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育教学研究十篇美育教学研究十篇

美育教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8:33

美育教学研究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方法论、发展趋势、脉络、价值

a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方法学是1637年由笛卡尔提出的哲学观点,并在西方得到广泛的推崇,笔者将其基础定义理解为;一门学问采用的规则、方法与公理,一套可实现目标的做法及一种特定的做法。美国韦氏大词典[①“韦氏大词典”作为《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的习称,参考自《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1492页。]①对方法学的释义为“在某种知识领域上,对探索知识的原则和做法而作之分析。”方法学的通用概念是:在某一门学问或所要探索的知识领域上,对所使用之个别方法加以整合,比较,探讨与批判。以方法学为理论背景的各科科学学问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结构体系,譬如医学方法学、法律方法学、设计方法学等,学问的方法学包括能够支持这些方法之准确性原理。而美术教育的研究,应该也有属于其本身的方法研究体系,即美育方法学。且所涵盖了一系列已编撰好的美术教育建议方法,包括标准美育信息材料,正规教育程序、工作表与图像工具等的总和。

近年来美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融合方法学体系的美术教育发展原理,并非单一解决美术教育问题的某一办法,它是一种具有学术方法精神的理论知识背景,是科学态度与人文背景有效结合的成果。笔者将它视为美术教育学科学术拓展的命脉。要使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规律化、妥善化,首先以统计学为基础,整合了近年来有关美育研究方法的理论信息材料与相关文献,美育研究论文及著作内容分布;

表120年来中国美育研究论文和著作内容分布

以思想史为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中国美育思想史、西方美育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史是三大主要内容。美育思想史著作的写作范式表现为以美学思想史为蓝本,分别阐明每一位美学家的美育思想。在此类著作中凸显出古今教育的差异。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以讨论儒道两家思想为主,而近现代美育思想的论争焦点在梁启超、蔡元培和王国维。西方美育思想则重点在席勒的《美育书简》上。这些著作提出;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论开启了中国美育的道路,同一时期的王国维基于西方哲学的“知、情、意”三分法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蔡元培基于当时的西方教育发展成就与国情推动了美育的制度化。[[1]王晓旭,孙文娟,郭春宁.1990年-2010年中国美育研究脉络[J].美育学刊.2011.6(2);1-11.][1]21世纪以后对中国美术教育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几乎是90年代的3倍。学者们以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为中心,进行深入解读与现代性阐释。其中也不乏一些以南宋程朱理学为基础的论文代表,如潘立勇在《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精神》中提出,朱熹人格美育的化育之道主要是承继儒家的传统命题。

以思想史作为美育研究方法的例证不在少数,近年来逐渐攀高的中国美育思想逐渐改变了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趋势,这种改变是源于以思想史为研究方向,推进了美术教育研究多元发展的应证。以思想史为切入点的资源整理方法是最普遍的美术教育学科方法论途径,有助于为美育研究提供广泛的理论知识。也概括了一部分以伦理社会发展为背景的美术教育知识体系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方向。

以原理为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原理的研究方法是美术教育方法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支脉,它与美术教育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原理揭示了美术教育的内在属性,它将观念与动态程序连接起来,并形成一种规律。原理是模式的导论,尽管我们不断更新研究模式,但始终需要原理作为支持,另外,原理决定了可行性,使研究对象不脱离社会与自然环境,而这种无法避免的种种联系,使美术教育原理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细化与规范原理的内容,深入原理的内在属性,将使美术教育方法论更实际切入美术教育研究的核心。

正确的教学方法,受多方因素制约:第一是正确的美术教学任务或目标;第二是优秀的教材教科书;第三是教学执行者―――教师的全面素质;第四是教育对象学生的心理、认识和思维全面情况。这四方面原理都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方法的制定和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教学方法是属于静态性质的方法,有一些教学方法则是动态的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意即,引导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有关材料,亲自去发现结论或规律而成为“发现者”;即为动态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将这两种方法统一起来,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王雨中.美术教育方法论.[J].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7.7(99);175-176.][2]原理的认识角度能够启发引导发现与建设方法,并促进合理改善美术教育教学体制。

美术教育原理研究方法还涉及了美育的性质与任务;内容与形式。从检索结果看,近十年不少学者在原理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有一种开拓性的共识。如拉尔夫・史密斯著、滕守尧译的《艺术感觉与美育》(200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凌晓蕾主编的《艺术美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张爱萍主编《美育与艺术欣赏》(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年)等,都认为美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它通过美开启人的心灵,以一种熏陶而非灌输的方式对人的内在素质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行为则是美术教育的实践形态,在高校中展开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人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的现行体制中,美术教育是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方式。[][1]

以实践为美术教育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所创立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应证这种方法论的基础正是实践活动,同样,在推进美术教育研究的进程中,实践活动仍然是验证学术知识的重要途径。

以《美国哈佛大学课程体系改革考论―――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二》[[3],傅晓微.哈佛课程体系改革考论―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二.[J].美育学刊:美育实践研究.2011.6(2):51-60][3]为实例,研究高等学院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方法,为我国高等教育美育实践方法研究提供参考。美育类课程作为哈佛新课程体系的缩影,从以“学科”为分

类标准,到以“需要”为分类标准;从重理论研究方法,到重审美对象“是什么”和“为什么”,“连接”大学院墙内外、学生现在和未来,实现了从美术教育到审美教育的跨越。

尽管美国和世界许多高校把哈佛核心课程体系(CoreCurriculumSystem)视为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模板,但哈佛最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动因,恰恰是看到这“模板”显在和潜在的弊端。哈佛大学摒弃全球众多高校趋之若鹜的核心课程体系,追求更完美的课程体系,既来自俯视全球的霸气和视野,又来自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这些哈佛精髓,完全可以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找到同样的文化元素。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积弊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积极因素。

哈佛课程体系改革是从自身多维认识到实践过程的衍化,再次宣告了它放眼世界的雄心,从研究实践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中国在1990年蔡元培先生逝世50年之际,李祥林的《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创导者蔡元培》指出,蔡先生曾言:“美育的名词,是民国元年我从德文Fsthetischeerziehung译出,为从前所未有。”蔡元培真正从理论上使美育系统化,在实践中做出显著成绩并有广泛影响。[][1]而当下国内不少学院的美育体制改革也常以旧识推新学,但新学并非是由当下美术教育现状所催进的学术研究方法,实为扩充研究方法而学习、引用、采

纳的诸多办法,其结果大多是改变了学术

路径,而未改变学术研究的大格局。意识

表22009年哈佛新课程体系

寻找美术教育学科交叉点研究方法

有关于寻找学科交叉点的方法,一直是学者们推进学术的重要办法之一。现也有“跨语境”美学的研究方式可成为美术教育学科探索研究法之参考。如比较受推崇的《高居翰中国美术史文集序》,它说明了学术研究可通过外来参照系的对比发现自身研究领域的盲区。近年来比较显著的学科交叉点是美术教育与语言语义学,美术教育与统计学、美术教育与生态学、美术教育与心理学、美术教育与图像学、美术教育与现象学,而相对传统的学术焦点是美术教育与文学、美术教育与哲学、美术教育与社会学、美术教育与逻辑学等。

以寻找学科交叉点的美术教育学术研究方式极大程度的丰富了学科内容,并为找到新的学术领域和资源提供了有效途径,从美术教育与学科交叉研究分布法的要义来说,所面临的问题的关键是学术价值的体现。在这种研究方法逐渐成型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如:李欣人在《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及其当代意义》中指出,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和“人性复归”理论的提出。赵伶俐《高校美育―――美的人生设计和创造》偏向于科学化、量化的研究,把美育目标所体现的观念意识和知识分解为一系列的行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在懂得和了解基本的美学、美育和美育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掌握运用美的规律去进行自我人生的理想设计、形象设计和生活设计的方法。[][1]但也有弊端,如范景中教授就曾经担忧“这种研究以常识碎片的拼凑而扼杀了美术史的魅力,也淹没了智识的光芒,导致了巧取之伪问题泛滥意一时”。而在美育与学科交叉分布研究方法的观念里,可以以笛卡尔在《论方法》中提出的四条理论作为依据:1.普遍怀疑,将一切可疑的知识圈出,剩下绝对正确的内容。2.将最复杂的事物转化为最简易的事物,例如将精神实体化为思维,将物质实体化为广延。[①笛卡尔“第一哲学”特有的哲学术语。就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即物质的空间属性,即所谓的长宽高,凡是物质必然占据空间,这就是广延。]①3.用综合方式从简单事物中,获得复杂事物。4.尽可能累计全面,复查周全,以确定毫无疏漏。这样的思维虽未必适用于美术创作,却可为美术教育方法学系统的形成提供参考,如,将第一条用于学科交叉点的寻找过程中,可相对减少无关知识对学术主题的干预;第二条则利于我们看清多维复杂事物,直击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的本质与核心;第三条则利于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知识体系相互碰撞、促进与发展;最后一条则适用于检验学术成果,为成果的实践和学术价值的体现创造可能。

2.5美术教育部门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

近年来不少学院致力于学科探索,潜心研究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材教法,也有的部分学者特别关注师资建设。在美育课程的目标方面,李开玲、孙景曾在《大学美育课程论略论》中从美术教育的大局观角度提出了具体的美育目标论与课程论,认为美术教育的目标有三个:第一,现代化的忧思与可持续发展;第二,教育的使命;第三,促进生存方式重建。美育课程的功能层面,邢云提出了美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认为美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特别突出的有孟繁梧从师资的自然状况、素质状况和管理状况进行分析,在指出问题的同时提出了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完整的知识体系、较强的艺术教育科研能力、更强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

