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疗资源的重要性十篇医疗资源的重要性十篇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9:03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供需矛盾;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策略

一、引言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和生产端入手,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中供给领域的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中央供给侧改革政策提出后,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了解读,其内涵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供给侧改革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归宿,建立供给优先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优化产权结构、经济领域中的国进民进、政府调控与民间资本相互结合提高市场竞争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产品质量等方面。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宏观解决思路。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放缓,逐步进入低速下行的新常态时期,经济生活中各种资源逐渐显示出供需不协调、不匹配、不平衡。供给侧改革就是提出如何提供有效供给,将供给方的质、量、价等形成为需求者认可的供给,使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公共医疗资源或者说公共卫生资源的供给侧改革也成为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当前我国公共医疗资源配置供需矛盾凸显,供给不足和供需失衡现象严重。特别是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配置。供给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现阶段经济的重大发展方向,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制度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来讲,提高其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由趋利性回归公益性、由粗放式扩张规模发展转向回归以人性化内涵服务,以质量为重、创新引领、精细化管理,就是对当前公共医疗资源配置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公共医疗资源供给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百姓诟病的主要话题,“医患关系”也成为社会治理中焦点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也是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最大的障碍。公共卫生管理改革的机制转变、制度创新、政策调整,都是围绕医疗资源供给的矛盾展开。根据国家最新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理念,可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医疗资源供给的矛盾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公共医疗资源供需失衡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来分析公共卫生资源供给不足,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原因:需求侧旺盛的医疗需求和供给侧提供医疗资源的乏力。

(1)需求侧旺盛。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增长、医疗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观念的转变,我国公民预期生命大幅提高,社会公众更加重视健康,对公共卫生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加成为必然,据2015年统计,我国公民医疗保健支出增速居类消费支出的首位。与此同时,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新农合的启动,使得有病时能及时就医,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不再受到压抑,“小病扛、大病拖”的陈旧理念一去不复返,快速释放出旺盛的医疗资源需求。

同时,随着现代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污染更加严重,人类健康面临的威胁也更加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最新报告显示,环境污染导致100多种疾病,特别我国近来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也使得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

(2)供给侧乏力。相对于需求侧公共卫生资源快速增加的需求,供给侧却存在严重的短板。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和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内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的新建各类新区、开发区,规划时没有配套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特别是数量众多农村居民,新农合的广泛实施保障了农民可获得基本医疗保障,解决了过去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大范围内释放出巨大的需求,农民纷纷到城区高等级三甲医院就医,导致优质公共卫生资源供需不足,旺盛的需求和短缺的供给成为当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2、公共医疗资源供需错位

(1)市场化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医疗的配置遵循计划经济中以政府供给为中心的模式,政府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医疗资源,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较晚,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虽然政府承担了提供医疗资源的主要责任,但政府公共财力和供给能力有限,政府投入社会医保的经费逐年大幅增加,但在医疗资源投入方面却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医疗自身的特性,民营医院在人才、技术上均处于劣势地位,办院场地难找、人才难引进、行业难自律等问题成为制约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资源配置领域的关键因素,民营医院的发展受到了束缚。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某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将会导致价格的上涨,也即“看病贵”,但市场机制将会促使供给的增加,从而达到均衡状态。但由于医疗资源的配置不是由市场的力量来完成,仍按照计划经济的思维来配置资源,就会出现当前的供需失衡。

(2)地区失衡。据北京市2015年统计,平均每天有70万左右的外地人进京看病,北京市三级以上医院的就诊群体三分之一来自外地。究其原因就是公共服务资源的区域间配置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以陕西省为例,西安市常驻居民800余万人,拥有三甲医院40余所,其他地级市几百万人基本上只拥有一所三甲医院,导致大量农民纷纷到省会城市看病,甚至每通往省会的大巴车上,至少一位乘客的出行目的是看病,由此可见,我国医疗资源地区失衡的严重程度。

不仅仅是城乡之间不均衡,城区内部也存在严重不均衡。以西安市为例,大量的三甲医院集中在老城区城墙以内,城西老工业区、城北新建城区三甲医院几乎为零,在城市规模快速扩大时更为严重,导致老城区大型医院附近交通拥挤,居民出行困难,新城区居民看病距离远,看病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供给侧视角下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策略

我国当前公共医疗资源的配置要从供给侧视角入手,通过供需错位的调整和供给短缺的补充,化解当前公共医疗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

1、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提高供给效率

市场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政府要适当放权,要革除“管办合一”障碍,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一是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鼓励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正当竞争,通过竞争推动公立医院提高管理水平、改变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就医需要。二是把握医改形势,全面推行医院、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体制改革,实现大卫生健康管理模式。全面落实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实行医药分开机制。医院还应积极与基本医疗保险机构联动,将三保合一管理模式推行开来,完善医保支付系统,提高医疗资源配置的效率。三是开创跨等级、跨行业、跨地域合作意识,促进机构之间协同,医院可考虑与定点高校联合成立培训基地,加强医院科研力量,提高医疗水平。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交流、合作,进行疑难病症的远程治疗,增强先进医疗资源的互通,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2、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提高供给公平

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级别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实行分级财政体制,使得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投入较多,医疗卫生资源发展迅速,属于优质医疗密集区,而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同时城乡之间、不同规模医院之间也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各级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推行分级诊疗的开展,构建协调机制。公立医院应推行医联体等跨等级医疗合作,积极响应分级诊疗制度,让患者在双向转诊之间自由选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真正实现小病基层看、大病精细看。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应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优秀的医生有序流动,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根本性问题,也能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

3、发挥医院管理自治功能,提高供给质量

随着旺盛的就医需求,公立医院粗放式的规模扩张,导致公立医院管理水平严重下滑,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质量下降,患者就医体验较差。医院往往重视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单纯追求大型医疗设备资源的配置,在医院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各项检查费用增加,耗材,药品的购入也相应增加,医院收入大幅提高,医院过分注重收入的形成,绩效管理偏重结余导向,在管理上忽视了医疗成本控制分析,也忽视了应有的公益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公立医院的监管,落实公立医院的年度考核与评价机制。财政部门年度投入和补助与公立医院的考核结果相挂钩,则能达到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协同管理作用,从而提升医院管理者的高度责任感,并可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公立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发挥医院服务性、公益性特性。通过成本核算、控制、与分析,将成本管控融入医院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实现成本管理的动态化、科学化,从成本分析中找出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通过强化成本管理,提高医院效率,实现医院的降本增效,从而提高公共医疗资源的供给质量。

