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能交通发展规划十篇智能交通发展规划十篇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9:09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1

根据《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湖南湘江新区2021年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的相关要求,围绕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定位和规划发展需求,结合“交通强国”、“新基建”国家指导政策,有必要构建交通设施管理精细化、交通治理精准化、出行服务品质化以及具备新城特色的智慧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交通运行安全和效率、用户出行体验和管理效率,将梅溪湖国际新城打造成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智慧交通示范科技创新城。为更好地开展本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设计任务书,具体内容如下: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km2。

规划年限:2021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规划设计(终稿)编制并提交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城市交通;智慧交通;创新;特色

智慧交通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技术支持,实现对城市交通、居民出行和物流运输的智能化管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达成提供更高效的出行效率、降低交通成本、创建更绿色环保的城市空间和更舒适的出行体验。交通部2019年9月24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体现了当下交通管理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出发,成为我国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智慧交通布局的前瞻性规划。从已有文献的研究来看,智能交通建设领域的研究从顶层规划、技术探讨开始向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向发展,涉及理论、技术、实践等多个方面内容,对智慧交通建设的规划发展、核心技术、技术应用多有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以人为本,对民众生活的环境质量、食品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实时监测十分重要。[1]西方国家和一些城市业已确立了智慧交通发展路径,从这些国家和城市今年来在智慧交通发展规划、智慧路灯和车辆信息系统方面的创新进行对比,为国内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了借鉴。

1国外智慧交通建设的规划转向

西方国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涉足智能交通的研究,将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方向。国外城市从政策规划到基础设施建设上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城市现状相结合,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西方国家在建设智慧交通过程中结合先进技术来进行交通拥堵治理,收集大数据平台所需的海量数据信息,提供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政府部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美国2015年itS战略计划,计划在2019年完成网联化与智能化的双重升级。在无人驾驶汽车发展上,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法规鼓励和约束自动驾驶汽车发展,2016年《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时起从法律层面上肯定自动驾驶的合法性并将其纳入联邦法律框架,战略方案从1.0到3.0的引导与展望鼓励各州重新评估现有交通法律法规,为自动驾驶技术在全美的测试和部署清除法律障碍,落实推动该项技术与地面交通系统运输模式的融合。欧盟第一个协调部署智慧交通的法律性基础文件是2010年欧盟委员会制定的《itS发展行动计划》,这是欧盟范图内第一个协调部署itS的法律基础性文件,确立欧盟2020智能交通系统(itS)三大目标为交通可持续、竞争力和节能减排。之后,欧盟主要在电动汽车、道路安全、智能交通系统、市场准入以及Co2排放等领域提出了战略实施方案,计划加强各国交通科研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欧盟目前对于车辆信息互联的技术标准还未最终确定,围绕wiFi技术和5G技术两大技术系统的企业目前处于争执不下阶段。日本政府高度重视自动驾驶汽车、车联网和智能交通领域发展。早在2013年,日本内阁便了日本复兴计划《世界领先it国家创造宣言》,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核心之一。以此为蓝本,日本内阁制定部级科技创新项目《Sip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计划》,将自动驾驶系统的技术研发升级为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自动驾驶商用化时间表以及《itS2014-2030技术发展路线图》,计划在2020年建成世界最安全道路,在2030年建成世界最安全和最畅通道路。日本非常关注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规划,不仅在《2017官民itS构想及路线图》确立这一领域技术的推进时间表,还通过《自动驾驶相关制度整备大纲》明确自动驾驶汽车的责任划分和事故赔偿原则,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目前,在亚洲地区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体系。从西方国家对于智慧交通整体规划来看,美国、欧盟、日本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在智慧交通发展战略上着力点都有区别,但在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上都非常重视。美国智慧交通发展规划基于国家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基础,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划,在充足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下发展迅速。日本由于地小人多,在已有ViCS系统和etC技术使用下开始注重自动驾驶汽车。欧盟强调各国合作和标准化、强调综合运输系统智能化、重视通信和车载设备等。

