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十篇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十篇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8:34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发热;儿童;健康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41-01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加之各系统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很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使其体温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当婴幼儿肛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腋温超过37.4℃,可以认为发热。有部分儿童对发热的反应较敏感,甚至引起高热惊厥。临床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和焦虑,迫切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作出降温处理。针对家长在发热患儿表现出的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是科学治疗和护理发热成功的关键[1]。

1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发热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个月~4岁。惊厥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生,神志恢复快,时间短,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2实施全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分析小儿发热的原因

2.1.1非感染因素①年龄越小,器官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整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加之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散热和储热功能低下,使体温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一日内体温波动:一般清晨2∶00~6∶00体温较低,傍晚8∶00体温较高;③饮食与衣着薄厚:日常进食、进水可使体温升高,衣着厚,温度较高,反之较低;④沐浴与运动:热水沐浴、哭闹等都使产热增加:⑤季节性温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⑥新陈代谢率: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体温高。

2.1.2感染因素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母体提供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急性、全身性、局部性感染,使体温升高。

2.2收集家长对发热婴幼儿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家长在患儿发热而无明显症状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和高热时表现出惊慌失措。②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症状发展估计不准,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温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保守措施表示不理想。③年轻的父母,对小儿发热的护理经验不足,面对婴幼儿发热表现出惊慌失措。

2.3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①正确判断小儿发热。②了解常见发热的护理方法。③能实施物理降温方法。④列出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⑤掌握发热时的急诊信号。

2.4健康教育干预及评价

2.4.1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多以个别指导为主。

2.4.2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①讲解何谓小儿发热及判断方法。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判断孩子发热可以借助体温计测量,在婴幼儿确实体温升高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动作等。②描述发热过程及其临床表现,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与体温下降期。③讲述发热的护理方法。a.症状观察,注意体温升高程度及变化规律,观察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变化;b.患儿应安置于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的环境;c.卧床休息:发热时机体消耗增多,代谢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应不足,因此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保持舒适;d.补充水分及营养:高热时代谢增快,消耗增加,消化功能减弱而导致食欲下降,加之退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明显失水、失盐,鼓励给患儿多喝水,少吃多餐;e.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高热时因唾液分泌减少,加之机体消耗增多,消化能力减弱,营养缺少,不利于症状康复,因此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皮肤清洁;f.高热39℃以上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一般家庭以冷敷、温水和酒精浴常用;g.药物降温:婴幼儿发热时,用药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如补感敏、小儿退热栓、中成药等;h.讲授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需就诊的情况:平时应适当安排婴幼儿户外活动;定期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平时衣着适当,根据气候和活动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促进新陈代谢;当患儿高热时,出现惊厥、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危重,应紧急送医院就诊。

2.4.3效果评价通过对其家长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实施于我们的整体护理过程中。结果患儿治愈率达100%,平均病程也明显缩短,效果显著。

3讨论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对机体来说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小儿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方面的因素,高热容易导致惊厥,失去保护性意义,如不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如果采取了及时、有效措施,则会使患儿很快康复[2]。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患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综合保温措施;婴幼儿;低体温;护理

婴幼儿具有体表面积大、血管丰富、易散热等特点,并且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体温变化快,在进行腹部手术时,腹腔脏器的大量暴露及冲洗散热增加,更容易导致婴幼儿围手术期低体温(体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10例腹部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43例,年龄2~88.7d,平均(44.5±3.0)d,术前体温正常,体温36.90-37.61℃,平均(37.12±0.41)℃,所有患儿均无心肺肝肾功能异常,无凝血功能障碍。

1.2护理干预措施

1.2.1术前护理

1.2.1.1环境温度管理一般临床上将21℃作为手术室的临界环境温度,只有保证手术室内温度高于21℃才能确保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婴幼儿在低于21℃的环境中散热更快[3]。因此,在术前我们应保持手术室内温度维持在22~25℃,相对湿度50%~60%,消毒皮肤铺巾时,稍调高温度至25℃~28℃,手术开始时再将室温调到24℃~26℃,新生儿及早产儿宜将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7~29℃。

1.2.1.2手术床准备在婴幼儿进入手术室前应对手术床加温,给患儿手术全程提供温暖的环境。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循环水毯,即在患儿入室前在手术床上放置循环水毯,温度在35~38℃范围内,在患儿进入手术室前提前预热。部分基层医院使用电热毯加热,为了安全起见,须在冲洗腹腔前关闭电热毯电源。

1.2.2术中护理

1.2.2.1呼吸器加温:行插管全麻的手术患儿用空气进行通气时,可通过呼吸道带走约10%左右的代谢热量[4],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热化气体,预防呼吸道散热,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

1.2.2.2液体、库血液加温输入:相关研究显示,静脉每输入1L环境温度下液体或每输入1U4℃库存血,会导致患者中心温度约降低0.25℃[5],因此,对于手术中需要输入体内的液体,都应加温预热到37℃~38℃。

