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电工电子的认识十篇电工电子的认识十篇

电工电子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6:38

电工电子的认识篇1

关键词:中专电子电工教学

电子电工是中专教育的主要课程。为了培育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电子电工人才,中专教师有必要积极改善思路,开拓创新教育模式,改善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关于电子电工的实际操作的能力,掌握电子电工的核心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电子电工知识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对电子电工知识进行主动学习的良性态度,提高中专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学生学习电子电工兴趣的培养

学生能否学好一门学科的关键是由学生是否对这门课感兴趣决定的。就像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的学生对电子电工这门基础课程感兴趣,那么他们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电子电工,去钻研电子电工,这样自然而然地就能掌握这门课程了。对于中专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中专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缺少对学习的热情,甚至可以说有点厌恶学习,他们来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技能以便更好地走向社会。如果教师采取一般的教学方式,呆板而平淡地向他们讲述课本知识,那么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一定十分差,甚至可能使他们对课程、对学习、对学校产生逆反心态,形成不好的学风和校风。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的兴趣。要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课程的兴趣,关键在于起始阶段,我们要利用学生刚接触电子电工这门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对电子电工学习的兴趣。我认为,针对中专学生本来就厌恶课本知识的特点,我们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特别的“见面礼”。如创设一些别开生面的小实验,像“电磁铁实验”“欧姆定律实验”“电路连接实验”等基本的电子电工实验。这些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基本就已经学习过了,学生不会觉得陌生,这样用实验代替书本来介绍课程,让学生主动去了解电子电工基础课程,去发现中专与初中课程的不同、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了解到其具有一般课程所不具备的特色,让学生知道了这门课程并不死板,而是有趣生动的,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对电子电工这门课产生兴趣,主动学习,自主钻研,燃起学习电子电工的热情。

二、注重实践

电子电工是一门有着实践性、探索性和活跃开放性等特色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授电子电工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特点,创造一个活跃、生动的教学课堂,以便将学生带入电子电工的世界,将电子电工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首先教师要注重电子电工的实践性,一方面要将真实的电子电工带入课堂,另一方面也要将学生带入实验室、带入厂房,使生产实际与课堂紧密相连。

(一)将电子电工带入课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手、眼、口、鼻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模型等教具带入课堂,实际地为学生讲解各种电子电工器材的构成和元器件等。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的电子化和多媒体化已基本实现,教师就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辅助工具。如电子电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能的应用,而电能的应用是一种非实体的知识理念,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思维想象去理解,而这对于绝大部分中专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并且这种无法具象化的知识,通过模型和实验教学所达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因为模型和实验是既无法拆分开来,也无法表示电流在仪器内的具体运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简单的Flas,或者展示一些仪器内部结构、拆分部件的图片,来将实际的电子电工仪器、原理和操作方法生动而简单地带入教学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理念,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几率和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效率。

(二)将学生带入实验室,带入厂房

电子电工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离开实际操作和技术理想,而只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观点概念对电子电工学习来说是大忌,只能让学生学到电子电工的一半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带学生进入实验室、进入厂房,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掌握实际生产所需要的知识,将所学的课本知识充分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自己要做什么,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眼见为实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举例来说,在教授机床电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不同的厂房,去实际观察这些机床电器,让学生具体直观地了解不同型号的机床电器的外形和工作性能有何不同,甚至可以请厂房内的技术工人为学生讲解在实际操作各种机床电器时所需要注意的地方。这种户外教学,不但能帮助学生直观轻松地学习到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更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见识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仪器,培养学生使用和操作器材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发展打下基础。

三、培养师生间良好的关系

对于中专学生,在面临中考失败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对学习、教师、学校产生抵触情绪,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学生这种心态,和学生做朋友。对于课堂我们可以不必要求太拘谨、太呆板,只要学生是在进行有关电子电工学习的行为就应尽量允许。教师要多和学生谈心,要让他们知道师生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要促进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中专电子电工基础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侧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并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开展教学,以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专业基础知识和牢固的实际操作能力、勇于钻研学科的新时代电子电工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云.通信电缆技术发展与思考[J].今日科苑,2008(2).

[2]赵宗益.关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3]赵诣,杨雪.开发白城市风力发电的几点思考[J].科技促进发展,2009(12).

电工电子的认识篇2

关键词:电子党务;研究进展;评价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12009)02-0044-04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信息化、网络化正在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信息技术在推动整个世界的运作模式和人类的思维方式转变的同时,对执政党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顺应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来推动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党务工作纳入信息化管理的轨道,是网络时代推动党的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学术界对电子党务这个新兴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呈现出观点纷呈的活跃局面。

一、电子党务的定义

关于电子党务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一些学者和党务工作者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子党务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五种:

(一)“模式”说。该观点认为,所谓电子党务,“就是党的建设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充分运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利用信息平台和网络等手段,有效整合党的建设信息资源,从而增强党的建设的效率性、参与性、民主性的一种新型党建模式”。

(二)“工具”说。该观点认为,电子党务就是“党的各级组织,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党务工作的各个层面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推进办公自动化、流程信息化;、管理网络化,为党员党组织提供高效服务”。

(三)“意义”说。该观点认为,电子党务“就是党在新时期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从而增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效率性、参与性、民主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重要体现。电子党务建设,是党领导信息化建设和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客观需要,也是全体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现实选择。”

(四)“工作方法”说。该观点认为,“电子党务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党务工作方法,即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党务工作的各个层面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推进办公自动化、流程信息化、管理网络化,为党员党组织提供高效服务,从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奋斗目标。”

(五)“信息化”说。该观点认为,“电子党务就是党的工作业务的电子信息化”,“电子党务就是党委机关的信息化”。

二、电子党务建设的意义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电子党务是这个时代的催生物。发展电子党务,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来说,意义都很重大。学术界对于电子党务建设的意义研究,见仁见智,主要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三个建设”说

易军最早认为,电子党务能给党建工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电子党务的提出和实践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发展电子党务是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需要。

(1)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电子党务对于开阔党员视野、促进思想解放、增强思想教育的及时性、生动性、互动性、有效性,具有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2)在党的组织建设上,通过电子党务,利用各种现有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等手段,可以增进党的基层组织之间的交流,大大提高党务工作效率,降低党务工作成本;(3)在党的作风建设上,电子党务对于探索更有效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解决党内民主监督薄弱的状况,推进反腐败斗争有重要意义。

(二)“六个要求”说

邱思开认为发展电子党务,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二是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要求,三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的要求,四是提高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的要求,五是不断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要求,六是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的要求。

(三)“四种工具”说

吴晓东从工具说的角度认为,(1)电子党务可为党务工作提供新素材、新对象和新课题。(2)电子党务可保证党的信息传递的时效性,提高工作效率。(3)电子党务可拓宽党务工作的空间和渠道。(4)电子党务有助于党内民主的充分体现,便于公民党外监督。

除此之外,另有研究者认为,(1)发展电子党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2)发展电子党务是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3)发展电予党务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条件。(4)发展电子党务是维护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手段。

(四)“六个新”说

刘启龙认为发展电子党务具有六个新,即“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新形式,学习培训的新课堂,增强活力的新助推器,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沟通交流的新直通车,反腐倡廉的新阵地”。

(五)电子党务及其相关问题之深化研究的意义

学术界在对发展电子党务的广义意义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将电子党务与其他具体问题相结合,进行了深化研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重大的实践意义。

1 电子党务与执政能力建设。张婷认为“加强电子党务建设是实现党建工作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电子党务的发展,在网络化时代将大大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提高执政绩效。

2 电子党务与党内民主发展。孙景峰认为,“发展电子党务开辟了民主参与的新路径,可以有效地降低党内民主参与的成本,有效提高党内民主参与的质量。”黄红东认为,发展电子党务“有利于扩大党内民主的涵盖面,增强党内民主的辐射力;有利于广大民众和普通党员对党的事务的民主参与;有利于广大民众和普通党员对党的事务的民主监督;有利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3 电子党务与预防职务犯罪。钱贤鑫认为“电子党务的信息对称性和公开性可以有效地遏制权力寻租,电子党务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电子党务的开放性和广泛性可以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信息网络,子党务的灵活性和宣传性可以建立长效的警示教育基地,电子党务的平等性和互动性可以有效地发扬党内民主。”

4 电子党务与和谐执政党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发展电子党务对于构建和谐的执政党意义重大。因此,王锐认为,“发展电子党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思想意识,有利于优化党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改进党的作风。”

