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十篇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十篇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9:06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策略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给城市的建设发展赋予了在经济、政治及技术领域的各项权利,城市被推到了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建设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城市的建设面临着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失业等方面的困难。在新的发展态势下,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挑战,智慧城市理念推出,它是处理城市面临困难和挑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走向。

发展智慧城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技术发展和巨大需求的基础上,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涵盖了丰富的知识技术、对于物质及资源的消耗非常少、发展的潜力巨大且综合效益好。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加快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智慧城市产业在我国的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改善传统的城市建设、革新新的城市建设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使得城市全球化、信息化、智慧化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技术以其在信息获取方面巨大的优势,在完善城市服务、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方面表现出重要的作用。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发展新的城市化、信息化、可持续化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分析,我们可以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城市特色为核心,将城市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将其中突出的资源优势作为建设的重点,对其进行革新,让其成为城市的特色产业;第二种类型是较为稳定的跟踪探索型,此种类型的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对城市自身的明确定位,进而对城市产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吸取其他城市的建设经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城市建设策略;第三种类型是通过对城市产业建设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进行改进项目的研究,通过对项目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城市建设为标杆城市,带领其他城市的发展。

2.智慧城市智慧化产业链的创建

针对智慧城市的智慧化产业链的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行业、技术支持等。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势必会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制造行业、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创新转型。为了更好地迎合智慧化城市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对智慧化城市产业的建设,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发展目标,进而建设智慧的交通业、物流业、医疗业及农业等。建设智慧产业的核心指导观是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城市社会、环境及经济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基础,把智慧产业的发展放在城市转型的重要位置。

2.1智慧交通的建设

面对许多城市交通拥堵的难题,进行智慧化的交通产业建设势在必行。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对交通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交通拥堵所造成的客观原因,部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如一些城市交通指示灯不完备,有些车辆来往比较频繁的交通路口,并没有建设缓解交通状况的红绿灯设施,以致车辆行驶秩序并不井然,导致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首先必须在硬件设施方面进行完善。其次,贯彻智慧城市的建设核心,推进信息化的建设,搭建完善的交通信息体系,重点在交通软件方面进行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系统中针对不同类型交通工具的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路线查询向导,同时建设智能化、自动化的交通调度方式。

在改善公共交通方面,在公共交通监测系统中应用物联网中的射频识别技术,在城区的一些主要路段以及重要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诸如电子芯片及阅读器类型的射频识别设备,此种设备通过无线点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对交通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反应,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及时传达,提高交通部门对于问题的处理效率,从而有效提升公共交通中重要组成部分公车的运行效率,缓和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削减城市交通的部分压力。

2.2智慧物流的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这就昭示了生产柔性化、物品流通高效化的时代的到来。随着人们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的优质高效化成为了城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进行城市物流建设时,必须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方向,推进智慧物流业的建设,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提高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城市物流行业以城市作为出发点,它的结构、形态、布局都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城市的发展与物流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电子信息的不断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实现城市与物流业智慧发展的和谐统一。由于当前物流行业中存在着信息资源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和整合的缺陷,因此,在推进物流智慧化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运用其中,打造出高端高效的物流产业及其重要。在城市建设中,广泛推进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让用户可以通过这个高效的平台,需要进行托运的任务,让许多物流机构能对任务进行自主筛选,对于小型货物的运输让比较小型的物流公司去承担,反之,大型运输任务承包给大型的物流公司,有效地优化物流信息的获取及物流资源的配置,让物流产业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

2.3智慧医疗的建设

由于许多城市公共医疗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导致出现医疗成本较高且医疗渠道较少等问题困扰着许多人们。为了有效改善医疗产业的现状,推出了智慧医疗的概念。

智慧医疗主要是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及家庭健康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智慧医院系统又由数字医院和提升应用两部分组成。数字医院主要是通过对各医院有关部门提供的对于病人信息的整理,整合出优化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医院信息系统,让病人进行有效选择。它能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让病人能够利用此平台对看病流程进程优化,同时医生也可以利用智慧化的医疗信息平台对病人实行远程会诊,是对医疗资源的有效优化。它是互联的、写作的、预防的、普及的、创新的,同时也是可靠的。它能够及时处理一些重大的医疗事件,通过授权,医生能够对病人的病历、治疗措施进行了解,同时病人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更换医生或医院。

高效、高质的智慧医疗体系不仅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的水平,同时可以解除医疗费攀升的难题,为广大城市民众提供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4智慧农业的建设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必须把智慧农业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很多城市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依然是以传统的生产模式为主,不仅浪费巨大的劳动力,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智慧农业的建设步伐,将现代信息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建立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

智慧农业系统主要由监控、监测功能系统组成。它能够利用无线网络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对农作物的各种参数进行选配,同时,在农业园区实行自动监测,对农作物的实时情况进行把握,并能够根据农作物自身的特性建立报警信息处理方式。它通过将(下转第92页)(上接第71页)与农业相关的场地、畜牧方式等周围生态环境相联系,优化生态系统,对其物质资料进行有效的交换、循环利用,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农业信息的监测以及对其实施指令的方式,让机械代替人为生产活动,缓解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缺失的难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

智慧农业以其完备的信息化支撑和对农业信息多方位的感知及农业数据资源的集中共享的优势,使其能够更广泛及深入的为农业生产服务,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手工生产的方式,转变了农业生产体系结构,使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得到不断地扩大,同时,使农业生产效率变得更高,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3.结束语

智慧产业的建设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iBm“智慧地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各行各业更进一步的和谐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势在必行。它是一个不断在发展中的新型概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将产业智慧化融入其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城市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城市产业也需不断提高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对信息科技的研究,加快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智慧城市产业。[科]

【参考文献】

[1]冯奎.城市功能:从工业制造业到服务业——中国城市如何走出服务业发展的困境[J].城市规划,2013(03).

[2]李中义,张彩玲.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魅力文化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发展路径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3]周立,王承华.城市型绿色旅游度假区规划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04).

[4]彭英柯.文化城市与城市文化产业关系研究一一基于城市发展理论的视角[J].科技与企业,2013(07).

[5]白惠峰,陈建成.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中心城市功能整合分析——以太原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04).

[6]赵家荣.发展“城市矿产”建设生态文明——在2012年“城市矿产”产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J].浙江节能,2013(01).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模式信息安全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承载了多项功能的一个综合体。一个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智慧城市是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将涉及城市的各个领域以及所有的地域,将引发现代城市运行形式、管理模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进入2012年,我国智慧城市已经从理论探索、概念规划逐步进入落地实施和起步建设,呈现规模发展态势。

1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基于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各类物联网传感器将人及其相关的固定或移动物品连接起来,并将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和交互服务交由云计算平台在“云端”处理,按照处理结果对城市实施实时自动化控制,就可以实现智慧的城市服务。从技术手段上而言,智慧城市主要借助物联网、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网以及it支撑等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集成能力,构建产业的智慧化发展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构建全新的智慧化应用环境,实现协同、高效、安全以及低成本的城市环境。因此,智慧城市发展信息的全面感知、海量的数据处理和智能的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2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基本的目标模式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设计的一个抽象描述,在体现建设智慧城市共性基础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模式的开放性、延展性及兼容性。

(1)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前提,可分为网络通信层与感知层,感知层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该层运用装备芯片、传感器、RFiD等技术对城市基础设施、各类交通工具、手机、人员等进行感知,再通过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接入覆盖全城的通信网、广电网络和互联网,网络通信层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2)资源层;城市各个系统的运行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海量数据构成了智慧城市的“血液和养料”,是城市“智慧思考”的基础。资源层通过构建各类基础数据库,整合、存储、加工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为城市的智慧化提供了资源保障,资源层是目标模式的中间层,在整个模式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3)应用层;基于每个城市的个性化特征和智慧城市发展的动态性,智慧城市的应用服务层分为基本应用模块、城市特色应用模块及扩展模块,基本应用模块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的、急需的、重要的九个领域:智慧政务、智慧安全、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网管。城市特色应用模块是每个城市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的特色设计。扩展模块是面向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未来,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了开放式接口。

