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十篇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十篇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20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德育教育;创新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与中职德育教育的关联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带来,学生的学业压力逐渐增大,而高中阶段恰好是三观塑造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庞大的压力和社交环境的变化下,很多高中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正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树立正确的道德品性。至于中职的德育教育工作,它的核心与积极心理学不谋而合,也重在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道德观念,并让学生合理应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当学生具有良好的积极心理时,自然对于教师开展德育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1]。

(二)增强个人责任意识和自信

中职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脆弱的时期,他们很容易受到青春期的影响,对未来人生的方向产生迷茫,因此这个时期正需要有人对其进行引导,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自信。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选择,人们具有自主选择权,也必须对选择后的结果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它可以帮助人们塑造决定性人格并保持自律,而德育教育工作也是对学生的意志力、责任感、成就感等方面进行培养,为他们在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引领下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若能把积极心理学融合中职德育教育教学中,将对德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二、中职德育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创新策略

(一)优化学习效果

以往中职德育教育教学采用的方法是灌输教育,在课堂上通过理论知识的教授培养学生德育能力,但这种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德育教师应当在德育教学中积极应用积极心理学,用心理暗示的手段完成德育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发挥情感说服功能,这样可以建立师生间和谐的关系,避免学生在德育学习中产生抵触情绪。为了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积极心理学能够借助心理学的暗示作用,激发学生的心理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品德。比如,在开展中职德育工作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取向塑造学生幸福感知度,让学生的心理产生乐观积极的元素,以便学生在日常学习遇到困难时不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从而让学生尽快恢复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化解消极情绪,促进学生日后茁壮成长。高中生的心理实际上更加脆弱,所以教师需要对他们心理情绪的变化做到及时观察,并教会学生利用心理学中的自省法正视自身不足,建立一个谦逊的心理模式,将消极情绪转化为奋斗的助力,进而提升自我素质,实现优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

虽然目前德育工作的开展正在各学校有序进行,但很多教师还未意识到社会诱因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的重大影响,高中生正处在一个向青年过渡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心理发育和道德水平往往需要正确的引导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他们此时还未形成对社会道德水平加以评价的正确认识。而现今社会又存在很多多元化思想,这无疑对高中生的成长发展起到干扰作用,尤其是中职的学生,面对这种社会环境,他们往往缺乏心理支撑的力量,甚至会产生惶恐的情绪。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强化理论德育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以德育教学的规律向学生传递积极理念。另外,当德育教师批判不端正的价值观时,需要以正面事实的比较法为学生树立积极的道德价值观,促进德育教育的高效性。同时,在塑造一个积极的校园氛围时,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校园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培养他们积极自信的人格。

(三)创设积极的心理情境

在德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设积极的心理情境,以《面向成功的职业规划》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行设计出对应的幻灯片,然后用案例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如“卢浮宫若失火,你最想抢救的是最轻、最贵、最有名气或其他的画?”通过这样一个案例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通过不同的答案进行逐一分析总结,让学生依据内心所想,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才能实现德育目标[2]。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篇2

一、心理障碍的形成因素

(一)外部原因

1.教材性质。在体育教材内容较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当教材内容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时,部分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

2.教学方面。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单调,对学生态度粗暴,讲解枯燥,动作示范不规范、正确,没有吸引力,易使学生感到乏味,产生厌倦和恐惧心理。

(二)内部因素

1.缺乏学习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存在兴趣、志趣和身体素质差异,但学生的恐惧心理却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自己的弱项缺乏热情和兴趣,一遇到练此项目时,便寻找各种借口逃避。

2.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只要把语文、数学学好,体育成绩无所谓,对体育学习冷漠,这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3.意志不够坚强。完成动作失败或受伤的条件反射,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过于爱“面子”,怕在同学面前做“砸了”被讥笑;遇到难度较大或有危险的项目时,没有用顽强的意志去克服,而是产生怕苦、怕累、躲避的消极思想。

二、排除学生体育学练心理障碍的教学策略

体育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合理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时地帮助学生排出心理障碍,增强学习动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创造条件。

(一)激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动机产生的,而兴趣能支配动机。产生了羞涩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兴趣低落,因此,他们也就不可能开动脑筋主动参与,积极锻炼。