1.2.2.3患儿消毒时除必须暴露的部位外,其他部位都应做保温措施,如用单层敷料遮盖或用手术薄膜包裹;手术进腹后除了尽量避免脏器的暴露,还要用温盐水巾将脏器覆盖,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进行腹腔冲洗时,冲洗液要采用恒温箱加热保证温度控制在60℃,再进行冲洗,患儿切口消毒时使用加温的消毒液,消毒后尽量擦干皮肤[6]。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全身情况,随时监测患儿肢体皮肤温度,体温下降及时查找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2.3术后护理手术完毕后,马上将被腹腔冲洗液、血液、患儿排出物等打湿的敷料和衣物撤除,并用辐射加热过的被褥保温,手术结束前1h提早通知iCU,将其室温调节至合适温度,加热保温毯,护送时将患儿置于温热的被子中,新生儿则需用温度为37℃的暖箱护送[7],同时应密切注意患儿体温变化情况,在预防低体温的同时应防止患儿发生体温过高。

2结果

110例患儿均顺利手术,术中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未出现体温过低现象,围手术期体温变化范围(0.52±0.16)℃。

3护理体会

由于婴幼儿独特的生理特点加之其相对较弱的温度调节能力,导致患儿容易出现术中的低体温,特别是开展腹部一些复杂的手术时,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为此,手术室护士必须要熟悉婴幼儿体温过低的影响因素,提高防范意识。本文通过给予婴幼儿环境温度管理、手术床准备、呼吸器加温、体、库血液加温输入、术中冲洗液加热、脏器保温、监测患儿肢体皮肤温度、术后护理等全方位保温措施来预防患儿腹部手术发生低体温,本研究结果显示,110例患儿均顺利手术,术中核心体温维持在36.5℃以上,未出现体温过低现象,围手术期体温变化范围(0.52±0.16)℃。

参考文献:

[1]谢小玲,祝妍华,黄小珊.术中低体温对婴幼儿患者腹部手术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2001,11(8):805-806.

[2]李风玲,吴洪霞,潘庆华.护理干预对开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6):3376-3378.

[3]钱文静,钱倩健.浅谈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及防护[J].家庭护士,2007,5(4C):55.

[4]朱瑞芬,宋敬珍,肖向莉,等.婴幼儿全麻术中低体温的护理[J].研究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49-150.

[5]陈云超,张晖,温秀芬,等.循证护理在预防婴幼儿开腹手术中低体温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5):819-820.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发烧;护理

急性呼吸道感染作为小儿常发疾病、多见病是引发5岁以内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其包括鼻窦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引起,病原体侵犯鼻、咽部、鼻咽等而产生,病急,且冬春季节尤甚,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发热、流鼻涕、鼻塞等,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危及儿童生命,因此,必须进行及时治疗,并进行科学护理。我院对呼吸道感染并发烧患儿进行周全护理,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呼吸道感染并发烧患儿64例,且所有患儿均符合呼吸道感染并发烧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2例,女性32例,年龄在0.5-10岁,平均年龄为4岁。病毒感染引发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共56例,占87.5%,少数由混合感染或细菌引起,此外营养不良、贫血、外界环境、护理不当也可引发本病。治疗时间5-35d,平均12d。

1.2治疗方法采用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因治疗:用中药治疗因病毒感染而形成的本病的患儿,如饮用板蓝根,给予抗生素治疗因细菌感染而形成本病的患儿。对症治疗:根据患儿症状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如对发热患儿进行物理降温、注射退热剂等。经以上治疗后,配合科学、周全的护理措施,观察、记录患儿症状变化、临床疗效。

1.3护理方法

1.3.1基础护理①环境护理:经常给病房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为患儿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室内环境,将温度控制在20-24℃,保证病室内整洁。②饮食护理:指导患儿经常饮水,防止因发烧造成脱水现象,进而加重病情;关注患儿营养,根据患儿情况,指导饮食。宜食用容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少食或禁食刺激性、辛辣食物;经常更换食物类型,以引发患儿食欲;必要时,进行静脉注射营养液,以补充患儿营养和水分。③督促患儿按时休息,多休息,并集中完成各种治疗护理,以保证患儿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体力。

1.3.2病情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避免并发症发生。检查患儿口腔黏膜与皮肤:清洁口腔,临床可用3%苏打水擦洗,每天两次;儿童皮肤较嫩,容易受到感染,受病毒感染后会出现红肿、溃烂等症状,因此必须进行皮肤护理,及时更换患儿衣服、床单,提示患儿用温水清洗身体等。加强患儿发热症状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注意患儿咳嗽、鼻塞及神经系统症状,若发现精神萎靡、呼吸异常等症状,及时报告临床医生,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1.3.3健康教育护理①护士要向家长展开健康教育,向家长介绍呼吸道感染并发烧表现症状、治疗措施、护理措施等相关知识,促使家长全面了解护理以及医疗事项,并指导家长学习简单的护理方法,如保持室内环境、进行消毒、让患儿进行适量运动、根据天气变化对患儿更换衣服,多晒太阳等。②与患儿或患儿家长展开交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消除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恐惧心理,并辅助家长做好患儿情绪稳定工作,促使患儿与其家长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进而提升护理质量。

1.3.4体温护理患儿呼吸道感染促使体温急剧上升,若不进行及时护理,则导致高热患儿出现惊厥、脑部损害等,因此必须对高热患儿进行及时护理,并以有效的护理方式降低患儿体温。当患儿体温在38.5℃以上时,可采用以下护理方法:①调节室内温度,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较低温度有助于患儿散热,并可促使产热与散热达到平衡。夏季可采用空调调节室温,冬季可减少覆盖被褥。②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用冰袋冷敷,采用物理方法降低患儿体温。③采用药物降温,注射退烧剂,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对高热不退者,按照医嘱,使用冬眠合剂进行降温。