5 电子党务与高校党建。电子党务在成为党建创新的平台之后,亦成为实现高校党建创新的载体。姜维认为,发展电子党务可以成为“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的全新载体,能拓宽党建的空间和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党建的互动性,有利于推进高校基层民主建设尤其是党内民主建设。”

三、电子党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实现形式及构建思路

电子党务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党建创新的重要平台,目前国内尚无成熟有效的经验可以利用。电子党务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党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主要形式、基本思路等,笔者主要综述学术界一些有代表性的新观点。

(一)电子党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电子党务建设需要遵循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是学术界首先关注的问题。

冯仿娅认为电子党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需求为导向”;以“实用性、效率优先、重点突破、一体化、先进性和自主性相结合”为实施原则。陈志认为发展电子党务应该遵循“系统安全原则、整体规划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比较借鉴原则”。

(二)电子党务建设的实现形式

张强认为,电子党务建设的主要实现形式有“党建上网、建设和应用电子党务管理系统和党委电子办公系统、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党建、构建电子党务平台”。蒋录全认为,我国的电子党务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三类:“党建网站、党务管理软件、省市级电子党务平台”。另有研究者认为,电子党务的实现形式包括:“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共享系统、业务信息系统、公文交换系统和民主监督系统”。

(三)电子党务建设的基本思路

电子党务如何建设,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思路,也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

朱灵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认为,电子党务建设应该以“统筹规划,完善政策,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理顺关系,整合资源”为主要思路。李雪佳认为,发展电子党务的基本思路应该是:(1)全面实现党建上网。(2)在全面建成党建网络的基础上实行新的党务运行模式:弘扬主旋律,建立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利用网络的快捷性特点,建立网上新闻会;更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以学校网络为立足点,建立网上党校。

另有研究者从电子党务建设的基础、关键、动力、抓手与保障的角度分析认为,“深刻的认识是搞好电子党务建设的基础,充足的人才是搞好电子党务建设的关键,政治力量的推动是搞好电子党务建设的重要动力,正确的策略是搞好电子党务建设的抓手,科学发展观是电子党务建设走向成功的保证。”

四、电子党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面对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以及对党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已然将电子党务的建设搬上了工作日程。2004年4月28日,“电子党务试点规范工程”开始启动。特别是近年来,上海、福建、四川等省市相继推出的电子党务建设在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学术界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目前电子党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刘树立认为“搞好电子党务建设首先要解决好领导、职能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三者的认识。领导的认识决定能否建设,职能部门的认识决定能否建成,机关工作人员的认识决定能否取得实效,只有三者认识的统一,形成合力,才能达到行动的自觉,电子党务建设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转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发展电子党务的重要意义是电子党务建设的首要步骤。

(2)网络的安全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以实现电子党务建设的绩效最大化,引起了学术界的诸多思考。钱冠银认为,“安全保密系统是电子党务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电子党务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网络、轻安全的倾向:规划设计时,只考虑网络和应用设计,不考虑安全基础设计;编制经费预算时,只考虑网络建设费用,不考虑安全体系建设资金;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使用相对滞后于网络技术。”

(3)技术人才缺乏。技术人才缺乏主要是缺少“一大批既懂得信息技术,又懂得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技术人才的缺乏,必将影响电子党务建设的质量与进程。

(4)法律规制不完善。法律规制不完善的影响,洪小潞认为“我国仍然没有一部统一的信息公开立法,它已经成为当今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也直接制约了电子党务的发展。同时,由于法律上不能提供一个正常的网上互动的合法规范,致使一些网上的有效性受到限制,也降低了人们网上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二)解决电子党务面临问题的对策研究

面对电子党务建设中已然存在的问题,学术界和一些党务工作者纷纷提出了诸多的对策和建议:(1)转变思想和统一认识,用统一的部门来领导全国的电子党务建设。(2)借鉴国外经验,加大理论的研究力度。(3)统筹规划,全面重点地构建电子党务系统。因为电子党务的建设基础在网络,核心在软件,关键在安全,目的在应用。(4)规范党建、党务网站建设,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5)加快电子党务人才的培养速度,为电子党务的发展培养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党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五、对国内学术界电子党务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一)电子党务研究呈现的特点

(1)从电子党务研究的时间来看,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学术界对电子党务的研究是从2001年开始的,有关电子党务的研究成果是在2004年之后集中发表和出版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电子党务是个新兴的事物,学术界对其普遍认识不足,从理论到实践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再者,对国外政党推行电子党务的经验研究不足和相关的研究材料相对较少,无法获得第一手的研究材料。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下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之后,电子党务作为推进党建创新的平台,才正式受到学术界和各级党务机关的高度重视,才对电子党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并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2)对电子党务的研究领域有逐渐深入的趋势。电子党务是党建创新的主要平台,并以此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细化研究。许多学者将电子党务与廉政建设、党内监督、党内民主、高校党建等领域逐渐联系起来,并以此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电子党务的研究者主要集中于两类群体。一类是党政机关的党务工作者,另一类就是学术界的相关研究部门。其他群体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相对较少。

(二)电子党务理论研究的不足

电工电子的认识篇3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目前大学生关注的比赛之一,如何提高学生比赛成绩,是每个指导教师、参赛学生一直共同关注的重点。本文根据电子大赛期间,学生在完成电路时候经常出现的问题,指出赛前培训的重要性,提出赛前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培训,电路设计、电子器件认识、电路焊接工艺,来提高学生设计电路、实现电路的能力,以使学生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

电子大赛;理论培养;焊接工艺

一、导论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主要面向全国电子类学科大学生赛事,目的在于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为选拔人才也创造了条件。比赛自从开办以来,一直备受全国高等院校和学生的重视,被认为国内“含金量”最高的比赛之一,比赛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标志着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而参加比赛获奖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也经常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是一种半开放的比赛,比赛时间为4天3夜。比赛期间[1],同一个队伍的队员之间可以商讨设计思想,确定设计方案,进行分工协作,以队为基本单位独立完成比赛任务。指导教师不允许对参赛学生进行指导,参赛队员也不可以与其他人员探讨任何问题,队员可以查询相关资料设计电路并完成作品。比赛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包含高频、低频电子线路设计、单片机等控制电路,几乎包含了电子类专业所有的专业课程,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电子元器件扎实的认识,很难在短短的4天中完成比赛,赛前培训则成为完成比赛内容提高比赛成绩的关键。如何进行赛前培训、提高比赛成绩,已经成为指导教师及参赛学生讨论的重点问题。本文根据电子大赛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培训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主要包括是理论培养、电路设计训练、电子元器件认识、焊接工艺练习等。

二、理论培养

良好的比赛成绩与对电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分不开[2,3]。首先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电子设计大赛的电路设计与参加考试不同,对知识的认知不能停留在仅仅会做习题的层面上,需要深刻理解教材中每一个电路设计的原理,如三极管、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在电路中发挥的作用,其数值变化对电路的影响等。例如,三极管的三个工作状态饱和、截止、放大,如何设计参数,使其工作在不同的工作状态,实现所需要的功能,这些都需要学生对电路知识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够设计出相关的电路。然而,电子大赛比赛时间一般为9月初,大四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路与电工基础、模拟电子线路、单片机、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等相关的电子技术专业课,从所学习的课程上可以看出,完全具有独立完成电子大赛题目的电路设计的能力。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大四的学生对以前所掌握的部分知识存在遗忘的现象,这些都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或者假期时间重新复习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以便在比赛的时候能灵活运用理论去设计电路。由于电子大赛与电子线路等课程相关的内容比较多,单靠学生自己很难在业余时间复习学会相关的知识,并且,学生习惯于考试的方法学习,对于电路的设计,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很难把握住理论学习的重点。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学校应该组织在电路设计上有经验的教师,对参赛学生进行辅导,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三、电路设计训练

普通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上[4],受到高等学校师资、投入等各方面的影响,电子类的教学还是以理论授课为主,同时开放对应的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电路的认识还停留在实验上,很少能够形成电路设计的概念。面对一个电路设计,不知道如何从何处入,这就需要从简单的电路设计入手,培养学生设计电路的能力。如何贯穿所学电路知识设计电路,是参赛的关键。电子大赛的电路设计是绝对不是靠一门课程可以设计出理想的电路完成比赛任务的,它是需要依靠多门课程知识内容的集中体现。电子大赛的电路设计通常需要由多个小单元电路组成。如遇到显示温度、采集信号等内容则需要使用单片机等器件来实现、如果采集的信号幅度过小则需要对其进行放大达到下一级电路的输入要求。因此将电路知识融合贯穿起来才能完成整个电路的设计。总所周知,无论多么复杂的电路,都是由简单的单元电路组合起来,实现复杂的电路功能,因此,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本科知识,先给出若干单元电路题目进行设计,如加法器、振荡器、乘法器等电路设计,让学生自行设计。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已经存在一些电路仿真软件,如ewB、proteus等,学生可以依据这些软件将自己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实现,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采用这些软件实现电路仿真,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设计电路时候的一些想法得到实现,也可以降低成本,同时学生也可以很容易修改参数,观察每个单个电子元件在电路中发挥的作用,这在实物电路中是很难实现的。