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首先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养成与他人合作、积极向上的品格。其次,要创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组织各种适宜所有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锻炼。

(二)分层策略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就群体而言,存在着个性差异;就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身差异,是消除学生羞涩、恐惧、厌恶等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颜渊在赞叹孔子时说:“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德我以礼,欲罢不能。”之所以“欲罢不能”,是因为“跳一跳,够得着”。量力策略就是根据学生心理障碍发展的程度和个性差异,对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通常是将学生分为a、B、C三类。在教学方法和要求上分别对待,以使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够得着”。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前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让学困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活动中让他们充当一些简单的角色等等。一旦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会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他们的恐惧或厌恶心理,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对体育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

(三)情感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心理上表现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他们的成人感增强了,且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他们往往又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表现在学习方面即是不能持之以恒。又由于他们认识的局限性,所以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对在体育学习上已经形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重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正如成尚荣先生所言:“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保护,这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应把体育教学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论其闪光点是哪一个方面的,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要使学生认识到教师时刻都在注意他们,并没有因为他们存在的不足而忽视他们、放弃他们。

(四)评价策略

现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将评价的改革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以往的评价只关注甄别和结果,不关注过程;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没有达到和谐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加速了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篇3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策略:

1.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心理教育的手段趣味化

心理学认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把学习看成是求知欲的满足,而不是负担。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较差,容易分心,直接兴趣在注意力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只有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才能长时间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设计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语言环境,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例如:卡通殊符号的运用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某种状态,学生可用分析归纳以及上台演示等方式,帮助其丰富卡通画表现手法;表情、动作在卡通画中往往采用夸张的手法,为让学生感受明显,笔者安排学生上台表演生活中的表情、动作,与卡通形象的表情、动作对比,加强学生感受,促使学生在画卡通中积极使用夸张的手法,以达到强烈的效果。在这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产生主动去绘画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表演促使他们敢于去表现,克服胆小、不敢尝试的心理,鼓励他们模仿课文进行角色表演,并过渡到自编自演。另一方面使绘画课变得具体、鲜明,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创作思维,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使学生们愉快的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自觉接受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心理教育内容个性化

2.1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了2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后,班里部分学生便开始骚动了,有的趴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心不在焉。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的弱刺激或过度刺激使大脑皮层细胞功能的损耗超过其功能限度所引起的超限抑制,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学习心理障碍中常见的一种,它影响着教学质量和记忆效果。为了使学会的大脑得到适当的休息和调整而不产生学习疲劳,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目标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差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趣味盎然,使学生劳逸结合,在既紧张又活泼的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提到课堂45分钟的质量。

2.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成功体验。

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无论谁都比自己想象的更出色。”认识和发现自己的能力是自信心的前提。事实上,人类认识到的自我能力还未达到自身全部能力的十分之一,大多数人对自己90%的能力浑然不觉,更谈不上挖掘了,这是何等惊人的浪费啊!然而有些学生因为怕画错或不敢上台表演等小挫折变对自己没信心,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没有足够的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于自卑感强、思想包袱重、课堂上不活跃、羞于开口、不敢去画的学生,我专门为他们提供或创造机会、让他们来表现自己,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课堂上运用多种激励策略,如情感激励、荣誉激励、任务激励等。有时,对学生的鼓励并不需要言语,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让学生受到巨大的鼓舞,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3激发、保持学习兴趣,使心理教育的效果长期化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教育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心智上、思想上,尚且不成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便有必要了解学生基本心理特征,然而根据学生心理上存在的缺陷采取有效引导,进一步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然而,现状下,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为此便有必要在分析其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并落实有效强化策略。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1.1认识程度不够:现状下,存在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的情况,这一情况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盲区。一方面,表现为教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在两者搞混淆的情况下,便难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大大弱化[1]。另一方面,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危害性,未能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角度出发,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下,从而难以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

1.2缺乏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现状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重点课程是语文、数学及英语。虽然大部分学校能够认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而设置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端正学生的思想、品行,但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针存在很大偏差。与此同时,部分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课时上存在不足,同时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这样就大大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难以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提供条件。

