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十篇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十篇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9:37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篇1

>>物联网关键技术中的基于云计算关键技术神经智能电网控制系统应用研究论关键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概述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在煤矿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物联网关键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研究与应用物联网关键技术在通信运营中的应用“智能微尘”成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关键技术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综述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JaVa中的关键技术在无纸化考试系统中的应用浅析建筑智能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浅谈oFDm系统在移动通信应用中需解决的关键技术论pLC关键技术在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pLC关键技术在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光纤通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关键技术分析探讨物联技术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大规模电力控制系统中的基于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浅谈智慧交通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应用及监理措施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百度文库.智慧园区[eB/oL].[2012-10-08]..

[3]百度文库.物联网[eB/oL].[2013-03-29]..

[4]祝敬国.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思考[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8):10-15.

[4]曾斌,田峻.智能建筑工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1-00-05

0引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下,把城市建设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生活便捷、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创新环境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技术是解决城市发展进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它可提升城市服务水平,使城市实现自动感知、高效信息处理,有效决策与智慧调控,提高城市的管理与运转效率[1]。

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是指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三大核心技术,这三大技术都属于平台性的包含众多技术分支的总体性描述,是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强大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数据应用能力的体现。

1智慧城市关键技术

1.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实质上是通过在城市体系中应用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城市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按约定的协议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换,实现对物品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智能化网络。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提升了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1.1.1物联网体系架构

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物品与物品间的信息交流和通信,它的网络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物联网体系架构图如图1所示。

1.1.1.1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系统的触角,通过识别、数据获取、处理和通信等将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任何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感知技术是物联网实现的基础,是物物相连实现的核心技术,只有通过感知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后,系统才能对物体进行智能控制。

1.1.1.2网络层

网络层是物联网系统的信息通道,是互联网应用的延伸和拓展,其使得网络更加互联互通。如果单凭物联网系统,由于网络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十分有限,不能形成强大的物理系统和应用系统,因此它必须融合到大数据云计算系统平台中,利用云计算技术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以及信息安全保障功能,物联网技术通过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以及更深入的城市智能化。

1.1.1.3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系统的受益终端,也是人与物沟通的平台,从智能家居、智慧医疗与养老、智能电网到智能的交通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物联网在居民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工作程序是:物联网感知层和控制层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对城市系统和环境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再由网络层传送感知信息,在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中对信息进行汇聚、提取和处理,并实现行业集成的应用接口整合。最后在应用层中完成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功能。系统架构中的安全保障体系将涵盖物联网各层面的安全,保障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

1.1.2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指RFiD技术、传感网络、网络与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

1.1.2.1RFiD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来获取目标对象相关信息的技术,属于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它通常由标签(Flagortransponder)、阅读器(interrogatororReader)和数据管理系统组成。其工作原理是阅读器发射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以驱动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阅读器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采集和存储。这是物联网信息数据采集、识别的主要技术。

1.1.2.2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探测物体物理信号的感知信息技术,物联网中的传感网络由大量传感器组成,传感网络分为传感单元、处理单元、通信单元。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物理传感器、化学传感器、视频传感器等核心部件实时获取如温度、湿度、运动等信息,并把部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完成数字信息的采集工作,通过网络层把信息传送给大数据云计算平台[2]。

1.1.2.3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无线低速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m2m技术等。无线低速网络是指物体与物体在连接过程中,既有智能的也有非智能的,为了适应网络中那些能力较低节点的低能量、低速率、低计算能力指标要求,在将各类物体连接在一起后,通过低速网络协议实现互联互通。它包含蓝牙、紫蜂协议和近距离通信nFC等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网络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的通信方式,它包括卫星移动、蜂窝移动、无线寻址、网关等技术。m2m技术是“机器对机器”的缩写,是指通过通信技术来实现人、机器和系统之间的智能化、交互式无缝连接,m2m技术也是物联网实现的关键,可用于安全监测、自动售货机、货物跟踪领域等[3]。

1.1.2.4嵌入式系统技术

嵌入式系统一般指非pC系统,是完全嵌入受控器件内部,为特定应用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技术,嵌入式系统的构架由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i/o)和软件四部分组成。物联网不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通过嵌入式系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

1.2云计算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常通过互联网提供动态易扩展、虚拟化的资源,它是在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效用计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的计算模式。云计算是能为用户提供无限计算资源的网络服务,是应用服务按需定制、易于扩展的软件架构。

1.2.1云计算的体系架构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分为四层,如图2所示。

(1)软件即服务(SaaS)。把软件作为服务,服务提供商集中资金完成软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负责管理和维护,SaaS实现了软件服务租赁化。

(2)平台即服务(paaS)。把开发平台作为一种服务,用户以租赁的形式使用应用程序,paaS可提供中间软件平台,开发程序数据库,托管服务和应用服务器。paaS实现了平台的可伸缩化。

(3)基础设备服务(iaaS)。把基础设备转化为服务,服务提供商将服务器组成庞大的基础设备,用户通过租赁的方式接受存储资源和虚拟化服务器服务,iaaS实现了存储和资源的虚拟化。物理资源层主要提供物理设置服务,并把存储作为一项服务,为互操作留有编程接口,它包含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软件资源等。

SaaS、paaS和iaaS服务在工作过程中既独立又相互联系,从用户角度而言,这三种服务是独立的,因为它们提供的服务完全不同,面对的用户群也不相同。但从技术角度而言,这三种云服务不是独立的,例如SaaS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需要SaaS技术支撑,还依赖paaS所提供的开发平台或直接部署于iaaS计算资源上。此外,paaS的产品和服务也可能构建于iaaS服务之上。

1.2.2云计算关键技术

云计算系统应用了许多技术,主要有虚拟化技术、数据分布存储技术、安全技术、编程模型四个方面。

1.2.2.1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可以将离散的硬件资源统一起来以创建共享动态平台,在提供的云计算服务中,并非在真实的硬件上运行,而以虚拟软件为基础进行系统运算,实现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多个虚拟机。在云计算系统通过虚拟技术处理后,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和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海量数据计算,运行多种应用程序和超强存储等,提高服务效率,高效地为用户提供各类服务。目前在云计算中普遍使用Vmware、Xen和KVm虚拟技术。

1.2.2.2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云计算系统的运行需要海量的存储空间,同时还需要提高存储数据访问的可靠性和高效性,分布式存储架构能够使众多计算机集群协调作业,它的文件管理协调系统将海量数据通过多台计算机进行并行计算,将大量数据以分布式进行储存,从而完成大型数据工程的分解、协同、计算和存储任务。当前分布式存储技术已成为云基础架构的关键部分,常用的如Google的GFS,amazon的Dynamo,HDFS和Bigtable等。

1.2.2.3安全技术

从计算机网络研发到应用,安全始终是关键问题,在云计算系统中,用户的软件在“云”中,同样数据也在“云”中存储,云计算的安全不仅基于传统的信息数据保护,终端基础设施保护及新引入数据的兼容等安全问题,还涉及到云计算的动态易扩展特性且经常是虚拟化资源的特点,必须采用更高级别的安全技术来确保云计算平台的安全,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用户首要考虑的因素。