3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终端用户在采集了新数据后,这就要求能正确区分海量网络数据中的可用数据和垃圾数据并加以自动清除,合理地利用计算机网格技术存储海量数据和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与分发,从而全面满足不同用户的定制化服务需求。(2)信息的质量问题;在物联网时代,普通用户也能成为数据的更新者,使得数据和信息更新更实时化,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为保证更新信息的质量,需要有相应的数据和信息的检查标准和机制,提供给智能化的在线自动数据检查和更新服务。(3)信息的安全问题;通过物联网访问海量数据并进行信息挖掘,这就需要解决数据内部分发共享和对外服务的安全问题。因此,应在物联网上的关键节点设置安全保密过滤器,并采取不同等级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不同种类的数据和信息的安全。(4)信息共享中的隐私问题;智慧城市中共享和的数据越来越多。可当这些数据涉及个人的隐私时,存在相关的法律滞后问题。如何在提供数据和信息的同时保护隐私权,是智慧城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5)信息共享的产权问题;在智慧城市中,对于信息资源的提供和使用、管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管理措施。信息共享中信息资源的产权归属、产权的具体范围、信息共享中的产权定位等都需要有新的法律法规来界定。

4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所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环境,其建设与运行的主体和客体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点,要规避弱点及其带来的相应风险,必须建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安全防范机制,以保障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

(1)技术安全防范体系;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是支撑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物联网技术安全防范措施至少应包括:感知层的技术安全防范措施、网络传输层的技术安全防范措施及整体构成性技术风险的防范措施。云计算的安全防范措施主要包括:数据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应用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及虚拟化技术安全保障措施。(2)安全管理体系;智慧城市安全保障的需求是全方位的,需要各级政府的多个职能部门相互协调,以及所有相关单位的积极配合,当然也需要全社会的能力配合和协同合作。建立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安全建设的关键环节。(3)安全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伴随着智慧城市的诞生,我国信息安全的政策法规必将相适出现新内容。现行的政策法规体系已不能够完全适应智慧城市安全建设的需要,因此需要研究构建我国智慧城市安全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用政策手段保障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的安全。根据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及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是维护智慧城市建设安全的最高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赵大鹏.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2]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J].工程研究,2012.4(4):313-323.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是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综合性集成,并通过感知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海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形成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应用模式。

它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也是一个亮点,它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近几年来,信息技术除了处理技术、传输技术高速发展之外,还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特别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内容处理技术、软件和复杂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得信息技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需要有新的应用来体现,这就是智慧城市。

更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通过将各种感知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和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进而产生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方式。物联网感知和控制终端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宽带通信基础网络构成周围神经系统,而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城市智慧的大脑,三者共同构成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以协调城市这个庞大的生物体各系统的运转,以及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城市将愈发依赖于这种高度互联、高度协同的智慧的信息系统。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信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的必然要求。目前,全球各大城市都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是试点推进,下一步必将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智慧共享,如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历程,以顶层设计的模式和框架,逐步完善智慧功能的逐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城市的面貌,智慧城市的发展不是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简单叠加,是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阶跃和爆发,必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水平和智慧气质,信息基础资源的标准化组织将是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核心。

智慧城市蕴含巨大商机,之所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民生效益。这表现在政府希望通过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一直以来,政府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目标:就是通过智慧城市系统对潜在气候和地质等风险进行预警,如水灾、火灾、山体滑坡等,并将警报发送到相关人员或紧急服务部门,减少灾害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其次是推动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水平。

新技术整合信息推出的“智慧城市概念”,基本能够体现智能城市建设的理念。根据公开的信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侧重环境问题和能源节约,鼓励使用过渡能源和清洁能源;二是强调政府、企业和城市居住者之间网络沟通;三是邀请城市居住者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四是充分整合、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等新技术,促进多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运行。新技术的整合和使用,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色。城市建设专家认为,成功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是如何精确收集所需数据,然后协同管理分析数据,并且通过分析的结果来进行决策,实现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或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呢?

1、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通过打造信息技术开放平台,可以整合共享、统一管理数据,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跨越协同鸿沟。以北京市城市管理为例,依托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北京在推进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和“巡查即监察、巡查即录入”的工作模式,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与市民的互动、与社会的协同,提升快速回应群众诉求的能力和应急管理的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实现从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跨越。

2、推进智慧政府建设

“智慧政府”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如今电子政府到“智慧政府”转变。信息技术能够正真跨越政府内部协同的鸿沟,提高办事效率,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也促进政务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孤岛的消减,盘活数据资产,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务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等自身建设;还可以促进政府和公众互动,让政务透明,帮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解决社会难题,建立公众与政府间的沟通渠道,推进政府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放共享,开发利用效率倍增,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当前的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交通拥堵、交通管理系统落后等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交通的有效管理。第一,开发更智能导航系统。先进的导航系统通过完善的传感器网络,建立交通管理的数据,能够实时获得交通信息,包括前往目的地途中的交通事故、施工、拥堵情况,还要能提供最新的天气情况和停车位信息。第二、建立更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以公交车辆定位系统为基础,实现车辆的实时调度、自动报站、视频跟踪查询、车辆紧急救援等功能,优化改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能力。第三、建立更智能交通服务系统。如电子不停车缴费系统,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并通过与电子支付系统的整合,实现高速公路的不停车缴费。第四,开发智慧交通软件,支持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下载使用。通过该软件就可以了解当前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交通情况,以及最佳选择路径等。

4、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智慧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升级发展,通过与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医疗云数据中心为载体,为各方提供医疗信息技术服务。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4

一、“智慧天津”建设现状及难点

(一)“智慧天津”建设现状

1.物联网建设及其产业快速推进

天津目前已初步建成了高效率、大容量的宽带城域网,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方面技术发展起步早、推广快。天津物联网建设重点涉及四大领域:一是传感、通信、GpS等信息技术在桥梁负载、楼宇电梯、客运交通(出租、公交和长客)、景区安全监控等领域的应用;二是RFiD、通信、条码等信息技术在生猪、蔬菜、牛奶、葡萄酒等领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应用;三是传感、无线通信等信息技术在石化、纺织、冶金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四是传感、无线通信等信息技术在自来水管网、燃气管网、电网安全监控的应用。同时,天津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已在节能降耗、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设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领域渗透发展。

2.城市管理基本实现数字化

目前天津数字化城市管理覆盖面积达590平方公里,数字化管理将一万米划成一个网格,通过“城管通”等信息化手段,建立监督和指挥相分离的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其中,市内六区已全部完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建设并投入使用,配备了577名专职“城管信息采集员”和100名专职“信息采集考评员”,每天负责收集占道经营、乱倒垃圾、违章建设、道路破损等问题。同时,其他区县也在陆续建设使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争取尽快实现全面数字化管理。

3.电子政务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截至2012年,天津已建成并开通了覆盖全市385个副局级以上单位的市电子政务专网,网上申报办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已占市级行政事项总数的57.5%,形成了土地管理“一张图”、规划管理“e张网”、社保管理“一库一网一卡”、税务网上报纳税、行政审批三级网络建设、海关及商检电子化等信息化管理方式,显著提高了办事和监管效率。同时,通过新建、整合、租用三种方式,全市正在陆续整合各部门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资源,有力推进了政务信息化应用整合和信息共享。

