目

生活化内容应立足青年现实生活,比如学习、工作、社会交往、家庭生活、旅游实践等等方面的具体生活基础。“青年旅游”项目涵盖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外交旅游、志愿旅游、探险旅游、修学旅游等等,从文化传承、生态文明、祖国河山、交流访问、志愿服务、体验实践等方面来实践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让当代青年在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自我发展的旅游生活方式中养成价值观。

(3)围绕教育生活化方式,便利青年旅游实践

生活化方式应是具体形象,从生活中提炼价值观,用价值观指导生活。青年旅游是青年人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的生活领域,要从旅游项目的人、事、物中挖掘青年日常生活中、青年共同生活理想中需要的价值观,也就是从旅游这种生活方式中提炼旅游价值观。并把这种价值观通过讲故事、话人物、真实践、亲体验的旅游生活实践方式,由理性转变为感性,由抽象的政治性理论转变为具体的生活指引。同时,教育生活化,需要建立服务体系周全,便利青年旅游实践。比如教育融入生活,为了能使这种生活化教育方式得以广泛推行,台湾建立了包括台铁通票、青年旅游网、青年旅游卡等便利的“青年旅游友善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峰,李卫森,马立平.地域特色与青年政策:台湾青年旅游发展现状、功能定位与经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2(09)

社会政策的核心篇5

第一条为确保惠民资金补助对象真实准确,实现惠民政策效益最大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审核对象指按有关政策规定,直接享受各类惠民资金补助和救助的城乡居民。

第三条惠民直达工程审核“一线实”的主要目标:按照“责任明确在一线要实、规范操作在一线要实、动态管理在一线要实、政策衔接在一线要实、考核奖惩在一线要实”的要求,建立上下协调、管理有序、操作规范、奖惩严明的惠民资金补助对象管理新机制。通过把一线基础工作做实,确保补助对象的真实,夯实惠民政策和资金落实的基础。

第四条惠民直达工程审核“一线实”,必须遵循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程序规范、动态管理、能进能出的原则。

第五条惠民直达工程审核“一线实”工作在各级惠民直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具体组织下,由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章政策宣传

第六条通过深入广泛的政策宣传,使广大城乡群众了解掌握惠民政策和资金补助的详细内容、具体操作程序及方式方法,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增强监督力度。

第七条各级政府应通过政府公报、简报、政府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及时公开或各项惠民政策。县(市、区)要统一制定惠民政策宣传手册,统一宣传内容,详细介绍惠民政策的内容、资金补助的条件、程序以及其他要求,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载体进行宣传。

第八条县(市、区)惠民政策主管部门负责乡镇干部和本部门有关的惠民政策业务培训,提高乡镇干部掌握执行惠民政策的水平。

第九条乡镇(街道)要利用政务公开栏、宣传手册等形式强化惠民政策的宣传,并认真组织开展对村、社区惠民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

第十条村(社区)要利用村民会议、惠民政策明白纸和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讲各项惠民政策,确保惠民政策进村入户,使广大群众全面了解惠民资金补助对象的范围、条件和标准。

第三章信息采集

第十一条县(市、区)要加强对信息采集工作的领导,负责统一制定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基本信息表,明确采集信息的主要内容。乡镇(街道)政府是信息采集的责任主体。村(社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是信息采集的直接责任人。

第十二条信息采集的内容应包括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状况、家庭资产、农业特产品资源、其他资源、主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

第十三条采集惠民资金补助对象信息时,必须深入村组、社区,逐户逐一调查,填写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基本信息表,不得缺项漏项。

第十四条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基本信息表必须经补助对象签字认可。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基本信息表一式三份,补助对象一份、村级存档一份、上报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一份。

第十五条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收到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基本信息表后,负责及时录入微机,并上传县(市、区)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各县(市、区)负责将惠民资金补助对象信息分别上报省、市惠民直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四章对象评定

第十六条城乡居民根据惠民政策,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村(社区)为民服务点提出申请,请求享受惠民资金补助。乡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村(社区)为民服务点要及时受理,并按规定程序及时办理。