1.2.2.4编程模型

为了让用户能更好地使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获取更大的计算性能,云技术提供了编程模型,用户可通过模型编写程序实现特定的功能,这种简化的分布式编程模型和高效的任务分派调度模型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编程人员[4]。目前较为常用的是由Google公司研发的mapResuce,它的主要内容有函数式编程语言的映射和简化操作,也是大规模数据集的并行运算过程。

1.3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bigdata)是指在特定时期和环境里无法对巨大的信息通过人工或常规工具进行整合、利用和处理的海量数据资源。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使用非常规软件技术和特定的应用工具来挖掘利用这些信息数据集合是大数据技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大数据处理仅靠单机无法完成海量资源的整合,它需要通过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海量存储和虚拟化技术来实现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高效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这就是大数据技术。

1.3.1大数据架构

从技术上分析,大数据与云计算密不可分。大数据通过云处理与云应用平台等云计算技术相结合来提升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性、高性能以及数据中心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大数据具有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四个特点。

智慧城市在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大数据架构如图3所示。技术体系框架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以数据的获取与管理技术作为底层支撑,以数据挖掘、处理和分析技术作为整个框架的核心构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应用。未来智慧城市技术的发展方向必将以数据为中心。

智慧城市云平台是城市建设的核心。云平台采集大数据技术处理层所提供的数据信息以及系统的各类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统一构造成虚拟资源池,使用虚拟资源管理技术实现云计算资源按需自动分配与调度、动态扩展、自动部署。用户按需获取资源。其中,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存储系统构成了整个云计算的基石,提供上层系统所需的可靠和高效的数据存储,能够满足容错与自动故障恢复、高效的读写与创建、适应网络访问等要求。另外,云计算作为一种以虚拟化资源调度为核心的计算模式,在全局资源调度方面具有降低系统能源开销和提高基于云的远程资源访问效率的优势。

大数据技术处理层是智慧城市数据分析处理的中心。它主要完成大量不同类型的信息处理,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发挥这些数据信息的效用和价值。城市数据具有非常多的类型与来源,即数据的多元性。这些不同来源的城市数据无论是从结构上、组织方式上、维度尺度与粒度上都会存在巨大差异,即数据的异构性。因此大数据应用到的技术也很多,如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商业智能、云计算、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分布式系统、元数据、关系型数据库、R语言、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可视化技术等。用于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包括关联规则挖掘、数据聚类、数据融合和集成、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神经分析、信号处理、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可视化技术等[5]。

源数据层是智慧城市数据的抓手和触角。源数据层数据信息来源多、类型杂、体量大,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格式和标准作为数据接入与汇集机制,使之形成信息间的关联关系。在城市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网络架构,如物联网、移动通信网、地理信息网以及各行业的业务数据网等,在城市环境中提供了异构、多维、海量、多时相和多观测模型的空间信息。此外,种类繁多的传感器、控制器和计算终端所采用的设备技术指标和参数主要针对某一类应用展开,之间缺乏兼容性和体系规划,如何实现各种通信标准的互联互通以及不同数据格式的转换,就成为感知智能服务必须解决的问题。由城市数字化到城市智慧化,关键是要实现对数字信息的智慧处理,其核心是引入大数据处理技术。

1.3.2大数据关键技术

在智慧城市的云平台中,大数据应用技术非常多,其关键技术是指数据采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等。

1.3.2.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指从各种集群网络、传统数据库以及行业系统数据源中收集与处理庞大而复杂的数据信息的过程。在集群网络中可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技术如网络爬虫等实现对数据的抓取,传统数据库通过etL将分布的、异构的数据如关系数据、平面数据文件等进行提取、转换、加载等预处理,然后按照定义好的数据模型加载到数据仓库(Dw)或数据集市(Dm)。行业系统数据源通过成熟分布式框架如Chukwa、Flume、Scrib等,实现信息的分布式收集和统一处理。

1.3.2.2数据的挖掘技术

智慧城市建设存有海量信息,挖掘技术就是从这些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合理有效的整合、挖掘和智能处理网络中的海量数据,结合云计算技术,可为网络平台提供动态伸缩的高效率计算模式和解决网络融合等问题。数据挖掘系统由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数据挖掘引擎、图形用户界面等组成,数据挖掘的算法主要包括神经网络法、决策树法、遗传算法、粗糙集法、模糊集法、关联规则等方法[6]。

1.3.2.3数据存储技术

大数据的数据容量庞大,包含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三种类型,由于大数据依托于云平台运行,充分利用了云计算的分布式文件管理与计算处理、数据管理等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存储问题。常用的数据存储技术有分布式文件存储、关系型数据库、实时数据库、列式数据库等。

2云技术在海南万宁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13年海南省万宁市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之一,万宁市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需要有一个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数据控制平台,统一调配各类资源,实现随需应变动态伸缩的能力。海南建设智慧城市要从解决民生问题为中心,从创新的视角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环境、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等。同时还要围绕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智慧改造、新兴智慧产业的培育、智慧政府建设、智慧化城市生活环境和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等战略重点领域,构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等信息化基础设施。此外,海南与全国一样仍然存在资源透支、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社会管理薄弱等问题,构建智慧城市将成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万宁重点推出3大类、17个子项目进行招商,涵盖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4个领域。同时,提出万宁建设智慧城市的七大示范区:以万城+滨海新区、兴隆、神州半岛、石梅湾、日月湾、山钦湾、奥特莱斯(万宁芭蕾雨)为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按照国家标准,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将这7个区域建设成为有特色的智慧城市示范区。万宁这7个示范区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了无缝对接。

考虑到基于云计算iaaS架构进行设计,海南万宁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打造独立于多个应用系统的公共云,如设定政务云、交通云、教育云、安全云、海南旅游云、医疗云、生态云等,为各类下层应用提供支持,通过云数据平台对七大示范区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未来在示范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云网覆盖全市,新功能的云又增加到云平台中,其架构能后续扩展支持其它云,云计算智慧城市架构如图4所示。

3结语

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是指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三大核心技术,这三大技术都属于平台性的包含众多技术分支的总体性描述,如表1所列,是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强大的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数据应用能力的体现。

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一步提高,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居住量将达到50%,2050年将达到75%。快速城市化进程给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和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的问题,出现了城市经济发展失调、环境建设失衡、社会管理失稳、城市运行失序等社会矛盾[7]。智慧城市可以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成本节约,可以避免“信息孤岛”,有效改善民生,保护经济、社会与国家安全,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目前,世界各地以智能手机、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小区、智能医疗、智能安全及智慧政府等为代表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快速展开[8],人们享受着技术对生活带来的便捷同时,已经深刻感受到智慧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陈金梅.智慧城市的愿景及其评估――智慧天津建设的对策建议[J].科学观察,2013(2):80-82.

[2]周杨福.论物联网技术对于智慧城市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2):22-23.

[3]张丽.物联网技术及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5(8):140-141.

[4]龚强.云计算关键技术之编程模型认知研究[J].信息技术,2015(1):1-3.

[5]邹国伟,成建波.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J].电信网技术,2013(4):25-28.