1.3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比如,最基本的是需要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方面较为薄弱,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质整体不高,这样便很难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及完善。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策略探讨

2.1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想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强化,有必要及时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2]。对于教师来说,需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出发,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并为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制定有效方案。比如:一些小学生为了获得家长或教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希望考到一个好的成绩,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便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针对这一心理问题,教师便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使学生学习的态度得到有效端正。同时,需改变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及发展。

2.2合理设置课程,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少不了相应课程的支持。为此,便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置,并充分挖掘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便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需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中主人翁刘老师是一个残疾人,但是同学们知道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吗?”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能够让学生领悟到刘老师对生活保持的积极乐观心态。通过上述教育,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正面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不会选择逃避,而是选择勇敢地去面对。

2.3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教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上述分析认识到现状下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针对教师进行心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同时加强实践学习,不断总结教育经验,以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例如:教师可以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并在活动中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通过观摩、听课的形式,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教师需学会与家长沟通交流,以互相交流经验的方式共同制定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优化。2.4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为纠正学生负面心理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可以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教师需留心观察,了解学生基本心理问题,进一步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消除。同时,教师可以采取游戏、鼓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使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此外,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拥有心理倾诉对象,从而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保证。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合理设置课程,挖掘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内容;努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并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小学整体教学工作的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程永生朱希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布海镇升阳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吴骘霞.新课改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3,13:144.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篇5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学生承受着更重心理压力,如果不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必会造成种种心理障碍。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

1.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学生自身身心健康

新课程标准之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发展内在要求,那就是心理健康的发展。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从小享受着温室效应,大部分的挫折和困难都是由父母来排除,加之社会上形形的诱惑和影响,极易造成学生心理出现扭曲现象。如果学生在学校以及社会中遇到挫折,就会出现心理矛盾、冲突,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市场经济激化着各行各业的竞争,而要应对竞争就必须引进综合型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经过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发现,我国学生具有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据了学生总数40%左右。如果学生时代就具有心理问题,试想如何成为社会需求型人才。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发挥潜能。只有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全面完善与发展人格。

3.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随着教育体制的转型,教育的整体核心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是受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要落实素质教育,必须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源

总体来看,学生出现心理不健康有如下几个根源。

1.学业的影响

许多学生从懂事开始就在认真学习,可谓下足了功夫想遍了办法,尤其是一些比较呆板的学生从不思考自己学习的策略、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片面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针”,经过长时间的下苦工,但是成绩依然较差,必然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经过多次打击之后,这类学生彻底绝望而丧失生活的信心,转变成为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2.教育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从降生那天开始,就是家中的宝贝疙瘩,一直在温室中长大。一旦走进学校开始独立之后,棘手的事情接踵而来,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搞不好师生关系、学生和学生之间关系,多次被环境击溃之后丧失信心。比如,2005年一位学生12岁考上了名牌大学,当时轰动全国。但是在2009年却主动退学回家,不是学业的因素,而是不能够适应环境,连最起码的穿衣叠被、洗脸刷牙都不会,必将被社会的环境淘汰。

3.人格特征的影响

2011年12月,某高校一名大一学生因为撒谎请假被班主任批评教育之后,跳楼自杀。这件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热议。事实上,像这种从小受到家长保护而出现心理缺陷学生较多。

如今生活优越了,加之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一出生就被家长全方位地保护起来,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都过度包办,加之对学生的期望过高,干涉过多,让学生失去了自由与天性,逐渐在自我接纳、认知需要、成就需要以及个人道德等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缺陷,加之学生大多是未成年的人,在遇到挫折时极难控制心理上的冲动,有一些还会对身边人产生敌视心态。

通过调查发现,如今一些学生对成就上要求比较低,性情粗野暴躁,动不动就会对身边的人动怒,而且还喜欢开别人玩笑来显示自己。从调查中分析发现,有15%的学生嫉妒心极强,看到别人成功就认为自己失败了;有14.5%的学生具有自卑心态,总认为自己比其他所有的人都差。而且还有一些学生喜欢讽刺挖苦,取笑别人缺陷换取自己的满足等现象,这些人的心理都不健康,需要心理教育来引导。

