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十篇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十篇

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08

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对口高考;策略;比较学习

就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学生而言,《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是两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电工基础》知识点较多,解题方法灵活;《电子技术基础》计算较少,但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特别是数字电路部分。今年对口高考根据机电技术专业改革方案提出的构建综合课程的设想,特设计了《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综合课,本教材除了重点突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知识,还添加了电动机与变压器、电力电子技术等知识。

一、认真分析考试大纲,把握学习重点

考试大纲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复习的唯一标准,仔细分析2014年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高考升学《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考试大纲就会发现:考纲上要求的知识点虽然很多很细,但分类很详细,分熟悉、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而且每一章节在考试中所占分值也有详细说明。这样老师和学生在无论是学习整本书还是每一章节都会重点、难点分明。例如,电动机部分要求:

电动机(5分)

(1)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3)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制动方法。

有了这么详细的大纲,学生学习和复习就有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同时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个知识点都能掌握好学习的力度。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

对口班的学生有来之职业中学的也有来之普通高中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异:中职学生基础较差,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但在一、二年级开设过《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课,对大部分知识有一定的印象;普高学生对问题喜欢刨根问底,一味追求知识的“深、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他们各自的特点,确定学习的正确方向。今年大纲里面试题的难易结构为易∶交易∶较难∶难=4∶4∶1∶1,所以要让学生牢牢抓住比较简单的那部分基础题,掌握较好的情况下适当拓展学习的深度,严禁死啃难题、偏题。

例如,集成运放是电子学中的一个重点,但这部分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不像电路部分的知识有初、高中物理知识做基础。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基础和支撑是半导体晶体管的放大原理及应用,集成运放实质上是一种直接耦合的高增益的放大电路,这样学生就不会惧怕这部分知识。然后逐步介绍集成运放的两个理想特性,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集成运放的三种输入方式:反向放大器、同相放大器、差动放大器,如果学生掌握得都比较好了,可以引入一些多个理想运放结构的电路让学生分析,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内容,又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加强章节与章节、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行对比理解记忆

一直以来,电工电子都是学生认为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但统观整本教材,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让学生去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去记忆,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举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九章时序逻辑电路的触发器部分,很多触发器功能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记忆,但实际上各触发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而且知识是步步深入。学习时先详细介绍基本的RS触发器的原理和电路,再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同步RS触发器,经过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同步RS触发器的动作相对于基本RS触发器而言,只是多了一个时钟脉冲控制,找到两者间的联系,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D触发器和边沿触发器。照这种分析方法,原本一个很难很复杂的触发器知识体系就变成一个以基本RS触发器为核心的阶梯式体系,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融会贯通整本教材,灵活多变地分析问题

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们开始复习了,在复习的初级阶段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先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尽量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以便解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如果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多解的题目,可以建议他们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这种类型的题的解题规律,寻找最简单、最简洁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这部分计算题时,对于某些经典电路(如课本15页例1-8),我要求学生应用支路电流法、等效变换法、戴维南定理、叠加定理进行计算,在练习各方法的同时,并对其特点进行比较,以便在以后的计算中能灵活运用。

总之,对于对口升学,无论什么科目的学习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运用尽可能多的教学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争取通过短短一个学期的努力,在对口升学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步入自己梦想的大学校园。

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改革;任务驱动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中级工阶段进行。一直以来,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给《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传统授课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的不断开展,因地制宜地对《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我校机械设备维修、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先完成的主要是核心课程建立与改革,而作为基础课程,还未被系统地完成课改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尝试以任务为载体,将《电子技术基础》的各相关知识点,结合中级工阶段其他专业课程对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对本课程进行梳理设计,尝试开展课程改革。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较传统教学的优势

以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授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也结合个别小实验课程,知识的习得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在座位上安静地听,这样的单方向的传递为主,由于知识的抽象性较强,看不到,摸不着,很多学生听着听着就去见了周公。虽然偶尔有实验,但或因为趣味性差,或因为基础知识没掌握,不知实验到底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使得实验也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室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的实施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主体,通过教学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项目实施当中。整个过程,知识的传递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理清课程横向与纵向知识脉络

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时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横向知识脉络,明确对知识点的要求程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含七章内容: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及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门电路及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及时序逻辑电路、晶闸管及其应用电路。还要了解本课程知识点对应在本专业的纵向要求。即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后续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这样项目设计才能有针对性。对于七章课程内容,出熟练掌握各知识要点外,可以按了解、理解、掌握等几个层次将知识点归类,以表格的形式,为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改革做准备。

三、广泛调研需求,设计教学任务

这一课程任务的设计也许依赖于广泛的调研与研讨。由于是中级工一年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的难度不高,因此,该调研应以本专业毕业生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目标开展。设计的任务能够把学生引入电子技术知识之门,打开他们的兴趣之窗为后续高年级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以此为目的,设计调研表,开展系列访谈。(1)开展毕业生的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工作中体会到的在技校初级学习阶段的需求。(2)开展中级工二年级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学生学习该课程时的兴趣点,知识难点。(3)开展高级工阶段学生调研与访谈,了解哪些中级工阶段知识的对高级工阶段的学习最重要,哪些是难点。将学生反映的问题收集整理,作为任务设计时的重点。

四、依托大赛,以赛促学

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应用各种手段,其中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委每年都有针对中学生开展的电子技术大赛,劳动部也会开展相关内容的职业技能大赛。深入了解大赛的竞赛内容,将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如电子技能大赛中寻轨器的焊接等,均可作为课题进行设计开发,融入相关知识点,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是参加大赛成为学生有一个短期的努力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任务设计举例

以第一章半导体二极管为例设计学习任务如下:具体课堂实施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认识二极管。

能力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二极管的结构;(2)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制作二极管的材料、结构、型号和分类。知识目标:(1)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知识;(2)了解二极管的结构、分类和型号。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和学材。学习步骤: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完成任务书。可展示的结果书面成果:任务书。学习活动2:拼插二极管电路。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拼插电路;能通过分析得到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掌握二极管两个极的判别区分。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电子百拼世界。

