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十篇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十篇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6:23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篇1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环境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办法所称的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品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并颁布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和环境监督检查制度。

第五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由环境保护、病原微生物以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有关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提出审议建议;审查有关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审查建议。

第六条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七条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

承担三级、四级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具备甲级评价资质和相应的评价范围。

第八条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的要求,安装或者配备污染防治设施、设备。

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方可投入运行或者使用。

第九条建成并通过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取得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后15日内填报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见附表),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第十一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实验室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和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兼)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危险废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第十二条实验室排放废水、废气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实验室对其产生的废水,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十四条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排放废气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标准或者规定。

第十五条实验室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妥善收集、贮存和处置其实验活动产生的危险废物,防止环境污染:

(一)建立危险废物登记制度,对其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危险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二)及时收集其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并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等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要求的专用包装物、容器内,并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和说明。

(三)配备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危险废物暂时贮存柜(箱)或者其他设施、设备。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废物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危险废物交由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

(五)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六)不得随意丢弃、倾倒、堆放危险废物,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

(七)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实验室建立并保留的实验档案应当如实记录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实验活动和设施、设备工作状态情况,以及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置以及检验的情况。

第十七条实验室应当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国家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施行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三级实验室,应当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限期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监测计划,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实验室发生泄露或者扩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事故报告程序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管辖范围内的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由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并反馈被检查单位。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病原微生物泄漏或者扩散现场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资料,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需要进入三级或者四级实验室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的,应当指定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实施。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实验室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实验室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或者未设置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三)未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篇2

1建立废液管理制度

建立实验室废液管理制度是对废液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对废液进行管理是建设绿色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其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并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监督这项工作的落实。学校每年都要有用于废液处理的专项经费,高中化学实验室要按照《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的要求配备废液处理装置,存放废液要有专门的场地。要将做好废液处理工作纳入《中学化学实验教师岗位职责》,记入实验室教师工作量,并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在《中学生化学实验守则》中要明确规定“实验后要按照要求将废液倒入指定的容器,不可随意排放”。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有责任指导和督促学生对废液进行收集。此外,某实验室不需要的试剂对于其他实验室并非完全无用,因此提倡信息共享,建立试剂交换再利用的机制。例如,在一个地区各校统一安装基于互联网的“化学试剂管理系统”,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能实时了解各学校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库存状况,减少试剂配备的盲目性,使试剂在学校之间进行交换,尽可能地提高试剂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废液废弃试剂量。

2危险废液的识别与分类

废液,顾名思义是指液态废物。废物可分为危险废物和非危险废物,因此废液也分为危险废液和非危险废液。通常所说的废液,如果不加以特殊说明指的是危险废液。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征的固体废物,通常具有毒害性、易燃性、腐蚀性等特征。尽管中学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大部分属于危险废液,但是并非全部都是危险废液。如果对危险废液不加区分地全部回收,则势必增加用于废液处理的人力物力,提高废液管理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那么,如何来识别危险废液呢?

一般来说,氯化钠、醋酸钠、硫酸钙、淀粉、蔗糖等普通无机盐及无害有机物,一般均为无毒性及低反应性物质。只含有这类物质的废液属于非危险废液,通常无需处理,可以直接排入下水道。

强酸、强碱溶液具有强腐蚀性,含重金属盐类的废液具有较强的毒性,多数有机废液具有毒性或易燃性,以上几类废液均属于危险废液,必须回收,绝对不能直接排放。分子中含4个碳以下的醇、醛及酸类,通常水溶性高,且易被微生物分解,因此量少时不视为危险废液。

为了便于废液的收集和处理,应该建立统一的废液分类标准。建议按照以下方法对实验室危险废液进行分类:

(1)含卤有机废液,指含卤素的有机废液。如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溴乙烷、溴苯等。

(2)不含卤有机废液,指不含卤素的有机废液。如甲醛、乙酸乙酯、苯、甲苯、二甲苯、硝基苯、苯酚、苯胺、石油醚等。

(3)含氰废液,指含有氰化物的废液。

(4)含汞废液,指含有汞及其化合物的废液。

(5)含6价铬废液,指含有6价铬化合物的废液。

(6)含重金属废液,含只有一种或多种重金属离子(如镉、镍、铅、铬、铜、银、锰等离子)的废液。

(7)含氟废液,含有氢氟酸或其他氟化物的废液。

(8)废酸,含有硫酸、硝酸、盐酸、磷酸等的废液。

(9)废碱,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磷酸钠等的废液。

研究显示,在中学实验室废液中没有“含氰废液”。实际收集废液时,如果废液中含有多种成分,则以其中有害性最大的化合物的类别进行归类。例如,某无机废液中既含有汞离子,又含有铜离子,则应将此废液归为第4类“含汞废液”。

3废液处置流程

实验室废液具有量少、种类多、浓度大、排放不连续等特点。实验之后,根据废液的类型,先分类收集在容器中,暂时储存在实验室,待累计至一定数量后,再进行集中处置。处置办法包括自行处理和转移处理两种。自行处理是指根据实验室条件(如利用化学实验室废液处理装置),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自行对容易处理的有毒有害废液(如某些无机废液)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转移处理是指对将在实验室难以处理的废液(如有机溶剂等)转移给有经营许可证的专业处理公司进行处理。实验室处理废液的流程如见图1。

图1实验室处理废液的流程图我国目前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公司比较少,收费较高。按照上述废液处置流程来区别处置废液,不但可以减少废液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也降低了废液处理的费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自行处理还是转移处理,都应得到环保部门的许可并接受监督。处理过程中的废渣也应妥善处置,以免产生二次污染。

3.1废液的分类标准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产生废液的源头对废液进行分类收集非常重要,是对废液进行有效处理的前提。应将废液分类收集在规定的容器中。收集废液时要注意,由于废液之间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或引起爆炸,或释放出有毒气体而造成危害,所以严禁把相互间易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或反应后会释放有害物质的废液混合收集。例如,表1中a、B两栏中的废液不能相互混合。

表1不能相互混合的废液

a栏B栏氢氟酸、盐酸等挥发性酸不挥发性酸铵盐、挥发性胺强碱硫化物、次氯酸盐酸过氧化物有机物3.2废物的储存保管

要选择洁净、无破损的、不易被废液腐蚀、带有密封盖的容器来盛放废液。例如,可统一使用半透明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容器。废液桶中加入废液的量,不应超过废液桶容积的70%~80%。为防止从废液桶中扩散出易挥发性物质,每次倾倒废弃物后应盖紧容器盖。

