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十篇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十篇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42:23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篇1

关键词: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法;思路;模式

数学内容具有推理严谨性、应用广泛性及内容抽象性等特点,属于思维性科学。高等数学中涵盖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其思维能力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动手能力,对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和整理并对其深化、拓展,触类旁通。

一、研究性学习法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这一特殊的学习方式,不仅有着一定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互动性。而高等数学这门特殊的教学,其难点相对较大,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重视度,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着一定的必要性。(1)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质的提高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在增加学生大量科学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2)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大的舞台,有利于学生潜能的释放。(3)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的加强有着实质性的帮助,学生通过对研究性的数学问题进行猜想和探索,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当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教育质量。高数内容由定义、定理及公式组成,但其附属由条件和结论组成,强调逻辑性和思维能力,在此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更快地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质量及应用型人才。

二、高等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法的实施思路和实施步骤

1.设置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目标在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多局限于知识和能力培养中,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重视创造知识成果的过程。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重视态度和技能,以“实用技术、态度、技能、知识”构成目标体系,关注学生意志品质和情感体验的培养。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目标的设定,为充分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通过优秀学生代表作为表率,以数学运用能力本位为取向,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数学信息素养及信息技能是培养的重点目标,数学公共课内容具有面向实际问题和综合性的特征,其具体教学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选定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要具备全面性。由于高等数学知识的偏重点不同,每个研究课题自然也会有差异,但所有课题的相同地方在于基础知识点,若遗漏了此方面知识,教学内容必然会偏颇。然而也不能要求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出现在每一个研究课题中,那样就会形成研究课题图解式高等数学。研究课题选定强调难易适中,此项也是研究课题选定中的重要原则,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研究课题所需知识如果和学生现有知识及能力不符,学生就会因太难而降低学习兴趣。反之,若研究课题知识过于宽泛或高于现有知识储备,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课题选定要具备可选性;教师在确定多个研究课题时,要根据自己对数学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理解,一旦确定课题,要在教学平台上提前整个课程的研究主题及研究重点,便于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课题。

3.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

按照学生自愿、兴趣等原则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并指派一名优秀学生负责组内各项事物,如协调组员问题,根据学习任务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在能力互补的基础上分解任务,使学生可以充分地自主学习。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协作学习的优势,尤其课程教师能成为学生学习技术的支持者和方法的指导者。通过小组之间的共同学习,学生能初步解决研究课题遇到的问题,了解课程难点和重点分布规律,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为后续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4.教师指导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起到多方面作用,如研究方法指导、研究方法修正、知识答疑等。其指导方法也具有多个方面:(1)常规课堂授课。这也是研究性教学中基础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在一定时期预先安排的教学环节。本课程的知识点都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全面且系统的讲解,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适合选择在学习小组课题研究到攻坚阶段。课堂授课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本课程知识,帮助学习小组对已经自学的情况进行回顾检查,进一步积累所研究课题知识。(2)线上互动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个高校教学中都融入了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通过在网上帖子的形式对存在问题进行充分交流且多次反复讨论,最大限度地便利了学生,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此外,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积极了解所研究课题的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内在结构。研究性教学重要的是能力的运用,并不是单纯知识信息的积累,教师要树立创新研究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研究创新能力。

5.引导探究

在实施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引导研究于整个过程中,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在进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讲求过程实施中学生的独立钻研,重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高等数学未知领域的探讨研究,形成对问题的解决,完善整个学习过程。

引导探究进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一般分为四步走,首先,针对本节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协助其研究;其次,针对数学课本要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维机能,通过对数学课本内容的精妙设计,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概括课本及思考到的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或讨论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研究结论,完善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起始于具体问题,然后高等数学教师设计研究活动的程序,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依据此去自主地进行对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实现对知识的读取等。

6.评估效果

研究性学习法的效果评估倡导多元化,如测试测定学习成绩,主要测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检测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目的是否相符,以学生所撰写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研究资料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再如,跟踪观察平时成绩,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否开展,并根据总结、研究记录及自我评价得出成绩。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更应该贯穿整个知识系统,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并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对新科技提高重视度,在实际的生活中结合生活背景,近些年来,高等数学题目多以时代特色的事物以及具有高科技的相关知识作为背景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提高对新科技成果的关注。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对原因和结果及时分析的习惯。高等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更应该加强其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科技成果的关注,并及时地对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增强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其中实际教学案例如下:

案例1:研究性学习法重点在于应用,使学生能分析、整理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微分方程的建立与解法,可以解决人口问题、环保问题、资源问题、文化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调查和对策研究的计算。学习求解定积分可以促使学生巧妙应用计算机编程。导数的推导、应用和其原理分析的方法及逻辑性更是广泛出现在生产实践中。

案例2:高等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法还强调探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的知识。高数内容由定义、定理及公式组成,但其附属由条件和结论组成。一般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会采用回忆旧知识的方法引出新问题,之后对其新知识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在引进新知识时,应让学生自身体验新知识的推导、检验过程,增强学生对探究的信心。例如,某高校教师在讲解定积分一课时,先从某则寓言故事引入,进而引出数学“积零为整”的思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先将“变化”的问题转为“不变”问题,其次在“静止”状态下计算微元,第三得出整体近似值后求和,最后取极限,将“不变”问题转为“变化”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处理方法、都是计算一个和的极限,只是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言,教师做总结得出定积分的概念。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和人才教育的推进,许多高校也从扩张型教学转至质量教学,高等数学在此环境中也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研究性学习法能让学生自觉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灵晓,许丽萍.在高等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24-28.