1.4判定标准显效:呼吸道感染并发烧症状消失。有效:呼吸道感染并发烧症状明显好转。无效:呼吸道感染并发烧症状无好转,或病情加重。

2结果

经过治疗与护理,与我院治疗的64例呼吸道感染并发烧患儿,显效42例(65.6%),有效19例(29.7%),无效3例(4.7%),总有效率为95.3%,整体治疗效果较好。

3讨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春季节更甚,其发病急,在呼吸道感染后会出现发热、鼻塞、呼吸困难、咽痛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并给予护理,则会引发神经系统、脑部疾病,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在治疗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我院对呼吸道感染并发烧患儿,在进行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科学、周全的护理措施。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向患儿家属讲解该病状相关知识和简单的护理措施;进行病室内环境护理,保证病室环境整洁、温暖舒适;进行全过程密切病情护理;根据患儿病状、发热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与体温护理等。通过周全护理,我院选取的64例患儿中,61例患儿获得有效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5.3%。这说明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痛苦,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具有重要作用,应推广应用此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庾小明.物理降温结合耳背刺络放血治疗外感高热患儿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07):49-50.

[2]饶春梅,杨清花.2种物理降温方法应用于新生儿发热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报,2011(23):53-54.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新生儿;麻疹;护理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可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柯氏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等表现。我国自1965年普遍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后,目前已成功控制该病的大流行,但在近两年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麻疹在发病季节病例数明显上升,年龄一般在6个月~成人,2009年3月收治1例24d新生儿麻疹合并肺炎,为使大家做好麻疹的早期预防,防止大流行,并做好麻疹的护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介绍:患儿,男,24d,以“发热咳嗽2d,出皮疹1d”之代诉入院,系1胎1产,足月顺产。医院新法接生,生后无窒息,哭声大,羊水胎盘无异常,生后前18d母乳喂养,18d后因母患“麻疹”改为配方奶粉人工喂养,患儿其母生产后10d出现高热、皮疹、确诊麻疹后经治疗回家。患儿于生后24d后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左右,伴咳嗽、喉中有痰、呛奶、频繁吐奶,7~8次/d,非喷射状,呕吐物为内容物,哭声大,颜面躯干及四肢可见较密集针尖大小的红丘疹,高出皮面,压之褪色,眼角膜稍充血,口唇干燥,口腔黏膜粗糙,麻疹黏膜斑(+),咽稍充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散在湿鸣,经诊断后确诊为麻疹合并新生儿肺炎收住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wBC4.0×109/L,GR27.2%,LY66.4%,HGB122g/L尿常规示:(-)粪常规示:黄色糊状便,脂肪球(+),胸部拍片:肺纹理增重示:肺炎。入院后给予呼吸道隔离,静脉滴注10%葡萄糖100ml加10%浓氯化钠2ml静脉推注西力欣0.2g,2次/d,10%葡萄糖5ml加沐舒坦15mg静脉推注,2次/d,每次注射时间不少于5min,促进痰液排除等对症治疗4d,痊愈出院[1]。

2护理

2.1 高热护理: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体温38.5℃以上时应对症治疗,采用散包降温或头部冷湿敷、枕冰袋、必要时遵医嘱用少量退热剂,如甜倩、扑热息痛等药物,用药后半小时测温1次,观察病情,衣被穿盖适宜,忌捂汗,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服,忌用淳浴,以免影响透疹,导致并发症。

2.2 眼睛护理(合并眼结膜炎):经调查认为麻疹的发生和Vita缺乏有重要联系,在麻疹患儿血清中Vita含量低于0.35微克分子,就有很高的使角膜发生溃疡的危险性,发生角膜干燥症,应注意居室要安静,通风,光线柔和,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患儿眼睛。由于眼部分泌物多,以致结痂,使眼不能睁开,可用生理盐水或2%硼酸清洗,3~4次/d,然后外涂金霉素眼膏或抗生素眼液。

2.3 肺炎护理(合并症):患儿出现咳嗽明显加重、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嗜睡、吐泡沫等症状,是并发肺炎表现。应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但要避免对流,以免受凉。要经常变换体位,取头高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利分泌物的排出。由于吃奶时加重气喘,所以不要用奶瓶喂奶,应用小勺喂,喂后将患儿竖起于肩部,轻拍背部,以防溢奶。注意观察鼻腔有无干痂,如有,可用棉签蘸水后轻轻取出,已解决因鼻腔阻塞而引起的呼吸不畅。遵医嘱给吸氧或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2.4 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与皮肤清洁,在保温情况下每天用温水擦浴更衣1次(禁用肥皂),应注意臀部清洁,每次大便后用清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外涂植物油以保护皮肤。如疹透不畅,可用香菜煎水后服,并用此抹身,以促进血循环和透疹,并防止烫伤。为预防口腔炎,每天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擦拭口腔,2次/d,以防口腔继发感染。