储存废液的容器上应贴有醒目的标签,标签上要标明废液种类、成分、大致浓度、储存时间等内容,以保证废液信息完整,利于对废液的全程管理和最终处理。为了更好地起到警示作用,标签上最好还要有危险警示标志。

储存废液要选择能保证废液不受自然外力,包括风、雨等破坏的地点。尽可能避光存放,还要远离热源,以免加速某些化学反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要定期进行处理。非指定人员不得进入储存废液的场所。含剧毒、易燃、易爆药品的废液的储存应符合危险品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实验室储存的废液必须有专人管理,管理者应定期检查储存场所及储存的废液,包括检查容器是否漏液、被腐蚀或密封不良等现象。废液的管理者要对收集的废液种类、数量、时间进行登记,以便随时查对。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篇3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

随着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微生物检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及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与实施[1],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日益繁重。但安全问题仍是工作中的重点[3]。由于微生物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微生物实验室要接触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指示剂所引发的生物安全问题。

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中,检验生产检品时的微生物感染预防问题;微生物培养物污染环境问题;微生物菌种安全保藏问题;生物指示剂保管问题;微生物废弃物处理问题等,是噬待实验室管理人员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在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工作及管理经验,认为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验室人员管理是基层微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

在影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生物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4]。只有保证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和对生物安全设备良好操作和使用,才能保证在检验生产检品时微生物感染预防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好基层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工作。

1.1强化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知识

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对新进人员也要进行相关安全方面的培训,保证实验室人员掌握个人防护、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菌种保藏、生物指示剂保管与使用、感染性废弃物的处理,建立培训档案。全面提高基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工作的认识水平。

2.规范的消毒与灭菌是保障基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

基层实验室由于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检验工作,加之品种丰富,产生的微生物培养物也日以增多。因此必须对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进行灭菌处理,才能作为普通废物处理,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处理,以达到对操作人员的保护,每次实验后,要按照实验室卫生消毒规范进行消毒处理。

2.1实验室消毒实验室空气消毒可采取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另外每周安排进行一次臭氧杀菌;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可采用配制一定浓度的酸酚或碱酚消毒剂进行擦拭。

2.2生物安全柜消毒每次进行实验前后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面,四周及玻璃挡板内外侧等部位来消毒。

2.3仪器消毒制备菌液使用的移液枪、移液吸头、离心机等在使用前后都应进行消毒,灭菌。

2.4其他一般的实验器材采用压力蒸汽和干热灭菌消毒,实验人员每次使用后要消毒灭菌。实验后要及时对使用的实验台面和有关仪器设备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严禁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保持洁净气流不受干扰。

3.落实好微生物菌种保藏及生物指示剂管理制度

实验菌种是生产单位微生物检验部门的重要生产资源,故而它是细菌工作中不可缺少而又具有传染性的生物学因子。为了保证安全,对菌种必须妥善保存和保管。

生物指示剂作为产品工艺验证的实验用品,因含有耐热芽孢细菌,故其管理方法应与菌种管理一致。

4.实验室废弃物管理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是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切实安全的处理感染性废弃物,必须掌握生物安全废弃物的种类,并严格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从而保证对实验室感染和周围环境影响的控制[5]。

由于生物实验室感染性废弃物属于医疗废弃物,必须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2]规范废弃物处置,防止感染发生。

4.1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1)实验过程中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应弃置于专用的固体感染性废弃物收集容器。

(2)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感染性废弃物应放在硬质、防漏且耐高温高压的,有标识的专用容器中,对于产生的损伤性废物,应弃于耐扎容器内。

4.2对感染性废弃物进行处理

在实验室内所有弃置的废弃物,从实验室取走之前,应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使其达到生物安全。其灭菌处理的效果要经过验证,废弃物应按规定统一存放、统一处理。

5结语

基层微生物实验室是检验部门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对生产的药品提供质量的保证,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及实验之后的物品处理中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条例,加强对菌种、生物指示剂及仪器设备的管理,才能确保基层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保障生产企业的顺利生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弃物管理办法》.

[3]季建军康英芳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05,12(1):6-7.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篇4

关键词:生物制药;园区建设;环评要点

1引言

随着国内生物制药产业近20年的不断发展,注册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200家。但是大多规模较小,生物制药占整个制药产业比重仅为7.36%。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生物制药为科技中长期发展和战略新兴领域产业。《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预计“十二五”末生物产业产值达4万亿元,其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3.6万亿元。在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下,生物制药及相应的现代化规模化新型生物产业园区势必成为发展趋势和追逐热点,但该类项目对环境污染重,研究其环评十分必要。

现代生物制药企业园区一般分为实验研发区、生产区、中试试验区、生产辅助区、行政-生活区及污染处理区,并对各分区的分布有严格要求。本文所举示例项目位于市郊,为生物制药类企业园区建筑群及配套设施建设。园区规划引入企业包括现代生物制药公司、创新化学药物类公司、生物农业类公司、生物环保类公司等类型企业。

本文以西部某生物制药园区新建项目为例,从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规范标准、项目组成特征、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技术等方面入手,试分析此类项目环评的技术要点及工作思路[1~3]。

2产业政策及规划符合性分析

项目必须符合相应政策和规划才能获批建设,环评应调查并分析与生物制药相关的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对生物制药园区建设逐一分析其符合性,并给出结论和项目立项文件。

2.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工信部《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指出:“应推动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管理规范、环境友好、产业关联度高、专业配套齐的医药产业聚集区”,《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和鼓励医药企业向符合规划要求的工业园区集聚”,《制药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要求“制药行业应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和鼓励医药企业向符合规划要求的工业园区集聚”,故新改建生物制药项目应落户于专业规范的产业园区,该示例项目符合要求。此外,环评应提出针对引入企业的要求:首先,企业类型应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第一类鼓励类,第十三条、医药”的项目;其次,该示例项目园区因位于西部地区,需分析是否与《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年本)》符合;若为外商投资,则应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修订)》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十一)医药制造业”或《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08年修订)》对应。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要求不得入驻。

