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十篇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十篇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19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篇1

内容摘要:新服务开发流程前端阶段是新服务开发的起始,决定着新服务开发的方向和效率。本文对新服务开发前端阶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企业服务开发活动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服务开发前端阶段

服务概念的定义

在服务设计和新服务开发文献中经常会提到服务概念这一术语。各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服务概念进行了定义。Heskett(1986)将服务概念定义为企业希望顾客、员工、股东和债权人能够感知到的服务。edvardsson和olsson(1996)提出服务概念是服务的原型和服务活动的写照,并将服务概念定义为企业对顾客欲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这些需求如何被满足,企业为顾客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具体描述。Lovelock(1999)等将服务概念分解为服务营销概念和服务操作概念。服务营销概念描述了顾客可以从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服务操作概念描述了服务如何传递给顾客。Johnston和Clark(2001)认为服务概念包括服务操作概念、服务体验概念、服务结果概念和服务价值概念。服务操作概念描述服务如何被传递,服务体验概念描述顾客对于服务的直接体验,服务结果概念描述顾客得到了什么利益,服务价值概念描述了顾客感受到的利益与享受服务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比较。

国内学者蔺雷和吴贵生(2007)提出服务概念是指服务的原型,即能够为顾客创造和传递效用和利益的服务及各种子服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对顾客需求的描述;通过相应形式的服务内容或服务包的设计满足顾客需求的方式。总之,服务概念是服务设计和开发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服务概念由对顾客需求的理解而产生,并需要与企业的战略和竞争意图相一致。

服务概念开发的流程

(一)创意产生

服务创意产生的重要目的就是在识别顾客需求的基础上产生具有很大潜力的新服务创意。从内部上看,新服务创意的来源可以是营销部门、高级管理层、其他管理者和员工。特别地,第一线员工是新服务创意的重要来源。第一线员工在服务过程中需要与顾客直接交流,这样就使得员工在与顾客的日常接触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企业能够深入了解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市场动态,同时也是新服务概念产生的重要源泉。一些服务企业也认识到了员工是新服务创意的重要来源,它们越来越注重开发员工的知识和创造力,如柯达和美国航空公司建立了促进员工交流和沟通的创新系统;同时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也是新服务创意的重要来源。从外部上看,新服务创意的来源可以是顾客、竞争者、管制放松和外部专家。特别地,顾客是新服务创意的重要外部来源。matting,Sanden和edvardsson(2004)提出:从开创性和顾客价值来说,顾客的创意比专业服务开发人员的创意更具有创新性。martin和Horne(1995)指出在创意产生阶段,顾客信息利用显得尤为关键,此外由于服务的易模仿性,竞争者也被认为是新服务创意的重要来源。例如,teixeira和Ziskin(1993)提出接近80%的银行认为同业竞争者是新产品创意的重要来源。

在理论与实践中也形成了许多概念或创意开发方法(杨德林,2006),有思维法,包括主体促进法、思路扩展法、水平思考法等;协作法,包括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等;分析法,包括问题分析法、需求分析法、属性分析法等;系统法,包括tRiZ方法、创造力模板法、QFD方法等。

(二)创意筛选

服务创意筛选是新服务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众多服务创意进行筛选,以评选出符合市场需求、企业战略和自身能力的服务概念的过程。服务创意筛选,需要构造适当的指标体系并选择合适的筛选技术。概念筛选可以使用定性或定量标准。大多数服务企业都使用正式的筛选程序,其中利润、销售额和市场份额估计也常用作筛选的标准。一些企业还将新服务对企业形象的潜在影响作为特定的筛选标准。Kelly和Storey(1999)通过案例研究,将概念筛选标准概括为:财务表现、市场表现、特定管理输入、战略计划和可得资源等五项指标。财务表现主要是指成本、回收期、利润、收入等方面,市场表现包括市场利益、顾客需求和同业竞争等,特定管理输入包括用户评价、产品经理输入等,战略计划包括与企业计划的适合性、与整体战略的适合性等,可得资源包括系统能力、传递能力等。

此外,企业总体战略、服务创新战略目标和更具体化的新服务开发管理目标,都可能成为创意筛选的标准。关于创意筛选标准的选择,主要考虑:新服务开发目标兼容性、可能构造的服务产品的独特优势、成本、可能的系统协同效应、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约束以及具体服务行业的特征因素等几个方面。

关于创意筛选方法,Rochford(1991)提出常用的筛选方法有分级法、清单法和分值法。ambler和Styles(1996)发现服务企业最常用的筛选方法有顾客筛选、运营筛选、战略筛选、技术筛选和市场筛选。总之,在创意筛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更多必须考虑取舍的因素,这使得筛选标准的制定成为一个难点。因而现在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创意筛选标准。因此,普遍的服务创意筛选标准的设立将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概念开发

服务概念是在服务创意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服务创意的概念化,将创意变得更加具体化、结构化。根据edvardsson和olsson观点,服务概念是服务的原型和服务活动的写照,并将服务概念定义为企业对顾客欲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这些需求如何被满足,企业为顾客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具体描述。同时,一个典型的服务概念应包括对新服务的描述,采用新服务的原因,新服务特性利益的概述和继续开发的合理性。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服务的特性,在进行服务描述时不仅要关注核心服务,还要关注附加服务。核心服务是服务企业向顾客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附加服务包括便利和支持。便利是为让顾客使用核心服务而附加的服务,具有方便核心服务使用的作用。支持的作用是增加服务的价值或者使企业的服务同其他竞争者的服务区分开来,它经常被企业作为一种差别化战略而使用。

(四)概念测试

概念测试具体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顾客对新服务创意的理解程度;顾客对新的服务概念的接受程度及喜好点;新服务能让顾客感受到哪些特别好处,符合他们尚没被满足的需求。通过概念测试可以看出顾客的认可程度,征求顾客意见,不断对新服务概念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概念测试阶段中可以采用定性测试与定量测试两种方法,但与定量测试相比,企业可能更偏向于定性测试。同时,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加入到概念测试中。企业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概念测试,如客户调查、目标组调查或测试目标市场对新服务概念的反应等。

综上所述,服务概念的开发是新服务开发获得成功的基础,同时又是难点。服务本身的无形特性决定了服务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难以明确表达,也不具有新产品开发中可以触知的产品原型。因此,服务企业要对顾客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尽量准确地表达服务概念的内涵,减少抽象性,使新服务开发具备坚实的基础。

企业新服务概念开发的建议

明确新服务概念开发的原则。企业进行新服务概念开发须明确和坚持以下原则:概念开发需面向市场,以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坚持战略导向,树立基于资源、能力和技术积累的新服务开发理念;尽可能采用集成化新服务概念开发方法。

新服务概念开发需要强有力的组织结构。新服务开发组织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高效快速的信息传递系统,较高的管理权利,充分的决策自等。总的原则是使新服务开发能快速、高效地进行。新服务创意或概念构思来源于多个方面,这表明有效的新服务开发应该是多部门集成式的、跨职能的团队开发。基于此新服务概念开发的组织架构应充分体现组织的支持与承诺、高层管理者的积极参与、企业内部合作和相互支持、快速的概念筛选决策和有效的信息沟通等要求。随着新服务开发项目复杂性越来越高,其沟通和协调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因此建立专门的项目小组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倾向的项目管理方式。此外,多功能团队是将企业服务战略规划转化为商业收益的枢纽,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涉及高层管理者的决策和服务开发的顺利实施,因此如何加强对其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注重顾客需求和顾客参与。顾客需求的识别决定着服务概念开发能否成功,因此,在概念开发阶段能否有效识别顾客需求决定着整个开发项目能够成功,同时满足顾客需求的理念也应贯穿在整个服务开发过程中。只有站在顾客的立场上,制定和实施企业服务开发战略,才能生产出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服务。同时,顾客参与新服务概念开发减少了该阶段的模糊性,使该阶段活动更准确、更清晰。

注重员工培训、培养创新文化。企业新服务概念开发是企业业务层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感悟、预测、分析进而产生新服务概念的活动,这个活动流程的效率与企业的制度和创新文化导向有着重要的相关性。同时,要关注员工的知识学习,积极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创新,形成知识共享,培养良好的创新氛围。综上所述,新服务概念开发是新服务开发的重要起点,对新服务开发的最终成功至关重要。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新服务概念开发的研究文献很少,这也凸显出未来该方面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LovelockC,VandermerweS,LewisB.Servicesmarketing:aeuropeanperspective[m].London:prenticeHalleurope,1999

