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础心理学研究十篇基础心理学研究十篇

基础心理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1:37:16

基础心理学研究篇1

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

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的描述:

(1)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2)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3)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4)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5)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及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学习心理学家在提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探索了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布鲁纳于1961年发表了《发现的行为》一文,并在以后的著作里进一步发展发现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现已形成了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并不断发展,不断包容新的方法。如体验学习教学法,积极学习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个案研究法,紧急情况研究法,智力激励法,主题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均主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不仅重视学生心智技能获得发展,而且也促使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奥苏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综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他认为,学习模式中既包括发现模式,也包括接受模式,但即使在接受模式中,学生需要将教师组织好和系统呈现的定论性科学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之中,是一个积极探索转化和研究过程。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际上与研究性学习观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由皮亚杰(piaget)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可用图式(Scheme)来表示,图式具有整体性,同时图式也可以发展,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导致个人内部图式的变化。这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构(Construction)的过程,建构的观点提出,使结构主义发展成建构主义,这样,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了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其中同化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量的补充,是把环境因素纳入的认知结构;顺应则是认知结构质的变化,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以利于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在建构过程中,新的认知冲突出现后,同化和顺应实现对认知冲突的解决,实现新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心在于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的问题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旧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在顺应过程,学生特别需要借助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应用阶段里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情景的创设,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地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知识表征的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知识更重要。这些思想影响着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模式的构建。问题解决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Simon,1959)。因此,研究性学习过程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1)目的指向性。学生学习是有目的的过程,最终要达到某个终结状态:(2)认知操作。学生的学习依赖于一定的学习与思维策略,并依此来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3)操作序列。学习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系列。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把学习过程分为这样三个阶段:(1)问题表征阶段,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表征和理解,这种表征依赖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知识表征能力的差异,最终导致认知结构的差异,优秀学生和差生对课题理解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他们认知结构的差异引起;(2)策略选择阶段,在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以后,人们需要提出各种可以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并进行假设检验,最后在教师指导和自己的探索下,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理念和策略;(3)反思结果阶段,这一过程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检查,检验策略是否合理,答案是否正确,二是评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值得吸收的经验,并对认知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实际上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处,采用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容易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为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近年来这一学习模式备受关注。

4.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模式

近年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各国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个性教育与创造力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开始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创造力理论的研究也突破了吉尔福特(Guilford)的创造力结构理论的限制,提出了创造力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如斯腾伯格(Sternberg)提出了创造力投资理论,把创造力看成是六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环境。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人们对创造教育的认识,对创造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模式,强调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这样一些过程。(1)问题情景的探索过程。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积极尝试,并培育探索精神和人格、自隹、不怕失败;(2)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弘扬过程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智力与思维方式差异,每一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依据自身的特长运用和驾驭自身的智力和思维风格,调动创造性思维思维解决学习问题;(3)元认知监控过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通过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和调节,从而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以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学习问题。

创造性学习模式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教学中,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利于贯彻研究性学习观,因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模式。

5.我们的观点

通过对不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分析和透视,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被应用于问题解决过程,也被应用于知识的表征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观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在知识的表征过程,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发展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些良好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可以帮助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顺利地通过探索问题的结点,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的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研究性学习完成指向目的状态的认知操作,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在最高层面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使知识结构、智慧技能水平和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因而我们倾向于将研究性学习看成是广义的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层次的学习过程:(1)问题解决的知识表征过程;(2)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3)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

基础心理学研究篇2

一、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一个任课教师,在讲授本学科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通过教师的道德情操、待人接物、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起到迁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具体办法如下:

1.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一种平易近人的风范,耐心细致的解答以及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认真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学习的过程就会更自主、更自发。

如果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出现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说了算,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缺乏主见,解决问题也缺乏创新精神。如果形成这样的学习习惯,那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其他问题时,不能独自思考,不能独立解决。

2.让学生充满自信

自信是心理上的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它能使人能够全面正确估计自已,相信自己。失去了自信就会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之间个性、特长、知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区别,其次还要细心观察区别对待。如果能做到这些,遇到有这样问题的学生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建立自信心。我曾经带过一个非常安静的女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都不敢开口回答。出入总是低着头,从来没有笑容,一点自信都没有;同时我还注意到她的作业写得一丝不苟,可见她内心渴望上进。我利用课堂整顿纪律的机会,有针对性说:“各门功课的特点不同,也许它不适合你的兴趣,但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有的学生很安静,一点也不影响别人学习,这样的学生没有人会讨厌的,当你遇到适合你兴趣的功课时,相信你一定会做得很好。”后来她不仅在其他学生回答时跟着附和,而且多次与我沟通。

如果只看重成绩而不全面考查,则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感,造成师生对抗,甚至会使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结成小团伙,使他们偏离正常的成长轨道。

3.讲究教育策略

教育的环境由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方面组成,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对待犯错的学生,应该多多开导、谈心、分析利害、比较优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错误,自愿去改正。如果只是简单的训斥,制止其错误行为,这样能威慑学生一时,同时学生会敬而远之,不与教师沟通;当束缚放松时,错误会再次重现。转贴于

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

仅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还不够,还要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知识世界。教师的教学活动往往在行为方式、时间上受到限制,所以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