2国外智慧交通应用领域的创新

2.1智慧路灯的升级打造。智慧交通的实施目的是为了能够为城市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让行人、车辆和城市道路之间能够找到一个相对协调的平衡点进行良性地系统运作。以往在交通管理上主要侧重对机动车和各类车辆的控制和管理,因为设备的局限性难以为行人提供个性化的需求和体验,智慧交通能在规范行人的交通行为同时保障行人安全、满足公共服务诉求,当城市路灯在城市中的使用与先进传感器结合以后,智能路灯成为了目前国外城市首要尝试的设备。新加坡近年来在原有交通管理系统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智慧国家2025”为主导的智慧交通方案,新加坡陆路交通部提出对公共照明进行“智能化+LeD”升级改造的方案,预备将全国现有的路灯改造成含智能控制系统的智能路灯,其中60万个路灯将会在装备传感设备的情况下完成城市公共服务的同时进行数据的收集。美国城市洛杉矶、芝加哥、纽约、西雅图、圣地亚哥等城市都已开始安装智能路灯。洛杉矶在该市大范围内安装智能路灯设施,将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结合路灯配备的传感器,从而收集交通数据、分析信息并进行共享。芝加哥通过“路灯杆装上传感器”,进行城市数据挖掘。在人们的生活里,无处不在的传感器被应用在了芝加哥市的街边灯柱上。通过“灯柱传感器”,可以收集城市路面信息,检测环境数据,特别是空气质量和噪音,但不会侵犯个人隐私。西雅图路灯可以改变色温,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路灯亮度,与环境能有机和谐成为一体。圣地亚哥与通用电气和att公司合作,在路灯上安装了摄像头、麦克风和传感器,具有找停车位和监测社区枪击声音等功能,集智能安防、微基站、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等使用功能于一身。英国miltonKeynes、德国林、法国里昂、荷兰海牙都对当地路灯进行升级改造。英国miltonKeynes在当地的mK体育场安装的路灯同样具有监控摄像、wiFi以及电动汽车充电功能,体育场内的售票处和商店门口路灯还安装了闭路电视、公共广播,必要时可作远程连接。德国柏林电线杆成为了电动汽车的充电桩,约占德国一半数量的电线杆都能提供这项服务。斯图加特市在对本市路灯进行LeD路灯升级,配合智能控制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控制。海牙在当地一个海滩上安装智能灯柱,装有摄像头、传感仪和数据传输网络,能够调节灯光的亮度、检测空气和噪音、控制交通,并帮助游客寻找空余的停车位。2.2车载终端的广泛采用。在车载终端使用领域日本和新加坡属于最为典型的国家,地少人多,有限的空间局限性催生了更为高效的城市车辆信息系统构建,均已建立了完善的车载终端设备开发。日本独特的ViCS系统(Vehicle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ystemCenter)由日本道路交通情报中心建设和管理,通过汽车上安装的车载设备接收ViCS中心提供的实时交通信息,信息内容遍及全国交通信息播报。数量庞大的车载终端意味着高额的运行经费,这些经费主要由政府拨款和车载设备销售,生产企业每台需向ViCS中心交纳2000日元的费用,因此ViCS中心每年获得16亿元收益,最终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在日本,紧急车辆和公交车辆在道路通行中享有优先权,城市交通管理控制系统中心通过车上的车载优先系统调节路口信号灯,以缩短紧急车辆和公交车辆的通行时间。东京市是日本率先采用全自动智慧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133台计算机对全市多个路口红路灯进行智能控制;静冈市智慧交通控制系统通过1台主机和16台分机控制全市大部分信号灯。新加坡的车辆同样装有车载设备,通过城市交通管理系统eRp(电子收费系统)在划定的控制区域进行监测,当车辆经过电子收费站时通过在车辆上安装的车载设备实行自动扣费。2.3违法行为的识别技术。违法行为识别以往只能监测汽车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下,车辆识别技术得以对车辆和行人进行信息的识别、分类和统计,提升了违法识别效率,在治理城市拥堵、缓解交通压力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交通出行方面,拥堵时段收费是国外较为常见的使用方式,如新加坡、伦敦和斯德哥尔摩都采取了拥堵收费的方式。新加坡实行交通拥堵收费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城市道路的十字路口、交通要塞、高速公路和公共区域都装备了电子眼,不仅对车辆闯红灯和超速能够准确记录,对行人的违法行为也一视同仁。伦敦从2003年采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对车辆的出行路线进行判别,在市区核心范围进行拥堵收费,如果在伦敦中心区域的道路上看到一个红色的“C”,代表车辆已经进入到收费区域。伦敦在拥堵区域征收每天11.50镑的拥堵费,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早上7点到晚18点,周末、法定节假日不收费。收费对象主要是私家车和货车,本区域居民公交车、出租车、消防车等紧急救援车辆及残障人士等特殊驾驶群体车辆不征收费用。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监视器,利用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和自动拍照等技术,实现了对一切车辆的自动识别,缩短了违法行为识别的处理时间。

3结语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政府管理

中图分类号:F57文献标识码:a

我国城市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在让人们享受到了汽车时代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停车难、道路拥堵、事故多发、资源的巨大消耗、噪音和粉尘污染、温室气体污染等诸多问题。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城市交通的通畅与否关系到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城市交通拥堵,政府管理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将是今后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对城市交通问题研究的重点。

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政府管理职责

1、作为公共物品政府的职能

城市道路交通是准公共物品的典型例子,它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消费非排他胜特征,在一定限度内,你上路不影响别人上路;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出现拥挤或者堵塞现象时,你上路就会妨碍别人上路。作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有形的公共物品和作为政府所提供的交通法律政策,管理制度等无形的公共物品,这无疑由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提供,与私人物品不同,今天的政府部门有责任把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好,对群众负责。

2、作为经济活动政府的管制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购买力提升,汽车消费成为主流。这样就产生了基础设施与交通需求供需矛盾,政府如不制止,就会产生拥挤的交通环境。交通供应与需求的博弈体现在机动车的不断增多导致城市道路拥堵,之后用修桥修路改善现状交通,之后再拉动交通需求,之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满足不了需要,再次产生拥堵,拥堵后继续让工程设施改善,重新拉动交通需求,这样一直循环。如果政府不进行管理控制,这样的矛盾运动将持续下去,结果就是使交通拥堵严重,城市交通无法恢复并解决。

二、政府治理交通拥堵对策的缺失

1、城市管理规划体系的滞后

我国许多城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总是在既有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的疏散,而忽视规划本身应该建立在对城市人口科学的预测上。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必须从城市规划入手,首先建立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体系,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2、对城市机动车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

在对城市机动车管理上,为了减缓增长速度,对机动车增长速度进行调控采取“摇号”的办法,长期来看是行不通的,因为“游戏规则”本身存在问题,导致摇号池中的申请数量会不断创新高,在摇号指标数不变的情况下,摇号中签的几率将会屡创新低。对于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量的控制应择机收取道路拥堵费,同时采取电子收费的形式,加强对机动车“动态”和“静态”的管理。

3、城市公交优先政策实施不力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一方面要加强路网的建设,增加路网密度,打通微循环道路,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坚持优惠票价的政策、增加轨道交通与路面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私人小汽车、自行车、步行交通等出行方式的接驳力度;另一方面给予公共交通系统充分的路权,在“通行路权”上真正做到公交优先。

4、智能交通系统的普及和覆盖不足

智能交通系统的普及和覆盖是未来交通发展的趋势所在,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初期,比如:搭建智能交通网络平台、安装智能交通接收终端等都应该由政府埋单,以提高智能交通的普及率。

三、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政府管理对策建议

1、用法律约束保障城市规划的顺利开展

政府规划部门应科学合理的制定城市规划,城市交通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必将带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现代化交通的发展,必将改变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反过来给城市规划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用法律法规对城市规划加以约束,约束的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的流程必须是科学合理的;(2)城市规划的资金来源必须是有保障的,资金的使用必须是透明及合理的;(3)城市规划必须开展定期的修订与反馈工作;(4)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必须有广大市民的参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带动城市交通的合理发展。

2、逐步开展道路交通拥堵费的收取工作

限制进入中心城区小汽车的使用频率,是未来各级政府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撒手铜。单一的采取“摇号”的方式对机动车保有量进行控制,只能从某个方面起到延缓道路交通资源被占用的作用,相反也可能起到增加小汽车使用频率的副作用。限制小汽车的使用频率是进一步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收取城市中心区域的道路交通拥堵费。在拥堵路段、拥堵时段进行道路交通拥堵费的收取工作,必将使得绝大部分对价格敏感的私家车主选择乘坐公共交通或“拼车”等出行方式,直接减少了易拥堵路段的机动车通过率,实现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目的。

