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十篇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十篇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51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篇1

一、美术个别化学习前:巧――材料选择巧

目前,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针对材料投放的问题主要有两大倾向:(1)少。只提供简单的蜡笔、记号笔、白纸、彩纸。幼儿只能单一地勾线、涂色。虽方便管理,但忽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2)全。一股脑儿地投放上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取,玩个痛快。虽幼儿天性得以彰显,但材料杂乱,眼花缭乱,幼儿与材料间缺乏目的性。

因此,综合上述两种材料投放方式再加一点教师的思考,就变成了“巧选材料”。一般的分类我们可以按幼儿年龄分,或按材料玩法分,其实还有很多分发,可以给美术个别化学习带来全新的面貌。

1.储藏性收集。日常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按照点、线、面、块的方式分类。这类收集方式方便教师的空间整理和收纳,便于幼儿取放材料,形成一定的有序创作。

2.针对性收集。可以根据主题活动带领幼儿有针对性地收集制作材料。如,在“秋天”的主题中,可以收集树叶,观察秋叶的形状、颜色,并指导幼儿对树叶做出归类收藏等。此类收集方式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幼儿美术区角活动的目标达成度颇高。

3.社会资源性收集。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特色型收集。可以结合学校、班级的特色文化,投放各种特色材料。此类材料的收集将某种特色资源融合在区角中,促进班级整体环境的表现、表达,更让幼儿在使用材料时更具归属感和创造力。

二、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细――引导暗示细

除了材料的巧妙选择外,教师的引导策略也是需要推究和思考的,在此,我以一位教的引导策略为例,讲述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引导暗示细。

教师所在年龄段为大班,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创设折纸、剪纸活动。由于班级幼儿有一定折纸经验,但是较难的折纸还不够熟练。因此,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都通过简笔画图例的形式展现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部分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的折纸模型展示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创作需求,教师将折纸的图例、步骤模型上贴上“星星”,以区分这项折纸的难易程度,幼儿可以根据星级难度自由选取。

相信从案例中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美术个别化学习在引导上特别细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隐性指导。教师的指导隐藏在图示案例中,细致的步骤图节省了教师说教的时间,让幼儿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根据挑战性和趣味性,幼儿在反复琢磨的过程中掌握了折纸的技能。(2)关注幼儿。细致地观察到幼儿同年龄段发展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引导。根据幼儿每个年龄段艺术活动侧重点不同、欣赏水平不同、表现水平不同、想要表达的内容不同的特点,指导幼儿形成多样化、个性化、创作表现佳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个别化学习后:美――作品呈现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该和幼儿一起用图画和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然而当我们把画作高高挂在墙面的时候,我们重视了美化环境,忽略了幼儿欣赏和彼此学习的过程。所以,作品应该有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呈现。如案例“春天来了”主题背景下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活动“彩泥变变变”,我以陶泥作为主材料,在美术区中大量地投放该材料,让幼儿进行创作。

1.平面式。刚开始,我想到了垫板,让幼儿在垫板上搓陶泥,完成后,一张垫板就是一幅春天的画。而垫板可以竖着放在橱上。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单一,且不够美观。

2.半浮雕式。结合幼儿园生活化美术特色,我提供了一次性的纸盘,让幼儿自由选择,在纸盘上用陶泥进行创作。白色的纸盘虽然使作品有颜色的对比冲突,且富有立体感,但纸盘局限了作品的空间,也限制了能力强的幼儿的想象空间。

3.开放式。我结合春天的主题内容,将美术区中的一块橱的背面作为一个大的底板背景,创设了一棵柳树、一条小河的简单情景,让幼儿用陶泥在此板上直接操作,捏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景物。这样开放式地呈现,既作为幼儿的操作墙,又是一块很好的幼儿自主创作的主题墙,一举两得!

4.立体式呈现。陶泥投放一段时间后,幼儿有了经验,出现了立体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作品,我对于美术区中的阶梯式橱面做了一些调整。幼儿的陶泥作品完成后,可以自主陈列在草地上。而有了这个自由的空间背景,幼儿的想象空间也扩大了,他们可以自由想象搓出各种人和物,自主摆放组合。

参考文献: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篇2

关键词:美术题材;美术创作;地域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84-01

从美术创作的性质来看,美术创作需要经历三大阶段:选取题材、确定表现风格、进行创新,美术创作者对生活中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提炼,通过再创作将其变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因此,美术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地域性文化作为某一地区的特色文化,对该地区的美术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美术的创作题材、创作风格以及美术作品的创新都会受到地域性文化的影响,因此,对地域性文化进行综合把握,有益于美术创作。

一、美术创作题材、风格与地域性文化的关系

(一)美术创作题材与地域性文化的关系

美术创作题材是美术创作者所描绘的生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是创作美术作品的基础。一般来说,美术作品的题材应该是生活中的典型事物或者事件,它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对观赏者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且不能是对事物本身的照抄照搬,基于这样的原因,美术创作者必须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提炼,从中灌输自己的思维,采用虚构、概括等多种表现手法,让素材富有感染力。在美术作品中,无论是风景画还是人物画,其创作题材都来源于创作者的现实生活。从风景画来看,风景画一般描绘室外自然景物,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往往有不同的风景,由于创作题材的来源不同,所以风景画就有了壮阔的边塞风光、秀丽的江南风景等多种不同的内容。从人物画来看,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历史上的人物,在创作的时候都离不开所描绘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一幅优秀的人物画应该能表现特定地域的、特定时期内的人物气质特征。

要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就必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从特定的地域文化中提炼出具有特色的题材。只有这样才能让美术作品不流于俗套,让美术作品拥有真正的文化底蕴。

(二)美术创作风格与地域性文化的关系

美术作品的创作风格是美术创作者在长时间的艺术创作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现象,从美术作品的创作历程来看,美术创作风格与题材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一般来说,画家的创作与自己生活区域的地域文化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只有立足于生活,才能让美术作品超越生活。举个例子来说,外国美术史上有名的巴比松画派,就是画家通过与当地农民一起生活,关注该区域的地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描绘农民生活和农村景象的著名田园流派。除了地理性地域特征以外,文化性地域特征也会影响美术创作的风格。美术作品的风格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文化和审美情趣的美术创作者将自己对具体事物的感受表现到自己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不同的美术风格。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底蕴对美术创作风格具有很深的影响,例如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就具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画作中会表现出很多儒家、道家、禅学等多种文化的思想,而西方美术中则会更多地表现出自由的特性,讲究科学地透视原理。