1.让知识具体生动

在讲授课程时尽可能多列举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身边都是知识。如夏天扇扇子,人觉得凉爽,是因为扇子扇动时加快了空气流通,使人的汗液加快蒸发,蒸发吸热,故带走了大量热量,使人体温度降低的缘故等。从教学中的点滴做起,可以让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世界,从中发现问题,只有能发现问题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解释或解决问题又能成为学习的动力。

2.拓展教、学方式与空间

教学活动中除了应用常规教材、挂图、实验仪器这些载体外,还可以应用玩具、影像制品、网络媒体等。如用学生熟悉的溜溜球演示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用胜利杯演示密度小的液体浮在密度大的液体上,用排球演示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影响。许多初中学生喜爱动画片,可以引导他们看一些知识丰富的动画,如《海尔兄弟》,在《海尔兄弟》第8集中主人公用手把冰熔化成凸透镜聚光取火,就可以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在第75集中有在水中先听到远处台风的声音,说明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这样做既能弥补因教学地点、天气等因素制约不能做实验,又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学习,且易于识记。

三、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实践活动

基础心理学研究篇3

关键词:基础医学;转化医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杨峰,男,1974-10生,硕士,副教授.;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出现并迅猛发展的医学新概念,是未来医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1,2,3]。转化医学研究在有效促进医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医学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医学生的转化医学研究意识和基本能力,使我们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能够具备转化医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适应并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是目前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tobedside)”和“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的双向通道研究[4,5]。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6],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7]。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线图计划(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9]。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一,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哺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

基础心理学研究篇4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医学科学和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制类型

学制3-5年;报考类型分为全日制博士(含学术型、专业学位)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仅限报考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代码1051开头的),考生在报考时必须明确考试类型;考试类型一经确认上报国家卫生部考试中心后,不得更改;在职考试外语成绩为标准分(合格标准为300分),统考考试成绩为百分制。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医学类专业(含药学)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人员,医学类专业(含药学)或相关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录取前能取得硕士学位)。如属跨学科门类报考,原则上须主持与所报考专业的学科范围一致或相关省级以上课题或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均为第一作者,下同)。

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必须工作3年以上,获得硕士学位后公开发表与所报考专业的学科范围一致或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2篇。

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博士(参加三门考试)必须工作3年以上,且原则上须主持省级以上课题或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录取时按“定向就业”类别。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参加一门外语考试)必须具有医学硕士学位,且获得硕士学位后在临床医疗第一线工作至少3年,学位申请前须具备住院医师第二阶段规范化培训合格证。考虑到全日制博士招生指标的限制,建议在职且已获硕士学位的医务人员报考。

3、有两位与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4、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规定办理。

凡招生专业目录备注栏“同等学力不能报考”、“1年以上工作经历可报考”等的部分导师、专业,请考生按备注要求选择报考。

四、报名

报名日期:定于2013年12月1日至25日。

报名方式:网上报名与提交报考材料相结合

网报日期: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25日

第一阶段:应届生预报名

2013年11月25日至11月30日(10:00~22:00)

第二阶段:正式报名

2013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9:00~22:00)

报名程序:

一、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直接登录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名页(单击进入)进行网上报名;

二、网报成功后下载《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含报考材料目录)》;

三、考生下载申请表后,应按要求逐项填写,并务必按报考材料目录要求送交以下材料:

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招收博士生情况登记表;

2、报考博士生申请表(含个人信息表、专家推荐意见、硕士阶段课程成绩等);

3、证书:往届生交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复印件(凡本校往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报考不必提供评议书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应届生交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并必须在录取前(7月5日)补交硕士学位证、毕业证复印件;

4、以同等学力获硕士学位的考生交工作3年以上证明,且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的复印件;

5、医师资格证书(报考临床专业学位的考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等;

6、报考委托培养博士生的考生,现役军人报考,均需工作3年以上,由单位出示同意报考证明;

7、在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考生另交大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相片1张;

8、考生还须认真填写《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科研计划书》(含近三年发表的学术论文),《计划书》报名时暂不交,留待面试时交导师组,由导师组作出评定,评定结果计入面试成绩;

以上材料1-7项内容应在2013年12月25日前(邮寄材料以邮戳为准)送交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研究生院招生办(具体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232号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公楼616室),经审查合格后网上打印准考证(2014年1月下旬)。逾期不予办理,提交材料或填写不全责任由考生自负,凡送我校的材料概不退回。

2014年全日制博士按学术型、专业学位招生类别分别填报志愿,同一学科,不同培养类型按不同的专业代码填写。如中医内科学,学术型代码:100506,专业学位代码:105118。

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仅限报考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代码1051开头的),无名额限制,且不占导师博士招生指标,报名时须征得导师同意。

报名费用:报名费250元(含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全国博士外语统一考试报名费、面试费),通过邮寄报考的考生加收函报费20元。

五、考试

(一)全日制博士生

考试科目:外语(英语或日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外语考试由国家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考试方式:考试分初试和面试。初试采用笔试,面试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不同专业和培养类型进行实验技能和临床技能的考核。

(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考试科目:外语(英语或日语)(国家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分数线由国家划线(一般为标准分300分)。

考试时间:2014年3月中旬(具体时间以准考证通知为准)。

考试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课室楼(广州大学城校区)。

考生于考试前一天持身份证、准考证、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应届生持学生证原件到我校研究生院报到。(考前网上公告报到须知)。