4.生活习惯不健康

有些学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酗酒、吸烟以及没有节制的暴饮暴食,还有看黄色录像、不参与有益文体活动等等,这些不健康的习惯不仅仅可能诱发一些思想病以及急性疾病,还会影响到学生大脑思维能力;经过长期的积累之后,也可能会诱发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较多,几乎全国各地都存在。比如,新闻曾经就报道过,一些学生为了上网找父母要钱,在父母没有满足他们要求情况下拔刀刺向父母。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策略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学生心理健康已经被各种因素多影响,不健康的心理存在比较普遍。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引导和改正学生心理健康。

1.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型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首先要从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入手。通过一些渠道让家长进行再教育。比如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科学教育方法;只有让家长明白了子女与父母在家庭中的关系,营造出和谐民主家庭氛围,杜绝出现溺爱型与专制型的教育方式,科学的指导子女树立正确人生观。在教育方式上有这么一个例子:外国的孩子摔倒了,家长是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进而培养孩子独立坚强的性格;而我国且是不同,家长着急的扶起孩子,查看是否摔伤。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素质教育

21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全面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及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特别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一直以来我国各个高校重视的心理学是以治疗性为主的心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影响教育能否取得真正成功的直接因素并非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和快乐的心态。同时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深入分析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对策,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及有效的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及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开始从美国兴起,发起者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林格曼,滞后在美国心理学界广受重视,1999年,templetion基金会通过设立“templetion积极心理学奖”促使实施积极心理学研究,2001年开始开设专栏宣传积极心理学,对积极心理学愈发关注。同时赢得世界范围内心理学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的普遍欢迎,该思潮对于缓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尴尬局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偏离

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大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所产生的困惑,教育者将此困惑及心理障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忽视了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说都是以防止心理障碍为目的,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偏离,甚至就大学生而言可能因此形成反向心理暗示,即便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潜移默化中也关注消极方面,进而形成了一种忽略积极品质有效培养的思维定势。

2、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关系紧张

在“消极”教育理念下,教育者已习惯置身于施教者身份,容易将大学生置于心理问题的焦点,从而使得教育对象觉得自身存在心理问题,容易产生自我防御意识,内心深处排斥教育者,因为担心接触太频繁会让周边同学以为自己心理不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3、心理教育功效削弱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向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即把注意力集中于情绪困扰、和适应困难的同学身上,视野狭窄,忽视大学生更美好的方面,不注重积极的心理体验,致使心理教育工作过于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功效,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注重挖掘潜能,并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特征的教育,而积极心理学与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与目标相统一,它通过特殊手段引导大学生积极看待问题,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2、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就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采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地揭发存在的问题以期改正,却往往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强调内部心理的积极因素建设的积极心理学深受广大大学生的欢迎,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调整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该引导方式也容易被大学生接受。

3、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以人为本”,聚焦于人的优点及相关积极因素,倡导以积极的心态做出正面的解读,挖掘自身潜能,并自发运用积极品质帮助他人寻求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实现自助和助人的效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对策

1、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切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其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因此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满足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他们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关注生活,并将心理学理论与生活有机结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待生活事件从心理学意义上进行分析,切实提高其应对生活事件的技巧,在内容设计方面应该注重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使其从中体悟并构建自己的心理系统。

3、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大学生应有民主思想,即赋予大学生平等的话语权,切忌武断专横,目空一切;其次,作为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学生,呵护其健康成长;再次,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让他们体验到愉悦感。

4、注重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实质上就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关心自身心理发展,作为高校可综合采用培训、讲座、讨论及演讲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帮其体验到讨论过程的快乐和幸福,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群体品质。

5、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一,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单打独斗,应主动联合家庭与社会,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联系、三位一体的社会支持系统;第二,培养大学生获取社会支持的能力,需培养大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利用并挖掘社会支持资源的能力。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顺应时代要求,而积极心理学的价值观与目前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吻合,积极心理学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作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自觉运用,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构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晓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3]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

[4]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5]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刘洁.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运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

[7]胡慧.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王进.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篇7