2.JohnstonR,ClarkG.Serviceoperationsmanagement[m].Harlow,UK:prenticeHall,2001

3.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篇2

关键词:营销策略;概念;服务

1选择适宜的营销渠道和营销组合策略

1.1选择适宜的房地产营销渠道。房地产营销渠道是指房地产产品从生产者流向最终消费者所经过路线和所经营销单位结构形式的总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直接销售房地产的直接销售是指从房地产开发商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2)间接渠道销售房地产企业利用中间商将产品供应给消费者,中间商介入交换活动,并专门承担商品流通职能。

1.2选择适宜的房地产营销组合。房地产营销组合在企业选择了目标市场以后它的任务就是利用营销组合策略配合往后的销售工作。房地产营销组合是指房地产企业可以控制的各种营销手段的综合运用。包括:产品策略、定价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房地产市场营销组合要有以下特点:(1)可控性营销组合是要企业能够控制的因素,如果房地产企业不能主动控制这些因素就无营销组合可言。但是可控性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意地进行营销组合,因为一方面市场需求对房地产企业营销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营销活动受到市场需求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们都是企业不可控制的。(2)复合性营销组合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运用,各种因素又相互影响,而且,并不是每一种策略对每一个公司都合适,有的公司只能是由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但是有的公司能够综合运用几种。但是这几种策略的运用在不同的公司所占的权重也是不同的。(3)动态性营销组合要因时因势而改变,既是企业的策略制定的再科学,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往往发生人所不能预料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运用营销组合策略的时候要经常性的检查环境的变化,及时反馈到营销部门以便对营销组合策略进行及时地调整。(4)整合性营销组合要求房地产企业以消费者为核心进行营销活动,各种营销策略必须在营销目标的指导下组合成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2房地产营销中的概念

2.1物业管理概念

物业管理概念是我国房地产业较早开始“炒作”的一个概念。作为房地产开发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某一个项目物业管理水准的高低是影响业主作出购买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业主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方便、体贴周到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常常见到稍大的楼盘和高档楼盘,往往打出“引入香港顶尖物业管理”之类的旗号。为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物业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探索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和崭新的物管企业运营机制,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着眼于打造物业管理品牌,才能在房地产营销中保持主动。

2.2绿色生态概念

房地产业内绿色生态概念风行。绿色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的绿色消费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是实现公司赢利、消费者需求满足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动态平衡的新型营销。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污染,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亲近自然的、无害化产品和消费。企业在房产营销中打出了环保、绿色、生态的口号,在营销全过程力图体现“绿色”关怀。例如,地段选择尽可能远离污染源,墙体和窗户采用新型保温隔热隔音材料,拒绝使用粘土红砖(减少土地资源消耗),装修装饰使用新型无污染、无刺激、无公害的材料,房屋建筑尽可能减少光污染、降低噪音、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等。在生态营造方面,则普遍强调小区景观的配套和环境的绿化,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性。

2.3欧式概念

欧式概念几乎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上最普遍、最常见的概念模式。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伊始的沿海和南方城市,到今天的内陆城市,欧式概念成为竞相模仿和攀比的焦点之一。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还是小区环境的布局,力图体现欧式建筑的古典美、现代美。在很多城市,稍有实力的开发商,稍大的楼盘,就要请海外设计师担纲设计。外观设计则往往是欧式圆形拱门,欧式窗户、罗马立柱,欧式门楼、檐口和墙面浮雕装饰;小区景观则城堡式建筑、欧式雕塑小品、欧式风景树、欧式花园草坪等;还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甚至将整个小区“欧化”。

2.4品位及人文概念

追求品位,是现代社会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共同向往。对普通百姓而言,房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大件商品”,它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基本条件。无房的人梦想有房,有了房的人则无不希望把“家”建设得温馨、高雅和舒适。现代都市人,每天奔波于繁华闹市,车水马龙,喧嚣尘扬,更希望能寻得幽雅高尚之所,置业安家,与高尚人士为邻,

[1] [2] 

受文化环境熏陶,修身养性,让自己和家人在享受生活的安逸、温馨的同时,还能够浸润在一个文明、高尚的文化氛围里。对人文氛围的追求,是都市人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上的更高要求。于是,在房地产营销的概念演进中,人文概念的流行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开发商和企划人都希望借助人文概念来提升楼盘的内涵和品质。

.旅游休闲概念

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获得休闲、旅游度假,调节心情,放松精神。休闲将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在城郊结合部开发的项目,特别是别墅项目区,则着力营造旅游休闲概念。如泳池、沙滩、戏水池之外,辟有野趣烧烤乐园,随物业赠送小型花圃或农庄,还有的项目干脆建在远郊的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概念反映了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重要趋势。水也是世纪最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严重,水就更显珍贵。因此,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如果能选择亲水居住,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惬意人生。在这种追求下,亲水概念不知不觉风行房地产界。不少开发商把项目用地由原来首选地段因素转向临水因素。

.智能化概念

智能化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应该由下列体系构成:一是安全防范系统:包括防盗报警、周界报警、出入口管理、火灾和天然气报警、求助呼叫、访客对讲、指纹识别等;二是信息管理系统:这包括三表(电表、水表、气表)甚至多表远抄、设备监控、车辆管理、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有线电视和电话等;三是信息网络系统:要求宽带接入,建立起小区共享的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具体包括构建小区信息服务平台,小区电子商务系统(网上超市、商品报价系统、电子付款),和小区综合信息管理(安全管理、人口管理、车辆管理等)。

优质服务房地产营销的新杠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市场营销策略被广泛地运用,一些市场营销创新者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市场营销组合因素框架,把服务作为第五个因素引进了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之中,使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在营销活动中得以贯彻实行。服务可以使企业创立个性,增加竞争优势,有效地增加企业的新销售和再销售的实现机率。优质服务是企业走向成功的金钥匙。目前行之有效的服务形式有:

.全过程服务。全过程服务是在房地产售前、售中及售后的每一环节都对顾客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服务。也就是从顾客产生购买欲望的那—刻起,到产品使用价值耗尽为止的整个过程,都对顾客细心呵护,使顾客与自己的产品紧密相联,让顾客在每—个层面都感到完全满意。

.全员服务。全员服务要求企业增强员工的服务营销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并在企业内部形成新的服务关系。形成一条从总经理、各部门经理到销售—线人员以顾客为导向的企业服务运作链。企业全体员工都在不同岗位全心全意服务于顾客并以此作为工作信念和发展目标,在企业内部逐步形成以服务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特色服务。任何竞争手段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的差异性。服务也一样,没有差别性的服务竞争等于没有竞争。解决服务竞争的方法是建立差别服务形象,以创新的服务特色来区别于竞争对手。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篇3

关于信息内容产业的概念

我国并没有关于信息内容产业的官方定义。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中,首次采用了“信息资源产业”的官方提法。在对国外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借鉴基础上,不同机构、不同专家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不同信息内容产业的定义。在前几期刊登的《界定信息资源产业》一文中,作者将信息内容产业界定义为以信息资源为生产劳动对象,提供信息形态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体,既包括传统的新闻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音像业、文化艺术业、商业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等行业,也包括提供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产品或服务的新兴行业。

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方式在继承国外信息内容产业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的产业发展特点,又结合了我国的现行统计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当前,许多地区也从鼓励本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角度,采用了“数字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多媒体产业”等不同的提法,但无论这些提法如何,从内涵来看,均属于信息内容产业的范畴。

信息资源产业的价值并不在于是否实现了数字化,而是在于凝结了创意和智力的结晶。

确定“信息内容产业”

国外提到的相关概念,反映了从不同国家及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界定信息内容产业范畴的现实情况。不同的信息内容产业的提法,也是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鼓励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我国也应当采用一个被业内普遍接受和共识的名称,并明确其内涵,以更好地围绕其内涵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我们认为,“信息内容产业”的提法较准确,主要原因如下:

1.尽管“数字内容产业”的提法可能更加直观形象,便于理解,特别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当今,依托网络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总量不断上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这一提法不能涵盖内容产业的全部范畴,非数字化的信息内容产品也是市场上很活跃的部分(如调查与咨询业),并仍将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表现形式。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来看,传统载体仍然是信息内容的重要载体,其存在仍然十分必要。

2.信息技术应用对内容的制作、传播及使用带来极大的方便性,使数字内容产业得到业界许多专家的重视。“数字”两字强调了信息内容加工过程中,某些环节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易使人忽略信息内容产品价值存在于其中凝结的创意、智力的结晶这一本质,也不利于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产业发展。

