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十篇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十篇

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6:36

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篇1

年的时间网络传输平台搭建完成;2012年1月5日,天津市电子政务内网正式开通。天津市电子政务内网工程作为天津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国家统一要求,按照全市规划,天津市电子政务内网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重点完成内网传输平台和网络平台的核心层及汇聚层建设,纵向联接全市16个区县,并实现与中央级网络平台的对接,横向连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及各委办局200多个单位。二期重点完成部分重要企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等接入工作,大力推动应用系统建设,完成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迁移工作,基本满足本市党政机关政务信息的即时共享、安全互通的需求,为推动党政机关办公信息化,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天津市电子政务内网应用系统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大的难题不在于新建,而在于迁移和改建,当然这种情况不只是天津独有的,而是一种全国性的现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希望找出一种办法或者是一个标准,为内网应用系统迁移或者改建提供些建议,特别是希望能够给出“在哪些应用系统应该迁移到内网?迁移的标准是什么?”等问题的答案。

界定内外网业务应用系统运行范围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我国大部分省市建成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要求,“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内外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各地政务网络平台在骨干传输网搭建完成后,相继开展应用系统建设,但中央和地方两级均面临着业务应用推进慢、业务应用选择难、业务应用整合难等问题,较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政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电子政务应用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如何有效整合现有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现有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合理界定业务系统类别,依据科学合理的标准,明确何种类别业务应用系统在政务内网上运行,何种类别业务应用系统在政务外网上运行。

高效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是内网与外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规划合理、管理规范的内外网发展模式能有效地提高本地政务信息化水平,但内网与外网统一遇到的最大难题在于很难准确界定业务系统范围。电子政务内网与外网不是分裂的个体,而是统一在“电子政务”下的两个组成部分,只有明确界定二者的功能、内容、服务对象等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建设高效、安全的电子政务体系。明确内外网业务运行范围是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应用服务的突破口,是有效解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难的关键环节,是规范化管理电子政务的必要手段和措施。

为此,我们要抓住政务内网建设时机,彻底理顺内网和外网业务系统范围,明确哪些业务系统应该迁移到内网,哪些应该迁移到外网,哪些业务系统需要新建,新建在内网还是外网?一旦这些问题得到明确的界定,就能明确两者业务划分依据和范围,实现业务系统科学合理迁移与建设,系统应用建设和推进工作将得到很大程度提升。

如何划分内外网业务应用系统运行范围

当前,我国关于内外网业务应用系统运行范围尚未有明确规定,缺乏标准化操作,各地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下按需进行人为划分的情况占多数。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其它省市经验,以及天津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确定内外网业务应用系统运行范围时主要考虑服务功能、与否两个因素。

服务功能

2006年5月,中办18号文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政务内网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特殊办公需要。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988号)文明确规定,“今后凡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范畴及不需在国家电子政务内网上部署的业务应用,原则上应纳入国家政务外网运行,已建并投入运行的该类业务系统,要抓紧制定迁移方案向政务外网迁移,并逐步实现其业务在政务外网上的部署和应用。”

上述规定在基本方向上明确了内外网业务系统服务定位,具体来说,内网业务应用系统具有内部性,服务功能主要定位于服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以期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服务领导决策的效果。外网业务应用系统具有社会属性,服务功能主要定位于服务社会公众及企事业单位,应逐步扩大网上审批、查询、交费、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范围,不断提高政府公众服务能力,以期达到提升公众服务水平和满意度的效果。在延伸范围方面,内外网存在显著不同,国家明确要求政务外网要延伸到县乡镇,而内网由于其程度高、投入成本大,国家只明确要求延伸到副省级市(直辖市延伸到区县)。

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篇2

【关键词】服务行政;公共服务;行政权力;公民权利

【正文】

一、服务行政的源起

公共行政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专制国家时期,公共行政被视为君主之私器,一切行政职能都属于君主的私人事务,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了“警察国家”时期,{①}国家在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之外,还增加了谋求人民福利和社会进步的任务,出现了所谓“福利国家”(wohlfahrtsstaat)的倾向。但此时的公共行政仍然只是作为主权者的君主的私人事务,国家所提供的福利更是君主对其子民的恩赐。{②}

18世纪以后,西方主要国家进入了所谓形式法治国时期,意识形态上奉行自由主义,经济上奉行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政治上三权分立制度得以确立,同时法治理念也日趋成熟。出于对国家权力的警惕,人们在赋予国家一定职能的同时,又对国家职能进行严格限定,防止国家权力的过分扩张造成对个人权利的侵害。这一时期,行政权的行使主要体现为“秩序行政”,即国家运用公权力来限制人民的自由权利,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国家安全和排除对人民及社会危害之目的。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所谓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人们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也随之日趋复杂化,各种以前所不曾出现的社会矛盾开始涌现。在这种情况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公共行政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狄骥这样论述道:“今天,作为某种复杂变革的一个结果,一方面归因于知识进步,另一方面归因于经济与工业的发展,政府的事务已经超出提供司法、警察和战争防御的范围,人们要求它履行各种各样的职能”。并且,“随着文明的发展,与公共需要相关的政府活动呈数量上升趋势,而这样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公共服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也就是说,公共行政已经不能再局限于秩序的维护领域,而必须将比此前更多的精力与关注投入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

政府所承担的这种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方式,就是服务行政。详言之,服务行政是政府以维持人们生活、增进人民福利和促进社会运转与发展为目的,直接或间接向公民提供公民个人与市场机制所不能自行提供的公共服务,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一种行政方式。

二、服务行政的性质

(一)作为恩赐的服务行政

在中国历史上,政府从事赈济灾民、兴修水利等事务是素有的传统,各个朝代莫不如此。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国家的公共服务是来自君主的额外恩赐,体现的是皇恩之浩荡、圣上之仁慈,而并非国民份内所应得的,更说不上什么权利。

在德国,谋求人民福利和社会进步早在警察国时期即成了国家理念之一,但当时所谓的“福利国家”亦非人们的固有权利,而仅仅是作为主权者的君主的恩赐。[2]

在英国,政府的公共服务以历史悠久的济贫活动为典型。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济贫法》,规定全国普遍设立济贫院。1834年,维多利亚女王颁布了新《济贫法》,加强了对贫民的控制。从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发展看,济贫在性质上并非是政府的法律义务,接受救济更不是贫困者的法律权利,相反,济贫从一开始就带有对贫困者的羞辱与惩戒性质,[3]即使政府在客观上提供的帮助,也仅仅是政府对贫困者的恩赐。

总而言之,在二十世纪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服务行政都是以政府(君主)的恩赐面目出现的事物,提供服务不是政府的法定义务,获取服务也不是公民的法定权利。

(二)服务行政从恩赐到权利的发展

十九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的经济急剧发展,由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势在必行。正是在这一时期以后,服务行政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政府的恩赐而成为公民的权利──提供公共服务成了政府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1871年通过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序言明确将“促进德国人民的福利”作为国家的目的。此后,德意志帝国议会在1883—1889年间相继通过了《健康保险计划》、《工伤事故保险计划》和《退休金保险计划》三项社会保险立法,首开现代社会保障服务之先河。1919年《魏玛宪法》规定,经济生活之组织,应与公平之原则及人类生存维持之目的相适应。{③}这一时期服务行政的发展,最大特点也在于国家承担的服务职责加大,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福斯多夫认为,“生存照顾应该视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而与所谓的’济助’并不相同,所谓的济助,系指对陷于困境的人施予救济。值得吾人注意的是生存照顾诚然可包括济助,但生存照顾概念却非导源于济助”。[4]也就是说,“生存照顾”在性质上已迥然不同于过去的作为国家恩赐性质的“济助”,而成为公民的权利。

在英国,rowntree教授于1899年在调查约克城贫民状况后,提出“贫穷文化”的理论,认为贫穷的原因不在于其个人或家庭,而在于社会,济贫并非是一种施舍、慈善或恩惠,而是国家的责任,应当由政府来办理济贫工作。190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养老金法》,对70岁以上的老人实施免费养老金制;1911年颁布的《国民保险法》,规定工人患病、失业时可以获得安全保障;1925年颁布的《地方政府法》,把社会救助和福利事业视为地方行政,由地方政府负责主持。这样,作为服务行政重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也从过去的政府恩赐性质而转向公民的法定权利性质。[5]

