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武术入门教程十篇武术入门教程十篇

武术入门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8:33

武术入门教程篇1

关键词:武术传承方式;师徒制;课程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097-03

abstract:teachingmodeofChina′smartialexperiencedmaster-prenticemodetocurriculummode,inarelativelyfixedperiodoftimeavarietyoftransmissionmethodscoexisted.accordingtotheprincipleofmodernpedagogy,transmissionmodesisteachingmode,differentteachingtraditionintheend,therearedifferentcharacteristicoftheteachingcontent,formsoforganization,teachingmethodsand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betweendifferentteachingmode.

Keywords:martialteachingmode;master-prenticemode;curriculummode

从纵向的历史尺度来看,武术传承方式经历了师徒传承、寺庙传承、武馆传承、学校课程传承等多种形式的变迁,武术传承方式是学术届争议较大的问题,主张现代课程传承的人士认为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师徒传承是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应该彻底抛弃,而沿用西方课程教学来促进传统武术的广泛传播。相反,主张师徒传承的学者认为武术文化是武术走向现代化的根基与渊源,传统武术文化只有根植于师徒传承方式才能发扬光大,武术要遵循特定的师徒传承、身传心授才能源远流长,现代课程制武术教学是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不利于传统武术文化与及其载体的传承与传播,仅起到武术普及的作用而已,在现代西方竞技武术迅猛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武术及其文化正在经历着被边缘化的阵痛,逐渐成为“逝去的武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诚然,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共睹了课程授课制的高效,但武术作为一种技术操作文化与人体表演文化它有别于其它文本文化与理念文化,师徒制传与承的影响虽不如儒学盎然荣兴,但因其所带来的刀光剑影和铁马金戈怎不让人叹为观止[1]。站在我国武术运动及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制高点,未来武术的发展应该遵循怎样的传承方式呢?本文引入现代教育学的相关原理对武术传承方式概念本身及各种要素进行剖析,以期广大武术爱好者对武术传承方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旨在为我国未来武术传承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

1武术传承方式的演进

从历时态的视野看,我国武术传承方式经历三个阶段的变迁。

1.1古代武术以师徒传承方式为主

我国古代武术的发展阶段为先秦时期――明末清初。由远古发源的武术早在先秦时期开始发育成现代武术的雏形。我国武术发展紧随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武术的传承内容包括器物层面、技术层面、思想层面等方面的传承。受传统武术体系传承的渐进性、封闭性、标准的模糊性、修炼的体悟性等因素影响,武术传承活动形成了以门派、家族、宗教、门户为基本载体、以武德思想为核心、以私学为主体活动、以师徒传承为基本传授方式的教育活动。

师徒传承是中华武术得以继承与发展的根本要素,我国古代传统武技多以小范围传授为主体,由师徒之间通过口传身授、耳提面命的方式来掌握武术之道[2]。师徒传承缘起于民间武术,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形态,师徒传承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漫长的封闭自然经济是武术师徒传承的沃土,严格的家族、宗教、礼仪与封建等级制度是其长久繁荣的根基,师徒传承带有浓厚的血缘倾向和地域保守性[3]。武术是下层民众反抗封建压迫的有效武器,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民间武术、结社活动严加限制和惩戒,使得武术师徒传承方式更为封闭与保守。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以师傅经验认知为主导的传统习武族群表现出了强烈的排他性,师徒传承方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封闭、保守、单一[4]。正因为师徒传承造成的隔绝生态环境,才使武术进化成为明清时期门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格局。

师徒传承在武术传授中处于基础地位,随着武术的发展,纯粹的一对一师徒传承方式开始衍生变化,据记载,夏代已开始有学校武术教育,《孟子》:“夏曰校”,“殷曰序”,序者,射也。后来出现了以寺庙、私学、结社、军队、宗教等为基本载体的集体习武方式,这种集体习武活动从外部形态上有别于纯粹的师徒传承方式,师傅不可能对每个徒弟一一进行辅导,很多时候会由“大徒弟带小徒弟”,实际上,这是师徒传承向集体传承过渡的一种形式。

1.2近代武术多种传承方式并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侵略,同时也进行着文化侵略。西方“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经历了由对抗到融合的发展历程。西方文化的入侵也带来了中国传统形态的武术与西方“外来体育”文化的冲突,致使我国近代军事武艺在战争中逐步被火器所取代,19世纪20、30年代,旧中国处在军阀割据、政局动荡、政府变迁、西方入侵的水深火热当中,各种思潮激烈交锋,西洋体育文化的入侵,传统武术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与挑战。在“西学东进”与近代思潮的影响下,我国武术传承方式也发生了历史性蜕变,西方课程制的学校武术教学模式开始在我国萌芽。

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在“强国强种”思想的倡导下,广揽武术人才,不少城市相继兴起了武术会社。民国年间,几乎没有一个城镇没有武术组织。这些组织聘请民间拳师任教,使得原本只在一地一族中传习的拳术冲破了地域和家族的限制,武术由民间蔓延到了城市,传授方式也由“一对一”的师徒传承演变为小组或集体式的传承。随着“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教育、体育制度的建立,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进行武术教育,直接从民间或从武术社团聘请拳师教员进行授课,武术班级授课制正式形成。民国初年,马良发起创编并推广《中华新武术》,霍元甲等人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1928年6月将国术研究馆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随后全国各级国术馆相继成立。从此,传统武术被纳入现代学校教育范畴,其传承方式也正式由单一的“师徒制”过渡到“班级授课制”。

1.3现代武术以课程教学为主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武术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十年的低谷之后,我国武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步入兴盛发展时期,建立了各级武术管理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武术发展的法规政策,形成了竞技武术较为完备的赛事体系,武术成为了我国重点发展的非奥运项目,作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全面走进了学校教育,1956年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1978年、1987年、1988年陆续修订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武术改为“民族传统体育”,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民族传统体育再次改为武术,定为必修教学内容。在大学武术教育中,1954年各地体院(系)就把武术列为了正式课程。现在,以武术为主体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已成为体育的二级学科,武术专业教育系统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相继成立了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多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体系。标志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已经历了由市井文化向大众文化再向精英文化的改良与转变,其传承方式也由单一、封闭的“师徒制”向开放高效的“班级授课制”等多元模式转型。

武术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社会的市井文化,其传播范围以社会低层成员为主,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师徒制依然是一种主要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学校、武术俱乐部、武馆等民营性质的机构迅速增长,武馆等较为传统的习武机构其传承方式介于师徒制与班级课程制之间,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寺庙,寺庙武术的传承方式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师徒制特色,因此,现代我国武术的传承方式形成了班级制、师徒制、衍生形式等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班级课程制发展成了现代武术传承发展的主要方式。

2武术传承方式的现代教育学诠释

据现代教学论原理,武术的传承可以理解为武术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据此,武术传承活动可以理解为习武者在师傅的指导下,对前人已积累的武术技艺及武术思想文化的认识活动和不断提高武术技术操作技能及武德精神的交往实践过程。武术传承首先反映的是徒弟在师傅指导下对武术的认识过程,其次是师徒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交往实践过程。用教育学的术语来说,武术传承方式就是武术教学模式,据上文对武术传承方式变迁分析,我国武术最为典型的传承方式为师徒制与班级制两种模式。教育学认为,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目的、学生、教师、课程、方法、环境与反馈6个核心要素,那么作为教学模式的武术传承方式也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把握其内在本质,两种不同的传承方式应该在六个要素上或组合上具备不同的特点。

2.1武术传承方式的方法论诠释

方法论包括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两部分内容。传承方式的不同首先表现于外部形态的组织形式不同。教学组织方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5]。从现代教育学的原理出发,传统武术“一对一”的师徒传承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与现代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对比,个别教学中师傅可以充分顾及徒弟的特点,实行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能促使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反,班级授课制虽然可以做到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和时间固定,从而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发挥教师优势、发挥班集体作用、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对比个别教学的师徒传承制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所有学生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抹煞学生个性,容易产生教学中的“不公平”,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理论难以与实践相结合。另外,离开了一对一的这种师徒之间的特殊情感,现代集体教学中的教师言行很难对学生产生刻骨铭心的深刻影响,传统武术浓郁的文化思想很难通过现代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内化成广大学生的自觉观念,因此只有通过师徒传承的个别教学才能使本门派具有巨大包容量和负载力的武术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师徒传承虽然教学效率低,但其传承质量特别是文化层面的武德思想传承效果是班级授课制无法比拟的。班级授课制能大大提升教学效率,缩短教学周期短,提高效益,但是这仅限于武术技术层面的传授,实践证明,班级授课制对武术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寡效的。