3预防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国内初次接种年龄为8个月,7岁时应复种1次。目前原有的免疫程序已有所调整,即对育龄妇女增加1次麻疹疫苗接种,以减少新生儿麻疹发病率。近年来在儿童时期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母亲到妊娠期,体内抗体已明显下降或消失,孩子就不能从母体获得对麻疹的先天性免疫力。所以在6个月以内仍有感染麻疹病毒的可能,一旦患病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提醒保健单位及社区医疗机构,对准母亲应做好麻疹疫苗的复种及有麻疹的产妇提早隔离,防止患病后的母子传染及医院内的交叉传染。对接触过麻疹的健康儿童,可做麻疹疫苗的接种及遵医嘱给予免疫制剂的使用。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产后;母婴分离;护理;体会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护理措施越来越不容忽视。尤其对于孕产妇的治疗方面,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而对于产后母婴来说,母婴同室是具有很多优点的。比如母婴共室可以促进对新生儿的哺乳[1]。由于可以增强对母亲的熟悉,使得新生儿更易接受母乳喂养,从而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很多的医院都有明确的规定,新生儿应与母亲共处一室。但是如果新生儿有一些临床上的疾病需要转科室进行治疗,或者是新生儿由于早产等因素导致身体虚弱需要特殊护理的,会采取母婴分离的措施。医务人员需要对母亲进行护理措施,以免其由于心理压力或者其他原因影响母乳,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母婴分离产妇护理措施的一些相关信息。

1护理措施的阐述

1.1基本护理措施指的是护理人员要注意产妇的个人卫生情况。医务人员应当建议进行过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需要常小幅度的活动活动,有利于切口的恢复。产妇自身也应当加强注意,个人卫生情况不光包括身体的洁净还要包括环境的整洁。产妇要按时清洗[2]。护理人员需要帮助产妇按时更换床单,保证床铺的清洁和舒适。只有保证自身的清洁,和环境的整洁,才能够保证产妇的饮食休息的质量,有利于产妇心情的愉悦。

1.2部位护理措施尽量采取母乳喂养。护理人员需要指导产妇正确的挤奶方法,也就是说在挤奶的同时要尽量注意的保护。如果有硬块,可以热敷[3]。因为热敷护理可以有利于帮助减小中的硬块。护理人员对于乳腺轻微增生或者轻微胀痛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按摩。护理人员要按时测量产妇的体温,以检测情况的正常。

1.3饮食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的饮食进行调配,既保证营养的充足,又要保证营养的均衡。在乳母阶段,其每天摄入的蛋白质量要比普通人多得多,而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就需要蛋白质的提供。所以必须要保证营养充分,食物尽量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在补充营养的同时也不要忽视维生素的补充,多吃水果和蔬菜,多喝水,有利于产妇排便。

1.4睡眠护理措施在此期间,乳母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在产后,大多数的母亲的身体都较虚弱,需要保证睡眠来维持体力。而良好的休息状态有利于产妇的身体状况。护理人员可以督促或者建议产妇按时进行休息,或者按照产妇一般的生物钟给产妇制定相应的休息方案,保证产妇一天的睡眠时间。在睡眠之前可以泡脚或者喝杯热牛奶,也有利于保证睡眠的质量。

2护理措施的影响

母乳中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抗体,有助于孩子免疫力的增强[4]。而新生儿需要转科进行治疗,所以母亲不得不与婴儿分离。这会导致产妇本身的心理压力就较大,但是产妇的心情对母乳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而产后母婴分离产妇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母亲的心态,只有保证产妇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够有质量较好的母乳。而且护理措施中的饮食和睡眠护理能够保证产妇有正当的睡眠和饮食,使得产妇的饮食生活比较的规律,也有利于产乳。对部位的护理对产妇的产生很好的影响。正确的挤奶方法可以有效的预防的疾病[5]。这些护理措施都对产妇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产妇的心情良好,从而提高母乳的质量,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3需要注意的问题

3.1不要忽视心理防护措施心理防护尤为重要[6]。因为产妇此时心理较脆弱,尤其是和婴儿分离的这段时间,乳母可能会自身产生消极抑郁的情绪,往往非常担心新生儿的身体健康。轻者可能会影响乳母的休息时间,抑郁情绪较严重的患者会产生拒绝治疗的态度。但是如果拒绝护理治疗,将对乳母的身体恢复没有利处。所以心里防护措施极为重要。

采取心里安稳疗法的时候,医务人员可以用亲切的口吻与产妇进行沟通交流,护士应当表示理解母亲的处境和心理,并且给其一些必要的建议。也可以单独为情绪不佳的产妇开设一个病房,时时关注其身心恢复的状态。

3.2尽量运用人性化的护理措施因为是护理措施,所以尽量要使用任人性化的护理工具和护理方法。比如可以安排护士定期的检查产妇的饮食或者监督产妇的休息,在监督过程中不要太过强硬,交流的语气应温和一些,使得产妇更易接受建议,只有这样,产妇才会愿意接受护理治疗。

3.3对产妇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医院护理工作对于措施的实施都较完善和成熟,但是对于产妇的健康知识教育却易被忽视,很多医务人员大都告诉产妇"怎么做",却没有告诉产妇"为什么"。以至于很多心情不佳的产妇不愿意配合医院的治疗方案,导致护理的效果并不理想。这里建议医院要对产妇进行必要的简单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指导,告诉产妇进行相应护理措施的原因,并且耐心的将具体的护理措施交给孕产妇。比如给新生儿洗澡需要注意的问题、要多抚摸新生儿的原因以及当新生儿生病的时候会有什么一般的临床表现。只有产妇懂得了这些必要的医学健康知识,孕产妇才能主动的接受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且在出院后也能够自行做好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黄翠琴,樊雅静,胡三莲,等.促泌乳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产妇泌乳情况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31).

[2]曹燕霞,高文,郑莹,等.高危孕产妇母婴分离的心理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03).

[3]魏惠荣.产前哺乳训练及产后喂养指导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杂志,2009(21).