服务行政由政府恩赐而向公民权利的转变至今尚在进行之中。在美国,基于权利(right)与特权(privilege)的区分,当事人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利益是否享有“权利”的待遇还是一个在变动中的问题,有时是作为权利而受正当法律程序保护,有时是作为特权而不能受到正当法律程序保护。如1966年法院以福利受领者没有“权利”而驳回相关案件。[6]到1970年代以后,法院的态度有了改变,开始放弃“权利─特权”的区分,将某些原来属于“特权”的利益承认为权利,例如工作和就业,社会福利等。[7]在1970年的goldberg v.kelly一案中,最高法院第一次提出政府通过制定法而赋予公民的社会福利是一种“财产”,应当受到正当法律程序的保护。{④}

三、服务行政的类型

(一)金钱、实物给付型服务与设施、组织提供型服务

根据服务的内容与方式,服务行政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是金钱或实物给付型服务。这一类型的服务行政首先体现为服务主体向相对人提供一定的金钱与实物,如政府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居民给付的生活保障金。此外,还可体现为免除相对人的一定义务,从而使相对人的财产得到消极增加,如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第二类是通过一定的设施、组织提供的服务。在这一类服务行政中,政府不是将一定数额的金钱或实物给付于相对人,而是先设立一定的组织或设施,进而通过该组织,或允许相对人使用、利用设施而提供服务。如政府通过建立学校、医院、图书馆等设施,以及煤气、自来水、公共交通系统等设施,为公民提供服务。[8]

(二)维持型服务与发展型服务

这是根据服务行政的层次标准进行的分类。维持型服务指该类服务的目的在于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或者说,若离开这些服务,人们的生活将难以为继。如电力、煤气与自来水的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给付,灾区民众的食品、衣物、住所救济等都基于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因而属于维持型服务。发展型服务则是指人们基本生活得以维持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民众福利与生活水平而提供的服务,如提供图书馆、博物馆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提供体育馆、休息设施以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与休闲娱乐等。

(三)收费服务与免费服务

这是根据服务行政是否直接向接受服务者收取费用进行的分类。收费服务指接受该服务的每一位公民,都须向服务提供者交纳一定的费用,否则即不能得到这些服务。典型的收费服务如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水、供电服务等等。免费服务则指公民在接受服务时并不需交纳费用的服务,如城市道路的使用、接受政府的救济、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使用免费图书馆与博物馆等等。服务行政的收费与否,并没有一个依服务的性质而截然分开的界限,很多时候它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的政策,如博物馆收费与否、城市公共交通收费与否、高速公路收费与否等等。当然,任何服务总是要耗费一定的财力,所谓的免费服务仅仅指其经费全部来自于公共资金,而不象收费服务那样至少部分经费来自于使用者。

四、服务行政的范围

汉斯·j·沃尔夫等人认为,行政的范围受到人民的生活条件、国家权力和行政权力、被统治者的愿望、共同体和国家目的、科技的发展程度、行政的效率等因素的影响。[9]具体到服务行政的范围,从该理论的首倡者福斯多夫开始,一直不曾有人作出过明确详尽的论述。

诚然,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不可能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有尊严地生存,而同时需要依赖他人、社会以及国家(政府)。但当市场经济决定了个人、市场与政府都对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承担义务的时候,同样作为外在的力量,政府应该在哪些范围内向已经融入市场的个人提供服务?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职能范围如何确定?对此,法学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而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论则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工具。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提供给许多人享用,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着享用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的产品。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公共产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三大特征。[10]通常,公共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行消费,而不需要他人许可,从而出现了 “搭便车”现象。与此同时,经济学理论还证明,由作为公共机构而组织起来的政府提供私人产品,是缺乏效率的。这样,行政的范围似乎可从经济的角度推出:政府应该并且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⑤}

然而,公共产品理论只能一定程度上用以指导确定行政作用的范围,而不能明确界定服务行政的范围。首先,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并不都是服务性的,一些传统的公共产品如国防的安全、治安的维护等等须运用行政权力通过秩序行政来完成,并不在服务行政范围之内。其次,某些公共产品的提供,可能在结果上属于服务行政,但在手段上却属于秩序行政。如建设一处水利设施属于提供服务,但在手段上可能需要强制搬迁一些居民,又属于秩序行政。再次,公共产品理论是与市场的提供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一些政府必须提供的服务可能很难与市场联系起来,却又不得不由政府来提供。可见,尽管在一般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服务行政的范围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中除秩序行政以外的、满足公民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尤其是物质方面需要的公共产品。但欲明确界定服务行政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的论证。

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方式,服务行政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受重视到受到高度重视、从政府的额外职责到政府的重要职责甚至主要职责的历程,目前尚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因此,考察服务行政的范围,须考虑到以下因素:1、服务行政的范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必须考虑到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一项服务对公民的重要性;3、必须考虑市场的可满足性;4、必须考虑对工商业自由的保护;{⑥}5、必须考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即服务行政的范围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扩展。

在上述考虑之下,可以认为,服务行政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其内容繁多,分类繁杂,欲对其一一列举,实际上也难以做到。目前来看,至少以下事项可纳入服务行政的范围:交通方面:市内公共交通、铁路系统、公路系统等;基本生活设施方面:供水、供电、供气系统等;卫生方面:基本医疗系统、疾病预防体系等;教育方面:各类大中小学校,幼儿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最低生活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养老院、福利院、救灾赈灾体系等;文化设施方面: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生活环境方面:环卫设施、清扫队等。但须注意的是,为推行经济政策而从事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不应属于服务行政范围。

五、服务行政的方式与途径

(一)行政机关直接提供

由行政机关直接提供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关和人员,直接向公民提供相关服务。它以行政机关为服务的具体承担者,人们接受服务时需要与行政机关打交道,感受到的是某一服务直接来自某一具体的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是单方性的服务,主要是金钱或实物给付型服务。这是由这一类型的公共服务适宜由行政机关直接提供的特性所决定的,因为实物与金钱给付型服务形式较为简单,由行政机关直接提供也不涉及相对于其它机构的效率问题,因而没必要再经过其它环节。

(二)通过公共设施提供

通过公共设施提供服务指政府投资建造公共设施,公民则自由免费使用该公共设施。这一提供方式的特征是:首先,公共设施由政府直接投资建造,至于建造过程中如何发包、如何建造等等则在所不问。其次,公民对该公共设施的使用是免费的。再次,公民直接任意使用政府建造的公共设施,使用之时不须与任何主体打交道,既不须与行政机关打交道,也不须与管理该设施的组织打交道。公民在接受这一形式的服务时,由于其不经过任何环节,因而所感受到的仅仅是在直接利用国家已经提供的服务,而不会感觉得在接受某一具体机关或组织提供的服务。因此,这种形式的服务不同于行政机关直接提供的服务,也不同于政府通过其他主体间接提供的服务。

(三)通过公务法人提供

公务法人原是法国行政法上的概念,是国家或地方团体认为某种公务的管理需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灵活性,由行政机关直接管理不妥当时,为增加管理机构的自主能力而创设的一种法人。公务法人是公法上的机构,其设立和运行规则不受规范私法人的法律如公司法的规范,而有其独特的规则。[11]

在中国,公务法人还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而仅仅是学理上的概念,学者们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定位为公务法人,认为公务法人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存在民事法律关系,也存在行政法律关系。公务法人与利用者、使用者发生行政性纠纷后,应通过行政诉讼途径来解决。[12]

通过公务法人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行政的重要方式,如医疗服务、教育服务等都是通过公务法人提供的。在公务法人的意义上考虑服务行政的提供问题,就不能不考察我国的事业单位现象。1984年《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试行方法(讨论稿)》规定,“凡是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服务活动,不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的单位,可定为事业单位”。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性质与表现形态已经变得复杂,一些名义上的事业单位实际从事的是经营性事务,在性质和功能上已经向企业转变,从名称着眼,我们已经难以将事业单位和服务行政直接联系起来。但若从“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服务活动”这一要求着眼,事业单位与公务法人仍有着密切联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公共服务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作为公务法人的事业单位提供的。