在传统武术师徒传承与现代班级集体教学之间还存在一种过渡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论称之为“个别-小组”教学,实质上即使在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中,也难以全部保障“一对一”的师徒面授,一般来说,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徒弟之间的年龄参差不齐,寺庙武术传承就属于典型的个别-小组教学,大徒弟带小徒弟是此传承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方式,现代教学论称之为导生制。“个别-小组”教学是承接两种典型传承方式的中间形式,兼有师徒传承与班级授课的优点,在现代学校武术教育运用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从“有”到“无”与从“形”到“化”为特征的武术技术文化,武技的“变通活泼之妙,非口传心授何以曲尽”。[6]师徒传承的教学方法为“手把手教”的直观教学法,师傅一般要进行“身教”示范,师傅在与徒弟的“切磋”中必须占据明显的上风,不然,难以驾驭传承过程。受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思维方式以及传统武术本身劣势等方面的制约,为师者熟悉自如的是“知其然”的经验感知和实践把握,而并不在意“知其所以然”的理论说明[7]。现代武术教学方法手段非常丰富,有高科技的教育技术作为支撑,几乎不要师傅就可以成为武林高手,教学方法随着武术传承方式的变迁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2武术传承方式的目的论诠释

从现代教育学的原理出发,教学目的可以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三个主要方面。现代课程制武术传承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普及与提高武术运动,传承与发扬传统武术文化,增强习武者的体质健康,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武术人才。教学目的是现代武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武术教学目的受社会个人需要、武术发展程度、学生准备等方面的制约,同时武术教学目标也直接制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深度挖掘武术文化的民族精髓,民众需要武术运动强身健体,传统武术运动契合了时展与个人发展需求,学校武术教学目的制约着武术教学内容与课程的选择,同时也制约了武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传统师徒制传承方式的教学目的同样可以按照现代教学目的论的框架来进行分析。古代社会由于军事战争需要武术的传承与传播,到了明清时代封建统治者推出了武术科举制度,大大刺激了民间武术的传承。古代武术师徒传承的教育目的更加体现在宗族与个体需要上,家族的兴旺、宗教寺庙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武术门派作为保障,如少林拳等武术流派就是在师徒传承的封闭环境中逐渐演进而成的。实现个人的某种目的与发展也需要武术的武装。与现代武术的发展同样,古代武术之所能代代传承也正是因为它契合了封建社会国家、团体与个人的发展需要。师徒传承主要从武术技艺与武德精神两方面进行传授,师傅对不同条件的徒弟有着明确的目标定位,进而在练习内容与方法上有着不同的选择,一旦徒弟达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或胜过师傅了,师傅就会让其“出师”或介绍到更高水平的师傅那里去深造以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这点非常类似现代学校教育的毕业升学制。师徒传承有利于精雕细刻、区别对待,可以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特别对高水平武术人才培养占有优势,班级授课制培养目标统一,内容手段统一,对提高教学效率与多出人才大有益处,但对“高手”或“特别”人才的培养显然不足。

2.3武术传承方式的课程论诠释

学校武术课程传承有统一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从全国层面对不同层次的武术教学进行统一规划,大一统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学习时间、方法手段与评价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目标就是企图通过统一的课程标准培养出一定规格的人才,课程标准控制了人才培养的底线,而传统师徒传承方式关注的是武术技能可能达到的最高定点。

从技术层面看,现代课程教学也有着统一的规格与标准,武术技术动作的统一规范,给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益处,在统一的动作和规则规定下,使初学者很快掌握了动作要领,能大大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教学的可评价性。但反观教学质量,竞技武术由于竞赛法则的规定,使套路运动始终把强调动作规范作为学习和训练的重点,为此,由形架入手,以求脱化神明的传统习武过程,在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训练环上发生了断裂,在竞赛规则杠杆撬动下,统一的“高、难、美、新”动作造就了风格相同产品,武术技术差异进化基因失去沃土,课程制教学不利于武术技术的多元化发展,长久以往最终将引起武术门派的消亡。

师徒传承的教学内容是本门本派的独家功夫。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计划。师傅根据实际情况,随机面授身传。更重要的是,师傅不仅要教授徒弟武艺还要特别注重对徒弟德育的选择和培养,从道德教育的内容看,既有日常道德伦理,又有习武活动的意志品质教诲,武德传承内容取决于武术门派的文化积淀与师傅对门派精髓内涵的理解,师徒传承方式中的武艺与武德教授没有课程制一样的固定教材,这本教材装在师徒的心中,在本门派核心理念的引导下,师徒在传承双边活动中不断丰富门派武术技术与武德精神,使本门派在封闭单一的小生态环境不断发展。多样化的武术传承内容经过漫长时间的传递与进化,便形成了今天特色突出的各种武术门派。

2.4武术传承方式的主体论诠释

武术传承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考察不同传承方式的重要视角。传统的师徒关系中“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说法是所有拳种门派信奉不渝的信条。徒弟对师父的敬重表现为听从传道授业与极力维护师傅权威,在宗法制度与血缘模拟的师徒关系结构中,师父就像一位处于最高权威的族长,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古代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宗法社会。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社会凝聚性。在我国历史上动荡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需要归属感,师徒凝聚往往成为纽结人们关系的一种组织方式,传承双方通过模拟血缘连结的师“父”与徒“儿”关系,传技者能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习武者刻苦练习,不断体悟领会,教学效果远远胜过现代“一对多”的班级授课制。

狭窄封闭的师徒关系对武术流派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单一的小生态环境使某一拳术流派在传承过程中不断纵深发展,形成与传统风格有别的新套路或拳种,“拳种众多,流派林立”是武术繁荣昌盛的象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8]。中国武术的拳种发展至今已有130种之多,其中包括刚劲凶猛、“硬打做软”的少林拳和柔绕弹抖、“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等,构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武术技术体系,多元化的拳种是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生命力所在。师徒传承保持了各种门派的独特性,但同时也制约了本流派的传播,使本拳种的生命力减弱,流派的排它性不利于拳种之间的取补融合,造成拳种内部的发展空间不断变小。

课程制教学中师生处于“一对多”的开放式状态,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大一统”教学模式抹煞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学校课程制传承方式把纷繁复杂的传统武术简化为单一的课程标准,最终将导致丰富多彩的武术流派消减成唯一竞技武术,大一统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人本思想。

3结论与建议

从历时态的视野看,我国武术传承方式经历了从师徒传承到学校课程制传承的变迁,从共时态的视野看,在某一时期内多种传承方式并存,但均有一种传承方式占据主体地位。传承方式即教学模式,不同的传承方式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师生关系等要素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师徒传承实际上是个别授课制,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个性,师徒传承最终形成门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兴旺局面,学校课程授课制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最终将导致丰富多彩的武术流派消减成单一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文化也将逐渐趋于消亡。

针对大一统的武术课程授课模式,很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特色选修模块的课时比例,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规格,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班级制授课要与个别、小组教学相结合,构建师徒传承教学环境,将一些民间优秀拳种传人、大师吸收到现代武术教育中来,丰富学校武术传承方式,加强现代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三真.武术教学价值论概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4.

[2]岳武.拜师论[J].中华武术,2003(12):27-28.

[3]蔡金明.传统武术传播的方式与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2003(6):35-36.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46-352.

[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60.

[6]周伟良.师徒论一一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5):584.