六、体格检查

考生必须在考试后由我校保健科体检,体检要求按《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及执行细则》执行。

七、录取

(一)报考全日制考生,根据考生的推荐材料和初试、面试成绩,并结合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由我校按规定择优录取。报考在职博士考生,外语成绩符合合格标准(有合格证编号),由我校直接发放入学通知书。

(二)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精神,从2014年起,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凡被我校正式录取的2014年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须缴纳10000元/年的学费,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收费标准及收费方式依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详细情况请密切关注后续公布的相关招生信息。

学校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完善奖助学体系,提高在校全日制研究生待遇,形成有利创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八、报考费用及学习待遇

考生报考所需一切费用(报名费、体检费、往返旅费、食宿费等)均由本人自理。

录取后在校学习期间的待遇按有关规定办理。

九、毕业生就业

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按国家有关规定推荐就业、自主择业;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按协议书规定回原单位工作。

十、招生人数

本校2014年计划招收博士生145名,实际招生人数以当年国家下达招生计划为准。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单位代码:10572

地址:广州市机场路12号

邮编:510405

联系部门: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电话:020-39358482

联系人:程宾

专业方向代码

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院所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

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抗应激损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徐志伟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招收卓越班报考

基础医学院

02

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

黄水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03

病因病机及治法研究

潘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04

中医药抗应激损伤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敖海清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基础理论

基础医学院

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

7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病毒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王新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热研所

02

病毒性疾病的中医药研究

符林春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温病学

热研所

03

岭南温病研究

林培政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①经方治疗疑难病症研究②伤寒论文献研究

李赛美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伤寒论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六经辨证内分泌疾病的研究

朱章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伤寒论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①风湿病研究②《金匮要略》研究

林昌松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金匮要略

中医内科学或金匮要略硕士研究生优先考虑

第一临床医学院

07

①防治糖尿病经方的开发②含毒性中药的经方安全性研究

宋健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温病学

科技园

100504

方剂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调理脾胃方剂的临床运用与药理研究

施旭光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方剂学

中药学院

100506

中医内科学

8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治疗脑病

孙景波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2

脑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王奇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3

脑血管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梁伟雄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含西医神经内科部分)

第二临床医学院

04

中医药治疗肾病研究

刘旭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5

中医药对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增敏

吴万垠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6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

吴焕林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7

中医药治疗肾病研究

汪涛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8

CopD的中医证治研究

林琳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呼吸病部分)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5118

中医内科学

2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

冼绍祥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刘小虹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药防治脾胃病临床与实验研究

邝卫红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研究

吴伟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刘凤斌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汤水福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7

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临床与实验研究

左俊岭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西医结合内科急症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8

中医治疗血证(血液病)的研究

杨洪涌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9

呼吸重症

孙志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

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陈志雄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临床工作2年以上

第一临床医学院

11

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何羿婷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二临床医学院

12

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黄燕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神经病学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3

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蔡业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含神经病学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4

治未病研究

杨志敏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5

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毛炜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含肾病内容)

第二临床医学院

16

中医药辨治消化系统疾病

黄穗平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7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

邹旭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8

中医药防治肾病研究

李顺民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19

中医药治疗内分泌疾病

李惠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0

中医药防治肝病

周小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1

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杜少辉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深圳临床医学院

22

心血管病临床研究

王清海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23

中医药防治疗脑血疾病的研究

黄德弘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广州中医院

24

中医脑血管病研究

谭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内科学

附属佛山中医院

100507/105119

中医外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前列腺癌的中医优势治疗

陈志强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③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08/105120

中医骨伤科学

1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髋膝关节疾病基础与临床

樊粤光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疾病

庄洪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药防治骨与关节损伤

黄枫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4

股骨头坏死基础与临床研究

何伟

①英语或日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本专业硕士毕业,有三年以上工作(或研究)经验优先

第一临床医学院

05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疾病

梁德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至少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

第一临床医学院

06

脊柱退行性疾病及骨关节病

刘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7

脊柱退行性疾病的诊治

林定坤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8

①骨关节病的防治②运动医学

韩清民

①英语②人体解剖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09

脊柱病临床研究

林一峰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10

骨质疏松临床研究

黄宏兴

①英语②骨病学③中医骨伤科学

第三临床医学院

11

①中医药治疗软组织损伤②中医骨伤科康复研究③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研究

杨海韵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附属佛山中医院

12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病

许学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骨伤科学

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100509

中医妇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生殖健康与生殖障碍的中医药研究

罗颂平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121

中医妇科学

3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研究

许丽绵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补肾活血法治疗妇科肿瘤及月经病研究

李坤寅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妇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研究

曹立幸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中医妇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10/105122

中医儿科学

1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小儿血证研究②小儿脾胃病研究

许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儿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0511/105123

中医五官科学

4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变应性鼻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阮岩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02

耳鸣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刘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五官专业

第一临床医学院

03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对鼻咽喉疾病的治疗研究

李云英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耳鼻喉科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04