(四)通过公共企业提供

公共企业是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的的企业。它以服务公共利益为存立基础,在设立、运营等方面遵循一定的公法规则,但总体而言,其在运行上却按作为私法主体的企业的逻辑与规则进行运作,是企业与公共服务目标的结合。公共企业都由政府投资设立,有时由某一行政机关具体负责,但每一家公共企业在法律上都是独立主体,而不从属于特定的行政机关。通过公共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行政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些基本服务通常由公共企业提供的,如煤气、电力、自来水都来自公共企业。

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公共企业往往在某一区域内实行垄断,但同时也受到更为严格的管制,如价格上可能完全由政府定价,产品提供方式和标准上也受到严格控制。而与同为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竞争性国有企业相比,公共企业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直接目的,而后者则以营利为直接目的。与事业单位相比,公共企业的特点在于运行规则的不同,它在提供服务时,需要按企业的模式,出售产品并收取费用,而事业单位尽管也可能实行收费服务,但所收费用的标准却不是象公共企业那样直接取决于所提供的产品。

(五)通过特许由私法主体提供

服务行政是政府的职责,一般情况下,公共服务都由政府组织直接提供或通过公共性质的组织提供。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行政有时不再由国家或公共组织提供,而是通过国家特许的方式,由以营利为目的的私法主体在政府的规制下提供。比如政府通过bot方式,由私人企业建立并在一定期间内经营高速公路。在通过私法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情况下,私法主体是完全以商业企业的身份,在法律规定和特许合同约定范围内,按商业逻辑提供某一服务。事实上,从服务行政的过程来看,大部分公共服务都曾经在某一个或几个阶段是由私法主体负责的,如免费提供的公共设施在建造之时由某一私营企业承包等等。

【注释】

[1] [法]狄骥.公法的变迁[m].郑戈.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50-53.

[2] 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7.13.

[3]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斯林.法律与行政[m].杨伟东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5.

[4] 陈新民.“服务行政”与“生存照顾”概念的原始面貌[a].陈新民:公法学札记[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 张守文.社会法论略[j].中外法学,1996,(6).8-14.

[6] bernard schwartz. administrative law[m], 3rd edition.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1.252.

[7] 王锡锌.正当法律程序与“最低限度的公正”——从行政程序角度的考察[j].法学评论,2002,(2).23-29.

[8] 刘井玉.行政公务研究[a].北京: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6.

[9] [德]汉斯.j.沃尔夫,奥托.巴霍夫,罗尔夫.施托贝尔.行政法[m].高家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7.

[10] 丁冰.现代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23.

[11] 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49.

[12] 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2,(4).40-47.

【参考文献】

{①} “警察国家”是18世纪欧洲的一种国家形态,是由专制国家过渡到宪政(法治)国家的中间阶段。关于警察国家的进一步论述,可参见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三民书局1997年修订6版。

{②} 有关这一时期的“福利国家”与二十世纪以来盛行的“福利国家”理念的区别,可参见[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09页。

{③} 参见《魏玛宪法》第151条。

{④} goldberg v.kelly,397 u.s.254,262(1970)。

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篇3

关键词:测井工程录井工程营改增研发和技术服务

自2012年营改增试点实施以来,国家先后下发了一系列税收法规政策。从交通运输业、现代服务业到铁路运输再到2014年6月的电信服务业,营改增的步伐越来越快。营改增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的扩围和提速将对中国财税改革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产生深远影响。

某钻探公司是中石油下属单位,一直执行《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办法》(财税[2009]8号),此次营改增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是否将测井、录井工程也纳入该项目呢?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测井、录井工程是整个钻井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道施工工序,不应该纳入到营改增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中,而应该继续适用《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办法》。理由如下:

一、征税范围不同

《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办法》里的测井是指在井孔中利用测试仪器,根据物理和化学原理,间接获取地层和井眼信息,包括信息采集、处理、解释和油(气)井射孔。根据测井信息,评价储(产)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生产能力及固井质量、射孔质量、套管质量、井下作业效果等。按测井方法,主要有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核(放射性)测井、磁测井、力测井、热测井、化学测井;按完井方式分裸眼井测井和套管井测井;按开采阶段分勘探测井和开发测井,开发测井包括生产测井、工程测井和产层参数测井。

录井是指钻井过程中随着钻井录取各种必要资料的工艺过程。有关项目包括:地质设计、地质录井、气测录井、综合录井、地化录井、轻烃色谱录井、定量荧光录井、核磁共振录井、离子色谱录井、伽马录井、岩心扫描录井、录井信息传输、录井资料处理及解释、地质综合研究、测量工程、单井评价、古生物分析、岩矿分析、色谱分析、录井新技术开发、非地震方法勘探、油层工程研究、数据处理和其他技术服务项目。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务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第八条:应税服务,是指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邮政普遍服务、邮政特殊服务、其他邮政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应税服务的具体范围按照本办法所附的《应税服务范围注释》执行”。

《应税服务范围注释》中研发和技术服务,包括研发服务、技术转让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工程勘察勘探服务。

其中,研发服务,是指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与试验开发的业务活动;技术转让服务,是指转让专利或者非专利技术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业务活动;技术咨询服务,是指对特定技术项目提供可行性论证、技术预测、技术测试、技术培训、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和专业知识咨询等业务活动;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果支付节能服务公司投入及其合理报酬的业务活动;工程勘察勘探服务,是指在采矿、工程施工前,对地形、地质构造、地下资源蕴藏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的业务活动。

虽然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务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附件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二),“油气田企业提供的应税服务,适用《试点实施办法》规定的增值税税率,不再适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的通知》(财税[2009]8号)规定的增值税税率”。但没有改变油气田企业测井、地质录井工程服务属于生产性劳务的应税范围,与《应税服务范围注释》研发和技术服务的应税范围不符。

二、列支渠道不同

测井工程、地质录井是工程项目,是钻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施工工序,是构成油气井固定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属于资本性支出。

研发和技术服务是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与试验开发的业务活动,属于费用性支出,不构成油气井固定资产的价值。

三、执行税率不同

测井工程、地质录井是工程项目,是钻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道施工工序,因此执行是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办法,按照17%的税率缴纳增值税,抵扣链条不断。

如果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务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执行研发和技术服务,那么执行6%的税率,整个钻井工程的抵扣就会出现问题。

四、执行政策不统一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税[2009]8号)规定:“缴纳增值税的生产性劳务仅限于油气田企业间相互提供属于《增值税生产性劳务征税范围注释》内的劳务。油气田企业与非油气田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生产性劳务不缴纳增值税”。

营业税改增值税后,油气田企业对非油气田企业提供生产性劳务可按照增值税执行。但非油气田企业为油气田企业的提供生产性劳务时,如果注册地税务机关将其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的,可以执行增值税;如果当地税务机关没有将其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范围,则仍然按照营业税执行。这样油气田企业会出现两种税收政策,不统一,执行起来会很困难。

综上所述,测井、录井工程是整个钻井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道施工工序,不应该纳入到营改增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中。

参考文献:

[1]油气田企业增值税管理办法(财税[2009]8号).

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篇4

[关键词] 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产业;税收政策

目前,黑龙江省的服务外包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一区一带一覆盖”的产业发展区位布局已经确立,即一个沿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一条沿中俄边境的服务外包产业带,以及面向传统产业、资源产业地区全覆盖的产业发展区位布局,以全方位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一、黑龙江省服务外包税收激励政策的现状

从2006年起,商务部组织实施了旨在推进全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千百十工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黑龙江省的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哈尔滨市被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在哈尔滨市和大庆市的外包企业可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两个城市可以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下:

(一)所得税方面

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其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引进年薪在12万元(含)以上的高级管理人才,按其所交纳个人所得税地方分成额度给予奖励;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经认定的新办软件研发和生产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同时,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营业税方面

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服务外包企业按政府规定价格出租的公有住房和廉租住房,向职工出租的单位自有住房免征营业税;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转让企业产权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不应征收营业税;对服务外包企业以不动产或者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服务外包企业股权转让不缴纳营业税;服务外包企业在合并、分立、兼并过程中发生的土地使用权,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二、黑龙江省现行服务外包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相对迟缓

印度拉吉夫·甘地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对出口导向型企业(eoU)、经济特区(SeZ)、自由贸易区(FtZ)、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R&D)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放宽许可证、免交国内货物税、降低软硬件进出口关税等等,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合理运用这些政策的结果是利大于弊的。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近些年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从中印比较看,印度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而我国则是从2000年才开始的,而黑龙江省的大庆是从2006年起才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园”、哈尔滨市才被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才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比印度晚了二十年。就税收政策而言,2009年国家才将税收优惠从苏州工业园扩大到大庆和哈尔滨。

