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种植科普知识十篇农业种植科普知识十篇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2:56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篇1

(一)把好信息内容关口

信息内容正面、积极、严谨、科学,具有专业性、科普性,贴近群众生产生活。文字控制在200~300字左右,不超过500字,语言风格尽量生活化、风趣。配上相关的图片说明,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具体涵盖了如下内容:1)营养健康:与蔬菜、水果、大米等农作物营养价值、营养成分等相关的科普信息或蔬菜养生等。2)家庭园艺:主要介绍如何在家庭开展蔬菜、花卉、苗木等植物的种植,改善居家环境,如盆栽蔬菜、植物家庭种植技巧等。3)品种推介:向公众推介农作物新品种,包括新的特菜品种、本院育成的新品种等。4)植物科普:主要介绍植物特征特性、植物生理、植物营养、生物学等方面的科普知识。

(二)组建一支微信创作团队

本院组建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的微信创作团队。本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0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3%,他们主要从事蔬菜、水稻、特用玉米等优良蔬菜品种的选育、引进及栽培技术研究,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优质香蕉苗、热带水草组织培养快速繁育技术研究,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检测等工作。制定了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撰写微信稿件,使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应用成效

广州市农科院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一年多来,紧紧围绕“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这一服务理念,发送微信200多条。点击量达15万次,社会各界反映良好,尤其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赏,微信内容体现了如下特点:1)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科普性。如早稻米和晚稻米的区别,哪种鲜食玉米好?,辣椒叶的妙用,广州蔬食记之泮塘五秀,大米的抛光处理等,选种子要“三看”,说辣;情人节收月季,你女朋友同意吗?;植物之间的友谊;远离黄曲霉素等;2)解疑析惑,对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实用性强,尤其是关系到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的知识,解除了人们的疑虑,让老百姓吃得科学、吃得放心。如:彩色鲜食玉米是转基因玉米吗?家中的大米如何保存?大蒜有保健作用你知道吗?谁影响了种子发芽?为何现在的胡萝卜暨直又靓?常吃南瓜好处多;天天吃水果有益脑与心;植物萎蔫的原因分析和挽救;盆栽植物为什么生长这么慢?霜打蔬菜分外甜;西红柿是蔬菜还是水果;为何宁夏菜心如此受欢迎?;香蕉种子在哪里,它是怎么繁殖的?;为什么很少黑色的花?;水生植物的根为何不腐烂?;有虫眼的蔬菜安全吗?等。3)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推介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推介特色蔬菜,内容鲜活,具有较强的时令性。如:广州春天良蔬之———韭菜(枸杞叶、香花菜、荞头、艾);雨前春芽嫩如丝等;夏有秋葵当美味,健康又开胃;广州盛夏叶菜;中秋尝月饼,蔬菜来消脂;食花润燥好时节等。提醒人们时令蔬菜正当时。4)及时推介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动态,让人们及时了解蔬菜新品种及农业科技新信息。如岭南第一蔬———菜心;似花似菜的西兰苔;会结冰的蔬菜;五菜之冬寒菜;特色甘蓝类蔬菜;樱桃小萝卜,色艳又美丽;芳香蔬菜进社区;2014年广州市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会等。5)介绍都市人家庭种菜的技术,为都市人在自家阳台或房前屋院种植蔬菜提供指导。如板栗南瓜家庭种植技术,家庭种植施肥原则,家庭种菜,家庭阳台蔬菜品种选择,紫苏家庭种植技巧,盆栽蔬菜点缀生活等。

三、结论

1)应用微信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体现了现代通讯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动动手指,便可获得农业科技知识,改进了农业科学技术传播手段,扩大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对象,提高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丰富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内函。2)微信公众平台,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也是他们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具体行动舞台。3)微信内容主要是传播科学知识,正面、健康、充满正能量,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体现了农业科研的公益性质。

四、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问题

微信在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科学知识传播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在手机已普遍进入广大农村的寻常百姓家,但是由于思想认识或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原因,在“三农”工作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二)建议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篇2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植物病原学;植物病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49-02

一、植物病原学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植物病原学是农业院校或综合院校植物保护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与许多课程具有密切联系。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普通真菌学是该课程的基础。但是,其中除了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是各个院校必开课程外,其他课程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有的作为选修课,有的甚至未被设置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中。作为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首先了解,学生是否学习过以上课程及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例如,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是否开设直接影响了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

植物病原学课程,同时也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园艺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的基础课。尤其是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病理学,与植物病原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植物病理课程相比,植物病原学课程不是强调植物病原物与植物的互作,也很少涉及到“病害三角”等内容,而是更多地单从植物病原生物自身角度来展开。可以把植物病原学理解为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线虫与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而植物病原物与植物的互作,和其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应用与实践部分,放入到其他课程(如普通植物病理学与农业病理学)中去学习。植物病原学只是为这些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知识基础,帮助学生更加系统深入的掌握生物学知识。不应该把植物病原学看成,与普通病理学和农业病理学等课程的平行课程。

二、植物病原学是否单独设课的分析

一些院校已经把植物病原学作为独立课程进行设课,但一些院校并未将它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设课,而是把植物病原学的知识拆解成两部分内容:微生物基础部分与病原学部分。微生物基础放在微生物学(或农业微生物学)中学习,病原学内容放在普通病理学部分学习,或者都一并放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中学习。