武术入门教程篇2

关键词:武术选修课;分组教学;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24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引言

作为一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学科,武术与其他体育选修课相比理应受到更高的重视,而在大学里实施武术选修课的分组教学模式,也会使武术这门学科得以发扬光大。从2012年的亚运会开始,武术被正式的编入比赛项目之中,这就足以表明武术的地位的稳定。而我国为了使大学生继承这项运动项目,采用了层次分组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武术教学过程的影响因素

所有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和教学大纲息息相关,所以教育部也出台了一项关于高校武术教学的大纲。现在我国的武术教学规定了长拳、初级剑等动作作为此课程的基础。虽然这些动作比较简单和基础,但是可以保证教学大纲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会在日后训练课程或是竞赛中打下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这样单一的学习基础动作可能会让同学们感到枯燥无趣,从而失去了学习武术这门课程的兴趣。这样的现象会使得武术逐渐偏离其本身的性质,而变得脱离如今时代,也使学生只是为了得到体育选修课的学分,还是陷入了一种死板的学习中,也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武术的真正意义。

而武术和其他的传统体育课有许多的不同,目前现状就是我国的体育类型的高校都设有武术专业课,而其他很多的高校都只是认为这个体育选修课可有可无。而那些武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不会选择担任武术教学工作。所以现在的许多武术选修课的所谓专业老师并没有达到武术体育专业学生的水准。所以武术老师面临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们更有效更有兴趣的去学习武术这门选修课程。

二、异质分组教学的研究

异质分组教学的步骤就是先将选择武术选修课的学生们进行体能等各方面的综合检测,然后将学生们根据测试结果的分层进行分组。而学生们所关心的最终成绩就会和他们所被分到的组别进行挂钩,这也体现出了这样的分组教学模式的公平,使学生们不再因为成绩才去死板的学习。

以学生的质素进行分组,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也应该随之分层。例如一项较难的教学内容,对于高素质层的学生就是简单易学,而对于较低素质层的学生来说难度就太大,这对两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大影响,并直接作用于课程学习积极性。当老师在制定教学内容大纲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而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老师在教学“飞脚”这一基础动作的时候,对于较高质素的学生组来说,需要要求他们达到武术专业的专业水平;对于普通质素的学生来说,需要要求他们能够大概的掌握整个动作;对于较低质素的学生来说只需要要求他们可以在观看老师的演示之后能够模仿动作,从而提高身体的柔韧度。这样的分层教学能够使得不同质素的学生能够掌握到应该学习的动作。

除了教学内容应该分层,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分层,才会使得教学的过程有更高的效率,所以教学方式的分层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分层之前进行的检测同样也会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老师能够正确的对待和同学的关系,从而保证老师真正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的教学。例如对较高质素的学生层,教师就可以严厉一些,这样对于他们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提升;而对于较低质素的学生层,教师就应该以鼓励为主,使学生能够不失去对武术学习的兴致。教育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果学生能够得到来自老师的正确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这样的一个评价内容也会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主动。普通的考试考核模式使得学生总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而异质分层所注重的更多是平时的学生表现,这样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比学习最终的结果更为重要。

三、结语

作为我国包含文化底蕴的项目之一,武术的传承一直都是国家推崇的重要内容。而武术教育也能够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实行异质分层的教学模式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意识到武术学习的意义。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对异质分层教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如果高校中武术选修课的教师能够采用异质分层的教学模式,必定能够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武术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也会使武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晓明.高职院校武术选秀额按层次分组教学的实验研究[J].科技资讯,2010(29):200-201.

[2]舒健智,杨红亮.高校武术选修课中“分层次分组”教学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6):91-92.

[3]田桂菊.高校武术普修课按层次分组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14,11(4):710-711.

作者简介:雷娜(1985-),女,汉族,河北无极人,教育学硕士,河北中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曲维忠(1974-),男,汉族,河北青县人,本科,河北中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

赵春捷(1977-),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马娜(1977-),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河北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武术入门教程篇3

摘要本文就针对中国武术国际化推V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障碍性因素进行了多维审视与剖析(定位不清,存在推广内容与实际需求不一致的问题;专业师资人才匮乏,影响了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战略目标的实现;缺乏专门的发展推广机构,影响了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关于挖掘和提炼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设立专门武术发展推广机构等有针对性的后续推广策略,以期能够借此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术国际化现存问题推广策略

中国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华所在,如何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实现其国际化推广是武术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今,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探索和实践,不论是在武术组织、推广范围还是在武术比赛规则和竞赛模式等方面,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都取得了一系列的进步和成绩。然而,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与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针对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障碍性因素进行了多维审视与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针对性的后续推广策略,以期能够借此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提供参考。

一、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与障碍性因素

中国武术不但具有明显的辨识度和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是我国“软实力”的一部分,为了促进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推广,中国武术协会和国际武术联合会等相关组织和国家体委等政府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武术推广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影响。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与障碍性因素,这些问题和障碍性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定位不清,存在推广内容与实际需求不一致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定位是顺利有效进行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基本前提。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针对西方国家武术练习者练习武术的动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通过研究发现,很多西方武术练习者之所以选择练习武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动机是了解中国文化,也就是说,希望能够借助武术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国的伦理文化。根据这一调研结果可知,在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更多国外武术练习者的需求,促进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不但要重视武术技术和攻防技法的推广,同时还要重视武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然而,纵观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历程却可以发现,国家体委等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武术入奥”,希望能够将现代武术推进奥运比赛项目之列,而却没有给予武术文化传播应有的重视与关注,以至于国内外很多从事和珍视传统武术的人士慎重的保持着与现代武术不一致的内容。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现阶段我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定位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了国外武术爱好者的积极性和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进程。

其次,专业师资人才匮乏,影响了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战略目标的实现。高水平的教练员以及高质量的武术培训是影响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关键,只有具备了一定文化素质水平的传播者,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武术技术内容,并实现中国武术的有效传播。然而,综观现阶段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的教练员队伍和武术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却可以发现,目前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但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而且武术培训活动的开展质量也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以朱东和马克蒂姆等人针对国际武术联合会会员单位所进行的调查为例,朱东和马克蒂姆通过对国际武术联合会52个会员单位进行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人员普遍表示本国或者是本地区缺乏有资质的专业武术教练员,而且多数武术教练员在开展武术教学培训活动时,并没有一个清楚的标准和方法体系,本国或者是本地区的武术组织对此也没有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以至于影响了中国武术在本国或者是本地区的有效推广。

最后,缺乏专门的发展推广机构,影响了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进程。在研究中国武术的传承与推广问题时,应注意虽然中国武术的传承主体是大众,但是大众对于中国武术的传承是自发的,而却不是自觉的。因此,在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进程中,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武术推广的任务,才能够真正在国际上将中国武术推广普及开展。尽管我国已经针对武术运动成立了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兼武术研究院,但是,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兼武术研究院所负责的主要职责是武术运动的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而与武术外事活动相关的各种联络工作和管理工作还发展的相对缓慢。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也并没有针对武术推广和发展所设置的专门机构,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大众化和国际化推广进程。

二、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后续对策与建议

首先,在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和提炼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重视武术推广过程中的文化定位和技术定位问题。中国武术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只是缺乏必要的挖掘和有效提炼,才在国际化推广的过程中丧失了文化的吸引力,并造成了定位不清,推广内容与实际需求不一致的问题。在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对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必将提高中国武术的形象,增强中国武术的文化吸引力,促进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进程。因此,在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武术文化与技术技法的合理定位,否则必将本末倒置,影响并阻碍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进程。

其次,针对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过程中,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一方面,我国应注意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的武术专业人才,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保障。例如:国内各大体育专业院校,可以根据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需求,开设武术对外传播专业,以此来构建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新专业方向,促进具有专业运动技能和高水平文化素质的武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提供师资储备;另一方面,国家体委等政府部门应注意向国外,尤其是亚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输送经过认证的、合格的、具有相关资质的武术专业教师和教练员,并定期为各国和各地区的武术教师和武术教练员提供高质量的武术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但要涉及武术的相关技术和技法,还应涉及武术文化和教学训练能力等多个方面,以此不断推动其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可以借助现有的国际化平台来组织开展中国武术的教学培训工作,

最后,针对现阶段我国缺乏专门的武术发展推广机构,并因此影响到了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进程的问题。在开展后续的国际化推广工作时,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中国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工作,并在此基础之上,转变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路,“以人为本”结合现阶段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实际,采用现代化的推广策略和推广手段,最大限度的促进中国武术在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和有效推广。例如:可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以武术国际化推广为主要目的的网站或者是论坛,并以此来宣传相关的武术文化,促进武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三、结语

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武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的进程中,只有随时检视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并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有针对性的完善,才能够确保国际化推广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我国武术工作者一定要重视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以此来不断推进中国武术的国际化推广进程。

参考文献:

[1]朱东,马克蒂姆,姜熙.中西方不同视角下武术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J].体育科学.2010(6).

[2]王岗,韩政.对“入奥失败”后中国武术发展的理论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2).

