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十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十篇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3:15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篇1

关键词:图形创意;设计视觉语言;图形语言

1图形的概述及起源

1.1图形的概述

图形就是图而成形,它的产生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图形是人类进行交流、表达、记录思想等相关活动的最早手段。

“言为心声,图为心画”,图形作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元素,长久以来一直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当前,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每时每刻都在读取各种无声的图形信息,如行车时的指示牌、公共空间的导示系统、日用产品使用示意图,小到某一产品按钮上的图形,图形在很多地方起到了文字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图形是一种没有国界和地域限制的语言形式,是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它超越了文字语言的局限性。

1.2图形的起源

图形起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从已发现的4000~8000年前的象形文字可以判断,图形的出现远远早于文字。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图形标志逐渐统一和完善起来,这时文字产生了。文字的出现使信息可以进行广泛而准确的传播,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

图形的演化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分别是原始符号和原始文字的形成期、是中国西汉时期发明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19世纪欧洲的产业革命。

2图形创意的概念及目的意义

2.1图形创意的概念

图形创意就是寻求视觉传达的独创性意念、构想,是现代设计师根据表现主题内容的要求,以说明为主的图画形象为现代造型元素,运用一定的独创形式构成的规律性的组织变化,使现代图形本身更具有深刻的寓意,从而调动视觉来激发心理层面,并准确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图形创意需要符合视觉美的要求,现代图形含有一定的信息量,为了传播某种概念、思想或观念而存在。通过美好的造型、艺术的构思,来吸引人们观看、解读,从而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让现代图形的传播更直观,视觉传达的冲击力更强,接受现代图形所要传达的观念信息而具有国际性。

2.2图形创意的目的意义

图形创意的目的是把信息通过媒体传播给观众。创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有效程度,信息传播的有效程度又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代创意思维是图形创意的核心,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是成功设计的前提。

图形创意的意义是以传播信息为根本原则。以创造性思维为先导,寻求独特、新颖的意念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以独特而清新的阐释方式说明信息内容;以独具匠心而新异的形象引人关注、发生兴趣、产生感染,接受信息并留下深刻印象;以独特的表现方式,对事物的全新理解给人以思想和智慧的启迪;以超然意境和独特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熏陶和引导。

3图形的创意特征

3.1图形创意的艺术特征

1)艺术的原创性。原创是职责,是使命,是现代设计生命的意义所在。2)语言的独创性。对图形语言的研究是在对概念进行捕捉和建构之后,语言能够全面提升其品质和特质,能进行艺术的思考和表现,能强烈的再现个人风格等。3)文化的综合性。

3.2图形创意的符号特征

图形创意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较准确的传达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影响着现代图形创意设计表现性思维的表述,让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3.3图形创意的语言特征

图形语言在信息传播中,以简洁、真实、直观的形象,承载着大量的信息,让人易于识别、记忆并产生联想。图形语言的生动性、直观性、象征性的表现特点弥补了文字语言的局限行,帮助人们理解概念和传达思想。

3.4图形创意的信息特征

图形是信息的载体。在现代图形的创造中对信息的准确表达是其核心思想,也是图形自身价值的根本体现,经常运用一种可感、单纯而又简练的语言,有着强烈的直观性,激发观者产生联想,达到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运用感性、含蓄、隐喻的象征性符号,暗示和启发人们产生联想,时代性信息带来的审美价值,图形的传播应该具有可读性和准确性,图形语言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4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与形式语言

4.1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

图形创意思维是指设计者的创造力和创造思维。创造力是指设计者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思想、概念、综合归纳、逻辑分析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形态与意念具有深刻的理解和严密的逻辑性。从元素到创意灵感的过程具有突发性、突变性和突破性。创意灵感是思维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心理现象之一。创造性是创意灵感的基本特点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理念上的创新。

4.2图形创意的形式语言

图形语言作为一种客观的艺术形式,在平面设计创意、表现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它以其可视性的语言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所以,图形的创意过程,是一种运用视觉形象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5图形创意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5.1标志设计的表现形式

作为具有传媒特性的标志,为了在最有效的空间内实现所有的视觉识别功能,一般是通过特示图案及特示文字的组合,达到对被标识体的出示、说明、沟通、交流从而引导受众的兴趣、达到增强美誉、记忆等目的。表现形式的组合方式一般分为特示图案,特示字体,合成字体。

5.2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具象图形表现形式

具象表现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对客观物象采用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具象形进行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是对显示对象的浓缩与精炼、概括与简化,突出和夸张其本质因素。具象的标志具有图形的通俗性与高度清晰的识别性,表现较为自由,充满个性,容易以清新、明快的视觉形象传达标志的神韵而为大众接受。

5.3图形在标志设计中的抽象图形表现形式

抽象表现是以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标志的含义,以理性的几何图形或符号化的表现形式来突出标志的个性。抽象形式的标志,单纯地表现对象的感觉和意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抽象表现形式可分为:圆形标志、方形标志、三角形标志、多边形标志等等,以及它们的多种组合形式。

6结语

图形是特殊的美的视觉信息,也是用思维和思想串起来的独特的视觉符号。创意是设计思维的奇妙火花的碰撞。创意并不是对一个简单图形结构的描述,也不是数学式的加减乘数,而是集图案思维、图案形式、图案联想、图案变形、图案技法、图案风格等一体的情感的幻化;是一种远远驰骋于另一个可思而不可及的艺术天地里的美德幻化的演示。

参考文献:

[1]何方.图形创意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亚非.标志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3]李金莉.再谈标志设计中的图形思维[m].合肥: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篇2

关键词:教学模式;当代语境;油画语言;个性特征

油画创作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以及掌握独特的绘画技巧具有重要作用,是高校油画专业教学的最终检验形式。但长期以来,美术院校的创作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下创作的需要,一部分教学实际上沦为一种对传统经典形式语言的简单套用,创作课变成了模仿课。与此同时,来自当代的思潮,观念和艺术样式的冲击,对学生的创作实践影响至深,艺术的立论根源和价值变得难以把握,这种来自流行观念的影响,既背离学院传统教学的初衷,也似乎与传统的艺术价值相去甚远,而且在对学生的艺术观念的培养上,往往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得创作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难以进入一种积极的状态。

笔者总结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和一些个人体会,对油画创作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一、认识传统、关注当代

在辉煌的油画艺术发展中,可谓是大师辈出,各领。前辈大师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绘画语言形式,让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对前代图式的学习和借鉴有助于学生尽快把握绘画形式语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画面效果,但不加节制的模仿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惯性思维,继而阻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展开,毕竟,艺术是个人的体验和创造,这种体验和创造无时不流露出其时代的印记。印象派也好,立体派也罢,都是他们各自时代的产物,有其时代特征和历史性,脱离当代语境去简单重复前代形式没有意义,形式上的简单模仿、套用,会使你的画面流于平庸,成为一个空架子。所以要避免在形式上对传统图式进行简单模仿和套用,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前代作品中的精神性。例如当我们欣赏安格尔的作品时,除了对画面上形式语言、技术的关注外,作品中那种对人性的赞美,对人尊严的肯定,表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精神魅力。而这种精神性无论在传统艺术还是当代艺术中,都是艺术所要表现的主要方面。

对于创作主体而言,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当代语境既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我们创作存在的意义。对于艺术而言,“当代”即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某种风格和流派的概念,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来看,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多元的文化倾向,在其内部不但有向传统回归的人文主义倾向,还有新的前卫倾向,不但有精英化倾向,还有世俗化倾向。由此看来,这里所指的当代,其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当代,也可以说当代语境是与当代人的知识结构、精神特征、时代背景相联系的。战争与和平、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人的生存等问题是全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也是当代艺术创作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而脱离当代语境的艺术创作是没有时代意义的。

