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十篇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十篇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3:26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篇1

根据国家提出的森林城市概念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分析如下,内涵一:模拟自然森林,强化城市绿地的基本生态功能,要凸显城市绿地强大的生态功能,大面积的人工森林才是主力军。因此,必须引导城市加强大面积人工森林建设。我区就已经制定了大面积城市森林发展规划,提出了以“一环、两轴、三带、四廊、五片、十线、多点”生态绿化格局为带动的全方位、多层面、可持续发展的绿化生态系统。这一规划布局和结构已成为指导全区绿化建设的基本蓝图和总体框架,我区西部街道正沿着大面积人工造林、以凸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也为进一步构筑起森林生态特色明显的城市总体风貌奠定了坚实基础。内涵二:模拟自然森林,保护和改善生物物种多样性。

我区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数量多、品种优、造型美、特色浓、质量高、管理细”的要求,突出抓好“四大板块”和重点区域绿化景观建设,大力引进彩色树种,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在城市中心区,不断延伸扩大“一路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绿化特色,打造特色景观大道,塑造独特的城市景观。新建香樟、紫玉兰、鹅掌楸、七叶树等特色道路。对进出城区重要节点进行景观改造,大量增植栾树、红枫、五角枫等大规格彩叶乔木树种和美人蕉、彩叶草、观赏菊等时令花卉,建设城市片林,丰富城市色彩,打造*城区。在*等道路在已绿化的基础上,大量增植白玉兰、广玉兰、栾树、红枫、黄栌、紫薇、紫荆等特色树种,营造出“春天繁华似锦,夏天绿树成荫,秋天色彩斑斓,冬天绿意浓浓”的四季效果。在出口加工区,主要搞好周边的大环境绿化,规划建设平均宽度500米以上的环区生态林带,主要栽植白腊、杨树等。在环海新材料工业区,以栽植白腊、香花槐为主,在园区道路两侧各建设宽度达20米的道路林带,形成防污染生态隔离带。

以黑松、栾树、黄栌、苦楝、水杉、臭椿、乌桕、榉树等树种为主进行块状混交栽植。在现有沿海防护林体系内,大量栽植红枫、五角枫、黄栌、火炬、红栌等彩叶树种,建设彩色滨海风景林,全面促进了我区绿化品位的提升。内涵三:模拟自然森林,注意丰富人工造林的层次结构。我区根据实际,开展“植大树、造大绿、栽竹林”活动,做好花、草、木品种搭配,绿地、灌木、乔木立体绿化。突出休闲广场、街心公园、特色景观道路等绿化特色工程、精品工程建设。并通过对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特征分析,探讨现有绿地优化调整和改善的群落技术途径,研制绿地群落评价体系,开展稳定、高效、健康和低维护的绿地群落的构建示范。城市的中心区,高层建筑多,建筑密度大的地方疏林草坪会比层次结构丰富的密林更符合需要。所以,就城市绿地中乔木的覆盖率来说,一般应该从市中心向逐步提高,从市中心以疏林草坪为主,逐渐演变到市郊以城市森林为主,同时要求以通道绿化为延伸渠道体现出层次性和连续性。我区进一步深化了道路、铁路、河流、海岸等绿色通道建设及下一步规划,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发展混交林,形成带、网、片、点相结合,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绿色长廊。

重点搞好了正阳特色大道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绿化规划建设,突出林带绿化、田园林绿化、绿化造型、特色景观、整体绿化美化效果。其中,正阳路绿化,岙东路至胶州界和王沙路至铁骑山这段道路两侧采用国槐、白腊、楸树、黑松等乡土树种进行带状混交栽植绿化;双元路至王沙路,采取几何地形、整形色块交替出现,以雪松、法桐、栾树、大叶女贞、水杉等高大乔木为骨架,以红枫、鸡爪槭、五角枫等彩叶树种和时令花卉为亮点,建成现代化城市景观大道;岙东路至双元路,道路绿化采取乔、灌、草相结合,以栽植水杉、银杏为主,突出工业园区生态自然的景观特色。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绿化,路最外侧各栽植1行雪松,中间各栽植2行黄山栾,靠路一侧各栽植红皮云杉、樱花1行,形成以乔木为特色的景观带,构筑绿色屏障。其它道路绿化,要因地制宜增加乔木栽植比例。在桃源河、大沽河、洪江河流域两侧各规划建设宽度50米的生态林带,主要栽植白腊、杨树、柳树等固土、涵养水源的乡土树种,营造两岸杨柳依依的靓丽景观。白沙河两侧各规划建设宽度20米的沿河绿色长廊和城市风光带,主要以栾树、苦楝、楸树、水杉、柳树、喜树、碧桃、青桐等树种进行块状混交,形成“水绿相映、桃红柳绿”的河岸景观。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我区“绿色*”建设成果来唤起群众对“城市森林”的向往,同心协力地投入到我区生态环境建设之中,真正做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

绿色是健康的颜色、是希望的颜色、是和谐的颜色,*区正以其秀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繁荣昌盛的经济实力,传递着城市理念变化的悄然信息。城市森林生态建设,自然风貌与城区景观交相辉映,为*绘就了一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生活改善的生态城市、和谐社会的动人画卷。我区是一座森林中的花园城市,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突出了“绿色*”建设大格局,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特色城区,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传播绿色文化、建设绿色环境、弘扬绿色理念,做足绿色文章,倾力打造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一组组鲜活的数字和一个个响亮的荣誉,充分体现了绿色*建设的巨大成就,也描绘出了*青山碧水蓝天、鸟语花香树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决定》、《关于全面打造“绿色*”的意见》等文件,全面实施“绿色*”建设工程。截止到目前,全区累计投入资金近8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7.5万亩,占全区林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区林地总面积达到2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比20*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先后荣获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做到了经济与环境的同步发展,逐步形成“居住在林中,生活在绿中,娱乐在花中”的生态环境体系,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结合“绿色*”和城市森林建设,分析我区现代林业发展的特点及目标如下:

一、构建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让城市融入森林,是我区发展的根本目标

城市森林是城市的“肺”,可缓解城市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自20*年实施“绿色*”工程建设目标以来,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每年年初举行“绿色*”工程建设动员大会,提要求,定目标,不断形成城市森林生态建设的合力。近年来,我区坚持把城市融入森林,把城市森林建设贯穿于整个城市发展全过程,全力打造城乡绿化新形象,促进城市森林向纵深发展,基本形成全年常绿、四季有花、花木配套、绿树成荫、乌语花香的生态效果。同时以绿色通道和森林旅游工程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城郊主要公路、江河两岸的植树造林,着力建成“有路皆绿,错落有致”的城市森林景观带。实现了“城在林中,景在城中”城市森林新格局。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坚持适地适树,科学选择林种树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有机统一。

二、创新城市森林建设运作机制,让森林融入城市,是构建生态和谐的成功之举

城市森林建设,规划要先行。我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逐步摸索出了一些城市森林建设的新机制和新路子,从而使城市森林建设成为可望又可及。我区把城市森林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全区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以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点,聘请组织专业部门和专家,承担规划设计任务,科学编制《*区城市森林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严格划定森林和绿化用地界限,建立城市绿色管制制度,将绿化绿线、水界蓝线和建筑红线视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高压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超越绿线搞建设,坚决维护林木绿地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拓宽思路,大力开展了见缝插绿、通道绿化、山体恢复等绿化工程,有效解决了城市绿地面积增长不快、总量不足的问题,改善了城市整体生态环境。

三、拓宽城市森林生态建设渠道,让公众融入建设中,是构建生态和谐的不竭之力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共建意识,是城市森林建设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也是我区构建生态和谐的不竭之力。我区开展的义务植树活动形式多样,手法新颖,形成了全民动手、广泛投入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我为*添‘绿色’”、营造“纪念林”、栽植认购“纪念树”等活动,创新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树立绿色文明的新风尚。每年春季,区主要领导及机关干部都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履行植树造林义务。特别是今年以来,区林业局进一步创新义务植树登记、管理和实现形式,通过召开有关动员会议,印发《青岛市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和义务植树倡议书等形式,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义务植树氛围,取得较好的效果。近几年,全区先后建立了10多处义务植树基地,营建了“世纪青年林”、“三八林”、“军民共建林”、“政法林”、“团结林”、“老少共建林”等纪念林。全区累计有60多家单位获市级“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全区义务植树尽责率年年都在85%以上。组织组织实施了中日友好林(青岛*)植树活动,迄今已连续组织2届,参加人数达3000余人,植树20000余株,今年十月份即将迎来第三届中日友好林植树活动。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篇2

1、相视一笑,共同呵护我们的人家园---森林

2、地增一片绿天多一分蓝

3、全民共建森林城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

4、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5、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和谐文明经开

6、森林城市功在当代城市森林惠及万世

7、森林城市全民共建美好家园你我共享

8、建设森林城市减少温室效应

9、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民共享绿色福利

10、全民共创森林城市我知晓我参与我奉献

11、森林城市全民参与美好家园你我共建

12、创国家森林城市建和谐美丽西安

1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掀起造林绿化新高潮

14、播种一棵树苗绿盈西安创建森林城市你我同行

15、呵护一颗颗绿树奉献一片片爱心

16、共建森林城市共享森林美景

17、低碳出行环保生活

18、人在林中林在城中

19、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20、森林城市全市共建,美好家园你我共享

21、加强森林执法保护绿化成果

22、加强生态保护着眼长远发展

23、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24、全民参与绿化造林共创国家森林城市

25、爱森林爱绿色爱十堰

26、保护城市森林维护生态安全

27、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优美人居环境

28、森林城市全民共建,美好家园你我共享

29、水韵林城美丽西安

30、一草一木释放绿色温情一举一动展现古城文明

31、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村庄林荫化渠路林带化

3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营造绿色宜居家园

33、群策群力参与义乌创森,同心同德共建生态文明

34、尚青山绿水享天然氧吧

35、全民参与绿化共建森林城市

36、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宜居西安

37、水韵林城美丽西安

38、绿荫下行走绿地间徜徉

39、同创森林城市,共赏森林美景

40、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美丽十堰

41、创建森林城市享受自然空调

4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营造绿色宜居家园

43、造绿爱绿护绿是每一位市民的责任

44、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人人有责

45、全市动员,全民参与,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46、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共筑优美人居环境

47、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

48、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9、森林城市全民共建美好家园你我共享

50、创森林城市建温馨家园

51、多造一片林多沐一滴雨露

52、共沐蓝天碧水同享绿树鲜花

53、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美丽宜居西安

54、手牵手共创国家森林城市,心连心打造绿色美丽义乌

55、植树造林治污减霾

56、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优美人居环境

57、保护森林成果就是保护我们的绿肺

58、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十堰

59、保护城市森林维护生态安全

60、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十堰增绿,给车城添彩

61、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未来

62、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给子孙留下碧水蓝天

63、手牵手共创森林城市,心连心打造魅力车城

64、美好家园人人创绿色成果人人享

65、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生态美丽义乌

66、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共享城市美好生活

67、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

68、绿色家园是我家森林防火靠大家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森林城市;城市建设;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0-01

引言

森林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柱,对人类的生存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它改善并提高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所以森林城市也是极具战略性的工程,虽然森林城市的发展历史并不算太长,但城市向森林发展的这样一个理念在如今却被广泛的运用起来了,森林城市是从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城市的森林建o也受到了各国的重视,他们把发展城市森林作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森林城市建设是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它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提高了城市的综合优势。

一、何为森林城市

森林城市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不仅包括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城市”区域还包括了郊区、远郊区及和它们相关的一些卫星城镇,这是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范围所在。森林城市是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林木为重点的生态系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间绿化和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是其目的所在。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城市中增加森林面积让城市中释放出来的碳能及时的被吸收,打造出一个“天然氧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让城市中的人重新感受由于城市建设被忽略的新鲜空气,还给人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二、森林城市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森林城市虽然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同,但在森林城市的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来看,森林城市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处在理想层面上的构想,有很多阻碍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森林城市的建设就不可能顺利的完成。下面是结合国内外的一些现状研究和对我国森林城市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对于我国森林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发展构想。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我国对于森林城市建设也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并且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之下,很多城市都做出了积极的响应态度。为推进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进程,我国在城市森林建设中对成就显著的城市给予了激励和肯定,对于许多城市来说也起到了一个典范作用。从2004年起我国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也足以体现出国家对于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视。