武术入门教程篇4

1从师徒传承到学校教育的转型

武术不仅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而且是一项能够强身健体的活动。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武术就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在我国近代,习武是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个人的安全。为了将武术得到更好地传承,武术大师们都进行收纳门徒,教授其武术的精髓和技巧,使得武术得以有效地传承。渐渐地,随着人们对无数的逐渐重视,在学校教育中渗透了武术的教育。比如一些武术学校的开放等。在此过程中,武术教育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2以往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受到体育的严重冲击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精神对东方的渗透,人们的体育意识在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这就对传统的武术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同时,传统的武术文化无力和西方的体育文化相抗衡,处于消亡的状态。对此,相关的研究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在接收西方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本土的武术文化进行有力的保护和传承。其实,二者有着相同的目的和作用,人们要做的就是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2.2武术教育的弱化

由于武术教育中包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其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对武术产生的兴趣。随我我国武术竞技模式的发展,更多的人学习武术就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享受在武术竞技中的乐趣。渐渐地,他们对武术课程失去了兴趣,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武术教育在课堂上的开展。

2.3中小学武术教育与民办武术教育发展错位

众所周知,在现如今的中小学中,很少有武术教育这一科目。事实上,学校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是有其必要性的。因为在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武术教育不仅使得接收范围广,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学校教育对武术极其不重视,导致大量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民办的武术学校。民办的武术学校是以教授学生武术知识为主,辅助文化课的教育。这样就使得中小学武术教育和民办武术教育的发展发生了严重的错位。

3武术教育新理念

3.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武术教育中,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武术教育中也同样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学生们能够在武术教学中找到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武术的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武术本身的规则,将学生们的需要与武术的特点相结合,这样才能是学校的武术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2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

武术教育回归传统的核心是指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建立在传统武术文化的基础之上,把现今各种有利于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体系纳入到武术教育的发展中来,真正实现“古为今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面开展。

3.3打造武术教育多元化

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由许多要素构建而成。所以,我们要使各种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因素都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它们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大中小学生中的使命,这就需要影响学校武术发展的各个因素实现多元和谐。

4建构武术教育新体系

4.1武术教学评价变革

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们的武术动作的标准程度要求非常严格。当然这也是教学评价指标中的重要一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学生们的武德有一定的要求。从古至今,武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自卫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使得武术教学的最基本内容被广大教师和学生们忽视。

首先是评价理念的变革。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要将重心转向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和落脚点。

其次是改终结评价为过程评价。这是针对武术教育中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教育功能而提出的。

再者是改“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单一评价”模式则无法胜任,武术段位制“练打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无疑为此提供了范式。

4.2武术教学内容改革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织全国一百多位民间武术传人和武术专家学者创编了以青少年为主要使用对象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教程》包括培养武术兴趣的《趣味武术》,还有学习技术和文化的技术教程和理论教程。《趣味武术》分为段前一至三级,其主要内容是武术基本动作和武术游戏,分别适合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学习。

4.3武术教学方法探索

寻求新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建构武术新体系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考虑到体育项目的一般方法,结合学生的不同需要,使用具有特色的武术教学方法。但是这一作法并不是对已有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要将对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教学方法中,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武术的同时不失武德。

4.4武术师资培养模式创新

武术教师是武术教育内容得以传播的主导者,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武术教学质量。因此,构建新的武术教育体系必须重视武术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武术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要重视在岗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武术师资培养模式,从根源上解决武术师资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武术入门教程篇5

关键词:学校武术,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1开发武术教学资源的意义:

1.1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武术课程实施的必要前提:

武术课程资源与武术教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没有武术课程资源,武术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武术课程资源决定了武术课程的外延范围,因为武术课程资源经过教育学加工后并付诸实施才成为武术课程,所以武术课程的实施水平和范围取决于武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

1.2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全面发展。

武术师资和学生都是武术课程资源,同时也都是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主体之一。在开发武术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使其教育观念、方法适应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

1.3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武术就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载体,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也就是拓宽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和渠道。

2现有武术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分析

2.1人力资源: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现在中小学中武术专业教师在体育教师中的比例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中提到根据云南的调查资料:在调查的441名中学体育教师中不能掌握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的有268人,占60.8%;江苏的调查资料表明:对86所大中小学的575名教师进行调查,60%以上的人对武术不通或不感兴趣,只有10%的有武术专长;山东的调查资料显示:对133个市县、区所有的第一中学调查,有124所学校没有武术专长教师,高达93.2%。这种师资现状,是很难承担起学校武术教育任务的。在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浙江省问卷调查42所中学173名体育教师武术教学情况,有104名教师上武术课,占总数的60%;有69名教师从不上武术课,占总数的40%。很多体育教师看不懂武术图解,自身难以学习提高。徐培兴在“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许多教师无法胜任中学武术教学”。面对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三多”问题(1)动作多;(2)方向路线变化多;(3)每一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大部分体育教师由于自身武术技能的局限性,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因此而放弃了武术的教学工作,转向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导致了武术项目被边缘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教师资格证,进入学校教学的并不多,大多数进入别的行业或是从事运动训练,所以形成了现有的师资无法满足武术的教学,专业的武术师资却不能进入学校工作。

2.2物力资源:

大部分中小学都有体育运动场,少数学校有体育馆,但是其中针对武术而设置的体育场馆却非常少。武术的器材由于产品质量差,档次不高,而且损耗快,所以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购置。练习武术本应该穿着我们的民族服装,但是由于过去长时间意识形态对武术项目的认识和穿着民族服装的传统的影响,今天的武术服装始终局限于老年人健身服,服装款式设计观念陈旧,不受年轻人喜好。武建伟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提到在体育场馆、器材建设方面,大部分中小学都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和数量不等的场地和器材,很少有武术专用场地和器材,完全说是资金的问题恐怕很难说得过去,应该说在人们的心目中,西方体育项目的位置高过了传统体育项目,掩盖了传统体育项目。李成银、刘蓬翔等人的《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提到36.3%的中学没有任何武术器械,建议武术项目应该加入体育中考之列,同时建议中学应该有一定的武术器械做保证。韩林在《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硬件设施不足导致教师缺乏热情,场地器械经费不足,相应的对武术教学的建设与投入不足,使得在中学开展武术教学遇到严重阻碍。毛伟伟在《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学没有相应的武术场地,只是在室外随意找块地或者是在田径场上课。论文参考网。由于对武术项目的不重视,学校在进行体育设施建设时往往忽略武术的硬件设施和相关器材的购置,以致于中小学武术教学没有与之配套的服装、器材、场地。

2.3内容资源:现行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表明,翟少红的《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中提到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武术运动主要开展了套路运动。论文参考网。中、小学校武术也主要是顺延着套路运动形式进行教材编写。随着时代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入门难,提高更难,同时动作中所包含的攻防含义不明显,甚至根本就没有,以单调枯燥的套路重复练习记忆为主要形式,强调对技术的掌握,缺乏对其内容使用的拓展,不符合现代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需要。(2)教学执行技术传授的单一模式,缺乏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长时间计划经济下对人的惰性的培养,导致武术教学内容既没有继承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严重与时代脱节,缺乏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休闲性和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因此出现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好上武术课的这一奇怪现象。(3)在教学组织实施时,延续着竞技武术的训练模式,以“基本动作-基本功-套路”为主要教学技术路线。或者别出心裁的去掉基本动作基本功,直接进入套路教学,这样教学即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又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3结论和建议

3.1人力资源: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发挥的水平,因此加强对武术师资力量的培养是武术教学资源开发的重点。建议:(1)首先设立师资培训短期发展目标,教育、教研部门要加大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和理论的培训,使其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上得到切实的提高。(2)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包括武术理论、武术技术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在中、小学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武术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3)加强督导评估,建立表彰奖励机制。论文参考网。对教学和科研工作实绩突出的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定期进行表彰奖励。要注意把在武术教学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工作作为表彰奖励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推动武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3.2物力资源:

建议:(1)建议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和正视武术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建设中为武术场地器材留出一席之地。或者在已有场地上进行进对性的改进,比如体育场可以开辟一块草地作为武术课教学用地。体育馆也可以布置一些武术方面的古训,设置沙袋挂架作为学生练习使用等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武术的环境和氛围。(2)必须明文规定武术课师生必须穿着武术服装。武术服装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统一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人为本”。

3.3内容资源:

建议:(1)改造现有武术内容,强调内容生活化、实用化,要多元化教学,不光教给学生武术技术动作,也要对动作的防身、健身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更要强调武术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要用武术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尊师重道的高尚人格。(2)改变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培养运动员的训练模式,不能只走套路的单一路线,不能只让学生重复枯燥乏味的动作练习,要适当加入实战对抗以及配合对练的内容。同时也要结合生理学和解剖学进行武术养身,健身的讲解。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武建伟.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5).

[4]翟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6).