二、创作教学与基础技能教学的衔接

基础技能是创作的基础,绘画技巧是情感的直接表现形式,它的目的是要创造出一种直接诉诸于视觉的形态。因此,绘画技巧运用的完美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创作能否成功。而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教学观念的狭隘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失,油画创作教学容易出现两种情况:

(一)一些学生口述的创作意图很有新意,但由于缺乏坚实绘画技巧,其画面未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精彩的表达出来。

(二)有些学生基本技能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往往不能把所学基础技能转化为创作优势,其作品只是基础习作的放大版。

这些现状说明了我们的基础课程和创作课程用的是两种教学观念和方法,让学生的艺术思维从基础到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过渡的障碍。其实,基础技能训练阶段并不意味着只是对学生的绘画技巧进行单项训练,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艺术思维、观念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在基础训练阶段,笔者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意图对画面进行主观处理,即在画面上对客观事物加以整理,删减甚至改变。引导学生通过看到的某些视觉对象,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想象来拓展画面主题。例如:通过看到的一棵树,让学生把室外自然背景置换到一个室内空间,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画面意趣,这种情境的引发需要画者的生活积累、审美能力,想象力及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素养。这样作画思维就和创作思维结合起来,拓宽了作品的主题,强化了画面的精神力度,营造了个性化的画面意境。这样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一开始就能得到训练。

三、探索个性化绘画语言

一副优秀的油画作品一定有其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这种绘画语言是画者情感,思想,技术等综合因素的画面表现形式,它决定了画家所画物体已经超越了它自身的意义,被赋予一种新生命。当然这种绘画语言是隐喻的,这种隐喻的绘画语言所传达的情感比普通交流方式传达的情感更为生动,意义也更深刻、完整,这就是说,每当情感由一种间接方式传达出来的时候,就标志着艺术表现上升了一个新高度,它比直接陈述更富于深刻性和揭示性。

对于真正致力于油画艺术的学生而言,怎样在其作品中,探索适合自己情感、观念表达的绘画语言是油画创作教学的终结诉求,也是创作教学的难点所在。在此问题上,广州美院范勃教授认为:鼓励学生寻找生命中的个性特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前提和主要线索。让学生明确意识到作为个体存在的差异,要求他们重新感受“构成这种差异的那些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个人化细节”。对这些个人化细节的深入剖析和画面转述可能就是寻找个人绘画语言的某种方式。正是这些差异和特质的下意识体现,构成了个人艺术发展的基础,如何发现并引导学生在这些独特的点上向前推进,需要极敏锐的观察力和不带个人偏见的豁达胸怀。

在当代艺术多元并存的背景下,油画创作教学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而是教授一种开放的艺术思维方式。教师不能单凭个人喜好去要求学生,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本身就是对艺术创造性的极大阻碍,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能力,这是个体差异所决定的,关键是怎么去挖掘和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哪怕这种方式还不够成熟,毕竟这是探索个性化绘画语言的必经过程。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 学生 发散思维能力

物理新“课标”提出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其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出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毫无疑问,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肩负起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重任。本文试对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作一浅析。

1、发散思维的的概念。根据美国学者吉尔福特(J.p.Guiford)的理论研究表明,与人的创造力有密切相关的是发散思维能力与转换的因素。他指出:“凡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什么是发散思维(convergentproduction)?最简捷的表述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游国经《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开放性思维,因此发散思维又可表述为“从某一基点出发,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思维手段,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去获得大量的新信息,然后从各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的特征。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征。其中思维的流畅性是另外两个特征的基础和关键,需要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内知识的点面结合运用能力。如果没有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就不会有“简便的判断方法”,因为在特定的问题中,可能会存在着“异想天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从空中某一点,同时向不同方向以相同速率抛出许多小球,请描述任意时刻这些小球在空间的位置。这道题若以地面为参考系,很难得出结论。有学生想到取一个与诸小球在空间同一点同时刻自由释放的小球为参考系,则各小球相对它做以它为起点向各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任意时刻,诸多小球的位置构成了以它为球心的同心球面,这个球面半径随时间不断扩大,而且球面的球心在相对地面做自由落体运动。这种想法能够跳出以地面为参考系.虚拟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小球做非贯性参考系,确实需要思维的发散、独特性,这就是一种灵感。这说明发散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位置。所以发散思维是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向,不受限于现有知识范围,不遵循传统的固定方法,采取开放和分歧方式,以衍生各种可能的答案或不同的解决方法。

3、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策略。

3.1 优化课堂教学,开启发散思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同导演.学生是演员。因而,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做到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方法最优化,信息传递多向化,引导学生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新方法,创造一个活跃,和谐的教学环境,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的大门。

在教材的处理上,力求灵活多变。通过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条件,激发大脑的想象力。例如在讲授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这节内容后,教师可提问:不用天平如何去测定物体的质量昵?此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不断拓宽思维空间,从而能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双赢的目的。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尽可能地运用视、听、读、思、练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为学生思维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又如.可以通过看录像、听录音、放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伴之以小品表演、猜谜游戏、知识竞赛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去激发和诱导学生开启心智,挖掘潜能,使其真正实现眼、耳、口、脑的协调并用,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3.2 注重物理实验,激活发散思维。丁肇中教授说过:“在中国部分人中存在着不愿意动手的落后思想。我是搞实验科学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搞实验科学重要。”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必须注重实验和研究,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使其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在物理课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同一个实验除了采用教材所述的原理、方法、步骤、器材之外,还可以采用哪些不同方法,或者实验的利弊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并且鼓励学生大胆探讨.大胆质疑,教师做好引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例如,教师在讲授密度的测量一节时,事先准备好天平、量筒、弹簧秤、刻度尺、细玻璃管、大烧杯、溢水杯、硫酸铜、橡皮泥、水、细、线、酒精灯、细铁丝、导线,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测量工具和其他一些有用的实验器材,设计出测量橡皮泥或硫酸铜溶液密度的实验,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实现思维由实物到抽象,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让思维在“玩”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篇4

[关键词]Dm广告;隐喻图形;艺术设计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定带来商品的细分化,找准和锁定自己特定的目标客户群,有针对性的进行广告投放,才能达到更有效的广告目的。Dm广告的出现,打破以往广告追求的“人人皆知”的传统模式,将信息准确的传达给锁定的目标受众。正是由于它有针对性强、可测性高、适用范围广、价格低廉及其“一对一”的特殊传播方式等特点,引起了许多广告主和广告从业人员的认可与青睐。

一、Dm广告概述

Dm是英文direetmailadvertisi的简略表述,直译为“直接邮寄广告”,即通过邮寄、赠送等形式,将宣传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家里或公司所在地。当然,也有很多人将其表述为directmagazineadvertising(直投杂志广告)。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强调直接投递(邮寄)。除了直接邮寄之外,Dm还可以借助于其他媒介进行传送,如:传真、杂志、电视、电话、电子邮件及网络直销、商店柜台、专人送达、来函索取、商品包装等。因此,Dm有别于传统的广告刊载媒体: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型广告载体。与其他媒介相比,Dm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直接将广告信息传递给真正需要的受众,而其他广告媒体形式只能将广告信息笼统地传递给所有受众,无论受众是否乐于接受。

二、隐喻图形概述

关于隐喻,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在平面设计中,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姑且可以将隐喻图形定义为:以隐喻的手法生成意义、表达意义的图形。

三、隐喻图形在Dm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大量的隐喻图形元素在Dm广告中体现,成为设计师们为之深思的问题。特别是象征中国文化的元素被采用,比如:灯笼、中国结、书法、长城、故宫、京剧脸谱等,体现出现代Dm对传统艺术的吸收与利用。这些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多具备隐喻图形的特征,如莲花、鱼纹、娃娃、祥云等象征吉祥的图案;龙凤虎兽、少数民族的装饰图样;京剧戏曲、皮影剪纸、节庆习俗等传统文化的表现技法,都给现代Dm广告带来丰富的创作土壤。