[6]李德仁.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J].ScienceChinainformationSciences,2015,58(21):1-12.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篇3

关键字:智慧交通系统;镇江市;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目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全球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十年,我国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增长量是2005年汽车数量的7.7倍,而城市道路每年仅增长3%~5%,车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恶化。在我国,交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7]王谦,代佳欣.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篇4

一、“智慧天津”建设现状及难点

(一)“智慧天津”建设现状

1.物联网建设及其产业快速推进

天津目前已初步建成了高效率、大容量的宽带城域网,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方面技术发展起步早、推广快。天津物联网建设重点涉及四大领域:一是传感、通信、GpS等信息技术在桥梁负载、楼宇电梯、客运交通(出租、公交和长客)、景区安全监控等领域的应用;二是RFiD、通信、条码等信息技术在生猪、蔬菜、牛奶、葡萄酒等领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应用;三是传感、无线通信等信息技术在石化、纺织、冶金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四是传感、无线通信等信息技术在自来水管网、燃气管网、电网安全监控的应用。同时,天津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已在节能降耗、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设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领域渗透发展。

2.城市管理基本实现数字化

目前天津数字化城市管理覆盖面积达590平方公里,数字化管理将一万米划成一个网格,通过“城管通”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监督和指挥相分离的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其中,市内六区已全部完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建设并投入使用,配备了577名专职“城管信息采集员”和100名专职“信息采集考评员”,每天负责收集占道经营、乱倒垃圾、违章建设、道路破损等问题。同时,其他区县也在陆续建设使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争取尽快实现全面数字化管理。

3.电子政务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截至2012年,天津已建成并开通了覆盖全市385个副局级以上单位的市电子政务专网,网上申报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已占市级行政事项总数的57.5%,形成了土地管理“一张图”、规划管理“e张网”、社保管理“一库一网一卡”、税务网上报纳税、行政审批三级网络建设、海关及商检电子化等信息化管理方式,显著提高了办事和监管效率。同时,通过新建、整合、租用三种方式,全市正在陆续整合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资源,有力推进了政务信息化应用整合和信息共享。

4.信息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天津城市信息化服务已全面渗透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政府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络,企业拥有了各类公共信息平台,百姓生活也日趋享受电子服务的便捷。例如,根据滨海新区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市民请家政不用再东奔西走,拨打各个社区服务中心电话或是在网络平台预约,就能找到想要的家政服务。

(二)“智慧天津”建设中的难点

1.思想观念跟不上智慧时代的要求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信息城市”后续发展的高级形式。目前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还存在用传统理念建设“智慧城市”、用工业化思路应对信息化时代的现象,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规律缺乏科学认识,思想观念上认识不清和重视不够是制约“智慧天津”建设的最大困难。

2.缺乏全市层面的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规划引导,而当前天津市政府管理部门还没有出台立足全市层面的关于“智慧天津”建设的总体设计。在各区县、部门、企业争抢“智慧城市”发展先机之下,难免存在过度竞争、缺乏统筹协调的问题。这必然会制约“智慧天津”的稳步推进,也会使得“智慧天津”建设中存在政策不明确、重点领域资金支持乏力的问题。

3.在体制机制上仍存在诸多障碍

目前的“智慧天津”建设任务基本是按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来划分,并按条块来负责的。这种传统垂直式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势必会造成若干封闭式管理系统并存,由此必然带来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政府缺位等问题。同时,政府综合性决策的形成往往是靠不同职能部门牵头结果的简单叠加,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主管部门,造成“智慧城市”顶层管理主体缺失,这种政府决策机制显然难以适应“智慧天津”发展的内在要求。

4.关键技术缺失,安全隐患存在

天津虽然在全国科技领先,但是,目前物联网的一些技术标准已经被国外企业占得先机。标准的制定需要成熟技术和市场检验,天津在此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尚难以获得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如产业链中的高端传感器、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大部分由国外企业掌握,我们的优势只能在应用和市场。同时,由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甚至一些规划设计可能由国外的组织和企业主持或参与,有可能造成城市信息建设的安全隐患。

二、“智慧城市”的国内外探索及启示

(一)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现状

1.国外关于“智慧城市”的探索

目前全球约有2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正在实施中,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的探索走在前列。美国是以新技术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通过采用一系列iBm新技术,完全以数字化形式将城市的所有资源,包括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连接起来,在观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的基础上,城市管理作出智能化的响应,进而服务和满足市民的各项需求。瑞典是以交通智能化领跑“智慧城市”建设,最初以交通管理为突破口,进而带动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聚焦在公共事业领域,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提升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其“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公共事业领域,涉及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等。新加坡是以资讯通信驱动“智慧国家”的建设,其资讯驱动具体涵盖了三大战略领域,即建设新一代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开发高端资讯通信人力资源。

2.国内关于“智慧城市”的探索

我国不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起始点是不同的。上海、重庆、南京、厦门等城市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骨骼,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快速提升城市信息化能力,宽带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主体和基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无锡、杭州等城市多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出发点。物联网是新兴智慧产业的重点开发领域,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少城市希望以物联网的建设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北京、沈阳、苏州、宁波、武汉等城市通过应用领域带动“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深入的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城市多围绕着应急系统、食品安全、智能医疗和数字出版等产业项目进行建设,“智慧城市”也初见雏形。

(二)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

1.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宏观统筹协调

“智慧城市”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或者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没有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很大的浪费现象。政府必须加快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加快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共享与协调机制。台湾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分别在1998年、2002年、2005年和2009年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协调,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2.制定完备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各级地方政府应从现实基础出发,准确定位城市发展目标。一是要充分重视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传统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二是要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发展应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在初期,可优先发展城市交通、卫生医疗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智慧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配合智慧城市建设。

3.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积极推广惠及全民的“智慧城市”创新应用

推动信息共享与网络融合,改变城市治理中部门分治、信息阻塞、资源分散的局面,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民生应用,切实解决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孤岛”现象。一是要建设“智慧政府”,提升政府办公智能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二是以提高企业运营智能化程度为目标,开展“企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推广企业智能管理应用,逐步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智能化。三是要建设智能社区体系,提升智能社区交流水平,推广智能社区服务,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会,消除数字鸿沟。

三、加快“智慧天津”建设对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智慧天津”建设的总体规划

在天津“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和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智慧天津”建设的总体方案。在具体行动策略上,“智慧天津”建设需要把握好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智慧产业选择与培育、传统产业智慧改造、智慧化城市生活环境、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等五大方面。

(二)加快推进天津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智慧天津”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为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天津可尝试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天津”主管部门,形成统筹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在机制设计上,可尝试实行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整体架构,并且设立审计监察机构和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明确各机构的工作职能和衔接关系。其中,决策机构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通过人大、政协和专家学者、民间组织的普遍参与而形成。

(三)找准“智慧天津”建设的切入点

作为经济庞大、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天津的“智慧城市”建设可围绕与市民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入手,例如食品安全、生产安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智能监控、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在“智慧天津”的新技术方面,可选择应用性较高的技术领域为突破口,如可考虑以个人健康信息数据为主的智能医疗平台作为智能城市建设中应用性相对较高的突破口。同时,要着力探索构建政府、企业、市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关系,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智慧天津”建设道路。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123-02

城市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积累,当这种推动力逐渐演变成一种智慧的成果,便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在智慧城市的理论指导下,普通群众对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服务和产品能够实现不间断的体验,而且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已经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工作也日渐深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要以现今的技术为依托,本文对智慧城市关键技术以及其实现途径进行了阐述。