2.2规划符合性分析

在环评报告中,须提供相关依据,如立项文件、开发区用地意向文件、规划审批部门的意见[4]。生物制药应符合《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及《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要求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医药产业;因地制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该示例项目所在地药材资源丰富,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条件,符合国家行业规划。亦须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三、四级实验室须获得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从事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并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新改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该示例项目已通过当地有关部门审核并立项,符合规定及地区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环保等规划。

3项目选址及外环境合理性分析

建设项目选址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应符合地区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和环境功能区划,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敏感区域的方位,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表1)。

考虑到生物风险性,除环保要求外,选址还需多方征求意见,尤其是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微生物等方面专家的意见,确保项目选址科学、合理[5],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应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承担实验室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咨询工作。

该示例项目位于市郊,园区规划范围周边为居民区,不符合三、四级实验室对周围建筑距离的要求,环评明确要求其不可引入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4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

平面布置合理性关键在于能否保障药品研发及生产的环境需求,若能则同时可满足环保对各污染源分布要求。国家相关规范已设定了明确的技术参数及要求,评价时只需对应参照即可。

由表2可知,产生污染的建筑应按污染由轻至重顺序沿风向分布,减轻干扰。针对该示例项目,环评分析了产污区与非污染区、产污区与居民区相对位置合理性并提出:辅助区、行政-生活区应与实验研发区及生产区相呼应,便于生产管理,与生产部分要有通道相连,并布置在车间上风向,减小对周边环境及园区内活动的不利影响;建议中试放大置于多能车间内进行,按Gmp标准化建设,视为小规模生产区域,既保障生产安全,也便于污染治理。

5环境污染因素及治理措施

环评重点是评估污染物来源、传播途径并提出治理措施。园区设计方案虽符合建筑规范,但很难全面考虑污染防治要求。环评目的是为真正做到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故其核心在于分析污染源及治理方案,评估设计施工是否为入驻企业预留了污染收集治理设施的布设空间。

5.1大气环境

5.1.1实验研发区域

实验研发区域大气污染物产生及治理途径见表3。

表3实验区大气污染及治理措施

污染源污染物处理途径最终处置(实验室排风系统)实验室内部空气气溶胶、熏蒸消毒挥发消毒剂经负压排风进入实验室排风系统动物负压隔离设备、动物独立通风饲养设备(iVC)排气带菌、带毒气溶胶及恶臭气体经设备高效空气过滤器及过滤器外侧安装的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进入实验室排风系统负压通风柜、生物安全柜排气生物气溶胶与化学废气经高效空气过滤器处理后,均进入实验室排风系统干/湿热消毒灭菌器、离心机排风罩尾气可能未灭活病菌经高效空气过滤器过滤后局部排风污水处理房及污水处理仪器尾气可能未灭活病菌排气管中安置高效过滤器和活性炭吸附装置[4]排风系统(清洗消毒间、淋浴室和卫生间单独设置)设置高效空气过滤器(四级实验室在排风口设两道B类以上过滤器)及废气净化装置(设在排风机负压段),通风系统内部采用化学熏蒸消毒,尾气经内设废气净化装置处理,排风经楼顶2m高以上排口入大气

5.1.2生产区域废气收集治理

(1)有组织排放。车间内废气(含微生物及病毒)经由排风系统高效空气过滤器(最多设置2级)和消毒排风装置处理;含尘废气通过净化空气调节系统负压段的除尘器捕集;溶剂经蒸馏塔进行回收,并作为生产工艺主要部分,不能回收的燃烧法处理;发酵尾气通过活性炭吸附、喷淋法、活性氧化法和生物法进行臭气处理;酸、碱废气采用吸收处理。

(2)无组织排放。一般通过操作的规范避免。如容器的敞口操作,易挥发物质密封储存等。

5.1.3污染治理区域废气收集治理

污水处理厂建于封闭房间内,设置废气收集和吸收措施,采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送排风,沼气脱硫后用于锅炉供热,恶臭经收集后用碱吸收、化学吸收或生物吸收等方法处理消除二次污染。焚烧炉废气经排烟管道的烟气吸收或吸附净化装置处理后排空。

5.2水环境

5.2.1实验研发区废水收集治理方案

(1)含病原微生物的污水治理。废液与废水先在实验室进行化学或物理消毒,然后排至专用特种灭菌罐(分间歇式、连续式两种,见图1、图2[6])灭菌,再排至室外污水管网至本单位专设的综合污水处理站进一步处理。大型实验动物设施粪便量大,含病原微生物多,需单独设置化粪池集中处理。若实验活动产生低放射性污水应采用衰变池处理。

图1间歇式活毒废水处理流程

图2连续式活毒废水处理流程

(2)含重金属污染物污水治理。单独收集,在实验室内采用膜分离法、吸附法、化学沉淀技术、离子交换法、电化学方法等方法处理达标后,再排入下水系统[7,8]。

(3)普通污水治理。同处理后的含病原微生物、含重金属废水一道排入综合污水处理站,经集中处理达标合格后排入城市下水道或水体。综合污水采用“二级生化+消毒”工艺处理。

5.2.2生产区废水收集治理方案

生化制药产生废水主要分为:生产工艺废水,辅助废水,冲洗废水,制药用水制备产生的高盐废水,回收残液等。废水应分类收集处理:含病毒细菌的工艺废水经灭菌、灭活后采用“二级生化-消毒”组合工艺处理(发酵废液经灭活、灭菌处理后作为危险废物处置)。有毒难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应预处理。高浓度废水经厌氧处理后与低浓度废水混合,好氧生化处理达行业排放标准后,排至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不得设置排水沟收集实验室及车间废水,排水管道必须为明管以便于检修和消毒。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5.2.3消毒灭菌技术

常用的技术方法是热力消毒灭菌(物理法)和化学药剂消毒灭菌(化学法)。热力消毒灭菌法通过加热使废水温度达到或超过有害微生物存活最高极限以灭菌。化学药剂消毒灭菌法利用化学药剂对有害微生物杀菌消毒,常用的有臭氧、消毒、氯酸钠、二氧化氯、甲醛、碱消毒等。

