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智慧农业技术方案十篇智慧农业技术方案十篇

智慧农业技术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50:52

智慧农业技术方案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智慧化发展;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4102

1背景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与乡村农业资源、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产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新路子,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条新途径。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旅游总收入占了全国旅游发展总收入的将近三分之一,而根据《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中的要求得知,预计到2015年,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71亿人次,收入高达1145亿元,从事旅游业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将增长5%。乡村旅游业将逐渐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主要支撑之一,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一大亮点,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在“智慧城市”的环境下,政府、企业等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与业务的创新应用,对城内各种产业进行全面智慧发展,而旅游产业则是其中的一种,由此可见,“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

2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现在昆明的五区九县均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仅官渡区就有200多家经营乡村旅游。主要类型是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即经营者为旅游者提供钓鱼、、农家饭以及让旅游者参观、选购鲜花和采摘新鲜的水果蔬菜等,主要让游客自娱自乐。这种“农家乐”旅游形式的乡村旅游以物美价廉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例如在昆明周边的“农家乐”人均只需5~10元就可品尝到乡土风味的农家饭,让人何乐而不为。而经营者只需利用闲置的房屋和简单的生产资料和周围的绿色资源进行经营。由于“农家乐”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见效快。所以昆明周边的乡村旅游大部分都是以“农家乐”乡村旅游为主。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昆明的“农家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处于低级阶段,目前多以一家一户自主经营,管理存在分散性和松散性,内容单一,档次低,经营者很少或没有主动为旅游者创造条件,使旅游者参与到农村耕作劳动中,缺乏参与性。

2.2昆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昆明乡村旅游发展至今,除了规模日益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外,由于发展历史的短暂,发展经验的缺乏,同样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通过对上述昆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可看出,昆明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率低。目前,现代科学技术在昆明乡村旅游行业中的利用率较低,是昆明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一大弊端。昆明乡村旅游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率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较低。第二,乡村旅游产业服务设施落后。第三,乡村旅游产业营销宣传方式滞后。其次,服务质量低。目前,昆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设施的质量普遍较低,与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满意度要求不断提高的社会现状逐渐拉开了距离。服务人员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使用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刷卡消费服务和通过网上支付平台为游客提供预定服务等各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方式的熟练程度。最后,市场覆盖率低。昆明乡村旅游虽然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由于其营销宣传力度的不足,使得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市场覆盖率不高。同时,昆明乡村旅游产业在对网络营销认知上的不足和不善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昆明乡村旅游业在全国旅游市场上的低覆盖率,阻碍了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

3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必要性

昆明乡村旅游在经历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起步阶段和“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于2012年起进入了“城乡统筹、市场主体、度假引领”的转型升级阶段,一直延续至今,没有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陷入了停滞阶段。而“智慧旅游”的兴起,则为乡村旅游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智慧化,为乡村旅游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带来了契机。

3.1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文件的出台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掀起强烈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智慧正逐渐地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运行轨迹之中,旅游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插上了“智慧”的翅膀。2013年1月23日,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关于确定天津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昆明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根据此要求,昆明市旅游局为了切实推进智慧旅游试点工作,给出了关于昆明市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建设方案。方案中明确地指出了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即“开发乡村旅游电子卡通地图,实现乡村旅游电子导航服务”,为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建设乡村旅游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等体系,成功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顺利,全面发展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

3.2昆明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如今,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已逐渐不满足于昆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希望能借助于“智慧旅游”的发展,在现有乡村旅游发展资源的基础上得到创新性的突破,开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纪元。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其主动、积极配合的态度,以及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推动着昆明乡村旅游紧跟时展的步伐,努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抓住“智慧旅游”发展的契机,加大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位。

4昆明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解决方案

4.1政府旅游管理部门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是昆明乡村旅游智慧管理的主体,特别是对于智慧乡村旅游的公共设施公共数据库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建立在线信息服务门户主要为游客提供政府层面的旅游资讯信息和旅游特色服务。门户以统一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通信网络为支撑,通过智能化管理的多样化旅游服务网络,实现向处于不同网络、使用不同终端的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视频等旅游服务的目标。信息服务由日常服务子系统、旅游行程规划子系统和旅途导航娱乐子系统三个子系统提供。其次,旅游行政部门组织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建立乡村旅游营销平台,为缺乏经费的乡村旅游中小型企业提供对外宣传的机会,政府免费为审核通过的乡村旅游企业在平台上对其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宣传,推动中小企业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游客提供精确的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同时,通过与乡村旅游监督管理系统建立接口,防止出现虚假的乡村旅游资源信息和服务信息,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管理。最后,由旅游管理部门主导,乡村旅游社区和乡村旅游产业共同配合,采用GpS定位技术、智能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对乡村旅游社区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视频监控、感知系统和通信技术获取乡村旅游社区的基本信息,以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行迹、游客接待量、游客行为和社区交通流量等信息,随时掌握乡村旅游社区静/动态信息,设置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与智慧行政办公系统相对接,在遇到乡村旅游突发事件时从全局出发,充分发挥其指导和协调作用,在第一时间内确定应急预案,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该系统与乡村旅游社区客流分析与预警系统和智慧乡村旅游配套保障体系中的各子系统相对接,形成应急指挥联动机制,协调指挥多个灾害防控部门进行应急救援。

4.2乡村旅游景区

4.2.1建立乡村旅游景区信息系统

乡村旅游政府管理部门通过智能视频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对乡村旅游社区旅游资源信息进行汇集、分类和整理,并借助网络平台对动态乡村旅游信息进行更新和反馈,完善乡村旅游社区信息系统。其中静态乡村旅游社区的信息包括对社区的景点、建筑设施、乡村旅游产业的相关介绍,乡村旅游品牌特色、休闲娱乐活动等相关旅游信息;动态乡村旅游信息包括社区游客的流动量、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等。乡村旅游社区信息系统的完善,满足了旅游者对查询乡村旅游信息准确度的需求,提高了乡村旅游社区的服务质量,加强了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市场动态的准确把握。

4.2.2开发乡村旅游产品

根据乡村旅游社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分析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开发、设计出理念新颖、创新型信息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且乡村旅游产品突出乡村旅游社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蕴含着乡村旅游社区的文化内涵,独创性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

4.2.3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

通过智慧乡村旅游服务方式对游客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全面正常启动,面向游客提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服务,整个服务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智慧服务系统。即由乡村旅游社区和乡村旅游产业相互合作,以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基础支撑,以乡村旅游智慧服务平台为核心,通过服务平台,连接公共信息咨询平台、网上支付平台、智能服务子系统、医疗保障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共同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多样服务。

参考文献

[1]钟雯.国家旅游局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J].农村实用技术,2010,(11):21.

[2]陈刚,童隆俊,金卫东.智慧旅游:南京之探索[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3]王毓梅,廖静娴,张殿东.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旅游管理研究,2012,(5):39.

智慧农业技术方案篇2

所谓农村智慧物流是指借助地理定位等物联网技术,来配送农产品的全过程。在农村发展智慧物流产业,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智慧物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1从体制上来讲,体制缺陷影响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

我国农村智慧物流为什么难以健康、长远的发展下去呢?究其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存在着问题。农村智慧物流产业培训工程要将农产品整合起来,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当前,政府部门所采取的多层次行政管理策略,影响到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

1.2从技术上来讲,技术较低影响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

在推动农村智慧物流的发展,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阶段,农村智慧物流企业存在着以下的问题:1、将侧重点放在了物流设施上;2、忽视了物流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导致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缺乏竞争力。

2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智慧物流发展的策略

2.1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整合农村资源

站在政府部门的立场上来讲,为了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是有必要的。无论是从宏观上来说,还是从微观上来说,农村智慧物流产业都对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大有裨益。为此,政府部门要从宏观和微观这两方面出发,在满足农村经济的基础上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体系。

站在物流部门的立场上来讲,其要构建协调机构。农村智慧物流产业是否能顺利发展下去取决于其他企业的配合度。在其他企业的配合下,农村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这为管理农村物流企业中的不良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让农村物流企业公平竞争,这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降低了农村物流企业的竞争压力。

2.2制定统一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促使农村智慧物流系统化

在制定统一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时,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项,编码农产品;第二项,统一物流信息传输格式,将地区与地区间的信息障碍消除掉,为农产品物流、农产品销售活动提供统一的标准。当然,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要将农产品物流编码技术放在第一位,构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农村物流系统的自动化。

构建、实施农村智慧物流产业这项工程较为系统,这必须要建立与农村智慧物流产业相协调的组织,规划好物流路线,配置相关的资源。地方政府要将发展农村智慧物流放在第一位,整合各个区域的优势,开发与农产品物流需求相符合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

2.3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农村物流技术

在构建农村智慧物流系统时,必须要将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物流系统作为基础。通常情况下,与农产品物流业务的物联网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感知层;第二部分,信息交互层;第三部分,应用层。其中感知层的功能在于,将农产品的物理空间与物联网的信息空间相结合起来,借助终端可视化信息采集器来对物流客体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的识别。信息交互层的功能在于传输、处理感知层与应用层间的物流信息。应用层的功能在于将应用型软件作为工具,准确识别用户、货物以及信息等。