一、组织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受当前教育考评机制的制约,青海农村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不够重视,缺乏系统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被等同于“副科”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是被班主任或政治老师作为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班会课、活动课加以实施。一些条件较好的镇中心学校虽有相对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心理健康教育被当作装点门面的学科。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宣传和普及活动,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以点带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繁荣。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由专兼职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依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开设、日常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毕竟属于新兴学科,缺乏相关专业教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相当强的农村学校领导,即使到高校招聘了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因这些应届毕业生缺乏经验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落到实处;而其他农村学校大部分没有专业老师,甚至让政治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且,在农村,很多家长乃至部分教师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学科,因此教师和家长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业余和兼职的心理教师匮乏。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心理教师的现状,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地方教育部门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标进行考核,并要求每个学校都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地位,解决好各种津贴待遇。

2.充分挖掘社区、家庭、学校、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让社会各界都来支持、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业余和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目前农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大多没有硬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因此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随意性很大,主要根据各校领导的意愿和师资条件开设。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缺乏,又导致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低下,教育方式多以学科化方式进行,重在照本宣科地灌输概念。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与新课改精神不符,而且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对学生的伤害。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吸收他人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拓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1、存在问题

1.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阶段接受的是基础教育,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阶段接受的是专业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后往往老师讲得少,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遇考试就生病或不敢参考。美国人类资源心理学家赫伯特说,未来的文盲已经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实质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初入大学的新生正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才阻碍了知识的获得和智能的发展,甚至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紊乱。

1.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寄宿经历,进入大学后,班级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为主要生活区域,日常生活完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及其其他家庭成员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往往也会导致心理失衡。

1.3、人际关系的复杂化

任何人都要与周围的人产生交往。而大学生正处在步入社会的关键期,他们从内心渴望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调节身心、完成学业。但他们由于对交往的本质与技巧缺乏认识与掌握,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苦苦寻觅却又毫无结果。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1.4、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带给大学生生活挫折,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因而,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耐受性比较差,从而造成他们焦虑、烦恼、自卑、痛苦、嫉妒、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

2、策略

面对以上种种主观和客观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我们认为,高等学校领导和老师必须采取良好的心理教育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1、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时代对大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工作中尤其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多途径、多方法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做自我的主人,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刻意培养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2.2、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常常有许多成长的烦恼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在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方面对他们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更具有竞争性、挑战性。所以,21世纪的大学生经受着成长的压力、时代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这三重压力构成了对个人心理健康最严峻的考验。此时,他们尤其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但多数人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因此,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求助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心理咨询,想起寻求帮助。为此,宣传工作不仅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广泛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2.3、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小学开始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4、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与、早疏导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高校一定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障碍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2.5、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由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2.6、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我国大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都共同存在一个问题,即是关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改造,很少关注青少年自身的修养,有,也是较空洞的说教。其实,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加强朝着现代化、开放化的方向进行探索,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和观念独特的特点,要激发和培养这些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能量,就要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介于学校人和社会人之间,特别是新生,他们刚刚离开家,渴望得到自由,得到认可。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好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懂得社会的规范性。特别是90后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以及中学以前的教育都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过于自我,因此,针对这些90后的大学生而言,创造性地构建心理模式是工作的重点。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做到以人为本,为这些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方面的疑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但目前各高校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仍然主要采用的是咨询治疗,忽略了对大学生自身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在各高校中对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基本都是通过个体咨询的方式进行,而且这种个体咨询的情况通常是在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才会出现,针对这些个体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会制定和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防御机制以及实施的方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但是这种个体心理咨询的对象范围比较窄,并没有针对全体学生展开。(2)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目前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人员主要由心理人员、心理学教师以及相关的医务工作者组成,通过在高校的学工部挂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思政工作展开,这些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辅导人员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当然也就不是很理想。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提高离不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配合,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具体而言,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主要包括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其中在积极体验方面的满足、善良、乐观、自信、上进等因素都对大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积极情况的有效开发和培养可以有效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对于自我认可、满足感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在积极的人格中通过积极的利己意识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之间的协调,达到自我满足与服务他人之间的平衡。因此要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激发学生积极能量,学校可以增设一些关于学生积极能力开发的课程,在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基础上,再选择性地以大学生沟通、大学生指导以及大学生未来规划等课程作为辅导性的补充。与此同时,高校通过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他们人际交往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不仅能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而且能够培养积极的情绪。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方面,高校要着力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人才,为其提供优厚待遇,吸引他们前来就职。另一方面,高校学工部或者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聘请专家、学者为员工授课,夯实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这些辅导人员提高在困难面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展开,通过激发教学团员的内在积极性,使他们及时、自主地学习心理学专业最新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其更好地教学。与此同时,通过教师团员之间互相学习、竞争,提高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有效地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支优秀且专业的师资队伍,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良好发展。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下培养良好的积极心理,也需要高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师资队伍,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熠.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时空,2012(03).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2012中国教育蓝皮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指出:我国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师生有近13%心理健康状况偏低。该调查的青少年中,11~12%心理健康状况偏低,可能有轻度心理问题。3~4%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正常人,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2015教育蓝皮书》,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此外,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心理状况非常不容乐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健康心理不仅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的基石。而且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方法思路