4、发挥互联网+医疗优势,拓宽供给空间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医院管理模式要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在管理创新方面狠下功夫。互联网+时代,给医院管理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全民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管理模式。未来无论是电子病历、医生查房、医疗信息推送,各项健康的数据分析,强大的网络系统都能满足医院全方位管理需求。互联网+医疗这一新模式,体现在医院网上挂号、微信平台预约、掌上医院、远程诊疗等诸多方面,真正实现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打造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型”医院。同时互联网将会提高医疗信息的透明度,缓解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列问题。

四、结束语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应从效率、公平、质量、空间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解决供给不足和供需错位的矛盾,政府、社会、医疗、患者之间协同共享,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水平,提供精准化医疗服务,才能让老百姓享受质优价廉、安全方便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邓念国.公共服务如何实现精准化供给[n].学习时报,2015-12-07.

[2]邵宇.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J].新金融,2015(12).

[3]李智.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12).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医院图书馆医疗事故处理必要途径

1问题的提出

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医疗事故处理已纳入法制化轨道。《条例》将行政处理与专业技术鉴定分开进行,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将医疗差错纳入四级医疗事故范畴),赋予了患者更多的权利,并变补偿为赔偿。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作为司法解释,从保护受害方(患者)角度,规定了医疗侵权举证责任倒置。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好医疗事故的防范与处理工作,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当务之急。在具体对策上,医院管理者基本上是从提高医疗质量、完善监管措施、提高医技人员素质等思路上考虑的,医学图书信息工作常常被忽略。笔者认为,处理争议的基本依据是证据符合法律根据,而医院图书馆恰恰能提供医学文献资料和法律性文件资料。医院图书馆的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2医院图书馆介入医疗事故处理的必要性

2.1医院图书馆的权威性医学文献资料,为医疗活动是否规范提供了对照和佐证

医疗活动是直接保护人群健康、维护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复杂的医学科学活动。但由于目前人类对医学科学认识上的局限性、医疗机构自身的管理不善以及医疗活动主体的主观过失等因素,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在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的形势下,医疗机构需要依据病案、运用医学文献资料证明其医疗活动的合法性、规范性。医学文献资料能否充分及时提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2.2图书馆储备收集的法律性文件资料,为医院依据法律法规处理医疗事故可以提供有力的帮助

由于我国法制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之中,新《条例》实施两年来,对医疗事故处理的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仍有不断的争议和质疑。为处理医疗事故,医院方需要储备收集大量、系列的法律性文件和有关资料。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为此提供极大的可能性。

2.3医院图书馆的介入,有利于医患关系的调整与沟通

医患关系是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与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之间产生的特定的医治关系,它主要表现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目前,医患关系有日趋紧张的迹象,直接表现就是医患间的互相不信任以及医疗纠纷的增多。产生的原因既有医源性因素,又有非医源性因素。

医源性纠纷主要是指医疗责任主体的态度、过失所致,医学科技的发展水平限制等;非医源性纠纷主要表现在病员缺乏医学知识或对医疗知识不理解、病员或家属不良动机、某些媒体不当的推波助澜、工伤事故及伤害责任的转移、社会变革时期某些制度的不适应以及经济观念的转变等引起。医院图书馆的主动服务性服务,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及其服务人员了解规范,按章操作,更有助于患方了解医疗流程、规范、增强配合意识,即使产生纠纷或事故,也能按法律法规办事,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2.4介入医疗事故处理活动有助于医院图书馆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功能

长期以来,多数医院图书馆仍在进行着借借还还的单一型被动服务,信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而介入医疗事故处理需要医院图书馆从馆藏到服务都要改革,体现其主动性。这种主动性不仅适应了现代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医院领导和各级各类医技人员对医院图书馆的重视、关注,为医院图书馆在有为中实现有位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3医院图书馆介入医疗事故处理的有效实现途径

医院图书馆独特的功能和地位,只为其介入医疗事故处理提供可能和便利,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强化馆藏建设、转变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手段显得十分重要。

一要注重文献信息资料的完备性、合理性。随着科技进步,文献信息资料正以几何级数日益增长,并从传统印刷型发展为现代印刷型、光盘型和网络型等多种并存的格局。文献资料种类也明显增加,有图书、期刊、报告、档案及多种非书籍资料等。基于这种情况,医院图书馆在馆藏上,应建成与专业相适应的符合医院发展的资源保障体系。根据医疗、教学、科研的需要组织藏书,既注意文献的思想性,又注重文献的学术性,使馆藏文献资源的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要依学科之间的亲疏关系将众多文献形成层次分明的有机系统,在适应医疗事故需要的前提下,按系统分门别类编目,使之成为以疾病为主题词,以症状为关键词的查询体系。必要时,可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帮助,做好信息选择取舍和学术评价工作,为医疗事故的证据筛选做好先期准备工作。

二要注重有关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将服务重心由局限于对书刊外部信息的揭示和报道,向深层次发展推进,对现有医学文献和法律法规资料进行二、三次加工和开发利用,为医院进行医疗事故处理的有关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要注重资源共享建设。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完整地收藏各种信息,在网络条件下,应通过资源共享来更好地满足服务需要。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将网上各种检索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提供网上,使之成为一定区域内的共享信息资源,形成集各种商业数据库及自建数据库于一体的相对完整的医疗事故处理数据保障体系。

四要注重提高图书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根据医院图书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既能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服务技能,又能较好地开展医疗事故有关服务,积极拓展医学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打破传统观念,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将馆藏以各种形式最大限度地、最直接地与读者见面。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采取多种形式,主动深入医疗第一线,针对不同层次读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在确保为本院职工服务的同时,积极将信息工作向外辐射,在社会上寻求更为广泛的信息用户,诸如兄弟医院、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广大群众。通过提供医疗事故处理的相关信息服务,从而寻求与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共享而又循环交流的新型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医院事故处理条例》起草小组编.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杜,2002.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医疗资源配置;均等性;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2404