3.随着信息技术普及,特别是信息资源处理技术的普及,数字化信息资源与传统信息资源的界限日趋模糊,表现在无论是从信息内容产业业态、企业(信息内容企业往往既生产数字化又生产传统的信息内容产品,如新闻出版业在继续生产纸质报纸的同时,也提供报纸的网络版),或产品上都很难将数字化与传统的产品完全分开。这导致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对特定主体很难区分开来,如对某一出版社而言,可能既生产传统形式的书籍,又生产数字化形式的书籍,对其管理就很难单就其一种形态进行管理,而且即使区分了,意义也不大。

4.数字化并未改变内容本身,按数字化或非数字化命名对信息内容或信息产品进行管理没有任何意义。如就药品而言,同类药品可以片剂、药水或其他形态存在,然而针对药品的管理并无针对其中某种具体形态的管理。

5.从产业发展趋势看,信息资源产业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是否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而在于其凝结了创意和智力的结晶,仅突出数字化,极易忽略其中的核心劳动创造。

从当前我国对该产业提出的名称来看,“信息资源产业”是官方的提法,其内涵并不明确;“多媒体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等提法过于强调数字化程度。因此,建议业界统一认识,采用“信息内容产业”的提法。

链接:国外信息内容产业的相关概念

“信息内容产业”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此之前,已有相关的概念。这包括:从60年代起被普遍接受的“信息产业”概念,它实际是指信息技术产业(it产业或称iCt产业),包括半导体产业、计算机软硬件产业,通信业等。70年代左右,出现了“信息服务业”概念,但是“信息服务业”不仅包括信息提供和信息咨询,还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如硬件维修和软件维护等。

上世纪90年代初,信息资源在信息化中的核心地位得到普遍认可。“3C”(Communication、Computer、Content)即“通信、计算机、内容”的提法开始出现。其中,内容代表的是信息本身。由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产业化,为了与原有的“信息服务业”进行区分,国际上开始使用“信息内容产业”概念。

目前,业界普遍认同“内容产业”(Contentindustry)是在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上首先提出的。1996年,欧盟在其《信息社会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的内涵明确为: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其产品范围包括各种媒介的印刷品(书报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服务、光盘服务和游戏软件等)和音像传播(影视、录像和广播等)。

当前国际上存在许多相类似的概念,比如: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文化内容产业、创意性产业等等,但这些概念并非等同于信息内容产业的概念。

1998年,由英国多个政府部门和产业界代表组成的创意产业工作组提出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1998),首次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是指那些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生成,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英国的创意产业包含广告、建筑、艺术及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带、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等十三个领域。

2002年,爱尔兰政府出台的《爱尔兰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战略》中将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Contentindustry)定义为创建、设计、管理和销售数字产品和服务以及为上述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产业,是将传统内容产业、媒体和娱乐业、软件与多媒体、电子硬件和电信等加以综合集成的,新的经济活动领域包括数字游戏,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学习、虚拟教室、数字化协作的数字学习,与娱乐、预订旅行、财务交易、定位服务有关的商业与客户的电信/无线服务,主要用于科学与工业的高端成像、设计和虚拟现实工具与应用的非媒体应用。澳大利亚称为创意性内容产业(Creativecontentindustry),所谓的数字内容与应用需展现信息交流的特色,内容的本身需全部或部分具有知识产权,或可经数字方式制作或散布,或可被呈现为数字化的产品,并可通过网络或非网络的方式传播,包括影片的前后期制作、广播服务、音、视频出版、表演艺术等。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生产业

一、服务业与第三产业

经济学家费雪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在费雪的定义中,第一产业是农业和矿产业,这是开发和获取自然资源的产业;第二产业是“将自然资源以各种方式转型”的产业,即加工业;第三产业则是提供各种服务的活动。费雪的“第三产业”与服务业还并不是等同的概念,他所说的“第三产业”是指与物质产品生产完全无关的产业部门,因此交通、商业等并不属于这个范畴。

经济学家克拉克(C.Clerk)在1940年发表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对三次产业的定义是: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其特点是自然资源的作用呈现规模收益递减;第二产业为工业,其特点是连续地、大规模地将原材料加工成可运输的产品;第三产业为服务,包括小规模的独立手工业生产、建筑、公有事业、交通和贸易。由于强调第二产业产品的可运输性,克拉克将建筑业划入第三产业。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主要依据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差异性。克拉克认为第三产业有这样的特点:产品不可运输;即使可能与商品生产有关,但也是小规模的、非资本密集的;不直接或间接依赖自然资源(黄少军,2000)。

由以上两位代表性学者对第三产业的界定,我们发现,虽然不能简单地将服务业等同于第三产业,但至少两者在内容上有着大面积的重合。我们认为,被费雪置于第三产业范围之外的交通和商业应当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因此费雪的第三产业概念从范围上是被包含在今天的“服务业”概念之内。而克拉克虽然将交通和贸易划入第三产业范畴,但他将建筑业纳入第三产业的划分方法在今天并不被普遍接受,如我国统计分类中就将建筑业划入第二产业。克拉克还强调第三产业产品的不可运输性、生产的小规模性和非资本密集性,但由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今天的第三产业中已有很多产业不再囿于这些旧有特性,如软件产品是可运输的,软件的生产过程也不是小规模的,无论是通用软件还是专用软件,其产品生产过程都是资本密集的。在商贸流通领域,跨国零售商、物流提供商等的经营也都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因此,克拉克所说的第三产业与当代通行的第三产业概念是一种交叉关系,与“服务业”的概念也是一种交叉关系。

关于服务业的概念,美国经济学界提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服务业指统计分类中的服务业,即那些不属于实物产品生产的所有经济部门,相当于日本和中国国民经济统计分类中的“第三产业”;狭义服务业则排除了流通部门,而把流通部门定义为“流通网络业”。

综合来看,尽管“第三产业”的概念界定和统计标准并未统一,但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第一,“服务业”与“第三产业”概念总体上是交叉关系,二者并不等同;第二,如果以“非实物产品生产”为服务业的本质特性,则“服务业”在涵盖范围上与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统计中的“第三产业”基本重合。

二、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

在实际使用中,“服务业”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生产业,也包括生活业和公共服务事业。

历史地看,服务业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专业化分工。最早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的商业和其他直接为个人、家庭提供服务的产业一起构成了早期的服务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分工不断深化、细化,服务业的内容和形式也渐趋多样而复杂。但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以按照服务的对象和服务产品的特性将服务业分为“生产业”和“生活业”。我们认为,生产业是通过向物质产品生产部门提供作为中间投入品的服务来参与物质产品价值形成过程的产业;生活业是向个人及家庭提供作为最终消费品的生活的产业。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业提供的服务是一种中间投入品,对生产的需求并非直接来自最终消费者,而是由最终消费者对物质产品的需求间接引致的中间需求;而生活业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对生活产品的需求是直接的最终消费需求。由二者的性质所决定,生产的需求方是物质产品制造部门,而生活的需求方是个人及家庭消费者。

从服务产品的提供主体和经济性质上,又可以将服务业分为盈利业和公共服务业。前者以盈利性企业为服务提供主体,所提供的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易以获取利润;后者以政府、非盈利机构为服务提供主体,其服务作为公共品以非盈利的方式向社会提供。

现实中,生产业包括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房地产工程和建筑服务业、会计和出版业、法律服务业、咨询业、运输业、批发业、计算机技术及软件业等产业;生活业包括家家政服务业、旅游和餐饮业、修理业、理发与美容业、娱乐与休闲业等产业;公共服务业包括医疗和保健、教育、社会保障与福利、宗教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政府公共管理、邮政服务等事业。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公共服务还是赢利,在服务产品的功能上都还可以分为生产性的服务和生活性的服务。当然,随着服务业内部分工不断发展深化,有些服务产业实际上兼具不同类服务业的性质。例如,商贸流通领域的零售业不仅向制造商提供分销和信息服务,而且也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购物环境,因而它既是生产业也是生活业;医疗保健、教育、邮政等服务部门虽然具备公共品的属性,但在现代经济中,这些部门难以脱离市场、单纯依赖政府投入去发展,它们通常在满足社会最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将剩余服务作为有价商品参与市场交易,因此这些服务不再是单纯的公共服务事业,而是同时具有公共服务和盈利两种属性。