(一)隐喻图形特征

隐喻的修辞功能最早为人们所发现。隐喻具有修辞功能,可以使我们的日常语言表达更具形象性、意象性和趣味性。1、简练与生动。隐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精炼,简单的一个图形往往能表达一系列的含义,引起受众对整个相关事件和语境的联想。由于隐喻中喻体一般都比话题更为具体,更为受众所熟悉,所以经常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2、新奇与启发。为了强调某些事物的特征,加强记忆,突出所传达的信息,人们往往会使用一些新奇、出乎人们意料的隐喻,从而使图形容易取得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特殊效果。例如有一则电影海报,借用了我们所熟悉的蒙娜丽莎和玛丽莲・梦露的经典形象,但又与原作不尽相同,狠狠地幽它一默,让人忍俊不禁又轻松地在受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成功地为电影做了宣传。3、委婉与高雅。由于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说明某一类事物,因此具有表达的间接性特征,许多隐喻带有“委婉”的功能。许多图形通过隐喻的方式构成,委婉地表达图形的意义,有时候这种形式更为受众所接受,能够带来更多的惊喜。

(二)隐喻图形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对Dm设计的影响

隐喻与言语有关,而言语最终又与思想相关。隐喻性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人们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的比较而认识事物的特征。尤其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通过发现原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为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提供了新的角度。因此,隐喻性思维其实是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Dm作为信息直达给消费者的方式,更需注重隐喻表达商品信息,以防引起消费者的反感,人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表达形式中充满了隐喻。

(三)隐喻图形在Dm设计中的应用

Dm直接将广告信息传递给真正需要的受众,而其他广告媒体形式只能将广告信息笼统地传递给所有受众,无论受众是否乐于接受。因此,Dm更需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相对而言,隐喻图形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方法,就比一般图形更适合于Dm的应用。

1、隐喻图形的设计选用

设计者以图形的形式对现实对象进行图解,这种图解性的形象称作“表象”比较合适。另一种是间接性对“意”的象征与阐释。隐喻图形则属于后者。图形进行传播时,经常是用一种可感、单纯而又简练的语言,有着强烈的直观性。但有时为了激发观者产生联想,达成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也会运用感性、含蓄、隐喻的象征性号,即形式,来帮助和启发人们产生想象,进而理解图形的内容。设计者不仅可以通过现实形象来传达抽象的概念,而且也可以对现实形象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形成一个不同于实际的形象(即实际存在的一个现实形象),来表达与现实的关系。

2、隐喻图形与Dm的有机结合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面对资讯大规模、高精度、个性化视觉传达的社会需求,隐喻图形以生动快速直观以及跨越语言障碍的传播特征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和应用。透过图形化符号的视觉设计表现,传导出的感情冲击进一步影响着人们对某件作品的感性判断力。用语言或文字来描述图形之美是多余的,因为图形本身就会“说话”。Dm设计中选择醒目的图形,是吸引消费者视线的重要元素,它使所宣传的产品从众多Dm中脱颖而出。

3、各种元素构成的Dm版式设计

当然Dm需要隐喻图形的元素,也需要其它内容的补充,这样,既是呈现信息内容的形式,也是编辑者对广告内容表达空间的美学理解。其基本功能是为读者提供一个便捷、轻松、合理的阅读环境,传递愉悦的视觉感受。Dm有显著的版面设计特征,力求让打开包装、取阅其中具体内容的读者体会到一种故事开端的感受。Dm重视让人们慢慢阅读的节奏,流畅的版面设计便成为前提。进行Dm版式设计时,要考虑到视觉导向因素,这是一种引导人们按照设计师制订的步骤进行阅读的“战术”。除了研究Dm的隐喻图形、色彩、文字这些设计元素外,其造型样式也同样值得关注。Dm与消费者近距离接触,带来最直接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其造型样式成为引起消费者阅读兴趣的“导火索”。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篇5

关键词:化学用语;化学符号;化学语言;表征;教学策略与方法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7C0003C07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语言是在化学学科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学科语言,是化学研究与学习活动中进行表达、交流、加工和储存、传承化学思想信息的手段与工具。虽然我们经常使用化学语言,但不少人对化学语言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需要澄清和深化认识。现从多种学科审视化学语言,就有关的问题做一些讨论。

1从语言学、符号学等角度再认识化学语言

1.1化学语言与“化学用语”、化学术语的区分

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化学图式,用于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化学变化等,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而是基础化学的重要内容,受到化学教师的普遍重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有学者通过量化研究证明,化学用语的学习跟化学学科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

有不少人认为,化学语言、化学符号就是化学用语,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要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弄清什么是语言、什么是符号。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作为符号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标志符号、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外延要比日常语言中的“符号”广泛得多。符号总是负载着某些信息,是信息的携带者和高级载体,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是交流、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在各种符号系统中也是最复杂的。为了记录、传递和交流思想,人类在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由此,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以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言。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为了特定的需要而产生的。文字突破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上所受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1~3]。

从语言学角度看,语言可以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两大类。自然语言通常是指自然地随文化演化的语言,汉语、英语等就是自然语言的例子。人工语言又称人造语言,是因特定目的、用途而人为创造出来,有特定词汇和语法,为特定族群共同约定和使用的语言。科学语言是人工语言的主要种类之一,是以特定的语法、逻辑和规则建构的、描述和说明科学理论的符号系统,是科学思想的承载者。科学语言不仅囊括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而且也积淀着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体现了语言是认识世界的中介。语言的功能主要分为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两方面,科学语言还具有创造功能和审美功能。化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

化学语言是以有关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来表示一定化学内容的,基本上具有对应的各种语言元素。通常所说“化学用语”特指元素符号和各类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及其拓展,即还包括(原子、离子、分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示性式等图式以及价态符号、价键符号、核素符号、轨道符号等特殊符号,是化学专用的符号。从语言分类学角度看,化学语言系统包括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等3类。

化学符号用简洁和清晰的方式承载着物质组成、结构和化学性质等方面的信息,可以表示物质组成、结构和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构造物质组成、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模型,表达化学思维模式等等,是化学思维活动的物质载体。化学符号具有确定性、简洁性和统一性,使人们得以摆脱大量的记忆和模糊不清的语言纠缠,让思维能够专注于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化学反应性能等问题,更加清晰、简约和专业化,是化学思维的最佳工具。化学语言因为使用了化学符号而进一步增强了抽象性、描述的准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成为科学的共同语言,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用语”,即专用的化学符号舍弃了物质的其他方面信息(例如颜色、气味以及实验操作等等),难以全面、完整地描述物质及其变化,常常要借用部分日常语言来配合。因此,它只是化学语言(或广义的化学符号)的一部分。化学符号是逐步发展形成的,它还会继续发展、变化以适应化学科学的发展。例如,经典的化学符号是不能表征物质具有导电性的,现在,人们已尝试用共轭结构表征某些物质具有导电性;用结构变化式来表征某些分子的开关性能[4]。

“化学用语”容易跟“化学语言”混淆,其实它只是视觉形式的化学语言,其功能也跟化学语言有所不同:化学语言能表达化学学科中的各种事物、状态、思想和操作,进行有关的观念交流;而“化学用语”的完备性、独立性是有限的,就是作为符号语言也是不完备的。舍弃“化学用语”这个名称,改称为“化学(专)用符(号)”会更准确一点。

人类文明的历史源于文字符号的创立,人类的文明大厦是建筑在文字符号根基之上的。只有创造了化学符号系统之后,人类才得以建造化学科学大厦。换句话说,化学符号系统是建立化学科学的重要前提,它对于化学科学的创建和发展是功绩至伟的。但是,化学符号系统(化学语言)不仅仅是指“化学用语”,还应该包括描述各种化学事物的语言,才能完整地表达、交流、加工和储存通过抽象反映各种化学现象的概念、术语,以及由概念产生的判断、推理、假说、理论及模型等等。没有它们,光靠“化学用语”,复杂的化学科学大厦是无法建成的。因此,在化学语言中混合使用日常语言是自然的、正常的,这跟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关。