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制定计划,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2)制定计划;(3)查阅资料,了解二极管的相关知识、符号;(4)连接百拼电路,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5)检查发现问题。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电路。学习活动3:制作个性闪光标志。能力目标:能设计简单电路;能正确连接电路;能保证电路安全。知识目标:理解二极管的参数;掌握用万用表完成二极管正负极的识别、好坏的判别。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下发任务书,下发学材二极管、导电胶带、电池盒、电池等。

学习步骤:(1)分析任务,了解任务要求,查看任务资料,了解二极管的参数;(2)制定计划;(3)设计标志,计算出要用到的二极管数目,电池的电动势要求;(4)万用表检测二极管的正负极与好坏;(5)连接电路;(6)检查电路,通电;(7)总结。书面成果:任务书。实物成果:标志电路。学习活动4:总结评价。能力目标:能总结任务过程,语言通顺、突出重点;能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表现。组织方式:小组学习。学习手段:总结展示。

学习步骤:(1)展示每个小组设计的标志,是否发光;(2)总结评价;(3)教师点评。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通过在新一级机电类专业班级中进行该课程改革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参与率较之前的传统教学有了显著提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愿意探究相关知识,在任务的完成中获得了成就感,看到他们脸上的满足的笑容,教师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教与学之中的满足感。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否具有实用性,如何能够更多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等问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辜东莲,陈彩凤,赵志群.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荟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篇3

(一)汽车电工电子的内容及特点

汽车电工电子作为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与汽车相关知识结合得比较紧密,其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磁路和铁芯线圈电路、交流电动机及其控制、直流电动机及其应用、常用半导体器件及其应用、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等一些重要的元器件和电知识。本课程主要特点是内容涵盖面广、概念多、抽象、难学、难记、难理解,尤其是磁路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肉眼根本看不到磁场的存在,只能去想象或者通过仪表读出最终结果。

(二)汽车电工电子的重要性

汽车电工电子作为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好汽车电器、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基础。在汽车电工电子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觉到汽车电工电子这门课程不再枯燥,变成一堂生动的艺术课,一堂生动的电学赏析课,有效地改善教育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思考中进步是我们改进和提升教学方法的重点。针对这些问题,就对教师对知识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充分对课程理解、消化,通过具体例子分析,通过具体的实物,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要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需求,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汽车电工电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认识不足,脱离实际

有些教师一味抱怨学生素质低,不爱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抱怨,而是需要拿出具体的方案来应对这些问题。面对生源素质普遍降低的情况,我们要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的根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做到与时俱进。如果还是一味地去讲理论,不去考虑学生的感受,那学生出现厌学、旷课、睡觉、玩手机的情况都是正常的。

(二)对实验、实训课程认识不足,思想保守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教师很多时候往往以为各种实验只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忽视体验教学的重要作用,不将其视为课堂理论教学在具体实践中的延续,没有给学生较好地传达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信号。直接导致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形成综合性或者整体性、全局性效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理念的发展。

(三)对实验、实训投入较少,设备陈旧

汽车电工电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较强,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以介绍二极管、三极管、小规模电路结构及其组成的各种功能电路基本层面上。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实验设备,使学生真正主动去学,积极参与项目教学,逐渐地培养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汽车电工电子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专业学习和后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这就对我们的实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们购进的学生实验用设备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四)对教材编写、教师继续教育投入少

目前汽车电工电子的教材版本比较多,但是分析各种版本的教材,教材中很多的知识已经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甚至是60年代的,甚至已经被淘汰的东西。这样直接导致学生怀疑我们学习的知识是否有用。在教师培训这一块,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导致与企业的脱钩、与应用教学的脱钩。

三、教好汽车电工电子课的策略

(一)备学生,讲好课,多总结

明确教材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研究教材中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很重要,但是研究所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关知识面和智力基础也是同样重要的,以前在很多文献里关于教师如何备好课讲得很多,但是如何备好学生也是一门比较复杂的课程,在一个班级里,有反应快的、反应慢的,有自学能力强的、自学能力弱的,要每个学生做到能懂,无疑对教师是一个考验,所以备学生就显得比较重要,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比一般本科院校的要差一点,这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怎么讲好课,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认识,认真的组织。课堂上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做一些比喻性、对比性较强的易懂的例子以及结合实物挂图等形式,使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正确评价学习行为,帮助学生体验成功,要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例如,我们在讲授二极管开启电压和正向压降的时候,好多学生容易含糊。首先二极管要导通,导通的前提是正向偏置,电压达到所需开启电压才导通,导通后二极管上才会有一个正向压降。学生容易把开启电压和正向压降搞混,教师就可以通过举一些相似的例子来比较记忆。总结,顾名思义,就是对所做的教学进行总体归纳和全面概括的具体结论。一般情况,在每一章节学习完成以后,学生很难自己把学习的知识系统地连贯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个正确的引导。教师在总结中可以利用一些对比、类比的方法,找出异同点。比如,在放大电路讲授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将分压式、固定式及射极输出器的静态值、动态值的求法以及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放在一起类比,指出电路的异同点,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建框架,学概念,打基础

好多教师在新学期开始,就一股脑地开始讲授新课,至于为什么要学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什么,这门课究竟是讲什么的,好多学生都是不清楚的。所以开始上课的时候,没有必要第一堂课就开始讲课,教师可以利用一堂课或者更多的时间,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给学生一个大的框架,就像盖楼一样,先把建设大楼所需的图纸、材料、资金等必须物品准备好,这样盖起楼来,就可以得心应手。教师可以细致地把这门课程先分为电工技术部分和电子技术部分。电工部分我们可以分为电工基础、电路分析、安全用电;电子技术部分可以分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新型电子技术。每个大的框架,结合具体生活的例子再给学生仔细剖析,解释这个元器件在汽车哪个部分会应用,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电工电子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框架,要学生知道我们要学什么,需要从哪些方面下手,怎么样去学,怎么样才能学好,以消除学生在高中时期对物理的恐惧心理,学生以对整个框架有了了解,并且通过具体生动例子,体会到电工电子技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会更好地投入到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认识到我们学习的知识很实用。