[4]曹燕霞,高文,郑莹,等.母婴分离对高危孕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及护理[J].中国妇幼保健,2007(02).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干预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重症可以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以未成熟儿发病率高。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于散热,能量贮备少―产热不足,在新生儿受寒时刺激时,皮肤容易发生硬肿。其新生儿严重感染和缺氧、能量代谢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会造成循环障碍,而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死亡。其临床表现为皮肤症状:冷、硬、肿、颜色改变(特点:暗红色、发硬、发凉

部位:皮下脂肪集聚的部位).以有效的临床治疗时基础,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硬肿症辅助效果也不容忽视,本研究注意总结我

院对于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硬肿患儿88例,随机将所有患儿分为两组,各44,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体重21004900g,其中伴有新生儿肺炎19例,脐炎者20例,败血症11例,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体重26004500g,其中伴有新生儿肺炎17例,脐炎者18例,败血症5例,两组患儿性别体重以及办法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观察组护理方法

1.2.1复温方法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和低体温的重要措施。观察组采用快速复温法将轻度患儿送入预热至30℃的温箱中,每小时升高0.5℃-l℃箱温,不超过34℃,每6_12小时复温。将患儿放置调至中性温度的暖箱中配合加热输液、加温供氧等措施复温。重度患儿,先置于比其温度高1℃―2℃的温箱中,每小时升高0.5℃-l℃,不超过34℃,12―24小时恢复正常。也可用热水袋、热炕、或电热毯复温。

1.2.2预防感染由于新生儿适应外界环境能力薄弱,极易产生感染,因此,对硬肿症患儿要实施保护性隔离,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在24℃左右,湿度控制在50%左右,空气定期通风,并为患儿提供安静的治疗环境,利于感染的预防,特别是要精心做好眼、口腔、皮肤的护理和对症处置。

1.2.3加强监测患定期检测血气、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1.2.4吸氧患儿多有呼吸浅弱或不规则,哭声低弱,颜面青紫的表现,此时,应早期给氧气,以提高肺泡含氧量,减轻因代偿新增加的呼吸和循环负担,氧浓度以30%-40%为宜,采取间断吸定量吸氧,可根据病情1次/1-4h,每次30mmin,但不宜持续吸氧。

1.2.5给予营养支持保障为患儿提供充足的营养,轻症能吸允者可经口喂养,吸允无力者用滴管鼻饲或通过静脉营养输入,提倡母乳喂养,护理上可辅助将产妇母乳寄出后置于冰箱内,并掌握按需喂养的原则,避免一次性喂养过多,造成患儿的反流,呕吐,同时,在每次喂养前,将患儿胃抽空,以了解其胃排空的情况。

1.2.6健康教育向家长介绍预防知识,注意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同时汗腺发育不成熟,体温容易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常因寒冷而导致硬肿症发生,要指导家长做好简易的保暖方法,监测体温的变化,指导并教会家长每日为新生儿测量体温4-5次,维持腋温36-37℃。重视孕期保健,定期做检查;尽早母乳喂养,保证足够的热量,指导产妇学习育儿知识,消除高危因素,积极预防,减少发病率。

1.2.7观察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生命体征:体温、脉搏、硬肿范围及程度,详细记录

尿量、奶量。尿量是估计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防止肾衰竭,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出血是引起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随时备好抢救器材和药物,如有病情突变,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有效地抢救。

3讨论

新生儿出现硬肿症,多是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早产所致,因此可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本病四季均发生,多发冬春寒冷季节,一般生后1周内发生,出生后3d内或早产新生儿多见,严重者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音低钝、心率缓慢、微循环障碍。重者时休克,DiC、肺出血、机型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因此,对于此类患儿,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了主要的护理干预方法:如预防感染,吸氧,保暖、更换,防止性水肿和坠积性肺炎,加强皮肤护理,尽量减少肌肉注射,防止因皮肤破损引起的感染吸氧、喂养的护理以及定时做好孕期保健检查,通过科学对比值发现:观察组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1.8%,因此,临床反馈信息表明: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意义十分显效,值得实践工作的额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菊敏,李小霞,吴晓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要点[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2).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小儿高热,高热惊厥,降温措施,个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376―02

小儿高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体温在39.0℃以上的发热,是小儿常见的急症之一,多数经过及时处理后预后良好,但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导致脱水、休克、脑水肿、败血症等,使病情加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特别严重者还可能并发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我科从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高热患儿共103例,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未出现不良后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道于下。

1临床资料

高热患儿103例,其中男62例,女41例。年龄2个月~7岁,其中6个月以内14例,6个月~3岁72例,3岁以上17例。体温39.1℃~40.0℃77例,40℃以上26例。上呼吸道感染65例,肺炎、毛细支气管炎28例,急性胃肠炎10例。

2护理体会

2.1环境要求和饮食护理:要保持安静、整洁的环境,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以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减少不必要的刺激,防止诱发高热惊厥。空气应保持流通,室内温度以22℃左右为宜,避免强光照射。患儿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和水分、电解质的消耗大大增加,应根据患儿的出入量估计患儿的失水量,并在饮食中给予补充。应给予易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的食物,补充所丢失的维生素和电解质,多饮水和吃水果,如人乳、牛乳、米汤、蛋花汤、菜汤、果汁、稀饭、面条等食品。多喝水可促使多排尿,通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温开水,有利于出汗,同时需注意,高热时由于感染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应避免强求患儿大量进食而导致患儿胃肠负担过重。