第十七条惠民资金补助对象的评定工作由乡镇(街道)政府组织,村(社区)负责具体实施,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参与实施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

第十八条惠民资金补助对象的评定必须严格遵循惠民政策规定的条件和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放宽或紧缩政策。

第十九条对按政策规定需要通过收入测算评定的,根据其家庭人口、劳动力状况、资源条件等因素综合测算其家庭收入,初步确认应补助对象。

在对收入进行测算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同一地区间收入计算的依据和标准,应做到相对统一、公平、公正。

第二十条对不需要通过收入测算评定的,要准确把握政策,采取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多种形式获取相关证明材料,做到手续齐全、确认有据、真实可靠。

第二十一条通过收入测算初步确定的或政策规定其他需经群众评议确定的补助对象,应组织召开村(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评议认定后方可按政策规定报乡镇(街道)审核。

第二十二条惠民资金补助对象评议会由补助对象所在地村或居民委员会组织,邀请义务监督员参加,乡镇(街道)联系村(社区)干部应到会指导、监督。

第二十三条召开惠民资金补助对象评议会时,参会居民代表数不得低于法定代表数的三分之二。在正式评议前,村(社区)居委会向居民代表介绍参评补助对象的基本情况,并详细说明惠民政策规定可以享受惠民资金补助或不能享受资金补助的条件和标准,由与会代表进行评议确定。村(社区)要详细记录评议内容,形成完整的会议记录,以备查询。

第二十四条对于参会人员意见分歧较大、不能直接评议确认的补助对象,可采取投票的方式确定。在投票表决时,从会议代表中选出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和评议监督员。投票结束后,在评议监督员的监督下,当场统计确认惠民资金补助对象。

第五章审核审批

第二十五条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对群众评议确定的补助对象或其他直接核实的补助对象,在7日内签署意见,连同居民户口本、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街道)审核。

第二十六条乡镇(街道)在收到村、社区申报材料后,及时组织相关单位人员对申报材料逐一调查核实,并在7日内签署意见,连同有关证件和证明材料一并报县(市、区)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县(市、区)主管部门收到乡镇(街道)申报材料后,及时召集财政、监察等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批,并在7日内完成审批工作。

第二十八条县(市、区)在集中审批前,县主管部门和财政、监察等部门应抽取一定比例的对象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核查,确保惠民资金补助对象真实。

第六章张榜公示

第二十九条对群众评议确定的补助对象或由村(社区)直接核实的补助对象,在村(社区)务公开栏公示,公示时间依据相关政策执行,对公示有异议的,村(社区)重新组织评议或核实。公示无异议的,方可报乡镇(街道)审核。

第三十条乡镇(街道)对补助对象的审核结果,分别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依据相关政策执行,对公示有异议的,乡镇(街道)派人深入村(社区)和组核实,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作为补助对象上报。对不符合政策条件的,讲清政策,做好解释工作。公示无异议的,方可报县(市、区)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一条县(市、区)集中审批后,由乡镇(街道)进行公示,对公示有异议的,县(市、区)主管部门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核查,符合政策条件的,列入补助对象范围;不符合政策条件的,认真做好政策解答工作。公示无异议的,由县(市、区)相关部门发给有关证明,并列入惠民资金补助对象范围。

第七章信息管理

第三十二条省、市、县(市、区)应建立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全面反映补助对象的基本信息。

乡镇(街道)设立档案室,对本乡镇(街道)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分村(社区)分组进行登记,实行统一建档、集中管理。

村(社区)设置档案柜,将本村(社区)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基础信息采集齐全,分组分户建档,做到省、市、县(市、区)有库、乡有室、村有柜、户有档,建立分类科学、项目齐全、内容完整、数字真实的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第三十三条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定期更新,原则上一年一调整。各乡镇(街道)、村(社区)从单位具体经办人员或村干中确定一名惠民资金补助对象监管信息员,负责收集、上报补助对象信息变动情况,经核实无误后,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据此调整相关信息。同时,由县(市、区)负责及时将更新信息上报省、市惠民直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到上下信息统一,确保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应进则进、应退则退。