对于农村物流系统管理者来说,其要将物联网技术规范作为参考依据,确保农村智慧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农村智慧物流系统管理者要想真正实现设施、设备与信息这三者的相贯通,那么必须要将物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中可以引入GpS、GiS等信息技术,保证物流管理系统可以随时掌握、控制农产品的物流进度。农村智慧物流系统要分析物流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并挖掘数据,寻找资源,优化物流系统的效率,不断改善农村智慧物流系统。

2.4完善农村智慧物流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在构建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时,不仅要收集相关的物流信息,还要整理相关的物流信息。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中的“智慧”二字主要体现如下:体现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上、优化配置系统上的各种信息、这为物流系统提供了支持。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是对农产品的物流信息、即时信息进行处理,为运输农产品、配送农产品提供最完整的方案。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可以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实现互通,全面优化、共享物流信息,将物流即时信息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当然,农村智慧物流活动涉及到以下的活动:农产品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活动等。农村智慧物流系统便于更快速的流动农产品,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农村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要将物流企业基础信息、公共物流设施等相结合起来,借助信息平台来完善技术,完善处理物流信息的各项功能。

智慧农业技术方案篇3

坦白来讲,物联网的本质还是互联网,只不过终端不再是计算机(pC、服务器),而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传感器。这是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人类服务的计算机呈现出各种形态,如穿戴设备、环境监控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等。

在第九届中国信息主管年会物联网分论坛上,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提到,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就是传感器,它既能感知微观世界,也能感知宏观世界,而其也是一个国家军事、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物联网生态环境下

的关键诉求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在于传感器,那么其应用落地的关键点又在哪里呢?在会上,世存信息技术总经理张圃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说:“在物联网生态环境下,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网络、海量数据以及共享与价值三个方面。”

智能传感器是任何“物”之间被联接和沟通的基础,而无所不在的网络构建了“物”之间的联接。只有推动传感器平台的标准化、智能化,让物与物之间的联接和沟通更简单,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同时,不同物体对联接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智能抄表场景中,超长待机对智能电表非常重要;而视频监控、无人驾驶等场景更需要的是移动宽带和超低时延。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搭建泛在的网络,实现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

另外,物联网的最终目的不只是“物”之间的互联,而是互联产生的数据价值创造。数据价值创造依赖于垂直行业知识与iCt技术的融合。不同行业知识背景和沟通语言不一样,以汽车业为例,其所涉及的行业知识与iCt技术领域迥异,因此需要不同的合作伙伴一起把iCt技术和行业整合起来,以实现物联网的数据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世存信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就像张圃所说,“我们希望用信赖的技术和优秀的解决方案设计的能力,并通过海度数据蜘蛛、HULFtiot等产品和技术,给大家带来有关社会民生,以及一些新的技术诉求点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物联网时代下的数据集成

之前提到,物联网生态环境下的一个重要的诉求就是海量数据。而物联网技术的框架可以细分为以下五个方面:数据生成、数据传输、数据接收、数据处理和数据活用。郭源生表示,数据是客观存在的,而用什么标准、什么样的技术以及什么样的功能去获取,是产业界值得探索、挖掘、创新和摸索的着力点。

HULFt市霾Horino提到:“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世存来说需要连接到的不同生态,不同平台也会越来越多。对于数据集成、数据转换和数据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都有相应的产品给予支持。另外,数据的集成可能是如今信息化工作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数据集成从本质上来说,需要的最重要的几个要素是灵活性、性能和敏捷性。”

在这方面,HULFt很好地做到了数据流程的管理。数据流程管理就是对数据的供应方提供的数据在后续的流向全过程的管控,在这个过程当中,HULFt相关技术都可以保障数据传输的完整性、数据移动过程中的可视化、数据业务开启的可视化以及数据安全,从而及时地获得各种状况和传输的状态。

与此同时,appresso产品部Yoshida也表示,智慧能源、自动驾驶、工业4.0和智慧健康都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实现这些应用场景,重点在于数据的整合和集成。而数据传输和数据收集工具――HULFtiot能够把文件连接的数据通过HULFt的品质直接用于iot的系统,使各系统的整合成为一种可能。

布局智慧养老和智慧农业

在会上,张圃还提到,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养老以及农业等是世存面向的主要领域。其中智慧养老和智慧农业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有了很好的技术和应用落地。

世存信息技术总监孙小祥表示,世存在智慧养老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将传统的线下社区综合理念做了一个互联网的新思路的拓展,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补充,两个方向相结合。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做到生活服务、居家运行、社区服务、照料服务等有效互联,另外通过线上收集一些基础信息,包括健康档案信息、护理信息、养老服务的信息等,通过评级定级之后,形成照料的体系。

智慧农业技术方案篇4

关键词:应收账款信用评价

一、应收账款的含义

应收账款作为商业信用的一种形式,一般是由收款方向付款方提供的。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赊销产品以及提供劳务或服务,应向购货方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相应款项和代垫的费用,应收账款是组成一个企业短期投资的重要部分。

二、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和应收账款现状

(一)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江苏农华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江淮动力),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中国内燃机工业上市公司、行业内首批上市公司之一,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0816)。现有员工5500人,资产规模50亿元。

主要经营项目有:物联网、农业工程技术、农业信息化、农业设备及控制系统、监测检测设备、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流系统、计算机信息及系统集成专业的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网络技术、通讯工程技术的研发及技术成果转让、软硬件销售和售后服务;计算机技术咨询服务;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水泵、榨油机、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畜牧机械、拖拉机制造;房屋租赁;设备租赁;内燃机及农业机械技术咨询服务;资产管理;商务咨询,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的销售。

(二)智慧农业应收账款现状

从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情况来看,智慧农业2012年营业收入为252706.84万元,应收账款为18073.40元;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15%;2013年营业收入为277353.48万元,应收账款为19565.56元,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06%;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33417.24万元,应收账款为30921.65万元,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2%。将智慧农业2012年至2014年应收账款走势与营业收入走势比较,发现受全球经济影响智慧农业的营业收入减少,但应收账款有加大趋势。

三、智慧农业应收账款信用评价情况

(一)智慧农业应收账款信用评价方法

信用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如“5C”评价法、aBC控制法以及加权评分法,“5C”评价法是农华智慧一直采用的应收账款信用评价方法,“5C”信用评价分析法的五要素即品质、能力、资本、担保和条件。评价客户信用的第一因素就是品质,客户的品质在评价过程中尤为重要,品质一般体现在客户偿还债务时的态度上,若客户在偿还债务时态度比较积极,就说明客户品质比较好,相反,若客户在偿还债务时态度比较消极甚至是恶劣,则说明客户品质较差;客户偿还债务的能力代表了能力,客户偿还债务的能力主要是由客户的资产决定,客户的资产越丰厚就代表了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的体现代表了“5C”中的资本,资本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资本同时也是客户偿付债务的最终保证;客户提供的授信安全保证的资产代表了担保,当企业并没有完全了解客户的具体情况时,客户提供的担保越充分信用安全保障就越大,反之越不充分信用安全保障就越小;影响客户偿债能力的各种客观经济环境代表条件,条件表明了客户偿还债务时的应变能力。农华智慧作为一家上市公司,采用“5C”评价法对本公司应收账款进行信用评价,是结合了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和行业一般的评价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信用评价方法。

(二)“5C”评价法在农华智慧的具体实践过程

从内部获取,总结过去的一些交易经验。智慧农业是一家上市公司,合作伙伴遍及全球各国,同时,农华智慧是一家信誉优良的企业,所以与智慧农业合作的大多数企业也都是信誉良好的企业,因此近年来智慧农业的应收账款状况也趋于稳定,应收账款质量也不错。通过与客户的交易经验,管理者能敏感地察觉哪些企业值得信赖,可以通过赊销达成彼此间合作,哪些企业资信状况较差,若同意通过赊销达成合作,那么所产生的应收账款很可能就变成本企业的坏账,坏账最终会给企业陷入不利局面,阻碍企业未来的发展。

从企业外部获取,由企业专门人员亲自对客户展开调查,或者亲自上门拜访从而取得更为直接的信息。智慧农业会任命专门人员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评价,企业最终的决定,信用评价小组成员提供的调查信息是关键。通常,在应收账款形成之前,信用评价专员会广泛收集信息,甚至亲自到所调查企业去实地考察,包括考察目标伙伴的财务状况是否正常,公司在未来几年发展前景如何。通过调查,在确定合作伙伴在未来短时间内能够还清赊销款之后,信用评价专员会向有关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建议。总的来说,“5C”评价法在农华智慧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被运用得比较简单,主要靠内外两种途径。

四、智慧农业在应收账款信用评价方面需改进之处

(一)应收账款老龄化

虽然智慧农业公司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合理且稳定,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智慧农业1-3年的应收账款比例加大。2013年,智慧农业期末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3.61%,其中1年以内应收账款占68.47%,1-3年应收账款占4.89%,3年以上应收账款占26.62%,即超过1年的应收账款占31.51%。2014年智慧农业期末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4.33%,1年以内应收账款占54.84%,1-3年应收账款占37.07%,3年以上应收账款占8.09%,按照国际惯例,超过1年的应收账款就应视为坏账,那么,智慧农业2013年实际上产生坏账占应收账款的31.53%,2014年实际产生坏账占应收账款的45.16%。图1和图2分别展示了2013年和2014年智慧农业应收账款账龄分布比例。