比较值得关注的是从艺术管理的课程设置来建设美术教育的新学科。艺术管理[artsmanagementorartsadministration]是一门新兴的辅助学科,它顺应时代的需求而产生。和学院制美术教育普通学科相比,它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艺术管理者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为艺术家营造富有成效的创作环境,提供最佳机会发展其艺术;另一方面,要将由此而获得的成果呈现给理想的观众,为其艺术体验准备条件。在过去2000多年里,艺术家曾自行担当这个责任,而当艺术创作及其展示成为一种生产与营销机制时,人们认识到,艺术组织的领导与管理需要专业技巧。[[6]曹义强.艺术管理的观念与学术状况.[J].新美术.2007.3(28);4-15.][6]“艺术管理是一门将文化政策、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史与管理学结合的操作性学问。艺术管理者需具备商学、财经、经济学、心理学方面的技巧,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个观点是2007年由曹义强教授所提出的,以他将学科建设中的普遍方法与艺术管理学科特性结合所得出的学术观点来比较我们在以常人方法学取向的角度研究美术类的学科建设,过程中极易忽略学科的特性,我认为曹对艺术管理学科观念见解很值得我们借鉴。回顾一下常人方法学的特征有:1.行动的权宜性(contingency)与规则的说明价值。2.行动的场景组织与局部索引性。3.行动的反身性和可说明性。4.研究方法的“独特适应性”。[[7]周斌.教育研究中的――常人方法学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21):9-13.][7]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是学术者不可忽略的要素,在美术教育研究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常人方法学,但常人方法学并非作为我们学科发展的拼图之一,而是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参考。且无论是以与美术教育相关的学科发展角度出发,或者依照社会功能变化的不确定性,在美术教育部门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中,仍需具有潜在随机性。

3.美术教育研究方法学趋势

近年来,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的趋势十分明显,1.逐渐脱离纯理论的研究方式向实践迈进。2.是针对院校性质的改善内容、目标、教材、方法、评估体系。3.是对美术教育与美学关系的进一步深入。5.隐性课程体系与交叉学科的开拓与探究。6.随着社会自然环境与人类意识的改变,发展数字化和实验性教学。对于美术教育研究的发展而言,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在《高居翰中国美术史集序》里,我们发现跨语境研究为美术和美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参照系,这种外来的参照系往往能照亮容易处于盲区的问题与领域,高居翰善于默记大量的图像,他对视觉材料的评述,具有图文互证的效果。

从总体趋势来看,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成为一个单一途径而迅速发展,但从方法学的角度看,它们并未形成一个具有稳定性规律的方法体系,常态单一的方法无论是来自于东方的哲学观照,还是出自于西方思维的能量,都无法满足美术教育研究发展的未来格局,避免学术者尽可能不落入一种本位主义,如致力于完善美术教育方法学的研究,可综合文献与数据整理,结合社会学、统计学和哲学等探索美术教育研究方法的形成与结构、普遍特征与内化逻辑、理序与稳定数据、变化与自然反应等,以至于美术教育研究的方法本身集成一套具有学术价值的参考体系,对美术教育研究的学术方法具有创新、预测、评估等功能。

美育教学研究篇2

[关键词]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证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马晓玲(1980—),女,宁夏同心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化、绩效技术研究。e-mail:。

一、研究背景

在美国,社会为各类人员的就业或再就业提供了多种学习和培训途径,证书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美国为全社会提供了各种形式的证书教育,其目的在于为各类专业人员提供特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为他们更好地就业或升职作准备。

美国证书教育的目标和对象是什么?其课程要求、收费标准及教育质量如何?为了对证书教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本文选取了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一流且开设了证书教育的9所高校,使用网络调研、访谈等方法,对9所院校的证书教育从目标和对象、学分及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评价、学费以及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美国的各类证书教育是由专业协会或通过评估的大学来承担。各种专业协会针对某一具体的工作或岗位提供一些证书(Certificate)教育,例如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SocietyoftrainingandDevelopment,aStD)就提供了多种证书教育,[1]其中有为期两天的短期教育,也有一年多的证书教育。[2]这里将重点分析大学提供的各类证书教育,而对协会提供的证书教育不作深入探讨。

二、研究方法

(一)网络调查法

由于缺乏对美国现场的理解和体验,本文中的大部分证书教育资料与信息均从网上获得。另外,美国高等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背景,再加上美国高校的高度自治,不同水平和功能的大学其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也不尽相同,证书教育差异较大。因此,本文对不同院校的证书教育采取了广泛的网络调研。首先,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网站(http:///)上提供的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学网站[3](CurriculaDataofDegreeprogramsin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JennyJohnson,2010)),结合教学设计与技术教授委员会提供的专业信息工具[4](professorsofinstructionalDesignandtechnology:iDtprograminformationtool)中的专业信息,对美国开办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124所大学进行调研。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选取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一流且开设了证书教育的9所院校进行研究。

在选择院校时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1)学校所处地区是否具有代表性。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实际人才需求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反过来,培养的人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学校所在地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2)教育技术学专业被公认为发展得很好。美国的一些专业团体和研究人员对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了排名。这里主要以美国2010年《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educationalmediaandtechnologyYearbook(2010)part5:Graduateprograms)中对美国各高校“教育技术学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的排名为依据,从位居前30名的院校中选取。(3)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层次要齐全。美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这里主要以美国2010年《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为参照,从同时开设了教育技术学硕士、博士教育的美国院校中选择。(4)教育科学实力雄厚。孕育并分化于教育母体中的教育技术学,只有扎根于教育学的土壤,才能发展壮大。事实证明,教育学实力雄厚的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也比较强大。这里以美国最具权威性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andworldReport(以下简称US-news)》,[5]中对美国高校教育学专业的排名为参考来选取。(5)师资力量雄厚。师资力量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在美国,由于“知名学者的个人因素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性作用”,[6]以及“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许多名牌专业充满了强烈的个人崇拜色彩”,[7]所以在选择美国学校时主要以该校是否有知名学者为参考。另外,还会参考美国2010年《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中公布的教育技术学全职教师总人数排名情况。[8]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本研究在美国选取了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University)、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State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StateUniversity)、犹他州立大学(UtahStateUniversity)、韦恩州立大学(wayneState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University)、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ofGeorgia)等9所典型院校。

(二)访谈法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对美国社会现场的感受与理解,获得有关美国证书教育更深层次的信息,本文通过电话、e-mail和网络语音聊天软件(mSn、Skype)等方式,围绕“证书教育的学习年限、收费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方式以及质量保证策略”等问题对多位美国高校教师进行了访谈,部分访谈对象见表1。他们都亲历教育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且身处美国社会文化中,对美国的证书教育有独到的见解。

表1本研究的访谈对象

三、过程和结果

(一)几个重要概念辨析

为了对美国的证书教育有客观正确的理解,这里有必要首先辨析几个概念,即Certificate、Certification、endorsement和Licensure。

1.Certificate(证书):即证明一个人已经接受了具体的教育或通过了一个或一系列考试的文件。[9]Certificate关注具体工作和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正如在访谈中张建伟老师所说“证书关注更专业化的技能和工作要求”。美国的证书教育一般由专门的机构(如aStD)[10]或高校提供。“学生完成这些机构提供的课程,并按要求通过相应的考试后,无需其他额外的要求便可获得证书”(斯潘瑙斯)。

证书教育一般分本科、研究生和研究生后(postgraduate)等三个层次。[11]本科层次的证书比学士(associateDegree)的标准低;而研究生后证书是在获得学术学位后开始,并且较硕士学位而言更具职业取向。

2.Certification(认证):[12]是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发证服务。一般是由专业协会和学校对持证者在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的认可。有些Certificate可以帮助学员免去资格考试。一般地,专业认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旦通过考试,终生有效;另一种是经过特定时期后,需要重新认证。根据参考层次和具体专业领域不同,同一职业的认证也有区别。另外,每个州对认证的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①

认证一定是由个人和人才培养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机构来授予,如州政府或各种专业协会。“就教学来说,教学认证(teachingCertification)只针对K-12教育环境,而研究生证书(GraduateCertificate)还可以申请大学或学院的教学工作。”(斯潘瑙斯)

3.Licensure(许可证):从业许可证,说明持证者有资格从事某一行业的工作。就教学许可证而言,“各州有自己的许可证发放程序和要求,并且各州的程序和要求差异很大。最重要的是,它是由州政府(教育部)执行的”(王小雪)。许可证的要求一般包括:①专业学历(不一定是学位);②资格考试/协会的Certificate;③实习经历。许可证可以在全州内使用。

与Certification相比,取得licensure就意味着一个人具有在法律意义上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Licensure和Certification在提供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很相似,但是否具备法律效力,是两者的根本区别”(斯潘瑙斯)。

4.endorsement(批准):是官方或行政部门较权威的“批准、许可”。由于没有Licensure(这种做法必须获得州政府的批准、认可),美国有些地区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获得教师工作许可证的其他途径。这些途径包括通过“学历+培训+实习”就可以以教师的身份工作。endorsement的授予权在各州,“但是一般在州里也是有局限的,它往往只适用于州内的某一地区”(王小雪)。

就教学而言,“endorsement是对一个已经通过资格认证的教师附加的资格要求,意味着要完成从教最低要求之外的多项能力”(雷静)。

可见,不同的证书教育在授予权和具体要求上差异很大,辨明这些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理解证书教育的前提。接下来,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探讨各大学证书教育的特点。

(二)美国9所院校的证书教育概览

为了深入了解美国证书教育的特点,笔者从证书类型、证书项目名称、学习年限、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对9所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的证书教育进行了网络调研,针对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通过e-mail等形式对几位美国高校教师进行了多轮访谈。这9所院校的证书教育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9所院校提供的证书类型丰富多样,包括Certificate、Licensure、endorsement和educationalSpecialistCertificate等多种类型;从证书名称来看,涉及到教育技术、绩效技术、教学系统设计、远程学习、学校图书馆媒体等多个领域;从学习年限来看,从1年到6年不等。可见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证书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差异很大。

1.各类证书教育的目标和对象

通过分析9所院校的证书教育后发现,证书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提供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美国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备用人才。就教育领域而言,主要是为了缓解各州当前和长远的教师供需差距,满足教师需求的缺口。据普渡大学的网站显示,[13]至2018年,美国将有一千四百万个计算机专业人员岗位缺人,然而美国大学培养的所有研究生也只能为这些岗位提供1/3的人员。因此普渡大学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为了缓解国家计算机师资缺乏的现状,先为其所在的州——印第安纳州培养具有一定胜任力的计算机教师,开设了“计算机科学教学许可证项目”。[14]另外,韦恩州立大学的“在线教学证书”主要针对“远程教育需求迅速增长,而接受过专业化学习和训练的远程教学人员缺乏”的矛盾,培养研究生实施远程教学的一些最核心的能力等。