4.信息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天津城市信息化服务已全面渗透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政府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络,企业拥有了各类公共信息平台,百姓生活也日趋享受电子服务的便捷。例如,根据滨海新区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市民请家政不用再东奔西走,拨打各个社区服务中心电话或是在网络平台预约,就能找到想要的家政服务。

(二)“智慧天津”建设中的难点

1.思想观念跟不上智慧时代的要求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信息城市”后续发展的高级形式。目前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还存在用传统理念建设“智慧城市”、用工业化思路应对信息化时代的现象,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规律缺乏科学认识,思想观念上认识不清和重视不够是制约“智慧天津”建设的最大困难。

2.缺乏全市层面的统筹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规划引导,而当前天津市政府管理部门还没有出台立足全市层面的关于“智慧天津”建设的总体设计。在各区县、部门、企业争抢“智慧城市”发展先机之下,难免存在过度竞争、缺乏统筹协调的问题。这必然会制约“智慧天津”的稳步推进,也会使得“智慧天津”建设中存在政策不明确、重点领域资金支持乏力的问题。

3.在体制机制上仍存在诸多障碍

目前的“智慧天津”建设任务基本是按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来划分,并按条块来负责的。这种传统垂直式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势必会造成若干封闭式管理系统并存,由此必然带来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政府缺位等问题。同时,政府综合性决策的形成往往是靠不同职能部门牵头结果的简单叠加,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主管部门,造成“智慧城市”顶层管理主体缺失,这种政府决策机制显然难以适应“智慧天津”发展的内在要求。

4.关键技术缺失,安全隐患存在

天津虽然在全国科技领先,但是,目前物联网的一些技术标准已经被国外企业占得先机。标准的制定需要成熟技术和市场检验,天津在此方面还不够成熟,所以尚难以获得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如产业链中的高端传感器、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大部分由国外企业掌握,我们的优势只能在应用和市场。同时,由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甚至一些规划设计可能由国外的组织和企业主持或参与,有可能造成城市信息建设的安全隐患。

二、“智慧城市”的国内外探索及启示

(一)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现状

1.国外关于“智慧城市”的探索

目前全球约有2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正在实施中,其中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的探索走在前列。美国是以新技术支撑“智慧城市”的发展,通过采用一系列iBm新技术,完全以数字化形式将城市的所有资源,包括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连接起来,在观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的基础上,城市管理作出智能化的响应,进而服务和满足市民的各项需求。瑞典是以交通智能化领跑“智慧城市”建设,最初以交通管理为突破口,进而带动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日本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聚焦在公共事业领域,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提升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其“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公共事业领域,涉及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等。新加坡是以资讯通信驱动“智慧国家”的建设,其资讯驱动具体涵盖了三大战略领域,即建设新一代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讯通信产业;开发高端资讯通信人力资源。

2.国内关于“智慧城市”的探索

我国不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起始点是不同的。上海、重庆、南京、厦门等城市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骨骼,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快速提升城市信息化能力,宽带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主体和基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无锡、杭州等城市多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出发点。物联网是新兴智慧产业的重点开发领域,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少城市希望以物联网的建设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北京、沈阳、苏州、宁波、武汉等城市通过应用领域带动“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深入的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城市多围绕着应急系统、食品安全、智能医疗和数字出版等产业项目进行建设,“智慧城市”也初见雏形。

(二)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

1.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宏观统筹协调

“智慧城市”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或者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没有明确主要的工作任务和实施路线,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很大的浪费现象。政府必须加快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加快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共享与协调机制。台湾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分别在1998年、2002年、2005年和2009年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协调,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2.制定完备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各级地方政府应从现实基础出发,准确定位城市发展目标。一是要充分重视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传统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二是要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发展应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在初期,可优先发展城市交通、卫生医疗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智慧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配合智慧城市建设。

3.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积极推广惠及全民的“智慧城市”创新应用

推动信息共享与网络融合,改变城市治理中部门分治、信息阻塞、资源分散的局面,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民生应用,切实解决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孤岛”现象。一是要建设“智慧政府”,提升政府办公智能水平,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二是以提高企业运营智能化程度为目标,开展“企业物联网”应用试点示范,推广企业智能管理应用,逐步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智能化。三是要建设智能社区体系,提升智能社区交流水平,推广智能社区服务,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会,消除数字鸿沟。

三、加快“智慧天津”建设对策建议

(一)尽快出台“智慧天津”建设的总体规划

在天津“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和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智慧天津”建设的总体方案。在具体行动策略上,“智慧天津”建设需要把握好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兴智慧产业选择与培育、传统产业智慧改造、智慧化城市生活环境、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等五大方面。

(二)加快推进天津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是“智慧天津”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为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天津可尝试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天津”主管部门,形成统筹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在机制设计上,可尝试实行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整体架构,并且设立审计监察机构和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明确各机构的工作职能和衔接关系。其中,决策机构可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通过人大、政协和专家学者、民间组织的普遍参与而形成。

(三)找准“智慧天津”建设的切入点

作为经济庞大、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天津的“智慧城市”建设可围绕与市民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入手,例如食品安全、生产安保、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智能监控、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在“智慧天津”的新技术方面,可选择应用性较高的技术领域为突破口,如可考虑以个人健康信息数据为主的智能医疗平台作为智能城市建设中应用性相对较高的突破口。同时,要着力探索构建政府、企业、市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中的关系,尤其是要大力推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智慧天津”建设道路。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5

随着现代技术的深度发展和智慧城市、宽带中国、智慧地球等战略的持续推进,智慧图书馆服务已经成为现代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战略选择,并成为图书馆学研究前沿。大学图书馆需要大力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促进现代大学图书馆业态变革和功能拓展。笔者以为,智慧图书馆不仅是大学图书馆功能拓展的重要载体与推动力,而且反映了大学图书馆功能发展的智能化趋势,体现了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技术特征,是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重要实践路径,也为新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拓展创造了机遇。

1智慧图书馆技术支撑

技术是图书馆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图书馆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创造了技术支撑环境,大学图书馆必须借助于现代技术以实现向智慧图书馆迈进,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个性化利用需求。目前,推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现代技术主要有:(1)自动感知技术。自动感知技术的核心主要包括以RFiD技术、感知技术、定位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的连接,并且实现对联网物体的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已经在图书馆领域有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依托物联网技术,图书馆能够实现资源与资源相连、资源与人相连、人与人相连,再借助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可以方便地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智慧服务。(2)移动技术。随着移动终端用户数量超越了联网pC的用户数量,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设备和渠道,许多图书馆都已构建了移动服务环境、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移动服务。在移动服务环境中,借助于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和服务、能够方便地参与互动与交流,图书馆也能够方便地把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和服务推向用户,甚至是向用户推送一些他们没有特意关注但是对他们又非常有用的信息和知识。(3)大数据技术。在数据已经成为重要资产的今天,大数据是当今各行各业的研究及实践热点。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图书馆有天然的优势,不仅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还可以获取到大量的用户信息和用户行为信息,借助于大数据技术,把用户的实际需求与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紧密相连,为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找到合适的用户、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资源和服务。(4)协同技术。要实现智慧图书馆服务,首先需要把图书馆的各类应用系统协同起来,实现各类信息的高度共享,使数据的流动和交互更具智能化,从而为用户提供集成服务;同时还需要把图书馆馆员、用户、图书馆系统相互之间协同起来,使图书馆馆员——资源——用户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智慧图书馆服务。譬如传统的文献传递,需要用户向图书馆员提出需求申请,由图书馆员查询有用户需求文献的合作馆并向合作馆索取用户所需要的文献,最后把文献提供给用户;在智慧图书馆环境下,只需要用户向文献传递平台提交文献传递需求,各系统(包括馆际间的系统)之间相互协同,在很短的时间内自动把文献传递给用户,期间不需要任何的人工干预,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高效和便利。(5)数据可视化技术。随着图书馆拥有的数据、需要处理的数据、分析生成的数据越来越多,图书馆需要及时了解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以方便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通过可视化(包括图表、图像、动画等),能够给数据以形象和智能,使图书馆用户能够以直观的方式获知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从而加快数据的利用效率,不仅为用户节省时间,还可避免用户对数据的理解错误。以上这些技术只是智慧图书馆的支撑技术的一部分,还有云计算、语义网络等都为智慧图书馆创造了技术支撑环境,通过合理利用这些技术,加之创新服务的理念,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高效便利的服务。这些先进技术既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动力,也为新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智慧图书馆服务理念