2.2皮肤和口腔护理发热患儿不宜穿盖过厚,若汗出过多应当勤换衣裤,保持衣裤的干燥,同时给予温水擦浴,清洁皮肤,防止发生皮肤感染。应经常更换衣褥以及被罩、褥单。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残余食物易发酵,可能引起口腔感染,要做到严格的口腔护理,饭后喂少量的温开水以清洗口腔,配合的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仔细观察有无溃疡,已有溃疡者,局部给予口腔消毒剂喷涂。

2.3物理降温定时检测体温变化,体温升高时采取以下措施。

2.3.1头部冷敷或冰袋降温:头部冷敷一般适合于发热早期,可以降温并减少脑细胞耗氧量。

2.3.1.1将用凉水浸湿过的毛巾或冰袋(用小毛巾包裹)敷在患儿前额,每隔10min~15min更换1次。

2.3.1.2使用退热贴:体温大于37.5℃时贴在患儿前额。4-6小时更换1次。

2.3.1.3使用走珠退热器:把走珠置于患儿额头,太阳穴,颈部,腋窝,等人体大动脉经过的部位的皮肤表面来回涂抹,每个部位2-3次。

2.3.2温水、酒精擦浴:采用温水浴,水温比患儿体温低1%左右,该方法可促使患儿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加速热量的散发,温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发凉应立即停止,并立即保暖。酒精擦浴一般使用30%~50%的酒精,在患儿的腋窝、腹股沟部位以及四肢进行擦浴,利用乙醇挥发的特性,在乙醇挥发的同时带走热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后颈部和前胸腹部不能进行擦浴,对于新生儿以及患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也不宜擦浴。在擦浴的同时需严密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如皮肤颜色、呼吸、脉搏等。

2.3.3冷盐水灌肠:利用较体温低的冷盐水进行灌肠,可促进肠道温度的下降,同时可通便,对于感染性发热在常规降温无效时使用效果良好。一般用冷盐水100~300ml灌肠,灌入后需用手将患儿夹紧10min左右,防止盐水排出,若不到10min就溢出,需要重复灌肠。

2.4药物降温

2.4.125%安乃近溶液滴鼻简便有效,适用于5个月~5岁患儿,每次1~2滴,滴入鼻腔,一般1h以内即可降低体温。

2.4.2也可选用口服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混悬液等药,但用量不宜过大,间隔时间不宜过短,遵医嘱执行,以免引起大汗促使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

2.4.3小儿退热栓适用于5岁以下、体温在39℃以上小儿,每次半粒到1粒,塞入,4h~6h使用1次,1d不超过3次。同时需要注意水分的补充。

2.4.4肌肉注射安乃近(10mg/kg)、或氯丙嗪、异丙嗪(每次0.5~1mg/kg),在小儿高热明显时遵医嘱执行。

2.5中医中药降温

口服中药中一些常用的芳香开窍类中成药如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可以在超高热伴有惊厥抽搐、神昏谵语时选用。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膏具有较强的退热作用,黄芩具有抑菌抗病毒作用,柴胡水牛角可镇静抗惊厥。临床上也可将上述具有退热解毒的药品熬制后采用和冷盐水灌肠类似的方法进行保留灌肠,常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6高热惊厥的预防和护理

对超高热或以前有发作过惊厥的的患儿,以及有发热时四肢冰冷等惊厥先兆的患儿,要严密观察,尽量派专人护理,随时备好急救物品(如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开口器等)和药品(各类止惊药物)。一旦发生小儿惊厥,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置于平卧位,并去掉枕头,将小儿头偏向一侧,解开衣被,去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给予吸氧,氧流量为0.5~1.5L/min。在小儿上下唇之间垫入裹有纱布的压舌板。药物止惊通常地西泮为首选药物,0.3~0.5mg/kg,幼儿一次剂量不超过5mg,婴儿不超过2mg,缓慢静注,必要时15min后重复一次,24h内可重复应用2~4次,甚至静脉滴注,直至发作停止。新生儿惊厥时首选苯巴比妥,15~30mg/kg静脉推注,无效时可再用10mg/kg。也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最大剂量10ml,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作用较快。

3结果:103例小儿高热患儿中,经对症治疗及个性化护理后,仅2例发生高热惊厥,但均成功缓解治疗,无并发症发生。

4小结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一方面,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的保护性生理反应,但另一方面,过高过久的发热可造成惊厥、脱水、循环衰竭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积极有效地对发热进行及时处理。在处理发热的同时,应首先了解患儿的基础疾病,保证所采取的护理措施正确得当,比如:高热时伴有寒战,或四肢震颤,或烦躁,要警惕惊厥发生的可能[2];若为急性胃肠炎患者,要重点观察大便颜色、次数、有无粘液;呼吸系统感染的患儿要观察有无合并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呼吸衰竭的征象[3];皮肤丘疹的及时发现对部分传染性疾病如麻疹、水痘等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降温措施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物理降温操作简便,无明显副作用,但降温效果有限;药物退热作用迅速确切,但对诊断可能造成影响,存在一定副作用。总之,应在充分了解疾病特点基础上,根据不同个体、不同疾病表现,选择正确的护理方法,促进疾病的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冯霞.86例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的护理体会.中国医疗前沿,2009,(4)15:103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篇8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mergencytreatmentofpediatricpatientswithfebrileconvulsionnursingmeasures.methodsBetweenJanuary2014andJanuary2015emergencypatientsof30casesofchildrenwithfebrileconvulsionastheresearchobject,inaccordancewiththeorderofthepatientsinhospitalwererandomlydividedintoexperimentalgroupandcontrolgroup,respectively,adoptingthefebrileconvulsionroutinenursingandemergencycare,comparedtwogroupsofpatientsafternursingconvulsionsrecurrencerateandcomplication,andsoonandsoforth.Resultstheexperimentalgrouppatientstreatmentthetotaleffectiveratewas93.33%,controlgrouppatientstreatmentthetotaleffectiveratewas73.33%,significantdifferencewasfoundin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thereis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Childrenwithfebrileconvulsionpatients'febrileconvulsioncare,helpchildrenwithtreatment,reducetheoccurrenceofcomplications.