植物保护专业几乎都会把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专业必修课。但是是否开设微生物学(或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或者把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是否作为必修课,不同院校有着不同的设置。

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又未开设植物病原学的院校,或者把这两门课程其中一门或者两门都作为选修课。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加重了普通病理学的教学难度,要求普通病理学课程的学时数必须加大,这也给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教学过程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加大的教学内容,使普通病理学很难在一个学期内,全部完成其教学内容。加大学时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往往导致较差的教学质量。例如,一些学生通过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学习,了解了细菌与真菌引起植物病害症状的不同,但由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课程,却还未能区分真菌与细菌菌落的不同。这显然和课程设置本身不合理有一定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一些院校同时开设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普通植物病理学,但未设置植物学病原学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较未开设微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学)分担了一部分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但是针对性不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工作量依然庞大,依然难以在有限的学时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内容。这也是许多院校增设植物病原学课程的重要原因。微生物学,虽然能介绍到一部分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知识,但是并未包含另外两个植物病原物――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知识。而且,植物病原微生物只是微生物中的一小类,很难在微生物学有限的课时内,学到足够的针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知识。例如微生物中的病毒部分,包含了噬菌体、噬真菌体、动物病毒与植物病毒几个部分,又通常把噬菌体和动物病毒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针对植物病原学部分的植物病毒只是作为一少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这对于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显然不够的。

如果在植物保护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难以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同时设置成必修课程,建议保留的是植物病原学而不是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这样有助于完成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使其成为专业型人才。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选修课学习,或者放入植物病原学中的微生物基础部分进行学习。当然,在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同时将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与植物病原学设置成必修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植物病理学知识。

三、植物病原学的培养目标与内容设置

明晰了上述植物病原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设置植物病原学课程的必要性,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制定植物病原学的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植物病原学的课程目标为:通过植物病原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原微生物(真菌、病毒与细菌)的基础生物学知识,理解植物病原线虫生物学知识,了解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相关知识,为后续学习其他植物病理课程打下基础。

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院校,植物病原学中应该抽出足够的学时,介绍微生物学基础,其中重点介绍真菌、病毒与细菌。因为植物保护专业多门课程中涉及到微生物学知识,植物病原学课程应当一定程度上尽量承担传授微生物基础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任务。当然,如果在课程设置时,加开了普通真菌学、植物病毒学或细菌学,那么应当避免在不同课程中,过多的重复讲授相同知识点。

对于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相关课程的院校,植物病原学可以将更多的学时,用在以下知识点的讲授:植物病原物的分类与鉴定;致病的特殊细胞结构、生理与生化基础;植物病原生物致病性的遗传基础;以及代表性植物病原生物等。

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设置时,还应当注意把重点放在病原生物自身;当涉及到植物病原物与植物互作部分,要更多的从病原生物这个角度入手介绍。为了避免重复,植物病原物与植物互作部分应当更多的交给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及其他课程去介绍。

在课程内容顺序安排方面,对于未开设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的院校,第一章内容应当首先介绍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当学生有了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储备后,剩下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介绍。第一种,按照植物病原生物逐一介绍。这样的方式,非常适合多个老师进行合作介绍。由于植物病原生物跨了多个生物界级,几个老师根据自身知识背景配合完成,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式。例如,植物线虫学部分,由专门从事线虫学研究的老师传授更好。另外一种安排方式是,将植物病原学知识分为:分类鉴定、特殊细胞结构、致病的生理与生化基础、致病遗传基础、植物病原物的生态、典型植物病原生物等,几个章节;然后,在章节中,再根据不同病原生物进行逐一介绍。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在章节内比较不同病原生物。这种安排,也要求学生有着更加良好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四、植物病原学中的不同植物病原生物

在五个病原生物的介绍中,不应等量设置学时。单从植物病原学角度讲,学时由多至少,应当按照以下的顺序:植物病原真菌、植物病原病毒、植物病原细菌、植物病原线虫,最后少量介绍寄生性种子植物。这样,也与不同病原生物造成植物病害数量和引起的经济损失相符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院校加开了其他课程,来专门学习某一种病原生物,植物病原学课程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调节。例如,一些院校加开了普通真菌学课程或植物病毒学,那么植物病原学部分应当在课程中,适当调整内容安排,将学时更多的应用在未独立设置课程的病原生物上和不同植物病原生物的比较上。另外,一些院校为了突出专业特色与迎合社会需求,可能开设了线虫学,植物病原学部分应当注意避免重复。

五、其他问题

教材的选用方面,微生物基础部分可以参考微生物学、普通真菌学、植物病毒学等相关书籍;植物病原学部分可以参考《植物病原真菌学》[1]、《植物病原病毒学》[2]、《植物病原细菌学》[3]、《植物病原线虫学》[4],以及其他相关的微生物学和植物病理学书籍。在代表性植物病原物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除了参照病原生物本身的重要性外,应该结合院校的专业特色、地理位置及学生未来去向,选择合适典型病原物进行讲解。另外,在植物病原学具体讲授过程中,应当注意例子的选择和侧重点方面,应当突出“植物病原”与“致病”这两个关键词,包括在植物病原学课程中的微生物基础部分,也应遵从该原则,尽量避免只是简单讲解模式微生物,而忽略了植物病原这个关键词。