术语是专门用于某种科学或技术的、意义固定的词语,其中蕴涵着一些高级的科学概念。各门独立的科学以及有独立性的技术,都有它自己的专用术语。术语具有精确和固定的意义,因此才能够把科学技术跟常识区分开来[5]。有些术语可以用专门符号来表示。例如在化学方程式中,可以用“”表示加热,用“”表示生成气体,用“”表示生成沉淀……术语常常借用日常语言词汇来构成,例如(电脑)桌面、后台、防火墙、云(计算)、(分子)筛、(氧)桥、(羟)桥、风化、手性、糖、油脂、蛋白质、孔雀绿、水浴、石灰、石膏、(电子)云、树脂……

1.2化学语言的属性

化学语言具有语言的基本属性。例如:

语言是用于表达事物、动作、思想和状态,进行现实观念交流的工具,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之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

语言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过程中最一般和最核心的符号形式,是思维的工具、载体、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也离不开思维。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思维对语言有一定影响,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语言并不排斥人类直观思维、动作思维和其他特殊类型思维。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创造,等等[6~7]。

语言具有结构性、意义性、约定俗成性和创造性,还具有指代性、符号性、系统性等特性。任何语言都是概念的映像,即具有所指性。化学语言也具有这些特性。

基于上述认识,教师教学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时,应该说明它们是化学中常用的符号,可以给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带来很大方便,使用时要重视思考和理解它们的化学含义,切忌把它们说成是一种语言,更不宜把它们跟外语类比。

2从表征角度再认识化学语言

2.1两种不同涵义的“表征”

“表征”现在成了一个比较热门的新词:除了在认知心理学中常常出现外,更多地被用于教育教学、化学、材料科学、地质学乃至文学、社会学等领域(例如“良好课堂气氛的表征”、“石墨烯结构性能表征”、“高分子材料老化表征”、“磷灰石矿物表征”、“金属力学性能的表征”、“乙肝纤维化表征”、“分散性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文艺作品风格的基本表征”、“社会分层的新闻表征”、“道德企业的表征”、“后现代的表征”等等)。不同领域中的“表征”涵义有所不同,对此需要做一些考察。

在心理学中,表征跟英语中的“representation”一词对应,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意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例如,汪安圣把信息的记载或表达方式称为对这种信息的表征,认为表征“代表”着相应的信息;心理学把信息在头脑中的记载方式称为心理表征,在不易产生误解的情况下则简称为表征[8]。在心理学中“表征”实际上是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的简称,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在其他领域,表征多跟英语中的“characterization”一词对应,基本的涵义是(特性/特征的)表述、描述,在不同的场合涵义有所不同,常常被引申而赋予检测、参数和性能表述、鉴定、方法甚至于评价或者(对书或戏剧中人物的)刻画、塑造等意思,跟心理学中的“表征”是不同的。有人望文生义,把“表征”解释为“表现的特征”,是不可取的。

表征对于认知是必要的。一个清楚存在的事实是:人类的高级认知是通过符号能力实现的。可以将认知能力划分为3个发展水平:(1)最初认知水平:感觉运动认知。(2)初级认知水平:意象认知。这时认知活动可以在头脑中想象地进行,可以在头脑中预演事情,但又极大地依赖于身体活动的表达能力。(3)高级认知水平或言语思维水平:语言认知。这一水平的认知摆脱了受限于身体活动表达的时空局限,抽象世界的发展成为可能。意象表征始终是具体的,而语言可以表征抽象的含义。真正的语言水平的认知是感觉运动-意象-语言混合的认知,而意象的认知是感觉运动-意象的认知[9]。

人类最重要的认识活动是以语言表征的方式进行的,表征(意象的和语言的)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和学习方式。但是,不是所有水平的认知活动都是符号表征,因为存在非语言的认知活动(例如,气味的识别和确定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因而表征对于认知不是充分的,而不完全的表征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

大多数认知科学家都认为,心智中的知识是由心理表征构成的[10]。因此,知识的表征实际上就是心理表征。

2.2化学认知中的“表征”

早在1964年,布鲁纳就曾经指出:人们以表现的、图像的和符号的方式来表征知识,这3种表征方式依次形成发展过程。所谓表现性表征包括动作反应以及操作物体和事物的表现;图像性表征是进行没有动作的心像活动或图像转换思维活动,识别物体、思考物体的属性或拟采取的动作等;符号性表征是用语言、数学符号等对知识进行编码,可以表示抽象的、随意的知识。符号性表征模式是最后形成的,并很快成为最主要和常用的模式,它可以使学习者用更为灵活和有力的方式来表述知识。

1991年,琼斯通(H.Johnstone)提出,化学学习存在三种水平: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符号水平:宏观水平对应于可以描述宏观现象;微观水平对应于可以在原子、分子层次上解释物质的存在和化学变化;符号水平是能用化学符号来表征物质及其化学变化。1993年,他进一步指出,化学课程应有3个基本组成部分:可触摸、可见的宏观化学;原子、分子等微观化学;符号、方程式、计量学、数学的表征化学;这3个基本组成部分存在着三角关系。但是,经典化学只关心宏观和表征两个角,把每条边都给分开了,微观、结构部分通常被忽视。

琼斯通认为,掌握这3种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化学学习水平,学生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来认识世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填鸭式”的教学无助于它的形成。他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通常更倾向于一次只在一种水平上,特别是更愿意在宏观水平上学习化学。他特别指出:学生必须首先充分理解如何将符号转换成它所表征的富有意义的信息。重要的是教师要理解这3种水平的联系,只有教师领悟了,才有可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上述有关表征及其水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化学符号在化学教学中的定位和功能,自觉地改进化学教学:

(1)要在搞好宏观化学教学和微观化学教学的基础上搞好表征化学的教学。

(2)在表征化学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符号表征的蕴涵,使符号表征成为概括、提升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重要环节。

(3)在表征化学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宏观化学与微观化学的联系,使符号表征成为联系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纽带,跟宏观认识、微观认识相互联系,三维一体。

实际上,宏观认识和微观认识都是具象的,而符号表征是抽象的,既有宏观意蕴又有微观意蕴;宏观和微观都是认识的范畴,不是认识的工具,而符号是认识发展的结果,可以作为认识的工具。把它们并列为3种表征方式似欠妥当,琼斯通等人也没有这样做。

3从化学科学角度再认识化学用语

化学科学是研究化学学科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及发生、发展的科学。从化学科学角度认识化学用语,有助于准确地为化学用语定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它。

为了简洁明了地表示物质,化学家制定了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为了简洁明了地表示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家提出了化学方程式概念及其规则系统。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自然都跟物质有关。描述物质及其化学性质自然离不开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作为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它们跟概念和理论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学化学中,通常把教学内容分为概念和化学理论、元素与化合物(包括有机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几部分。学习化学概念、化学理论、元素与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时,都要用到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而化学符号总是跟一定的化学概念、化学理论联系着。

科学理论一般含有下列组成部分:(1)支撑和指导这种理论的科学观念(常常是隐含的,并不明确说明);(2)由核心概念及其拓展概念、辅助概念、次要概念等组成的概念系统;(3)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形成的命题、假说、规律系统;(4)基本科学事实,以及描述和解释有关事实、进行理论思维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观察与实验语言、理论语言)。每一个理论都有它特定的语言符号(不排除跟相近理论共用某些语言符号)。例如,物质组成理论有元素概念和元素符号等;原子-分子理论有原子、分子概念以及化学式等;化学键理论有价键式(电子式、结构式)等;空间结构理论有构型式、构象式等;分子轨道理论有轨道符号、轨道表示式等等。至于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因为它们跟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有关,当然少不了有关的概念和语言、符号的支持。

4从教学论角度再认识化学语言

掌握化学符号语言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为此,需要遵从有关的规律,首先是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其次,还要注意化学语言学习的特殊性。