(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相对薄弱

2009年1月1日,国家开始对黑龙江省可以被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的企业在五个年度内实行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可加计扣除;软件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由2.5%调整到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而且,新办服务外包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应该说,这些优惠政策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我国对服务外包税收优惠政策的吸引力远比不上印度等国,其中只对列入示范城市的大庆和哈尔滨市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实行15%的税率,而未纳入示范城市的齐齐哈尔、鸡西等这些极具发展能力的城市就只能按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相对较高

虽然国家已经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哈尔滨和大庆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实行前所未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对软件、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门槛要求较高,这主要体现在对这些企业的认定上,既有地域上的限制(黑龙江省只有两个),又有高学历人才、研究开发经费等的限制,这表明软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是较严格的。但从国际比较来看,印度自2006年2月通过并实施《经济特区法案》以来,几乎平均每天批准一个经济特区,截至当年10月初,该国已有267个经济特区计划获批或得到政府的原则批准。其园区和经济特区内企业享受极为优厚的税收优惠。并且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几乎适用于所有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业务适用范围包括任何介质、任何应用程序、任何数据、任何服务和任何出口方式。这充分表明黑龙江省的服务外包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较高。

(四)税负重且不公平

黑龙江省现行营业税征税方式的设计对一大批分工较细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即存在重复征税。如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涉及运输企业、物流企业、物流信息企业等主体,究其原因,在于“一票制”的征收方式下,分工越细,营业税税负越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可能性会越大,影响了服务外包的发展。

(五)课税对象界定不明晰

增值税和营业税在征税范围上存在重叠交叉、设置不合理的矛盾,在服务外包业中表现尤为明显。我国现行税制没有把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以及其他劳务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而是征收营业税。这就导致了增值税货物销售与营业税应税劳务之间存在矛盾,失去了税收政策对该行业税收的制约作用。

三、促进黑龙江省服务外包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建议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建议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借鉴吸收先进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制定出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政策措施,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服务外包企业前来我省投资兴业。鼓励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可通过出口退税、签订税收协定、实行税收饶让等方式,发展壮大服务外包企业。

(二)降低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

建议适当放宽软件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适度降低这些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以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赢得黑龙江省软件出口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新机遇。

(三)适当调整与完善相关税种

建议应调整征税方式,有效延长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产业链条,可以采用差额征税的方法仅对服务外包实际取得的营业额征税,以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为促进企业联合承接服务外包,对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境内服务外包实行分包、转包经营的,其服务总承包方在计算营业税计税依据时,允许扣除分包、转包服务费用。对于物流企业承揽的运输、仓储、包装等业务分包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

四、促进黑龙江省服务外包发展的税收激励措施

(一)适度增加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期限

建议在现有的优惠期限基础上,再适当延长所得税的优惠期限。可以借鉴印度“五免五减半,随后两年减半征收”的做法,尽最大程度减轻服务外包企业的税收成本。待减免税期限结束后,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其再投资于本企业或开办其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可享受40%的再投资退税政策。

(二)合理减免营业税

对于国家鼓励和支持的服务外包行业给予激励,同时尽可能创造公平的营业税政策环境。针对金融保险业服务外包税率偏高的现状,可以先在税率上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扶持,考虑将其税率降低到3%,再视金融保险业服务外包的发展适时取消对其征收营业税,同时将金融保险业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实行只对增值额征税。

(三)适当调整增值税征税范围

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可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先扩大到交通运输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电讯业,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外包行业。对服务外包企业为生产经营而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所列示的先进技术,按合同规定向境外支付的软件费,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参 考 文 献]

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篇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加快推进铁路、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要“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按照市场经济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和平等地位。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能,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国际快递业是我国外贸运输和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发展国际快递业的进程中,存在着主张开放市场的呼声与坚持邮政现行的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之间的冲突。本课题从邮政改革与国际快递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提出促进国际快递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同时为邮政改革提供一个视角。

一、国际快递业的性质与定位

(一)快递业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快递业是为适应国际贸易对商业文件快速传递的要求,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运输服务,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发展很快。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快递业因其快捷、灵活、可追踪的服务,受到了各国的普遍欢迎和重视,并且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增长和全球物流市场发展的推动力量。在我国,1980年经原外贸部和海关总署批准,中国外运总公司率先将国际快递业务引入我国。1980年以来,经我国政府部门批准,DHL(敦豪国际快递公司)、UpS(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FeDeX(美国联邦快递公司)、tnt(天地国际快递公司)等世界主要的国际快递跨国公司(其中三家为世界“500”强企业)陆续与我国企业成立了合资合作公司或建立关系。截至2002年底,经批准在我国境内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公司已达到1100多家,主要为我国的42万家各类外向型企业提供快递服务,其服务地域国内已达2000多个县、市,国际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快递业已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快递业与邮政业的区别邮政业与快递业属于两种不同的服务类型。1、服务性质不同:根据万国邮联的规定,邮政的普遍服务是一种国家义务,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的通信需求而产生的,因而具有公益性质,属于由国家提供的一种公用物品(万国邮联规定,这种服务各国可以委托“由公共或私营部门提供”)。而国际快递业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主要是为了满足国际商务往来的特殊需要,其性质是商业性的,属于竞争性的商业物品。2、传递渠道不同:邮政服务是通过邮局之间的连续投递而进行的,国际间的邮政服务(包括邮政快递服务的emS)通过万国邮联协议进行。而非邮政的国际快递服务,是通过快递公司自身的跨国网络或航空货运公司之间进行的。3、服务对象不同:邮政的普遍服务面向社会全体成员,以提供社会成员之间基本的通信服务为准则。国际快递则主要针对经济贸易领域内的特殊客户,以个性化的特殊服务为准则。4、服务范围不同:邮政的普遍服务业务以私人的信件和包裹等为主;国际快递业务则以商务文件、资料、小型物品为主5、服务标准不同:邮政的普遍服务注重服务的标准化和统一性,万国邮联对此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国际快递服务则注重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门对门”、“桌对桌”的便捷服务。6、定价依据不同:邮政普遍服务的定价遵从万国邮联关于让所有人可以接受的低价原则,制定并执行全国统一的具有公益性质的低价的固定资费标准,国家对其合理的亏损给予补贴;而国际快递企业的服务价格则是遵从价值规律,按照其服务效率与服务程度不同,以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其价格水平并自负盈亏。正是由于这些区别,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快递服务(Courierservices)和邮政服务(postalservices)作为两个并列的服务行业来区别对待。从绝大多数国家的实践看,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都是将两者的经营、管理及其立法严格区分开来的。

(三)邮政进入国际快递领域并未改变快递业的商业性质由于快递领域存在着可观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使各国邮政部门纷纷加入到快递行列,将快递作为自身的扩展业务。邮政部门在开展快递业务经营时,遵循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而不是邮政普遍服务原则。在快递服务领域,邮政企业是以一个市场竞争者的身份进入市场的,与其他快递企业一样接受消费者的选择。在这个领域,邮政部门及其企业不具有特殊的行政地位和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说,邮政部门即便开展了快递业务,也没有理由将这一业务领域纳入到邮政专营的范围。

二、我国国际快递业管理权限之争实质在于邮政体制问题

(一)外贸部门管理模式的形成国际快递业自1980年登陆中国以来,一直作为我国对外贸易运输服务的组成部分由外经贸部门主管着,并形成了多年来海关、工商、公安、检验检疫等多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相互配合,对国际快递业行使有效监管的制度。据了解,1986年国家邮政部门成立的速递公司(emS),也是经外经贸部批准经营快递业务的,并与其他快递公司在同一市场中形成了竞争对手关系。据海关总署2002年的统计,在我国的国际快递市场份额中,邮政emS占29%,其它中外快递企业占71%。

(二)快递管理权限之争2001年美国发生“炭疽病信件事件”后,为防止出现类似的信件威胁,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包括快递在内的信件服务业的监管。国家邮政部门成为参与管理国际快递业的行政部门之一。围绕着要不要实行邮政部门对经营国际快递业务企业办理委托手续这一问题,引发了争议。有关行业协会及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中外企业提出,原有的管理体制对于防止信件恐怖事件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完全可以解决问题,没有必要改变原有的监管办法。邮政部门则坚持认为对经营国际快递业务企业办理委托是政府监管的重要方式。