二、美术作品创新与地域性文化的关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副美术作品要与其他美术作品区别开来,就必须进行创新。一般来说,美术作品具有当代性,当代艺术是反应当代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的作品,因此,美术创作者往往依据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色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美术作品就很有可能出现内容、风格上的重合,不利于美术作品的创新。美术创作和创新都离不开地域性文化,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副优秀的美术作品,应该能反映一个时代某一区域文化的特征,美术创作者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只有综合把握地域文化和整体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用心体会生活中的情感,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富有地域性文化色彩且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

三、结语

美术作品没有好差之分,只有雅俗的简单区别。美术创作没有固定的方向,没有固定的内容,因此,美术创作具有广阔的发挥空间。从地域性文化的本质来看,地域的概念是抽象的,并没有具体的范围,可以是一个小镇,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地域性文化的内涵更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是生活习惯,可以是风俗,甚至可以是传说。因此,美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自身所在区域的地域性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还要深入挖掘地域性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出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富有思想内涵的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篇3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理念的学理依据与政策依据

“桂中”是一个概述地域方位的名词,是广西中部地区的俗称。桂中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如有首批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四绝”———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还有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麒麟山文化、文化、红水河文化、土司文化,等等。这些民族文化艺术为高校的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师专的审美教育中来,推进学校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师专的审美教育也有着一定学理依据和政策依据。

(一)学理依据

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教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内在关系,高校课程的设置、教学改革与高校传承民族文化的职能的内在关联也有着深层的理论依据。在人类学家的视野中,学校“课程”是“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民族都创造发明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人们将其认为“精华”的部分编写成教材,放到学校中作为“课程”,以便能够进行代际“文化传承”。可见,课程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传承形式,它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文化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民族交往、民族发展和民族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了极大地威胁。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主要机构和场所,应当义不容辞的承担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神圣职责和艰巨任务。课程作为高校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主要工具,总是体现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将一定社会的文化转化为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教师的日常交往中,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习得了这些文化。高校审美教育是高校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标,教师通过选择一些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艺术文本和艺术样态作为教学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感受艺术美的生成、理解艺术美的内涵、把握艺术美的价值等各种审美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积极的审美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的一种特色鲜明的优质审美教育资源,既要传承发展,又要应对文化现代化的矛盾,因此,科学合理的设置既能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又能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的课程,处理好民族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的关系,是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所面临重大问题。

(二)政策依据

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并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中指出:“当前,面临着来自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保护状况堪忧:大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间文艺、技术、礼仪、节庆、游艺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流失境外;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法律体系尚未建立,民众的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工作资金短缺。”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担负起责任,并积极主动地与民委、文联等各有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文化系统、民委系统、文联系统、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各个方面的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同时,“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业,大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研究活动。普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大力推进高校特色办学,强化高校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功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中也指出:要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特别是民族艺术学科建设。因此,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是有着一定的政策依据。

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现实可行性

柳州师专地处桂中少数民族聚集地区,这里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丰富,不仅拥有被首次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四绝”———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而且还有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麒麟山文化、文化、红水河文化、土司文化,等等。这些鲜活的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为学校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学资源。然而,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独具民族特色和极具艺术特色的民族艺术,在现代“工具理性”的冲击下正逐步消失。柳州师专作为处于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地方高校,目前在其课程设置和教学科研中,都缺乏对这些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和研究,特别是对于以文学艺术为教学重点的中文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没有对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给予足够的关注,教师在上一些专业基础课如《文学概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美学》等课程时,更是缺乏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内容的介绍,这大大削弱柳州师专在传承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和服务地方文化社会发展的功能,也制约了其特色学科建设,特别是民族艺术学科的建设。因此,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学校的审美教育中来,是丰富柳州师专审美教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强化其传承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和服务地方文化社会发展的功能,进而打造其特色学科建设,特别是民族艺术学科建设的迫切需求。

三、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少数民族人们久远历史记忆的积淀,是其灵魂与精神集体表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俗性、传承性和民族性。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地方高校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地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依托、开发和利用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教学资源,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审美教育,培育和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这不仅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开发与高校审美教育和谐共生发展的需求,也是保护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的需求。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专家滕星教授指出,在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学校的教育目标与任务:一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溶人现代化主流文化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与行为方式;二是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一不可。要在学制、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方面具体落实这一教育目标与任务,要做到将二者有机结合。少数民族学校应成为文化多样性的传播与培训中心”[2]。柳州师专是桂中地区唯一的一所师范类高等学府,学校享有“桂中基础教育师资摇篮”的美誉。作为一所民族地区的高等学府,柳州师专不仅要为桂中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师资保障,更要为桂中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在柳州师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中,将桂中地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无疑是拓展和创新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良好路径。对于如何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柳州师专的审美教育实践中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路径进行尝试。

(一)全面收集整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

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收集、挖掘和整理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它需要一个长期持续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现阶段,我们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主要可以采取网络收集和田野调查两种路径。在现代社会中,互联网无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之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查阅和收集到一些关于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料,如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资料、桂中壮族歌谣和瑶族舞蹈的视频、桂中苗族服饰和侗族鼓楼的图片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我们可以了解目前有关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现状和一些基本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形态。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料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极其有限,而且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因此,我们在全面收集整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要深入到少数民族族群的地进行实际的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中不断的收集、挖掘、整理桂中地区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民族文化艺术,如来宾麒麟文化、忻城土司文化、金秀大瑶山文化,以及壮族的歌谣、瑶族的舞蹈、苗族的服饰、侗族的鼓楼等艺术形式,并整合互联网所收集的资料。同时,将所有资料分门别类建立数据库,为提炼桂中地区民族文化艺术表征提供必要的资源。

