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十篇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十篇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10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篇1

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来我院妇产科病区出生、阿氏评分为8—10分的正常足月新生儿600例(包括顺产和剖腹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研究新生儿出生后,行气门芯断脐的两种方法进行脐带脱落时间、72小时后行二次断脐有无出血情况,出生后脐带出血安全系数的差异及结扎后脐带残端24小时、48小时的干燥程度的效果比较。

结果:对新生儿出生后用二个气门芯进行断脐的方法在脐带脱落时间、72小时后行二次断脐时出血情况、出生后脐带出血安全系数及24小时、48小时脐带残端干燥程度等数据研究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新生儿出生后使用两个气门芯断脐方法,能更好地护理新生儿脐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25-02

脐带是供胎儿与母体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的重要通道。而新生儿出生断脐后,脐带残端却成为病原微生物侵袭新生命的危险通道。因此,脐带残端脱落、愈合越早,新生儿脐部感染机会就越小[1]。目前,出生后结扎脐带的方式有多种,如棉线结扎法,气门芯结扎法,脐带夹结扎法[2]。较常用的有气门芯法及脐带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气门芯结扎,但就气门芯结扎方法在临床也有不同的两种操作,第一种是在新生儿出生后1~2min用一个气门芯套住脐带根部进行结扎,第二种是在新生儿出生后1~2min用两个气门芯并列套住脐带根部进行结扎[3]。研究随后的出血情况及其安全系数、24小时48小时后脐带残端干燥程度,72小时后实行二次断脐时是否出血、及脐带残端自然脱落情况有非常大的不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1日600例阿氏评分为8—10分的正常足月新生儿600例(包括顺产和剖腹产)。所选两组新生儿体重情况见下表1。

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阿氏评(肌张力、喉反射、呼吸、肤色、心率)为8-10分、分娩方式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选取满足一下条件的新生儿作为两种不同方法比较的基本条件:①产妇无严重内、外科疾病及妊娠并发症;②宫内妊娠37~41周;③胎儿无宫内感染;④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

1.2方法。

1.2.1观察组。操作方法是:第一次断脐在新生儿出生后1~2min,脐带停止博动后,将新生儿放于辐射台无菌区上,房间温度在25-28℃,用止血钳套带丝线气门芯距脐根0.5cm处夹住脐带,在止血钳上方2cm处剪断脐带,将带线气门芯滑至脐根处结扎,注意不可套住皮肤。随后再并列套一个气门芯,剪断气门芯上的丝线,以防止在护理新生儿时拉伤脐部。常规处理后,覆盖消毒纱布并包扎健婴宝胎毒清结扎包。待次日沐浴后取去纱布,每日用75%酒精常规消毒,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并用脐带结扎包进行包扎。到72小时后(可在新生儿沐浴后做完新生儿疾病筛查时)行二次断脐。备一消毒断脐包,包内有:剪刀1把、止血钳1把、纱布1块、棉球3个、棉签3根。另备新生儿脐带结扎保护带1个、云南白药、75%酒精或碘伏等。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脐带,用止血钳剔去气门芯,提起脐带残端,沿脐轮上缘剪去脐带残端,用明胶海绵条或云南白药敷在脐带断端处,纱布覆盖,外用新生儿脐带结扎保护带包扎,嘱家属尽量让新生儿安静,防止因新生儿哭闹用力,引起脐部残端结痂处再次出血。保持脐部干燥。于剪后0.5h、2h观察脐部渗血情况,如出血较多,局部应用凝血酶原粉再常规包扎,以后每天消毒。包扎24~48小时后拆除。以后每日沐浴后常规用75%酒精消毒脐部至脐部残端处长成正常皮肤。

1.2.2对照组。操作方法是:第一次断脐在新生儿出生后1~2min,脐带停止博动后,将新生儿放于辐射台无菌区上,房间温度在25-28℃,用止血钳套带丝线气门芯距脐根0.5cm处夹住脐带,在止血钳上方2cm处剪断脐带,将带线气门芯滑至脐根处结扎,注意不可套住皮肤。剪断气门芯上的丝线,以防止在护理新生儿时拉伤脐部。常规处理后覆盖消毒纱布并包扎健婴宝胎毒清结扎包。待沐浴后取去纱布。每日用75%酒精常规消毒,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随后同观察组一样进行常规新生儿脐部护理及二次断脐。

1.3结果。通过对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脐部出血情况,工作人员观察并记录脐部出血安全系数,二次断脐时的出血情况,72小时脐带脱落情况。5天后脐带脱落情况,24小时48小时后脐带残端干燥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方法结果优于对照组的结果,更适用临床工作,两组情况见表2。

2护理

2.1新生儿沐浴的室温为26—28度,关闭门窗,水温37-40度,房间湿度60-80%,注意给新生儿保暖。

2.2每日给新生儿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肚脐,保持干燥。

2.3在加强护理工作的同时,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的护理脐部是预防脐部感染的重要环节。重点是观察脐窝是否有分泌物,脐轮周围有无发红,换尿裤时婴儿的内衣不要置于尿裤内,尿裤要向外翻下,切忌盖在脐窝上,且爽身粉等不要洒在脐窝内,注意保持脐部干燥清洁[4]。

3讨论

3.1脐带大小因人而异,当脐带大时,与皮肤相连处的脐轮则大,产生的脐孔伤口则大,愈合就会慢。同时,当脐带在干洁过程无收缩或干洁程度欠佳时,则容易引起脐部出血,而且脐带高蛋白胶质组织营养丰富,细菌极易繁殖,如果脐部伤口大,愈合慢,极容易引起脐部感染[5]。新生儿出生后,常规用脐带夹、棉线或气门芯在距脐根0.5cm处结扎脐带残端后,需脐带自然脱水硬痂后才自然脱落,所需时间在6~10天以上,胶质脐带则需更长时间,个别还会有新生肉芽出现。在住院期间,大部分新生儿脐带都不能自然脱落,出院在家中脐带与脐周皮肤形成凹陷有渗液或异味,护理时还会牵扯脐带残端引起出血、脱脐,易引起家长们的担忧而抱来就诊[6]。

3.2使用气门芯结扎脐带根部,一方面使脐带动静脉、胶质组织缩细,加速血管收缩、胶质干洁;另一方面,在脐带干洁的过程中使脐轮内收、脐孔缩细、变窄,利于伤口愈合。因气门芯内收使脐轮(脐根部)直径缩小、脐残端容易干燥脐部愈合快、脐感染机会少[7]。