六、结语

植物病原学课程,在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植物病原课程的学习,对系统理解与学习植物保护专业中植物病理方向的其他课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植物病原学的特殊性,它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受到了整个专业的其他课程设置情况的影响,同时不同院校的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也会影响它的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谢联辉.植物病原病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篇3

关键词种植业污染源;普查结果;存在问题;对策;河南平顶山

200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市污染源普查办的正确领导下及各县(市、区)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作,全面完成了平顶山市第1次全国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对象的范围包括平顶山市所辖4个县2个市4个区(叶县、宝丰县、郏县、鲁山县、汝州市、舞钢市、新华区、湛河区、卫东区、石龙区)确定的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对象,普查对象数量6002个,共普查乡镇数量108个。现将普查结果总结如下。

1普查结果

1.1各种植类型面积

耕地总面积252888.05hm2,其中旱地251028.38hm2,水田1859.67hm2。保护地面积4257.87hm2。园地面积7303.07hm2,其中果园5491.57hm2,桑园46.67hm2,其他1764.83hm2。耕作方式主要有常规耕作218489.33hm2,免耕18307.20hm2,少耕16091.52hm2。不同坡度耕地面积,平原(坡度≤5°)214123.80hm2,缓坡地(坡度5~15°)3720.85hm2,陡坡地(坡度≥15°)8859.79hm2。坡地种植方向上,顺坡15471.64hm2,横坡23071.87hm2。

1.2种植方式

种植方式主要为大田种植和保护地种植。种植种类主要有小麦—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玉米、瓜果类蔬菜—根茎叶类蔬菜、油菜—水稻、小麦—水稻、芹菜—番茄—洋白菜、甜瓜—白菜、小麦—甘薯、西瓜—白菜等模式。

1.3秸秆与地膜

秸秆产生量19153.13684t,其中丢弃2055.03832t,田间焚烧400.77002t,还田11970.54094t,堆肥654.93674t,其他359.82287t。全市农膜用量为46.50765t,其中地膜残留量为4.41818t。

1.4化肥使用情况

全市化肥使用量平均为820.5kg/hm2,使用总量为4575.75969t(折纯),其中纯氮580.16693t,五氧化二磷207.92131t,氧化钾192.73257t,比例为1.000∶0.358∶0.332。鲁山县、郏县、石龙区、新华区、湛河区、卫东区、舞钢市、叶县、宝丰县、汝州市化肥使用量分别平均为802.05、733.50、591.00、573.00、496.50、678.00、622.50、880.50、768.00、1009.50kg/hm2,按使用量多少排序依次为汝州市、叶县、鲁山县、宝丰县、郏县、卫东区、石龙区、新华区、湛河区。

1.5农药使用情况

平顶山市农药使用种类有毒死蜱、涕灭威、阿特拉津、2,4-D丁酯、丁草胺、乙草胺、氟虫腈、克百威、吡虫啉等9种,使用量分别为36.58、2.06、6.88、2.90、15.61、878.14、0.28、24.63、9.88kg。

2主要环境问题

一是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情况方面。除虫类农药大多集中于毒死蜱,除草类农药大部分使用的是乙草胺,虽然使用量不多,但相对较单一,长时间使用对农业环境产生不利影响[1-3]。二是化肥的使用方面。化肥使用量较大、品种多,但农民在使用化肥上缺乏科学依据,一般都是凭经验盲目撒施;氮肥使用量大,磷肥使用适中,钾肥使用量逐渐合理,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根据土壤特性、作物需肥规律、化肥肥效等情况区别施肥,也没有科学的使用量。长期如此,易形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作物减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3-4]。三是秸秆的焚烧和农膜的丢弃方面。秸秆利用率和处置率高,但也有秸秆被焚烧,这部分焚烧掉的秸秆理所当然的成为废气或者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今后也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切入点。

3对策

3.1加强专家联系农户建设,结合专家指导工作,减少农药使用量

虽然平顶山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的耕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但在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农民的耕种也应该跟进科技发展,多利用科学知识种田。因此,作为农业系统人员,应该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知识培训,让他们科学种田,科学防治病虫害;增加专家指导,把各个乡镇、办事处的农业指导专家的联系方式和专业特长发放到各个村委会和办事处,甚至是农业专家包村到户,任何一户人家有问题都可以单独与专家联系、取得指导。这样做一方面农户能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地用药治虫,另一方面专家也可以在农民咨询的过程中掌握田间病虫害情况。

3.2加强化肥指导工作,科学合理施肥

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与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在项目区设立了测土配方施肥跟踪调查点和试验示范点。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土肥技术推广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之一。

3.3加强能源方面的建设,使秸秆向新型能源转化

农民焚烧秸秆是因为他们认为秸秆没有太大的使用价值,但又无法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而如今能源问题又是热门的研究课题,国家也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口号,因此,加强使用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原料的设备研制正当时。希望国家、高校和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尽早生产出能使秸秆转变成普通百姓家用燃料的设备,为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减少百姓支出做出更大的贡献。

4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我国展开种植业污染源普查[J].种子世界,2008(8):60.