智慧图书馆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是在智慧地球、智慧社会、智慧城市等理念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是现代智能技术与图书馆深层融合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弘扬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理念,促进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智慧城市是“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到一个大平台上,植入智慧理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运营,并优化城市资源的使用”[1],是现代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结果。2007年10月,欧盟发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2],认为可以从智慧经济(Smarteconomic)、智慧人群(Smartpeople)、智慧治理(SmartGovernance)、智慧流动(Smartmobility)、智慧环境(Smartenvironment)、智慧居住(SmartLiving)六大维度来界定智慧城市概念。2009年初,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提出将传感器装备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当中,并且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网上数字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整合,使得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3]。随着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研究的深入,智慧图书馆理念应运而生,“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4]。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艾托拉等在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一文,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初步界定,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5]。智慧图书馆的价值核心主要体现在其在拥抱技术的基础上所追求的智慧服务之理念,“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基础,而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方便读者则是智慧图书馆的灵魂与精髓”[6],表现为“互联的图书馆”、“高效的图书馆”以及“便利的图书馆”[7]。2011年,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图书馆CarryeSyma等发表《智慧图书馆:创新、移动和个性化服务》一文,围绕该馆智慧图书馆实践,提出“创新、移动与个性化服务”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基本特征,认为智慧图书馆实现了学校师生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资源的梦想[8]。2012年,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图书馆及信息服务国际性期刊Libri联合主编伊安•约翰逊(Lanm.Johnson)先生在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上作题为“智慧城市、智慧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员”主旨报告,认为智慧城市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提供了定义自我角色并与之接轨的契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可为智慧城市发展做出贡献,所有图书馆都需要“智慧图书馆员”的存在,并强调图书馆员不但应具备高水平的技能和职业信念,还需要证明并促使企业和政府决策者们能充分认识和理解图书馆确实发挥了与众不同的积极作用[9]。

3大学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服务探索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大学图书馆中的应用和推广,智慧图书馆必将是未来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图书馆服务能级,为大学图书馆的功能拓展带来了机遇,不仅可以满足用户利用大学图书馆的便捷性需求,而且可以创新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不断优化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生态环境,促进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目前,随着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的深入,智慧图书馆实践已经成为国内诸多大学图书馆的实践选择,不仅促进了传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和深化,而且又为现代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创造了难得机遇。当前,国内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上海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1)上海大学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2012年起,上海大学图书馆提出构建智慧图书馆战略,并在早期数字图书馆建设基础上,充分利用图书馆2.0应用建设经验,积极关注智慧图书馆研究与实践进展,围绕上海大学图书馆“国际化视野、学科化服务、数字化资源”发展理念,提出将现代智慧图书馆应用技术进行系统整合,融合传统实体图书馆服务、数字图书馆经验以及智慧图书馆技术等,先后推出图书RFiD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座位自助管理信息系统、图书信息二维码、app智能终端系统、移动图书馆,以及微博微信等智慧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便捷化、人性化的服务需求,提高图书馆智能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级。目前,上海大学图书馆在总结前期智慧图书馆服务经验基础上,提出从感知、计算和交互三种技术实现层次系统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参见图1),并在感知层和交互层进行了初步实践,在计算层上做了相关规划,通过感知层面的RFiD图书识别和自助借还系统、交互层面的移动图书馆、RSS智能信息推送和智能座位预订系统的实践,结合对未来私有云计算中心的规划,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大学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能力。(2)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图书馆转型与变革,不断推进图书馆功能拓展与服务创新,特别是在空间变革、学科服务等方面表现卓著;同样,该馆也积极致力于智慧图书馆建设,提出了“形成以学科服务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为上海交通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的发展理念[11]。为此,围绕智慧图书馆发展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将于2020年力争建成智慧图书馆,并围绕“资源、服务、技术、馆员、读者”五大核心元素科学规划出其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五大目标,即“形成世界级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成立体深入的智慧服务体系;促成智能感知的创新技术体系;育成一支国际水准的馆员队伍;培养研学驱动的高质读者群体”[12];同时,围绕智慧图书馆发展目标,设计出独具特色的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图书馆模型。(3)重庆大学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重庆大学图书馆不仅在数字图书馆研究方面成效显著,而且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也表现积极,积累了丰富经验,建设了诸多成果,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在智慧图书馆理念方面,重庆大学图书馆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图书馆全面信息化,同时实现整合的文献搜索,并通过数据挖掘系统,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他们提出了“三库四系统”的智慧图书馆系统架构(参见图3)实现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认为智慧图书馆应围绕“资源”和“服务”两个核心进行管理系统架构研究,其中,流程设计、决策分析、web2.0技术、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应用等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根本保障[14]。

4智慧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公共性实现

“智慧与服务”一直就是图书馆人追求的目标。中山大学图书馆秉承文化精神,同样将“智慧与服务”作为其馆讯,提出“智慧是馆员的力量,智慧是服务的光芒,智慧是事业的弘扬”[15]。笔者以为,智慧图书馆不仅是现代技术与图书馆之间融合发展的结晶,而且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特征与要求。“智慧图书馆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开始将‘数字基础架构’与‘物理基础设施’相互融合,以一种超越纯技术层面、更加具有人文情怀的理念,来重新认识和建设图书馆”[16]。随着智慧图书馆理念的普及和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推进,智慧图书馆必将成为传统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升级版,深刻影响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学图书馆工作流程再造,推动大学图书馆功能转型,提升大学图书馆服务能级,既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理念的普及创造条件,也为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拓展带来机遇。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智慧图书馆必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时期,推动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智慧图书馆最重要的价值是促进了图书馆服务的智慧化,智慧服务则在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图书馆服务的范围,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智慧图书馆中,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把各项独立的事务处理通过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具有事务处理管理和决策机能的服务智慧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和感知用户的位置及其当前所从事的学习、研究、工作内容,可以主动地为其推送关联信息并提供真正的、全方位的、立体的、适合的个性化服务”[17]。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背景下,需要聚焦用户需求,重点从学术服务和用户参与两方面促进大学图书馆公共性价值的实现。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6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城市;RFiD;云计算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智慧城市的逐步形成,那么物联网也就成为了智慧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技术。

1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

1.1物联网的定义

关于物联网的定义众说纷纭,自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以来,到现在为止对物联网的定义有多种,还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框架已经形成。目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又一次浪潮,主要是运用激光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设施进行传感,按照事先有的约定,将物与物相连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

1.2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2.1internet技术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internetof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从本质上说还是个网络,所以物联网的核心基础仍然是internet技术,它是在internet技术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1.2.2射频识别技术

RFiD是一种传感器技术,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是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层技术之一,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FiD分为passiveRFiD、activeRFiD和半passiveRFiD三种。所有的RFiD系统都包含附着在设备上的电子标签、与电子标签交互的读写器以及把读写器连接到中心数据库的后端系统这三个基本组件。