鼻咽癌中西医基础与防治

周小军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

附属中山中医院

100512/105124

针灸推拿学

9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针灸原理研究;②针灸促进脑功能重组及大脑可塑性的研究

许能贵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2

①针灸防治亚健康;②针灸传统理论及其应用

张宏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3

①腧穴主治作用及临床运用特异性研究;②不同刺激方式和刺激量对穴位主治的临床影响

李素荷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4

针灸治病机理研究

唐纯志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5

①针灸原理研究;②针灸治疗代谢性疾病的研究

易玮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6

针灸治疗技术在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柴铁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

07

针灸治疗痛证研究

林国华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针灸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105124

针灸推拿学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8

针灸治疗痛症、妇科病、皮肤病及失眠的临床研究

陈秀华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第二临床医学院

09

针灸治疗痛症及抑郁症相关病症的研究

符文彬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针灸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

100521

中医养生学

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①养生本草研究②传统养生的管理(国际JCi标准的应用方向)

孙晓生

①英语或日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养生学

基础医学院

02

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

刘焕兰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③中医养生学

基础医学院

100522

中医心理学

2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医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现代研究

邱鸿钟黄海

①英语②中医诊断学③临床心理学

经管学院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

20

含招收定向就业生

01

中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王宁生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中药药理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2

中药体内代谢

宓穗卿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中药制剂分析

临床药理研究所

03

中药免疫药理

王培训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医学免疫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4

眼用药理

王宁生唐由之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眼科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05

中药免疫药理与毒理

周联

①英语②中医基础理论或药理学③医学免疫学

中药学院

06

①调理脾胃中药作用机理研究②脾胃虚实证辨证论治研究

李茹柳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中药学

招收卓越班报考

脾胃研究所

07

大肠癌启动分子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

文彬

①英语②药理学③生理学

脾胃研究所

08

基础心理学研究篇5

关键词:基础研究;研究开发;人才;人格

一、问题提出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和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依靠创新素质,形成独立的研究开发优势与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人才指在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转化、产业化及提供科技服务等各种科技活动中承担主要角色的有关人员。科技人才一般都经过高等院校培养(正规教育),或经过专门训练等较大的人力资本的投入,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某种专门知识和才学、某种能力和特长的,能够以自己的科技活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做出贡献。

科技人才的分类,依据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本文依据科技人才在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层次以及在科技活动本身的分工中所处的环节,将科技人才划分为基础研究科技人员、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及一般工程类科技人员。

基础研究类人员,在科技活动中主要承担发现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揭示自然现象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职能。其产出形式主要是论文。

研究开发类人员包括应用研究人员和开发研究人员两类。应用研究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主要职能在于探索基础研究中所获得成果在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一般是针对某些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研究。而开发人员的主要职能是在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超过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发展新系统、新产品、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等研究活动。

人格是科技人才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综合体,包括科技人才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它影响科技人才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科技人才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科技人才对行为目标的明确程度、对行为自觉的控制水平、在紧急状态或困难面前的表现以及对自己所做决定的贯彻执行等方面的特征,它影响科技人才最终目标的达成;科技人才性格的情绪特征,主要指科技人才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对科技人才的活动起渲染作用;科技人才的理智特征,指科技人才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它影响科技人才对事物的把握。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素质,研究科技人才的人格非常重要。

二、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青岛市科技人才的心理素质现状,文章对包括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眼科所、青岛边防检测站、青岛软件园和中国海洋所9个单位的科技人才进行了心理测验,所用量表是卡特尔十六人格测验和爱德华个人需求倾向测验。参加测验的科技人员670人,开发研究类科技人员290人(男性170人,女性120人;大于35岁的130人,不大于35岁的160人)基础研究类380人(男270人,女110人;大于35岁的270人,不大于35岁的110人)。将所得的原始数据输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建中的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中进行了统计。

三、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研究开发类与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在因子F、n、o上存在差异显著,其中在因子F、n上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高;在因子o上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高。这表明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具有较高的兴奋性、世故性和较低的忧虑性。这与他们的工作有关,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能够直接带来效益,往往受到重视与尊重,而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不能直接带来效益,因而受到忽视,无论在立项、待遇还是社会地位都不如研究开发类。

如表2所示,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男性在因子F上低于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差异显著。

如表3所示,研究开发类与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女性在因子C、H、n、Q4、X1、Y1上存在差异,其中,在因子C、Q4、X1上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女性高于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女性,分别呈现极显著、显著和显著差异;在因子H、n、Y1上研究类科技人员女性高于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女性,分别呈现极显著、显著和显著差异;在因子H、n、Y1上研究类开发类科技人员女性高于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都呈现差异极显著。这表明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女性情绪稳定成熟,能面对现实,但对工作常感不满、紧张困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女性冒险敢为,很少有顾忌,聪明能干、世故,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如表4所示,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与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年长的在因子F、n、Q3、Y2上存在差异,其中在因子F上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年长的高于年长的研究开发类的科技人员,呈差异显著;在因子n、Q3、Y2上年长的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高于基础研究类年长的科技人员,呈显著差异。表明年长的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聪明能干、世故、知彼知己、自律尊严,具有一定的专业成就;而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具有较高的兴奋性和较低的专业成就。

如表5所示,研究开发类年轻科技人员在因子Q1上高于基础研究类年轻科技人员,差异显著。表明年轻的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自由、不拘泥于现实,而基础研究类年轻的科技人员相对保守。