[2]郭竹梅.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0-72.

[3]高芳.高职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3(9):53.

[4]李小梅,叶赛英.重探究、重应用、重体验:研究性学习法的具体举例,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J].数学教学研究,2014(2):45-49,55.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篇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实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它特别注意学生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具体环境中将知识经验逐步转化成自己的内部表述。这样就需要我们给学生创设适宜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通常只有课本,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活动受到了局限。为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在创设研究性学习环境时,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学习材料,该材料包括教材、实验、增设实验、有关问题的背景知识和模拟微观世界的动画等。因此研究本课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可行性。

教育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包括许多方面,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统一有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教师教和学生学如何有机的统一起来呢?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环境:学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只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甚至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构建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应尽可能与知识应用的实际情景接近。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上展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究过程,提供问题的原形,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在学生学习“铝及其化合物”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去年春节期间,某学生发现氢气球非常畅销。今年春节将至,他想通过卖氢气球赚钱,然后将赚的钱寄往“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没有很多的钱买氢气钢瓶,经过校方允许,他利用学校的化学实验室设备制取氢气。实验室只有相同质量的铁、镁、铝以及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请你们帮他设计较合理的途径制取氢气,以及制氢气球时,在实验设计中必须注意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模拟现实生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懂得铁、镁、铝、水、盐酸、氢氧化钠等物质,哪些反应能放出氢气,并能够计算出相同质量下那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最多,还要根据成本核算出哪种方案最经济,最终做出决策。方案确定后,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制氢气球。这个问题的特点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而且还渗透了德育教育--因为赚钱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这样,在一定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了和谐统一,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落实,因而确立此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我现在从事高二化学教学,分别教实验班、生物班、普通班。高二化学学习已经完成了高一阶段的初高中衔接任务。距离高考还有两年时间,在这个年级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使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今后的推广和利用。

二、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12期中,每期都有一块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化学教育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课堂的认识与实践”、“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化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的案例分析”、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2*年已有好多课题,探讨得非常清晰,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要创造适宜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因此确立本课题,对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布莱恩.霍尔姆斯是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他认为比较教育的任务就是探讨解决教育问题的各种方法,即问题解决法。他在综合了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理论和波尔普的假设演义法与问题解决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法,实质上是一种演绎法,主张研究应当从问题入手。我对此理论应用到化学教学中的理解为,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对于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新教师不教师不开设学生的自由,再比如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不要求统一的课程标准等,但是在国内目前的教育制度和历史背景下,我们不能照般国外的一些东西,必须要研究适合与目前国情下的教育,而国内在此块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步,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起到了与国际接轨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教学实践研究法、过程研究法、社会实践研究法究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历史背景,法国、美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类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发现学习和学会学习等的区别与联系。探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的关系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和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化学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本课题从实践上研究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

3、调查研究。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于20*年10月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一2班和4班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20*年12月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三年级的生物1班和生物3班再次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根据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本课题探讨了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要求和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可行性课题。

4、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对*年至20*年高考试题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5、研究性学习教学原则、模式和方法研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研究,研究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6、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开展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张家口市创新大奖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习作。

四、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一)课题准备和前期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12月)

1、查阅资料,自主确定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指导理论。

2、填写《张家口市市教育科学一般研究项目申请书》,课题申报、课题审批。

3、进行研究性学习文献检索,筛选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宝贵的经验,进行文献研究。

4、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研讨,进行理论研究。

5、撰写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二)课题核心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5月)

1、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进行问卷研究。

2、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究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指导学生填写研究性学习《选题意向表》、《课题申请表》、《课题研讨表》、《课题文献检索表》、《课题实验活动记录表》、《课题实践活动记载表》、《课题自我评价表》、《课题结题登记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撰写和汇报演讲,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

4、利用原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再次进行问卷研究。

5、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两次开展“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演讲会和“高中化学兴趣实验探索”实验表演,进行社会实践研究。

6、组织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和社会实践活动摄影图片,参加张家口四中开展的“创新大奖赛”和兴趣实验小组。

7、搜集*年以来的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筛选并分析整理其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

8、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探索经验,形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撰写研究成果论文,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

9、归类、梳理、撰写中期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三)阶段性成果汇报阶段(20*年10月——20*年12月)

1、积极组织论文投稿,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总结研究成果,编辑《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汇报和《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研究,撰写结题报告。

