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未来城市设计构想十篇未来城市设计构想十篇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3:24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篇1

关键词:未来综合化城市;规划;设计;内容;特点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1未来综合化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操作

由于各城市基本条件、发展需求和建设问题各异,总体城市设计涉及内容相当广泛,为保证城市设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以及实施中的可操作性,我们认为应将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上实施分层控制,将设计的目标与策略措施逐级细化,逐级落实。具体可总结为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和微观指导三个层面的工作:

1.1宏观层面

主要涉及城市结构与形态、城市形象与特色的认识与总结。其中城市结构与形态包括山水格局与城市形态结构、生态环境与城市形态结构、区域及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结构、土地经济与城市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城市形象与特色包括城市发展历程与城市形象特色、山水环境与城市形象特色和城市建设区形象特色等方面的研究。这一阶段还应根据情况需要进行城市文化、城市交通、城市土地经济、城市公共设施等相关专题研究。通过各项研究的综合提出城市设计的总体策略框架,进行宏观把握。

1.2中观层面

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生活、视觉景观和区域特征等几方面内容。

1.2.1城市空间:

包括开敞空间(openSpace)、绿地系统(Green)、水空间(waterfront)以及公共空间(publicSpace),从空间物质范畴看,开敞空间由城市自然地带、城市绿地系统、水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主要部分组成,更多强调的是建设区与非建设区的“图底”关系,和城市大环境的生态价值。而由于城市绿地系统、水空间和公共空间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以及与开敞空间强调重点的不同,设计中将它们从开敞空间中分离出来,独立形成系统。绿地系统是城市建设区内部的公共绿化,强调的是市民生活环境的健康质量。水空间具有组织和整合城市空间脉络,引导开发建设,满足市民活动需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功能,是城市空间设计的重点。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部分室内半室内的区域,强调的是市民活动需求的满足与系统化的空间安排,其设计与控制内容应放在城市生活部分。

1.2.2城市生活

包括公共空间(publicSpace)和公共艺术(publicart)等。公共空间系统强调市民公共活动的空间安排与系统组织。公共艺术范围广阔,涉及到市民生活的各个细节,城市雕塑、小品、环境设施、招牌广告等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

1.2.3视觉景观

包括天际线(Skyline)、视廊(VisualCorridor)、城市夜景和城市意向系统。天际线以轮廓线形成城市的景观特色,通过城市建设区高度控制和高层建筑布点规划形成连续渐变、水平延展的视觉构图。视廊由观景点、标志性景物和视线通廊构成,是人们感知城市、强化城市意向、完善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城市夜景是通过光的运用在夜晚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同时还是鼓励和引导城市晚间公共活动的有效手段,有着综合的技术、经济、社会意义。其构成包括交通照明、景观照明和公共活动场所照明。城市意向系统是人们认识城市,形成城市的“心理图示”的重要途径。由出入口(Gateway)、路径(approach&accessway)、边界(edge)、标志(Landmark)、节点(node)等要素构成。

1.2.4区域特征

包括特定区(SpD)、历史保护区等。特定区是城市中具有特殊风貌特征和景观价值的相对完整的区域,他们有利于突出设计主题,强化其他设计系统,并能体现城市地区文化特色,应作为城市中的重点区域提出特殊的设计政策和控制手段。有一定规模和较完整的历史保护区可作为一种特定区进行设计控制,一般的历史保护地段除了明确保护内容、划定多层次的保护区和提出具体保护措施外,还强调保护区的系统性建设和对公共活动的空间引导。

实施中观层面的系统控制,应根据宏观层面总体目标和策略的要求,制定每个系统的具体目标,并提出设计措施。

1.3微观层面

基于宏观城市设计目标与总体策略以及中观系统设计控制要求下的地段设计指导,地段的选择标准为中观层次设计确定的重点地区和近期的重点建设地段。设计中强调依据中观系统控制的内容要求,对地段设计提出设计要点等指导性要求,并以模拟方案的形式对设计要点进行图示解释。

2未来综合化城市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发展的预测是从城市规划与设计师们的第一思路。一个城市的“美”取决于合理地利用地势、地貌、区域布局,合理的建筑群和配套的绿化环境以及工商贸区、交通分布;城市排水系统、供电通讯系统等功能综合而定。上述的“美”取决于规划设计师们辛勤的努力和智慧的运用,也就是预测到这座城市的未来,因此,规划与设计的理念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

3未来综合化城市规划设计的新特点

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是原则,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城市既要有十几年以上的战略性长期规划,还要有几年已内的具体规划,使各项建设按规划进行。

3.1在总体规划方面

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应随之变化与发展。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规划设计工作不仅是平面上的土地利用区域,也不是空间上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序”这一根本要素的研究活动。这就要求规划部门的超前规划,不仅要重视还要发展阶段的稳定性,而且还要立足长远,从宏观上留有余地,积极提供可以预见和不能预见的机会,保证人们有可能的最大的选择自由,能使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城市规划设计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是一劳永逸的公式,不能采用静态的封闭的总方案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而应运用动态的规划方法,适时调整和修正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说,城市规划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修正和开放的应变的过程。

3.2在详细规划方面

在详细规划方面要加强研究性工作。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项研究性工作,而规划部门的研究过于薄弱,特别是经常性的研究少,忙于应付日常的管理工作和不断出现应急的规划任务多,缺乏经常性的持续性的调研工作。详细规划上承总体规划,下启局部设计,是规划工作一个重要环节。以前认为,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深入和具体化。既然要具体,就把规划区内的建筑摆出来。事实证明,这样做出的的规划费力很大,但收效甚微,往往被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般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规划的科学性不够、缺乏对规划范围内各项问题的研究,依据不足,脱离实际;二是排出的每栋楼位,定的太具体,表现的过细和繁琐。规划不可能在建设任务、投资状况未变的情况下,确定每栋建筑的具置、规模和形体,这样的规划往往不能与同时的建筑任务相吻合。因而不得又因建设条件

的变化不断的改动,甚至是一动全废的局面。通过近年不断实践很总结经验,逐步明确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应在总体规划的原则指挥下,对近期有建设任务的地块的现况及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形成控制,引导城市建设的综合体系,这样即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和科学性,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为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提供极为有利的实施条件。

3.3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科学性、先进性

在某意义上讲,实施一个规划比制定一个规划更为重要,一座现在化城市不仅需要地面上的宏伟建筑,还需要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保护等等。要充分而不浪费地考虑城市增容问题,特别是地下配套设施,避免建一个小区刨数段路、毁几片绿地。

3.4借鉴吸取国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立足于本城市的基准,有效地借鉴国外规划的成功经验,使我们的工作少一步弯路。最少的资金换得一座城市的持续发展是我们工作准则,也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在吸取和学习国外城市规划成为经验的历程中,还要注意做好消化、提炼、吸收的工作,任何简单地使用是不可以的。

3.5依法实施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多年了,在城市规划中坚持“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已成为共识,但目前的现状是“靠人治还是靠法治”这一问题,在理论、思想上初步得到了解决,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完全解决。一是当前还没有一套完备严密的法规体系;二是多年来人治习惯一下子改变不过来,因此,建立完备的法制,促进对人治的摒异,是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措施,具体到一个城市,应按城市规划设计的实施细则认真执行,从领导到市民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使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3.6不断自我完善,在竞争中求发展,求生存

近年来,工程设计队伍如雨后春笋地挂牌开业,这无疑是我国工程建设实力的真实体现。工程建设的主要渠道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方向转轨,因此,竞争是生存的唯一出路。在这种条件下,采用招标是水到渠成,也是国之良策。

规划设计是智能型的劳动,要站稳脚跟,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较高的质量、良好的信誉、优秀的方案去争取用户,以自己的技术实力来争取社会各界的承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规划设计市场管理的职能机构,就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隋大权,李延喜.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J].2012(3)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篇2

英俊的JacobVanRijs成为“立体城市,未来中国”全球巡回展的一道风景,他是荷兰mVRDV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三位合伙人之一,这家事务所1993年成立于鹿特丹,现在世界各地拥有近60位建筑师。

mVRDV对未来城市的探索也有十多年历史,早在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他们设计的荷兰国家展馆,被认为是荷兰未来城市的一个模型,他们出版了未来城市研究的书籍,同时尝试在鹿特丹建一座“猪城”,兼顾市民居住与生态养殖功能。