三、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

一般地,以信息技术革命集中爆发的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为分水岭,将此后迅猛发展起来的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电子金融服务和高科技创新服务为先导的服务业称为现代服务业;将此前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个人生活服务为主体的服务业称为传统服务业。

可见,现代服务业的“现代”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的界定。所谓“现代”,主要是指作为营运主体的经济或社会活动部门的营运行为出现了新的变化,导致某项局部功能的作用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从而使其独立为前所未有的专业服务机构。在农业时代,商业的分离就是当时的“现代服务业”;大工业时期,金融也就是“现代服务业”(晁钢令,2004)。因此,我们今天所指的“现代服务业”仅仅是反映服务业在当代的新变化的一个相对概念,相应的,“传统服务业”也仅仅是对过去某一时期服务业特征的一种相对的概括。

此外,现代服务业的“现代”还同时体现在服务业演化的两个不同层面上——即“产业服务化”角度的“现代”和“服务产业化”角度的“现代”。始终将将服务业发展依附于工业发展的“新工业理论”认为,一方面,工业生产将日益变成“服务密集型”的,即由于在现代社会中产品和生产组织都变得日益精巧和个性化,工业产品的生产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的“软化”趋势;另一方面,服务业本身的生产方式也将借助于细化的分工、新技术以及更好的管理方法而摆脱传统的小生产方式,从而以更具工业化大生产特性的方式使服务业走向产业化。同时存在的“产业服务化”和“服务产业化”趋势共同构成了服务业“现代化”的双重含义。从这个角度上说,“现代服务业”既应当包括那些新兴的“服务化了的产业”(如工业设计、软件开发、专利研发、专业物流、营销策划、会计咨询等),也应当包括那些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了产业化升级的传统服务业(如高度信息化、电子化的零售业、金融业、装修设计业、市场信息调查业等)。

四、本文所提出的现代服务业的定义和特征

1.现代服务业的定义。综合以上对现代服务业内涵的梳理和辨析,我们给出如下定义:所谓“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其运转过程也不直接依赖于自然资源,而是通过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手段向生产部门提供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或以产业化方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生活服务的各种产业的集合。现代服务业既包括由于“产业服务化”趋势而从传统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的“服务化了的产业”,也包括借助高新科技实现了产业化升级的“信息化、产业化了的传统服务业”。

2.现代服务业的特征。根据上述现代服务业的定义以及理论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现有认识,我们认为现代服务业具有如下特征:

(1)现代服务业以生产为核心。虽然现代服务业中既包括生产业,也包括生活业,但从服务业对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组织创新所产生的影响上来看,生产业无疑居于核心地位。以致于有些学者在定义现代服务业时直接将其与生产业等同起来(来有为,2004)。

我们认为,生活业就其服务产品的功能上来看并不是新兴的服务业门类,虽然新的科技手段使传统生活业得到扩展和丰富,并使部分生活业脱离了小生产模式而走上产业化(或工业化)的道路,但是这些变化更多地是源于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较少涉及生活业本身内生性的变化。与生活业不同,生产业的壮大和丰富则是源于社会分工体系的进一步专业化、细分化,现代生产业作为从物质生产部门中分离出来的职能不但是全新的产业门类,而且从一开始就因其生产性而带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特性,正是这一特性使现代服务业鲜明地区别于劳动密集的传统服务业。可见,现代服务业之所以“现代”,更多地是由生产业所体现的,因此我们认为生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

(2)现代服务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的产业。与传统服务业劳动密集的特点不同,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内容是知识、技术密集的。首先,从生产业来看,伴随着物质产品生产部门技术、工艺的不断改进以及最终用户需求的日益复杂化、个性化,生产业也必然随之改变。为了与物质产品生产部门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相匹配,现代生产业借助高新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流程来为生产部门提供知识、技术含量很高的服务产品。其次,从生活业来看,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个人及家庭消费者对生活的范围、质量以及服务提供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移动电话普及之初,人们对通讯的要求大多停留在经济性和可靠性层面,而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人们通讯消费观念的变化,以手机3G网络业务为代表的新型多功能集成化通讯服务成为消费主流,这就要求服务提供商在加大系统建设投资的同时也要丰富通讯服务软件的内容,并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不断革新服务提供方式。即使是家政、美容等传统的服务领域,也随着消费者习惯和偏好的改变而日益复杂、精巧。如人们在家庭清洁服务中增加了对居室环保服务的要求。人们在美容领域则更加重视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这都对相关服务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势必促进这些传统的生活业实现服务的产业化升级,增加知识和技术含量。现代服务业中知识、技术的密集也相应带来了服务业人力资本的密集。可以说,传统服务业是简单劳动密集的(而不是人力资本密集),而现代服务业则是高级脑力劳动密集的。

(3)现代服务业高度信息化、产业化。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篇5

一、第三方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

1)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第三方物流(thethird—partylogistics)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ing。out-souring意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它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将out一souring引人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Contractlogistics)。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在委托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已广泛地被西方流通行业所接受,亚太物流协会副主席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哈蒙德到我国参观考察时曾在多种演讲场合宣传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及其应用。

北方交通大学的丁晓琳等在《物流技术》1999年第三期《不可忽视的“第三方物流”一文中对美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了如下介绍:“1997年,在美国主要市场(汽车、化学、计算机。日用品、医药品、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达到73%,还有16%的企业研究未来使用第三方物流……”对于第三方物流的评价,该文也给出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29%认为成功,54%回答基本上成功……”

(二)第三方物流产生的原因

1、第三方物流产生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在out-souring等新型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各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将企业的资金、人力、物力投人到其核心业务上去,寻求社会化分工协作带来的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导致许多非核心业务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其中包括物流业。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负责,可降低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活动的服务功能。

2、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新型管理理念的要求

进人九十年代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推动着管理技术和思想的迅速更新,由此产生了供应链、虚拟企业等一系列强调外部协调和合作的新型管理理念,既增加了物流活动的复杂性,又对物流活动提出了零库存、准时制、快速反应。有效的顾客反应等更高的要求,使一般企业很难承担此类业务,由此产生了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第三方物流的思想正是为满足这种需求而产生的。它的出现一方面迎合了个性需求时代企业间专业合作(资源配置)不断变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实现了进出物流的整合,提高了物流服务质量,加强了对供应链的全面控制和协调,促进供应链达到整体最佳性。

3、改善物流与强化竞争力相结合意识的萌芽

物流研究与物流实践经历了成本导向、利润导向、竞争力导向等几个阶段。将物流改善与竞争力提高的目标相结合是物流理论与技术成熟的标志。这是第三方物流概念出现的逻辑基础。

4、物流领域的竞争激化导致综合物流业务的发展

随着经济自由化和贸易全球化的发展,物流领域的政策不断放宽,同时也导致物流企业自身竞争的激化,物流企业不断地拓展服务内涵和外延,从而导致第三方物流的出现。这是第三方物流概念出现的历史基础。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影响

第三方物流之所以在短短几年内逐步完善,得到西方的认可,是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不开的。信息技术所起的关键作用,可综合为以下几点:

(一)支持其独立

信息技术的参与,使物流行业的专业性增强,最终促使其从企业其它业务中成功地分离出来。一方面,在各类信息技术尤其是目前新兴的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各企业间的商务合作可以通过网络磋商。协调、交易和结算,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地、生产地和消费地三者分离已很普遍,多方参与同一项生产的同时又要求尽量减少库存,使物流活动难度增加,专业性增强。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物流领域中,专业信息处理系统。条码技术。自动分拣/存取巧跟踪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的产生推动了物流活动向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加速了物流行业成为高新科技产业的一份子,从而降低了企业自己管理物流业务的必要性。

(二)促进沟通和合作

信息技术的介人支持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中其它环节的沟通与信息共享,并根据物流需求方的工作进展.及意向调整物流计划,提供最优的物流方案。许多原来不可能实现的管理思想如零库存。准时制、快速反应等,在信息技术条件成熟后,其实现成为可能,保证了作为服务方的第三方物流的高质量工作,促进了整个供应链的高度集成,使物流网络真正实现增值网的功能。

(三)加强管理和控制

第三方物流通过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用户等建立eDi联系、应用条形码、实行货物实时跟踪,来获得需求可见性和资产可见性,据此提出简洁、高效、符合各方需求的物流方案,进而控制第三方物流的活动进程,对整个供应链条的补给和供应加以调整,从而达到从原材料的供应到商品消费前整个物流过程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目的。

第三方物流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小批量生产。精益生产、柔性加工、敏捷制造等现代生产方式,第三方物流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也无法满足这类现代生产方式的要求。