3、请张家口市市教科所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并获二等奖。

五、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在具体操作过程程序上,我们首先要对《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进行解读和体会。再根据张市四中的学生实际情况,做出选题的指导意见。例如在“原电池原理及运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过程,是先学习体会《课标》,《课标》中课程化学(2)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②实验:用生活中材料制作简易的电池,③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在《课标》选修课程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变。②调查市场上常见的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课标》的理念下,结合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增加设计了,①不同金属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②干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③实验室模拟氢氧燃料电池的实验探讨,④铅蓄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⑤可充电镉、镍电池的结构及原理的研究等课题。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通过课题的开发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全班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几个课题组。分工协作进行开题论证,设计方案,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到最后完成课题的结题。

2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有效地创造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要体现以实验为特征的化学学科特点,化学实验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以实验探究为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课标》没有单独对化学实验提出内容标准,但整个“内容标准”中却始终建议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探究是学习过程和方式的主线。因此,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能有效地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现行教材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实验比例还是太少,为了多让学生动手参与探究,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我们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问题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一般是“验证性”,改实验的“验证性”为“探究性”一般程序是:实验观察提出。例如,在“原电池原理”教学中,我推荐了一个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同的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课题要求:了解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内外电路的电子流动方向。对比不同材料构成的电池的性能差异。学会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学生尝试用铁、铜、锌、铝、镁、石墨等电极材料在硫酸、盐酸、硝酸、醋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氯化钠等不同的溶液中进行实验,对比它们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其中在镁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和铜与浓硝酸构成的两种原电池中,电池的电流方向与其它的原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的电流方向相反,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了负极和正极形成的本质原因及确定方法。

〈2〉扩充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教材内容安排的基础性学生实验,它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规范地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强化所学到的知识。”这类实验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应用性为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履行预习-实验(操作)-总结(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对它的实验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设计实验-搜集资料-动手实验-找出实验结果,来完成分组实验。例如在高二“氨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制取氨气最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去做,首先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所有的制取氨气的方法,如用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等不同的铵盐和碱石灰、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生石灰等进行实验,或用浓氨水和不同的碱进行实验来制氨气。通过产生氨气的速度和体积等全面进行对比得出自己的结论。用什么方法测量氨气的体积是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是一个考验。经过研究,学生较好地设计出用量气装置装四氯化碳或苯来测定氨气的体积的方法。

〈3〉拓展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用一些简单易得的器材和试剂完成的实验,或称为“家庭小实验”。这类实验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手段。但教材中这类实验还是太少。我们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拓展,一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二是开放实验室,三是开展校外(家庭)实验。一般经过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个体探究-小

组讨论-完成实验-作出评价的过程。例如,学生针对近年在市面上出现了特殊颜色的玫瑰花-蓝色妖姬的事例,在“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家庭小实验“改变花的颜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鲜花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喜爱种花的同学们在家中用不同种类的鲜花作实验,然后进一步把鲜花、叶片、果皮研碎,用市售白酒提取液制取指示剂。

3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开展过程,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老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学会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例如:通过“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除了硅,我们还有什么?”“生命与Dna”等课题的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关于纳米材料、计算机技术、生物化学等最新的科技成果。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了化学对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拓宽了知识视野。

4关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感受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

在《课标》的理念下,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要注意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过程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中,我们设计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表,用于学生自己、学生之间、课题组及指导老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这种评价重在参与、重在合作,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再如“蓄电池的原理及运用的研究”课题小组,在没有完成预期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对他们的课题小组,依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虽然没有得出预期的结论,但他们认真地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分析了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6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过程管理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编制了研究性过程管理系列表,,其中包括: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外出活动记载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讨、实验活动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在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化学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我们指导学生侧重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及将要学习到的化学学科知识点出发选择课题,通过选题意向表的填写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整。然后开始选题。并填写课题申报表。其次,对学生的研讨活动、实验活动、外出调查活动进行统计、审查和指导管理。并填写相应的表格。第三,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后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评价方面,我们设计了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篇3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网络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各校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组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丰富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说明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研究性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网络的开放性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印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文件要求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在不断提高,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就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网络作探讨。

一、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

要开好研究性学习这门新课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教师面广,并且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严重缺乏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就增加了对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统一培训的难度。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学生需要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需要参考和借鉴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学生选题的自主性,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是不好的。

利用网络可以将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收集在一起,供教师和学生的个别化培训和学习。这些信息包括:

1、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性文献和理论性文章。

2、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3、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让人困惑的问题,如: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4、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如: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检索和整理资料?怎样做好调查记录、研究记录、实验记录?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5、研究性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并为跨校间的合作研究创造条件。

二、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不宜由教师指定,学生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课题,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都是这么做,不仅会大大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多媒体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