图1

图2

(二)应收账款信用评价方法单一

智慧农业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评价时采用的是“5C”评价法,然而单一地采用“5C”评价法并不能完全正确评价应收账款信用状况。当企业管理者出现错误判断时,比如误把一个资信情况比较差的企业评价成一个信誉良好的企业,那么公司因这个企业所产生的应收账款很可能成为坏账损失;当信用评价人员不能很好地约束自身,不遵守职业道德,有意向企业管理者提供不实信息时,同样也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风险和损失。因此智慧农业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不应只采取一种评价方法。

(三)信用评价实施过程不科学

智慧农业在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评价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维护和更新客户档案,虽有信用评价小组的存在,但实际上,评价小组实地考察的时间固定且很短,由于智慧农业,公司主要合作伙伴都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及东南亚、非洲这些国家,为节省公司的成本,公司会于只在一年派1-2名信用评价小组成员赴东南亚、非洲这些国家进行为期几天的实地考察,考察完毕作简要情况汇报。这就很有可能造成考察企业弄虚作假,影响信用评价人员的专业判断。

五、对智慧农业在应收账款信用评价方面的建议

(一)密切关注应收账款状况

1、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应收账款账龄,经常性进行账龄分析,因为应收账款老龄化能够削弱企业的财务弹性。通过账龄分析可以看到公司所有应收账款有多少尚在信用期,有多少已经不在信用期,企业可以依据账龄分析制定完善下一步相应的计划和措施。对于智慧农业来说,由于应收账款的规模在公司的控制中,应收账款信用评价小组可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根据编制的账龄分析表可以看出不同应收账款的账龄,防止应收账款老龄化,方便对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

2、采用DSo分析法

DSo,即企业销售变现天数,是为了单独考核信用销售即赊销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DSo)=应收账款/赊销总额×360。销售变现天数表示赊销转化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销售变现天数反映了企业实际收回所有的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平均需要的天数,即不管与客户签定的赊销合同规定的信用期限有多长,都可以计算出赊销转化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该指标不仅可以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比较,也适用于客户与客户之间进行比较。因此,在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时,管理者往往会把销售变现天数纳入考虑之中。DSo分析法可以鼓励客户迅速速回款,加速资金周转,压缩应收账款的规模,提高资金运营效率,同时也可以有效控制应收账款老龄化。公司可以采用DSo分析法,由财务部统计数据,信用评价小组根据财务部统计的数据计算出企业销售变现天数,从而可以得出实际收回所有的赊销产生的应收账款平均需要的天数,进一步可制定应收账款的催收计划,按照不同的销售变现天数制定出不同标准的应收账款催收计划。

3、采用aBC分类法

在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评价时,企业的信用政策可以利用aBC分类法来完善:第一是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然后根据aBC分类管理的办法,确定不同的赊销规模和信用标准以及信用条件。第二是按照aBC分类法将逾期未归还的应收账款按风险程度的高低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结果采取不同的收账政策。接下来编制aBC分析表。对逾期不能及时收回的应收账款,按应收账款的规模和风险程度进行aBC分类。首先判断对方是否属于恶意行为。将那些客户且有恶意行为欠债不还的或者金额高达20万的应收账款划分为a类;将那些由于是客户的企业因运营状况不好没能达到预期的效益或实现预期目标,或因为资金被临时利用在其他项目上等临时性经营状况而不能及时偿还的或者金额高达10万的应收账款划分为B类;对金额在10万元以下的应收账款或因自然灾害或国家宏观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变化等单位的逾期应收账款划分为C类。根据以上a、B、C三种分类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清欠。对于a类债权,智慧农业要把a类债权的比例控制在5%左右,同时应重点关注a类债权,若对方属于恶意行为,应及时与对方企业沟通,若沟通无效,对方拒绝清偿债务,则可采取法律手段要求对方清偿;对B类债权,应该作为公司应收账款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债务人的企业因运营状况不好没能达到预期的效益或实现预期目标从而未能及时清偿债务的,可以适当放宽还款的期限或者允许客户在其他方面进行补偿;对C类债权,是否作延缓信用期,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企业管理者要通过团队讨论权衡,最终给出结论。智慧农业在采取aBC分类法后,能够严格划分各类应收账款的性质和比例,不再把所有的应收账款放在同一管理水平上,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的应收账款,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坏账,把损失降到最低。

(二)信用评价实施过程需科学严谨

1、评价过程要严谨

针对智慧农业在对应收账款信用评价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严谨的地方,如评价不够客观公正,评价人员受对方公司的好处而不能保持自身独立性等,因此必须要求所有的评价人员在评价过程中所采取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评价人员在对应收账款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自身的廉洁性以及对公司的忠诚度。不能因为个人的一己私利而影响了整个公司的决策,给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在评价时要用专业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来下结论。尤其在对定性指标打分的过程中要特别谨慎。在分析时,要精确指出影响受评对象经营状况的潜在风险,同时要深入分析某些指标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

2、评估依据要全面

智慧农业在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评价时通常以某一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为依据,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评价客户信用的好坏,要以较长时期的发展趋势为依据,而不能只凭某一时期状况的好坏作出判断。只有当一个企业经济持续发展、财务状况基本稳定、企业信誉持久优良时,我们才可以认定这个企业的信用好坏,确定评价依据。所以在评价信用状况时还应该结合这个企业前几年的各项财务指标和基本状况,只有这样,评价依据才是客观的、全面的。

3、更新客户信用档案要及时

首先,在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评价时要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管理控制环境,信用管理工作必须得到公司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并且全公司成员都要树立风险意识,信用管理工作更要在全公司推广;其次,建立起客户信用评价机制;再次,信用评价作为交易的风险规避措施,不可避免地需要必要的债权保障条件;最后,就是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客户的信用档案是最重要的工作,但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智慧农业并不重视更新客户的信用档案,有些客户的信用档案还是几年前的原始档案。对客户的信用档案必须由专门的信用分析人员负责及时更新,只有及时更新了客户信用档案,在对应收账款进行信用评价时,才能掌握最新动态,相应地制定出最新计划。及时更新客户的信用档案也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工作效率。智慧农业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该逐步开始重视及时更新客户信用档案,在进行信用评价时不再依据之前的原始档案,而是根据最新情况进行评价。

4、职责清晰,管理到位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企业常常会忽略了应收账款的回收,而仅仅注重表面上的销量和业绩,各部门之间职责和利益关系不明确。智慧农业也存在着以上现象,例如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清,发生问题时相互推诿,企业管理出现真空现象。如此低效率的合作分工最终会导致应收账款回收过慢,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智慧农业必须建立一套系统的、权责分明、分工有序的信用评价体系。职责清晰,管理到位,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在做好风险评估工作的同时也要做好管理监督工作,管理工作不可出现真空现象,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则要相互配合,及时沟通反馈信息,共同完成本公司应收账款信用评价制度。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也要相互配合,上下一心,在一个有凝聚力的企业实行政策,要比在一个一盘散沙的企业实行容易得多。

六、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管理者应该相当重视。大量坏账会使企业资金流动困难,削弱企业的活力,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困难。因此企业要对应收账款实行有效的信用评价,利用信用评价来提高企业应收账款的质量,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与风险管理,尽量规避信用风险,做到使企业损失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胥玲.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信用评价改进措施分析[J].中国外资,2012,(04)

智慧农业技术方案篇5

物联网即一种巨大智能网络,具体来说,就是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信息传感设备、系统以及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把具体的物品和互联网实现连接,然后实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交换,对农业信息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并且管理。农业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把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利用物联网技术融合、处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再进行智能化操作,对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过程监控、科学管理,以实现即时服务。

二、物联网在广西现代农业物流中的应用现状

与国际形势相适应,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农业生产多个方面如农产品溯源以及精准农业等诸如这些现代农业物流中也开始引入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如依托物联网技术,省会城市南宁市已经建立了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建设的试点。如广西牛博物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广西成立最早的农业物联网企业,在山西太谷2万亩的红枣基地、百色澄碧湖上千亩的芒果基地,用物联网技术监控均获得成功,两个基地的农产品均成为国内同类最优;其它城市,如梧州、凌云也已开展了一些信息管理试点项目,如无公害蔬菜、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在这个追溯体系中,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电话或手机短信,方便、快捷地扫描获取柑橘运输车辆以及柑橘的信息,并实现快速放行。当前,为了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多项农产品在其生产和流通环节都已经开始使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借此技术建立了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档案。RFiD技术推广应用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该技术毕竟属于新兴技术,其价格尚且偏高。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农产品市场的扩大以及需求的增加,RFiD技术也正在逐步走向寻常百姓,实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今后,在广西物联网农产品溯源技术中,RFiD技术将会是主流应用形式。再如有些市实施了卫星定位配方测土施肥。在计划施肥中,就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减少投入即增加收益。如金光农场就实施自动化控制,还应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采集和控制远程数据,所有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的包括温度、风速、风向以及蒸发量、日照辐射量等在内的数据都会被精准采集到,从而有助于土壤中水含量的测定,在对作物进行浇水、施肥时,都可以及时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借助于现代物联网技术,实现有效节约水、肥以及农药。