第八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省、市、县(市、区)层层签订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审核工作责任状,并定期对惠民资金补助对象审核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义务监督员制度,聘请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老干部、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先进群众为补助对象审核工作义务监督员,对政策宣传、收入测算、对象评议、审核审批、张榜公示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设置举报箱,公开监督电话,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

社会政策的核心篇6

最近一段时间是立德树人政策窗口期,教育部密集出台了有关政策文件。日前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3个部分13条大约3600字。判断一个政策文本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新不新、深不深、科学不科学、管用不管用。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认识《意见》的新颖性。《意见》新不新,关键看它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重点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十重申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进一步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意见》在这个背景下出台,如何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意见》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意见》第一部分从德育内容角度提出了“五个加强”,应该说,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告诉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公民素养关乎一个国家的气质和一个社会的风尚,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新内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心理发展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网络世界价值多元,是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的新阵地,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在多元中把握主导价值观。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理解《意见》的深刻性。从《意见》内容来看,改革思想贯彻始终,改革举措重点突出。说改革思想贯穿始终,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三性”并将“三性”分别对应文件的三个部分。《意见》立意是“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除了实效性是一贯提法外,时代性和规律性都是新概括、新思想。提出时代性,背后的假设是这个时生了变化,德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提出规律性,意味着德育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自身工作规律,避免“不讲理”、“有理不好好讲”等问题。说改革举措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二部分的“四个改进”上,即改进课程育人、改进实践育人、改进文化育人和改进管理育人。从课程、实践和文化“三育人”到现在的“四育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且在“四个改进”中,各自又有核心的改革。在改进课程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动学科统筹,特别是加强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课程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在改进实践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改进文化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在改进管理育人中,核心的改革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除了“四大改进”外,《意见》还提出要改善时事教育、改进家访制度、改进方式方法等。这些内容一起使得“改”字成为《意见》的一个亮点。

在遵循立德树人规律中把握《意见》的科学性。《意见》科学不科学,关键看它是否符合德育规律。立德树人,落脚点是“人”,因此立德树人规律首先就是时时处处想到学生,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中“学生”一词共出现了38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用词,充分说明了文本“目中有人”。其次,“立德”要有活动设计。好的德育不是干巴巴地说教,而是尽可能在活动中育人;好的德育政策文本也不是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充满了各种活动设计。《意见》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大致设计了十余种活动。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三爱”活动;举办中小学时事课堂展示活动;深入推进节粮节水节电活动,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开展基本国情调查体验活动;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组织微视频创作展示;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开展经常性的读书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等。有了这些活动设计,各地各校就有了实践抓手和载体,就有可能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形成德育特色。

在总结政策执行经验中判断《意见》的实用性。《意见》管用不管用,关键看其内容有没有“硬招”和支持条件。《意见》第三个部分明确提出了改进方式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和完善督导评价等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全面可行。观察政策文本管用不管用,还要看两个维度,一是看通篇有多少“硬招”,二是看有没有配套支持政策。就前者来说,“见制度见标准”的政策和“见钱见物”的工程,被视为“硬招”。《意见》主要是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健全来提升自己硬约束力的,共涉及八个方面:探索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1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推行德育导师制;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育部将定期表彰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探索品德优秀学生表彰激励机制等。由于制度或机制是管长远的,这八项制度和机制就从内容上保障《意见》有望成为一个管用的政策文件。就后者来说,《意见》是一个综合性文件,涉及的有关内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师德建设等,都有专项文件。有刚刚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也有《意见》提及之前出台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这些文件支撑着《意见》,共同构成了立德树人政策体系。学习把握《意见》,应同步学习把握其他六个文件。

社会政策的核心篇7

关键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评价指标;建设主体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3000106

一、引言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决议》的基本精神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经济社会和国民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共享价值观。为此,如何贯彻落实《决议》的精神就成为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时代课题。