VanRijs向笔者演示了他和团队设计的“猪城”:“城的底部设计是规避地震的,城里猪生活的地方十分舒适,有蹩洁的餐厅,蓝色管道是猪洗澡的地方,旁边栽着苹果树,猪粪成为树的肥料,苹果又可以做猪的点心,猪的卧室很舒适,小猪在这繁殖,卧室连着户外阳台,这是一个人性化的猪的居住空间,我们想让猪生活得开心一点,这样猪肉的味道才会非常鲜美。”

“城里有专门通道,猪可以直接从楼上进入到底层物流中心的集装箱。这座猪城大约几百米高,猪粪被收集到最顶端,通过化学处理产生热能,给下面提供暖气。猪粪还能做城内植物的养分,这些植物又可以净化水,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享受着自然的风和雨,丝毫感受不到猪的异味。”

VanRijs说:这个梦想很快在荷兰将变成现实,在鹿特丹已经动工建设。

最初冯仑萌生建造立体城市时,“猪城”的构想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他专程到荷兰参观了不臭的现代养猪生产线。受他委托,mVRDV设计了“中国山”模型,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划了10多座高矮、大小不同的山型圆锥体,中间横向分隔成数十层,纵向通过各种纽带使每层、各个山型圆锥体联系起来。这一锥形建筑群,平均高度预计约400米,外形像梯田,一圈一圈往上延伸。人们居住在圆锥体表面,锥体整体向北倾斜,增加南向立面,便于接受阳光。“中国山”容积率为5,每平方公里可以容纳10~20万人,城市所需的一切功能这里都有。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篇3

aBStRaCt:thispaperevaluatestheimportantroleofurbanmorphologyinstudiesonurbanspatialdevelopmentstructures,formsanddevelopmentrules.theapplicationofurbanmorphologictheoriestotheurbanspatialstrategicdevelopmentplanningisexploredbasedonthepracticeofShenzhenandSuzhou.

1 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问题

“战略规划”(概念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为适应全球化时代特征,适应快速多变的环境要求而进行的规划方法改革探索。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规划界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它一方面希望对目前的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在宏观性、灵活性和战略性等方面的不足给予修正,同时它也对现行城市规划体制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实效性进行挑战。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战略规划”(概念规划)还面临着地位、作用和技术方法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就技术方法而言,主要难题涉及到城市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如何把握战略规划的研究重点,形成完善有效的技术方法关系到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1.1 城市科学与城市规划

城市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这两重性质,这是其复杂性和综合性的重要原因。城市由物质实体构成,但城市并不止于无生命的“物质”,而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来建造、管理和运作的,因此就产生了我们所熟知的城市文化传统、社会网络、城市经济、生活习俗、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公众参与等社会性(张庭伟,2001)。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如果将城市的社会性看成是城市物质空间背后的深层结构,那么可以分为社会文化结构、经济技术结构、建设环境结构、政治政策结构等4个方面8个重点(段进,1999)。针对城市的这种错综复杂,研究城市规划的理论必然也是多方位和多元的。有城市经济学,城市政治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环境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计划学等许多方面。我们将其归类可分为3个方面:城市科学、规划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论。城市科学的重点在研究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机制与动力,物质与社会等发展规律以及问题与前景;规划理论则更关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的生存环境,更多地讨论城市的物质性一面。显然,这两方面的理论应该是互补的、彼此支持的,而不该互相排斥。城市科学从各个方面对城市的发生、变化、发展进行探索,其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研究逐渐地了解、把握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对未来的发展和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城市科学探索的发展规律应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应用,通过规划实践去创造我们美好的家园。而规划设计方法论是研究规划设计的程序、组成及手段的科学。它既包含规划方法的改革,如“倡导性规划”,“概念规划”的提出;也包含设计理念的更新,如“公众参与”,“滚动规划”等。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有理由认为,战略规划技术方法的成熟有待于寻找到强有力的城市科学和规划的理论支撑。战略规划的提出,正是试图通过规划设计方法的改革,更有效地运用城市科学进行城市规划的实践。

1.2 当前我国战略规划的问题

在我国,战略规划作为一种“非法定规划”目前已经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规划实践。从规划内容上来看,我国的战略规划(概念规划)重点放在空间发展方向、城乡空间结构、区域与城市发展模式、产业选择与功能定位以及景观特色等方面。从规划方法上来看,其技术核心为区域分析、产业研究、空间结构、支撑系统和生态保障等(王凯,2002)。从规划目标上来看,战略规划的定位是通过宏观、粗线条的战略研究,达到把握城市未来发展大的趋势、方向、动态和结构。但从目前的规划实践分析,我国战略规划仍然面临着体制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体制上“法定地位”和作用还未得到认可。技术上,要通过以上的技术方法,在上述的规划内容上完成规划的目标,并达到把握的准确性,思考问题的层面就需要有区域规划的广度和总体规划的深度,同时还要有社会规划、经济规划、大基础设施规划等技术的有力支撑。显然,这在技术上具有相当的难度,也有悖于战略规划提出的初衷。这就使我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战略规划(概念规划)是包罗万象,还是具体的对某一重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发展框架,还是多方案的咨询研究;⋯⋯我同意其它一些学者的说法,“战略规划在技术上还谈不上成熟,方法的系统性也不明确,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张兵,2002)。如何发展,需要我们各方面的进一步探索。

本人认为,从战略规划的内容和技术核心来看,空间的结构与形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区域、产业、环境、人文等因素是其研究的重点,可以说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性和合理性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和前提。鉴于此,笔者尝试借鉴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之中。首先,让我们来考察城市形态学的特征与方法。

2 城市形态学考察

2.1 城市形态研究方法

“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规划过程)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谷凯,2001)。“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段进,1999),从这个显相特征出发,形态研究通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两个重要思路:(1)从局部各种影响元素到复杂整体结果的分析方法;(2)强调事物演变过程研究的方法,探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序列关系。

总结我国1990年以来城市形态研究进展,其主要思路仍基于以上两点。关于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包涵了历史发展、地理自然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经济与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因素、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城市结构、政策与规划控制等各个方面(郑莘、林琳,2002)。而关于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研究,则主要是动力和机制的研究,着重研究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内部功能地域的空间演变关系。它涉及到了政治政策、法规制度、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等,既提出了城市发展的推动力,也提出了城市发展的自组织力。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逐步形成了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政治经济学方法、环境行为研究、文脉研究、场所研究等较为成熟的城市形态学理论和方法。简言之,城市形态学的方法就是通过城市结构与形态的形成过程与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政策等各方面作用力关系的研究,来探寻城市物质形态的发展规律,属于城市科学研究。

2.2 城市形态研究对战略规划的作用

城市形态学长期努力进行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这无疑是我们进行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可运用的理论方法之一。

首先,就其对象而言,城市形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就是城市空间拓展的结构与形态,其范围涉及区域形态和城市形态,这也是战略规划的重点;其次,就其内容而言,城市形态的研究如前所述,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影响因素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而且对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进行了研究,战略规划的决策正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困扰;其三,城市形态学还研究了理想城市、人类美好生活家园的问题,探讨了生存环境、地方特色、理想形态、优美景观以及构成方法等问题,体现了以自然和人为本的原则,建立起规划的一种价值标准和目标取向;再者,城市形态学对国内外城市发展历程的规律的总结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一个对比和借鉴的参考系。

战略规划所关注的无论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空间结构等宏观层次问题,还是城市容量、产业结构、生态建设、交通网络、信息化、空间形象等中观层次问题,都同样需要对其发展的规律和目标价值取向这两方面进行研究,毫无疑问,城市形态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具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笔者在深圳南山区分区规划和苏州相城区等概念规划中,正是将城市形态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进行了运用。

3 城市形态研究在空间战略规划中的运用

3.1 深圳实践———城市形态发展规律的应用

3.1.1 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分析在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进行南山区分区规划时,为能对南山区有一个较好的全面把握,我们首先进行了4个专题的研究,其中之一就是深圳市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与趋势分析。我们将深圳这20多年来迅速发展的政策、经济、文化、区域等各种动力因素与城市的物质形态联系起来,清晰地展现了深圳城市带形发展的轨迹和时序特点。同时,我们将国外带形城市发展的形态特征和发展阶段的规律(顾朝林,1998)与其进行对照比较,发现深圳已经发展的3个阶段的特征与规律,基本符合其发展阶段的规律。

透过以往的发展,进一步分析现状和未来发展条件。我们认为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和未来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城市形态的发展规律成为我们这次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引导了我们对整个南山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形态规划。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深圳前海湾和西部通道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