“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并一直重视和推进的长期战略,反映了wHo对人人享有平等医疗资源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及异地医疗保障问题的合理解决已成为发展趋势和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均对人人享有平等的医疗资源提出了客观要求。为此,卫生部印发的《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中,也提出了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可见,实现基本医疗资源配置的均等性已成为国际、国内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人人享有平等医疗资源这一目标的良好实现,客观上要求一方面要拥有相对充裕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要公平、高效率地分配和利用医疗资源。鉴于资源有限的有限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使其用于卫生的投入无限增加,因此公平、高效率地分配和利用医疗资源至关重要。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会影响卫生资源分布的公平性。然而,人均财政卫生支出相当的地区是否医疗资源配置也相当?各地区在医疗资源总量和配置结构上存在哪些差异,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处于怎样的水平?这些能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将运用泰尔指数对这些问题予以分析、研究,以期为国家及各省在今后医疗资源配置总量和结构的调整上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分别按照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力度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同,将全国31个省市分组,用泰尔指数判断医疗资源在省与省之间分布的相对份额。

1.1研究方法

关于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衡量方法主要有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泰尔指数(theilindex)从信息量与熵的概念出发评价资源分配的不均等性。相较于其他方法其具有可分解性,可对样本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组内以及组间资源分配不均等情况,并通过值的正负判断该组资源相对于总体的配置水平的高低。

泰尔指数计算公式为:

t=tw+tb

式中的tw为组内贡献,用以衡量组内差距;tb为组间贡献,衡量组间差距。由于本文主要研究不同组之间的差距,故使用组间差距衡量指数tb。假设将31个省划分为G组,Y和n分别为医疗资源总量和人口总数,Yg为第g组的医疗资源量,ng为第g组的人口数。tb的求算公式如下:

tb=∑(Yg/Y)ln((Yg/Y)/(ng/n))

当tb为正值时意味着这部分人口的医疗资源量占比高于人口数占比,当tb为负值则意味着这部分人口的医疗资源量占比低于人口数占比。同理可将该公式用于判断组内各成员对该组医疗资源量的贡献情况:

tbg=∑(Ygp/Yg)ln((Ygp/Yg)/(ngp/ng))

其中Ygp为第g组第p个成员的医疗资源量,ngp为第g组第p个成员的人口数。

1.2指标选择以及数据来源

以医疗机构人员数、医生人数、护士护师人数、床位数作为衡量总体医疗资源的指标;以基层医疗机构数,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数,基层医疗机构护士数,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作为衡量基层医疗资源的指标(详见表1)。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

1.3分组

以人均省级政府财政卫生支出、人口老龄化程度作为分组的指标。

按照各省在政府卫生财政支出的投入力度分组体系下,即政府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力度=人均省级政府财政卫生支出=省级政府卫生财政支出/全省人口数,将全国31个省(直辖市)排序,将省级政府医疗卫生资源投入力度相近的划分为一组(详见表2)。

按照人口老龄化程度分组体系下,即人口老龄化程度=65岁以上人口数/全省人口总数,将全国31个省(直辖市)排序,人口老龄化程度相近的划分为一组(详见表3)。

2结果

通过eXCeL软件进行计算,将结果归纳于表4-表11。

2.1不同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下的地区间医疗资源分配情况

按照各省在政府卫生财政支出的投入力度分组体系下,计算各组在总体医疗资源配置中四项指标的tb值(详见表4)。

按照各省在政府卫生财政支出的投入力度分组体系下,计算各组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中四项指标的tb值(详见表5)。

由表4、表5可见,tb为负值的组,说明该组在该项医疗资源指标的资源配置量占比低于其人口占比,将各组在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低的指标归纳于表6。

进一步对组内各成员的泰尔指数进行计算,将tbg为负值的省份归纳于表7,即该省在该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量在该组占比,低于该组人口数在该组占比。

经分析可知,政府财政卫生投入人均值排序为e>D>C>B>a,在总体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人均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大的组相比于其他组,其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高于人口占比,即政府卫生投入力度大的组所占各类医疗资源份额也较大;人均政府卫生财政支出小的省份,在总体医疗资源的配置量占比低于人口占比,即配置份额低于其他组。在护士人数指标上,a、B、C、D组均处于负值,说明全国护士资源的份额较大一部分在e组,通过进一步计算e组各省份tbg发现,e组中除北京、上海外,其他省份的tbg均为负值,经查证两市在2010年每百人拥有护士人数分别为34、24,远高于全国平均值16。

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人均政府财政卫生支出大的组相比于其他组,其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低于其人口占比,即政府卫生投入力度大的组占基层医疗资源的份额较小。说明政府财政卫生投入多的省份,其投入的方向主要在非基层医疗资源上,即非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较高,而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量却相对较低。

资源配置的结构在不同组之间差距也较大。在总体医疗资源结构上,C组在医疗人员上的配置份额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在医师、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D组在医师和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在医疗人员和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在基层医疗资源结构上,C组在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是其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a组在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基层医疗机构护士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上的配置份额高于其他组,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

2.2不同人口老龄化程度地区间医疗资源分配情况

按照各省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分组体系下,计算各组在总体医疗资源配置中四项指标的tb值(详见表8)。

按照各省在政府卫生财政支出的投入力度分组体系下,计算各组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中四项指标的tb值(详见表9)。

由表8、表9可见,tb为负值的组,说明该组在该项医疗资源指标的资源配置量占比低于其人口占比,将各组在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低的指标归纳于表10。

进一步对组内各成员的泰尔指数进行计算,将tbg为负值的省份归纳于表11,即该省在该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量在该组占比,低于该组人口数在该组占比。

经分析可知,人口老龄化程度排序为e>d>c>b>a,在总体医疗资源配置方面,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e组在总体水平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高于人口占比,而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低于其人口占比,由此也可说明其非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份额较高。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方面,b组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占比高于人口占比,而总体医疗资源配置量低于其人口占比,由此可说明b组在非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份额上处于较低水平。

资源配置的结构上。在总体医疗资源结构上,a组在医疗人员、护士和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在医师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d组在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在医疗人员、医师和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在基层医疗资源结构上,a组在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但是其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c组在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上的配置份额高于其他组,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d组在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基层医疗机构护士上的配置份额高于其他组,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上的配置份额却相对较低。

通过两种分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政府投入力度小的地区其占有的医疗资源份额也低,然而,虽然政府投入力度大的地区占有总体医疗资源份额较大,但其在基层医疗资源的人均份额却低于其他地区,对于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地区,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上也存在同样问题。但是,据此还不能得出较少的医疗资源份额势必不合理的结论,还需要对各省基层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分析。