四、电子元器件的认识与焊接工艺

电路设计采用仿真软件实现,可以对学生起到一个锻炼作用,但是这些仿真电路毕竟与实际电路的设计毕竟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把仿真电路转换成实物电路,才能提高学生对真正电路的认识。对于很少接触实际应用的本科生来说,首先培养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认识,如电阻、电容、电感等型号、阻值、电容数值等的认识,如何分清三极管、二极管的管脚;认识常用的运放芯片,比如op07等,对于比较不熟悉的芯片,学会如何查找芯片的参数,芯片输入的电压范围等,以便用于在设计电路的时候可以依据参数,选择性能比较合适的芯片用于电路中。其次,电路焊接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生电路成功参赛的主要原因,经过了2~3天的电路设计及仿真实现,学生基本上完成电路设计,在实现作品的时候,学生焊接完的电路板,经常会出现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或者输出信号与设计初衷不一样的情况,甚至无任何信号输出,电路的焊接往往是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虚焊、焊点过大、电子元器件被烧坏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电路正常工作,即使比赛结束前可以正常工作的电路,到了比赛现场测试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电路无法正常工作,或者是电子元器件被烧的情况。当然电路无法正常工作的原因有很多,焊接技术不过关是常见的原因,由此,需要加强对学生平时对焊接工艺的训练,提高作品成功由于焊接问题导致的比赛失败。另外,熟练的掌握示波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等基本仪器也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培训的重要环节。比赛赛场通常不是在本校进行,而常用的仪器种类有分为很多种,国内的仪器面板也几乎都是专业英文标识,在紧张的比赛环境中,顺利操作这些仪器仪表进行测量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仪器面板每一个按钮的英文含义,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和按钮含义以后,即使遇到不熟悉的仪器,也可以很快学会使用方法。

五、赛前模拟练习

实战模拟训练是赛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电子大赛需要面向电子、通信、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参赛,因此,每年电子大赛的题目大致包括几个方面:电源、放大器相关的内容、通信、控制等几个大方面的设计。指导教师可以依据自己所带学生的专业方向设计一些相关题目进行模拟训练。经过理论、电路设计等方面系统的培训,参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电路设计的相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参赛学生也需要参与几次模拟训练以达到组员之间相互配合的目的。每组参赛队员为3人,比赛中也通常涉及基础电路设计、单片机设计、电路焊接、最后完成比赛报告。合理的分工合作能够数顺利完成电路设计,如果在比赛配合出现问题,则有可能导致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比赛,指导教师可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工。如将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电路整体设计、单片机编程比较好学生的负责单片机控制、文笔比较好的同学负责论文报告的写作。这种赛前实战模拟训练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学会排查问题电路。在电路的设计和焊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一般来说,即使是指导教师在短时间内发现问题也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些问题出现在赛场上,只能依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对电路的初学者来说,这种问题也是经常发生,焊接的电路也很难一次成功,学会排查电路故障时参赛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针对存在问题的电路,当某一部分电路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需要要做的是需要是检查电路设计的是否正确,确信电路设计正确后,再依照电路图检查电路连线问题,如果都没有问题,则需要依照电路从前往后每一个焊点都需要采用万用表或者示波器测量电压或者波形。这也需要对电路的原理极为熟悉,清楚了解电路中每一处的电压的大小、每一处电压波形形状等相关参数,以判断电路出现的问题所在。

六、结论

本文仅仅是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在赛前对学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学生参加比赛的成绩。但是,毕竟比赛各种意外都会发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电路的设计、购买元器件、完成电路作品,即使参加培训的学生也会由于经验不足,参数设计等问题等会有很多意外发生,影响比赛成绩。加强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增加电路设计经验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只有打下深厚扎实的基础,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汤勇明,堵国樑,贺晋,等.大学生竞赛组织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76-77.

[2]龚仁喜,孟小碧,秦钢年.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

[3]郭亮,姜文聪,任旭虎.大学生电子竞赛培训模式的思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92-93.

电工电子的认识篇4

【关键词】隐喻;电子书包;系统建模;教育传播系统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4)10―0083―05

引言

电子书包自2001年在国内开始试水以来,北京、上海、江苏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纷纷开展了电子书包的研究与实践,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扶持与引导。2010年11月19日,全国信标委电子书标准工作组联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成立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开始了电子书包的标准制定。截至2013年11月,专题组已完成关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八项国家标准编写,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电子书包已逐步进入标准化、一体化推进模式[1]。为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趋势,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佛山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10月启动了政府重大示范工程项目“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建设,其中,电子书包试点应用是该项目的核心内容。笔者作为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实施与应用研究,开展了大量的文献调研与实地考察。在长达三年多的跟踪研究中,笔者发现,国内现有电子书包项目基本上将关注重点放在电子书包的装备工具效能上,导致将电子书包从教育传播的宏观系统中剥离,仅作为媒体工具孤立对待。且现有关于电子书包的角色、属性、定位及功能设计基本上是基于经验开展,因此难免偏颇和片面。对于电子书包这一复杂系统,笔者认为应该将其置于教育传播的宏观系统进行整体性研究,并提出应用隐喻思维对其进行深入认知。通过全面比较与分析,笔者认为,电子书包的本质是泛在环境下的“教育传播系统”,因此,可以借鉴经典教育传播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及其互动关系研究来开展电子书包的认知,指导电子书包的系统建模与功能设计。

一、隐喻的内涵和作用

隐喻的概念产生于语言学领域,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方式。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教育科学化及其弊病的背景下,我国教育学中对隐喻的专门研究开始出现[2]。在教育学领域,隐喻被认为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人们利用已知概念(喻体)去解释另一新概念系统(本体)的认知工具,具有认知方法论的意义[3]。简单来说,隐喻就是通过熟知事物去认知未知事物的思维方法,其更多地应用情境是用明确的事物去辅助认知和理解“默会”事物。如“电子书包”之所以被称之为“书包”,其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即通过人们所熟知的“书包”去对“电子书包”这一崭新事物进行认知。

隐喻作为一种卓越的认知方法论,在各个领域均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只能言近但难以言尽的教育领域,更是频现精彩的隐喻。如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4],意指教育是一种生命过程。又如怀特海的“教育是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过程”[5],警示教育过程既要有整体把握又应尊重个体体验。

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首先,隐喻可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促进认知;其次,隐喻可以激发想象,使人类对新事物的认识更为完整,从而丰富认知;第三,隐喻可以将已知事物的操作经验迁移至未知事物,优化认知体验,提升认知的科学性,从而深化认知。从教育研究角度来看,隐喻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隐喻在激发研究灵感、厘定研究目标、提出理论假设、表达研究结果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6]。本研究也正试图通过隐喻思维再度审视电子书包。

二、重识电子书包――基于

“教育传播系统”的隐喻

电子书包的现有概念林总纷繁,其中不乏有创见的观点,但若要挑选其一作为“电子书包是什么”的回答,却似乎难尽如人意。现有电子书包的概念构建,一是采取特征罗列法,试图通过对电子书包的属性特征的穷尽性罗列来描绘电子书包,如黎加厚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贯穿于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各个学习环节,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境的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7](这里也包含隐喻,即电子书包是数字化学与教的系统平台,只是这里的喻体还不是很具象)。二就是隐喻法,如祝智庭认为“电子书包是将学生真实书包里的教材、作业、课内外读物、字典等学习用品全部数字化后放在一个电子设备(重量约1公斤之内)中”[8]。这里祝智庭教授将电子书包隐喻为传统书包,只是有了数字化的表现形式与技术支持,电子书包拥有更为丰富的特征和内涵。另有丹麦学者认为“电子书包是在校内和校外使用的,可容纳图片、视频、音乐、文本文件和其他电子材料的个人数字知识库”[9]。可见,现有很多关于电子书包的概念均无意间运用了隐喻的思维,但主要问题有二:一是喻体(如知识库)本身不甚具象,仍不便于理解;二是喻体(如书包)过于窄化,无法引领对电子书包的科学定位。