三、第三方物流为物流中心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的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我国发展物流业已成当务之急。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出现,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了开放的。良好的物流服务体系,也为物流中心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即通过物流活动的管理和组织,将物流服务作为一种资源提供给需要的企业。

(一)第三方物流概念为物流中心带来新的机遇

其一,物流需求的产生为物流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是物流中心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out—souring等管理理念的应用,会使更多企业接收和应用第三方物流。过去,流通企业常直接进行贸易活动,与生产经营企业共同分享商品利润,容易同生产经营企业产生利益矛盾。一旦条件允许,生产经营企业就跳过流通企业直接进行交易。表面上看生产经营企业可从中收回一部分利润,实际上这些企业付出的物流成本之高难以计数。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出现,使企业从大而全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寻求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其物流活动,由此产生了物流服务需求,物流中心以其专业化的管理、优良的设施设备、高效的服务成为提供需求的首选企业。

其二,高品质的物流服务为物流中心带来更多机遇。当生产经营企业产生物流服务需求时,物流中心应迅速准确地提供物流的设计。管理、组织、协调。实施、沟通等第三方物流服务。此时物流中心与生产经营企业共同分享的乃是第三方物流服务所带来的物流成本节约的一部分,易与生产企业达成共识和合作,而良好的共识和合作则是形成供应链并保证供应链高效工作的首要条件。满意的物流服务供给,会促进更多物流需求的产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其三,信息技术及供应链理论的应用,将为第三方物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第三方,需与委托方和相关方面保持密切联系,共享需求和物流信息,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供应链理论的推广,使接受物流服务的各方都认识到第三方物流带来的好处,同时认识到协调和合作的重要性,支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二)物流中心面临的挑战

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者,物流中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其一,在思想认识上,与第三方物流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往的物流,主要强调通过内部信息的利用和共享,达成高效的物流,赚取利润。而第三方物流,则更强调提供最有利于用户的服务,强调与供应链中其它成员的联系和合作,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来自于委托物流成本节约的一部分,两者间的利益是一致的。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管理策略,在认识上还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物流或合同制物流应该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同时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out—sourcing管理策略对于改善其物流系统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其二,人员素质上,物流业将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第三方物流也是高新技术支持下的管理策略。它要求物流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自动化技术,掌握物流优化管理理论与方法,但是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达到第三方物流概念要求的提供综合物流业务的要求。同时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也还缺乏有关实施out—sourcing策略的业务素质。

其三,硬件设施设备方面,我国物流中心的设施设备普遍比较落后,未达到第三方物流的条件,智能化、自动化仓库还比较少,仓储运输系统的整合效能比较低,尤其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还不能保证随时随地的资产可见,也不能形成对物流服务需求全面及时的了解,更难以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的控制,难以满足货主企业的要求。

其四,管理水平上,第三方物流不但对物流企业管理自身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求企业有在复杂情况下(兼顾多方需求)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而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粗放管理阶段,未能解决好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设备等条件的落后,致使管理水平难以上台阶。

其五,信息技术上,第三方物流要求能及时获取各成员的信息,适时和适量地安排供应和存货。我国的网络普及情况较差,eDi技术还很落后,难以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递和交换,将影响物流中心与用户各方的沟通和协作,阻碍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应用第三方物流概念发展我国物流中心的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为了加快我国物流中心向第三方物流基地转化,拓展物流服务市场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应对策略:

1、加强物流中心是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物流基地的认识,要求物流中心以建立供应链为目的,并以供应链其它成员的利益为出发点,站在供应链的角度理解和管理物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了解用户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加强同用户的合作,协同供应链各方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益。同时积极加大物流意识特别是第三方物流概念的宣传普及工作,让更多的生产经营者理解“第三方物流”、“合同制物流”,理解out—sourcing的管理策略,刺激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需求。

2、加强对专业物流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为将来的物流现代化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利用各种机会加强有关第三方物流概念以及物流管理理论方法的学习。同时可以资助有关院校对于mim学员。在职进修干部进行物流知识、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知识培训,这些人对于未来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将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一种远期投资,从物流中心的长远发展考虑值得投资。

3、作为连接供应和消费各方的枢纽,要求物流中心必须具备先进自动化设施设备。这些设备应该从物流中心延伸到供应链的末端。除了传统的物流自动化技术以外,要加强对于物流过程资产可见性系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4、在物流管理活动中,要破除旧的管理思想的束缚,加强高科技技术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增强物流活动的可控性,切实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篇6

但凡上过网的人,在浏览网页时,在网上会看到一张女孩子的照片,身材肥硕,动作夸张,明为丑女却自称天下第一美女让任何男人一眼看到就要流鼻血,后面跟着一大堆有伤风化的留言,不用问,那一定就是芙蓉姐姐。

芙蓉姐姐在网络中能够迅速走红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在此之前,也有木子美的网络泛滥,差点就挤垮了“博客中国"的几台服务器。但是,木子美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要承受多大的压力?至于芙蓉姐姐,只要脸皮厚一点就可以了。芙蓉姐姐在网上的泛滥,说明她满足了网民的某种需求,这就是一个概念,无聊的网民不但需要审美,也需要审丑,需要那种有伤风化的言语发泄——这就是一个概念,离开了这个概念,“芙蓉姐姐"就会还原成一个无人问津的丑女。

事件营销的概念策略就是要企业为自己产品或服务所创造的一种“新理念”、“新潮流”,让消费者易于接受,并产生消费冲动。与普通营销相比,普通的营销可能是消费者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概念营销恰恰是引导消费者去消费什么,概念营销不仅着眼于消费者现在的需求,更加重视消费者的欲望和潜在需求。

事件营销的概念策略在商业领域中最典型的应用是农夫山泉谋杀纯净水的案例。凭借着“农夫山泉有点甜”这句暗示性极强的广告语,农夫山泉自1998年杀入水市场之后,在全国纯净水行业市场占有率中位列三甲之中。2000年4月随着与娃哈哈与乐百氏竞争的加剧,农夫山泉越来越感在资金和管理方面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此同时,其奥运推广策略也受挫。怎么办?破立结合,先把纯净水毁了!4月24日农夫山泉宣布停止生产纯净水,只出品天然水,大玩“水营养”概念,从而引发的一场天然水与纯净水在全国范围之内的“口水战”,招至同行们的同仇敌忾,但农夫山泉正是借此树立了自己倡导健康的专业品牌形象。类似的案例还有电子行业的商务通当年也是通过引领掌上电脑消费新潮流,一举创造了销售神话;家电行业的海尔空调推出“氧吧空调"概念,在那个“非典”“凉夏”的季节依然获得高利润。

在医药行业中广州诺贝华乐制药有限公司推出的“一元感冒药”,迅速搅动了全国市场。维C银翘片、速效感冒片、速效伤风胶囊、小儿退烧片、午时茶、三黄片等在连锁药店门口的堆头上摆放极为醒目,且每种产品外包装上打着醒目的“1元”标志。这种冲击波逐步蔓延全国各大城市。各种声音开始传递,有市民争相排队大量购买,也有部分药店抵制销售,一时间众说纷纭,"有赞有弹"。但不管怎样,到目前为止,销售额已达1千万元,也就是说,这么些个"一元"一包的感冒药,已卖掉了1千万包。

记得国内就曾有一位企业家提出过:理论市场和产品市场同时启动,先推广一种观念,有了观念,市场慢慢就会做好。的确,概念策略的做为一种战术就跟美国的反恐战争一样提倡“先发制人”,在产品概念上从特定的角度创造消费者非买本产品非买不可的理由来最大限度的打击竞争对手。

让我们成为“概念领袖”!