Keywords:Childrenhighfever;Convulsion;emergencycare

小儿高热惊厥是一种儿科的急症,主要表现为小儿的热性惊厥,面部和四种肌肉阵发性抽搐,还伴有双侧眼球上翻、凝视、直视和神志模糊等,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1]。由于小儿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全,由发热导致的小儿脑组织内运动神经细胞出现异常放电,引发惊厥,其发病率是成人的10~15倍[2]。小儿高热惊厥多发生在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当患儿体温升至38.5~40.0℃时,会发生突然惊厥,当持续时间过长或未及时救治时,患者会出现反复惊厥症状,严重的脑缺氧会造成智力下降,最终导致患者的死亡[3]。下面对我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高热惊厥护理对患者治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0例高热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其中实验组男8例,女7例,年龄0.5~6岁,平均(2.78±0.74)岁;对照组男6例,女9例,年龄0.5~5岁,平均(2.64±0.76)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分析。

1.2纳入标准[3]符合高热惊厥临床诊断标准,表现为体温升高、焦躁不安、意识迷糊,严重者面色青紫、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法性痉挛,眼球上翻或凝视。

1.3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急救措施,即患者发生惊厥时将其放置平卧位,解除衣服和裤子束缚后,清理呼吸道,将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床档拉起,防止发生坠床;抽搐严重患者可将纱布至于口中,防止咬伤舌头。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急救措施:针刺患者人中、涌泉穴和谷合,及时止惊;使用镇静剂,可行50mg/kg水合氯醛灌肠治疗;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选择血管弹性较好的位置埋置留置针,便于急救用药;出现反复惊厥的患者可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在30min内滴注完毕;采取温水擦浴的方法物理降温,必要时应用退热剂辅助退热;患者高热出汗较多,护理人员注意及时更换潮湿的病号服,出汗较多时给予补液治疗;治疗给药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的变化,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准备好急救药物和仪器等;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饮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瓜果,多饮水。

1.4疗效判断护理后患者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①显效:患者惊厥症状消失,体温恢复至正常范围,未有并发症发生;②有效:患者惊厥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恢复至正常,未有并发症发生;③无效:患者惊厥症状未消失,仍为高热状态,各临床症状未好转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多发于4~6岁的儿童,其发病率可达5.0%~8.0%。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其惊厥阈值较成人低,所以小儿受到高热惊厥影响对自身神经系统的造成高热刺激后,神经细胞出现的异常放电反应会出现惊厥现象[4]。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篇9

方法: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826例手足口病患者,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13例,对照组41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则采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实验组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2.35天(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缩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程复发率护理干预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32-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和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5岁以下儿童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以春夏季节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发热,手掌、足底和口腔粘膜发生散在的水泡、丘疹或斑疹,数目不等,直径2mm—4mm,膝盖也可出现若干皮疹,口腔损害表现为咽峡、舌、腭等处水泡,溃疡,有的患儿兼有口臭,流口水,厌食拒食,烦躁和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心力衰竭,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从而有效缩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1]。

1临床资料

1.1对象。选取我科自2010年3月01日—2011年02月28日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826例,其中:男489例,女337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岁。其中4-5岁153例,3岁以下635例,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413例,对照组413例即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平均住院6.6天,实验组平均住院4.25天,其中3例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对照组半年内复发76例,复发率18.04%;一年内复发58例,复发率14.04%;实验组半年内复发21例,复发率5.08%;一年内复发11例,复发率2.66%。两组病例在年龄,知识结构,城乡地域及治疗方法方面均无差异。

1.2方法。随机对病人分组后,分别对对照组病人实行一般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之外采取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即:在刚入院时,就针对患儿及家属对手足口病及其药物治疗的认识程度、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估。制订出科学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并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循序渐进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措施

1.3结果。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对比,表明系统的健康知识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縮短手足口病的病程,降低复发率。实验组较对照组平均縮短病程2.35天,半年内复发率降低了12.96%,一年内复发率降低了11.30%见表1、表2。

2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2.1护理干预措施。

2.1.1发热护理。手足口病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护理措施: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洗温水浴,如果体温超过38.5℃,可行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和头部冷敷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1小时更换一次。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布洛酚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0.9%nS5ml+注射用头孢噻钠1.0g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喝的饮料;每4个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对持续高热的患儿要补足液体量,喝一些淡盐凉开水。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指导患儿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及时观察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2.1.2皮肤护理。给患儿选择棉质的衣服和被褥,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做到随脏随换,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为患儿修剪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可涂抗生素软膏;臀部有皮疹时,便后用温水清洗并保持臀部干燥。