(二)凝炼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表征形态

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3]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其文化艺术丰富而庞杂,因此,我们在对桂中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全面挖掘、收集、整理之后,必须还要对其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凝炼出最能代表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形态,使之成为柳州师专课程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比如,桂中地区忻城县所保存的土司建筑是全国保持最为完整的土司文化遗址,是桂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态之一,享有“壮乡故宫”的美誉。然而,土司文化是集“精华”与“糟粕”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来考察忻城土司文化,无疑它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品之一,而从土司制度的内涵而言,它确实存在着诸多“糟粕”之处。因此,我们挖掘、整理、提炼桂中土司文化艺术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深度挖掘,全面整理,另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桂中土司文化中的具有很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民俗文化、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等作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正如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时所说:“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又如,桂中地区的苗族和侗族都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在课堂教学课程教学中,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和分析,只能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精华部分。因此,在全面挖掘、收集和整理桂中地区的苗族和侗族文化艺术的过程中,要提炼出既能彰显它们各自身份又具有艺术美感特征的民族文化艺术形态。无疑桂中地区苗族绚丽多彩的服饰艺术和侗族独具特色的鼓楼建筑艺术和芦笙艺术成为了这两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表征形态。

(三)多维度论证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可行性

桂中地区拥有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柳州师专中文学科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丰富教学资源。而如何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融入到具体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来,并形成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加以实施和推广,则需要在理论上对其进行严谨、充分的论证。诸如中文学科课程建设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内在关联、高校审美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开发相融合合理性、高校教学科研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之间必要性、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性、特殊性与柳州师专中文学科建设现实性的契合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学理上做出深入明晰的阐释,才能为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可行性提供学理上的依据。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然而,理论的前瞻性与现实滞后性和特殊性之间有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从在学理的维度论证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高校审美教育可行性的同时,还必须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与规划纲要等方面进行论证。此外,我们还要对柳州师专所处的现实境遇、学校的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学科优势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从而为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提供现实依据。

(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实践

在全面收集整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凝炼出能够表征桂中各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样态,将为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教学资源上的保障;而从学理、政策、校情等多维度论证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的可行性,将为其教育理念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支撑。就桂中少数民族文化如何融入柳州师专审美教育实践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1.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来。高校的课程教学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主要路径之一。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文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高校都会开设“文学概论”、“美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传统课程,尽管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有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由于这些教材的编写者考虑到“全国通用”的视域,他们在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却是大同小异,在这些传统的教材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往往处于一种“缺席”的地位。柳州师专作为桂中民族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有着得天得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就目前学校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而言,缺乏对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应有的关注。例如在“美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按照美学理论的既有的基本体系,着重对“美的本质”、“审美经验”、“形式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审美范畴”、“美感”、“审美教育”等一些基本理论概念进行学理上的分析,再结合教材中列举的一些典型的艺术形象对它们进行讲解,很少结合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分析和解读。这种“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无疑会游离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之外,学生除了了解一些艰涩的美学概念和“古典”的艺术形象,很难从“美学”教学中获得切身审美艺术的“美感”,从而导致“美学”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无法真正实现审美教育与审美交流的目标。如果我们在“美学”课程教学中能够“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将桂中地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融入到“美学”教学中来,适当的选择一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案例对一些基本的美学理论的内涵进行具体阐释,同时又能从理论上对一些具体鲜活的桂中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行学理分析,这样一方面使得一些晦涩的美学概念不会显得空洞无物,另一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切身的体会到身边鲜活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作为一种美的存在,形成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深度审美交流,使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认知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美学”教学的审美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意识。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篇4

【关键词】创造美;判断美;表现美;发现美

只有自己亲自设计、亲手制作的东西才会和别人不一样,才会有独特的创意。每个人一进来我们学校都会情不自禁的拿出手机不停地拍照,哇、太有创意了、太美了,废旧的轮胎上种满了漂亮的鲜花、废置的木箱上有孩子们的涂鸦。长长的竹筒上种满了可爱的多肉植物、桃溪谷挂满了孩子们的手绘玻璃瓶、一年四季,美丽沧小、处处花香,请到沧小来看花和画。工作之余,我喜欢看“海清DiY生活艺术”“微设计”“最陶瓷”等等的微信公众号,从中受到启发,惊讶小伙伴们的创意和才情,同时,沧小是我家,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布置。

一、学习区的布置

让学生创造美,判断美,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美术室是美术老师的一件外套,美术室建好以后,从装修设计到材料的选购老师应该参与其中,少贴喷画、不复制,外面走廊是竹筒种花、种多肉植物,和综合课的老师整合,让学生辨认各种植物的名字和特性,并插上名牌,路边挖回来的几棵小小的含羞草,让多少学生惊讶大自然植物的神奇。把各种美丽的植物画下来,自己亲自动手做相框,挂在自己的课室,挂在阳光小书房、挂在校园的每一个小角落。美术室的合适角落摆上写生台,让学生自己组合设计摆上石膏像和景物,如何摆才好看,有疏有密、陶罐上面查上什么花好看,学生作品展示栏如何摆放学生的作品,打破了的花瓶别扔掉,原来种上一两棵小小的吊兰是如此的优雅,一块小小的石头、孩子们画得如此美轮美奂。路边的狗尾草、捡回来的松果,动动脑筋,可以是很好的装饰品、学校裁树剩下的树枝、可以画画、可以做画框,原来生活处处有美。阅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美术室成立了小明老师小书房,摆上学生喜欢的读物,书法字帖、画册、摆上几张休闲的、好看的桌椅、让学生画完画可以休闲看书,美术室不锁门,上学时间是向学生开放的,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些学生小调皮,小破坏,老师们都说你在走廊上种那么多的花草,摆放那么多的作品,里面多么多的书,不怕学生破坏吗?我是这样回答的:不忘初心,干净漂亮的地方人们不忍心去破坏,反而越脏的地方人们垃圾都往那里扔,我相信熏比教更有效。用美术去解决学习、生活的问题。教室布置好并不简单,它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是有学问的。有些教室布置是布置了,但很不理想:有的贴挂得五颜六色,花里胡哨,像一个联欢、游艺的场所;有的标语、挂图过多,繁杂纷乱,没有主题;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布置得缺少德育内容等等。我们要引导学生布置好教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布置教室要严肃、庄重中求美观。上述各项内容的布置,要有总体的设计方案,不能零敲碎打,只管局部不管整体。每项的布置,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适当加以美化。比如图书角和卫生角的柜子(或架子)上,摆放一、两盆清新的花卉,可增加美的气氛。花卉是学生自己种植的,不要娇贵的,易于管理。特别要注意发挥同学的兴趣和特长。课室的对联由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负责,墙报由有美术特长的同学设计……。阳光小书房的布置:学校的每个角落都有书房,书架和桌椅选择浅颜色。给人一种明亮的感觉、长时间的看书,孩子的眼部是十分的疲劳,小书房布置设计一处绿色植物区。那样孩子们在看书累的时候,就可以看看这些具有生命的小植物,可以呼吸到最清新的空气,周围的布置是交给美术组了,挂上油画小组的作品,学生设计的小书签,学生编织的小提包,手绘的手提袋,孩子们每天在这里流连忘返。