国外森林城市的周边地区大多保存着成片的自然林,城区也有成片的大型森林存在,这样一来森林城市的质量高就会很高,同时他们也非常注重提高整个城区的森林覆盖率。国外许多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还非常注意森林湿地的保护工作,并且制订了长期稳定的保护规划,还通过政府、市民和非政府组织一起去监督落实,很多城市的周围都保留有大片的城郊森林这对与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以及促进现代城市空间扩张由传统的摊大饼式向组团式方向发展都发挥了限制、切割等一系列的重要作用。

2.国内森林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森林城市存在以下的问题,首先是森林城市没有地域特色,大多城市都是选择种很多的树木,种类上差别不大,很少有按照地理地貌、土地气候等去进行特色化的建设。然后是森林城市机制不够完善,因为森林城市中的森林属于国有资产,是公益设施类型,它的主要投入是依靠政府的,但只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可以从森林中产生的效益来确保投入,保证森林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建立多元化的稳定的城市林业发展机制。

3.未来发展展望

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只要懂得因地制宜的去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并着力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森林城市的发展在不就的将来就会在全国普及,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也会大大增加。温室效应、雾霾现象、沙尘暴等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到时候会还给人们一片蓝天,一个新鲜的空气环境。如今被经济发展所污染的一切都会被逐渐挽救。森林城市的未来是让人们可以在一个满是绿意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娱乐,还人们一个清洁无污染的城市生活。

三、结语

森林城市是人们意识到自然重要性以后的一种改变,不再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去忽视环境的重要性,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明智选择。只有注重了对于自然的保护以后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得以实行,所以为了人类更长远的发展,森林城市是这个时代必然去选择的一种发展趋势。我们如今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是因为忽视自然的重要性造成的,如今就要通过森林城市去逐渐弥补以前对于环境忽略造成的影响,重新迎来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苏立宁,姜乃平,丁先存.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

[2]杨建秋.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探讨,2010(10).

[3]陈美珍.福安市森林城市建设的总体构想[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篇4

近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这意味着我市具备了国家森林城市条件,明年将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实现国家森林城市的创建目标。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创森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前段创森工作,通报考察评估意见,全面部署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等一会,涂书记、张市长还要作重要指示,提具体要求。根据会议安排,我先就前段全市创森工作情况、落实考察评估意见及全力做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做个简要汇报。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五是关于宣传报道工作。由宣传组和材料组负责。市委宣传部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做好市主要领导在中央媒体有关文章的发表。负责做好论坛新闻会,邀请落实省市新闻媒体,落实中央媒体记者在汉活动。市广电局负责电视新闻宣传工作,滚动播放电视公益广告,录制、播放创森专题片。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篇5

8月23日至27日,记者随“森林城市・森林惠民”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走进山东省枣庄、潍坊、烟台等城市。通过几个地区的采访,记者发现,枣庄、潍坊、烟台,虽然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每个城市也有各自的精彩。从内陆一直到沿海,绿色越来越浓,记者对森林城市的体会也越来越深。

清新的空气、满城的绿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创森”是山东人的城市梦,如今,山东人离这一梦想越来越近。

枣庄:“鲁南绿城・山水枣庄”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山东省枣庄市都以“一黑一灰”(黑即煤炭,灰指水泥)的资源型城市留在世人印象中。枣庄林业局局长龙厚宏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的枣庄已经从过去的“黑白照片”变成“彩色照片”了,一黑一灰如今变绿了。

据龙厚宏向记者介绍,为加快绿色转型,枣庄市提出“生态立市”发展理念,推动城市与森林相融相生、市民与绿色相依相伴,并在2014年底与淄博市一起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完成了从“煤城”到“绿城”的华丽转身。这也是山东省内继威海、临沂之后第三批国家森林城市,作为经济欠发达、资源趋枯竭的双困典型,枣庄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路走得殊为不易,其探索和付出值得研究和借鉴。

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从建市以来,枣庄就形成了以煤炭、水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煤炭、水泥年产能分别达到3000万吨的同时,也让枣庄付出了“地下挖煤层,地上挖山头”的严重生态代价。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当务之急、民心所盼、大势之趋。

枣庄市于2012年提出“生态立市”的发展理念,并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倒逼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龙厚宏说,“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权威称号。”

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三年来,枣庄市先后投入资金近40亿元,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2万亩,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6.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1%,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07o,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99.4%。

目前,枣庄已初步形成了城区、近郊、镇村绿化有机统一,水网、路网、林网绿化纵横交错,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统筹共建的造林绿化新格局,实现了城乡绿化和生态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位于枣庄市中心城区的环城森林公园,如今成为不少市民自行车绿道骑行的好去处。骑行爱好者穿行在环城森林公园绿道之间,在拥抱大自然的同时,尽享骑行带来的快乐。

家住枣庄市薛城区高新区的张金华,每天都要带着儿子,在环城绿道上骑行健身。他表示,自己在一年前加入到骑行大军中,来山上骑行,既欣赏了美景,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而在几年前,这里却是破损山体和荒山众多、杂草丛生的地方。

据介绍,枣庄市中心城区环城森林公园根据枣庄“哑铃式”组团城区、两侧皆山的特点规划建设,涉及枣庄市下辖的滕州市、薛城区、山亭区、市中区、峄城区和枣庄高新区的22个乡镇(街道)、87个行政村,总面积约3万余公顷,形成了总长约200公里的环形绿道。而环形绿道也将沿线星罗棋布的景区、公园、湿地、古迹、古村落串联成链。

长达200公里的森林绿道,串起枣庄五区一市,不必远足,从中心城区骑行十余分钟即可轻松抵达,或湖边小休憩、驿站暂歇,或丛林深呼吸、山腰赏美景……藏在鲁南山城枣庄里面的绿色森林,就这样恬静地呈现在市民和游客面前。

说到枣庄,40岁以上的人们马上都会想起当年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来到枣庄的第二天,记者就来到了枣庄的滕州市,来到美丽的微山湖湿地景区。采访团一行深入到红荷塔、水生植物园、小李庄等实地考察。