(三)引发争议的根源邮政部门与有关协会、快递企业的争议,经过政府的协调,暂时解决了。但是,这里引发人们的思索是深刻的。长期以来,我国的邮政部门既是一个行政监管机构,又是一个经营型的公用企业;既提供非营利性的普遍服务,又经营商业性的多项业务,是“管”和“办”合一的机构。邮政系统职工人数较多,历史包袱较重。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营后,邮政部门财源骤减,邮政系统各级领导和广大邮政职工为扭亏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大锅饭”体制及创收渠道少等原因,即使充分利用了国家对邮政的扶持政策———经营邮政储蓄、专营邮票,仍不能弥补亏损,于是,邮政部门加大了发展快递业、物流业的力度,以获得比较多的赢利来支持内部交叉补贴。在这种形势下,邮政部门拥有了对快递企业的行政委托权,就合乎逻辑地会把国际快递业这个既有市场需求又有利润空间的领域由监管对象变为专营对象。快递与邮政之争,说到底是个体制性问题。我国国际快递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解决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即加快邮政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三、国外邮政改革与快递业发展的经验

(一)开放市场,是各国邮政改革的发展趋势1、改革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20世纪80年代初,在邮电分营的基础上,一些国家邮政部门开始引入市场机制。进入90年代以后,各国的改革陆续进入到以明确邮政部门作为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明确政企之间的关系等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阶段。目前,已有90多个国家完成了邮政行业的政企分开,将邮政服务业逐步推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经营。2、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向现代邮政的转型在邮政部门企业化后,一些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邮政机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瑞典、新西兰、英国、意大利、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阿根廷等许多国家的邮政部门都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荷兰邮政和德国邮政通过成功发行股票,转变为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挪威和希腊等国的邮政则通过出售部分股权、合资等方式引入外部投资者,改变了国有独资的状况,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与此同时,各国邮政通过实行专业化经营、推进机构改革、调整营业网点、大力发展物流业、开展增值服务、拓展国际业务等举措,提高邮政的运营效率,积极向现代邮政转型。3、界定专营范围,进一步开放市场各国邮政对非营利的普遍服务业务和商业性、竞争性的服务业务实行分业经营,对具有公益性质的邮政普遍业务建立相应补偿机制,重新界定邮政专营范围,推动了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据对世界160个国家的统计,2000年各国在邮政市场准入方面完全垄断经营的占4%,实行部分专营的占76%,取消邮政专营、完全开放邮政市场的已占20%。1992年,瑞典成为欧洲国家中第一个废除邮政专营的国家。新西兰于1998年、荷兰于2000年废除了邮政专营。2002年5月,欧盟通过新的邮政服务法令,规定不迟于2007年前,所有欧盟国家必须全面开放邮政市场。日本于2003年4月撤销了邮政的政府机构———日本总务省邮政事业厅,成立了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日本邮政公社”;并且通过立法,允许民营企业经营原来属邮政专营的国内平信的递送业务等;2003年10月,日本小泉首相宣布将于2007年实现日本邮政的民营化。

(二)鼓励和扶持快递公司的发展1、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未将快递纳入邮政的专营范围在行业管理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邮政部门没有权力管理快递业,也未将快递纳入邮政的专营范围。许多国家的快递领域不仅向国内企业开放,而且已向国外开放,形成了国内企业与跨国快递公司之间的竞争格局。美国邮政早期曾经试图对快递进行专营,但在长达3年的辩论后,美国于1979确定把超过3美元的或者资费高于普通信件两倍的快递业务排除在邮政专营范围之外。日本《邮局法》规定邮政的专营权仅限于50克以下的平信以及明信片。欧共体早在1985年就做出决定,认为快递不属于邮政部门专营范围。根据世界银行“再造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快递市场也都是开放的。2、邮政快递与非邮政快递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关系各国邮政快递与非邮政快递之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合作也很密切。2001年,美国邮政与FeDeX签定了为期7年的合作协议,共享运输网络。该协议涉及金额70亿美元,它史无前例地将世界规模最大的民营快递承运商与邮政联系在一起。

(三)世界邮政改革效果明显许多国家通过改革给邮政注入了生机活力。如德国邮政出现了四大变化。一是体制转轨,邮政由过去的行政垄断专营转变为股份制和市场化经营。二是机制转型,邮政企业在人员和财务管理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三是发展迅速,2000年德国邮政营业收入327.08亿欧元,比上年增长46%;经营利润23.79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8%;2001年德国邮政的国内业务量为67.1%,境外业务量上升至32.9%;而改革前德国邮政的国外市场几乎等于零。四是实力大增,德国邮政不仅不再需要政府补贴,而且实现了资产增值和税收增长,成为欧洲最大的邮政公司和世界级物流企业。澳大利亚邮政业改革后邮政公司成为全国十佳企业之一,2001年的营业收入和税前利润创历史记录。荷兰、新西兰、法国、加拿大、瑞士等国邮政都引进竞争机制,获得较好成效。

四、改革思路与建议

邮政业与国际快递业同属于服务业,但又是不同门类,从“9•11”事件后,因我国邮政部门对快递企业进入市场具有了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就使邮政体制与国际快递业的发展发生了内在的联系,邮政改革将会成为促进国际快递业发展的新动力。我们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政企分开为邮政改革的基本目标根据《决定》的精神、我国“十五”计划《纲要》对服务业的改革要求和各国邮政的改革实践,应当加快改革目前我国邮政存在的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核心任务是实现政企、政资、政事的“三个分开”。邮政行业的管理部门要与现在隶属的邮政企业彻底脱钩,改建成没有自身局部经济利益的独立的社会监管机构。把不承担行政职能的邮政服务机构经过剥离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业务经营机构,由国家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

(二)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国际快递业发展要合理规定邮政服务机构从事邮政专营业务(如邮票发行、一定范围的信函专营等)和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如邮政汇兑、邮政储蓄等)的范围。对从事市场竞争性业务的邮政服务公司,要实行分业经营并与其他非邮政企业实行平等竞争,因此对上述企业应当严格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指出:“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要转变观念,突破体制障碍,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要通过邮政改革,构建适应“入世”后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型邮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开放市场,促进国际快递业发展。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规定:“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在国际快递市场上,国家制定的市场准入条件要对所有的快递企业一视同仁,邮政快递企业不能排挤其他快递经营者,国家及行业组织要依法有效管理国际快递市场。

(三)运用法律推进邮政改革《邮政法》是国家规范管理邮政服务业的大法,要按照这个法律,正确处理邮政与快递的关系。同时,要本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积极而审慎地研究修改这部法律,坚持立法与改革相一致的原则,运用法律武器,切实维护国家通信安全,有效推进邮政改革,使邮政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和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我国邮政服务业的方针政策法制化。要通过修改《邮政法》强化国家对邮政的普遍服务责任、性质、完整地阐述邮政普遍服务的定义和服务质量标准,明确提供这种服务的多样性、逐步市场化的方向和全社会的监督责任等,以便依法保障我国邮政普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建立邮政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国家可以采取减免税费、建立财政专项补贴、邮资调整等多种方式解决邮政普遍服务的亏损,使经营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机构通过获得稳定的补贴,确保我国邮政普遍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篇6

尽管众多行业主流媒体和有关人士对刚刚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初次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修订草案)》中的有关条款表达了各种意见,但是毋庸置疑,在这个草案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中国民族快递业发展的新希望。

在此次提交审议的修订稿中,将各方关注的“邮政专营范围”定义为“国务院规定的范围”,回避了之前各方“意见颇大”的“邮政专营范围”问题,留给“有关部门”在新《邮政法》出台后再行颁布具体方案。

差距之大

在此,我们先且不论这部新的《邮政法》(修订草案)为何对“邮政专营范围”问题做如此“处理”的原因。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今年9月18日至19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二届“中美邮政改革和快递服务研讨会”的情况,此次研讨会由国家邮政局和美国商务部主办。可以说,这样的会议对快递这个新兴行业来说是国家间最高级别的会议。而参加会议的中方代表团除了国务院的领导和国家邮政局等行业监管部门的领导以外,还有中国邮政、圆通、申通、中通、韵达、天天、全一、汇通等国内大型特别是民营快递企业的负责人。代表团除了就邮政监管体系、邮政经营管理、快递标准的制定和施行、快递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和职能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探讨之外,还在美国华盛顿、孟菲斯、洛杉矶参观了邮件处理中心,参观了Fedex快件处理中心和UpS综合物流中心,近距离了解了美国在邮政和快递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