目前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关的文献集中在五个方面:(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解读和实践经验总结层面,这方面的综述性论文较充分体现了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重点和方向[1]。(2)文化建设内容、体制及文化产业研究,着重把文化作为资源来开发,作为产业来打造[2]。(3)包括成都精神在内的城市精神和区域精神研究,如分析成都精神的形成、内涵、实质及意义[3]。(4)文化社区研究,着重从社区结构和归纳角度分析文化在社区中的地位、作用、呈现方式和建设路径[4]。(5)文化建设指标与评价机制研究,设计指标测评和谐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实现程度[5,6]。

可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深化。在《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中指出:“实施核心价值建设工程,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努力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构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是一项全新的文化建设任务,是对党中央文化建设精神和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落实成都市文化强市要求的具体体现,对于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文化强市的内在关联,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和区域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即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为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提供借鉴。

以典范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为切入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的社区载体模型,有助于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实在的经验指标,增强操作性,为典范区建设内容和绩效评估提供对策建议。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内涵和特征

典范是指具有某方面特征而可以作为学习和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是一个褒义词,典型是指人或事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一个中性词。典范区就是作为学习和仿效标准的地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就是在推行、传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功能方面可以作为其他城市学习和仿效标准的文化建设试验区。本文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归属为文化建设试验区,带有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的意图,即在文化结构的四个层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其结构要素包括典范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典范区的物质文化层面是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由城市社会各类主体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实体;典范区的精神文化层面是指城市社会各类主体在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价值观念;典范区的制度文化层面是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信息沟通、激励等规范;典范区的行为文化层面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精神为取向的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和指南,要求典范区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把一般原理与成都文化的特质相结合,实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性,又凸显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特殊性。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具有五个特征:(1)价值取向的先进性,这是指典范区追求的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文化运行的基本规律;(2)物质存在的空间性,这是指典范区作为一种社区存在形态,具有以城市为依托的物质空间,城乡社区、家庭、企业、政府等实体部门均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要求;(3)直观感受的形象性,这是指典范区作为一个整体留给世人的良好印象;(4)对外显示的示范性,这是指典范区追求积极进步而成为其他地区学习的榜样;(5)运行成效的显著性,这是指典范区建设取得的实际效果能够做出评估。

对于成都地区而言,典范区还具有自身的特色:(1)以成都文化为根底,具有区域特色;(2)以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成都发展目标,具有时代特色。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评价指标设计

(一)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体现成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规律,能够涵盖典范区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2.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尽可能选择可以量化和可以得到的指标,能够通过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得到基本信息,并尽可能简约和实用,每一个指标都要有特定的评价功能,对总指标有一定的贡献率,用简单指标反映复杂的内涵。

3.引导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引导和促进成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实践,以此提升成都的城市形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索新的载体和路径提供依据。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评价本身是一个抽象而复杂的过程,借助定量和定性方法揭示典范区的内涵和本质。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与内容

首先确定总体评价维度。根据以上原则的要求,本课题借助文化结构四要素框架,建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维度的指标设计框架,构成四个一级指标,从功能分析角度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意义和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文化结构的四个要素上面,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通过成效大小衡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水平,从中发现差距和存在的问题,找到原因,为改善和提升建设水平提供依据。文化的四个要素即指标设计的四个维度构成一级指标,在每个维度之下选取若干指标,指标是测量抽象概念的工具,是对概念内涵和特征的经验表达和揭示,具有具体实在和可感知的特点,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建设和历史文化传统,设计测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指标体系,每个指标权重相同。

其次,确定二级评价指标,典范区精神文化建设的二级指标有4个: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精神;挖掘成都传统文化特质以促进当代城市建设;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城市建设目标;以和谐社区建设为抓手促进社会和谐。典范区制度文化建设的二级指标有7个: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制定公共文化均等化政策,推进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系列政策,制定保障城乡居民住房的政策,制定保障城乡居民健康的医疗政策,制定促进城乡居民就业政策,制定均衡配置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政策。典范区行为文化建设指标有7个:成都经济发展竞争力,服务型政府建设,企业诚信经营,教育、工商、公益等民间组织发育状况,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城市居民社区服务功能的开发和建设,城市治安状况改善。典范区物质文化建设指标有2个:宜居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由两个层次的指标构成,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1个。