5.3声环境

生物园区项目的噪声包括生产设备、实验设备、公用设备(如冷却塔、水泵、空调机组)产生的噪声[5]。在产生强噪声车间与非噪声车间及居民区之间设置一定的距离或防护带。对局部噪声源采用消声、隔声、隔振等装置[9]。产生严重噪声的设备,通常将其放置于地下室,或独立的房间隔音。

5.4固体废弃物处置及利用

三、四级实验室污染区和半污染区固体废物在实验室内彻底消毒灭菌处理,并达到微生物指标零排放后,移出实验室彻底焚烧,或根据就近集中处置原则交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资质的单位处置,操作应符合《医疗废弃物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要求。

制药生产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废物包括:高浓度釜残液、生产母液、菌丝废渣、过期原料、报废药品、废吸附剂和过滤器、废催化剂和溶剂、沾染危险废物的包装材料等,应按危险废物处置。废活性炭应回收再生利用,不能回收按危险废物处置。动物尸体作为危险废物焚烧处置。药渣做有机肥料或燃料利用。除尘捕集的药尘作为危废处置。焚烧炉炉灰安全填埋。污泥在清掏前进行消毒处理,再送至专门的处置场所。

根据生物制药各分区污染特征及处置技术,环评逐一对照分析该示例园区原设计施工方案,并结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及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提出了修改建议。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篇5

关键词:实验室;环境监测;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830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1-0092-02Doi:10.13535/ki.11-4406/n.2015.21.046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突出,引起了国家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也逐步加大。环境监测实验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耳目,担任着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服务,技术监督及技术支撑等重要任务,需准确及时地提供各个排污企业及单位的监测数据,与此同时,环境监测实验室是控制污染、研究环境质量等科技成果的生产基地。同时,所有的环境监测实验室都必须通过资质认定才能对外服务,只有通过计量认证才能证明及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及可靠性。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科研工作的规范性,管理好社会化环境监测市场及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就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实验室管理分为安全管理及人员设备管理。

1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设施的建设,完善、实验室内各种废弃物的妥善处理,以及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完善是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

1.1安全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环境监测任务越来越繁重,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因相关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地方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短缺等原因导致各个实验室硬件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较多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设施未能建设或者不够完善。一个合格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必须具有完善的安全设施,如排污设备,消防设备,通风设备,应急喷淋装备及洗眼器等相关的硬件设施。同时应合理分布工作间,仪器和样品要合理分布,避免环境监测试验出现交叉污染。有剧毒、致癌等试剂必须存放在保险柜内,安排专人保管,剧毒试剂保管工作人员必须非常熟悉此剧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严格做好通风处理,温度控制及有效期管理等工作。剧毒物应实行用多少领多少,领用前应提前申请上报,做好剧毒试剂的领用登记手续,如经手人、发放时间及用量等。剧毒试剂的使用者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按照分析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另外应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试验环境对工作人员的健康危害。

1.2废弃物的处理

环境监测实验室废弃物虽然比企业少,但是种类多,成分复杂多变。主要分为废气、废液、废渣三种。若这些废渣直接排入环境当中,势必给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将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危害人类健康。

实验室的废气主要为易挥发的样品或者试剂、泄漏的载气或者标气以及试验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等。如苯系物、硫化氢、氯仿、乙炔气、汞蒸气、氢氰酸等有害气体,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或造血系统损坏,亦会刺激眼角膜或者引起呼吸道疾病。实验室废液的主要来源为分析后的剩余废水样品、过期的标准溶液、各种用过的洗液以及实验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等。在废水污染源的监测中,水样大部分为企事业单位外排的污水,且部分排出的水样是未达标的样品,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成分。环境监测人员为了保证样品的稳定性及实验分析所需,每次采集的水样量要远大于实验室所需量,直接导致大部分水样成为废液。当前大部分实验室将剩余的水样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下水道,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实验室的废渣的主要来源是过期失效的药品试剂,多余的分析样品(如燃煤,土壤等),破损的玻璃实验用品以及处理含重金属废液时产生的废渣等。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废弃物的处理也是实验室管理的主要部分。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要分门别类,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对于产生废气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通过高出屋顶3m以上的排出管排出,也可以利用一些吸收液来吸收废气,如石灰溶液。同时也可以在实验室内栽培一些可吸收有害废气的植物,完善实验室内通风设备,以减少室内污染。实验室所产生的废液应妥善存放,收集废液的容器应不易变形、老化、破损、耐酸碱及具塞密封。不同的废液应收集在不同的容器中,容器上应贴好标签,注明废液的主要成分及时间等参数。设立专门的固定场所来存放废液瓶,且应远离火源、水源及光源等,应特别注意易燃易爆的废液,按时送往专门的废液处理机构进行处理。容易处理的废液可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定期处理,或者回收利用。如:废酸废碱可加入生石灰或者盐酸进行中和处理,含钡、镍、锌、铜、铅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可以加入石灰乳,反应生成不溶的沉淀物。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液可用活性炭进行分层回收后再集中处理。对于一些无毒无害的废渣如破损的玻璃器皿,试剂瓶等在用自来水冲洗过后可与生活垃圾进行合并处理,通过掩埋、焚烧等其他方式进行处理。同时我们也应该从源头上减小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废弃物的污染。如在确保实验分析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采样量,尽量选择安全清洁的实验方法以及使用安全可降解的无磷洗涤剂来清洗采样瓶及玻璃仪器。

1.3建立及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最基本的条件。我国在环境监测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建设起步较晚,许多工作还处于不断地摸索当中,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环境监测机构还未设立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基本上是由质控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因此建立及完善现有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制定一个比较完善的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才能使工作人员有章可循,有度可依,更加有利于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此外,还应该制定相关安全应急预案制度,通过加强应急演练去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以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意外发生。

2实验室人员设备的管理

2.1环境监测实验室人员的管理

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结果数据的准确性。由于地区及经济差异,造成了各个环境监测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差别较大。特别是基层及某些偏远地区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人才缺乏,存在素质较低的情况,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在监测实验过程中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待监测工作不严谨,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得过且过,不及时学习并掌握新方法,责任意识淡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某些领导也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等,许多实验室安全问题等到发生了才能发现,这时亡羊补牢也无济于事了。因此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是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关键。严格把关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实验室管理人员既要具备实验室管理方面的技能,也要熟悉各个实验分析方法,能独立客观地分析及解决问题。重视并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的综合培训及专业技能学习力度,特别是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工作人员。根据各个环境监测实验室自身的情况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专业技术知识竞赛及演练,定期选派实验室工作人员去优秀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交流学习等。以此来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水平以及相关的综合素质。