4.1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

语言教学论总结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11],主要是:

(1)语言能力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工具顺利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心理条件,是在言语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交往活动或接受系统的教育而习得和逐步发展起来的,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2)语言学习是在言语活动中实现的。语言学习过程包括对一系列声音或符号及其约定俗成意义的识别、再认和重现,对语法规则的理解,以及对使用语言所必需的动作技能(如发音、书写等)的掌握。

(3)语言学习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理解的过程。

(4)语言学习必须多听,多看,多读,多写,多用等等。

4.2化学语言学习的特殊性

化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化学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化学语言的特殊性主要是:

(1)化学语言跟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化学反应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表达化学学科中的各种事物、动作、思想和状态,进行有关的观念交流,跟化学思维有密切的联系。

(2)化学符号表征以对物质进行化学操作、形成有关表象为基础,以对宏观化学与微观化学的了解为基础;化学符号表征是概括、提升、融合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重要环节;化学符号表征蕴含着宏观化学表征与微观化学表征两个重要方面;化学符号表征是联系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的纽带。

(3)仅凭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不能完成全部的化学认识交流活动。

(4)现行的国际通用的元素符号大多用拉丁字母表示,是以相应的拉丁文词汇第一个字母为基础构成的,不便于中国学生的记忆和学习,特别是集中记忆和学习。

(5)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得一些中学生在化学符号的理解、转换、构造、书面表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它们又有较强的具象性,难度并不大,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可以学好的。

4.3化学语言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根据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化学语言学习的特殊性以及化学语言教学的经验,化学语言教学可采取下列有效策略与方法:

4.3.1为学生学习化学语言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搞好物质组成、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教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化学反应进行化学思维操作,使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关表象和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语言的知识基础和必要前提。不考虑学习化学语言的知识基础,让学生集中提前死记的做法是错误的。

4.3.2为学生学习化学语言奠定有利的心理基础

以元素符号为例:元素符号是初中学生最先接触的化学符号。即使在初中,其数量也不算少,容易形成学习困难。对此,可以采取两方面措施:

一是诱发学习化学符号的迫切心理。例如,先让学生用汉字来写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等物质的名称,用汉字来表示有关的化学反应过程,使他们感觉到不便、麻烦,再伺机介绍有关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使他们体验使用化学符号的方便等优点,形成学习化学符号的愿望和兴趣。

4.3.3引导学生掌握蕴涵,注重名实结合

所谓“名实结合”,一是指化学符号(名)与化学符号所承载、蕴含的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等实质内容(实)结合;二是指名(称)与化学式(实)联系记忆。

著名化学教育家刘知新教授曾精辟地概括了“名实结合”、“名实互现”、“名实发展”等化学符号教学原则。他指出,要让学生“把化学用语与化学事实或概念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联想”;“要尽量使具体物质、具体反应、化学概念和原理借助于化学用语来抽象概括,减少不必要的假借”;“要突出化学用语的意义,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化学用语之后又进而结合物质及其变化使之具体化、深刻化,达到运用于发展的目的”[12]。刘知新教授提出的这些原则我们应好好体会、回味。

4.3.4引导学生总结、掌握有关规律

例如,化学式的读写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化合价代数和规律(化学式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以及氧化物、碱、酸、盐的化学式读写规律等等。

4.3.5严格要求,遵守规范

不仅重视化学符号的教学,教师注意做好示范作用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有关的读说和书写规范,而且注重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化学语言能力。

4.3.6抓好应用环节,为学生创造常用常练的机会

化学符号学习要抓好识、读、写、意(义理解)、练等环节,特别是应用环节。要结合有关事实、概念练习应用,通过经常的识、读、写、意、练,使学生增强联想能力,加深理解和记忆,逐步达到熟练水平。化学符号以外的化学语言也要多为学生创造常用常练的机会,例如,经常组织讨论,布置一些论述题、简述题,而不只是打钩、画线、选择、填空等。

化学语言的教学看似简单,实际上未必。它给我们提供了开展教学研究的空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

4.4当前化学语言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往往只在高一新生刚入学时以及高中毕业复习时对化学语言有所重视,其余时间则“无暇顾及”。少数教师甚至认为化学语言教学是初中教师的事,这种认识对化学语言教学十分不利,要努力纠正。

在初中化学中,化学语言教学存在着下列需要重视的问题:(1)化学符号教学超标。以中考标准代替课程标准,甚至以“强化”为名随意增加数量、提高教学要求。(2)化学符号教学乱序。一步到位,提前“达标”:要求学生提前强记中考可能涉及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3)不重视表达训练,学生缺乏应用化学语言的机会。(4)化学符号教学失策。只强调结果,不讲方法。一些教师往往以复习课模式代替新课模式。由于初中化学只在九年级开课,任教教师都要承担初中化学复习迎接中考的任务,而高中化学教师不一定承担复习迎考的任务,所以初中化学的“超标”、“乱序”和“失策”等情况比高中普遍和严重。

概括存在的问题,就是任性施教、粗暴施教。当然,这只是极端情况,不同教师的情况有所不同,也有不少教师能够坚持正确的做法。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认识。一些教师主要是从升学考试角度“感觉”到化学语言很重要,是迫于升学考试需要来抓化学语言教学,对化学符号的本质和内外联系缺乏深入认识,不是从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来抓化学符号教学。

(2)对教学规律缺乏深入理解。虽然在“化学教学论”课程或者化学教材教法培训中学习过化学符号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等内容,但不求甚解,缺乏深入理解。

(3)对教学规律缺乏敬畏之心。出于功利之心,急于求成,浮躁任性,不屑于按照教学规律办事,肆意违背教学规律。

(4)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对自己正确施教的能力缺乏信心。

追根寻源,造成上述现象的祸首是片面的“应试第一”思想和浮躁任性心理,跟目前的教师考核制度也有一定关联。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水平和师德水平,还要重视提高对化学符号和化学语言的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传播学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杜汉生编.现代西方思潮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4]焦家俊.几种分子导线和分子开关.载于:《大学化学》编辑委员会编.今日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382.

[5]宋振华编著.语言学概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45.

[6][俄]列夫・维果茨基著.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邵志芳著.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汪安圣.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58.

[9]李恒威,黄华新.表征与认知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6,(2):34~44.

[10][加]p.萨伽德著.朱菁译.认知科学导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4.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篇6

【关键词】评述性思维,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评述性思维培养

1引言

在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人才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质受到关注与重视。而人才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的特质则基于人才的批判性思维。人只有敢于用批判性思维与能力去面对知识的真假性,敢于去伪存真,去伪存善,敢于追求真理,这才是新时代所需的人才。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中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的第一条则明确表明了高等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即“培养批判性和独立的态度”。而第五条又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科学知识简单的知识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分析技能。”由此可见,在如今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表明需要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与能力的新型人才。

作为与大学教学接轨的少数民族预科教学工作者,本人认为少数民族预科的课程教学同样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评述性思维,其原因有:1)转变学生在高中时所接受的传统教学思想—无质疑的接受知识。2)让学生适应今后大学的个性化学习模式3)学生的心智发育已经到达对自己有个较为清晰认识的阶段。为此,作为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工作者,笔者将就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的评述性思维培养展开论述。

2评述性思维

2.1评述性思维的定义。评述性思维又名批判性思维,英文为“criticalthinking”,简称Ct。“Critical”来源于希腊语中的kcriticos(表示有识别力的判断)和kriterion(表示标准),所以,critical的意思是基于标准的且有识别力的判断,而Ct则定义为“一种能够基于标准的自我断定的思考能力,思考形式,思考过程和思考策略”。

2.2评述性思维的特征。评述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过程及形式,它的以下7个特征有别于其他的认识活动1)清晰性2)相关性3)一致性4)正当性5)自主性6)预见性7)公正宽容性,所以可以从这7个特点来判断对方是否具备评述性思维。