三、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

研究性学习需要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校都在大型图书馆附近,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工具书,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的期刊报纸……,现实的物质实体世界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辅导,需要更大的师生比,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的力不从心还表现为:一是在辅导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单个教师进行辅导,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容易单一,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除了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有效的辅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的提高。但是网络上的信息杂而乱,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合学生使用。为此,学校最好能将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还要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包括专业特长、电子邮件等),指导老师即可是本校的老师,也可是外校的老师和校外的专家。在网上最好开设一个校外导师自愿者注册的窗口,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说明自己适合指导的研究领域,并注册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自己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学习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师生可以就自己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能进行相互的交流,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学生们将研究的观点、进程、体会及活动记录及时上传到网络的指定区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的想法是否有意义,会接受多于现实的评判,老师和同学会对此提出自己的评价。对于各方面的评价,被评价者又有权利进行取舍,取舍又决定了课题的深入走向。这样评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自我反思和激励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网络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6

[3]谢树平《研究性课程的构建》《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4]刘树仁《试论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篇4

摘要:本文从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出发,首先阐述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其次提出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结合英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达到研究性学习与英语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语言技能

一、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可供研究的课题或项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后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在笔者所处的学校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虽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选题主要在老师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学生缺乏自主性;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不少学生敷衍了事;老师普遍不太重视研究性学习;学生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实践效果不理想。因此,实践的目的并未完全达到。

二、理论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结果的分析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需要更加关注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能力;

3.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4.小组或集体合作能力;

5.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它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学生围绕着问题,通过分工合作进行调查研究,选择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法,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师生和成员间的沟通交流。

(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确定课题阶段、具体探究阶段和成果展示阶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是互相渗透和相互促进的。

1.确定课题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初步调查和实际探访,然后经过多次讨论,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选择研究的方向和范围,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研究题目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该题目中涉及的知识领域,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2.具体探究阶段

确定研究的问题之后,学生就进入具体探究问题的阶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取得大量的研究资料。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得到的初步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当然也可以征询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整合反馈的信息,完善个人的研究成果。

3.成果展示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研究好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提炼,形成书面和口头报告,建议采取多样化的成果展示方式。除了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讨论会、手抄报、论文集以及网络博客等方式,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前期准备

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灵活性更高,选择面更广,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度更高。他们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多数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把搜集的结果分类。如学习类,可以是如何提高英语口语;生活类,可以是如何处理塑料袋;文化类,可以是昆明湖遗址的开发等。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最终题目。这里拿“从东西方节日比较看文化差异”为题举例。

(二)调查研究

由于前期细致的准备和明确的分工以及学生们能经常认真地交流进展状况,因此他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选择的这个题目从节日角度出发,有明确的切入点,因此他们要先搜集节日方面的资料,然后把相似的和明显不同的节日的内涵和内容拿出来作比较,然后就节日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三)成果展示

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首先,他们可以把用资料袋汇总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以手抄报、论文集等方式拿来展示;其次,他们也可以使用博客展示,用博文、图片记录其调查研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另外,他们还可以使用为报告专门制作的ppt,通过一张张幻灯片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

四、研究过程中的英语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在其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才是教学的目的。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一)听的技能

笔者会定期播放学生搜集到的影片、录音等有声资源,在他们听完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或把材料留出空格,让他们听写。材料由易到难,慢慢增加长度和难度,这样学生的听力水平肯定会有大幅的提高。

(二)说的技能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即搜集资料阶段,笔者会要求学生作每周汇报。例如学生从中西方的节日出发,探索中西方文化差异,那么老师就要求他们讲述我们国家的节日,同时讲述西方国家的节日,再作比较,在后面的阶段,可以尝试小组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坚持做下去,会发现学生逐渐开始从简单的句子尝试复杂一点的句子,最后竟能成篇了,口语表达也更通顺、更流畅了。

(三)读的技能

学生搜集到的英语短文、英语新闻报道、大幅的介绍说明性材料等,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材料。例如,可以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笔者会让学生推荐阅读一些相关材料,扩大词汇量,扩充知识面,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写的技能

笔者会要求学生定期就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作归纳提炼,形成自己的思想内容,通过写作这种形式呈现出来,最后可以把这些编辑整理成资料册,为研究性学习最终的研究报告写作打下基础。

四、分析和评价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自主选择题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二)激发学生兴趣,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不受固有模式的干扰,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可以学会使用新的研究方法,为他们以后进行探究式学习打下基础。(四)新的研究工具和媒体的使用,不仅创造性地展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还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们学以致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研究精神。

高中阶段让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有一定困难,但可以让学生尝试研究英语的某一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让他们学会把英语当成一个了解异国文化的工具。学生可以通过收集并阅读英语报纸、观看英语电影等方式,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换句话说,它重视的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而不是比较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学生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篇5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学习较以往发生了新的、较大的变化。目前,对于高中数学学习而言,一个重要的学习模式为研究性学习模式。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于基础性与拓展新课程学习,进一步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以激发,对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加以鼓励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性学习模式。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旨在为高中数学学习提供一种创新性的模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新课程改革

1引言

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及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将其有机地融合于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最终促进教学相长。那么,当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模式更好地融合于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旨在为高中数学学习提供一种创新性的模式。