三、智慧物流: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物流的结合

1.物流网在广西畜牧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随着广西农业生产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水产畜牧业也稳步发展,但与其生产相比,其质量安全水平仍然比较低。而且,和畜牧产品质量的国际通用标准要求相比,广西的畜牧水产的质量安全仍有较大差距。为了缩小差距,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迫切需要在畜牧养殖过程及其物流中引入现代技术。而物联网可以使这一想法变为现实。如可以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植入电子标签,通过电子标签,为每头牲畜建立档案,并且设置相应传感器,并适时监测建立档案的牲畜体征,准确感知其生长发育状况。此外,还可以依托网络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对牲畜的投料喂食的智能化。也可根据不同养殖品种的不同需求,在线采集、处理和传输水质环境的参数。信息处理平台还可以实现对增氧设备和饲料投放设施的智能控制,对它们的增氧或喂食也可以实现远程遥控,通过这些现代物联网技术,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就可实现及时预警。

2.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前景

广西是水果之乡,这里的特色水果很多,如荔枝、龙眼、芒果、香蕉等,大多保鲜期短,鲜嫩易烂。在运输过程中,借助物联网技术,不妨利用CpRS、wCDma等2G或3G等技术,可在农产品运输车辆上安装GpS定位及温度、湿度等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可实时地向调度中心传递运输车辆的相关信息,有效降低农产品运输的损失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运输车辆及货物的快速识别,有效防止伪造和涂改通行证,同时也可实现远程运输。

3.智慧物流: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物流的结合

智慧农业技术方案篇6

[关键词]智慧城镇智慧城市瓶颈时策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4-0030-04

一、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城镇

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理念逐渐被应用于城镇建设。住建部在2013年1月公布的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区(县)有50个,镇3个。“智慧城镇”由此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智慧城镇”以网络化、数字化、生态化、幸福感为出发点,为城镇居民提供可以居住、生产、休闲、工作的便利环境,从而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支持城镇创新和低碳发展。

“智慧城镇”是“智慧城市”的延伸。二者的相同点在于,“智慧城镇”和“智慧城市”都强调信息技术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都倡导借助信息手段“智慧”地进行城市或城镇管理,都主张智慧建设应“低碳、环保,以人为本”。不同点在于:两者智慧建设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来说,智慧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解决现代的城市病问题。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城镇来说,并没有出现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密度过大等问题,因而智慧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发展,如医疗、卫生、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系统的发展。应结合自身特色,同绕自身功能定位,打造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如特色制造产业、特色旅游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等。以为未来大量的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真正实现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二、智慧城镇建设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目前的19249个,数量上增加了17076个,再加上1.8万多个乡集镇,城镇的人口、地域和规模显著增长。经济总量提升,社会事业发展,综合实力增强,正在成为连接城乡和工农的纽带,是农村社会公共品的提供基地和服务载体。建设“智慧城镇”意义重大。

(一)提高城镇化质量,引领城镇发展方向

智慧城镇建设代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一是智慧城镇最能体现资源节约、环保节能和绿色经济本质。智慧城镇可避免造城运动等各种弊端。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智慧城镇“以人为本”,不仅具有优美的环境,便利的居住条件,还具有良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以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社会体系,因而能够有效吸引农村人口顺利迁移到城镇来安居乐业。

(二)支持经济转型,有助于构建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城镇体系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功能。现在进城人口的50%要靠城镇吸纳,将来农业人口的25%~30%也要靠城镇转化。我国有两万左右的小城镇,如果1/3,甚至一半的城镇能发展为智慧城镇,不仅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可以给国家带来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呼应智慧城市建设,形成智慧“城、镇”交融发展的新局面

以三网融合平台的建设为例,小城镇的智慧建设更容易超越利益集团的分割,产生更加统一、更加集成的示范性智慧城镇建设方案。目前国内很多城镇,如辽源、迁安、镇海、乐从、周浦、张浦等,在“智慧城镇”建设上都呈现了很强的生命力,这些经验一旦被应用到国内其它城镇,将带来发展的裂变效应,我国的智慧城镇建设也会快速呈现城市和城镇相互交融、全面铺开的新局面。

三、智慧城镇建设的瓶颈

2009年以来,中国智慧产业蓬勃发展,如2010年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总产值为1900亿元,2012年就达到了3600亿元以上,年增速接近40%。智慧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智慧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智慧城镇建设仍面临诸多困难。

(一)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智慧城镇建设还存在一些制度层面的障碍

目前社会上有关智慧城镇发展的意义、怎样发展等问题认识不尽一致,导致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分散,国债发行和银行贷款等偏向地级以上城市,形成不了合力。制度层面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扶持政策缺乏协调。各地支持建设的智慧城镇,大多集中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很难形成协调联动的合力。二是规划管理水平偏低。镇一级规划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点不突出现象。省、市、县、镇各级规划有欠衔接。三是地方财政配套困难。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一般都会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造成地方财政风险偏大,社会资源利用不足。四是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乡镇传统管理模式涉及行业广、部门多,正在探索的乡镇机构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减免,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很难适应城镇改革所带来的人、财、物等管理模式的变化。

(二)资金、技术、人才、行政权利上的固有瓶颈,成为智慧城镇建设的阻力

我国许多城镇的智慧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初步尝试。而且案例大多在大都市周边或经济发达地区,指导意义还很有限。全国众多中小城镇在智慧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不少。如城镇依据其自身特色设计了独立的发展思路,而城市希望开发出统一的信息平台,城镇所建平台需要上级单位(市级)批准,平台所需资料也得向上级单位申取,不完全按照上级单位的步骤实施,城镇在具体建设时就会面临两难的局面。

(三)顶层设计和数据标准的缺失,将导致智慧城镇建设的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典型城镇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镇”建设方案,很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这也表明了智慧城镇建设顶层设计的缺失。目前项目建设多头管理、多头推进,包括发改委、经信委、科技主管部门等,都在推动智慧城镇建设的不同项目,缺乏统一的建设主管部门。

智慧城镇建设还普遍存在数据标准缺失的问题,包括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和服务标准。如同智慧城市一样,智慧城镇建设的信息系统也是由不同的厂商负责实施,由于缺少相应的接口标准和体系规范,它们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从而形成“信息孤岛”。尽管元数据等技术可以实现和解决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数据融合,但是部门间的横向数据协同标准还存在行政体制区划的制约。

四、推进智慧城镇建设的对策

我国的智慧城镇建设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需要基于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建设应由点到面、量力而行。延续城市标准、部署的基础上兼顾特色

鉴于目前的制度障碍和资金、技术、人才瓶颈,智慧城镇建设不宜一开始就把面铺得过大,或者进行超出城镇现有能力的盲目建设,应注重提高质量。智慧城镇建设应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实力强、城镇区域密集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此外,考虑基础、数据、平台、业务、运营及安全等网络服务的规模效应,智慧城镇建设应以顶层设计框架为蓝本。延续城市的智慧部署,同时还应考虑到城镇自身在地域、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智慧城镇建设应在坚持标准化的同时兼顾多样化,即在与智慧城市建设坚持共性标准的前提下,围绕自身功能进行定位,建设能够体现城镇特色的“智慧城镇”。如表1所示。

(二)实施aSp服务外包,解决智慧城镇建设的资金、技术、人才难题

城镇可通过实施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的简称,意为“应用服务供应商”)服务外包来获得各种信息应用服务。aSp模式可以集中为城镇政府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使得城镇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aSp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同时aSp服务商会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与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投资成本小、风险系数小。尤其适合小城镇的信息化建设。

需注意的是,在实施aSp业务外包方式时,应由城镇的上级人民政府根据地方城镇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要求来作统筹安排,以延续城市部署,同时实现网络服务的规模效应。

(三)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镇主管部门。通过建立体制机制架构体系,确保智慧城镇顶层设计的高品质规划

智慧城镇的顶层设计必须设立或组建统一的智慧城镇主管部门,形成统筹智慧城镇人、财、物、事的管理体制。具体而言,可以由工信部或住建部组建城市信息化发展监管工作组,履行政府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即首席信息官)的职责,协同其他政府部门整合发展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发挥智慧城镇的顶层设计作用。这样,一方面可通过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智慧城镇建设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还可通过顶层设计搭建公共信息平台,统一城镇各管理部门的软件、接口和标准体系,提高城镇内的信息共享效率。顶层设计思路具体如下:

1构建四层两翼的机制架构:即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四层架构,并且设立审计监察机构和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明确各方机构的工作职能和衔接关系,既保障顶层设计的全局性,又能够形成机制落地的支撑。

2打破政府以具体部门职能为边界的现状,从服务社会公众的视角重新梳理政府业务,建立业务架构。业务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在实施信息化时,不同部门如果具有相同或相似业务的,可以彼此构建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减少重复投资,增加信息沟通的机会和能力。优化业务服务过程。