四、思考与建议

(一)给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成就感

上文结果显示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与研究开发类科技人员相比具有较低的兴奋性、世故性和较高的忧虑性。相比年长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具有较低的专业成就,相比年轻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相对保守。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年长的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具有较低的成就感这与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研究开发类科技人才能够直接带来效益,往往受到重视与尊重。基础研究人员的工作产出对经济生活往往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为各项科技活动提供知识存量,是各项科技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因此,基础研究人员的激励可能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干预。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并且在近几年政策开始倾斜,但力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具体单位还没有重视,更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

(二)重视基础研究人才中女性的心理健康

科技人才中女性与男性相比具有高的忧虑性和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基本反映了我国的现状。各级领导应该给予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真正提高占科技人才33.7%的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从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基础研究类科技人员女性情绪稳定成熟,能面对现实,但对工作常感不满、紧张困扰,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确定科学的科技人才价值评估模式

对科技人才考核是对科技人才实施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贯穿于科技人才管理的全过程,科技人才的发现、鉴别、选拔、培养,调配、使用、奖惩和流动都需要考核,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科技人才管理的依据,是科技人才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按照商品的价值理论,一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的劳动。科技人才这一高级的劳动力商品其价值较一般商品具有更广泛的内涵。首先,科技人才的价值包含一般商品价值的含义。人和社会为培养科技人才所付出的劳动是科技人才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科技人才的价值还包括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积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以及其他自我提高付出的劳动。科技人才这一高级的商品的显著特点就是其价值随着消费时间的延长,消费次数的增加而提高。

科技人才的价值可以用其已经创造的价值和有可能创造的价值来衡量。科技人才在以往的工作中已得到充分发挥并被人们所普遍和认识的才能,称之为"显才能"。通过"显才能"为企业创造"显价值"。未得到或未充分得到发挥的,尚未被人们认识或充分了解的才能称为"潜才能"。其具有的"潜才能"有可能在今后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称为"潜价值"。科技人才的显价值比较好确定,虽然潜价值是尚未实现的价值,但却不能否认其客观存在。因而必须制定包括潜在价值在内的科学评估模式。

(四)建立科技人才心理素质的咨询与诊断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科技人才,在科技人才的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所有素质的中心,它影响着科技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构建。心理素质包括一个人的人格、智力、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智力与非智力特质。实践表明:一个优秀的科技人总是有着很好的心理素质。在许多事情上是由于心理素质差而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在高科技领域,由于创造力的缺乏而造成的被动局面明显,如今的科技人才要真正有所作为,除了要有艰苦拼搏的创业精神,还要有优秀的思维品质、人格品质和较好的潜力。

了解科技人才的心理素质的内涵,对科技人才的心理素质进行咨询,将心理素质的测评、培养及其综合评估引入到科技人才的咨询上来,以提高科技人的心理素质。科技人才的心理素质的咨询按四个模块:心理咨询、群体分析、综合分析和培养建议。这样可以为科技人才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在任期内对科技人才的人格特质、意志品质、记忆力、想象力等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有助于提高科技人才专业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素材;为科技人建立一个心理档案。为科技人的提升提供可靠的数据源;为个人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自我和自我咨询的渠道,测评也发现,在科技人才队伍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甚至很严重,利用装载在网络上的个人咨询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科技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基础心理学研究篇6

关键词:地方综合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华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院校,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亦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就业难问题[1-2]。出现基础医学研究生就业不畅的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无关系,如研究生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导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与临床实际结合少;学术交流不活跃等。因此,为了使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上一个新台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构建有特色的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笔者就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BasicmedicineStudies,BmS)是现代医学的基础,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它的主要内容为探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个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等[3]。本学科要培养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科技人才。通过学习及科研训练,使学生最终成为具有较强事业心及团队精神、身心健康、博学多才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要充分掌握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高校、科研院所、公安司法机关从事教学、科研或司法鉴定等工作。

2课程设置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学术和应用兼顾为原则。经过反复探索、尝试,目前开设了实验技术、常用仪器和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方法等特色课程。另外,不同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年还要学习与自己研究方向和内容密切相关的临床课程,使自己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更高层次的认识,这无疑会增强研究生科研的目的性,也会于无形中提升基础医学研究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工作的使命感。

3培养模式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4],即采取“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基础医学研究生主要是在基础医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和论文写作。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培养从事基础医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显然已经不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就业难问题。为此,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开始提出基础与临床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完成。

3.1理论课学习阶段

理论课学习阶段的目标是为后续的科研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阶段的学习是在本科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性更强的学习,授课教师均为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学生在学习更深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现代医学和学科进展方面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并存、交融的优势,举办各类相关讲座,紧跟时展步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3.2临床见习阶段

基础医学研究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穿行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导师和学生,安排不同的临床见习科室。例如:我院基础医学专业有4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神经系统疾病、肺纤维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导师共同为每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在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学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选题、课题设计及实施。同时,必须保证每名研究生进入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科室调研、见习或实习。如: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临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肺纤维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呼吸内科;糖尿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内分泌科;心血管疾病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进入心内科等。通过研究生前期的临床实践,其可以找到更有临床价值的选题方向,使研究生对自身课题的研究更有成就感,科研动力得以提高,也就更有利于研究出好的科研成果,亦可为自己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3.3课题完成阶段

各教学单位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成立以导师为组长的论证小组,指导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做到兴趣和专业要求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科研实践、收集病例、论文撰写等工作。导师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每名研究生进行辅导,安排专人就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等进行指导、审核,确保研究生熟练掌握基本要求,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

4结语

评价一名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要坚持综合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不能简单地看的数量和规格,更要看其独立解决科学问题以及与临床相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莹,陈学飞.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0-75.