与去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美邮政改革和快递服务研讨会”相比,这次研讨会可以说让中国的快递企业经营者大开眼界,让他们亲眼目睹了平日里经常“打交道”却并未“谋面”的国际快递巨头的真实“容颜”,真切地感受到国际快递巨头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强大的综合实力。国内某民营快递企业老总回国后颇有感触:“看着头顶一架架飞机像鸟儿回巢一样,齐嗖嗖地飞回物流基地时,心里掀起了一阵波澜”,“每架飞机‘回巢’的时间仅仅只有几秒之差,2小时内150架飞机都要按时回到机场,这样的效率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另一位民营快递企业老总则发出了“跟他们相比还差三五十年”这样的感叹,的确,国际快递巨头的优势还远不止这些。用业界资深人士徐勇的话说:“中国所有民营速递业的资本加起来,还不够买UpS一架波音737的。”。

作为快递行业,“快”是这个行业的特点,而当今最快的莫过机了。与国际巨头的数百架包机相比,中国的快递企业的包机可以说还在“梦”里。我想,国家邮政局的领导可能比国内快递企业的老总更有感触,站在这些国际物流大鳄面前,中国的民族快递业将来的发展真的是任重而道远,而面对国际巨头在中国国内的频繁“动作”,中国真的需要一批大型的快递企业来和他们抗衡。就目前来说,国内快递企业特别是民营快递企业除了顺丰速运有几架包机外,其他的都是租用航空仓位进行运作的。当然,这只是针对诸如次晨达、次日达等特殊产品而言的,而对于一般货物,大部分是通过汽车运输的。如此情形,不要说中国的快递企业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在两三年内能将国内的快递服务做强做大就已经不容易了。但是,面对外资快递对中国快递市场的“吞食”,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快递企业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等待吗?也许国家邮政主管部门已经看到了这种现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痛”。

将适当放开信件快递

由此,让我们回到前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修订草案)》中来,该草案第六章第51条明确规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而在第六章第55条中规定:快递企业经营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范围以外的信件快递业务,应当在信件封套的显著位置标注信件字样。可以说,这一规定让气势汹汹的国际快递巨头感到了“寒冷”,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此前他们在中国快递市场的战略布局。而对国内快递企业来说,从此前不能经营信件快递到现在的可以经营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范围以外的信件快递,可以说,这种转变已经显示出国家对快递企业的支持,也显示出国家对民族快递产业的支持。但是宥于相关因素,只是坚持了谨慎的态度。我们愿意相信,随着快递市场的逐步规范和发展,中国的民族快递业一定能在发展中崛起。正如国家邮政局副局长徐建洲接受专访表示,国内快递企业在与外资快递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利于今后的发展。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些地方上有利于快递行业发展的消息。先是从2008年6月1日起,天津市所有从事快递业务的机动车全部持《快递专用证》上路行驶,长期困扰快递服务企业的通行难题得到基本解决。其后,2008年5月上旬,湖南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扶持快递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在政策导向上明确了促进快递发展的9条支持政策。其中包括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快递服务经营等。同月2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审定同意省邮政管理局的《关于加快快递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优化行业环境,明确行业定位,在“十一五”期间,培育一批“经营有道、管理有方、竞争力强”的快递企业的目标。11月初,山西省政府发文,确定了以九方面政策措施来保证省快递服务业的发展。从这些信息来看,有利于国内快递业发展的政策将会在未来陆续出台。

虽然《邮政法》(修订草案)在相关条款上仍然不甚明朗,但是,我们从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快递服务产业的政策上已经看到了国家对民族快递业的希望和信心。而且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的《邮政法》(修订草案)将快递服务第一次以法的形式给予确认,写进了自1986年以来未能定稿的《邮政法》中。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新的《邮政法》(修订草案)强调快递企业经营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范围以外的信件快递业务,应当在信件封套的显著位置标注信件字样。但是也由此表明,快递企业是可以经营信件快递业务的,只是在范围上没有详细的规定。

自力更生

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篇7

零税率应税服务享受退(免)税的范围与条件

37号文件附件4《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第一条和第二条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称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往返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在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以下称港澳台运输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

国际运输服务的范围与适用条件国际运输服务主要包括:在境内载运旅客或者货物出境,在境外载运旅客或者货物入境和在境外载运旅客或者货物三类情况。其条件是:以水路运输的应有《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证》;以陆路运输应有《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且《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应当包括“国际运输”;以航空运输应有《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且其经营范围应当包括“国际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但要注意,根据37号文件附件4第七条第(六)项要求,如果只在国际运输服务范围内而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应税服务,不能实行退(免)税只享受免税政策。例如,某上海国际物流运输公司长期为国外客户运输货物到东南亚国家,该公司办理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并且经营范围包括“国际运输”。按照政策规定,该公司的国际运输服务可以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国际运输服务而无审批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及“国际运输”经营范围的,应当实行免税政策。

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的范围研发服务主要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与试验开发的业务。设计服务主要包括:工业设计、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动漫设计、展示设计、网站设计、机械设计、工程设计、广告设计、创意策划、文印晒图等,但不包括对境内不动产提供的设计服务。在上述范围内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应税服务享受退(免)税政策。

港澳台运输服务的范围及适用条件主要范围包括:往返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在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其条件是:以陆路运输方式应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并具有持《道路运输证》的直通港澳运输车辆;以水路运输方式提供至台湾的交通运输服务的,应当取得《台湾海峡两岸间水路运输许可证》并具有持《台湾海峡两岸间船舶营运证》的船舶;以水路运输方式提供至香港、澳门的,应当具有获得港澳线路运营许可的船舶;以航空运输方式提供上述交通运输服务的,应当取得《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且其经营范围应当包括“国际、国内(含港澳)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否则,根据37号文件附件4第七条第(七)项要求,只在服务项目范围内而无上述执行许可条件的只能享受免税。

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的范围

除上述国际运输和港澳台运输服务两种不具备条件的应税服务按免税政策以外,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以下应税服务也免征增值税。一是工程、矿产资源在境外的工程勘察勘探服务;二是会议展览地点在境外的会议展览服务;三是存储地点在境外的仓储服务;四是标的物在境外使用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五是在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的发行、播映服务;六是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中的技术转让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软件服务、电路设计及测试服务、信息系统服务、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商标著作权转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物流辅助服务(仓储服务除外)、认证服务、鉴证服务、咨询服务、广播影视节目(作品)制作服务、期租服务、程租服务、湿租服务。但不包括:合同标的物在境内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对境内货物或不动产的认证服务、鉴证服务和咨询服务以及广告投放地在境外的广告服务。

退(免)税与免税申报要求

一是适用零税率的应税服务,生产企业应按月向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增值税免抵退税或免税手续,并于收入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有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如实申报免抵退税。外贸企业参照一般贸易的申报方式在申报期内收齐单证办理免退税。其零税率应税服务的退税税率为国际运输11%,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为6%。如某a国际运输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路运输,具有《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证》,应税服务适用零税率实行免抵退税办法。2013年8月,该公司取得国际运输收入2000000元(换算为人民币价格),国内运输收入6000000元,以上均在当月计入内外销销售收入。购进一艘小型货船(固定资产)5000000元,进项税额850000元,其当期的免抵退额为:

(1)当期国际运输收入免抵退税额=当期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计税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零税率应税服务退税率=2000000×11%=22(万元);

(2)当期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予抵扣税额)=6000000×11%-(5000000×17%-0)=-19(万元);

(3)由于期末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19(万元),当期免抵税额=22-19=3(万元)。

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篇8

广州家政公司排名前十名

1、宜尔宝

宜尔宝即广州市宜尔宝家庭服务有限公司,是2008年创办于广州市的一家专业提供月子护理、产后修复、婴儿早教等服务的公司,其服务范围遍及全国48个城市,服务品质一直以优质贴心著称。