1.2.3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物联网是把RFiD标签里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发送到中心系统中,无线化是控制领域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工作于iSm频段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都有各自合适的使用范围,物联网用到的无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wi-Fi技术、蓝牙技术、ZigBee技术、UwB(ultrawideband)技术、移动adhoc网络技术及相应的nS2仿真技术等。

1.2.4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前信息领域中研究的热点之一,传感网络与RFiD系统融合能更好的获得物体的位置、温度、移动性等状态。传感网络由一定数量的传感节点组成,传感器节点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数据采集、事件检测、事件标识、位置监测和节点控制,传感节点的这些特征和无线连接方式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环境、医疗、交通、军事、工业、商业和航空等诸多领域。

1.2.5嵌入式技术

物联网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嵌入式系统,把物理对象相连,嵌入式系统与无线数据传输网络相结合,满足了局域网的协议要求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动态路由的数据传输要求,形成了真正的物联网,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在物联网中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所以说如果没有嵌入式技术的支持,就不会有物联网的进一步扩展。

1.2.6大数据处理技术

相比传统的互联网,在物联网中,对大数据技术具有更高的要求,物联网中的数据量更大、数据更加多样化、数据传输速率更高、数据真实性要求更高。可以得出,大数据处理技术是物联网中关键的必需技术。

1.2.7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的基本形态就是将数据计算从本地转移到服务器端,本地只是进行数据的传输与执行,这与物联网的整体概念是完全相符的,物联网借助云计算技术的支持可以更好的提升数据的存储以及处理能力,从而使自身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可以说物联网对云计算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没有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就无法提供各种基于海量数据的服务。

2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不同的城市需要制定符合各自特征的总体规划,每个城市的资源、发展状况不同,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一个智慧城市技术体系。物联网技术是创建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智慧城市的兴起正是源于物联网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体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阶段,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实施智慧化管理和服务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3倍,为了抢占智慧城市的至高点,世界各国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截至2013年明,国家住建部也分两批公布了193个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目前上海、深圳、南京、宁波、广州、沈阳、武汉、西安等二十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根据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本文选取比较成熟的建设领域进行阐述。

2.1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系统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建立以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在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基于全面的数据,建立分析模型,提高交通行业辅助决策能力,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并对各类交通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在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的前提下,提高公众服务水平。

2.2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通过对整个电力供应体系的自动化来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及效率,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与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在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高效性、环境友好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智能电网的建设,让生活更便捷,可以实现对智能家电的实时控制和远程控制,还可以为互联网等提供接入服务。在节能与环境方面,智能电网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智能电网的建设强有力的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2.3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是通过RFiD、传感器、移动通讯技术等让配送货物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智慧物流更重视将物联网、传感网、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智慧物流的发展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加速物流产业的发展。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将企业的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采购系统与销售系统智能的融合,智慧物流将融入企业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智慧企业。

2.4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家庭健康系统三部分组成,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医疗的各个领域都有关键性的应用,它包括药品领域、远程监护和家庭护理、医疗信息化、医院急救、以及医疗设备和医疗垃圾的监控、血液管理、传染控制等多个方面。

2.5智慧家居

智慧家居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连接在一起,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进行组合,采用模块化结构,提供家电控制模块、照明控制模块、室内外遥控模块、防盗报警模块、环境监测模块、暖通控制模块、红外转发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模块。

2.6智慧环保

智慧环保是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中,通过传感手段实时监测水、大气、噪音、废弃物、化学品、辐射等各类关键环境要素的状态,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递和共享,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7

虽然“智慧城市”这个词被频繁使用甚至多次出现在政府宏观规划中,但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学术界,对智慧城市的内涵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智慧城市的组成要素也模糊不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智慧城市的不同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及区别分析,探索了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

一、城市演进与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的产物,并且随时间以及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其演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

(一)城市的发展进程

严格来讲,真正的城市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城市随之出现。在工业化以前,城市以及城市理论的发展受历史以及科技限制一直比较单一。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不同城市发展理论悄然盛行,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1991)理论、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1997)理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1998)理论、智能社区(智能城,21世纪初)理论,以及包括最近几年盛行的智慧城市理论。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信息城市理论也就是数字城市理论,此理论的提出者将城市视为信息经济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下一阶段,强调无处不在的互联互通、全面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建立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主要技术代表的感知社会。

(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环境背景下赋予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含义(见表1)。

通过梳理发现,美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大都侧重于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例如在Harrison等人的研究中认为智慧城市依靠技术实现城市的感知化、互联化与智能化。感知化是通过使用传感器、电话、个人设备、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植入式设备、网络及其他类似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人体感应传感器来实现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和整合。互联化是指这些数据能够整合到统一的计算平台,并且此类信息能够在不同的城市服务中进行交流。智能化则包含复杂的分析、建模、优化及业务操作流程中的可视化,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样,toppeta关于智慧城市理解是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的改善。washburn认为智慧城市是智慧计算技术应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的集合。智慧计算指的是新一代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集成,智慧技术能够提供it系统和现实世界的实时感知和先进的分析,这将优化业务流程、平衡企业资产、给人们提供实时的信息,帮助人们对选择和行动做出更聪明的决定。国内学者骆小平认为各种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而张永民和杜忠潮所理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强调智慧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各种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的作用。

Giffinger等人认为智慧城市表现为以前瞻性的方式去考虑城市问题、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其中前瞻性有诸多代表,例如自我认知、灵活性、可变性、协同作用、个性、和战略。Caragliu等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一个社会,通过对社会软件(人力资源、社会管理)和硬件(通信设施等)的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智慧的管理。

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连接多个子系统和部件的大型有机系统。Dirks和Keeling[14]把智慧城市看做一个有机集成系统。城市核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系统变得更加智慧,系统之间协作运行。秦洪花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各个方面的系统整合,以此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达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生活的目的。

二、智慧城市要素研究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构成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水、电、交通、环境、经济、政府等等。唐建荣、邓贤峰等人[15]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网、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慧政府服务、智慧电网、智慧青奥、智慧城市市民卡、智慧生态、智慧社区十大示范工程,分属于经济、市民与政府三大领域。吴余龙和艾浩军[16]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产业发展四大方面。其中基础设施是城市各个领域智慧化的基础。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产业、生活、公共三大领域[17]。综合分析可得出,智慧城市主要由三大核心构成,分别是智慧产业、智慧市民和智慧政府,可有效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8

智慧城市是建设“智慧地球”、“智

慧国”、“智慧省”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对系统、整体地提升浙江省的信息化水平,意义重大而深远。

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提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一揽子”解决问题。这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因此,要系统、一揽子地解决问题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我认为,首要的一个问题,是要有一个能总体推进的决策和工作机制。

总体部署整体推进的必要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特性决定。综观当今世界,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移动等为主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变革,网络的泛在化、信息数据的海量处理(云储存、云计算)、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对接融合,使人—互联网—物之间广泛而深刻地互联互通、互存互动,使世界方方面面都能够达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更深刻的智能。系统集成、互联互通和智能处理,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新发展,应该充分体现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所要求的系统集成、互联互通、自主智能及其商业应用服务的本质要求。如果只是局部、零星、分散地建设智慧城市,就不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本质要求,势必多走弯路,多付代价,而且建设水准不高,造成不必要的新的浪费。

城市发展和运行系统性决定。城市是生态环境、地理空间、经济产业、政治文化、市民生活、运行管理等各种要素最集聚、最互联的区域中心,它的系统性、集聚性、互联性是最明显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包括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应充分体现其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运用新一代的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流、物流、能量流、信息流,达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实现最广泛的系统整合,进而优化决策,更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和管理城市社会。