对电子书包的认识,笔者持如下观点:首先,电子书包自身是完整系统,而非仅仅是装备工具;其次,应将电子书包置于更为宏观的教育传播系统中加以审视,而不应孤立看待;再次,在泛在学习时代,电子书包本身应能独立服务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其本身应具有资源、媒体、学伴和导师属性。正因为如此,电子书包完整涵盖了教育传播系统的所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因此,从隐喻的认知与思维模式出发,笔者认为,“电子书包是一个个性化、自主式、开放性、可移动的数字化教育传播系统”。

三、电子书包系统模型构建

系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结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可见系统的几个要点包括: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联系;要素及其联系而形成的作为整体的功能[10]。因此,一个科学的系统模型应能完整描绘上述三个要点。南国农、李运林二位先生在《教育传播学》一书中认为,教育传播系统由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四个要素构成。两位先生认为,教育环境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外部条件,不是要素。这一点笔者表示赞同。但电子书包的应用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为更为深入、系统地考察电子书包的推广与应用,本研究将环境视为电子书包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从经典教育传播系统模型出发,结合“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中的电子书包项目实践,笔者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电子书包系统模型,以刻画电子书包这一独特的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互动关系,并由此映射电子书包系统的整体功能。

该模型涵盖教育传播系统中的环境、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五大要素。整个系统通过泛在网络和第三方服务接口实现和外部系统的互联,形成开放的系统结构。经典教育传播系统中的四大核心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在电子书包系统中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和耦合关系,各自成为独立系统,并通过各自系统要素实现其功能。同时,四大要素通过教与学的活动产生有机联系,并与电子书包内、外部环境一起形成和谐统一的电子书包生态。

(一)环境要素

环境是电子书包得以运行的必要条件。环境要素从物理层面看,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外部环境是电子书包与外部系统进行交互的接口与路径,包括泛在网络、泛在资源与泛在服务三大要素,实现电子书包系统的网络互连、泛在学习和服务扩展。内部环境通过人与资源、工具的整合互动,在物理上为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提供本地资源、学习工具、互动协作支持,在情感上为学习者营造高度沉浸的学习情境。

(二)教育媒体与教育信息要素

教育媒体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通道。教育信息是教育传播的内容[11]。在数字化传播环境下,媒体和信息并不总能截然分开,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媒体即信息。同时,教育信息也无法脱离媒体而独立存在,因为其必然表现为某种媒体形式才能得以承载。因此,在此模型中二者互有重叠。教育媒体在电子书包系统中呈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并主要以虚拟(或数字化)工具的形式存在。其中,内容呈现工具是最为基本的内容阅读器和媒体播放器,是任一学习终端都应具备的基础性工具;认知工具是辅助学习者学习和认知的思维辅助工具和知识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等;物理学具是指以数字化方式模拟各学科的测量、实验器具,如虚拟直尺、圆规等;人际工具指实现学习者互动、协作、交流、反馈的社会性工具,在教室环境中使用的互动教学软件也归为此类;自我管理工具指对学习者学习、生活进行调适和约束的效率提升工具,如日程管理、时间管理、课程表工具等。

教育信息是教育内容的上位概念(教育信息还包括控制传播过程的控制信息[12]),在电子书包系统中教育内容通过多种资源形态体现。从信息的开放性程度看,包括开发性信息、半开发性信息和生成性信息。开发性信息是在教学过程之外就已经开发完成的静态性、封闭式资源,如老师的教学课件、讲稿等;半开发性信息是指资源的构成主体在教学过程以外已经确定,但可以对其进行调整和重构,如对电子课本的内容进行重组;生成性信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时产生的动态信息,如笔记、批注、教与学的反思等。生成性信息对教与学的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给予高度关注。

(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素

在电子书包系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要素以两种状态存在,一是在电子书包系统之外独立存在,二是内嵌于电子书包系统。前者是指传统概念中的师生角色,二者以电子书包为中介发生教与学的关系;后者指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电子书包所发生的直接的信息传递关系。经典教育传播学理论认为,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传播者和控制者,教学机器也可以是教育者[13]。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书包在经过精心设计后,理应超越教育媒体的界限,成为“教学机器”,其本身即具有教育者的属性,学习者可通过电子书包系统开展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和智能化的学习诊断。认识到电子书包的教育者属性对优化电子书包的设计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外,在电子书包系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种角色是互有重叠、动态变化的。如教师通过电子书包进行反思性学习,寻求专业成长,学生通过电子书包获取疑难解答和学伴协助,此时,从信息传递这一角度来看已经产生了多元的师生关系。最后,应指出,在电子书包系统中,我们更为倡导的是“学伴”关系而非“师生”关系。

四、电子书包的核心功能设计――以“佛山市禅城区电子书包项目”为例

电子书包系统模型为电子书包的设计提供宏观指导,但要实现电子书包的应用,还需进行详细的功能设计。下面,结合笔者在“佛山市禅城区电子书包项目”中的研究实践,对电子书包的功能设计择其重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电子课本设计

电子课本是电子书包系统中学习内容的典型形态。开放性、个性化、生成性构成了电子课本中有机融合、互相统一的三大特征。同时,在内容呈现方面还应注重富媒体性。

在开放性设计方面,应摆脱纸质教材中静态、线性化的知识组织结构,以知识点为粒度,对纸质教材的内容进行转换和重构,形成松耦合的内容组织结构。一方面以纸质教材作为其内容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应允许学习者以知识点为单位对现有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织、编辑,形成与自身认知结构相契合的内容组织逻辑,并能实时纳入新的内容,“接入”相应知识点,拓展和重构知识体系。在个性化设计方面,首先对相关课程的核心概念、名词、重要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梳理,建立关键词索引,构建课程知识库。其后,在电子课本的正文中,对相关内容进行关键字匹配,自动生成超级链接,指向知识库中相关学习内容。如此,便形成了基于关键词(概念、名词、重要知识点)的语义网络结构,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创设学习路径,开展个性化学习。在生成性设计方面,除了上述的内容实时扩展、知识结构生成、认知路径自主建构外,还应提供便捷的信息生成工具,如笔记、批注等,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观点和想法实时捕捉、记录、汇总、分享。在富媒体性设计方面,笔者提出,可根据不同学科内容的特点,为上述的核心概念、名词、重要知识点等配套开发微视频、交互式动画、虚拟实验等富媒体资源,并在正文中设置链接标注,真正形成立体化的学习内容体系,优化学习体验。如此,针对关键内容,学习者可点击进入相应的媒体资源进行更为深入的拓展性学习。

(二)互动教学软件设计

互动教学软件是完成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除应具备广播教学、师生端内容同步,作业、练习等学习内容的发送与接收等常规教学软件的基本功能外,还应注重其学习数据分析、学习评价与诊断,以及学生的智能化分组与个性化学习的功能设计,同时还应考虑学习资源和学习时空的扩展。在学习数据分析方面,应基于现有的学习分析技术,对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问答、作业等海量的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收集、聚合、统计、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大数据量的统计分析,老师和学生均能清晰掌握学生个体、全体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个体在总体中所处的位置;学习评价与诊断设计是基于上述的学习数据分析,依据科学的学习评价模型,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智能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诊断学习行为和效果,为老师采取干预策略、学生优化自主学习提供参考建议;智能化分组与个性化教学是依据诊断结果,对学生进行智能化的分组。教师可根据不同组别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送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进行辅导,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最后,教学软件,应能与本地资源平台无缝融合,一方面能将教师对课件所作的标注、修改,学生的练习、笔记、讨论、反思等生成性信息实时存入资源平台,同时,教师也可实时获取海量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扩展。

(三)协作学习工具与机制设计

如前所述,电子书包系统中,师生角色是互有重叠,动态变化的。应积极倡导和谐的“学伴”关系。从学习的社会性来看,有价值的学习应该是协作式的、分享式的,知识的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认知的结构应该是网络化的,最有价值的学习信息应该是生成性的,最有力的学习激发应该是来自具有相同主体属性的学伴的学习成就,学习分享也应该由传统的信息资源共享延伸到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和认知结构共享。在泛在化的学习环境中,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应该被视为学习信息的来源节点,学习者不应仅仅被视为信息的接收者而存在,学习者作为信息的理解和再造者,其作为学习信息提供者的价值应该受到尊重和认同。在这一方面,wiKi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树立了协作学习模式的典范,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在学习工具的设计中,除了要提供丰富的物理学具、有效的认知工具,更为重要的是要提供有效的人际交流工具和便捷的分享工具。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协作交流激励机制及优质生成性资源(如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的观点、灵感与思路等)的沉淀机制。积分作为被广为使用的激励机制,应该被推荐采用。至于何为优质的生成性资源,应交由学习者自决,系统应提供相应的自决机制,如投票、打分、被采用率等等。最后,无论是由系统生成还是由人为推荐产生的优质生成性资源,都应由专人进行梳理,整理成结构化的学习简报,供所有学习者再度学习,从而也实现学习资源的自我生长。