2重视定理证明及公式形成的研究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数学公式及数学定理,这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重视对高中数学公式及数学定理的研究,是学好高中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及方法。在高中数学中,等差数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如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m=n,an=m,那么am+n=0的证明之中,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教师会直接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性质,很简便地将结果证明出来,那么这就失去了公式形成过程的优美之处。实际过程中,在处理上述公式时,往往会遇到如下的这些例子: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3=9,a9=3,求a12。知道了上述结果之后,如果是一道填空题或是选择题,则可以直接填写结果为0。

在很多时候,数学教师对这样的小题重视度不够,认为这样的题目过于简单化,根本不存在研究的必要性。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想象的空间,那么就会有很多全新的发现。下面是几个学生解此题的途径:

生1: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得知,a9=a3+6d,所以可以得出:6d+9=3,那么d=—1。因此,a12=a9+3d=3+3×(—1)=0.由此得证。

生2:由已知条件可得,a1+2d=9,a1+8d=3,那么可以计算得出a1=11,d=—1。因此,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可以得知:a12=11+11×(—1)=0。

生3:此题可以与直线方程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求解,由已知a(3,9),B(9,3),C(12,a12),a、B、C三点共线,即斜率相等,因此,kaB=kBC,(3—9)/(9—3)=(a12—3)/(12—9),由此可以求解得出a12=0。

上面是三个学生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灵活多样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灵活多变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多元化思维进行启发或启迪。

3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应该积极地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并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搬进课堂内加以研究,使得课堂成为问题展示的平台与阵地,不断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性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那么他们的头脑就会处于一个积极的探索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会非常地深刻和扎实。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积极地体现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紧密地结合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的问题渗透至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之中。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实施:

3.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促进,将传统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情况的现象加以改革。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利用数列知识对购房与购车分期付款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对实际生活中的最佳方案加以解决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阅历。

3.2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数学研究的具体思想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实际的解答过程其实是一个探究性的过程,能够体现数学问题的一个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4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前时期下新课程进行了较为深化的改革,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及理念也随之而产生。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成为了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创新性的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并提倡研究性的高中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周冠华.浅谈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J].跨世纪,2008,16(12).

[2]赵香珠.谈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J].神州,2011,(7).

[3]刘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4).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篇6

1、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委托我校从2007年高中一年级开始,进行新一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与研究,探索高中学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2006学年、2007学年两年进入安宁中学的年轻教师超过20人,其中在2007学年高一年级任课的年轻教师达12人。使教师养成规范的教学科研工作习惯,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是关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3、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促科研,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是学校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通过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4、各个学科教材上均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教学所需。

二、我们的做法

1、操作形式

分阶段以班为单位进行选题并实施研究:每个阶段全年级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每班自主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下分若干子课题。班主任为本班课题总负责人,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选题及研究与班级管理、教学实际需要相结合,各小组指导教师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

助学用书:云南省普通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助学用书《研究性学习》(2007年6月第三版)

三个主题活动:多角度研究问题;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关于“我将来做什么”的研究。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多角度研究问题”

1)本阶段要求各班围绕学校建设等学生周围实际方面选题并进行研究;

2)本阶段主要目的就是让师生都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选题――制订研究计划――论证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展示交流――成绩评定)

第二阶段:“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这一阶段就是研究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2)特别关注每个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的研究及研究前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及学习成效。

第三阶段:关于“我将来做什么”的研究

1)本阶段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少些盲目和茫然;

2)本阶段实际上是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

2、评价

评价由自评及他评组成,自评占40%,他评占60%

(1)针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原则:注重过程;评价主体多元;激励为主;不设置唯一标准;等级制与学分制相结合

评价者: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指导教师评。

评价目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挖掘其中丰富而精彩的体验、收获和经验

每一阶段评价内容:研究主题、研究计划、研究活动、小组协作、研究成果。

(2)针对指导教师的评价

原则: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辅导的个别学生所获得的荣誉,而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学习收获。评价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而不仅局限于期中或期末考核。

评价者:学生小组成员、教师自评、课题管理小组。

评价目的:促进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评价内容:指导态度、时间保障、资源支持、自我反思等

3、管理

1)学生管理

每班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由若干个子课题组成。班主任为本班课题总负责人,全班同学分若干研究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子课题。

每个研究小组推举一人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召集活动,记录出勤及与导师、班级、年级、学校协调相关事宜。

每小组聘请一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般从本班任课教师中聘请。

2)教师管理

年级每位教师每学期除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之外,必须至少承担一个课题小组的指导教师工作。指导教师参与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并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对学生的安全和学习质量负责。

4、要求及说明:

1)注意收集师生对助学用书《研究性学习》及课程开展的意见、建议;

2)每一阶段结束后力求将好的成果运用并推广到学习生活中。

三、取得经验及成果

1、以班级主题活动的方式来设计和选择研究课题,符合高中实际,没有给师生额外增加过多负担,为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时间保障;

2、班主任为课题的直接管理者和促进者,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不但有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还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3、研究课题选择与高中学生实际需要密切相关,对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帮助较大,另外对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设计也有一定帮助(举例:今年高考英语成绩140分的干玲瑜同学恰好是第二阶段英语学习方法探索研究子课题的组长;另外今年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相对较好);