人类文明发展整体性、融合性特点决定。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交往的增加,人类文明越来越呈现出发展的交互性和共融性。全球化是这种融合性的空间表现,网络化是这种融合性的技术表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系统融合、全面提升的阶段。信息化是实现这种融合发展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使地球成为平的,使地球成为一个村。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性、融合性是必然趋势,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适应并提供了这种融合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发展需要转型升级所决定。目前信息技术应用大多停留在数字化水平。主要问题是:(1)运用的广度不够,尤其对物理系统,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处于初始阶段;(2)各行各业的信息处在“孤岛”状态,共享性差;(3)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谓各路神仙各显神通,各成一体,缺乏共建共享,标准不一,资源浪费严重;(4)智能化、智慧化水平低;(5)商业服务模式缺乏等。要有力度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系统集成,转型升级。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运用,已到了迫切需要由自发到自觉、由分散到集成、由数字化向智能、智慧化方向发展的时候了。另外,城市运行和发展中普遍出现的城市病,也需要通过系统集成来缓解。

中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所决定。中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行政处于强势,执行力较强;目前行政决策、执行系统虽条条分割明显,有很强的自成一体的特性,但总的说,还是以分级的块块决策、执行、管理为主的。这就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统一决策、系统规划、总体部署和整体推进,是既必要又可行的。在当今中国现行体制下,要想整体地、有力度地推进一项工作,离开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决策、部署,都不太可能会取得明显效果。更何况,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整合性强,投入多,技术新,利益关系复杂,公益性和商业性混合,就更需要城市党政决策机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整体推进决策机制形成八点建议

城市发展呼唤智慧,智慧决定城市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慧市长(书记):市长(书记)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智慧。

从目前情况看,整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应该说缺的不是资金、项目、技术、人才,而是缺整体决策及其执行。智慧城市建设能否在数字城市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提升,关键取决于城市的主要组织者、指挥者能否作出富有智慧的、远见的战略性决策。要形成这样一个决策和整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要形成一个共识。任何决策都来源于一定的认识和共识。这就需要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作用和意义,要有一个比较科学透彻的认知,使领导层形成共识,做出决断。那么,如何使城市主要决策者获得、形成共识呢?首先,城市决策者要自身的学习、领悟、洞察。其次,社会提供科普知识,社会舆论形成氛围环境的推动。再者,需要来自人大、政协的提案和议案,智囊、科研部门的调研报告,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的咨询、建议;企业、运营商的广告策划,对决策者的宣传游说、投资项目的引导;国际国内先行城市的示范效应及启示;城市决策者周围同事、下属部门的建议。最积极有效的途径,是来自上级领导层的工作要求和工作部署。尤其是来自上级领导层的倡导、要求和工作部署,都可以转化为城市领导层的共识和决策。

要明确一个责任主体。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应该是城市政府。城市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决策者、规划者、实施者,城市政府中的分管领导既承担着决策,又承担着具体组织协调等重要责任。智慧城市建设的运营商、设施的投资者以及享用者,虽然也是主体,但不能说是主要的、责任的主体。智慧城市应纳入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市设施、城市生活、城市运管的总体布局之中,首先应作为一种公共平台、公共设施来定位和建设,但同时它又具有可经营性,尤其服务经营单位和用于商业服务的,可以发挥市场作用,由企业去经营运作。

要成立一个组织。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各个领域、各个系统,需要协调方方面面。除了城市政府领导外,要有一个为城市政府领导提供决策、协调的组织。尽管领导者、决策者本身可以提出某个决策的议题,但更主要、更具常态化的应有一个组织来谋划和提供决策的议题及其依据。决策者必须有为决策服务的办事机构。如果把智慧城市建设看成是一个项目工程,那么,要有一个组织来提供决策的议题、依据,也就是提出工程,提出一个“工程包”。

城市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或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或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等等,就可以起这方面的作用。现在,各级政府的信息化工作侧重于与工业化的融合,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加以充实、调整,赋予更完整、更大的职能,从而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任务和要求相适应。

要有一个总体设计。信息化与城市化的融合已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更系统、整体、更智能的融合。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局部、零星、条条走向系统,从只收集、储存信息的阶段走向更高、更广泛、更智能化运用,从公共服务走向更多的商业运作,从技术设施走向增值服务,从相对杂乱、参差不齐走向法规和标准化的阶段。这就需要有整体的发展规划、蓝图、思路。显然,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设计、蓝图规划、整体部署是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的。

要有一批专项工程。要根据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分门别类、轻重缓急地制定一批近期加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分项(专项)规划,或者说专项计划、专项工程,也可以叫建设“路线图”、“时间表”,尤其要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不同问题,来逐步而又整体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当前尤其要重点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分项规划,重点加以推进。

智慧城市按建设和享用主体来划分,可以分为政府系统、企事业系统、家庭个人系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可分为六大类:智慧政务(包括政治生活)、智慧设施、智慧企业(经济)、智慧城管、智慧文化、智慧社区(家庭)。智慧政务包括政务办公、政务服务、组织、指挥、管理、民主、民生和法制等等。智慧设施侧重于城市的物理系统,包括电网、铁路、桥梁、建筑物、隧道、供水、管道、地质等等。智慧企业(经济)主要是城市的经济系统,包括农业、工业、三产服务业、物流、金融、旅游、电子商务、电信等等。智慧城管包括人口、交通、环保、安全、治安、应急管理等等。智慧文化包括科技、教育、卫生、影视、网络等等。智慧社区(家庭)包括社会自组织、街道、社区、家庭、个人的公共服务等等。按六大类细化形成分项规划,明确各个主要领域的责任主体。在做好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部署,有分有合地逐步推进。

要有一批建设标准、技术标准。在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同时,应加快各个领域的试点,尽快根据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各个领域的建设标准、技术标准、内容标准。这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瓶颈之一。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9

社区是基层社会的利益共同体,是城市管理的基础。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的细胞所发挥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其汇集着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个人社会生活及发展成长等各类资源,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社会参与、社会救助及个性发展四个方面发挥着社区特有的综合功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社区服务与管理。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社区服务管理将呈现新需求、新发展和新格局。

一、现代城市社区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时展的需要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基础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1986年,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开始起步,最早是在一些地方开展社区服务。1991年民政部为了开拓民政工作提出了“社区建设”概念,不少大中城市以社区服务为龙头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上海为适应社会转型期的管理,于1996年创建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特大型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对全国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影响很大。2000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从此社区建设在全国城市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社区建设工作重点可归纳为“四到社区”:即就业和社会保障到社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社区、综合服务社会化到社区。社区建设的内容从宏观上可以分为社区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对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城镇化和老龄化加快发展,有效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需求,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适应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承接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快社区服务建设与管理创新;适应有效回应居民的利益诉求,化解基层社会矛盾,需要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创新。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等多个指导性、规范性文件,着力建立并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创新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工程。

(二)上海社区服务管理具有鲜明的创新特点和时代特色

上海根据大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特点,将中心城区的社区范围界定在街道办事处的管理服务区域(简称为“街道社区”),街道办事处作为街道社区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推动者;郊区的社区范围根据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确定以城镇作为郊区社区的建设主体。2004年,上海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党委领导、协调各方;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循序渐进、勇于改革”为基本原则,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准则,以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为抓手,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管理工作新格局,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社区,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背景下,将国家、上海的发展战略规划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资源全面结合,通过基础设施透彻灵敏的感知、无缝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运作,为社区服务管理提供全新的信息图景。2011年1月召开的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并将其列入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于一体的重任,是智慧城市中一个独具魅力、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发展主题。同时,为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发展战略,实现“智能化、精细化、人文化、社会化”的全新社区服务管理模式,重视和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有其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智慧城市引领社区服务管理发展新趋势