(三)重实验,多实训,勤练习

汽车电工电子作为一门实用技术比较强的课程,理实一体化,培养学习听、看、做、记、想的能力,更有助于调动和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彻底变革原来的实验内容,提升基础实验的内涵,在验证性实验中渗入“探究型”内容,加强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完成一定的应用创新设计实验,使实验教学变为由理论通向工程实际的桥梁。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设计能力,以及综合情况的处理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规划为3个模块,即:基础训练模块、综合设计模块、应用创新模块,然后根据每个模块分配具体的合理的时间。在每章课程结束后,安排一个小实验,安排学生通过具体的汽车发现认识这些元件。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其中相关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的安排给同一教师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使“教”“学”“做”同时互补,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做晶体管简单测试的试验中,要用到万用表、二极管、三极管、电阻器等主要电工电子器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要对比二极管、三极管、电阻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然后从里到外,从简单到复杂,要求学生通过万用表测出各个元件的特点,并作出总结,另外,在测量方法上也可以要求学生验证二极管、三极管的主要特点。要学生体会到我们讲的理论和具体做的实验是一体的,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动手能力,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知到无所不知。

(四)下企业,多交流,勤分析

学校的教学资源必定是有限的,在汽车电工电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具体汽车生产企业,尤其是汽车总装车间电路部分,要学生到汽车生产企业一线看到课本所学知识具体的应用在哪。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了解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这样一来,通过厂中校,要学生理论联系实践。通过企业的具体观察后,教师要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分析现有的汽车电路,提出为什么这样,这样做的好处,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能不能进一步的优化等等,要求每个人写出自己的看法。

(五)多上网,查更新,购设备

因为电子器件的更新速度比较快,很多知识没有写入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多上网关注最近的技术发展情况,及时地讲给学生,分析发展方向,课本只能成为我们一个工具,不能过多地依赖教材,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要的元器件和设备也要及时更新,做到站到学科的前沿。

四、结束语

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电工教学;课堂教学;优化整合

一、前言

考虑到电工教学的实际内容及教学特点,要想做好电工教学工作,就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分析课堂教学特点,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阵地,切实做好电工教学工作。从目前电工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只有重视知识点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布局,引入生活元素,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总结,才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应在电工教学中,做好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满足实际教学要求。

二、合理调整知识点的结构,优化知识点的布局

《电工学》的教材一直没有较大的变动,里面的知识点是既定的,但是对于高职的学生而言,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必须的,而是够用就行。第三章的《交流电的基本概念》这节内容我尝试用两种教学结构。一种按照课本的安排先讲授了交流电的产生,学生马上陷入发电机工作原理的死穴,云里雾里,没多大会儿,就有一部分学生昏昏欲睡;另一种是直接讲授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对交流电的产生只是轻轻带过,配合多媒体教学,学生好奇于电流波形的变化,兴趣高涨。两种教学结构造成的后果差异如此之大,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合理的调整知识点的结构,很显然交流电产生的复杂原理把学生打倒了,实际上这部分知识在后续的教学中基本没有任何作用。作为任课教师,在确保后面知识点学习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调整知识点的结构,优化知识结构,让课堂保持着学生想进入的氛围。

三、添加生活元素,将现实中学生熟悉的物件带入课堂

考虑到电工教学的实际特点,在电工学的课堂教学中,应将电工学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联系,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电工学概念,可以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将现实中学生熟悉的物件带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添加生活因素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布置观察电器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开简单电器来认识等等,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让学生把课本的概念带入生活,依靠学生已有的认知来带动课堂,把简单的符号跟各种形态的电器联系上,再把简单的电路原理图和真正的电路联系上。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电工学的用途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了解到电工学的实际用处,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电工学知识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电工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升电工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课堂

通过对电工学知识了解后发现,电工学由于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采用新式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电工学这门课程,避免传统教学方法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基于这一考虑,在电工学课堂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将电工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考虑到电工学的学科特点,在电工学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将电工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确保课堂教学实用性的提高,进而满足课堂教学需要。

2、采用案例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应利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实行案例教学,使电工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强,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3、分析学生特点,选取有针对性的例子培养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中,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总结学生的收获,及时给予学生学习行为的认可

在电工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应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收获进行总结,并根据掌握的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性指导,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检验学生的接受能力

为了对学生的收获进行有效总结,应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进行全面检验,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2、采取定期总结的办法,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电工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应该采取定期总结的办法,通过总结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全面了解。

3、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

考虑到电工学的特点,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应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电工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课堂教学的优化整合,就要从合理调整知识点的结构,优化知识点的布局;添加生活元素,将现实中学生熟悉的物件带入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课堂;总结学生的收获,及时给予学生学习行为的认可等几个方面做起,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莹;;高职《电路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年04期

[2]徐强;;关于提高中职院校《电工基础》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3]耿志艳;;谈如何提高学生对电子电工学习的兴趣[J];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4]魏健霞;;培养《电工基础》的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2010年21期

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篇5

一、传统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实验,按照教材上专业操作步骤,完成老师安排的实验项目。学生大多都是按照书上操作流程进行,通过简单连线就可以完成实验内容,依照书上理论知识的总结,很容易得到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失去了本质意义,虽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又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所以在传统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善。