1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指根据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根据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和信息全面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功能、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校、绿色的城市形态。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以技术革命为根本指导,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实现城市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变革。智慧城市的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其建立在数字化城市的基础上,实现了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机融合。另外,智慧城市的发展也需要以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这也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智慧城市关键技术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其充分展现了人类对城市信息的认知与利用,这也是我国城市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其中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点:

2.1网络通信技术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以大量的数据存储作为依托,同时需要各个不同部门的协调维护,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而这一系列的操作必须要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完成,只有具备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才能实现一个大规模的、统一的数据库,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数据资源。从宏观上看,智慧城市可以看成一个空间基础信息框架,在该框架下将各种社会信息、网络信息以及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向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和准确的数据信息。而实现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就是以无线化和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其也是实现物联网和互联网链接的关键技术手段,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

2.2物联网技术

智慧城市的建设以互联性和智能性作为基本的特征,而互联网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则是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物联网技术是利用感知设备和技术,通过对信息的识别、定位、传递等操作,实现物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的连接,同时实现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以此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与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人与人之间的智能化连接,这对于现代城市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物联网技术已经能够有效的实现人、物体以及设备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运行模式,进而实现了跨领域、跨系统、跨应用的巨大信息网络,从根本上促进了计算机系统的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也实现了智慧城市由宏观向微观的跨越,并且促进了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

2.3云计算技术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节奏不断加快,其所面临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对于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全面解决方案,被引入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云计算技术主要是通过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等方式,将传统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运算能力。对信息进行高效的计算和存储,是云计算技术的核心思想,其具有数据安全性高、客户端运行要求低、数据共享无障碍等特点。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的云计算平台应用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及时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对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确保每个信息使用者都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全面的信息数据。

2.4“3S”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是建立数字城市的三大支柱技术。3S技术将卫星定位、传感器基础、计算机通信技术等多个科学领域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了更高空间领域中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同时也实现了对信息的传播与共享。GpS技术对传统测量技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而且定位速度较快、精度较准,这是传统的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GiS技术是智慧城市数据库管理的关键基础,其能够实现空间信息的直观表达,从而给予信息使用者更加直接的感受,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RS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空间数据基础,也是实现整个一体化数据采集的基本载体,通过现代科学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在不需要与测量目标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便可以通过电磁波分析的方法实现远距离测量。

2.5数据挖掘技术

智慧城市中的数据大多包含空间数据,存储在空间数据库中,比一般的关系数据库和事务数据库具有更丰富、复杂的语义信息。利用空间数据挖掘可从空间数据库中提取出用户感兴趣的空间模式与特征,空间与非空间的普遍关系及其他一些隐含在数据库中的普遍的数据特征,可提高智慧城市的智能化水平,使智慧城市真正成为智能化的空间咨询和决策支持系统,从而更加智能和科学地为社会管理、企业决策和个人生活服务。

3智慧城市实现路径

智慧城市的实现,需要以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与渗透为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3.1物联化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将任何周围的环境因素植入到其感知器中,并且通过感知器的运转将这些静态的环境因素进行动态的反映。对于智慧城市来说,其感知系统往往体现在城市的公共建筑、交通系统建设、水资源等各个领域中,在空气、水、道路、车辆、医院、工厂等多个以往无法有效实现数据信息收集的数据系统中实现了数据收集。在智慧城市的感知系统中,需要依靠各种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对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才能实现整个智慧城市感知系统的稳定运行。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数据使用需求,构建不同类型的数据存储机构和网络系统,通过无线设备实现数据的传递,以此来完成网络传感。

3.2互联化

互联是将原本不处在同一时空或领域中的复杂的信息流和知识流进行连接与处理,从而实现对信息的优化。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借助相应的互联模型和互联软件,根据不同的领域,按照智慧性和广域性的特征进行分类处理。智慧城市所使用的事件处理软件通过传感器中输入的业务和数据信息,便可以通过集成软件将这些数据深入到不同的环境和情景中,以此实现对系统实际运行情况的全面掌握。通过有效的信息互联化,能够将每个单独的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城市信息事件,并且最终形成一个能够关注到每个单独事件的数据库,利用其中丰富的数据资源实现对问题的改进。通过互联化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对各项数据和事件的处理,其中包括事件和流处理、数据识别聚集和关联;数据建模和集成,包括针对域的信息模型、可互操作的信息框架与现有数据集成、联合数据管理;流程整合,包括扩展现有系统并启用新的业务流程、监控业务流程等。

3.3智能化

智慧城市的实现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数据和事件进行处理,才能将城市中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利用不同专业的数据信息解决相应的问题。智慧城市系统中包含着很多特定的行业和部门,同时也涉及各种特定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智能化的应用便能够有效地满足不同特定信息处理的需要。智能化应用一方面体现出较强的普遍性,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实现数据处理服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强的敏捷性和综合性,其能够在解决普遍问题的同时,根据决策会员的指示,实现不同特定信息的处理,以此提供各种最优化解决方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智能化设备如计算机终端、移动电话、电视机等。

4结论

智慧型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本身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以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科学技术作为基本的技术支撑,同时通过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三个途径,将智慧城市的遥感信息扩展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将传统城市建设中无法实现的数据流进行全面的处理和传输,借助科学的算法和工具对其进行计算和汇总,通过结果预测和场景模拟的方法,实现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广泛性。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与实现,不仅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戴强,黄庆德.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投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2]胡登峰,黄庆德,戴强.基于期权理论的智慧城市关键技术投资决策研究[a].第六届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

[3]袁远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4]徐静.智慧城市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研究[J].电信科学,2013(2).

[5]段淑敏.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研究[J].电子世界,2013(11).

[6]郦月飞.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1).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篇6

【关键词】智慧交通;智慧航运;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

0引言

在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发展。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加快发展智慧交通是推进交通运输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水运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型物资的最主要运输方式。上海港作为国内最大、最繁忙、最重要的港口,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智慧航运”是“智慧交通”在水运领域的具体体现。如何在上海港落实好“智慧交通”建设战略,实现“智慧航运”,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现实命题。

1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实意义

1.1“智慧交通”建设的内在要求

“智慧交通”的本质要求是“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牵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实现交通运输设施装备、运输组织的智能化和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的提升”“注重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和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效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在水运管理领域,如何有效地提高航道的通航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港口设施,为港通组织、港口生产调度、航运综合管理服务,是“智慧航运”的题中之义。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智慧航运”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智慧航运”的基础在于航运各类相关信息的高度聚合和有效应用,必然要求建立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为“智慧航运”建设的实现提供技术和数据基础,在可视化数字地图显示平台上实现航运要素的查询、定位,相关信息的显示等功能,从而为船舶安全航行、港口规划和建设、港口物流以及相关国防军事活动等提供决策支持,打造我国航运“升级版”。