从市场上众多的概念策略应用案例上,我们似乎感觉到这种方法多在单一产品上应用,但对连锁药店而言,因每一个店门经营的产品众多,如应用就不可能针对单一产品来做,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1.“多走一步”的家庭药箱概念

家庭药箱尽管每个家庭都有,平时的一些头疼脑热,用其药来简单快捷,但消费者由于普遍缺乏管理药品的知识,将不同的药品混放,时间一长,过期、变质的现象时有发生,媒体关于这方面家庭药箱使用不当的危害时有报道。其实消费者对药品安全储藏管理知识到还是次之,安全用药知识才是大事。因而家庭药箱的设计是连锁药店在概念策略中应用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连锁药店设计家庭药箱时,可依据药店信息系统提供的消费数据进行分类,按照每个会员消费的频率、品种等要素,分析会员工作与生活情况,然后进行规类整理。由量化的数据分析比较后得出非量化的结果,使我们在家庭药箱的概念设计上有了依据。如针对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可将乘晕宁、阿司匹林、黄连素、创可贴、速效伤风胶囊等药品组合成体积小且便于携带的商务药箱,在药箱的内部还应装有详细的用药说明、紧急外伤处理、饮食注意等知识手册;针对上班族的工薪阶层,可将安定、甲硝唑、复方新诺明、牛黄解毒片、云南白药、碘酒、风油精、纱布等药品组合成家庭经济药箱,在药箱中赠送健康生活指南等书籍。类似的还可以组合很多的家庭药箱:男士专用药箱、淑女专用药箱、节日礼品药箱、户外旅游药箱等。

这些家庭药箱新概念的推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药店的客单价,同时连锁药店对此销售记录可进行进一步的追踪,为日后提供个性化服务打下良好的伏笔。尤为重要的是对消费者而言,在享受到方便的同时,给消费者实实在在的感觉,情感诉求改善了买与卖相对矛盾,将药店的美誉度提升上到一个新的层次上。

2.“多走一步”的特色服务

但凡说到连锁药店的特色,人们都会想到如实行送药上门,只要一个电话,所需药品就可在规定时间内送上门;代客煎药,解决了现在许多家庭没有熬药工具的后顾之忧;提供体贴周到的药学咨询,聘请药剂师在药店坐堂,随时解答顾客的问题,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用药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利用多年经营的优势,紧抓老顾客,建立会员卡,对长期购药的老客户采取优惠政策等。这些服务如果真能贯彻的好,的确也是药店的一个特色。但是这些服务毕竟是“座商”服务。能不能将这些服务走出去,这是我们在连锁药店服务营销中打的一张概念牌。

凡是座落在社区的药店,所辐射的区域都是周围的社区,在这些社区中,要知道还有一些人因病住在床上或者是刚出院的患者,对这部分人进行服务,不能要求人家到药店来,只能到这些患者家去,那么既然生活在同一个阳光下,我们就要让这部分人群感到药店的特性化服务。连锁药店可利用药店的执业药师到这些患者家中,为他们提供如用药指导、康复生活保健、营养饮食配餐等服务。试想如你的家中恰巧有这样的病人,你需不需要这样的服务呢?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篇7

医药保健品招商营销工作难度之大,竞争之惨烈,是业内有目共睹的。招商营销的创新也是业内苦苦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金朝团队认为,创新就是整合,而有机的组合就是整合。要寻求招商困境的根本突围,必须进行围绕招商这一经营方向真正用整合思维指导对企业内外部招商要素和营销策略进行整合运作。

金朝团队把“整合招商服务营销”界定为:

整合招商服务营销是招商营销的一个创新颠峰,是从惨烈的招商市场总结和提炼而来,是招商制胜的最新模式。主要指导思想是招商营销,整合制胜;特点是立足整合思维,强调招商策略的组合出击、招商要素的有机组合、招商工作的全程控制(招商前、中、后);本质是服务,手段是结盟,过程是营销,目的是完成招商经营的各阶段目标。

“整合招商服务营销”理论架构为:

第一部分:招商概念整合

第二部分:招商策略整合

第三部分:招商要素整合

第四部分:招商流程控制

对与招商概念的整合,金朝团队认为,招商概念就是招商利益点,就是招商宣传诉求点,就象产品策划的产品概念提炼,招商的概念点提炼至为关键。如果说产品的概念是消费者消费意义的概念,那么,招商概念就是商进行选项“消费”意义上的概念,是能够打动商的根本点,和产品概念不同的是,招商概念点越多越好。

金朝团队把招商概念点归整为:

企业利益点:背景、实力、发展愿景、企业信誉、老板人格魅力、经营团队资质

产品利益点:概念亮点、技术亮点、原材料亮点、包装亮点、功效亮点、价格亮点、后续产品亮点

模式利益点:合作形式、独特市场操作模式

政策利益点:支持政策、价格政策、激励政策

服务利益点:策划服务、培训服务、协销服务、动销服务、样板示范、模式辅导、增值服务

企业特别点:“千万富翁助推工程”、“百万富翁打造工程”

招商概念整合的关键在与一方面是企业本身具备和虚拟的利益点,另一方面是对这些点的挖掘和归整诉求。

对于招商策略的整合,金朝团队认为,招商策略的逆向创新和跨行业招商策略的嫁接是招商策略整合的的方向。逆向创新的策略范围包括招商目标、市场定位及分类、造势策略、广告策略、商联谊会策略、大客户策略、服务策略、样板市场策略、组织及人力策略、财务策略、会展策略等等。金朝团队运用极限思维方法和结合企业实战需要,对招商逆向创新方法有独特的探索和感悟。

对于招商要素的整合,金朝团队规整为硬要素和软要素的整合。

硬要素有:宣传物料如企业手册、产品手册、招商手册、招商单页、ppt、产品单页、三折页、健康杂志、健康书籍、健康报纸、X展架、易拉宝、CF(市场不同阶段的电视专题片)、文案如系列报纸文案、各种讲稿等等。

软要素有:价格政策、支持政策、促销政策、激励政策等等。

金朝团队认为:招商要素的生产和制造要以招商概念为指导,体现招商策略。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篇8

罗格・R・贝当古的《零售与分销经济学》,作为“当代世界学术名著”中的一本,是西方商业经济学的代表作。它全面细致地反映了商业和分销领域30年来的研究成果,可说是“这个领域参考书的标本”(mueller教授语)。

网货是阿里巴巴提出的新商业文明中的一个主要的基本概念。网货按目前已有的解释,还算不上一个严格经济学概念。我们希望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它可能的内涵和外延,并通过这种探讨,看看可不可以完善网货这个概念,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零售与分销经济学》应该说就是一把权威的尺子,一个科学的坐标系。我认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丰富“网货”这一概念。

网货实指网络组合商品

把网货目前的外部特征界定为“货真价实,海量个性”,是一种以直觉洞察、经验形式为特点的定义方法。《零售与分销经济学》贯穿始终的核心概念“组合商品”值得高度重视。我们这里先大胆假设,把网货视为“网络组合商品”(或网上组合商品、互联网组合商品)的口语指代。

先来看这个概念的可靠性。首先,组合商品是理论经济学中的正式概念。沃尔特・尼科尔森(2005)《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定义为:“组合商品是所有的商品价格同步变动的一组商品。”并且明确提出“组合商品定理”及其严格数学表达式(第154页)。它是经济学“商品”这一概念的扩展,与商品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次,商业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具体应用,赋予组合商品更具体的含义。罗格・R・贝当古定义为“有形的零售产出(商品)与无形的分销服务构成了一个‘结合体’(bundling),这种结合体可称为组合商品”(《零售与分销经济学》第9页)。

比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在于,商业经济学将不同子类商品组成一组大类商品,修正为一组子类性质构成一类整体(“结合体”)商品。在这里,组合是指性质组合,而非商品本身的组合。一次销售的是一个商品,而非一组商品。只不过这个商品具有一组性质(即有形产出、无形服务)。罗格・R・贝当古指出关键特征在于:“零售分销服务隐含在零售部门所提供的具体商品或服务当中”(第9页)。对照网货概念,非常切合。网货一方面是经销的商品(如有形商品),一方面是提供的分销服务(西方没有苏式体系中零售、批发概念,统称distribution)。网货相对于组合商品,增加的只是网络,即通过互联网分销的组合商品,也可以通俗解释为网络服务加商品。

网络组合商品与传统组合商品的区别

罗格・R・贝当古虽然没有直接说出网货这个词,但他实际已涉及这个问题。他分析“互联网零售商和传统零售商”的各种区别(第111页、第113页)时,涉及网货之处包括:第一,关于价实。“互联网零售商消除了或者大大降低了一般零售商在销售点提供普通分销服务环境时应有的成本”。这对应了网货“货真价实”中价实的说法。马云认为,网络渠道的优越性让网货把暴利还给消费者,还给制造业,“网货的核心就是反对暴利。”这点不仅是经验,也是有学术根据的说法。第二,关于个性。“互联网降低了零售商加深和拓宽其商品品类的成本”,“互联网零售商的商品品类服务的成本降低会带来商品品类……的扩展,最终使价格自然下降”,并且为“互联网的价格差异提供了解释”。这些都印证了“海量个性”中个性的说法。第三,关于海量。网货“海量”指无限货架,实际有数量和时空两义。关于时空特征,罗格・R・贝当古指出,“互联网零售商的商品品类服务的成本降低会带来……其他普通分销服务(地点可接近性)的扩展,最终使价格自然下降”。至于网货(上架能力)的多少,罗格・R・贝当古完全没有涉及,不过关于这一点的争论几乎没有。因此“海量”在学术上也是可以成立的。第四,关于货真。网货是不是内在具有“货真”的特点,罗格・R・贝当古没有明确分析,只是说:“互联网降低了提供某些商品特定信息的成本,例如,商品价格和某些物理属性。”但也可能在另外情况下提高信息成本。如果货真是针对更丰富的信用记录,在经验上无疑是成立的。总的来说,“货真价实、海量个性”在商业经济学上是成立的,要注意的是对信息成本提高(交付成本、选择成本和甄别成本)及相关特征的概括和解释,使之更加全面。