2.3评述性思维培养。就评述性思维培养的内容主要有评述性思维技能和评述性精神培养两大方面,而本文重点在于评述性思维技能的培养。

2.3.1评述性思维技能的培养。根据恩尼斯和尼德勒及罗清旭对评述性思维技能的分类与概括,笔者总结出评述性思维技能培养应包括1)分析能力2)提问能力3)评价能力4)建构能力。

2.3.2评述性思维培养教学方法。就评述性思维培养教学方法,保尔提出教学的以下四个方面1)提供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2)引出学生自己的观点3)让学生指出依据和根据4)确保探讨的时间。

3.预科英语教学中的评述性思维培养

3.1预科英语教学现状。从笔者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师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和期中期末试卷题目分析来看预科英语教学,其现状如下。

3.1.1重语法知识的讲解,缺少对学生评述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基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很多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普遍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词汇语法讲授的方法,而这造成以下结果1)学生依赖教师,主动性差2)课堂沉闷,学生注意力分散。

3.1.2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学生们的思维较为活跃,从和学生们的接触中可发现,学生更喜欢思维活跃且敢于尝试的老师和新颖有趣且互动性较强的课堂。

3.1.3教材内容及难度接近于四级。一年制预科英语教材从内容和难度上看和四级较为接近,在掌握基本词汇的基础上更需要学生对句子及文章内容,结构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分析,推断及归纳。

3.1.4考试题目无法考察学生能力。从对学生的访谈和对学生成绩的分析可以看出,期中和期末考试题目质量不高,记忆的题目较多而能力考察题目较少,学生英语能力差距难以区分。

3.2预科英语教学中的评述性思维培养教学步骤。从上面对预科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归纳,我们可以感到评述性思维培养在预科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而就如何在预科英语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评述性思维,笔者将根据评述性思维技能培养内容,保尔的四个教学方面及评述性思维的7大特质来提出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3.2.1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背景知识的搜集。教师在上新课前,应首先布置学生搜集本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再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以各种方式呈现或汇报给大家,这也培养出学生的主动性。

3.2.2就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该会善于提问。在开始学习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提出和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带动学生的思考,这将培养出学生评述性思维技能中的分析能力。

3.2.3让学生对课出评价。可以让学生从词汇,句型,文章结构,中心思想或写作手法来鉴赏或评价课文。这也培养出学生的评价能力。

3.2.4以多种形式结束课文。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构能力,在所学课文的基础上实现再创造,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尝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由辩论等形式来结束课文,同时提高学生的评述性思维技能。

4结语

在预科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评述性思维培养能力是实有必要的,然而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考试题目,及教学进度计划等原因导致在预科阶段培养学生的评述性思维存在着较大的障碍。但是,高等教育中培养有质疑精神的人才已是必然的方向,预科教育也将迈入其轨道中,为目标院校输送具有新时代精神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汉民.论逻辑学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7,(6).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篇7

一、选择题

1、不属于托尔斯泰的作品是()

a、战争与和平

B、复活

C、双城记

D、安娜。卡列尼娜

2、《朗香教堂》是现代建筑之一,它所属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3、《牡丹亭》的作者是()

a、汤显祖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4、《游春图》是我国早期山水画的代表,它的作者是()

a、郑板桥

B、王维

C、展子虔

D、唐伯虎

5、《祭侄文稿》被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是我国唐代哪个书法家的行书作品()

a、黄庭坚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柳公权

6、《雀之灵》是我国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

a、独舞

B、双人舞

C、三人舞

D、群舞

7、话剧《玩偶之家》的作者是()

a、易卜生

B、曹禺

C、莎士比亚

D、老舍

8、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这部创作是()

a、暮

B、夜

C、晨

D、大卫

9、《祝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小说家()

a、老舍

B、鲁迅

C、萧红

D、巴金

10、《小二黑结婚》是我国文学()

a、新月派代表作之一

B、山药蛋派代表作之一

C、鸳鸯蝴蝶派代表作之一

D、创造社的代表作之一

11、《父亲》画出了我国农村千万个父亲的典型形象,其作者是()

a、齐白石

B、李可染

C、范曾

D、罗中立

12、《荷花水鸟图》创造出了物我合一、悲凉惨淡的意境,其作者是清初的()

a、王希尚

B、朱耷

C、郑板桥

D、齐白石

13、在中国古代文坛《诗品二十四则》中把艺术风格概括为24种类型的是()

a、曹丕

B、刘勰

C、钟荣

D、司空图

14、菲狄亚斯的雕塑作品是()

a、哀悼基督

B、命运三女神

C、大卫

D、维纳斯像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

15、书法的艺术语言主要包括()、()、()和()等。

16、音乐首先可以分为()和()两大类。

17、中国园林可以分为()和()两种。

18、()是由()(张光年)作词、()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

19、《泰坦尼克号》是()的影片。

20、()创作了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代表中国()的典型人物阿Q形象。

21、艺术作品的层次可大致分为()、()和()。

22、()剧作家()的《俄底普斯王》是一部命运悲剧。

23、艺术创造的过程基本包括()、()和()三个阶段。

三、简答题

24、简述艺术活动的功能。

25、简述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

26、简述圆雕的特征。

27、简述艺术批评的功能。

28、什么是灵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

29、论述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

30、论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1、C2、C3、a4、C5、C6、a7、a8、D9、B10、B11、D12、B13、D14、a

15、用笔;用墨;结构;布白

16、声乐;器乐

17、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

18、《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

19、美国

20、鲁迅;国民劣根性

21、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22、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23、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

24、(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谁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地认识自然、社会、人生。(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1)工艺美术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2)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是:a、实用与审美结合;B、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C、讲究技能与创造。

26、(略)

27、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2)艺术批评的形态包括社会历史批评、伦理批评、心理批评等。(3)艺术批评的功能主要有:a、通过对于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B、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以帮助。C、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

28、(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调试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中,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篇8

【摘要】本文对美术素描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作探析,阐述运用多维观察和点面表现手法呈现物体基本造型的重要作用。围绕学生基本观察能力培养来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能客观真实反映物体概貌,拉近学生与被反映物体之间的心灵沟通。从学生观察和表现手法运用中探寻相关策略运用,使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美术;素描;观察;表现

素描是体现学生美术基本功的根底。素材对表现物象的基本造型、色彩搭配、物境交流等都具有基础导向作用。围绕素描“创造三维的立体形态”的基本特征,突出造型的准确和内在结构的科学,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和全面表现过程中,通过简易的笔画结构来予以呈现。通过对美术素描的认真研究,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在深入细致的观察中发现更为客观、真实的物体本身结构形式,真正展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本意;另一方面,充分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透过物体外化表现来呈现各自的审美评判观点。

1.用多维空间思维观察素描对象

尽管素描是以单色的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绘画者而言,充分调动眼、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思维意识,从平面物体的展现来突出其在立体空间内造型,能体现素描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观察习惯方法,能更好激活学生学习素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各自学习认知迥异特点,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方位和角度来观察素描对象,要求他们能对物体的组织结构,各个体面之间之间比率以及细微变化关系等深入观察;通过简单介绍物体基本概貌来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特别对物象的空间位置、形体的大小、边缘的虚实以及光线的明暗等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判。要求学生不固定方位进行观察。例如,在人物面部基本素描中,可要求学生在分析性别特征基础上,围绕儿童、成年、老人等面部的不同比率要求来深入观察,建议学生在掌握基本规律基础上能够推出不同面部的比率结构,形成富有立体感和虚实关系的基本概貌。通过这样的观察分析,能全面突出素描对象的鲜明特征。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边观察和边修改中不断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在素描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笔画勾勒物体的大致结构,形成一定的整体感知印象;另一方面,建议学生运用想象思维,转换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审视物体,形成富有层次性和立体感的素描体。