3从信息化基础、组织效率、公共效益和公众满意4个维度,建立一套绩效评估标准框架。评估政府活动的目标实现度及其延伸效应,从而帮助政务部门根据评估标准合理高效地开展智慧城镇建设,确保各政务部门从战略高度更好地管理业务。

智慧农业技术方案篇7

关键词:智慧农业;智能生产;电子商务;智慧管理;为农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4

智慧农业就是指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服务这4个方面进行改造升级,从而实现农业的精准生产,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智能控制和网络经营获取高效的信息。换言之,就是将农业的发展往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信息化的方向推进。

1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的重点

农业的物联网主要包括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3S等方面,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物联网的发展,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的功能的改善,例如环境感知、数据传输、智能控制、远程服务、决策分析等;还能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也能为农业生产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也能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应重点突出园区示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针对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加强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的作用。这就要求将现代化农业园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综合平台作为重点建设对象。立志打造新型智能农业建设的榜样;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在生产领域的加快使用。主要是进行设施农业的建设,例如水产养殖进行规模化饲养,建大规模的蔬菜园设施等。目的就是为了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展开新型农业的发展。

2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作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网络化的突破口

所谓农业电子商务,就是指加快农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以及优质产品的发展,与电商进行合作,在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完善,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建立三级电子商务运营网,发挥农业部门以及一些其他与农业相关的组织的作用,用电子商务带动农业的发展,并且与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进行共建共享。要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加强辅导培育。积极建设市、区农业电商的创业中心,实现创客和孵化功能的一体化,可以进行农业生态园建设,对温室大棚物联网技术进行推广和宣传,并通过农业电商创业中心,在创客空间网上对创客进行全程的辅导和全程跟踪。深入发展实施农业电商人才的培养计划,引导更多的农民进行网上创业,在网上进行农产品的销售,培养专门的农业电商商务人才,让专业人才对农民的网上创业作出指导;推动聚集发展。进行农业电商飞累的相关的网站或软件的分析,并开发出适合使用的电商网站或是软件。一定要加强与第三方电商的合作,在网络上进行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鼓励有条件的区积极建立镇街农业电商服照荆辉诜⒄古┮底试吹墓程中加入休闲农业的发展,拓宽农业电商的发展道路,完成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沟通平台的建立。可以进行农业电商创业沙龙的活动,通过围绕新鲜安全的农产品、休闲农业等农业电商发展的热难点,农业电商主体、农业部门并联系专家对现存的问题,对如何稳定发展进行意见交流,制定出适合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佳方案。

3将大数据的开发与应用作为推进农业管理智慧化的基础

推进农业智慧化管理,重点在于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目的是建立智慧农业综合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功能是信息的采集、监管与监测、科学服务、统计分析等。整体、整合、实用、实惠是农业智慧管理应该要吐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市农业智慧中心的建设。主要是进行“一中心,多应用”的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农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建立电商网站、建立农业物联网检测平台等。主要目的是开发多层次数据开发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水平;进行行业性信息化平台建设。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出安全高质量的农产品和水产品。面对这个目的,可以加强农业方面的专门、因地制宜并从实际出发制定合适发展的管理方案、加快建成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形成示范性的行业性信息化技术;农业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农业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开发和应用,从而加强大数据的应用,根据大数据进行决策、指挥和调度,达到提升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的目的。实现各方面数据在整个农业系统内部的开放应用,积极做到共建互享,进行优势和劣势的互补,实现数据的交流应用,推动农业服务管理向网络化、快捷化、高效化发展。

4建立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作为推进农业服务信息化的有效保障

建立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是加强基层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农业在科方面的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加强农业执法的目的,但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各类农业公益的信息化水平。面对这些问题,可以引导高校、科学院等组织紧紧围绕农业服务进行产业升级,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为农业经营提供有力的发展信息,加快发展构建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脚步。扩大农业信息服务的试点,进行资源的整合,加快功能的升级,形成合作共赢的为农服务信息体制。进行益农信息社的建设。主要是了为了更顺利地推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的进行,达到资源的进一步的整合完善,积极主动地与电商平台进行工作的对接,从而为农民提供便利的公益性的服务。要加强与京东、邮政等网络和市场主体的合作,创建“三位一体”机制,即政府、服务商以及运营商的合作,构建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的发展模式;加大网站对信息传输的力度。对农业政务门户进行更多的网络建设,促使行政权力可以开明的进行一级实现公共服务项目的在线办理,优化政务在微博以及微信客户端上的信息服务,使农业的信息服务更加的及时,更加的具有针对性。重视对市场价格的监测以及信息人员团队的设立,推动镇街在信息报送方面的进展。对市场的价格信息进行仔细的监测和反馈;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准。优化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重视农村信息人员团队的设立问题。稳步的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设立,对农业科教系统当中相关的资源进行汇总,将经济和科技融合起来,尽最大的努力推动现代的农业发展。

5设立全程可追溯平台

最近几年,农业发展不断被食品安全问题所限制。为了实现质量追溯以及给予消费者安全保障,可以利用农场智能化管理平台,建立绿色履历追溯系统。该系统能够自行设立履历模板,建造二维码标签,而且可以把所有的标签都粘贴到农产品上,而消费者只需使用手机对该二维码标签进行扫描就能看到质量追溯信息。标签和地块的产量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农产品对应一个二维码标签,对所有的农产品都可以实现质量追溯。农业信息主要为农产品的信息以及产地的环境信息,比如空气质量和水质等;农场管理信息就主要为农场的主人以及农场的种植者和负责监督的人员等信息;农事信息主要为预防病虫害的方案以及农事记录与农药残留的检测报告等;营销信息主要为加工、物流以及销售。在设立农场智能化管理平台以后,可以进行整体的规划,增加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问题以及环境的污染问题,优化土地资源的质量,设立更为标准的流程,进行规范化生产,减小管理的难度,增强管理的效率。既要使专家能够非常便利的进行远程的咨询与指导,还要和与之相关联的渠道商进行对接,使消费者能够以最低的r格就能买到优质的农产品,这样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预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小了风险。

6结语

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跨越,但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的困难,应该怎样以更宽的角度来探究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有着导向的作用。所以,设立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全产业链服务系统,要进行种植生产以及渠道对接、追溯服务整个过程的服务,研发新技术和新模式并积极地运用到实际中,这是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

参考文献

[1]韩秀艳,孙涛.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设计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6(12).

[2]钱遥张霄飞,鲍晓娜.智慧农业发展策略探析[J].山西农经.2016(13).

智慧农业技术方案篇8

一、当前县域信息化建设应避免的误区

误区一:“贪大求全”。信息化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不少地方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片面追求面面俱到、一步到位,过分强调“高、精、尖、全”,甚至作为政绩工程,重复建设,重复投资,耗费巨大,却没有明显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顶层设计、科学引导,没有根据本地发展实际和财力,从整体和长远角度统筹规划,仍处于无序化发展状态。

误区二:“各行其是”。由于缺乏科学规划,行业、部门、企业间系统开发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技术规程、标准体系、信息代码和运行管理制度,选用的设备型号、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软硬件平台不一致,难以搭建统一的网络信息平台,导致协同共享难。不少部门出于对信息安全、保密考虑,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公共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共用,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误区三:“重硬轻软”。信息化集信息采集、数据管理、决策运用、网络于一体,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开发、应用和运行是关键。一些部门和单位往往只注重设备、网络、数据库等硬件建设,忽视了软件的开发应用和运行环境的配置,导致有些硬件建成后成为“花瓶”。特别是县域信息技术人才短缺,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业务和信息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愈加匮乏,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需求。

误区四:“本末倒置”。县级层面经常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运行、管理、安全、监督等措施,导致信息化建设“头重脚轻”。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形象工程”、“被动工程”较多,忽视面向经济效益的技术应用和转化;重城市、轻农村,城市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较多,农村成为“边缘区”、“空档区”;重政府投入、轻社会资本,忽视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依赖政府投入,没有建立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二、建湖县推进县域信息化的有益尝试

(一)突出顶层设计,加快平台载体建设

科学规划抓引领。紧密结合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科学确定信息化目标指数,今年6月,聘请华信咨询设计公司专家深入机关、企业、农村、学校,全面调研信息化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等发展现状,编制县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主要任务和节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信息化工程项目。打造平台强辐射。积极引进无锡腾云创智公司,在县高新区开工建设苏北第一家云计算中心,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参股,致力建成服务全县、辐射苏北的集政务云、商务云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加强对接已建、在建或即将建设的社会信用、城乡管理、政务信息等服务平台,提供技术规范和相关参数,优化跨行业、跨部门业务流程,提前留足接口,确保中心建成后,各部门平台数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全部接入中心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政策增活力。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智慧建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信息化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引导资金,鼓励社会资本以投资、承包建设、外包服务等方式参与“智慧建湖”建设,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研究出台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审批、备案和验收程序,由县经信委统一扎口,未经核准同意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拨付资金和参加招标采购。