第四,确定评价模型及权重。本文对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程度的评价主要采用综合指标法,以i表示,综合评价指标i由等权重(均设为0.25)的4个一级指标累加合成。每个一级指标由相应的二级指标合成,二级指标的权重也均等,各级评价指标的合成计算式即评价模型如表1所示。

第五,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如表2所示,为了显示典范区建设进展,把指标体系进一步转换成量表,量表是对社会现象进行主观评价的工具,根据表1所示指标的内涵,结合成都市的实际情况,把21个指标转化为21个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由五个等级答案构成,分别是差、及格、中等、良好、优秀,分别赋予1、2、3、4、5分,总分的范围是21~105,把典范区建设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总分在21~41分之间者为低水平,总分在43~83分之间者为中等水平,总分在84~105分之间者为高水平,由国家、市场、社会等领域的行为主体进行评价,通过量化分数得出典范区建设进展,从中看到成绩,发现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努力提供目标和方向。

表2成都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水平测评量表

序号评价项目①差②及格③中等④良好⑤优秀

1成都的城市精神是“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你对成都城市精神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2成都的传统文化特质有“安逸之地”、“文采之城”、“天府之国”等说法,你对成都传统文化特质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3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按照《Gn中国幸福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测出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成都排名第4位,你对成都幸福感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4成都制定《成都市和谐社区建设评价基本指标体系》,你对成都市和谐社区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52012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为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文化支撑,惠及城乡居民,你对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6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政策,你对成都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72003年,成都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2007年获批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你对成都市城乡统筹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8成都先后出台政策,建立起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为内容的梯级住房保障制度,你对成都市住房保障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9农村居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都市实现城乡一体化而制定《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你对成都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0《成都市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你对成都市就业保障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1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区(市)县域内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意见》(2012)。成都大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体系》2010年度监测评价报告显示,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进入整体协调阶段,教育机会城乡一体化达到98.5%,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达到84.7%,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达到69.7%,教育经费城乡一体化达到70.4%,教师队伍建设城乡一体化达到80.2%,你对成都市城乡教育统筹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2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294个城市竞争力进行排位,成都居第24位,列西部地区第1位,你对成都市竞争力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1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联合打造的“2011中国服务型政府”排名,成都居第10位,你对成都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状况的评价是什么?①②③④⑤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的建设主体

指标体系和量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要实现典范区建设目标,就需要明确建设主体。建设主体是指推进典范区建设的行为主体,回答由谁来落实典范区建设的问题,这些行为主体分布于国家、市场和社会三个领域,其对应的实体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政府是掌握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对社会进行管理的行为主体,企业是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是介于政府和市场的第三部门,具有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积极功能。在当前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背景下,需要以善治理念为指引[7],加强三者的合作。对于典范区建设而言,需要发挥三者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典范区建设进程。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型实现社会和谐及公共管理的高效与廉洁,在典范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主导主用。

一是典范区建设意义的宣传者。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其意义和价值取向需要政府对社会进行宣传和阐释,使社会公众和各类组织明白典范区建设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为建设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典范区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典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多,需要根据典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和实施细则,以此指导典范区建设实践。三是多元社会力量的整合者,典范区建设需要克服单靠政府部门推动而形成的主体单一、互动参与不足的缺陷,重视政府、企业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积极动员和在制度上保证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典范区的积极性。政府要为市场和公民社会表达利益提供有力的渠道,保障公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更加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提倡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程序和方式的多样性,除了立法机关代表制度外,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院外游说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请愿和公民投票制度都是社会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基本制度。这些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能够使公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价值,增强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要转变职能,积极承担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住房、保险、福利、公共安全等方面提供保障,创造安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秩序。