据微山湖湿地管委会主任孙剑介绍,该景区总面积90平方公里,湖域面积60平方公里,拥有55公里的湖岸线,3万亩的湖上杨树林,12万亩的野生红荷。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70%,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100%,负氧离子浓度最高,是一般城市的几倍、十几倍,素有“中国荷都、水上森林、醉美天堂”之称。

傍晚时分,在滕州市荆河岸边,很多钓鱼爱好者在垂钓,游人在岸边游玩。“以前可不是现在的这样。”滕州市林业局局长俞涛介绍,荆河是滕州的母亲河,在过去发展过程中河水遭到了污染。为了治理荆河,滕州市关闭、搬迁造纸厂等100多家企业,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建设了旅游休闲的设施。

荆河是枣庄滕州市的母亲河,一波碧水汇入微山湖,贯通京杭大运河。曾经,这里是著名的排污河,淤泥堆积,污染严重,人人敬而远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滕州投入30亿元重点实施了秀美荆河生态休闲长廊建设工程,植树造林,清淤除污,让荆河重现了“十里画廊、桃红柳绿、生态宜居、人水和谐”的画面。

通过在枣庄的采访,记者发现,近几年的森林城市建设,既带来了枣庄市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也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城市建设不仅是一个民生工程,更是一个发展工程、德政工程,溢出效应已经充分显现。

枣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同道表示,森林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枣庄市将继续组织实施创森长远规划,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十大提升工程,让更多的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更广阔的森林。枣庄市将毫不放松地抓好生态建设,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让青山拥城、绿道环城、碧水绕城,让广大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有更多获得感。枣庄市将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让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多姿多彩。

潍坊:“世界风筝之都”打造诗情画意森林之城

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历史上又称鸢都。相传春秋战国时,墨翟曾费时三年以制木鸢,木鸢就是最早的风筝。潍坊也是中国画都,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宋画家张择端、清代明相刘墉,曾在此为官的郑板桥、范仲淹、坡等都留下无数佳作,所书所画皆离不开潍坊山水的浸润、绿意的熏陶。

潍坊市副市长刘建国见到记者说:“打造森林城市,就是要让老百姓走出家门,就见森林。”

刘建国介绍,潍坊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战略部署,深化“三八六”环保行动,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三年来,全市完成新造林67万亩,实现林业产值877亿元,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由2013年的150天增加到2015年的234天,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潍坊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刘建国表示,“创森”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惠民工程,潍坊市将一张图纸绘到底,坚持十年规划不动摇,努力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办成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

在潍坊期间,记者先后深入青州市、寿光市、滨海区、寒亭区和经济区等地,对潍坊市荒山绿化、村庄绿化、花卉产业、湿地建设、水源地绿化、水系绿化、抗盐碱树种选育、沿海防护林带建设、生态旅游等进行了实地采访。

绿色可以说是潍坊的城市本色。2013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潍坊市基于自身文化特质和生态情结而作出的必然选择。三年来,潍坊市始终秉承生态文化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突出“亲山近水享绿色福利,五彩鸢都创森林潍坊”创建主题,既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之城,又描绘诗情画意的文化之城,最终落脚于建设市民共享绿色福利的幸福之城。

潍坊市林业局局长张金玉对记者说:“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拿到国家森林城市这块牌子,更着重于通过创建活动,心中播绿与大地植绿结合,让森林生态文化渗透于创森的各个环节,使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人们的内心,化作自觉的行动。”

张金玉认为,创森的过程,就是不断弘扬生态文明、增进市民森林文化素养、形成生态建设自觉的过程。多次模拟街头随机访问的结果显示,市民对创森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5%以上,这既是对三年来全市上下务实创森、绿色惠民的普遍认可,也是对倡导生态理念、繁荣森林生态文化的高度认同。全市形成了人人支持参与创森工作的良好局面,每年植树节各级领导带头履行植树义务,全市建设市级义务植树基地27处,参加义务植树劳动1398万人次、植树5940万株,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

潍坊市是山东半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环渤海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个国家主体功能区在这里交汇叠加。潍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始终把绿色发展挺在各项重大决策的最前面。“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南部山区生态保育”是本届潍坊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进实施的核心战略,把生态建设列为优先原则和重要内容。

刘建国表示,潍坊市现在深刻认识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个地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是建设生态美丽潍坊的重要途径。潍坊市把全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连续三年写入市委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全市年度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

潍坊市统筹规划,确立了“一核、两屏、三廊、三网、多点”的创森总体布局,坚持与绿色发展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决心用绿色在鸢飞大地上描绘最美的画卷。在具体创建中,全市以城为核,提升市区,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圈三年绿色行动计划,全面构筑圈、点、带、面有机结合的大绿地系统。在突破滨海战略中,实施滨海绿化全覆盖工程,重点抓好“三边四区”和村庄四旁植树,绿化覆盖面积75平方公里,昔日的盐碱滩上现绿洲。在潍河、弥河“两河”开发中,全流域建设生态、经济、湿地廊道,绿化水系20万亩,特别是结合实施“三八六”环保行动,在全市17条河流所有污水处理厂排水入河口建设人工湿地54处,开创全国先例。在南部山区实施生态保育,结合退耕还林、景观营造和产业扶贫,优先栽植乡土、彩色、经济树种,完成荒山造林23万亩。到2015年底市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3.95%,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41.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71平方米。

潍坊市是传统的产业大市,历史上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林业经济在全市产业格局中一直占有重要一席。近年来,潍坊市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中大胆探索生态文化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使传统产业附加文化元素,促进产品增值,为林业产业的逆风腾飞插上了文化的翅膀。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877亿元,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1100元。

城市因绿色而活跃灵动,森林因文化而魅力无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仅改变了潍坊的生态面貌,也带给了潍坊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情画意生活。

如果说“世界风筝之都”是潍坊的名片与荣耀,那么青山绿水则是潍坊的气韵与灵魂。908万潍坊人民在亲山近水的环境中,共享着城市发展的生态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

烟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打开烟台人的朋友圈,你会发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永远是最抢眼的标题。

这里山峦叠翠,天空湛蓝,云朵如棉,水天一色。今年7月份,市区蓝天白云天数为31天,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处处洋溢着清新与芳香。