3.1.2 关于深圳前海湾及西部通道的规划建议根据城市形态的分析,深圳的带形发展将通过宝安继续向前延伸。深圳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确定,一期港口应建在大铲岛,远期在港湾内扩建;西部通道先靠宝安中心区走,再入海,跨过宝安机场。而目前正在规划设计的大铲湾港区中,其半岛式集装箱码头紧靠宝安中心区,加上西部通道,深圳带形城市发展的生活岸线将中断,同时港内的水环境极易污染,妈湾地区城市景观遭到破坏,对整个深圳的城市形态、空间总体战略以及用地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岛式港群的空间战略设想:

(1)近期:利用大铲岛、小铲岛扩展形成两个港区,以取代原有规划的半岛式集装箱码头;西部通道沿港的东侧走线,通道西侧设置绿化带,形成宝安中心区的海上绿廊对景,过小铲岛后与陆地的港区腹地相连(与原总体规划同)。

图1 苏州的城市格局从“一体两翼”转化为“四角山水十字发展”

图2 相城区产业与空间发展模式

图3苏州古城完整的城市风貌系统

(2)远期:西部通道继续在海上走线,直接与原总体规划确定的跨机场的海上线路相连,港口成珠串式在西部通道的西侧扩建,再选一适当的位置与陆地相连,既利于持续发展,也避免了线路海陆不断变化。这一设想解决了城市形态的发展问题、港湾的水污染问题、西部通道的景观问题和港区的使用问题。

3.2 苏州实践———城市形态理想模式的建构

3.2.1 “四角山水,十字发展”的城市形态

2001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消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行政区划的调整促使苏州对城市原有的“一体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格局进行重新审视,并举行全国“概念规划”设计竞赛,我们从“一体两翼”到“四角山水,十字发展”的规划方案获得了第一名。

“四角山水,十字发展”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其基本理念建立在构筑一个理想、完美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基础之上。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空间的发展应该纳入到苏州古城的历史传统格局之中。新的空间形态构架延续和完善了古城内“假山假水城中园,路河平行双棋盘”和古城外“真山真水园中城,路河相错套棋盘”的空间形态特征(图1)。四个角的“留空”,引入城市原有的自然山水,而相城区中新规划的绿色生态中轴线,不仅是苏州古城中轴线的延续,而且在概念上提出了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生态型特征,结合两边的产业和居住走廊的布局,规划为苏州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图2)。

3.2.2 环古城风貌保护概念规划

在整体的空间发展战略落实的同时,苏州又进行了环古城风貌保护概念规划的全国竞赛。这其中除了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之外,寻求理想和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形态,毫无疑问是这次竞赛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仍然是一个遵循发展规律和可行性,探寻理想模式的问题。规划中我们将上一层次“四角山水,十字发展”的“九宫格”空间战略作为本次规划的前提,通过水环———环古城河风光带,陆环———串联历史街区的风貌街道网,节点———水陆交汇的重要景点(阊门、胥门等),构筑成一个优美的、生态的、突出文化古韵的城市风貌系统(图3)。这其中不同层次空间发展战略(概念规划)的结合,城市形态构成规律的运用,古城历史和空间形态的研究等强化了规划方案的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优点。最终以“水陆双环,墉关三分,一船城中游;四门内蓄,四角外张,绿野织百川”的空间概念获得了本次竞赛的第一名,并作为实施方案的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庭伟.城市规划的两重性和规划理论问题.城市规划,2001(1).

2 谷凯.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城市规划,2001(12).

3 王凯.从广州到杭州:战略规划浮出水面.城市规划,2002(6).

4 张兵.敢问路在何方———战略规划的产生、发展与未来.城市规划,2002(6).

5 凯文·林奇(美).林庄怡,陈朝晖,等,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

6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传统

一、引言

“中国古代文明中许多哲理可供历尽痛苦的美国城市借鉴,而美国城市发展中的教训也可以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提供警示,”这是中美城市交流的出发点,我认为这其中城市规划理念的对比研讨十分必要,特别是从全人类利益的高度,迎接21世纪到来,共创新世纪的世界新文化,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有长期的城市发展史,反映了它的悠久文化。我认为历史的经验,在诸多方面总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也总有某些方面符合发展规律,有很强的生命力,有一定的科学性。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虽然不断地有所演变,但又具有一贯的传统特色。据考古发掘,早在夏代(公元前3000年)就有城市,有“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之说;从住宅建设到城市建设很早形成一定的模式。《周礼》考工记(公元前2700年)就记述了:“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而且把城市区分等级,如王国方九里,侯国方七里,公国方五里等等。而且当时已积累了营造城市的不少经验,春秋战国时,吴大夫伍子胥就“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科学地选定了姑苏城址,至今2500年仍未变动。以上讲的是关于封建时代城市建设的一些理念。在我国唐长安、洛阳、宋开封,以至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中都可见其脉络。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古代中国从一幢房子到一个城市,受礼制的影响很大。大体上,从春秋战国以后,孔子学说,加上后来佛道等宗教思想,逐渐融合成一套相当系统、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有统一的特色,又有诸子百家和多民族的相互影响,同时存在着多元的思想体系,所以,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而统一性更强。所谓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或思想理念),逐渐成为东方文化的一大支柱,影响相当深远。

二、古代中国的传统规划思想

古代中国的思想理念,包括:重视道德规范,强调伦理纲常牢不可破,如“君、臣、父、子”;群体与个体关系强调群体第一,所谓忠于君,忠于国,忠于家族;“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效法自然,人与自然共存;中庸之道,不是斗争哲学;克制自我,所谓“克己复礼”,而不是强调个性发展。至于近现代,西方文化和西方城市规划对中国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本世纪以来,发展、变革十分迅速;可以说至今仍在不断变革发展之中。也许可以说又到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中西互鉴,比较研究,有许许多多工作可做。这种研究工作,对于提高我们自觉地处理现代城市发展的能力,直接关联,至关重要。我相信,我们这样的交流活动,不仅有利于双方的城市发展,也将会更广泛地推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近现代“新城模型”的思维基础与“新城化”现象

在城市规划领域,“新城”有着特定的含义,“新城是指一种有计划地重新安置大城市人口的城市规划形式,将住宅、医院、工业、文化娱乐、购物中心成组的组织在一起,形成一系列全新的、相对独立的社区。”此外,典型的“新城”具有如下特点:1)受社会改良运动和花园城市思想影响;2)“预先计划”的;3)城市规模(人口与土地)受到严格控制;4)城内拥有完备的商务并提供充足的(工业)就业岗位;5)城市为永久性农业绿带;6)既有城市与新城形成多极核组合城市。需要说明的是,从上文得知,几乎所有的新城均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花园城市的社会改良思想,因此,花园城市设想对于新城的影响往往是结构上的。即便如此,现代城市规划中最卓有成效、影响最为深远、同时也是最根深蒂固的思维基础就是“新城模型”。从19世纪上半叶的“工人新村”、“乡村社区”到本世纪初及二战后的“新城”,我们发现近现代城市规划从建立伊始就一直在追寻既有城市外的解决方案。为什么既有城市的城市问题要从外部着手。这是由于近、现代城市规划的思维模式决定的,持这种观点的思维模式是:既有城市结构中含有过多的非规划的随机因素,这些非规划的城市结构将导致既有城市结构缺乏清晰的级差关系,结构与意义的关系是微妙的;与统一规划的新城相比,既有城市结构并非绝对的统一,结构的表意性与目的性并非十分明确;于是认为既有城市结构的“含混性”是导致城市失去秩序与控制的根源,而“新城”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有秩序的、且可以获得较多的人为性控制的城市模型。因而从思维基础上看,“新城模型”中存在这样两个基本假设:其一,城市结构是可以预测的,预先计划的城市要优于非统一规划的城市;其二,城市物质结构对应一定的“意义”,即城市结构具有足够的表意性。虽然绝大多数新城并不完全具备一个典型新城的6个特征,然而新城模型的两个基本假设却一直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价值基础,不自觉的影响着规划实践。回顾现代规划的历史可以发现,现代城市规划的最初实验就是从城市建设新区、大城市建设“新城”起步的,即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范围是从城市未建成区开始的。换句话说,现代城市规划传统的规划对象是城市的未建成区,而不是建成区。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篇5

您能否回顾离开校园后的工作轨迹?尤其是您近年来从事会展行业的主要工作经历?