二、休闲区的布置

在实践中创造美、发现美首先是试墨台休闲区的布置,学生课间和放学在这里练习书法,布置时书法元素必不可少。文笔塔、大毛笔、金龙、窗花、王羲之的车马印、颜真卿宝鉴等等,和学生一起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在劳动中创造美,从中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认同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文笔塔中间窗花的的倒模制作,首先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收集各种窗花的图案,然后选择合适的图案,画在泡沫上再进行热烫,注意纹样的连接和图案疏密的处理,最后把水泥混砂石倒上去,几天后成型,再打磨,这一个过程学生把平时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体现了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的价值。学校桃溪谷是孩子们的艺术学园,原来用美术的方式可以美化生化和环境的,旧轮胎、废置的木箱、废旧的水管种花,让孩子学会废物利用、即将拿去烧掉的木桩,中间挖深一点可以种上多肉植物,表面锯平可以当櫈子做,横切可以画画,疏密摆在草地上,旁边种上几束小野花,把大花瓶推到在地上、散落一地的鲜花,太美了,丙烯颜料的作用太大了,因为不掉色,可以在玻璃瓶上画画、可以在沙井盖上面画画,可以在木桩上面画画、可以在罗盖、水管上面画画上面,画好后,可以装饰校园的美一个角落。这里是孩子们的艺术学园。

三、展示区布置

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展示是全校师生的一场视觉盛宴,提到学生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尊重和享受他人的艺术成果。美术室、楼梯、大堂等等展示孩子们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师生同时展出,画种要多,国画、油画、彩铅、油画棒、水彩、版画、拓印……都根据不同的风格装裱好,让学生看到原来一张画装裱前和一张装裱后的区别是那么得大,如何去欣赏别人的作品,逼真、创意、材料、技法、工整、色彩等,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当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的时候,不批评、不喧哗,是个人素质和修养的表现。欣赏别人证明你比别人优秀。美术让学习和生活环境更美好,让老师和同学们每天都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学习、享受工作。

参考文献: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后现代主义信息教学目标脱节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发展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提出了不同要求。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美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美术教育、专业美术教育和职业美术教育。师范美术教育包括在职业美术教育的范畴之内,它主要培养未来的美术师资队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等师范美术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高等美术教育门类,这类受教育者走上工作岗位,会直接影响到很多人。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中等师范美术教育以及其他层次美术教育有很大区别。中等师范美术教育主要培养小学美术教师,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初、高中学校美术教师岗位。但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有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众多院校的合并、升级以及学生生源的减少、就业形式的严峻,现在高等师范生的就业形式变得很复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还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师工作,也有到大学工作的,由此可见,现在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应该还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

从内容和性质上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更侧重于美术的教育功能,它是为培养不同层次的美术师资而进行的一种美术教育活动,这类美术教育应该特别重视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这是师范美术教育与其他美术教育的关键所在。高等师范美术的师范性决定了其培养的目标不是美术专业人才,而是美术教育人才。但是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者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联系,不能把它们孤立开来。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队伍,毕业生不仅要掌握一定能力的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学习专业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掌握艺术教育理论前沿的发展状况。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与高等美术院校一样,基本上还是在沿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教育体系,这种体系是20世纪初从西方教学体系借用过来的,它强调技术的传授,并不适合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时代的冲击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伴随着它对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迅猛冲击,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社会改变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地位,信息技术也使得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到了极大挑战,信息技术也使得教师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总而言之,信息化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式。

信息化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学生冲击同样很大。大量的信息造成了他们的审美疲劳,混乱了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如何利用信息高科技,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和对信息的主动选择、鉴别能力,使学生具有自我驾驭正面文化环境的能力,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形式素养,是当前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中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

信息化社会改变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地位,学校不再是唯一传授知识的地方,现在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增加视听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社会为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体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方式。

2.艺术发展的影响

21世纪,社会发展很快,艺术流派也出现了探求多元性、综合性等纷繁复杂的局面。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更融入了大众生活。艺术的发展也影响到了当前我们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更应该重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重视文化的多元性,重视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

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的一个概念。后现代主义,它的特征是强调平民化和生活化,反对创造的正统性和经典性。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对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术教育在设计美术课程上吸取了它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等特点。提出了艺术大众化、多元文化等观点,是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人文活动紧密结合,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保持本国特有文化传统。把这种后现代艺术思想加入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区,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3.培养目标和方式不明确

虽然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对其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中都有所提及和规定,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显得含糊不清。例如,拿入学考试来说,高等院校美术招生中,美术教育、服装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考试题目大体一样,这无形中就给报考师范类考生一个信息:名为师范生,其实跟专业美术学生没有区别。我们可以在报考同专业的考试,报考美术教育时,可以加试基础的教学内容,以示区别。

关于课程设置,大多数高等师范美术专业在课堂学科的安排上与专业美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大体一致,造成了师范生对师范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观念的淡薄,师范生也以一名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要求自己,忽视了自身的师范性,而且,在课程的安排上又与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缺乏专业主攻方向,最后造成了自身理念混淆的感觉。其实,师范生如果能关注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加以发扬,那在社会上的工作环境角色适应是无人能及的。