2.3各省基层医疗资源使用情况

对基层医疗资源使用情况主要通过病床使用率以及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判断,各省在201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情况如图1-图5所示,各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详见图1)。

图1各省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日均

负担诊疗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省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详见图2)。

图2各省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日均

负担诊疗人次——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省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详见图3)。

图3各省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

——乡镇卫生院各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病床使用率(详见图4)。

图4各省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省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详见图5)。

图5各省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

——乡镇卫生院结合表7、表11中各个资源配置评价指标配置份额较低的省份进行分析:在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占有量较低的地区中,上海、浙江、天津、广东、江苏的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处于较高水平(图1,图2,图3),一方面说明该项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高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该项资源量无法满足需求的风险。事实上,对于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的合理范围并无定论。但从均等性角度来看,上海、广东地区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达30左右,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的投入上存在一定空间,且应注意,上海属于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其对基层医疗资源的潜在需求也较大;云南、海南、辽宁、吉林、新疆、宁夏的社区卫生服务服务中心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处于一般或偏低水平,因此直接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医师的配备可能会造成资源闲置带来浪费,应先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效率入手,加强对现有资源利用。

在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有量较低的地区中,北京、天津、吉林、陕西、宁夏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病床使用率很低(图4,图5),在20%-35%之间,低于全国其他地区水平,上海为86.9%,处于全国首位。总体来看,老年人口比例较大的省份,其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相对较高,除上海外各省(直辖市)的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效率均处于一般或偏低的状态。由此可以推断,无论各省(上海除外)床位数相对多或少,都未得到充分利用。

3政策建议

3.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较低地区加强财政卫生投入

政府在财政卫生投入上的差异会带来医疗资源配置总量上的差异。由于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导致各地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不同,对于医疗资源配置份额较少的地区,地方财政应适当增大卫生投入,其中政府财政能力相对较弱的地区,可通过中央财政进行补助,国家应在宏观上调控各地区医疗资源分配,从而减轻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公共医疗服务的非均等化,实现医疗卫生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均衡配置;对于医疗资源配置份额较多的地区,应进一步注重区域内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3.2合理调整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在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上,不仅需要量的保证,还应有正确的方向。应针对需求和使用情况对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一方面,应注重提高基层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结构合理。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即便是医疗资源配置量较低的地区,也存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仅有少数地区在基层医疗资源上出现了低配置量、较高使用效率的情况。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底,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仍处于超负荷状态,三级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为106.2%,2011年同期为104.6%,而社区卫生院及乡镇卫生院床位使用率则分别为57.7%和63.6%。分析其原因,一是对基层医疗服务需求少。由于用药习惯、就医习惯、自我诊疗、人口流动等因素导致对基层医疗服务需求较少;二是医疗水平难以得到群众认可。基层医疗机构由于硬件设施不足,人员专业水平有限,整体服务意识不足等原因,无法实现对其作为缓解大医院诊疗压力的有效途径的预期。患者就医最重视的是诊疗质量,其关键在于医师水平,虽然政策上期望引导“小病进社区”,但对于患者来说,无论“大病”、“小病”都期望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治疗,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不信任,使得基层医疗机构产生资源闲置。基层医疗机构因其功能定位决定了其设备设施与二、三级医院存在差距,单纯引导高端专业人才、“值得信任的”医师流向基层并不利于其才能的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从各省在总体医疗资源、非基层医疗资源和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的比例上来看,相互差异较大,对于总体医疗资源配置量相对低而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量相对高的省份,尤其在基层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可能存在非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上相较于其他省份难以满足需求。

因此,按照各级医疗机构的不同功能定位建立相应的服务理念,找准发展方向,在区域内合理调用已有资源,实现医疗资源再分配,对实现整体的医疗服务均等化具有重大意义。

3.3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医疗需求结构改变,充分调动基层医疗资源的使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卫生部在2012年“健康老龄化研讨会”上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实施积极的健康老龄化战略,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服务并监测65岁及以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因此适当调整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结构,发展针对老年人的护理服务、保健服务等,既可以有效改善基层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将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资源需求增加,减轻医疗资源投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黄文佳.我国卫生资源地区分布公平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2]葛洪磊,刘南.资源分配中的公平测度指标及其选择标准[J].统计与决策,2012,(9):357.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4

危机管理概念最早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起先主要应用于国际政治外交领域,后逐步被其他行业领域所引用。所谓危机管理,指的是面对危机事件,首先应对其加以了解和正确分析,通过采用相应应对措施将危机局面控制住,从而降低危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包括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两方面。就医院而言,医院危机管理中一个突出的组成部分就是医院人力资源危机管理,其产生和发展是当前医疗市场开放和医疗体制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现代医院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不但是医院人才组织结构老化、人才储备不足的重要表现,而且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陈旧的具体体现。通常情况下,现代医院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不善,极易激发医院固有危机的爆发,长远来看不利于医院持续健康的发展。医院现有规章制度不完善造成诸如医院各部门组织结构紊乱、医疗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医疗人员医德与忠诚度危机、医疗人员人身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

二、医院人力资源危机产生因素及预判方法

医院人力资源危机的产生既包含医疗人员个人因素,又与医院和社会其他相关因素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就个人因素而言,一方面部分医疗人员将医院作为自身职业规划的一个跳板,当遇到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更大的医疗机构时,其通常选择离职;另一方面是部分医疗人员不堪医院工作所带来的压力,而选择压力较小的其他医疗工作;就医院方面来说,医院管理体制不合理、医疗人员激励机制不完善、薪酬奖惩机制不健全以及医院文化氛围不足等因素是导致医疗人员离职的重要原因,这造成了大量优秀医疗人才流失,导致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危机严重;就外界因素而言,随着医疗市场的日益开放,社会各种形式的医疗机构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相应的对医院医疗人才流失带来巨大冲击。部分外部医疗机构为吸收优秀医疗人才,提供了较为优越的薪酬待遇和发展平台,这无疑对医院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成为诱发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发生因素,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对危机提前做出预判,可通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内部因素方面,主要从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工作管理效率、人才结构组成等方面分析,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符合医院未来发展规划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体系。在外部因素方面,应充分的考虑外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诸如社会经济形势、健康消费观念、医疗保险制度等,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紧跟社会发展形势,从根本上保障医疗人员的根本利益。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预测方法通常采用现状规划法、德尔菲法、计算机模拟法以及经验预测法。