《零售与分销经济学》还涉及了许多“网货”概念中目前没有,但与之非常相关的内在性质。其中有两点:一是成本转移(costshifting)。它被认为是“零售市场的根本特征”,涉及的关键问题是把消费者当生产者看待,产销一体;二是定价模型。主要是发现组合商品会更多导向垄断竞争定价(即产品差别化)模型,而不是趋向同质化完全竞争的全价模型。网货只会加强,不会削弱这两个基本点,即产销一体和多样差异。

商品与服务的分别探讨

既然网货可以被定义为由商品和服务构成的组合商品,我们就可以分别从商品与服务两个角度进一步认识它。

1 网货是否改变了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组合商品的构成之一,罗格・R・贝当古没有讨论商品属性问题。我们对网货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其商品与网下商品是一样的,不同仅在于网络服务。这样的理解不需要对经济学现成结论做大的改动,容易为大家所接受。难的是另一种理解:网货中的商品本身,具有新的商品属性。我个人倾向后一种理解,网货这种商品(或商品组合)正生出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并列的第三种价值。在《后现代经济》一书中,我把这种新商品属性,称为意义价值(指多元化异质性价值,对应海量个性中的“个性”)。当然,不承认商品有第三种属性也没有关系,只说网货具有异质性、个性化、体验化现象,也是可以的。

2、网货中服务的属性有什么?

服务作为组合商品中的另一构成要素,罗格・R・贝当古对它进行了“四特征”概括:一是无形,“通常不形成生产中的任何要素的所有权”;二是联合消费和生产;三是“非储性”;四是异质性。这里的异质性,与商品的异质性,是相互决定的。

关于异质性的解释,罗格・R・贝当古采用的是zeithaml和Bitner的说法,一是“相同的服务,不同的人将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它们”,二是“服务的提供者是人,同样可能不会一直传送同样的表现行为”。这种解释带有较强应用色彩,不如张伯仑在理论经济学上说的异质性,在价值论上来得痛快。但毕竟把异质性提到基本特征层面上了。

3、网货的服务价值应如何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篇9

【关键词】服务;主客体;依存性

主客体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所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马克思在继承、批判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精辟地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在针对否认人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他深刻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从世界的产业结构来看,被马克思当时认为微不足道的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其影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无疑给服务学科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一、服务的概念

从世界范围看,“服务”(Service)一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非严格的政治经济学术语,或属于日常用语。经济学上虽然已经广泛地应用“服务”一词,但迄今仍没有形成一个广泛接受的定义。最早把“服务”作为一个特定概念引入经济理论中的是17世纪中期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佩蒂。他认为,在商品交换初期,服务依附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服务才能成为一种专门职能和独立的经济部门而存在。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对“服务”一词的定义和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最早定义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的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他在专著《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指出,无形产品(服务)同样是人类劳动的果实,是资本的产物。基于此,萨伊对无形产品(服务)进行了分类。在马克思的时代,物质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服务业还不发达,可贵的是,马克思并没有排除对服务劳动的研究,他在《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册中解释“服务”概念时指出:“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它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词,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认为服务劳动可以是生产劳动,也可以是非生产劳动两种。前一种服务劳动可以物化,“把自己的劳动固定在某种物上,并且确实使这些物的价值提高了。”从商品经济的角度看,这种服务劳动,如裁缝、厨师、木匠、铁匠等手工业者或雇佣工人的劳动,都是生产商品,即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后一种服务劳动,马克思称为纯粹的服务劳动,“它不采取实物的形式,不作为物而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这类人包括国家官吏、军人、演员、音乐家、教士、法官、律师、教师、家仆等。他们的服务劳动所提供的消费品是一种无形产品。马克思认为这种无形产品——服务劳动也和一般商品一样,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价值。“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但是对买者来说,这些服务只是使用价值。”从阶级的层面看,服务是服务者与受服务者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从行业的层面看,服务业原称之为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原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第三产业”概念源于西方经济学。早在1690年,古典经济学家威廉·佩蒂就阐述了有关第三产业的思想。关于三次产业划分的思想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a.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并把“第三产业”定义为提供“服务”的各类经济活动。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其专著《经济进步的条件》中首先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三个主要部门,即现在普遍称作的三次产业:农业——第一产业;制造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代替了“第三产业”,自此服务业才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关于服务的概念。对服务的定义,在我国目前也缺乏有权威性的统一。2009年9月最新版本《辞海》(第六版)的诠释,“服务:为集体或别人工作。服务部门包括为生产和为生活服务的各个部门,都属于第三产业。”2012年3月由罗凤竹主编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服务:为社会或他人利益办事。与1991年8月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正式公布的世界上第一套关于服务业开展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体系的国际标准iS09004-2中有关服务的描述相差有一定的距离。该标准对服务概念的描述是这样:“为满足顾客的需要,在与顾客的接触中,供方的活动和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从定义中看,服务的定义包括了三层内容:一是指出了服务的目的:即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二是指出了服务的条件,即必须在供方与顾客的接触中进行。三是指出了服务的内容,即指供方的活动和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服务业和服务劳动的发展程度业已成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标志。“现代服务业”的提法于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那时,国外没有“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后来在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因此,今天人们对“服务”没有权威性的统一不足为奇,客观上,这是社会发展的使然。认知上,是社会实践的必然。

二、服务主客体的依存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客体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很多就是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对象性很多,始终存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面,服务双方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另一方面,服务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形式,它本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服务质量的最终形成不仅仅是服务者单方面的事情,而还依赖于服务对象即受服务者的参与程度。所以,服务具有依存性。所谓服务依存性是服务劳动过程中成员之间彼此相互依赖、互相产生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关系。这个概念不同于简单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成员之间具有服务需求和服务劳动愿望的统一;另一方面,它意味着某个成员可以独立的发挥他自身的服务功能并存在。服务依存性主要体现在:(1)在宏观上,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需的资源,必需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之间进行着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同时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愈来愈紧密。(2)基于服务者和企业对服务预期目的服务。一是在服务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以服务者与受服务者为主群体)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性。二是体现在不同受服务者的差异预期目的上。因此,服务要根据不同的受服务者区别对待。三是体现在同一受服务者的不同服务预期目的上,在不同的时段对服务的要求也会有所差异。比如当受服务者心情非常舒畅、春风得意时,对服务就不会很挑剔,对服务提出的一些要求也很容易配合。服务的依存性客观上增加了服务者保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的难度。所以,在量化服务标准的同时,要加强服务者的职业与道德的培训,提高服务者服务沟通和察言观色的能力。四是体现在同一受服务者在不同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群体、时间等)上的差异。五是对企业而言,要关怀服务者,以提高服务者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3)基于受服务者的对服务预期目的(或称幸福指数)的服务。这里强调的是受服务者的内心感受。一般来说,受服务者在服务前预期目的(期望值)低于服务过程中及服务后预期目的(期望值),则容易得到满足,依存的关系更加密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9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35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篇10

1、虚拟概念和伪概念

尤其在推销一种新产品、新服务的时候,虚拟概念甚至是完全必要的。人类的生活方式既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是一个“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过程。与一种新产品、新服务相联系的,往往会出现新的生活方式,对于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当然需要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在这之前,我们推销给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就联系着一种虚拟的生活方式,这就产生了虚拟概念。但是,由于有一种确实能够给人们提供新的物质或精神享受的产品(服务),这种虚拟概念是有现实基础的,如果它确实合乎人们的心理或物质需要,就会变成为人们所接受的真实概念。笔者相信,几乎所有新产品在推广阶段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概念营销的重要性为经营者所注意到,它的作用有时候被片面地夸大了,仿佛一种营销方式就是万应灵药,可以救活根本不应该被救活的东西;由此产生了我们称为伪概念的东西。