4.课程与实际教学岗位、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应该明确的是:人才的培养是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美术师资力量。中小学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要求,是指导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长期以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一直存在“专业性”和“师范性”两个分歧。有的认为,高等师范美术专业应该注重“专业性”,依据是美术是一种技能,首先要培养技能;而有的认为,高等师范专业应该注重“师范性”,因为它培养的是一名教师。事实证明,脱离社会实际需求,只对“师范美术教育”做片面理解,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单纯看做表象的“师范性”和“专业性”,会导致教学陷入误区,造成人才的浪费。

当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正处于一个艰难困惑时期,大家都在积极探讨和寻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都在努力研究改革之路,找准定位,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篇6

前三季度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以下特点:

(一)进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大幅度增长

前三季度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187.7亿美元,增长32.4%,占同期广东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的75.4%。同期,一般贸易进出口215.2亿美元,大幅增长97.6%,增幅高于加工贸易65.2个百分点,所占比重为13.7%。

(二)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超过六成,国有和民营企业增长明显快于外商投资企业

前三季度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197.1亿美元,增长33.3%,占同期广东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的76%,其中,外商独资企业进出口981亿美元,增长33.1%,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的76%。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218.8亿美元,增长41%,占13.9%;民营企业进出口158.5亿美元,增长80.3%,占10.1%。

(三)出口主要输往香港和欧美,进口大部分来自亚洲地区

前三季度,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输往香港、美国和欧盟分别为404.5亿美元、138.5亿美元和118.4亿美元,分别增长55.4%、46.5%和76.5%,对上述三个市场合计占同期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7.6%。

同期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来自亚洲地区627.2亿美元,增长17.2%,占同期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86.9%。

(四)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和电子技术产品占九成以上,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较小

前三季度,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和电子技术产品进出口分别为929.8亿美元和522.9亿美元,分别增长50.6%和21%,合共占同期广东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值的92.3%。其中,出口以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为主,共出口736.8亿美元,增长65.2%,占出口比重的86.4%;进口以电子技术产品为主,共进口440.7亿美元,占进口比重的61%。此外,生命科学技术产品和生物技术产品分别进出口12.2亿美元和3806.4万美元,增长23.5%和8.9%,占进出口比重分别为0.8%和0.02%。

(五)进出口企业高度集中于珠三角地区

前三季度,珠三角地区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1520亿美元,增长38.2%,占同期广东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值的96.6%。其中,进出口值较大的城市有深圳、东莞、广州、惠州和佛山。

广东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主要原因:一是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产业的集聚效应的逐步显现,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制造的转移,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二是部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提高,提高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三是国家对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采取零关税政策;四是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国内需求相对不足对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出口挤压效应”。此外,广东省还对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了扶持措施,促进了先进技术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增长。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篇7

1声乐艺术美学概述

(1)内涵。器乐和声乐是音乐作品的两大表现形式,音乐美学是美学和音乐学的交叉学科,音乐美学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归纳,对音乐作品中的哲学与美学问题进行思辨。声乐艺术美学是对声乐的审美价值以及审美规律进行研究,对声乐的曲情、声情和词情进行研究,综合把握声乐作品的美学理论,并用综合声乐美学理论来指导声乐艺术实践活动。

(2)声乐艺术美学内容。声乐艺术不同于器乐艺术,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歌词方面,音乐、歌词和人声是声乐艺术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音乐,音乐是声乐的灵魂,声乐艺术的价值主要通过音乐的旋律、节拍、力度、节奏和调式来表现,音乐包括了合唱、独唱和重唱。音乐创作之时坚持着美学规则,通过对音乐旋律力度、节奏和速度的调节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审美效应。其次,歌词是声乐的内容,也是声乐与器乐的关键区别所在。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可以迸发无穷的精神力量,音乐歌词可以激发人们的形象思维,歌词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明确的感受歌曲传达的精神内容,抒情性较为强烈的歌词还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但是声乐艺术中的歌词美学要通过歌唱来体现,实现歌词和歌声的转化。再次,人声是声乐的载体,人声包括了女声、男声、童声,人声组合形式包括了独唱、合唱和重唱。此外,伴唱也是声乐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伴唱可以增加声乐艺术美感。

2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审美比较

(1)旋律。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是音乐作品的两种表现形式,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相同,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两者的区别。首先是旋律方面的差异,器乐艺术更具抽象性,声乐艺术主要通过歌词来表现,声乐创作者的创作范围也要受到歌词的限定,声乐创作要注重线条流动。而器乐创作的创作人更具有创作的广度和深度,器乐的创作乐思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歌词发生变化。

(2)艺术创作。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歌词上。声乐艺术的词和曲更加具有独立性,声乐艺术既可以表现为一词多曲也可以表现为一曲多词,声乐艺术要处理好词曲之间的关系,它关系着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文化准备。而器乐创作主要是人们主观思想客观化的过程。此外,声乐和器乐在情感机制上也存在区别,声乐艺术主要是具体情感外化,而器乐艺术更具有抽象性。

(3)审美环节。声乐艺术音响包括了音乐乐音音响和语音音响,两种音响的结合可以增加音乐艺术的魅力,取得良好的音响运动效果。器乐艺术主要是通过物体来表现,器乐音响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突破了人声极限,人们很难理解器乐艺术的内涵。此外,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在脸部表情性以及口头性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声乐艺术需要人声现场表演,增加声乐的审美效果。

3声乐艺术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体系,包括了声乐作品、声乐表演、声乐艺术和声乐评论等,中国的声乐艺术包括了民族声乐艺术和通俗声乐艺术,通俗声乐艺术更加的多样和个性,声乐艺术美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美学思想,我国声乐艺术更具独特性。

(1)声乐艺术作品美学特征。声乐艺术包括了文学部分和音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在分析声乐艺术作品美学特征的时候要重点的对声乐作品的词曲关系进行研究,不同艺术家对歌曲关系的观点是不同的。其实,歌词和旋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歌曲旋律要根据歌词的内容来界定,在增加歌词语调感的同时提高旋律的优美度和朴实度,也就是说,歌词在声乐创作的过程中更具主导性,声乐艺术都是语调感和旋律感的最佳结合。