(二)突出经济效益,加强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信息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倍增和创新功能,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研发、工艺流程、市场营销、资源开发、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全县375家规上企业60%以上采用5S、6S管理,50强企业eRp管理系统实现全覆盖。帮助50强企业量身定制“两化融合”提升方案,建成100家重点企业网上运行监测直报体系,加快“一网两库”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以管理、诚信等抵押融资新模式。建成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家、试点企业13家,信息化拉动工业经济增长幅度达5个百分点。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在全市率先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形成纵向贯通省、市、县,向下延伸到镇、村的三级综合平台五级应用网络,行政村“新三通”覆盖率达100%。完善提升建湖农业网、农产品批发市场网、“12316”三农工作站,重点打造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及时现代高效农业信息及农情预测预警,惠农短信已拥有1万多用户,每年农业信息2000条以上,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到76%。推进智慧园区与智慧产业同步发展。将高新区作为高新产业集聚区、信息技术核心区,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定位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数字文化娱乐等产业。依托部级石油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未来科技城、集贤公寓等优质载体,采取政府代建、政企共建、企业自建等方式,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子商务示范园、海外大学生创业基地,已落户腾云创智、福俊网络等15个智慧型高科技企业。到2015年,建成高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完成投入20亿元,招引智慧产业项目50个,引进科技创新型人才50名,实现产值30亿元,建成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推进信息消费与电子商务协调发展。抢抓国家鼓励信息消费的政策机遇,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组建电子商务协会,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物流配送、在线支付、信用服务四个体系,争创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县。

(三)突出资源整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电子政务信息化。完善以“中国建湖”为主站,各镇(街道、区)、各部门网站为子站的政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建湖人才网、招商引资网等一批专业网站,改版升级政务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及时依法公开政府信息。加快社会管理信息化。整合公安、卫生、安监、环保、药监、等子系统,建成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实现公共突发事件快速调度指挥和有效应急处置。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应用,完善“12345”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电话呼叫中心,加快建立覆盖全面、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信息化手段初步应用,在全市率先建成省首批技防城市。加快公共领域信息化。坚持信息化建设面向公众、面向基层,建成3G基站296个、4G基站169个、无线热点526个,县城公共场所热点免费开放。围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推动社会保险业务信息化管理。

(四)突出人才支撑,打造一流信息队伍

搭建引才平台。放大石油装备、节能电光源两大部级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构建“产业+项目+人才”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与近100家知名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成部级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器)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突出企业主体,打造高端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优质平台,完善助推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畅通引才渠道。组织“海外招才美、加行”、“海外专家建湖行”系列活动,举办两届科技与人才节,在欧美地区建立海外引才工作站4家。围绕国家“”和省“双创计划”、“博士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推动以才引才、以企招才、网络求才、中介荐才,为“智慧建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先后聘请25名“两院”院士担任经济发展顾问,引进国家“”专家11名、省“双创”领军人才23名。加强人才培训。举行“创新中国行・建湖站”活动,邀请国内知名信息化专家及3大运营商有关专家,来湖专题讲座,展示信息化产品。举办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班5期,邀请阿里巴巴、淘宝、中国制造网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专家来湖授课,集中培训1000多人次。在县委党校、县中等专业学校、技校建立信息化培训基地,每季度组织信息化技能培训,动态满足“智慧建湖”建设需求。

三、推进县域信息化的构想

(一)必须始终突出顶层设计引领

合拍上情。始终遵循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与国家信息化发展举措和宏观政策相衔接,与加快“两化融合”发展相吻合,与物联网、宽带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及3G、4G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与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从全局上把准县域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紧贴县情。顶层设计必须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着眼“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既瞄准前沿,又紧扣实际。全面了解城市、社区、农村、产业、园区、企业情况,深入把握县域人口、法人、经济、地理和时空布局,科学制定县域信息化总体规划和专项详规,确定分层推进目标,避免“千县一面”、同质发展。切合下情。县域信息化既要“接上气”,更要“接地气”;既要统筹总揽,又要兼顾条块。全面梳理现有信息化资源,广泛征询社会群体需求,严格设定信息化发展目标、工程项目和具体要求,明确建设方式和资金渠道。聘请社会各界代表担任顾问,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公示,广角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必须充分体现区域发展特色

紧扣产业特色。产业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利用信息化改造提升现有新特产业,修编产业发展规划,注入信息化元素,推动信息技术在产业链条延伸、研发设计、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等领域融合渗透,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创新型、服务型制造转型。要依托信息平台载体,大力培育物联网、云计算、数字文化、软件开发应用产业链,着力构建现代信息产业体系。打造城市特色。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主的城市发展新模式。要充分挖掘城市特色、历史沿袭、旅游商务等城建资源,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的深度推广,建设覆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实现城市智慧化、数字化。着力推进城市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把准城市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细化功能分区,强化产城互动、以产促城,产用互动、以用促产,加快政务、商务、事务各领域的智慧应用,进一步创塑城市对外名片。彰显人文特色。特色不仅体现在物的信息化,更体现在人的智慧化。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运用信息化手段,打造、展示地方文化底蕴,传承、延续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要建立地方文化数字化平台,对旅游资源、历史人文与风土人情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动态信息,提升区域知名度和吸附力。

(三)必须着力打造优质载体平台

建立数据库。要以支持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融合发展和信息资源整合为目标,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宏观经济、实有人口、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土地、住房、交通等专业数据库,着力打造诚信体系的企业、个人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为政府公共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要按照“标准统一、分类采集、共享共用”的要求,建设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规范信息资源技术标准,消除“信息孤岛”。建立项目库。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项目。要根据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要求,结合地方财力,梳理编排信息化工程项目,明确建设内容、实施时间和责任单位,分期分步推进。要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公共性、基础性项目实行事前审报论证、事中监管督查、事后审计验收,没有通过审批备案的,一律不得列入财政预算,没有通过竣工验收的,一律不得投入运营;盈利性、效益性项目坚持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深度融入。建立人才库。要积极对接“985”、“211”高校和知名科研院所,聘请一批国家“”和省“双创计划”专家担任经济发展顾问和科技顾问,建立人才智库。健全人才激励政策,大力引进科技研发团队、高层次技术人才和信息化应用人才,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充分利用信息传播平台,开展智慧人才培训,为县域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必须加快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智慧农业技术方案篇9

关键词:中芬合作;智慧城市;双边外交;战略展望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5.014

一、引言

芬兰于1950年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经过60多年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在经贸、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从外交层面分析,自1990年以来(特别是2000年之后),建立了约23对友好省市,覆盖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域(江苏、海南、河南和黑龙江)和多个城市(东北、西南、华东、中部等)。合作的行业包括生物制药、创意设计、高端服务、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2015年4月,芬兰大选结束,席比拉(JuhaSipila)成为新任芬兰总理,他指出要在未来10年内创造20万个新工作机会,振兴芬兰经济。2015年10月,中芬建交65周年,这将在中芬外交上产生深刻影响,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同期正在推进城市的绿色化发展,[1]它为中芬建设环境合作提升高度、整合力量和工作设计创造了条件。

二、芬兰在生态智慧新城建设方面的优势

(一)世界低碳生态智慧的城市发展理念的发源地

“生态城”(ecocity)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理查德・瑞杰斯特于1979年创立,而生态城概念最早起源于芬兰艾洛・帕罗海默教授,[2]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将生态城战略作为机构创新的关键领域,重点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芬兰建有世界上首座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的“生态城”。2009年,芬兰提出数字生态城的概念,它结合传统的城市功能与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和发展低碳经济为主,集生活、工作、休闲、生产等于一体。该规划建设模式在芬兰,特别是在赫尔辛基大都市的新城开发计划中被广泛应用。芬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赫尔辛基创业设计产业发达,被评为2012世界设计之都,被monocle杂志评为世界最宜居的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的环境绩效指数,芬兰空气质量位于世界最清洁空气行业,位居欧洲第一。由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2014-2015年),芬兰位居第四(前三为瑞士、新加坡和美国)。

(二)以生态智慧为核心的清洁技术体系高度发达

芬兰传统的主导经济造纸工业、农林业和无线通讯正在衰退,以清洁技术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正在突起。芬兰从事清洁技术企业的数量超过2000家,年均产业增长速度超过15%,2014年总收入超过200亿欧元,芬兰上届政府规划到2020年,清洁技术行业收入达到500亿欧元。根据芬兰就业与劳动部的统计,2011年,芬兰经济贡献最大的是信息通信业,产值450亿欧元;其次是森林工业,产值217亿欧元;清洁技术产业位居第三,产值214亿欧元。2012年,芬兰的清洁技术产业迅速增长15%,产值达到246亿欧元,升至第二大产业,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列入全球清洁技术创新能力前五位(2012-2014年),属于第一梯队的“孕育创业型”国家;中国排名第19位(2013年),在规模化生产、创造就业和吸引投资以实现大规模市场应用方面做了很大投入,属于第二梯队“商业化型”的国家。芬兰的清洁技术领域包括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空气质量保护测算与净化、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利用、水资源管理与废水处理等,并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条。如瓦萨市,能源公司有140多家,每年产值约44亿欧元,其中80%出口,该市10%的人口在该行业工作(全市人口11万),有竞争力的产业包括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智能电网、智能电站、能源效率、节能建筑、海运能源效率。芬兰的清洁技术产业主要依靠出口拉动,清洁技术企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国外。2012~2014年间,该产业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德国、中国、瑞典、法国和俄罗斯。