[2]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种植业污染普查[J].致富天地,2008(8):24.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篇4

关键词:农药;科学使用;影响因素;全州县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6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作物病虫害应急防治的必需品,它为植保防灾减灾,保障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有效供应,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州县近10a年农药用量730t,年防治挽回稻谷损失69659t、挽回蔬菜和经济作物损失15247t、挽回水果损失30763t。然而,近年来农药不科学、不合理使用,也带来一些诸如农业面源污染、杀伤天敌、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害虫抗药性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加大、药害事故等问题。绿色防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农药残留超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措施之一,但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或低毒低残留农药、对症下药和交替轮换用药、严格按安全间隔期用药等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技术难以全面推广。笔者结合多年农技推广和植保工作与全州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1科学使用农药的影响因素

1.1村级没有了科技干部

村农科员是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在村委会设立的工作岗位,20世纪90年代以前,各村委都设置有农科员,他们担负的主要工作职责:宣传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组织开展对农户的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在县乡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积极组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负责本村农情、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和上报工作,同时协助做好防灾抗灾工作。1988年开始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级干部制度改革,每个村委会享受定额补贴的干部3~4人。农科员这个科技干部在村委会没有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此断了层,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少了这最直接、最贴近的技术员,农业科技不能及时有效传递到农户,致使病虫防治等时间、季节性明显的农事活动很易错过最适期。

1.2农业种植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科学用药意识与水平低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老年人)、弱(体弱者)、妇(带小孩的妇女)群体,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生产的重担落在留守的老、弱、妇群体身上。据调查,留守在农村从事稻田病虫防治施药人员妇女占20.2%,小学、初中文化的人数占81.3%,50岁以上人员占57.6%[1]。由于这群留守人文化程度不高,病虫防治知识显然不足、技术水平低,面对作物病虫害的频频发生,以及众多的农药品种,该如何防治、打什么农药、何时打、怎么打。根本就无所适从这种技术含量高、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的病虫防治作业,没有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和规律科学施药防治,重治轻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药科学使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时常出现按习惯喷药、打保险药、打过头药的现象。再者常常因农药包装袋(瓶)小而包装上的标签和说明书字体较小,上了年纪的人根本看不清,难识别,导致不能做到用药精准,甚至用错药,出现药害或中毒事故。

1.3农药经营者素质问题

全州县共有农药经营销售店(点)241家,多分布在各乡镇所在地和大的村屯。这众多的农药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普遍没有受过专门的农药知识培训,缺乏专业系统的农药使用知识。广大农户自主防治病虫害一般是根据农药销售人员推荐选择防治所需农药。据调查,农民要购买农药对稻田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到农药销售店指明农药品种购买的约占25.1%;向经销商询问,防治某某病虫要买什么药,或该什么时候杀虫防病的约占74.9%[1],这时,受利益的驱使,经销商会推荐利润高的农药品种,为了能够短期见效或确保防效,并会加配1~2个农药,加大农药使用剂量,甚至防治各种病虫的农药都给配上,从而导致农药用量增加,造成超标。

1.4专业种植户素质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种植大户大量产生。大户种植面积大,但是施药防治病虫害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多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劳动强度大,人工费高,一次用药常是药多量大,以保药效期延长来减少施药防治次数;种植大户中设施种植户和特色产品种植户,为了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生产中频繁施用化学农药、盲目加大农药使用量,使病虫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增大了防治难度。

1.5植保技术力量薄弱

全州县农业局系统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20名,植保专业的技术人员18名,占8.18%,其中县级10名,18个乡镇农技推广站105名农业技术人员中植保专业技术人员仅8名,平均2.5个乡镇才有一名植保专业技术员,而科学使用农药技术性较高,难度较大,工作上难以适应要求,导致科学用药技术推广困难,并且乡镇农技推广站除站长外,普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少,知识老化,不利于植保新技术、新药剂、新器械的推广应用。

2建议

农药科学施用技术的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此,需要政府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有力支持,调动推广应用积极性。在此前提下,必须完善推广体制,加强培训,发展专业防治服务。

2.1健全完善推广体系

在村委设立科技干部,负责本村农技推广工作,指导广大农户科学防治病虫害。

2.2强化技术培训,提升科学用药水平

加强对农户的培训,重点培训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植保专业服务组织的技术骨干,提高化学防治技术水平,增强科学用药、安全施药意识,改变不合理用药,促进农药的高效安全使用;提高操作水平,推广新药剂、新器械,扩大示范效应。加强对农药经营销售者的培训,提高农药经营销售人员的系统农药知识和从业道德素养,以便在营业中指农户对症下药、精准用药,推广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植保知识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植保专业技能,增长指导科学防治技术,促进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推广应用。

2.3发展专业防治服务,推行统防统治

专业化统防统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建立具备相应植物保护专业技术和先进植保器械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由受过技术培训的专业防治人员实施统防统治,实行农药统购、统供、统配和统施。统防统治不仅方便群众,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又利于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科学及时防治好病虫害,提高防治效果,并能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节约防治成本,同时可有效规范田间作业行为,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发生。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篇5

1科普工作的受众群体

学生、农民和社会人士是科普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对于广大农民而言,能够扎扎实实掌握一门技术,实实在在实现增产增收才是硬道理。当前我国的农林业技术推广体制仍以政府主导为主,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应用为目的,体现了“自上而下”的推广特征,缺少基层农民的参与和反馈。这种缺陷与弊病引起了科普工作者的重视,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陕西省蓝田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培训实用技术,培养农民技术员。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三个转变,即:由领导带队、集体下乡转变为自觉下乡,人人作为;由工作围绕林业局中心转变为农民林业生产环节;由科普工作务虚型转变为实效型,并通过树立典型示范来带动千家万户。青少年及学生群体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对象,针对其求知欲和接受力强的特点,除了为其提供科普教育基地,在实地观摩学习中,寓教于游,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外,还应将科普宣传与学校教育相融合,配合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深入认知大自然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自觉性。社会人士不同于农民和学生,人群结构复杂、分散,针对这一特点,武汉植物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科学普及模式,利用节假日和旅游期,根据自身条件,采取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吸引大众前来参与。同时科普人员组建的队伍每月不定期深入社会、企业开展科普传播活动,扩大科普工作的辐射范围,最大限度满足公众需求,极大地提升了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