3.3在常规结扎脐带30小时后进行新生儿二次断脐,由于剪去脐带残端组织,脐部干燥,使脐孔闭合时间提前,避免了潜在的院外感染,方便家长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3.4由于二次断脐48小时后基本上脐部不需包扎,减少护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纱布等用物,而且使用气门芯经济,每条气门芯价格极低,一条气门芯可分成许多只来结扎脐用,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3.5对住院新生儿观察和出院新生儿的随访发现,观察组方法断脐后脐孔恢复良好、美观,无1例发生继发感染,家长满意率100%。

4结论

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常见的问题有脐带出血、脐部发炎,造成脐带结痂脱落愈合时间延迟,严重者可合并全身感染,危及新生儿生命安全。

观察组的操作方法是安全可靠的结扎方法,关键操作是使用2个气门芯结扎脐带,可达到操作简单、日常护理方便、二次断脐不出血、脐带脱落早、新生儿安全等效果。在行常规护理的情况下,等待其自然脱落,可减少脐部并发症[8]。对照组新生儿此法结扎脐带后于24~48h后行脐带残端剪除,消毒,止血再包扎固定24h,虽然也能促使脐部创面早期愈合,但若处理不当,极易发生新生儿脐部出血和感染及护理安全问题。

为实现减少脐部出血和避免脐部感染,我科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新生儿于出生后用2个气门芯结扎脐带,实行标准护理,等待其自然脱落。结果显示:操作简单,出血情况明显减少,几乎无感染,随访愈合好[9]。符合病理生理发展规律,不必采取脐带残端修剪[10]。本次两种方法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方法更适用于临床,能促进新生儿脐带断端的愈合,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缩短脐带结痂脱落时间,防止出血,有利于新生儿脐部观察及护理。对促进新生儿身体健康,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菊区.81例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2011,17(4):252

[2]夏海鸥主编.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974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96297

[4]叶彩眉,马冬梅;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2,08(3):137-143

[5]刘亚红,冯海云,罗静.新生儿脐部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2011,12(5):94-98

[6]梁秋霞.不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1,01(8):40-42胡传军;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1,06(7):121-122

[7]李文平;新生儿脐部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08(2):29-32

[8]李娟,王庆红,吴红,等.2005年中国城市产科新生儿出生状况调查.中国当代儿科杂志[J].2012,14(1):7-10

[9]陈红.暴露脐根部断脐对新生儿脐带水肿护理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0.10-14

[10]王俊青,李莉苹,李波,商存平.改良式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01(5):93-95

[11]党利梅.两种新生儿脐带残端护理方法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4):151-152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篇2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包扎法;二次断脐护理;脐炎

对于围产儿来说脐炎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指的是脐炎所出现的炎症反应的总称,一般情况下多是因为脐部护理不当或者是院内感染引起的[1]。在新生儿的断脐端侵入由厌氧菌主要组成的病原微生物,引起脐部出现炎性反应,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的发生,对于新生儿带来一定的生命安全威胁[2]。所以,针对新生儿应做好脐部护理,对新生儿脐炎进行有效的预防。本文针对本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300例,分别采取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法、常规脐部护理法及二次断脐护理法进行脐部护理,对不同护理方式预防新生儿脐炎的效果进行对比,详细见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4月期间正常分娩的新生儿300例,所有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均高于8分,体重均高于2500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0例新生儿分为a组、B组、C组三组,每组100例。甲组男56例,女44例;80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乙组男58例,女42例;82例足月儿,18例早产儿。丙组男55例,女45例;79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三组新生儿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法a组新生儿采用脐带卷包扎脐部护理法,此法又称为包扎法。新生儿出生后的24h后,每天上午便可以洗澡,进行脐部护理。主要不采用对脐部进行消毒,使用镊子将脐部轻轻提起,使用棉签蘸取少量的安而碘,对新生儿脐部的血迹以及分泌物等进行擦拭[3]。在进行擦拭的过程中,应该以脐带的根部为中心进行螺旋式擦拭,逐渐向四周擦拭,切忌来回的乱擦,避免皮肤上的细菌进入新生儿的脐根部。消毒的范围包括脐带的残端、肚脐窝、脐带的周围直径5cm以内的皮肤。在进行消毒的过程中,对于脐带根部对于的消毒液进行清除,使脐部尽量处于干燥的状态。另外的消毒的过程中,应对脐部的状态进行观察,确定其是否存在红肿、脓性分泌物或潮湿等相关的脐炎症状。当消毒完毕后,应将长60cm,宽10cm的棉布条脐带卷拆开,于新生儿的脐部覆盖上消毒纱布,然后采用脐带卷于新生儿腹部饶一周,粘好。在缠绕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过紧,也不可过松[4]。

1.2.2常规脐部护理法B组新生儿采用常规脐部护理法。断脐,当新生儿出生后,采用5%聚维酮碘对其脐部肌肤进行消毒,采用气门芯对其脐带根部进行结扎,并于距离结扎部位大概1.0cm的距离将脐带剪断,并将残留的血液挤尽,对于脐带断面采用5%碘伏进行消毒,采用无菌纱布对残端进行覆盖[5]。每次沐浴后采用5%碘伏对新生儿脐部的肌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为脐根、脐周以及残端,24h后将脐部完全暴露[6]。

1.2.3二次断脐护理法C组新生儿采用二次断脐护理法。本组断脐方法同上组,只是每次沐浴后采用75%乙醇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消毒,24h后将脐部皮肤完全暴露出来,48h后按照新生儿的脐带干股程度对其进行二次断脐,需要注意的是气门芯一定要远离脐带根部的受压部位,在进行操作时,需要将牵引线上提,当其与腹壁呈30°左右的角时,以顺时针将脐带的残端减除,并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为其贴上脐贴,24h后将脐部暴露出来[7]。

1.3评价方法采用综合评价法,其中分别包括护理人员、家属评价两种,在新生儿住院的期间由护理人员对其脐带、脐窝及其他脐周皮肤的情况进行评价;在出院后,由家属按照护理人员所指导的方法,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情况进行检查及评价,并通过复诊或电话等方式告知,由本院人员进行整理后记录,从而进行综合的评价。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对比三组新生儿采用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后的护理效果。其中C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最短、出血情况最少,并且脐炎发生的例数也最低,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脐部属于病原菌微生物可以侵入的一个特殊的门户,另外脐带的残端、新生儿的血管之间是相通的,所以如果护理不够恰当的话,便较为容易出现局部感染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败血症,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据相关研究显示1200例新生儿败血症中,便会有66.9%以上的存在脐部感染,脐部可以说是厌氧菌最好发生的一个部位。所以对于新生儿给予适当的脐部护理方法,可明显预防新生儿发生脐炎[8-10]。