2、祥乐家庭服务

祥乐家庭服务即广州祥乐家庭服务有限公司,是创立于2011年广州市的一家专业家政服务公司,主要提供月嫂、育婴师、产后修复师等服务,其服务品质一直很受认可。

3、51家庭管家

51家庭管家是成立于2014年广州的国内知名家庭管家服务机构,专注于为中高端家庭提供保姆管家、月子护理、养老、育婴等服务,服务一直以安全、便捷、优质著称。

4、爱妈妈家政

爱妈妈家政是成立于2011年广州市的一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家政服务公司,主要提供月嫂、育儿师、小时工等服务,其服务高效快捷,一直很受客户信赖。

5、亿邦家政

亿邦家政即广州亿邦中佣到家家庭服务有限公司,是2016年在广州成立的一家大型家政公司,服务范围包括家政、产后康复和保洁等,服务品质也很安全可靠。

6、福民家政

福民家政即广州市福民家庭服务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广州市知名的家政服务公司之一,提供的服务包括家庭保姆、月子护理和居家保洁等。

7、友帮家政

友帮家政是成立于2000年广州市的一家专业提供保姆、月嫂、钟点工和家庭保洁等服务的家政公司,公司旗下的服务人员都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的,服务一直备受好评。

8、天鹅到家

天鹅到家是天津五八到家生活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家政服务品牌,公司主要提供家政、搬家等上门服务,服务范围遍及全球400多个城市,服务口碑一直很好。

9、家家月嫂

家家月嫂是成立于2015年的专业提供月嫂服务的家政公司,其服务主要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护理,也提供催乳师、育婴师等服务,深受万千宝妈的信赖。

10、丰泽园家政

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篇9

[关键词]邮政;普遍服务义务;补偿机制

1998年邮电分离以来,中国邮政改革一直处于探索和争论中。国家停止补贴后的2003年,国家邮政局在报告中称,中国邮政每年承担普遍服务亏损额高达41·7亿元。2007年1月,中国邮政正式实行政企分离。行使企业职能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要从事普遍服务业务、竞争性业务(包括快递和物流业务)和邮政储蓄业务。2007年,邮政业务收入达到930亿元,增长了16%。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政企分开只是邮政改革迈出的一小步,邮政改革成功与否在短期内还难以进行评价。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医疗、教育等公共产业所推行的改革,都经历过一个严重依赖市场化的阶段。但就结果来看,情况均不乐观。邮政集团的公司化改革是否会导致普遍服务的质量下滑,目前尚难定论.

1 普遍服务义务与邮政企业经营的目标冲突

1·1 邮政普遍服务义务

《万国邮政公约》明确规定了“邮政普遍服务”的定义,即以合理的价格对领土每一角落提供经常、优质的基本邮政服务。尽管各国对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范围界定并不相同,但公益性的特点却是其本质要求.

1·2 中国的邮政普遍服务

中国邮政承担普遍服务的范围、种类、责任、困难之大之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还肩负着维护政权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职责。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发达地区多,农村人口比例高,使得中国邮政有1/3职工、2/3邮路、3/4网点都是直接为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服务的(周鹏,2008).

在我国中西部的偏远农村和山区,邮政是政府为保障当地公民基本通信权利而提供的主要服务平台,在有些地方甚至是当地居民与外界交流的唯一渠道。这就要求邮政必须承担高额成本,不讲获利,并承受由此造成的巨额亏损。此外,由于我国地理、交通环境的复杂性,很多边远乡村地广人稀,邮件量少,没有公路,只能用马班和步班邮路传递邮件,运营成本很高。而目前,全国采用的是统一低廉的资费.

1·3 普遍服务义务与邮政集团经营目标的冲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邮电合一的体制,邮政普遍服务的亏损主要通过电信收入内部交叉补偿。因此,当时邮政普遍服务巨额亏损问题不突出,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另外,邮电合一时期,邮电系统内部长期存在重电轻邮趋势,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这些因素使得独立运营后的中国邮政发展举步维艰.

而竞争性业务属商业性业务,必须与其他民营和外资企业公平竞争。而当前的邮政集团,既经营普遍服务业务又经营竞争性业务,这相当于作为企业的中国邮政集团同时拥有两个完全相悖的经营目标,这极易导致产业定位不清,同时影响公益性与竞争性业务的发展,也可能排斥其他相关市场竞争主体.

2 邮政专营权的局限

2·1 邮政专营权的内涵及弊端

邮政专营是国家赋予邮政部门对部分邮政业务实行专营的一种制度,主要指信件业务专营。专营范围之内的业务只能由指定的邮政企业经营,专营范围由国家法律规定。事实上,国家通过立法赋予邮政企业专营权的目的,在于通过邮政企业独家经营一定业务,通过赢利地区对亏损地区的交叉补贴,从经济上支持邮政提供普遍服务.

针对我国邮政普遍服务业务的巨额亏损,邮政部门强调邮政产业的三大特点———规模经济、普遍服务和法律责任,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只有邮政专营。但是不难发现邮政专营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较多弊端:第一,造成邮政系统经营效率的低下。邮政专营这样一种暗补模式使人们无法判断亏损到底是由于普遍服务还是因为经营不善,长此以往,会造成行业本身的无效率.

第二,为邮政部门不适当地扩大其专营业务范围、强化对其他竞争性业务的垄断性经营提供了条件。由于邮政专营范围界定的模糊性和邮政部门两种业务的混合经营,很容易导致邮政部门从部门利益出发,扩张行政垄断能力,不适当地扩大业务垄断范围。这必然会强化邮政行业垄断经营体制,不利于邮政企业效率的提高;也损害了竞争者的权益,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不利于扩大就业和促进社会稳定.

第三,对我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产生限制。近年来国内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很快,全国快递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00万人,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邮政部门的规定来看,目前非邮政快递企业60%的国内快递业务都是违规的。而新邮政法曾几易其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快递对邮政专营的不满.

2·2 处理邮政专营权的经验及思路

从各国经验来看,在处理邮政专营权问题上,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取消邮政专营权,如瑞典、俄罗斯、荷兰等。②将专营改为许可,实际上是取消了专营制度,如英国、日本.

大多数国家目前仍然保留邮政专营,但邮政市场也日趋开放。这些保留邮政专营制度的国家,大概使用了四种基本的标准来确定专营业务的范围:一是重量限制,一定重量以下的信件由邮政专营;二是资费限制,一定资费以内的信件由邮政专营;三是内件限制,规定某些性质的邮政业务为邮政专营;四是投递限制,邮箱等设施为邮政专用。多数国家采取四种基本标准中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的方式.

从国际上的总体经验来看,虽然各国具体状况不同,但其变革的主要趋势是一致的,即逐步开放市场,鼓励竞争,缩小邮政专营范围乃至取消邮政专营。因为专营是一种行政性垄断,不利于邮政体系效率的提升。就我国而言,由于普遍服务业务繁重,一下子将邮政专营权全部放开并不现实,易引起混乱,且无法确保普遍服务的实现,但出于对市场其他竞争主体的考虑以及新邮政法在专营权问题上的几易其稿可以发现,对邮政的专营权逐步缩小乃至淡化已然是大势所趋.

2·3 中国邮政产业规制的进一步改革设想

2·3·1 中国邮政产业规制改革基本设想

基于用专营权进行内部业务交叉补贴的低效率,我们需要提出更有效的方式在保证普遍服务业务实现的同时使邮政的其他业务能够在市场得以公平竞争,这就需要进行邮政产业规制改革.

在中国自然垄断产业领域,分拆式改革一直得到较高支持,有的行业则已进行分拆,如电信、石油、石化等,邮政产业虽非完全属于自然垄断,但以分拆的方式引入竞争也有较大的可行性.

对于邮政产业规制改革,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按“条”分拆,即将主要赢利业务如邮政速递、邮政报刊发行、邮政储蓄等分别从邮政整体业务中拆出,各自成立公司,完全市场化操作。同时,将信件投送中“普遍服务”亏损的那部分分出来,作为一项公共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标或委托中国邮政集团实现,但要搞清楚“普遍服务”政策性亏损究竟有多少。按“条”分拆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邮政长期亏损的根本原因并非完全由于低成本的“普遍服务”,更在于邮政各项业务的整体经营、界限不清以及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

2·3·2 建立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

当普遍服务业务和竞争性业务被分离开后,普遍服务就不能通过邮政竞争性业务的赢利来获得企业内部的交叉补贴,对此,可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尝试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补偿普遍服务业务.