三、应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对策

针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危机产生因素,可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应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具体有如下几点。第一,不断强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预警意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加强日常医疗人员生活工作沟通,做到“提前发现,及早预防”。同时,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时,一方面做好相关应急预案,另一方面总结原因,以得出最好的相关解决对策。第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薪酬奖惩机制等。加强医院员工文化氛围建设,通过举行一系列的讲座培训、文娱活动等丰富医疗人员工作生活,促进医疗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把握好医院人才引进关,在医院医疗人才引进过程中尤其重视对人才人品、医德和忠诚度等的考察,同时还需注意人才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等品质的考察,做到从根本上降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此外,应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危机,还需加强医疗人员日常业务素质能力培训,提升医疗人员业务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总而言之,医院应尽量为医疗人员提供较多的切实可行的服务与便利,为其发展创造更大的平台。

四、结语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5

(一)国家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当中,公立医院是主体,而且我国所有开设医院中国家公立医院占了大部分,私立医院是少数的。新形势下的医疗改革措施中,有部分公立医院和国营事业单位要转化为民营或者民营投资经营,这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也将会促进医疗改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处理人事安排的基本管理系统。而且在新形势下,国家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之一,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质。

(二)国家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人才是医疗事业发展的核心之一,国家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对吸引人才是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医院如果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那么整个医院是运行不了的。在新形势下,打破了公立医院在医疗事业单位中的垄断地位,允许了非公有制经济的经济体投资医院或者开办,完善了医疗事业的市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显得更加重要了,只有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使得新形势下的改革进行得更加顺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属于医疗机构的上层建筑,对医疗机构的底层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设立是必需的,这是医疗机构运行的基本要求。

二、国家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医院的人事编制冗余

我国医疗事业起步较晚,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受到国情的影响,很多的医院尤其是大型的三甲医院出现人事编制冗余的现象。在国外的医疗机构体系中,从事医疗的工作人员的数目是有一定限制的,过于庞大人员架构是不利于医院的正常运行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一项重大挑战。我国大部分的患者都是愿意到甲级以上的医院接受治疗,对地方性医院或者小医院不信任,这也是导致我国二甲、三甲等大型公立医院人事编制出现冗余的现象的原因。同时,在很多的国营事业单位中,存在部分员工挂名拿工资的现象,这对公立医院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人事编制如果不能精简的话,那么人力资源管理便很难,而且医疗机构的财政负担也更加沉重。

(二)医院的人事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经常有媒体曝光了部分公立医院的人事结构的不合理,发现护理人员竟然比医生的人数更少,这是很不合理的人事结构。在合理的人事结构当中,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比例是根据医师数量和病床数决定的,再结合医院所接受患者的年龄结构和实际病情,这是比较合理的人事结构。但是,现在人们比较喜欢从事收入较高的医师职业,对护理职业较为冷淡,这也导致了很多医院人事结构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容易造成医院的医疗资源的浪费,以及工作的效率,更是限制了医院的发展。另外,医师年龄与职称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由于公立医院是国有企业,很多医师的年龄与职称是不相符的。如何改革这一点是医疗结构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医院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根据统计,我国卫生行业工作人员的工资比社会其他行业人员的平均工资高出0.16倍,但是我们知道卫生行业人员要承担着很大的压力,这种分配的不合理也导致了很多公立医院的员工跳槽到私立医院,这种现象在近几年特别明显。

更严重的是,由于分配所得较低,很多医疗机构的医师有灰色收入和人情收入,这种现象也是频频被曝光。这对医师和患者都是一种不利现象,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建立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保持公立医院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这也是医院吸收人才的关键之一,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是非常严重的,对卫生行业的工作人员也是不公平的待遇,如何建立健全分配制度就是变得非常重要了。

(四)医院的人事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医疗事业的建设起步晚,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很快,导致我国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国营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与实际发展没有结合。建立健全人事资源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套健全人事资源管理制度对于医院的发展和改革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在新形势下,要确保公立医院现在的市场主体地位,那么建立健全人事资源管理制度变得更为迫在眉睫。

三、如何完善我国综合性公立医院的人事资源管理

(一)平衡公立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与小型专业性公立医院需要得到平衡的发展,以缓解现在患者都往大医院接受治疗的这种现象,这有利于减轻二甲、三甲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压力,同时能促进小型专业性医院的发展。地方性的小型公立医院人事医院管理系统比较精简,有利于扩大发展规模,而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由于出现人事冗余的现象,所以需要精简。

那么,平衡公立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不把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有利缓解这种局面。在新形势下,平衡公立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便是尤为重要。

(二)促进公立医院人事结构改革

人事结构的不合理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公立医院的发展,所以在新形势下,促进公立医院的人事结构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看病难”是影响我国民生的一件大事,新形势下的人事结构改革必须要应对“看病难”这一现象,保障我国国民的基本民生保障。同样的,建立合理的人事机构对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也非常有益,平衡好医师和护理人员的比例,建立起合理的人事选拔,对促进人事资源管理的完善非常关键。

(三)建立公立医院的合理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制度是基本制度之一,在公立医院的分配制度改革中,要提高底层工作人员的分配所得,同时要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实现多劳多得的局面。分配制度是吸引人才的关键之一,在新形势下公立医院要想保持现在的优越的市场地位,需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这将有利于我国的公立医院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样,合理的分配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权保障的体现。

(四)完善公立医院的人事资源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的人事管理部门是上层建筑,对公立医院庞大的下层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人事资源管理制度,对公立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要。人事资源管理机构有着人事调整、调动等作用,同样也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正在步入关键改革时期,国有企业正在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新形势下,建立起完善的人事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公立医院的全面改革。

四、完善我国专业性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性公立医院是专门治疗某一病情的医院,例如,妇科医院、骨科医院等。而且相对综合性大医院,专业性公立医院的内部人力资源相对于综合性医院不同,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一)加强医院自身文化建设

专业性公立医院由于擅长特定的医疗项目,所以吸引都是该专业的人才,要想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的先进,就要建立自己的医院文化。这有利于加强人才的集体意识和对医院的认同感,现在的人才,尤其是年轻人对自己价值看得很重,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建立医院自身的文化,就有利于医疗人才对医院价值观的认可,这便于对人才的管理和吸引更加多的人才,从而增强医院的医疗项目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要与时俱进

与综合性医院不同的是,专业性公立医院由于内部组织不像综合性公立医院那么庞大和复杂,所以在改变自身的管理理念不那么难。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在发展和变化,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才的想法也在发生改变,如何让现在的年轻人才认同你的管理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企业一样,医院的管理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有利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促进医院自身的发展和全面的建设。