(一)流程化的实验教学

学生根据专业书上流程进行实验操作,缺少了学生对实验目的的思考。通过书上对理论知识总结,学生不用动手操作也能得知实验效果,导致学生操作实验的消极心理,这种教学模式不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和设计实验过程,使实验教学丧失了意义。学生对实验目的的理解只限于表面,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也被排除。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得不到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展示。流程化的实验教学只是因为教学任务而存在,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简单化的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通过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进行展示,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流程和实验目的进行结果验证。在实验中出现问题,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在传统教育中受到各种原因的限制,课堂实验大多数都是通过理论支撑教学。因为电工电子专业特殊性,让学生很难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电工电子问题结合起来,简单化的实验内容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得不到统一。

二、电工电子实验网络辅助教学的实施

随着我国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有效性。通过电工电子实验配合网络辅助教学,解决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依照国内外实验教学改革启示,利用网络特点辅助实验是目前的教学核心。

(一)网络辅助教学在基础实验中实施

在实验网络平台中,根据专业方向进行分类,汇总学生所有必做实验项目,针对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可以分为综合性和验证性实验。网络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实验工具,解决了现实中实验器具的限制问题。在网络中进行实验可以验证多种结果,方便学生观察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实验运用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前,利用网络实验平台进行模拟,巩固实验的步骤,每个同学都可以进行网络实验操作,锻炼独立分析动手能力。例如,电工电子“电路原理”实验中,传统实验方式是学生通过书上理论知识的概述进行电路连接,很难分析出实验数据之间的联系和功率的意义,不能把实际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验中。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实验,让学生从选择实验器材开始自主设置,通过反复尝试、验证、操作进行对比,从根本上了解实验目的,亲自验证实验结果。通过网络实验加深理论知识认知,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对电路问题进行解决,让理论和实验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对电工电力的学习兴趣。

(二)网络辅助教学在创新实验中实施

在网络实验中没有设置固定版块,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设定,网络实验教学重点是突出实验分析重要性,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实验创新比赛,在网络中每位学生都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完善实验流程,先通过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确保操作的可行性。在网络上可以对实验室的实验器具进行提前预约,提交自己实验内容,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分析,对学生创新思路进行完整和筛选,通过师生相互配合完善网络实验创新设计,准予学生在现实中进行创新实验。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专业领域的探讨学习,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打下基础。

三、电工电子实验网络辅助教学的作用总结

网络辅助电工电子实验的教学,可以将书上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通过网络实验延伸,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帮助学生具体了解电工电子专业的实用性。网络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资料和实验资源,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合理运用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系统学习。因为电工电子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所以网络实验辅助教学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和动手能力,让学生专业素养符合社会对电工电子人才的需要。

四、结束语

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电子课本;电子书包;信息技术学科

【中图分类号】G436【文献标示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1-0047-04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电子书包的应用,上海虹口区的基础教育电子书包计划、广东佛山南海区的智能课堂等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英特尔、联想、戴尔等信息技术公司也在全国各地进行了一系列电子书包应用的实践和探索,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保加利亚等国家的电子书包探索研究也正如火如荼。电子书包推进的关键之一就是电子课本的建设,如果各学科的电子课本没有建设好,电子书包在课堂中的应用就无法常态化,所谓的电子书包推进只能作为一种探索与试验,无法真正意义上全面推进。因此,电子课本的建设是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信息技术学科也在积极开展电子书包的应用,本文围绕该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展开论述。

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

电子书包实际上构建了一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由“学习内容”、“移动终端”和“服务平台”三部分构成。基于这种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开展教学和学习活动。其中“学习内容”指优质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资源,具体包括电子课本、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读物、多媒体素材、作业等。其中电子课本最为重要,它是电子书包顺利推进的关键。

黎加厚教授指出,推进电子书包应用的第一步就是,将学生要看的书变成“电子书”。但目前已有的电子课本多是“纸质课本的翻版”,并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的电子课本呢?电子课本应该是以现行的课程标准为内容依据,以先进的教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以科学直观的视、音、图、文等多媒体形式实现学习内容的数字化和交互功能的智能化,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学习内容,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

电子课本设计的总体思路

电子课本的设计应该以先进的教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内容依据,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最终以视、音、图、文等形式电子化地呈现出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方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即电子课本不仅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编排,更应该是体现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物化载体。

1.电子课本设计的理论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学科要着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了解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等。其中,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能力。首要教学原理强调“面向完整任务、聚焦解决问题”,与这一关键能力十分吻合,因此,我们选择首要教学原理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建设的理论基础。

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梅里尔教授于2002年首先提出的,具体包括五项基本原则。

(1)当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且学生介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2)当教学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相关经验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3)当教学展示论证了要学习的东西,而非仅仅告知学生相关的信息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4)当教学中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刚理解的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5)当教学中学生受到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根据首要教学原理,电子课本设计应该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展开,在讲述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设计合理的主题活动,使学生面向任务,聚焦问题的解决。学生使用电子课本进行学习的过程具体体现为:通过构建知识点的逻辑结构图以及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已有信息技术相关经验来激活原有认知;通过展示作品样例的制作过程以及提供系列相关“帮助”来展示论证新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进行适当的小练习以及开展自主实践活动,尝试应用新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新的问题;通过作品交流与展示以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质疑、辨析,来促进新学习知识的融会贯通。

2.电子课本的技术特性

电子课本一般以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为载体,平板电脑强大的多媒体呈现及人机交互功能,使得电子课本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着纸质课本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呈现、多种形式的人机交互、多个教学内容的关联。在保证教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强课本的阅读性。

多媒体性。电子课本不应该只是传统课本的数字化翻版,而是应该突破纸质课本只有静态文字或图片的限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样化的呈现手段,采取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多层次地动态呈现学习内容,加强学习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交互性。交互性是电子课本最突出的特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将电子课本的某些知识用人机互动的形式予以呈现,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电子课本目前主要以平板电脑为载体,平板电脑的多点触控屏幕技术革新了传统电脑的操作方式,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操作体验,用户的手指在屏幕上跳跃、滑动,便完成了对电脑的操作。平板电脑还可以通过声音输入或者视频输入实现人机交互。因此,电子课本应该充分设计交互功能,让学生通过交互更好地体验相关内容,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关联性。传统课本的知识和信息基本是按线性结构来排列的,而电子课本可以全面实现教学内容和素材的超链接,因此,各个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设计学习目标、过程、评价及资源等链接,按照网状结构组织学习内容。这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个性化的学习,适合目前倡导的探究性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内容设计与开发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多采用项目式主题活动的形式编写,以完成具体任务为主线,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隐含在任务解决过程中。这种体例设计虽然能让学生在任务中应用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忽视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生难以提炼信息技术知识点,难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更难以形成知识基础。