3、落实公交优先政策

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仅表现在加大轨道交通的路网建设、改善接驳换乘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人性化的乘车环境、适度调整发车间隔时间增加运输效率、优惠的公交票价、开辟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开通通勤班车等内容,还应该最大限度的给予公共交通道路通行路权,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路面公共交通。比如在中心城区的易拥堵路段和时段,只允许路面公交车辆通行,禁止私家车通行;进入重点区域,只允许公交车辆停靠,禁止私家车停靠等。

4、提高智能交通的覆盖率

智能交通系统在硬件方面一般包括装置和接收装置,装置和接收装置同时具备,才能真正提高智能交通系统的覆盖率,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系统的作用。目前装置己由政府出资正在进行逐步的普及安装与完善,而接收装置目前只有高档车在出厂时进行了配备安装。在智能交通接收装置的覆盖及普及方面,政府应出资对私人小汽车、出租汽车、公共交通车辆进行安装及调试,充分发挥智能交通对现代化交通的贡献作用,以达到优化道路交通流量、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城市交通拥堵机理分析与对策体系[J].综合运输,2014(3)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创新;实例分析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交网络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协同创新等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主要就于智慧城市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论述。

1智慧城市规划的创新

1.1规划思想

正确把握系统之间的关系和规划的预见性。对于目前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需要一套以服务市民为中心,系统的方法和工具来采集、分析数据和进行决策支持,以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满足市民需求。所有城市都是由紧密相连的系统组成的,见图1,包括经济、居住、教育、公共安全、交通、医疗保健、政府服务与公共事业等。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理解城市现有核心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

为了帮助规划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城市的动态行为,iBm首创"智慧

城市的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forSmartCities)交互模型,让使用者看到城市核心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和相互影响。使用该模型能检验未来中长期规划,规划人员通过仿真因果分析能够看到所做的决策如何在各城市系统之间运行并预测到其实施效果。

图1

1.2规划依据

出台法律法规等指导性文件。为了适应"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需求,必须修订并健全配套的法规体系(包括规范/导则、技术法规等),从而为城市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实施提供法律法规保障。截至2012年2月,我国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有154个,预计投资规模达1.1万亿元,可见各地城市规划面临着巨大的调整需求与挑战。因此或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引领性的关于智慧城市规划的相关政策法规。

2智慧城市规划实例分析

中国南方智谷B区--水乡智城。位于顺德新城中部核心-城市客厅片区;东临李家沙水道、西接桂畔海,南有顺峰山公园,景观资源优越;区域优势明显,广珠西线、广珠城际铁路可便捷联系珠三角各城市。依托顺德传统产业的基础,本区将作为带动顺德产业及城市功能升级的龙头。

2.1功能及项目策划

集于办公、配套、居住、文化、环境五个方面的功能策划。(1)办公类项目策划。现代化、高科技的商务服务办公区;(2)配套类项目策划。全方位、高标准的城市生活配套设施;(3)居住类项目策划。全方位、高标准的城市生活配套设施;(4)环境类项目策划。将湖泊、水道、公园、林荫大道等要素渗透至各街区,营造优美、自然的景观环境。

2.2结构及布局

(1)功能布局。以金融商务及孵化中心为核心,形成多个组团式布局。1)金融商务、孵化中心围绕汇智湖展开布局,并且联系核心商业及文化休闲带,将城市功能及活力引向滨水;2)科技型总部经济在核心区周边,结合景观优势地区布局;3)企业加速及研发依托企业孵化中心及企业服务设施,形成具规模及形象的地标区域;4)人才社区、国际公寓、SoHo科技公寓分别布局与产业区及桂畔海侧,契合不同居住群体的需求;5)文化及创意设计布局在桂畔海东侧与南面的高端企业总部,形成滨水休闲创意带。

(2)产业布局。1)启动区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综合发展区域;并且在北区形成各产业发展带;2)核心区主导发展科技金融产业;结合景观优势地区,创意设计布局与桂畔海东侧。

2.3设计策略

2.3.1实现顺德新城的城市格局

将城市水系、绿廊在规划区内连通。本区通过核心汇智湖形成联系桂畔海及李家沙水道的绿轴,南北向联系城市绿道的生态绿带,并且通过桂畔海滨水绿带强化与顺峰山公园、小鸟天堂之间的生态景观联系。

2.3.2营造生态友好的绿野都市

多层次的绿地水网系统联系。延续城市的绿地系统:桂畔海风光带及李家沙滨江公园景观带,形成核心绿地公园、滨水绿带、多个线型水道、街区绿地等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2.3.3打造产城一体的活力中心

运用地缘优势、与周边地区实现功能协同。本区位于顺德老城与新城交汇地区,被城市功能带围绕,具有"产城一体"的基础,周边地区的商业、文化及居住配套为本区的提供了良好的城市服务功能。

2.4总体设计

2.4.1土地利用规划

本区规划就业人口约7万人,其中孵化、总部及商务类就业人口约5万人(按每人20平方米建筑面积);科技研发及产业研发就业人口:约2万人(参照国内外高科技产业研发人口,每公顷用地约500人)。用地平衡表如图2。

2.4.2建筑强度规划

本区体现高效活力的特征,核心区沿湖面地块开发强度最高,最低的开发强度位于桂畔海滨水地区。

2.4.3建设高度规划

水乡智城最高的建筑集中布局在地铁站周边,面向汇智湖面布局250米地标塔楼;考虑对于顺峰山公园的影响,智慧岛地区建筑控制在20米以下。

2.4.4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本区的充分考虑地块内常住人口及就业人口,均衡配置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商业设施及市政设施,构建宜居新区。

2.4.5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水乡智城的开敞空间系统有河滨、线型公园水系网络、邻里公园和广场、层次清晰的街道系统,以及贯通全区的河涌与水道组成,为本区居民与游人创造出多样化的场所与氛围。