本文研究显示,常规脐部护理方法脐部出血、脐炎的情况相对较多,因为其使用5%碘伏为新生儿进行消毒,虽然碘的杀菌效果较好,可对细菌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但是其在保湿方面的效果也较强,对于脐部干燥有不利影响,较容易引起脐部出血,使新生儿发生初步感染[11-12]。二次断脐护理组中则只有1例新生儿出现脐炎,且是因家属护理不当所引起的,另外该组采用75%乙醇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消毒,乙醇较为容易挥发,利于脐部的干燥,同时结合二次断脐可有效缩短脐带的脱落时间,降低了脐部出血、脐炎的发生率。包扎法脐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通过分析发现影响包扎法脐炎高发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脐带卷比较容易被裹进尿不湿里面,当其被尿不湿浸湿后,脐窝便会处于一个相对较为潮湿的环境中,对于细菌来说,较容易繁殖;其次采用包扎法对于脐带的脱落、干枯都不利,同时皮肤难以保持干燥通气较容易滋生厌氧菌,所以脐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最后采用包扎法,难以对新生儿脐部情况进行及时的观察,一旦发生脐炎不能及时发现,另外在更换脐带方面也较为繁琐,不利于护理人员的操作[13]。

脐带是胎儿在母体内时,母体和胎儿之间供给营养及排泄的一个通道,当胎儿出生后需要在无菌的条件下对其进行断脐,一般情况下24h后胎儿脐带便会基本干枯,3~7d后便会自然脱落[14]。当脐带脱落后会留下一个创面,较容易出现感染后发生脐炎,所以应针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仔细的护理。无论使用哪一种护理防方法,都应该使其脐部保持干燥与清洁。尤其应该及时为其更换尿布,避免对脐部造成污染。另外还应每日为新生儿洗澡,为其及时的更换贴身的衣物,有汗液或排泄物后也应及时进行衣物的更换。若脐部不慎被污染,则应立即采取消毒措施,进行护理。另外在护理时若发现脐炎症状,则在做好脐部护理的前提下,还应向医生报告,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15]。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脐部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二次断脐护理,可对新生儿的脐部状况有明显改善,另外还降低了脐带脱落的时间,减少了脐炎、脐部出血发生的记录,避免的脐部感染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刘玉华.康脐宝与传统新生儿脐部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524-3525.

[2]蒋黎雯.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效果比较研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0(7):127.

[3]孙文芳,陈军霞.健婴宝-胎毒清在我院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25(2):366-367.

[4]马力凤,戴红芳,瞿伟莉,等.中药敷脐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26):2410-2411.

[5]李琳燕.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预防[J].当代医学,2013,15(18):123-124.

[6]海燕,耿庆红,郭瑞霞,等.不同消毒方式的新生儿脐部护理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646-647.

[7]瞿永凤,杨素芹.循证护理在预防和控制新生儿脐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30-1231.

[8]喻丹,粟红梅.早期家庭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24,135.

[9]谭小琴.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3,34(3):560.

[10]郑瑞莺.不同护理措施对新生儿脐部愈合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2):3353-3355.

[11]吕桂英,杨美萍.新生儿脐带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2(9):133.

[12]王慧丽.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285.

[13]张桂萍.青霉素粉剂治疗新生儿脐炎[J].中国民间疗法,2000,8(12):45.

[14]吴小麦,范志红,罗建新,等.新生儿二次断脐的护理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172-173.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篇3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二次剪脐;明胶海绵;残端;脐周;脐部感染

新生儿脐部处理是母婴同室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脐部是一个易感染部位,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婴儿脐部感染和出血,自然脱落时间长或脐部渗出液体多,有异味,给新生儿家长造成困扰,增加精神负担[1]。二次剪脐又称脐带残端切除术,即在新生儿出生后36~48h左右,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将已基本干枯的脐带平根部剪断,从而缩短脐带脱落时间,降低脐带感染及脱落时的出血几率及脐炎的发生率。本文通过对我院600例新生儿采用不同的脐部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对二次剪脐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处理新生儿脐带残端,指导产妇及家属出院后正确进行脐部护理,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降低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至12月我院出生的母婴同室新生儿600例,apgar评分8~10分,体重>2500g,母亲均无宫内感染。依据住院顺序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200例。三组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时体重、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a组:新生脐带自然脱落。

(2)根据文献婴儿二次剪脐应在出生后36~48h左右最佳[2],故将新生儿脐带残端二次剪脐组依时间分别分为出生后、36h(B1组)、48h(B2组)三组。

1.2方法

1.2.1传统断脐方法胎儿出生后1~2min,用75%酒精消毒脐消毒脐带根部及周围皮肤,排除脐疝情况,采用自行改良经过严格灭菌处理的气门芯胶圈,在距脐轮0.1cm处结扎脐带,距结扎远端1cm处断脐,挤出残余血液,用75%酒精消毒脐带断面,待脐带断面干燥后,以无菌纱布包盖好,再用脐带布包扎。

1.2.2二次剪脐方法评估脐带残端干燥程度,如残端胶质皱缩、瘪陷、变细或干燥,色泽为深灰色或浅棕色,即可再无菌技术操作。晨间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至脐带根部及周围皮肤,用有齿镊夹住脐带残端,然后用无菌手术剪刀沿脐根部气门芯上方处剪去脐带残端,注意不要损伤脐轮周围皮肤。用75%酒精再次消毒脐部及周围皮肤,有渗血者敷以明胶海绵,胎毒清愈脐贴覆盖脐部。观察新生儿二次剪脐后24h内脐部创面有无渗血,每天观察脐部有无分泌物及创面干燥愈合情况。

1.2.3护理方法每日行常规护理。沐浴后先用3%过氧化氢清洗,防止厌氧菌感染,再用75%乙醇清洁脐带残端与脐周皮肤。注意保持脐部干燥与清洁。

1.2.4评价方法观察三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部感染情况(脐轮与周围皮肤有红肿、渗液、异味);脐部出血及渗血;脐部愈合时间(脐部干燥,无渗液、异味,脐收缩至脐轮以内)。

1.2.5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用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三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及脐部愈合时间比较

新生儿二次剪脐护理方式(B1、B2组)与a组比较,脐带脱落时间及脐部愈合时间均缩短(p

2.2传统断脐法让脐带自然脱落,细心护理。脐带残端二次剪脐后形成创面,有不同程度渗血或渗出。出生后第5天统计脐带渗血情况,a、B1、B2组分别发生26例、5例、4例,(渗血发生率分别为13%、2.5%、2%);脐带分泌物渗出情况,a、B1、B2组分别发生40例、9例、7例,(渗出率分别为20%、24.55%、3.5%)。a组脐带渗血渗出发生率较各组均高(p