(1)建立普遍服务基金。

通过国家法规向所有邮政业务运营商按比例征收基金税,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然后再统一转移支付给实际承担普遍服务业务的邮政企业以补偿普遍服务造成的亏损。普遍服务基金政策避免了利用一般税收系统所产生的较高社会成本,也不会与竞争机制产生矛盾,能有效地促进邮政网络扩张,并能对高成本地区实行定向补贴,进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家政服务的业务范围篇10

关键词:“营改增”;生产业;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08-02

在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和升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往往选择把原来由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所提供的与生产环节的上、中、下游相关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服务业务(比如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员工招聘等)从企业中剥离出来,采取“服务外包”的形式,由外面专业的服务企业承接。将生产从企业中分离,从而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主业,这将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为了满足企业服务外包的需要所发展壮大起来的服务产业,因为其服务的对象是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企业而不是作为最终消费者的个人,所以将该服务产业称为“生产业”。为促进生产业发展,我国采取了“营改增”这项重要的政策措施。但我国“营改增”尚处于试点阶段,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一、我国生产业“营改增”的必要性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用税收政策作为杠杆通过减税的形式,对经济的发展走向和结构调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改增”政策正是顺应了结构性减税的要求,通过税制优化、税负调整为生产业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对我国生产业分工精细化、产业融合化、业态新型化和业务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增强竞争能力

由于营业税是对销售收入全额计税,这种税制设计使得计征营业税的行业在产业链流动循环过程中重复征税,税负像“滚雪球”一样的增长。生产业由于流转环节较多,产业链条重复征税问题最为严重,这种不断扩大的税收负担阻碍了生产业的发展。“营改增”后,可以有效解决生产业重复征税的问题。对一般纳税人,增值税只对流通环节中增值额部分征税,能够有效消除服务业存在的重复征税、税负过重的问题,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强生产业竞争能力。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3%的征收率(按含税销售额计算实际征收率只有2.9%,低于营业税税率3%或5%),因此“营改增”也有利于降低小额纳税人的税负,扶持小微企业发展。[1]

(二)“营改增”有利于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制度

“营改增”是国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增值税与营业税两税并行的税制结构打破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导致增值税“中性”税收的优点无法正常发挥。实行“营改增”后,增值征以其环环抵扣的优点减轻了服务企业在流转环节的税收负担,为企业营造公平合理的税收环境,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拓宽其他企业的抵扣范围,增强了生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营改增”这一举措对于优化税制结构和完善税收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1]

(三)“营改增”有利于促进产业分工细化,优化产业结构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交通运输等外购的各项服务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将促进企业将生产从主业中分离,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主业,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间精细专业化分工。以减负的方式刺激企业更多的投资意愿,在政策上对生产业的良好发展予以扶持和鼓励,推动我国生产业的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1]

二、“营改增”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施现状

2011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通过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试点,试点范围为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其中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包括融资租赁和经营性租赁)、鉴证咨询服务。2012年9月1日起,试点又分批扩展到北京市、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浙江省(含宁波市)、天津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8个省(直辖市)。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营改增”试点,广播影视服务纳入试点范围。2014年1月1日,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2014年6月1日,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2]

从试点运行的效果看,“营改增”在各地都发挥了减税作用,有力地带动了生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了企业经营组织模式转变,支持了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了经济结构,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福建省为例,截止2014年12月底,福建省(不含厦门,下同)共有“营改增”试点纳税人81754户,比年初净增31144户,增长61.5%。其中,一般纳税人11877户,占14.5%,小规模纳税人69877户,占85.5%。全年累计入库改征增值税39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交通运输业7.6亿元,现代服务业21.9亿元,电信业9.3亿元。从减税情况看,试点纳税人共减税24.26亿元,减税面为98%,其中,试点小规模纳税人减税3.59亿元,降幅为39.4%;试点一般纳税人减税20.67亿元,降幅达38%。

从目前“营改增”试行以及扩围的行业来看,由于各行业适用税率不同,能够抵扣的项目有多有少,具体到某个企业或者纳税人的时候,不一定都表现为税负的降低。其实“营改增”作为结构性减税政策,区别于大规模的整体减税,理论上企业税负有增有减的情况正是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体现。

(二)存在问题

1.试点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

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生产业未纳入到“营改增”的范围。一方面,这部分未纳入到“营改增”范围的生产业重复征税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如果试点企业涉及业务均为试点行业,则可以通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达到降低企业税负的效果。但如试点企业的业务涉及较多的非试点行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有限,可能会导致企业税负短期内有所增加。如交通运输企业可抵扣的项目主要为购置运输工具和燃油、修理费所含的进项税,路桥费、房屋租金、保险费等生产经营成本无法纳入进项抵扣范围。在物流企业的成本构成中,40%左右是燃油费,40%左右是路桥费,20%左右为人力成本,其中无法抵扣的路桥费和人力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按照现行办法,“营改增”很容易加重交通运输行业的税收负担。目前,建筑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尚未纳入“营改增”范围,造成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营改增”试点缺乏有效衔接,影响了“营改增”的实际效果。[3]

2.部分行业进项税的抵扣范围较窄

缴纳增值税时,可用于进项抵扣的项目和金额越多、发生越频繁,税负就越轻。由于一些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原材料投入较少,部分行业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取得或较难取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试点企业进项抵扣不充分,造成其税负不降反增。如创新人才高度集聚的部分现代服务业人工成本占比较大,在现行“营改增”实施办法中后者无法进行抵扣,相对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相关对策

(一)企业应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

“营改增”试点期间,税负不减反增固然会引起国家的重视,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来补偿,但作为企业来说政府的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需要通过自身的财务管理来适应政府的政策。首先,在购进环节,企业应当完善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按期认证抵扣进项税;制定最优的采购决策,如果供应商报价(含税价)金额相同时,尽可能选择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以便税费抵扣。其次,在销售环节,公司应按会计准则的规定规范销项税的财务核算制度,如有的企业采用混合销售的方法进行日常运作,按税法规定,如果不能分别核算,则采用从高计征的原则,故企业需将增值税税率不同的经营项目,分别进行核算,进而减轻企业税负。[3]另外,企业可以利用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一特点,通过筹划,更新设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可通过将一些研发、设计、营销等内部服务环节从主业剥离出来,作为服务外包项目,或设立独立机构对内对外提供服务,增强企业专业化程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4]

(二)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推进“营改增”

在积极完善试点方案的同时,加快推进更多行业“营改增”试点的进程。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未纳入到“营改增”范围的生产业重复征税问题,减轻他们税收负担,有利于这些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试点改革行业的增加,有利于打通增值税抵扣链条,扩大抵扣范围,使得外购的商品和服务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不断增多,行业税负必将进一步下降。所以,只有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乃至全面推开,才能让“营改增”改革真正达到结构性减税的效果。[5]

(三)完善“营改增”试点方案,增强“营改增”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不同的生产行业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特点,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同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更多重视“营改增”对培育生产业、扩大就业等积极效应,出台相应的“营改增””完善方案,增强“营改增”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如在许多生产业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大,如何科学地解决人力资本成本的增值税抵扣问题,并形成鼓励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制度导向。方案一,可采用抵扣率的方式,增加进项税抵扣项目,在税务机关核定范围内计算抵扣;方案二,可根据不同类型服务业人工成本所占比重的情况,以及对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采用政府补助的方式,解决部分行业和企业因税制改革导致的税负加重问题;方案三,在进项税额抵扣范围不变的前提下,国家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相关服务业的税率来减轻企业的税负,或者可以出台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以减轻企业税负。[6]

四、结语

“营改增”是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解决生产业发展滞后问题的重要政策措施。“营改增”的实施对生产业的减税效应明显,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有利于强服务业竞争能力,使得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专业分工更加精细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也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但作为一个新实行的政策,“营改增”在实行过程中也会存在不足,作为企业和政府双方在这次改革中都要努力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敏.“营改增”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2]崔元丽.“营改增”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业,2014(9).

[3]周艳.浅析“营改增”后物流企业的纳税筹划[J].财会研究,2012(24).

[4]胡怡建,李天祥.增值税扩围改革的财政收入影响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模拟估算[J].财政研究,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