2.4.6道路系统规划

(1)对外交通系统。水乡智城的对外交通非常便捷,区内广珠西线、广珠城际铁路可便捷联系珠三角各城市。碧桂路、东乐路、南国东路强化了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地铁3号线在本区设置创智城站,可便捷到达顺德老城中心。

(2)道路系统。道路系统沿用了原有高、快速路及主干道骨架,根据水网密布的基地特征,采用密路网、小地块的道路形式,打造紧凑、高效的开发模式。

2.4.7分期建设规划

水乡智城的分期建设规划将充分考虑可实施性,首期启动区的开发将建立本区的形象与标志性,结合出让居住用地融资,带动片区发展。

二期重点打造核心区,建设汇智湖与智城公园,以优质的景观环境带动周边高强度地区的建设,同时启动滨水的部分创意文化区的建设。

三期全面建设碧桂路两侧产业及居住区,同时启动部分智慧岛的建设。

四期开展已成熟的企业总部区及高端企业会馆的建设,以高品质的用地及项目吸引高端的企业及人才。

3结语

总而言之,智慧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正逐步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应用。如何将理想中快捷、方便、低碳、科技的城市科学有效地落实到空间上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本文阐述了智慧城市规划的实践创新,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智慧城市规划要点,旨在为新形势下城市规划编制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5

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前提保障。本文对智能交通在城

市建设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作出了详细的分析。

关健词:智能交通、城市建设

1引言: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的负担也日益增大。诸如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并逐步恶化,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巨大,所以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唯一的方法就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处理手段,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量的日益增长给城市建设带的沉重负担。

2城市智能交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智能交通的现状:智能交通的应用和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我国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对智能交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随着城市交通状况的日益严峻,对智能交通的需求也迫在眉睫。国家对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以及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智能交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智能交通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交通的信息化管理、公共交通通讯系统、交通信息的服务、交通的收费网络系统等。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中,智能交通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北京市是率先开始实行交通智能化管理的城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随后又逐步建立了电视监视系统、以及警车GpS指挥调度系统、122交通事故处理系统等。直到现在已经拥有了完善的各项智能化交通系统。再比如说:上海市在近十几年来,随着其各项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设完成,智能化交通管理也建立完成,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收效。同时上海市还与国际上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进行了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为上海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方案支持,为上海市的城市建立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2.2智能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部分城市智能交通建设起步较早,但是我国地广人多,尤其近几年,随着我国各省二、三级城市建设的发展,交通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几个大城市的问题,而是我国众多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所以,总体来说我国的智能交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受机制的制约:智能交通是交通系统的整体化和网络化,对交通信息的处理要求具有整体的协调性。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设中缺少了这种整个的规划与协调性,各项智能系统之间缺少相应的接口和标准,系统的信息无法达到共享,成为了孤岛。从而使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无法达到整个框架的统一应用。各交通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使智能交通的发展受到局限,从而影响了智能交通的全面发挥。

2.2.2受资金投入的影响:在智能交通的建设当中,政府是建设的主要投资者。由于受某些城市政府领导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尤其是一些二、三级和一些地级市,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交通问题的严峻性,出于种种顾虑对智能交通项目的投入积极性不够,使得智能交通的发展受到影响;也有些城市由于政府财力的有限,导致部分智能交通的建设项目缺失或者不能按期完成。从而影响到了整个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也影响到了城市建设的发展。

2.2.3受技术问题的影响:目前在我国一些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中,尤其是一些较为重大的工程,在短期内还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基本上以采用和引进国外成熟项目技术的方法进行。其实由于我国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在解决智能交通建设上的一些技术难题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实际经验与投入使用上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完善。所以必须重视对技术难点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否则国内的技术水平永远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

2.2.4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机动车量的明显增多,城市道路的拓宽工程年年进行,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拥堵问题。由于规划上缺少长远的考虑,所以道路的拓宽工程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有些地方的道路甚至已经拓宽到紧靠两旁的楼面。和道路的宽度问题一样,一些其它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欠缺科学的规划,基础设施年年完善,年年修整,年年不足和滞后。基础设施的完善力度不够或者是缺少相应的规划是现阶段智能交通建设的最大阻碍。

3加强城市建设,提高智能交通作用发挥的措施:

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交通的和谐运转作为提前条件,提高智能交通的作用发挥,就成为了交通有效运转的重要手段。

3.1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的科学性: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基础设施的完善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与发挥,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来保障。这就需要我们将智能交通建设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同步的考虑,要协调和安排好智能交通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关系,把城市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当中。

3.2提高技术水平:智能交通系统的完美和有效发挥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虽然我国大部分城市受地域、经济水平与发展规模等方面的影响,技术水平较国外,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国不乏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只要我们加强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对科研成果的积极采用,我国的智能交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接轨将指日可待。同时我们还要积极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并为先进技术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为大多数的中、小城市提供技术力量的支持。

3.3加大智能交通的投入力度:城市的政府领导,要加强对智能交通的重视程度,要提高对交通发展中产生的负面问题的认识。要意识到智能交通的生要性和建设必要,在智能交通建设中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使智能交通建设高效的进行。对于一些财力比较紧张的城市,国家应该积极的提供建设资金支持。最终达到全国各个城市的智能交通和谐发展。

3.4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因为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所以智能交通的建设也不能实行“一刀切”,也就是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根据各地方城市建设与发展规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建设手段和设施完善标准。例如:对北京、上海等智能交通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要求其智能交通建设要与国外的先进水平同步发展,使智能交通更加完善、更加先进。而对于一些较小城市或者经济发展较慢的城市,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发出一系列“经济适用型”的智能交通。

3.5注重人才的培训:智能交通无论在开发还在应用方面,都需要一大批的人才做为后盾。在开发上,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进行软件开发与技术研究;在应用上,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智能交通的具体应用工作。这些人才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知识,所以对这些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要。我们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人才进行培训,以保证智能交通作用的有效发挥。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物联网网络机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18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为上海转型发展、接轨国际创造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后续产业升级、新区开发、民生改善增加强大的科技支撑,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上海市企业科技管理协会承办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国际比较与上海践行专家论坛”,2012年10月31日在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举行。