许润禾:谢谢!我要感谢《创意设计源》杂志提供这样的机会,尤其在世博会闭幕将近一年之际,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一起畅谈曾经走过的世博之路。上海世博会已落下帷幕,但我依然存在某种难以割舍的感情,虽然亲身经历了许多的艰辛,但现在,我们将以冷静的思维、轻松的心态重新回顾审视世博会主题馆的工作,再次展现主题馆筹办过程中的魅力,以此与大家分享。

我是在1990年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的,虽然之后也有诸多学习的经历,但在工美的四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起点,除了基础美术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我性格的培养,敢想敢干的处事作风始终渗透在我以后的职业生涯。

走出校园后,我进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海市分会系统所属的展览展示机构专业从事会展行业工作;2007年,我调入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工作,任主题馆部副部长,主要负责主题馆展示内容策划、展示设计、布展施工、184天的展期运营以及撤展等方面的工作。直至今年上半年结束后续工作,重新回到贸促会系统,开始组建上海贸促展示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创意设计源》:请谈谈您参与上海世博会以及承担展示管理工作的情况好吗?

许润禾:说到与上海世博会的不解之缘,在未进世博局工作之前,我就开始参与上海世博会多项推广宣传活动。记得在2007年8月,一天我正准备出发去时,突然接到上海世博局局领导的电话,询问我是否愿意到上海世博局负责组织方展馆展示工程的管理工作,当时我的确很犹豫。到后对我而言是一段纠结和挣扎的旅程。当时持两种意见:第一是认为世博局的工作繁重,一旦选择进世博局就很难再回到原来的岗位上,人生就此形成转折;另一种观点认为世博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锻炼机会,一定要参与。这两种意见始终在我的心里拉锯,而当时最让我犹豫的主要原因是:我虽然具备展览会和展示工程的经验,但并未接触过任何世博会的展示工程,毕竟中国是第一次举办世博会。也许高原给予我无限伸展的想象,终于我对自己说:“为什么不试一试呢”?于是我从山南折返拉萨,与旅伴们分手后独自飞回上海。返沪之后,我就紧锣密鼓地和世博局的领导会面商谈,随后通过组织程序借调至上海世博局展馆展示部工作。

展馆展示部主要负责组织方建设的中国国家馆和主题馆。当时中国国家馆还停留在建筑设计阶段,主题馆已进入展示概念设计阶段。2007年底,我向局领导提出侧重管理主题馆工作的建议,在获得同意后,至此开始开展主题馆的一系列工作,也开始了我历时近四年的世博工作。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馆建设,既参考了前几届世博会成功举办的经验,同时,又结合自身的特色,使之成为一届精彩、难忘的世博会。主题馆是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场馆之一,是最典型、最集中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场馆,可以说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灵魂;主要侧重体现国际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以发生在国际范围的事例、国际流行语言作为展示元素,反映组织者对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全方位的诠释和表达;它超越了国别的束缚,具备世界性和普遍性,使得世博会不仅仅停留在丰富多彩的展览会层面,更上升到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引导我们共同讨论“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就需要同时回答“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经验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这三个问题;要明确: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过上“美好的生活”,人、城市、环境必须和谐相处。在城市发展史上,这三个系统一直在互动,过去的历史,形成了人类文明的足迹;未来,在人类梦想的持续推动下,三个系统的互动还将不断提升和发展。

主题馆共设有五个场馆:在浦东“一轴四馆”的主题馆内设置有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以及城市地球馆,浦西两处由老厂房改建的建筑内设置了城市未来馆和城市足迹馆。五个场馆的展示总面积达到7.3万平方米。

《创意设计源》:作为第一届由第三世界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前提下,您作为世博会的一名建设者,能否综合谈谈主题馆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特点与难点?

许润禾:“百年世博、一朝圆梦”,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建设者,我深感自豪,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和骄傲。为了实现上海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的目标,我们亲身经历了许多的艰辛,但现在,当我们回顾上海世博会时,我想说的是,上海世博会不仅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世博遗产,更给我们这些亲身经历的工作者带来了内心的满足。

回忆起来,如此大规模的主题馆建设工程真的是困难重重。当时遭遇的主要难题有四方面:一是时间非常紧。从2007年7月开始最初的概念设计方案遴选,到基本确定展示设计方案,经过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概念优化和深化设计,也就是说,从2009年7月才展开场外预制作,进场布展施工。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至2010年3月底,我们用了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就全面完成场馆的各项布展工作。4月进入运营准备,5月1日,迎来世博会的正式开幕。可以说,我们是在被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再次创造了一个中国奇迹。二是施工难度大。无论是对老旧厂房进行的改建,还是在新建的主题馆内建设“馆中馆”,施工中都充斥着大量的非标结构。经统计,主题五馆的展示基础钢材就达6500吨,我想这也创造了单项展示施工之最了。另外,有关影片的拍摄工作、装饰装修工程、展品展项的布置以及多媒体的联调等方面也曾遇到了诸多困难。三是全球化程度高。主题馆是体现国际普遍认同价值观的场馆,在方案设计上选取的事例以发生在全球各城市的事例为主。为了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人们进入城市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了解城市人的真实生活,经过设计,我们在全球六大洲六个城市选择了六个真实的家庭作为拍摄对象,通过跟踪采集这些家庭的影像,借此讲述了城市中“人的故事”。在城市生命馆,我们选择了全球范围内的五个城市,拍摄了五个“寻找”的故事,从精神层面体现城市如同生命活体,需要全人类共同呵护的思想。四是项目管理难度高。本届世博会主题馆展示工程的建设,涵盖了很多专业和学科,在结构基础方面,包括了:结构、机电、暖通、综合布线、安防消防系统等;在展品展项方面,包括了:实物展示、图文、影片拍摄等;在技术设备方面,包括了:音视灯光设备的选型、多媒体集成、联动调试等。三个方面需在不同的工作阶段得到有机、有序的协调,而这些极为复杂的管理工作,仅仅依靠单个团队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整个主题馆的建设就由来自荷兰、德国、西班牙以及国内各省市的团队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协调外方设计团队与中方施工团队之间的文化差异,协调总承包施工单位和分包单位之间关系的问题,这些都给施工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虽然参与管理、建设的人员大多不具备世博经验,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我们始终坚持“全力以赴、办好世博、不辱使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依靠着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

《创意设计源》:您在此次世博会主题馆的设计建造和施工过程中接触过许多中外设计师,您觉得从这次世博会的项目来看,中外设计师有哪些差异或存在多大的差距?对我们的院校又有怎样的建议?

许润禾:谈及这个话题,我感触良多。2008年4月,我赴欧洲考察,拜访了多家曾参与过历届世博会的机构,通过交流,我观察到,每个设计管理团队大都由五方面的专业人才所组成,一是建筑设计,二是内容策划,三是商务代表,四是空间设计,五是技术管理。首先是内容策划,其次是设计(包括建筑和展示),须经过概念设计、扩初设计、深化设计三个阶段。其中深化设计涵盖很多专业学科,这些专项设计都需要在设计工作过程中得到有机、有序的协调,这是极为复杂的管理工作。遗憾的是,我们常见国内的一些设计人员,往往身兼内容策划、空间设计以及商务等为一身,这显然是非常不科学、不专业的。

所以说,如何统筹管理设计工作,是展示工程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

我们应客观地看到,由于国内的展示设计管理起步较晚,存在差距和距离也是正常的。在我和各中外团队接触的过程中,总体感觉外方团队的设计思路相对清晰,工作步骤合理,在设计前期较为注重内容策划方面,具体设计则放在次要的位置。而国内的团队往往是对内容挖掘和演绎体现不够深刻,这正是中外设计师重要的差异性所在。

以城市未来馆为例,对于“未来城市”这样的命题是非常难以表现的,因为未来是“不可知”的,无法具体描述。城市未来馆是以“梦想引领城市的未来”为核心思想,西班牙设计团队针对这个核心思想提出“畅想未来城市基于当今的挑战”的观点,基于这样的观点,城市未来馆的第一展区“昨日之梦”,讲述了过去的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梦想;第二展区“梦想与实践”,体现了过去人们对未来展望的案例和形成的果实;而在后面是针对未来提出“多种可能性”畅想的展区,以未来之窗、交流塔、控制塔、全球化塔等展项所组成,其中未来之窗演绎了一部动画电影,呈现“生态之城”、“智慧之城”、“水之城”、“太空之城”、“能源之城”五个梦幻般的未来城市街景,表达未来的城市发展和人类的城市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以此引导参观者的想象。

设计团队站在如此清晰的内容发展思想基础上,最终在实施具体设计时表现就较为扎实,从而真正实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我想在这里表达的是:“内容是设计的基石”这样的观点,避免发生“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另外,在展示设计过程中,还需把握“四方面”的关系:第一是展示空间与内容的关系;第二是空间与展品展项的关系;第三是空间与媒体的关系;第四是参观者与展示内容之间理解的关系。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心得和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因此,我们从中能够看到,院校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能力,但在内容策划、设计管理以及技术落地性方面表现相对薄弱。数据表明,世博会后,会展将成为城市最为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正是基于这样得天独厚的良好发展环境,我强烈呼吁,院校应加大对展示专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设计管理、内容策划、空间设计以及媒体技术等方面。力求将学术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培养会展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更好地为将来中国的会展行业输入优质的人才,使我们的展示设计走出国门,为竞争国际的展示项目而努力。

《创意设计源》:城市生命馆的核心展项-城市广场的五段影片给许多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能给我们讲述一下当时是如何选择这些影片的吗?