2.3三组新生儿出生后第5天脐带感染情况比较

传统断脐法发生感染21例(发生率为10.5%)。脐带残端二次剪脐组(B1、B2组)分别发生2例,1例(发生率分别为1.0%,0.5%)。脐带残端二次剪脐各组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断脐法组。其中B1、B2组感染率最低(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随二次剪脐时间延长,感染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为减少感染率,脐带残端二次剪脐时间最佳为36~48h。见表2。

3讨论

3.1新生儿脐带残端二次剪脐的意义

新生儿脐带残端二次剪脐法通过人为干预有如下优点:(1)脐周愈合早,利于在医院内完成专业护理,减少出院后人为护理不当导致的脐部感染机会。(2)脐带残端脱落早,减少并发症。传统脐带自然脱落护理方法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较二次剪脐法长。B组采用二次剪脐法,较a组明显缩短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减少新生儿脐部炎性分泌物的产生。(3)减少脐带残端在自然坏死、脱落过程中产生的炎性分泌物,提高新生儿脐部护理质量,降低新生儿的感染。有资料表明在1200例新生儿败血症中,存在脐部感染者占66.0%~87.5%,而脐部是厌氧菌感染的好发部位,一旦发生严重感染将危及生命,死亡率达18.06%[3]。

3.2新生儿二次剪脐的最佳时机选择有资料表明24h组新生儿因剪脐时间稍早,脐带未干燥,血管未完全闭合,胶质含水分多,脐带潮湿,剪脐后残端易发生渗血、渗液。72h组因剪脐时间较晚,脐带过干、过硬,增加剪脐难度,易发生坏死组织残留,且残留脐带坏死、脱落需要一定过程,故第5天仍有分泌物的情况较多,产妇出院后因缺乏脐部护理知识,未能进行脐部护理,致脐部残留分泌物,增加了感染机会。[4]因此,本试验新生儿二次剪脐的时机为产后36~48h左右,其脐带脱落时间及脐部愈合时间短,脐部感染率低,脐部出血及渗血少。但特殊情况如脐带本身粗大或水肿者,因创面过大、残端未干枯或结扎紧度不够、脐血管未闭合等因素影响,容易出血,应将二次剪脐时间适当延后。

3.3研究中未评估剪脐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潜在危险因素,如剪脐操作护理人员操作熟练水平不一,脐部发育不良等因素造成残留或损伤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国内护理同仁也在二次剪脐护理技术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兰晓娥等[5]提出根据脐带残端胶质的性状判断剪脐的最佳时机,剪脐出血率明显降低。此外,国内护理同仁在肯定二次剪脐护理方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断脐器械的改进。复旦大学顾春怡等[6]报道了一次性脐带剪断器SCC23应用于新生儿断脐,取代了传统的多步骤操作,较传统方法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操作繁琐、脐残端渗血、脐周感染等问题,是一种安全而实用的方法。

4结论

新生儿脐带处理原则为止血可靠,防止感染,促进脐残端及早脱落[7]。传统气门芯摘脐留有脐带残端0.5cm,残端自然脱落时间为5~15d,甚至更长,残端在机化过程中有胶质渗出,容易造成细菌感染而发生新生儿脐炎,甚至败血症[8]。采用二次剪脐法,则不需等待自然脱落,通过人为干扰脐带坏死脱落过程,从而缩短脐带愈合时间,减少脐带在液化脱落时分泌物的刺激和细菌繁殖的机会,有效预防新生儿脐部出血及脐炎的发生率。

本研究通过对600例新生儿应用二次剪脐法的临床观察,与传统剪脐法相比,在降低脐部出血和脐炎发生率及缩短脐部平均愈合时间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二次剪脐法能明显降低新生儿脐炎和脐部出血,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对提高产科的医护质量和新生儿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也有积极的防范作用,是产科中较理想的脐带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党利梅.两种新生儿脐带残端护理方法比较[J].中国实用医学,2011,2,6(6):208-209

[2]张翠琼,王冬梅,孙伟等.新生儿脐带残端二次剪脐最佳时机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16(6a):54-55.

[3]许同梅,倪月.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11):2969-2970

[4]叶晓辉,冉琼,崔茜.新生儿二次剪脐法的临床护理分析[J].西南军医,2012,3(14):366-367

[5]兰晓娥,洪惠珠,姚美蓉,等.新生儿二次剪脐四步骤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36-37.

[6]顾春怡,张铮.脐带剪断器SCC23应用于新生儿断脐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1672-7088.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所生产出的新生儿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新生儿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剖宫产17例,自然分娩13例;早产儿10例,足月新生儿20例;体重在2500克以上;apgar评分超过8分;采用二次断脐脐部护理。对照组30例新生儿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剖宫产12例,自然分娩18例;早产儿6例,足月新生儿24例;体重在2500g以上;apgar评分超过8分;采用常规模式的脐部护理。所有新生儿都没有宫内感染,两组新生儿的性别、体重等一般情况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有可比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新生儿出生后,对脐部皮肤使用5%聚维酮碘进行消毒,使用脐圈结扎脐带的根部,在离结扎部位大约1cm左右的地方剪断脐带,挤尽残留的血液,对脐带断面使用5%的碘伏进行消毒,再使用无菌纱布覆盖残端。

1.2.1对照组新生儿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模式的脐部护理。沐浴结束后,对脐部皮肤(脐带残端、脐轮周围、脐根部)使用5%的碘伏进行消毒,24h后,完全暴露脐部。

1.2.2观察组新生儿观察组新生儿采用二次断脐脐部护理。对新生儿的脐带进行消毒后,将愈脐带附件中的扎脐环套扎在脐带的根部,和脐轮相距大约在0.5cm左右,在离脐环套远端0.5cm的地方剪断脐带,挤尽残留的血液,然后将愈脐带袋芯部位对准脐眼敷好。新生儿每天沐浴结束后要更换愈脐带,同时护理人员要仔细检查新生儿脐部的状况,如果发现袋芯部位或愈脐带外带发生污染或尿湿,要立刻更换。48h后,对新生儿脐带的干枯状况进行观察,实施二次断脐,注意脐带根部受压部位应和气门芯分开,向上提拉牵引线,在同腹壁大约30°角时,沿着顺时针方向,剪断脐带的残端。对新生儿的脐部皮肤进行消毒,贴好脐贴,24h后,完全暴露脐部。新生儿出院前,要对新生儿家属进行指导,愈脐带每隔2d更换1次,直到新生儿脐部干燥脱落[1]。