各类证书教育的对象可归为两类,一类是美国高校的在读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如普渡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育许可证项目”(ComputerScienceteachingLicensureprogram)主要面向师范教育专业的在校本科生;[15]韦恩州立大学的“在线教学证书”(onlineteachingCertificate)主要针对在校硕士生开设;韦恩州立大学的“大学教学证书”(UniversityteachingCertificate)主要针对在读博士生开设。这些学生可以在接受学位教育的同时开始证书项目的学习,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12在线教学证书项目(K-12onlineteachingCertificate)”。

另一类是各类职前或在职人员,涉及K-12教育以及工商业界、政府、军事等部门。由于种种原因,这类人群可能对攻读学位不感兴趣,只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某个领域或岗位所需的高级知识和技能,并获取相应的证书(Certificate-only)。这些人进行证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获得职业升迁的机会或者提升其在特定岗位的领导力。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12在线教学证书”,旨在培养在职K-12教师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并成为在线项目开发、实施和评价的领导者,[16]韦恩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许可证(endorsement)培养“K-12学校或学区的技术领导者”,等等。

还有一种情况,即如果这类人群中的有些人在修完部分证书教育课程后,如果想继续攻读本校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②那么美国各高校为这些人提供了学分转换机制,允许将部分或全部课程学分转入硕士课程的学分中,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12在线教学证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教育技术整合证书项目”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在线教学开发项目证书”等都允许部分学分转换。

另外,有些项目还接受一定数量的国际学生,允许学分互认。如韦恩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巴布尔(michaelBarbour)说,“韦恩州立大学的证书项目会接受与证书教育相关的一门或几门教育相关的课程,这样可以缩短‘你’完成证书的时间。”

2.证书教育的学分及课程要求

如表2所示,证书的种类和要求不同,在学分和课程设置上差异很大。

(1)Certificate与Licensure:需要学习4~8门课程,总学分介于12~24之间,课程学习方式灵活,可以在线、在校或者混合学习。

(2)endorsement:所调查的9所院校中只有韦恩州立大学和犹他州立大学提供了这种证书。两所院校均要求学习6门课程,共18学分。相比Certificate而言,endorsement的要求更高,学生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后并不一定就能得到学校的推荐并由州颁发endorsement。以犹他州立大学的“远程学习许可证(DistanceLearningendorsement)”为例,要求学生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后,还必须:(a)得到指导教师的许可;(b)所有课程的年级平均成绩(Gpa)不低于3.0;(c)展示在所有课程中习得的能力。只有满足上述要求后,学生才能得到学院的推荐,获得州所颁发的endorsement。

(3)educationSpecialistCertificate&CertificateofadvancedStudy:这类证书教育属于研究生后(post-graduate)教育,其课程数量和总学分数比一般证书教育所要求的都多,目的在于使某一方向的新手迅速成长为该领域的专家或高级专门人才,如雪城大学的“教学设计、开发与评价”高级研究证书[17]要求修习60学分的课程,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取得硕士学位并打算在教育、工业界或学术界谋取更高职位的人开设。这些人将成为教学和课程协调员、项目和绩效技术经理、设计和开发专家、数字化学习专家、评价专家或技术协调员。

3.证书教育的课程实施和评价

美国大学的证书教育从入学申请、课程实施和考核乃至评价,各个环节要求的严格程度不亚于学位教育,那些高级教育专家证书尤其如此。

(1)入学申请

在项目入学申请上,以雪城大学的“教学设计、开发与评价”高级研究证书(CertificateofadvancedStudy)为例,它要求学生:[18]①已获得硕士学位或与硕士相当的学位,并且从通过评估的大学/学院中获得本科学位;②研究生阶段的Gpa成绩不低于3.0;③两份个人目标陈述;④三份专家推荐信;⑤两份学生、硕士和其他可转换的学分成绩单;⑥对国际学生还有toeFL成绩要求。

(2)课程实施

首先,在授课教师方面,通过网络调查发现,证书教育的所有授课教师与学位教育的教师没有区别,同一所院系的证书教育课程由那些为硕博士生授课的教师同时承担。其次,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上,同一门课程在证书教育和学位教育中无任何差别。正如韦恩州立大学的巴布尔教授所说:“证书课程与其他学位教育课程的要求没有差别。以it7130(促进在线与面对面的学习)这门课程为例,你可以从‘在线学习研究生证书’中学习,也可以从‘教育技术’硕士或博士专业中学习,还可以从‘教育技术教育专家证书’中学习。在这些(学位和非学位)教育中,它们都是同一门课程。”最后,在课程实施上,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包括研讨会(workshop)、研讨课(Seminar)、教学实习、基于真实项目的实习、参与应用性的项目等方式。这些针对实际问题、基于实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多种实践场合所需的使用技能,为学生进入真实的实践场所提供了机会。可见,证书教育从授课教师、课程大纲、课程内容以及各项实用技能的培养上都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课程评价

除了课程考试等基本的评价方式外,证书项目还采取了其他评价方法,典型的有档案袋评价、基于项目的评价和口头综合考试等三种方法。

表3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在线教

学开发证书”能力素质框架

①档案袋评价: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StateUniversity,FSU)的“在线教学开发证书(Certificate)”为例,它要求学生在完成所有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完成一项“能力分析报告和档案袋评价”。FSU为证书项目学生开发了能力素质框架,针对每个能力素质项还明确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以“媒体与技术”中的“规划和选择媒体来制作远程学习情境中的教学材料”为例,见表3)。将每个能力项划分为四个评价等级:高度熟练(HighlySkilled)、适中(moderatelySkilled)、基本熟练(minimallySkilled)和不熟练(notatallSkilled)。

学生首先参照表3中的能力素质框架对自己的能力素质进行评价并撰写能力分析报告。之后教师围绕学生的能力分析报告,对档案袋中的一系列学习制品进行评价,最终作出满意(Satisfactory,S)或不满意(Unsatisfactory,U)的评价。如果评价结果为“不满意”,学生需经过一学期修改并重新提交报告。

②基于项目的评价

以佐治亚大学为例,其“学习图书馆媒体教育专家证书”项目需要学生做一个应用型项目(eDit7650,教学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在该项目中,学生将应用他们已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该应用项目的汇报可以作为综合性口语考试的基础。

③口头综合考试

以佐治亚大学为例,其“教学设计与开发教育专家项目”要求学生参加一项口头综合考试(在“D6210学习环境设计ii”这门课中),主要考查学生对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相关的文献的把握情况。

4.证书教育的学费、奖学金和其他经济资助

通过网络调查和访谈得知,证书项目的学费(tuition)收费标准与其他学位教育的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只攻读证书项目(Certificate-only)的学生不享受学校提供的各种奖学金和经济资助,但是这些学生可以向州政府的有关部门申请经费资助或贷款。

5.证书教育的质量保证策略

证书教育除了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以及课程评价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外,还积极采取了多种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方法。

内部评价。首先,在设计证书项目及其课程时会参照一些协会的标准,比如普渡大学,其“计算机教学许可证(Licensure)”项目严格按照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iSte)的计算机科学教学标准(StandardsforComputerScienceteaching)设计。其次,学校会定期评价并修订课程,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最新。例如韦恩州立大学的“教师会定期评价和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教育技术,以确保课程内容一直保持当前最新。具体哪部分发生了变化,会按照学校的评价过程对其进行正式评价和修订”(巴布尔)。雪城大学的证书项目与其他研究生专业一样,也会被定期评价,“每七年被评价一次。每一门新课程被提议(proposed)后,先经系部评价,之后被学校课程委员会评价,最后是大学评议会(UniversitySenate)评价。”(雷静)

外部评价。主要通过专业协会对证书项目进行评估并给予认证,例如佐治亚大学的“学校图书馆媒体教育专家”项目就通过了aaSL的评估。

总之,上述多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证书教育的质量,所培养的人才也缓解了各州及全美的教师供需矛盾,填补了美国这个高度流动的社会里由于人员流动而造成的人才缺口。

四、结论和讨论

证书教育是美国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它是一种连接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桥梁性教育”。它一方面为各行各业的人员提供职前或在职培训,使其掌握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必备技能,为他们的择业或再就业增添砝码;另一方面,它为各种人员,尤其是那些学术准备不足的人员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衔接性的教育。美国社会通过这种面向全社会、低门槛的教育形式,为那些已经具有实践经验但学术积累不够的在岗人员,或者由于经济等条件所限无法继续享受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人创造了学习机会。可以看出,证书教育对促进整个美国社会的教育和继续教育以及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虽然一些行业和机构也通过各种培训颁发证书,但在高校中开设证书教育尚无前例。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阵地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统和企事业单位,[19]然而大量已有研究表明,一些在职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技术学习和训练,不具备必需的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美国证书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基于高校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尝试在高校中开设各种教育技术证书教育。

首先,在证书教育的层次上,可以开设本科、硕士或博士层次的证书教育,分别针对同一学历或较低学历的人员,例如本科层次的证书教育对象针对本科毕业生或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人士。其次,在证书教育的类型上,针对教育系统的人员,可以开设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应用、远程教育/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项目;针对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可以开设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应用、远程教育/学习、绩效技术等项目。再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在校学习和在线学习。最后,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及评价标准上,为了保证证书教育的质量,建议与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保持一致。当然,有些在职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积累不够,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和平台,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帮助。

证书教育可作为我国正规学历教育的有效补充。它可以整合高校现有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通过在校和在线学习等形式,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aStDCertificateprograms[eB/oL].[2012-9-17].http:///content/education/certificateprograms/certificates-workshops.htm.

[2]CurriculaDataofDegreeprogramsineducational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2010)[eB/oL].[2012-9-18].http:///curricula/.

[3]CurriculaDataofDegreeprogramsin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eB/oL].[2012-9-19].http:///Curricula/.

[4]piDt.professorsofinstructionalDesignandtechnology:iDtprograminformationtool(2010)[eB/oL].[2012-9-20].http:///pidt/.

[5]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andworldReport)[eB/oL].[2012-9-15].http:///.

[6]梁林梅.美国教育术专业近三十年的发展与变迁管窥——基于aeCt的系列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108~113.

[7]梁林梅,李晓华.美国教学设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访“第二代教学设计之父”戴维·梅瑞尔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9,(8):1~7.