2.1.3口腔护理。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损害,鼓励患儿多饮水,早晚各行口腔护理一次,每次进食前后,助患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已有溃疡者,可给予康复新液或西瓜霜喷剂局部喷雾,口腔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min,半小时后方可漱口及饮水或进食以保证疗效,减轻疼痛,促进溃疡面愈合。

2.1.4饮食护理。此病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导致食欲差,不愿进食,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如:菜泥稀饭、蒸蛋、牛奶等,禁忌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粗纤维菜梗,以免刺激溃疡面,加重黏膜损伤。

新生儿发热的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早产;新生儿;护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37

胎龄满28周而不足37周(196~258d)生产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1]。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免疫功能较差,因而极易发生低体温、感染、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等疾病。早产是造成新生儿患病与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有了极大提高,但早产儿死亡仍占新生儿死亡的大多数。因此,对早产儿的护理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保暖护理、预防感染、喂养管理和呼吸管理等相当关键。2009-2011年笔者所在医院成功救治了54例早产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54例早产儿,其中男31例,女23例,其中双胞胎2例,孕周32~36周,体重1630~2870g。

1.2护理干预

1.2.1体温管理早产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角化层差,易散热,而棕色脂肪组织少,产热能力差,寒冷时更易发生低体温,甚至硬肿症。早产新生儿汗腺发育差,环境温度对体温影响大。出生后应立即用预热的毛巾擦干新生儿,然后置于暖箱中,使婴儿处于中性温度中。根据婴儿的体重、日龄选择中性环境温度,使暖箱的温度一般为32℃~35℃,湿度为55%~65%。每次护理操作应尽量在暖箱中进行,每4h测量1次体重并做记录,同时应记录暖箱的湿度和温度。因新生儿头部表面积大,散热量多,应注意头部保暖。

1.2.2喂养管理早产儿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常出现哺乳困难或乳汁吸入引起吸入性肺炎。早产儿肝脏糖原储备少,容易出现低血糖,故早产儿应尽早开始喂养,最迟不应超过24h。Berbeth通过十二指肠插管喂养监测早产儿和足月儿的小肠运动类型、压力峰值、动力指数、振幅、静止间歇,证明早产儿和足月儿无差异,说明早产儿也能够耐受早期喂养[2]。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包括经口喂养、滴管喂养、持续胃管喂养、间隙胃管喂养。应注意的是,在使用胃管喂养的同时,应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如安慰奶嘴,这样可以训练吸吮、吞咽能力及其协调能力,有利于促进胃排空,有利于促进胃肠道发育和成熟,提高胃肠道对营养的耐受,有助于婴儿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每次喂养后,可以进行适度的腹部按摩,有利于促进吸收与排泄。研究表明,新生儿腹部按摩可以明显提高胃泌素和胰岛素的水平,在不增加热量的前提下,促进新生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排泄[3]。

1.2.3感染管理早产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皮肤黏膜薄嫩易损伤,脐部残端未完全闭合,容易发生感染并导致感染扩散。因此,婴儿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新生儿前应严格洗手,护理和操作时应注意无菌;工作人员或者新生儿如患感染性疾病应立即隔离,防止交叉感染;避免过分拥挤,防止空气污染和避免乳制品污染;所有物品应做到每人一套,每次使用后消毒,医疗器械、被服、奶具等应严格消毒;使用功能良好的暖箱,每天消毒2~3次,暖箱中的湿化装置容易滋生“水生菌”,要每天换水,并加1:10000硝酸银2ml[4];应每天晨护时更换被服,暖箱每周更换1次,若被污染应立即更换;新生儿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婴儿用品等每月应做细菌培养并做相应记录。

1.2.4呼吸管理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呼吸浅快不规则,易出现周期性呼吸及呼吸暂停或者青紫。由于肺发育不成熟,容易因高气道压力、高容量、高浓度氧以及炎性损伤而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即慢性肺疾病。新生儿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早产儿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软垫,避免颈部弯曲。低氧血症时应给予吸氧,维持动脉血氧分压50~70mmHg或经皮血氧饱和度90%~95%为宜,切忌给早产儿常规吸氧,以防吸入高浓度氧或者吸氧时间过长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呼吸暂停者可以弹、拍打足底或者托背等恢复呼吸。

2结果

54例早产儿均治愈出院,6个月内随访生长发育良好,无异常现象。

3讨论

早产儿各个器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大;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常出现哺乳困难或者乳汁吸入导致吸入性肺炎,胃肠功能尚未健全,消化酶较少,消化能力差;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抵抗力低下;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不能耐受高浓度氧活长时间吸氧,容易出现周期性呼吸、呼吸暂停或者青紫等;早产儿病情变化快,影响其成活的因素多,故护理时应特别小心与留意。通过对54例早产儿的护理干预,笔者认为,护理人员能够随时关注患儿病情,及时发现病情是否产生了变化,从而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早产儿生存率的关键所在。对于早产儿,应适度保暖,根据体重、日龄提供中性环境温度,以减少耗氧量;依据病情采取合适的喂养方式,给予合理的充足的营养供宝宝生存生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感染,严格制定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严密监测患儿动脉血氧分压,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通过各项护理干预,减少早产儿发生并发症,减低死亡率,让早产儿也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

[2]黄晓红.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喂养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6,13(1):12-13.

[3]刘雪琴,刘瑞,陈晓丽.危重新生儿胃肠功能衰竭的护理[J].小儿急救医学,2005,6(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