[5]郭庆平,张月会,刘蓬翔,等.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2(2)

[6]蔡宝忠.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_有米难为无巧妇之炊[J].中国学校体育,2007(5)

[7]毛伟伟.中学武术教学问题的再研究[J].内江科技,2007(7)

[8]韩林.武术之乡徐州中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武术入门教程篇6

关键词:双语教学;武术与民体专业;人才培养;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146-02

前言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环境的日益普及,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双语教学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武术独特的文化和技击魅力越来越彰显,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到我国学习武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是培养武术对外交流师资的主要来源,由于受我国以往的教育体制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学生外语(一般为英语)的应用能力不足,致使他们在国际性的交流、学习和翻译我国武术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障碍,限制了武术的推广与传播。虽然双语教学在我国许多院校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但是,把双语教学应用于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课程的学校并不多,并且许多高校忽视了双语教学对武术与民传人才培养的作用与地位,认为双语教学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意义不大,不愿意尝试和探索双语教学,致使许多高校培养出的武术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符,不仅缩小了学生就业口径,也阻碍了武术国际化发展。因此,双语教学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何影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又该怎样体现双语教学呢?这些问题值得大家思考与探讨。

一、武术国际化

截至2013年,全球五大洲已有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已经迈进孔子学院课堂,成为孔子学院体育文化特色课程。2014年3月,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学习武术,提到美国的很多学生都知道中国武术,也有学校在教中国武术,还建议两个女儿多接触中国武术,体验中国武术的魅力。2014年8月,中国武术协会分别与俄罗斯武联、意大利等国家的武协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合作协议书。武术段位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将扩大武术的练习人口,进一步推动武术国际化发展。由此可见,武术逐渐成为我国于世界平等交流的文化立交桥,是国外了解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纽带,为提升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文化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成为构建我国文化安全屏障的一块重要基石。

二、武术国际化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武术快速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武术在世界范围的迅猛“扩张”,促使武术在对外传播的同时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懂武术的专门人才。而我国武术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由于面临许多的语言沟通障碍,使得国外人士对武术自身内部深层次的本质理解不深,严重影响了我国武术的对外传播和推广。但目前,许多高校并未重视这一点,忽视了双语教学在武术与民传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与地位,因此,在许多高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未体现,使得社会对既懂武术又懂多国语言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所出入。在这种武术与国际日益接轨的背景下,社会和市场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也要求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生不仅要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些新的能力。

(一)我国在满足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语言障碍是阻碍其对外传播的原因之一

为满足我国对该人才的需求,应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其中包括英语的书面表达、口语表达、教学能力、交流能力和查阅外文文献能力,除了对其通识英语的加强外,尤其要加强武术专业英语水平,此外在加强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要注重英语的教学和交流能力。把这种学生着重向武术文秘和国际武术人才方向培养。

(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的最佳途径

许多武术与民族传统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交流,尤其是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没有把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武术的精华进行传播,使得许多国外学者学到的武术“有形而无神”,没有体会到其中的真正含义。除了要具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教学、训练、指导和对外翻译的基本能力外,还应通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及一些基本的外文化,具有武术素养和过硬的专业技术,如能把握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技击特点并且能运用于实践。这种人才可以满足武术教育的发展需求。

(三)培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生的表演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武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防身、健身和修身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和民族特性在各类影视、综艺表演、动漫网游等文化艺术产品中得以彰显。特别是其文化艺术价值更是得到社会文化市场的额外关注,市场对武术表演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因此,应培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生的表演能力,武术创编能力,尤其是影视、舞台、广场等武术表演的业务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武术表演与艺术的需要。

三、双语教学是培养武术国际化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系统讲授专业基础和前沿知识,同时在外语的运用中使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外语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外语听、说、读、写“四会”能力[1]。也就是说,在武术与民传专业实行武术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在外语的运用中使得学生掌握相关的武术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不仅让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而且学生的外语水平也上升,能运用外语来表达专业知识中一些深层的含义,也就是不管在技能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能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翻译和教学等。高校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武术专业技能较高,外语水平也较好,是既懂武术又懂外语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是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这种教学的方式,也是国家培养武术国际化专门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人才培养中双语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能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重要,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主要的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措施[2]。根据社会对武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安排、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师管理等方面都要充分体现双语教学,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当然,就体育院校的整体条件和培养对象来说,英语水平可能有所欠缺,所以,改进以往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的技术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通过图、文、声等非语言行为,直观、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3]。

(二)制定教学大纲,规范双语教学

制定出教学大纲,核心是学生在达到现行大纲对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前提下,专业外语水平或应用能力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4]。武术与民传专业大纲在学生掌握武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英语水平也要达到六级。将双语教学课程纳入到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建构中,增强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性[5]。不仅是术科课上要运用双语教学,在一些专业理论课中也可以适当安排双语,并且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规范双语教学课程。

(三)组织和开设双语实验班

从当前的整体环境来说,许多高校还是具备推行双语教学的条件。但为了能将双语教学长期推行,各个高校应在武术与民传专业中开设双语教学实验班,在专业开课前,对所有双语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筛选,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编成双语实验班实施双语教学。而其他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按常规的武术课进行教学。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对武术国际型人才的需要,也能照顾到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的正常学习。武术教学是以小班形式进行教学,实验班也可按小班形式进行,人数少,便于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从当前的国际形势看来,武术国际化是趋势所向,而双语教学作为培养推动武术国际化专门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对各大高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也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关键是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双语教学,使得双语教学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培养出适应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专业人才,为武术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韦曙林.高校双语教学课程定位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01.

[2]孟田.高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3(4):69-71,111.

[3]王丽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扬州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4,8(1):77-801.

武术入门教程篇7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武术教学关系到武术基础的建立。中国武术存在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也是与跆拳道的本质区别之一。教学中不能将传统文化内涵与武术技艺割裂开来,可以通过武侠影视作品的宣传和武术技击的讲解两个途径来进行传统文化内涵的渗入。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义务教育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学生走向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一部分学生直接走向社会。所以,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关系到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当以“健康第一”为要旨,以积极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要务。除此之外,体育的知识、技能也在培养之列。其中,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在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不只是进行技术动作教学而草草收场,而是必须重视其传统文化内涵的渗入,尤其是我国传统武术的教学更应如此,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武术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我国武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生产劳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孙子兵法》有云:“搏刺强士体。”可见武术与军事活动有关,同时武术也具有体育性质。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始终不断地与我国其它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在武术教学活动中“重术轻学”地将武术技艺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这样的武术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无异。

(一)武术与《易经》

《易经》是群经之首,是我国古老的哲学著作,里面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经》包含的对立统一规律有四点,即乾坤成列、刚柔相摩、刚柔相推、动静有常。解释开来就是万物都是由性质相对立的两种物质所构成,缺一不可,如果缺掉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性质相背的两方是互相矛盾,互相摩擦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在时间上互相推进,刚推柔,柔推刚;在行为上,主客易位[1]。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就建立在这个对立统一规律之上,太极拳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武术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为指导原理,有些武术派别便是以此命名,如八卦掌、太极拳。《周易・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人的腹部是太极中枢,两腰是两仪,两手足为四象,四肢各两关节称之为八卦。腹为全身最中部,此处一动,上下皆动,故太极拳要求体松、气固、神凝[2]。所以太极是一切原动力,是人的完整的整体,这就是武术理论思想的源泉。

(二)武术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说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的局面,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的思想却异常活跃,出现诸子百家思想,为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使大量兵器的出现,又为武术提供可以适用的兵器,促进了武术的大发展,实为武术的成熟时期。

老子的刚柔论、兵家的形势论、儒家的中庸之道、墨家的武侠思想都成为武术的源头活水。道家的“天人合一”“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思想,兵家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儒家的“仁勇兼备”“过犹不及”,墨家的“武勇”等等,不同意识思想交汇、碰撞,形成了风格追求不同、形式纷呈变幻的不同武术门派。

(三)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是我国人民治疗疾病、保健延年的民族传统医学,武术除了强身自卫功能外,也有健身养生的功能。实际上,武术运动始终是建立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之上的,所以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中医认为,人体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有不少拳种就是在这个经络学说的指导下练习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武术家在治疗武术中的运动损伤的过程有一套临床治疗方法,被称为传统武医。这套方法治疗效果显著,以师徒口传心授的方法得以流传。许多武术家同时也是治疗跌打损伤的专家,比如曾经在1936年柏林参加奥运会、后在成都体育学院任教的郑怀贤先生就是,现在成都体育学院的许多治疗方药就是以他的秘方配制。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医伤科的某些方法在形成初期并不是掌握在医生手中,而是掌握在武术家的手里[3]。