1.3评价方法由护理人员和新生儿家属共同评价。新生儿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脐窝、脐带以及脐周皮肤的状况进行评价;新生儿出院后,由新生儿家属根据护理人员指导的检查方法进行评价,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或者来院复诊时,告知护理人员评价结果,护理人员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然后作出综合评价[2]。

1.4统计学分析此次研究的所以资料和数据采用专业的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经过χ2和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平均脐带脱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新生儿,脐部出血率以及脐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p

3讨论

新生儿在断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其残端会处于开放性切口,由于脐带内血运丰富,断脐将停止血运,脐带将逐渐变得干硬直至脱落。正常情况下,新生儿脐带脱落的时间大约为7d左右,而脐带残端切口则需要10~15d才能完全愈合。新生儿脐带在脱落过程中,多数伴有一些胶质分泌物,容易发生以厌氧细菌为主的病原微生物滋生,从而造成脐部感染,引发脐炎,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状态,及时清除脐部的分泌物,同时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尽量避免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的情况[3]。通常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需要住院4~6d,因此新生儿的脐带在出院前仍未脱落,因此出院后的对新生儿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产妇及其产妇家属在住院以及陪同期间,护理人员应当向其讲解关于脐部护理的相关知识,并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嘱咐家属加强对新生儿脐部护理的重视程度,勤换尿布并定期消毒。尤其在新生儿沐浴过程中,如果注意到脐部出现红肿现象,或者出现渗出或者脓性分泌物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此外,或患儿在15d之内仍未发现脐带脱落情况,则必须到医院进行检查,避免和预防出现脐部感染或者其它严重疾病。

医护人员实施脐带修剪时,必须充分了解修剪的方法以及掌握专业的修剪技巧。脐带修剪的时间也有一定的依据,主要是根据脐带的干枯程度,从而避免了因时间过早或过晚而引发不必要的伤害。在正常情况下,医护人员在患儿出生后48h内剪除脐带,对于干枯较慢的可以延迟2d进行修剪,以免在修剪脐带的过程中引起局部出血。目前,临床修剪的操作方法是将剪刀从任意方向沿着脐根部按照锥形慢慢剪掉脐带。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篇5

【关键词】脐带残端;新生儿;护理;气门芯结扎法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2-0091-02

theeffectoftheLigationagainforneonatalUmbilicalinneonatalUmbilicalCare/LUoYun-hong,XieShu-ling,LiXiao-lian.//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12):91-92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effectoftheligationagainforneonatalumbilicalintheneonatalumbilicalcare.method:536casesofnewbornwereselectedintwoyearsinourhospital.theywererandomlydividedtwogroups,andeachgroupwas268cases.Childreninthecontrolgroupweregiventheumbilicalcordafterdeliveryofthetraditionalhandlingofligation.onthebasisofthecontrolgroup,theobservationgroupwascutofftheumbilicalcordandgiventheligationagainafternewbornborned24-38h.Result:theumbilicalcordstumpbleedingagainintheobservationgroupwas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Umbilicalcordstump;newborn;Care;Valvecoreligation

First-author’saddress:DongguanDongkengHospital,Dongguan523451,China

胎儿与母体的营养和氧气交换过程中,脐带发挥了关键作用。胎儿娩出后需做断脐处理,如处理不当,可引起脐带出血、残脐血肿、脐带脱落时间延长或脐部感染等[1]。临床研究发现,新生儿败血症中有60%以上是由于脐部感染所导致[2]。以往常用气门芯进行新生儿脐带结扎,但由于该方法是让脐带自行脱落,正是此原因导致残端感染可能性增高。现在对其方法进行改良,在传统的气门芯结扎法基础上,在首次结扎后1~2d基础上再次结扎,发现脐部脱落时间缩短,而且并发症也明显减少,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生产的新生儿共有5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268例。观察组小儿体重为(2750±500)g,顺产97例,剖宫产171例,apgar评分(8.6±0.9)分;对照组小儿体重(2800±450)g,顺产121例,剖宫产147例,apgar评分(8.5±1.1)分。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消毒后,在脐根上0.5cm气门芯结扎,结扎处上0.5cm处用棉线粗绳结扎,后用纱布包裹残脐[3]。每天由护理人员给新生儿沐浴后残脐消毒。观察组则是在上述处理基础上,一般待24~38h后移除气门芯,在原气门芯结扎处再次进行棉线细绳结扎,结扎部位尽量靠近脐根,然后消毒包扎,护理方法同对照组。

1.3观察指标

观察脐带结扎后是否有出血,脐周皮肤是否红肿、流液等,有无残端血肿等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及时发现不良情况,并作出相应处理。残脐干燥的标准是脐残端干燥、质硬,为黄褐色或浅棕褐色[4]。残脐血肿是在断脐后1~2d脐根部出现暗红色、直径0.2~0.5cm的血肿[5]。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脐带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脐残端出血率比对照组低(p

表1两组新生儿脐带情况比较例(%)

组别出血干燥时间

观察组(n=268)2(0.75)160(59.70)256(95.52)

对照组(n=268)9(3.36)82(30.60)157(58.58)

字2值4.3717.5013.55

p值

2.2脐带结扎后两组新生儿并发症的比较

观察组脐部感染以及血肿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少(p0.05)。见表2。

表2脐带结扎后两组新生儿并发症比较例(%)

组别脐部感染脐带血肿肉芽肿形成

观察组(n=268)1(0.37)3(1.12)0

对照组(n=268)15(5.60)31(11.57)2(0.75)

字2值11.9021.740.49

p值

3讨论

新生儿脐部是细菌容易入侵的特殊部位,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易导致脐部出血和脐部感染[6]。而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弱,一旦感染,不能很快激活免疫系统,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威胁新生儿的健康甚至生命。所以对新生儿的脐部护理是很重要的,在预防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脐带结扎是产科中的一个常规操作,其目的是避免上述后果的出现。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较多,现常用棉线结扎脐带法、气门芯结扎法和脐带夹结扎法等[7]。气门芯结扎法断脐效果优于传统式粗棉线打结法,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8]。但气门芯方法对脐带结扎后只给予消毒等基本处理,不干预其脱落过程,是等待其自行坏死、脱落。而二次剪脐法,认为无需等待脐带残端自然脱落[9]。有研究表明,二次断脐后脐带出血的发生率降低[10],出血减少,使得细菌感染的危险性减少。二次剪脐的最佳时间为生后28~38h[11]。并非所有新生儿均能单纯以时间作为二次剪脐的唯一标准[12]。具体到每个新生儿,时间的选择不仅需要医生结合小儿自身情况,还有自己的临床经验具体确定,一般是脐周皮肤局部干燥时可以再次结扎。在这次研究中,对选定的268例新生儿,在气门芯结扎脐带后,还进行再次结扎,结果发现该组新生儿的脐残端出血比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脐带干燥

综上,该操作不仅促进了脐带脱落,还明显减少了脐部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新生儿裨益很大,安全而且可行。

参考文献

[1]马翠英,黄昌英.气门芯脐带根部结扎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1):29-31.