1.2“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1年,上海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这是上海深化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举措。目前,《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D2013年行动计划》已经顺利完成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4年9月,上海《上海智慧城市建设2014D2016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智慧交通”和“智慧航运”建设列入专项建设内容。“智慧航运”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在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更主动地适应互联网和先进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更加突出智慧应用。建设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推进和发展“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全方位打造智能型现代化港口,既是实现“智慧航运”最为基础的一项内容,同时也可以有效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1.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仅需要提升硬件基础设施,更需要加强“软实力”的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航运中心,是依赖于服务和知识的第二代及第三代航运中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海量数据的出现,传统的港口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安全保障管理手段等已经无法满足现实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是海量信息的社会,对不断发展中的航运而言,亦是如此。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是打造“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的基础,与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息息相关,一旦建成,将会在“智慧航运”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使多方受益。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在充分掌握港口、航道等相关要素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据库等技术,结合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高效、便利地进行信息数据的整合利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港口水域的整体概况、自然条件、地理形势(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区域形势等特征)、环境组成、功能设施等特征详细呈现给用户,从而为船舶航行、港口规划与建设、海洋经济开发、水上安全监管和相关军事活动等提供决策辅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航运”。作为有效的辅助决策工具,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做到:使航运交通的组织更加有效;能够提高船舶进出港的效率,降低安全风险;提供港口、航道信息服务,助力导航服务;通过信息交互融合和大数据应用,为企业、行业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在线管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基准评估、指数编制等服务,辅助企业优化业务管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助推航运经济转型升级。

2实现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可能性

2.1局部成功经验可借鉴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兴未艾,在很多行业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陆域“智慧交通”平台的建设均是建立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之上,可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从实际出发,在“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航运”等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局部的实践探索。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广布于全球港口的装载设备、船舶、集装箱、车辆、仪表都连接到网中,使源头数据的采集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动态协作,提高港口作业的效率、准确性和可视化程度,形成安全畅通、环保高效的现代化港口。在“智慧航道”建设方面,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研制的“黄骅港智慧航道系统”,不仅从整体上基本实现了对港口作业船舶(包括疏浚船舶、运输船舶、港作船舶等)、航保设备(灯标、导标等)、气象水文等水上信息的实时监控,而且实现了对各类信息的科学分析和针对疏浚组织、生产计划、航道建设的辅助决策,还实现了将航道、港池作业的人工管控工作变为自动管控的目标。长江航道局以长江电子航道图系统建设为突破口,以数字航道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智能航道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2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

近年来,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已打下了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均使得“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成为有源之水。

在“智慧港口”建设中,根据现代港口运作模式,将基于物联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智慧港口”分为采集层、传输层、数据处理层、业务层和呈现层。采集层的主要作用是快速感知和识别物体以及采集和捕获信息;传输层以无线网络接入物联网管理中心和物联网信息中心,并在数据处理层对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业务层是将各专业技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智能港口的需求相结合,实现港口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包括港口客户服务、港口生产管理、港口运营管理等系统,是“智慧港口”的核心层次;呈现层是实现“智慧港口”与人交流的层次。建设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为“智慧港口”提供基础地理数据服务。

在“智慧航道”建设中,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电子海图基础上,综合应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宽带网络、通信、虚拟仿真、多媒体等多种技术对航道管辖区域、管理对象及管理活动实现虚拟化、网络化、数字化,从而在水路交通管理中,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路交通信息资源,为管理方式的变革及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社会化提供信息化支撑。

2.3海量信息数据奠定基础

自2010年起,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图中心全面负责我国沿海港口航道图(以纸海图、电子海图、改正通告等为主)的编绘制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中心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港口航道空间地理数据,并且这些数据覆盖我国整个沿海的港口和重要航道,数据内容丰富,尤其是上海港区域数据更新非常及时,数据质量高。充分利用这些海量数据,可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电子海图(港口航道图)是基于S-57国际标准生产的电子航道图,具有国际通用性强、定位精度高、航道信息内容丰富等特点。只要将电子海图加载在专门开发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显示软件中,该系统就能够自动全面获取立体的航道航行信息,结合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技术,就能自动将船舶定位信息实时反映在电子海图上,与终端设备或雷达所获取的周边船舶信息叠加,实时反映航道中船舶的航行信息,全面掌握船舶周边情况;同时,在航道上航行的船舶还可以根据自身航行需求,制订计划航线,实时计算航线距离、航行时间及抵达时间,并连续记录本船航行轨迹及实现航迹回放等功能,可以为船舶设计出最佳航线并保证其安全航行。

在操作上,电子海图还能够实现放大、缩小、显示模式及配色模式选择等符合国际相关标准的显示,使船舶能够通过海图上的地物地貌信息查询,获取航标、临过河建筑物、水深等立体航道综合信息,以供船舶航行参考;此外,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还能够根据终端用户需求实现航行报警功能,其中包括航行危险、航线偏移、限速、逆航道航行等诸多报警功能。这就意味着,船舶在基于电子海图基础上的“智慧航道”上航行,可以方便、直观地设计最佳航线并保证安全。

3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

对策建议

3.1把握我国加强海洋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机遇

党的十提出的全面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交通运输部提出的“智能交通”建设任务,上海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专项任务和目标,以及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均对打造一个智能型的上海港提出了要求。上海港成为一个以知识和服务为标志、以高度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智能港口,最基本的要求在于是否能构建一个完备的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因此,上海港应充分把握我国大力加强海洋经济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抓住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机,全面推动上海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工作。

3.2争取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支持

建设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涉及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层面。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紧密协调配合,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支持,将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试点;争取开展由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层面组成的高规格项目,结合航运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顶层设计,高起点规划。

以实际项目工作为重点,研究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数据平台的开发和整合。同时,加大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创新投入,形成合理导向,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从而促进国内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改变依赖进口及国外系统的现状,使之成为“突出创新驱动、推动智慧交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贡献。在条件成熟时,及时总结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成果,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我国沿海港口的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地提升港口管理智能化程度,促进航运效能进一步提升,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3.3夯实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建设基础

强化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建设。数据是系统建设和使用的基础,没有强大的、高质量的数据,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系统就只是一个空壳,无法发挥作用。建设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最为关键的是空间数据的可靠性、完备性和实时性。只有可靠、完备的数据才能支撑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推广使用;只有实时性的数据才能使系统作出高效、准确的决策,保障客户的安全。尽管上海港空间地理基础数据水域部分已经比较完备,数据的及时性强,数据更新有保障,但是,该数据库建设仍存在几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数据的完整性问题。建设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除了空间地理数据,还需要其他各个涉海行业的非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各个部门,存在着数据来源多样性。因此,数据共享既可以解决数据完整性问题,也可以解决数据重复采集的问题。

(2)数据的兼容性问题。来源不同的数据存在格式不统一的问题。建议未来将这些数据按照S-100的标准进行组织,解决数据兼容性的问题。

(3)多样性大数据的管理和信息挖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有效地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信息。

3.4完善信息基础平台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篇7

abstract:inthispaper,digitalcity,smartcityareanalyzed,takingLangfangcityasanexampletosetupdigitalcitybasedontopographicmapsurveying,throughthe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itydigitalcityandwisdom,arediscussedandseveralsuggestionsproposedthebuildingoftheLangfangcityofwisdom.