社会层面的主体包括社会组织、社区和公民,它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使典范区建设获得最广泛支持的积极力量,只有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各组织的积极性,才能使典范区建设的各项指标要求落到实处。这要求社会组织遵守法律法规,做到行业自律,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过程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与此同时,社会组织自身也获得社会公众和政府的认可,为自己赢得适宜的生长和发展空间。公民是建设典范区的有生力量,要从我做起,做好本职工作,遵纪守法,加强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带动家庭、同事、朋友提升思想道德境界,提升幸福感,再进一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基层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小环境,是典范区建设的抓手,要通过整合优化街道和社区服务管理职能,推进基层善治,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为典范区建设提供基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基层。社会风气是典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舆论氛围,通过宣扬公平、正义、团结、互助、奉献等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为典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氛围支撑,以此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感染社会中的每个人。

企业为社会提品与服务,满足社会需要,能够夯实典范区建设的物质基础,成为典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持力量。从商人员要做到公平竞争,诚实守信;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2008年7月20日,总理在广东考察工作与企业家座谈时强调:“企业家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比较中外企业家形象,中国企业家形象得分为66.3分,低于外国企业家的74.5分,中国企业家较为缺少的是一种自律、公信力和个人魅力。企业在明礼诚信确保产品货真价实、在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在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在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在扶贫济困和发展慈善事业、在保护职工健康和确保职工待遇等诸多方面都成为考量其是否健康经营发展的要素。珍惜企业荣誉与名誉;崇尚职业良知;自觉认同并承担道德义务;勇于抉择“小善”与“大善”[8]。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为典范区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钱燕娜.近五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1):125-128.

[2]张立伟.提升成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钻石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174-178.

[3]涂绪谋.成都城市精神与中华天地大坐标之关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3):91-94.

[4]刘道明.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推进成都现代文明[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1,(4):64-66.

[5]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文化强省内涵与指标体系研究[J].中州学刊,2008,(1):55-63.

[6]许安心等.零售业企业的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1,(7):127-132.

社会政策的核心篇8

摘要:齐齐哈尔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经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国家给予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来降低经营成本,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通过齐齐哈尔市政府层面针对其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对策及建议,完善税收优惠实施情况,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经营利润空间。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对策建议

强化政府职能,认识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发展的重要性

2013年,齐齐哈尔市政府召开会议,对各县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方面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展示,并以优秀合作社的发展为样本,系统分析了合作社所具备的公开性、平等性、民主性、人合性等相关特性,以及合作社在长期发展中应处理好的人合与资合、积累与分配、效益与公平以及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齐齐哈尔市政府对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然而,在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上,齐齐哈尔市政府还需要进一步突出经营引导和服务支持的理念,定位职能,通过制定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降低合作社经营成本,从而增加收益,增强合作社组织进入市场的竞争力。为此,齐齐哈尔市政府还需要通过以下几点加强改进。

1.强化工作领导,加大服务支持

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存在地区和行业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仅在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还存在有些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其税收成本相对较高,进而导致经济利益下降。[1]为此,政府要要更加高度重视合作社税收优惠的建设,认真贯彻履行引导责任,制定相关计划,落实具体任务,层层抓推进,采取宣传发动、政策驱动、示范带动、领导推动等措施,争取使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理的最大化应用税收优惠政策,实现效益的增加。各相关部门也要做好配合工作,市里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县乡也要转移工作方向,将扶持农村工作的重心向帮扶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情况上倾斜。另外,还要深入调研,了解具体情况,帮助大家了解掌握相关政策,打消有些社员错误的思想顾虑,加强认识,激发广大合作社应用税收优惠的热情,形成积极主动合理利用税收优惠的良好氛围。依据各地区合作社的经营内容,帮助其做好发展规划,制定好方案,协助周密实施,为其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黑龙江省对合作社的政策支持,把国家给予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对于自己政府出台的当地惠农政策,也要努力扩大覆盖范围,辐射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