[8]orey,m.,Jones,S.a.,&Branch,R.m..educationalmediaandtechnologyYearbook[m].Ca:SpringernewYorkDordrechtHeidelbergLondon,2010.

[9][11][12]academicCertificate[eB/oL].[2012-9-20].http:///wiki/academic_certificate.

[10]aStDCertificateprograms[eB/oL].[2012-9-27].http:///content/education/certificateprograms/certificates-workshops.htm.

[13]endorsement_trifold.pdf[eB/oL].[2012-10-8].http://cs4edu.cs.purdue.edu/license.

[14]ComputerScienceteachingSupplementalLicensureprogram[eB/oL].[2012-10-10].http://cs4edu.cs.purdue.edu/start.

[15]ComputerScienceforeducation[eB/oL].[2012-10-8].http://cs4edu.cs.purdue.edu/start.

[16]aSUGraduateCertificate——onlineteachingforGradesK-12[eB/oL].[2012-10-12].http://education.asu.edu/programs/educational-technology.

[17]CertificateofadvancedStudyininstructionalDesign,Development,andevaluation[eB/oL].[2012-10-15].http://soe.syr.edu/academic/instructional_Design_Development_and_evaluation/graduate/CaS/default.aspx.

美育教学研究篇3

面对中国伟大的美术文明与现代阵容庞大、发展迅速的中国美术教育现状,对我国美术教育史进行研究是一项非常必要、非常紧迫的任务。从我国师范美术教育来说,按照2005年“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的通知”,美术教育史作为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开设,但目前最缺的是教材和相应的研究资料。另外从阵容庞大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来看,他们职前教育就缺乏这门必要的知识。教师工作中要进行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研究、思考问题是不能缺乏教育史知识平台的。古今中外教育史中蕴含着先贤宝贵的经验,有着深厚精辟的理论,体现着美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是他们思考发展和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知识资源。

我国美术教育史涉及美术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各个层面,我国美术教育发展史蕴含着美术兴邦的历史经验。通过展现美术教育的历史,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华美术多方位的总体认识,对美术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第一,能为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和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思考依据。第二,是改革我国美术教育与我国美术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必要因素。

研究我国美术教育史要在深入挖掘和大量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美术教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过程,探讨美术教育的产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内在联系,展现我国美术教育走过的辉煌历程。我国美术教育史不仅要勾勒出我国美术教育的总体发展面貌,并要史论结合,概括出各个时代的特点,找出规律性和特殊性。美术教育史研究必须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思想,研究各时期的美术教育现象、教育形式与教育思想的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关系。紧密联系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并广泛吸收学术界科学研究的成果,对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作出在宏观上把握教育思潮流向的前提下,对具体的教育制度、教育经验进行剖析和梳理。美术教育史研究紧密联系着历史学、社会学、美术史、美术学等,美术教育史研究要思路开阔,在综合其他学科史学研究的成果上建立新的美术教育考证方法,借鉴教育史研究的一切具有科学意义的成果和方法,博采众长,努力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研究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

美术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

谈到美术,我们可能会想到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或者现代人说的艺术设计)。谈到美术教育,我们可能会想到美术本体的传承教育,这显然是不全面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属于造型艺术的现象,其实也都属于美术现象。这些美术现象是劳动者的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体现着他们的情感、理想、审美和造型观念,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典型的美术文化特征。那些被称作“美术”的作品,发展中既有明显的承传性,又在不断地翻新。这些美术在民间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特殊而意义重大的。

不同的美术教育形式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一般来说美术教育史研究包括三大类:一是专业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在传统中的主要教育方式是: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图样临习等。在现代社会“专业美术教育”一般在学校实施,如美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各类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科。这种教育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目的是美术文化本体的传承与发展,最终指向是以创造的产品为社会提供精神的与物态的艺术,促进社会发展。二是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人文美术教育”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作品认知、社会活动与信息接受等方面中的教育,主要指为教化国民素质而言。在现代社会的“人文素质美术教育”一般指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教育目的是公民素质教育。三是社会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包括家庭与社会生活、活动等方面的美术现象对人的影响与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主要有家庭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筑、影视、网络、工业产品、宗教美术、政治美术、商业美术;生活活动的器具、婚丧嫁娶与礼仪活动中美术参与的运用等。这些美术文化随时随地对公民起着教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教学研究篇4

摘要:术手工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美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手工美术这个平台,可以教授幼儿熟悉各种运用工具,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去自己认识新生事物,激发幼儿大脑的创造力,提升幼儿的手工技能。现如今,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家长也对这类问题十分关注,这也对这类专业的学生加大了难度。此专业的教师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结合实际需要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此文章将着重点关键词设置为学前教育,然后分析的点分为四个方面。

关键词:学前美术,手工课程,教学研究

一、前言

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师师范教学中应当将这一教学内容列入重点。而手工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学前教学体制中这一教学方式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同时对于教师而言,美术手工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加集中的对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使学前美术手工课程高度综合化,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注重示范教学实效

美术手工课具有以下这三个明显的特征,综合性强,实践性要求高,实用性能好。但是处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零基础,专业化水平低下,美术的基本功底很薄弱。而幼儿手工教学活动中一般涉及到的都是需要设计制作的技巧,而教师要会的不单单是讲述还要会亲自操作,进行实践性的教学。所以,作为教师想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那就要提升个人的授课能力还有对活动合理安排组织的的能力,打破以往那种平平常常的方式,要吸引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有兴趣了解具体方法和技巧,愿意自主学习,这样可以有助于学生真正参透其中技巧。以做木偶为例,学生在最初没有见到他们要做的东西是在脑中没有形成一个形象,教师就要学会利用这一点,发挥物品在教学中的实效性作用,再加以一些辅助材料,为学生完整地演示一遍,让他们先在脑中留下一个最初的印象,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看到的再结合自己的点子和想法,激发个人的塑造性和创作欲望,让学生在自作中体验这种新奇,然后进一步深入,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激发灵感,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三、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充实是美术手工教学的一个重要提升渠道,高职教师要学会与现代科技相联系,拓宽学生了解知识获取技能的途径和通道,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或者分等级因材施教,找出学生的闪光之处,然后经常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民间采风,古文化游览等,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手工课的技巧的其中的奥妙,将现代的艺术与一些古老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将美术手工教学的内容大大的扩充,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和技能水平。已剪纸为例,在课堂上讲授剪纸艺术是要用多媒体课件多向学生展示一些已有作品,在和民间的相比较,在对比的过程中体味其中的诀窍。再结合相关的制作视频,让学生加深一步了解,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激发个人的想象,天马行空的去展示。充实教学内容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还体现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上,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言传身教,这也是充实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通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将课堂教学从知识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

四、与幼儿教学相结合

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幼师人才。如今,现在社会观念的进步带动着公民意识的觉醒,特别是有孩子的家长,对于幼儿的学前教育阶段更加的重视,不但希望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还希望教师可以教给他们生存和做人的一些未来可以用得到的技能,经验,还要让他们学会实践,培养综合能力等。所以教师就要拥有一个送和素质很强的知识背景。因此此类美术手工的教学内容,教室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学会规划课堂,根据需要组织美术手工教学内容,实现两个关系的融洽协调发展,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还要在时间手工课的材料,培训工具,环境营造,教学步骤设计等方面多下功夫,制定出详细的计划,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保证幼儿可以从一堂课中学习到很多新鲜的知识。也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例如将教室的某一块设计交给学生来自主发挥;和可与幼儿园的领导协商建立一个专门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定期去给这些幼儿授课,实习,将自己所学交给幼儿,实践指导目标,达到学和实践的高度结合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美术手工教学计划中最重要的活动是课外,课外是对于已有课堂基础的一个拓展和加深,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好奇心和动手心理。会受到幼儿们的肯定,提供给幼儿们一个施展的天地,让他们将所学的运用到实践,才能够真正的掌握。此专业的学生要在制定教学模式时考虑美术专业的特点和手工制作的局限等问题,然后再开展活动,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量,得到学生的肯定。还要组织一些课外的观摩活动,增加感觉,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将一堂课的内容充实起来,也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并且可以不定期的组织一些小活动,例如手工制作或者是陶塑展示,让学生多一些实际操练的机会,将技巧娴熟的运用,以《泥工》这一课为例,在基本的一些技能捏,图案,塑等之上然后在其中找一些优秀的作品,给予展示的机会,这样可以增加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得到有效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外活邮侵匾的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应当积极地整合这一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实践提升教学质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加强,教师就更要顺应真是要求,教学方法也要以班级需求为准来制定,能够最贴合学生,提升效率,为幼稚园提供专业和道德素养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然后在其中找一些优秀的作品,给予展示的机会,可以增加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这两个方面都得到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美育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美学教育;大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5831(2017)05013107

美学教育是指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美学相关教育,具有情感性、理论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等特征。美学教育与通常所说的美育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比如都涵盖审美教育,但是美学教育更偏重于理论学习和对审美现象的抽象总结。比之于审美教育,美学教育的内涵更为深刻,但是其外延则互相包容。因此,美学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之为美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认为,美学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美学教育研究概述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中,对于美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边界划分。虽然美育在中国历代的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比如儒家一直倡导的乐教以及孔子提到的“兴观群怨”,但是美育的学科概念和界定来自于西方。新中国成立以来,张正江博士曾这样形容中国的美育发展之路,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美育的探索时期,当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相对单一,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教育界开始大力倡导美育的作用[1]。当然这主要指中小学美育,而这段时间的大学美学教育则基本是乏善足陈。

从1984年至今,发表在公开刊物上以“大学生美育”或“大学生美学教育”或“大学生审美教育”题名的文章多达60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大致基于五类研究角度:(1)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如:朱海峰从美学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行研究,提出借助美学理论,增强德育教育的愉悦性[2];彭美贵通过对苏中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现状调查,对大学生思政美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3];刘玲灵、徐成芳提出要充分发挥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4];张译元主张以“互联网+教育”为导向,将美育贯穿其间,开创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新局面[5];刘艺超则重点分析了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美育融入到德育中[6]。可以认为,在对大学生美育的认识和实际操作中,大多