电子课本呈现出来的结果应该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即电子课本不仅应该完成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编排,更应该作为课程教与学活动过程的物化载体;不仅应该包含学科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将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嵌入其中;不仅应该考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该考虑帮助学生提炼学科的知识体系。因此,电子课本一方面应该根据各个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科学的阐述,另一方面应该设计各种主题活动,将知识与技能融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完整任务中。从体例上来说,设计电子课本可以将信息技术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系统阐述,第二部分是主题活动的设计。

1.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

这部分应尽量设计交互软件、序列图、动画、文字、图片等多媒体形式,系统呈现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使用动画来呈现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原理。信息技术的某些知识和原理是比较复杂深奥的,如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因特网和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难以用比较简短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但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简单了解。我们可借鉴国外电子书“ourchoice”中以交互动画形式呈现风能发电原理的方法,将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利用动画或交互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

通过视频来演示信息技术相关操作。信息技术学科涉及许多技能的操作,在撰写课本时相关技能的表述是比较烦琐的。纸质课本一般通过操作界面截图加上文字标注和文字说明的形式来表达,占据课本比较大的篇幅,学生看起来也比较困难。在电子课本中如果使用视频,操作步骤会更加清晰,操作过程会更加详细。

设计游戏来巩固信息技术相关技能。除了特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外,一款较好的教学游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任务分析能力和系统规划能力、允许学生进行不同角色体验、开展实验等,还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学完新知识之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再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操练所学的技能,在锻炼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提示学生这些知识和技能适用的场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枯燥无味的练习变得趣味十足,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主题活动

按照首要教学原理的理论,主题活动可分成“活动情境和任务”、“活动和任务分析”、“方法与步骤”、“总结与点拨”四个组成部分来设计。

活动情境和任务。德国一位学者对情境有过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是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对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中,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主题活动应该设计与活动相关的情境,在情境中明确具体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需要完成的任务。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创设“虚拟化场景”,或者利用视频技术呈现“现实情境”,甚至利用“增强性虚拟现实”技术来创设虚实结合的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快地理解任务。

活动和任务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对学生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体现在教材中,对任务或者问题的分析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而这往往是目前信息技术教材比较欠缺的,导致教师在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时也往往忽略组织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

在电子课本的设计中,要充分发挥电子课本移动终端载体的特点,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能直接在电子课本中对有关任务进行书面的讨论与交流。活动分析应该主要围绕完成活动任务的思路来设计,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同时通过“流程图”来呈现完成活动的思路。此外,还要分析活动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可以设计活动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的逻辑结构图,新的知识与技能、学过的知识与技能用不同的字体和颜色分别表示。另外,如果活动的任务是需要制作作品的,那么在电子课本中可以呈现作品的样张,通过交互的形式让学生针对活动的成果(样张)进行交互,具体表现为手指触摸到样张的内容,会突出显示或通过其他效果显示,并罗列出完成该内容需用到的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步骤。方法与步骤环节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样张制作过程的主要步骤,即样张制作过程的展示。以主要几块内容的完成过程演示,不涉及具体细节的操作,通过“声音+动画演示(或操作录屏)+文字显示”的形式,其中文字主要采取粗线条形式,提纲挈领地表示完成完整样张需要的主要内容与步骤。二是样张制作过程的互动演示,可以通过交互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活动成果(样张)的制作过程,如手指触摸点击各块内容,可弹出视频或其他交互内容,介绍样张的操作过程,即类似提供系列相关的“帮助”(提供具体细节技能的操作帮助)。

总结与点拨。“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重在点睛。”总结与点拨也是电子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学生巩固所学,将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和框架。通过点拨,可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应用,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不断学习的欲望。在电子课本中,总结与点拨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任务完成过程或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总结,尤其对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所起的作用进行点拨。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或简单图示的形式进行,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与点拨。用简单的文字、图片或动画对主题活动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原理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用文字或图片序列的形式对所学的技能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和点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三是对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性应用和拓展性学习的点拨。即除了解决本活动中所涉及的任务外,所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应用于哪些情境、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学生还可以在课外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哪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电子书包的教育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各个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也成为电子书包进课堂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电子课本的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学科电子课本建设的总体思路及体例,即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如首要教学原理),按照课程标准(如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增强现实技术、数字化游戏技术、视频技术等),来呈现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主题学习活动)。关于电子课本中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点的选择、主题活动的设计、技术实现形式以及课堂应用形式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merrill,m.D.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2,50(3),43-59.

肖焕之.信息技术教材离经典有多远[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87-88.

吴永和,祝智庭等.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3).

胡卫星,张婷.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与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2.

顾小清,傅伟等.连接阅读与学习: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3.