[2]刘春利,贺艳丽,杨荣.自制脐带帽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9):3523-3525.

[3]潘金华.两种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比较[J].四川医学,2004,25(1):49-50.

[4]陆照娣.新生儿脐带残端结扎修剪方法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7):879.

[5]王长芹,徐桂霞,李松.改良式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23-25.

[6]唐学敏.二次断脐护理在新生儿脐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2):940-942.

[7]马秀春.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28(8):124-126.

[8]胡新瑞,梁素惠.应用气门芯套扎法断脐的临床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3):307-309.

[9]沈惠琴,马桂芹,齐玲.新生儿二次剪脐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5):512-513.

[10]张宏玉,蒙莉萍,谢春丽,等.临床脐带护理方式现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75-277.

[11]杨柳.二次断脐时机选择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120.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篇6

新生儿出生后对脐部的处理直接关系到个人安全与健康,临床有报道显示,超过60%以上的黄疸、腹膜炎、败血症、感染等都与脐部处理不当有关,因此临床中要做好新生儿的脐带护理,以减少各种意外或并发症,提升新生儿生存质量。为探析新生儿脐带护理中自然干燥法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护理,临床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出生新生儿1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护理,排除早产、畸形、感染、apgar评分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脐带护理,研究组自然干燥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采取同样护理方法,75%乙醇对擦干净羊水后的脐带做消毒,在脐带搏动停止后血管钳夹紧、无菌剪刀剪断,脐带圈套扎,5%聚维酮碘消毒残端、根部及周围皮肤,并挤出残余血液,对断面做消毒清创处理,愈脐带敷好并及时更换,保证每天至少两次消毒。

常规护理:新生儿断脐带36h后利用纱布与脐带卷做护理,洗澡与大小便污染后及时5%聚维酮碘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并保持干燥,直至其自然脱落。

自然干燥护理:脐带未脱落前清水清洁,用洁净毛巾处理好腋窝、脐带断面及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不包扎,穿戴柔软宽大透气衣服以避免残端摩擦,洗澡或大小便污染后要清水及时清洁,不用消毒剂。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自然干燥法前要获得家属认可,做好家属的说服教育,在现场自然干燥护理中要注意护理人员正确操作,同时考虑到新生儿出院时间要求,部分要加强对家属讲解与教育训练,以确保新生儿出院后同样能获得良好的脐带护理。患儿在院内时要每天记录两组患儿脐带感染情况与残端自然脱落时间,出院后未脱落者则要做后续电话、QQ、微信随访或跟踪,以便准确记录或提供指导。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脐部感染情况(如发热、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等)。

1.4统计学

临床数据资料SpSS18.0统计处理,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研究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7.54±1.88)d显著低于对照组(9.81±2.0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脐部感染脐主要以出血、红肿、肉芽肿为例,研究组感染率6.0%(3/50)显著低于对照组16.0%(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一般而言,新生儿被剪断、结扎的脐带残端多数会在5-15天内脱落,在未脱落之前,脐带残端有血液残留且由于脱落时经常有胶质分泌物出现,因此很容易导致病原菌滋生或感染。临床中脐带的护理要保持清洁干燥,尤其是脐带创面要经常检查包扎的纱布外面有无渗血,如果出现渗血,则需要重新包扎止血,若无渗血则保持干燥静待其自然脱落即可。

临床脐带护理重点要注意保持脐带部分干燥,新生儿洗澡或大小便后要用干棉球或柔软的纱布擦干净,脐带脱落后脐窝内常常会有少量渗出液,要注意做好腋窝清洁,若脐窝有脓性分泌物或者鲜血渗出,其周围皮肤有红、肿、热,且小儿出现厌食、呕吐、发热或体温不升等情况,则要考虑脐炎,立即实施诊治。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篇7

【关键词】新生儿;75%酒精;脐部护理

Researchofeffectondressingneonate’ssecondumbilicalcordcuttingwith75%alcohol

SaHomei-xian,FanLi-ying,LianGJian-hong,etal.

Departmentofneonatology,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Zhaoqing,Guangdong52602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ndressingneonate’sumbilicalcord(secondcuttingumbilicalcord)with75%alcoholafter24hours.methods120neonateswererandomlydividedinto2groups-improvegroupandcontrolgroup,andeachgroupconsistsof60neonates.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nursing.theimprovegroupwastreatedasthecontrolgroupandwasgivennursingof75%alcoholdressing.Resultsinimprovegroup,neonates’umbilicalregionwaspatentlydrierandclean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exudationandbloodinginumbilicalregionwasquiterare(p

【Keywords】neonate;75%alcohol;Umbilicalnursing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的主要联系纽带,胎儿的营养是母体通过脐带供给胎儿,胎儿出生后即在产科进行脐带结扎并断脐(一次剪脐)。我院新生儿科的初生婴儿均常规予钳脐24h再剪去脐带残端(二次剪脐),此时的脐部仍然是一个开放性创面,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如处理不当,轻者可至局部感染和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而危及新生儿的生命[1]。如何做好新生儿二次剪脐后的脐部护理,一直是我院新生儿科一项不可忽视的、关键性的护理工作。我科在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了75%酒精棉球湿敷二次剪脐后的脐部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20例均是在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期间在我院产科分娩并入住新生儿科的初生婴儿,随机分成两组,即改良组和对照组各60例。改良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大3d,最小10min,临床诊断为新生儿肺炎19例,新生儿黄疸23例,早产儿18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大2d,最小13min,诊断为新生儿肺炎22例,新生儿黄疸25例,新生儿窒息2例,早产儿11例。两组新生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初生婴儿经钳脐24h再剪脐(二次剪脐)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改良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75%酒精棉球湿敷脐部。

1.2.1常规护理对照组是在新生儿二次剪脐后立即用茂康碘(茂名市消毒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消毒脐部及脐周,再贴上输液贴,第1天密切观察脐部有无出血,以后2次/d,上、下午各进行脐部护理一次。

1.2.2改良方法改良组是在新生儿二次剪脐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75%酒精棉球(用无菌棉球蘸75%酒精,棉球以半饱和状态为宜)湿敷脐部,并用抗过敏胶布在酒精棉球上交叉、稍加压固定,第1天同样要密切观察脐部有无出血,以后每天两次,上、下午各进行脐部护理一次。