与德育挂钩,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在一起。(2)艺术教育角度。如:万婷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特征,对加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出建议[7];张团燕、李宜芳认为艺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8];文媛提出川剧艺术走进校园不仅是地方文化资源的转化,也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范畴[9];彭聪提出艺术欣赏教育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事实上,艺术教育包含文学、艺术等各种审美手段的应用,这也是在美育中作为实践感受类教育最常用的方式。(3)大学生素质和人格塑造以及全面发展角度。如:朱磊提出美育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完善具有深远影响[11];朱晓辉在分析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关系基础上阐释了审美教育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2];吕东春针对大学生审美教育,以具体事例阐释了高校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3];李修超提出审美教育在完善大学生人格方面的重大意义,高校应该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实效,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14]。显然,这是结合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而提出的,也是美育受到普遍重视的功能之一。(4)心理学及大学生心理发展角度。如:丁铮、高秦嫣提到审美教育中的大学生审美心理问题以及大学生所具有的丰富审美情感和个性化审美追求[15];谢美玉从审美意识与生命意识、审美能力与认知能力、审美体验与积极情感的关系谈美育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的重要作用[16]。(5)对不同专业类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角度,以及具体课程与美学教育关系角度。如:杨春燕对医学专业学生提出通过美学教育塑造医学生的良好人格、世界观、价值观等[17];张洋、李贵森从体育教育对审美教育的促进进行阐释[18];杨楠楠基于美学的视角,阐释篮球运动具有的美感,剖析大学生篮球运动审美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19];鲁艺提出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美学教育问题[20]。不管是从学科专业还是从具体课程入手,实际上都是强调美育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对于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

此外,还有从校园文化、传统美育思想、美育家理论研究、实施美学教育的策略等维度进行论述的系列研究成果。同期发表在公开刊物以“高校美育”或“高校美学教育”或“高校审美教育”题名的文章约1200余篇,其类别与冠大学生题名的文章相近。显然,从数量上看,着力于大学美学教育的文章并不多,尤其对比于讨论中小学美育近万篇论文数量的实际情况更是如此。从论文类别看,对大学生美育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德育、素质教育的范畴之中,对美育涉及的领域进行了比较广泛的延伸,但是对美学教育本身的学科特点研究并不深入,美学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也缺少进一步系统化的梳理,而这种系统性理应建立在大学生成长特点基础上。鉴于此,笔者拟就美学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的p系进行研究。

二、当代大学生特点及其美学教育的引导性

美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从西风东渐到新时期教育方针,都能看到重视美育的呼吁。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受教育者,当代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受教育者的一些共同特点,在美学教育中应该受到格外关注并得到相应的引导。

(一)信息量巨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量巨大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度和接收量远胜于之前任何时代。事实上,大学教育已逐渐成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人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时代的特征在大学生身上烙下的印记格外醒目。

作为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之一,大量自主接受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大量的信息集成,使大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广度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局面,尤其身在网络时代和影像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迅猛,传播方式快速高效。新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地域,各种各类知识以图像、精简的文字、网络流行语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四处传播,并成为青年人成长的背景,使大学生们显得更为见多识广。除了网络的无所不在,还有交通的便利快捷,使大学生随时都有更多的机会去面对和体验不同的世界。然而,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处于发展之中,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微小的一句话或微不足道的一件事都可能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莫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不断延伸的同时,尤其在自主认知过程中,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深度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中,知识的谱系和来源非常分明,师传授于弟子、弟子受教于师,在书本中探求知识的来源,追根究底,逐渐追寻。但网络时代衍生的快餐文化,使得很多知识不再局限于学院派的探求,而成为铺天盖地的灌输。接受的知识信息变得零碎,不成体系,知识的碎片化现象十分突出,知识系统经不起严密推敲和自身思维的逻辑细究。笔者以为,长期在碎片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不做脑力的努力和尝试,必然影响大学生对真正知识体系的接受和思考,也会使部分大学生满足于碎片式的知识结构而不做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育人的根本宗旨。

大学时期的美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小学实施浸润型美学教育的总结,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实行美学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对美的体验式感受,而应上升到更高的理论思维的层面,使大学生能够整体性把握美的表现和特点。事实上,对世界的美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既有感性的认知,亦有理论的总结与归类,体现出的是深入把握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以引导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理论的把握与总结,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碎片式认知。

(二)目的性明确

目的性明确有时是作为贬义词存在的,往往和一些功利性的行为相联系。但是就大学生群体而言,目的性明确却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性的进步,视为对自己将来发展的一种冷静判断,这对于年轻大学生来说殊为不易。青年时期应该为未来的事业和家庭打下基础,而大学阶段对个人生活的这两方面发展都有莫大的影响。

大学四年是初步成年阶段,大学生将独立面对世界和他人,并独立作出选择和判断。从这个层面来说,大学生目的性明确必然是相对的,对未来事业、家庭生活的迷茫与对未来生涯规划的明确性共存。明确的方向便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大学生热衷于做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事情,比如,大学流行的考证热、考级热、考研热,实际上就是增加学习的有用性,增加就业的砝码。然而,迷茫始终伴随着成长,大学生常常迷茫于究竟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所以在大学阶段很容易追随其他人的步伐,在考研、出国等问题上非常容易受到朋友和同学的影响,在大学中形成一股热潮,而在择业中也比较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大学生的迷茫其实也带有某种明确性。和大学生群体的第一个特点相对应,由于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渠道非常广阔,所以他们的选择也更槎嘌化,也是由于信息的广阔和透明,他们的选择一般不会太盲目,选择中的理性成分日益增多。同时大学生群体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在压力面前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对策也相对明确,这种明确化在进入高考阶段其实已经体现出来。对高校专业的选择,以及选择辅修专业、考级考证等都是大学生面对现实和正视自身的表现,所以大学生对于未来或有迷茫,但在行动中却能够比较明确地知道应对之策。

当然,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的目的性明确特征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受教育主体目的性过于明确或者目光过于短视就会忽视需要长期性培养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设立的受欢迎程度和被自主接受程度就会降低。而教育者如果也急功近利,必然会影响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长。可见,大学生目的性明确特征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展现了大学生对于自身更为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另一方面却又容易使教育者犯急功近利的毛病,这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和平衡。

美育理论认为,美学教育的感受力和情感性可以引导大学生在理性的务实中寻求精神的平衡。大学之所以被视为象牙塔和被定义为高等学府,原因便在于大学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对个体的精神世界负有引导和充实的职责。现实的就业压力和成长压力使得大学教育不得不具有务实的一面,而美学教育的理论深度与精神探求特征则可以引导学生寻求务实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

(三)敢于尝试和挑战

当代大学生有一个相对一致的成长背景;改革开放和独生子女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眼界较开阔,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渴望实现自我价值,面对挑战敢于尝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与世界接轨,中国学生的视野和眼光也正在与国际接轨,他们有着与父辈和祖辈迥异的人生追求和向往。同时作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更加强烈,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之心,对理想和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使他们愿意接受挑战,并愿意为了目标而奋斗。与此对应,因为相似的成长背景,大学生固然有着相似的为了目标不断挑战和尝试的特点。但同时,由于多元的世界和青年人自有的自我性,这种自我性会因为独生子女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强化,所以在大学生中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趋向多元,一方面有自我奋斗的意识,对未来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又因为多元的世界和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导致对未来的一定程度的迷茫和不安。

相对而言,美学教育具有视野广阔等特点,美学教育的视域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树立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生活层面时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理论认知和感性思考。

三、美学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由人才决定,尤其是青年人的素质和才能对国家民族的前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青年知识阶层主力军的大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在这里,大学以其天然、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教人以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21]。可见,美学教育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方面完全可以发挥积极作用。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神州学会所做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专题演讲中,把美育提到一个异常重要的地位。那一代学人多有救国救民的启蒙理想,蔡元培亦不例外,他对美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作用寄予了无限的厚望。事实上,美学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毋庸置疑。

(一)美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思维养成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对学校美育课程的要求主要放在艺术类课程上,要求学校大力开展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类课程。艺术类课程是浸润式的教育手段,在全日制教育阶段应该贯穿始终,以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熏染。中小学阶段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欣赏能力,大学阶段的美育应该在长期熏染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理论认知层面。美学属于哲学门类,在某些时候又被称之为艺术哲学,对艺术门类及社会生活所引起的美感进行理论性抽象,美学教育在大学的实施,对于大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能力以及思考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出现了两次美学大讨论,这两次讨论的重点虽不一样,但是共同特点是参与度非常高,除了文学界和美学界的学者参与其中,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普通人也纷纷发言,对学者的观点进行或反对或支持的评判。这两次美学大讨论除了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产物以外,也充分说明美学的门槛并不高。美学所研究的对象离生活很近,甚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美学范畴的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工艺美等就在人们身边,稍微对生活有一些感知能力的人都会对身边的这些常见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人类对美的感知是在‘生命本原’状态被打破以后,在无数个手段与目标的冲突中产生的。对美的追求就是对‘生命本原’的回归,在这个回归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需要在‘美’的关照下审视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22]。可见,大学进行美学教育很容易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接受,由于美学学科的理论性和哲学性,大学生在进行美学学习时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和体悟式感受,而创新与思考正是大学应该赋予学生的能力。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接受的教育和身边发生的事件都或多或少可以与作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产生关系,学生从小学习的艺术技能、看的书画、欣赏的戏剧电影、学习的语文历史地理等科目,甚至包括数学的对称平衡,都可以从美学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时代的变迁在生活中如何呈现,亦会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天地万物的层层打开模式会为美学研究者和参与者提供无限思索和逻辑推导的空间,把知识的碎片联通成为体系化的知识,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大有裨益。

(二)美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品性养成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赞扬希腊人性格的完整性,认为他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近代国家的强制性使人只能发展他身上的某一种力,破坏了近代人身上天性的和谐状态,成为与整体没有多大关系的、残缺不全的、孤零零的碎片。因此近代人要通过更高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恢复他们天性中的完整性[23]。“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24]。美学教育能够给予个体相对完整的品性养成皆来自于美学本身的特性。

美学是诉诸于人类精神活动的学科,与人的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用什么样的方式审美,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美与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相一致的。美学中的艺术美涵盖了人类精神文化的精华,悲剧与崇高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自然美陶冶我们的性灵,人格美昭示精神的伟大,美与真与善也有着天然的联系,真可以转化为美,美可以进达到善。美学教育把无所不在的碎片式的具象的美展示、梳理、抽象、总结出来,并对受教育者进行展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25]。