农村小学往往存在师资短缺、资源匮乏、家校配合困难等情况.有的学校教学观念还相对落后.那么,如何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每个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确定适合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思路

一是确定一个目标,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二是达成一种共识,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三是制定一个方案,使其适合农村小学师资的需要与教学资源的落实,促进不断深入推进。四是建设一支队伍。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使全校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技能,形成专职+兼职的师资队伍,为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智力支撑。五是培训一批家长,通过培训,使家长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关注孩子成长过程,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家庭教育方式。六是健全一套制度,建立有关领导、策划、督促、评估等相关措施,与教师绩效考核相联系,形成长效机制。七是形成一种模式,形成适合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关师资建设、实施途径、课堂教学的模式。八是总结一套经验,根据教学实效,不断调整思路.不断完善方案,根据贫困地区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时完善措施,总结一套能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二)形成发展、预防、干预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即以发展为主导,预防为重点,干预为辅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在农村小学。并非每个学生都有心理问题,也不是每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必须进行干预甚至治疗。学校的理念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有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进行预防性心理教育。对于已经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以上理念的确立.对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指导学校在不同层面、不同群体采取层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

(三)采取科学方法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采用问卷法、走访法、访谈法、观察法、比较法(见表1、表2、表3)等方法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实施动态管理。由于农村小学生受认知、表达能力所限。单凭调查问卷不能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因而农村小学可以根据人数少的特点,通过多种方法,从而细致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的真实状况。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在学生在校期间不断更新补充,实施动态管理。同时,检测内容要力求科学客观,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策略

(一)通过各类培训.构建家校共育模式

通过多种培训,如教师培训.家长培训,加强家校交流,构建家校共育模式。教师培训主要包括心理学常识、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解读及新课改通识等。

一是要抓住每年春节、夏收两个家长返乡的节点.对家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文明家庭创建等。通过培训,使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言行、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等对孩子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以此提高家长认识,指导家庭教育,调节教育方式。

二是建立家校定期交流制度。每周班主任和监护人见一次面.双向交流学生在家庭及学校的表现,发现问题,协商解决。每月班主任和学生父母通一次话,交流学生思想状况。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学生。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扫除学生成长盲区,加强家校交流,促进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构建教育整体协同模式

构建理想教育、品德教育、文明礼貌养成、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的整体协同模式。由于农村文化氛围、教育观念、社会风气等原因.学生在理想树立、道德形成、习惯养成方面可能不尽如人意。通过理想教育,为学生竖起人生的旗帜,指明努力的方向,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提高自我要求,以促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施以及班队活动的开展,学习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曙光完全小学《小学生一日常规》,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成长。

(三)构建多维教育促进模式

构建知识普及、实践活动、团体辅导、个体干预、智能训练的多维促进模式。学校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团体辅导等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做心理知识普及,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对于个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做必要的干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我们认为,智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一个智力水平正常的学生往往心理状况是健康的,而一个智力水平低下的学生往往会存在某种心理问题因此,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加强对于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训练活动。

(四)构建心理健康专任教师队伍

为了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构建专职+兼职、班主任+学科教师的师资结构。农村小学由于受条件限制。心理健康专任教师短缺,不能为各班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考试、函授等方式,让1-2名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毕业证。专职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规划与指导,并对学生心理状况做出实时分析.同时培训其他专职教师。班主任是本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监控者,学科教师则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