(四)电子档案袋设计

学习过程在当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电子档案袋作为学习者过程性学习信息、成果的记录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认为,电子书包环境下,电子档案袋应与个人学习中心进行整合设计并与资源平台无缝融合,将其定位于学习主体的个人信息中心、学习成果展示中心及学习过程与行为表征中心,除应体现过程记录功能外,还应突出信息聚合和数据分析与学习导向功能。首先,电子档案袋应提供信息订阅、业务功能定制与事务提醒功能,学习者可自主订阅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与资源,将自己常用的业务功能在同一页面进行整合、汇聚,构建个人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式的应用中心,并能实时获取来自其他业务系统的事务提醒(如作业、考试、活动提醒等)。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订阅信息,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表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风格。其次,可以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维度全面收集学生的学习过程资料及成果,其中,作业、练习、考试等常规信息可从其他业务系统自动捕获,个人作品、获奖、荣誉、活动等业绩成果可由学生自主上传。同时系统应提供学习过程与成果信息的分享功能。最后,应制定科学的评价模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分析,并能在各个评价维度上清晰展现学生个体在总体中所处位置,并提出努力方向和学习建议。通过全面的评价分析有效辅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与定位,也可以让老师更为深入了解与把握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与干预。

五、结束语

国内电子书包的研究是由试点实践起始的。发起于实践的研究有利于对需求的关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但理论研究的缺位和延迟介入,也容易使此类研究落入经验的“圈套”而难以取得可持续的效应。对国内林林总总的电子书包试点实践稍加梳理就会看到,取得实质性成效的凤毛麟角。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兴的复杂系统,笔者倡导,一方面应通过熟知事物的隐喻,对其进行“迁移式”的研究,从而可基于较为成熟的已有研究成果来指导其设计与应用;另一方面应以系统论的观点,考虑电子书包与其他媒体、工具、装备、环境、资源与服务的统一与融合。同时,也应认识到,如若仅仅作为一项装备工具,电子书包并不能孤立产生实质性的教育成效,还应大力开展基于电子书包的教学应用模式探索。唯有如此,教育的变革性效应才有可能出现。

[参考文献]

[1]李秋花.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进入一体化推进新模式[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3,(12):14-15.

[2][6]高维.国内教育学视野中的隐喻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1,(2):15-18.

[3]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1994-2012:1-9.

[4][5]肖川.教育的隐喻[J].人民教育,2004,(12):11.

[7]黎加厚.“电子书包”的遐想[J].远程教育杂志,2011,(4):111.

[8]祝智庭.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27.

[9]Brodersen,C,Christensen,B.G,Gronbaek,K.,Dindler,C.,&iverson,o.S.eBag-thedigitalschoolbag[DB/oL].http://daimi.au.dk/~bentor/papers/eBag_final.pdf.

[10]周越,田振清.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与过程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5):105-107.

[11][12][13]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9.

电工电子的认识篇5

关键词:电工电子学;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确保一个教育项目满足由专业人员所定义的质量标准,而教育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此类专业人员”。最早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36年,由美国engineersCouncilforprofessionalDevelopment(eCpD,工程师职业发展联合会)进行的,到目前为止,在美国超过550个大学和学院中,认证了2700个教育项目。在国内于2006年开始试点认证,已有二十多所大学的十多个专业通过认证。

在国外学习工程的学生一般是按照下面的模式来从业的:

accreditation—ertification—icense

认证——书——照

(工程专业教育)(专业培训)(注册工程师)

i——i——ii

而工程专业教育是在大学进行的,也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是我们的目的,而怎样培养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正是我们对电工电子学教学探讨的意义之所在。在我国也已经开始实施注册工程师从业制度,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要为学生未来考取注册工程师服务,因此很有必要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做适当的调整。建立制度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二、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电工电子学课程包含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和电机与测控技术。本课程面向的学生是建环、计算机以及网络专业的同学。根据各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以建环专业为例,同学们以后要考取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那么我们就把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做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大纲如下:①电场与磁场:库仑定律、高斯定理、环路定律、电磁感应定律;②直流电路:电路基本元件、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③正弦交流电路:正弦量三要素、有效值、复阻抗、单相和三相电路计算、功率及功率因数、串联与并联谐振、安全用电常识;④RC和RL电路暂态过程。三要素分析法:⑤变压器与电动机: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和阻抗变换、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使用、常用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⑥二级管及整流、滤波、稳压电路;⑦三级管及单管放大电路;⑧运算放大器。理想运放组成的比例,加、减和积分运算电路;⑨门电路和触发器。基本门电路RS、D、JK触发器,同样,对于计算机专业和网络专业,根据以后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不同,来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大纲,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面向工程教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面向工程教育,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人类对工程的质量和功能的要求是不断改变的,知识是不停发展的。因此,知识的不断更新是对工程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满足工程发展的要求。十几年前的建筑功能单一,中小型建筑根本就没有电梯、空调以及通讯网络系统,而现代建筑正朝着智能建筑、节能建筑、绿色环保建筑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大学时代就要关注行业动态,不断学习新知识。而计算机和网络专业的同学们更应如此,因为这更是快速发展的行业。

2.面向工程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幸福”。这是我经常给学生们说的话。要让学生积极地学、高高兴兴地学,而不是只为了学分、为了毕业证学。在第一堂课上,就把本门课程和以后从事的职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环专业主要从事暖通空调的设计、施工,就曾经有部分同学认为本门课程与专业关联不大,那么要让学生明白暖通空调设备的电源以及控制都离不开电工电子学的内容,各专业之间要相互配合,特别是与电气专业方面的配合。这样学生对课程意义清楚了,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培养起来了,学生就会主动发现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甚至创新。当然,要做到这样对教师要求较高,必须有相应的专业背景,并且掌握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

3.面向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克服满堂灌的现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启发、引导,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这样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解决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二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先进的工程软件、网络等。

4.面向工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工程规范意识。工程规范是设计师应该遵守的法律。“科学家讲理,工程师守法”,这个“法”就是工程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灌输一些工程规范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应用规范,为以后的工作树立起正确的规范意识。

5.面向工程教育,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实践巩固理论。面向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应用,让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是我们的目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我们的认知规律,也是我们要践行的原则。从实践中来,就要让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实践渠道。应当通过基础实验、第二课堂和工程参观、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基础实验是配合课堂教学所进行的必要实验,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经过的实践环节,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第二课堂是对于那些对电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结合专业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习中搞些小发明、小制作或参与开发控制系统和新产品,也可结合自己专业与电专业同学联合参与“希望杯”、“挑战杯”等活动。工程实践是结合专业利用假期等较长空闲时间参与工程实习,使同学们对工程有更实际的认知和动手能力。

四、面向工程教育,形成完备的考试方法

考试方法对于学风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电工电子学的考试要适当增加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题目,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根据工程认证要求,而又不仅限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一两次测验,以随时发现问题,并且督促学生学习。而期末考试精选内容,考试题中有1/3是基本题,1/3是较难的题,还有1/3是综合应用的题。实行教考分离,检验教学效果。

本文探讨了面向工程教育的电工电子学课程教学,全面论述了电工电子学课程面向工程教育的意义,通过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探讨,使学生能够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符合社会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为学生的工程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工程要求不断变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国内才刚刚开始,所以课程教学探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叶挺秀,张伯尧.电工电子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凤祥,等.从未来工程教育看我校电工学课程改革[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0,(6).

电工电子的认识篇6

【关键词】推进电子档案接收

abstract:throughtheanalysisofthegeneratedbackgroundandadvantagesofelectronicarchives,thepaperexpoundstheinevitabilityofelectronicarchives,andemphasizestheimportanceofthepreparationworkbeforereceptionandthemainchannelsofreception.