现今,全球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期。2008年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率超50%,预计到2020年全球城市化率可上升到60%。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达到51.3%,同年,上海市城市化率已超89%。可以预见,在城市化进程中会不断涌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全球8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资源和能源。城市正面临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拥堵、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新挑战,各种“城市病”与日剧增,这些都集中考验着政府对城市、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智慧模式的社区服务管理开始呈现

“智慧城市”或许为医治“城市病”提供了良药。截至2011年5月,我国一级城市百分之百制定了“智慧城市”实施规划;有80%以上的二级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任务。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宁波、杭州、武汉、无锡等超过100个城市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相关规划、实施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梯队。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智慧社区必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校园、智慧工业、智慧节能、智慧定位、智慧公用事业等各项智慧应用工程相继启动。具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特征的社区,随着各项智慧应用的逐步落地,也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氛围和实现基础。

智慧社区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满足社区管理服务及发展的各种需求,为社区各类群体提供现代政务、商务、文化娱乐、远程教育、家庭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社区服务管理,从而推动社区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二)未来智慧社区建设必将呈现三大发展新趋势

1.从服务方面看,社区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多样性更加明显

(1)普惠性更加明显

随着服务的规范化、制度性的日益完善,提供服务透明度更高了,只要符合条件、有愿意,且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都能享受同等服务。比如社区住宅区域的绿化服务,同一区域的居民都能共同享受;对有些保洁、水电修理等收费项目,只要支付相关费用能够“一视同仁”地享受相关服务。近年来,电信、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参建数字社区,借助信息化+商业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覆盖社区人群并有效形成交互的优势,积极推进社区电子政务、社区电子医疗、社区电子商务等应用,尤其是新型BtoC商业模式逐步深入社区,实现基于传统模式的创新,普惠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2)便捷性更加明显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随着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广泛采用,相关服务信息的、交换、接收等环节更加通畅,相关服务的制度建设也日趋完善,社区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比如有的社区探索电子超市,数字小区周边一千米内商家签约可以免费申请开网店,商家可以通过平台发送免费促销短信;社区内业主可通过手机、pC上网店下订单,或者一键呼通商家,与传统B2C相比,社区电子超市具有快速低成本配送,更显便捷的优势,这种以销售日用品为主的社区电子超市,可为业主提供一种新颖便捷的生活方式。

(3)多样性更加明显

社区服务提高到一定阶段,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当然,多样化服务也受制于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动关系。比如,基于手机、pC、电视三屏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出现,能更好地满足业主、物管、小区周边商家信息传递、交互和沟通需求,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又如,数字物管平台不断成熟,使业主可以通过手机、pC或iptV登陆平台上传水电气消费数据,查询水电气费用、物管费用、停车费用交纳信息,甚至通过该平台实现费用银行代扣。随着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又将促使服务需求进一步细化与深化。

2.从管理方面看,社区管理的规范性、可控性、灵活性更加突出

(1)规范性更加突出,源于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制度建设力度不断增强

2008年,浙江绍兴柯亭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四统一”活动试点,即统一办公、统一社区标识、统一制度、统一佩证上岗,促进了社区功能的完善和管理质量的提升,办公设备及规范服务都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2010年,浙江衢州府山街道着力完善社区居委会管理制度建设,在社区居委会干部管理制度方面,配有纪律考勤制度(含出勤、加班、联络、请销假等)、值班制度、社区干部服务制度(含着装、文明用语)、廉政建设制度、效能建设制度、社区干部责任片区包干制度、诫勉谈话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可见,社区管理制度正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日趋完善、日趋规范。

(2)可控性更加突出,源于社区管理建设的深入与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

在社区软硬件“两手”同时抓的今天,一方面制度化建设更加合理,如上海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上海市文明社区测评体系》,在申报准入条件、测评体系的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强调反馈与可控。其中,测评体系包括“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分别占总分90%、10%。基本指标反映文明社区创建的基本情况,有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秩序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优质、人际关系和睦、道德风尚良好等6个测评项目;特色指标有反映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特色及取得成效的3条指标。同时,要求在数据采集方法上,采取“实地考察”、“材料审核”、“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并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汇总审核,体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3)灵活性更加突出,源于“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彻的体现

近年来,上海的街镇社区组织了多次社区管理试点,尤其自2003年起先后启动了社区网格化、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社区求助、社区管理、智慧社区等试点,其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响应能力、处置能力、协同能力大为提高,能够更加灵活、更加充分地发挥社区公共资源的优势。如近年出现的社区警务、社区公共设施管理、社区党建等网格化,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管理需求进行灵活调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人员、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体现党和政府关爱的人性化服务,其深度和广度均有较大发展,这些都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3.从发展模式看,社区发展的预见性、自觉性、统合性更加鲜明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背景下,为社区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将演绎出新的发展模式。当然新模式并没有割断与现有发展模式的关系,已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将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信息设施、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网格化管理等深入发展基础上,展现出更具魅力的社区发展模式。最显著的表现是“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的紧密关联,这一前所未有的社区形态,在发展模式上就有了以下三个特性:

(1)良好而系统的预见性为科学化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现有体制下,街道(社区)干部编制在数十名左右,下辖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面对的社区居民近数万人及数百、数千个驻地单位,传统的方式只能过分地依赖工作人员的经验,对服务需求的掌握只能局限在“眼见耳闻”的范围内,很难形成精确全面的系统分析与判断。而当社区信息化不断深入,社区层面普遍拥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使条、块的信息有了衔接与交换的载体,积累的各类信息资源可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信息分析与提示,比如通过人口信息库可及时掌握本社区各年龄阶段人员性别比例及分布情况,以及每年新增退休人数、新增就学和就业人员等信息,为工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2)预见性增强有助于提升服务管理的主动性与针对性

如某街道区域内众多商务楼和住宅楼拔地而起,吸引了大批投资客,出租私房和车库多的现象又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员,导致当地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的压力不断增大。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该社区遗留了大量的城中村,基础设施差,计划生育等服务管理工作难度大。针对上述问题,该街道较早地建设了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沉淀了丰富的社区发展历史数据和规划建设数据。通过大量数据分析,采取了创新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提高社区干部综合能力等方式制定了多项针对性对策:一是树立社会责任感,强化社区干部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二是树立平民意识,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三是针对人口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本着立足于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及时总结开展有效的工作方法与步骤,紧紧掌握社区工作主动权。

(3)统合性成为应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有效方法

当前,社区过多地承担行政事务,整天陷于考核、检查、评比、验收的繁杂事务,每个社区仅建立的台帐就多达40-60种,社区干部需花费大量精力应付,占用了许多为民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这里的“统合性”是指必须增强统一筹划,增强工作协同。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工作流程更加规范、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并联作业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智慧化”程度提高,“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有效对应,服务渠道和管理方式更多样更通畅,统合能力必定有极大的提高,基层干部建立“社区服务管理合力机制”的愿望必将早日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30个重点专项和计划的137个(类)项目和任务中,就包括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社区事务综合服务平台等众多以社区作为建设主体或应用主体的项目。这些“统合性”举措可使社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加,促成社区为民、便民、利民新格局。

三、现代城市创新社区智慧化服务管理的若干设想

根据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以人为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的基本功能。既然智慧社区是一项创新举措,就需要在工作指导的理念上、实践上“顺应潮流,掌握规律”:

(一)必须强调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把工作创新点放在着力解决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上

强调“需求导向”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某一需求,确定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调节相关资源有序展开工作。贯彻“需求导向”,必须紧紧瞄准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实质上是“权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深刻体现。当前,我国正以“民生优先”为导向,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改革开放成果为全民共享。社区服务的快速发展应当成为实现“民生优先”的重要抓手。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社区服务中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即吸引多方参与社区服务供给;确保政府的有效监管;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比例,如挪威、美国用于养老、贫困、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分别占政府总支出的65%和60%。