论坛盛邀了在战略规划、建设管理、交通通信等领域的智慧城市理论与践行的专家学者,就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传感等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论,及其在城市网络、交通、医疗、教育、商贸、生产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进行了多视角的论证与展示,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学术对策。同时,论坛也为专家学者营造了学术理论与实践案例共享的交互平台。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以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上海市交通港口局、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党校、上海城市管理学院、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上海市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上海城市管理杂志社等的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有6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智慧城市及其建设的理论与践行路径发表了演讲。

一、架构智慧平台,实现城管变革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戴伟辉副教授作了题为《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链》的演讲,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及其困境、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链、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与驱动机制等三个角度阐释了智慧城市的综合建设问题。他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依据本地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地方特色,针对城市社会未来所面临的各类矛盾与问题,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和系统性创新,实现城市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新生活。戴教授还通过生态群落的演替引申阐释了数字社区的发展趋势,认为,新型社区应构建突发事件预警和舆情引导机制、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协商机制、公众学习教育机制、居民情感交流机制等五大网络机制。

二、建设智慧城市,通信网络先导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现代通信研究所的何晨教授作了题为《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的演讲,并就物联网的基本内涵、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物联网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以及物联网在中国发展的现状等议题作了阐述。他认为,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多种信息的智能共享,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体现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何教授还介绍了我国四大产业空间格局的物联网发展现状,认为物联网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水利、智能旅游、智慧校园等,因此,在技术上将呈现融合化、嵌入化、可信化、智能化的特征,在管理上将呈现标准化、服务化、开放化、系统化的特征。

三、规划智慧城市,聚焦紧迫问题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委蒋力群处长作了题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前瞻》的演讲,他认为,智慧城市的着眼点必须聚焦紧迫问题,诸如交通保障、安全威胁、土地紧缺、生态失衡、规划滞后、社会维稳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城市管理能力。他指出,各地政府在倡导智慧城市建设时,必须着力于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智能化的专项工程、工作生活的创新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牵领效应、相关信息产业和产业信息化的水平、优化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而规划构建智慧城市、确立城市的国际领先地位,必须优先保证四方面的措施落实,即:宽带城市、无线城市的基本建成,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效能的初步显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信息安全总体实现可信、可靠、可控。

四、打造智慧城市,重视系统工程

上海市城乡建设交通委高级工程师唐定富作了题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点思考》的演讲,他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导向,是新时期的一个口号,目的是推进技术、产业和应用更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只是it行业所能完全承担,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努力和实践的系统工程。同时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完全是各种新、老技术的集大成,更应重视各项应用结果是否便捷、有效,以及适用性的验证和评价。据他介绍,上海城乡建设和交通领域,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不断提升信息化在本领域的应用水平,更好地服务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战略、新需求,并为安全、有序、适宜的城市运行环境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五、发展智能交通,官产学研并进

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朱昊作了题为《上海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对策研究》的演讲,他介绍,目前智能交通正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面向个体的主动管理转变、追求绿色低碳环保、安全与应急更受关注、更侧重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提高、交通信息成为生活资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网络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交通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以及无缝多模式的交通换乘衔接等。他认为,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是上海交通运输行业深化管理、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未来10年上海各部门将通力协作,“官产学研”并进,全力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同时,依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辅助决策”的思路,贯彻落实“智慧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并以交通智能化为契机,创建一体化、网络化、枢纽型的综合交通体系,智能交通系统将全面进入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的工作领域,也将快步走进我们每一位市民的生活。

六、智慧虹桥枢纽,依托信息技术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陈洪作了题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信息化系统——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尝试》的学术演讲,就交通枢纽信息化系统的实施作了五点阐述。一是研究先行:对于特定的区域需要有前期的研究课题作为支撑,重点研究需求、体系、运行模式等关键技术;二是全面规划:信息化的重点是规划,一定要在前期工作中考虑全面,做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三是理顺需求:有关信息需求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一定要理顺,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系统架构;四是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与管理模式的拟合是该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五是专人负责:信息化系统牵涉的面较广,应该独立列项后由专门人才负责建设、设计、管理。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7

abstract:inthispaper,digitalcity,smartcityareanalyzed,takingLangfangcityasanexampletosetupdigitalcitybasedontopographicmapsurveying,throughthe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itydigitalcityandwisdom,arediscussedandseveralsuggestionsproposedthebuildingoftheLangfangcityofwisdom.

关键词: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电子沙盘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a

Keywords:DigitalCity,smartcity,electronicsandtable

0引言:

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都是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城市经济转型的,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未来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先驱,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1]。

廊坊紧邻北京市区和天津市区,城市定位是京津冀城镇群中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承接京津部分城市功能。基于廊坊市独特的地理位置,研究探讨具有前瞻性的“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远景规划方案,具有特殊的意义。

1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联系

1.1数字城市的发展

数字城市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的需要,便于城市规划,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城市管理,服务发展大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廊坊市提出“数字廊坊”工程。

廊坊市空间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中心一期工程建设是“数字廊坊”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数字廊坊”的基础,是实现“阳光规划”、“科学规划”的重要举措,是未来规划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托。通过开展城市基础地理及规划信息资源整合与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建立以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为主要目标,互通、高效、集成、一体的数字城市共享服务与三维决策支持平台。并提供丰富的三维GiS应用,整合二维GiS平台和业务办公系统,实现二三维一体化规划办公应用,提供面向公众和招商引资的三维规划展示;建立三维数字沙盘,提高规划展览展示水平;加快规划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推动规划主管部门的管理创新,整合业务流程,提升管理能力,降低管理成本,增强信息利用率以及更新速度,实现各类规划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面向社会服务的电子政务建设,逐步使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成为规划管理的基本运行方式,并为未来智慧城市各级系统预留集成接口。

图1数字城市构建流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3DmaX建立了三维仿真电子沙盘,实现了从二维城市向三维城市的跨越。

图23DGiS数字沙盘互动系统

三维城市模型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它实现了城市实景影像的可视化和可量测性,目前我市的电子沙盘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

1.2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空间支撑

智慧城市的理念自问世以来,国内外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专家,纷纷对其进行了定义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以下三点:

(1)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2)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

(3)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体现了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

图3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2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区别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首先需要数据处理单位把相关城市的原始数据处理为属性数据,然后再交付数字城市应用部门,或者到互联网上供应用部门使用。智慧城市直接通过物联网从现实城市中即时获取数据信息,通过云计算实时处理信息获得想要的数据,再通过智慧的应用,就可以通过物联网来调控现实城市。数字城市侧重于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而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于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够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有效降低碳排放[2]。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支撑,物联网和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两大核心技术,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落脚点。