4、采取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不仅有助于提高师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各小组改善研究内容,提高研究质量;

5、有评价方案,也取得一些成果。

四、不足及需改进的地方

1、每一阶段时间安排过长,导致第二、三阶段的研究受到太多冲击(受文理科分班教师变动、会考、突发的事件如5.12活动等的冲击较多),干扰了研究的开展;

2、忽视了因师生变动带来的认识差异、高中考试的频繁及高要求对研究工作的冲击,没有及时的做好协调导致各班研究质量参差过大;

3、资料意识和成果意识都不够(第二、三阶段展示交流不够,没注意资料的收集、检验和整理,没及时进行成果的推广,影响了研究质量的提升);

4、评价、激励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下一步实施的考虑

1、仍按三个阶段安排,但时间缩短,每个阶段从开始选题到结题大约安排3个月时间,三个阶段的班级主题活动在三个学期内完成。(更有助于更多发挥本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帮助价值)

如新的高一上学期打算于11月到次年1月完成第一个班级活动“多角度研究问题”,高一下学期2月~5月完成第二个班级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二上学期于8月~10月进行“我将来做什么”的研究。学生就有更多时间将研究所得运用于高中阶段后期的学习中,在运用中检验研究的价值。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人才培养;大学生学习现状;科研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2-0191-02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创造性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孕育而出。它是当前我国大学生教育的新的尝试,是全面推进跨世纪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自己的能力、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而这些迥异或类似的观点相互撞击,会产生出动人而耀眼的火花,这更能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在对问题展开的调查研究中,大学生会感到自己也有份影响力,于是都努力参与,希望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养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极其相似,它能使大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通过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使他们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与成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由于整个学习过程都建立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基础之上,根据研究需要,大学生需要利用各种有效途径获取信息,整理归纳信息,分析、判断和取舍信息,并加以恰当利用,不断更新信息,从而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合作研究的结果,当今高科技涉及众多学科门类,综合性很强,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必须发挥集体力量。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作为基本组织形式,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在此阶段,大学生需学会彼此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将自己的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起来,提高了自我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还表现在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需要与其他小组、教师、家长、社会人士之间进行积极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学会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最后,在收集解决问题所需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去进行调查研究,与涉及问题的相关人士或单位接洽。其间冷冷的闭门羹、冷嘲热讽和有些同志的热情接待使学生接触了社会的真实,体会到了社会的人情冷暖。

(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选择的课题都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课题。通过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以使得大学生对“知、情、信、意、行”有全面了解,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对社会生活实际的思考和反思,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为社会服务的使命感。

二、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

(一)被动学习成为大学生的思维定式

不少大学生仍然只习惯于灌输式学习,忽视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对课堂学习没有技巧,缺少对课堂学习的思考反思,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不能独立自主筛选信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其次,缺乏主动质疑、自主探索精神。不少大学生仍然习惯于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所接触的信息,不会用辩证、理性、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而且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封闭,发散式、逆向式思维欠佳。

(二)大学生缺少学习规划

不少大学生在学习状态上比较盲目,自控能力差,缺乏踏实的学习作风。在学习中大学生常常是情绪高涨时劲头十足,但在情绪低落时又宁愿疲塌,不愿坚持和奋进;或者完全按个人兴趣来学习,不感兴趣的就不想干;还有部分大学生同时开展多项学习,但又不能做到有效合理支配时间,从而导致自己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

(三)信息素养科研素质普遍偏低

在自主学习中,大学生们缺乏信息意识以及对有用信息的敏感性。例如不知道如何利用图书馆和校园网来检索信息,不知道如何分析、判断、取舍信息以及对信息的管理利用。另外,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科研的开拓和钻研时,缺乏相应知识方法论以及必要的勇气、自信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与韧性,科研素质表现偏低。

(四)科研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目前,多数大学生的科研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在学习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上,缺少专门的系统知识和技能。另外,大学生不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不积极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际生活领域,不愿从实践中直接获得知识。

三、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措施

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抽象的有关学习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而是一种新的学习实践活动。因此,如何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逐步培养起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意识、学习观念和学习能力,是值得认真思考。

(一)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首先,培养大学生对“研究”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相信自己能从事“科研”工作。作为研究者不仅要保持已有的兴趣,而且要通过不断地接触学习,对新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要重视培养自己的“研究”兴趣以及相信自己能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念,坚信通过努力,我们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其次,大学生应转变角色。大学生必须转变单纯的接收式学习方式,将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引入到我们的学习活动中来,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学习方式。将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对知识十分渴求崇拜的求知者成为一个用理性、批判、审视的态度对待学问的研究者。再次,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研究基本功是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必要基础。大学生基本功主要包括文献检索能力、信息的取舍整合能力和撰写论文(报告)的能力,以及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需的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非智力因素。