2科普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科普工作是全民性质的工作,具有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特点,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各种平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实现科学知识的真正普及。第二,科普工作应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并且注重实效性,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同时需要严谨性与生动性相结合。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就从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植物科学和环境保护教育内涵、历史文化内涵、文学艺术内涵和社会公益内涵多角度出发,提升科普功能,为科教工作服务。第三,科普工作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如利用专类园花卉展介绍植物特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在自然保护区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植被认知与野生动物保护宣传。通过实验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因地制宜加以利用,科技兴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林业科技示范基地,为科技推广树立典型,提供样板。第四,在发挥自身科研优势的同时还应积极与大专院校合作,在示范基地与科研力量方面实现互补,借力发展,互惠互利,使科研成果达到更高水平,科普工作更加高效、科学。第五,科技工作者应把科普工作作为一项应尽的公益性社会义务,自始至终地进行下去。与同行加强沟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升科普工作的高度。21世纪的科普工作不仅要向人们传播知识,还应培养人们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态度和技能。林业科普工作应通过增强环境意识和行动能力,达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经济明显增长,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科普工作神圣而光荣,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广大林业科普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科技兴林、科技兴邦,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和谐发展助一臂之力。

作者:翁国盛赵利群单位: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篇6

关键词:农村职业中学;种植类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32-01

课程的设置决定着教学内容,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课程就应合理有效的设置。而在现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市场脱节了。

目前,我校种植类专业课程主要以学科课程为主,即按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三类课程构成,每类课程又分设若干门学科我国职业高中这种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是照搬我国中专的课程模式,课程则源于50年代全面学习的前苏联课程模式。学科课程模式偏重于强调系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既有利于班组授课的形式、便于教与学,又符合循序渐进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优点很多,特别适合目前甘肃省三校生高考的模式。我校现有的课程模式为:一年级主要开设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开三年,二年级主要开设专业课,三年级则进入全面复习备考阶段。受甘肃省三校生高考的限制,每年3月底所有的课程必须结束,4月份相当一部分学生则要参加部分高校的单独招生考试,其余的则要参加5月份进行的甘肃省三校生高考统一考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地方老百姓总是希望自己孩子通过高考然后上大学,老百姓基本上不愿意接受孩子在高中阶段技能训练(他们认为那是民工干的事),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大学生”,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信心不足。多方面的影响迫使学校减弱了技能课程的教学,像普通高中一样大力加强理论课教学促进学生参加高考,完全满足了家长的让孩子“考取功名”的愿望。学生到三年级参加白银市举行的技能鉴定,拿到证书后就可以直接拿到三校生高考的120分的技能分。平时的技能课主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学生自愿参加,按技能项目分类训练,然后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市、省以及部级的技能大赛,获奖后将在三校生高考中加分。高考落榜的学生学校安排就业。技能训练体力消耗大,而且很脏、很累!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比较懒惰根本不愿意参加技能训练,老是不切实际的想着“座办公室,当白领”。农村职业学校实训场地不足,实训器材也不足,而且种植专业的实训需要大量的农田,我国的农田大都承包给农民,学校基本上没有农田,种植专业的实训还要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多年生植物的实训难度更大。尽管学校做了很大的努力建设了一些校外实训基地,但种植类专业的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文化课比重偏大,几乎就是“以普教的眼光看职教、以普教的模式办职教”。

但是,学科课程模式极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专业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特别不能满足不断涌现的新行业、新工种的社会需求。同时,职业高中学生受在校学习年限、新生入口知识水平的差异的限制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的涌现,学科课程模式更是不能适应。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种植类的技能型人才缺口更大。笔者所在的会宁县60万人口绝大多数是种植类的农民,这些农民文化水平太低,都是凭经验种地基本上不懂啥种植技术,更不知道如何研究农业技术,生产效率非常低,真的是“职业农民不职业”,因此也导致身为农民的家长不赞成学生选择种植类专业。西北地区的农民太穷了,西北地区的农业太落后了,祖祖辈辈的农民生活并不理想,农民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是不可能让大多数农民跳出农门的,要根本改变农民生活水平只有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一方面农民迫切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的种植、加工等实用技术,急需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生产。

种植类专业的实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如,实训小麦种植技术,从选种、播种到收割至少要四个月的时间,实训就要全程跟踪,中职学生三年组多能完整的实训两个生长周期。苹果树从育苗、栽培到结果大约要五年,中职学生在校三年,自己无法完整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的实训。因此,学校就要做好长期的打算,每年都培育一些果树苗,每年都种植一些小树苗,这样几年后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以后学生入学一年内就可以完成各个阶段的苹果树种植的实训,一年内就可以完成对苹果树的认知。实训中我们可以做一些错误的修剪、错误的农药比例、错误的农药喷洒时间、错误的种植间距等,以期和苹果树的正常生长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要比深入农户的果园实训更系统化,农户的果树对学生实训来说还是有些参差不齐。