图4智慧化应用图解

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具备9大特征: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和以人为本的创新,智慧城市具备更强的动态感知能力、共享协同能力、智能决策能力和全民参与能力。

表1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比较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数据采集利用数字编码技术的数字化描述基于物联网的对象感知及知识描述

互联程度存储在信息源头产生单位,以通知性信息、二维度表示为主跨单位语义关联,基于云计算的存储与智能化处理

系统构架传统的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应用逻辑层、展示层增加物联感知、语意知识库、智慧处理逻辑和模型等

应用效果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仿真模拟随需性、普适性、便捷性、综合性

社会背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竞争及拉动经济增长等产业结构调整及后金融危机时代提振经济信心的引擎等

实质内涵数字化实质是计算机和网络取代传统的手工流程操作用智慧取代传统需要人工判别和决断的任务,达到最优化

发展目标以电子化和网络化为目标以自动化和决策支持位目标

技术支撑卫星遥感、互联网、海量数据存贮、仿真和虚拟等技术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下一代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

实际结果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库管理、分析展现和共享服务等预测决策支持等实现信息采集和动态监控、数据技术和分析、互联协同、智慧化的利用开发和预测决策支持等

智慧城市是新的城市形态,是数字城市深化发展和持续提升的新阶段,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加具有自主决策,聚焦民生与服务,更加鼓励创新与发展,更加强调感知与物联,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和互动[3]。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海量的数据及信息的安全性

海量数据中如何自动辨别可用数据和垃圾数据,以及数量的存储将是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应在物联网上的关键节点设置安全保密过滤器,并采取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不同种类的数据和信息的安全。

(2)信息的共享性与隐私

信息共享中信息资源的产权归属、产权的具体范围、信息共享中的产权定位等都需要有新的法律法规来界定。

近年来,网络环境下的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智慧城市共享和的数据越来越多。专业人员和大众在数据和信息时,空间数据有可能是高精度数据,多媒体数据解析度也将越来越高;同时用户也希望能访问到尽可能高精度的空间数据和尽可能高解析度的多媒体数据。可当这些数据涉及个人的隐私时,存在相关的法律滞后问题。如何在提供数据和信息的同时保护隐私权,是智慧城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4]。

4廊坊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案

廊坊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已经建立,并且在政府部门内部可以共享。现在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基本的完善,为将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提供了较完备的信息基础。

4.1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1)政府等主要职能部门牵头,在部门之间先做试点应用,然后在逐步的推进整个方案的实施。

图5政府部门职能

(2)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电子传感器设备的不断完善,及互联网上大的带宽的使用,使海量数据传播更加的快捷。

(3)面向公众,动员社会参与。服务对接,按需服务。政府部门及时公布进展情况,可以有效的监督和推动进程。

4.2智慧城市应用与实践

(1)智能交通让出行更便捷

通过交通基础设施中的电子监控等传感器设备,可以将整个城市的车流量、道路拥堵情况、天气、温度、交通事故等信息实时收集起来,并通过云计算中心动态地计算出最优的交通指挥方案以及车行路线,可以很好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减少拥堵,减少尾气排放,让出行更加的经济、安全。

GpS智能调度系统,可以有效的避免高峰拥堵现象,使整个城市交通运行更顺畅。通过数字交通监控系统,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堵、哪条路最为畅通,会以最快的速度显示在你的车载显示屏上,帮助你选择最佳的行驶线路。

图6智慧交通

(2)智能个人应用

建立智慧城市后,无论在任何地方,只要通过物联网都可以获取用户想要得到服务:订酒店,车票,团队协同办公,实时的电视电话会议,身边发生的任何事可以随时随地上传网络及时的与大家分享。

(3)城市安全,方便就医

智慧城市的将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与传感器建立连接,对城市的日常管理,应急指挥,预防与自动报警体系相连接,来实现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电脑会根据预设的几种场景来比较分析,如果视频中出现了数据库中类似的情景,就会引发自动报警系统,通过网格化管理系统,快速锁定目标,云计算找出最优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缩短时间。

图7网格化管理

网上预约挂号、远程诊疗、远程视频诊断,有效的缓解就医难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挂号难,就医难的问题。

(4)智能城市在辅助规划,城市管线,智慧城管,社会管理,智慧社区,政府应急,智慧能源、旅游方面都能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5总结与展望

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的新的城市形态,代表着更加方便快捷的城市未来。廊坊市要根据自身已有条件,依靠日新月异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智能响应城市活动的各种需求,为居民创建更美好的得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邬伦.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智慧观察

[2]张陶新,杨英,喻理.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5

[3]张永民.“智慧城市”高于“数字城市”.中国信息界[J].2011(10)

[4]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12

[5]胡小明.智慧城市的思维逻辑.中国信息协会[J].2011(6)

[6]李德仁,邵振峰,杨小敏.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12

[7]李德仁.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新观察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8

规划应因地制宜

一般来说,智慧城市就是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组成部分整合起来,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极股份)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总经理李存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中,城市运营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需求是共通的,但不同城市对这三个方面的侧重点和深入度的有所差别,这决定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李存国认为,智慧城市整体规划者在前期设计阶段需要相应地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工作必不可少。因为这与城市战略紧密关联,所以城市管理的一把手必须亲自参与和推动。

其次,规划者需要理清城市的基础条件,包括城市整体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城市现阶段的信息化成果和资源概况,以及城市在国民经济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规划。

最后,规划者可以结合每个城市的特色和燃眉之急,如旅游、交通或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差异化地围绕这些城市的特点和特色去推动项目。

两横n纵三综合

李存国认为,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中国的城市化由政策主导,主要体现在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力量来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如果不从城市治理模式和政府管理体系的角度上来研究和改善,只是从it角度进行设计并推动,那结果只能是it项目的堆砌。

因此,为了避免“智慧城市”不智慧的情况发生,由政府主导进行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只有在此基础上,许多新技术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如云计算的兴起就推进了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了企业投资建设运营政府买服务,政府出资源企业投资建设服务等多种建设模式。