Keywords:promote;electronicarchives;reception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办标函【2007】738号《关于的通知》下达以来,全国各地不少地区的城建档案馆已试行和开展了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探索出许多好的经验,摸索出很多成功的路子。但就绝大多数地区的城建档案馆、室而言,目前还处在等待、观望或正着手准备的初级阶段。为积极推进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不断提高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本文就认真做好电子档案接收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谈点规浅认识。

一、广泛实行电子档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117—2007),已于2008年1月1日期正式实施。这就表明,建设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已经纳入城建档案馆、室业务范围,库藏档案资源又增添了新成员。目前尚未开展电子档案接收工作的,不管有多少理由,但总归是库藏档案资源建设的损失,是城建档案工作的迟滞。为弥补落后,抓紧赶队,我认为首要的是尽快提高对建设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以敦促早日展开行动。

1、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电子档案。人类对信息记录、存储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深入,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众多的非纸质文件得以生成或产生。尤其在办公环境不断电子化的趋势之下,工程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便应运而生,而其主体地位会越来越明显,它必将彻底改变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方式。这种信息时代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城建档案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顺应时展的新要求。为此,必须从思想和理论上充分认识这一点,从而把电子档案的开发、运用尽快地提到议事日程。

2、电子档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生产社会实践。城建档案馆、室所接收的电子档案,是指具有参考和利用价值并作为档案永久保存的建设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参数和其它相关数据。它和纸质档案一样,同样具有原始记录性,具有有效性、阶段性、完整性等特点。所不同的是,电子档案比纸质档案能更生动、更形象地再现生产社会的实践过程,同时更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快速传递。因为建设工程电子文件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数字设备及环境生成,以数码形式将生产的全过程逼真地存储于磁带、磁盘或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去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进行传送。读取电子档案,如同身临生产和施工现场,其真实性和感染力,使其更富有利用价值。

3、电子档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随着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工作从初期从手工操作、查询、保管到目前的计算机查询、信息传输、下载、智能监控保管等,把人们从繁重单调的操作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使各种载体的档案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减少了人为的损伤和破坏,延长了档案的寿命,提高了查档调档的速度,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基本特点是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电子档案是完全数字化的档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快速、高效、多方位地输出、传递档案信息和交流,与馆内计算机管理程序相融合,完成各种业务需要,不需再加工,便完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档案资源的整合。电子档案,为档案工作提供了自动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简化了数字化流程,有利于做各种数据分析,快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管理上更为灵活广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

4、电子档案可以节约大量存储空间。

目前,城建档案馆、室电子档案的形成,无非二种情形,一是将现有库藏档案扫描数字化,形成电子档案;二是按照《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要求新接收的直接形成的电子档案。前者形成的电子档案不会减少纸质档案对空间的占用,后者接收的电子档案,在近期可以节省一部分库藏空间。如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表格、一些材料的实验报告等,完全可以只收电子文件,纸质档案则可以免除。展望长远发展,将来很可能形成只收电子档案,而无需再收纸质档案,岂不更节省存储空间,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基建成本。

5、电子档案便于异地备份规避灾害隐患。城建档案异地存储备份,是规避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对档案造成危险隐患,确保档案安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这一问题更引起了国家及各级的高度重视。2010年5月,“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原则上,无论是档案馆,还是档案室,所有应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都应至少有一套异地备份。”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确保做好档案异地备份工作,还为各省异地备份划分了对口省份和地点。

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的提出,是适应新形势发展而强调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基于电子档案便于存储传递的特点,这是纸质档案难以做到的事情。因此,把纸质档案转换成电子档案,大力接收建设工程电子档案,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二、认真做好接收电子档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接收建设工程电子档案工作,虽然上级已经强调了几年,我们也已耳熟能详,但真正扎扎实实普遍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也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做好多项准备工作。

电工电子的认识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就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458-02

ponderonelectronicCommerceSpecializedFaceemploymentRaisepatternintheHighVocationalCollege

CHenGChuan-xu

(DepartmentofComputation,Xi'anaerotechnicalCollege,Xi'an710077,China)

abstract:BythefactthatcurrentsituationandsocialdemandobtainingemploymenttoelectronicCommercespecialfieldanalyse,thepatterncannotadapttothemarketdemandcurrentsituation.HavesuggestedthattheelectronicCommercekindspecialfieldbeinggearedtotheneedsofemploymenttrainsapatternreformingafewthanking.postinterposes,manycertificateacquisition,anglessuchaseducationorganization,teachingcurriculumanalyseelectronicCommercetalentedpersonculturefromelectronicCommerce,wanttoreachthepressureresolvingastudentbeingconfrontedwithemployment's.

Keywords:e-commerce;personneltraining;obtainemployment;thecurriculum

1引言

有关专家预计,未来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为几百万人。有这么大的缺口,但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北京2005年的人才需求调查中,电子商务就业率并不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20%,而平均就业签约率已达47%,可见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电子商务专业的需求旺和就业率低形成了鲜明的矛盾。这说明电子商务人才炙手可热,但就业却如此困难,本文认为是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对此,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企业需要的电子商务培养模式。

2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2.1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有三种主要模式:一是技术背景的专业延伸到电子商务领域来,偏重于电子商务技术,如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安全问题以及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等。二是国际贸易、国际经济等专业从eDi方面渗透过来,偏重于电子商务交易,但增加了一些电子商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三是从工商管理专业发展过来,主要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实现企业的网上经营管理,也就是企业电子商务。作为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其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要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应用性人才,适合企业电子商务技术性应用人才模式的培养。

2.2电子商务专业就业问题及其原因

2.2.1电子商务教育与就业中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识

目前电子商务的教育与就业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调查发现,不能顺利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中有53%是因为就业方向模糊,很少有企业专门招聘“电子商务师”职位的,学生不知道应聘何种企业、何种职务;有47%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学不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在毕业后接受继续教育时放弃了此专业,而选择了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和经济贸易等其他专业。通过对各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调查和交谈,电子商务的学生所提问题,却几乎都归结为以下三类:

①电子商务专业既学经济管理和营销,又学计算机网络技等,到头来哪边都不精。到了社会上,无法与经济管理和营销专业的学生或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竞争,那么,我该怎么办呢?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以后的就业方向和对口岗位有哪些,我该找什么工作。我能做什么工作。③我该如何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实践,我该如何选择名目繁多的电子商务认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做什么;我们的竞争优势就来自于我们对电子商务行业的深刻认识。

2.2.2电子商务教育与就业冲突的原因分析

电子商务岗位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晰。电子商务工作不像会计、营销、网络工程师等工作有着明确的工作岗位,由于其发展历史短暂,很少有企业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工作岗位。虽然电子商务师已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存在,但真正从事此职业的人基本没有,因此确定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具有现实意义。

专业特征不明显,课程设置不能相融互动。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置基本考虑计算机网络和经济管理两方面,课程的设置变成了两者的罗列,难以体现理论的“够用”原则,什么都有,什么都学,却都是蜻蜓点水,没能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竞争优势,难以适应专业在经济变化中的发展。高职电子商务发展要密切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和专业的特点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实践环节薄弱,技能不突出。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验、实习环节的安排,基本停留在实验室模拟阶段,即便是进行训练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等内容,由于课时、实验条件等原因,学生掌握的程度也不是很扎实。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3电子商务专业岗位设置及人才定位

3.1电子商务岗位要求员工掌握较实用的新技术和较强的商务意识和理念。目前的具体岗位有:(1)从岗位的来源划分;(2)根据对技术和商务的侧重点不同,分为以技术为主的岗位和以商务为主的岗位;此外还有网站建设和推广、电子支付、物流配送和网络商务沟通等典型工作岗位。

对于偏向于管理或营销方向就要时刻了解全球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动态,为公司管理和市场开拓提供更合理的建议;对于偏向于技术者,如果能充分了解电子商务的特性,了解互联网网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则技术工作就会变得更具有营销性和亲切感。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职业经理认证办公室研发中心主任郑培先生说:“我们学习电子商务首先就要培养自己拥有电子商务感。”简单的说就是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能想想如何用电子商务来帮助解决和实现这个问题。

3.2高职院校电子商务教育主要侧重于电子商务的技术、电子商务交易和管理中具体事务操作性等工作,因此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性专业操作性实用人才,同时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等五个层次,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系统分析、技术操作、技能应用的能力。如何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定位,如何才能胜任这些岗位,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职业证书是“对号人座”的风向标之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的认证。

4电子商务多证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4.1电子商务多证培养模式

创立“1+x”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提倡学生在获得学位证书的基础上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我校已经提出了“一证加三证”认证资格与毕业挂钩的教学制度。