种植技术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是无法模拟的,中职学生在校三年只能对植物的生长做一个基本的认知,特别是对多年生植物的认知更是肤浅。学生毕业回农村发展,我们仍然需要跟踪教学始终和学生保持联系。植物特别是多年生植物的生长受气候的影响较大,具体到农业生产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在校三年学的知识是无法应对的,这时我们就需要继续跟踪实训帮助学生继续提高种植技术,这样学生也能及时给老师反馈信息,让老师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老师的实训教学水平。植物生长的复杂性和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种植类专业教学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作为种植类专业的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后需要不断的接受实训,长期实训,甚至一辈子都要实训。作为种植类专业的教师同样需要长期的实训,不断的积累经验。

当下,农业职业教育仿佛步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农业职业教育和助学补贴的力度,而培养的人并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并没有实际有效的出路。另一方面,农业专业对社会和百姓的吸引力依然微弱,而现代高效农业生产与管理以及新农村建设对新型农业人才求贤如渴。因此,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种植专业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发展的种植和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中职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彭川,江苏教育,2011年Z3期

[2]浅谈中职专业课程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赵秀梅,2011年24期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篇7

因为看到了村内资源在科普方面的巨大价值,以及周边地区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的巨大需求,滕头村在1998年11月成立了滕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下文简称“滕头基地”)。多年来,滕头基地充分挖掘滕头村和周边地区的科普资源优势,利用科普展馆、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拓展野营基地等设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设计活动。其中,与环境保护和现代农业有关的科普活动,是滕头基地在传播科学方面最大的亮点。

科普资源的“自选超市”

拥有多项荣誉的滕头基地,并非一座展示各类科技知识的科普展馆,更不是深度介绍某一方面知识的展示场所。基地本身拥有大批各具特色的优秀科普场馆。2012年,基地还对展馆进行了扩建,在明清奉帮石窗馆、天文掺望台、科普探究实验室、滕头村文化展厅等现有展厅的基础上,投资兴建了人防展厅、禁毒展厅和科技馆,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内容。

不过,滕头基地能够提供的最具特色的科普服务,还是在滕头村。或者说,滕头基地更接近于一个科普资源信息的整合平台:滕头村拥有的环保、现代农业、国防教育等各种科普资源,以及滕头村周边的工业企业、医院等机构,再加上蕴含在全村文化中的“滕头精神”,都被滕头基地开发成科普资源,使来此参观的青少年可以各取所需。

正是因为滕头基地自身所掌握的科普资源多样化,它能够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不同年龄层次群体,提供“主题化设计、模块化操作、自主化实践”的科普服务。来到滕头基地参加活动的青少年,无论处在哪个年龄段,都可以从环保、现代农业、天文、人民防空、国防等不同主题之下的各项资源里,挑选自己喜爱的进行活动。由于大多数青少年都会在基地留宿,因此他们大多会选择几种不同主题的资源进行活动。由于每一个主题之下还有若干子活动,算下来滕头基地总共可以提供100多个科普项目,供青少年尽情选择。如此丰富的科普资源使滕头基地更像一座传播科学的“自选超市”。

环保调研独具魅力

资源种类格外丰富的滕头基地,在科普活动设计方面也别具一格。这里的绝大多数科普都以“走访实践”的形式进行。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活动中的自主程度也会有所变化。也就是说,越高年级的青少年,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的指导就越少,他们需要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调研的部分就越多。比如说,同样是环保方面的活动,初中生和小学生通常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水质或空气质量测量,或者沿着街道收集废电池、废碟片等容易污染环境的垃圾,再听取关于垃圾分类、废物再利用等方面知识的讲座。但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或许就会自行设计一个环保方面的小课题,比如尝试绘制出滕头村垃圾分类和处理的“路线图”。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高年级学生希望掌握更多自的心理特点。

具体来说,前来参加活动的高中生,通常会依兴趣以10人为单位组成小组,分头开展调研。比如,一组高中生想要调查滕头村使用新能源的情况,那么小组成员就需要先统计村内太阳能路灯和其他新能源装置的数量,了解这些装置在同类物品中所占的比例。用大约45个小时完成这项任务后,他们再拿出自己的数据,与相关技术人员探讨新能源的优势。在“调研”结束之后,他们要完成研究报告,并交给随行的指导老师,第二天由基地的科技教师进行点评。

亲近自然学到科学

滕头村闻名全球,很大程度上赖于它优美的环境。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当地现代农业的进步。持续多年的建设,使滕头村拥有了世界先进的农业设施,以及先进的农作方法。

在以现代农业为主题的活动中。青少年可以了解植物组培技术,以及奇花异果棚、蔬菜瓜果种子繁育基地等生产设施背后蕴含的高科技。

这些将生产劳动与科普相结合的活动项目,不仅可以让青少年感受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结出的累累硕果,而且也会让他们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向着更深层次的领域探索。

举例而言,当一批青少年来到滕头基地的时候,其中对农业感兴趣的青少年,就可以提前表示出自己的兴趣需求,并被编入农业兴趣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走进农业生产大棚“调研”,深入基层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滕头村内代表着农业生产先进技术的温室大棚,可以让青少年亲自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灌溉、除虫等养护过程。负责这些大棚运作的农业技术人员,则作为一项“活”的科普资源,以自身经验传播农业生产知识。