可以认为,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品性养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1)有助于养成大学生冷静观察世界的眼光和在纷繁世界中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判断真善美,面对假丑恶;(2)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感悟能力,美学的名称本身就含有情感学的意味,美学研究本身就针对人类情感;(3)有助于B成积极向上的乐观气质,面对现实,不忘初心,在前行的道路上永不止步;(4)在追寻美的道路上受到启发与熏染,在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得到升华和洗礼。“美育的本质是通过培养协调和谐的情感,进而塑造协调和谐的人格,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谐”[26]。

(三)美学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完善

大学生完善和全面的素质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健全心灵。美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完善是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本身也孕含审美教育,希望传达给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明确何为高雅的审美观,让学生学会选择美的、诗意的生活。“美育信息传递的立体通道,保证人生价值信息以形象感情和说理兼并的方式顺利传递,可使之产生传统思想教育单通道传导后的信息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27]。美学教育也是一种理论教育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从这方面入手既可以完善学生的美学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求。

美与善有天生的相关性,通过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最终达到一种美的人生境界。“美育具有特殊的‘审美感受力’的培养作用,这种‘审美感受力’是人的健全素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种‘审美感受力’的人不仅缺少了生活的乐趣,而且在素养上也是不健全的”[28]。美学教育通过发掘社会生活中的美来启迪心灵,并用理论阐明何以为美、何以为丑以及怎样才是美的人生,从而培养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同时又以其特定的审美陶冶方式和审美教育思维培养大学生,通过健康的艺术欣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自觉追求美的人生境界。并自觉净化心灵,培育高尚的情操。

健全的心灵也是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健全的心灵是面对社会、拥有幸福生活的保障。健全的心灵意味着健全的心理调适能力和面对他人与社会的能力。美学教育特别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其中贯穿感性的感悟与理性的思考,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与人,能够使大学生学会用美的情操接触社会生活,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宽广的胸怀。

四、大学美学教育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论,美学教育可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在大学大力推进美学教育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以美学的熏染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和素质培养,可以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美学教育的初期目标。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后效力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教育目标客观存在,因此,大学美学教育应侧重于理论思维能力和抽象总结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具备思考能力和从表像进入本质的能力。美育的基本属性,即属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正规教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有明确的目标体系、明确的课程计划、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事实上,实现美学教育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开设美学课程,让美学课程成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必修课。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在大学生中进行美育的途径很多。美学教育“从美育途径来看,主要有以下七种:一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工作中渗透美育;二是开设音乐、体育、美术等艺术类专业课程;三是开设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四是举办专家学者的学术讲演讲座;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六是创建优美向上和谐的校园环境;七是通过专业课的教学,渗透美育,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课堂教学在美育中的作用,鼓励教师积极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的美的因素,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受到美的教育”[29]。其中,理论方面可以通过艺术人文类课程予以实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识课程,最大程度地进行素质人文类拓展。实践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予以实现,如各类竞赛、文艺表演及各种文艺体育活动都可以实现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引导,并且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可见,最适合大学生特点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美学教育方案就是在各类高校开设美学课程作为通识必修课。

目前,美学在很多高校并没有作为通识性课程开设,更没有成为大学生必修课程。美学要么作为专业课为哲学或美学专业的学生开设,要么在中文艺术类专业开设,对于很多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美学课程尚处于缺失状态。所以,美学作为大学通识课程必修课的开设非常必要。

笔者认为,开设大学美学课程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美学课程重在理论的介绍和梳理,对于审美现象要有所阐释和推导。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都具有理论兴趣和热情,但是由于中学课程与大学教育的对接问题,部分学生的理论素养并不高,所以理论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对非专业类学生尽可能不深化难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2)在美学教育课程中要加入艺术类内容,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可以由艺术类老师配合美学教师进行艺术类课程讲授,或者在美学课的整体教学中抽出若干课时由艺术类老师讲授,如美术鉴赏或音乐鉴赏等,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可以学以致用。(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美学课程开设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哲学和美学专业类学生以专业要求为准;艺术类学生在美学教学过程中着重于美学的艺术哲学展现,用作品说话;中文类及其他人文专业学生在理论阐释上应有所强化;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在课程设置中可以把理论讲授点和知识展示点相结合,把感性和理性认知相结合。(4)美学课程师资的选择非常重要。很多高校在专业教师的设置上非常用心,也着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但是在面对通识课程时,对教师的配置往往降低要求,甚至让一些在读硕士研究生授课。这些教师在授课经验、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上达不到美学课程需要达成的目标,在客观上打击了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在美学课程教师的配备上一定要选择专业教师和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

当然,大学美学教育除了开设美学课程之外,还可以与其他更多的教育形式相结合,甚至与美学相关的很多课程都可以放在人文类通识学科中进行,比如美术、电影、文学、历史、音乐等,人文类课程与美学课程可以形成互相补充的关系。艺术或艺术鉴赏类通识课可尝试纳入学分。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汤浅泰雄所说:“真知仅仅通过单纯的理论思考是无法获得的,还要通过身体认知或身体觉悟才能达到。”[30]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与美学教育的理论化强化可以形成感性践互补的关系。当然,大学生团队活动也是对美学教育的必要补充。从大学精神角度而言,学生团队活动可以成为学生实践课堂的组成部分。参考文献:

[1]张正江.中华人民共和国美育的命运(第二章)[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孙海峰.美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S1):78-79.

[3]彭美贵.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9):31-35.

[4]刘玲灵,徐成芳.美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3-125.

[5]张译元.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探索[J].大学教育,2017(5):117-119.

[6]刘艺超.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应重视美育的融入[J].求知导刊,2015(24):14.

[7]万婷.大学生艺术审美特征与高校艺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17-118.

[8]张团燕,李宜芳.浅谈艺术审美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6-97.

[9]文媛.试论川剧艺术教育与文化资源转化、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关系[J].四川戏剧,2013(1):118-120.

[10]彭聪.论艺术欣赏教学对高校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2(4):156-157.

[11]朱磊.浅析大学美育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完善[J].美术教育研究,2016(1):141.

[12]朱晓辉.审美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56-58.

[13]吕东春.大学生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40-442.

[14]李修超.审美教育在大学生人格重构中的作用及实施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86-87.

[15]丁铮,高秦嫣.大学生审美心理探究与审美教育的对策思考[J].中国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37-139.

[16]谢美玉.美育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4):172-173.

[17]杨春燕,郑灿磊,赵雄.医学院校大学生美育教育现状及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5):371-374.

[18]张洋,李贵森.论体育对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5):65-67.

[19]杨楠楠.美学视域下大学生篮球审美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2):98-100.

[20]鲁艺,于红,李晖.浅谈大学生美学教育在中医药专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2(6):81-82.

[21]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

[22]陈华,张莉玲.审美文化史视角中的大学生美育[J].教育评论,2014(9):81-83.

[23]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6.

[25]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5.

[26]曾繁仁.走到社与学科前沿的中国美育[J].文艺研究,2001(2):11-18.

[27]赵伶俐.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03.

[28]曾繁仁.关于美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1-83.

[29]金昕.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旨归的美育策略探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9-52.

[30]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1-32.

Studiesonaestheticseducationandgrowthofcollegestudents

XUeHong1,2

(1CollegeofLiberalarts,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pRChina;2DepartmentofSociology,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pRChina)

abstract:

美育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65-01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其中,外来文化的涌入不但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同时也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一些外来的不良的文化也在侵蚀着我们的民族意志和信念,使我们逐渐丧失原有的精神和气质,最终可能丧失民族自信心。因此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实现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净化和与世界先进文化的紧密结合。

一、把握民族民间美术教学的理论根基

要想进一步增强关于区域民族民间美术学科的研究力度,就必须将培养具有民族民间美术研究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对于民族民间美术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要站在艺术形态的角度深入考察其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实际的生存基础和历史演变等重要的元素,同时在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更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另外,还需要站在艺术的角度去观察其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渗透、融合以及影响下,所出现的新的现象和发展趋势。社会上有很多的传统手工艺都是以家族或者师徒的形式传承下来的,而这种传承方式也就造成了其很难被广泛推广。甚至有很多历史久远的传统手工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工艺技术进行全面的研究,如利用大量的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分析和整理,才能为传统手工艺技能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分类施教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体系

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要想深入地开展,必须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人文素质的教育。由于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与现代专业教育在课程学习存在较大差异,比如民族民间美术所涉及的分类与现代美术不同。民俗信仰、建筑陈设、衣食穿戴、生活用器、生产劳动、传统商业、环境装饰、戏曲表演以及游艺竞技等方面,是民间美术自身所具有的功能和特性,一般我们都将民间美术作为美术学的基础分为一般分类法和民间美术应用分类法两部分内容。而民间美术的主要特点就是要突出少数民族的特性,而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说,民族民间美术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不同的少数民族其所代表的民间美术的特征以及民俗信仰等也各不相同。只有充分了解掌握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才能了解掌握这些少数民族的特点。针对这一点,很多的民族高校都开设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另外,必须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辅以民族美术的理论知识和民俗知识教学,将学生认知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增强其民族文化素养,实现民族文化素质与专业创意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的目的。

三、拓展民族民间美术实践教学

美术教育的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是学生创意实践能力提高的基础。人类学特征突出是民族民间美术最大的特点,而这样的特点在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将《中国民间美术教程》中民间美术作为实际分类的参照可以看出,各个少数民族民众对于神鬼、祖先的信仰和崇拜都可以从其所使用的祭祀品中体现出来;从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茶具、烟具、食具以及炊具等,也有所体现;而他们所居住的建筑则因其所处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最能代表其民族特点的就是服饰,这些都从侧面体现出民族民间美术的主要特点。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课堂教学、实践、实习、课外创新以及大学生的课外实践充分结合在一起,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写生考察、搜集素材以及体验生活。

四、结语

灿烂的民间美术与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密不可分,高校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不但发挥了积极的教育功能,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将新的血液注入到当代艺术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以及全民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美育教学研究篇7

一、健美操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分析

进行健美操运动锻炼,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的健美操兴趣较高,尤其是女生对健美操更为热爱。通过健美操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也得到了发展。在素质教育实施条件下,健美操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终身体育意识,掌握运动锻炼手段的重要平台,因此要鼓励健美操在高校的开展。