(二)必须把握智慧城市发展的主流,在应用场景上尽可能实现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

智慧模式下的社区服务管理是指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实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创新应用,将把传统社区概念中的居民聚集区逐渐演变为具有智慧功能的“信息综合体”。

(三)必须高度重视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推倒重来的建设方式

智慧社区建设必须注重以往建设成果并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不能以“创新”简单地以往的建设成果,需要颠覆性的“推倒重来”情况是极少的,因此必须慎重对待。具体落实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所有项目必须具有长远规划,规划缺失的项目不予立项;二是所有项目实施方案必须对相关工程、工作成果有分析与梳理,对未来拓展和风险有所考量、有所准备、有所对策,对缺乏前后衔接的项目暂缓实施;三是参加项目论证和评审,不能仅听实施部门或技术专家,必须有相关受众代表、专业咨询、项目监管方等多方面人员参加评议评审。由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完成的《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表明,创建智慧城市“领跑者”的城市(城区)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扬州等。其中,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和规划方案三项指标超过49%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58.93%、56.07%、54.29%。这表明,注重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注重基本设施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引导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四)必须高度重视社区的实际需求,避免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和工作上的“自拉自唱”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突破瓶颈解决问题,有些问题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对此,一些管理者心中可能比较倾向用“标新立异”的方式进行“创新”。要知道标新立异本意是指独树一帜、另起炉灶、别出心裁,但如果出发点是为“创新”而进行形式“创新”,而不注意实际需要和实际成效,则往往会陷入“自拉自唱”的境地。工作中必须避免主管部门“一厢情景”的现象。提高项目成功机率(减少失败概率)是最有效办法是“走群众路线”,切实从群众迫切需求出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使主观设想与客观现实相结合,让社区居民群众满意、让用户满意是最重要的。

(五)必须高度重视与总体规划相一致,避免智慧社区建设出现短期效应

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智慧社区建设必须在智慧城市的大战略引领下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因“方向性错误”而造成的“短期效应”。目前,有一些街镇急于求成,在没有全面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抢先”,这可能会造成眼前可能解决一些社区需求,但长远未必符合全局趋势,对这种风险应该有所防范。同时,应高度重视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避免追求大而全、一步到位的“跨越做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及自身特点,任何思路的形成都应最大限度地建立在洞悉这一内在规律和自身特点之上,不能用主观热情代替客观规律。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自身优势和劣势,做到四个分清:分清前后逻辑,分清远近目标,分清急缓任务,分清前后计划。要善于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工作更加紧密。

智慧交通建设必要性篇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

一、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继上世纪“数字化生存”、“数字时代”和“数字地球”等项目提出后,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Bm了《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以振兴产业、应对危机。2009年2月,iBm公司在北京召开的年度论坛上,又提出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的战略,并相继与十余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自此开始“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得到热切追捧。通过分析“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建设“智慧城市”的理由。

第一,工业化以来的产业发展又一次遇到瓶颈。尽管新工业革命提出用“信息化浪潮”来谋得突破和变革,但作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国家之一,美国当年认为制造业是“夕阳产业”,因此放弃了制造业,片面发展服务业,使得其经济增速放缓,让日本和东亚、欧洲赶上。而在新世纪后的产业发展中,世界经济还是围绕“以城市为中心”的思路,重点发展以房地产业和交通业为核心的产业,从而引起世界金融泡沫和经济危机。因此,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新概念,从而引申新的产业道路。

第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人类科技发展已经在“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三大技术基础领域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交互方式,提高了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能源与材料的稀缺以及信息污染的难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越演越烈。因此,科学技术必须运用新的智慧解决其发展方向问题。

第三,世界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治理普遍遇到不可持续的难题:如安全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节能问题、污染问题、就业问题、服务问题、效率问题等。而城市管理层的服务和治理能力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复杂环境,几乎难以继续其功能,甚至出现“城市破产”等现象。所以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希望能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应对城市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职能。

以上三部分都源自于发展“智慧城市”的根本需求,但这些问题存在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就是长期以来的技术发展、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都缺少智慧,割裂了生态的、系统的联系,缺少长远的、科学的、生态的规划和智能生成与发展系统。

二、必须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下规划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世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又互相转化的。因而只考虑加强城市发展而不考虑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必然是要走“先发展,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这样做出的顶层设计也是片面和不可持续的。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混乱局面和举步艰难的状况就有这个原因。党的十提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办法,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把城市建设定位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就为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在城乡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进行整体规划,重视和理解城乡一体、城乡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

第一,城市的工业生产原料、能源主要来自农村。其别是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轻工业的原料都是来自农林牧生产的可循环资源。

第二,城市市民的生活资料主要来自农村。如吃的食品、水产、素菜、水果、粮食,用的木材、手工艺品、花卉等。

第三,农村是工业和信息产品的主要市场。农业要产业化、机械化、良种化、生态化,农民要穿用出行。

第四,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几乎是处处互补的。城市污染重,农村污染轻;城市交通差,农村通行畅;城市土地紧张,农村土地富余;城市绿地少,农村绿地多;城市消耗大,农村消耗小;城市文化发达,农村文化较匮乏。

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乡一体规划出发,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把推进综合协调机制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首先就要把如何推进综合协调城市及其周边农村的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

这个一体化必须包括城市规模与其周边农村的资源提供能力相协调,应与周边农村环境可改善和可持续改善能力相协调,应与其本身和周边劳动力再生产相协调。该城市的产业规划必须与其传统产业优势和周边可循环资源的供应相协调,应该与其传统优秀文化和周边自然增长物资和文化需求相协调,应该与城市和农村的长久安全相协调,应该与能源最省相协调,应该与材料生态循环使用相协调。

三、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智慧要求

1.基本理念的再认识

智慧城市首先必须不断准确和深刻认识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智能的组合;智慧不是存在于单个人脑的知识集合,也不是某一种专业,一种文化的结晶。智慧是人类文化动态发展的生命力,是复杂网络自主发展的生态力。从人类开始逐步深刻认识到信息资源以来,人类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下图的发展路线图:

根据目前对智慧科学的认识,它必须基于信息科学、知识科学和学习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顺利有效地发展。近年来,虽然知识和学习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许多领域的发展应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在更大的智慧前提下应用发展,还有待认识的深化和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实际含义可能多数人认为是没有认识异议,不需要再认识的。而实际上,正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一度把“城市化”等同于是工业化的必然支撑和途径,致使对城市的认识走向异化,使得“城市化”过度,让现代化建设走向不可持续的绝境。其实,城市早在工业革命前就诞生,它只是因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体。一些交易集市、手工业作坊、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集中在固定的建筑群区内进行,就形成了城镇。所以,城镇从一开始就是自然产生的、生态的、与乡村一体发展的。

2.基本系统的再构建

一般从技术角度出发来看待智慧城市建设,往往把这项工作仅看成是技术应用、技术领域的事。其实,现代任何一样复杂事物的解决都必须在三个层面同时发展结合才能奏效。这三个层面就是:理念、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因此,智慧城市不仅是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最新实践,更应被视为城市治理理念的最新突破。技术进步只是实现智慧城市你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物联网技术解决智能终端和互联问题,这只是智慧化的条件之一,不是结果。智慧城市的活力在于能根据先验知识和现实动态问题自动生成新的知识,发展出新智慧的系统结构和机制,并将其用在智慧经济、智慧公民、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等各个方面。

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将其智慧生成和发展的软系统方法论,生态模型的建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程度等方面纳入参考评价。除此之外,该如何解决现有城市病包括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社会文化渐趋世俗化等引起的各领域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如何?这些都该被纳入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