(二)加强引导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更新“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树立新型教育理念,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把引导与组织研究性活动融入到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出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学术氛围。其次,积极提供学科发展的各种最新书刊、杂志、书籍,使大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各领域发展的动态变化,跟踪最新的科技发展步伐。同时培养学生经常涉猎最新资料的习惯,特别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研究学习的学科领域国内外专家的研究论文及研究动态。最后,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改变教学模式。从以往只考虑如何把系统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灌输者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兴趣取向,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激发他们研究兴趣的引导者。教师角色的转变给以往的教学模式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构建了充满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

(三)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环境

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是激发大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索精神、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学习状况改善的渗透性因素。首先,利用网络技术,建设教学和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拓宽学生视野,激发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形成开明、活泼、合理、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其次,发挥教学平台作为师生信息传输和探究工具的作用,使教学平台成为交流的枢纽,展示特长的园地,让学生通过网站提问题、辩问题,各抒己见,分享各自在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心得,也可以根据教师在网站上的提示,开展协助学习,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最后,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社会教育资源、企业文化在营造研究性学习环境的作用。社会教育资源应尽可能地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和学习手段;企业应尽可能地与学校联系,为大学生建立科研基地,满足了大学生科研所需要的资料、实验仪器场所等必要条件,同时使研究性学习与实际紧密结合,加强研究结果转换为生产力,更好地促进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四)建立研究性学习特有的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是为研究性学习目标而服务的。它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的获得及其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关注个体的研究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在团体中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包括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四个方面的多维交叉、有机结合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机制,以过程评价为主,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鉴别评定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效果,给予价值肯定,鼓励与支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使大学生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

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实施研究性学习既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实施,并实现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又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学校校本科程范畴,开发和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并突现数学的科学品质。本文介绍一下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设置过程。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主体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学习形式和勇于质疑、善于思辩、尝试批判的创造性思维品质.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学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沟通、合作与表达交流,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分阶段目标:

目标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进展状况,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基础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1、第一阶段,以“阅读材料”、“课外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及部分教学内容的招展与延伸为载体,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确定研究专题的方法,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探究意识和查阅文献资料技能、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沟通表达技巧等。

2、第二阶段,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为载体,学习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重点培养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预见、构思与策划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及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3、第三阶段,以“阶段汇报”、“解题答辩”、“成果展示”为载体,继续学习有关研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资料佐证和提炼观点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自如、条理清楚的表达能力、综合思辩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第四阶段,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高考热点问题为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与应用机会,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践与应用活动中获取各种知识,发展各种技能。

2、指导性原则。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坚持“教师指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监控评价全程”的原则,避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危险性,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动力。

3、过程性原则。注意实践体验,注重全员参与,关注研究性学习中的过程感受与情感发展。

(二)课程计划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准备阶段

1、请区教研室专家指导实施工作。

2、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年级主任为组长,各备课组长和该学科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实施课程的课题组,并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小组。

3、做好请示、协调和物质准备,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4、宣传动员:对学生及家长召开宣传、动员会议,宣传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争取家长支持,激发学生兴趣。

5、指导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

(二)实施阶段

1、指导小组有教师相互协作,分工负责,管理教学时空,安排辅导与研究指导等。2、内容、方法与策略见《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管理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在年级“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监控评价与行动研究总结等;各备课小组主要负责课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指导与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各小组定期开会协商,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

(二)年级各备课组按课题组要求,具体负责各阶段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

(三)按照预先设计的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课程监控量表评价量表等组织课程实施,并随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每一阶段实施结束,进行相应的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并根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修改原有方案和量表。

(四)课程实施随时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分阶段调查学生感受和进展情况,分析相关数据,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注意建立数学研究性活动课题库,汇总、展示相关成果。

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的正确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工作。评价工作在学校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教部和数学教研室共同完成。通过教师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成果质量,所指导学生的问卷反馈及其在课程实施中所发辉的作用而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定:指导者的热情,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提供研究方法的能力,指导课题设计的能力,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能力,课程开发实施及相关研究成果等.评价结果量化后纳入教师年级考核,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物流在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行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物流岗位从业人员数为5012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物流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为1008万人,比上年增长4.7%,物流行业已经成为人员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主要的物流人才孵化地和输出端,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针对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了研究。朱敏佳等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评价模式;张利荣在大学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提出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李丽等对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边保富,齐钦探析了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和策略。关于研究性学习理念在各专业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薛行健等以交通运输专业为例构建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高洪伟等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数学教学中;陈志钢、梁丽丽等分别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并且其核心内容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拓展、升级,因此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是面对问题时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显然,以教师教授,学生被动听讲和记忆为主要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上述两种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分析