2.加强典型宣传,开展财务帮扶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宣传力度,通过培训教育引导,为基层干部和农民普及合作社的基本知识以及税收法律政策,加强合作社财务人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应的税收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适时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交流,对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表彰,并召开典型经验交流会,让农民群众看到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实实在在的效果。政府还可以拨付资金,策划人力,选调素质好、专业强、水平高、对农民情感深厚的财会人员,成立专门为合作社提供服务的会计事务服务所,免费为合作社提供记账、会计核算等业务服务,统一表、簿、册,提升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确保合作社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机制,能做到财务公开,发票管理规范,核算利润正确,利益分配项目细化。确保财务核算的正确性,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效准确的核算应税额,区分免税收入与应税收入,合理划分税收区间,给合作社创建一个良好有序的税收环境。同时也要促进专业合作社内部人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编印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财务核算的相关读本来指导其工作,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进合作社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提高思想认识,严格执行法律规范

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得有些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缺乏对合作社的深入了解。[2]有的农民担心对合作社利润核算清楚会多交税,因而采取消极对待、甚至逃避的态度。有的基层乡、村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用税收优惠政策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在具体推行中采用固定的理想模式后者套用外市地区的模式,求全责备。[3]这就需要促使基层干部对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认识到位,提高基层干部带头走合作社应用税收优惠之路的积极性,加强对国家给予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的解读,依据合作社现有的经营模式,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合理应用,完善应用不合理的地方,对不符合应用条件的也不过分强制执行,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规范,保证在合理范围内的税收优惠实施最大化。

4.出台考评办法,加强督办考核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健康发展,提升全市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确保国家给予的相关税收优惠落到实处,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考核机制,对各县(市)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情况予以调查评级,设立评分标准及考评办法。可通过点面结合开展检查考核,以全年底基数为准按比例抽查,采取听汇报、查看表册等软件,检查各县(市)区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情况,是否真正发挥作用,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切实的利益。将考核合格、评分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中予以表彰嘉奖。

5.各机关部门联合,加大扶持力度

为保障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要加速出台相应具体操作措施,齐齐哈尔市政府坚持整合各方力量,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加强农业部门的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活动,促进合作社参展哈洽会、绿博会等农业交流活动,制定适宜齐齐哈尔市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时,加强对合作社的培训和引导,并通过制定示范章程和规范化建设标准等措施,帮助合作社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质量,促进其规范发展。[4]加强工商部门的扶持政策,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自主选择业务范围,拓宽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渠道,积极赋予其法人地位,简化住所登记,开设登记工作的“绿色通道”,将不收费、不验资、不年检、不罚款的“四不政策”的工作应用于登记和监管中。加强财政部门的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政策,为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拨付的最大额度的发展资金。加强税务部门的持政策,简化各项审批手续,提供优质的税收服务,确保合作社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合作社因政策不了解而引发的税收风险。(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海明.黑龙江省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发展思路及建议[J].吉林农业,2013年12期

[4]吕洪波等.辽宁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1(6)

社会政策的核心篇9

近年来,文化支部在民进__市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以此强化自身建设,做好参政议政和本职工作,同时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加强学习强素质,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支部主任__的带领下,文化支部成员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学习座谈了十报告、系列讲话,及__好人等先进事迹,深化了成员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增强了各会员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会员之间能够交流信息,取长补短,达到增强团结、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支部还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如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周庄活动,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老会员回顾多党合作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弘扬派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交流和探讨,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应作为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绳,明确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不断提升道德情操和品格修养。

二、立足本职创佳绩,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支部全体会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不少会员充分发挥各自所长,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创造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取得优异成绩。会员王丽娟是市艺术剧院公司总经理,在工作中组织开展了“党心•民心•心连心”党的理论政策百姓创作说唱团文艺巡演活动,组织相关人员针对性地创作了音乐快板《盛会精神唱起来》、三句半《三中全会暖农心》、黄梅大鼓《价值观•花儿放》、情景诗朗诵《雷鸣般的掌声》、歌伴舞《__梦•我的梦》等9个节目,先后带领剧院演职人员走进铜都广场、瑶山社区、金口岭社区、朝阳社区、横港社区、五松镇、顺安镇、钟鸣镇、天门镇、西联乡、东联乡、老洲乡、金榔乡和__市中等职业培训中心、市第十九中等地进行巡演,既宣传了党的政策,又为广大市民、农民和老师学生送去了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所到之处,大受欢迎。同时,该会员还全力推动__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会的系列演出工作,以宣传__好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员林志宏积极参加本单位市图书馆的各项文化惠民工作,参与策划专题讲座、制作展板、读书节等活动,推介__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员朱斌峰为市文广新局戏剧创研室创作员,他立足岗位,参与创作了广播剧《烽火女杰刘四姐》、《大通风云》、《白姜传奇》等,多次获得__省五个一工程奖,以艺术形式挖掘和展示__历史上显著的历史事件及本土特色资源,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力求打打造具有__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今年创作的小说被《雨花》、《__文学》、《青春》、《长江文艺•好小说》发表和选载,并被选聘为__省文学艺术院第四届签约作家。