[2]张玲.研究生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0):13-15.

[3]李红枝,毛建文,陈宏远,等.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8):213-214.

基础心理学研究篇7

关键词:行为财务理论;传统财务理论;有限理性

传统财务学作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理论学科,有其自身较为完善的体系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始终假定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有充分的决策能力来进行有利于自身的决策,经济主体追求最优决策的价值判断依据直接构成了传统财务学尤其是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在有效市场假设条件下,资本市场的股价即使出现偏离,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接受过程中短时间的差异造成的。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能用传统财务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因此,充分吸收了现代心理学和行为学理论的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即行为财务理论随之兴起。该理论不仅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研究范围,而且以人类现实的经济行为研究和分析传统财务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诸多财务问题。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行为结合到财务理论的研究中,并从财务行为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索财务行为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财务现象的本质。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

行为财务理论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理论体系,是传统经济学、传统财务学、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以及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在决策或判断时的系统性偏差。它试图解释实证研究结果与传统财务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

概括起来,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不断放宽甚至放弃传统财务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以人们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心理特征为变量,研究金融市场异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等系列问题的一种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行为财务理论是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财务学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性、交叉性理论体系。它不仅是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在决策过程中,还考虑人们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兼顾了行为人的信念、偏好及与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其次,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关于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的影响,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多的强调投资者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第三,行为财务理论以人们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金融市场与传统财务理论相违背的异常现象和资产定价等问题。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财务领域的相关现象及其本质。由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财务主体的行为观念,而行为观念又必然会对财务信息的处理流程及其管理产生影响,包括对人们的动机形成、生产水平、决策动机、利益分配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将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们的行为和财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行为财务理论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理性决策,而且也要研究与人们行为相关的人的心理感受、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等。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与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会明显地呈现出如下常见的心理特征:损失回避、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和确认偏差等。因而,传统财务理论与心理学研究的交叉为行为财务理论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关于个体的判断与决策的突破性研究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行为财务理论利用了投资者的信念、偏好以及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进行简单测度的范式,以“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的投资者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规律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从而更透彻、真实地刻画投资者行为,由此使行为财务理论以心理学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了整体市场的价格行为。

(二)行为经济学基础

实验经济学是在可控的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模拟实验环境,探求经济行为的因果机制,验证经济理论或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被普遍看作是一种必须依赖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而不能依靠在实验室里做受控制的实验来进行研究的非实验性科学,其研究依赖于各种合理的假设,这些假设在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修改和验证各种基本的经济学假设,使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实验和各种数据的收集,从而所得出的结论越来越贴近于现实。

行为经济学是伴随着实验经济学、经济心理学而产生的,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决策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以实际经验为根据,修正了传统经济学中有效市场和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认为现实中的人类的行为不只是自私的,他还会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从而影响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实现。

行为财务理论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修正了传统财务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会使其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做出无偏估计,由此确定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

(三)传统财务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并没有否定传统财务学理论,而是在接受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倾向的前提下,以人类行为有限理性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丰富其分析问题的视角。

尽管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传统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行为财务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我们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有限理性假设的复杂性和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行为财务理论尚不能完全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普遍的解释,两者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还应以科学的态度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分析、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应当予以全面考虑,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三、行为财务理论与传统财务理论的比较

尽管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传统财务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财务理论未能解释的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修缮,但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研究对象及其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和传统财务理论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假设基础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和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之上的。然而,大量的实践观察和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会干扰这两个基础。基于此,行为财务理论对传统财务理论提出了质疑。首先,传统财务理论认为人都是理性人,有充分决策能力,能够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但行为财务理论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认为市场上投资者并非都是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在面临不确定的市场时,通常是以正常行为取,用现实中投资者真实的行为模式替假设。其次,传统财务理论把市场预设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这样,无论在何种情景下,投资者都可以运用有效市场,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做出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行为财务学恰恰就是在这最基础的假设上,对传统财务理论进行了反思。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这样的假设更贴近实际,也打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的认知。第三,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性时,决策主体可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加权估价,从而选择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方案。期望理论在预期效用理论重建过程中成为行为财务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期望理论成功地替代了传统预期效用理论,并且解释了不少预期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严格规定的理性。

(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旨在解决两个问题:其一,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其二,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传统财务理论已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是,由于该理论未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因此,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在行为财务理论早期研究者kaheman和tver2sky的研究成果中把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对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不确定情况下人们进行决策判断的实际过程,解决了传统财务理论未能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三)对投资过程的认识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把投资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根据均衡原理,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前提下推导出金融市场的均衡模型。行为财务理论基于心理学原理,把投资过程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系统性的或非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或选择偏好。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中的决策偏差,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从而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

(四)学科特征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是较为纯粹的、单一的财务理论学科,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上,并利用大量数学模型解决现实财务问题,具有数理财务学的特点。而行为财务理论则以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是传统经济学、传统财务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是一种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开创了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进行决策的研究领域,从而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之上。