许润禾:确定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生命馆的核心展项经过了一段颇为曲折的过程,我们试图通过拍摄五个城市的故事,来体现城市独特的精神。起初设想选择九个城市,由于预算的原因,影片取景的城市最后减少到5个。这5个城市不一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城市,然而影片中发生的故事却能以小见大。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五月广场、肯尼亚内罗毕的自由广场、印度孟买站前广场、加拿大埃德蒙顿广场还有中国四川的汉旺广场,分别讲述了五个有关“寻找”的故事。

作为中国唯一入选的城市,汉旺广场短片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但是在策划之初对于是否选择汉旺曾出现过争议。多位专家提出:世博会应带给观众更多欢乐喜悦的体验,不必要那么沉重;另外,汉旺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相比,只能算是城镇,不符合世博会的“城市”主题定位。但是我们认为,以汶川地震为故事背景,就是为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讲述一个男孩在废墟中找到中国象棋盘,到他父亲的墓前摆上棋盘,在想象中与父亲下棋的故事。生与死的对话,用独特的方式来悼念自己的亲人,展示灾区人民凭着勇敢与乐观,在灾后重建生活、憧憬美好未来的精神风貌。在拍摄中,我们弱化了灾难性的一面,力求从精神层面体现城市如同生命活体,需要全人类共同呵护的思想。通过这段影片结尾,盏盏孔明灯冉冉升上天空的画面,人们能充分地感受到国人凝聚力的爆发,我想这也是让现场观众内心产生共鸣和感动的原因之一吧。

《创意设计源》:我们看到,城市人馆的展示理念和展示形态都让我们耳目一新,这样独特的演绎方法您是如何看待的?

许润禾:城市人馆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化过程要以人为本,尊重并顺应人的各种需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反映全球城市人多元化生活的面貌,荷兰设计团队采用写实纪实的手法,来讲述来自世界不同城市6个家庭的真实故事,这种展示方式拉近了与观众的亲近之感,视觉体验新颖独特,展示基调符合世博会的参观方式。展厅里面所有的饰面装饰材料均采用城市里经常看见的物品和物件,例如:脚手架、油漆罐、窗帘、牛奶盒、周转箱等,观众都感到非常惊讶,这些材料在城市中如此普遍,却成为了反映城市生活面貌的一种载体。我们将6个家庭所拍摄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健康的影像,贯穿于整个场馆展示空间的多元化城市之中,所以展现方式显得非常独特,在世博会期间,该馆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创意设计源》:上海世博会大多数场馆均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打造核心展项,因此许多观众感叹影片泛滥,您对此如何评价?

许润禾:从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到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再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多媒体影像技术成为表达展示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最易于在单一载体中综合性地反映主题内容,因此也成为展览展示的主流形式。

除此以外,观众对影像的吸引力也是非常追捧的,在世博会期间,排队最长的沙特馆、石油馆都是在多媒体上做文章,人们为什么排5、6小时以上的队也要进去参观?就是因为对其多媒体表现方式感兴趣,觉得有意思、好看。

我个人比较欣赏阿联酋馆,它以“珍珠的故事”作为主线,设置3个展区,从不同层面来讲述阿联酋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都采用不同的影像方式来表现,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第三展区全息投影的联动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还有,世博会期间广受好评的中国国家馆的“清明上河图”展项,纯粹把原图陈列在展厅里面,并不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而通过多媒体手段演绎,图中的人物动起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宋代城市的市井场面,就非常夺人眼球。

所以说当前多媒体已成为展示表现的主流手段,它的广泛使用是符合我们观众的审美情趣的,是合情合理的。当然,在世博会期间还有些馆并没有使用多媒体,例如英国馆,同样获得了非常好的评价。除此之外,世博会的场馆,需要集成的内容很多(经济、文化、政治等),但在场馆面积和参观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多媒体影片是更能够集成、承载众多内容的载体。

《创意设计源》:上海世博会除了组织方的场馆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类型的场馆,在这些场馆中有哪些您认为是精彩的?

许润禾:事实上,在主题馆的建设、运营期间,由于工作繁忙,我没有更多关注其他场馆。但作为从事会展行业的专业人士,世博会是学习、借鉴的最佳机会。因此从2011年8月起,随着运营工作逐渐走向正轨,我开始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参观,并且尝试去记录、去研究。现在我正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合作做一个课题,通过照片、文字、影像将世博会的一些优秀场馆记录下来,特别是与各国的设计师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内容策划、主题演绎以及设计方面的一些思考。

我个人非常喜欢英国馆,它的建筑与展示达到了高度统一,建筑本身就是传达展示内容的重要表现载体。很多场馆的不足是由于它们的建筑与展示是由两位设计师或两种管理模式来打造的,这样建筑与展示很难高度融合。英国馆在这个方面无疑做得非常成功,并且更胜一筹;它的建筑、展示以及周边空间三位一体,完美结合,这是很多其他场馆忽略的地方。英国馆在展项上以小见大,将“种子”安插在建筑上,并贯穿展示空间之中,内外相辅相成,讲述了一个让观众反思的宏观问题“人类如何来保护地球植物的多样性”,这个理念所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相吻合。

还有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城市发展中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多元化的实践成果,也非常有借鉴学习的意义,在这里,我们应更多去关注展示的内涵,这些具体的案例能引发我们对于城市发展的思考。

《创意设计源》:上海世博会结束已近一年,世博会必定对上海会展行业有所推动。您个人在此方面有哪些举措?

许润禾:首先,我想说能够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建设工作,对我个人来说是幸运的,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有很多酸甜苦辣,碰到诸多困难,但今天回想起来,这同时也是一种“享受”,当我看到主题馆从图纸变为现实,看到主题馆从空旷漆黑到缤纷炫彩,看到我的团队成员从工作的满脸疲惫到开馆那天的灿烂笑容,看到世博会从开园第一个观众走进主题馆到落幕那天最后一个观众不肯离去的背影,这一切,都使我感受颇多。我会铭记这日夜奋战的日子所发生的事情,她充满了艰辛却又饱含着兴奋,是刻骨铭心的。总体来说,四年世博建设,是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它丰富和拓展了我的视野,特别对于主题性、文化类型场馆的建设管理经验,学到了境外先进的设计管理理念等,这些就是参与世博会得到的最大体会,我想,主题馆是回应和演绎“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而我们是主题馆的建设者,同样,我们也在回应和演绎我们人生,我们的人生随着世博会也将变得更加精彩难忘。

虽然上海世博会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体验是短暂的,但她所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限的,对于每一位建设者所带来的回忆是美好的。同样,我坚信她对于中国以及上海这个城市的会展行业的影响也具有深远意义。作为参与者和继续从事会展行业的我,必定利用世博会所积累的管理经验,努力拓展展示市场。基于这样的想法,在上海市贸促会领导支持下组建上海贸促展示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这个新的平台将集思考、设计、管理三位一体,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以展示形式为载体,以内容策划、空间设计以及工程管理为手段,致力于推动中国会展行业的发展。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有所作为,也希望将上海世博会宝贵的财富传承下去。

许润禾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主题馆部副部长、上海贸促展示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篇6

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特点与问题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极小。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

油城煤城森林城

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

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

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

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男工女耕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

城乡结合乡村式居民点现代化田园生态城

有利生产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

方便生活职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

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

重点建设小城镇及村庄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

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

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

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

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

建设功能与意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目的与作用

经济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社会文化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

环境生态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建强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城市规划,1995.4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绿化设计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031-01

1.概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

1.1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现状

园林绿化建设是促进城市园林生态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就目前而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仍然是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思想。长期以来,城市园林建设受经济发展、体制功能、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沿袭传统的园林建筑模式,忽略了绿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绿地、公园绿地和单位绿地等设计的不合理。加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极有限,城市园林建设的不合理对自然生态和生物物种的破坏较大,使得我国园林绿化规划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不利于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1.2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