2.用积极视觉与客观对象交流

通过眼观来了解事物,仅是观察者对物体本身的一种外化反映和体现。将素描对象看作是富有生命力的物体,一方面,能使得观察更具有人文特征,体现独特的审美理念;另一方面,能够补充自己在眼观中的一些不足,为真实有效表现素描对象奠定基础。

按照素描对象的不同比率、不同质地、不同方位等,注重引导学生将浅层次的视觉直观表现转化为全面综合分析,能使得学生更好将积极主动的视觉思维融入探索创造活动之中。多培养学生的独特视野和敏锐的观察意识,要求学生能够围绕素描对象的基本特征既科学地理解、分析客观对象,又通过予以艺术地表现;借助变换不同的位置、色彩,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自由构想,对其中的情感内涵予以把握,达到与物体构成相融合的境地;多注意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审视物体,鼓励学生由造型的客观性来深入思考其中表达要素结构。例如,在表现一些组合物体时,可要求学生通过摆放不同的位置来予以把握物体之间的比率要求,形成富有层次性的素描。

教师在教学引导中,可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多创设一定的问题来予以引导,要求学生在自我观察和仔细体味的基础上,尝试与素描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尤其在表现人物的眼神、内心情感、特定动作等方面予以整合,形成富有整体层次感的素描。

3.用点面整体表现手法进行创造

按照物体对象的最初构成,注重点面结合的方式描述,能使得物体的比率一致,体现美感。在构图上,特别在表现多样化静物时,应该做到大小先后,适当调整,一般应先勾画大的物体,再根据比率特征来确定小的物体位置;在线条运用上,由简单到复杂,一般做到由长变短,先直后曲,尽量从物体本身的大概基本框架中探寻表现的内容及结构;在形体塑造上,按照以方定圆的要求来勾画大概整体形象,确定圆所处位置,逐步画多角形,不断调整完善,形成富有立体层次感的物体。

在进行点面勾画中,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物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可单独使用上述某种方法,也可在确定大体位置的基础上综合使用上述方法。突出了物体的鲜明特征,能更好展现物体的本质反映要求。这样的反映能更好凸显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底,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予以修正。

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运用造型技巧来发挥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像在学习米开朗基罗的素描时,可要求学生准确把握特有的雄健阳刚之美。在学习罗丹的素描时,可要求学生在把握生命特征的活力基础上能体现自然和谐之美。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创作,增强学习的动力。

总之,素描教学应在突出引导和示范的基础上,多让学生从自然客观规律中融合物象的造型、角度等,用艺术手法予以表现。按照全方位、多维度观察和点面融合表现,能不断增强学生美术素描的灵感和技能,满足学科综合素养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杨云光.基础素描教学方法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11期

[2]池毓慧.美术高考头像素描教学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12期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篇9

1.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这是艺术发生学___的观点。()

a游戏说B摹仿说C表现说D巫术说

2.的油画《格尔尼卡》是___的作品。()

a.柏拉图B.毕加索C.莫奈D.塞尚

3.踢踏舞是___的传统民间舞蹈。()

a.墨西哥B.葡萄牙C.俄罗斯D.西班牙

4.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品《梅杜萨之筏》是___的作品。()

a.籍里柯B.库尔贝C.米勒D.雷诺阿

5.《草叶集》是诗人___的代表作品。()

a.泰戈尔B.雪莱C.惠特曼D.波德莱尔

6.《等待戈多》、《秃头歌女》是___戏剧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B.存在主义C.象征主义D.荒诞派

7.伽西莫多是作家___塑造的人物形象。()

a.大仲马B.巴尔扎克C.果戈理D.雨果

8.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这幅作品是___。()

a.《暮》B.《夜》C.《晨》D.《大卫》

9.《祝福》的作者是我国现代小说家___。()

a.老舍B.鲁迅C.萧红D.巴金

10.《小二黑结婚》是我国文学___代表作之一。()

a.新月派B.山药蛋派C.鸳鸯蝴蝶派D.创造社的

11.国画《溪山行旅图》是北宋___的名作。()

a.张择端B.吴道子C.赵佶D.范宽

12.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有___。()

a.《诗学》B.《诗艺》C.《诗品》D.《论崇高》

13.“五?四”时期___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

a.王国维B.胡适C.蔡元培D.鲁迅

14.艺术接受的主体是艺术作品的___。()

a.传播主体B.传播媒介C.艺术信息D.传播受众

15.油画《农夫的鞋》的是画家___的作品。()

a.梵?高B.高更C.塞尚D.罗丹

16.在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中塑了懒惰成性、不可救药的“多余人”典型形象的作家是___。()

a.托尔斯泰B.冈察洛夫C.契诃夫D.高尔基

17.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我国___代四大书法家。()

a汉B晋C唐D宋

18.《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___的油画作品。()

a米开朗琪罗B拉斐尔C达?芬奇D提香

19.下列作品属于西方高度技术派建筑的杰作之一的是___。()

a.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B.圣彼得教堂

C.巴黎圣母院D.朗香教堂

20.《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小说的作者是___。()

a.莫泊桑B.高尔基C.托尔斯泰D.雨果

二、简答题:21~2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艺术活动的继承与创新。

22.简述形象思维。

23.简述3种主要的艺术批评形态

三、作品赏析题:24~26小题,请任选其中两小题作答。若3小题都作答,只按前两小题的得分计入总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陈述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结合个人所学理论和审美体验阐述作品的基本内容,分析作品的形式特点和风格。

24.音乐赏析:《二泉映月》

25.绘画赏析:《向日葵》

26.戏剧赏析:《哈姆雷特》

四、论述题:27~28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要求首先阐述相关理论,然后将理论与具体的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述。

27.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创作的过程。

28.结合一部作品,论述艺术作品的层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B3.a4.a5.C

6.D7.D8.D9.B10.B

11.D12.a13.C14.D15.a

16.B17.D18.C19.a20.B

二、简答题:

答题要点:

21.

①继承和创新是促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的发展是有其内在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后一时代的艺术必然要在前一时代艺术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②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传统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尤其表现在对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继承。

③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22.

①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它是以具体的、整体性的形象为思维材料所进行的复杂心理活动。

②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形象思维的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形象思维的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丰富的审美感情色彩;形象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在原有思维材料基础上促成新形象或新意境的生成。

23.

艺术批评是根据一定的思想立场和美学原则、理论体系,对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一切艺术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审美判断的创造性文化活动。(以下任选三种)

①社会历史批评立足于“客体世界”来评价艺术,强调艺术作品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这个社会历史环境的印记。艺术作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它对社会历史生活的深刻反映程度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如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出发,进行艺术批评。

②心理学批评从创作主体——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入手来评价艺术。它既可以从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创作中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艺术作品,也可以从艺术作品折射出的心理因素出发来反观艺术家的心理状态。如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③文本批评认为艺术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的整体,其意蕴和魅力需要从文本去寻求。尤其注重艺术作品的文本语言和物质媒介。如20世纪西方符号学强调对艺术作品本身或艺术符号的研究。

④接受批评模式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活动,认为观众、听众和读者的接受过程才是艺术研究的中心所在。这种模式突出了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如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以尧斯和伊塞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史。

三、作品赏析题:

答题要点:

24.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曲,为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所作。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的二胡曲。它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音乐一开始,短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轻的叹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中去。主题音乐使人联想到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尽凄凉。在上述音调的多次变奏下逐渐展开构成全曲的,《二泉映月》通过变奏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了,乐曲推向高潮,强烈而激愤。《二泉映月》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

《二泉映月》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25.