(2)声乐创作的美学特征。声乐创作是将主观情感转化成客观现实的重要过程,声乐创造体现了情感的创造和流动,它包括了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相互渗透,但是声乐艺术创作并不是这两种语言的简单相加,声乐创作者需要巧妙处理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声乐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创作者的音乐造诣和文学修养,它需要歌词作者和作曲者的共同合作。

(3)声乐艺术表演美学特征。声乐艺术不仅是音乐创作的过程,还是音乐审美的过程,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主要是通过表演者来实现,而器乐艺术的美学价值主要是通过音乐器具来实现,声乐和器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就决定了声乐艺术表演的有限性,声乐艺术表演需要表演者的歌唱技能,通过歌唱来表达歌曲传达的思想、情绪、情感和情景。声乐表演者要加强对声乐作品的认识,发现声乐作品中的内在联系,赋予声乐作品以完整性、凝聚力和历史感。

(4)声乐艺术鉴赏和声乐艺术传播美学特征。首先是声乐艺术鉴赏美学特征,声乐艺术创作出来就是接受人们的评说和模仿,声乐鉴赏者包括了声乐票友和声乐爱好者,声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鉴赏者的接受和狂热模仿。其次,声乐艺术的传播加速了声乐艺术的大众化和普及性,声乐艺术比器乐艺术更具传播的广泛性,声乐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会迅速的深入人心,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4结语

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是音乐作品的两大表现形式,声乐艺术包括了歌词、音乐和人声,声乐艺术是自成体系的美学体系,声乐表演者需要充分发挥声乐作品的美学品质和美学风格,而声乐作品的鉴赏者则要树立自身的声乐审美观,对声乐艺术进行美学思考。

参考文献:

[1]吴婷.中国民族声乐中的音乐美学因素分析[J].大众文艺,2011(01).

[2]杨菁,刘文静.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中国成人教育,2011(03).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综合探索课程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12-01

一、综合探索课程的特色

其一,教学内容特色,新课程标准为初中美术设置了四部分教学内容,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美术教学要体现综合性是此次教学改革对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综合性为特色的美术教学体现为美术学科的内部综合、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与社会的综合,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是美术教学的学科内部综合;音乐与美术、文学与美术、戏剧舞蹈与美术、物理与美术、地理与美术是美术教学的跨学科综合;关注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审美,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间美术,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是美术教学与社会的综合;运用先进的摄影、摄像、计算机技术辅助美术创作是美术教学与科学的综合。

其二,教学方式特色,教学方式多样化综合探索是美术教学的另一大特色,它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相互协作的学习,教师根据学生差异性的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学习基础、家庭背景、性别特征,组织优势互补的学习互动小组,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共同完成美术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和空间,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开展实验、操作实践。学习小组的成立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分工,使学生各自承担起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意见的任务,通过完整性的探索实践过程,使学生的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美术情感与态度同时得到提高。

二、初中美术开展综合探索教学的意义

1.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具体可以体现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实践的锻炼。例如,在以“自我展示”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时间、地点条件,关于自我展示的主题内容、版面设计、风格选择等都有学生自主把握。在作品展示中,有的学生以蓝色文化为主题,蓝色的海洋、蓝色的天空、丰富蓝色海洋的各种水生动物、映衬蓝色天空的洁白云霞都成为学生作品的构成元素,已开放型的设计理念充分唤醒学生的创作激情。

2.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有益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友好协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学生对自身学习与他人之间所存在差距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奋斗激情。例如,在以“小区”为主题的美术探索课中,通过教师对全体学生有针对性的分组,使学生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有的学生擅长搜集资料、有的学生擅长计算机操作、有的学生擅长与人沟通和交流、有的学生擅长撰写文字材料,使学生各司其职的开展关于“小区”的探索,包括小区概念的由来、小区的发展线索、小区的构成元素、小区的作用与功能、小区的形态、对于小区的描绘、想象中的小区形象等,在分门别类的对小区进行系统分析后,使学生得出该美术主题的设计理念。

3.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自主探索能力是美术探索课程培养学生的重点,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并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层次的美术情感与态度,通过探索能力的培养也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拓展。例如,在以“门”为主题的美术探索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走访、摄影、写生,展开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搜集到充分的学习素材的基础上,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索,进而达到对这一主题的良好把握。

三、综合探索课程教学策略

1.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美术是一门对视觉形象感要求很高的艺术学科,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和美术品味的最佳教学方法就是充分满足学生的视觉需求。以具体可感的实物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体验意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充分感受实物资源的特征,并引发学生关于实物的联想,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例如,以“未来的交通工具”为主题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实物参考资料,把各种交通工具的事物或者模型引入到教学环境中,诸如模型的自行车、电动车、汽车、轮船、飞机、火车等,以此激发学生展开联想。

2.重视加强教学实践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美术学习来源于生活,美术实践也应该相应的回归生活,通过加强美术教学实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完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例如,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不只体现在绘画上,还涉及到相关的手工制作和环境设计,教师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活动,诸如班会环境布置、装饰品设计、墙体绘画等。

3.重视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美术学习不仅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还与多学科发生着交叉关系,美术学科中充分渗透着语文元素、数学元素、地理元素、物理元素,美术教学可以通过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完善自身的发展。例如,通过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主题创作思路,语文学科的文学性有益于增强美术创作的意象化韵味,并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充分融入到美术作品中,以此加强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

初中学生具有情感丰富、善于联想、乐于实践的性格特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综合探索性元素,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无论是就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还是对学校的教学水平都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综合探索式的教学必然成为美术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孙飞.浅析初中美术“综合・探索”课程的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116-117.