城市园林绿化在设计过程中,有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说来,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包括人文观原则、满足功能与需求原则、符合美观舒适原则和遵循生态观原则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人文观原则方面,人文观原则是衡量规划设计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应重视人文观原则在绿化设计中的重要性。在满足功能与需求原则方面,对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而言,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时候,要根据人们的需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标进程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在符合美观舒适原则方面,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只有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才能使城市园林绿化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生活,因此,城市园林应符合美观舒适的原则。另外,在生态观原则方面,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主要是指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2.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思路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化的创新,应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整合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艺术。因此,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可以从应用计算机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和注重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两个方面人手。

2.1应用计算机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

应用计算机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是现代园林绿化设计的必然要求。在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园林设计,可以使园林绿化的研究方法更先进和科学。同时,计算机操作相比于传统的园林设计相比尤其自身的优越性,应用计算机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使园林设计更为方便和快捷,因此,备受城市园林建设的亲睐。如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模拟城市园林景观生态、土地利用和交通布局的设置,便于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比较分析,从而设计出最符合城市园林绿化的方案。另外,应用计算机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园林绿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得到技术支撑,实现城市园林绿化新的发展。

2.2注重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

园林本身就是一门造型艺术,注重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是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关键。在创新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过程中,园林绿化的艺术观,对现代城市园林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的传承与创新。一般来说,注重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中,应运用传统园林时空处理方式,将城市园林景观与传统的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传统艺术的优势,以达到为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增添光彩的目的。与此同时,设计师们还应不断地从现代艺术理论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自身的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专业知识和涵养,结合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艺术特征,发挥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创造出高水平的园林佳作。

3.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发展趋势展望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说来,从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发展趋势上来看,未来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将朝着更加科学化和更加生态化的方向发展。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3.1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更加科技化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更加科技化,将是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必然发展方向。现代城市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未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必须注重追求园林绿化的个性化和精细化设计。科技化的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可以使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运用高端科学技术实现优化的绘图设计,进而构建模拟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在错综复杂的城市结构中,也面临着较大困难和挑战,扩宽园林设计的思路,寻求到创新设计的灵感,是未来景观园林设计者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3.2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更加生态化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更加生态化,将生态价值和生态美从形式走向功能与内涵的统一,也是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又一发展趋势。在中国景观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园林设计者们将以绿化的生态效益为目标,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纳入考虑的因素。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还是要尊重景观园林的地域性,在当地、当时寻求出适合当地的自然灵感和自然元素;同时还要尊重当地场地的特征,尊重它的历史和文化,在设计中保留、利用这些文化元素,增加景观园林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城市园林绿化设计更加生态化,要重视结合自然的设计,倡导全新的设计理念,形成生态设计理念;必须按照生态原则对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更多的运用本土材料将整个被设计体形成一个有机体,最大化的减少人工成本,增加自然的做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篇8

本次论坛暨新闻会由《都市历程》组委会、青岛市工商联房地产行业联盟、青岛市生产力学会主办,青岛越秀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承办,青岛海创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中海地产青岛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海尔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青岛伟东置业集团、青岛山海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华银中智广告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民盟青岛第二综合总支协办。

峰会特别邀请到知名注册城市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城市交通与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蔡逸峰先生。另外,青岛交通商务区建设办公室代表,针对交通商务的布局及建设概况作了主题演讲。青岛越秀地产针对青岛交通商务区的城市深耕作了主题演讲。德国规划机构青岛公司,针对火车站区域的城市配套功能作了主题演讲。

在峰会中,上海嘉宾、交通商务区办公室代表、越秀、中海、海尔、伟东等开发商代表围绕一城市交通中心区规划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青岛城市交通中心区功能、配套及商业布局、青岛交通商务区域居住区的规划及开发建设、越秀地产深耕青岛交通商务区的战略布局四个主题深入探讨、各抒己见。

看区域,看预期

青岛的交通商务区实际上已成为青岛市政府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对整个青岛的发展,乃至于环渤海区域的发展都有一定意义。

人们经常习惯用传统的观点去看问题,以前青岛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城市,在历史上,老青岛人往往把沧口看作离市南这个主城区比较远一点。实际上经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几年来,尤其是近十多年,青岛的发展远远不能用历史眼光去看,那就是说新李沧已经给我们画了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蓝图。在大青岛这个版图上,新李沧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发展前景。

青岛向北,城市向北,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个城市的发展,对它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交通。铁路青岛北站落户新李沧,地铁3号线按照计划应该是明年底贯通。前段时间有不少媒体曾经采访我,说地铁你怎么看,地铁沿线你怎么看,地铁沿线的房子你怎么看。我说,青岛远远低估了城市地铁沿线房子的价值,因为你没有体验。你到北京看看,到上海看看,到香港等大城市去看看、体验体验,地铁沿线多上10站、8站不是问题。你可以计算你的时间,尤其是对工薪族而言,地铁给你带来的便利和价值,可能被青岛的市民远远低估了。

买房子要买它的预期,这是比较聪明的人、善于去观察它的未来的人,往往先比别人淘到一桶金。所以说新李沧,世园会的成功开园,陆路交通的便利,显而易见的有很多的利好。所以大青岛的发展半径,已经不能按以前传统的意义看现在的李沧。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烟台、威海、潍坊地区等等。一旦地铁开通,你一定会想那太便利了,太近了。

所以新李沧的未来随着交通商务区的不断完善,再过上两年以后,你再看好那儿,对不起,那个价值你买不到了:我们一定要看预期,青岛交通商务区的价值一定会被社会充分认可,一定会在青岛,乃至于更大的区域产生它的价值和影响。

2014年的1月10日,铁路青岛北站运营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在4月l号,青岛市政府签订了一个关于沧口机场搬迁的计划协议,沧口机场的搬迁具备了一个清晰的路径图和时间表,为交通商务区的核心区的发展插上了一个腾飞的翅膀,未来的发展预期也是非常明确。

在今年的6月份,整个核心区原来拆迁的7200户居民进入了回迁阶段。这些居民回迁之后,腾出来的土地就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机场和老企业的搬迁,我们未来发展的土地是20平方公里,在主城区最大的优势是可开发的空间资源优势是非常巨大的,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基础。

还有广州越秀在今年的1月份开盘预售,这个也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政府的基础性设计建设跟市场的开发企业的介入,实现了开花结果。随着越秀项目的预售,随着安置区的建设,我们在安置区的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规模非常完善的居民区。通过中小学的建设,医疗设施、养老设施、文体中心、商业同步都在建设。

还有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铁路北站通车之后,又启动了环湾绿道的建设,沿铁路线的环境建设,所以李沧的环境问题也开始破题了。以前大家总认为李沧的环境非常差,老工业区,老污染。现在随着环湾绿道的建设,随着铁路沿线的环境整治,青岛北站,特别是沿海的铁路线,是中国唯一一个靠近海边的铁路线,坐在火车上就能看见胶州湾,所以整个环境设施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整个规划里面,我们把城市的产业,把生活、工作、交通多种功能集合在一块,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概念,而不是单独作为一个功能区来考虑。

打造交通商务区“力作”

越秀地产从2009年开始走出广州,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正式向广东省外进军。到现在已经4年多,整个越秀地产业务已经拓展到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部地区,分别在全国12个城市,环渤海区域主要是烟台、沈阳和青岛,在长三角主要是杭州、昆山和武汉。西南那边是海口,以及香港,主要是12个城市。

在2011年的时候,我们提出要进军环渤海,重点打造环渤海。在这个背景下,2012年12月份我们来到了青岛,在12月18日就注资14亿港币,成立了青岛越秀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去年正式动工,今年正式销售。

在2011年的时候,青岛市人民政府已经把李沧区确定为“一极两轴三区四带”的战略步骤。基于这一点,越秀地产来到了交通商务区,打造了占地46万平方米的越秀星汇蓝湾项目。越秀星汇蓝湾应该说在交通商务区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是高铁站的板块,另外一个最特殊的是它还是一个有海景的项目。我想越秀地产进入青岛之后,我们也会利用31年的经验,秉承我们这种成就美好生活的开发理念,会把青岛星汇蓝湾这个项目打造成交通商务区的代表力作之一。

这个项目最大的卖点就是海景。在青岛主城区,能够看到大海,而且是在每平方米1万元左右的项目中,应该是比较难找的。另外,我们在物业管理这块也非常注重,我们的物业公司在广州是最大的一个物业管理公司,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应该说买了越秀地产的房子没有后顾之忧,这点也是业主最看重的一个方面。