(三)加强人事制度的改革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以前人事制度肯定有些地方已不再适应现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了,那么加强人事制度的改革便变得很重要了。人事制度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基础,因为那是人才的来源,只有符合人力资源管理要求的人事制度才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进一步的发展。而且对于医院吸引人才来说,只有好的人事制度才能为医院吸引更多的人才,使得医院的专业医疗项目更加的专业。

(四)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

对于专业性公立医院来说,专业型人才尤为重要。那么完善人力医院规划,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像很多知名的外国大型的专业医院,都有着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例如,日本的东芝公司旗下的药品,都是通过医院内部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来进行人才的培养。我们国家如果想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那么建立系统的人力资源培训机制便非常重要。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现阶段,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水平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医院在数量上也不断增加,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给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新形势下医院要想实现良好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医生的医疗技术,提高护士的临床护理水平,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医院自身发展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逐步提升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水平,推动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医疗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给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部分医生未受过较高的专业教育,学历上普遍较低,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停留在表面,然而,医院对医生的专业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高学历、专业性较强的医生较少。此外,护士也是医院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在专业水平上较低,学历上满足不了医院的整体发展要求。由于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给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法进行日常统一管理的开展。

(二)落后的管理观念,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医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秉承着传统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观念,严重阻碍了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损害了患者的切身利益,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医院在长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展受到了限制,很难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突破,阻碍了我国医疗行业的整体性发展。此外,医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较为传统,医护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一直存在着人力管理方面的问题,对医院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的有效对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

医院人力资源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解决,要想做好医院人力资源的各项工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在制定管理计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医院发展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满足于医护人员的发展要求,共同推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率。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医院的整体性发展。此外,在发展的过程中,医院需要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注重对医护人员基本道德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治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良好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医院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医疗水平。因此,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高医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保证对医疗的整体水平,逐步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在新形势下,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此外,医院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结合时展的具体特征,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采取有效的方法带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医院的整体性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三)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新形势下,医院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要想提升医院的整体发展效果,医院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为整个医院的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医院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做好对医护人员科学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日常积极性,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此外,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有着良好的帮助,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医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够促进医护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患者进行治疗,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推动医院的长远发展。在医院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对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以及人员的内部调整进行管理,促进医院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对医院的整体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保障。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深化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与现阶段的医院发展状况相分离,严重阻碍了医院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医院要想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取得医疗技术上的进步,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结合医院的发展状况,采取合理的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医疗方面的创新,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共同推进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

作者:王东秦箐华程庆林单位: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鄢光辉,刘勇萍.浅议新形势下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J].中外医疗,2012,03:144-145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7

云计算作为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的继承与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主要技术实现路线。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云计算技术的概念与特点,其次阐述了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影响分析,最后给出了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策略,为“十三五”国内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医疗卫生信息化应用研究

1前言

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行业经营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已经在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中普遍开展。根据《医疗卫生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围绕建设国家、省级、地市级等三级信息平台,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数据库,构建一个医疗卫生专用网络,健全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经过“十二五”的五年建设,80%以上医院部署应用了医疗信息系统(HiS),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120余项信息标准得到修订与增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也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建设格局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趋势更加明显,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家庭医疗等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因此,开展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用好用实虚拟化技术,是立足现有建设成果,提升医疗卫生的体系保障能力的有力抓手。

2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虚拟化技术的集中体现。自2006年美国亚马逊推出世界首个云计算系统――亚马逊云服务(amazonwebServices,简称awS),云计算开始在全球范围的快速的推广应用,据Gartner公司统计,2015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45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费组成部分。同样,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对云计算技术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作用高度关注,经过近几年发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完成云计算架构的发展,并在市场运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作为一个发展的理念,其理论研究者与技术实现者从不同视角对云计算技术概念进行多样化描述,现阶段较为权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国niSt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服务模式,已以形成网络、存储、应用、服务等资源池为目标,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虚拟化的整合优化,增强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过云计算定义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资源池为核心目标,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强调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

(2)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均衡负载;

(3)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控;

(4)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智能重组;

(5)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成本压缩。

3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简单而言,“智慧医疗”是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相结合的产物,包含医疗资源整合、医疗远程协同、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坚持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增强业务互联互通,加强机构远程联动,逐渐实现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硬件设备等层级的信息共享。当前,云计算技术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及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三个维度,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3.1在i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与光纤通道存储设备资源进行虚拟化,实现物理上分布的计算、存储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强化以虚拟机(Vm)的形式,对各医院、医疗点、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硬件环节支撑。初步估算,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广应用,可以使国内医疗行业减少50%以上硬件设备采购投资及60%以上的设备运维成本,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3.2在p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以医疗行业公共云与医院私有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形成全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疗管理、医疗业务信息的融合共享,实现面向公共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包含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功能。

3.3在S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实现跨单位、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中医疗数据的服务共享,形成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施对患者的电子病历的增量管理,满足患者危急转院、异地就医的医疗信息动态支援保障。

4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涵盖要素多,集成难度高的庞大信息工程,国内相关专家已经开始着手考虑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应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的融会,落实好国务院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必由之路,经研究,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以全国医疗公共云平台建设为着力点

持续推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提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服务保障能力。针对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型医院看病难等问题,开展自助服务机、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会”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提供医疗服务效率,加快患者、药品、医疗设备的流转速度,减少优势医疗资源的闲置浪费。

4.2以面向个人的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为切入点

持续推动医疗服务由医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环)与智能内衣等技术,实现对家庭危重病人与遗传病史的人员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给出重大疾病威胁报警。同时,借助远程视频看诊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异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状判断,以及所服药物品种、剂量的在线指导。

4.3以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为立足点

持续加强医疗信息标准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全民参与、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数据编码、统一服务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医疗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数据类、标准类与管理类等标准,推动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提供系统拓展性与适应性,降低系统建设风险。

5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主流的网络信息虚拟化技术,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企业指导、航空物流、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国内专家学者不断推出“智慧医疗”的研究专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智慧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应持之以恒的加强关注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战国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5,05):22-24.

[2]李甜金.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大型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工程,2014,23(9):27-32.

[3]王波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1(6):172-176.