[2]钱国飞.“综合・探索”教学――创新初中美术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12:74-75.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篇9

主要院系:中国画、造型艺术、建筑艺术、设计、艺术与人文等。

知名校友:林墉、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等。

每到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往往是城市里的高校,在那里可以看到和我同龄的年轻人都在做什么,然后我会在持续刺激中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与别人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我有幸来到花城广州,来到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我没有理由不爱这里、不爱我所学习的专业,我的艺术热情在这里得以淋漓尽致地释放。

广美,我们心中天堂的模样

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由广东华南文艺学院、湖北中南文艺学院和广西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成立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1958年南迁至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学院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院有两个校区,分别是昌岗老校区和大学城新校区。

昌岗老校区虽然小,但是很精致,看似拥挤的建筑群落显得很有特色,斑驳的树干被雨水浸润,书写着历史的沧桑,走在林荫小道上,总会让人有一种在新旧时光中交替穿梭的感觉。这里的教学楼虽然没有大学城新校区的气派,但随处可见的小雕塑给这里增添了不少生气和艺术气息。办公主楼藤蔓缠绕,长条形的建筑结构简洁又不失大气,方墙圆柱体现出广美人张扬的个性与兼容的艺术品质。美术馆是艺术的汇集地,是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展示舞台,是大家学习与交流的好去处。这里每年都会承办各种大型展览,为校内外广大参观者提供鉴赏的平台。而每年的毕业展更是吸引了数十万热爱艺术的人前来观展,在这里,艺术与生活完美地交汇在一起。广美体育馆的涂鸦墙已成为广美靓丽的风景线之一,教学楼的天台则是学子们挥洒青春热情的秘密基地。如今,这份热情也改变着原本略显单调的生活区,学子们拿起手中的画笔,给以黑白色调为主的生活区增添了不少色彩和活力。

校徽中的建筑是昌岗老校区的教学楼,修建于1953年。老校区是广州美术学院最原始的象征,蕴含着广美最高的历史荣耀,那栋教学楼则代表着广美的开始。

每年,当你看到日渐喧闹的夜市,看到水果摊上越来越多的水果,看到女生的花裙子、男生的短袖衬衫,你就该知道广州的夏天来了。正当青春的学子们渴望蓝天,享受微风,大家站在宿舍的阳台上,俯瞰多彩的校园,俯瞰随风飞逝的时光。

刚来广美时,我依旧过着高中时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我眼中的广美要么是林荫小道,要么是挂满教具的教室,却不曾发现广美独有的美。没过多久,我便喜欢上用相机留住我所看到的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我渐渐发现在每一个镜头下,广美都有一种别具韵味的美。而在广美最不能错过的美景就是在宿舍阳台上看到的夕阳西下时的广美校园。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我想说的是,广美就是我心中天堂的模样。

很显然,广美不仅仅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它的美也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这样开放的美的天堂是每一个崇尚艺术的学子都会为之不懈追求的,而那随处可见的广美红也正如广美人一样热情奔放、积极向上。

岭南画派薪火相传

著名的岭南画派纪念馆就坐落在广美昌岗老校区内,占地面积六百多平方米,于1991年落成,以其典雅富丽的独特外貌引人瞩目。负责设计该馆的何镜堂和莫伯治两位大师以其高深的造诣构思了一个独特的造型,设计从具象到抽象,将现代展览功能与岭南文化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岭南画派的文化内涵实质。该设计在1993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设计一等奖”。

纪念馆前筑有长方形的水池,池正中的斜梯直入二楼纪念馆正门。整座建筑的外墙均以白色装饰,且外观造型独特,犹如琼楼玉宇般华丽幽雅,馆内共分四层,有纪念馆大厅、陈列大厅、展览大厅、贵宾接待厅、收藏室、字画装裱室等,分设有收藏部、展览部、研究部、创作部、办公室等业务部门。

岭南画派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熟的画派体系,它是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是我国建国后最优秀的画派之一。“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体现了岭南画派所张扬的艺术主张,也是广东岭南文化的精髓。该画派的创始人是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人称“岭南三杰”,高剑父和陈树人是清末广州著名花鸟画家居巢、居廉的弟子,高奇峰曾与其兄高剑父留学日本,学习美术。

从历史上看,岭南画派的发展不仅受到西洋的影响,还受到印度、伊朗、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影响。高剑父的部分追随者以及学生的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海外,学画的人把岭南画派视为中国画的主要特色,所以传承也更广一些。

美术学和美术的区别篇10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38-02

一、西部民族地区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滞后

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随社会的变革而变革。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面对教育改革潮流,西部地区高等美术教育发展滞后日益凸显。自我国恢复高考以来,高等美术教育从培养美术精英逐步转为培养实用性与适应性的人才。高校扩招使西部高等美术教育规模扩张,不少高校生源膨胀,民族地区有限的教育条件受到严重挑战,教师现有知识无法完成正常教学任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明显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教育质量不仅没有快速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也表现出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如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明确培养目标,已是目前困扰西部高等美术教育的突出问题。由于民族地区高等美术教育盲目摹仿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对自身情况缺乏准确判断,追求专业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常规管理、学生作业布置及评价、毕业创作等方面与美院基本一个样式。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含糊不清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越来越专门化而不专业化。

调整培养目标是西部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专业美院是以培养造型艺术或设计艺术的专门人才为主的,重技术和创作;一般院校美术专业应以培养适应和满足职业需求的一般人才为主,师范院校则以培养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所需的教学师资为主。其不同的是,纯粹的专业美院强调人才培养的拔尖性,一般院校美术专业强调的是培养对象对职业的适应性。有人说,“事实上,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在专业方面向美术院校靠近,而在职业培养方面离师范性质较远”[1]。所以出现了师范生会画一点画但不精却又不懂教书,一般艺术院校的学生则摹仿美院模式,热衷边缘前卫尝试,对基础学习和训练又缺乏足够掌握的现象。

美术专业是需要有较高投入的专业,教学设备、观摩采风、教学实践、创作活动等方面所需的经费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说,都基本能够得到保证。西部地区高校由于学校性质所限,完全靠地方财力投入,维持教学和建设的必要经费存在较大困难,对美术专业教学科研条件改善的支持力度难以加大。再说,西部学生入校前的基础与专业美术院校学生差距较大,如果我们摹仿美院教学模式,过于强调专门化培养,单纯塑造精英人才,实行小班制教学,不仅会增加教学成本,还会造成培养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况。