毫不夸张地说,伪概念最为泛滥成灾的地方是美容行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爱美和怕老的心理尤为迫切;同时,目前的美容业技术水平远远达不到人们对于美容的追求标准,其经营也非常不规范,为伪概念的产生和传播准备了土壤。诸如“三天嫩肤美白”、“七天瘦身”之类夸张宣传,“国际知名品牌”之类诱惑,成为美容业存在的“温柔陷阱”。

更有甚者,最近还悄然兴起了一些较为“秘密”的美容项目,如“处女膜修复”和“阴道紧缩术”,这种对抗传统道德的“美容”项目我们在此不作评论,它有市场就会存在;而一种叫作“卵巢美容”的则绝对是经典的伪概念。“卵巢美容”的全程是:美容师先用湿毛巾擦拭顾客的腹部和背部,并用精油擦拭穴位,然后在顾客的肚脐周围一寸处滴上精油,用保鲜膜将腰腹一周都裹上,并用湿毛巾敷在小腹处,用热风吹着。最后,将一小块名叫“香熏脐贴”的东西贴在顾客的肚脐上,并用胶布固定,整个过程约1小时。有关人士认为,美容师给人做个双眼皮、垫一垫鼻子或者做个乳房什么的,还有些令人信服,毕竟外表的东西好“摆布”。而如今,就连大医院和医学专家也不敢想的“卵巢美容”,竟然在她们手里“诞生”了。尤其奇怪的是,连卵巢究竟位于什么部位又什么构造和原理都说不清的一些人,只是用隔靴搔痒的一套方法,居然使“拼死吃河豚”者趋之若骛。实际上,“卵巢美容”是个弥天大谎,医学专家早就明确指出,“至今我们尚未听说这种通过外部按摩来达到卵巢保养的医学方法,从原理上讲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雌性激素才能对卵巢有影响。”

-可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家具方面,“性爱床”从东南沿海城市一路炒作,于3月28日搬到兰州市繁华路段,“床秀”随即展开。在主持人的解说声中,两位妙龄女模特轮流坐上“性爱床”,促销小姐不失时机按动电钮,随着悠扬的乐曲,托架自由升降,床面开始有节奏地起伏,女模特也在床上不停地变换姿势和造型,向围观者展示该床的突出功能……与此同时,商家还请来一位性学专家进行咨询,不少市民也乘机向他请教。显然,商家的预谋是要挑起人们的性幻想,然后将其与他们要推销的产品联系上。他们使用的道具,关键是年轻漂亮的女模特。

从某种意义上,性爱床并非一个完全的伪概念,这种观念的家具在国外早已存在,但是很少进入家庭,而是被用在主要为情侣或提供新婚服务的旅店。

我们再来看看家电行业。

现在生产热水器的厂家很多,市场上的热水器品牌可谓琳琅满目,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产品同质化的弊病在这里非常突出。大约厂商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热水器产销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概念”:纳米技术。事实上,现在真正的纳米产品只出现在实验室中,数量极少且价格昂贵,所谓的纳米技术产品只不过给消费者提供一种高科技的心理满足而已;超薄设计。一些装潢专业人员指出,由于热水器一般采用高挂安装,对空间影响不大,超薄设计在空间占用、美观方面的效果意义不大,反而降低了对热水器来说非常重要的保温性能,实在是得不偿失;8字内胆。这种抓住部分消费者求吉利心理的设计,增加了热水器内胆的焊缝,可能为用户带来安全隐患;出水断电。其实电热水器本来就应该做到水电分离,而出水断电显然会缩短提供热水的时间,其优劣应该一目了然吧。

热水器是一种技术简单的产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只要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和保温性能即可,如果实在提不出真正吸引人的概念,还不如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做好文章。概念营销确实具有很高的附加价值,但不能任何时候都指望它起死回生,更不能“伪”概念。

2、概念的市场验证与培育

一种产品推上市场,它的消费必然涉及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产品的流通过程,必然含有某种程度上传播特定生活方式的成分。因此,不论采取何种营销方式,“概念”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房地产以及相关的居家装潢行业对此可谓非常重视,笔者随意抽出一期《南方都市报》的家居特刊,就发现其概念传播特征极其明显。这一期的新闻版面首先提出了成熟家居概念,对成熟的阐释是:合乎人心,追求自然——以人为本,重视内心需求;神来之笔,创意与人性浑然天成;天人合一,与自然更接近。如此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楼盘广告、装潢设计广告都在做这样的文章,以推销某种家居文化的方式推销其产品与服务。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楼盘广告进行比较分析来认识它们的文化偏好,比如上海楼盘名称更喜欢用“欧”“美”之类字眼,广州更喜欢用“园”“城”之类字眼,显示上海人更西化而广州文化更实在和更追求自然。

实际上,楼市档次高低划分相当明显,对不同经济实力的消费者推销不同的家居文化概念,成功与否既需要市场的验证,也需要足够和恰当的宣传来培育特定的市场,而这也就涉及到了概念营销的操作核心。

微波炉的市场成功是一个典型例子。国内消费者最初接触到这种产品的时候,其心态是相当矛盾的:这东西好,干净、省电、方便,但是不太适合中国人的烹调方式。如果微波炉厂商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全新的厨房生活概念,它可能就会受到消费者的抵制。而事实上,微波炉以一种高科技方便生活用品的形象占据了市场,并且部分消费者把它买回家之后仅仅是作为加热剩饭菜的工具偶尔使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也相应发生变化,“无烟厨房”、“无明火烹饪”等概念已经提出并且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抽油烟机产品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市场普及,这些概念的传播功不可没。但是,一种真正符合这一概念的产品,电磁炉,尽管售价并不昂贵,而且笔者已经有过几个月的试用经验,它的热效率很高,温控上基本可以满足中式烹调的煎、炒、烧要求,其市场形势却并不乐观。这说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渐进式的,首先总是试图对原有的方式进行改善;因此,新概念的推广更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市场培育,这就要求厂商加大概念传播的力度。

数字电视推广之初曾经被认为是单纯的概念炒作,但现在,数字家电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数字彩电,相信对这一领域比较关心的消费者都能说出个大概。这是因为:相关厂商坚持了数字彩电这一概念,并且大力进行概念传播和相关协作,包括数字化广播设备的逐渐推出,电视台数字频道逐渐开通——尽管到目前为止电视台的数字信号并不能成为主流,但它的存在让消费者接触到数字电视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与官方有关的力量也参与了数字概念市场的培育,其核心是制定数字彩电的标准。当市场规范化之后,概念传播自然会更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我们再来看一个一度比较敏感的案例,就是摄像手机。由于在人们通常的生活经验中手机与照相很难联系,这一新产品的推广过程所传播的是一个“偷拍”概念。通过在是否违反法律方面对“偷拍”概念的炒作,摄像手机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摄像大有成为手机必备功能的趋势。现在,已经有在手机上装双摄像头的设计蓝图,通过对两个摄像头所产生图像的处理,使通话双方有真正面对面说话的感觉。这样,摄像手机的概念回到了手机本身。可以预计,随着这一概念的传播,手机产品、市场还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3、中国市场生态

从某种程度上,国内营销理论专家、实际操作者常常忽视了市场生态。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许多营销手法都是从厂商、产品出发,围绕厂商、产品来进行操作,至多在事先做好专业市场调查研究,而缺乏对市场生态的整体认识。

而在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生态远比西方复杂,除了市场经济本身的不成熟,还有:长期以来政府职能不明确,这一点当然尤其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有了本质的改善;人际关系在商业行为中发挥极大作用,出现了许多中国特有的市场和渠道行为方式,许多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大型商业企业都会对此进行专门研究;地方之间的交流很不发达,行业之间也是如此,所谓隔行如隔山竟然成为天经地义的道理;高额回扣成为正常现象,以至于商业贿赂受到认同,如此等等,而对于概念营销来说,我们在这里先涉及一点,那就是长期以来国人“无商不奸”的轻商仇商心理。

由于两千年来偏重功利的儒家文化和封建农业经济的影响,使得传统的中国人认为商业并不创造价值,那么商人的钱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消费者那里“赚”来的。举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会感到亲切的例子,就是我们的父、祖辈大多反对购买熟食,认为很划不来,不如买只鸡鸭自己回家做,这样不会让做买卖的从中间赚“冤枉钱”。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这种心理已经得到削弱,但它对市场生态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