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篇7

大学本科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通常设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测试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和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空调技术等专业课。学生们对这些涉及机械与电子学科的课程普遍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研究这些课程的特点,探索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机电类课程的特点分析

根据机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其特点如下:

1.对专业培养目标影响举足轻重。机电类课程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均是专业主干课或重要课程,这些课程所包含的知识是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石,并缺一不可。这些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培养成功与否,影响着学生毕业以后能否在本专业领域迅速地成长并建功立业。

2.机械类课程的特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汽车构造等属于机械类课程,汽车空调、汽车电气设备等则属于部分机械类课程。机械类课程所涵盖的教学内容包括机构的基本原理、机器的工作原理、机器总成与零件的设计等,与之配套的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与测量、工程材料、汽车概论等。机械类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汽车空调中的压缩机、热力膨胀阀等则融合了电学和热力学的知识点,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对于此前基础知识有欠缺,或听课时注意力稍有不集中,就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并导致学生这些课程的学习困难。

3.电类课程的特点。工程测试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等属于电类课程,其中汽车电器中的发电机、起动机等又包含了机械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的基础课程是大学物理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运用基础等。“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些电类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电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在讲相关内容时,很难将其形象化,加之一些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与电类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就会感到电类课程学习难度很大。

二、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机电类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课程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缺乏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采用粉笔加绘图工具,学生只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板书去认识与思考,建立不起“机构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受力关系”等这样一些形象思维,就会感到很难听懂,进而会失去学习兴趣。在汽车构造课上,学生面对结构复杂且线条密集的汽车总成构造图,尽管老师在不停地讲解,但学生还在想象着图中部件的结构关系,某部分图形与线条表示的是什么东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课完全脱节。电类课程由于比较抽象,即使教师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使用静态的电路图加上文字说明,还是会让学生难于理解。

2.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也是影响机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汽车构造,教师还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讲解化油器、传统的载货汽车底盘等这些已被淘汰或较陈旧落后的总成与部件的结构原理,而对于汽油喷射装置、轿车上所用的五连杆悬挂等新型构造不讲或只简单介绍,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真正有用的知识太少。再如,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堂上的重点还是触点式点火系统、热丝式闪光器,而教材上还没有但学生却早已有所耳闻的前照灯随动转向、汽车行使稳定系统、电子辅助制动系统教师却不作介绍,学生便会失去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

3.各门课程缺乏紧密的衔接与配合。各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课与机电类课程的衔接与配合,二是机电类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例如,工程数学没有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工程测试技术这门课时,就会听不懂测试系统动态特性分析及动态信号分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又如,汽车构造课和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均涉及的发动机汽油喷射装置、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和自动变速器等教学内容,由于没有很好地衔接与配合,造成一些内容重复讲解,一些内容则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全面地了解这些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结构与电子控制原理,从而影响了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

4.实验课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实验课的内容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紧密的联系,使得学生通过实验无法验证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相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不能通过“理论到实践”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学生也不能通过实验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知识,加深理解理论知识。这种从时间和内容与课堂教学分离的实验课,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敷衍了事。有些实验课则只是由实验课教师作演示实验,学生围着看。由于学生看不明、听不清实验老师在做什么、说什么,这样的实验课对相关课程的帮助也就微乎其微了。

三、提高机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根据机电类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提高机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1.建设适用于机电类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特点是能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因此,机电类课程应提倡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成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适应于机电类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除了图形图像清晰,文字简练且重点突出,动画生动形象外,还应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例如,一些构造类的图形和动画使其具有透视化和可拆化的效果。透视化的汽车总成结构图,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总成外部的形状及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又可使学生看清总成内部的结构;可拆化的汽车总成图,由教师边讲边控制拆解零件逐个分离,可将总成部件的组成,各零件的装配关系表达得清清楚楚。再如,一些电器及电路原理图将其虚拟化,让看不见的电流、电动势、电场及磁场变得可动且可见,学生观看这样的动画,结合听教师的讲解,就很容易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2.及时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学大纲及教材相对滞后,因此,需要教师及时掌握本课程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以使机电类课程始终充满最新的知识,能对学生始终保持吸引力。例如,汽车构造课教师应熟悉汽车悬挂五连杆机构、双离合手自一体自动变速器等教材上还没有的汽车新技术,并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又如,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教师要深入了解缸内直喷技术、自适应前照灯、电子辅助制动、汽车行驶稳定等电子控制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祥细介绍。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看到自己在教材中未能看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就会激起其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对相关课程的学习热情。

3.构建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为这些机电类课程设立相关的基础课程,并协调基础课相关的内容,使之与机电类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相衔接。例如,设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工程数学课程,与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相衔接;再如,在电工学中突出直流电动机的内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将数字电路的内容列为重点,以便与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相衔接。二是机电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衔接,例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课程尽可能多地以汽车构造中的机构与总成为实例;又如,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传感器与测量电路的内容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中的汽车传感器相衔接;再如,汽车构造重点介绍汽油喷射装置、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装置的机构结构与工作原理,而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中在安排这些教学内容时,则主要突出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与控制原理,使不同课程在涉及相似的教学内容时,相互映衬,互相补充,使学生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篇8

1.师资力量不足

专业课教师年轻化,教学和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不足。随着近几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学院引入了大量年轻教师,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这些年轻教师大部分是刚从普通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均是从学科体系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对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认识还不够深刻,更缺乏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也有一部分年轻教师是从企业引进的,但是他们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时间都不长,仍然存在专业技术知识不足、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过程当中,特别是对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开展,很多年轻教师显得力不从心。

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真正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成为广大高职院校的共识。虽然,在校企合作方面,学院近几年来不断健全了相关体制机制。但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也仅限于学生的企业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活动,没有完全深入日常的专业课教学、技能培养等方面。专业教师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的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分析、学习情境分析等活动,还仅限于理论分析层面,没有落到实处。

3.学习资源匮乏、单一

学习资源包括实训设备等硬件设施和教材等软件资源,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成功实施的基础。对于硬件资源,一方面是学院经费不足,缺乏投入,另一方面是购买的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软件资源,专业教师缺乏编写学习领域课程教材等资源的精力和经验。

二、案例教学在”电子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根据姜大源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的研究,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范例指向的,因此放弃了学科系统的完整性。通过我们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根据学校自身硬件和软件的实际,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设置了若干实用有效的电子制作案例,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了”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现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说明”电子技术”课程的开发思路。