[4]刘至家.云计算技术对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12(4):125-129.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8

l要充分认识优化卫生资源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在卫生经济运行中各种卫生资源(包括医技人员、医疗设备与药品、医疗费用等)在医疗卫生机构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我们知道,任何社会都面临着经济资源稀缺性问题,不容置疑,卫生资源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将这些有限的资源得以合理、充分的利用,使其处在最佳的配置状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

首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出现了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在粗放型管理方面的表现颇多,如:在城乡配置上,80%的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而80%人口的农村卫生资源却只占20%,至使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农村医疗机构已难以维继。在区域配置上,由于条块分割、部门林立、职能交叉、责任不明,政府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各方面纷纷投资办医,盲目增加病床,扩充人员,购置大型医疗设备,造成了机构重叠,人、财、物浪费严重;在人才资源配置上,严重不合理,城市医院人才济济,每年的大学生、研究生纷纷拥入城市医院,而农村卫生队伍却人才匾乏,且素质不高;在医疗设备设置的配置上,重视高精尖设备的购置,忽视基础服务设备投人。这种重城轻乡、重医轻防、重高级次医院轻社区预防保健的卫生资源配置结果,既不能适应我国疾病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卫生服务需要,又不能提供费用低廉和方便群众的服务,只能加重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使现有的卫生资源不能产生应有的效应,严重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

其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由于医疗保健服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能按一般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但医疗保健服务客观地存在着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竞争、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在卫生资源配置中起很大的作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卫生资源经营活动背离价值规律,又缺乏合理的调节手段,导致配置上的盲目性和使用上的低效性,难以适应社会成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卫生机构必须构建起与人口结构、疾病结构及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的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国家、集体、个人都能承受的起的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其三,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我国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有力保证。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是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作出的承诺,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代表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的文明程度。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还有1亿贫困人口没有享受到卫生服务,而大量的卫生资源正在不合理地向城市大型医院集中,应该有的放矢,将有限的卫生资源用到最需要的人群身上”。这一问题的提出非常符合我国的实际。只有将卫生资源向农村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倾斜,才能使不同经济水平下的人民群众都能得到基本的卫生服务,从而使社区内社会卫生状况及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改观。其四,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医疗卫生工作必须重视配置资源,以适应疾病谱的转变。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社会面临的卫生问题也日益增多,但受经济的制约,卫生投人的增长难以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问题就显得越发重要和突出。

2在转变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发展与增长的关系。卫生资源(体现在人、财、物方面)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卫生事业的发展。仅有卫生资源数量上的增长而没有一个优化的资源组合,有时反而带来大量的重复和浪费,反而不利于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生产要素的投人并不等于现实的生产力。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提在注重质量、结构和效益前提下的发展,那种盲目增医疗机构、床位、人员的增长是粗放型的,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发展与增长的关系,从注重数量向注重结构、质量、效益转变。

二是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资源配置的调整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存量调整,一是增量调整。只有处理好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才能逐步实现区域内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目前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部门交叉、结构重叠等不合理现象,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有限的卫生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应把优化现有的存量调整放在首位。对医疗机构设置过多的地方,要按照区域规划,有步骤地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将节约出的资源向资源不足的地方倾斜。但是,也必须看到,存量调整涉及现有利益调整,而且象医院“消肿”后多余的医务人员妥善安置的问题,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和政策的实施。因此,在积极推动存量调整的同时,也可利用增量调整的手段,把新增投人用于加强资源不足的地方去,以促进整体卫生资源的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

三是处理好卫生资源的横向调整与纵向调整的关系。调整卫生资源在城区之间以及在医疗和防保之间的配置属于卫生资源横向配置,调整卫生资源在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的配置,则属于纵向配置。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针对城乡之间和医疗与防保之间的配置的不均衡的问题,加大对农村卫生和防保两个战略重点的投人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针对目前卫生服务体制不合理,医疗机构功能分工不明确,不同级次的卫生医疗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双向转诊体系,“大马拉小车”的资源利用不经济现象十分突出,调整卫生服务模式,相应降低卫生资源的配置重心,逐步从高层次上沉降下来,充实加强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建立健全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有效、经济、便民、利民的卫生服务体系。

四是处理好卫生部门内部与卫生部门外部的资源调整关系。长期以来,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医疗机构,内部各系统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有过多强调各部门利益的倾向,缺乏必要的区域整体优化意识,存在职能交叉、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组合的合力优势的问题。今后,卫生主管部门要从医疗机构的直接管理者的身份中超脱出来,从“当老板”,到“管老板”,以宏观调控者的身份,解决好卫生部门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改变由于机构过多,分工过细,造成的分工不清,责利不明,互相扯皮等弊端。同时,卫生部门所管理的卫生资源之外,还有一部分散在企业、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卫生资源,如何同卫生部门的卫生资源一起共同纳人全行业管理,这涉及到现行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而这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体制是在长期内形成的,不仅存在于卫生行业,同时也存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其他部门。因此,必须转换政府部门的职能,对区域内的全部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统一管理,实现从‘管脚下”到“管天下”,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从管医疗机构到管卫生行业的转变,真正提高整个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

3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认真搞好卫生资源的配置卫生资源的配置涉及各个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认真搞好。

第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结构的调整。不合理的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同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相一致的,因此要把调整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切人口。首先,从服务地域上调整。城市医院着重提高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办出特色。在提高质量,上档次等级上下功夫,切忌再铺新摊子。对农村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三级医疗卫生网,对不足三万人的乡镇卫生院,不搞小而全,突出以防保为主,以为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在人、财、物予以重点倾斜,使之在区域范围内发挥龙头作用。其次,从服务对象上进行调整,要立足于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面向大众。同时,也要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提供特需医疗保健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患者的要求。再次,从服务手段上予以调整。医疗卫生人员,对患者应因病施治,对症下药,避免开大方、滥检查,甚至开搭车药,不要为患者诱发超前的医疗保健服务,避免或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第二,加快医疗卫生机构资产重组,盘活存量,提高效益。要针对目前存在部分卫生资源浪费闲置,利用不充分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推动现有资产重组,盘活资产存量,苦练内功,提高效益,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在卫生资源的重组过程中,要以特色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以综合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不分隶属关系,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引导卫生资产向新的医疗保健服务领域转移,扩大医疗保健服务辐射网络,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技术效益。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9

地方患者身份性质决定了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能性。在军队各级医院就诊的地方患者(除国家、地方政府要员外),基本上都不是从事国家机密工作的人员,其医疗健康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或数据库实行与地方医院共享,不会也不可能给国家和民族安全带来危害或灾难。