触手可及的风景,展示着全市生态建设的累累硕果,也让市民幸福感倍增。

清晨,在烟台市牟平区沁水河公园,市民孙鸿海乐呵呵地说,“晨练者一人一个‘窝’,傍晚跳舞的群众一个挨一个,可热闹了。”沁水河的今天,来自于牟平区投资6.8亿元以上开展的综合整治工程。

烟台市林业局造林绿化科科长马贵平介绍,烟台市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作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中之重,加强规范化管理和配套建设,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的规模和质量。截至目前,全市建立自然保护区20处,其中部级2处、省级14处,总面积228.2万亩;建立森林公园25处,其中部级7处、省级4处,总面积60.4万亩。

烟台是此次记者的最后一站,同样也是给记者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城市。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渤海,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亚洲惟一的国际葡萄酒城。烟台连续获得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和六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并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众多荣誉。

在烟台期间,记者先后到烟台大南山、植物园、牟平沁水河流湿地公园、昆嵛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海阳、莱阳、蓬莱等地,围绕当地林业建设状况、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的举措、成就、特点、经验,森林城市建设给城市发展及市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等进行实地采访。记者一路走,一路看,深切感受到烟台生态发展的澎湃热浪。

烟台市林业局局长孙树福向记者介绍了烟台市创森工作情况。近年来,烟台市走出了一条生态与民生协调推进、绿色与经济互促共赢的现代林业发展路子。截至2015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8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均位居山东省首位;实现林业产值948亿元。

“烟台林水相依、山水相映,这座城市越来越有品位。”这是当下烟台市民的一致感受。

孙树福说,按照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思路,烟台市把城乡绿化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制定了“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森林城市美丽烟台建设规划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规划布局上,立足烟台“山海相拥、山在城中、城围山转”的地貌特征,以山、林、城、海、河为基本要素,确定了“一核引领、两带围合、两网罗织、三区支撑、五廊纵横、多点增彩”的总体布局。同时,将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水源地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统筹衔接,实行“多规合一”,提高了规划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实用性,为城乡绿化协调推进提供了科学遵循。

据孙树福介绍,2014年以来,烟台市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标准,累计完成造林60万亩。全市累计栽植景观树35万株、花灌木40万株、垂直绿化植物150余万株,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22平方米。目前,全市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98%,其中2500多公里国道、省道和高速路基本实现高标准绿化。

烟台市林业局调研员张明财向记者介绍,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烟台市先后举办了电视知识竞赛、大型广场宣传活动以及“世界森林日”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每年适龄公民参与义务植树350万人次,全市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5%。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景观;规划;设计;森林公园;城市

Studyonth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oftheurbanforestpark

CollegeofLandscapearchitectureof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Xinxiang,Henan,453003,p.R.China

abstract:UrbanForestparkisanimportantnodeofurbangreenspacesystem,whichhasanimportantroleforimprovingtheurbanecologicalenvironmentandtherecreationalenvironment.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constructionproblemsofurbanforestparks.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principlesofurbanforestparkareproposedandfunctionalorientationandLandscapedivisionontheurbanforestparkarediscussed.

Keywords:landscape,planning,design,urbanforestparks;urban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孙丽娜,孙铁珩.建设森林城市提高沈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81-219.]]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森林公园随着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建设的迅速推进得到快速发展,是城市森林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成为城市“绿肺”和“环城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建军,赵辉,邹莹,等.沈阳森林城市绿地规划[J].中国城市林业,2005,3(4):13-14.]]。城市森林公园是指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按法定程序批准,供人们游憩、健身或进行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活动的城市森林,属于城市森林体系中风景游憩林类下的森林公园亚类[[[]何兴元,刘常富,陈玮,等.城市森林分类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5):175-178.]]。还有许多学者对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进行了定义,但到目前为止其定义尚未统一。笔者认为,城市森林公园是位于城市内部或者近郊,以较高的森林覆盖率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游憩为主要功能,兼顾度假、观赏、教育、科研和生产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公园。由美国SaSaKi公司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方案——“通向自然的轴线”将城市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奥运会的中国山水休闲后花园、市民的健康大森林、休憩大自然作为规划设计的目标,以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终结这条举世无双的城市轴线,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为奥运会服务,为市民百姓营造生态休闲乐土,成为城市森林公园开发和建设的典范[[[]胡洁,吴宜夏,吕璐珊.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综述[J].中国园林,2006,22(6):1-7.]]。上海市的共青团森林公园为改善城市生态效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密集的城市群中为公众提供了一块难得的亲近自然的场所。广州[[[]文道.2010年前广州市将再建9个森林公园[J].中国林业产业,2005(10):5.]]、长沙[[[]孙志立,长沙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与发展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24(3):43-45.]]等城市都计划建设大量的城市森林公园,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游憩环境改善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城市中公众放松身心以及和自然进行对话的场所。

1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值得思考的问题

1.1场所选择

我国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是伴随着人们对森林景观偏好的加强和认识的深入而迅速发展的。城市森林公园具有其他类型公园所不具有的独特魅力,许多城市将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列入了规划建设的日程表。然而,许多建设者为了快速提高森林覆盖率,在高密度城市中进行场地拆除建设城市森林公园,造成了许多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结合城市化进程在现有城市郊区进行森林公园建设进而演变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是较为合理的建设方法。

1.2景观特质

森林景观的魅力是由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所发挥出来的。这需要森林专家、生态专家、景观专家和旅游专家共同参与设计。然而,许多城市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则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的植树造林,忽略了城市森林公园为大众服务的具体要求,使城市森林公园失去吸引力。

1.3游憩活动

远离喧闹是许多公众选择休闲场所所考虑的要素之一。随着城市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活动场所的增加和活动设施的改善,人们更多的是需要在一个静谧、安宁的环境中使身心得以放松。许多城市森林公园将喧闹的游憩活动引入园中,打破了自然安逸的环境氛围,从而也丧失了其独特魅力。

1.4教育功能

城市森林公园担负着城市中许多青少年儿童的生态教育重任。在西方发达国家,“郊野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城市森林公园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森林科普知识的教育,同时通过加强教育功能也能开拓更加广泛的客源市场。