2012年,太极股份正式组建智慧城市创新中心,中心将重点围绕智慧城市、云计算和高端咨询开展创新性研究与服务。基于公司发展战略布局,以顶层牵总、公共支撑、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为主线,积极支撑公司拓展智慧城市市场。

创新中心以高端咨询为牵引,打造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能力;突出智慧政务、公共安全(平安城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社会保障等6大重点应用领域解决方案提供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空间和数据中心)建设服务;基于物联网支撑平台、云平台及面向决策、公众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发展运营服务;基于太极股份在智慧城市已有的成功实践经验提炼具有共性的解决方案,并整合公司内部资源,协同推进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研发、市场推广及方案交付,依托中国电科集团优势,推动与地方政府战略合作。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9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U665.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开发成了当前各个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对于电力事业的发展来说,也面临着资源紧缺的现象,因此做好电力的优化管理和配置就需要革新电力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电力技术也有了新的要求,其中高效、洁净和智能化的电力技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实现智能化的电网规划就很好的适应了这一发展的趋势,并成为今后电网技术发展的主流。智能电网作为一种新的电网管理,他在电力输送和配置上有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对于提高电力资源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就需要根据其相应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在电网规划中的有效应用。

1智能电网概念

对于智能电网来说,它是一种智能化、系统化的电力系统管理技术,它通过群体行为对用电设备等进行相互协调和无线的控制。伴随着智能电网的出现,它极大的改善和优化了以往的电力供应和管理系统,在很大的限度内节约了电力资源。它通过对一些先进的电力技术和电网进行管理和集成,进而组成了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智能化电网,从而具备了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的新特点,其主要运用了传感量测技术、分析决策技术以及制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

智能电网是在市场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电力管理理念,在电力系统的管理中,它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和兼容性,可以实现电力的高效和优化集成,同时可以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予以纠正,更好的保证供电的质量。智能电网融合了一系列电力供电和监控管理技术,它可以对用户的用电特点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供电和电力配置,缓解了电力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实现更广地域内的电力交易和管理。

2.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2.1智能电网信息模型的建立

在智能电网管理系统中,不但要对电力系统固有的生产属性进行信息化管理,而且将各个数据之间的层次分布关系整理清楚。所以说,智能电网管理系统模型既包含了生产属性信息,同时也包括了空间图形信息。空间图形信息可以准确描述电力系统的各个空间位置,这一系列工作在GiS技术通过坐标(X,Y)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示;而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属性信息数据量非常庞大,它采集了大量的地物特征,以及各种各类的电力设备,不仅能够对生产设备实施信息化操控,还能对电力系统中固定设施进行全程监控,反映在几何数据模型中,这些生产工作都是由几何图形表示,他们都是点、线、面的对象集合,而且通过这些地物可以组合成为电力系统环境下的所有地物,并分别具有各自的属性特征与几何特征。因为在网络处理中电力技术及电力系统生产条件与过程数据的状态分不开关系,所以对于过程数据模型,我们也可以通过位置来建模;用托肯建模的方式可以对过程实例状态进行建模;在确保遵循模型演进规则后,智能信息工作流网模型的完整性才能得以保障。

2.2数据库的分成自动化连续更新

基于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环境下,所有的电网数据库的信息系统都应该实行统一模式管理,其数据库内容可以下述方法进行分层自动化连续更新:首先,不断地通过电网元件处的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对本地数据库的实时记录进行自动更新。该数据更新模式,通常可以同时运用于发电厂、变电站、煤矿等单位控制中心的数据库,并且直接对上一个控制中心的据库进行相关的修改更新。这样就能有效的克服了。系统操作显示速度太慢的弊端。及时建立缓冲区于服务器端,大量存储常用数据,提升服务器操作效率,进而提升工作流网络的性能。如此一来,随着底下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改变,“级联式”自动化连续更新工作也就展开了,区域控制中心、中央控制中心的数据库自然而然地就自动地实现了更新的目的。

2.3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规划和管理

智能电网实现智能化、优化调度,进行有效管理,用最低的成本提供符合期望的功能,其中智能电网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利用新型的、洁净的、可再生的资源进行间歇性发电,实现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损耗,对于当今时代所提倡的“发展低碳经济、生活”是有积极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望实现智能电网与电信、电视等的统一,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由上述内容可知,在统一模式下的信息系统中,智能电网对电力子系统的控制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四个步骤来得以实现,即自动检查、自动寻的、自动求解和自动执行。这当中的“被控制管理的电网子系统”既能够是一个系统层子系统,也可以是电网元件或厂/站层子系统。对于一个系统层子系统而言,其功能就是通过利用各级调度控制中心的管理权限,对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规划的安全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分析,并对系统的所有目的状态实施检查和监视,实现对智能电网子系统所有状态的智能化监控。

2.4系统交互组件

所谓业务交互组件具备维护与信息更新查询功能,该组件可以根据煤电力系统规划工作中机器设备和管理设施的起止运行时间、种类等属性及时预警消息,电力设备信息变化时它可以及时更新维护数据。业务交互组件还拥有设置煤矿管理系统的相关参数、维护系统数据库、权限管理等维护功能。用来查询系统属性、显示系统的组件是由子系统渲染、交互及属性查询组件三方面构成的。渲染组件包含两个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即为矢量和栅格,这是它运用了矢栅混合技术产生的结果。交互组件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漫游、缩小、放大等众多功能,且能够以用户初始位置为依据制定捷径。操作人员还可以应用属性查询组件点选查询各种设施属性信息或者利用SQL语言实现更为复杂的查询功能。

3智能电网新技术在电力系统规划中作用

3.1电网规划在电力系统中的意义

由于现在我国电网规划工作规划不到位、不全面等原因,甚至有些新电网建设投运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出现超负荷、长期负荷等,还有些施工难度大。总之,因为各种原因造成无法保证电网建设工程质量或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等。

除此之外,我国存在着电源与电网这两种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这一矛盾在资源锐减的当今社会中越来越激烈,同时由于我国的电力输送能力较差,我国资源供给不平衡问题仍然严峻,还造成交通紧张等,例如我国北部、西部的电力往我国负荷较为密集的地区输送较为困难。