在今年7月份和8月份,我们分别推出了星汇蓝湾moma公社的一期和二期,在7月份的时候我们把200多套全部卖完了,应该是不错的业绩。8月份我们顺势加推了二期,也是264套,只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把这200多套房子卖完了。不但是日光盘,我们给它的定义叫做时光盘,我觉得这得益于整个交通商务区配套的日趋完善。

未来“生态城”

面对未来的青岛,大家会对之前的城市有一种抱怨,我们城市承载生活质量的公共空间到底在哪里?我们当时在做铁路青岛北站的时候就希望未来的青岛不仅是解决功能上的问题,同时更能解决生活空间的问题,所以在设计之初,我们看到这边中间有一绿色的轴线,就是把我们原来的一块区域做成一个绿色的公共花园,这是我们的一个设计理念。同时这边一直到大海,中间也做了一个公共空间。

就是说在未来整个这个区域,它是交通核心区,同时有三条地铁线,8号线、3号线和1号线,这条地铁交叉,这个区域,我个人认为是未来青岛最具有活力的、最生态的区域。未来这个区域将是引领青岛整个空间,包括颠覆以前的火车站前广场,以及相关的商务,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点。

关于这个项目,我们的立足点,把它立足成一个生态交通商务核心区。作为莱茵集团的宗旨就是希望把它做成一个生态城,这个生态城不是我们理解成有花有草就是生态,而它是一个可持续的,能够降低后期的运营成本,同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空间质量的一个综合体。

我觉得现在铁路青岛北站周边这一块区域绝对属于一种稀缺资源,而且它又是在城中心,随着未来的基础设施,包括青岛的发展,它在这个区域的地位应该逐渐凸显。我们的设计团队很自豪,因为把德国很多建设经验放到这里头,同时又践行了生态的概念,希望这是作为一个设计者给青岛最好的一个礼物。

沙龙・观点

城市规划在城市的建设中有多大的作用,如果不规划先建设,它的弊病是什么?

裴春光(青岛交通商务区办公室副主任):有句话叫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你没有规划,那城市的发展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必然会导致很多资源产生相互的矛盾,达不到系统的最优化。

中国现在规划的地位越来越高了,青岛也有良好的城市规,划的传统,所以我们对前期的规划非常重视。

刚才我给大家也展示了城市规划的完整体系,这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共同完成的成果。在这个成果指导下,结合我们现实发展的情况,我们会不停地修正它,至少我们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有一个整体的考虑。有好的规划,会减少很多的反复,避免再折腾,目前青岛也在做,城市管理的机构职能也进行了调整,把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权力集中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协调管理,这样城市才能发展得更好。

青岛交通商务区现在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蔡逸峰(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青岛交通商务区规划的蓝图做得也是比较宏伟的。结合虹桥来对照,虹桥做会展,结合青岛,我觉得这块也要考虑,根据会展的考虑,要考,蕊有多失的量。我们国内的问题是达不到一种理想的货运状态。看上去我们做的也是世界级的体量,但是水平不是世界级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情况,设一些停车的点,包括货物的组织、运营组织也要考虑,这些交通放在什么地方,要不要一些枢纽。包括会展也是要一些集散的枢纽,铁路我觉得也是一样。

要做到土地也节约,交通也方便,当然对设计做方案的难度要求是越来越高的。超高层也是一样。进出要考虑到那个体量,人多了一定要有枢纽才能缓解。

在商业方面应该做哪些布局,或者在运营上有什么好的建议?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篇9

关键词:土地储备;城市规划;良性互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步出现了平稳性的长期发展历程,土地经营模式已成为土地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国有土地有偿经营已经逐步的进入应用阶段。对于运营过程中的土地能否实现我们预想中的目标,通过当前城市化建设中的各种实践已经得到了证实。在未来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储备资源是当前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土地储备资源的合理利用关键在于政府建立出一个公开、公正的土地市场规划氛围。

1 土地储备和城市规划互动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1.1土地储备缺乏城市规划的有效引导

第一,土地储备和当前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建设不目标的协调性差,与市场发展方向有悖。近些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相应规划单位受到了诸多开发商与占地单位等的多方面的要求,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压力也就日益明显、加大,导致了我国城市规划为了能够实现提高更多的经济效益,重现出更多的有利局面,也就是去奔着这种目标前进,逐渐障碍重重,本身地位而占据被动,往往政府土地储备和城市规划的方向,两相并不能达到协调统一、方向一致。第二,当前我国的土地储备机构存在很多的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化用地。

1.2城市规划缺乏用地市场需求分析问题

主要体现为在当前的市场用地建设开发时,存在人员参与紧张的情况,即土地市场、物业市场以及城市开发相关的咨询人员的参与程度往往上不去,存在制约与局限性进一步加大。首先,对于城市规划的制定内容,往往指考虑到了城市规划体制下的刚性原则,但是对于市场节奏的把握以及相关需求还是不能够牢牢把握得住,因此在当前看来,这种规划的实质分析受理情况已经逐渐超出了相关人员的工作范畴。第二,当前的投资主体不单只是政府个体本身,还要依赖于社会资本的推动,但是这样也势必会导致项目规划的弹性加大。

2 土地储备运作与城市规划脱节的问题

2.1城市近期重点发展

区域用地未能超前、及时储备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近期建设重点,明确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投入的方向,而这些信息往往是政府部门内部能预先得知的,但在很多城市,往往对重点发展区域周边的经营性土地未能超前或及时储备,土地储备机构反应能力慢于规划概念扩散影响和市场反应速度,造成土地储备难度和成本加大,无法实现政府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1]。反过来,由于缺少可储备土地信息的支持,又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选择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的载体时缺少依据。

2.2土地储备未能以城市规划作为选址和经济测算的依据

目前土地储备工作中,许多城市土地储备部门往往以主观判断为依据,缺少城市规划作为指导,缺乏规划技术经济指标的支持,往往是先进行实物储备,生米煮成熟饭,再进行补办规划选址审批手续和申请规划设计条件。在储备工作当中不了解储备地块当中的可建设用地面积、规划用地性质和可开发强度,没有进行科学的成本和收益的核算,盲目地以用地面积“亩”为单位进行经济测算和征收回购,常常出现储备地块没有道路出入,地块被规划道路穿越,地块大部分为规划的公园绿地或者其他公用设施用地,地块可建设用地很少甚至为不可建设用地等情况,给土地储备资金造成浪费,增加土地经营的风险,或者政府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将以牺牲城市规划作为代价。

3 土地储备与城市规划的良性互动

3.1有效弥补现有土地出让计划的不足

在过去的时间里,土地的出让管理仅仅是以城市建设需求为基础,对用地总量进行控制,保证土地用量适宜,然而却忽视了土地空间的科学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土地出让计划就显得有些笼统,不够细化,很难落实到具体地块,会大幅度降低土地出让的执行力度,没有应用的控制作用和约束力度。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种土地出让计划已然无法满足城市建设需求,这就需要城建部门建立一套全新的土地出让计划体系,强调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以城市建设需求为依据,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以此来弥补土地出让计划的不足之处。

3.2促进城市建设资金实现良性循环

土地储备制度建立后,城市建设逐步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就是经营性用地前期整理开发并出让的土地储备过程。前者是政府巨量资金的投入,后者是土地资产变现后政府收益的回笼。政府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将改善设施延伸区域的环境,带来土地升值,将这些即将升值的土地预先纳入政府储备,由土地储备机构制定储备计划,进行整理、养地,再适时出让,是实现城市建设资金良性循环的关键。

3.3实现土地与规划部门的互动反馈

首先,土地储备部门在对土地储备计划进行设置前期时,需要与城市规划部门进行交流、沟通,将各自的意见进行交换、整理,并安排专门的人员完成对土地规划审批工作的各个程序,有效形成对接工作。其次,为了能够将土地储备与城市规划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发挥其应用作用,土地储备部门还应该结合项目的前期投资能力,以及市场的趋势要求,抓取有利信息和规划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促进意见统一,最后达成一致,从而便于未来再继续做出合理化结构安排调整,利于项目有序实施。

4 结语

土地储备技术已成为日后城市规划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促进实现土地空间良性发展的基础。通过构建土地储备与城市规划互动的相关体制,加以政府的积极有效引导,推动城市化规划相关措施的有利实施,合理的利用和实施有关土地使用政策,建立健全土地储备衡量标准是满足未来国家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主要需求。

参考文献

[1]谢理,邓毛颖.土地储备出让中的城市规划参与[J].城市住宅,2015(02):74-76.