(五)研究方法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主要研究以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方法,进行筹集资金、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资本回收、资本分配等,其主要运用财务数学模型来分析财务问题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依然坚持用理性人决策模型和预期效用理论来分析投资者行为和金融市场。它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排斥实验的方法。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通常是围绕一系列社会科学理论展开的,它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有独特的研究程序。该理论坚持经济学分析框架,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理性人假设,借鉴了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注重通过模拟实验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及其心理特征。

行为财务理论从20世纪80年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注目。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为财务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在于它能够很好地指导客观实践,解释财务活动中的异常现象。行为财务理论在国外的研究己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把心理学、行为学理论充分结合,并运用到财务理论与实践领域中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行为财务理论。

参考文献:

[1]祝 涛.关于行为财务理论的几点思考[j].金融·财税,2005,(3):35.

[2]林钟高,谢生滕.国外行为财务理论评述[j].铜陵学院学报,2005,(4):20.

[3]张多蕾.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历程评述[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4):18.

[4]余明江,谭小梅.行为财务:综述与启示[j].新疆财经,2004,(4):75.

[5]宋志芳,董小红.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及运用[j].理论视野,2007,(2):38.

[6]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5.

基础心理学研究篇8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基础心理学研究篇9

关键词研究生班级建设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6.05.025

ClassConstructionmodeofBasicmedicinepostgraduates

FusionmentorDualResponsibilitySystem

Yanweitao[1],BiGuopeng[2],Lipinglu[2],ZarragabeneLa[1]

([1]DepartmentofForensicmedicine,SchoolofBasicmedicalScience,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13;

[2]XiangyaSchoolofmedicine,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13)

abstractintegratethetutordualresponsibilitysystemintograduateclassconstruction,isapostgraduatecultivationmanagementinnovation,withfurtherdeepeningofeducationalreform,theeducationandmanagementoftheneworganizationalmodeofstudentsinbasicmedicalresearchexplore.thispaperaimstoexplorethebasicmedicinefusiontutorialsystemofverticalandhorizontalaccordingtograduatestudentclassconstructionmode,andtoexplorethestatusofbasicmedicalresearchcharacteristicsandexistingclassmodel,therequirementsfortheconstructionandoperationmechanismofnewmodelareelaboratedthatgraduatestudents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workinthemainrole,isregardedasaresearchstud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cultivateausefulexplorationofthemanagementreform.

Keywordspostgraduate;classconstruction;tutorsystem

1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管理特点分析

(1)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班级结构复杂。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基础医学类研究生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同时受专业求职去向少、收入水平低、职业晋升慢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医学生不愿意选择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加上其他医学相关类的学生报考和研究生招生调剂,使得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下降,同时年龄结构不同,本科学习经历不同,地域来源、家庭状况、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等的差异,使得研究生班级的结构复杂,给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班级建设带来障碍。①②

(2)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精力主要集中于科研任务,集体意识淡薄。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便各自进入导师所在的系室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相对于其他类别的研究生,基础医学类研究生有较大的科研压力,毕业时对科研课题的要求较高,耗时相对更长,使得研究生在完成导师所下达的课题任务时还要疲于应对毕业论文,这进一步加重了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使得研究生与班集体的接触越来越少,集体意识越发淡薄,使得班级凝聚力不高。

(3)思想较为成熟,追求独立自主,班级建设主动性低。基础医学类研究生普遍年龄在25岁以上,心理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的水平,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缺乏班级集体荣誉感,同一班级的研究生由于专业、研究方向的区别,分属不同的导师、实验室,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时间安排均有较大差异,使得研究生在班级、年级层面上缺乏深入交流的渠道,班级活动形式趋于单调,缺乏吸引力,使得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班级建设主动性低。③

2现行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班级管理模式

2.1横向班级

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相对于原有的小规模招生、“精英化教育”的层次有了很大的拓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各大科研类高校逐步形成了以入学年限为标准的横向班级管理模式,将同年入学、不同专业、导师的研究生群体编入一至二个班级,这种横向班级的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便于学院、年级层次对研究生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同年入学的来自不同地区、高校的新生之间的交流,促进研究生个体的学习不局限于本专业,而对其他专业也有大致的了解与涉猎,这为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多元化、跨学科的学术合作奠定了客观基础。④

2.2纵向班级

纵向班级模式突破年龄、入学时间的界限,以导师为中心,将师从同一导师的研究生编为同一班级,以相同的学科方向为班级共同目标,要求导师不光专注于科研,也需要对自己名下纵向班级中的研究生群体进行管理、建设,引导研究生的思想成长,这种班级模式加强了同一研究团体内部的交流互助作用,增加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让导师不仅为“学术导师”,更为“人生导师”,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积极性。⑤但纵向班级模式容易在校内形成以课题组为单位的小团体,缺乏横向交流,研究生仅限于与同一研究方向的同学交流,限制了社交圈的发展,为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平行年级的管理、统计、竞选带来了诸多不便,等等。