三、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总体概况

(一)政策沿革

芬兰多个部委、局(未来委员会、环境部、就业和经济部、农林部和国家技术经济局等)、地方城市(赫尔辛基等)和行业(清洁技术、信息科技和创意设计等)均注重对华合作(表2)。自2007年,中国能源局与芬兰环境部确定在生态环境领域展开合作开始,围绕城市建设和应用科技创新主题,逐步细化到生态城市、技术(创新、贸易)、土壤修复、水利合作和建筑环境等,按时间顺序涉及到国家能源局、商务部、科技部、全国政协、水利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其中生态城市领域的合作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2009年商务部推进的中芬生态园区建设就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志的重视。科技部分别从2013年和2014年开始推进中芬纳米技术和清洁技术的实质性资助研究,并设立中芬中小企业清洁技术创新合作项目。

自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以来,新城开发和既有建筑改造保持高速增长,可持续城镇化和可持续城市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新的模式。[3-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率先在全国推进低碳生态城镇建设,逐步发展绿色生态城区,[5]并与绿色建筑同步实施,且上升为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1号文件。2013年4月,芬兰总统尼尼斯特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达成的两国“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定位,在可持续城市规划、能效提高、建筑物节能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愿,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芬兰环境部于2014年5月签定了《关于建设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确定了五个重点合作领域,其中第一阶段工作于当年启动。

(二)城市试点

自2007年开始,芬兰就业和经济部等就和我国商务部在我国地方城市(天津、江西九江等)展开研讨并探索合作开展生态城试点示范建设的可能性。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交流活动,均围绕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强调用先进技术整合方案来促进中国特大城市的环境改善,如2013年的“美丽北京”和2014年的“纯净芬兰”;同时生态环境技术贸易对接,在地方省市的促进下进行尝试,如张家港的技术转移大会;自《新型城镇化规划》颁布以来,特别是试点方案的,综合集成、综合的生态智慧解决方案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技术支撑,尝试整合中芬生态智慧建设的垂直要素,开展综合技术创新,首先从研讨开始尝试,如2015年1月由中国工程院主导,中科院院所和芬兰方面开展的绿色低碳城镇化研讨。通过交流互动,促进了中方对芬兰的清洁技术服务能力的深入了解,同时启发了中芬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和试点示范的思路。中芬政府间合作备忘录签定的同期,试点示范工作同步得到推进,并得到外交层面的支持。

2010年3月中芬建交6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访问芬兰期间签署“中芬数字生态城(China-FinlandDigitialeco-city)”政府间合作项目。在中、芬科技合作联委会指导下,“数字生态城”项目在中国进行推广,芬兰国家技术委员会、就业和经济部、环境部、国家技术创新局、国家技术创新基金、农林部、欧洲事务和外贸部、投资贸易促进署、清洁技术委员会、芬兰环境科技中国项目委员会、芬兰贸易科技中心、中国芬兰创新中心、赫尔辛基市、芬兰设计师协会等单位与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科技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市、天津市和深圳市等均参与推进(表3)。

截止2014年底,中芬部际间生态智慧合作试点项目按照启动时间顺序共计4个:中芬合作共青数字生态城、中芬(丹阳)数字生态园区、中芬生态谷和中芬北京移动硅谷生态创新园。与此同时,还有两个地方性产业型合作项目,即中芬高新技术产业园(浙江杭州)和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江苏常州),以及三个推动中的试点项目,即中芬可持续生态城(江苏苏州)、香港中芬生态城(辽宁大连)、中芬生态产业园(江苏扬州)。

四、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经验分析

与其他同领域国际合作相比,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经验主要体现在适应性技术应用、体制机制标准建设、顶层设计资金保障、产城融合和多部门协同等。

(一)突出合作型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

我国在清洁技术培育、孵化和应用方面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加快发展步伐,[6-7]芬兰的城镇化建设质量和进程为我国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从中芬合作型的技术科技创新入手,联合双方科技研发、工程建设和产业力量,围绕中国城市的实际难题(城市规划、人口布局、交通设施、产业发展和建筑节能等),结合芬兰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开发适宜性技术,并予以集中集成示范。如科技部推进的共青数字生态城和丹阳数字生态园区项目。与此同时,在片区开发中,充分引入外资、内资共同参与开发。

(二)强调机制标准建设专门设置资金保障

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建设基本在每个城市都在同步推进,截止2014年9月,全国至少有900座新城(城市规模平均在43平方公里)。[1,8]新城建设不仅要有低碳生态和智慧的理念,同时要致力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国际合作生态智慧试点项目,更需要强调机制保障和标准建设,为我国形成具有指导性强、操作性好的政策标准提供有效参考。如商务部,在推进中芬生态项目中,将其纳入国际合作生态园区总体框架下(包括中德青岛生态园、中国瑞士镇江生态产业园、中奥苏通生态园、中法合作沈阳生态园、中法成都生态园、中意海安生态园、中意宁波生态园和中芬北京生态园)运行,成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就是便于国际合作生态园之间开展进行交流,互促互动。与此同时,商务部专门设立节能环保专项资金,保障顶层设计运行有机构支持和专家智库支撑,并聚焦开发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指导性标准体系(于2014年制定《部级经开区国际合作生态园工作参考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同时适度超前,引导好全国开发区的生态转型发展。

(三)试点示范注重产业导入以及部门协作

结合我国新城进程中的教训,城区或园区的开发务必要有产业的导入,即便是居住型的片区开发,更需要扭转传统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粗放思路,要从城市运营和服务出发,构建楼宇体系下的生态智慧服务产业体系。将芬兰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满足中国需要的高技术以及绿色科技产业引入到试点示范区,既符合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带动区域的成熟发展。如中芬高新技术产业园(浙江杭州)和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江苏常州)。鉴于部门之间的行政职能划分和协调边际成本,国际合作在融合促进部门协作方面有先天优势,有些中芬项目从地级市上升到省一级,并得到国家重视,有助于部门之间统一认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如中芬生态谷(北京门口沟)和中芬(丹阳)数字生态园区(江苏镇江)等。

五、“十三五”中芬生态智慧合作战略的初步建议

2015年,是中芬建交65周年的重大外交契机,同时是我国“十三五”期间中芬合作的战略元年。中方充分引导芬兰大选之后的芬兰政府企业力量深度参与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发展,从部际间的政府合作入手,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下一个五年中芬生态智慧合作的初步建议。考虑在不同建筑气候区、不同城市规模(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不同片区类型(新城、改造)和不同城市区位(内陆、滨水、交通枢纽)等,开展生态智慧应用技术研发和试点示范工作。

(一)智慧共享,部际协作

上一个五年,通过自上至下的中芬生态智慧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结合我国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应加强既有数据的集成共享,建立有效的知识学习、经验总结和模式开发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加强部际间协作。城市片区级试点示范,融合多个职能部门,在部际层面形成协作机制,有助于推进地方的试点工作。当前,商务部、科技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均在中芬合作中推进经贸往来、技术创新和建筑环境改善等。而这些方面在片区开发中,均是试点示范的重点,通过部际协作,解决或有效处置接口的问题,对于试点示范创新改革有重大的政策启示,对于地方城市获取国际合作价值有良好的渠道契机。

(二)资源整合,方案开发

芬兰对华合作,自上至下全面展开,有各级政府间、企业间、高校间和社会行业组织间等,如中芬(金桥)创新中心体系等,它们是推进中芬合作的关键性主体单元。在实现智慧共享的同时,解决信息不对称,也是当前面临的关键性症结,资源整合难度大。因此,应注重信息公开和资源整合,让更多的主体能够低综合成本地参与到中芬合作之中。针对政府投资性项目,将可以对外开放的领域和项目,向相关平台,支持和鼓励中芬各方和合作方共同参与开发。与此同时,试点示范区的开发,需要集成性的有效方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芬兰系技术推介和产品营销,应当通过中芬咨询力量形成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于试点示范区域,并针对不同开发主体的需要,设计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方案(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投资模式和收益分配等),有效地考虑技术经济成本,构建有弹性和风险可控的一揽子决策工具。

(三)金融创新,实施有效

现阶段,依托国际合作争取国外直接资金支持,比较困难。我国的总体经济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从与oeCD等国家的外交思路上分析,改革开发后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的模式,基本被当前普遍的合作性技术输出和能力建设所替代。但是,试点示范区域的开发,从部委到地方城市,仍对融资有期待,中芬国际合作同样如此。因此,金融创新是必要的,特别是在项目启动的前期,更需要公共资金的注入,以此来带动私有资本的参与。中芬金融创新应从公私合营模式出发,这符合我国当前的金融政策,至少可以为保障顶层设计的执行提供最基础的保障。与此同时,在项目建设层面,挖掘公私合营的项目空间,挖掘市场参与的力度。“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推进国际间合作的区域战略,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和海上丝绸之路银行等融资性平台,这是继2010年倡导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后的更为多元化的创新性举措。2015年3月,芬兰正式宣布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为中芬在基础设施领域的金融创新提供了融资窗口。在中国开展的中芬生态智慧试点示范,应坚持考虑引入国家性投资支持,将项目设计为符合“一带一路”战略内涵、融资效益前景良好的适宜性投资项目。