4.2多证模式下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

4.2.1国家认证项目的职业资格证书

4.2.1.1中国电子商务师认证

电子商务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人员。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电子商务师”分为四个职业等级,分别是:电子商务员(国家四级);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三级);电子商务师(国家二级);高级电子商务师(国家一级)。目前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相当缺乏,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办法便是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师的认证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参加电子商务。

4.2.1.2国家信息化培训证书

这是由国家信息化推进办公室颁发,是国内最具权威的信息化培训证书,是从事电子商务工作的凭证。这是信息产业部建立国家信息化培训标准、加强培训渠道建设、完善信息化考试系统平台和考核标准的一项举措,旨在落实信息产业部关于组织开展国家信息化培训工作的指示精神,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行业培养具有实际技能的信息化人才。它具有广泛的认可度和专业权威性,代表了当今信息技术应用专业资格认证的国家标准。

4.2.2计算机等级考试认证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测试应试者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等级水平考试;(2)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是部级统一考试,这种考试面向社会各行业人员,并以软件专业水平为测试标准。

4.2.3物流师认证

当前我国的物流业发展迅速,实用型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同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3年底成功地在全国统一推出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证书等级为:高级物流师(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一级);物流师(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助理物流师(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4.2.4行会认证

国际电子商务师认证,这是目前唯一受到联合国承认的资质认证,获得该资格证的人员将享有联合国国际采购中电子商务市场信息和交易的优先获取权。也包括其他企业认证项目的资格证书象思科认证和SUn认证推出JaVa及Sqlsever技术认证方案。这些认证作为企业招聘人才的评判标准,也可以证明个人的技术能力。

5加强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环节强化面向就业型人才培养

5.1激发高职院校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引导他们向商务与技术结合的方向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内容及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实践,增长才干,培养合格的双师型的电子商务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教学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面向未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着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电子商务类专业,更需要把优化“双师型”结构作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形成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

5.2在教学中还可以引进企业人员,通过一线实战经验的传授,缩短高校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尤其建议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企业家或商业人员口述的案例分析;同时,在优化“双师型”结构,还要注意增加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要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加强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5.3借鉴国外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成功经验,例如: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小组讨论与项目实习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人才认证相结合等等。

5.4加快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电子商务专业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而要不断完善,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提高电子商务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认为应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6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培训机构、政府以及学生的支持。在这里提出的电子商务培养模式改革结合了多方面的力量,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丽静,高可攀.浅谈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商场现代化,2005.

[2]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2006.

电工电子的认识篇8

【关键词】电子文件;归档;对策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办公自动化、文档一体化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产生、与共享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各种应用雨后春笋般出现,信息资源呈指数级增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件。在国家颁布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中,“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的,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以在网络上传送的文件。”由此可见,电子文件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具有动态特点的一种虚拟文件,它是各种类型的数据有机结合的产物。

二、电子文件的特征

1.信息的非人工可直接识读性。与所有传统的纸质文件记录方式不同,电子文件是把可识别的文字、图形、图表等信息已二进制码的形式存储于磁性介质载体上,人们凭借自身的感官器官从载体上面得不到任何相关信息,载体本身无任何信息性。

2.信息的系统依赖性。从电子文件的形成产生到修改、利用、管理都离不开计算机系统等数字设备,必须借助计算机系统才能实现。离开了计算机系统,电子文件既无法读取,更无法对电子文件实施任何行为,归档管理电子文件也就成为无稽之谈。

3.信息的可转载性与共享性。电子文件中的信息不再具有固定的物理位置,也不再具有物理意义上的“实体”状态。可以通过网络在计算机之间相互传递,也可以通过其他介质相互复制。对信息获得者来说,可以实现多人共享而不受时空的限制。

4.信息的易变性与不安全性。电子文件的优点是便于修改且不留痕迹,且电子文件存储载体往往使用寿命不长,对信息的安全造成隐患。

5.信息的集成性与综合性。电子文件可以将各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如: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而传统的纸质文件根本做不到“多媒体化”。

三、电子文件归档常见的问题分析

1.在思想观念上对电子文件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传统纸质文件档案管理模式和手段在档案管理者头脑中形成了定向思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电子文件归档的意识不强,认为只有纸质文件才是档案工作的对象,或者因为怕增加工作量而不动对电子文件进行归档。

2.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不健全。因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起步时间很短,尽管国家颁布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部分单位虽然也认识到了电子文件归档的重要性,但是有些单位并没有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造成了单位各部门的电子文件处于无人管理、“自生自灭”的境地,没有专人管理,也没有归档保存,有些重要电子文件甚至被丢失。

3.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缺乏专业性的人才。电子文件归档是一项具有业务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档案人员掌握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还需要有熟练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处理知识。目前档案部门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对计算机系统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在客观上影响了电子文件归档的顺利开展。

4.在技术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1)电子文件的可识读性难以保证。技术发展和更新过快,造成环境、硬件、软件的变化,原有的磁性介质上存储的信息不一定能够识读出来。

(2)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原始性难以保证。一方面,由于电子文件易于修改且不留痕迹,对于电子文件是否是“原件”难以界定。另一方面,电子文件因载体转变和格式转换而不断改变自身存在形式,很难确定它的原始记录性。由此使得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大大减弱。

(3)电子文件的安全性、稳定性难以保证。一方面,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正面临着非法授权访问、信息泄露或丢失、数据完整性的破坏及病毒的传染。另一方面,保存电子文件的载体使用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况且载体本身也存在着损毁的风险性,包括载体老化、磁性自然衰弱,也会造成电子文件读不出或信息丢失的现象。

(4)电子文件格式多样,缺少统一的要求标准。电子文件格式丰富多样,比如:同样是一份信息内容完全一致的视频信息,其格式可能会是mp4、wma、aVi等不同的格式。在归档管理过程中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转变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对电子文件归档重要性的认识。电子文件归档对人们来说还是个新事物,需要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电子文件是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是档案的一个重要来源,要通过宣传,改变过去只重视纸质材料的观念,把电子文件归档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抓,提高电子文件的归档的档案意识。

2.建立健全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各单位应该根据国家颁布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电子文件的产生途径、类型出发,明确电子文件的管理机制,划定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制定出合理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3.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的人才。电子文件管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这要求档案工作人员除了要加强业务学习,还要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各单位应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进行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业务培训,档案人员自身也要加强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需要。

4.在技术操作层面上:在电子文件形成、积累、归档过程中,要及时记录电子文件的设备环境和相关元数据,生成电子文件的相关软件要一并归档,确保电子文件的可识读性;对电子文件要进行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对电子文件进行数字认证,电子签章,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原生性,同时要加强立法,确保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使电子文件具有充分的证明力度和凭证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硬件和软件上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和完整性;建立统一的电子文件结构标准,使得电子文件格式能够满足以下的需求:格式开发、不绑定软件、文件自包含、格式自描述、显示一致性、持续可解释、稳健、可转换、支持技术认证机制、利于存储、便于利用。

五、结束语

电子文件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确保电子文件能够及时完善地归档,是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和课题,相关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研究正在逐步深入进行。只有不断地探索研究,改进技术,完善制度,才能使得电子文件更好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月芬.关于高校电子文件收集与归档要求的思考[J].沙州职业工学院学报,2006(1).

[2]彭艳平.高校oa系统电子文件归档可行性与问题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

[3]巩建红.谈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面临的问题[J].兰台世界,2007(7).

电工电子的认识篇9

关键词电控;工程实践;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114-02

CreationofelectronicControlengineeringKnowledgeandpracticeCoursesandteachingexperience//HeLixin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necessityandsubjectpositionofthecurriculumsystemconstructionofelectricControlengineeringknowledgeandpractice.itintroducesthetheoryteachingandpracticeteachingcontentandcoursecharacteristicsofthiscourse,theteachingmethodandevaluationmethod,too.