1.5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对当地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城市居民、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土壤、城市水系造成较大的影响[[[]王丽红,周青.生物入侵对城镇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及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151-153.]]。一些城市为了迅速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制定了增加植物种类的措施,引种是主要采用的方法[[[]胡运骅.开创上海绿化新局面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园林,2000,16(2):19-21.]]。这固然使城市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快的提高,但是也使生物入侵风险程度增加。另外,由于城市森林公园的景观建设需要大量的苗木,在本地苗圃无法满足需求时,大量的异地苗木被补充进来,苗木的转运也使异地的入侵生物被带入城市森林公园中。因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应首先立足于本地植物资源的驯化、开发利用。

2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2.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篇7

关键词:城市林业意义出路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城市680多座,建制镇1700多个,城市人口已约占总人口的50%,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力的控制的条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地区生态的退化,各种环境困扰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象莫斯科那样直接在森林中建造的城市并不多,大多数城市是在人为活动剧烈的地域成型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发挥森林特有的生态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一门发展迅速、前景广阔的边缘性科学。它是由林学、园艺学、园林学、生态学、城市科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并且与景观建设、公园管理、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内容涉及广泛,但以城市森林培育、经营和管理为核心和重点。所谓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的绿色植物的总称。而城市林业则又根据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它是研究培育和管理那些对城市生态和经济具有世纪或潜在效益的森林、树木及有关植物,其任务实综合设计和管理城市树木及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等。

广义的城市林业概念是:城市林业是研究林木与城市环境(校气候、土壤、地貌、水域、动植物、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活动场所、街道、公路、铁路、各种污染等等)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培育、管理森林、树木和植物,改善城市环境,繁荣城市经济,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科学。

城市林业是“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它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林业;市城郊一体化,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它既是园林的扩大和延伸,又是传统林业的凝炼与升华。目前,对于城市林业的范畴的基本观点是:凡是城市范围内森林、树木及其他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地域内的野生动物,必须相关设施等都属于城市林业的范畴,主要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城市污水处理场、公园、花园、植物园、城市街、道、路旁的树木及其它植物;居民区、机关、学校、医院、厂矿、部队等庭院绿化;街头绿地、林带、片林、郊区森林、风景林、森林公园,以及为城市造林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的苗圃、花圃、草圃等生产绿地等。

二、发展城市林业建设的意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森林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野生动物、微生物在内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的必要内容,发展城市林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推动林业的整体发展,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林业建设,其同山区的林业建设息息相关,且各自的发展相互促进又带动整个林业的进步。此外,城市林业建设对林业的重要功能即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引导林业的全面发展。

2、发展城市林业有利于林业立法的发展,各地方在发展城市林业的探索进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对立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急需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出台为城市林业建设的发展提供法律基础,而且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也可以为立法所参考,增加立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三、城市林业建设中的误区

1、将城市林业建设和经济建设割裂开来

城市林业建设和城市经济建设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林业不仅是林业的一个子系统,同时还是城市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功能可以影响城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之,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能够带动城市经济建设的有序和稳定;反之,若城市林业不太发达,城市建设中的环境成本则会增加,从而阻碍城市经济的顺利开展。转

2、把“绿化”和城市林业建设相混淆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园林绿化被包含在其中,城市林业不仅要在园林中实现绿化,更为重要的是和城市建设相统一,将林业建设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道路、建筑物两旁无法建设园林的地方,却可以实现林业建设;园林绿化多为种植草坪、灌木,而城市林业注重乔木的培育种植;园林绿化建立的是一个人工系统,需要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管理成本较高,而城市林业建立的是一个自然系统,管理成本较低。国际上一直认可的城市林业建设是森林化,是生态层面的城市建设,而绿化的层次较低,不能与国际接轨

3、城市绿地系统单调

目前,不管大中小城市都热衷于建设人工绿地,这和政府对城市林业建设的误解有关。由于盲目强调大面积的草坪、广场,城市不断引进国外的植物及其新品种,导致城市绿地系统单调,缺乏自然特性,且生态效益低下,根本无法和城市林业的功能相提并论。

4、没有将城市林业和山区林业相区别

城市林业虽然属于林业,要适用《森林法》的有关规定,但其和山区林业建设存在着许多差异,这是由于二者的功能、目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山区林业重在用益,发挥其经济功能,而城市林业重在发挥其生态功能,兼及经济功能;山区林业多是成片林,且林种较多,而城市林业中成片林较少,林种也较少。因此,对于城市林业应该有更加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如在采伐的许可、流转条件上要严格限制,且应更加注重树木的病虫害防治问题。

四、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出路

鉴于目前城市林业建设存在着种种误区,要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必须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出路,私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仔细考虑。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林业规划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根据城市建设的规模、性质、布局、气候特征等规划出城市林业建设的布局、规模和数量,要按照现代城市的要求,编制城市林业规划,在城市林业规划中应该包括林种的选择、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范围内的绿地、道路旁的绿化等内容,建设完整、结构合理的城市林业体系。

2、依照规划进行城市林业建设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必须依照城市林业建设规划,建成以花草林木构筑的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为特征,以林木为主体,森林与其他植被有机结合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城区、近郊、远郊及自然保护区的林业之间协调配合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还要将林业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中的各个项目从投资到验收,绿化不达标的不能批,也不能验收,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城市建设。

3、林网化与水网化结合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篇8

论文摘要加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总结分析了天水市秦州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需进一步强化宣传、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切实推动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森林生态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包罗万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和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加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生态文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现就秦州区城市森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下。

1全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秦州区地处甘肃省东南,扼陕、甘、川交通要冲,地跨长江、黄河2大流域,是天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陇上江南”之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点,在植物文化、园林文化、森林旅游文化、花卉文化、城市森林文化等方面颇具特色。

多年来,秦州区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林果业定为全区的主导产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紧抓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4期、长防2期、两山绿化、生态公益林、中德财政合作造林等一批重点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区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迄今林地面积10.06万hm2,活立木蓄积31.7万m3,森林覆盖率34.3%。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繁衍栖息着30多种野生动物。城区森林面积0.71万hm2,人均绿地246.67m2,省级森林公园2个,市级园林公园11个,珍稀植物园1处,农家乐30个,年旅游人数35万人次;庙宇景点以市区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李广墓为核心,周围向城郊四周延展;古树是秦州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活的化石”,现有文物古树17种,共277株。目前全区森林公园、农家乐、花卉观光等产业蓬勃健康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体现出“三生态”发展理念,繁荣了先进文化,增强市民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2城市森林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物质文化领域方面。森林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渗透于各种专门文化形式之中,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化现象来研究在秦州区还是首次,由于没有专门研究组织机构,森林文化产业探索开发还处于起步状况,亟待纳入政府城市发展规划之中。另外,全区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和产品需求。