二、美术创作多元化需要多元美术教育

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带来许多崭新的艺术样式,美术创作从主题模式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追求。无论是表现主义绘画,或是装饰艺术和行为艺术,当今中国的美术现象都已经充分说明了对美术创作多元化的认同。目前,我国各大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基本都朝一个方向奔,中国传统美术在教学中所占比重甚微,西方美术得到大力推广和张扬。这种单一的目标模式非常不利于美术人才的培养。其实,就是盛产名家的欧洲也没有两所美术院校的模式是一样的。由于中国的美术教育制度是围绕着造型艺术建立起来的,因而西部地区的一些高校强调绘画教育、轻视设计教育已经成了一种教育现象。

“多元文化教育由初始的美国民族教育模式,逐步演化为欧洲大陆国家民族教育的价值取向,最终成为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的一种理念”[2]。时至今日,多元文化教育更得到大家认同。多元文化被引入我国后,也受到广泛关注。美术教育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贴近多元理念,美术作品的存在形式及内容也极为宽泛,因为美术创作是发散型思维居胜。美术创作领域的繁荣,提供了优先选择教育模式的机会。西部地区高等美术教育要适应美术创作发展的形势,就必须调整教学内容,认真审视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那种过分重基础、轻创造,过分重视技能传授、热衷复制和对形式进行模仿的做法都需要进行改革。

西部民族地区是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如何将美术教育与市场对接,调整办学思路,拓宽课程范畴,开设特色课程,改革实践教育方式,是民族地区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西部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基本上还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市场经济无法正常接轨。事实上,市场经济有助于美术教育的更好发展。教学与“经济”结合,能给学生更多的接触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美术教育事业本身而言,按经济规律进行操作,既可以改善办学条件,也利于自身的发展。

三、人才需求多样化要求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办大学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我国西部由于地理环境及发展起步较晚等因素,经济发展落后。为扭转这种局面,教育的发展是不可忽视的。高等美术教育应针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才。目前,新兴的广告业、环境艺术设计业、包装印刷业、园林绿化业、城市设计规划业都需要高素质的设计人才。我们必须强化设计专业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增设适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的可行的实践模式,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

关于人才培养,这里我们又要谈到美术学院的问题。有人说,美术学院的学生都是为现实主义创作培养的,但由于市场原因,现在的美院很少有人愿意进行现实主义主题性的绘画创作了。笔者以为,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尝试寻找个人风格不无害处,现在的美术教育虽不能说完全是为市场而培养人的,但事实告诉我们,教学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虽然传统美院对师徒传承关系非常注重,但是,如果承担同一画室教学任务的教师教出了风格完全不同的学生,这是难得的好事,可以看做是大家对多元文化的宽容与接纳,也是美术教育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的标志。不管那种教学方式,对不同观点和表现方法的宽容都是有利于美术事业发展的。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适当调整教学思路,师生都去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观点,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有益而无害的。当今世界,艺术市场异常火爆,艺术品投资已经成了增值较快的新兴行业,不少从事艺术创作的画家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受益者。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多培养一些有个性的画家对促进经济发展肯定是有益的,何况西部高校还存在学生就业难的大问题。我们理清了办学思路,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方向才会去认真审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问题。

四、民间美术资源应变为教学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多彩,早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从民族建筑艺术到少数民族的挑花、刺绣、剪纸、蜡染、木雕、银器、泥塑等民间艺术,样式繁多,色彩斑斓,夺人眼目。民间美术进高校课堂在我国时间不长,除中央美院等个别院校开设民间美术专业外,全国高校几乎都没有设立这个专业。目前,民间美术教育现状已不能适应当前国内经济文化发展对民间美术人才的需求,也不能适应目前国际上对各民族传统文化日益关注的现实。

中国民间美术涉及到多种社会人文学科,其造型具有实用和审美两重性。发展民族民间美术事业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的社会教育问题。目前教育部对高校本科办学水平评估特别强调办学特色,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的高校都在尽力挖掘自己的办学特色。西部地区高校,将优秀的民间美术列入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也正是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的具体措施。民间美术是传统文化的形象反映,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在面临西方强势文化渗透的严峻形势下,高等美术教育要注意全球化和民族文化二者取向的均衡。努力推进和积极开展民间美术教育,将民间美术内容引入课堂,创造民间美术教学条件,对唤醒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民族民间美术的热爱和关注十分必要。高等美术教育设置民间美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怀,促进社会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形象再现。高等教育应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学生对民间美术有了感情,才会主动地去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教育,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我们有现成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民间文化和美术活动可以为教学提供原生态的一手教学资料,提供最原始的民族活动展示。其次,民族地区拥有大批长期对民间美术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民间美术研究的各个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还有一批民间艺人仍然在传承民间美术,从事民间美术的制作、加工和设计,这些对美术教学和实践都会提供较大的帮助。

五、加快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美术课程建设

办好大学、办有特色的大学,离不开课程建设。搞好课程规划、建设精品课程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完善教学内容的关键。民族地区高校有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受地区办学经费的限制,教师培养力度远远不够。目前,西部民族地区上层次的精品课程少,有些院校甚至没有精品课程。通过课程规划和课程建设,在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能培养教师能力。通过参与课程建设,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会有所提高,教学方法也会有所改善。

高校扩招的负面因素带来了教学质量的问题,扩招泛滥导致生源素质下降。例如,多数设计专业的学生入校前从没有接触过设计基础内容,造型艺术专业的学生在考学阶段大量从事的只是素描、色彩的机械化应用训练,他们走进大学后,重复和摹仿的阴影难以抹去,给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如何通过课程建设这条途径重点建设绘画或设计等基础学科,弥补学生基础课程的缺陷,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美术教学改革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其实,面对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美术教学要采取规范的教育模式,但不是僵化的同一的模式。如果美术教育把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型”去培养,那就违背了美术教育的本意,这种教育也是不会成功的。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是课程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美术教育应增强学生对人文学科和美学知识的了解,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接触新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艺术修养,是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