工作人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滕头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了解植物组培技术,参观高科技下的产物奇花异果棚、蔬菜瓜果种子繁育基地、采果尝鲜,在快乐农庄里学习各种农活,编草鞋、推磨、踩水车、打年糕等;参观植物园、盆景园,了解各类植物性能特征、生长期等;在农艺师、园艺师指导下,学习无土栽培、植物无性繁殖技术,亲自动手给植物修剪、整枝、盆景造型、植物上盆等,让广大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亲近大自然,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感受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滕头精神”融入科普激励年轻一代

滕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立10余年来,科普教育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这座科普教育基地以普通学校不可能具备的独特资源,为周边地区的广大青少年,特别是高中生群体,提供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绝佳平台。

而对于有幸来到滕头村,利用滕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开展活动的青少年来说,每一次参观之旅虽然短暂,却是对他们头脑的洗礼。亲眼所见的事实告诉他们,“农村”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破旧平房和纯粹的“靠天吃饭”。现代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的介入,已经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面貌,而滕头村只是这一切的缩影。

更重要的是,在与滕头村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受到了“滕头精神”的感召。“一犁耕到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滕头精神”,与滕头村人关注环保的理念,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年轻一代。

【基地简介】

滕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也是宁波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它是宁波市、奉化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下的,集参观旅游、社会实践、军事训练等于一体的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基地成立于1998年11月,坐落在“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滕头村内,总面积2km2,分为生态旅游区、教学综合楼、展馆以及拓展野营基地等模块。多年来,基地承接了奉化及宁波部分地区小学五年级、初二、高二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高一学生的军训工作,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结合实际设计了百余项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学生社会实践项目。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篇8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业种植业;农业新型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107

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农村新型技术,全面的促进农民更好的提升农产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而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推广人员更加应当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来培养教育农民,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增加知识,提升技能,全面的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进而有效的培育新型农民,进而有效的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1农业推广的概念

在我国的不同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差异,使得其农业发展的趋势也呈现各种状态,这样也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和内容方法都呈现不同的形式,而就农民自身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农民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各种技能的逐渐的转变来促进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来提升农业技术的操作技术。

而在现实中的农业推广过程中,由于个人对社会影响的不同,农业推广人员应当充分的以达到个人的发展水平为目的。与此同时,农业推广人员应当积极的促进合作,以此来改善农村的整体情况,并且务求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性的有效成果。进而有效的建设新型农村。

2农业推广与农业种植业的关系

在早期的农业推广中,其目的在于有效的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出现了变化,现阶段的我国的大部分的农业推广工作包括了农村发展、农村教育以及咨询服务等,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对农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有了一定的指导性的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是现代化农村发展与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推动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的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由此可知,农业推广连同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相应的,由此可知,农业推广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问题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水稻种植中,可以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育秧培育多产壮秧、统一密度、统一测土培肥等相关的农业技术手段以及规范化的程序来提升水稻的产量。

3农业推广的主导作用

农业推广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问题上,在进行农村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其最终的目标在于能够更好的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因此,这样需要整个农村发展工作达到一体化,其各项制度也应当保障一体化,使得每一位农民都能够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以此来全面的提升农民的认知能力,充分的认识到农村成果由他们制造,农村的成果由他们共享。而在某种程度上,农业推广工作正是促进农民获取创新的新型知识的机会,只要在农业推广之后,每一个人都充分真正的了解了农村发展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发展的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农业推广工作在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诸如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忙闲个半年”的情况,让农民在劳动强度降低的情况下,一年到头都有事可以做。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越发重视科学技术。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则是生产力的第一位的要素,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这就更加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其是提升农业生产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所谓的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更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农村建设的目标,并且能够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为此,务必更好的解决农业推广如何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农业推广工作其本身在于传播知识,培养农民的团队以及组织能力,更好的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全面的推动农业技术,对推动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以此来达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爱武.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J].农技服务,2015(12).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篇9

关键词: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对策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为了积极应对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效构筑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壁垒、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我国于1999年4月23日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并正式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开始为保障农业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自《条例》实施的四年多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了5批包括41个种或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组织研制了4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部分分中心如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已初步建成,已经对水稻、玉米和大白菜等300个品种进行了DUS测试。

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23个单位的102个授权品种或申请品种的实施情况的调查,4年多来,品种权人获得转让收入3047万元,开发纯收入17287万元,通过侵权诉讼,获得赔偿476万元,平均每个授权品种获得收入169万元。实践表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著,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一)植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

(二)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以辽宁省为例,近几年来辽宁省每年取得的育种科技成果高达500多项,而其中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三)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四)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种保护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品种权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五)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植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六)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种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植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扎实的开展宣传工作。

(二)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植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如果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数量还没有提高的话,那么我国的育种开发和种子产业必将受到国外竞争力量的严重冲击。为此,应当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如修订申请格式的版本,删除重复的内容;简化对农作物品种的数量性状的描述内容,要突出主要的性能和特点;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区域,选择适当的测试点以尽可能的降低测试的费用和工作量等。