1.3观察项目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和改良护理后的第1~3天脐部干洁度、渗血、渗液情况以及脐痂脱落、脐部创面愈合时间。

1.4统计学方法本文所有资料数据均采用统计学处理,经χ2检验,p

2结果

见表1、表2。

两组新生儿采用改良护理和常规护理后的第1~3天,如表1改良组的脐部干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120例新生儿均是我院产科出生、产科断脐、需治疗的初生患病婴儿,入住新生儿科后常规钳脐24h后进行二次剪脐。虽然,在产科一次剪脐后脐带残端经常规消毒处理能渐渐干枯变硬直至自然脱落,但需要一周左右才能脱落,创面约10~14d才完全愈合[2],在脐带脱落过程中脐部分泌物增多,脐部潮湿,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条件而引起感染,可导致新生儿脐炎甚至败血症。为此,我科实行了钳脐24h后再行二次剪脐可弥补了脐带残端自然脱落过程中造成的细菌感染等不足之处。新生儿脐带残端干燥,无红肿等情况即可行二次剪脐[3],而钳脐24h可使脐带残端干燥变硬,此时行二次剪脐可使脐部创面缩小。

新生儿经钳脐24h的二次剪脐虽然可使脐部创面缩小,但此时如果护理不当,仍存在被细菌感染的机会,过去我科采用茂康碘对二次剪脐后的脐部作常规护理,因为茂康碘的主要成份是碘及酒精,碘具有稳定性强,不易挥发,杀菌力强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但保湿性强,不利于脐部干燥而渗血[4],75%酒精具有杀菌功效,但也容易挥发,常规消毒处理作用时间不长,所以用茂康碘作为二次剪脐的脐部常规护理虽未曾发生脐部红肿或脓性分泌物而发生脐部感染,但却易发生脐部渗血、渗液,且脐痂脱落时间长,创面愈合时间也长。改良组采用75%酒精棉球湿敷新生儿二次剪脐的脐部护理后,脐部无发生红肿及脓性分泌物,而且在新生儿脐部渗血、渗液方面,改良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见表1p

新生儿脐部在干洁的情况下不利于细菌生长,但要使新生脐部完全没有感染机会就有待脐痂脱落直至创面完全愈合,脐痂脱落一般需要7d左右,脐部创面完全愈合需要7~14d。如表2结果,改良组在5d内全部脐痂脱落,对照组脐痂脱落在5d内仅10例(17%),脐部创面愈合改良组10d的仅3例(5%),对照组10d15例(21%),由此可见,改良组脐痂脱落及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参考文献

[1]陈秋兰,李坚彦,佘宝钻.影响新生儿脐带脱落的相关因素.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5):54.

[2]周蓉,刘锐.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09,9(6):89.

[3]王雪红,何育萍,吴俊.新生儿24h后脐部暴露的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2007,22(7):671.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篇8

【关键词】脐带敷料结扎脐部护理

中国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9-070-02

新生儿脐部是其接触外界的一个伤口,若处理不当可引起残端出血,或因细菌入侵引起脐炎,严重者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目前新生儿脐部处理的方法很多,我院于2005年开始采用脐带结扎+敷料包扎+人工剪脐的方法处理脐部,发现不同的方法结扎脐带,可出现不同的效果,现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9年6-8月,我院分娩新生儿162例,除外早产儿和低体重儿12例,共150例,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7-10分,其中剖宫产92例,自然分娩58例,分别采用不同的脐带包扎扎方式进行对比观察。

2.方法。实验组新生儿娩出后用套有气门芯的血管钳在距离脐带根部3厘米处夹紧脐带,剪短脐,拉气门芯上的牵引线将气门芯放置至脐带和脐轮交界处,松血管钳,挤出残端血液后用2%的碘酊烧灼残端后用小敷料包裹,再以用压脉带剪成并经消毒处理的大气门芯套扎.每次洗澡或者污染后均消毒后更换小辅料后用大气门芯套扎敷料,一般3-5天自然脱落,未脱落的再出院前一天沿脐轮剪除脐带残端,若有出血可敷以云南白药,加压包扎24小时,对照组只是在包裹方法上稍有不同,在消毒处理好脐带后用无菌敷料覆盖脐带残端,再用脐带卷(小腹带)缠绕腹部包裹住脐部,洗澡和污染时均用脐带卷包扎。

2结果

我院剖宫产儿住院天数为5-6天,自然分娩儿住院天数为3-5天,经临床观察,实验组新生儿脐带自然脱落和干燥的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提前,70%以上在3-5天自然脱落,不能自然脱落而需断脐的,基本没有出血情况,脐窝也基本清洁干燥,无一例感染。而对照组用绷带包扎脐部,由于婴儿尿液多再加上虹吸原理,容易被尿液污染,在断脐时脐带比较潮湿,断脐时很难将所有脐带剪去,部分脐带仍残留在脐窝部,脐部渗血情况也多见,脐带胶质液化分泌物多,感染率也较高,有4例感染,转儿科进行抗感染治疗。

3体会

脐带残端是一个创面,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门户,做好脐部结扎和护理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通过对两种方法处理新生儿脐部的观察,得出气门芯沿脐轮结扎+小敷料包扎+人工修剪脐带的方法可有效减少脐部出血,降低脐部感染率,减少脐部分泌物,缩短脐部干燥时间,又利于创面愈合,明显提高脐部护理质量,减轻产妇心理负担,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新生儿健康,值得推广。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篇9

【关键词】脐带绕颈;临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68-01

脐带是进行母婴血液交换和营养传输的重要通道,但是,在分娩中常常出现脐带绕颈现象,这会导致产程延长甚至停滞,而且由于脐带血液循环受阻,容易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因此,脐带绕颈是引起围产儿窒息、死亡和新生儿智力低下甚至脑瘫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脐带绕颈产妇分娩期的观察和护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有效减少和避免脐带绕颈对母婴的伤害,确保产妇的正常分娩和新生儿的健康。笔者现结合我院产科2006年4月至2010年9月的新生儿脐带绕颈378例,探讨脐带绕颈临产期内的观察和护理工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产科2006年4月至2010年9月的接收的分娩1527例,其中脐带绕颈378例,发生率为24.77%。其中绕颈1周、2周、3周分别为338例、29例、11例。经B超检查确认为脐带绕颈的358例。根据脐带绕颈的具体情况,分娩方式上,剖宫产58例,剖宫产率为14.89%,自然生产320例,占85.11%。分娩结果为,脐带绕颈新生儿发生宫内窘迫88例,占23.19%,窒息7例,占1.78%。