2.2环境监测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

仪器设备是环境监测实验室监测分析的必备物品,是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科学规范化管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必不可缺的。建立严格的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每台仪器设备有专门的技术档案,依据每台仪器设备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维护保养制度。做到专机专管,使其一直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定期将实验仪器送至计量部门检定或校准,并及时更新仪器设备档案。仪器使用人员应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使用及维护,使用完毕应按时做好使用登记。另外应加大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投资,适当引进一些高新的仪器设备和技术装备,必要时应淘汰落后的仪器设备,改善环境监测实验室落后的硬件设备,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3结语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管理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第三方权威而又公正的监测部门,对环境监测监督和保护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环境监测实验室与时俱进地高效运作,必须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以及专业管理能力,建设一支专业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合理妥善的处理好实验室废弃物,减轻环境负担,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得实验室监测工作有章可循,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确性、公正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1]张卫星.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废液处理[J].四川环境,2003,22(2).

[2]张华英,王坚强,常光远.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安全与管理浅探[J].科技资讯,2011,(33).

[3]胡春芳,李瑞杰,王新华.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三废”污染及其处理[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11(2).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27层净化”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的通知》(赣卫监督字〔2021〕15号)的要求,我大队派出了执法人员员于2021年4-6月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室、口腔科、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感染性疾病科、检验科(化验室)、重症监护室以及医疗废物暂存间等场所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情况小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制定方案,落实责任。为确保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有序开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健全了制度,明确监督重点、监督要求,确保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位。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方面,所有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均制定了各项措施,各单位疫情报告基本规范,有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也基本齐全,未发现迟、漏、瞒报的现象。

(三)对血液透析室、内镜诊疗室、口腔科、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感染性疾病科、检验室等重点科室的监督检查,

一是均建立了传染病防治管理组织、疫情控制、生物安全、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等制度及应急预案。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未执行一人一用一灭菌;实验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均使用高压灭菌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一级以上医疗机构按要求建立了预检、分诊制度;县人民医院规范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及发热门诊;从事传染病诊治的医护人员、就诊病人采取相应的卫生防护措施;基层医疗机构发现疫情时,为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提供诊疗或按规定转诊并记录;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运送车辆及工具以及医疗废物、污水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二是组织了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有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和手卫生设施设备并使用规范;做到了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较好;三是三个二级生物实验室都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员会,建立健全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感染应急预案,建立实验档案,实验室布局合理,有相对独立区域,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设施设备符合相应的条件要求,有生物安全标识和消毒设施,生物安全柜有定期进行检测。进入实验室配备个人防护用具齐全,实验室靠近出口处设洗手池或快速手消毒剂(二级实验室有洗眼器和喷淋装置);实验人员符合资质要求。实验室菌毒种及样本在同一建筑物消毒灭菌处理,按规定对空气、物表等消毒处理。

(四)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2家二级医疗机构、14家乡镇卫生院和疾控、妇保院能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包装、运送、暂存处理。大部分乡卫生室能按规定收集处理医疗废物。但少数单位存在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登记记录不全以及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不规范的现象。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污水都有统一收集并经严格消毒。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暂存时间有超过2天的现象;

(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缺乏对医疗污水的pH值、余氯含量的监测

(三)个别单位门诊日志登记项目登记不全。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达到自觉依法防治传染病的目的。

(二)强化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处置、消毒隔离制度和传染病疫情控制等工作的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职责,明确具体责任人。

(三)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特别是个体诊所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传染病防治有关工作规范,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篇7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防治

1引言

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样品包含海水、生物体、沉积物等,组成复杂,检测项目多。在样品的分析检测过程中,会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会产生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其在监测海洋环境状况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污染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实验室的污染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分析了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的主要污染来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2污染来源及危害

2.1废液污染

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分为三类,即实验原废液、一般实验废水、生活废水,来源于多余的样品、标准曲线及样品分析残液、失效的贮藏液和洗液、大量的洗涤水等。几乎所有的常规分析项目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废液污染问题。这些废液成分复杂,包括最常见的有机物、强酸碱废液、重金属离子和有害微生物及相对少见的氰化物、细菌、药残等[1]。目前,我国部分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未具备良好的废液处理条件,甚至有直接排放的现象,对环境造成污染。

2.2废气污染

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产生的废气主要集中在样品试剂、分析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有机溶剂的挥发及标气的泄漏等。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较多,成分复杂,排放具间歇性,主要有有机气体和无机气体两大类,如酸雾、甲烷、正己烷、乙醚、卤化氢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若直接排放到大气当中,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危害。

2.3固体废弃物污染

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多余样品、分析产物、残留失效的化学试剂、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等。这些固体废物成分复杂,涵盖各类化学、生物污染物,尤其是不少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处理稍有不慎,即容易危害土壤以及地下水环境,导致较严重的污染事故。

3防治措施

3.1建设污染防治设施

《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为了降低实验室对环境的污染,应把实验室环境保护系统纳入实验室设计与建设中,使之成为实验室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而有利于贯彻落实各项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2]。建设废水处理系统,一般实验废水和生活废水应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通过酸碱中和、混凝沉淀、次氯酸钠氧化处理、生物接触氧化等工艺措施处理后达标排放。建设实验室废气处理系统,具体根据实验室废气的特点来选择处理方法,如建设酸雾净化塔,采用湿法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废气,建设活性炭吸附装置,采用干法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气体。建设专门分类存放点,用于贮存、管理固体废弃物。

3.2妥善收集、贮存、处置实验室废弃化学品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原废液、固体及可收集的气体等废弃化学品应遵循科学的收集技术规范[3]。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化学品分为无机浓酸溶液及其相关化合物、有机酸、有机碱、自燃物质、遇水反应的物质等19类。执行废弃化学品分类的人员应熟悉其物理、化学、毒害等特性,并做好分类。实验室应在合适位置明示《实验室废弃化学品分类表》,以方便相关操作人员正确分类识别和弃置废弃化学品,并做好标识。如需对废弃化学品进行混合收集,收集前应明确其成分,以确保它们之间的相容性,使当两种以上废弃化学品混合,或与收集容器、材料接触时不会发生放热、着火、爆炸、有毒有害物质产生等反应。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应做好个体防护。盛装废弃化学品的包装容器应张贴规范的标签,贮存设施或区域应设立醒目的警告标志。若无妥善处理的技术设施,应将废弃化学品收集交给具有相应处理资质的经营者进行转运、处理处置,对不明废弃化学品不得擅自处理,严禁擅自倾倒、排放或交未取得经营资格的单位进行处理处置。