(2)森林精神产品领域方面。秦州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森林文化遗产,但在森林艺术方面创新还很少,森林文化理论很少有人去研究和开发,可以说还是空白。一是许多地方传统森林文化(包括生物遗产)濒临灭绝,没有人去抢救、保护和挖掘;二是森林文化中的纯精神产品少之又少,尤其是森林文学、森林音乐、森林绘画等几乎是空白,没有自己的风格;三是森林文化宣传教育还是空白,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知道森林文化,就是大家享受到了森林文化,也不知道这是森林文化的成果。 (3)森林组织与制度方面。当前,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一是林业在社会中地位不高,生态文化还只是一个摆设的花瓶;二是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一些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三是行政成本意识淡薄。一些领导以破坏环境资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热衷于搞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四是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足够的履行政府职能的能力。

3推进森林文化产业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广泛宣传,唱响主旋律,营造全社会重视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使森林生态文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特别是林业部门要结合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林区乡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让广大村民领悟森林生态文化的意义,感受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要结合辖区旅游景点,八方联手,按四季精选休闲观光线路,引导城市居民饱览眼前自然风光,知晓森林生态文化的内涵。在全区范围内每年举行1次大型的征文活动,内容涵盖整个森林生态文化,从思想认识上唤醒人们崇尚自然、爱护家园的意识,树立牢固的生态道德[2]。

(2)高度重视,明晰思路,加大投入,建立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政府要把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计划之中,确立适合秦州区的开发指导思想和分年度发展计划,制定硬指标作为政绩考核内容,并成立专门机构组织、监督、实施。要把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并要结合全民义务植树,统筹造林绿化费,设立专项进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匮乏问题。同时,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广招社会贤达人士,投资兴办生态文化产业,繁荣生态文化市场[3]。

(3)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立示范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广。要以推进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为重点,以一庙(伏羲庙)、一寺(南郭寺)、一观(玉泉观)、一墓(李广墓)为核心,不断规范整顿现有的庙宇景点、农家乐、森林公园,注入森林生态文化精髓,打造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扩大影响。

(4)结合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拓展森林生态文化空间。秦州区林地资源相对丰富,发展“三生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指导思想,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促进森林经营多元化发展,丰富森林生态文化内容,走出一条独具秦州特色的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之路[4]。

4参考文献

[1]房西文.依托森林公园加快森林生态文化建设[J].陕西林业,2008(4):14-15.

[2]肖君.福建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林业勘察设计,2009(1):49-51.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篇9

关键词:城市森林;构建原则;对策;探讨

作者简介:吕克(1976―),男,江苏淮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1602

1引言

建设“森林(生态)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城市里拥有大片森林,无疑成为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优势条件和重要标志。大力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有效增加森林面积,是新世纪我国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森林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降解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降低噪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安近年来在城乡绿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如何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快城市森林化进程,实现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是淮安在城市森林建设尚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オ

2城市森林建设的必要性及自然条件分析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可以优化环境,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城市森林还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城市旅游及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缩小淮安同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增强淮安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淮安城乡绿化事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得到提高,但城市噪音及“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绿地的防护功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这与现有城市绿化重形式、轻生态功能的错误观念有密切关系,城市绿地都以草坪、草花和灌木等低矮绿化形式为主,生态防护功能比较低下,因此建设淮安城市森林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淮安市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条件较好,自然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较好。光热水整体相互配合较好,地区平均气温13.8~14.8℃,市区年平均气温14℃,最低气温-21.5℃,最高气温39.5℃,年无霜期210~230d,一般霜期从当年10月到次年4月,年平均日照数2250~2350h,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2%。季风气候显著,自然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958.8mm,历年平均降雨天数102.5d,水资源丰富。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淮安市树种资源比较丰富,有木本植物79科,179属410种,其中乔木328种,灌木65种,藤木17种,约有172种人工栽培种,这都为淮安发展城市森林提供了必要的光热条件和可利用的植被资源。

3淮安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淮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5年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近年来,该市还相继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淮安市绿化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淮安市拥有林木面积23.3万hm2,蓄积量1600万m3,实现农田林网化面积38.5万hm2,林业产值48亿元,森林覆盖率达21%,全市人均绿地10.67m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26%,绿化覆盖率39.9%,这些都为淮安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淮安城市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只有部分地类森林特征显著,具有良好的城市森林效应,如公园、高校及政府机关部门,但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树木数量明显偏低,在总体水平上不能说有城市森林的效应,因此现有的树木不足发挥类似森林的功能而形成充分影响城市的小气候。城市的大树是十分难得的景观、环境、人文历史资源,应立法加以保护。在城市改造中也应尽量考虑保护好各类大径阶树木。淮安市现有造林树种近80余种,但少数几种占了极大份额,一方面在景观效果上显得单调,另一方面成为城市森林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树种的选择中,乡土树种的运用不够,如银杏、香樟、刺槐、榉、朴等。成片的林地总量偏低、分布不够均匀。淮安的一些新建道路追求大块垫状的色彩效果,以小灌木为主,结果使城市乔木比重下降,因此应重新树立对木本植物的认识。

4淮安城市森林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选择和应用好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一个地域指示性植物,它能塑造城市特色,增加市民的归宿感和凝聚力。目前,淮安市生态园、桃花坞等区域应用的原生植物种类较丰富,且植物群落结构较完整。但是地带性树种开发没有得到重视,缺乏专门生产地带性树种的苗圃。因此,苗圃应以地带性树种培育为主,这样可以确保城市森林构建所需的各种树种苗木来源,这也是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4.2利用淮安“四水穿城”,打造“绿水淮安”

林网化――水网化是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总体理念。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与水是不可分的整体,森林与水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森林是“城市之肺”,而河流、湖泊等各种湿地则是“城市之肾”。淮安有盐河、故黄河、里运河、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应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实现城市森林环境建设林网化与水网化的林水结合理念。