二、跆拳道对武术的冲击

武术和跆拳道都属于格斗竞技类项目。跆拳道自上世纪末传入中国就风行全国,出尽风头,而作为“国术”的武术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有识之士在长吁短叹之余痛定思痛,试图寻找出现这种状况的内在原因。

韩国、日本、琉球都是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都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据史料记载,跆拳道跟中国的武术存在渊源关系。在唐代,有一批少林寺和尚被流放到琉球岛,在当地传下的武术被当地人称为“唐手”。“唐”被译成日语叫“空”,译成韩语叫“跆”,所以在日本发展成“空手道”,在韩国发展成了“跆拳道”[4]。国人或许有了点自信,但不禁要问,什么原因让他们推广发展起来有这么大的落差?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跆拳道:简单易学,注重礼仪,成为时尚健身运动

跆拳道的技术体系包括了品式、对抗和功力练习。品式和对抗技术的难度很低,内容也很少,初学者都易为接受。

跆拳道在推广过程中,汲取了单一的、零碎的文化内涵(当然不能算断章取义),并且将其发扬光大。比如在练习过程中,对场地、教练、国旗、同伴都要敬礼,“以礼始,以礼终”,使练习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更为重要的是跆拳道在推广过程中有一套成功的经验。跆拳道有两大组织,即itF(跆拳道联盟)和wtF(国际跆拳道联盟)。itF即竞赛跆拳道,目前已发展成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影响力非常大。wtF提倡演练跆拳道品势为主,通过表演进而向大众推广跆拳道。两者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武术:博大精深,入门较难,承载几千年中华文明

中国武术是个庞大的体系,门派之多,是其它体育项目不能比拟的。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挖掘整理的《四川武术大全》一书,就挖掘出了四川省(当时包括重庆)68个门派、1900个(徒手、器械、对练)套路。对全国武术体系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武术的表现形式分为套路和散打,动作复杂,难度大,入门较难。

正如前面所述,武术承载了几千年文化之重,但是在目前的学校体育教学的武术教学中,存在着“术”与“学”的脱节。

(三)武术和跆拳道,孰优?

近些年来,肯德基、德克士等美国快餐风靡中国餐饮市场,跆拳道也如这些快餐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快餐文化,虽“食”者如云,对中国武术有所冲击,也难取而代之。谁说肯德基、德克士能取代中国的川菜、京菜、鲁菜等菜系?

跆拳道虽有一定内涵,但如果跟中国武术相比较,在这一点上却有天壤之别。文化的发展是越来越精细,体系越来越完善,并非至简则好。中国的简化字的改革就是一例,以前觉得越简单越便利,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觉得丢失了许多文化信息,不合时宜了,需要恢复繁体字。人的文化素养越高,对这一点的认识更为深刻。如果是一个书法家,他一定会觉得繁体字很美,书写起来直抒胸臆,更有意义;同样的,一个武术家,总不会放弃自己习练的武术而专攻跆拳道。

跆拳道已经进入奥运会,成为奥运8块金牌的项目。跆拳道在推广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那么中国武术是否也要重走跆拳道入奥之路呢?最近一二十年来,中国武术也有申奥诉求,但终未成功。为了达到进入奥运会的目的,也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的模式打造一套竞赛规则,这无异于削足适履。中国武术与奥运会都存在体育性质上的统一性,但中国武术渗透出的中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奥运会所没有的。换句话说,中国武术文化与奥运文化有重叠而不完全叠加。所以,奥运之大也未必完全能够承载厚重的中国文化。中国武术不进入奥运会,照样能走向世界,太极拳在全世界形成“太极热”,就是成功案例。

三、武术文化内涵教育的实施途径办法

《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5]。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作为对学生进行与武术相关的文化内涵的宣传教育的途径,当然也不排除更好的方式。事实表明,我们的武术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渗透。

(一)向学生介绍侠义方面的文学作品

上个世纪的武术纯粹是受武侠影视作品的影响,如《少林寺》《霍元甲》《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等,影响了几代青少年。能有一身武功曾经是多少青少年的梦想,有的追梦成功,有的没有练武的条件,只能成为永远的梦想。游侠和刺客古已有之,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刺客列传》就有记载。清代中期出现第一本武侠小说《三侠五义》后,直至上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作者和作品的数量都不断地攀升,作品也得到质的飞跃。所以,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也可画龙点睛地穿插其精彩情节,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优秀作品。对作品的封建糟粕部分要教会学生辨别,同时也会结合当今法律,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其实,优秀作品中也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内涵,学生一定会受感染,渐渐会喜欢上中国武术。

(二)教学中注重武术的技击性

在武术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武术的技击性,缺乏对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一节武术课,感觉是上了一节徒手操。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如此一来,学生的热情也会被渐渐磨掉。讲动作的攻防含义,说穿了就是讲这个动作的来龙去脉,就是这个动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结合动作名称,因为动作名称已形象生动地把这个动作的信息告诉了你一半,告诉你为什么这样称呼。这些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却得不到重视,都源自对技击性的忽视。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演练攻防含义,让学生更形象、准确地记住动作。

基金项目:遵义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编号:12ZYJ012。

参考文献:

[1]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6.

[2]翟立武.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6.

[3]倪南权.浅议武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J].四川体育科学.1999.4:14.

武术入门教程篇8

扎实的民间学艺历程

红拳在陕西关中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被称为老陕人的广播操。肖亚康就出生于这样一个红拳生活圈子中,6岁时随父亲学习武术基本功,1985年起先后拜师斌(抗日英雄铁臂魏陆杰得意弟子)、张拉海,系统习练红拳。肖亚康坚信“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一日空”和“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拳谚训诫,每晚于院子里、屋檐下和师兄弟一起打拳踢腿、打桩磕臂,拧转石碌石锁,习练大小红拳、四把捶、翻拳、六合刀、阴手棍等拳械和木桩沙袋硬功功法。11岁时,出于对外界武术的向往,肖亚康开始从《武林》、《武术健身》、《武当》、《少林与太极》等杂志和书籍上自修武术。那时的他节约每一分零花钱,平时拾麦穗、养兔子换来的钱都被他用于邮购武术书籍,这些资料被他视为珍宝保存至今。

痴迷武术的他,处处留心学习。电视里的武打片也是他的一个学习途径。看着《海灯传奇》中的飞钉和《小李飞刀》中的飞刀绝技,他便独自揣摩暗器飞钉和飞刀的练习方法,磨制粗糙的飞刀,自制木靶,练将起来,竟也琢磨出一些名堂来。面对沙袋和木桩,肖亚康更有使不完的劲,每晚打桩的声音总引得邻居们声讨吆喝。然而,书籍、电视渐渐无法满足他对武术的执着钻研,刚上初中的他竟冒充父亲向舅舅借钱,并写好信留给父母准备偷偷去外地一家武术学校进行专业学习。所幸的是被父母发现后,一贯威严的父亲竟没有发火,而是提出等他初中毕业再去学习武术的建议,随后父亲又托人介绍了武警退役教官王辉老师,专门教授他散打和少林拳及沙袋硬功功法。此后,练功与上学便是肖亚康的全部生活。初中三年级时,肖亚康已能单掌轻松劈断平地叠放的两块砖头,尝到功夫甜头的他练功更加心切。为了能专心练功,肖亚康甚至想放弃上学,他骑车去秦岭深处寻找安静的练功场所未果,后为参赛寻访周至县武术协会巧遇王振邦老师。王师傅系陕西省武术协会常委、陕西红拳研究会高级顾问、周至县武术协会会长、陕西中医药民间专家,祖辈乃秦中著名武林之士。他和王师傅缘分俱到,谈话异常投机,随后拜师,跟随王师傅继续系统学习红拳和王师傅家传将门武艺,追求“大刀抱石开牛弓”、“开工拉弦舞大刀”的力量练习,学习梅花桩拳、盘龙棍、双头枪和大小梢子棍、大刀、鞭杆、剑刀、双头枪等拳械,同时兼学武林伤科治疗手法与药理运用。

在王师傅的介绍下,肖亚康又跟随张开来老师学习绳镖、流星锤,向户县韦志平老师学习双刀、九节鞭、三节棍等红拳器械。跟随王师傅学习期间,肖亚康随地方武术代表队训练并参加陕西武术比赛,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高中毕业后,肖亚康跟随王老师专职练拳,并随王老师住在道家圣地楼观台。秦岭幽静的学习和练功环境以及道家文化的熏陶滋养,特别是广茂的竹林为其大枪扎练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根基。时任楼观台道观住持任法融道长是王振邦老师的好朋友和邻居,经常来往走动为其阐释传统文化与道家经典,这为亚康日后进行道家与武学研究奠定了知识兴趣。扎实系统的民间红拳武艺学习历程,为亚康开启了武学研究之门。