关键词: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电子沙盘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a

Keywords:DigitalCity,smartcity,electronicsandtable

0引言:

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都是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城市经济转型的,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未来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先驱,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1]。

廊坊紧邻北京市区和天津市区,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镇群中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基于廊坊市独特的地理位置,研究探讨具有前瞻性的“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远景规划方案,具有特殊的意义。

1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联系

1.1数字城市的发展

数字城市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的需要,便于城市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发展大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廊坊市提出“数字廊坊”工程。

廊坊市空间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一期工程建设是“数字廊坊”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数字廊坊”的基础,是实现“阳光规划”、“科学规划”的重要举措,是未来规划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托。通过开展城市基础地理及规划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建立以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为主要目标,互通、高效、集成、一体的数字城市共享服务与三维决策支持平台。并提供丰富的三维GiS应用,整合二维GiS平台和业务办公系统,实现二三维一体化规划办公应用,提供面向公众和招商引资的三维规划展示;建立三维数字沙盘,提高规划展览展示水平;加快规划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推动规划主管部门的管理创新,整合业务流程,提升管理能力,降低管理成本,增强信息利用率以及更新速度,实现各类规划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面向社会服务的电子政务建设,逐步使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规划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并为未来智慧城市各级系统预留集成接口。

图1数字城市构建流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3DmaX建立了三维仿真电子沙盘,实现了从二维城市向三维城市的跨越。

图23DGiS数字沙盘互动系统

三维城市模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它实现了城市实景影像的可视化和可量测性,目前我市的电子沙盘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

1.2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空间支撑

智慧城市的理念自问世以来,国内外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纷纷对其进行了定义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以下三点:

(1)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2)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3)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图3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2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区别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首先需要数据处理单位把相关城市的原始数据处理为属性数据,然后再交付数字城市应用部门,或者到互联网上供应用部门使用。智慧城市直接通过物联网从现实城市中即时获取数据信息,通过云计算实时处理信息获得想要的数据,再通过智慧的应用,就可以通过物联网来调控现实城市。数字城市侧重于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而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于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够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有效降低碳排放[2]。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支撑,物联网和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核心技术,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落脚点。

图4智慧化应用图解

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具备9大特征: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和以人为本的创新,智慧城市具备更强的动态感知能力、共享协同能力、智能决策能力和全民参与能力。

表1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比较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数据采集利用数字编码技术的数字化描述基于物联网的对象感知及知识描述

互联程度存储在信息源头产生单位,以通知性信息、二维度表示为主跨单位语义关联,基于云计算的存储与智能化处理

系统构架传统的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逻辑层、展示层增加物联感知、语意知识库、智慧处理逻辑和模型等

应用效果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仿真模拟随需性、普适性、便捷性、综合性

社会背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竞争及拉动经济增长等产业结构调整及后金融危机时代提振经济信心的引擎等

实质内涵数字化实质是计算机和网络取代传统的手工流程操作用智慧取代传统需要人工判别和决断的任务,达到最优化

发展目标以电子化和网络化为目标以自动化和决策支持位目标

技术支撑卫星遥感、互联网、海量数据存贮、仿真和虚拟等技术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

实际结果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库管理、分析展现和共享服务等预测决策支持等实现信息采集和动态监控、数据技术和分析、互联协同、智慧化的利用开发和预测决策支持等

智慧城市是新的城市形态,是数字城市深化发展和持续提升的新阶段,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加具有自主决策,聚焦民生与服务,更加鼓励创新与发展,更加强调感知与物联,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和互动[3]。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海量的数据及信息的安全性

海量数据中如何自动辨别可用数据和垃圾数据,以及数量的存储将是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应在物联网上的关键节点设置安全保密过滤器,并采取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不同种类的数据和信息的安全。

(2)信息的共享性与隐私

信息共享中信息资源的产权归属、产权的具体范围、信息共享中的产权定位等都需要有新的法律法规来界定。

近年来,网络环境下的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智慧城市共享和的数据越来越多。专业人员和大众在数据和信息时,空间数据有可能是高精度数据,多媒体数据解析度也将越来越高;同时用户也希望能访问到尽可能高精度的空间数据和尽可能高解析度的多媒体数据。可当这些数据涉及个人的隐私时,存在相关的法律滞后问题。如何在提供数据和信息的同时保护隐私权,是智慧城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4]。

4廊坊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案

廊坊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已经建立,并且在政府部门内部可以共享。现在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基本的完善,为将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提供了较完备的信息基础。

4.1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1)政府等主要职能部门牵头,在部门之间先做试点应用,然后在逐步的推进整个方案的实施。

图5政府部门职能

(2)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电子传感器设备的不断完善,及互联网上大的带宽的使用,使海量数据传播更加的快捷。

(3)面向公众,动员社会参与。服务对接,按需服务。政府部门及时公布进展情况,可以有效的监督和推动进程。

4.2智慧城市应用与实践

(1)智能交通让出行更便捷

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中的电子监控等传感器设备,可以将整个城市的车流量、道路拥堵情况、天气、温度、交通事故等信息实时收集起来,并通过云计算中心动态地计算出最优的交通指挥方案以及车行路线,可以很好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减少拥堵,减少尾气排放,让出行更加的经济、安全。

GpS智能调度系统,可以有效的避免高峰拥堵现象,使整个城市交通运行更顺畅。通过数字交通监控系统,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堵、哪条路最为畅通,会以最快的速度显示在你的车载显示屏上,帮助你选择最佳的行驶线路。

图6智慧交通

(2)智能个人应用

建立智慧城市后,无论在任何地方,只要通过物联网都可以获取用户想要得到服务:订酒店,车票,团队协同办公,实时的电视电话会议,身边发生的任何事可以随时随地上传网络及时的与大家分享。

(3)城市安全,方便就医

智慧城市的将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与传感器建立连接,对城市的日常管理,应急指挥,预防与自动报警体系相连接,来实现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电脑会根据预设的几种场景来比较分析,如果视频中出现了数据库中类似的情景,就会引发自动报警系统,通过网格化管理系统,快速锁定目标,云计算找出最优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缩短时间。

图7网格化管理

网上预约挂号、远程诊疗、远程视频诊断,有效的缓解就医难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挂号难,就医难的问题。

(4)智能城市在辅助规划,城市管线,智慧城管,社会管理,智慧社区,政府应急,智慧能源、旅游方面都能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5总结与展望

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的新的城市形态,代表着更加方便快捷的城市未来。廊坊市要根据自身已有条件,依靠日新月异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智能响应城市活动的各种需求,为居民创建更美好的得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邬伦.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智慧观察

[2]张陶新,杨英,喻理.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5

[3]张永民.“智慧城市”高于“数字城市”.中国信息界[J].2011(10)

[4]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12

[5]胡小明.智慧城市的思维逻辑.中国信息协会[J].2011(6)

[6]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12

[7]李德仁.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新观察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篇8

本文主要介绍了nFC在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化发展中的应用。nFC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其技术终端可以实现随时交付、信息查询,甚至可以变身为门钥匙,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赋予城市信息交互共享的智慧。nFC技术的形成体现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nFC;物联网;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nFC英文全称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最早是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的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传输,这项技术最初只是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合并,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态势相当迅速。