(四)合作开发,互惠互利

中国现在正处于城镇化的稳步增长通道中,进程将持续10~20年。从建设领域来看,我国每年新建建筑超过2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4~5亿平方米。中国是芬兰开展生态智慧城市级项目最适合的合作伙伴。按照传统粗放的建设方式和节能标准,完成新型城镇化的既定目标,能耗缺口是2013年总能耗的1.36倍,建筑不节能导致的碳排放费用超过1300亿元。这些都是中国城市与建筑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世界发达国家能源消费转型的背景下,挑战将比预想来临得更早。面对如此大体量的城市建设和严峻的资源环境经济挑战,坚持合作开发,双向投入,芬兰参与中国建设的积极性和对市场的理解水平将会极大地提升,并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常规经验表明,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初期存在较高的技术成本,伴随市场化之后,边际成本下降。如果在开发初期,就确立适宜性技术示范和量产扩散孵化的思路与计划,应用符合中国市场需要和接受能力的生态智慧技术,可以缩短边际成本降低的周期,快速实现互惠互利。

(五)产城联动,市场接受

我国现有的国际生态城项目,普遍发现增量成本较高,部分生态智慧技术应用后续运营困难,收益回收期漫长。与此同时,部分新城产业支撑不足,居住性地产开发倾向显著,导致入住率不高、片区综合发展滞后等严重问题。因此,中芬生态智慧合作,应坚持产城融合的思路,产业和居住应联动起来,规划编制中应做好前期研究,设计有效的产业导入;与此同时,发挥中芬合作的优势,着力从商贸合作和投资项目出发,在试点示范区域引进或合资建设中芬企业群、孵化器和综合服务设施,还必须有良好的产业配套,才可能长期争取到芬兰政企的持续性关注和扶持,将项目试点做成多期,不断孵化培育,最终争取成为有效的国际合作样板。与此同时,试点示范开发应坚持技术经济分析,从片区总体把握增量成本和适宜技术的应用,建立增量成本可控、经济性、宜居宜业性统一的示范区,并致力于构建市场层面可持续的复制模式、成本层面业主接受的销售模式。2014年11月,由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和芬兰设计师协会主导,在深圳福田保税区内建设深圳中芬设计园,这是我国首个由中外合作、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的设计文化基地,共同打造、建立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六)共对挑战,持续创新

全球城市面临的挑战日趋深刻。中国城市问题突出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空气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严重、能源供给转型、生态环境脆弱、公共卫生负担沉重和建筑更新等,[9-11]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宏观背景下,城市的外部性问题的处置更为困难。芬兰也面临欧洲经济危机和本国经济下滑的现状,芬兰要在未来10年内创造20万个新工作机会,以扭转衰退的芬兰经济,而且芬兰国内也在广泛开展城市建设实践来应对挑战。随着城市文明的兴起,农业的健康可持续越来越面临风险。2014年9月,芬兰农林部和中国农业部在河北张家口研究“中芬示范农场项目”,论证在燕麦、奶业、农机等领域,特别是燕麦品种引进、试验、推广、农机的耕种以及加工等的合作可能性。因此,建立共对挑战的战略思维与机制,在中芬试点示范中不断坚持规划、建设、运营和投资创新,有助于为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

六、结语

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是引导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向低碳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实验场,国内新城和既有城区改造,[12]迫切需要遵循引入、适应和集成创新等全生命周期的路径,将芬兰的先进生产力在中国城区建设中进行转化。在中国建设有世界影响力、极具推广性的中芬城市模式,于双边合作具有广泛潜力和生命力。自2009年,中国开始推进低碳生态城市转型,超过98.2%的城市政府正式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城市战略(截止2012年底);自2011年智慧城市被引入到中国,截止2015年4月,国家批准的智慧试点示范城市(区)超过200座。[13]芬兰参与到中国的生态和智慧城市建设有坚实的基础。面向下一个五年,坚持六大策略方向,中芬政府间生态智慧城市合作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双边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徐振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化顶层设计――兼论省级以上地方政府发展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政策特征与深化建议[J].建设科技,2015(7):14-20.

[2]徐振强.服务新型城镇化探讨我国城市科学学科(群)的发展演进(1984-2014)[J].中国名城,2014(10):20-24.

[3]仇保兴.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5):1-12.

[4]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1-18.

[5]仇保兴.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城市规划,2012(12):9-18.

[6]徐振强.“十三五”时期深化我国城市新能源试点示范的规划思考[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5(1):31-33.

[7]杨学军,徐振强.智慧城市背景下推进智慧环保战略及其顶层设计路径的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4(6):22-25.

[8]徐振强,杨光.我国城市能源利用的中长期对策建议(2020-2050)[J].中国名城,2014(2):35-38,46.

[9]徐振强,杨光,王凤.基于pm_2.5防控理念的特大城市清洁空气改善战略研究[J].建设科技,2013(18):23-30.

[10]徐振强,李爱民,尤志斌,冯晓星.基于法的效力保障低碳生态城持续性发展――《无锡市太湖新城生态城条例》的评析与建议[J].建设科技,2013(16):46-50.

[11]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绩效评价概念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兼论我国海绵城市创新体系平台的建设[J].中国名城,2015(5):16-25.

智慧农业技术方案篇10

按照传统,第八次中国-东盟电信部长会议同期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发言中,苗圩介绍了我国信息通信发展政策,以及2014年中国与东盟在信息通信发展政策、宽带网络、物联网技术、网络安全、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计划;并正式提出,2014年至2018年五年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为东盟国家培训500人次信息通信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倡议。会后苗圩代表中国政府与东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信息通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会见新加坡通信信息部部长雅国,就加强中新iCt领域尤其是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交换了意见。

交流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最早和我国开展经济合作的国家。新加坡企业1981年便开始到中国投资,80年代后,两国政府相继签订了《关于促进和投资保护协定》、《关于旅游、民航及展览合作的协定》和《关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协定》等一些文件后,中新经贸合作进入高速发展期。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浪潮的兴起,iCt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早在1981年,新加坡政府已经认识到iCt产业的巨大潜力,并希望通过建设、建立全球领先的iCt产业而支撑起金融、制造、物流、医疗、教育、旅游以及数字媒体等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随后,新加坡政府在iCt产业的建设和完善上实施了一系列为人称道的战略举措,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986年提出的为期5年的“国家it战略计划”、1992年提出的“it2000”计划、2000提出的“信息通信21蓝图”以及2006年提出的为期10年智慧国2015计划。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新加坡iCt行业的发展如今已经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也成为新加坡社会和经济的新增长引擎。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此后10年间,两化融合理念逐步完善、成熟,各行各业也开始了全面实践。在此基础上,十又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信息化成为“四化”协同的基础和工具,是重中之重。

由此,信息消费、两化融合和智慧城市等都成为国家战略,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整体而言,在信息化这盘棋上,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既需要自己的不断积累,也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模式,而新加坡是最好的老师。新加坡以及新加坡的iCt企业通过长期实践,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物流以及电子政府等领域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提供高水平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iCt领域会成为中新经贸合作的亮点之一。

正如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执行副主席雷纳德所说:“新加坡与中国在发展智慧城市方面具有共同的愿景,那便是建设一个适宜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信息技术是任何智慧城市得以发展的支柱。每天我们都接触新的数据不断被创造出来,所以,如何以创新方式抓取、转移并诠释这些数据以帮助提升公民的生活素质变得至关重要。”最近几年,我国的地方政府在iCt领域同新加坡展开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尤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在中国和新加坡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签署关于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合作的备忘录,在之前合作的基础上,开启新一轮的智慧城市“双区互动”举措。

典范

通过此次中新智慧城市“双区互动”,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将在新加坡和苏州工业园区内各选择一片区域进行智慧城市试点。该合作将通过公开创新的采购模式如新加坡的“征求合作计划”构建企业与政府合作的桥梁,,为中新企业提供一个展现其智慧城市发展技术能力的平台。

得益于新加坡与中国两国政府的支持,苏州工业园区的智慧城市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并已经成为了新中两国互惠互利合作模式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建区19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注重新加坡经验借鉴,坚持顶层设计,夯实信息基础、加强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工业园拥有覆盖广泛、高速便捷的基础网络环境,将城市宽带、移动网络、无线wi-Fi囊入其中;以“四维、三库、三通、九枢纽”为智慧城市应用架构,打造智能公交系统、数字城管系统、智慧环保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并致力于围绕智慧城市需求,大力发展融合通信、电子商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以将该区域建成全国领先的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国际一流的智慧型城区。2013年初,苏州工业园区高分入选首批全国智慧城市试点。此次战略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将进一步通过信息技术加深两国在智慧城市方面的长期紧密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