健美操能够对学生的生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通过健美操运动的练习,能够促进学生心肺功能的提升,相关的研究表明,参加健美操锻炼的人,其心脏总体积指数要明显的优于没有参加的。其次,通过健美操锻炼,能够有效的降低体内脂肪的含量,健美操运动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发生。最后,通过健美操锻炼,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消化功能的提升,其原理是健美操运动能够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得胃肠的蠕动更加的有力,提高了食物消化、吸收的速率。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高校健美操理论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许多高校健美操理论知识都是以健美操概述、特点、意义和健美操竞赛技能为主,过于重视健美操技能的培養,偏重体育项目的外在形式,缺乏对终身体育的培养,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追求。而在教学内容上多以传播健美操套路动作,以固定的考查方式为主,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导致学生逐渐对健美操学习失去兴趣,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校健美操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健美操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教学活动的支撑,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培养能力,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师生完成教学活动的必要过程。但是在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没有太过用心,多数教师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造成了消极影响。

(三)高校健美操教学评价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体育考核制度,许多都是以运动技术水平评价学生的表现,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定,单一的成绩评定过程又掺杂了较强的主观意识,难免会造成评定结果的不合理和偏差。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质疑与不满,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甚至对参加健美操课程产生恐惧。

三、素质教育视域下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思路

(一)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应具有多样性与创新性

健美操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到教学任务的要求还要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高校学生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适当注入一些现代舞,不但可以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创新性,而且通过丰富健美操的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健美操的教学环节,可以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保证健美操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如艺术欣赏能力、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创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全体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会使优等生觉得缺乏深度使学困生对学习缺乏信心。而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式,教师做好自己的辅导工作,引导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学习。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制定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使得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健美操水平上有所进步。

(三)构建公平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行为往往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和制约。新课改实施以后,对教学评价有了新的要求,要做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因此,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做出客观公平的评价,要挖掘学生在健美操学习方面的潜能,给予每个学生发展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健美操的自信,促使学生在点滴的进步中逐渐提升自己,力争追求更高更的目标。

美育教学研究篇8

关键词:传统剪纸;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

优秀的民间美术见证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它体现了浓浓的民族特色,彰显了民族精神。传统剪纸是重要的传统艺术之一,它的魅力和内涵是独特的,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也为美术教学的特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育人的功能,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是传统艺术传承的重要群体,他们掌握传统艺术知识,今后将其融入幼儿美术教育中,使优秀的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一、传统剪纸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意义

(一)丰富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的手工课程包括纸工、布工、泥工等,传统剪纸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使美术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江苏地区的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将它带入美术课堂,能够体现浓浓的地方特色。剪纸的图案千变万化,是人们思想观念最直接的表达,剪纸所用材料简单易得,其镂空的形式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审美特点,使学生创作的作品独具特色。剪纸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用来丰富日常生活,它的纹样和艺术形式也可运用到其他美术创作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地融入美术课程。[1]

(二)提升学生的内涵修养

一个人的内涵修养包括个人行为与作风所体现出的思想、品行等。传统剪纸教学,不只是完成教学内容,也要开展内涵教育,要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素养两方面培育,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内涵层次。学生在大学阶段,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点,通过传统剪纸等民间美术的教学,使学生接受我国传统美术的教育和熏陶,帮助学生应对不同知识和问题所带来的困扰,这也是对学生内在心理品质的锻炼和提升。

(三)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与探究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幼儿美术教育的要求,在绘画、手工以及美术欣赏等方面都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该专业对学生美术技能的要求也有自身的特点,如简笔画的形象概括、卡通画的夸张变形等,都与传统的美术技艺有许多共同点。江苏邳州地区的剪纸就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其粗犷淳朴的表现风格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特色,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剪纸的学习需要细致的观察能力,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图案的绘制,自然能够提升创造力。剪纸的学习看似简单,实质上要对它进行不懈的探究,才能真正了解它的艺术内涵。教师的教学模式要适时转变,如带领学生参观民间艺人的工作室,或在校内建设剪纸实训室,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颖的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2]

(四)适应幼儿教师岗位的需要

传统手工艺术具有淳朴概括的制作特点,适合幼儿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些传统美术技艺。本校美术课程中设置了10周纸工教学课程,剪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学生掌握了剪纸技能,从中也感受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他们的耐心和意志得到了锻炼,这是美术学习所需要的精神,也恰恰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二、传统剪纸艺术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传统剪纸是民间美术的形式之一,对老一辈人来说,他们将美好的祝福和向往寄托其中。但是,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讲,日常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表达祝福的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新奇。因此,他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学习兴趣不大,感受不到剪纸艺术的魅力,很难主动地学习。在传统剪纸艺术教学中,部分学生会选择比较简单的图形,以应付的态度完成课后作业,认为精心地制作一幅剪纸作品是一种负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待提高

剪纸艺术体现出民间艺人的创造能力,他们往往不受客观事物的约束,剪出的是心中所知所想,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然而,学生却过度依赖临摹,认为临摹出的作品更加美观,不能独立完成图案纹样的设计,只是单纯的技法操作。临摹是创作的基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但只是一味临摹,缺乏独立思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无法满足幼儿教学的需要。

(三)课堂教学缺乏新颖性

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技能水平。有的教师对传统剪纸了解不多,教学方法呆板单一,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过于重视技法练习,将选好的剪纸式样发给学生模仿,不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缺乏新颖性,既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传统剪纸教学中,教师要熟悉大量的理论知识,准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课堂中细致地讲解难点,课后提供适当的拓展练习,合理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3]

三、传统剪纸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1.剪纸内容结合创新主题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包括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学生在学习剪纸时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积累了一些创作经验,能够熟练地将装饰造型运用到各种构图中。学生可以将更多的绘画素材融入剪纸创作,如幼儿比较喜欢的卡通造型、生活场景、时尚元素等,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轻松自由的表达方式也能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收获愉悦感。传统剪纸呈现出多种制作形式,有阴刻、阳刻、阴阳结合、单色、衬色、染色等,运用这些装饰技巧表现新颖的题材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练习。通过纹样的设计和剪刻技巧的处理,让学生掌握创作的基本规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传统剪纸艺术的表达方式与幼儿美术的自由表现有相似之处,通过欣赏和比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幼儿作品,如何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为每个小组提供特定的主题,或请幼儿园园长为学生布置任务。例如,根据节日为幼儿园设计一套剪纸装饰品;将剪纸作品运用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或悬挂或粘贴,体现出装饰的系列感;为幼儿设计一次剪纸游戏,并布置相应的环境等。每组学生根据这些任务完成一系列作品,实际运用到幼儿教学中,再将幼儿的使用情况拍照或记录下来,学生不仅获得了成就感,而且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2.充分运用剪纸元素传统的剪纸图案和剪纸符号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它们不仅可以出现在剪纸作品中,也可以运用到其他艺术表现中,提升作品的内涵。例如本校每年举办的服装设计大赛,学生会整理一些剪纸素材,将剪纸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夸张的头饰和形式各异的服装都体现出浓浓的传统特色,使传统剪纸与服饰融合在一起,为作品增添文化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生也可以在绘画创作中运用剪纸元素,如运用剪纸元素设计制作绘本,可以传递一些关于剪纸的历史文化,营造学习传统剪纸的氛围,将这些设计制作的绘本赠予幼儿园,也会使幼儿了解剪纸文化,感受剪纸魅力。[4]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1.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设计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是90分钟,在这个时间内,要进行阶段划分。首先,师生共同回顾课前学习任务单,通过讨论交流,教师了解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梳理出学生遇到的难点问题。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优秀剪纸作品,教师提供自己收集的资料,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师简单总结学生课前学习的一些理论知识,加强对难点问题的指导。然后,学生进入讨论学习阶段,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每组的情况单独交谈。最后,再一次展示学生修改的作品,各小组介绍设计理念和创作过程。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相互借鉴,对其他同学的作品做出客观评价。2.课堂示范必不可少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内容丰富,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对有些内容比较熟悉,但对大部分知识却是没有接触过的,对手工课程了解更少,因此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示范。课堂示范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知识技法,这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美术课堂教学。教师示范的内容往往是教学难点,也是学生遇到的共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示范,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更具价值的问题。要想更好地完成课堂示范,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并且在课前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剪纸教学,教师可以示范纹样的设计、剪刻的方法和制作的步骤,学生接收到的不再是枯燥的讲述,而是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一方面,学生对教师产生浓厚的敬重感;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获得成就感,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由易到难的创作。3.开展分组探究学习分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引导,使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取长补短。教师布置任务时,分组教学能体现出优势,如教师实施剪纸教学,可以为每组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接受任务后,设计出具有系列感的纹样,保证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个人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各小组将制作好的作品进行展示,分享并交流本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小组的困惑也许会得到解决。因此,分组教学是适应传统手工教学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技法的操作,还是创意设计的实施,都能起到讨论借鉴、分享创新的作用。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剪纸教学,对于其他较复杂的传统艺术的学习同样有效。4.充分利用学习平台学生的课前学习需要大量资源,学习平台便是学生学习的好助手。首先,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微课进行课前学习。其次,课堂教学可以借助平台完成演示、答疑、投票、竞赛等环节。最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平台上的微课,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不再单纯地依靠课本解决问题。对于美术基础稍差的一些学生,也可以通过反复学习,达到提高专业技能的目的。例如传统剪纸艺术的学习,过程和步骤是十分复杂的,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信息,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而平台上丰富的资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方便、快捷,很受欢迎,教学平台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助手。

(三)选择创新的教学模式

1.组织有效的展示展览活动展示展览活动是提升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举办作品展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现场展示作品。每个年级都会进行阶段展览,纸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挑选一部分作品进行展示,这样可以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艺术节期间,本校学生进行了剪纸现场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技能水平设计制作具有个性风格的剪纸作品,有的学生提前将纹样设计好,现场直接剪刻,还有部分学生能够直接剪出团花和对称剪纸,作品丰富多样;学生在色彩运用方面表现十分大胆,有的学生用红色纸张,也有的学生用棕色、灰色,还有部分学生将染纸运用于其中,色彩斑斓,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学生在现场将作品赠予前来参观的老师和同学,很受欢迎。展示展览活动也可以在学校周边的社区举办,为社区居民制作剪纸,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2.实地完成任务教学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定期到幼儿园开展实习实训,将课堂搬到幼儿园,利用传统剪纸为幼儿园创设具有节日气氛的环境,为班级设计制作具有剪纸特色的区角活动空间。在幼儿园,区角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实践的空间,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体验生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幼儿打造区角环境,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幼儿的审美需求,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要点,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四)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