3.3推行清洁实验

将清洁生产的先进理念引入实验室检验检测过程中,以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实现实验室废弃物减量化,以期减少对环境的风险。一般一个项目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和调整化学药品的用量,选择污染较小的分析方法,优先选择无毒害、无污染或低毒害、低污染的试剂,保证好用药的顺序,对于其中即将过期的一些化学试剂,必须优先使用。积极采用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替代传统的化学试剂法,减少化学试剂的用量[4]。在满足检测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采样,控制多余样品的废弃量。

3.4强化监管力度

将实验室的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实验室管体体系,形成《环境保护管理程序文件》和制度,将该项工作贯穿实验室整个管理过程,以对检测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理进行控制,保障实验室安全、卫生、整洁有序,保证废弃物处理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对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情况要详细记录,废弃物处理过程要填写设计好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记录表》,做好台账,使每批废弃物从产生、收集、转运、处置情况可追溯。

3.5提高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应使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牢固树立自己是环境保护工作的践行者,不是环境的破坏者的意识,在工作中自觉地按相关规定适量取用药品和试剂,规范操作,不随意倾倒实验废液,不随意丢弃固体废弃物,及时妥善的处置好实验废弃物,养成良好的实验作风和工作习惯。充分考虑实验室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是否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否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杜绝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4结语

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作为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技术支撑机构,其不应该反而成为一个典型的环境污染源。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处理好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污染,减排控污,最大限度的减小对环境的破坏,是其贯穿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廖京勇.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分析及防治探讨[J].广东化工,2015(42):194~195.

[2]黄家声,谭锦春.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指南[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102~105.

[3]GB/t31190-2014.实验室废弃化学品收集技术规范[S].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篇8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废水排放;环境安全;安全处置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为改善我国的水环境,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污水排放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1]、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3]等。为提高水质质量,全国各类检验检测项目不断增加、标准日益提高,各类实验室建设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各类实验室主要存在于各大高校、各类科研机构、检测中介机构以及企业的检验研究部门。虽然全国各大高校多在城市的边缘或往边缘区域迁移,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处于城市中心,其下水管道通常与城市下水管道直接相通,并无独立的化学废水处理装置,这样的下水排放方式,使得高校和科研机构实验室排放的废水,会随着下水管道直接进入城市污水管网。如果对这类废水不做专门处理,将对周边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安全隐患。所属企业的科研部门,由于本身具有污水处理设施其实验室废水可得到处理。但对于多数高校、各级科研机构和检测中介机构而言,通常没有独立的化学废水处理装置,他们位置分散、污水中污染成分复杂、排放量不稳定且某些检测项目的废水还有高毒害性物质,给废水的常规化集中处理带来一定难度。

2实验室废水排放安全隐患分析

虽然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人体需要的也仅仅是微量的三价铬而已,正六价的铬具有很强的毒性。在《国际常见有毒化学品资料简明手册》介绍中,铬在自然界主要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链来完成迁移。一旦铬富集到人体组织内,其代谢周期长、被清除速度缓慢,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环境综合实验》是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院环境科学系和环境工程系的核心课程,其内容涵盖了水、气、声三大污染项目。每年都有8~10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在《环境综合实验》的所有项目中,无论哪个专业化学需氧量是必做项目。在化学需氧量测定项目中,采取的是国标方法-重铬酸钾法[4,5]进行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每完成一个化学需氧量测定项目,至少需要做7个样。每个样需要加入0.4g硫酸汞、10mL重铬酸钾(0.25mol/L)、30mL硫酸。这样,每完成一次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就会产生含有2.8g硫酸汞、70mL的重铬酸钾和210mL的硫酸溶液的废液;每个教学年度,单完成化学需氧量一项教学任务,就需要消耗硫酸汞168g、重铬酸钾4200mL、硫酸12600mL。单看氧化剂重铬酸钾的一种污染,环保部对于电镀污染企业水污染排放控制要求是车间或生产设施废水排放口总铬限值1.0mg/L[6],在化学需氧量测定教学过程中,每完成一组CoD的测定,其废液中总铬浓度达5mg/L。如果再算上硫酸汞、硫酸,以及其它实验项目,每个教学年度将产生大量高危的实验废水,如果这些废液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那对周边环境安全将存在巨大安全隐患。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水处理中心具备对水、气、声三大污染的监测和治理能力,具有各种成套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处理装置,对于自身所产生的实验废水可以进行有效处理,但多数实验室不具备这样的便利条件。这类废水的直接排放是一个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实验室建设规模越大、数量越多其排放的废水水量就越多,其对环境安全威胁就越严重。

3化学实验室废水的成分分析

针对不同污染物组成的废水,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度都不相同。化学实验室废水有别于其它污废水,具有一定特殊性,不但总量少而且产量不稳定,有些个别实验废水还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使对于它们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多数实验的实验项目较为繁杂,从而使得实验室废水成分复杂,如果不做好安全处置,将直接威胁周边的环境安全。

通常可把实验室废水分为有机废水和无机废水两大类别。其中无机废水中主要包括多数一类污染物及其络合物、酸碱、氰化物、硫化物和其它无机离子等;有机废水除含少量一类污染物(如烷基汞、苯并芘等)外,还含有机溶剂、有机酸、醚类、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酚类等。

依据实验室开展的项目,分析清楚所产废水含有哪些成分,才好制定对应的处理方案,针对性的进行实验室废水的安全处置。本文对各种污染物质的具体处理方法不做详述。

4化学实验室废水的安全处置

鉴于实验室废水的特殊性,对于它的处理最好遵循:归类收集,循环利用,就地、及时处理[7]的原则。江华、刘德春[8,9]等研究显示,实验室废水的治理和工业、居民生活污水不同,很难用单一方法或某一种工艺来实现。