2.nFC的技术优势

与RFiD一样,nFC信息也是通过频谱中无线频率部分的电磁感应耦合方式传递,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nFC是一种提供轻松、安全、迅速通信的无线连接技术,其传输范围比RFiD小,RFiD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但由于nFC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相对于RFiD来说nFC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其次,nFC与现有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兼容,目前已经成为得到越来越多主要厂商支持的正式标准。再次,nFC还是一种近距离连接协议,提供各种设备间轻松、安全、迅速而自动的通信。与无线世界中的其他连接方式相比,nFC是一种近距离的私密通信方式。最后,RFiD更多的被应用在生产、物流、跟踪、资产管理上,而nFC则在门禁、公交、手机支付等领域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同时,nFC还优于红外和蓝牙传输方式。作为一种面向消费者的交易机制,nFC比红外更快、更可靠而且简单得多。与蓝牙相比,nFC面向近距离交易,适用于交换财务信息或敏感的个人信息等重要数据;蓝牙能够弥补nFC通信距离不足的缺点,适用于较长距离数据通信。因此,nFC和蓝牙互为补充,共同存在。事实上,快捷轻型的nFC协议可以用于引导两台设备之间的蓝牙配对过程,促进了蓝牙的使用。

3.nFC在智能领域的应用

3.1nFC在门禁系统中的应用

门禁应用大大展现了nFC技术在这方面的便捷和安全。手机钥匙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用品,不用担心包包太小,放不下一串串沉重的钥匙,再也不用站在门前,在诸多钥匙中试哪把钥匙才能把门打开。更关键的是,以现在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出门忘了带什么,一般也不会忘了带手机,而且手机钥匙能耗低,即使手机没电了,在nFC技术的支持下,还是可以开门,其便捷安全的特性对门禁系统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利用安全网络连接和移动网的nFC智能手机可以说是一把理想的钥匙。

三星手机就在伦敦奥运期间针对nFC提供了新型的服务。它推出了一个为Holidayinn的伦敦Statford分店设计的酒店服务解决方案,通过GalaxySiii手机的特殊app,房客就可以实现check-in和退房,并可使用手机的nFC功能打开房间门。

而这把电子钥匙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开关门。一旦进入房间,同一台手机还可以作为预订洗衣服务和其他酒店设施的工具。还有就是在奥运会期间,这把钥匙还会为房客提供本地化的内容,并包括比赛结果等奥运会信息。不仅如此,通过手机钥匙可以控制酒店里的电视、灯光、空调等电器,并提供基于客人位置的优惠信息。

从这个酒店服务系统想开去,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用手机开车门,用手机确认个人身份进入夜间的atm自动银行,并用手机打开自家的前门。在移动支付让我们不用带钱包的同时,nFC或许可以让我们连钥匙都不用带了。

3.2nFC在“电子图书馆”中的应用

根据mashable的报道,迈阿密广告学院的学生最近提出了一项新的全民阅读计划,在地铁车厢建立“电子图书馆”。

虽然纽约市很多公共场所都有wiFi,地铁里面却难以连接到互联网。在地铁车厢内安装一个支持nFC的“电子图书馆”,用户只需要在电子图书馆中挑选读物,通过nFC就可以传送到手机上。每本读物只能阅读前十页,不过也足够在地铁里面短时间阅读了。当用户走出地铁之后,还会有一份地图自动推送到手机,告诉用户刚刚他看的书在哪几个图书馆能够免费借阅。

3.3nFC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智慧城市概念横空出世以来,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推向前进,但随着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力逐渐遇到瓶颈,智慧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藉此,nFC应运而生。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第一运用nFC技术,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2010年,丹麦启动“智慧城市哥本哈根计划”运用nFC技术将哥本哈根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在电子政务、服务民生及泛在互联方面,丹麦成绩引人注目。其中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也解决了nFC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普华永道2012年智慧城市报告中,哥本哈根名列第四,分项排名中智能资本与创新、安全健康与安保均为第一,人口宜居程度、可持续能力也是名列前茅。哥本哈根无疑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成功的典范和nFC技术应用中鲜活的例子――正是包括哥本哈根在内不断涌现的成功案例,让nFC逐渐摆脱质疑,赢得信任。

结语

nFC作为增强人机交互的技术,速率更高,功耗更低,更关键是极大简化了用户学习和使用成本,体验更好。而智慧城市是基于极速宽带、智能传感、融合服务、节能环保、人性体验为一体的城市演进方向,代表了和谐、自然、友好的发展诉求。nFC的加速推广有利于智慧城市从最基础的智慧互动做起,有效减少人们日常生活的手工操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性和舒适性。

参考文献

[1]张少军.短距离低功耗无线网络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J].电气应用,2010(23):60-63.

[2]建山.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技术浅述[J].技术浅述数码世界,2005,4(6a):16.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篇9

镇智慧化,最终目标是要建成智慧城镇。但是,建设智慧城镇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应该一哄而上,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实践经验,笔者以为,推进城镇智慧化,一定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五个重点问题。

增强网络设施夯实通信基础

智慧城镇是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的。其一切发展的基础都源自现代通信网络设施。传统城镇的发展离开了水电路气基础设施,就会失去生命的“血脉”;智慧城镇的发展离开了现代通信网络设施,就不会有智慧的“神经”。推进智慧城镇建设,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狭义的基础设施观念,而将现代通信网络设施统一纳入,统筹考虑,同步规划和建设,加快构建宽带泛在互联的信息高速公路。要广布密置传感器,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分门别类地将各类传感器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部件,使得城市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立的信息捕获触点。要畅通互联通信网,根据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不同,积极推进光纤入户工程,大力发展无线网络,加快“三网”融合步伐,加快构建信息传输的立体交通网络。要做大做强云中心,加快规划建设便于实行统一管理、具有强服务功能的区域云计算中心,逐步实现各类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整合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最终,通过广布密置传感器、畅通互联通信网、做大做强云中心,形成联点成线、连线成面的完善的信息网络神经系统。

做好关键应用打造示范引擎

信息系统的实践应用是检验信息系统建设成败的唯一路径。成功的实践应用将成为信息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智慧城镇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信息系统综合体,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可谓是千头万绪、没有穷尽,不可能片面开花、齐头并进。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立足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抓住关键应用,打造示范引擎,优先建设一批与城市发展、市民需求密切相关的信息系统,力求以显而易见的、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逐步实现以点带面、深入发展。在政务办公应用方面,应加快建设内网办公系统,推广协同办公应用;加快建设外网办公系统,完善政府网站群,发展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加快建设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在社会管理应用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建设数字城市管理、公共应急指挥、数字社区管理、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信息系统,加快实现对城镇重点领域难点问题的精准化、全天候在线管理。在公共服务应用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建设统一的社会求助服务平台、市民卡综合应用工程、数字医疗、数字教育等信息系统,努力为公众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综合信息服务。当这些具体应用得到一定发展后,也还需要及时组织建设一个公共的通道,即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打造标准规范确保整合共享

智慧城镇建设的软件基础还是数据的交换共享问题,而数据交换共享的关键又在于数据和系统的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问题。实践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产生着海量数据,不断建设着自身的业务应用系统。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加强统筹协调,同一个单位不同系统之间不兼容、同一个部门上下系统之间不兼容、同一级政府部门系统之间不兼容的现象普遍存在,形成大量信息孤岛和资源浪费。推进智慧城镇建设,一定要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结合区域和行业实际,制定统一的数据传输、交换、操作标准,建立完善信息反馈、问题处理、人员管理等机制,促进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整合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开发建设,保证数据的权威、准确、统一和充分利用,保障数据资源实现顺利、高效的共享、交换与整合。当前,尤其是在具体的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规范和标准的把关,切实避免不同的项目承建单位以不同技术标准开展具体的项目建设,最终为后续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留下重大技术壁垒,甚至因为项目改造升级而让项目法人单位成为项目承建单位的技术“绑架”对象。