2共享的必要性

2.1人性化医疗所系军地医院地方患者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系人性化医疗行为要求所系,为地方患者在军地医院间就医、检查、治疗提供了方便,带来了实惠。军地医院医疗信息“一卡通”式的资源共享就诊模式,彼此认可对方的疾病检查结果为患者带来了便利,如:共享Ct、磁共振、超声等检查结果。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减少转诊患者在疾病检查、检测中财力、精力、时间的重复浪费,真正体现出为人民的人性化医疗服务。

2.2挽救生命时间所系由于各家医院因设备设施和人才技术等客观因素和专科重点方向的不同,因此重症患者在各医院间的转出转入治疗,是十分常见和必要的。患者检查检验过程与其病情相关,病情越复杂检查就越繁琐,时间也越长,花费也就越多,所以,为了给这些转诊治疗的重症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挽救其生命,军地医院间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避免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做重复的检查。

3共享的重要性

3.1地方患者身份性质决定了医疗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能性。在军队各级医院就诊的地方患者(除国家、地方政府要员外),基本上都不是从事国家机密工作的人员,其医疗健康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或数据库实行与地方医院共享,不会也当地卫生相关部门的区域人群健康调查分析结果,当地政府就可以据此制定并实施相关的科学、宏观卫生医疗政策,避免了以往因在军队医院就诊的地方患者医疗信息不能及时得到统计而造成卫生政策制定时调研的不全面性。

4共享的方法

4.1政府统筹为了便于对当地群众的医疗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实现区域共享,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在军队医院投入部分资金,建立传输地方患者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便于及时掌握当地来军队医院就医的群众健康状况信息。同时,指令性要求当地各家医院主动与军队医院医疗病案信息部门建立网络联系,及时了解曾在军队医院就诊的地方患者病史情况,减少对就诊或转诊患者重复项目的检查环节,节约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患者就诊率。

4.2院间联网在政府不参与患者医疗信息管理的前提下,军地医院为了相互掌握地方群众就诊的医疗信息,给地方患者在军地医院间就诊时带来方便、实惠,通过院间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患者就医检查确诊效率。

5共享的途径

5.1局域网有资金条件的军地医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地方患者医疗信息共享局域网。局域网能保证患者医疗信息及时、快捷地在军地医院间传输共享,并能实现对同一病例的病情诊断时网络商榷,进一步提高患者就诊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医疗资源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现阶段我国医疗水平在近些年正在进行逐渐提高,医疗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医生工作素质的提高以及相关医疗技术的提高,但是在我国过去的发展阶段,医院中的人力资源存在较为短缺的问题。由于过去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接受相关医学教育的人很少,这就引发了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医院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人力资源较少的现象使得医院的医疗水平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均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对医院医疗水平的要求也在正在逐渐的提高。医疗水平的提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医疗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人力资源的培养也是提高现阶段我国医疗水平的主要措施。所以为了使我国医疗水平在现阶段有较显著的提升,我国对医院人力资源培养加强了重视力度。

一、人力资源的现状

我国医院现阶段人力资源的状况有所好转,与早期医院让人力资源状况相比已经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医院的人力资源主要来自于相关的医学院校,在现阶段我国对医学院校的重视力度相对较高,在进行医学院校相关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将以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解决,并且根据现阶段医疗发展的现状,对医学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调整。对医学教育的改革是提高医学院校中学生自身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内容,教育水平的发展将使我国医院人力资源更为丰富,医学院校为医院提供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将有较大的提高。目前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主要现状就是资源较为丰富,但是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所以为了使我国医疗水平进行更好地发展,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的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进行改善,找到最适合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的培养方法,这将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

二、研究人力资源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是医院在现阶段较为缺少的优势,所以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医院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发展就必须提高医院的人力资源水平。提高人力资源水平的主要措施就是对人力资源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进行完善与改进。对我国医院的现有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必要的的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的特点与现阶段我国发展的现状来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人力资源的水平对医院的医疗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可以提供给更多的人才选择机会,使医院医生的整体工作素质以及工作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这对于我国医院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较为有效的推动作用,是我国医院发展的必要基础。研究人力资源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在现阶段十分必要,医生这个职业是对于生命健康进行保证的重要职业,所以想要提高我国整体的健康水平,就需要提高医院人力资源的而整体水平,医生的工作素质要达到相应的标准,这才能对我国的医疗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三、人力资源的培养目标

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的的培养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目标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只有确定明确的目标才能使得人力资源培养更为顺利,对我国医院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目前影响医院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对于提高医院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只有将医学教育进行很好的完善与提升,才能进一步的使我国医院人力资源更为充分。在对医学教育进行提高的过程中,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医学院学生的重要前提,学历教育是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只有在学历教育中取得出色的成绩才能确保学生具有较好的医学知识储备量。医院人力资源的选取主要是从本科教育中进行,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以及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应立足本专科教育,发展硕士教育,开创博士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发展目标,只有将这项内容进行实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生,这对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的提高与完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对医院人力资源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工作的人员进行各自目标的确定,根据不同的工作医院工作者需要进行不同的培养方式。

四、人力资源的培养模式

1.明确培养指导思想

在医院人力资源培养的过程中,首要的内容就是进行指导思想的确定,指导思想是对医院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指导性内容,只有指导思想是明确有效的才能保证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提高。医院人力资源培养指导思想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医院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医疗水平的发展的程度,只有将现阶段医疗水平发展的状况进行很好的了解才能使得人力资源培养指导思想符合现阶段发展的趋势,明确培养指导思想后就能使人力资源的培养过程更为快速有效,是我国医疗水平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显著的提高。

2.建立培养体制结构

医院在进行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建立培养体制结构也是较为重要的关键内容,培养体制结构是对医院内部的未来发展进行保证的重要内容,只有合理的体制结构才能使人才资源培养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得我国医院的未来发展前景更为广阔,进而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对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的保证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建立培养体制结构就要在以往的体制结构中增加新的医疗发展内容,针对我国医疗的现阶段发展内容来促进新体质机构的建立。

五、结语

我国医院医疗水平在近些年中有着较为显著的提高,但是在提高的过程中医院人力资源的培养还是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使得我国医疗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相信在对现阶段我国医院人力资源问题的研究后,医院人力资源培养方面会得到较好的改善,这将使我国医院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