(四)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把对品种权的保护范围从过去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许诺销售权、出口权和进口权等,打击侵权者在境外生产、繁殖授权品繁殖材料然后通过进口在中国境内销售侵权品种的不法行为。同时,新品种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侵害适用财产手段来解决,对侵权行为要有补偿、制裁和警诫方面的作用,所以,对新品种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应当建立有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以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五)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及双边活动,派出人员参加UpoV理事会、6个技术工作组会议和有关亚洲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技术协调会以及国际审查技术培训和引进外国专家讲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映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意志和主张,促进我国种业国际贸易发展;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审查测试的国际合作,通过审查、测试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将维持保护体系的运作费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种者以相对低的成本同时在几个国家获得保护。

(六)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加入1991年文本

从长远来看,1991年文本更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运作及新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如农林产品的多样化应用及扩大贸易所涉及到的受保护品种的收获材料及加工产品、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应用等问题更多的涉及1991年文本的规定。在更高的水平上加大我国新品种保护的力度,利于解决目前在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方面形成的技术壁垒,合理规避风险、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七)积极发展品种权中介服务组织

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品种权中介服务组织的业务素质,扩大品种权人队伍,适应国内外品种权服务的需要。同时,采取措施增大各企事业单位自发组建新品种保护自律性和维权性的区域性社会组织,建立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机制开展研究,提供咨询,建立市场公平竞争规则,协调内部品种权纠纷,推动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科教司、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品种权及种业科技走出去战略实施研讨会交流材料汇编》

2、邓岩:《wto与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种子科技,2003年第2期

3、宋才发:《wto规则与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

农业种植科普知识篇10

关键词: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马铃薯产业;海林市

1马铃薯种植现状以及意义

马铃薯以其绿色健康的特点一直以来备受消费者的喜爱。在过去的1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了30%,年产量突破7000万吨,近五年来,中国马铃薯消费增长量增长了30%,是世界上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种植马铃薯面积最多、产量最大的国家。由此看来,马铃薯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结构的重要一部分,提高马铃薯产量以及质量有助于推荐我国对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证消费者食用安全;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极大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为农村带来经济效益。

我国马铃薯产量我国马铃薯种植广泛分布在东北地区,种植环境与东北地区的气候以及独特的地质相吻合。针对黑龙江省海林市的马铃薯种植情况进行分析,对东北地区马铃薯产业标准化、科学化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2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海林市马铃薯产业的调查发现,其在种植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马铃薯品种选择不当马铃薯品种选择应依据当地的气候、地质状况,不同的地区所选取品种不当对马铃薯产量有很大的影响。海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素有“林海雪原”之称。属山区和丘陵浅山区,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林市部分种植地区对品种选择不当,因为气候原因以及土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在作物换季时马铃薯还未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的变化使得换季产物播种收到影响,同时马铃薯的生长也大大受到限制,导致马铃薯生长畸形、产量小、个头小等现象,严重影响马铃薯的销售情况。大多数农民还继续播种八十年代延传下来的旧品种,一些高产量高适应的品种没有被引进,在社会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产量却不能较大提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提高社会效益。

2.2种植土地的肥沃程度低马铃薯产量跟土地的肥沃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海林市种植马铃薯的土地中,大多数土地是经过反复种植,即连续多年一直种植马铃薯。这种情况下,害虫对马铃薯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土地的肥沃度受到破坏,马铃薯的产量逐年下降,又加上害虫的肆虐,大多农民收入降低。

针对这种问题农民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与其他农作物倒茬种植,因为各种农作物对土地产生不同的影响,农民以此去追求两种农作物对土地影响的均衡。但是,部分农民选择倒茬的农作物有问题,例如,选择与西红柿、茄子倒茬,这会对土地的影响加重,起不到缓解土地压力、恢复土地肥沃度的作用。另外,土地肥沃度对马铃薯的影响还体现在种植密度上,在海林市的马铃薯种植地区发现,多数农民没有科学认识到种植密度和产量的关系,盲目进行大密度种植,期望以此获得产量的提高,但是密度的增加导致单位马铃薯对土地营养的吸取受限,最终马铃薯产量不升反降,且畸形较多。

2.3马铃薯农作的机械化程度低由于我国技术水平有限,且海林市的特殊地貌,机械化普及程度远远不够。在马铃薯播种初期,人工对土地翻整力度过大或不够,导致马铃薯生长晚或者不能生长。马铃薯播种时期,人工点籽播种不均匀,往往出现同一区域马铃薯过于密集,另外区域较少甚至没有马铃薯生长,无论是过于密集或者过于稀少都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

3针对马铃薯种植问题的策略

3.1加快推进科学化管理加快推进科学化管理对于马铃薯产业,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化管理是对农民进行基本农业知识普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科学知识的普及,印刷农作物科学种植小册子,分发到农民手中;鼓励单位面积产量高的农民,分享种植过程;办一些马铃薯种植课程班,鼓励农民听课,以此实现从马铃薯种植到收获实现的科学化管理。其次,科学化管理是加强农民对生产标准的实施。马铃薯在种植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个最大产量的操作过程,针对当地气候以及土地的使用情况,科学的制定一些规范。最后,科学化管理是指马铃薯的质量监督体制。质量监督不仅是对马铃薯销售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对畸形以及未成熟较多地区进行分析,科学做出改进措施,保证下一批马铃薯种植产量以及质量的提高。

3.2加快推进科技化种植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机械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最佳方式。对于马铃薯的种植来说,机械化的普及不仅是影响种植效率,更能极大的促进种植产量以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