注重人力资源强化人才支撑

智慧城镇是一项具有很强知识创新性的综合工程,其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要求组织者、建设者、管理者、应用者具有相应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知识。推进智慧城镇建设,我们要采取综合措施,全面配强智慧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干部、建设管理人才和实践应用人员。要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信息化专门人才和知识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在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岗位,一定要择优选拔和安排懂得信息化、智慧化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人才。要成立智慧城镇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智慧城镇建设的咨询指导。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建立各类信息化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提供教育、培训和执业资格考试等服务。建立完善对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员的信息应用服务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实施信息应用和服务人才培训,更好地适应智慧城镇建设的实际需要。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通过开展科普讲座、信息化宣传、信息技术展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智慧城镇建设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市民科技素养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智慧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保障建设资金强化投入驱动

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篇10

(一)概念。智慧旅游的概念是根据智慧旅游和智慧城市演变而来,智慧旅游主要是为了满足游客在旅行时的个性化需求,新时期的旅游不仅是单纯的风景观看,还包括身心放松或者通过网络技术以及移动设备把旅游体验、管理和产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游客提供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旅游信息,从而获得良好的旅游体验并且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智慧旅游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数据整理中心、用户使用端、服务端口。使用端口是运用中端转接对旅游服务信息中的政府机构以及旅游体验者、民营旅游企业开展服务,在需求的基础上,从数据中心提取一定的数据在服务端付费,取得酒店、餐饮和相关旅游景点的门票及其服务。数据中心有着较为庞大的数据库,连接服务端和使用端,由大多数的服务器组成。其中大量的旅游信息,能够提供数据计算和存储交流等服务。服务器端为旅游者提供相关的旅行信息,在存储中分析数据;服务器端口是为旅游者提供相关的交通、饮食、住宿信息,游客把相关的消息存入到数据中心。

(二)智慧旅游的内涵探究。“智慧旅游”可以运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描述:智慧化、个性化、泛在化。智慧作为旅游服务系统,这个系统不但要包括机器运行中的自动化,更应该包括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定制。个性化旅游是个人定制旅游模式的开展,在开展过程中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旅游方式,所以要针对个人的信息和情况制定不同的旅游路径和旅游方法。泛在化是指无处不在的旅游发展状态。智慧旅游实质是人人服务,旅游者在何时、何地,使用任何方式进行旅游,都能有精准的消息定位。

(三)智慧旅游的理念体系。智慧旅游的理念体系涵盖智慧旅游信息管理瓶体、智慧旅游信息服务项目、智慧旅游营销方略,最终目的是促进旅游智能化的发展路径。智慧旅游的关键点一是实现了数据信息中心、运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把信息产业和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分散的信息旅游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安排、决定以及购买;二是通过网络数据监控和大数据挖掘有效挖掘客户的需求和想法,在客户需求中创新产品,精准定位服务营销策略,有效地发挥社交媒体的互动传播功能性;三是进行新技术服务的广泛推广应用,流程优化中形成完整的体系,创造旅行全程优质服务。

二、智慧旅游的智慧功能

(一)智慧管理的功能性。智慧旅游与传统旅游不同,它颠覆了传统的旅游运营模式,将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旅游管理中,大大提高了旅游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智慧旅游时代,在信息渠道不断增多的基础上,官方信息决策能力逐渐弱化,旅游者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合适和自己认同的旅游路线和旅游方式。智慧旅游的管理功能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根据游客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相关的旅游信息;二是利用信息咨询服务,正面影响旅游者的决策;三是咨询服务做到及时有效,便于旅游者每一个环节能够便捷的使用;很多咨询的提供自身前期的旅游情况介绍,当游客到达该地因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了解,并且旅游路线设定不够科学合理,所以没有体验到该地的地方特色,导致整个旅行效果不佳,因而在向周边朋友渗透的时候,也带来消极的影响。所以信息咨询服务要做到全程跟踪性,可以根据旅游者提供的信息制定合理的的旅行路线,并在旅行中也做好旅游方略和向导,提升旅行质量,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智慧营销功能。智慧旅游的营销功能主要凭借智能化的营销手段提高大众对于某一地点的了解程度,形成将来或者潜在旅游导向。营销内容包含旅游所在地文字、音像、图片等相关的旅游资源,对潜在旅行者进行主动推送的方式开展营销。推送过程中注意全程性、动态性、互动性,同时鼓励主动用户渗透传播。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现代大众传媒的关键,诸如微信中朋友圈,让其周边的人在互动中了解咨询信息,为其出行提供导向信息。智慧营销是运用现代设备和媒体加大潜在旅游意向群体到某地旅游的可能性。

(三)智慧服务功能。智慧旅游的服务功能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政府职能机构为旅游者提供信息公共服务功能。例如,开放景区的三维信息展示、游客携带导游和导览,在制定服务的位置触发服务按键,提供相关的服务咨询。二是信息服务企业根据商业市场的推进和旅游热点的预估开发出为潜在旅游用户使用的智慧服务,运用智能手机下载相应app,为旅游者提供路线图和酒店预订等相关的延伸信息服务。

三、智慧旅行的基本实现途径

(一)政策路径。智慧旅游实现智慧功能,主要依赖政策约束力以及行业法律、法规。随着国家《旅游法》的颁布,许多地方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智慧旅游项目,但智慧旅游是系统的、综合性的旅游,国家颁布的一些政策对智慧旅游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限制,是其未来发展的瓶颈。要实现智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理清在这个过程中要施行的权利。另外,强化政策执行力度,鼓励政府在合理运用自己职能的基础上发挥政府政策,但避免政府在智能使用过程中把职能特性和商业项目挂钩;强化监督力度,项目上维护政府的公信度,让智慧旅行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二)管理路径的实施。旅游智慧化管理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大量旅游信息零散,不能和海量的旅游者相对称。二是旅游中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不能协调对策。三是中小型旅游信息服务公司对信息资源的运用能力偏低。应通过建立“一中心多系统”的管理架构解决智慧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建立调度能力强的指挥中心,构建多系统确保智慧旅游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样各项功能发挥效率才能提升。

(三)智慧旅游的技术路径。智慧旅游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在研究中智慧旅游的技术开发问题是研究的重点。但从实现路径的角度考虑,当前的关注重点不仅在具体的技术问题中,其核心是要确保各项技术功能的最大发挥。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及服务平台是智慧功能的实现基础。

(四)营销路径。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者可以在目的地、路线、出行时间等方面自己选择合适的旅游方式。智慧旅游功能的实现不仅要依托以上的“三化”,更要构建智慧营销系统。在框架下有四个子系统包含其中。一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功能是满足旅行者对旅行路线的选择。二是营销评价系统,主要功能是刺激有潜在旅游欲望的人旅游。三是游客的互动积分活动,作为旅游评价反馈情况,这也是了解游客个性倾向的重要平台,根据数据分析出游客的喜欢,制定相关的旅游策略。四是开展旅游自媒体营销政策,目的是为旅行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