例如:含一类污染物的实验室废水,由于其生化处理效果相对较差,可以采取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进行处理。重金属废水就可以用沉淀法去除。前文所提到的化学需氧量实验所产生的含铬废水中,相对于三价铬而言六价铬有较强毒性,处置时先用还原剂把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再用沉淀剂将其以沉淀的形式从溶液中分离出去以达到废水处理的目的。

在实验室废水处理单元,从处理技术层面讲不是主要的困难,关于各种污废水治理方法的文章、书籍较为丰富。关键是对待实验室废水处理意识的淡薄和欠缺[10]。化学实验室废水难处理是相对于一些高校或科研机构不具备专业污水处理设施而言,而且难处理不等于不能处理。无论何种实验室废水从技术上总有解决办法,即便产生实验废水单位确实无法完成处理任务,也可以将其分类收集后送至专业处理公司进行处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高校或科研机构不能意识到自身实验废水对周边环境安全的威胁。对于此类废水的处理,出台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是必要的前提。国家环保总局曾发出通知,要求自2005年1月1日起,对科研、监测(检测)、试验等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按照污染源进行管理,纳入环境监管范围[8],这是好的开头。有了明确的法律法规,在实验室废水的处置上就有法可依,实验室废水处置工作才好依法开展,实验室周边环境安全才有保障。

其次,在具备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解决实验室废水处理的关键还要从环境安全管理入手,加强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意识,尤其是实验室废水安全排放的意识与责任,建立独立、完善的实验室废水排放系统和废水处置制度。这才是解决实验室废水安全排放的根本。

5结语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在“孵化”高科技的同时,也带来了废水排放直接进入下水道的周边环境安全问题。安全重于一切,鉴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国家环境及安全部门应尽快对实验室废水安全排放进行立法,为排除这一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具有严重安全隐患的高危污染源解决法律依据。并尽快强制各级各类实验室制定实验室废水安全排放制度,完善实验室废水完全处置措施,为我们国家的环境改善添砖加瓦,为人民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21900-200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8.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CJ343-2010.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

[4]《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11914-89.化学需氧量测定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89.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8978-1996.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6.

[7]高强.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J].高等教育在线,2009,8(2):113~114.

[8]江华.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现状与研究进展[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2):29~31.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篇9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处室函件《**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调研的通知》(教高函【2019】612号)文件精神,按照**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9年度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专项检查的通知》(教高函【2019】454号)等文件要求,并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教技函【2019】36号)等文件精神,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学院安全工作,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各项安全制度,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学院各项工作的首位,召开会议学习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学院组织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主管院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组员的学院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检查领导小组,重点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19版),认真对照文件要求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安全责任机制落实情况

我院始终将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学院层面,每年学院均与各二级单位签订《**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针对实验中心,按照“集中领导、责任分担”的原则,构建学院、二级单位、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工作人员四级安全管理体系,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层层压实安全责任。不仅出台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定期开展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并规定实验室人员按照不同时间节点(每月/每周/每天)对各自所管辖实验室进行整理、自查并有工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将隐患扼杀于萌芽状态。

我院经过细致排查,实验室内无病原微生物、辐射源、易制毒等危险化学药品,只有一些简单的基础化学品。为防患于未然,我们设置了专门存放化学药品的实验室,实验室内配置有双人双锁柜、通风设施、灭火器材、急救箱等设备。

学院针对有一定风险的实验室将其列为重点监管、检查、巡查的风险点,例如:314为化学品储存间,需要经常通风并注意防火防爆等,202准备室内有无油静音空压机等,对这些风险点,我院建立了“风险点清单”,加大管理、巡查力度,确保不出现问题。

二、管理制度建立和运行情况

为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学院先后制定了《**实验室管理制度及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安全岗位责任职责》、《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化学药品管理细则》、《易燃易爆、剧毒化学药品管理制度》、《危险品管理办法》、《实验室化学废液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

目前,每个实验室门口都张贴有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和联系方式,实验室内都悬挂了相应规章制度牌和操作规程;在进行实验教学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掌握实验室安全常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熟悉操作规程,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验室管理员每天对各实验室进行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并楼层巡视。我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原则,学院实验中心统管各个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安全检查并详细记录,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解决。

三、安全教育、操作规范培训情况

实验中心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授课教师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从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岗位职责、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操作规程、预防教育(包括:防火、防爆、防盗、防触电、防溢水等)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培训并记录归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迄今为止,实验室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

四、废弃危险品和实验室处理情况

我院严格按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规范》的要求,实验中心派专人负责对实验废弃物进行分类、暂存、保管,并与具有医疗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郑州瀚洋天辰危险废物处置有限公司)签订有委托处置合同。

五、应急预案建立情况

我院制定有《**实验中心实验(实训)室应急预案》以及《药学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应急预案制定时,广泛征求同行意见,并经过专家指导、论证,条款清晰,界限分明,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六、自查与整改

学院在自查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部分实验室有裸露在外的废弃线头;

2.虽然我们每学年、每学期反复举行实验室安全培训,但还是会存在一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等情况;

3.化学实验废弃物标签仅仅显示了废弃物类别,不够完善。

根据自查发现的问题,学院提出如下整改建议:

1.彻底清查各实验室内的裸露线头等安全用电问题,上报后勤统一处理,整改结果见附件;

2.针对实验室安全培训效果不显著的问题,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并决定除签订安全承诺书外,在培训结束后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每学年或每学期举行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以提高并巩固师生安全及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做到预防大于一切;

实验室废物管理规定篇10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管理;措施

实验室是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场所,更是科学研究的基地和对外开放的服务窗口。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满足实验课程及实验人员的需求,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快速发展导致实验室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实验室安全管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我们从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室环境建设不足

近三年,我校为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购置了大量仪器设备,但在实验室用房没有增加的条件下,导致实验空间过度紧张,仪器设备摆放密集,一些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达不到标准要求。培养箱、培养架、冰箱等部分仪器设备只能堆放在安全通道,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会出现拥堵,耽误宝贵的逃生时间。实验室供电系统老化,可承载电流小,而实验室通常需要多种仪器同时运行,用电负荷量大给实验室用电带来隐患。实验室内消防器材配备数量不足,并且没有紧急冲淋及洗眼器等设备,遇到危险时,实验人员无法有效保障自身安全和国家财产。