三、建言谋策促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政策的核心篇10

第一,企业家没有正确分析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定位不准确,没有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盲目加大优质资源要素投入,片面注重企业操作执行过程,加大生产力度。结果企业经营日趋艰难,甚至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优势而无趋势”。

第二,企业家能够正确把握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找准了企业定位,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但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却不能站在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诸环节、方面进行整体协调,不善于进行资源整合,没有形成企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最后让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直至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而无优势”。

第三,企业家既能够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也能够协调企业诸环节、方面的矛盾,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企业整体优势,但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和企业制度惰性,无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不能随之变革,企业形成的“趋势及优势”因市场环境变化而变成“劣势”,结果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优势而无变革”。

以上三点原因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联系在一起,形成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关联因素。因此,在时刻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市场环境中,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三大核心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战略定位,缺乏优势资源的整合,缺乏变革创新机制。换言之,正确的战略定位、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机制是构成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企业领导者要驾驭企业经营发展,就必须提升以下核心领导力:

・企业战略决策定位能力

・企业系统把握能力

・创业变革创新能力

近年来,培训市场关于领导力提升的培训课程纷繁芜杂,很多所谓的领导力课程实际上讲的是执行力,让参与者不得要领。实际上,领导力与执行力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属于不同范畴,有着不同的层面与内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可以说,领导力属于执行层面之上的高屋建瓴,而执行力则属于领导力层面的落地环节或贯彻过程。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其核心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登高望远、看方向,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如何洞察宏观局面、识大局,把握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过程;如何观察市场风云、知变化,把握企业变革创新机遇。因此,从思维层面来说,企业领导者最需要的是战略、系统和创新思维等核心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又总是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成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具体应用。

为了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提升核心领导力,我在总结多年领导力研究与培训成果基础上,开发了旨在揭示领导力思维本质、提供真正有效的领导力思维原理与方法的“核心领导力思维”高端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从哲学的思维高度,面对企业具体问题,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共同基础、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和方面的应用。

具体说来,该课程体系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课程:创新思维基本原理与方法

这是任何领域、任何行业的企业家发挥核心领导力的前提基础。该课程系统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内容,包括领导者对创新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自觉性;领导者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基本原理及其知识根据;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及其实践经验。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一: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战略决策定位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战略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战略决策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战略决策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战略决策思维的含义及特征;战略决策思维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战略决策思维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二:系统思维与系统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资源整合、形成整体优势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协调企业经营诸环节、把握企业经营全局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系统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系统思维能力的自觉性;系统思维的基本含义、特征及其基本原理;系统思维的基本方法;系统思维在企业系统管理领域中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应用课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也是上述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各类实际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包括企业问题的构成要素、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问题的功能价值及其基本分类;分析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解决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创新思维与系统思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以上课程构成提升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逻辑结构,即培训体系(如下图所示):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培训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训科学有效,培训师还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形成特定的知识背景。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基础。

一是哲学知识。对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以哲学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思想高度、深度与视野。企业家是观察社会经济趋势、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人,需要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培训师具备哲学知识基础,有利于在培训过程中赋予课程思想深度和高度。

二是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知识。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讲解需要以特定的政治经济宏观政策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趋势把握能力。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市场环境的变化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可以说,特定的政治经济政策是社会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要根据。因此,不了解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就不可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也不可能进行战略决策思维的科学分析与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