3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探析

3.1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

建立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的核心思想,充分发挥导师一岗双责制,为每一位入学研究生提供“平行班级”和“导师制班级”的双重身份,学院以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导师为团队核心,根据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同一导师名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生所在年级,以同一导师的课题组为建设单位,建设纵向导师制班级,由导师负责高年级研究生的组织关系,并任命相应的负责人;同时,学院统一根据研究生入学年份,以研究方向相近的导师制班级为基准,建立横向的研究生行政班级,设立专门的研究生辅导员担任横向班级辅导员,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组织关系转接等。班级内部民主推选班委会,班委会包含班长、副班长、组织委员、心理委员等,导师制班级负责人按照年级参与横向班级班委会,在协助导师完成本专业研究生科研进度、日常管理的同时,与班委会共同在院党委、辅导员的统一部署下负责本年级研究生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团内推优、心理健康、奖助评定等工作以及组织开展各类班级活动。

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的实行,能够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发挥其尊重个体、责任导师、统一管理的优势。一方面,导师责任制班级的设立,将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归属于同一导师的不同年级的研究生集中在一起,其负责人在其中起到了连接研究生群体和导师的纽带作用,在导师的引导下,开展本单位研究生科研课题相关工作,同时组织研究生进行相应的组内文娱活动、学术讨论等,建立纵向导师制班级集体目标与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科研合作氛围。另一方面,以年级为单位的横向班级班委会能够在学院统一安排下更加直接、便捷地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将辅导员与负责年级的研究生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便于辅导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班委会与各导师制班级负责人的紧密合作能够让辅导员贯彻落实各实验室的统一组织工作,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等。从班级层面上来说,横向班级的设定也能够充分调动同年级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以共同成长、跨学科思维为目标,有效增强班级组织凝聚力,为同年级学生度过入学适应期、开展多学科科研合作、扩大社交圈、解决个人情感问题等打下客观基础与必要保障。

3.2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建立的基本要求

3.2.1以人为本思想是研究生管理的核心理念

在研究生班级建设的探索中,不少高校出台过各类研究生管理和班级建设的规章制度,希望在研究生班级建设上进行各个层面上的约束,忽视了研究生群体的个体独立性,结果是导致研究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或辅导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化”“规范化”的关系,在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尤其是基础医学类这种科研性特别高的专业类别,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理念,研究生辅导员在研究生班级中应扮演引导与辅助客体的角色,体现班级的民主性,确定研究生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思想的产生,将班级建设的重点从规章制度转移至提升研究生个体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并且强调横向班级中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建立具有充实精神文化的精品班级。

3.2.2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国家教委、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等相关文件明确指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不仅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业务学习,而且要关心研究生政治思想上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由于研究生扩招、导师忙于科研、职称等原因,导师对研究生的重视度在不断下降,与研究生交流不足,交流内容仅限于自己研究方向的范畴,而对研究生的日常生活、思想政治表现一概不过问。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通过导师为中心的纵向班级负责人的纽带作用加强了导师与研究生的联系,有利于导师融入研究生群体,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从学术方面和思想方面给予研究生以正确的引导,并且与横行班级辅导员共同对研究生群体进行管理,促进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育合格的医学科研人才。

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带动文教、卫生等各领域的深度改革过程中,不断扩大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向高校研究生院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导师制的混合班级模式能够集横向班级与纵向班级的优势于一身,一方面确定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所承担的责任,通过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将研究生管理中的多个单元有机整合,促进研究生在学术、思想、生活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讯作者:扎拉嘎白乙拉

基金项目:中南大学2015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第14号,负责人:颜伟韬,一般项目)

注释

①费葳葳.高校研究生班级精细化管理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4):247-248.

②王俊普,罗婷,吴晓英,等.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193-195.

③张晓卫.工科研究生的现代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11(10):142-143.

基础心理学研究篇10

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

(一)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概念界定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指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之一,在一定的团队支持下,融汇先进教育理念并立足于自己的学习,通过对本校教育教学现象或学校管理现象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促进儿童良好发展的研究活动。值得指出的是,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并不是训练儿童成为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掌握全方位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使其研究活动成为强制性任务和毕生目标;而是在不影响儿童正统学习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有一定教育研究能力和兴趣的儿童参与到本校研究甚至整个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来。比如针对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问题和所关注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开展自我研究或校本研究。当然,限于儿童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心理成熟程度,学校或相关部门应当为这些儿童研究者适当地开展教育研究培训,普及教育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甚至让感兴趣的教师、学校管理者或专业教育研究者也参与其中,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以便儿童教育研究的有效开展。(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解说首先,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本校内进行,是在不影响儿童扮演学生角色的前提下从事的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本职是学习,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在处理教育研究和学习的关系上,必须做到以学习为本,为了学习而研究,在研究中始终贯穿学习。这样才能使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达到促进儿童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其次,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这一特殊研究主体的视角和教育观。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具有双重特殊身份,学习者和研究者。由此决定了儿童这一研究主体的视角是特殊的,既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又会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自己从事的研究。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是教育专家、学者对教育教学现象高屋建瓴的概括,难免有脱离实际或失之偏颇之嫌。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的视角和教育观,研究儿童的学习,研究课程教学,研究教职工怎样服务于教学,探究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等等。另外,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要融汇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支点,儿童还要有独立的思考空间,注意不断扩大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关联程度,[2]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愿望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去。最后,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研究的方式,是要进行持续不断地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不管是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甚至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的现象,儿童研究者都是身处其中。这是儿童教育研究者的优势所在--很好地具备了质性研究1的条件。

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能解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