另外,我国互联电输电能力较差,区域之间的电网互济与跨流域补偿等能力也较差,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想要大容量、远距离传输电是较难满足需求的。所以电力系统中的电网规划很重要。

3.2智能电网具有的优点

智能电网具有实现双向通信、实时监控与数据整合、及时调度、智能化资源配置、接入新能源实现分布式能源管理等优点,从整体上看,智能电网使供电效率得到提高,供电的质量得到改善,实现电网商业化,同时对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消耗有积极作用。

3.3智能电网规化在电力系统规划中的作用

智能电网实现智能化、优化调度,进行有效管理,用最低的成本提供符合期望的功能,其中智能电网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利用新型的、洁净的、可再生的资源进行间歇性发电,实现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损耗,对于当今时代所提倡的“发展低碳经济、生活”是有积极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望实现智能电网与电信、电视等的统一,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由于智能电网具有“自愈”的特点,该功能能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同时,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智能电网的发展。

总结智能电网对电力系统的规划的作用,共有三点:电网规划需要更加注重资源战略计划的发展,电网规划需要注重用户侧的特性,电网规划需要更加注重电网的动态运行特点。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智能电网应用到电力系统中来,不但可以大幅降低电力企业管理难度,还能很好地控制技术成本,最终求得电力规划管理的最优化解。为此,我们务须不断探索新型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策略,做到事前规划,提前排除,预先处理,未雨而绸缪,防患于未然。全面加强煤电力技术与电力系统规划水平,使电力系统的规划作业更加安全稳定地进行,确保实现电力系统规划零故障目标,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蔡丹君,胡婧.智能电网的三个关键词[J].国家电网,2009.

[2]刘骥,黄围方,徐石明.智能电网状态监测的发展[J].电力建设;2009,30(7):1-3.

智能交通发展规划篇10

关键字:智能公交系统;“互联网+智慧公交”;公交服务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交通压力的增加,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公众对城市交通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智能公交系统虽然起步晚,但是近几年发展迅速,将GpS技术、Gi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公交系统相结合,构成了现在智能公交系统,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运营调度、公交信息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交系统的服务质量。

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印发了《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18年要基本实现公众可“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及时获取交通动态信息”,享受导航、票务和支付等“一站式”服务。这意味着我国交通运输正在进入综合协调、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效率、如何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运输服务成为了交通运输发展成了关键问题。

1智能公交系统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智能公交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及广泛的应用。系统通过GpS/BD卫星定位、无线通信、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网络、计算机、自动控制、软件等多种技术,实现了调度信息管理、运营计划管理、调度执行管理、实时监控、实时调度、公交信息、统计分析决策、视频监控等功能,公交管理中心与公交车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信息互动。各系统之间的互联和大量的数据交换指挥并协调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推动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规范化、运行监管自动化、决策支持科学化、运营调度合理化、信息服务一体化,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与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让市民出行更安全、便捷、环保。

2“互联网+智慧公交”应用平台的功能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为了使公共交通更好的为市民服务,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互联网+智慧公交”平台的建设也势在必行。

2.1公交查询

用户可以直接选择查看该站点电子站牌所示车辆位置信息来了解线路的到站情况,线路规划结果也会显示用户所乘车辆的到站时间预测。乘客也可以通过公交网站和手机app或微信平台查询实施的公交信息,包括下一趟车在哪一站、大概几分钟到站。

2.2最优路线规划

当前的线路规划基本以静态数据为主。智能线路规划功能综合考虑乘客出发的时间及目的地,出发时间的路况预测,公交到站预测等因素,给出最优出行方案,包括所选择线路、车辆,所消耗时间,所换乘次数及所花费费用等信息,同时会对车辆拥挤度做提示。乘客也可以直接输入自己的所在位置、目的地和时间限制,系统将根据目前的交通拥堵情况来规划最佳的路线,使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2.3手机移动支付功能

目前公交系统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投币或者刷卡系统,但近年来使用移动支付功能,尤其是微信支付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而现金支付和刷卡支付占领的市场比例正在减少。同时,手机自带的nFC功能正在逐渐完善当中,因此,“刷手机”坐公交的想法也正在被实现。

2.4报警功能

公交车上偷窃、骚扰事件频发,但是很多乘客出于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选择了沉默,而让犯罪分子更加猖狂。可以在手机app中加入报警选项直接连接到110报警中心,输入乘坐的车辆,指挥中心根据响应的GpS信息可以连接实时的车内视频监控系统,及时派出警力,保证乘客的财产及人身安全。

2.5B2B业务

根据不同公司、小区的需要,可以添加以公司、企业、小区、社区、物业等为客户的B2B业务,提供公司员工接送上下班定制服务、市中心接送服务等,也可以添加旅游包车服务等。使公共交通服务更加人性化、更加方便快捷。

2.6智能广告推送

通过公交客流数据分析挖掘可以辅助解决户外广告无法精准评估广告的到达率及转化率的问题,可以将乘客出行信息、线路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信息融合挖掘,实时获取公交站点客流量及停留时间,分析出不同渠道广告受众的流量,为广告商提供精准的广告投放。[2]

3“互联网+智慧公交”新技术的应用探索

3.1微信公众平台

为了发挥公交系统的优势,并更好地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务,智能公交系统需要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平台,让乘客可以随时了解路线信息、到站情况等,还可以进行留言,对公交管理系统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2大数据、云计算技术

目前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就是智能化,交通信息来源于直接的交通参与者。利用互联网企业的数据能力,实现“事前预判”,将“先知”逐渐变为现实,通过信息整合最终为人服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大数据信息被合理的利用,在乘坐公交车规划最优路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节约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交通工具和道路的使用效率。

3.3nFC技术

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nFC功能目前大家熟悉的主要是应用在手机应用中,主要是接触通过、接触支付、接触连接、接触浏览和下载接触等方面。而自带nFC设备的手机充当公交卡的功能已经实现,坐公交刷手机的方式即将被广泛应用。

4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公交系统必将逐步完善,“互联网+智慧公交”平台也将逐步建立并推广,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交服务。市民通过查询路线相关信息,可以快速高效地找到最优线路,以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3]。同时,也使公交公司管理中心更好地、更高效地管理车辆,整顿公交运营的客观环境,创新运营模式,强化公交企业自身的监管改革,推行人性化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梁春雷;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