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十分看重教师的评价,有的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作业,却没有得到满意的评价结果,这样就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状态,包括课前学习情况。教师布置的课前任务单中一般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资料的收集,课堂上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作为评价指标之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却不愿意参与合作学习,如果这类学生最终得到较高的评价分数,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评价应阶段性进行,如每学期的绘画课程结束后,可以做出阶段性的总结评价;手工课程结束后,可以再给出一次阶段性总结评价,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表现一目了然,便于针对性学习。2.教师及时给予评价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及时、准确,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讨论汇报后,教师应第一时间给出专业性的评价和总结,而不是简单地说“好”与“不好”。对于美术作品来说,没有固定的创作模式,更没有标准答案,每一幅作品都反映了创作者的经历、心境及能力。[5]因此,学生的自评、教师给予的总结性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评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综合性的评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3.多角度评价作品学生课后完成的作品也是评价的重要方面,除了考虑最后呈现出的整体效果以外,还要分几部分来看,如纹样的设计是否新颖、独特;剪刻技法的操作是否熟练,能不能按照剪纸的制作步骤完成;装裱的材料是否合适,能否与剪纸的艺术风格相匹配等。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教师在对作品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到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

(五)剪纸教学中渗透德育

1.提升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剪纸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寓意和审美价值。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一味地片面追求现代感、时尚感,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感不强,而传统艺术恰恰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传统剪纸的教学,学生认识到传统艺术的美,增强自身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能力,开阔了眼界与创作思路,将欣赏和掌握的精髓贯穿到美术创作中,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6]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成长。因此,传统剪纸等民间美术应当以新的形象再现于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身边的幼儿。2.提升学生个人素养当前处于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由于学生对文化理解的雷同,创作的作品缺少个性与内涵。传统剪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美术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作观念和态度。传统剪纸是极具代表性的创作素材,自身具备一定的道德教育意义、人文情感和审美情趣。[7]传统剪纸元素体现在艺术创作中,也赋予了艺术作品精神层面的艺术特色。通过欣赏和制作,学生对艺术的探索欲被激发,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也会随之提高。传统剪纸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究,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手工技能会迅速提高,为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做好技能储备。

参考文献:

[1]黄有婧.传统手工艺融入中职社会文化艺术专业《手工》课程的方法研究——以剪纸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2]张卉.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武微微.剪纸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地方美术资源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6.

[4]许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基础教育中的价值探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5]王美莉.学前教育剪纸艺术课的教学探讨[J].华夏教师,2018(7):66.

[6]吴琳.传统剪纸艺术在高校素养教学中的研究[J].品位经典,2019(12):78-80.

美育教学研究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本教育;审美能力;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88-01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是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美术学习最根本的出发点,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感知、实践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积累对艺术的感知。下面,就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进行阐述。

一、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美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美术课要上得活泼高效,使学生情绪高涨、大显身手,就要根据教学需要营造一种符合学生思维的学习情境,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精神乐园。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途径,精心设计富有教学意义的生动情境,借助媒介,让学生感知艺术的魅力。例如,在“拓印树叶真有趣”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可以拓印的方法帮助学生去感知和表现叶脉的美。【教学片段】首先,新课导入,欣赏树叶。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让树叶变得像小精灵般可爱。引导学生瞧一瞧,春天到来的时候,树枝吐出了嫩黄的小芽儿;到了夏天,满树都是重重叠叠,深浅不同的绿色;秋天的时候,叶子又变成了红的、黄的、黄中带绿的。其次,课件欣赏,激发想象。播放课件,欣赏各种各样的叶子。在课堂上呈现一些在课前准备好的形态各异的树叶,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这片叶子像什么?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你们最喜欢哪一片叶子?你可以用它来做成什么?再次,叶画欣赏,拓印增趣。课件播放树叶拓印画,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拓印示范。引导学生把笔平放,让笔心跟纸挨得紧一点,尝试拓印“小魔术”。经过拓印,树叶美丽的花纹出现了。叶纹好比人体的血管一样,通过它,提供给叶子生长的养料。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感受到叶脉的外在美丽,更能让学生在拓印中对叶纹进一步进行了解,感受到这些外表美丽的叶纹能为树叶输送养料的内在美。

二、重视学生灵感的培养,让学生实践美

一幅作品,要讲究艺术、讲究适当、讲究鲜明,更要讲究创造。美术学习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景和物去认识和表现美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在实践中感知美和积累美。例如,在一次美术课上,以“热爱祖国”为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素材去创作。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画的国旗,有的同学画升国旗的画面,有的同学画向国旗敬礼的画面,还有的同学直接画美丽的国旗。有一位学生画了这么一幅画面: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操场上的国旗还没降下来,在风雨中收起了美丽的笑脸。这时,几个佩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奔跑着去解下旗杆绳索,画面非常感人。美术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唤起学生强烈的画画冲动,这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而且这种被真实打动的激情所迸发的创造活力,又使笔下的作品随情感的涌动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视觉效果以及生命力和凝聚力。

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探究美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应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才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实践。那么,学生也会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激起学生潜在能量,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实践,从而发现美术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以同桌之间、前后四人、男女生多人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激励、竞争提高。比如有的学生虽然动手能力不强,但想象力却很丰富,有的学生思路狭窄,但做工精细。开展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从而取长补短。比如“版面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收集材料,合作调查研究,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美术学习的过程,体会到集体的智慧。《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此外,美的教育不止于课堂。比如风景速写,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壮美,唤起强烈的画画冲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大自然中学美术,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这对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对发挥学生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艺术学习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束语

一个拾柴者,背了一捆或者拉了一车柴草,但那仅仅是拾来的,再重也是拾来的重量;一个种植者,把种子播进田里,让植物的根系在地上形成,那才是真正丰厚的创造,未来可以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一位美术教师,用美学培育成长的一代新人,将来不一定去当画家,然而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开阔的眼界,却会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吕轶敏.寓画于情以情动人――论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

美育教学研究篇1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情趣;引导途径;课程架构

前言:

透过以往诸多调查结果整理论证,汉语言文学一直被视为高校人文素质拓展的基础性课程,毕竟其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华,能够为学生标准情感、价值、人生观体系结构梳理,提供较为丰富的指导性线索。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既有审美教育管理策略创新改造,令学生透过不同类型汉语言文学交流实践活动参与,更为细致地感知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地位,自觉透过网络和图书馆渠道修缮个人专业技能,避免步入复杂化社会环境后,产生任何不必要的身心压力。

一、如今我国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管理中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研究

透过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状况观察分析,发现大部分指导教师在教学模式处理上过于单调乏味,无法激活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致使汉语言情感理解水准大幅度下降现象广泛分布。至于以上教学过程中的消极冲突细节,主要如下所示:

(一)汉语言文学审美引导模式过于单调乏味。

透过如今已有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观察论证,许多教师都片面地进行既有课程内容鸭架式灌输,长时间令学生处于被动境遇之中难以自拔,对于最新文学作品感知欲望骤降,专业范畴内的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完善,对于今后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综合化布置延展,产生较为深刻的限制效应,最终学生汉语言文学审美技能也势必不够可观。

(二)学生对于传统民族汉语言文学诸多情感因素理解能力较差。

结合长远化民族历史和现代社会交接延展层面分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本身保留较为强效的审美教学引导功效,方便利用不同类型专业知识结构进行社会诸多现象映射,使得学生自我价值地位至此得以全方位舒展,形成全新的人格魅力,对日后中华民族优质化文化成就继承延展,创设更多的支持辅贡献。可实际中,诸多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中,始终遗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情感理解误差结果,包括不能精准化认证掌握该类专业学习价值地位,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考试成绩提升层面之上,不能令个人情感、价值观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改造,使得该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渗透标准化审美控制内容,最终阻碍学生日后就业前景。

二、日后提升汉语言文学日常教学引导实效的措施内容解析

想要切实整改现代汉语言文学审美教学被动状况,唯一的出路便是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改良创新,使得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得以全面激活释放,自觉透过不同途径提炼整理最新文学审美辅助因素,为今后诸多样式审美意识强化项目布置交接,提供更为强劲的推动功效。

(一)努力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改造,激活学生长久学习兴致。

审美教育因素就是要时刻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之中,想要顺利贯彻此类指标,教师就必须集中一切技术手段进行既有汉语言教学引导模式创新改造。然而,兴趣始终是最好的指导教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考虑时刻依照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潜能,进行传统教育控制方式逐层创新调试,令学生长久化学习性质得以全面激活,令最终汉语言教学实效获得本质性变化结果。

(二)提炼整理更多样式的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辅助因素,改善学生审美理念。

透过客观层面观察论证,汉语文字本身就属于一类美化因素,毕竟其是经过诸多文学作家造诣成就融合的结果,所以在实际教学控制期间,教师应该要集中一切精力在汉语言文字内容讲解之上,带领学生进行相关题材文学作品深刻内涵感知延伸,使得不同类型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内在结构、情感态度得到更为细致地拆解验证。另一方面,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诸多现象有机融合,令学生主观思维和审美想象空间处于无限度扩张之势。所谓汉语言文学作品,实际上便是作者针对内心复杂情感的物化、外化结果,因此在实际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类型事物和情境,令学生可以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结果,至此令个体思维结构全面舒展,真正改善学生综合审美和观察技能,深度贯彻落实新时代全新审美教育控制指标。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既定课文内容,竭尽全力塑造起生动化感知情境,确保自身能够深处于作者情感背景之中,能够站在作者思维方向上分析不同字词、语句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一直一来保留较为深刻的审美教育功效,教师在联合审美教育因素系统化拓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过程中,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激活学生自我价值展现和人格魅力养成欲望,避免今后价值、人生发展观念形成的误差迹象。今后教师要做的便是透过历史、现实生活中提炼整理更多教学审美辅助要素,令学生审美控制技能变得更加灵活便利,最终朝着社会预设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掌控技能方向不断过渡扭转。

【参考文献】

[1]唐代兴.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6)

[2]张子程.民族地区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设置的现实意义———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