跨走学院的求学传承

1997年,20岁的肖亚康放弃了专业化训练生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进行专业科班学习与训练。学习期间他刻苦认真,不仅超额完成教练布置的训练任务,还为自己设定额外的训练目标,查阅图书馆的典藏善本,深入学习技术,拓展理论知识。由于专业技术精湛,他被选入西安体育学院武术代表队,代表学院参加全国武术太极拳、剑、推手锦标赛,并获优异成绩。他不仅精于学习专业技术,各科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成为武术系当年唯一考过英语四级的学生。1999年他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曾在全国武术锦标赛、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中获得数十枚金牌,2001年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肖亚康就职于河南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黄淮学院),担任体育系武术教师至今。其间,2003年他考取西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武术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通备和八门拳名师刘宝禄教授,跟随刘老师系统学习通备劈挂拳一路、二路、三路、级脆八翻、九环拳、撕拳、站桩翻、鞭杆、绨袍剑、琵琶条子、大枪等通备拳械及八门拳械等,其间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2006年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专业技术认识的深入,结合民间武术学习感受与科班专业训练,为了寻找中华武术的根源与文化思路,肖亚康又考取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董尚文教授,以敏锐的洞察力从哲学路径深入思考和分析武术内涵,拓展了武学研究的学术深度与广度。2012年,肖亚康获哲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学位期间,他还担任学校外籍教师的太极拳教练,不忘对外推广中国武术文化。亚康的求学历程看似顺利通达,实则充满艰辛挫折,是师傅、老师、家人、同学的支持鼓励,尤其是同为博士的妻子与他一路风雨与共,相互扶持,才使得亚康对武术的执着求悟从未放松。

致力教学精益求精

工作中,肖亚康为人谦恭、真诚,是内敛的关中汉子的典型代表,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佳评,在专业教学、帮扶青年教师、学科建设等方面贡献突出。多年来他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培养武术专业学生十余届,担任武术、太极拳、散手、中国摔跤、格斗与擒拿等课程的教学。除了教学工作外,他还担任学院武术培训基地教练,所带队员参加国内重大武术比赛10余次,获得金牌30余枚,3次获团体一等奖。他在学院开设“武学大讲堂”讲座十余次,每每报告厅人数爆满,成为“黄淮大讲堂”最受学生欢迎的讲座。他教授的学生中有40余人获得武术四段位以上。他还多次受邀在香港和澳门地区传授武术,为武术特别是红拳和劈挂拳、翻子拳的传承发展和理论研究做出了积极显著的贡献。他多次获得黄淮学院教学大奖赛特等奖、一等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学术著作4部,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科研成果获厅级一等奖7项、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

肖亚康从大西北到中原武术大省,根据自身技术特点,除了教授国家规定拳械、太极拳、传统拳械和擒拿技击与养生术,还申请了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武术项目训练基地项目,申请获批设立了黄淮学院红拳培训保护基地,以红拳和通备、八门这几个有特色的拳种技术以及中华舞狮、舞龙来教授学生,针对学生体型、力量和自身特点有的放矢地选择进行传授,并以技能相近拳种或某一拳种风格体系来系统教授学生,形成了自成一家的技能传承特色。他结合技术施教,从技术教学和武术文化理论来挖掘研究武术技理,代表文章有《理性呼唤的武学主调》、《武学论道――武学之道家思想根源与取向》、《武以道合――武学修炼体系与道家理想人格》、《京剧武打艺术与武术哲学表现思维》、《由技至道的体悟:太极文化之哲学观照》、《太极推手之“道”与“阶及神明”》、《红拳与关中文化》、《传统武术:八卦掌在我院武术课教学效果探究》,编著有校内教材《西北武术经典拳械》、《八卦掌》、《双头枪》以及《大学体育教程》、《少林内功五拳》等。

勤耕奋耘传非遗红拳

肖亚康出身于红拳,经历了民间递帖拜师的师徒传承,口传身授学艺于众多民间红拳名师之间,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也积淀了他对红拳的情感,促成了他对红拳的坚守与传扬的情怀。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成功将红拳申报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肖亚康也被评为国家非遗红拳传承人。身兼传承与发展的重任,他以黄淮学院红拳保护培训基地为平台,大力研习红拳技击手法与拳势,整理和研究红拳拳理与思想文化,他培养的红拳代表队参加第十一届(2014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红拳传承人展演大会获得金奖5枚、银奖8枚、铜奖7枚,同时获得团体总分金奖(一等奖)和红拳武德奖。在首届中国红拳文化论坛上,肖亚康以红拳传承人和青年武术专家学者的身份应邀参加,并以《同心协力开创红拳传承与保护新局面》为题作大会报告,用敏锐的视角来解读当前红拳发展的机遇和难题,受到大会专家学者、红拳前辈的好评。他从技术挖掘中整理出《红拳“盘龙棍”考》、《红拳练拳五忌》、《红拳初学条目》、《武林奇兵碧燕抓》、《红拳之盘势法理》、《擒拿技法举要及功力练习》、《大枪功力练法举要》、《论红拳之“软”》、《传统武术中的大枪功法考略》等实用性的技术成果,他还打算系统地整理红拳拳理文化、红拳技击法理、红拳传承人物、红拳教学等内容。

技理修炼与拳中悟道

肖亚康对武术的情感可以说超过了痴迷,从小系统学习武术,参加专业训练,本、硕、博都是对武术的学习与研究,高校教学经验丰富,应该说他是“根正苗红”的武术专业人才,具有典型代表性。去肖亚康家做客,唯一感受就是他的家里随处都是读书学习的陈设。谈起武术,肖亚康总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需要读的书很多。尽管在学业科研和技术比赛方面都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成果,他仍保持着以往的谦虚谨慎的态度、低调而积极进取的生活观。他还在不断地拜师求教,继续提升专业技术,扩大技术视域。机缘巧合,近年来,肖亚康又随张林(马贤达、常振芳两位大师的得意弟子)老师进一步研习通备劲力技击方法,研究鞭杆的多种风格劲力之法,还得到蔡龙云大师的华拳教授和拳理指导、杨振铎先生教授杨式太极拳108式,跟随门惠丰老师学习戳脚翻子,跟随夏柏华老师学习形意拳,跟随江百龙和陈正雷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和发劲技术,向吴彬老师学习四路查拳等等。向大师们学习,同大师们谈话交流,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去分析和思考武术的真谛;专家们对待武术事业的胸襟与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鞭策着肖亚康不断学习“体悟”拳艺,达到身、心、技、理的并修。在对武术之道的追求中,肖亚康不仅获得了拳技的完善,人格的修炼也上升了高度与境界。

最后,借用陕西知名作家和武术社会活动家李景宁先生赠予肖亚康的诗来结束本次访记。李景宁先生与肖亚康曾相见于红拳赛场,畅谈甚欢,李先生赋诗为赠。曰:

青年才俊喜今逢,陕豫拳苑唱大风;

周至人杰讴雅曲,黄淮台美慨慷行;

武术入门教程篇9

一、影响高校武术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武术人口的观念意识。高校武术人口主要是指武术专业教师、专修武术的大学生和武术专业运动员等。高校大学生武术活动的开展状况与武术人口的观念意识有很大的关系。高校武术人口观念应对其他人的休闲健身观念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武术人口的观念转变是制约武术在高校范围内广泛开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加大宣传,创造武术运动服饰的品牌项目,树立人们心中的武术专业运动观念。

2.高校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和自觉开展的状况对高校武术氛围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关系。大学生是高校学习和活动的主体,既是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的主体,又是被动接受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客体。在大学生中,对武术活动起推动作用的还应当是较早接受过武术熏陶和实践练习的大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学生是从专业武术馆校考入大学,有的学生是从小接触过家传武术或曾经跟随民间拳师练习过一段时间。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这一部分学生对武术的认识会更准确一些,他们对武术在高校中的普及开展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就是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学习武术知识和能力,他们只是停留在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状态。大学生武术活动的开展和普及应当在提高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和锻炼积极性上下功夫。首先应强调武术院校学生来源的人才质量,其次是改善高校武术课教学硬件等客观条件的状况,最大程度调动普通大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形成广泛的高校武术练习气氛。