4.3恢复和重建城市湿地系统,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如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所以湿地也是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内容。过去淮安湿地比重较大,但在河道改造、房屋建设中占用了很大面积。现在淮安的盐河、故黄河、里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两边或周围都有绿地、草地,但因水体边多已被石砌驳,没有了鸟类赖以生存的湿地。所以在未来城市改造中应高度重视湿地及湿生植物的作用。在湿地上应用李氏木、蒲草、芦苇、菰等乡土水生湿生植物,一方面可以组成丰富自然的,与周边自然山林相协调的景观,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大批的多种类的鸟类、昆虫等动物到湿地寻找食物并栖息繁衍。同时湿地可以截流净化上流的污水,起着生态系统中“肾”的功能。

4.4发展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森林

淮安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如梅、银杏、瓜子黄杨等古树名木。因此,如何使城市森林与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创造出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人居环境,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淮安市的市树雪松,市花月季在城市道路绿化中所占比例并不高,没有显现出淮安城市绿化应有的特色。因此,淮安在构建城市森林中,要尊重历史积淀下来的自然和文化品质,保护自然景观。

4.5加强市郊城市森林建设

都市乡村化和乡村都市化,是大众既要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又不远离大自然的理想境界。市郊森林位于都市边缘和市郊,也有少量位于都市生活圈内的,易到达、易亲近,是连接城区与广大郊区的纽带。市郊森林对大众的休闲、观光、教育、文化各方面有深刻的影响,对城市起到防护、美化、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作为经过人工整理或人工创作的绿化空间,市郊森林需要从功能上以观赏游憩为主转变为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与美化、游憩并重。特别在城市的上风方向,营造大面积森林,通过带状绿地将清凉、洁净的空气引向城区。目前,需要加强淮安市郊生态公益林结构、树种的改造。以乡土树种为主,营造多树种混交林,在短期内培育成稳定的森林群落,以发挥最大的美化、防风、防火、隔音、隐蔽、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等环境保护功能。

5结语

建设城市森林,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的政策调整和公众参与是关键。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淮安的城市形象,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的目标,对打造“绿水淮安”具有重要意义。

おげ慰嘉南祝邯

[1]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湿地公约履约指南[R].北京:林业出版社,2000.

[2]刘殿芳,马玉珠.城市森林初探[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9(3):65~69.

森林城市建设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森林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甘肃天水 秦州区 

森林生态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包罗万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和构建小康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加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生态文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现就秦州区城市森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下。 

1全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秦州区地处甘肃省东南,扼陕、甘、川交通要冲,地跨长江、黄河2大流域,是天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陇上江南”之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点,在植物文化、园林文化、森林旅游文化、花卉文化、城市森林文化等方面颇具特色。 

多年来,秦州区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林果业定为全区的主导产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紧抓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4期、长防2期、两山绿化、生态公益林、中德财政合作造林等一批重点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区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迄今林地面积10.06万hm2,活立木蓄积31.7万m3,森林覆盖率34.3%。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繁衍栖息着30多种野生动物。城区森林面积0.71万hm2,人均绿地246.67m2,省级森林公园2个,市级园林公园11个,珍稀植物园1处,农家乐30个,年旅游人数35万人次;庙宇景点以市区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李广墓为核心,周围向城郊四周延展;古树是秦州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活的化石”,现有文物古树17种,共277株。目前全区森林公园、农家乐、花卉观光等产业蓬勃健康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体现出“三生态”发展理念,繁荣了先进文化,增强市民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2城市森林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物质文化领域方面。森林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渗透于各种专门文化形式之中,作为一门独立的文化现象来研究在秦州区还是首次,由于没有专门研究组织机构,森林文化产业探索开发还处于起步状况,亟待纳入政府城市发展规划之中。另外,全区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和产品需求。 

(2)森林精神产品领域方面。秦州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森林文化遗产,但在森林艺术方面创新还很少,森林文化理论很少有人去研究和开发,可以说还是空白。一是许多地方传统森林文化(包括生物遗产)濒临灭绝,没有人去抢救、保护和挖掘;二是森林文化中的纯精神产品少之又少,尤其是森林文学、森林音乐、森林绘画等几乎是空白,没有自己的风格;三是森林文化宣传教育还是空白,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知道森林文化,就是大家享受到了森林文化,也不知道这是森林文化的成果。

(3)森林组织与制度方面。当前,从林业行政能力角度看,一是林业在社会中地位不高,生态文化还只是一个摆设的花瓶;二是林业行政机构职能定位不科学,一些林业行政机构职能界面过宽,责任泛化,模糊了责任主体,导致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不作为、乱作为;三是行政成本意识淡薄。一些领导以破坏环境资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热衷于搞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四是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足够的履行政府职能的能力。 

3推进森林文化产业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广泛宣传,唱响主旋律,营造全社会重视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使森林生态文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特别是林业部门要结合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林区乡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让广大村民领悟森林生态文化的意义,感受森林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要结合辖区旅游景点,八方联手,按四季精选休闲观光线路,引导城市居民饱览眼前自然风光,知晓森林生态文化的内涵。在全区范围内每年举行1次大型的征文活动,内容涵盖整个森林生态文化,从思想认识上唤醒人们崇尚自然、爱护家园的意识,树立牢固的生态道德[2]。 

(2)高度重视,明晰思路,加大投入,建立森林

[1] [2] 

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政府要把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计划之中,确立适合秦州区的开发指导思想和分年度发展计划,制定硬指标作为政绩考核内容,并成立专门机构组织、监督、实施。要把森林生态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并要结合全民义务植树,统筹造林绿化费,设立专项进入财政预算,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匮乏问题。同时,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广招社会贤达人士,投资兴办生态文化产业,繁荣生态文化市场。 

()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立示范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广。要以推进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为重点,以一庙(伏羲庙)、一寺(南郭寺)、一观(玉泉观)、一墓(李广墓)为核心,不断规范整顿现有的庙宇景点、农家乐、森林公园,注入森林生态文化精髓,打造精品工程,以点带面,扩大影响。 

()结合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拓展森林生态文化空间。秦州区林地资源相对丰富,发展“三生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按照“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指导思想,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促进森林经营多元化发展,丰富森林生态文化内容,走出一条独具秦州特色的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