1.2产程观察和护理

1.2.1临产后胎心监护观察和护理

脐带绕颈生产过程中,随着胎儿头部的下降,脐带也逐渐拉紧,进而使脐血管内的血流变缓或者受阻。因此,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持续的胎心监护,发现可变性减速或者早期减速时,应立即采取给氧措施,同时帮助产妇改变。一般情况下,抬臀可缓解脐带牵拉过紧,解除其对胎儿的窘迫;翻身转动利于松动脐带;左侧15度卧位,可以松解下腔静脉压力,从而增加胎盘灌注量,改善胎盘循环[1]。此外,还可以用40ml50%的葡萄糖加1.0gVC进行静脉缓慢推注。然后进行20min持续观察,当胎心监护转为正常状态时,鼓励产妇自然分娩。

如果产妇脐带持续受压且难以缓解,则可能出现重度可变性减速,(临床研究表明,围产儿死亡和新生儿窒息主要发生在可变性减速病例中。[2])且并发胎心基线变异消失或者重度晚期减速,胎心持续性过缓或者过速,此时和吸氧已不能有效改善状况,胎儿处于急性严重缺氧状态[3]。这时,要尽快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使婴儿尽快脱离母体。分娩方式选择上,首选阴道分娩,若阴道试产受阻,应立即进行剖宫产,同时做好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

1.2.2胎儿先露下降的观察和护理

助产护士要密切观察产妇胎儿先露下降情况和胎缩情况,在第一产程末或第二产程初期,如果胎心率正常,但胎儿先露下降迟缓或者受阻,要鼓励产妇采取坐位,或者进行下蹲,利用重力原则加速胎儿头部下降。

1.2.3分娩时护理

胎儿头部分娩出之后,助产士要用手指检查胎儿颈部是否有脐带缠绕,若有,要确定脐带绕颈的周数和松紧度。如果脐带绕颈仅一周且较松,则可以用手牵引脐带。,从胎儿头顶或者前后肩处推下脐带。脐带绕颈2周及2周以上,或者缠绕程度过紧时,会严重影响胎儿的分娩,此时,待胎儿头部分娩出后,要迅速用止血钳夹住脐带,随后剪断脐带[4]。然后迅速松解脐带,协助产妇分娩。注意在此过程中小心操作,避免伤害婴儿头部和颈部。

1.2.4脐带绕颈产妇的心理护理。

对脐带绕颈产妇的心理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一般要进行专门的一对一全程护理指导工作。及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产程进展和产程监控情况。对产妇进行及时的感情沟通和交流,必要时可以让其家属参与其中,以缓解产妇的焦虑、紧张情绪,帮助产妇树立自然分娩地信心。这样有利于帮助产妇分娩,保证母婴健康。

2.结果

本组378例脐带绕颈案例中,经过临产期对胎心监护、胎儿先露、分娩护理、脐带绕颈产妇心理等一系列的观察和护理工作的开展,在分娩方式上,剖宫产58例,剖宫产率为14.89%,自然生产320例,占85.11%。分娩结果为,脐带绕颈新生儿发生宫内窘迫88例,占23.19%,窒息7例,占1.78%。有效地控制了新生儿宫内窘迫率和窒息率,提高产妇的自然分娩比例。

表1本组案例中脐带绕颈分娩情况{%(n)}

3.讨论

3.1脐带绕颈对胎儿的影响

脐带是宫内胎儿与母体直接相连的纽带。脐带绕颈时,临产前脐带受压不明显,因此对胎儿的危害较小。临产后,脐带受压明显加大,引起脐带―胎盘―胎儿循环障碍从而导致胎儿缺氧缺血。另外,产程中用机械牵拉作用影响胎儿下降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产程延长甚至停滞,产妇宫缩还会引起脐带拉紧,容易导致胎儿缺氧,增加胎儿迷走神经兴奋,致使胎心率变慢且不规则,进而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因此,要做好产妇的产前诊断工作,产前诊断为脐带绕颈者,通过临产期的及时观察和精密护理,可以有效减少胎儿窘迫率,促进自然分娩。

3.2脐带绕颈的产前诊断

脐带绕颈的产前诊断的可以结合胎心监护、B超和脐血流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其中,B超和胎心监护最为有效,且两者均无创伤性,是动态观察宫内胎儿的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组案例中,经过明确的产前脐带绕颈诊断和及时的观察和护理,有效地控制了胎儿窘迫的发生率(23.19%),同时也利于产妇的自然分娩(85.11%)。

做好临产前脐带绕颈检查,在临产期内进行科学、严密的产程观察和护理能够有效减少脐带绕颈胎儿窘迫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保障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

[2]陈晓菲,陈瑶.脐带绕颈头位分娩的产程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18):89-90

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存在胎儿脐带绕颈的61例产妇,在本院住院分娩的时间为2011年1月~2014年12月,均为单胎,B超检查结果均显示脐带绕颈,无头盆不称,无明显高危妊娠及其他内科合并症,无剖宫产指征。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产妇采取自由体位,当宫口开大3cm(第一产程活跃期)时,产妇采取左侧卧位,这样的体位可以使胎盘供血得到明显改善。分娩期严密观察宫缩、胎心及产程进展情况,并做详细记录,破膜之后护理人员需要对羊水的状态和颜色进行详细记录,需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如果羊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要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必要处理。没有破膜者可以适当的下地走动。胎膜已破者需要取头低臀高位,避免脐带脱垂,新生儿娩出时要注意脐带的位置。观察组护理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由于脐带绕颈对胎儿有生命威胁,加上产妇对分娩的恐惧,心理负担会很重,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缓解其紧张感,鼓励产妇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补充水分,以保证精力和体力充沛。产妇由于紧张耗氧量就会大为增加,使体内含氧量大大降低,这时候胎儿很容易缺氧,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产妇详细解释,说明紧张情绪对胎儿的影响,告诉产妇胎儿现在很安全,讲一些必要的分娩知识,最大程度上消除其紧张情绪,提高自身自信心,让产妇从心底战胜内心的恐惧。同时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让产妇明白脐带绕颈这种情况是常见现象,用实际的例子传达健康知识的同时来稳定产妇情绪。让脐带绕颈并且已经顺利生产的产妇和进行有效的沟通,增强其自信心。在脐带绕颈的情况下,如果胎儿缺氧会表现出胎动减少,需要通过胎心监护仪进行监护,为产妇找到一个最佳的分娩方式,避免由于脐带绕颈出现风险。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观察组中产妇的剖宫产率为16.1%(5/31),对照组中的剖产率为36.7%(11/30);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3.2%(1/31),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16.7%(5/30);观察组急性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为9.7%(3/31),对照组急性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为26.7%(8/30),表明观察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