1.2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

高校实验室在危险化学药品购置、使用、储存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实验教学所用药品有专职实验人员管理,但是研究生所用药品试剂都是由导师负责的课题组自行购置,无购置计划、无使用情况登记、无固定储存地点等问题严重。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存在大型精密仪器使用前不预约、使用后不登记,小型常规仪器随意搬动或借用,不整理相关卫生等问题[2]。北方气候干燥、灰尘多,一些需要防尘的精密仪器没有配备专用防尘罩,灰尘黏附会影响仪器的散热,使仪器运转温度过高而造成短路发生危险。仪器相关的备件备品及技术资料因随意放置而丢失,延误仪器正常保养和维修。

1.3实验人员复杂,安全意识薄弱

目前,高校实验室内进行着各种教学实验、科研实验、创新实验,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实验人员来源复杂,研究方向不同,工作时间不固定,对实验室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并且实验时经常单独操作,缺少监护,增加了实验室管理难度[3,4]。教师在授课及指导研究生实验过程中,安全和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部分学生在实验室一边准备实验内容,一边吃零食,甚至有同学用实验电磁炉和微波炉加热食物,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4实验废弃物随意处理

在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中生物学和化学实验均有涉及,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种类气、液、固体废弃物。实验中产生有刺激性和有毒气体的试剂不按规定在通风橱内使用,威胁到实验室内所有人员的身体健康。目前,多数实验室没有废弃物回收桶或处理装置,高浓度的实验废液倒入下水道,不仅对排水管道造成腐蚀,甚至对地下饮用水造成了污染。对于已经收集存放的废液,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很可能发生不可知的化学反应,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实验“三废”若不能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倾倒排放,将对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及周边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2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我校近年来在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投入较多资金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如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安全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化学品管理和废弃物处理,极大消除了安全隐患,为实验室安全、高效运转提供了可靠保障。现将重点工作总结如下,供高校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参考。

2.1建设标准化实验室

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从2015年开始筹备扩建,到2017年实验室全面投入使用,实验室面积从原有的150平米增加到450平米,实现了实验室功能分区并有效的缓解了实验室拥挤问题。扩建时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对水、电、通风等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实验室布局科学合理且方便学生实验,各种仪器设备在安全条件下运行。另外,加大了安全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根据不同实验室易发事故类型,配备警示、监控、防火、防毒、防盗、应急救援等设备设施。在实验室内配备洗眼器,楼道内安装紧急喷淋装置,以应对突发事件,减少对人员的伤害。为确保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逃生,实验室出入口、楼道内、紧急出口必须保持通畅[6]。实验室的安全运行为每年4800人次的教学实验、40余名本科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和教师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创造了良好环境。

2.2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林学院在每年举行的新生开学典礼暨入学教育大会上,增加了包括实验安全、人身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对高年级学生,则根据其专业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我们在编写《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实习指导》过程中也增加了实验室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相关的安全知识进行讲解外,还聘请安全专家来院讲座,使师生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救互救、应急处理的能力,将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来开展[7]。实验人员的安全素质是衡量实验室安全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试应作为实验室人员和实验教师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通过培训与考试,使其熟练掌握自身所在实验室各类仪器、安全设施的使用,熟悉劳动保护、安全保护措施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流程,形成知安全、重安全、人人参与保安全的安全氛围,共同保障实验室安全[8]。

2.3完善管理制度,加大检查力度

根据实验室设置情况和存在的危险源类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更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基础。目前,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人员安全培训准入制度、项目准入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危险和易制毒化学药品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和事故报告制度等[9]。实验室使用申请人通过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与申请人指导教师(负责人)和实验室管理者三方签订“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使用”协议,再根据使用人员身份(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实验目的(教学、科研、创新实验、毕业论文等)的不同,来给予不同实验室使用权限。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实验人员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当实验内容结束时,实验室使用权限被收回[10]。学院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小组,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与管理责任书,切实将每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定期组织人员对实验室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学院无法解决的问题应立即报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理。将实验室安全检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做到预防为主,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11]。

2.4加强化学品管理和实验废弃物处理

为进一步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的使用和管理,从2014年开始学院以年度为单位填报易制毒化学品申购单,由学校批量办理申购手续,购置后严格按照学院申报计划发放。对于易燃、易爆、剧毒的化学药品同样进行严格管理,实行统一采购、专人领用、专柜储存、专账登记,做到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12]。在日益严峻的安全环保形势下,为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保护实验室及校园环境,学校制定了“实验废弃物处置管理规定”。要求:①实验过程中产生少量有害废气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产生大量有害、有毒气体的实验必须具备吸收或处理装置。②禁止随意倾倒和处置化学废液;禁止将不相容(相互反应)的废液装在同一容器内;化学废液的盛装容器必须完好无损(具有密封盖),容器的材质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容器的材质和衬里与废液不相互反应;盛装化学废液的容器上必须粘贴标签,标注内容为中文化学名称(混合物主要标注废物名称),废液情况,禁忌物;化学废液贮存场所必须设置警示标志,安装防盗门,双人双锁并要做到防雨、防渗、防风、防盗、有监控设施,配有应急工具及应急设施。③不能随意掩埋、丢弃有害、有毒废渣、废固,废渣、废固须放入专门的收集桶中;危险物品的空器皿、包装物等,必须完全消除危害后,才能改为他用或弃用.

3结语

作为一名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深刻体会到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细致、持久的工作,而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所以要克服轻视实验室安全的麻痹思想,不断学习安全知识,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新思路。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加强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不断增强师生的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相信通过学生、教师和实验室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周建,朱育红,蓝闽波.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特点及发展趋势浅析[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5,34(7):281-284.

[2]娜赫娅,杨威,莎木嘎.对提高我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3):164-165.

[3]林丹枫,林凤屛,唐良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2):189-191.

[4]郭颖奇.强化实验室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6):231-234.

[5]黄坤,李彦启.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280-283.

[6]唐丽云,席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新举措[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4):67-69.

[7]常生华,翁秀秀,侯扶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29-231.

[8]严新纲.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4)286-288.

[9]王利娟,闫建国,崔红梅.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78):86-88.

[10]代金玲,张胜利.林木遗传育种实验室开放的初步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6):226-228.

[11]杨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