研究是科研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一项多层次的渐进活动,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发现已经解决的部分以及仍需进一步探究的部分,由此确定选题;然后选取适当的工具针对所需资料和数据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分析结果,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归纳总结,获得成果。研究性学习理念就是要求学生按照上述研究过程,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探究问题解决方案、成果总结及反馈修正,由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然而,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分阶段地给予指导,使学生逐步习得如何面对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如下。阶段1是教师教授阶段。结合经典案例,向学生解析研究活动从确定选题,到实践探究,到最后获得成果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反过来有助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由学习金字塔理论可知,这个阶段尚处于学生的被动学习阶段,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较低。从阶段2开始,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师渐进地指引下,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首先是问题的提出,教师通过设定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指导学生查阅基础资料和文献,发掘问题的研究价值,进而确定选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归纳研究成果。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与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有助于增加问题探索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的第一步。当学生已经学会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根据自有知识体系分析和发现问题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入第3个阶段的学习,指导学生在一定的研究范围内自主确定选题,设计研究思路,在查阅整理资料、分析解释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分析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于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此时已基本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确定选题、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释,于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进入阶段4,即教师指导学生对分析所得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观点。这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将具体结果抽象为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的逻辑思维能力,属于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获得自主研究成果之后,教师还应鼓励、引导学生之间的成果交流,并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研究结果。四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将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听讲模式,转变到以实践应用、讨论交流和教授他人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留存率,而且使学生学会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连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毕业论文、创新性竞赛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三种基本方式。其中,课堂教学多为教师主导,向学生输出知识;毕业论文和创新性竞赛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强调学生自主思考,运用知识开展实践和创新。课堂教学主要涉及理论知识教授和实训环节指导两个部分。理论课堂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授,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专业知识体系构架;实训课堂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与课堂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训操作的练习相比,完成毕业论文和参加各类竞赛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前者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自主思考,仅仅是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和运用,很难形成体系。而后者属于一项完整的研究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平时课堂学习中靠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也能获取高分的学习方法在此时已完全失效。以下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物流行业与生活高度相关,每个人都有机会与之接触,但是,唯分数论的传统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被动学习的惯性阻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思考,对教师表现出强烈的依赖心理。

(二)学生缺乏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物流属于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服务行业,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性非常紧密。然而,课堂上被动听讲、考试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的能力不足,当实际问题摆在眼前时,无法联系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

(三)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听”和“看”占主导的被动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表达、与他人讨论交流的意愿很低,单打独斗在应付作业和考试时是可行的,但实际的物流问题往往涉及多项环节,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团队的力量,此时,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

(四)学生缺乏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对问题的抽象化和知识的体系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归纳总结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时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比起主动思考,更愿意快速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结论,急功近利心理严重。尤其当面对毕业论文和创新性竞赛之类的研究性工作时,以往的学习经验毫无用处,表现出强烈的无力感。

(五)教师的指导能力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便于操作,有利于教师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通过简单的方式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简单的方式能够获得学分,导致学生存在上述几点问题,而对于教师来说,无法很好地做到以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应用理论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团队意识、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锻炼,从而培养其就业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素养,真正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因此,将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图1所示为物流管理专业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相似,分为三部分,其内容围绕核心知识点展开。第一部分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事先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内容,课堂上给出案例背景、实训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自主思考。这部分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第二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从分析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案全过程,教师可以是参与者或指导者。第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并联系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向其他人表达想法,并听取别人反馈且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效率极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根据理论知识模块进行设计,所涉及问题一般针对性强,可在一两次课内完成。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研究性学习的训练和多项能力的培养,为其参加各种竞赛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及考核方式的革新激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侧重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在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革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构建体系探寻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56-01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成为了高中教育的教学重点。研究性学习是我国近几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内容,实现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主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实现基础教学形式。

一、研究性学习体系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地位

新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高中地理教学理念也随之转变,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对终身发展有益处的地理知识,实现学以致用的最大化效果。在高中地理的课堂上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从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对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完成对课题的研究。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研究性学习体系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知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成果的研究,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收集研究资料、归纳整理研究资料等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阶段,实施地理研究性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地理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理念。

二、地理研究性课程的构建

(一)研究性课题的设立

教师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根据地理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设立。比如关于环境、资源、交通、农业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静态的课题研究,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将课题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但对于全球化系统、地壳、大气等自然现象,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动态的课题研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出相关的地理模型。教师在高中的地理课堂上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与实际生活相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多种多样的实验研究活动

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无法直观的理解地理规律和地理的现象,仅仅从书面上的文字、表格、图片等获取相应知识,无法实现真正的教学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强,在课堂上,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需要创设实验研究活动,将抽象的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具体形象的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利用模型制作、道具演示以及让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演示等方式来辅助教学。教师在讲解静止的地理规律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地理模型来体现出来。教师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时,将教学内容转变为研究性学习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书本的内容找寻气候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制作地理模型,将气候的变化直观的体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全球性大气环流》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地理知识,教师应利用地理道具模型,对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道具模型直观的了解关于大气环流在全球的运行规律。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体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

对于具有讨论性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分组研究,让学生对课题进行研究,比如教师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八单元,第二课时《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时,教师可以将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设置为研究课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的研究,教师让学生每4名分为一组,对课题进行研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相关书籍等方式查找相应的课题资料,然后将所查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合,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列出,当学生完成课题研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将自己所研究的成果讲解出来,分享给其他学生。

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加强了高中地理学科互动性,增强了学生研究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学习思维。研究性学习体系要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性进行构建,从而使研究性学习课程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