1.确定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

首先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等手段对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进行分析,分析出本专业毕业生的初始岗位为电子产品装配操作员,目标岗位为电子产品生产线线长,发展岗位为电子产品生产车间主任。从而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质量检验、生产管理等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后,分析”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是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的识图、分析和调试等知识与技能,为学生学习本专业有关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电子产品制造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电子技术”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可以总结归纳如下:学生能够根据电路图完成典型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和故障检修。对于高职学生,我们弱化了学生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需要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

2.明确课程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

根据学生职业岗位分析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分工确定能力目标,例如:能识别常用电子元器件,并判断其好坏;能选择并使用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对电路进行测量;能读懂简单的电路原理图,能绘制典型电子产品电路原理图;能根据电路原理图进行电路的搭接和元器件的焊接;能进行电子电路的测试、故障判断和排故。根据“必须、够用”的原则,突出知识为案例学习服务,为案例学习所用,确定知识目标,例如掌握二极管、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掌握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各组成部件的作用;掌握常用逻辑门电路的逻辑功能;了解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等。根据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岗位素质要求,确定素质目标,例如:在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过程中能够按照设备、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爱护实训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养成文明操作意识,能够自觉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在分组工作过程中能团结协作、服从组长的安排等。

3.选择课程的能力训练案例

根据电子技术模拟和数字两个模块的内容,我们选取了两大类八个案例,开展教学。第一类包括四个模拟电路案例,分别是:直流稳压电源制作实例、晶体管放大器制作实例、函数信号发生器制作实例、扩音器制作实例;第二类包括四个数字电路案例,分别是:三人表决器制作实例、智力竞赛抢答器制作实例、循环彩灯控制器制作实例、数字电子钟制作实例。案例的选择本着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学到今后工作中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将电子技术原课程知识点以八个电子制作实例为依据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学科体系下的知识结构,将各知识点整合、序化到各个案例中,在完成一个个电子制作实例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选取的能力训练案例,以及每个案例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4.设置情境组织教学(以第一次课为例)

(1)课程导入

播放电视知识竞赛视频,引出并展示直流稳压电源、扩音器、表决器、抢答器和数字电子钟等产品实物,介绍电子技术的应用和产品特点。

(2)模拟知识竞赛现场

设置情境:安全用电知识竞赛,学生角色:选三名学生为裁判,选八名学生为竞赛选手,其余学生为观众,教师角色:主持人。教师提问安全用电知识,八名学生通过抢答器进行抢答,三名裁判利用表决器对抢答成功的选手回答情况进行表决,每名选手的回答时间由数字电子钟进行计时。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体验电子产品的应用情况。

(3)学生分组观察产品实物结构

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电子产品是怎么装配并制作出来的呢?如果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该怎么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产品实物,并设置简单故障让学生尝试排除。

(4)教师进行课程介绍

重点介绍学习目标(学了这门课我们能干什么?):学生能够根据电路图完成典型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和故障检修。介绍为何上这门课及对课程的认识,学生要知道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前后课程的衔接,知道知识和技能在专业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课程目标,学习要求,课程内容的描述,学习安排,路线图时间表,学习资源,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学习方法(课堂及课外学习自我管理技巧,获得好成绩的技巧,常见的错误或误解,特殊的学习策略),作业的形式,上交的期限,考试的次数、日期和形式。

(5)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师点评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课后搜集三人表决器的装配资料。

5.改革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的考核分为素质表现、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三部分,在期末总评中分值所占比例为3:3:4。素质表现主要包括学生出勤、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等日常学习素质表现情况。能力培养分为过程考核和期末测试,过程考核成绩由每个项目结束后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对于期末测试,从每个案例中选取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实操试题库,每个学生都要从试题库中抽取一个题目进行实操测试。知识掌握分为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在每个案例教学结束后要安排单元测试,通过抽签的方式,每个小组选取一名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测试,测试成绩作为小组的集体成绩;期末测试采用笔试的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其中素质表现30分、能力培养过程考核10分、知识掌握单元测试10分在每个案例结束后均通过“考核评分表”进行考核评分,期末将所有案例的得分进行平均;能力培养期末考核20分、知识掌握期末考试30分在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评分。

三、结束语

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篇9

[摘要]针对应用型二本高校的特点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进行教学研究。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分层次教学,突出重点、弱化难点;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形象化、系统化教学,并利用实践教学的方式,通过HFSS软件仿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研究;HFSS;实践教学

“电磁场与电磁波”主要研究电磁场和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应用。该课程主要从矢量分析入手,介绍电磁场中的静态场、时变场和电磁波的基本理论与特点,为“微波技术基础”、“天线与电波传播”、“射频电路”等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该课程数学要求高、公式多、物理概念抽象、理论难以掌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力不从心,往往有畏难情绪在里面。特别是对合肥师范学院这种应用型二本高校来说,学生的基础相对重点院校的学生而言要差点,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欠缺,因此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到学期结束都达不到这门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如何做好应用型高校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教学工作是比较紧迫的问题,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来探讨研究。笔者结合多年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的对课程进行改革,通过课堂上学生实时反馈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该课程的教学。

1教学内容研究

本课程包括电磁场和电磁波两大部分。电磁场部分是在高等数学的基础上,运用矢量分析的方法,描述静电场和恒定磁场的基本物理概念、研究静态场的解题方法、以及在总结基本实验定律的基础上给出时变电磁场的基本规律。电磁波部分主要是介绍平面电磁波传输特性、电磁波在导行系统的传播规律及天线的基本理论。由于本校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只有48学时,需要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特点分层次讲解课程内容,对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点做选修处理,既满足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知识点掌握的要求,又满足部分学生向重点高校考研的需求。将课程的必修知识点按照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具体划分为:掌握矢量运算,梯度、散度和旋度,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时变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等;理解电磁场的矢量位势和标量位、泊松方程、时谐平面电磁波、截止频率和谐振频率等概念;了解分离变量法、库仑规范、洛仑兹规范、滞后位等。而对镜像法、有界空间中电磁波的求解方法、电磁辐射等作为选修内容。做出以上的安排主要考虑下面两个因素:

一、有限的课时要优先考虑重点内容,对电磁场和电磁波涉及的核心知识点必须要详细讲解,比如散度、旋度、梯度、麦克斯韦方程组、波动方程、平面电磁波等,至少要花三分之一的课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基本公式及应用。而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如分离变量法、镜像法等知识点,通过弱化在总学时的比例或用选修的方式做简化处理;

二、由于我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有电磁场与电磁波方面的后继课程----专业必修课“微波技术”、专业方向课程“天线与电波传播”和“射频电路”,这些课程覆盖了“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的不足,如有界空间中电磁波的求解方法、电磁辐射等知识点完全可以在后继课程中系统学习。

2教学方法研究

通过多年课堂教学的探索和总结,针对二本高校学生数理基础较薄弱的特点,同时为适应应用型高校的办学需求,为该课程制定一套教学方法,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难懂的公式物理化,知识掌握的系统化,最终将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素养,启迪学生创新思想,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应用能力的提高。

2.1知识点形象化、系统化

在形象化讲解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将相近或易混淆的内容做比较,通过列表的方式从物理概念、数学公式、适用条件等方面将概念进行区分,使分散的问题系统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下面以三个度(梯度、散度、旋度)的讲解为例,说明该过程的具体实施。如何将概念形象化?例如在讲解梯度时,以温度场为例,介绍温度沿不同方向的变化率。该问题针对某一温度场中的山峰,甲、乙、丙三人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由山脚爬到山顶,行程L分别是120km、100km、80km,其中丙是垂直路径,可以很容易算出三种不同方向的温度平均变化率ΔtL,其中丙方向的变化率最大。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对温度场的某点a来说,平均变化率就变为温度沿三种方向在a点的变化率,表述为tL沿不同方向,自然引出方向性导数的概念。进一步提示学生,在所有方向的变化率中,总有一个方向变化率是最大的,这个值就是梯度的大小,这个方向就是梯度的方向,最终将针对标量场的梯度概念给完整引出。在系统讲解完梯度、散度、旋度后,用列表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区分,找到三者之间的异同。

2.2HFSS软件实践教学

为改善比较死板的教学现状,同时贴合应用型办学思想,对该课程的一些知识点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用软件仿真的形式将无形的场结构有形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工程上常用的HFS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于一些典型的电磁场问题,如电场分布、磁场分布、电感、电容等,可以提供直观的场结构显示。下面就以半波偶极子为例,利用HF-SS软件建模仿真其空间辐射场结构。例:设计一个中心频率为3GHz的半波偶极子天线,计算其空间电场分布。传统教学过程是首先分析电偶极子的远区电场分布,通过在球坐标系中将电位函数高阶近似的方式推出电偶极子的远区场电场e=-"φ=p4πε0r3(2cosθer+sinθeθ),其中p为电偶极矩;然后根据偶极子天线的对称性计算对称天线的辐射电场;最后计算3GHz下天线的辐射场分布和方向性函数。实践教学过程则是依托HFSS软件,通过建模仿真的方式直观的得到半偶极子场结构。设置扫频范围2.5GHz-3.5GHz,S11参数、方向图,以及电场分布。相比繁琐的理论公式的推导计算,HFSS软件实践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掌握电场结构的基础上提高了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工程应用奠定基础。

3总结

“电磁场与电磁波”做为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针对应用型高校如何实施教学过程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围绕教学做了初步探讨。经过实际教学检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士彬,张莲,万沛霖,包明.“电磁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5):8-11.

[2]彭麟.中美高校电磁场教学比较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2(17):73-74.

[3]谢处方.电磁场与电磁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孙玉发.电磁场与电磁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德国.“电磁场”课程中梯度、散度、旋度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4,15:51-52.

电工电子知识点总结篇10

1.网络课件

网络课件是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系统的自主学习型课件,其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动画演示、例题、案例等以知识单元的形式展现在该模块中。该网络系统中时,通过相应的教学目标,准确的了解该章教学的学习要求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再通过和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应用超文本语言HtmL制作相应的网页式课件,将课堂中讲授的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加载到网络课件中,当学生进入到该网络系统中时,实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此外,通过交互动能,网络课件中还根据教学中的疑难点以及关键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解析,保证不同认知水平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网络课件中的内容。

2.网络辅导

网络辅导系统是针对学生复习课堂讲述的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以及监测学生自身的学习成果而设计的,该系统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个方面,其中包含了20个学习单元,并且每一个单元中都包含了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重点、学习方法、例题练习、问题解析等内容,该辅助系统中涉及的内容全部都是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中多年的学习重点与教学难点,通过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与知识点,对相应的难点以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析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学习,进一步的强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3.课件点播

在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系统中,在可能网络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摄制的教师江河的电子教案、音频信息、视频信息等转化成同步的视频课件,然后将这些课件传输到网络中,学生们通过登录该网络系统,就能够点播相应的课件,这种供学生随时点播的网络课件,使学生如同在教室中聆听教师的教诲,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4.模拟实验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的模拟实验,是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软件,以一种模拟的空间来模拟现实中的实验环境,通过在网络环境中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能够紧紧的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并且在演示的过程中将试验的理论、概念、重点以及难点等都标注出来,方便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实验教学的所有内容,这种模拟实验能够定量的分析电力以及系统的性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实验内容的理解。

5.在线检测

在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中,还设置有在线自测题库,通过aSp技术管理相应的测试题库,该测试题库中包含了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所有教学内容,测试题目的难度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测试题目,aSp技术能够根据学生选择的项目,实现对测试题目的快速组合,并且其还具有自动批阅以及分析问题的功能,当测试结束后,该系统能够自动的将试题的测试结果,其中包含测试的时间、试题的正确率、答题率以及测试的最终结果,然后将正确的答案以及答案的解析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测试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