未来城市设计构想篇10

【关键词】城市建筑;古典系;风格

城市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城市的标志,同时也能反映出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建筑要想能更好的反映城市文化内涵,就应通过特色的风格来体现。古典系风格作为建筑风格的一种,其以独特的神韵和城市建筑结合在一起。古典系风格是以传统文化要素为基础的,融进的是现代设计观念,是古今结合的典范。如何将古典系风格融入城市建设中,并能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周围风格建筑物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设计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1古典风格城市建筑概念

现在城市建筑古典系风格一般采用的是新古典风格,新古典风格是以传统美学为基础的,运用现代的材质和工艺,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演绎,其不仅有典雅端庄的气质,还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古典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有一定渊源的,都是流派名称,其最早出现于欧洲建筑装饰界,其精华就是古典主义,既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新古典风格所要传达的思想就是简化的手法、现代的材料和加工技术去追求传统样式的大概轮廓特点,其注重的是对建筑的装饰效果,简单的构造、独特的外形来增强城市文化特色。

2古典风格城市建筑特点

中国的古典系风格主要是以中国明清时的家具及中式风格的建筑、色彩等设计造型为基础的。中国古典风格特点主要是简朴、对称、文化性强、格调高雅,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地位象征。就目前来看,现代城市建筑的古典风格以新古典风格为主,在设计的时候,要注意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当代背景下演绎的,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当代设计。现在的新古典主义主要是在形态上对古代建筑的神似及简化进行强调,而功能则是现代建筑功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有浓重的书香气的,可以与不同的环境相适应。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居住的地方光线想好即可,毕竟现在流行的建筑风格是极简主义,并有禅的意蕴。这种浓重的书香气建筑设计,常以明快简洁线条给人耐人寻味的内敛,一改古代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等刻板的内容,古代的文化意蕴,取而代之的是亲近自然、朴实、亲切、内涵丰富。新古典风格城市建筑在建材方面,一般采用的是出自然的木材、石材等。现代的玻璃、钢架等新型建材,也能在古典城市风格建筑中使用,同样能展示城市建筑古典风格。以古典风格为基础的城市建筑设计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为设计元素的,其去除古典的华丽和优雅,与当今时下最流行国际潮流相适应,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仅能让现代建筑充满文化气息,同时带有一种充满古典特质的神韵。新古典风格城市建筑还可以达到移步变景效果。这种建筑风格是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装饰手法为依据的,不仅能丰富人的视觉效果,同时也能给人想象的空间。如,设计师在现代建筑上,常运用古代窗棂、雕刻来作为城市建筑的局部装饰,用此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艺术中的永恒美感。在城市建筑设计上,也会适当的引用国代皇家色调,如黄黑红等。使用这种招牌色调能为城市建筑营造一种华丽的气氛,在此基础山再用中国字画、青花瓷、铜饰等元素进行衬托,使城市建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彰显现代城市建筑风韵。

3古典风格城市建筑设计原则

古典风格城市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必须符合城市建筑设计原则。不仅要和城市建筑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要与城市协调发展。地域文化特色就是设计师在进行古典风格城市建筑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建筑城市的本地的文化特色,也要尽可能的将这些文化要素融进建筑设计理念中去,毕竟古典风格建筑是在城市中进行建筑的。的布达拉宫及新疆国际大巴扎建筑等,都是古典建筑和当地特色文化的结合体。将古典风格融进城市建筑中,能使人们一看到建筑,就会想到这个城市的文化及整体形象。不仅能提高城市形象,同时也能促进城市发展;古典风格城市建筑与城市要协调发展。建筑在在城市发展中是起标志性作用的,特别是古典风格城市建筑,其在反映当代文化的同时,也能反映折射出古代文化的影子。因此,以古典风格为基础的城市建筑在设计时,必须与城市相协调。建筑是城市的标志,同时也是城市的代表,建筑并不是独立于城市而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城市相关联的。一旦以古典风格为基础的城市建筑与城市不协调,即使是造型精美、独具特色的建筑也只能称得上艺术品,而不具备建筑功能。如果在江南水乡建筑北方大气的建筑,其就会出现不和谐、不协调的现象。要想使以古典为基础的城市建筑风格更好的融进城市建筑中,并与城市协调发展,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对城市的整体建风格进行思考,在突出其古典风格的同时,也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4古典风格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

鸟巢的设计是典型的古典系风格城市建筑,鸟巢的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物,不仅能体现东方的神韵,同时也能和现代化建筑、结构浑然一体。其作为古典系风格的一种,其元素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的,这与新古典风格不谋而合。鸟巢是中国建筑史上是一个壮举,它是继国家大剧院之后,又一崭新的建筑。其不仅能将后现代主义表现得淋淋尽致,也能将形式、结构及赛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其是也别于传统的城市体育造型设计,传统的体育造型设计只是突出建筑的造型手法,而未对建筑进行人性化设计,也未能通过相应的建筑造型反映出东方的美学思想。而鸟巢不仅运用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也运用了古典系城市建筑风格。在设计的时候,对鸟巢、中国瓷器裂纹、棱花窗等进行了遐想,这些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特色,能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不仅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使城市体育建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鸟巢是一个简单的造型,其没有过多的细节,其形式和结构是高度统一的。就政治角度而言,其所体现的是各个方向相同性和中心对称性,这种构造与东方含蓄内向的美学是相一致的。鸟巢作为一种抽象的表达,不仅仅是符号,也能看到鸟巢与老北京文化是有一定关系的,毕竟其只有两种色调。一种是灰色,一种是红色。这两种颜色都是老北京独具特色的颜色。虽然其用现代的色彩材料表现出来,但其却吸取了传统设计元素,与北京整体的城市环境是相一致的。

鸟巢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其能容量较大,能容纳近十万人,其外形如一个容器,在高低起伏变化中,缓和了建筑体量感。鸟巢不仅具有戏剧性和震撼力,也会给人一种寺庙或是殿宇的感觉。鸟巢是由辐射式钢架构成的,室内的观光楼梯是对外部网架的延伸,其结构科学明了,设计新颖独特,而形象完美纯净,再加上外观是建筑风格,使鸟巢的结构和立面达到了完美统一的境界。鸟巢的材料是以钢为主的,其机构组建在相互支撑的情况下,形成了网状结构,如同树编制的鸟巢。就后现代主义而言,其一般会强调现代主义,而忽视地方或是民族特色。而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多元化和差异性、变异性和开放性,在设计中着重强调民族特色,其中蕴含着古典系风格。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就鸟巢来说,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其都会给人留下一种与众不同,并独具东方特色的形象。灰色如矿的钢网,再用透明的膜覆盖,在鸟巢中间形成了红色碗状看台,与故宫青灰色宫墙内树立着的辉宏宫殿有些神似,这与古典系风格不谋而合。鸟巢的典雅、简约、庄重,无一不透露着东方神韵,利用后现代主义,将古典风格系的建筑表现出来,其不仅是城市建筑的典型,作为城市标志能反映北京这个历史名城悠久的历史,也能与北京的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联系在一起,展示历史悠久文化的同时,也能将现代化建筑诠释出来。灰色、红色具有王室气派色彩的运用和北京的历史文化遥相呼应,钢架网状结构采用的是现代化材料,无一不说鸟巢是古典系风格的城市建筑,其设计神似传统文化,却不是照抄照搬,也不是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从中提取元素进行创新。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完美结合,将鸟巢的后现代主义和古典系风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并以独特的设计形式惟妙惟肖的展现在我们面前,是设计的一大突破,也是城市建筑的完美体现。

5结束语

建筑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其实城市的灵魂。有建筑城市才会更加生动、形象,要想使城市更加生动、形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就应该在其中融入适合的建筑风格,尽量将建筑和城市的空间、文化等客观因素融合在一起。古典风格作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元素的风格体系,能够更好的反映城市文化,同时也能和当代世界建筑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将古典系风格融入城市建设中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只有将古典风格的城市建筑和城市融合在一起,并对其进行整合,才能更好的反映城市文化,诠释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

[1]叶扬,韩兆华.浅析建筑设计中色彩的有效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9).

[2]景珊.从中西古典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差异[J].华夏文化.2010.(03).

[3]胡术颖,叶崇福.关于建筑设计与城市的综合探讨[J].中华民居.2011.(06).

[4]曾妍,李娜,高津.浅谈城市建筑色彩规划[J].中外建筑.2011.(09).

[5]刘勇,杨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风格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6]王建锋,牛力.从审美的角度谈建筑风格[J].山西建筑.2004.(15).

[7]陈美西.西安市城市特色建筑风格的新视角[J]陕西建筑.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