3.高校、社会宣传因素。高校、社会宣传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武术运动开展因素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校对武术的宣传主要是通过学校的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工具,如报刊、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宣传手段扩大武术影响而。我们可以利用学校报栏将武术的各种技击特点和武术赛事的信息张贴出来,以便大学生能及时观看;将武术的小同派别的发展历史和演练特点、功法练习等内容张贴出来,吸引大学生注意力;还可以将武术名家的拳姿风采张贴出来,满足广大学生对武术名师向们崇拜的心理需求。但这对于发扬本国武术文化的浓郁风采是远远小够的,还应当加大对高校大学生武术活动的观察报道。虽然高校大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举办条件有限,但我们必须迈出扩大高校武术影响度的第一步,即通过多组织武术比赛的形式来扩大宣传。

4.经济保障因素。经济保障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武术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武术运动在高校中的开展过程需要很大的经济保障,从武术组织的宣传到具体活动的实际操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后。另外,高校的场地、器材设施等硬件设施的提供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武术训练馆,这和其它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比较明显滞后,这一问题也反映了武术运动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小受重视的客观现实。高校在课余武术开展方而也小理想,具体表现在高校的激励机制方而,反映在课余时间对大学生武术活动进行指导的教练员的酬劳方而等。

5.教师能力因素。在影响高校大学生武术活动开展的诸因素中,武术教师的师资状况是很重要的因素。高校教师小但应该具备专业的技术示范能力,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即将最新武术发展趋势及时传递给广大学生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内传授尽可能多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制约高校大学生武术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6.环境影响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武术活动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高校中对武术信息的接触是很有限的,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程这一途径来实现。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也是抱着教授规定的套路技术为最终目的和任务,对于基本的练习方法和拳术特点讲解得太少,难以调动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武术的兴趣。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向学生们传授我国武术运动的知识。宣传武术活动的意义,使得武术活动的开展能及时地而向广大学生,使更多的大学生认识武术。

7.政策因素。政府职能部门的政策引导对高校武术活动的开展有}一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个别地市的武术管理中心的主要精力和发展重点只是针对专业队伍竞赛活动的开展举办,很少有针对高校武术竞赛的组织和开展。为了推动我国高校武术活动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只有高校武术组织和职能部门的紧密联系才能促进高校大学生良好习武氛围的形成,使得武术这一文化遗产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得到很好的开展。

二、结论与建议

武术入门教程篇10

关键词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middleSchool-based

Curriculumofmartialart

――peonyDistrictexperimentalmiddleSchoolofHezeCityasanexample

niJingqin

(peonyDistrictexperimentalmiddleSchoolofHezeCity,Heze,Shandong274000)

abstractthisarticleusestheresearchmethodsofliterature,expertinterviews,caseanalysis,intheanalysisofconditionsandhighschoolofHezeCitywushuof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discusses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peonymartialartsbasedcurriculumexperimentalmiddleschoolguidingideology,teachingobjectives,teachingcontent,curriculumimplementationandcurriculumevaluationcontent,inordertoformschoolphysicalcharacteristicsoftheproject,toexploreawaytoimplementforoperation.

Keywordsmartialart;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开发利用武术课程资源,是拓宽弘扬民族精神的手段和渠道,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我校以武术为校本课程进行了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以期为发展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打造学校品牌,为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价值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武术是一种文化资源,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作为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可以让青少年在身体运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去体悟“技术后面的文化”。2004年3月,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就提到中小学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而且要增加武术课的比重。

初中阶段是学生兴趣养成与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脑力劳动强度逐步提高的阶段。增设武术课程和武术活动,能够协调身体的全面发展,消除大脑疲劳,有助于文化课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武术教学与训练进行武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使学生远离黄、毒、赌的侵袭;通过武术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树立自信心;①武术校本课程研究实施,利于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完成初中学生运动参入、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目标。

2中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基础

2.1国家政策的支持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就是说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②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给予了学校教学改革与提高的发挥空间,它的开发也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是学校彰显特色的切实可行性的路径。学校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③

2.2区域武术教育资源优势

山东省菏泽市的区域优势为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菏泽古称曹州,是全国首批地级市“武术之乡”,菏泽人民历来崇文尚武,自古人才辈出,清朝科举中,荣获武状元2人,武进士30多人。流传至今的武术拳种如梅花拳、洪拳、猴拳、少林拳等达39种之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菏泽市的武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武术组织、武术社团和武术学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以国家、集体办、民办公助、集体与个人联办、个人自办等形式,组建有各类武术社团1828个,武术学校近百所,其中,学员在百人以上的武术馆校有36处,较有影响的郓城宋江武术院、曹州武术馆、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等,在校学生都在千人以上。单县、郓城、巨野、牡丹区、鄄城等五县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

2.3学校重视武术课程建设

牡丹区实验中学自建校以来,体育教学就采用“教师专项分组轮换教学”的模式,武术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初中三年体育教学之中。为了促进武术课程建设,学校拨出专项资金,购买了大量的武术训练器材和武术训练服装。为了创设特色学校,让武术成为学校对外宣传、展示的平台与窗口,学校立武术教学为特色项目,并在2011年成功通过山东省验收,被评为“山东省武术特色学校”。目前,我校有体育教师8名,其中一名教师曾经是武术专业运动员,其他教师也都从事过业余武术训练。这些都为我校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基础保障。

3菏泽市牡丹区实验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3.1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指导思想

首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校本课程开发应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目标,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战胜挫折的经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坚持以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武术校本课程建设、开发到评价的各个环节,都应始终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能力。

3.2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设计

3.2.1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表1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指导教学的重要准则。在制定武术校本课程目标时,既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做到切实可行,又要便于营造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氛围和武术课程可持续发展。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将武术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见表1)。

表2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3.2.2中学武术校本课程教学内容

武术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是以国家和菏泽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为指导,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为依据,依照学校的办学思路和育人目标,在充分发挥学校和地方的师资力量、器材设施、场馆(地)等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将武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见表2):

3.2.3中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阶段,要按照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需求,合理安排各水平段的教学内容。④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就是每周安排一节武术校本课程,进行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技术训练和理论教学。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情景教学、教学比赛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周一至周五上午大课间活动,实施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英雄少年》演练;成立武术兴趣小组,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武术选项课教学与训练,使他们成为推广和实施武术校本课程的骨干和体育教师的得力助手;成立武术活动俱乐部,在教师的引导下,到社区和学校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中进行汇报演出等,以扩大武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影响力。同时,教师将武德教育融到课堂中,将武德教育以小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发学生对学习武术目的的思考,开展小讨论会,使学生在欢笑中接受“崇德尚武”的思想观念。

3.2.4中学武术校本课程考核的评价

武术校本课程评价是检验校本课程开发能否成功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通过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以及课程建设评价包括课程管理制度、教材建设、校本课程实施保障、校本课程目标的达成等形式,对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行评估。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二是了解和掌握课程开发与执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本课程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不仅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中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建议

4.1注重武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武术师资的整体专业水平,是进行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学校要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定周密的武术校本课程培训计划,建立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证武术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和实施。此外,对具有武术特长的校内领导、课任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武术社团教练、社会武术爱好者,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和武术技能,创设平台,引导他们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建设。

4.2编写适和本校特点的武术校本教材

现阶段的初中武术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陈旧,且缺乏地方特色,很难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丧失学习武术文化热情等被动局面。因此,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创编一些简单易学,既具有攻防特点,又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符合地方特色的教材供教学使用,既保证武术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初中生的实际需求,又能将初中生学习武术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武术运动的开展,发挥学校传统武术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可以把传统武术的考试列入“体育达标”的标准中去,也可与教育有关部门商定定期举办全市中、小学传统武术比赛等。⑤

4.3加强武术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教育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已经由一门简单的实用技击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民族瑰宝,它所蕴含的崇武尚德、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学体育重要的教育资源,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在武术教学中,不能只把武术作为一项简单的体育项目,而是要融入文化的教育和道德的教育,通过肢体的运动,让学生感受“技术后面的文化”。只有发挥武术文化的教育资源,才能让广大学生在武术的身体动中体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体悟爱国、正义、进取、宽容,起到培养人格的作用。⑥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编号:pt20130332)

注释

①刘正海.关于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施[eB/oL].[2012-05-20].http:///show.aspx?id=536&cid=43.

②董翠香.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及措施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3):221-231.

③孙宏茹,马占武,袁源.沧州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9:122-124.

④华方红.长春市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17-18.