《向日葵》是十九世纪末期荷兰杰出画派代表梵?高的代表作品,它是一幅静物画。

梵?高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曾说:“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的《向日葵》让法国南部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向日葵》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的艺术语言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自然物象在梵?高的眼中,只是表达主观情绪的载体和象征,伴随着自如而流畅的笔触,他的色彩充满着紧张而激动的情绪和饱满而富生气的活力。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尽管梵?高的艺术在其生前未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但却受到了20世纪现代艺术家们的青睐,尤其对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

26.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成就。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比如克劳狄斯的阴险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马故弄玄虚,奥菲利娅的单纯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说明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徬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剧本通过对宫廷王室颠倒混乱、腐朽不堪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王朝与新兴的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新兴的资产阶级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大厦的时机还未成熟。它真实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现实社会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莎士比亚还擅长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雷特那段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莎土比亚语言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戏剧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哈姆雷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雷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注:作品赏析题答题要求能够准确陈述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能够恰当运用所学知识正确阐述作品的基本内容;能够较细致地分析作品的形式特点和风格;论述严谨,行文流畅。

四、论述题:

答题要点:

27.

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表现为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整体。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作主体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艺术体验包含三部分: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发现和审美领悟的发生;创作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意象的过程。艺术意象是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创作者选择并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将自己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最终呈现为物态的存在,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

28.

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都是把它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欣赏的,但当我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剖析和研究时,又可以将它看作是由三个层次组合而成的,即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下面我们分别论述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童蕴三个层次:

艺术语言是创作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作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作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又可具体划分为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视听语言等。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人类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作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意象和意境。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篇10

[关键词]建筑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作者简介]郝赤彪(1960-),男,吉林前郭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山东青岛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86-02

建筑学是关于建筑及其环境构成的综合性学科,同时具有技术和艺术两个属性。建筑创作是科学与艺术的双重创造,不论是人文层面的建筑学,还是技术层面的建筑学,其本质都是创新。近年来,中国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为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建筑设计竞标机制,打破了建筑师既有的思维模式,增强了建筑师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但是,这种由市场竞争主导的创新意识,往往是功利主义驱动的结果,而非创造性人格的表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建筑设计的创造性这一问题,需要从建筑教育入手,探求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高等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目标。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从1896年FGalton对天才人物所做的智力研究至今,“创造性思维”一词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对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和认识往往是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性、状态性和结果性三方面入手。综合国内外对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认识,可以将创造性思维概念的界定为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2.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外,与个体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品质都有重要关系。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促进或抑制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作为个性品质内容的耐心、恒心、好奇、自信、独立等个性特点,本身就是创造性的组成部分。而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在发掘学生创造性潜能、影响学生创造性发展方面将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3.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产生创造性思维所需的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环境。这些环境不管是在物理属性上还是在心理感受上所传达的情境都应该是积极的、宽松的。其次,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要从教育观念出发,注重学生个性的自主性展示以及独立性人格品质的发展。最后,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丰富其想象力,鼓励求解的创新性、多样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扩散思维训练、异同转化思维训练、思维定式弱化训练、想象力思维训练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建筑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因素

1.设计选题落后,导致惯性思维和模仿主义。一方面,主流建筑设计教学采用以“类型学”为主线的设计选题模式,往往是题目类型、建筑规模的简单变化,学生在面临新的设计题目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机械地沿用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解答,从而束缚了想象空间,致使创造力缺失。另一方面,“假题真做”的设计教学内容,导致建筑教育几十年来一些陈旧设计题目沿袭至今,像“公园茶室”“书报亭”等设计选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计教学中的模仿主义与样式主义的产生。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易于找到相似的“先例”而进行简单的模仿甚至是“复制”,这与建筑设计的创作性特点是相悖的,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主导教学,抑制创造性思维。在影响了各国教育近半个世纪的“行为主义教育观”的作用下,目前建筑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过多把持教学。教师既是设计题目的设置者,又是设计成果的评判者,难免致使教师将自己的设想、解题思路甚至是答案影响学生,学生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缺少“我应该如何做”的主动思考,这与建筑的多解性的魅力特征恰恰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盲目、机械地迎合教师的审美趋向、评判标准,而缺少提出质疑的批判精神,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个体封闭式学习,创造性思维难以激发。在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国内高校的学生往往具有比较内敛的性格,他们在建筑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与他人分享、交流设计的构思及创作过程。这一现象会阻碍学生在建筑设计中思维开放度的扩展,禁锢其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不利于设计中的协作意识的培养。教学中发现,那些性格外向、善于表达、喜欢交流的同学的设计往往更有创意性。

三、建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建筑设计教学中阻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现实问题,借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般性途径和方法,下面探讨在建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塑造。

1.优化教学内容,营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创造力的维度。因此,在建筑文化趋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从深层次理解“广义建筑学”的内涵,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学生在人文、社科、自然等方面的学习,搭建一个主次明晰、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合理有效的训练内容、课题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更新和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互动性极强的专业,强调创造性思维学习情境的塑造。正如孔子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强调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除了系统化的教授知识之外,要营造宽松的、适宜学生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心理安全环境,给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一定的空间舞台。创新性课题是克服惯性思维、避免模仿主义的很好的途径,也是一个营造性思维的学习情境的理想舞台。国内设计院校对此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在与设计课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美术课或建筑初步课中增加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课所占比重。尤其是一些特定主题、特定要求的空间和造型训练,开辟了与传统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学习情境。如同济大学初步课中《如是我闻如是我画》的“音乐凝固”训练、《意大利广场变奏曲》的色彩构成训练等转译类课题和让学生设计一种使鸡蛋从三楼落下而不破碎的装置及方法的课程环节;香港中文大学建筑设计入门阶段用瓦楞纸板来设计和制作一个能够承载人重的实用性坐具的训练;还有其他院校的折纸建筑等一些趣味十足的课程环节等。这些课题环节都脱开了原有的课堂情境,以音乐、感受、实验等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来训练思维的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再如,东南大学在中国建筑史理论课教学中一改传统的“编年史”式讲解,加入了意向设计教学,进行“理性直觉思维”的培养,以理性的逻辑分析为切入点来提升学生的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作为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教学课程的主导人,教师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目的,教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检查以及改正学生的错误,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支持与鼓励,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向教学转而开展双向、多维的启发式教学。

作为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够接受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由于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化教学,学生更习惯于模仿和复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统一性讲解会得到学生的普遍接受和采纳,这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是对教师引导能力的重大考验。创造性的学生需要创造性的教师引导。教师对学生设计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必须要让他们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在建筑的“非规范类”课程的授课中应尽可能避免带有主观彩色的讲解,能够给予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应该在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促进学生接受信息的广度和多样性,并为学生提供采用不同见解、不同视角解决问题的切身体会;在建筑设计中,要提供学生阐述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机会。实践表明,这些形式会改变学生多年形成的封闭学习习惯,有助于激发灵感。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在现代大学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学术中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在欧美建筑学教学中,学术辩论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建筑学教学中这种观念更为明显。以建筑设计课为例,一边是学生对于自己创作见解的表达,一边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或批判。在激烈的辩论和对撞中,深入思考、凸显问题、激发灵感。与传统的被动学习相比,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异同转化思维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3.把握学生个性特征,引导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形成。著名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但透过个性鲜明的个体作品,我们能够发现设计师一些共性的创作思想与手法,如我们熟知的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对于“三角形”元素的钟爱,莱特作品中对于建筑与环境的独特理解与处理。这些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筑师认知风格的外在物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人格测量中心通过对124名建筑师的研究,发现具有创造力的建筑师的认知风格特点是对美的事物具有高敏感度;个性独立、自信;思维灵活,不因循守旧;有进取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基本参考目标。要在把握这一共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因材施教。如英国的aa除了常规的设计训练之外,紧扣学生的兴趣点,采取Unit教学制度,致力于建筑相关的专门化研究,如参数化设计、建筑表皮等,能够实现建筑技能专长的深透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性认知与应用。还有就是设计中的团队合作完成设计题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每个队员发挥特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求异思维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独立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智慧活动,可以培养但无法直接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包含经验的传授、知识的拓展、认知的提升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完善。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依附于日常的专业教学,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教学准备。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氛围、教学途径以及教学环节的相互完善,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白学军.创造性思维研究概述[J].教育科学,2006(5).

[2]赵卿梅.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