Keywordselectriccontrol;engineeringpractice;courseconstruction

20世纪产生的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后,新材料新技术不断诞生,新器件新产品不断问世,新知识铺天盖地而来。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疑对高等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冲击和挑战,同时也推动了高等学校对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思考,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教学理念。

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学生使其成为掌握工程基本技能,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以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已成为各高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关注和重视的重要课题。控制技术工程训练中的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就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电控技术的认识,建立电控技术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思想,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电控技术认识基础和实践技能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起为全校大一学生开设了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该课程集中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涵盖如此多内容的课程,以及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目前在高校尚属先列。

1学科定位

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是针对全校大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是控制技术工程训练的先导或初级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全景和最先进的技术,培养他们的实践基本技能,使他们对电控技术形成整体概念。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技能和严谨的科学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工程专业的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和实践技能基础。

2教学内容的设置

2.1理论部分

1)电控概论。控制技术的核心是控制器,而控制器与电子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便于教学,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教学研究组自编一本教学讲义《电控概论与实验课指导书》,其中电控概论的内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电子工艺基础。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列举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反映电控技术的特点、发展历程和发展前景,引出和深化电与控的概念、电与控的关系以及控制是如何与电子技术结合来实现控制的目的的。教材中讲解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实际恒温控制系统,充分地反映了电控技术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教学实践中自制了电控技术展板,上面有大量的实例和图片,使得教学更直观和生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继电器控制基本原理,内容包括继电器控制的基本概念,继电器控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及基本控制线路介绍。

3)气动控制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功能和使用方法,气动控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基本控制回路介绍。

4)可编程控制器基本原理,内容包括可编程控制器产生的历史、基本构成、基本编程思想和工程实际应用。

5)计算机组成及拆装方法,内容包括计算机构成、发展动态、总线与各硬件的连接关系以及计算机拆装方法。

2.2实验部分

1)继电器控制线路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搭接控制线路并实现之,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2)气动控制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搭接控制线路并实现其功能,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3)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应用练习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软件写程序的方法,并实现其给定软件的功能。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4)计算机拆装实验。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拆装的方法,通过拆装,初步理解总线与硬件的连接关系,按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3教学模式

该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共分五大模块:电控概论;继电器控制基础;气动控制基础;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基础;计算机拆装。此外,对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课堂内的内容后,鼓励他们自主设计实验线路并实现之,或提出实验方案,教师协助他们完成硬件及软件设计。在这里举一例。05级大一学生接触了可编程控制器后,提出设计五环旗的设想,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完成了硬件设计,且编写了软件,实现的功能是:1)5个环全亮5秒钟;2)5个环全灭1秒钟;3)5个环依次亮,时间间隔0.5秒,直到全亮;4)5个环依次灭,时间间隔0.5秒,直到全灭;5)5个环同时闪烁10秒钟,闪烁一次1秒钟。

4教学特色

1)理论密切结合工程实际。教学中边讲边实践,其中实验内容都是反应工程实际的基本应用。

2)内容注重基础,反映时代特征。由于大一学生刚刚接触工程实际,因此教学内容都是以反应基本技能为主,而且具有时代特征。如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应用,目前工业生产大多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组成控制系统,进行产品的加工和生产。

3)自己动手,自主设计。该课程属于开放式的教学,学生在完成规定内容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设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内或课外完成。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体现工程实际应用和综合应用。如继电器控制实验、气动门控制实验等都是工程实际常用到的知识;再如pLC控制交通灯实验,这是基本的综合应用。

5)培养学生对电控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

5考核方式

考虑到该课程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电与控的基本思想、电与控的关系以及控制是如何实现的,因此,考核方式主要以学生课后填写两份实验报告和一份电控知识答卷为主,其他情况如出勤、学习态度、劳动也各占有一定的分值。

由于这门课无可借鉴的资料,经历一段痛苦的思考历程,也经历了几年的艰辛实践过程,才走到今天。如今这门课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目前只能说比较成熟,随着实践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知识或新内容的补充以及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调整,使该课程的实训过程和培养结果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6结束语

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建设还只是一个摸索和学习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边干边探索,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提高。相信经过几轮实际教学实践,会逐步增强电控工程认识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参考文献

[1]刘国新,李兴文.国内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96-199.

电工电子的认识篇10

1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09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被随机抽样的128名学生,实事求是评价了我们的电工与电子课程教学,以下列举了学生所反映的突出问题:(1)其中有55%人认为:理论课应该减少,实验课要适当加强。这说明了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匹配程度还是让一半以上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2)其中有43%人认为:电工与电子课程教学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有30%学生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这说明了我们目前的实验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对实践的教学满意程度不够。(3)被抽样学生都认为:目前的电工与电子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得不够好,如果采取边教边学边做效果会好些。还有个别同学提出先做,后学,再教。还有部分学生直接提出了实验的台套数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对目前的实验条件不满意。(4)128名学生都认为合理的评价方式会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其中55%人认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这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存在不足,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还做得不够。

2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思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为专业基础课适合采取传统的模式,这次的调查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势在必行。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满足不了学生的教就是落后的教育。经过深思熟虑,我们确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1构建电工与电子课程的课程体系构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体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学生认知结构,二是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电工与电子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了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浓缩了包括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控制、电工和电子测量等课程知识。目前这门应用电子技术课程我们学院计划课时在38到64之间,要在这么少的课时内完成上述内容,难度较大。我们学院对各种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时分配大致分成两种:如机电一体化、机械类、焊接类等专业,学时在56至64学时之间;如工业分析类、模具类、材料类专业等,学时在38至48学时之间。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我们从“重基础”的原则出发来构建课程体系,保证每个学生获得必须的基础知识。我们对不同专业构建了共同的“基本模块”和不同的“提高模块”。基本模块包含基础知识模块和实践技能模块两部分。基础知识模块主要以电工基础、电工技术、安全用电、模拟电子、数字电路初步等内容组成;实践技能模块由八个基本项目训练组成。选学“提高模块”根据专业不同确定不同内容,体现一定的弹性。例如:工业分析专业课时少,38课时只能完成基本模块;而机电一体化类专业课时相对多些,常选用“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电路实例、直流电动机、同步电动机”等这部分电工技术知识作为提高模块内容。总之,我们的宗旨是保证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确保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能够具备必须的电工和电子知识和技能。

2.2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也是我们改革的重点。“基础知识模块”方面我们主要选择一些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用到的电工和电子知识,如:“直流电路的基础知识”“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电动机控制电路”“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常用的电子元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电路”“稳压电路”“数字电路初步”。为了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具备实用性,不与市场脱节,我们通过对市场进行调研,把握当前电工电子产品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常常给学生介绍当前先进的仪器设备,做好新技术的传播宣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始终贯彻“以能力为本”的思想,删除理论推导和大量计算,将内容整合优化,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术应用。基本模块中的实践模块部分我们选择“简单直流电路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日光灯电路安装和调试”“三相负载的连接和排除故障”“常用低压电器的认识和拆装”“电动机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常用电子仪表的使用”,“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等内容,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基本的电工和电子问题的技能。由于学时数的限制,在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多的知识和能力是我们的心愿,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

2.3变革教学方法

2.3.1多种教学方法走进课堂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得到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接受和喜欢,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泼的讨论法、灵活的自习法、精炼的讲授法走进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譬如,直流电路部分我们采取启发思考、问题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直流电路的问题,这样做可以营造具有研究性、创新性的学习氛围,能够缩短师生间距离,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2.3.2尝试项目化教学“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电动机及其控制电路”等内容采取项目教学法,分别以“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调试”“三相负载的连接和排除故障”“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等项目为载体,有序展开教学过程。教师从课程设计到教学设计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活动展开,在活动中,关注学生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整个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教师注重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课外的查阅资料,课内的讨论,取得最佳可行性方案,最后实施操作,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教师只是点拨和指导。在完成这些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又锻炼和培养了各种能力。项目化教学强调以行动为导向,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它把知识的教学贯穿于项目训练过程,突出体现职教特色,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3.3教室搬到实验室传统教学都是在课堂进行,老师教,学生学,大多是属于“纸上谈兵”,到做实验时学生才有机会熟悉仪器仪表,这样既浪费时间,教学效果还不尽人意。我们把教室搬到了实验室,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当学习某种仪器或电器时结合具体的实物,既让学生获取充分的感性认识,还缩短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保证了学习的效率。实验室是学生最重要的实践场所,对于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才能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技能。

2.3.4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挖掘课程的魅力和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来积极影响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用言传身教,以崇尚科学、对知识不断追求态度积极影响学生。

2.4优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缺少了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就会虎头蛇尾。我们原有的评价体系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我们优化了教学过程的评价体系。在每个任务结束时,我们对学生实施过程考核,对任务进行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明确地记载,一般一个项目结束时,学生很明确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较好,在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哪些地方出错了。过程考核占学期成绩的70%,最后知识考核占30%。具体考核的标准附在我们的项目训练教材中。我们在每个训练任务结束时,同时让学生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进行适当的评价,(表略):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相互考核,相互促进,体现教学相长。关注学生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满意的教学。

2.5编制校本教材只有教材的开发和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教材才具有生命力。我们已经开发了校本教材《电工与电子项目训练教材》,教材采取以项目为载体的形式,融知识学习于项目训练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